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地方文化知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地方文化知识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认同;文化失语;大学英语教学

最新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这里提到的综合文化素养主要涵盖两个部分,即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掌握,前提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与认同。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偏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习得,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讲解,造成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度不高。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1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念受到更多关注,文化影响力也相应扩大。我国新一代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为这些文化能凸显中华民族的优势,有助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且能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大学英语课堂作为培养未来跨文化交流人才的主战场,应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使其在熟悉和了解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中国文化认同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训练学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有选择性地根据文化的要求调整语言交际活动,认同并主动推介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华文明,让全球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璀璨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认同自己是“文化传播者”这一角色,从而增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鉴别力

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过程之中,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对新事物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在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容易盲目认同西方文化而忽略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大学英语教学中能设置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的导入环节,并就主题内容进行跨文化对比,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材料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实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力,通过比较和借鉴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达民族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自主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主动性,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障碍。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问题及成因

英语学习从本质上就是一种跨中西文化的学习,只学习语言忽略文化习得,将无法实现英语学习的目标。只注重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而漠视中国文化,则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学习者在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思想上存在困难。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2.1教学理念中的文化意识缺失

大学英语教师受英语知识和技能至上的教学理念影响太深,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学习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也很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学过程常常脱离本国文化的背景,只强调对单词和语法的机械记忆以及对教材课文的理解,使得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知识了解匮乏,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能流畅地使用英语来表达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相应地,学生的学习目的单纯地定位于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认为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对英语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学生理解的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学习语法、做四六级考试练习,学习动机明显功利性,跨文化交流意识薄弱,更无法将所学的英语知识灵活运用到跨文化的交际场景中去。

2.2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单一性

大学教材过分追求英语的原汁原味,教材内容的编写尽可能地贴近西方文化特点,涉及到中国文化的篇幅太少。教材往往大篇幅地介绍西方文化,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跨国婚姻”这一单元中,呈现的都是西方人的婚恋价值观,很少出现有关于中国人婚姻态度的陈述。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学生对“洋节”的关注和迷恋远远胜过对中国节日的热爱,更别提对传统节日背后的民族文化能够了解多少,这就导致其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的窘境。教学偏重英语国家文化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单一地聚焦于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忽略了母语文化教育,使得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不能很好地将本土文化传播出去,成了被动的交流者。

3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

3.1延伸和拓展基于教材的中国文化知识内容

语言与文化是一体的,如果大学英语教学只囿于教材内容,课堂信息量是不够丰富的。因此,教师要挖掘课本中所没有的文化知识并进行跨文化对比,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一方面,教师应把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之中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同时掌握。比如,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关于“时间的意识”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美国人为什么具有较强的时间意识,或者与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对某一种有趣的或有影响力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现象进行探索。比如,学生可以对我国某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纵向分析,也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对某种文化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归纳和总结这种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3.2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搭建中国文化的自主学习平台

鉴于中西方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将其全部置于课堂内解决是不现实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利用网络多媒体,为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供自主学习平台,这样的英语教学环境突破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约束,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授中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共享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把关于中国文化的材料进行归类,以视频、微课、微电影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供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学生也可登陆英语论坛进行交流讨论,或浏览国际网站进行学习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让学生多渠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逐步积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意愿和信心也在增强,避免了由于相关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困难。

3.3引导学生开展推介中国文化的实践活动

教师应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同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近年来我国媒体在对外推介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宣传渠道进一步拓宽,如ChinaDaily(《中国日报》)、21stCentury(《21世纪报》)、CCTV9(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等报刊和媒体,每天都推出大量的中国热点新闻。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些国际知名的英语节目,如BBC、VOA等,也制作和推出了系列介绍中国文化的栏目,学生通过收听、收看这些信息,能有效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此外,学生还可参加国际书信交流、国际主题征文、重大国际活动的志愿者服务或英语文化类的创新创业项目,以此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进行文化传播的实践活动。

4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中的中国文化部分,搭建基于中国文化的自主学习平台,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中国文化的对外推介活动。

参考文献

[1]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2]何凌霄.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认同教学问题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失语;艺体类学生

随着国际间艺术、文化和体育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艺体类学生作为国际间跨文化交际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国际交流的重任。他们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就需要掌握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作为互存的共同体,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信息虽然是艺体类学生的语言习得基础,但文化信息却对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正如Byram(1989)指出,文化是外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语言教学不能抛开文化内容的讲授而独立存在[1]。

