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

大学化学教学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第1篇

1大学化学教学中灌输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愈发严重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心,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多地连续出现大面积的雾霾天气,迫使人们思考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两者关系问题。究竟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还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就杜绝环境污染的发生?人们开始对化学工业提出质疑,认为这一切主要是由化学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是培养具有绿色意识和环保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化学工作者也应该深刻反思,回过头去看看化学给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教训,按照绿色化学12条原则的要求,研究出新的原子经济合成路线,开发出新的绿色化合物。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不同之处在于: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目前绿色化学在节约能源、防治污染、保障人类健康与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发展绿色化学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大势所趋。让学生们坚信,化学在创造出更多的高新技术材料的同时,也一定能避免无用的、有害的物质产生。教师应该用实际生动的范例充实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按照范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自然地、形象地渗透到大学化学中。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大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具备高科学素质的“绿色工程师”,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使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牢固树立起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自觉的成为未来环境的保护者。因此,作为培养未来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级人才培养需求,在大学化学的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的理念,使学生了解绿色化学,认识绿色化学,构建起绿色化学思维,方能从根本上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解决目前环境面临的困境。

2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构建绿色化学理念的探索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实验也是产生污染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的传统思想是化学实验造成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环境保护”就是治理污染,更不会想到还可以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首先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内容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在预习报告中包含设计具体实验步骤,尽量减少试剂用量,实验结束对实验室废液的如何处理,减少“三废”的排放,以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从而实现绿色化学的理想和目标,其次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绿色化”改革和创新,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得以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开设对环境友好的实验。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改革实验部分内容。遵照绿色化学的理念,从实验项目和内容抓起,从源头上阻止污染。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绿色化,最先考虑的是实验项目的设置,既要能体现实验教学的目的,又要能达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如沉淀溶解平衡实验,经典的Pb(NO3)2和K2CrO4生成黄色PbCrO4沉淀,尽管现象明显,但Pb、Cr都是有毒重金属,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为此选择Na2SO4和BaCl2作为沉淀试剂,生成白色BaSO4沉淀,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良好,既达到了实验目的,又减少了有毒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对于某些与绿色化学理念相悖有毒的验证性实验,亦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则予以删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无毒的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有机化学醛酮、糖等性质实验,所用化学试剂毒性很大,取而代之的是测定葡萄糖旋光度的实验,彻底杜绝了有毒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另一方面处理实验废弃物,杜绝污染物的排放。我们在大一新生刚开始做第一个化学实验时,就以绿色化学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室广泛使用的铬酸洗液。若不经处理的含铬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就会造成严重的铬污染,这样既消除了铬的污染,又得到副产品Cr(OH)3和Fe(OH)3。再如废酸废碱的中和处理,含银盐的废液通过加入金属锌进行还原回收金属银,变废为宝,一举两得,保证实验全过程的绿色化。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络虚拟仿真实验室,将有毒实验进行仿真实验演示。例如沉淀溶解平衡碘化汞沉淀的生成,碘化银在氰化钾中溶解等实验,分别需要用到极毒试剂氯化汞和氰化钾,实验后的废液虽经过处理但仍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将类似的有毒实验由老师集中做并现场录像或从网上下载有关视频,制作成多媒体光盘挂在网上,供学生下载观看。同时加强实验管理,严格要求操作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将实验教学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把绿色环保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实验细微之处,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印入脑海,提高环保意识,达到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宗旨。

3大学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绿色化

大学化学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内容,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的绿色化学反应例子很多,为绿色化学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须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拓展和创新,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学生灌输绿色理念。教材中涉及到绿色化学的反应加以重点强调,对未体现出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适当的拓宽。例如乙烯被氧化成环氧乙烷[8]制备重要化工原料乙二醇的反应就符合原子经济性原则。在讲授碳的氧化物时,介绍CO2在绿色化学中的重要用途,当CO2在临界点(温度31.1℃,压力73.8个大气压)以上时,CO2具有液体的密度和常规液态溶剂的强度;同时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这些特点使超临界二氧化碳成为一种优良的溶剂,它无毒、不可燃、而且价廉,已发现许多反应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进行。因此,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溶剂代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作溶剂,从而消除它们对环境的污染,这就符合绿色化学不使用有毒溶剂的理念。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当前我国面料的实际难题之一,植物生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它们都可以转化成极为宝贵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但是为了充分和高效地转化它们,必须在木质素降解酶催化下水解,得到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之后,再把它们转化成需要的有机化学制品,从而实现生物质替代石油作化工原料。例如,氢气是绿色清洁能源,但氢气的制取一直困扰着氢气的推广使用。用木材及农作物残渣为原料,以NaOH作催化剂,用Ca(OH)2作CO2吸收剂。该工艺优点:不使用氰化物和甲醛,操作安全,生产步骤少,产率高。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第2篇

大学化学教育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其相应的化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基础。该文从大学化学课程设置,讲授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的大学化学教育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针对军队院校学时受限的客观情况,提出了改进大学化学教育的几点思考,即加强与物理课程衔接、调整讲授内容、教学与考核方式多样化、引进助教制度、开设设计性实验等。

关键词:

大学化学教育;军队院校;地方高校;课程设置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也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当今人类面临的能源、粮食、环境、人口、资源等五大全球性问题无不与化学密切相关[1]。因此,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化学(或称普通化学),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高等教育中实施化学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大学化学可能成为其四年学习生涯中接触的唯一一门化学课程。“大学化学”给学生以高素质的化学通才教育,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新型材料、生命科学、健康等社会热点问题[2]。这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其相应的化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中实施化学教育已成为工程技术、高等教育专家的普遍共识。特别对于军事院校来讲,大学化学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为军校学员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储备,使其了解化学在军事上的应用。更关键的是要帮助学员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军事装备、军事工程乃至战场环境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军内培养国防科学技术人才的综合类最高学府,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军事人才的重担。了解国内重点地方高校的大学化学教育状况,并以国防科大为例,对军队院校与国内重点地方高校的大学化学教育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保持军队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学习地方院校的长处,对军队院校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大学化学课程设置现状比较

