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答辩;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旨在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又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旨在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绪。旨在深入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习。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程序的设计,其形式与内容,体系与定位都需要逐步的完善,深入和拓展。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答辩;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旨在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又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旨在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绪。旨在深入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习。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程序的设计,其形式与内容,体系与定位都需要逐步的完善,深入和拓展。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标准化中德班;专业设置;双师型;小班制;项目教学;毕业

中图分类号:[G40-012.9]

“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即标准化中德班,是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河南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一步,是省教育厅2012年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标准化中德班采用德国的教学模式、工艺装备、进行教学、实训、毕业实习。规定学生在学校学年,然后到德国在华企业实习一年,毕业时参加德国工商大会考试委员会组织的毕业考试和颁发毕业证书,毕业后到德国在华企业签约上岗工作。

该项目甲方北京思威普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乙方河南省教育厅遴选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之一。双方在河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共同推进河南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全面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项目规定企业出资参与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甲方承诺在学生到德国在华企业签约到岗30个工作日内,企业以每位学生人民币5000元的培养费支付给毕业学校。河南省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企业出资加入到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通过实施标准化中德班合作项目,率先在河南省建成一批教育理念上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教育、教学质量国内领先,教学模式创新,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联合企业出资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精英”型中等职业学校。

经过河南省教育厅的最终确定,漯河食品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为首批开设标准化中德班(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的学校之一。现机电系派出的七名不同专业的教师,到郑州和德国纽伦堡两地的中德职业教育基地学习、实训已归来。我校既然承担标准化中德班项目,就必须对标准化中德班认真的了解,对它的运行过程深入的解读。标准化中德班是如何运行的?标准化中德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具有五个显著特点。

第一,标准化中德班符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工厂企业的生产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素质的培养与企业的职业素质要求对接。真正实现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订单教育,保证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二,承担标准化中德班授课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都是严格按照“双师型”的要求选拔、培养的。

标准化中德班的教学团队是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要求精心设计的。而教学团队聘用的每一位授课教师,上岗前首先按专业进行挑选,然后在国内进行对口培训,继而到德国本土再强化培训,最后由德国工商大会考试委员会组织执业教师资格的考核,由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颁发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执教资格证书。

选派师资条件:1,具备与项目专业一致的教师资格,最好在企业机电技术岗位工作过。2,具有幽默感和极强的感染力;是学生喜欢的,能够跟学生一样对新事物保持兴趣。3,选派师资必须经过标准化中德班教学模式的培训,获得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执教资格证书。

标准化中德班进行严格的教师培训,培训中教师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将来任教的课程完全一致。这种全员培训的系列措施,保障了教学团队的“双师型”教师符合中德机电一体化班教学的执教要求。

强调教学团队的建设。标准化中德班重视、强调教学团队的建设。为了形成教学团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每个机电一体化专业班配有七名专业教师和一名英语教师。通过对教学任务详细地分解,一个萝卜一个坑,对七名教师按专长进行细致的地分工,电工、PLC、电子、钳工、车铣工、数控加工、液气压传动等各选一名。任课教师还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第三,采用“小班制”和实训现场进行教学的模式,是标准化中德班的重要亮点。

标准化中德班的三年教学分两部分:在校内进行两年教学,在德国在华企业进行一年教学。三年教学中都采用在实训现场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的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对教学方法的根本要求。

标准化中德班在校学习期间,采用小班制教学,严格规定每个教学班限招20名学生。每个班配有8名专职专业课教师。法律法规、环保等素质培养的课程,另有老师兼任。强大的教师团队成为标准化中德班质量的有力保证。而课程教学的特点是:没有纯理论课学习,全部课程采用在专门实训车间进行。由4名学生构建一个讨论小组的形式实操训练,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

中德班的学生在德国在华企业的实习课程的学习要求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将2年在校学习转化为在企业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实际演练,二是学会在岗位工作中处理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三是熟悉企业的岗位工作环境、工艺流程、企业的规章制度,为毕业后签约上岗做好充分准备。

采用小班制,没有纯理论课学习,全部采用在实训现场进行项目技能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双师型”教师和学生在操作台上始终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和做是标准化中德班的教学中的五个重要亮点。中德班教学中广泛采用“四步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和学生围着六角工作台,第一步教师展示准备的材料、工具、设备;第二步老师做加工制造进行示范;第三步学生模仿操作;第四步老师检查后作总结。“四步教学法”是适合职业教育的典型教学模式。

第四,标准化中德班所教的课程实行全程的项目技能教学。

标准化中德班的教学全程都实行项目教学法。由教师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能要求,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学生逐个项目的集中学习。不采用一成不变的、年复一年使用的固定的教科书,而是发放一些德国企业现实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资料作为参考资料。通过在技能训练,制做某一具体产品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学会专业技能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重要的环节是把专业理论知识融会在一个实际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不但掌握实际技能,还学会专业理论知识。

为了保证教学全程的项目教学,开设中德班还必须保证做好16种标准化。场地标识标准化,使用标准化中德班实训车间内外统一标识标牌(中英文)。教学设备标准化,每个教学班定制4台德式六角形综合实训台,6套机类工量具(30件/套),共计24套+电工工量具箱23个(27件/箱)。教学资料标准化,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全过程学生使用统一的车间专业课题练习册。中德班的学生选拔和待遇标准化,给予参加中德班学习的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生活、文体活动,获得学历证书及相关证书方面公平对待。质量保证标准化,每学年开设1-2个标准化中德班(每班16-20名学生),保证他们的教学必用的设备设施,独立使用的车间,能够确保水、电、工量具、耗材的全部运行费用。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标准化。教学中每节课的统计表格填报标准化,让教学管理部门了解到真实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学生毕业安排标准化,通过德国工商大会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考试的学生,保证安置到德国在华企业对口的岗位。一系列的标准化,保证了教学全程的项目技能教学要求的贯彻执行。

第五,标准化中德班学生的毕业考试和毕业证书的颁发由德国企业的主管部门考核和颁发。成绩评定采取严格与机会并存,符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实际。

标准化中德班的考试安排并不多,前两年只进行一次考试。但更重视学生平表现的考核记录。对每个实际项目教学过程中,都会安排理论知识考查、实践技能考查、职业素质考查、团队合作精神考查。全部考查都采用严格的标准化考查。并要求办学单位按照德国设计的表格定期填写和报告。考试不多,但要求学生的自我总结多,每个教学阶段完成的产品多。特别是学生的毕业考试不是由办班的学校主持,而是由德国企业的主管部门----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主持。这种由管理德国企业的领导机构用严格的标准化考核后,再颁发毕业文凭的做法,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的含金量、社会的认知度。有效地避免了“王婆卖瓜”之嫌,更能为德国在华的7000多家工厂、企业承认和接受。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标准化中德班的毕业考试又很人性化,每位学生都有2到3次毕业考试机会的资格,保证每个努力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德国工商大会的毕业证书。又因为有“双元制”的优势,在企业的学生参加二次毕业考试也很方便。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毕业设计 质量

[论文摘要]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做好包括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内的每一项工作。而近年来在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方面遇到的问题,又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针对这些新建院校在学生毕业设计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并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基本就一点达成了共识——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之路。衡量高校毕业生是否是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毕业设计(论文)。2004年,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或许,由于在撰写和批改上遇到种种难题,一部分学生和指导教师呼吁取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实际上,撰写论文的能力,是大学生胜任工作的基本能力。

一、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为了对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客观的评估,笔者收集了渭南师范学院、商洛学院、榆林学院三所陕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以及河南平顶山学院和平顶山工学院自2004年以来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共58份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对相应的五位毕业生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选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法研究和文学评论。其中约有55.6%的学生论证一些较先进的教学法在口语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精读教学等中的运用以及怎样去实践;约有27.8%的学生撰写关于文学评论方面的论文,大多数把评论的重点放在像《苔丝》《呼啸山庄》等这几本小说以及海明威、杰克·伦敦等的小说上面。第二,有约30%的论文论据不够充分,说服力不强,有的甚至不能自圆其说。第三,约有75%的学生论文引述部分占去全文的60%以上,有的甚至只有摘要、前言及结论属于自己撰写的,其余均抄袭。第四,句子结构混乱现象、句意和语法错误严重。第五,大部分参考文献陈旧。

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师生比例失调、指导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各高等院校师生比例在最近两年内虽有所改善,但毕业生数量的突增和青年教师成长速度的相对缓慢构成了一对明显的矛盾。以渭南师院外语系2008年的教师队伍为例,在岗教师67人,有指导论文权利的教师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讲师5人(学士学位),刚毕业的硕士青年教师4人(助教和见习教师),而08年本科毕业生人数为140人。正是这25位教师要指导140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每周还需上平均20节的英语课,粗略指导论文的现象常有发生。笔者在对其他四所院校的五位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指导教师队伍年轻化、指导经验缺乏的问题几乎在每所这样的院校都存在。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相对滞后

