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学前美术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学前美术教育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专业;人格素养;提升途径

1绪论

近几年,高校为将素质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十分重视学生思想教育与道德培养。所以,教育部门根据教学需求,结合美术教育具有的专业知识、美学体验能力,以及审美角度等特点,将其应用在学生人格素养培育工作中。基于此,很多高校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质量,以及学生人格素养,将美术教育应用到学生人格素养培养过程中。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注重思想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在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提供了思想基础。所以在新形势下,研究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培养的升级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的影响

2.1有利于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影响,主要是指美术素养对学生影响。具体而言,美术素养主要是指一个学生所具有的美术感知,以及美术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通俗上讲美术素养就是指一个学生在具有的美术欣赏能力,以及对外表现出了美术综合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美术素养也会对学生人格具有影响。一方面,从古至今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均会对爱国与典型的道德情怀具有一定反应。其中,著名画家徐悲鸿作品《奔马》、《田横五百士》中都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田横五百士》中表达气壮山海的宣言,突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奔马》中将马作为意向,在表达对祖国强烈热爱的同时,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由与解放强烈追求的愿望,这一作品传递思想极其容易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学前专业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爱国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良好思想基础,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2.2提升学生思想情操

通常情况下,艺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学生接受美术教育时,也会了解到社会真实情况。其中,美术作品会反应社会生活,是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实,人类在创造美术作品时,会把情感因素用形象生动的美术作品反应出来。所以,当学前专业学生接受到美术教育时,在欣赏美术作品同时,也可以进入到作者的思想世界,继而丰富自己的情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时,要不断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品鉴能力,这样才能发挥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格素养提升的作用。例如,学生在欣赏油画《父亲》时,就需要具有极高的欣赏能力,才能实现美术教育对学前专业学生人格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作用不可忽视。老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也要结合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向学生讲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当前社会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思想情操,进步完善自身思想体系,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

3美术教育对学前专业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途径

3.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变革不断加深,传统美术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对教学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传统教育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前专业学生创造能力,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为了改善目前形式,高校在进行美术教育时,任课教师应改变教学思维,摒弃传统的教师模式,注重对学生美术知识的培养,以期提升学会生的审美能力。在带领学会生参观美术作品时,要主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放映一些与美术作品相关的电影与图片,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创造的源泉与方法。其中,针对民间美术教育更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了解民间美术技术精髓所在,增加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继而培养学生的热爱情怀,为塑造健全人格提供思想基础。

3.2培养学生审美观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创造性被压制。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充分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积极能动性。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工作,帮助学生建立联想思维,注重自身情感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幼儿,所以高校相关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现状,在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时,根据幼儿的审美能力与眼光,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为改善学生的人格素养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

3.3不断优化教学课堂体系

为了发挥美术教育在学前专业学生人格素养中的作用,相关教师应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不断优化学会课堂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与总结反思的方式,不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领悟能力,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充分体会美学在生活中应用,做到学以致用。更为重要时,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领悟能力,引导学生在树立人生观时,融入美术作品中积极向上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9):129-130.

[2]段浩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特色培养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15-116.

[3]邵珠春.基于横贯能力的美术教育研究———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81.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实践理念;学前儿童;美术教学

“全实践”理念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进行实践,通过强化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每个环节的实践性,提升学前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促进学前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美术,有效提高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全实践”理念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意义目前,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推动了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和观念的革新。全实践教学的不断拓展和延伸,能够提升学前美术课程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同时也能够提升学前儿童的专业技能。“全实践”理念的践行,有助于学前美术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发展。这既符合我国教育体制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需求,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全实践”理念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全实践”理念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教学研究

1.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践共性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每个环节中,要想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践共性和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不断调整立场和心态,从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的心态和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护学生独立组织活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默契和配合的互动教学方式,从而增强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同时,教师要对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课程的各类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将学前儿童美术课程中的美术教学理论知识与美术课的手工技能、绘画技能进行整合,提升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实践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美术课程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2.合理分配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多以美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新课程的改革环境及“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课程的时间要做出合理的分配。教师可以将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的课时设计好,按照理论与实践3:7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教师可以用30%的教学课时讲授美术课程的理论部分,用70%的教学课时带领学生实践。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理论环节可以将美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进行阐释。而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实践环节就是带领学生进行美术绘画教学、美术欣赏教学及美术手工教学等。在学前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美术理论知识来指导美术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全实践”理念下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断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提升学前儿童的美术实践性。

