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

城乡建设规划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实施“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构建“视野前瞻、定位准确、系统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2、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

3、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性。

4、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县、镇总体规划

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近期工作重点:

1、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统筹**排市域交通、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对旅游、生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规划指引原则。同步完成未来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及近期建设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2、修编“四县总体规划(**-**)”。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四县总体规划修编。歙县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总体定位,突出“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休宁县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为原则,做好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开展近期建设区域的控规编制;黟县围绕西递、宏村等重要节点,依托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祁门县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区。

3、修订建制镇总体规划。根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全面修订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以20个特色镇为重点(名单附后),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做好镇区规模拓展和镇域村庄协调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4、编制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明确重点发展区域,统筹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区(含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休宁海阳组团、歙县徽城组团为两翼“一加二”的空间结构框架,统筹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为**市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

围绕“十大工程”建设,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在**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由各区县政府自行划定范围,分区域、分阶段组织编制。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在《**风景区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服务**景区为目标,按照“四门洞开,山上山下互动”的总体要求,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焦村镇、三口镇和洋湖林场区域之间的关系,尽快编制完成“**景区外部交通专项规划”和“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并加快“五镇一场”建设,提升**景区及周边城镇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风景区为中心的“大**、大联动、大旅游”格局。

2、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按照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的规模,通过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实现站前区枢纽交通与市域和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商贸旅游、商务办公、文体娱乐和高品质居住区的功能定位,编制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3、编制《新**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制定西起桃花岛,东至花山景区的新**江综合开发规划。以老街区域为核心,改造提升老城区沿江风貌,完善滨江旅游服务功能,编制三江口、桃花岛和江心洲三个主要节点周边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以花山谜窟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丰富新型旅游业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

4、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的要求,以加快环湖区建设为主题,以环湖公路为主线,拓展环湖区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太平湖总体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空间,为太平湖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规划依据,年接待能力从80万人次提升到200万人次以上。

5、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围绕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滨江改造和配套,修订完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规划》,完成老街区域交通协调规划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导则。深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府衙修复、斗山街改造、渔梁坝开发和练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详细规划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以西递、宏村、唐模、棠樾、呈坎、黄村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村落为重点,修订和完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其它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一个新村(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疏解古村落的保护压力)、一批项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丰富旅游服务业态)、一套设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的要求,完善和拓展开发利用篇章。

6、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根据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尽快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近期重点完善和编制雨润商务度假区、茶博园、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黎阳老街改造、徽文化艺术长廊、东**旅游小镇、太平湖SPG项目、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北驿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医药博物园、纳尼亚小镇等一批用地面积在1000亩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项目详细规划。同时按照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抓紧编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划。

7、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道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生态、徽韵”原则;景区景点周边按照“建设新村、配套功能”原则;城郊按照“集约用地、风貌整治”原则,结合“村庄清洁工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三)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

保障发展需要,在**年底前,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交通”的要求,结合高铁建设,尽快完成高铁站站前区综合交通规划,确保高速铁路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做好**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市公路网和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道路为脉络、县乡公路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体系。

2、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旅游”的要求,编制自驾车旅游服务专项规划,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全市自驾游服务中心”,在各区县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区”,在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接待点”,通过三级体系建设,构建自驾游配套服务网络。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乡村旅游全市统筹,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布点和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3、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服务“园区建设”的要求,抓紧完成全市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园区集中、产业积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园区规模,**经济开发区原则上按照20平方公里规模进行建设;区县园区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土地,结合发展条件,适当拓展规模。在现有园区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要求,在全市统筹**排2-3个新的园区。

(四)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

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在**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

近期工作重点:1、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中心城区按照“拓展和内涵提升”的要求,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桥区域、草市—篁墩区域、汤屯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环境风貌整治改造详细规划,同时启动仙人洞路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完成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拆迁**置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各区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区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通过环境整治和整体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2、编制特色风貌规划。以“整体要有规划,群体要有美感,单体要有特色”和“瘦、透、秀”的总体要求,制定城乡特色风貌控制导则和新农村民居建设标准图集,分类指导各地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县城)亮化规划,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2、加大投入,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3、开放市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4、狠抓落实,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各司其责,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对工作进展快、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缓慢、任务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实施“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构建“视野前瞻、定位准确、系统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2、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