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专业素质是主体、心理素质是保障。而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抓人才专业素质的同时却忽视了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经过笔者对自己所在院校外语系2006级一个即将离校的毕业班36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近5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毕业论文的撰写根本不重视,基本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而成,还有同学反映本班有20%以上的同学是完全网上下载的论文,还有个别几个同学是出钱让人的论文。在对这些毕业生的访谈过程中得知:那些毕业论文东拼西凑、复制、粘贴甚至抄袭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班上学习差的学生,有的平时学习成绩很优秀,有的还是班干部,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感觉写不出那么长的论文,嫌搜集资料、撰写、修改等太麻烦了。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素质、艰苦奋斗精神、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

(三)毕业生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工作一般规定在第七学期才开始进行,而此时也才刚刚开论文写作课,同时,一些毕业生也开始陆续找工作了。这样,当学生几乎还不知道毕业论文怎么写、研究什么、格式是什么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让他们开题了。刚刚开了题,这边又要去实习,实习刚刚结束还没来得及搜集资料静下心去撰写时,又要开始找工作了。所以,时间怎样分配、课程怎样分配,这是校方应该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硬件设施不足

应扩招思路的要求,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无不是举债扩建校舍,而学校内涵的建设则相对缓慢。如: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研究设备不足;有些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资金和场地严重缺乏;学校图书馆及信息网络供给不足;等等。另外,一些社会单位不愿接受实习生,使得学生的实习基地常常不能落实,即便落实了,单位也不太愿意让毕业生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五)评价思路单一

近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新建院校仅以毕业论文形式来衡量和评价教学水平和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无论文理科,毕业论文都成了唯一的评价手段。实际上,毕业设计原本的意图是对学生几年专业教育成果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训练,检验的方式并不一定非得拘泥于论文形式。经过近几年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如果让所有对撰写毕业论文形式不感兴趣的学生硬着头皮去写论文,便容易助长学术不良之风——抄袭和买卖论文。

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内涵建设阶段应尤其注重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保障机制以及创建一系列更科学化、人性化、全面化的衡量体系,来客观地评价本科阶段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教育成果。

(一)努力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

扩招所带来的教师队伍年轻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经验缺乏的问题是这些新建院校所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学校以及各部门必须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工作,在新聘教师正式上岗前一年的时间,组织新教师认真学习本专业教学法,开展师德教育。上岗后,除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极度缺乏教师方可上岗,且各部门应该组织毕业设计指导学习小组,定期进行学习和研讨,相互交流经验,帮助青年指导教师增强指导能力,不断扩大毕业生设计(论文)的指导队伍。

(二)注重学生道德培养,加强创新教育

学生写作功底薄弱、缺少创新、格式混乱、抄袭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专业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素质教育是重点,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教育也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大学教育的失败。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因此,应该投入一定经费鼓励丰富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实际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素质是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国民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毕业生之所以不能交上一份圆满的毕业答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创新素质。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下,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不断追求新知识,树立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各方面相互配合,加大投入和监控力度

毕业生设计(论文)不只是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而要从根本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机制,全方位投入,全程质量监控。所谓的全方位投入,即人力、物力的投入,人力是指学生和教师的投入,物力是指经费的投入。

学生是主体,学生的积极投入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关键。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从选题开始就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自选题目为主,教师建议题目为辅。课题可来源于学生课程设计、学期论文、实验室开放项目、指导教师在研项目、社会企事业改革项目等。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在第七学期之前就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项目与各种竞赛活动,以此为依托,为学生进行观察、表达、交流、分析、写作、创新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教师方面,院方应制定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充分调动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到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中来,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聘用社会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来指导学生。院方还应制定出相关的指导教师责任制度,使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从选题、开题、查阅文献资料、撰写一直到修改及定稿,指导教师一定要全程跟踪,充分体现“导”的作用。

经费投入方面,院方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并加大力度,主要用于学校实验室实验仪器的充实、网络资源的配备、图书资料的补给、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场地的租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验研究、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社会调查等。

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监控力度不够也会造成对一些真正努力过的学生毕业评价的不公正。校方除了出台对教师指导工作的监督制度外,还应当引进比较先进的监测系统,配合指导教师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督,把惩治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写进校规,严重者将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这样才能最终消除那些不良之风,体现公平合理。

(四)改革毕业生毕业设计方案

近几年,一些专家不断提出本科毕业设计是否应该一概用论文来衡量的问题,对此,有的人建议继续保留,有的建议取消。根据我国的教育体制特点,笔者认为,改革势在必行,但教育部规定的毕业生应该进行毕业设计相关政策应当继续存留。我们不能因为米饭里有一点沙粒而不吃饭,也不能照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度——本科生乃至研究生都不用撰写毕业论文。首先,可以考虑实行科研学分制。大一第二学期就可以开论文写作课,教会学生如何搞科研,怎样撰写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从大二一直到大四每学年学生的科研成果——论文或研究报告——都可以作为该生毕业生毕业设计学分的一部分,或者有些课程可以通过学期论文或研究综述来考核,考核结果也将作为该生毕业时毕业设计学分的一部分,从而缓解大四学生找工作和进行毕业设计时间发生冲突的矛盾。其次,对于达不到前者要求的院校,可以调整毕业设计的步骤,而且可以考虑把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从大学本科阶段的“规定动作”变为“自选动作”。那些真正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便会去尝试学术论文的写作,自然应当得到学校的鼓励和教师的指导。但对那些既没有兴趣独立提出问题,也没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就不必逼着他们硬着头皮写什么学术论文了,毕业设计、毕业创作、毕业演出等都是检验学生的方式,不必强求整齐划一。

[参考文献]

[1]黄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教学医院有计划地对实习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措施和重要保证。针对毕业实习教学中,带教老师对学生往往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指导与训练,轻视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一不良倾向,笔者拟就毕业实习教学中有计划地对实习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谈谈自己一些粗略的认识。

1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 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生毕业实习教学的内容之一

在医科院校的毕业实习教学计划中,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有明确的要求。各教学医院是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主要承担者,在贯彻、落实教学计划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落实,有计划、系统地对实习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确保毕业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施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时,教学医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要认识到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既不同于在校理论学习期间的单纯进行政治理论和政治素质的学习,也有别于以业务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训练为唯一内容的业务进修学习,而是一种要求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根据教学医院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1.2 对实习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曾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特别是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1]。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继续不断地强化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3 在毕业实习期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专业教学计划也开设了关于德育的不少课程,教学过程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与实施。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在校理论学习与熏陶,实习生的职业道德养成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毕业实习阶段我们还必须加强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靠某个阶段的教育或强化就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人生连续不断的许许多多个日子有意识的日积月累的过程,职业道德的养成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在毕业实习阶段忽略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其放任自流,很容易导致其道德滑坡。在毕业实习期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促成医学生向医生转化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负责的表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必定有助于医学生自身素养的不断完善。

2 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市场经济对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改革将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基础推向了市场,医院必然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影响,人们自身的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向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倾斜。虽然医疗战线有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但是不可否认少数医务人员在金钱和物质利益诱惑下,道德心态失衡,甚至道德行为失控,导致医患关系出现空前的扭曲。而实习生接触临床工作时日尚浅,如果在未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之前就对医疗行业内部的谋私现象耳濡目染,就会造成理想信念动摇、服务意识淡薄、敬业精神缺乏,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差错事故。这种现象在教学医院医疗工作中时有发生,这显然与国家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初衷相抵触。

2.2 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对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当前,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更多的患者不仅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疗效果,还要求得到更加人性化和周到的服务,这就要求实习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实习生需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3 毕业实习教育管理体系发展迟滞,无法满足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需求

首先,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大,每年的实习生已达到相当规模。而在毕业实习教育阶段,实习教学医院均没有专职的辅导员,负责毕业实习教学管理的相当一部分人员的工作能力、理论水平并不适应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需要;其次,各实习教学医院的实习生是成分比较复杂的群体,存在多专业、多类型、多院校的特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主要投入专业的实践学习,要组织进行集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非常困难;第三,实习生未入社会,思想成熟度低,危机感不强,独立思考能力弱,突然脱离了在校有班主任、年级专职辅导员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又面临着临床工作实践、毕业就业等多重压力,思想上产生问题却找不到适宜的解决渠道。无形中增加了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

2.4 实习生自身修养的缺陷导致职业道德教育难以显效

当前的医学生几乎全部出自于“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教育模式。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专注于苦读数、理、化教科书,死啃英语,久而久之则完全忽视了对社科人文知识的摄取。而这种“重专业重技术、轻社会轻人文”的倾向往往导致医学生从心理上抵触外界的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正是这种抵触阻碍了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进程,影响了他们与患者、同事或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同样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3 对实习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1 职业意义教育