3.重视学前儿童的个人展示与教师的示范作用“全实践”教学理念重点强调的是实践,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美术课程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更好地实践“全实践”理念。学前儿童美术教师可以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美术课程中的不足和美术实践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从而不断完善与提升学生美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此同时,教师要将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通过展示自身的作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美术创作实践,增强美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4.丰富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的方式现有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和无趣。在“全实践”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游戏、美术手工竞赛、绘画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活跃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开心、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美术课程教学实践的开展和实施。结语在我国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全实践”理念被提出且运用到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合理分配美术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可以促进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重视学生美术知识的自主实践性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贯彻“全实践”的教学理念,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水平,也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翠英.浅谈托儿美术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南方论刊,2001(10).

[2]赵永红.在美术活动中创造出思维与智慧的火花.第五届中国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思维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15.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黑龙江省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黑土文化,他们懂得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懂得如何在自然中获取美的因素,更懂得将自己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留给子孙后代。可以说,民间美术以哲理与智慧影响人的思想,更陶冶人的心灵,鼓舞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这是在学前教育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二、黑龙江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分析可以看到,黑龙江的民间美术作品多强调造型的意象性,并采用特征对比、变形夸张、装饰美化、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等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这些艺术表现手法恰恰符合幼儿的审美感知和创作特点,即夸张的再现、自由的想象、抽象的概括、形象的装饰,而非单纯的写实,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智慧潜能的进一步开发。

也正因如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机会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也就是使幼儿通过与美术作品多接触,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特质,正确引导幼儿认识美、了解美,培养幼儿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激发幼儿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幼儿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将黑龙江的民间美术与学前教育有机地整合,将会使学生对美术学习更有兴趣,使学前美术教育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贴近本地区文化,贴近幼儿的生活环境,更具生命力,从而把黑龙江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的实践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幼儿民间美术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举办民间美术教育专题讲座,使家长了解民间美术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认识到这些具有浓郁民族艺术气息的内容和形式会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会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四、结语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学前教育逐渐受到家长们的关注,如何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教育问题。本文所研究的学前美术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幼儿打下扎实的美术功底,另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幼儿情感表达能力和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够为相关专业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提升幼儿学前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重要性

一、学前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教师通过定期地对幼儿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和为幼儿组织各种类型的美术活动,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让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天性。因此,学前美术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必须慎之又慎。针对幼儿的学前美术教育,必须合理地划分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这几个大的教学模块。其中,绘画是最基本的课程,幼儿通过学习可以对绘画的工具、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手工课程主要是教幼儿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小玩具,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手脑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加强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印象,让他们切身感受美术的魅力,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对儿童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有较大的积极

影响美术是一门创造性很强且很灵活的学科。它需要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美术基础知识,然后将它们与相关的情境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和找寻兴趣与灵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有利于幼儿从小形成细腻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情感的机会,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

(二)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今的美术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新的教学理念提倡课堂要以学生的自主交流和探讨为主。美术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科目,美术课堂上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享受艺术创作的自由,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天马行空地想象,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这样可以给幼儿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幼儿形成自己的思维和独一无二的个性。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做积极的引导者,要创造性地利用教学资源,不能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该严格要求的时候严格要求,该平等沟通的时候平等沟通。这样对幼儿个性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

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想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部分家长只关心幼儿的成绩,为幼儿报各种辅导班,给幼儿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反而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美术教学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可以开发幼儿的右脑,促进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

三、提升幼儿学前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学前美术教育的内容以及重要性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作为幼儿学前教师及学校,应该采取何种对策提升又而学前美术教学的质量呢?接下来笔者就针对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教学融入游戏方案

归根结底,学前教育面临的一般是年龄较小的幼儿,所以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求幼儿掌握多么熟练的技巧,而是培养他们的一种认知能力与兴趣,从而使得幼儿在不知不觉间就能够学习到相应的基础知识。所以就算是美术教学,也应该以轻松愉快的环境来实施,从具体层面上来说,就是以游戏的外壳来包装美术的内容。比如说,教师可以不定去的举办情景剧活动,涉及内容包括动物扮演、自然环境认识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道具,对自己所了解的动物或者自然风光进行绘画,这样不仅使幼儿的绘画动手能力有了提高,而且能够让幼儿了解这些事物在真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在绘画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发展历程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游戏设计中要体现出针对性,并且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保障幼儿美术绘画水平的提升。

