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方文化知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偏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习得,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讲解,造成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度不高。本文提出了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成因,以此探寻融入中国文化认同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认同;文化失语;大学英语教学
最新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这里提到的综合文化素养主要涵盖两个部分,即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掌握,前提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与认同。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偏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习得,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讲解,造成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度不高。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1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念受到更多关注,文化影响力也相应扩大。我国新一代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为这些文化能凸显中华民族的优势,有助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且能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大学英语课堂作为培养未来跨文化交流人才的主战场,应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使其在熟悉和了解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中国文化认同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训练学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有选择性地根据文化的要求调整语言交际活动,认同并主动推介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华文明,让全球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璀璨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认同自己是“文化传播者”这一角色,从而增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鉴别力
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过程之中,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对新事物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在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容易盲目认同西方文化而忽略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大学英语教学中能设置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的导入环节,并就主题内容进行跨文化对比,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材料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实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力,通过比较和借鉴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达民族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自主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动性,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障碍。
摘要: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授,使得艺体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中国文化失语。文章研究了艺体类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艺体类学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的出现。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失语;艺体类学生
随着国际间艺术、文化和体育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艺体类学生作为国际间跨文化交际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国际交流的重任。他们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就需要掌握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作为互存的共同体,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信息虽然是艺体类学生的语言习得基础,但文化信息却对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正如Byram(1989)指出,文化是外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语言教学不能抛开文化内容的讲授而独立存在[1]。
1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
只有通过传播交流,文化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必要工具,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媒介。但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言的精确、流利和通畅与否,又反过来影响文化的顺利传播。因此,在教学中培养艺体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遗憾的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却忽视了在学习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需要交流文化的双向性,西方文化的学习在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得到高度重视,而对中国文化却置之不顾,这也就使得艺体类学生对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了解颇多,而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当遇到文化交际的场合,需要传递中国文化时,经常不知道该如何用英语准确、流畅地表述中国文化的内涵,这就出现了文化失语,丛从(2000)教授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2],这样的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文化交际障碍对于跨文化的交流毫无疑问是有弊无利的。
2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
2.1艺体类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考招生制度对艺体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要求不高,很多艺体类专业学生英语入学分数在高考平均分之下。众所周知,艺体类学生专业实践性强、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准备各类比赛占用时间多,导致在文化课上的学习时间相对就少了很多,而英语的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久而久之,他们的词汇量积累不大,语法知识贫乏,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积累薄弱,他们听不懂也不敢开口讲英语,这种文化失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化界人物,蔡元培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学知识,还知晓欧美文化,在中西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蔡元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蔡元培以及其文化发展思想,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思想有独特性,与其他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思想有所不同,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有独特的定位,其思想也影响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为此我们针对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新文化运动等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一、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形成
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冲突、对立等形成了一个中西交融的现状。在这个现状中,产生了众多优秀文人领袖,例如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文学界的优秀领军人物,不仅有着丰富的国学文化知识,还知晓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思想等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蔡元培博览群书,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功底,为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蔡元培是其家族中为数不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故步自封,他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知识,保持着批判性继承。据悉在1912年,蔡元培担任了中国教育总长,为此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遗留的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他提倡教育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教授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粹。