职业意义教育是提高实习生职业道德水平的第一步,目的是通过职业意义教育,提高实习生对职业的认识,培养职业感情。进入毕业实习期前,实习生大多在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较高的认识。但随着毕业实习期的延长,每天面对来自各地、病情各异的患者,有些实习生就表现出厌恶、烦躁的情绪,渐渐地失去了从医的荣誉感与责任感,进而出现对病人态度的不好,工作不够认真、细致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实习生中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演讲会、书法比赛、评优创先活动以及日常的党团组织活动等等,提高实习生对医务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提高工作责任感,努力营造一个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环境和氛围,使实习生自觉地、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3.2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医疗工作各环节道德规范教育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医疗各环节道德规范是对所有医药卫生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正确处理和调整三个关系方面的准则,即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务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对医德规范的理论掌握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付之于实践的基础。因此,毕业实习教学医院应利用对实习生岗前培训的机会,集中、系统、全面地开展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医疗工作各环节道德规范教育,使实习生上岗前就掌握好各环节道德规范的内涵要求,为他们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进一步领会、应用打下基础。

3.3 选择品德好、业务精、敬业负责的带教教师

在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实习带教老师的表率作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3]。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为实习生选配品德好、业务精、敬业负责的带教老师。同时,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作风和品德影响实习生,为实习生树立好榜样。带教教师还应该提高教学意识,定期研究和落实带教计划,对实习生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应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实习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4 注重环节管理,及时沟通,正确引导

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医院的教学管理部门、科室领导、实习带教老师应注重各环节的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如:不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或征集意见表、个别交谈等,及时与实习生沟通交流,对实习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加以正确引导,把反映在实习生身上的某些不良的职业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针对实习生涉世未深、生活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等特点,在教育、引导方法上以鼓励为主,对实习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5 制定周密的考核标准

医科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实习计划要求制定详细的评估标准来考查实习生的实习表现。标准应全面、详细,其中评估品德方面的标准可结合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和医疗工作各环节道德规范来制定,使考查可更具体、更客观,促使实习生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用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医疗实践行为,同时也促使实习教学医院及带教教师重视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落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实习目标。

总而言之,为培养大批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医学人才,必须正确认识毕业实习期对实习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毕业实习教学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良倾向,积极采取措施,多途径、多形式、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在实习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董建文.医学教育手册[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40.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40-01

德国的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职业教育的线路从中学开始,延伸到终生教育。其职业性特色以及其规范性、严密性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德国把职业教育当作自身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他们以提高人的素质来弥补。在操作上,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另一方面,德资在华企业迫切需要这种既懂德语,又懂专业技术的FH高级应用型人才。自1998年始,上海―德国汉堡友好城市文化交流项目: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招生。学生毕业时可获得上海理工大学毕业文凭和附有德国教授签名的成绩单。由于项目已通过ASIIN(德国工程学科专业认证机构)的认证,合格毕业生不出国门即可获得中、德双学士学位。

目前,已有数届毕业生进入德资企业,并成为企业的骨干。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德语交流能力、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开发、技术应用和组织管理能力,能从事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新技术的应用开发等工作,并能直接运用德语和德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作交流。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选择直接赴德国进一步深造。

德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结合我国国情,其经验有许多是可以借鉴的。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学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FH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1 动态调整课程的设置

中德工程学院的专业以工程科学为主体,注重学科交叉,同时赋予学生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等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跨学科的专业能力。 在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应用型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德双方专家按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联合培养学生。通过对课程及教学计划的不断动态调整,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适应专业及技术的发展。每学期通过专家(包括德方的评估专家)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决定每门课程的舍取。这样能不断淘汰不实用的或陈旧的教学内容,充实实用、较先进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例如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取消某些课程,或在减少一些课程的课时的基础上,根据德方评估专家的意见增加了“现场总线与网络”、“电磁兼容性”“项目设计”等课程;又如根据学生反映在第二学年的一学期直接由德国教授用德语执教“电路分析”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就在第一学年的二学期增设了“电路1”“C语言实习”等中文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强化外语教学

实行中德双语教学,为此目的,专门安排近1200学时的德语学习,另外还安排300学时以上的英语教学。?中德工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为中德两国企业经济界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学生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必须能用德语和英语进行跨国交流,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并基本通晓国际行业及其它相关领域的规则。

重视德语与英语教学,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中,第一学年主要强化德语学习,德语授课为20人左右的小班,全学年有1080学时(周学时28)德语强化学习,师资由中德双方提供。在后续教学中,德方教授以德语讲授约三分之一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此外,大一、大二暑期择优选取约60%的学生赴德国进行语言培训。

经过一年的德国语言强化训练每班均有95%的同学能一次通过德国歌德学院德语语言考试,能听懂德国教授的用德语上的专业课,并能用德文进行交流。中德合作教育对英语教学也十分重视,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期均开设英语课。

3 重视实践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教学计划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习环节。德方教授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的内容并不深,但与实践紧密联系。在实验教学中刻意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现场及实际应用。同时每门课程均引入了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或计算机仿真。在第四学年开设“综合项目设计”课程,并推荐所有的学生到德资企业实习,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实习后继续留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而绝大部分同学完成毕业设计后留在该企业工作,这时学生对该企业的工作岗位已经相对熟悉了。

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大多来自生产实践第一线,少数在校内完成的课题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环境,以04届毕业生为例,学院为学生配备了价值近十万的计算机和现场总线等设备。组合各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分工分别完成传输带、机械手设计及计算机编程与控制等任务。最后,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分别通过中方(用中文)和德方(用德文)答辩。

4 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中德合作培养的学生要求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参加德语言能力考试(包括口试、笔试),不及格的学生允许再补考一次,若补考不及格将不能授予德国学位。同样一门课程三次补考不及格,也不能授予德国学位,并允许不能授予德国学位的学生转读普通班(非中德合作班)。另外,每年都有一定比例优秀学生经德方面试赴德国的知名企业实习。学校和一些德企还给予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

其他的一些措施还有为每门外教课程配备中方助教;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由企业工程师、德方教授和中方老师共同指导、监督。每年选派中方教师赴德进修或合作开发项目,加强校企联系,聘请在华德资企业的专家用德语作技术讲座等等。

此外学校还十分重视的毕业生的推荐工作。每年与德国商会合作组织在华德资企业举办招聘会等。

参考文献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49-02

一、关于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履行职业责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操守、准则。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一种内在心理意识和信念,是在长期从业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在行业内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者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接受锻炼、教育以及陶冶的提高和完善过程,有他律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自律。

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不但关系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指出,教师应当“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志曾号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多的体现为他们的自律行为。而自律就是他们在结合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工作特点而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行为和意识。评价和衡量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能只是凭借几个量化的指标,而是要依靠一些可以触及良心、道德甚至是灵魂深处的正确理念和积极导向。一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人员,其评估毕业论文的行为一定是积极乐观、一丝不苟的,评估结果也一定是真实可靠、公平公正、心安理得和问心无愧的。

二、关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主体

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需要六个步骤,分别是确立评估标准、选聘评估主体、将论文交给评估主体、评估主体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反馈、对答辩的评估。在这六个步骤中,除了确立评估标准和选聘评估人员这两个步骤之外,其余步骤均与评估主体密切相关,评估主体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评估毕业论文首先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谁来评”、“评什么”和“怎么评”。确定评估主体实际上就是解决了“谁来评”的问题。

对于一个好的评估主体来说,各成员之间的年龄、学历、专业、性别等结构应该是合理的。黄猛和雷银生等人认为,一个好的毕业论文评估主体应该由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老师以及答辩小组构成。

开题小组负责评估选题的价值、研究方法、论证的逻辑,并给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指导教师负责评估论文的技术和非技术含量。评阅教师负责阅读和评价论文定稿。答辩小组负责评估口头答辩。

三、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现状

蒋桂芳总结说,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1)政治信念不坚定。(2)缺乏敬业精神。(3)不能为人师表。(4)缺乏育人观念。(5)治学不严谨。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群体,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也存在着蒋桂芳提到的职业道德问题。针对毕业论文评估这一工作,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本身的重要性存在错误的认识或认识不到位,不能按时、规范地评估毕业论文,有的时候还会带着情绪开展评估工作。(2)不愿意主动学习、钻研测试及评估领域的重要知识和理论,评估毕业论文时主观性随意性太强,打出的成绩往往经不起同行的推敲,可解释性不强,有的时候甚至无法说服学生。(3)评估主体各成员之间在评估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阵,缺乏应有的衔接与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团队协作。

四、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对评估工作的影响

①对学生的影响。从开题到答辩,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特征意味着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后一个阶段得到弥补。在这种动态评估中,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往小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那么他所给定的评估结果很有可能是随意的、不可靠的、不公正的,其评估结果会打击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对下一阶段将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将要接受的评估心生恐惧,进而对自己开展的研究以及原本打算采取的一些弥补措施散失信心。往大的方面说,如果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差,在评估工作中给学生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印象,带给学生的将是一些消极的、阴暗的记忆,会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②对评估信度的影响。一般来说,评估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越强,评估的态度就会越端正。评估的态度越端正,评估的过程就会越认真。评估的过程越认真,评估的精确度就会越高。评估的精确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就会越高。③对其他评估主体的影响。评估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是开题小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以及答辩小组共同的工作。只有各方人员通力协作,评估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如果各评估小组的职业道德意识都很强,那么各个评估环节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相反,只要评估主体任何一方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就会影响到其他评估主体的评估活动,致使评估活动无法有序、顺畅地进行。更为严重的是,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一方所表现出的不端正的态度和不靠谱的行为有时候会影响到职业道德意识强的一方,让其他原本很好的另一方在思想和意识上受到动摇。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准确分析把握毕业生的心理状态