(二)构建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环境

首先是提高幼儿探索兴趣,兴趣是最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热情的一项基本条件,兴趣可以支撑幼儿完成某项活动并在其中获得成功。儿童有天生的探索欲,教师要保护好幼儿的探索欲,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孩子能够在积极的心态下开始探索。其次是教师要支持并欣赏学生的作品,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感,他们会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幼儿在美术学习中无法按照老师要求画出相应的作品,这时候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给予他们学生足够的尊重,保持其思维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在极其宽松的状态下实现自我提升。最后就是教师要宽容并接纳学生,要能够接受幼儿的错误,幼儿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会受到之前经验的影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对于事物的认识只能够反映他目前的知识能力。教师要认真听取幼儿的看法,了解幼儿园的真正目的,让学生能够获得实际的帮助,实现探索精神的发展。

(三)幼儿美术课程设计和改革

第一,美术基础的训练。学前教育美术基础教学属于一门基本功能训练课程,同时也是未来孩子学习绘画的基础性内容。针对这一课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还能让学生适当的解放思维,对原有自然环境、事物做出真实的反馈。具体训练过程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从简单到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第二,幼儿美术创新能力。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包含内容多种,如颜色认知等。另外以相对典型的绘画素材作为依据,针对不同美术所表达的情绪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进行分析。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前美术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学前美术教学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幼儿成长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合理地规划学习内容。美术是艺术,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一定的理论知识,帮助幼儿掌握美术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幼儿享受生活,敏锐地感知周围的环境,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J].戏剧之家,2016(22).

[2]胡俊.国画“用笔”对幼儿绘画潜能开发的实证研究[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7(06).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笔者一直在思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江苏高邮市教师进修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校前基本没有经过美术方面的系统学习,文化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但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学生美术基础稍弱,对美术课程缺乏了解,要正面引导其树立信心,培养其美术兴趣,让其带着饱满的激情学习;降低美术教学的专业技能难度,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设计多元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培养具有较强美术教育、创作、实践能力的幼儿园教师,使他们胜任幼儿园、早教机构的教学岗位。教育不是工厂生产产品那样具有统一模式、统一标准,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者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具体的教学设想。

一、加强审美理论教育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审美方面的教育。利用美术的教化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使其树立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养成。加强审美理论的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做好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让学生对艺术语言、形式美感等有一定的理解,并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实现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审美素养的教学目的。

二、突出多元化技能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手工、美术欣赏及美术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将这五方面内容大致掌握并整合运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采取多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美术学习当成一项兴趣爱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创新、求实效、求特色,鼓励学生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手段对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使学生毕业后既能在幼儿园、早教中心等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又能在其他行业从事美术创造与美术设计工作,拓宽就业渠道。

三、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幼儿教育需求什么,课程内容就安排什么。课程内容编排不仅要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还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以绘画、手工制作、美术教学法等知识为主,避免繁、难、偏的美术知识的讲授,为学生的就业服务。绘画教学是学前美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包括基础造型、色彩、儿童画、故事创编等。学前教育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实际,开设卡通画、简笔画、故事画创编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写实与装饰的造型能力。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画面的整体把握,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手工教学让学生了解、熟悉手工工具和材料,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课程要以绘画知识为基础,把绘画中的形体、色彩知识充分运用于手工制作,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美术教学法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园美术教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绘画对于幼儿表达情感和释放情绪有很大好处。大多数幼儿喜欢涂鸦,幼儿园的绘画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幼儿美术教学法应密切联系幼儿园美术教学实际,并同见习、实习课结合起来。

四、力求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教学,一定要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关注什么,用怎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指导课堂教学。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路人。教师应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甚至可以把课堂大胆地搬到大自然中、生活中,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或活动中掌握技能和美术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全面发展。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临摹名家名作,训练学生的绘画技能,再让他们根据临摹的作品进行创作。虽然这样的习作可能比较稚嫩,但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民间编结;价值探索;美术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1]民间编结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魅力进入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能开阔幼儿的认知视野,极大地丰富幼儿的审美内容,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增强幼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本研究将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与民间编结的内涵分析切入,探寻民间编结进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以期能为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可借鉴资料。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与民间编结内涵界定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2]本研究中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教育计划,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幼儿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促进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