1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

只有通过传播交流,文化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必要工具,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媒介。但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言的精确、流利和通畅与否,又反过来影响文化的顺利传播。因此,在教学中培养艺体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遗憾的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却忽视了在学习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需要交流文化的双向性,西方文化的学习在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得到高度重视,而对中国文化却置之不顾,这也就使得艺体类学生对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了解颇多,而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当遇到文化交际的场合,需要传递中国文化时,经常不知道该如何用英语准确、流畅地表述中国文化的内涵,这就出现了文化失语,丛从(2000)教授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2],这样的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文化交际障碍对于跨文化的交流毫无疑问是有弊无利的。

2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

2.1艺体类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考招生制度对艺体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要求不高,很多艺体类专业学生英语入学分数在高考平均分之下。众所周知,艺体类学生专业实践性强、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准备各类比赛占用时间多,导致在文化课上的学习时间相对就少了很多,而英语的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久而久之,他们的词汇量积累不大,语法知识贫乏,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积累薄弱,他们听不懂也不敢开口讲英语,这种文化失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艺体类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安排有失偏颇

目前在地方本科院校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新一代大学英语》和《21世纪大学英语》等,这些英语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然都是在最新的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完成的,但教材中对于中国文化的介绍却是凤毛麟角,张为民(2002)曾指出,教材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3]。教材缺失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介绍,这就使得艺体类学生难以通过手头的教材获得准确无误的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这种文化失语是难以解决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遇到的问题的。

2.3艺体类大学英语课时安排相对较少

鉴于艺体类大学英语教材中含有的相关中国文化知识少之甚少,这就使得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部分的教学不够重视,其中课时安排不够是最主要原因,部分院校的大学英语是每周四课时,有的是每周三课时,相对于21世纪初的每周六课时,三或四课时要减少一些课上必讲内容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再者,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全校统一计划、统一进度和统一考试的学科,如果添加与课堂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更可能会因为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使某一个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样,艺体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知识掌握尚可,但对中国文化如何用英语表达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样就使得艺体类学生完全忽视了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学习,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也就成为他们最为常见的问题。

2.4艺体类学生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西方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随着书籍、音乐、绘画、电影或电视剧等文化作品传入到中国,艺体类学生作为21世纪的新生代人群,从出生就从方方面面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也有所改变,对西方的节日如数珍宝,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不知道具体日期,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由于艺体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够深入,还没有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面对强烈的西方文化冲击,难免会出现“文化失语”现象[4]。

3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应对策略

3.1艺体类学生要加强基础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

加强与文化相关的基础词汇、口语和习语的学习积累是培养艺体类学生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基础词汇讲解过程中,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师要把与该词汇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点详细地讲解一下,及时添加与艺体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或专业动态等适宜的材料,以将艺体类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积累扎实、实用为目的。这些中国文化知识的积累加之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在跨文化交流场合中,他们能够听懂也敢于开口去交流,避免了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3.2艺体类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设置要因材施教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因此对教材的设计和选择尤其重要,这将决定这门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艺体类大学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艺体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层次、知识结构和不同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内容涉及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以及不同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还要以艺体类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导向,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在每个章节中由易到难、有主有次、少而精地讲解语言、突出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让艺体类学生灵活、牢固地掌握与文化相关的语言知识的使用,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的出现。

3.3利用网络课堂,引导艺体类学生自主学习

在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即使是专门开设的中国文化教学课程也不会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英语课堂的基础知识传授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主要是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指引作用。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却是一个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过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便捷性的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艺体类学生们更是手机不离手,遇到任何不解的问题都会“百度一下”。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性,适当而有条理地布置相关文化的学习,让艺体类学生通过网络参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活动,感受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地道的英语氛围,引导艺体类学生的中国文化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既让他们学习了基础语言知识,又领悟了异域文化内涵,还拓展了视野范围和思维能力。基于此,艺体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3.4借助校企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增强艺体类学生中国文化自信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和层次基本上是由教学决定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教学规模决定的。潘懋元(2011)曾指出应用型大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努力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实践教学,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选择[5]。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艺体类学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边学边练,理论联系实际,获取实践经验,全面和深刻地认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沟通交流的特点,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异域文化时,他们能秉承高度的中国文化自信,并以这种坚定的自信的思想,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的交流沟通。

4结束语

艺体类大学英语的学习在掌握“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又是文化传播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艺体类学生的语言学习更是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场合中中国文化失语还是会存在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但需要艺体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和异域文化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以改善艺体类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参考文献:

[1]ByramM.Culturalstudiesinforeignlanguageeducation[M].England:MultilingualMattersLTD,1989.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10-19.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4]承晓燕.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想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350-352.