3、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性。

4、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县、镇总体规划

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近期工作重点:

1、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统筹**排市域交通、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对旅游、生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规划指引原则。同步完成未来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及近期建设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2、修编“四县总体规划(**-**)”。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四县总体规划修编。歙县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总体定位,突出“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休宁县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为原则,做好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开展近期建设区域的控规编制;黟县围绕西递、宏村等重要节点,依托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祁门县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区。

3、修订建制镇总体规划。根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全面修订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以20个特色镇为重点(名单附后),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做好镇区规模拓展和镇域村庄协调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4、编制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明确重点发展区域,统筹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区(含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休宁海阳组团、歙县徽城组团为两翼“一加二”的空间结构框架,统筹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为**市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

围绕“十大工程”建设,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在**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由各区县政府自行划定范围,分区域、分阶段组织编制。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在《**风景区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服务**景区为目标,按照“四门洞开,山上山下互动”的总体要求,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焦村镇、三口镇和洋湖林场区域之间的关系,尽快编制完成“**景区外部交通专项规划”和“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并加快“五镇一场”建设,提升**景区及周边城镇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风景区为中心的“大**、大联动、大旅游”格局。

2、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按照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的规模,通过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实现站前区枢纽交通与市域和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商贸旅游、商务办公、文体娱乐和高品质居住区的功能定位,编制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3、编制《新**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制定西起桃花岛,东至花山景区的新**江综合开发规划。以老街区域为核心,改造提升老城区沿江风貌,完善滨江旅游服务功能,编制三江口、桃花岛和江心洲三个主要节点周边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以花山谜窟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丰富新型旅游业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

4、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的要求,以加快环湖区建设为主题,以环湖公路为主线,拓展环湖区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太平湖总体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空间,为太平湖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规划依据,年接待能力从80万人次提升到200万人次以上。

5、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围绕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滨江改造和配套,修订完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规划》,完成老街区域交通协调规划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导则。深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府衙修复、斗山街改造、渔梁坝开发和练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详细规划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以西递、宏村、唐模、棠樾、呈坎、黄村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村落为重点,修订和完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其它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一个新村(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疏解古村落的保护压力)、一批项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丰富旅游服务业态)、一套设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的要求,完善和拓展开发利用篇章。

6、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根据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尽快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近期重点完善和编制雨润商务度假区、茶博园、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黎阳老街改造、徽文化艺术长廊、东**旅游小镇、太平湖SPG项目、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北驿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医药博物园、纳尼亚小镇等一批用地面积在1000亩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项目详细规划。同时按照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抓紧编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划。

7、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道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生态、徽韵”原则;景区景点周边按照“建设新村、配套功能”原则;城郊按照“集约用地、风貌整治”原则,结合“村庄清洁工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三)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

保障发展需要,在**年底前,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交通”的要求,结合高铁建设,尽快完成高铁站站前区综合交通规划,确保高速铁路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做好**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市公路网和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道路为脉络、县乡公路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体系。

2、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旅游”的要求,编制自驾车旅游服务专项规划,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全市自驾游服务中心”,在各区县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区”,在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接待点”,通过三级体系建设,构建自驾游配套服务网络。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乡村旅游全市统筹,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布点和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3、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服务“园区建设”的要求,抓紧完成全市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园区集中、产业积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园区规模,**经济开发区原则上按照20平方公里规模进行建设;区县园区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土地,结合发展条件,适当拓展规模。在现有园区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要求,在全市统筹**排2-3个新的园区。

(四)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

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在**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

近期工作重点:1、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中心城区按照“拓展和内涵提升”的要求,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桥区域、草市—篁墩区域、汤屯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环境风貌整治改造详细规划,同时启动仙人洞路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完成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拆迁**置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各区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区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通过环境整治和整体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2、编制特色风貌规划。以“整体要有规划,群体要有美感,单体要有特色”和“瘦、透、秀”的总体要求,制定城乡特色风貌控制导则和新农村民居建设标准图集,分类指导各地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县城)亮化规划,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2、加大投入,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3、开放市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4、狠抓落实,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各司其责,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对工作进展快、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缓慢、任务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第3篇