大学化学作为一门导论性质的基础课,其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除了化学学科本身的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相关知识之外,还包括众多的交叉及边缘学科,例如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等。而与大学化学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5]从地方高校的大学化学课程设置状况看,一般理论教学学时数都在48学时以上,上海交通大学最少,也有36学时,而清华大学则高达64学时,而我校09培养方案中的大学化学只有28学时。地方高校普遍重视实验教学,如北京大学实验学时数达到了60学时,最少的浙江大学也有18学时,而我校09培养方案中仅仅有8学时。在军队院校中大学化学课程普遍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大部分非化学类专业都不开设大学化学课程。这是因为军队院校由于培养人才目标和定位的不同,与对方高校相比有更多现实的困难。一是要培养素质过硬的军事人才,就必须保质保量地首先完成政治、军事类的课程,而地方院校在这方面投入的学时数非常少;二是数学物理作为核心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工程技术的前提和保障,这一点与地方高校是相似的;三是迫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压力,这类课程的学时也必须保证;四是对人文素质的呼声逐年增大,人文类课程逐渐增加;五是对化学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学员进入部队后没有体现出化学素质对于军事人才的普遍重要性[3]。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原因,大学化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逐渐的丰富,而完成课程讲授的理论学时不仅得不到扩展,反而被逐年的压缩。于是大学化学的教学就出现了一种“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讲越少”的奇怪现象。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完成大学化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是教员和学员都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讲授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比较

(一)讲授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章物质结构,第二篇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第三篇章化学与现代社会(如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等)。这在地方高校和军队高校都是相类似的。但地方高校由于学时相对来讲比较充分,在理解物质结构内容的基础上,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作为学生了解和掌握的重点,而且还能够将化学与现代社会分成许多专题进行讲解,以及让学生参与讨论。另外,重视现代科学前沿,地方高校会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我校在学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为使大学化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能够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化学素养,精简了化学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的相关内容,更多地为学员介绍化学在现代军事高科技中的应用,比如在火箭推进剂、火炸药、军用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生化战剂防护等,但由于学时的限制,也只是以教员的介绍为主,没有形成学生参与的氛围。

(二)教学方法重点地方高校一般都重视《大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希望学生多查阅文献,多思考问题,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课堂中对一些重点和关键内容重点讲授,采取讲、读、问、练相结合的方式,并针对难以理解或易混淆之处提出思考性问题,启发、思考、讨论、对比、总结、综合,从中得出各种方法的不同;每堂课后留下一个问题,让学生回去思考,下一次课时再讨论,把回顾旧内容与讲授新知识很好地衔接起来[6]。我校也要求采取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每堂课前,把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的手段先提出,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员的课外自学时间较少,而且上网查找资料不方便,学生过多依赖于教员的课程讲授,难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研讨等方式。而且由于“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限制,教师大都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听教师讲课的时间远多于自主思考和自学钻研的时间,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记忆。而由于学生很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师不得不讲得更细、更多,结果不仅影响了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提高,还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考核方式目前许多985重点高校的大学化学课程除了进行期末考试外,还有期中考试和经常进行的平时小考。各次考试、专题讨论、作业及期中、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清华大学,大学化学的考核评定方式如下,平时作业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专题研讨报告或论文占10%,而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只占60%。这样在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一方面有益于促进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真正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单凭最后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养成“平时抛诸脑后,考前废寝忘食”的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突击学习方式。而目前我校大学化学理论课程的考核还是仅仅在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集中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不积极参与课程的思考、讨论、研讨等,考前突击,考完就扔,大大弱化了课程的培养作用。

三、关于改进军队院校大学化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军队院校在“学时少”的客观条件下,保持了自己课程的大学化学的军事特色,但在讲授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互动,夯实新型军事人才的化学基础。关于改进军队院校大学化学教育,作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保持军事特色,优化与物理课程的衔接,深化结构教学法针对军队院校目前学时少的客观状况,加强大学化学与大学物理的课程共建。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是高校两门相关性较大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不少主体上一致的内容,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和变化了的视角出现在各门课中(比如原子结构部分的内容,热力学方面的内容等),由于缺乏逻辑上的联系与方法上的沟通,使学员难以通观全局,致使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柔性连接,内容重叠,教学效率低下,学时严重短缺与学时浪费的局面共存[7]。

(二)讲授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在优化与物理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略讲或让学员自学物理课程中已经讲解的内容(如原子结构、热力学等)。保持课程的军事特色,将化学知识与军事应用紧密相连,在原有的在高技术武器装备中应用的基础上,特别要突出如何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将来军旅生涯中可能会遇到的化学问题的实例,以激励学员学习的热情,展现化学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在节约出课时的基础上,可以增加研讨课的比例,鼓励学员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特别是提炼出国防或部队中实际存在的化学问题(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都可以),让学员查找资料,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上讨论、展示、答辩等。与之相对应,考核方式也相应调整,课堂研讨或撰写课题论文都可以在期末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参考文献

[1]王枫,张会菊.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2011(2)下:173-174.

[2]曾政权.大学化学课程国内外现状的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141-142.

[3]杜金会,王妍妍,等.浅谈军队院校的大学化学教育[A].第27届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七会场会议论文集[C].2010.

[4]戚洪彬,郑红,等.部分高校“大学化学及实验”开设情况的对比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2):26-29.

[5]杨秀平,梁永民.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8(5):109-112.