在“正德厚生”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熏陶下,经过二年多系统专业学习和思想教育,大三的学生已经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但是由于民办职业技术学院生源问题,造成学生入学成绩相差较大,在其兴趣、爱好、学习动力、意志、性格、品质、人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重点反映在自控、自律能力不同,学习成绩以及生活、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在相当一部分同学中流传“一年级玩玩,二年级看看,三年级干干”这么一种说法,反映出学生思想不成熟和没有责任感。大三毕业班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比较复杂,一方面感到不能再混了,想老老实实“干干”,要抓紧完成学业,取得毕业文凭;另一方面对自己走上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很多学生感到“郁闷、迷茫”,处在一种焦虑、犹豫、自卑、不满、无法决断的矛盾状态,内心十分痛苦。“郁闷”情绪在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中反映强烈。主要问题是功课没有完成,“还有这么多学分需要重修,毕业证书可能拿不到”,有压力。“迷茫”情绪主要反映在成绩较好的同学中。“转眼就要结束大学生活,是工作,还是升学继续深造”?犹豫不决。大多数同学,看到他人陆续出去找工作,自己也随大流参加招聘会。招聘现场人山人海,密密麻麻,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不知所措,怀疑自己“将来能够做什么,能胜任什么,能不能做好”?这些思想和实际状态给我们毕业班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课题。毕业班辅导员绝不能满足一、二年级积累的管理工作经验,而是要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最重要的是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同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为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尽快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二、扎扎实实抓好几个重点环节,为毕业生顺利毕业铺平道路

针对毕业班学生情绪变化大,思想波动大,容易产生许多焦虑和矛盾的特点,从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的要求出发,根据实践经验,我认为应紧紧抓住四个重点环节来做好毕业班学生管理工作。四者环环相扣,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一旦一个环节出问题,必然影响全局。

1.明确毕业班基本工作内容

毕业班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安全、校风学风建设和其他工作。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及其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学学习方法及优良学风。第二,《辅导员工作指南》规定的毕业班工作流程,如:开学报到;学生证注册;欠费催缴及办理学费缓交手续;指导学生填写《学年思想道德评定表》,并归入学生档案;办理年度助学贷款申请和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启动年度评优评奖和省政府奖学金评定工作;结合期终考试进行“诚信考试”教育;放假前后的安全教育;办理毕业生实习手续;“专转本”考试准备工作;指导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做好毕业前评优评奖工作;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毕业生档案整理、移交等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岗位职责和日常管理工作,必须扎扎实实认真做好。

2.督促部分毕业班学生及时完成课程重修

毕业前重修是毕业班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但是仍然有30%左右的学生因为“玩玩、看看”而影响学业,造成部分课程需要重修。学院《学籍管理细则》第二十九条第八款规定:“在校学习期间经补考或重修(重做)后不及格的必修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累计达36学分以上(含36学分)者”作退学处理。重修课程较多的同学思想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他们想努力赶上,办理重修(重做)手续,与同学们一起顺利地完成学业。因此,在这个重要时候,很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这里主要有如下一些工作必须做好:

(1)做有心人,统计每一位学生需要重修的科目和重修方式,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统计,做到心里有数。同时及时提醒学生,督促完成重修。

(2)及时向学生、学生家长、系领导汇报学生学习状况,引起各方面重视。

(3)与学生一起制定重修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有计划地分段把握重点,循序渐进,顺利完成重修。

落实以上各项工作,讲起来容易,其实是漫长、细致、艰辛的过程,可能从大三开学前就要分析这类学生的情况,分类帮教、分层指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需要我们每个老师满腔热忱、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

3.加强毕业实践过程的管理

毕业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专业人才基本训练的最后学习阶段。它既是学生学习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体现了对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检验,同时还是对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每年春节过后,毕业生全部转入毕业实践,80%的学生要到校外实习,提前进行职业热身,操练求职技巧,熟悉社会,确定预期的(初次)就业。这里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台帐,清楚每位同学实习单位,并办理好相关离校手续。

(2)落实毕业论文课题,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协助指导教师及时调整论文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3)跟踪学生动向,提醒他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并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4)提前收齐毕业论文,通知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

辅导员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处理好毕业论文、就业、实习(实践)三者关系。趁着实习(实践)刚刚开始事情不多的时候,应该尽早完成毕业论文的全部准备工作,否则等到实践后期就业完全展开,多半没有精力更没有心思去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就业是一件不仅劳力而且更加劳心的工作,有的同学忙于联系就业,无暇顾及论文写作,敷衍了事或网上下载应付毕业论文,造成答辩不及格或勉强及格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就业和毕业,因此非常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为此,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实做细,保证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4.指导毕业前择业准备

择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作为有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期望的群体,其理想与追求自然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当然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作为心理素质“高危人群”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迷茫”是最典型的心理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常说:离毕业越近,越迷失方向。这时候是继续读书?还是找工作?同样需要老师指导。帮助他们准确定位、摆正心态、提前热身、掌握就业准备的方法和技巧等等,由就业指导课专业老师来详细讲授。但是辅导员也应当多了解一些择业前该准备的内容,为同学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引导。

这里主要有:

(1)了解本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告诫学生改变观念,合理定位,尽快落实工作单位。

(2)了解收集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师长和校友、家长和亲友、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单位、各类职业双向选择和招聘活动、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鼓励学生就业。利用老师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对收集的就业信息进行科学鉴别,避免落入“求职陷阱”。

(3)了解择业时学生应排除的心理干扰,主要是盲目自信心理、自卑畏惧心理、急功近利心理、患得患失心理、依赖心理。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正确把握形势,客观认识现实,找出择业受挫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调整好自己的择业期望,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重新选择工作岗位。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中职教育;技能型人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49

据教育部2013年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1]尽管中职生就业率高,但与社会的低认可率还有很大的反差。究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进而引起社会群体对中职生的整体劳动素质认可度不高的现象。相反,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因劳动素质相对较高而备受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欢迎。追根溯源,可以归因于:首先,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一个比较完善、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其次,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不仅是支撑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而且还是减少德国青少年失业率的有效保障。因此,引入和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历史文化透视、社会背景分析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之中。基于此,探究“双元制”培养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因子,应分别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入手。

11历史文化透视

纵观德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在探索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德国继承和发展了“日耳曼民族”传统的“重实用、崇平等、尚合作”的现实主义思想和精神,并将传统现实主义思想和精神进一步开拓和创新为“双元制”培养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随之,在“双元制”培养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一个比较完善、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培养模式便应运而生。

12社会背景分析

从社会背景看,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存在着内隐的社会分层现象,即德国的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四类社会阶层:“上层、中层、劳动阶层、下层。”[2]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德国各社会阶层间的内隐差距正实现从逐步缩小到最终消失的转变。这种转变突出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德国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层级意识被逐步淡化,并最终被遗忘。另一方面,各阶层成员间的交流不断扩大,彼此的心理隔阂也被慢慢融化。

据研究资料表明,“就阶层属性而言,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德国人倾向于把自己归类为劳动阶层”。[3]据此,可知:德国各社会群体,表现出认可职业技能、支持职业培训的社会心理。无论是15岁的中学毕业生,还是企业的在职雇员,他们都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劳工市场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职业学校或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学习或职业技能提升训练。在此背景下,德国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不仅获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也为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2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雏形、兴起、发展