摘要:信息时代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社会发展迅猛,城乡建设迎来新机遇。新时期做好城乡建设不仅提升物质文明进步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总体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深入调查可知,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实际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土地管理促进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切入,其次立足当下分析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实际出发给出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向城镇聚集,无形中促使城镇规模扩大,这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更带来了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充分融合,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根据实际情况,促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建立并完善,为未来城乡管理奠定基础。

一、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密不可分

土地是社会问题更是国家问题,土地管理涉及发展的全局性与战略性,因此科学管理是有必要的。城乡规划建设关乎百姓民生,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能够促进社会经济与社会环境相协调,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作为有限资源,城乡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因此国家对资源管理力度加强,相应的管理水平也日渐提升,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促进城乡规划建设更快更稳健。

二、土地管理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

首先从总体规划编制角度看“见点不见面”。我国《城乡规划法》出台后可以看到城乡统筹得到强调,但城乡土地产权存在差异,涉及利益上的差异相对较大,有些片面会导致城乡不对等,一些生硬的区域划分缺少依据,导致出现地域脱节现象。从整体看,编制有些僵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异,尤其在配套设施和市场化运作层面障碍与难题都有,不利于长远发展。其次从管理角度看土地出让存在“硬捆绑”现象。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的管控是出让条件的核心,合同直接套用无法调整,这种控制性出让“硬捆绑”,内容有欠明确,条款并不清晰,与合同要求有差距,不科学的指标制定为日后工作留隐患。再次从具体实施角度看城乡发展空间受限。土地产权始终是个问题,目前土地双轨制,农村集体土地难以直接流转,农民在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增益基本分享不到,农地及拆迁补偿是短暂有限的,且集体所有土地收益与国家所有土地相比较收益低,集体所有土地财产没有和国家所有土地财产对等,农民的社保医保保障质量差。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土地产权结构分离对土地利用是有影响的,直到现在土地使用权范围空间都没有特别明确,这在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衍生了诸如乱建及提升土地成本等问题,随着各国城市开始开发地下空间建设地铁,这期间出现的建设施工纠纷也比比皆是,可见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一)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彼此制约,不断强化管理

土地资源虽有限,却是事关全局,甚至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的不断提升,土地资源分配压力增大,只有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使高效的资源配置发挥巨大服务潜能。快速发展的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城乡规划建设打破二元法律体系进入全新时代,这期间,土地管理与城乡建设的矛盾是明显的,一些违法乱建,侵占土地牟利的行为仍然存在,没有受到及时处罚的人尝到甜头,恶劣现象越演愈烈,因此政府不仅要强化自身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更要在提高重视度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提升民众法律意识,这既深化城乡建设又促进土地管理工作进步,有利于工作全面展开。

(二)“保”“控”“严”“硬”四字方针指引方向

“保”即保障,土地资源供应保障跟得上需求,政府在做审批时快速科学,土地配置有序合理,针对城乡建设用地指标需求,审核后做具体规划,保证民生项目基础,增加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的扶植与支持。对于空地、废地、污染地、进行发掘清理,统筹规划,为整体建设用地提供保障。“控”即控制,土地资源不断调整,合理控制是必须手段,抑制高污染强耗能项目,支持集约化技术化项目,对于产能低下及重复性项目做严格控制,极大促进城乡发展效率,盘活的土地更能带来新鲜血液,辅助城市建设。“严”即严格,土地资源有限,应用也有底线,严格坚守底线是对民生负责,我们要保证量的平稳和质的飞跃,不断完善责任和目标,做好建设的同时保护耕地。“硬”即“强硬”,执法力度加强,惩治违法行为和恶势力硬碰,尤其针对借机圈地和抢占土地行为,务必采取严厉法律手段制止,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媒体手段宣传普法,让人们提高意识。

(三)完善规划

延展建设空间土地资源编制是借助科学手段对资源利用进行指导,这样有利于项目建设向更规范的方向发展。在编制镇乡村发展规划时,上级省市县政府要注意将镇乡村规划与土地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起来,让镇乡村的建设规划在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范围内执行,加强管理,减少违法用地行为;注重地域空间的规划,土地利用要为镇乡村远期规划愿景预留出发展空间,合理规划建设预留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与镇乡村规划政出一处,相互参考、协调制定,避免不同部门编制规划造成的规划与实际建设不符而出现偏差,切实将规划落到实处。