在教育教学中蔡元培虽然反对使用古典书籍中的思想、文化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束缚,但是蔡元培并没有完全否认或者是反对青年学生阅读经书,他认为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且有自己主张的学生,可以学习、了解经书,进而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培养。蔡元培有着丰富的国学基础,又有一定的西方游学经历,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蔡元培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开始学习西方文学,学习了很多国家的语言。蔡元培通过日文书学习西方文化,虽然如此但是西方社会发展速度快,思想日新月异,单从书本上无法学习到西方更新的知识,所以他不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1907年—1926年间,蔡元培出国5次,在海外游居10年,在1907年—1911年,蔡元培在德国学习,其接触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这些远远地超过了中国,为此更加刺激了他学习西学的热情。虽然如此,蔡元培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而是带着一定的批判性目光,选择西方文化中可以为中国社会发展、吸收、消化的内容进行学习,为此促进了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产生。
蔡元培生活时期,中西文化形成了一种冲突、交融共存的现状,在这场中西文化变革的环境中,蔡元培针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观念。蔡元培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联系,选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华,赋予它新的含义,或者说以解释西方文学新思想的方法,让人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西方文化。蔡元培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找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观点,然后将西方文化与之结合,形成中西文化融合。蔡元培认为中国人自大又自弃,非常不利于文化吸收和交流。中国晚清时期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将本国的传统文化丢失。蔡元培认为在学习西方文化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在重视中国传统和传统文化教育中,还要融合各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发展的过程中,蔡元培对传统文学进行革新,又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学、思想等,择善而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观念,为中西文化的发展、沟通交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
二、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下对新文化运动的定位
在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思想家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问题时,受到自身接受的文化教育背景、思想来源、文化兴趣、职业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蔡元培与其他的思想家不同,从蔡元培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观念进行分析,蔡元培在中西文化发展中,形成的自己的中西文化融合观念中有值得关注的几点:
1.教育经历。蔡元培不仅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学知识的教育,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教育,特殊的中西文化教育经历,让蔡元培对中西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历史资料上分析,蔡元培在自己30岁之前,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教育,从其获得的文学凭证上进行分析,蔡元培获得了最高学历认证。之后蔡元培还进行了出国游学,获得了丰富的游学经验,在中西文化教育中,均有阅历,也使得蔡元培更容易把握中西文化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与各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学生们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文化知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畅通无阻。初中英语中渗透文化差异教学的具体方法:
(1)广泛阅读,增长见识。阅读使人明智,博览群书可以增长人的见识,拓展视野。而进行广泛的英文阅读,是丰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广泛阅读,不仅包括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还包括英文报刊杂志、英语广播、英文新闻节目等。这些浩瀚的英语作品中,包含了各个时期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人文风情、地理风貌、民族习俗、生活惯例、宗教信仰、价值倾向、社会时政、名人轶事等文化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广泛的视听,学生们会了解到更多有关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知识,比如各种节日文化、社会礼节方面的差别。有了这些知识的酝酿和积累,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能够应对自如,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2)多媒体辅助,加深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被英语教学所青睐。多媒体有许多优点,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时,可以播放纯正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让学生“一饱耳福”,也可以投放影片、纪录片供学生欣赏,还可以提供许多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而这种“声情并茂、五光十色、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在西方文化中有许多东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西方的建筑、艺术等,而借助多媒体展示则可以迅速缩短文化差异的距离,让学生直接“走进”西方国家,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风情,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例如学习Unit9Doyouwanttogotoamovie(?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快速地向学生们展示各种类型的电影片断,如comed(y喜剧片)、actionmovi(e动作片)、thrille(r恐怖片)、documentar(y纪录片)等等。同时,可以将同一类题材的中西电影进行比较,对比了解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以灾难片为例,中国电影突出人文性、歌颂真善美,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电影则崇尚科学真理,这与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紧密相连。这样,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还了解到更多关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总之,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可以跨越时空,将中西方文化汇聚在一起,供学生们欣赏、比较。
(3)营造情境,亲身体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各种英语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西方文化。比如在课堂中结合课文内容,教师通过地道流利的口语和丰富的身体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文化情境;也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小的对话情景,让学生们自编自演自练,在练习中突出西方文化特点。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举办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将文化教学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玩乐”中体验和感悟东西文化的异同。例如教学Canyoucometomyparty?时,就可以营造活动情境来渗透文化差异。那么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主题party,如birthdaypart(y生日聚会)、Halloweenparty(万圣节派对)、dancingpart(y舞会)等。让学生们进入到party情境中,亲身体验西方的各种聚会文化。由此,还可以延伸到其他的活动,比如开展一个“各国友好交流会”的活动,由学生们分别“扮演”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代表,首先进行友好的自我介绍,然后依次发言陈述“各国”的文化。这样,学生们在各种教学活动与情境中,真切体验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初中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意识到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细节中点滴贯穿、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逐渐培养起初中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性、鉴别性和认同感,并以文化教学促进英语学科教学。(本文作者:杜细平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中学)
1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构成