[6]罗静,江金强,等.中新两国大学化学教育比较中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0,38(12):246-247+263.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从大数据时代的视角,针对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随着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慕课(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方兴未艾,并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不断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常教学工作[1]。然而,一方面一些公众将化工事故、环境污染归因于化学产业,从而影响化学化工类专业招生生源;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重科研而轻教学,使得教学的中心地位不突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影响和渗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传统的化学教育又当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催生的机遇与挑战,这是高校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课题。本文简要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对应用化学本科教学的促进和启示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下,笔者以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为例,总结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期这些实践做法能够推广开来,为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大数据时代对应用化学专业教学的促进和启示作用

大数据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2]。但是大数据不是海量数据的简单叠加,而是量变引起质变,是数据量、数据形态和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到理念和形态上的重大变革的总和[3]。大数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被波及;作为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也会受到大数据应用的深刻影响。应用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专业偏重于“应用”则相对忽视了“化学”;专业偏重于“化学”则相对忽视了“应用”,这便陷入了两难境地。大数据时代促进了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工作,也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跳出两难境地。大数据时代送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如沈永淼等[4]将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控教学节奏和效果,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实效。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时代送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如朱红等[5]对理科本科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得知信息化、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这个拥有海量知识的信息时代,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化学教学不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地学习所有的知识,不再推荐教师讲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简单获取的知识,而更加强调讲解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实验,更加重视发展精准的个性化教学体系。正是在大数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的促进和启发下,笔者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部分课程进行了改革,现以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为例,重点阐述大数据时代化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及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的改变。

2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体系优化与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包含了课程的主体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模式、应用方向等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精细化学品化学原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一门选修课,1名教师主讲,2学分32学时。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和生产是化学工业的重要领域,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精细化学品的化学知识后,不仅可胜任已有大中型企业的相关开发研究和营销工作,而且还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对精细化学品的需要,以较小的投资投入创办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这也符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该门课程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创业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探索。

2.1优化课程体系

从2006年开始,课程团队逐步对该课程的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大胆创新,目前该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国际合作)专业必修课程,3名教师合讲,3学分48学时,其中32学时为理论教学,16学时为实验教学。原先课程体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知道精细化学品是什么,以及了解具体某个门类的内容。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对于这类概述型课程,学生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花长时间去学习和死记硬背。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侧重理论基础教学和问题导向研究,更加突出理论探索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了肥皂的制备、雪花膏的制备、洗面奶的制备和固体酒精的制备等综合性实验。其中,2013级学生团队将索氏提取器提取的草本精华液应用于肥皂的制备中,获得了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本课程教学团队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均主动增加应用事例的讲解和应用实例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一门课程的基础,试问如果授课教师都不能接受大数据,学生又怎么能利用大数据学习呢,又何谈课程的大数据改革呢?所以进行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改革,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注定是以“学”为中心的,而不是以“教”为中心。当然,这并不是说教不重要,而是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怎么接受与课程有关的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课程团队教师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冲击化学教学,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和启示作用不容忽视,大数据时代应该倡导以学生为本的高互动教学范式(图1):

(1)无互动,不教学。在大数据时代开展教学,一定要和学生互动交流,没有互动的课堂,可以一票否决;

(2)以学生为本。在大数据时代不再需要学生什么都知道,个个都是学霸,教学做不到、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但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要反复向学生强调,提倡精准的个性化教育;

(3)智能手机辅助课程教学。智能手机和课堂教学并不完全矛盾对立,关键在于引导和矫正,在专业课教学中鼓励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二维码,引导学生课后学习,利用智能手机作为学生客户端进行课件分享、网上答疑、微博评教、微信反馈实验教学等教学教辅活动。大数据时代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关键不仅在教师本身业务能力的高低,而更在于教师是否愿意学习且能够掌握大数据时代的教学范式。

3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积极,课后不复习,考前搞突击”。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诟病其为填鸭式教学。在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近十年的创新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本身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奇的教学模式,都需要学生认可;如果学生不认可,再好的形式都是空谈,所以关键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是教学形式的灵魂,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1创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的主体。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原先属于典型的概述型课程,内容庞杂、题材广泛、易懂难深,共分为精细化学品概念、表面活性剂、石油化学品、药物与中间体、农药、染料与颜料、涂料、香料、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十几个章节。之前,教师讲解得很辛苦,但是学生的收获并不大。在大数据时代,这类化学概述课即属于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简单获取的知识,所以必须改革课程原有的内容,基于此,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深度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这些方法可以为同类型化学概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3.1.1精讲教材重点和难点,提高理论课程的前瞻性和趣味性

将知识要点多、内容程度深的表面活性剂、药物与中间体、农药等三章分别选派3名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进行讲授,分别安排在学期初期、中期和末期。在表面活性剂章节中,着重演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强调肥皂制备的原理,这样便于后续实验教学的开展,引申讲解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多品牌战略;在药物与中间体章节中,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教学重点阐述药物开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讲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从而以青蒿素的化学合成为切入口,分类介绍主要药物与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在农药章节中,以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为开篇,简单介绍“寂静的春天”和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再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现代农药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时,将近些年发展较快的有机电子材料的内容引入到精细化学品的教学中,丰富了原有的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使其了解一些前沿知识,学习热情高涨。正是由于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精讲重难点,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

3.1.2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增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新版精细化学品课程开设了16学时的实验环节,在实验的选择与设计过程中将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重难点结合,增加了肥皂的制备、雪花膏的制备、洗面奶的制备和固体酒精的制备4个综合性实验,提供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合成等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必修,由教师提供实验讲义,学生自行设计制备工艺和表征过程,教师在实验中负责实验安全培训、学生答疑和实验操作评价,不负责实验讲解,刚开始学生不能适应,尤其是没有预习的学生,教师责令未预习学生离开实验室,下次再来开展实验,引起这些学生对于实验安全和实验准备的诸多反思。中后期实验受到学生充分重视,实验技能和自主实验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性实验为选修,不计入总学时,由学生课后进行线上慕课学习,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近3年学生选修比例均在60%以上。在实验进行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在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智能终端记录下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除了完成实验报告以外,还需要将自己所做的产品拍照进行分析和反馈,教师逐个进行网络点评。近几年,毕业生对于该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反响强烈,一些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自主实验使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3.2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密不可分,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不能完全抛开教学内容空谈教学形式。在大数据时代,教师需要掌握更加多元的教学形式为教学服务,如前所述,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教学形式本质上反映的是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形式,白杨等[6]通过多途径交流开展物理化学教学给笔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除了提问法、作业法等传统交流形式,在大数据时代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微信答疑、合作完成、小组会议等方式进行充分交流。