(四)探索不同类型土地使用权的管理

城乡规划应对不同类型土地使用权研究相应的管理方式,例如:针对通用划拨,企业招标或拍卖等得到的使用权项目,在管理内容及方法上应有不同,这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有多少证书,或有多少工程规划许可等问题,更要看项目选址和地权分配。充分考虑不同使用权议价能力的差异,在规划管理中融入灵活性,保证规划得到满足且科学合理促进发展。

四、结语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建筑;设计要点

城乡规划是基于政府统筹引导,根据城乡发展现状,进行空间建设布局。在城乡规划设计中,要保证自然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同时注重改善周围自然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使其能够过上舒适惬意的生活。城乡规划除了要做好环保的把控外,还需要做好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特色的有机融合,打造高水准生态建筑,推动城乡持续化发展。

1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背景

从19世纪城市建设发展历程来说,城乡规划建设从最初的艺术发展建设转变为工业发展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建设理念逐渐发展为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建设。现阶段,我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朝向发达国家前进。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其符合当代人类生存需求的理念。可以说生态建筑设计是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衍生科学性理念,关注的重点为人类生活,意在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2.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深度认识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说,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不过核心都是强调开展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实现生态理念和建筑理念的有机融合。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中,因为各地区环境差异,通过建筑和周围环境的优化安排,综合特殊因素的把控,促使建筑能够充分融入到生态环境中。除此之外,要考虑气候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做好全面的把控。不过大部分人对生态建筑缺少了解,存在着误解,片面地认为生态建筑就是在建筑物的附近种植植物或者进行绿化,需要转变设计认识。

2.2理论和实践难以有效结合

当前生态建筑快速发展,相关理论知识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城乡规划实践中生态建筑设计的开展,各类设计理论的应用,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若想推动生态建筑持续化发展,要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做好反思和优化,改善规划设计,进而更好地推动城乡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这需要做好实地调查和勘察,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开展,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支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目前来说,很多生态建筑设计缺少实践调查,进而出现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影响着建筑的效益实现。

2.3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普及度不高

现阶段,建筑业快速发展,带动着各类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建筑规划设计实践中,建设生态建筑同样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的力量。例如,引入信息技术辅助生态建筑设计,实现对建筑能源消耗的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和方案,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建筑朝向低碳、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不过受到人们思想观念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化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普及度不高,未能发挥技术的作用,需要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3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总结

3.1做好专业协同把控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开展,单纯依靠设计师的力量难以完成此项艰巨任务,需要融合多个专业,做好各个阶段的有力配合。在具体实践中由建筑设计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总体建筑设计推广理念,再由相关工程师配合和介入,协同设计生态建筑。这对建设设计师和相关工程师的业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生态建筑相关理念有着深度的了解,并且能够与时俱进,提出适合时展的生态理念。若设计理念落后,则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出现配合不到位的情况,影响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开展。通过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工程师的力量,挖掘其潜力,做好和建筑设计师的相互配合,进而推动生态建设的发展[1]。

3.2加大城乡规划制度改革力度

推动城乡规划的持续发展,加大城乡规划制度的改革力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改革实践中要积极发挥新思维,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①做好城乡规划的分析,针对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展改革。②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生态建筑与城乡规划的有机融合,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推动城乡规划制度改革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以及生态建筑基本要求等。除此之外,推动制度改革,要做好生态平衡以及环境问题的把控,力求实现对建筑资源的全面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3.3转变建筑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法

从城乡规划设计实际来说,极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比如交通状况和环境问题等。基于此,开展建筑建设时要尽量避开不良因素的影响,这需要做好设计环节不可变因素的把控,结合具体情况,编制生态建筑设计方案,保证方案可以符合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建设设计,要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材料采购以及施工都可以达到此理念要求[2]。若施工环节出现矛盾,要做好合理调整。开展生态建筑设计,要注重理念以及设计方案的创新,实现生态建筑的效益目标,实现效益目标最大化。