1.1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内容在知识社区基本内涵下,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是指在风景园林及相近领域内,具有相似知识观的成员的集合。风景园林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性使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涉及到了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如图1),同时风景园林知识社区还在不断吸取着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处于外向型发展阶段中。通过对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现实中实体社区与网络中虚拟社区的解析,可以发现风景园林实体知识社区主要表现为地方项目团队、规划设计机构、学院研究团体、学会、相关管理机构以及其他隐性潜在的、非正式的知识分享组织形式,而虚拟知识社区主要包括网络论坛、网站等在线形式(图图2)。风景园林涉及到的各个实体及虚拟知识社区的具体内容则是由其成员及成员参与的实践内容所共同决定的。
1.2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的专业化与多元化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的专业化表现为成员对范式的共同认知,而科学范式代表了一个给定社区成员共有的信仰、价值观、技术等的集合,知识成熟的标志是出现科学范式。与此相对,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中的每一位成员也会从其不同的知识背景出发,以其自身的特殊性构成知识的多元化组成部分。因此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构成需要风景园林科学范式与活跃个体的支撑,同时知识社区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是推进知识产生与创新的重要条件。风景园林学科涉及知识领域众多且布局分散,其知识主体主要由艺术、规划与设计、工程、植物、文化社会五大部分构成,由于这五个方面都有其独立的学科体系,强调各自体系的独立性,并难以明确清晰的知识边界特征,使风景园林知识社区难以通过科学范式界定成为统一整体。这意味着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将会继续分化,形成各个研究方向下的专门化知识社区。这在一方面有利于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则会影响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共同认知,同时过度个体化的研究也不利于风景园林新知识的产生和方法论的创新。
2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与规划实践的联系性
2.1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与规划实践的关联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知识传播需要以相关实践作为载体,以成员共享合作为前提。这是因为知识社区中的关键知识往往是分散的,存在于实践、事件及社区文化活动中,社区中的公共和相关知识体系的阐释受到限制,为了获取这些知识成员必须要共同协作并以知识社区形式共享。因此每个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相关组织以及项目团队都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由于这些实践活动往往涉及特殊背景下的个体化研究,为构成完善的知识社区,这些个体需要慢慢适应主流范式,以促进相似知识背景基础上的协同合作,并在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指导未来的工作。总而言之,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可以对风景园林规划实践起到的指导和知识经验共享的作用。而风景园林规划实践则是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知识传播、共享、创新的重要载体。
2.2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的知识社区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会产生由项目成员聚集而成的知识社区,实践项目的预期目标与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成为了这个知识社区的共同认知。一个完整的风景园林规划团队需要集结具有风景园林,及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领域背景的成员,这个团队会在共同认知基础上完成各种知识的交流、传播,并在知识交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风景园林规划实践除自身实践项目团队组成的知识社区之外,还涉及到地方知识群体即地方文化知识社区。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地方本土化需求促使了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与地方文化知识社区的交集不断出现,这个交集对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可持续性和适宜性至关重要,同时只有积极采纳和吸收这个共性交集内容,才能推进实践中的知识社区良性发展并产生新的知识以指导之后的工作。在上述基础上,在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有效运用和管理知识社区,可以起到积极引导实践工作并促进创新的作用。
3知识社区推动下的风景园林规划实践
3.1设计师在实践项目知识社区中的多重角色定位风景园林知识社区要求实践项目知识社区中的设计师具备多领域知识背景,并且不断的在项目知识社区中积极学习、传播并创造新的知识。这要求设计师以及相关成员要根据实践需求来转化自身角色,并良好处理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服务个体与服务大众、个体发展与学术社区之间的关系。设计师在实践项目知识社区中的面临着多重角色:首先设计师作为个体,有着自己的学术自由与个体发展方向,其在实践中的个体活跃有利于增强整个项目知识社区的活力,但只强调个体则无法将个体知识有效融入到整体,造成知识社区的断裂,不利于项目团队的良好运作与创新;其次设计师作为项目知识社区中的成员,在实践中需要主动和地方文化知识社区进行知识交流学习,并投身到当地文化知识社区中完成身份的即时转换;再次设计师作为联系上下两个知识社区的纽带,在知识综合的过程中推进了新知识的出现,起着知识交流、共享以及创新的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汤岩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标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并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根据目标语文化进行语言理解和语言交流的自觉性。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做了明确的规定:“文学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大纲》实质上强调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美文学课上,如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如何运用语言的基本功透过文学作品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该是英美文学课程基本的目标追求和教师要重点关注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西方文化与英美文学
1.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文化是文学产生的依据,文学又是文化生活的载体。文学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而从狭义上讲,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可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传播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文化经常是通过文学这个媒体呈现给社会,呈现给读者的。文学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化的影响。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正是英美文学课程的优势所在。
2.西方文化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意识形态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美文学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因此,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学作品展示给读者的世界是西方现实社会的缩影。由于文学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状况,就无法缩短英汉语言之间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距离,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当文学作品穿越了时空与文化的限制,与学生面对面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肤浅地阅读,理解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经常会造成误解,歪曲作品的含义,对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更无从体验了。在这里,跨文化意识的提倡和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对英美文学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西方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并且对后世西方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西方社会,没有现在的西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又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化是西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后世的许多作品中都不难发现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的影子,都不难发现荷马史诗留下的印记。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研究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精神塑造,参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促进地方文化活动高效开展的天然优势与职责。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与地方文化相互助益、共同发展的态势,发挥课程群的科研与教学优势,利用课程文化资源,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把握地方文化活动契机,提供文化需求的有效供给,实现深化教学改革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地方文化;文化建设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校推动社会服务方面提出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对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教育教学改革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关系更显得尤为关键。