[5]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D].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4.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3篇

一、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形成

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冲突、对立等形成了一个中西交融的现状。在这个现状中,产生了众多优秀文人领袖,例如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文学界的优秀领军人物,不仅有着丰富的国学文化知识,还知晓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思想等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蔡元培博览群书,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功底,为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蔡元培是其家族中为数不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故步自封,他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知识,保持着批判性继承。据悉在1912年,蔡元培担任了中国教育总长,为此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遗留的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他提倡教育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教授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粹。

在教育教学中蔡元培虽然反对使用古典书籍中的思想、文化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束缚,但是蔡元培并没有完全否认或者是反对青年学生阅读经书,他认为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且有自己主张的学生,可以学习、了解经书,进而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培养。蔡元培有着丰富的国学基础,又有一定的西方游学经历,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蔡元培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开始学习西方文学,学习了很多国家的语言。蔡元培通过日文书学习西方文化,虽然如此但是西方社会发展速度快,思想日新月异,单从书本上无法学习到西方更新的知识,所以他不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1907年—1926年间,蔡元培出国5次,在海外游居10年,在1907年—1911年,蔡元培在德国学习,其接触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这些远远地超过了中国,为此更加刺激了他学习西学的热情。虽然如此,蔡元培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而是带着一定的批判性目光,选择西方文化中可以为中国社会发展、吸收、消化的内容进行学习,为此促进了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产生。

蔡元培生活时期,中西文化形成了一种冲突、交融共存的现状,在这场中西文化变革的环境中,蔡元培针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观念。蔡元培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联系,选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华,赋予它新的含义,或者说以解释西方文学新思想的方法,让人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西方文化。蔡元培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找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观点,然后将西方文化与之结合,形成中西文化融合。蔡元培认为中国人自大又自弃,非常不利于文化吸收和交流。中国晚清时期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将本国的传统文化丢失。蔡元培认为在学习西方文化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在重视中国传统和传统文化教育中,还要融合各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发展的过程中,蔡元培对传统文学进行革新,又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学、思想等,择善而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观念,为中西文化的发展、沟通交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

二、蔡元培“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下对新文化运动的定位

在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思想家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问题时,受到自身接受的文化教育背景、思想来源、文化兴趣、职业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蔡元培与其他的思想家不同,从蔡元培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观念进行分析,蔡元培在中西文化发展中,形成的自己的中西文化融合观念中有值得关注的几点:

1.教育经历。蔡元培不仅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学知识的教育,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教育,特殊的中西文化教育经历,让蔡元培对中西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历史资料上分析,蔡元培在自己30岁之前,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教育,从其获得的文学凭证上进行分析,蔡元培获得了最高学历认证。之后蔡元培还进行了出国游学,获得了丰富的游学经验,在中西文化教育中,均有阅历,也使得蔡元培更容易把握中西文化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2.工作经历。从蔡元培的工作经历进行分析,其担任过教育总长、北大校长等职位,这些工作经历,让蔡元培看待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观念上,会从大处着想,分析研究一些事关大局的问题,看待问题的高度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也就不同。

3.中西文化观。从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念的形成进行分析,其形成时期为国民初期,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基本上已经发展成熟。正因为自己与众不同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观念,使得蔡元培与其他同辈新文化人员有所不同,其表现出了稳健的特性。

4.个人兴趣。蔡元培虽然是一个领袖人物,但是在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研究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所以他在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均有自己的学术成就。从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观念进行分析,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文化、如果看待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果认识西方文化、如何形成新的中国文化等。

三、在后,蔡元培针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分析、疏导,其主要表现在:

1.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弊端进行批评。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有非常高的评价,将其与文艺复兴对比,蔡元培在中国国民党招待会上讲到,但丁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始,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也需要从文学开始,鲁迅、胡适等人的白话文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这将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开始。虽然如此,蔡元培还是针对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弊端主要有言行不一、假公济私、偏激与急功近利。

2.主张复杂文学需保持分析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对旧的中国文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认为新文化与旧文化是对立的关系,所以主张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全盘对中国旧文化进行否定。而蔡元培并不那样认为,蔡元培认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着对复杂文化研究,保持分析的态度,不能全盘否定旧文化。蔡元培主张面对新文化与旧文化问题时,需要保持冷静、和平、客观的态度。