3.4推广利用新技术和节约资源

目前来说,资源消耗速度比较快,尤其是建筑领域。若想推动生态建筑持续化发展,实现生态建设理念,积极推广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促使环保理念的实现,实现对建设经济成本的有效节约。例如,推广利用现代化轻薄建筑材料替代砖石,进而减少建筑的重量,实现对经济成本的节约。现阶段,建筑领域新材料的应用较为广泛,比如混凝土和泡沫铝等,实现了建筑材料的循环应用,有效节约了自然资源,并且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基于生态理念,同时融合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生态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当前资源紧缺的困境。生态建筑设计实践中,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比如生物能和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以此减少新兴能源技术,实现对投资成本的集约。采用的太阳能技术,借助集热板装置,实现对太阳能的收集,同时使用蓄热设备和风扇以及空气导管等,构建相对完整的能量转换系统,实现对太阳能的收集和转化,使其成为热能,进而减少人力成本[3]。

3.5合理运用生态技术手段

生态建筑设计在微气候的营造方面,主要关注的重点如下:①适宜的室内湿度和温度,能够达到人体舒适以及健康的基本要求。②最大程度上获得自然采光,并且减少人工照明系统运行的能源消耗。③保证自然通风效果,降低空调运行的能源消耗。采取人工技术手段,促使各类目标的实现,做好各个要素的平衡把握,做好生态建筑设计的质量把控。设计时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①最大程度上获得自然采光。从光线进入建筑室内的途径来说,主要为屋顶。通过采光中庭设计,使得阳光能够渗入到建筑,利用阳光收集装置和反射装置等,进入到内部空间,减少热量的损失,同时减少制冷消耗。②增加绿色面积,确保生态平衡。在生态建筑设计实践中,通过对室内空间进行室外化,通过绿化和水面等合理划分空间,达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例如,对建筑共享大厅,设计开启式屋顶,结合时间季节的变化,采用计算机或者人工控制,实现对建筑室内温度和湿度的有效调节,促使内外空间形成有机一体[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要做好全面的把控。文中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了以下控制策略:做好专业协同把控;加大城乡规划制度改革力度;转变建筑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法;推广利用新技术和节约资源。

参考文献

[1]侯晓成.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9(18):26-27.

[2]景源.基于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1):118.

[3]赵域博.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28):122-123.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建筑;设计要点

城乡规划是基于政府统筹引导,根据城乡发展现状,进行空间建设布局。在城乡规划设计中,要保证自然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同时注重改善周围自然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使其能够过上舒适惬意的生活。城乡规划除了要做好环保的把控外,还需要做好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特色的有机融合,打造高水准生态建筑,推动城乡持续化发展。

1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背景

从19世纪城市建设发展历程来说,城乡规划建设从最初的艺术发展建设转变为工业发展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建设理念逐渐发展为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建设。现阶段,我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朝向发达国家前进。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其符合当代人类生存需求的理念。可以说生态建筑设计是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衍生科学性理念,关注的重点为人类生活,意在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2.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深度认识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说,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不过核心都是强调开展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实现生态理念和建筑理念的有机融合。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中,因为各地区环境差异,通过建筑和周围环境的优化安排,综合特殊因素的把控,促使建筑能够充分融入到生态环境中。除此之外,要考虑气候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做好全面的把控。不过大部分人对生态建筑缺少了解,存在着误解,片面地认为生态建筑就是在建筑物的附近种植植物或者进行绿化,需要转变设计认识。

2.2理论和实践难以有效结合

当前生态建筑快速发展,相关理论知识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城乡规划实践中生态建筑设计的开展,各类设计理论的应用,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若想推动生态建筑持续化发展,要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做好反思和优化,改善规划设计,进而更好地推动城乡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这需要做好实地调查和勘察,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开展,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支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目前来说,很多生态建筑设计缺少实践调查,进而出现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影响着建筑的效益实现。

2.3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普及度不高

现阶段,建筑业快速发展,带动着各类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建筑规划设计实践中,建设生态建筑同样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的力量。例如,引入信息技术辅助生态建筑设计,实现对建筑能源消耗的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和方案,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建筑朝向低碳、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不过受到人们思想观念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化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普及度不高,未能发挥技术的作用,需要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3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总结

3.1做好专业协同把控

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开展,单纯依靠设计师的力量难以完成此项艰巨任务,需要融合多个专业,做好各个阶段的有力配合。在具体实践中由建筑设计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总体建筑设计推广理念,再由相关工程师配合和介入,协同设计生态建筑。这对建设设计师和相关工程师的业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生态建筑相关理念有着深度的了解,并且能够与时俱进,提出适合时展的生态理念。若设计理念落后,则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出现配合不到位的情况,影响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开展。通过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工程师的力量,挖掘其潜力,做好和建筑设计师的相互配合,进而推动生态建设的发展[1]。

