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方财政城镇化范文

地方财政城镇化范文

地方财政城镇化

城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得到优化配置的过程。而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制度,严重制约了城镇人口的增长,并且造成了城镇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后果。而另一方面,我国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了地市合并,城乡合治,欲以城促乡,带动发展,这种城镇的形成往往是人为的,而非经济运行的结果,更多的城镇只是行政中心。我国的城镇化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2003年人均GDP达到了9101美元,而城镇化水平为40.53%①,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而现在我国城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大中城市少,小城镇多如牛毛而其发展水平不高,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在现阶段普遍兴建小城镇的目的和任务侧重于吸收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通过产业集聚,为刚从农业分离出来的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而大中城市比小城镇更能增强城市的各种功能,有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各类城镇是在极不相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自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不能超越客观条件,一下子建立大量的较高层次的城市这也决定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必然同时存在高效率、高功能的现代化都市、中等城市以及基础设施相对比较简陋的小城镇。

地方财政的不同层次为不同水平的城镇发展提供了可能,为实现城市、城镇的职能,满足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需要,地方财政尤其是其中的城市财政、小城镇财政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为地方财政拓展了新的财源。城镇化的进程及其特点和地方财政职能及其运行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过程。

一、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学分析城镇是在一定空间上,由于产业、人口聚集,居民主要从事

二、三产业活动,且享有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的地域综合体,它作为区域中心地,聚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城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得到优化配置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现象反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扩散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它可以被看作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聚集力量和分散力量。在城镇化过程中,所有个人和企业面临两难选择,他们必须聚集在一起以从聚集经济中获益,但拥挤成本又限制了许多个人和厂商聚集在一起。

根据刘易斯的两部门理论,在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农村由于土地面积有限,资本投入缺乏,人口持续增长,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有向实际工资水平较高的工业部门流动的动机。哈里斯-托达罗则认为只要两部门之间只要存在收入的预期差距,人口就会发生流动。我们则可以进一步认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由农村迁往城镇的成本。Mt=f(Wu-Wr-kd)其中为在时间内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数量,f为反应函数,Wu为城市工资收入,Wr为农村的工资收入,d代表城乡之间的距离,k代表城乡之间的运输成本系数,当只有预期收入的增长大于迁移所发生的成本人口的流动才会发生。Wu-Wr-kd=0时流动才会停止。我们还可以认为城镇化水平U是经济非农化水平I和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流动水平M的函数,即U=f(I,M),且有,于是全微分,城镇化水平U是经济非农化水平I和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水平M的单调增函数。

而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类型、水平和层次引导城镇内部居民和各经济主体的地域分布格局,地方的公共物品还可以通过影响城镇的聚集效应进而影响城镇的非农化水平。因此,可以认为经济非农化水平I和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水平M受到地方财政运行的影响,它们是地方财政运行F的函数,即I=Ф(F),M=φ(F),且地方财政运行F对I和M的影响可体现为促进作用,也可体现为阻碍作用。城镇化水平可以表示为U=f[Ф(F),φ(F)],则,地方财政通过影响非农化水平I和和城乡要素转移流动水平M,进而对城镇化水平U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情形及发展模式:当>0和>0,即地方财政的安排有利于经济非农化和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流动时,城镇化发展表现为“同步城镇化”;当<0和>0,即地方财政不利于经济非农化,但有利于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流动时,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虚假城镇化”;当>0和<0,即地方财政有利于经济非农化但不利于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流动时,城镇化发展呈现为“滞后城镇化”模式。

由此可见,地方财政的运行及其职能的发挥对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并使之健康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城镇化经济的拉动机制城镇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具有大量的就业机会、高的经济收入、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城镇发展起来后,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和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也非同一般。聚集效应使城市化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辐射效应则通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的发展。

1、聚集效应城市的聚集效应一般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使得经济活动更加节约成本费用,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聚集效应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增,生产与流通的扩大与集中科研的开发及推广,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其中人口的量变积累使得城镇发展产生质变的飞跃,它和生产流通的变化决定了出世面貌的发展变化。城镇的聚集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性。城镇经济的外部性是城镇中各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但它也会导致经济要素、城市活动的相关性降低,彼此排斥和空间分散的离散力或排斥力,限制着城镇要素聚集和规模的扩大。

而城镇经济的外部性为地方财政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主要为对负的外部性的矫正和对正的外部性的补贴。