3.主张中西文化结合。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认为西方文学与新文化、旧文化均属于敌对的关系,所以他们反对中西文化的融合。而蔡元培认为西方欧洲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身文化存在的弱点,将西方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改善弱点,还可以形成新文化。蔡元培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需要先掌握西学文化、科学的精神,进而对中国旧文化进行整理,产生一种新的定义。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虽然为人谦和,但是却不放弃自己的原则,陈独秀说蔡元培只要下决心的事情,都会很坚决地坚持着,不融通,但是这也是他敬佩的地方。正因为对新文化运动有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以及其中西文化融合思想,产生了较大的积极的影响。蔡元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关键在教育,教育可以救国,在其德国留学时期,蔡元培就已经认识到了欧洲思潮的变化,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蔡元培反对功利主义,他认为教育不应具有功利性,教育是教能事,过于功利性就会适得其反。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需要有合理的功利性,有求生的欲望,除此之外,还需要有追求真善美的欲望,要加强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缺失的一项,心理影响生理,所以教育需要遵循天性,培养学生的人格。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蔡元培坚持自己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并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定位,批判新文化运动中的弊端。蔡元培对中西方文化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对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遵守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新文化运动中,坚持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使得中国的文艺复兴,促进其发展,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4篇

1.1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内容在知识社区基本内涵下,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是指在风景园林及相近领域内,具有相似知识观的成员的集合。风景园林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性使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涉及到了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如图1),同时风景园林知识社区还在不断吸取着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处于外向型发展阶段中。通过对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现实中实体社区与网络中虚拟社区的解析,可以发现风景园林实体知识社区主要表现为地方项目团队、规划设计机构、学院研究团体、学会、相关管理机构以及其他隐性潜在的、非正式的知识分享组织形式,而虚拟知识社区主要包括网络论坛、网站等在线形式(图图2)。风景园林涉及到的各个实体及虚拟知识社区的具体内容则是由其成员及成员参与的实践内容所共同决定的。

1.2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的专业化与多元化风景园林知识社区构成的专业化表现为成员对范式的共同认知,而科学范式代表了一个给定社区成员共有的信仰、价值观、技术等的集合,知识成熟的标志是出现科学范式。与此相对,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中的每一位成员也会从其不同的知识背景出发,以其自身的特殊性构成知识的多元化组成部分。因此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构成需要风景园林科学范式与活跃个体的支撑,同时知识社区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是推进知识产生与创新的重要条件。风景园林学科涉及知识领域众多且布局分散,其知识主体主要由艺术、规划与设计、工程、植物、文化社会五大部分构成,由于这五个方面都有其独立的学科体系,强调各自体系的独立性,并难以明确清晰的知识边界特征,使风景园林知识社区难以通过科学范式界定成为统一整体。这意味着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将会继续分化,形成各个研究方向下的专门化知识社区。这在一方面有利于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则会影响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共同认知,同时过度个体化的研究也不利于风景园林新知识的产生和方法论的创新。

2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与规划实践的联系性

2.1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与规划实践的关联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知识传播需要以相关实践作为载体,以成员共享合作为前提。这是因为知识社区中的关键知识往往是分散的,存在于实践、事件及社区文化活动中,社区中的公共和相关知识体系的阐释受到限制,为了获取这些知识成员必须要共同协作并以知识社区形式共享。因此每个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相关组织以及项目团队都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由于这些实践活动往往涉及特殊背景下的个体化研究,为构成完善的知识社区,这些个体需要慢慢适应主流范式,以促进相似知识背景基础上的协同合作,并在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指导未来的工作。总而言之,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可以对风景园林规划实践起到的指导和知识经验共享的作用。而风景园林规划实践则是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知识传播、共享、创新的重要载体。

2.2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的知识社区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会产生由项目成员聚集而成的知识社区,实践项目的预期目标与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成为了这个知识社区的共同认知。一个完整的风景园林规划团队需要集结具有风景园林,及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领域背景的成员,这个团队会在共同认知基础上完成各种知识的交流、传播,并在知识交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风景园林规划实践除自身实践项目团队组成的知识社区之外,还涉及到地方知识群体即地方文化知识社区。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地方本土化需求促使了风景园林知识社区与地方文化知识社区的交集不断出现,这个交集对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可持续性和适宜性至关重要,同时只有积极采纳和吸收这个共性交集内容,才能推进实践中的知识社区良性发展并产生新的知识以指导之后的工作。在上述基础上,在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有效运用和管理知识社区,可以起到积极引导实践工作并促进创新的作用。