3.2加大城乡规划制度改革力度

推动城乡规划的持续发展,加大城乡规划制度的改革力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改革实践中要积极发挥新思维,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①做好城乡规划的分析,针对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展改革。②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生态建筑与城乡规划的有机融合,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推动城乡规划制度改革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以及生态建筑基本要求等。除此之外,推动制度改革,要做好生态平衡以及环境问题的把控,力求实现对建筑资源的全面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3.3转变建筑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法

从城乡规划设计实际来说,极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比如交通状况和环境问题等。基于此,开展建筑建设时要尽量避开不良因素的影响,这需要做好设计环节不可变因素的把控,结合具体情况,编制生态建筑设计方案,保证方案可以符合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建设设计,要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材料采购以及施工都可以达到此理念要求[2]。若施工环节出现矛盾,要做好合理调整。开展生态建筑设计,要注重理念以及设计方案的创新,实现生态建筑的效益目标,实现效益目标最大化。

3.4推广利用新技术和节约资源

目前来说,资源消耗速度比较快,尤其是建筑领域。若想推动生态建筑持续化发展,实现生态建设理念,积极推广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促使环保理念的实现,实现对建设经济成本的有效节约。例如,推广利用现代化轻薄建筑材料替代砖石,进而减少建筑的重量,实现对经济成本的节约。现阶段,建筑领域新材料的应用较为广泛,比如混凝土和泡沫铝等,实现了建筑材料的循环应用,有效节约了自然资源,并且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基于生态理念,同时融合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生态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当前资源紧缺的困境。生态建筑设计实践中,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比如生物能和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以此减少新兴能源技术,实现对投资成本的集约。采用的太阳能技术,借助集热板装置,实现对太阳能的收集,同时使用蓄热设备和风扇以及空气导管等,构建相对完整的能量转换系统,实现对太阳能的收集和转化,使其成为热能,进而减少人力成本[3]。

3.5合理运用生态技术手段

生态建筑设计在微气候的营造方面,主要关注的重点如下:①适宜的室内湿度和温度,能够达到人体舒适以及健康的基本要求。②最大程度上获得自然采光,并且减少人工照明系统运行的能源消耗。③保证自然通风效果,降低空调运行的能源消耗。采取人工技术手段,促使各类目标的实现,做好各个要素的平衡把握,做好生态建筑设计的质量把控。设计时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①最大程度上获得自然采光。从光线进入建筑室内的途径来说,主要为屋顶。通过采光中庭设计,使得阳光能够渗入到建筑,利用阳光收集装置和反射装置等,进入到内部空间,减少热量的损失,同时减少制冷消耗。②增加绿色面积,确保生态平衡。在生态建筑设计实践中,通过对室内空间进行室外化,通过绿化和水面等合理划分空间,达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例如,对建筑共享大厅,设计开启式屋顶,结合时间季节的变化,采用计算机或者人工控制,实现对建筑室内温度和湿度的有效调节,促使内外空间形成有机一体[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要做好全面的把控。文中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了以下控制策略:做好专业协同把控;加大城乡规划制度改革力度;转变建筑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法;推广利用新技术和节约资源。

参考文献

[1]侯晓成.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9(18):26-27.

[2]景源.基于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1):118.

[3]赵域博.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8(28):122-123.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第6篇

城乡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提高规划工作的水平,把我国的城市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好,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更高效的发展,为了推进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建设富裕高邮、创新高邮,生态高邮、文化高邮、幸福高邮,经过调研,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存的问题

只有对规划建设工作的本质和现存的问题有了客观的认识,才能做出更符合时代、符合人民要求的规划建设,而且要在问题中寻求发展,在行动中寻求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一直深受国家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和村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目前城乡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规划编制滞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还在实施中,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低,难以指导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不够到位。城市规划区内违法建设未有效遏制,乡镇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少,乡镇村的规划建设不能很好落实;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规划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立足本职工作,做好城乡规划建设者