3.2.1以慕课和翻转课程为手段,线上学习与线下答疑相结合

该课程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学生进入慕课共享平台学习染料、颜料、涂料、香料等内容,慕课具有易于使用、费用低廉、覆盖人群广、利于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等优点。教师刚开始需要指导学生使用慕课平台,指定部分学习内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可以学习全部内容,也可以只学习本小组指定的内容。每个学习小组集体制作PPT在课程中进行汇报,在准备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可通过微信和QQ群等网络方式向教师提问,汇报人由课程现场抽签决定(避免组内学优生包办,学困生偷懒),汇报人汇报完毕,全组学生回答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现场纠正学生的讲解,也可以帮助该组学生回答问题。慕课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正在颠覆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的是将慕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如果部分小组表现不佳,教师可以围绕必要的重点进行微课式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节课讲解的总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大数据时代化学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以前教师侧重“授业”,而大数据时代教师的重点应逐步转向“解惑”。

3.2.2以问答式教学方法为导向,不断丰富师生间互动教学形式

问答法是与大数据时代最契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互动为基础,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开展好教学,笔者一直倡导“无互动、不教学”的理念。纵观优秀的微课或者成功的课程导入都有很好或很实际的问题提出,好问题是课程成功的一半。如本课程在讲解精细化学品概念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什么是精细化学品?从而引出精细化学品的定义,阐述该定义是有缺陷的,引出大宗化学品的概念。进一步发问:究竟怎么界定大宗化学品还是精细化学品?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该定义本身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用实际的数据证明,有些化工产品原先属于精细化学品,后来随着产业发展变为大宗化学品。这样便将这个概念讲深讲透,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不再需要死记硬背。除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形式和学生问、教师答的答疑形式以外,学生和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相互提问,甚至是辩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师生间互动教学形式。大数据时代化学学科学生的角色也需要转变,以前学生侧重理解和记忆,而大数据时代学生关注的重点应是推理和提问。

3.2.3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

怎样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学生是一个难题,大数据时代倡导精准的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尽相同,就使得这个问题难上加难。考核学生的基本原则就是多元化,在贯彻学校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规定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考核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学习小组中的表现、实验和课程论文等诸多方面。以前教师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只能通过点名册,大数据时代这一点已经完全改观,学生的表现可以通过可视化录播系统和实验网络反馈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而且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都可以通过云盘分享记录下来,这是多元化考核的基础。2010年以来,学生的课程论文做到“一人一题”,即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均不相同,题目由现场抽签决定,在教师许可的情况下,学生之间可以自愿交换,但是不能写指定题目以外的课题。2012年以后,课程团队讨论决定,对总评成绩拟得到80分以上的学生需要选修创新性实验,拟得到90分以上的学生需进行结构化面试环节,也就是说,没有进行创新实验和面试的学生最终成绩至多为80分,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结构化面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随机抽取信封里与两个课程相关的问题回答;第二部分学生事先将自己的课程论文内容制作成PPT,当面向三位授课教师宣读汇报,由这三名教师进行提问并评定该生成绩。经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证明,该课程得分在90分以上的学生在以后的深造和就业中都表现卓越。究其根由,在学生成绩考核制度设计时,课程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认真学习规定的内容,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才能符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也才能满足高校不断深化内涵发展的要求。

4小结

大数据时代给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送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充实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把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由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逐步改革发展到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挖掘方面,并以慕课和翻转课程为抓手,坚持线上学习与线下答疑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自主实验相结合,适度增加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前瞻性和趣味性,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让教育教学回归其出发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借鉴教育同行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No.2,98.

[2]肖义平.高教学刊,2016,No.1,54.

[3]屈莉莉,陈燕.教育教学论坛,2014,No.16,57.

[4]蔡佳璐,黄荧倩,叶伟东,沈永淼.大学化学,2015,30(6),7.

[5]朱红,安栋.教育学术月刊,2016,No.1,81.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第4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经历问题意识的启发、形成和强化三个阶段.

1启发“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笔者采取了“问题教学法”:

1)教师的教案和板书增加了“实验问题”项,并把它放在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之前;

2)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时,增加“实验反思”项,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课本上没有、老师没讲的相关问题,在评价实验报告时,教师给予加分奖励;

3)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该怎么做”、“能不能这样做”的问题,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反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利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搞清楚问题的答案.

2培养“问题意识”

严格要求,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习惯.教师要求学生:

1)只要进了实验室,大脑无时不在动,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是否都对,老师说的操作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注重发展、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为“问题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

2)在做实验时,要先动脑后动手,想好了再动手做;学生应高标准要求自己,勤于思考,逐渐养成“问题意识”习惯.