3知识社区推动下的风景园林规划实践

3.1设计师在实践项目知识社区中的多重角色定位风景园林知识社区要求实践项目知识社区中的设计师具备多领域知识背景,并且不断的在项目知识社区中积极学习、传播并创造新的知识。这要求设计师以及相关成员要根据实践需求来转化自身角色,并良好处理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服务个体与服务大众、个体发展与学术社区之间的关系。设计师在实践项目知识社区中的面临着多重角色:首先设计师作为个体,有着自己的学术自由与个体发展方向,其在实践中的个体活跃有利于增强整个项目知识社区的活力,但只强调个体则无法将个体知识有效融入到整体,造成知识社区的断裂,不利于项目团队的良好运作与创新;其次设计师作为项目知识社区中的成员,在实践中需要主动和地方文化知识社区进行知识交流学习,并投身到当地文化知识社区中完成身份的即时转换;再次设计师作为联系上下两个知识社区的纽带,在知识综合的过程中推进了新知识的出现,起着知识交流、共享以及创新的重要作用。

3.2风景园林知识社区的知识创造引导风景园林规划实践创新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对我们理解风景园林的革新和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社区的持续性多元分化与专业化是创新与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但知识社区的过度分化与知识社区主体之间的对抗是阻碍研究进步的主要因素。风景园林知识社区合理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需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在其推动下实践中会不断有新的知识产生,正是这些新知识触发了新方法新思路的出现,带动着实践中的持续创新。因此,重视并有效管理组织实体及虚拟知识社区,将对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产生有益影响。

4结语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5篇

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与各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学生们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文化知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畅通无阻。初中英语中渗透文化差异教学的具体方法:

(1)广泛阅读,增长见识。阅读使人明智,博览群书可以增长人的见识,拓展视野。而进行广泛的英文阅读,是丰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广泛阅读,不仅包括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还包括英文报刊杂志、英语广播、英文新闻节目等。这些浩瀚的英语作品中,包含了各个时期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人文风情、地理风貌、民族习俗、生活惯例、宗教信仰、价值倾向、社会时政、名人轶事等文化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广泛的视听,学生们会了解到更多有关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知识,比如各种节日文化、社会礼节方面的差别。有了这些知识的酝酿和积累,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能够应对自如,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2)多媒体辅助,加深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被英语教学所青睐。多媒体有许多优点,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时,可以播放纯正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让学生“一饱耳福”,也可以投放影片、纪录片供学生欣赏,还可以提供许多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而这种“声情并茂、五光十色、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在西方文化中有许多东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西方的建筑、艺术等,而借助多媒体展示则可以迅速缩短文化差异的距离,让学生直接“走进”西方国家,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风情,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例如学习Unit9Doyouwanttogotoamovie(?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快速地向学生们展示各种类型的电影片断,如comed(y喜剧片)、actionmovi(e动作片)、thrille(r恐怖片)、documentar(y纪录片)等等。同时,可以将同一类题材的中西电影进行比较,对比了解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以灾难片为例,中国电影突出人文性、歌颂真善美,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电影则崇尚科学真理,这与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紧密相连。这样,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中西方电影文化的差异,还了解到更多关于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总之,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可以跨越时空,将中西方文化汇聚在一起,供学生们欣赏、比较。

(3)营造情境,亲身体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各种英语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西方文化。比如在课堂中结合课文内容,教师通过地道流利的口语和丰富的身体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文化情境;也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小的对话情景,让学生们自编自演自练,在练习中突出西方文化特点。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举办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将文化教学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玩乐”中体验和感悟东西文化的异同。例如教学Canyoucometomyparty?时,就可以营造活动情境来渗透文化差异。那么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主题party,如birthdaypart(y生日聚会)、Halloweenparty(万圣节派对)、dancingpart(y舞会)等。让学生们进入到party情境中,亲身体验西方的各种聚会文化。由此,还可以延伸到其他的活动,比如开展一个“各国友好交流会”的活动,由学生们分别“扮演”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代表,首先进行友好的自我介绍,然后依次发言陈述“各国”的文化。这样,学生们在各种教学活动与情境中,真切体验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初中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意识到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细节中点滴贯穿、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逐渐培养起初中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性、鉴别性和认同感,并以文化教学促进英语学科教学。(本文作者:杜细平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中学)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外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而文化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纽带,商务活动离不开中外文化。但是,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商务英语人才只有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实现商务贸易中的文化尊重和文化包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加强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商务英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师方面、文化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校商务英语改革加快解决。研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为我国提供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人才,而且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商务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1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而商务英语将英语与商务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既具备英语交际能力又具备商务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外商务贸易不仅要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环境,而且还要合理处理商务文化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极为迫切。而且,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外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合作等都离不开人才的跨文化能力。