在经济、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首先要独善其身。要使城乡的规划建设工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观念,弃除不适应的、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就要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以推进“三个发展”、建设“五个高邮”为目标,做到“学习以我为荣、工作以我为先、作风以我为样”,在思想和业务上都要提升。作为城乡规划建设者就要知道自己身担的重任,知道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学习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执行能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协调能力。规划建设工作与城乡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规划建设工作的期望值很高,且件件工作都是人民群众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事,干的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直观,群众高兴不高兴,县委、政府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尤其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时刻反省自己是否在岗、在行、在状态,问自己在为发展做了什么、能做什么、在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时刻提醒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立足本职工作,为使规划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打铁需要自身硬,要想做好工作,光有热情、干劲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参加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职工作起来,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实践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运用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二五”要求为目标,认真对待自己肩负的责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战“十二五”规划要求。把学习做为自己行动的先导,坚持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跟时代变化,始终勤学不倦,孜孜以求,形成一支先进性的建设队伍。

三、立足本职,扎实做好规划建设工作

城乡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十二五”规划要求,认真总结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借鉴成功作法,遵循城乡建设的客观规律,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结合实际推进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发挥城乡特点,搞好特色发展。独树一帜,敢于走出已有模式的禁锢,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创新发展。其次我们不但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提高服务招商引资、提高服务融资,把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第7篇

一、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拟建设项目,由规划管理处依据城市规划实施建设项目规划咨询受理业务。经规划咨询,对于不符城市规划的建设项目由规划管理处予以书面答复;对于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由处室负责人交办主审业务人员,进行现场勘查、技术复核,由主审人提出初审意见提交处务会研究。对于以纳入控规图则的拟改造用地,由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控规图则,由规划管理处提出规划咨询及技术复核意见,报局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

二、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的项目,由规划管理处依据城市规划及有关技术规范,提供建设项目的规划咨询单、规划红线图及规划设计要求。

对于重点地段、重要项目及出让土地的招拍挂条件,由规划管理提出规划选址意见和规划设计条件,报请市政府审定通过。

三、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或报请市政府审定通过的项目,其中,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由行政审批服务处报主管副局长、局长签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

书》(附规划红线图及规划设计要求);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向行政审批服务处提出申请,由行政审批服务处报主管副局长、

局长签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附规划红线图及规划设计要求)。

四、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附规划红线图及规划设计要求)后,向规划管理处报送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管理处受理送审方案后,由项目主审人审查方案,并提出初审意见提交处务会审查;经处务会审查通过的规划设计方案,由规划管理处报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对于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的项目,

由规划管理处组织专家召开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

对于重点地段、重要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由局务会研究通过后,报请市政府审查通过。

对于经审查通过的规划设计方案,因特殊情况,建设单位提出修改申请,对于设计强制性内容的调整,规划设计方案须报请政府审查同意,并实施规划设计方案调整公示。

五、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发改委的项目备案手续、规划设计方案审核意见单及出让土地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向行政审批服务处提出申请,由行政审批服务处报主管副局长签发《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附用地红线图)。

六、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缴纳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档案技术服务费后,建设单位向行政审批服务处提出申请,由行政审批服务处报主管副局长、局长签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同时开具工程验线通知单。

七、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及工程验线通知单后,由规划监察处实施工程定位放线、施工现场规划方案公示及项目的批后监察。

城乡建设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学综合实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显性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下简称“城规专业”)是基于人-地关系展开研究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人口、资源、环境中的因子,立足于宏观、中观,展开合理有效的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为区域经济建设奠定蓝图。随着经济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文及城乡规划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矛盾的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偏重于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对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的应用基础略有忽视[1,2]。地学综合实验课程从“人口-资源-环境”角度出发,整合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学、土壤学、资源环境概论等课程知识体系,辅之以野外实习,强化于实验室分析处理,从而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培养创新型、创造型、实践型(“三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经过9届学生(2008级-2016级)的课程开设探索研究,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城规专业立足于城乡规划与资源环境的基础,确定该专业的交叉属性,建立了“三型”人才培养的地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并通过与不同上升学科的无缝对接整合,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反响良好。