强化“问题意识”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老师挑战,并不断地发现、提出、探讨和解决问题,并以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技能大赛;化学;教学改革;促进

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开展的全国性化学实验竞赛和各省开展的化学实验竞赛,比赛方式主要是基于实验基本知识的笔试和基于实验技能的操作考试,内容涵盖实验室安全和基础化学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以及综合化学实验等)。[1]由各类比赛反馈回来的数据显示,实验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1目前实验技能大赛的形式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都将化学实验挪到了课堂之上,提高学生实验动手的兴趣;将实验技能大赛增加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肇庆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海南医学院等大学纷纷组织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在学校进行实验室开放,充分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在实验室中可以让学生变为教学的主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我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了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其模式主要有实验理论考试与实验操作考试结合、创新实验竞赛和学科竞赛等三种。

2实验技能大赛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促进

2.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化学实验是建立在化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为化学的学习过程增添乐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每天只是一律陈乏的化学方程式,死记硬背化学药品的性质和各个反应之间的现象,那么不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在枯燥的学习中也不能用心学到基础知识。如果这样循环下去,学生可能会对化学学科产生厌恶心理,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那么实验技能大赛便为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生机,能够让学生在参赛之前主动了解各类知识,在参赛期间能够做到各个比赛团队之间互相借鉴,相互学习。当学生们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为着比赛在不断地努力着付出着的时候,实验技能大赛才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而且,实验技能大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加省级或者部级创新创业大赛,因为在实验技能赛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自信心,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2.2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技能大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提高其创新意识,而且促进了教师进步,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技能大赛,了解最新与化学相关的讯息,而且能够带动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参与。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带动一群热爱化学实验的学生共同努力与进步。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实验技能大赛从而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2.3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实验技能大赛的带动下,学生们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传统的课堂都是老师讲解,学生只是单纯地靠想象在脑海幻想实验的现象。例如大学化学学习过程中微量元素铁的测量,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那么学生们只是能够记个皮毛,因为很难靠想象来理解。那么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来进行化学实验,学生更能直观清晰地了解物质解读物质。

3对实验技能大赛的两点建议

第一,量化比赛的奖罚制度,提高公平性。实验技能大赛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有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比赛的公平性也切身地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一场小小的比赛如果让学生有不公平不公正的感觉,那么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降低学生的参赛及学习的积极性。这就会对化学实验改革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应健全各个部门的管理制度,让比赛在阳光下进行。第二,加大各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更大部门之间应该互相监督将工作做到位。如果没有一支优良的管理队伍进行监督,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比赛都会如同一盘散沙,更何从谈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实验技能大赛能够促进教学的改革,改革又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社会是进步的,那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可停留在旧思维中。加强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制定更新颖全面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实验技能大赛能够有效地推动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学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舞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优化实验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蒋毅民,梁宇宁,苏桂发,等.以化学实验竞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化学教育论坛,2013(4):263~264.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第6篇

一、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学期要围绕下列专题开展学习活动:1、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2、有关有效教育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3、有关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加强教师理论学习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依托教科室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全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或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一本有关课程改革的论著。

积极开展课程研究。按国家和地方对课程的规定,均衡设置课程,积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以此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学习空间的拓展提供服务。教务处将依靠全体教师,在写字教育、休闲教育、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中作深入的研究,集思广益,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保障和实施的途径。同时要求全体教师主动地为校本课程的落实,积累经验,献计献策,作出应有的努力。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难点问题,必须加强管理。将进一步的组织培训,通过学习交流、观摩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活动,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坚持做到四个结合: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与社区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初步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各校要认真组织教师进一步地学习《正仪辅导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兴趣、教师特长、社区资源,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方面精心选题,制定方案,组织活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正常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得挪作它用。

二、不断提高教学研究管理水平

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指导。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各个年级的教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的能力。指导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科的指导,力争使每个孩子都能受到优质的教育。

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按教育局确定的“管理年”的有关要求,始终坚持把抓质量放在首位,强化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按教研室制订的《昆山市中小学教师“六认真”工作基本要求考核细则》,完善我校教学“六认真”考核方案,认真抓好教师“六认真”工作的各个环节。全体教师要系统地研究和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教材编排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并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坚持提前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批改和辅导,做到教学工作课课清、天天清、周周清,使学生学习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各中心教研组要安排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做到“提前一周、轮流主备、共同交流、优选教案”。本学期教师“六认真”工作的考核,将以平时的抽查取代期末的集中检查。教师的平时“六认真”工作考核,原则上由行政人员分工负责,行政人员的“六认真”工作考核,采用行政人员之间推磨式检查方法进行。教导、副教导,除了负责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教师“六认真”平时检查以外,还要抽出时间全面了解教师“六认真”工作的情况,对教师“六认真”工作的管理作深入的研究。教务处将在期末根据平时的考核情况,认真、负责地做好教师“六认真”学期考评工作,给予相应等第,实行相应的奖罚措施。本学期我们要求电脑备课的教师,备课一律不打印出来,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要正确认识,端正态度,积极尝试,尽快适应。备课要增强可行性、可操作性,备课要在课前准备上下工夫,确保课堂教学正常实施。

加强对起始年级国标课程教学实验的研究。课程改革是现阶段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抓好对起始年级国标课程教学实验的研究是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坚决克服工作中敷衍行为,务实创新,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做好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一年级实验教师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二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三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在学习中树观念、树信心,在探索中寻方法、寻途径,在交流中求发展、求生存。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法改变和学习方式转变为突破口,立足课堂教学,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一年级实验教师按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的要求认真上好研讨课,坚持每周开设一节研讨课,每学期写好一篇课改实验论文。其他年级教师应积极参与一年级各学科的研讨活动,自觉地走进新课程,为以后的教学打基础、作准备。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继续抓好教师的业务培训。按照教育局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师业务培训工作。教师业务培训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落实:一是安排好骨干教师、实验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或其他县市、部级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培训学习和观摩研讨活动,二是组织好教师参加昆山市级的培训学习和校际之间的观摩研讨活动,三是开展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校级培训

四是立足于教研组、科研组的研讨课、实验课,使广大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提高和长进。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各学科教学研究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继续抓好青年教师“五个一”考评工作,认真实施青年教师“一二三培养工程”,有目标地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青年教师观念上要求新,工作上要求勤,业务要上求精,态度上要求诚,待人上要求和,尽快使自己适应岗位并逐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认真组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继续组织各级各类如优秀教案、优秀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优秀命题等评比活动,鼓励教师脱颖而出,教务处将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操作程序,把好各个环节;进一步做好名教师的培养工作,根据昆山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选细则,制订校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选细则,五月前完成校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并选送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初评名单。