1.2文化是商务互动的纽带

商务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商务贸易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一味按照自己的文化方式行事很容易引起文化冲突,导致商务贸易失败。例如,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事前对对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可能因为细小的交易环节而产生贸易分歧。具体来说,中国人习惯用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对对方的条件不满意,出于礼貌和尊重常常以沉默回应。而西方人习惯于直接表达,不考虑礼貌等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因为表达方式和习惯而产生分歧。

1.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必备技能

商务英语人才的工作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这是因为,商务与英语人才的工作岗位多为商务贸易行业,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只具备英语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远远不够,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文化习俗,并尊重英语国家文化。只有尊重英语国家文化才能够赢得对方的认可和赞同,商务贸易才能够继续进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必备技能。

2商务活动中中外文化差异

2.1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的首要工作,也是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在商务活动中做到恰到好处的问候和寒暄不仅能够体现商务人才的涵养,而且也体现了商务贸易双方的形象。而恰到好处的寒暄和汶口需要商务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而在东方国家,我国经常采用握手的方式表示欢迎,用简单的语言进行问候。但是,在西方国家,双方见面的时候会采用拥抱甚至亲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诚的轻易,并且会根据与对方关系的远近来选择问候和寒暄的内容。另外,东方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处于礼貌和尊重通常不会直视对方的双眼,但是西方国家认为相互注视是自己真诚和尊重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中外商务接待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2宴请文化差异

不同的宴请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礼仪的发展,商务宴请已经不再满足于普通的生理需求,而是成为展示礼仪的重要场所。中西方在宴请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宴请礼仪有着较多要求。例如,在中国,长辈或领导居于上座、主人或陪客的人居于下座,其他的客人则按照顺序坐在偏座上。但是,在西方国家,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端,然后按照主嘉宾和一般客人的顺序就座。另外,从餐桌规矩方面来说,西方人一般使用刀叉,强调安静优雅的环境。他们认为在吃饭的时候发出难听的声音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东方人在就餐的时候多使用筷子,习惯热闹的氛围。

2.3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商务谈判直接影响着商务活动能够继续进行。但是,谈判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充分尊重双方的谈判风格差异。例如,在谈判风格上,东方人注重审时度势,习惯制定灵活多变的时间表,而西方人习惯制定周密的计划,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在谈判的过程中,东方人十分讲究礼节,会为对方准备礼物,说话风格多采用简介的语言表达方式,重视长远合作关系的建立。而西方人喜欢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讨厌迂回的交谈方式。另外,东方人习惯于集体协商,避免个人决定,而西方人的个人决定可以代表公司的决策。

3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文化知识教育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十分重视向学生介绍商务英语的理论知识和商务英语的操作技能,忽视了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导致商务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而且,文化范围较广,涉及语言、风俗、思维、交际等方面,需要教师进行系统把握。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只是根据自己的文化了解向学生讲解一些浅显的国外文化,文化知识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另外,部分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知识教育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缺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2缺乏文化能力培养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习惯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部分学生会存在盲目排外的显现,一味否定西方文化,缺乏文化包容心态。并且,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的知识传授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接收,然而,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没有组织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

3.3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主要采用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相加的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对商务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方面的课程建设。并且,大多数高校都缺乏商务英语文化课程,没有将文化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严重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4教学手段单一

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和讨论,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给学生知识讨论的时间很少。另外,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情境构建,没有将学生带进具体的商务英语情境中,学生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以及对商务贸易的了解,严重影响学生对商务英语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4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积极配合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其次,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外国文化或中外文化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后,学生应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商务贸易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并探索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重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点从词汇和语法转移到英语运用和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上。并且,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扮演,将英语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学习需求,加大文化教育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商务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商务文化差异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3合理选择教学素材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积极选择文化内容丰富且与时展相符合的教材,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另外,英语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商务英语报刊、网络商务文化资源以及商务礼仪等纳入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在课外资源的学习中深入了解商务英语文化及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4创设文化学习情境

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构建具体的商务文化活动场景,加强学生对商务贸易的体验。为此,商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商务接待、商务宴请、商务谈判等情境,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中商务接待文化、商务宴请文化和商务谈判文化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将中西方的商务文化进行对比,向学生传授商务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应对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5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重视商务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优化教育效果。首先,高校应组织商务英语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引导商务英语教师学习西方文化,加强商务英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文化包容心态和跨文化意识;其次,高校应不断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商务英语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习培训,使商务英语教师深入接触对外商务活动,学习对外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技巧,进而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陈蓓.基于学生需求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1).