(2)城市化经济和规模经济。城镇化发展使得城市本身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制,地方财政为城镇的发展、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道路、公用事业以及信息设施、设备。规模经济使得城市各产业部门随产出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效益,也表现为企业和居民所享有的城镇公共产品的提供规模的扩大。但是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人口也涌入城镇。这一方面使得提供城镇公共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而另一方面,则会造成拥挤效应,使企业和居民对城镇公共产品的享用水平降低,所以城镇化的水平应当与当地的客观经济条件相适应。

2、辐射效应辐射效应即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促使各种资源向城镇聚集并且加速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城镇化使得城镇成为一个覆盖很大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将城市文明向周边扩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镇的辐射效应是各资源在城镇的边际收益与周边地区边际收益相比较所产生的结果,各种资源在城镇发展空间的饱和使得它们选择离开高度聚集的中心,向周边流动。

三、城镇化对地方财政的要求地方财政通过地方公共产品来满足城镇的建设需要。地方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基本上被限定在本区域之内,并且这种受益在本区域内散步的相当均匀。另外,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要强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地方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种经济活动,因而也就必须依照增强效率、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偏好的要求行事。根据前文第一部分所述,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层次和类型F可以引导城镇内部居民和各经济主体的地域分布,并且可以影响城镇聚集效应M的发挥,进而影响城镇的非农化水平I,并最终影响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U。

因此,为了更有效的提供地方公共产品以满足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及城镇发展水平的多样性,地方政府也就会突出城市以及小城镇这两个层次,从而相应有城市财政和小城镇财政为之服务。1、城市财政城市财政随着城市的形成而产生,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城市具有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等特点,决定了城市财政的特殊性。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效益制约着城市财政的规模。就城市经济而言,由于其聚集性于空间性特征,经济运行中的自然垄断、外部性和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表现的较为突出,城市财政必不可少。

城市财政要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服务,其主要任务为:为城市筹集财政资金,并在筹集过程中,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对传统工业的加速改造;支持市政建设,方便企业生产和市民生活;统筹分配财政资金,满足城市多样性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2、小城镇财政国际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提高城镇化水平单纯通过发展大中城市,其作用及其有限。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落后,与小城镇发展不足明显相关。小城镇距离农村较近,生活成本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强,而且可以兼顾

二、三产业和农业。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并且小城镇的发展必有一部分演变为小城市,并且最终演变为中等城市,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小城镇财政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的财政,即县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财政。它的主要任务为:促进社区、市镇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营造城镇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统一市场,提高公务效率;支持治安、交通和普通民用住宅、公用事业,保证小城镇生活的日常运转;对农业的发展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四、地方财政的运行对城镇化的影响中国正进入高速发展城镇化的阶段,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地方财政特别是城市财政和小城镇财政对于实现城镇职能越来越重要。城市财政和小城镇财政的收支状况取决于城镇经济的发展水平,

而城镇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财政运行的影响。城市财政和小城镇财政一方面要为城镇的经济发展提供城镇基础设施,使其达到满足城镇化需要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对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的自然垄断、外部性和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加以解决。城市财政和小城镇财政运行过程中的职能发挥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进程及水平。在地方财政中,城市财政和小城镇财政按照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其收支内容也有所差别:城市财政财源集中,规模较大,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城市工商业利税上交,主要包括地方性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收入,中央和省财政对城市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城市政府借款、福利性摊派和城市基础设施使用费。其支出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费,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支出以及价格补贴。小城镇财政的收入则是小城镇通过小城镇社区的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取得的资金,包括小城镇的税收收入,劳务收入,农业税附加,农村教育经费附加,公用事业附加以及自筹资金收入。其支出主要包括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行政事业费,文教科卫支出。公用设施支出,小城镇集体福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以及自筹资金支出。

从城市财政和小城镇财政的收支内容来看,它们对城镇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现象给予矫正,从而使城镇的资源和要素得以合理配置,促进城市化的健康进行。首先,通过地方政府的税费筹集资金以满足经济建设的支出以及城镇维护和建设的支出,提供了城镇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地方性公共产品。这种有很强的区域性的公共产品的提供由按照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进行征收的城镇税费来作保障。城镇准公共产品为要素向城镇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促进了聚集的过程。其次,通过对教育、安全防卫以及环保、土地规划方面的支出以及对环境污染等项目的收费,消除了这些项目的外部性,解决了居民或企业因外部收益高于私人收益而不愿从事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或者将居民或企业的外部成本内在化,从而控制了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使得城镇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并且使城镇化过程中的要素聚集以更经济的方式进行。最后,通过对社会保障,以及一些福利性的摊派等转移支付项目和城镇福利计划,可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就业机会不均等及贫富差距扩大等可能加剧“城市病”的一些不平等问题,扫除城镇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得其过程与社会目标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