一城规专业地学综合实验课程的特点

毫无疑问,城规专业地学综合实验课程与地理、地质相关专业的地学综合实验课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两类专业自身的学科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两者在实验教学过程存在明显的偏重点。这些偏重点可以反应出城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只有抓住城规专业本身发展的特点开设地学综合实验课程才能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专业地学综合实验课程侧重“普范”认知的培养,地学相关专业侧重地球科学-专业精神的锻造专业性质的不同,导致其在相同课程的建设中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侧重,尽管其目的都是培养相关的学科人才。地学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突出对学生动手、动脑等能力的培养,侧重学生探索专业学科知识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塑造[3]。城规专业学科本身具备交叉学科的特点,人才培养中注重发散性思维的灌注,即“普范”认知能力,侧重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因子协调能力的培养。何谓“普范”?可以将之理解为常规多种能力。城规专业“普范”认知培养即为培养本学科人才具有基本的常规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美学欣赏能力、规划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一系列“普范”认知能力的培养结果最终都将反馈至本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即在区域规划和管理中体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美学性等。

(二)专业地学综合实验课程实践性强,实验结果具有引申性实验教学是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系统、掌握具体操作技能、形成实践科学思维、转化创新知识成果的必要手段[4]。它与理论教学存在本质的不同。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其形式可以多样(如上课、网络教学等),受场地、设备的影响较小。而实验教学在形式、设备、场地等方面都有专业化要求,实验操作的结果受场地、人员、器材、药材的影响巨大,因此必须在实验室进行。城规专业学生的地学综合实验的结果应用于规划与设计,具有很大的引申效果,因此该课程实践性要求尤其高。不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蝴蝶效应般对区域规划和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二保障城规专业地学综合实验课程有效建设的措施

(一)观念,思想上重视通过连续对九届城规大学新生的班级展开专业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刚入学的新生对城规专业培养的理解多集中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村镇规划、CAD制图等显性课程体系,而对地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隐性课程体系的内容持淡然、不理解等态度。调查继续跟进,关注显性课程体系的同学中的30%在大三大四的城乡规划实习中表现出不足。如村镇规划中忽视土壤母质、质地在利用中的不同设计,使得规划与实地情况不相符合。举例:在花岗岩风化母质区域设计的道路缺乏生态护坡设计(花岗岩风化物形成的土壤区,土质松散,易垮塌);在板岩区设计经济林建设(板岩风化成土速率慢,形成的土层浅薄),等。综上分析,地学综合基础及实验课程能有效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由此,城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注重地学综合基础及实验课程的体系建设。

(二)形式,教学上改进现如今,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怎样找到最适合的是决定学生参与度与学生收获量的关键。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形式与方法方面,地学综合实验课程建设改革除保留传统启发式教学外,还结合学校本科教育特色,实施了级别式项目教学法。级别式项目教学法遵循循序渐进、从易至难的规律,让城规专业学生在课堂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展开学习,旨在促进和提高“三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系列项目实验结果和效果可发散至农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村镇规划、CAD制图等上升课程体系。

(三)制度,考核多元化教学过程多样化,课程考核势必跟进。城规专业地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考核摈弃传统验证式结果考核,进行模块评分。模块包括:实验前的预习;实验相关衍生内容的探讨;项目设计;规范操作;结果分析与应用;实验课外活动。评分主体:同学组队互评、指导老师评价、教学团队组评。此考核体系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报告内容区别于以往教条式抄写,出现了多种形象化描述,如照片、简化图等,实验结果分析也更全面,如水体中硝态氮(NO3--N)实验分析结论会结合地下水环境质量等级进行评级,并进一步结合周围的岩石地层、土壤类型、人类活动等进行原因与意义分析。

三展望与结束语

湖南农业大学城规专业地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已摸索近十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500多位相关人才,或就业或深造在地学、环境学、规划类等相关岗位。课程传承,应发扬光大,在教学课程体系、项目内容编排、仪器设备配套、教学指导团队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教学课程体系方面可把教学时间进行切割,1/3的时间进行基础性实验项目教学,1/3的时间进行综合类实验项目教学,余下的时间进行各级别项目设计型实验项目。仪器配套方面可以结合学院实验中心(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开放平台等。教育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城规专业地学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应“站得高(指培养目标)、看得远(指教学体系)、扎得牢(指教学过程)”,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城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2):82-85.

[2]麻春晓,毛蒋兴.基于地方性人才需求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科教文汇.2018,434(9B):47-48.

[3]张文明,邱慧珍,蔡立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优化[J].黑龙江教育.2015,1134(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