[3]仲姗.浅析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4(8).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7篇

图式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文化图式则属于内容图式。文化图式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美国语言学家Fries(1963)指出,一个人学习外语,应该用他本族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与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去理解所学外语。GeorgeYule认为,文化图式是基于某一特定的文化经历上的已有的知识结构。Bedir也阐述到文化图式是关于被学习语言的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文化图式可以理解为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指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和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接触一种语言的同时,一定会接触到这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比如,TriciaHedge在TeachingandLearningintheLanguageClassroom一书中,就指出文化因素在建构词汇意思中的作用。书中举了个例子,狗一般指的是家庭宠物,但里面隐含的文化含义,可以将狗理解为拾荒者。书中写到“提到狗,学习者会想到它是种家庭宠物,但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一种家庭宠物而是被当成拾荒者的代名词,对于这点,学习者并不熟悉。”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理解为拾荒者,这在中西方文化当中是相似的。但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有相似之处,更多的是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在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再比如,还是以“狗”这个字为例,在中国,人们一听到“狗”这个字,更多想到的是狼心狗肺和狗眼看人低诸如此类的贬义词。但在英语当中,多数带dog的词汇都含有褒义,比如,worklikeadog(拼命工作)和aluckydog(幸运儿)等。如果我们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理解狗这个字中隐含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能就无法准确地应用该词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图式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所学词汇。

二、文化图式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英语词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且必要的一环。目前,高职院校的部分英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课堂上总是“满堂灌”。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听得则昏昏欲睡。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英语词汇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文化图式理论运用到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深入分析到词汇所隐含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所学词汇,提高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一)激活重合的文化图式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一些汉语词汇与一些英语词汇所要表达概念意义以及这些词汇所隐含的文化信息是相同或相近的。对于这类文化图式重合的词汇,教师们要充分激发学生们已有的文化图式,从而更牢固地去掌握所学词汇。比如,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用书《畅通英语》的中级教程2第三单元的LessonOne的对话中,Ryan和Chloe有这么段对话。Ryan:让我瞧瞧,噢,我以前做过这个,你会选择哪种颜色?Chloe:红色。Ryan:那这代表什么意思?Chloe:这代表我这人自信而且外向,但是,我也爱发号施令。当教师在讲解到句中的“red”这个单词时,除了告诉学生它的基本概念意义,是红色的意思时,还可以用各种方式充分地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图式。在汉语中,“红色”有热情、外向和自信等的意思,同样在英语当中,“red”也有外向和自信等意思。中英两种语言在该词汇是存在重合的文化图式。如果教师用文化图式的理论去讲解这个单词,学生可能更有兴趣学习且更加深刻理解这个单词,从而更加灵活运用这个单词。所以,针对这种有重合的文化图式词汇,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图式,通过比较中英文在该词汇所隐含的文化知识的相似之处,用已有的文化图式去理解新的知识。

(二)分析冲突的文化图式,扩大原有文化图式中西方文化存在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而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就会在中英两种语言上体现。而对于这种文化图式存在不同点或者说存在冲突的词汇,学生们要找出这类词汇文化图式存在不同点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并扩大原有文化图式,更准确理解词汇的文化含义。以《畅通英语》中级教程2第三单元LessonOne的对话为例,主人公Chloe和Ryan有下面一段对话。Chloe:我也希望这样。现在,该你了。Ryan:额,让我看看,我想我会现在黄色。Chloe:等会,你是个有活力而且富有创造力的人。Ryan:太对了!黄色在英语当中,含有富有创造力和活泼的含义。但在汉语当中,黄色有尊贵的含义。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一说到黄色,就会想到皇帝穿的衣服叫“黄袍”,黄色是一种尊贵之色。而美国学生说到黄色,可能就会想到创造力和胆小等意思,不大可能想到尊贵之意,这就是两种语言在该词汇上存在文化图式冲突。因此,教师在对这类存在文化图式冲突的词汇进行教学时,要分析两种文化图式的不同之处,扩大学生原有的文化图式,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所学词汇。