地方综合性大学,立足地方,也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大学语文是关注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课程,回顾自1978年秋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至今,高校大学语文课一般都关注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养成:一是提升文化素养,二是提高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大学语文同时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属性。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往往还会设立相应的通识课,形成“大学语文课程群”。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也是省级精品课,有专属教学机构——大学语文教学中心为全校学生提供专业的、稳定的授课资源。大学语文教学中心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课程,有必修课大学应用语文、教师应用语文(面向师范专业,内容为教师教育基本功的训练,以“三字一话”训练为主),选修课有大学美育、演讲与口才、名著赏析等,形成以大学应用语文为主的课程群。在近年来教学改革中,课程群逐渐将地方文化引入教学活动中来,如在编写《教师应用语文》教材时,针对本省生源数量较多的情况,在普通话语音、方言辩证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吉林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包括调值偏差的程度,为本地学生提供直观的数据,为外地学生了解本地语言面貌提供更真实可感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地方文化属性的课程内容设计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而言,本土性给本地学生带来亲切感和自豪感,也能给省外学生带来新鲜感和探索欲,此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燃起了进一步了解地方文化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依托大学应用语文形成的系列课程群,均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教学资源,既将地方文化引入课程建设为教学增色,又将教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地方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做到教育反哺地方。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研究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精神的塑造“高校的基础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①2011年我国提出文化强国战略,高校及地方更要抓住契机,实现部门联动,研究、继承、发展、传播优秀的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文化综合实力发展。地方综合性大学立足一方水土,具有研究、传承、发展并传播地方文化和为地方输送实用型人才的责任。地方综合性大学具备研究地方文化软硬件条件,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两方面的资源,系统梳理区域文化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总结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提炼出既有历史底蕴又体现发展趋势、既有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地方文化精神……促进地方文化精神的塑造。”②如延边大学,依据自身独特的地域优势,发展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专业,如朝鲜语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等,并建立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基地、设有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院、图们江开发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既将学校建设成国际上有影响、国内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又建设起更有针对性地位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基地。
2.参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推动地方文化活动开展地方综合性大学拥有完备的教学设备和丰厚的师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人才的培养者、思想文化建设的推动者、社会文化繁荣的推进器等积极作用。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对地方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开发的过程中,逐步明确文化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开发文化资源的规划策略,为整合凝练地方文化精神、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开展,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更应主动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职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师资力量及技术、场所支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造福一方水土。如笔者所在学校从校情出发,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继承和创新、引领和辐射社会文化的功能,助推省市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立足本土文化、经济建设的科研项目开立及研究工作,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了冰雪文化研究、满族民俗研究、东北流人文化研究……的研究群落,切实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
二、大学语文课程群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的途径
1.利用课程文化资源,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学语文课程群作为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相应技能的教学主体,从教材编写、选择就要充分考虑地方性因素,教学手段可以更加丰富,引导学生从地方文化中汲取“养分”,变不知或被动接受地方文化到主动探索,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学语文课程“同质化”的倾向。作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网站对外开放,将课程组这些年来对地方历代文学、地方名人传记、古建遗存、民间风俗及传说故事等地方文化遗产的整理和研究分门别类地予以展现。吉林市独特的“船厂文化”、“流人文化”、满族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吉林方言特点等内容都会在丰富地方人群文化知识、开阔学生文化视野的同时,增强市民和学生的地方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摘要:该文从商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入手,着重分析了商务活动中中外文化的差异一级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外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而文化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纽带,商务活动离不开中外文化。但是,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商务英语人才只有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实现商务贸易中的文化尊重和文化包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加强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商务英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师方面、文化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校商务英语改革加快解决。研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为我国提供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人才,而且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商务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1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而商务英语将英语与商务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既具备英语交际能力又具备商务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外商务贸易不仅要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环境,而且还要合理处理商务文化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极为迫切。而且,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外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合作等都离不开人才的跨文化能力。
1.2文化是商务互动的纽带
商务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商务贸易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一味按照自己的文化方式行事很容易引起文化冲突,导致商务贸易失败。例如,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事前对对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可能因为细小的交易环节而产生贸易分歧。具体来说,中国人习惯用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对对方的条件不满意,出于礼貌和尊重常常以沉默回应。而西方人习惯于直接表达,不考虑礼貌等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因为表达方式和习惯而产生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