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德国“双元制”[4]培养模式,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最早萌芽于中世纪的德国行会学徒制。中世纪时期,德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急需大批具有简单操作技能的手工工人。在此背景下,获得官方认可的手工业行会,采取“学徒制”的职业培训形式来大批量定制式地培养手工行业急需的手工工人。手工业的“学徒制”职业培训,指手工作坊中的具有丰富技能经验的手工师傅,对新手手工工人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地说,手工业行会不仅严格地限制手工业学徒名额,还将手工业者分为师傅、帮工和学徒三个阶第,也对“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作了明确规定。通常,手工业行会规定:“‘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一般为三至七年”。[5]期满后,学徒向手工业行会申请,升格为帮工,而帮工两年后则可申请升为师傅。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兴起于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职业培训。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随着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工场手工工业,德国的职业培训也逐渐地从传统的“学徒制”职业等级培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并慢慢地实现了向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职业培训的转变。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新兴的工厂雇主,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对企业雇员进行职业培训,从而提升其雇员的劳动素质。一般而言,影响企业效益的“雇员劳动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包括培训雇员的任务能力、一般能力、整合能力和关键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新兴企业的“雇员劳动素质提升培训”活动,受到了手工业行会的强烈反对和抵制。手工业行会的反对和抵制行为,主要体现为其采取方式多样的措施破坏新兴企业的“雇员劳动素质提升培训”活动。例如,手工业行会,通过缩减“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和改善学徒的生活环境和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手工业的“学徒制”职业培训活动。尽管手工业行会百般地阻挠“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职业培训,但最终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逐步承担了职业培训的使命,并获得了学徒结业考试的权力。20世纪30年代,德国颁布的《国家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6],这既促使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承担职业培训的任务,也标志着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正式形成。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鼎盛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并延续至今。较以往相比,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其职业培训的对象与过程均有所改变。现阶段,其职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15~16岁的中学毕业生。中学毕业后,初中毕业生面临着分流的现象。其中,部分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普通教育,其他部分中学毕业生则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从其职业培训过程来看,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毕业生,首先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向相应的企业提出要求培训的申请,经过企业考核后择优录取,最终企业与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生签订合同。根据企业和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生之间签订的契约,企业的主要责任是为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联系相应的职业学校,支付其相应的职业培训费用,并给予其适量的生活补贴。而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他们的职业培训安排通常是“每周一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五天到企业由培训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期满后,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既可以留在企业工作,也可以离开另找工作。

3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应用的探讨

由于德国和中国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探究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的应用时,必须斟酌、考量一个核心问题: “怎么借鉴。”要对 “怎么借鉴”的问题做出解答,须从理论层面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理论再解读。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指“私人办的企业与国家办的学校,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4],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分别是“以育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培养模式的“双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在技能培训地点层面,中学毕业生或在职雇员每周“3~4”[4]天到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实践培训,每周“1~2”[4]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第二,在经费投入层面,企业承担职业技能学习和提升训练费用的“2/3”[4],职业学校则承担相应费用的“1/3”。[4]第三,在身份类属层面,申请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中学毕业生和企业在职雇员,具有双重身份:职业学校学生和相关培训企业的学徒。第四,在培训内容层面,一方面,职业学校,侧重受训者职业基础理论的传授。另一方面,企业,则强调受训者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训练。第五,在受训教师层面,实训教师,主要指导受训者在企业教学车间和生产实习过程中提升操作技能。其中,大多数实训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娴熟的职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

“双元制”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是“教育部门主导,经济部门和劳动部门协同,地方和行会实施,科研机构支撑”。具体来说,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通过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法规等手段宏观调控“双元制”培养模式运行的相关问题。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分别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实现各自的管理和组织职能。其中,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主要负责制定和颁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教育条例》;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则主要通过设计和实施多种举措促进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德国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对职业教育的咨询、职业教育运行的监督、职业教育资格的审核、职业教育考试的组织和实施等。德国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大学研究所、地方研究所、其他研究机构、德国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等机构和组织。这些研究机构和组织,是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技术动力源泉。

总之,在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应用的探讨”的认知中,“怎么借鉴”始终是研究者绕不开的且亟须解答的核心研究问题。“怎么借鉴”,指探究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践的理论创新和改造问题。解决“怎么借鉴”问题的最好途径,是重新认知当前关于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本身的理论,并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造。

参考文献:

[1]中职生就业率超大学生[EB/OL].[2013-02-28].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3-02/28/content_1971277htm

[2]马长市德国“双元制”为何在我国难“生根”[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德育论文;德育教育;实践;探索

德育论文是毕业生对自己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做人处事品质等方面表现的全面回顾和总结,也是学生四年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实践感想、成功的喜悦及面对失败与挫折的反思。德育答辩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阶段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和评价形式,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此项工作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目的与背景

完成专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必需完成的学业任务,而德育答辩是对学生品德行为和做人处事能力的综合考量,是一名合格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交出的一份答卷。大学是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通过德育答辩让最后一站成为学生品德修养的加油站。

1、基于对学生的认知

由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特别是中学教育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升学率成为最重要的指标,加上学生是非辨别力差以及家庭教育的失败,致使有些学生学业成绩优秀,但思想素质、品德行为却不及格;不少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只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较少顾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承担自己应尽而且能够尽到的经济责任,以种种借口拖欠学费;也有不少学生在重大政治事件和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辨别真伪,甚至被愚昧迷信的东西所迷惑、侵蚀、毒害。

2、基于对学校定位的思考

西安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陕西高校林立,既有老大学,又有民办高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的学生凭什么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录用,获得同样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呢?靠的就是我们“志存高远、刻苦求知、踏实做事、认真做人”的品质。

3、基于2007年与华商报共同举办“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总结的经验

2007年,与华商报策划在全省高校毕业生中率先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曾被《中国青年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华商报》在头版头条以1/2版面进行报道,在学生、家长、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活动开展后,学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活动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德育答辩的做法与效果

1、大学四年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我们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思想教育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分阶段、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年级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新生进校初期,院上就积极组织开展优良院风展示、学习经验交流、诚信道德教育等系列活动,并通过环境卫生、接人待物等各方面的细致要求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二年级,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专业能力,发掘综合才干,认识自身差距,从而不断进步。三年级,在提升技能、鼓励其参加高规格专业竞赛的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考研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日后考研、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四年级要求学生在做好专业论文的同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总结,撰写《德育论文》,随后进行德育答辩。从学生的德育论文中既反映出学校教育的得与失,也反映出学生的需求,为我们探索新的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

首先,召开全体毕业生大会,进行德育论文工作的部署和动员,要求学生自立题目,把四年来自己认为最成功、最有意义或自己的失败和遗憾以及成败得失的原因、教训记录下来。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再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给学生一个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理清思想,正确地评价自己,明确今后的奋斗方向。其次,在各班进行毕业德育答辩,选择部分学生参加全院的德育论文答辩工作。第三,选择优秀论文作者为全院低年级学生作报告。会后组织讨论,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教育效果明显。2008年至今坚持每年编辑《优秀德育论文集》,作为院内的德育教育读物,为解决低年级学生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3、将德育答辩工作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德育答辩,学院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管理纳入到德育答辩工作的统一思想教育体系之中,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不断成长;也使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时有内容、有血肉。我们的具体做法有:(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2)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3)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4)重视加强学工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5)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活动。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给全体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认识自己的舞台,使学生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更为自己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来,学院学生在校、院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多次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获奖,学生工作综合评价连年位于全校前列。

三、德育答辩的经验与启示

1、主要经验

一是检验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掌握了学生成长轨迹,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第一手材料和依据,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二是可以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醒和行为的自律;三是增强了对毕业生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密切了师生和同学关系,疏道了毕业生离校前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总结自身成功得失的基础上,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走上社会少走弯路;四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为在校生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引导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

2、工作启示

一是德育答辩是进一步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素质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核,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压力和痛苦的思考与抉择,展示自己的走向成熟的每一点收获。二是德育答辩工作对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顺利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自我认知开创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是以学生德育论文中反映出的成败得失和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生德育工作重心和工作内容,设计活动载体,使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德育答辩未来工作构想

在今后工作中,学院还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完善:第一,建立长效的德育教育、品质塑造奖励、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德育论文及答辩工作的制度要求,使此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第二,在工作中不断搜集、整理,建立一个可行的学生品德评价考核体系,让学生以评价体系为范,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6.

[2] 王汉林.关于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1.

[3] 韩保清.完善大学生“德育答辩”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航海类;毕业生;就业;高职院校

一、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近年来,国际海运业发展迅猛,船员需求量突增,船员队伍更新速度飞快,新船员不断加入船务公司。但船员的职业理想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职业道德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

1.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部分船员认为上船工作能赚钱就行,不用太讲职业道德,而船务公司对新进船员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2.担当不够,责任感不强

不少船员看行情吃饭,基本上都是劳务外派,感觉自己上船是为船东打工,只要按照签约合同按期完成即可,容易产生值班不在岗、航行t望不认真、定期维修保养检查马虎、装卸货物不在场甚至违章操作等现象;这些都是担当不够,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3.功利主义严重

目前,船务公司基本上与船员签约期为60个月海龄或8年工作期,部分船员只看个人利益,不看集体利益,随意跳槽,只看哪间公司工作轻松、工资高,就完全不顾原公司前期的悉心培养而单方面中止合同,甚至切断所有联系以逃避相关赔偿,造成公司损失严重。

(二)“有技能没文化”现象严重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船员工作,都要获得船员适应证书,他们在校期间专注专业知识学习,较少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不重视文化熏陶,实操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涵养不高,这就是典型的“有技能没文化”现象。

(三)英语应用能力差,涉外能力弱

航海工作属于艰苦行业,现在学生都是95后,家庭环境较好,家长不愿孩子报读航海类专业,入学时第一志愿选择航海类专业的很少,大部分是高考入学成绩较低、被调剂到航海类专业,尤其是英语基础特别差;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英语信心不足、下苦功不够,有些中途放弃英语学习,涉外能力较弱,因此培养高级船员从事远洋航行的数量较少、质量较低。