(二)民间编结

结指两个绳头缠绕、穿插成一个实体,结包括平结、云雀结、花瓣结、十字结、吉祥结、双钱结、梅花结等。[3]可作编结的材料极多,它的取材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的表现形式。民间编结分布广阔、品种丰富、用途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从以前缝衣打结、结绳记事到现在饰品和服饰等,编结随处可见。原始先民在劳动实践中运用编结技术创造了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4]经过几千年的时代演变,编结的生活实用功能逐渐淡化,而艺术欣赏、审美与装饰功能日益增强。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民间编结是指在教师引导下,选取生活中的绳线、纸条、吸管等条状物为基本材料,以民间流传的不同编织和打结法,将原材料加工创造成各种饰品、生活用品等物品。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运用民间编结的价值

民间编结是一项极有创造力的手工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将民间编结运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丰富幼儿园美术教育课程资源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的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通过活动按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发展,根据民间编结材料的粗细、编结方法的难易,有层次地传递给各年龄班幼儿,为幼儿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下面将从儿童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运用民间编结的教育价值。1.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是指幼儿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各种活动进行审美感知、理解、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由于年龄和个体的差异,以及生活成长经历的不同,幼儿的审美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小班,教师要着重提高幼儿审美感知力,通过感官的刺激,让幼儿进行全方位地感知与体验,增强幼儿对编结艺术的感受,从而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在中班,教师要重点强化幼儿的审美理解力,让幼儿在审美感知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编结作品进行解读,让幼儿能从简单表述“好看”“美”,通过观察与实践后,可以讲出“美在哪里”“为什么喜欢”等。大班幼儿可以把对编结独特的感知和理解结合起来,经过在大脑的重新建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编结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力。学前期是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敏感期,在该时期对幼儿进行编结活动的审美教育,能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2.促进幼儿小肌肉的发展,提高手、眼、脑协调能力民间编结是利用手部小肌肉进行的活动,所涉及的动作相对精细,对手指的灵活度要求较高。在小班的编结活动中,教师要投放宽纸条、粗绳线等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打结活动,刺激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中班幼儿的手指灵活性有所提高,可以学习简单的三股辫、平结等编结方法;通过小班、中班的练习,大班幼儿小肌肉的精细度和手指的灵活性有了很大提高,可以熟练地使用材料。教师要有层次地增加略细的绳线、纸条、塑料吸管等材料,引导幼儿借助辅助材料编云雀结、花瓣结等精细的编结作品。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运用民间编结,锻炼了幼儿手部的小肌肉,促进了幼儿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在活动中,幼儿可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编结对象,用眼睛去观察特点、结构,用脑去理解、想象、加工,通过心理活动对大脑中想象的事物进行构思,用编结的手法去表现自己的经验及情感,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手、眼、脑的协调能力。3.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5]幼儿的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内容。在美术教育活动运用编结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的环境,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组织形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编结创作中,需要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一过程培养了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幼儿在编结中遇到困难,挫败感上升,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以及和同伴之间的分享合作,抗挫能力会得到提升,并乐意去尝试探索。幼儿对个人的体验进行组合,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以编结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幼儿在编结活动的过程中,能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4.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教育目的在于:“形成幼儿的个性倾向性,发展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能力,奠定社会化的最初基础。”[6]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心理特征系统,是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2]首先,民间编结以其丰富有趣的打结法和造型让幼儿从操作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培养其编结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倾向性的发展;其次,幼儿在感受和表现编结艺术时,也需要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的活动状况,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表现与编结艺术一致,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行为进行比较和评价,逐步提升自我意识和自省能力,获得个性的进一步发展。《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5]编结活动的打结固定需要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促进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使他们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在与同伴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创造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的愿望不断得到激发,其规则意识,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民间编结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对教师来说无疑是种挑战。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的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将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基本维度出发,讨论民间编结的运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完善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标准》中提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主动地吸取新知识,在运用新知识于保育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转化新知识,是更新、完善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7]教师选取民间编结内容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把民间编结引入美术教育活动的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获取和理解编结知识。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教师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挖掘优秀教育资源,筛选课程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自己的经验,对编结内容进行改造,再经过反思、总结、改进、再实践,为自身专业知识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2.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标准》中将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分为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七个方面。将民间编结运用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首先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幼儿与编结互动的环境,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探索。教师在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专业标准》中提道:“作为专业的教师要具备引导幼儿游戏的能力,即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要主动创设游戏条件,引发幼儿开展各种游戏。”[7]在美术教育活动运用编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小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特点,组织不同的编结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同时引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一过程提升了教师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选取合适的编结内容和材料,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适宜的活动目标,并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提升了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能力。在运用编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需求,评价指导幼儿,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利用家长资源进行更好的活动。这个获取资源、组织编结活动的过程提升了教师的激励与评价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专业标准》中还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7]在运用编结的过程中,教师从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制定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等方面不断反思和调整,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三)丰富幼儿园美术课程资源