精心组织教研活动。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恰当安排好活动地点、时间和方式,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主题集中,任务明确,措施扎实,责任落实,效果实在。本学期教研活动主要做好两个层面上的工作,教务处主要统筹安排较大规模和相对侧重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着力进行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各中心教研组要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立足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中心组教研活动,中心教研组人员要积极参与,每人上好一节研讨课,每组出一节精品课。

四、坚持依法治教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各校要严格按《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排好课表,开齐、上足、上好各科,坚决做到总课表、班级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三表”统一,教育局将不定期地进行专项督查。全体教师要坚持做到按日课表上课,自觉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不得随意更改、调换、挪用课程,严禁并班上课。

认真落实《**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学习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人人知道28条,找准薄弱点,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回家作业量,给足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切实加强学校的体卫艺工作。按课程设置的规定开设好体育与健康、艺术和劳动课程。认真上好体育与健康,体育课在上好室外课的同时,精心设计安排好室内课的内容,积极实施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平时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性地抓好足球队、田径队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发体育传统项目。艺术组在研究探索艺术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好校内外的艺术活动。劳动课除三年级以外,其他年级融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应重视劳动态度教育、劳动技能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休闲教育内容要丰富,质量要提高。本学期要组织好辅导区的小男足比赛、书画比赛、庆“六一”等活动。

加强对特教工作的管理。按上级主管部门特教工作的要求,一丝不苟,做好我辅导区的特教工作,继续做好测试工作,健全特教档案资料,抓好随班就读和培智班的教育,确保残疾儿童人人享有教育教学的权利。

五、主要活动安排免费提供

二月份: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第1周)

2、传达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第1周)

3、调整、组织休闲教育活动………………………………(第2周)

4、召开中心教研组组长会议………………………………(第2周)

三月份:

1、各中心教研组开展活动

2、召开教务例会,进行教学工作调研……………………(待定)

3、综合实践校级培训………………………………………(第4周)

4、优秀教案评比……………………………………………(第6周)

四月份:

1、各中心教研组开展活动

2、召开教务例会,进行教学工作调研……………………(第8周)

3、教学质量抽测……………………………………………(待定)

4、辅导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第10周)

五月份:

1、各中心教研组开展活动

2、召开教务例会,进行教学工作调研……………………(待定)

3、组织课堂教学研究观摩活动……………………………(第12

试卷命题竞赛………………………………………(第14周)

5、举行庆“六一”演唱、朗诵、书画比赛………………(第15周)

六月份:

1、各中心教研组开展活动

2、召开教务例会,进行教学工作调研……………………(待定)

3、毕业班教学研讨活动……………………………………(第16周)

4、教学质量抽测……………………………………………(待定)

5、组织期末、毕业考试……………………………………(第19周)

5、教师“六认真”工作考评汇总…………………………(第19周)

七月份:

1、教学资料归档整理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第7篇

1.在大学的建立上,中世纪大学体现了教会与王权的霸权。大学最初的产生与发展始终贯穿着与基督教教会以及世俗王权的冲突与摩擦。到了13世纪末期,教皇与国王权力的此消彼长,使得巴黎大学丧失了许多特权,成为教皇或王权的附庸。绝大多数新建立的大学都要获得教皇的特许,“至13世纪后半期起,获得教皇的特许已经成为普遍趋势”[2]92。如布拉格大学的创办是有教皇克雷芒六世(ClementⅥ)颁布的特许状;法国的图卢兹大学就是在教皇霍诺留三世(HonoriusⅢ)和格列高利九世(PopeGregoryⅨ)提议下,由图卢兹伯爵(comtedeToulouse)建立的[2]327。2.大学内部的等级体现了神学知识的霸权。在中世纪大学内部,学部是大学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或学术活动都围绕学部展开,学部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学问。学部之间的等级关系非常明显,同时反映到所开设的各种科目的等级关系层面上,因为自柏拉图时期,就认为各种知识是有等级关系的。在传统的四学部的设置下,神学部一直享有垄断地位,这种地位受到教皇的保护,所有的教学内容与科目设置都围绕神学的逻辑来进行,文法与修辞在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高级学部的专业知识充斥着教会内容,如法学部主要有《教会法》《封主的书》《敕法摘要》等。同样的,基础学部各科目的重视程度与高级学部的专业性质密切相关。少数教师也因为资深、位高等垄断了各学科领域的话语权,同时也是大学的实权人物和实际控制者。3.学术性行会的生存与神权的保护有关。由学者组成的行会即学术性行会虽然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以及自主权,但是还是需要获得外在的保护或特权,学术行会的生存也离不开特权的保护,只有围绕在基督教会的周围,才能生存下来。不仅如此,由于政治斗争,在博洛尼亚大学的学者教师甚至还要有政治派别,学校也不允许对立派系的学者来校进行讲学与交流。这种文化的统一性与极端性,在中世纪大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体现了一种文化价值的特殊选择。教学与学术在此时还没有分裂,学术是教学的一部分,学术以教学的形式展开,学术研究是学者教师们个体自发的行为,由于教学是主要围绕逻辑思维的训练,因此学术研究也是以思辨玄学为主,学术与教学同时统一在神学的周围,为神学的霸权地位服务。教学与学术研究处在大学文化的边缘,政治文化占据着大学文化的中心位置。在中世纪漫长的时期,代表大学本身的文化不断与政治的强权文化进行斗争,只是两者的力量对比悬殊较大,自身的文化一直被外在的强权压制着,处在边缘地带,要使大学文化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首先就必须是自身的蜕变和解构,而为了实现这一转变,西方大学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文化发展历程。