(四)船员适应证书通过率低

航海类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差,底子薄,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操训练,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无法固化为学生自身知识。因此,大部分航海类专业学生都是临时抱佛脚,突击死记硬背适任证书考试题库,理论理解不透,加上考试题库更新快,因此,考试通过率比较低。部分毕业生就算通过证书考试,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容易造成准船员“有证书,无能力”的尴尬局面。

(五)职业发展规划不明晰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怕苦怕累,眼高手低,大部分意愿在船上工作三至五年,工作五至八年不多,十年以上很少,虽有想做船长、轮机长、高级电子电气员的抱负,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少部分毕业生因多次参加适任证书考试未通过,灰心丧气,放弃考试,另外从事其他工作。

二、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职业道德教育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证书考试,对于其他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缺少职业道德教育;航海教学过程只注重专业理论,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航海类知识无人文素养或人文素养较低。在《海员职业道德》课程教授中,也只当一般的课程教学,没有真正与毕业生以后从事船员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船务公司对专业毕业生整体的职业道德评价较差。

(二)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在航海教育过程中,学校重视技能教育,只按教学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而课程设置是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现在学生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如金工工艺、水手工艺,但因教学实训设备配套不够,很多显功夫的“船舶电站”、“柴油机拆装”等实训科目很难开展,或是设备陈旧没有更新,或是安装了新设备但没有耗材维护不到位、实训受限。

(三)专业生源为沿海艰苦地区,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航海类专业生源大部分为沿海艰苦地区,农村生源较多,客观上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比较薄弱,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进入大学后,学生也不重视英语学习,特别口语训练不够,部分毕业生虽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但是英语会话能力不足,这也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

(四)招生基础底,大部分为调剂生,学习兴趣不高

大部分航海类专业新生,高考第一志愿并非报考航海类专业,主要原因是该类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行业比较艰苦,家长也不赞同孩子报考,因此录取的专业学生基本上是低分数段的,即刚跨过招生学校的最低分数线,或因第一志愿没有录取而被调剂到航海类专业。由此种种原因,导致航海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后劲不足;也导致在三年级时放弃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即大证考试)或考了部分科目因基础差也中途弃考,少部分学生干脆不报考,直接改行从事其他职业。

(五)船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船员生活是比较枯燥,现在的学生很多是家境优越或是独生子女,真正下决心从事航海事业的不多,而且职业发展的途径不多,基本途径是水手三副二副大副船长,机工三管轮二管轮大管轮轮机长,每条船上的基本编制是固定的,晋升空间靠的是海龄和获取证书等资历,上升空间单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海龄超过十年的寥寥无几。

三、做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并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结合航运业发展现状和航海类院校的教学实际,在教学计划中应深入开展海员职业道德教育,讲授好《海员职业道德》课程,在过程培养中,注重培养毕业生成为爱国爱海爱岗敬业、严把安全崇尚环保、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团结协作同舟共济、遵纪守法维权履责、优质服务降本增效的高素质船员为目标。

(二)加强航运文化协同育人

1.政校企共同制定航运人才培养方案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既要取得专项培训证书,还要获取三副或三管或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和通过评估考试。所有适任证书(大证和小证)均由国家海事局主考,学校自行教学,学生参加考试,实行考教分离。为了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应加强政校企合作,邀请海事局、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聘用政企人员为兼职教师,共同制订航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指导实践教学,培养合格的航运人才满足社会、航运企业适用的需要。

2.加强校园航运文化建设

校园航运文化活动是培养专业学生具有航标灯精神的一种必可缺少的有效载体,除了专业课程教学外,应开展具有航运特色的活动,主要有:一是围绕传统与当前航运文化内涵,创设航运文化共享平台;二是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航运文化特色品牌活动体系;三是围绕校友资源的系统挖掘,建立常态化校友协同交流平台;四是围绕航运企业、行业特点及需求,建立校内外实践新基地;五是以航运行业夏令营活动为载体,建立校际师生协同交流平台。通过推动“三平台一品牌一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准船员)文化素能。

(三)创新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目前,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由七门考试压缩为五门,但基本内容没有变。究其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主要是航海英语、轮机英语等科目通过率低。因此,要想提高船员适任证书的通过率,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上下功夫,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通过教学改革,编写合适本校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教材;二是采用先进的英语教学设备,用于口语训练、听力会话等;三是提高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选择既懂航海,又懂英语的教师,可让航海类专业教师进修航海类专业英语或让英语教师学习航海专业知识。现时在海事局设定的评估项目“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等,存在试题数量少、内容不广泛,难以真正提高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想促进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以后能成为高级船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四)创新航海教育,加大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航海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航运业发展和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积极探索航海教育创新方法,努力提高专业教师授课水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理论与实践丰富结合,全面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英语应用能力、实际技能。如在专业课程教学,进行项目教学法,每位专任教师负责一门课程,授课质量、学生考试通过率与绩效考核挂钩,促动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开展航海英语口语大赛、船舶甲板工大赛、水手工艺大赛、航海模拟大赛等具有航运特色文化活动;从第一课堂(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双线推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硬技能、软文化双线模式培养,全方位协同育人,培养毕业生成为“有技能有文化”、“有证书有能力”的航运类高级人才。

(五)协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工作事关高职院校办学,就业质量高低影响学生报考率、报到率,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规模。因此,协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基于航海类专业新生入学时非第一志愿报读和专业调剂原因,学校应在入学时做好新生专业教育。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两门课程教学中,做好学生专业思想,明确毕业后的工作目标,愿意为航海事业做出积极的努力。应加强航海类专业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通过送派参加职业指导师等各种职业指导培训,提高就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对个别有困难的毕业生,应做“一对一”、“点对点”的帮扶。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结合起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点面结合”,取得实效。邀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轮机长进行航海形势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海洋观;举办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讲座,邀请友好合作企业进校园举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邀请优秀校友进校园讲座并厘清准船员的盲区。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就业质量。

四、结语

毕业生的竞争力是航海类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国家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之下,培养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航运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析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航海教育改革,提高航海教学质量,协同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平台,促使双方互相满足对方要求,高效完成“双向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璇.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选择情况调查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4(3).

[2] 刘超.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思考[J].创业就业,2014(09).

[3] 刘益迎.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4(1).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89-05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一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学习在高校,实践培训在企业或组织。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有近40年的历史,虽然相对于德国职业学校双元制培养模式时间较短,但凭借其众多优势,在德国迅速发展。该培养模式目前已发展到德国的职业学院(BA)、双元制学院(DHBW)、应用科技大学(FH)及综合型大学(Uni)等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领域。

一、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特征及类型

1.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特征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特征具体表现在:高校和企业或组织机构两个学习场所,理论与实践两项学习内容,通常还可以获得高校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两份证书。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入学前提是学生具有一般高校入学资格或带有专业限制的高校入学资格以及与企业签订的实习或培训合同。学生既要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岗位需要,又要符合高校的入学条件。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的流程通常是:企业或组织机构首先与高校先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然后企业或组织机构向社会提供培训的位置,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向企业或组织机构申请培训岗位,申请成功后,学生和企业或组织机构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签订3到5年的培训合同。最后,学生再向大学注册学习,本科学生在高校要完成180个学分的学习,与德国其他类型本科学生的学分要求相同。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同时还要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参与培训。通常一半时间在高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培训。双元制模式培养模式的学生没有普通大学生的寒暑假,通常一年有4到6周的休假时间。学生与企业或组织机构签订合同后获得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培训工资。具体收入根据企业、培训阶段及专业情况有所不同,通常在每月400到1600欧之间。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要通过大学理论学习的考试,考试不及格最多有两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会被大学开除,同时也会被解除与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培训合同。此外,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学成学业,不能留级。目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专业主要涉及经济、工程技术和社会事业三大领域。

2.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类型

目前,根据大学学习类型,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将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分为以下四种:

培训一体式(Ausbildungsintegrierende),该模式是国家承认的某一职业的教育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学位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该模式针对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入学前提是学生获得或即将获得大学或者应用科技大学的入学资格。大学学习和职业培训交叉进行。理论课程在大学,实践课程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内完成。毕业后学生除了获得高校的学位证书还可获得相关培训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一体式(Araxisintegrierende),该模式同样针对具有高校入学资格,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员。但是学员和企业或组织机构只签订实习或见习合同,不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学生实习时间较长,通常占据整个培训的一半时间。该模式与培训一体式的区别在于其学生通常不接受具体职业教育,只进行高校学习和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实习。

职业一体式(Berufssintegrierende),该模式属于职业继续教育范畴,针对那些已经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者有工作经验的学员。没有高校入学资格的学员也可以参加,大学的学习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工作同时进行。工作类型要与大学学习专业有相关性,该模式优点就是学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大学学习。

职业伴随式(Berufsbegeleitende),该模式同样属于职业继续教育范畴,同样针对那些已经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者有工作经验的学员。该类似于远程教育。学生全职工作,主要利用节假日参加相关研讨会及自学毕业。