《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1]这说明幼儿园课程不应该局限于已有的教学经验,而应该由教师主导,家庭、社区协助,将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挖掘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民间文化教育内容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民间编结是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其材料资源丰富,具有可操作性,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了可挖掘的宝贵财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教师通过挖掘与整理民间编结艺术资源,发挥家庭、社区的资源优势,并将其引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从而体现了本幼儿园的优势与亮点。(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国之间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中都注意到了教育导向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并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民族传统精神。在祖国各民族中产生、流传、发展着的民间艺术极其丰富多彩,民间编结就是民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将民间编结引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民间编结的了解、认同和运用,汲取和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结束语

民间编结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有效开展,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带来启发,打破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局限性,满足了幼儿审美情感和展示自我的需求,也给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希望。总之,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运用民间编结,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丰富幼儿园美术活动课程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贺梁,周玉梅,黄细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指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张英彩.中国编结艺术工艺与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鲁汉.民间编结[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

[5]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幼儿园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解决幼儿园中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审美教育(以下简称为“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艺术视野、训练美术相关技能等,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执教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涵养与艺术素养,这对幼儿美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研究离不开实践探索,本文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精神为主题,以欣赏世界文化艺术经典为辅助,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发展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即“培养学生敏锐的生存感受”[1],展开一系列课堂教学改进,具体实施如下。

一、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让课堂导入“变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带来疲劳。”可见,在学生没有产生审美欲望时所进行的审美教育是牵强的、容易引起疲劳的。所以,为避免“为美育而美育”,教师可从改进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入手,在课堂导入环节渗透美育,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以充分的学习活力去靠近艺术、靠近美。具体而言,教师可将传统文化、艺术经典等内容融入导入环节,用经典美、学生熟悉的美和感兴趣的美引起学生的审美欲望,使“美育”这个较高深莫测的概念真实地落到学生眼睛里,真正触动其内心,只有这样,课程美育才能顺利开展。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延禧攻略》这部热门电视剧中人物服饰上的“花瓶纹”“双鱼纹”“牡丹纹”等传统纹样的图片导入“图案基础”这节课。我国的传统纹样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繁复的花鸟鱼虫、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可谓丰富至极,它们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这种审美观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不仅是图案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如“花瓶纹样”中“瓶”与“平”同音,便取“平安”之意。此外,由于我国独特的汉字文化,“汉字纹样”亦成为服饰的主要纹样之一,像“福、禄、寿、喜”字都常见于古代服饰装饰。通过导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感受到了我国传统纹样中谐音与暗喻背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与民族审美,提升了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审美感受,这就是美育的一种。

二、引经据典,站在“艺术大师”的肩膀上看世界

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课程美育实践探索中,教师可以引经据典,运用经典传世美术作品带领学生领略千百年来艺术生生不息的魅力。世界艺术中有毕加索开创的“抽象派”,也有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还有杜尚引发的“达达主义”,这些与众不同的艺术流派的审美观引领了一个群体或是一个时代的同时,也在不断打破人们的固有思维,这种突破的精神,亦是学生在建立自己的审美观时应该欣赏与学习的。审美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和模仿,更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且有判断力的人,美本身没有准确定义,因此对美的感受与理解也不应该被局限。审美教育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会欣赏美,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创造美,创造美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幼儿园教育是综合的、整体的,且幼儿时期的性格养成和思维习惯养成会影响其未来一生的发展。

三、探索美术课的新载体,使美术课向多元化、复合型文化活动发展

美术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载体也应该是丰富的,教师应积极探索美术课的开展形式,使美术课向多元化、复合型文化活动发展。美术活动绝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其教育内容应是全面的、综合的,学生应将不同方面的认知整合起来,以点穿线、以线连面,突破常规绘画概念的束缚,探索多元化的美术表现形式,挖掘美术教育的延展性。如学生运用简笔画创编绘本,并将自己的绘本作品上传至网络、幼儿教育相关App等,可供全国小朋友阅读,也能在自己见习、实习的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活动。美育不是独立学科,而是结合了各个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探索美的精神,多元化、复合型的美术活动在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融合了社会热点、时代特色、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等极具灵活性的内容,使美术教育有了更多可能性,为美育的开展与普及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促进作用。总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主动践行课程美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论是在美术课上,还是在其他课程领域,或是在平凡的生活中,都应善于发现美、感悟美、践行美,做一个精神世界丰富且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绘画