二、小科研大教学:文化的危机与重立

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受到文艺复兴和17世纪科学革命的影响,传统的大学无论在结构、管理、学科设置、课程开设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7世纪科学革命使得中世纪神学与宗教文化发生了强烈的文化危机。“文化危机是当一种人们习以为常、赖以生存的自在的文化模式或人们自觉地信奉的文化精神不再有效地规范个体行为和社会的运行,开始为人们所怀疑、质疑、批判或在行动上背离,同时一些新的文化特质或文化要素开始介入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活动,这种主导性的文化模式就陷入了危机。”[3]94文化危机更多的是发生在人的观念与心理世界,实质上是主导性文化脱胎换骨式的质变。16世纪至18世纪,受文艺复兴与产业革命的影响,以牛顿力学、微积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代表的近代自然学科体系得以建立。尽管近代科学思想并不是从传统的大学中产生,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问世摧毁了神学的无知与狂妄,使得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社会主导性文化开始向先进的自然科学倾斜,近代科学思想与科学研究方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文化的转变对传统的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就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其后,1734年创办的哥廷根大学也把科研列为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中世纪大学的科学研究虽然在大学也有表现,但并没有被明确提出来,它与教学是一种混合混沌的状态。而上述两所大学明确将科研从教学中分离出来,奠定了科研在近代大学的重要位置。然而教学在大学中所占有的一直是基础性地位,大学最初就是为了知识的传播而建立的,因此科学研究在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研讨班”,即少数或一部分程度较高的学生在教授指导下,通过阅读资料,对某一学术领域或课程采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轮流分工就某一专题组织系列报告和讨论[4]。由此可以看出科研开始在大学确立了自己的领地,此时的科学研究还只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丰富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视野,大学的主导依然是强化教学,教学渐渐有了较高的自主权,科学研究在提出之初实质上还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可以理解为小科研大教学,此时的大学文化开始由宗教神学的极端霸权文化向以教学自主、自治转变。

三、科学研究的确立:教学主导文化的消解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大学数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工科大学与地方技术学院,学生人数在人文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增加并不明显,但是在自然科学和医学、药学专业领域的学生人数增幅较大,科学技术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知识的角度,开始慢慢显示它强大的力量了。“在特定时代的主导性文化进入非常规期和变革期时,最先感受文化冲突的往往是敏锐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3]99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洪堡(WilhelmvonHumboldt)在1809年创立柏林大学时就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性”原则。然而任何概念都具有历史性的特征,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研究在内涵上与洪堡时期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洪堡所处的时代,虽然科学的实用功能正在显露,但洪堡恰恰是实用科学的反对者。洪堡秉持典型的‘纯科学’观,坚决反对实用科学进入大学的校门。”[5]与人们今天的理解不同,洪堡认为如果要获取最高形式有机统一的知识就需要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与能力,为此他在各个系设立大量的研讨班与研究所。当研讨班与研究所大面积扩展到大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时,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就不再成为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学术研讨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从而取代传统刻板的讲课、听课。这一学术研讨的方式迅速成为文化潮流被各个国家的大学汲取接纳。在这其中向德国学习最为彻底的是美国。美国南北战争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美国不仅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发展,授予博士学位与加强研究生教育,更加显示出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科学研究也成为今天意义上的所指。伴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社会团体、工商界进入大学,科学研究除了追求知识本身为目的之外,其工具性价值显现出来,实用主义的彰显,对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知识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推崇,使得大学中科学研究比教学产生的实质性作用大出了许多,各大学从科学研究中获得大量利益。科学技术的光芒从一出现就照亮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不知所措地跟随着科学技术。在大学尤其如此,科学技术很快从小科研的位置一跃成为在教学之上的大科研,占据着大学文化的主导地位。在科学研究指挥棒领导下,学者教师们唯科研是从,教学从大学文化的中心退居边缘地带,为科研服务,大学主导的科研文化由此确立起来。

四、教学科研:文化的融合

大学化学教学范文第8篇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可以掌握以及熟练运用这门语言。然而,由于语言是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因此完全撇开文化的语言学容易显得苍白以及空洞。虽然如此,大学英语教育仍然存在对英语文化教学不够重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目的的实现。对此,本文从语用学这个角度,用语用学的标准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并且,为了使得本次探究更具实际意义,本文特选取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在语用视角下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的优化方案,希望最终的建议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能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语用学;大学英语;茶文化;教学改革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文化差异最敏感的体现。因此,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区域范围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对于大学英语这门学科而言,熟习英文单词、语法等等可能只是学习英语最基本的准备。而真正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最终还要把落脚点放在英语文化上。比如,我们国家的英语课本教材,在介绍英语日常表达的章节,常常有这么一句对白:“Hi,I’mLiLei.What’syourname?——I’mLily.”这样的表达无论从语法还是内容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从英国或者美国文化讲究上来说,这是典型不符合英语文化语用的表达方式。因为在国外,这样的问法都只会在警察局、办证大厅或者医院等较为严肃的场合,人们质问对方时才会用到。一般日常生活中,新朋友之间想知道对方的名字,通常用的是诸如“MayIknowyourname”或者“Couldyoutellmeyourname”等较委婉的语句。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外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礼貌与距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忽视英语的语用表达,大学英语教学只有与英语文化教学紧密结合,才能使得英语教学真正富有意义,进而把英语教学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1语用学的价值理论

1.1语用学的概要

语用学从字面上展开,意思就是指研究语言得体运用的学科。谈到语言的得体运用,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语境”,既语言环境,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语境”几乎构成了语用学的核心部分。语用学从本质上说,也是研究如何准确结合情景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学科。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听懂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以及要“入乡随俗”地讲话。在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辅助说明:我们都知道,“ofcourse”翻译为中文是“当然(是/可以)”的意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精准地掌握“ofcourse”的语用表达技巧。如果一个英国人问你:“MayIuseyourbook?”你可以回答:“Ofcourse!”他会觉得你很nice,但是如果这个英国人问你:“Isitaninterestingbook?”你再回答:“Ofcourse!”可能这种表达会让这个英国人内心有些不舒服。因为“ofcourse”在中文的准确意思应该是:当然啦,这还用问吗。因此,英国人向你借书,你说的“ofcourse”是表达自己非常愿意借给他的意思,但是当他问你这是否是一本有趣的书的时候,你说“ofcourse”这可能会让他理解为他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语用学是我们准确地掌握一门语言的必要学科。然而遗憾的是,在大学英语中极少涉及语用学。