根据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统计数据,2011年4月份以上4种模式的项目数量分别为434项、373项、1项和33项,另有56项没有明确类型。本文重点介绍培养一体式模式,即带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

二、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发展过程

双元制(DuNes System)培养模式最早出现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则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巴登一符腾堡州的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其最初原型来自于1972年戴姆勒一奔驰公司(Daimler BenzAG)、罗伯特一博世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洛仑兹标准电器公司(Standard ElektrikLorenz)与斯图加特管理与经济学院(VWA)联合培养高中毕业生的斯图加特模式。1974年10月1日作为一项典型试验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的斯图加特市和曼海姆市成立职业学院,当年与35家合作培训机构正式开始对122名大学生在经济和技术领域进行双元制培训,即大学的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结合。1975年斯图加特职业学院招生专业延伸到社会事业领域。此后,其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至1985年,职业学院扩大到巴登一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莫斯巴赫等其他6个城市。1982年4月巴登一符腾堡州州议会通过“巴登一符腾堡州职业学院法”宣告之前的典型试验成功结束,职业学院正式成为该州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员。1995年,德国州文教部长会议(KMK)向各州建议职业学院毕业生等同于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1985年职业学院学生总数达到5000人左右,两德统一前的1990年学生人数达到12140名。两德统一后,职业学院发展到柏林,图林根和萨克斯等多个联邦州。为凸显职业学院的双元性,巴登一符腾堡州的职业学院从2009年开始改名为巴登一符腾堡双元制学院(Duale Hochschule),目前在该州的多座城市设有分院。但是在德国其他州,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的称谓仍被延用。职业学院先后为德国培养了超过7万名的毕业生。随着社会及企业对于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的认可度提高,这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逐渐发展到德国其他高等教育领域。

三、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发展迅速,参与双元制培训高校从20世纪70年代单纯的职业学院扩展到包括了应用科技大学、职业学院、综合型大学、巴符州双元制学院以及与应用科技大学有合作的管理与经济学院(VWA)等多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双元制项目、学生数量还是参与高校、企业数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详见表1、2)。根据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统计数据,2011年4月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项目共有929项,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153项,学生人数61195名,较上一年增加了1万多名。

四、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实例

1.马格德堡大学与西门子公司本科合作项目

马格德堡大学与西门子公司的双元制合作是典型的高校与企业双元制合作的案例。该项目属于双元制模式中的培训一体式培养模式,即学生大学学习的同时接受一项职业教育。该合作始于2006年,主要招收电气工程和机械制造两个专业学生,目前该合作项目已结束。笔者曾就读于马格德堡大学的职业教育系并在与其合作的西门子公司实习,对其合作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西门子公司负责招收符合高校入学资格的学员,并与其签订培训合同,公司除承担培训费用之外,还提供学员一定生活费用。然后学员在马格德堡大学接受本科阶段的学习,总学制为4年,较普通本科学生多1个学年,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双元制项目学员每年只有4周企业假期,大学寒、暑假时间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

2.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教师范专业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领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并不局限于大学普通专业,其在高校职教师范类专业也开设了双元制培养的专业。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从2011年冬季学期开始开设4门双元制职教师资专业,学生除了接受职教本科学习之外,还要在相关组织接受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该项目的入学前提是具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或者有专业限制的高校入学资格。首批招收50名本科学生。该项目旨在改进教师培养的质量。截至2015年8月。该项目受欧洲社会基金资助,学生每月有500欧元资助。入学前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组织13周的带薪培训实习。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由4年8个学期组成,第三年考取与专业相关的由工商业行会(IHK)或手工业行会(HW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本科毕业后学生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学生可以通过不间断的2年硕士学习获得高级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的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在该州再完成1年的见习即可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一门职业方向的主专业(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木材加工和金属机械制造)、一门副专业(如德语、数学、英语等)、教育学知识(职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校实习以及培训实习(职业培训和企业实习)。学生大学4年学习期间要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毕业后除了学位证书还获得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与普通专业双元制学生和企业签订合同,企业支付学员工资模式相比,企业对员工的需要演变为职业学校对未来教师的需要,企业支付的工资被奖学金替代,大学专业由普通专业演变为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培养在相关组织机构内完成。该项目大大提高了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和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

目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培训项目灵活多样,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和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及课程组织方式多种多样。如巴登一符腾堡双元制学院卡尔斯鲁厄分院目前开设有3年的企业管理者专业的培训。该专业主要招收来自于企业管理者家庭的学员、打算创业的年轻人以及企业主的配偶等。学生周一到周四在企业实践,周五和周六在高校接受理论学习,毕业后颁发学士学位。此外,除了本科专业,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少量的双元制硕士项目的学习,硕士项目通常采用职业一体式和职业伴随式培养模式。

五、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优势

可以说,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不仅弥补了普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职业学校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弱的缺陷,而且解决了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大大缩短了其学习时间。德国在加入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宣言”后,高校采用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需要3年学习,包括半年的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的一项职业培养通常需要3到3.5年。德国有些高中生为了提高实践能力未来更好就业或从个人经济考虑,高中毕业后会参加职业培训,如果学生先接受职业培训然后再在高校学习,两者相加学生至少需要6到6.5年时间才能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和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而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见图1)。此外,通过企业的合作培养,学员大学学习期间还可以获得企业资助,学员毕业后通常也不用担心就业问题,自身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也非常强。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满足了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德国学生分流较早,学生小学毕业后父母和教师根据其学习成绩将其分流到未来接受大学学习的文理中学(Gymnasium)和未来主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实科中学(Reschule)或完全中学(Haupchule)。通常情况下,接受文理中学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在德国即使像奔驰和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尽管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但却不具备颁发高等教育学位的权利,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招收了大批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文理中学毕业生,毕业后学生综合能力强,这样既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整体综合素质。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则提高了入学门槛,入学的是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学生获得大学学士学位,这样也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和高校合作培养员工,企业也乐意参与。

最后,对于高校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样的合作项目也很受学生欢迎,这对于高校的招生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该类项目通常企业还会支付高校一定的培养费用。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在阐述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德国的教育体系。

和我们熟悉的美式大学体制不同,欧洲大陆的几个大国,比如德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拿德国来说,德国学生分流开始得很早,小学4年后便根据学生成绩进行分流。成绩最好的学生进入Gymnasium(高等中学),13年制,如能毕业,可直接进入任何大学(Universitaet)。成绩略差的学生进入Realschule(实科中学),一般为11年至12年制,如能毕业(至少完成11年的学业),可以进入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第三等的进入Hauptschule,可以直译为“主要学校”,9年至10年便可毕业,毕业后只能当“蓝领”。但三个学制之间也可以互相转换,成绩好的可以从下一等的升到上一等的,成绩差的则是从上一等降到下一等。

这样一说,我们可以发现,德国的中学教育和国内差距很大。至于这种分流教学的方法利弊之所在,那就是众说纷纭了,在目前德国教育界也有很多的争议。

回到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上来,即:Fachhochschule和Universitaet。前者按其意思可以直译为应用技术大学,后者就是我们熟悉的综合性大学。

一般来说,德国的每个大城市都有一所uni和一所fh。fh规模较小,大多只有数千人,所设立的课程偏于实用,培养的主要是工程师、拥有高级职业技能者。其毕业所需的年限也比Uni来得要短一些。德国190万在校大学生中,有45万在高专学习。但是有些专业比如法学家、教育学、药师、牙医这样的专业,fh是无法设立的。fh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如果想要继续读博的话,一般还需要再经过几门课程的补习或者考试。就拿到的学位来说,在fh中拿到的学位比如Diplom和大学的是一样的,只是后面会多了fh的字样。但到目前为知,国内对fh的学位到底是否承认为硕士,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注1 )

Uni的课程设置普遍比较理论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fh来得深远。所以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个学生在uni无法继续读下去了,那么往往会转学到fh继续学业。

应该说fh在德国的兴起是和德国的国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不以文凭论,不以学校论是德国两大特色。在德国人看来,他们所有的公立uni都是一样出色的,没有什么所谓的排名区别。而多级化的教育体系分类,包括比fh低一些的各类职业学校,为德国整体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人才供给。一个园艺师,一个钳工和一个大学教授,在所受到的社会待遇上,基本是一致的。这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总裁施莱普斯本人就是fh毕业的就可以看出。给予每个人以近可能的平等权力、发展机会和社会对待,是德国整个社会的共识。这点也对德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影响深远。在近些年来,这种德式的教育体系也越来越受到英美式教育体系的冲击。比如有越来越多的德国大学开始授予master学位。但对于德国这个整体保守稳重的国家来说,放弃传统,发展英美式的精英教学模式,还依然出在争论的漩涡中。未来的走势一如德国的社会福利改革,还很难预料。

Fh好,还是uni好。这个话题在各大留学论坛上都一度是热门话题。各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在笔者看来,争辩于这个区别似乎意义不大。对于一个认真求学的来说,fh也好,uni也好,都是可以学到真东西的。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毕业后打算回国发展,似乎uni的选择来得好一些。毕竟看文凭是我们的国情,如果无力去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现象,那么也只有尽力的创造条件去迎合它了。