(三)找出缺省的文化图式,构建新的文化图式一种文化中常见的现象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并不存在,生活在后一种文化中的人因此不能建构与前一文化相关的图式,这就是文化图式缺省。文化图式缺省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也是一种常见现象,之所以会有这些词汇,主要是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等原因造成的。举个例子,在《畅通英语》中级教程2的第五单元LessonTwo中出现的HarryPot-ter以及还是在该教程第103页出现的Snoopy’sworld,这些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是无法找到对应物的,因为它们是英语国家独特文化的产物,而汉语中也有许多独特的词汇,比如“佛祖”、“三八红旗手”等等,这些中国独有的词汇在英语国家文化中也是无法找到对应物的。所以,针对这类文化缺省的词汇,教师可以深入到该词汇的文化含义进行讲解,向学生们介绍该词汇的形成缘由,隐含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内容,帮助学生找出这些文化图式缺省的词汇,建构那些不易理解的词汇的文化图式。

三、结语

地方文化知识范文第8篇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标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并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根据目标语文化进行语言理解和语言交流的自觉性。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做了明确的规定:“文学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大纲》实质上强调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美文学课上,如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如何运用语言的基本功透过文学作品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该是英美文学课程基本的目标追求和教师要重点关注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西方文化与英美文学

1.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文化是文学产生的依据,文学又是文化生活的载体。文学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而从狭义上讲,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可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传播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文化经常是通过文学这个媒体呈现给社会,呈现给读者的。文学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化的影响。通过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正是英美文学课程的优势所在。

2.西方文化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意识形态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美文学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因此,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学作品展示给读者的世界是西方现实社会的缩影。由于文学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状况,就无法缩短英汉语言之间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距离,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当文学作品穿越了时空与文化的限制,与学生面对面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肤浅地阅读,理解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经常会造成误解,歪曲作品的含义,对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更无从体验了。在这里,跨文化意识的提倡和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对英美文学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西方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并且对后世西方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西方社会,没有现在的西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又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化是西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后世的许多作品中都不难发现古希腊与古罗马神话的影子,都不难发现荷马史诗留下的印记。

(2)意义深远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复兴古典文化、发展基督教文化、兴起资产阶级市民文化,是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它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伟大的变革时期。它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使得诸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化新思想,人文主义便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错综复杂的中世纪文化。中世纪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是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相互融的产物,是众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正是由于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主要体现在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才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都在基督教思想的制约中,其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支柱。在许多作品中作者都宣扬了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侣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除此之外,许多作品中所展现的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描写和反映了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那些保卫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人物。

二、英美文学课上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识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有相当大的意义。具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就能自觉地消除与目标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流过程的顺畅有效。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跨文化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顺畅地阅读作品,有效地理解作品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培养跨文化意识能够促进学生接纳多元文化、增进国际理解。贺祥麟先生说得好:“作家、作品是单个的树木,文化背景知识是整个的森林,学外国文学要既看到一棵棵参天大树,更看到浩瀚无垠的森林,即必须同时掌握雄厚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外国文学的重要性,还不只是从中学到各有关国家的文学,而更是学到了全新的文化知识,大大地开阔了同学的眼界,使他们看见了一个个从未见过的枝叶茂密、百花盛开的文学与文化花园。”[3]因此,要想将这茂盛花园中的花一朵朵采摘的话,就必须有雄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深刻体会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各种社会问题。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

(1)对比手段。这是跨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培养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对整个西方文学发展的脉络并不是很清晰,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并不了解,但是经过初高中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历史都略知一二,如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学特点,不同写作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等等。将中国的文学与英美文学进行同时期比较,进行同样文体比较,对学生对英美文学史的了解,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多媒体手段。为了使学生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理解其真正含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也就是把要讲解的内容制作成课件,给文字介绍配上相应的图画、图片和声音等,如各个作家的照片以及他们已出版的作品。除此之外,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和录像资料让学生感受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以及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3)阅读手段。这应该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为学生规定适量的阅读材料,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感想,确定不同的研究方向,最后要求学生上交读后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当遇到不懂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反复地琢磨,结合上下文进行仔细的推敲,直到弄懂为止。

3.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1)实用性。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选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选择怎样的作品,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英美文学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实用性主要是指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介绍的文化背景一定要与学生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必须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与生活的一致性,让学生对所接触的内容没有太多的陌生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欲。

(2)系统性。系统性又可以称之为“有序性”,是指在英美文学课上教师所使用的文化知识导入,文化背景介绍,以及所选择的文本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要尽量成为有机的系统,避免支离破碎,使学生无从下手。讲授的内容也一定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开始以不设教师讲解为主,将学生领进门,渐渐变为以学生阅读为主,独自分析文本为主,讨论文章的思想内容为主,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了解西方文化的能力。

(3)交际性。交际性原则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然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词语的使用习惯,语言的表述方法。通过英美文学课,学会交流,学会欣赏。使文化通过文学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沟通,文学语言又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