现阶段教育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精神,尤其是儿童绘画教育,也更为重视儿童的个人价值。新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最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所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的艺术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与艺术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绘画只是一门兴趣课,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只是艺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不能使用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来评价儿童的艺术心理。

1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

传统的儿童美术心理学是从|“数的原则”-“秩序”-“匀称”的一种判断方法,直到“黄金分割率”在实际应用后,在审美研究领域中,自然科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被推崇到了极致。儿童美术心理学就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在还原论,决定了主导下,不断在美术心理学的领域中寻找着更为客观的心理规律,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进行探寻,在探寻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派,如今都成了美术心理学的基础。儿童美术心理学是在1927年由英国心理学家里德正式提出,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第一次将儿童的绘画发展进行分期。之后,里德还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的绘画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智力成熟而不断成熟成长的直线发展过程中。但是在1978年,有大量心理学研究学者提出,儿童的绘画发展是一个曲线变化发展过程,后来还有“多轴媒体表现说”理论的提出,认为儿童在同一个阶段,其绘画会出现不同的风格,且儿童所处地域的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影响到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绘画能力还会受到日常生活中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资源的影响。因此,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儿童绘画能力,绘画知识也存在明显差异。

2不同的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大量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直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儿童的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地域因素,知识因素,文化因素,价值观因素等等。有研究学者[1]认为,儿童的美术心理研究和儿童的美术教育是存在明显区别,但又存在明显联系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是通过儿童各个阶段的美术现象分析来检验儿童美术教育的效果。但是,心理学并不能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参考因素,心理学只能够作为评估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参考因素。儿童美术教育结果涉及到多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

2.1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影响

正确看待儿童的生命,儿童的原始美感,以及儿童遗传的文化属性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的起点。卢梭认为“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来看待是错误的,是不正确的,儿童不仅仅只是一个儿童,而且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仅是儿童的活动,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的共同点也是不对的。”大量儿童心理研究学家都受到卢梭的影响,在是否保留儿童天性与适时给予美术教育干预中摇摆不定。有研究学家[2]认为,儿童是没有所谓的绘画阶段练习的,儿童绘画是依照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情感进行创作的,儿童的绘画就像是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样,会自我成熟,儿童会主动去创造,去学习,因此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也有很多研究学者[3]对于学校所展示的具有儿童特色的一些可怕作品进行疯狂的抨击,认为儿童的自由画作其实就是一种胡乱的没有美感的作品。他们认为,这样的画作充分的显示除了儿童的眼睛没有接受训练,儿童的手是迟钝的,儿童的思想是没有章法的,儿童的美与丑的观念是混淆的。儿童美术教育认为儿童的美术学习其实是儿童接触艺术的一条路,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儿童心理的自发特征。很多儿童美术教师显得非常的内行,通过短时间让儿童的作品达到成人标准,从而让家长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长时间进行这样的学习,儿童心理的自发特征就会逐渐显示,儿童的思想被教师彻底改变,失去了以往的独特。

2.2不同知识观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他

幼儿的心灵成长过程是一个脆弱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他人的语言,行为影响,从而影响到幼儿的心灵成长结果。最好的教师往往不会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知识尽数教授给学生,而是会进行观察,判断,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及时给予帮助,最大程度上减少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影响。但是传统的儿童美术心理发展学认为,应该在特定的感觉训练下,帮助儿童发展知觉,能够获得最理想的效果。这些理念看似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儿童而言,这些美术知识是非常狭隘的。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该是各种专业化美术知识的代名词,儿童的美术知识是一个感性的世界,是成人能够感受体验的,儿童通过绘画,线条从而表现自己的体验,表现自己的情感。

3结束语

现阶段教育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精神,尤其是儿童绘画教育,也更为重视儿童的个人价值。新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最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所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的艺术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与艺术价值。不同的儿童美术教育方法也会给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带来不同的影响,在进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综合因素,进行分析。作者简介:刘媛洁,1973年生,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参考文献

[1]周佰胜.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0):206.

[2]邵雪原,王丽芳.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儿童)的关系[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7.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