注1:

德国FH毕业学位Diplom(FH)具体被认证为硕士还是学士,来自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权威回答是:学士学位。

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89-05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一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学习在高校,实践培训在企业或组织。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有近40年的历史,虽然相对于德国职业学校双元制培养模式时间较短,但凭借其众多优势,在德国迅速发展。该培养模式目前已发展到德国的职业学院(ba)、双元制学院(dhbw)、应用科技大学(fh)及综合型大学(uni)等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领域。

一、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特征及类型

1.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特征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特征具体表现在:高校和企业或组织机构两个学习场所,理论与实践两项学习内容,通常还可以获得高校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两份证书。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入学前提是学生具有一般高校入学资格或带有专业限制的高校入学资格以及与企业签订的实习或培训合同。学生既要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岗位需要,又要符合高校的入学条件。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的流程通常是:企业或组织机构首先与高校先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然后企业或组织机构向社会提供培训的位置,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向企业或组织机构申请培训岗位,申请成功后,学生和企业或组织机构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签订3到5年的培训合同。最后,学生再向大学注册学习,本科学生在高校要完成180个学分的学习,与德国其他类型本科学生的学分要求相同。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同时还要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参与培训。通常一半时间在高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培训。双元制模式培养模式的学生没有普通大学生的寒暑假,通常一年有4到6周的休假时间。学生与企业或组织机构签订合同后获得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培训工资。具体收入根据企业、培训阶段及专业情况有所不同,通常在每月400到1600欧之间。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要通过大学理论学习的考试,考试不及格最多有两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会被大学开除,同时也会被解除与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培训合同。此外,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学成学业,不能留级。目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专业主要涉及经济、工程技术和社会事业三大领域。

2.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类型

目前,根据大学学习类型,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将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分为以下四种:

培训一体式(ausbildungsintegrierende),该模式是国家承认的某一职业的教育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学位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该模式针对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入学前提是学生获得或即将获得大学或者应用科技大学的入学资格。大学学习和职业培训交叉进行。理论课程在大学,实践课程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内完成。毕业后学生除了获得高校的学位证书还可获得相关培训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一体式(araxisintegrierende),该模式同样针对具有高校入学资格,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员。但是学员和企业或组织机构只签订实习或见习合同,不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学生实习时间较长,通常占据整个培训的一半时间。该模式与培训一体式的区别在于其学生通常不接受具体职业教育,只进行高校学习和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实习。

职业一体式(berufssintegrierende),该模式属于职业继续教育范畴,针对那些已经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者有工作经验的学员。没有高校入学资格的学员也可以参加,大学的学习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工作同时进行。工作类型要与大学学习专业有相关性,该模式优点就是学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大学学习。

职业伴随式(berufsbegeleitende),该模式同样属于职业继续教育范畴,同样针对那些已经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者有工作经验的学员。该类似于远程教育。学生全职工作,主要利用节假日参加相关研讨会及自学毕业。

根据德国联邦职教研究

统计数据,2011年4月份以上4种模式的项目数量分别为434项、373项、1项和33项,另有56项没有明确类型。本文重点介绍培养一体式模式,即带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

二、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发展过程

双元制(dunes system)培养模式最早出现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则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巴登一符腾堡州的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其最初原型来自于1972年戴姆勒一奔驰公司(daimler benzag)、罗伯特一博世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洛仑兹标准电器公司(standard elektriklorenz)与斯图加特管理与经济学院(vwa)联合培养高中毕业生的斯图加特模式。1974年10月1日作为一项典型试验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的斯图加特市和曼海姆市成立职业学院,当年与35家合作培训机构正式开始对122名大学生在经济和技术领域进行双元制培训,即大学的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结合。1975年斯图加特职业学院招生专业延伸到社会事业领域。此后,其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至1985年,职业学院扩大到巴登一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莫斯巴赫等其他6个城市。1982年4月巴登一符腾堡州州议会通过“巴登一符腾堡州职业学院法”宣告之前的典型试验成功结束,职业学院正式成为该州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员。1995年,德国州文教部长会议(kmk)向各州建议职业学院毕业生等同于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1985年职业学院学生总数达到5000人左右,两德统一前的1990年学生人数达到12140名。两德统一后,职业学院发展到柏林,图林根和萨克斯等多个联邦州。为凸显职业学院的双元性,巴登一符腾堡州的职业学院从2009年开始改名为巴登一符腾堡双元制学院(duale hochschule),目前在该州的多座城市设有分院。但是在德国其他州,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的称谓仍被延用。职业学院先后为德国培养了超过7万名的毕业生。随着社会及企业对于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的认可度提高,这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逐渐发展到德国其他高等教育领域。 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发展迅速,参与双元制培训高校从20世纪70年代单纯的职业学院扩展到包括了应用科技大学、职业学院、综合型大学、巴符州双元制学院以及与应用科技大学有合作的管理与经济学院(vwa)等多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双元制项目、学生数量还是参与高校、企业数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详见表1、2)。根据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统计数据,2011年4月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项目共有929项,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153项,学生人数61195名,较上一年增加了1万多名。

四、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实例

1.马格德堡大学与西门子公司本科合作项目

马格德堡大学与西门子公司的双元制合作是典型的高校与企业双元制合作的案例。该项目属于双元制模式中的培训一体式培养模式,即学生大学学习的同时接受一项职业教育。该合作始于2006年,主要招收电气工程和机械制造两个专业学生,目前该合作项目已结束。笔者曾就读于马格德堡大学的职业教育系并在与其合作的西门子公司实习,对其合作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西门子公司负责招收符合高校入学资格的学员,并与其签订培训合同,公司除承担培训费用之外,还提供学员一定生活费用。然后学员在马格德堡大学接受本科阶段的学习,总学制为4年,较普通本科学生多1个学年,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双元制项目学员每年只有4周企业假期,大学寒、暑假时间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

2.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教师范专业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领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并不局限于大学普通专业,其在高校职教师范类专业也开设了双元制培养的专业。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从2011年冬季学期开始开设4门双元制职教师资专业,学生除了接受职教本科学习之外,还要在相关组织接受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该项目的入学前提是具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或者有专业限制的高校入学资格。首批招收50名本科学生。该项目旨在改进教师培养的质量。截至2015年8月。该项目受欧洲社会基金资助,学生每月有500欧元资助。入学前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组织13周的带薪培训实习。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由4年8个学期组成,第三年考

取与专业相关的由工商业行会(ihk)或手工业行会(hw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本科毕业后学生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学生可以通过不间断的2年硕士学习获得高级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的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在该州再完成1年的见习即可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一门职业方向的主专业(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木材加工和金属机械制造)、一门副专业(如德语、数学、英语等)、教育学知识(职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校实习以及培训实习(职业培训和企业实习)。学生大学4年学习期间要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毕业后除了学位证书还获得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与普通专业双元制学生和企业签订合同,企业支付学员工资模式相比,企业对员工的需要演变为职业学校对未来教师的需要,企业支付的工资被奖学金替代,大学专业由普通专业演变为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培养在相关组织机构内完成。该项目大大提高了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和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

目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培训项目灵活多样,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和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及课程组织方式多种多样。如巴登一符腾堡双元制学院卡尔斯鲁厄分院目前开设有3年的企业管理者专业的培训。该专业主要招收来自于企业管理者家庭的学员、打算创业的年轻人以及企业主的配偶等。学生周一到周四在企业实践,周五和周六在高校接受理论学习,毕业后颁发学士学位。此外,除了本科专业,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少量的双元制硕士项目的学习,硕士项目通常采用职业一体式和职业伴随式培养模式。

五、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优势

可以说,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不仅弥补了普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职业学校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弱的缺陷,而且解决了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大大缩短了其学习时间。德国在加入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宣言”后,高校采用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需要3年学习,包括半年的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的一项职业培养通常需要3到3.5年。德国有些高中生为了提高实践能力未来更好就业或从个人经济考虑,高中毕业后会参加职业培训,如果学生先接受职业培训然后再在高校学习,两者相加学生至少需要6到6.5年时间才能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和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而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见图1)。此外,通过企业的合作培养,学员大学学习期间还可以获得企业资助,学员毕业后通常也不用担心就业问题,自身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也非常强。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满足了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德国学生分流较早,学生小学毕业后父母和教师根据其学习成绩将其分流到未来接受大学学习的文理中学(gymnasium)和未来主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实科中学(reschule)或完全中学(haupchule)。通常情况下,接受文理中学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在德国即使像奔驰和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尽管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但却不具备颁发高等教育学位的权利,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招收了大批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文理中学毕业生,毕业后学生综合能力强,这样既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整体综合素质。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则提高了入学门槛,入学的是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学生获得大学学士学位,这样也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和高校合作培养员工,企业也乐意参与。

最后,对于高校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样的合作项目也很受学生欢迎,这对于高校的招生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该类项目通常企业还会支付高校一定的培养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