1.2语用学的突出价值———跨文化语用

不要说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现象,即使生活在同一国度、同一空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表达依然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差异的,否则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误解。语用学虽然无法完全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诸多误解,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起到规避的作用。随着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语用学在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语言教育机构以及学者把关注的重心瞄向语用学。跨文化语用是语用学其中的一条分支,但是却是众多分支中最重要的一条主干。其原因有二:其一,语用学的价值在跨文化语用中体验的最为明显;其二,跨文化语用是众多不同语用类型中被应用最广泛的语用类型,也是语用学科内容最原始的模样。

2基于语用视角的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现状———以茶文化为例

2.1教学内容止于英语语言教学

在我们身处的21世纪,国家早就提出,要把英语教学内容由最初的英语语言教学向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变,从而培养出能适应跨国际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基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始终还是以英语语言教学为主体,极少涉及英语语言文化的内容。虽然国家领导人在我国英语教学问题上反复强调英语语言文化输出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拿茶文化来说,它由最初盛行于我国到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这其中涉及到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跨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语言的衍生与转变等等都是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分享的。大学英语教材少部分涉及到茶文化的内容;但是英语教师们却无法体会到编撰工作者们的良苦用心,依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词以及文章的理解上。这里可以分享某高校的某次大学英语课上教师的上课模式(仅供参考):教师A说:“我们今天学习chap原ter12,同学们先通读54页第一篇短文,并拿笔划下你们不熟悉的单词,然后再翻页对照生词表在文章标出其中文释义,给你们10分钟时间!”10分钟过去后,教师A又说:“好,现在请你们仔细阅读短文后面的5个小问题,带着问题再默读文章,并在文章中标出可以回答问题的答案出处,待会我会找同学回答,8分钟!”8分钟过去后,师生就一起进入了问答环节。期间教师会穿插讲几个涉及到重点语法的句子。问答环节结束后,教师A说:“好,这篇文章我们就大致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再把文章看一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有的话现场可以提出来。”底下鸦片无声。然后教师A说:“没有的话,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单词连连看……”上述事例虽然不能代表所有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但是确是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大学英语课堂的真实写照。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误以为所谓英语学习就是指英语语言学习,学好英语语言就等于学好英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英语语言只是英语的基础,而如何正确恰当地理解以及使用语言才是英语的核心,而这些必须依赖于英语语言文化的辅助。

2.2授课方式

依然是以传统书本授课为主其实不止是英语教学,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学科教学都是以书本授课为主。但是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按传统的书本授课显然无法完全有效地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我们知道,即使是一个傻子也有掌握本国语言的本领,并且据研究表明,一个智商正常水平的人只需要在一个国家生活最多6年,他也可以一点都不刻意地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以上事例说明了,语言学科本身是不需要刻意而习之的学科类型,它甚至不像理科类学科需要大量地思考。它需要的是不断地练习以及一定的情景氛围。然而,传统的书本授课模式一方面是在以一种刻意和机械的方法督促学生去记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不断消磨学生对英语语言兴趣的过程。拿茶文化做例子,如果一个教师只告诉学生绿茶是“greentea”,红茶是“blacktea”,下午茶是“afternoontea”等,那学生也就这么理解了,英文单词以及短语结构在学生眼里就是单词与结构的关系,没有任何趣味。但是,身为教师,如果愿意花多一点的时间去研习英美文化,并且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分享一些除开课本内容以外的英美文化历史,让学生学习英语就像在听一段段有趣的英美国家故事一样,这样一方面容易促成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英语,另一方面也使得英语学习的层面变得立体化以及生动化。

3语用视角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改革之路探析———以茶文化为例

3.1重视单词的精确释义及其延展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就是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以及权威性。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师延展的授课内容倘若经不起推敲,容易降低学生对英语教学的信任程度。纵观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很多教学内容的确是经过编撰者反复确认以及修订过的,因此单词以及语法的错误率几乎为零,但是倘若从语用的角度来考察的话,结果可能并不一样。比如说,大学英语第2册第10章节中有一篇小文章主要描述的是茶和咖啡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在那篇文章中,红茶的英文表达是“blacktea”。而当同学们都好奇为什么不是“redtea”的时候,教师给出的解释是,现在红茶也可以用“redtea”来表达。而其实,严格说来,这个确实要结合国家语用来具体分析的。因为在过去,英国人的语言运用中,“redtea”指代的是另一种类型的茶饮品,红茶就是“blacktea”。即使是现在的英国,这样的语言指代依然没有改变。因此,你要是拿着红茶跟英国人说“redtea”,他会觉得非常奇怪和难以理解。但是红茶在美国或者新加坡等国家却又可以用“redtea”来说。这些是由不同的文化环境所造成的。虽然这些都是英语文化中的细节,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被轻描淡写,因为英语文化的质量水平依然是以细节来考核的。

3.2重视教师的英语文化修养

教师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就像一艘轮船的掌舵者,决定着整艘轮船的行驶方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重视教师的英语文化修养水平等于重视专业胜任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成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培养自身的英语文化修养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准,从而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权威形象;另一方面,只有拥有一定的英语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把自己在英语文化学习中的所得所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传达授业解惑”。特别是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上,教师更应该提前做到了解和通透,才能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自如地传播茶文化的历史和知识。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59-64.

[2]梁兰芳,徐桂艳.谈外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J].教育探索,2007(6):50-51.

[3]徐红红.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4):72-73.

[4]陈彩霞.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