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范文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2-12-14 11:24:25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广西北部湾区域,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依海而居,善良淳朴,能歌善舞,富有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这个族群便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京族。京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迁徙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巫头岛、山心岛、氵万尾岛(现今被称为“京族三岛”)至今,受汉族多元文化的影响,其民族文化便一直在秉承与借鉴中发展,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传承、发展机制,在此过程中,以民族为共同体,其内部成员在汲取与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便彰显出民族文化习得与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传播中介者可以指个人,也可指家庭或族群,需依附于特定的载体发挥其作用,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概而言之,即一种传承场域,例如京族哈亭、文化广场、民族节庆等。传承场域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它的形成涵盖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交互性的选择。众所周知,人是一切创造性、再生性物体的主宰者,民族文化的产生自然也不例外,这就突显了寻觅族群文化本源的重要性。追溯历史,了解京族源流的发展脉络,笔者认识到,京族作为中国与越南的同源民族,曾多次涉海迁徙至中国,其中三次迁徙流传较广。其一,据氵万尾哈亭旧祭文记载“洪顺三年,贯在涂山,飘流福安,立居乡邑”,据《京族史歌》②记载“年号洪顺三年间,先祖漂流到福安”,都讲述京族在洪顺三年(越南年号,公元1511年)从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迁徙福安(今氵万尾)、巫头、山心地区,距今已有500余年,以苏、阮、黄氏居多;其二,据《京族海洋文化》记载,红坎村与潭吉村的祖先由越南先安、永安等地流浪至北部湾畔,并在两地驻留生存,大约于1610年前迁居此地,距今已有400余年,其中红坎村有阮、潘、范、刘、吴、陈、李等姓,潭吉村阮、裴、黎、陈、曾等姓,距今已繁衍了八代;其三,据京族文化持有者苏维芳老师口述,恒望、米漏、竹山的京族祖先由越南清化、建安、涂山等地先迁徙到江平班埃村,因不适,又迁徙至此地,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有黎、阮、陶、裴、陈等姓氏。

三支迁徙路线,因迁徙时间、迁出、迁入地及族群的不同,在传承场域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的文化积淀难免迥异。就海洋文化而言,迁徙于氵万尾、山心、巫头的一支,其哈亭、吃亭等文化传承场域的建立,以及京族字喃、民歌、独弦琴的承袭与发展,较好的保留了京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此外在宗教信仰方面,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佛道共济的局面(祭祀仪式上经文道佛相杂,京族法师多重信仰,即信奉诸神又信奉他们的祖先),由此形成了京族三岛民族文化的格局特色。后迁入的两支群体较于早期族人则不同,红坎、潭吉两地在文化艺术上如同氵万尾、山心、巫头等地建哈亭、过哈节、唱哈歌,但信仰方面有所不同,如红坎村将100多棵大松树当作神灵来祭祀;潭吉有属于自己的城隍庙,供奉城隍公公;恒望、米漏、竹山更有特点,因迁入之前受原来越南当时法国殖民时期思想的影响,只信奉天主教,不办祭祀活动,不信奉他神,只诵天主教经文。以上三次迁入族群文化的不同表现,足以证明传承主体———人的重要性。纵观各迁入群体发展现状,各岛目前大体上继承了早迁于此的先祖们世袭相传的文化,同时在发展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断的吸收、交融、发展。鉴于氵万尾岛京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更具有本源性特色,是局内外学者研究京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同时该地域具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及多样的传承途径,由此在本文中,笔者将氵万尾京族作为主体对象(以下简称京族),以研究其音乐文化的传承模式。

一、京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场域

场域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叶,最早于1975年由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在其著作《科学场域的特殊性》提出,他认为:“整个社会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场域,每一个独立的场域都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创设而成的,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具有作用生成和停止的边界。”从皮埃尔•布迪厄场域理论中可以看出,场域是由社会成员依据具体的逻辑关系而形成的统一体,其形成受人、民族、自然、文化等属性的影响,而赋予场域不同的功能(如:传承场域),并以不同边界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可虚(如家庭式、歌唱式)可实(如节日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同的传承场域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它的功能性和社会意义。在京族,其较为重要的传承场域当属仪式空间———哈亭与节庆———哈节,其共同为京族音乐文化的发掘、传承、创新提供了保障,促进了京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一)传承的仪式空间———哈亭哈亭作为我国京族最富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物,据相关资料记述,源于京语语义“哈”意为“歌”,“哈亭”又称之为“歌亭”,其建立于十八世纪末,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哈亭作为京族文化的传承实体,受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影响,哈亭早期构建主要以稻草、木质材料为主;至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石质材料构架的元素;时至今日,伴随着哈亭在民俗活动、宗教信仰及旅游展览重要性的体现,其材料使用、设施构建及占用面积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外观布局来看,红黄相间的哈亭,亭顶呈“八”字形,四周“龙”型飞檐,正中布“双龙戏珠”木塑,亭前门口处有木柱支撑的扩展平台,门框上方挂有“哈亭”的匾牌字样,两侧写有关于哈亭建造的情况及每年哈节举办的内容流程。内部构建方面,主要由神厅、左右偏厅及过道布局而成,整体呈“品”字形。神厅主要为哈节祭祀的主场所,内含一主坛,从左到右依次陈列着高山大王、点雀大王、镇海大王、广泽大王、兴道大王的神灵神像,主坛后背靠画有双龙拱日图案的墙壁,墙壁上写有“五胜威灵”的字样,与神像相映衬,主坛前有一张用于祭祀的供桌,供桌前设有用红布书写的民族英雄杜光辉的牌位。左右偏厅主要为哈节乡饮互动与“坐蒙”的场所,四周墙壁悬挂有京族纪实的资料,内容用喃字或汉字书写,多与哈节相关;此外偏厅其间立有20根柱子,柱子分为圆形柱与方形柱,圆形柱镶嵌于左右偏厅的墙体之中,方形柱整体立于左右偏厅的内部,两种柱体裸露部分都有用喃字记载的楹联,楹联内容丰富,由京族的前辈撰写并流传下来。从哈亭外观布局及内部构造的呈现,可体现出京族文化所蕴含的意义,其作用主要为适应宗教及当地的生活习性而建立,是集京族神庙与祭祀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在京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哈亭在赋予传统神圣色彩的同时,京族的音乐文化也与之相得益彰,就参与的普遍性、时效性、统一性而言,京族人民已将哈亭视为他们心灵的归依、思想的殿堂,凸显出哈亭作为京族音乐文化实体传承场域的意义所在。

(二)传承的节庆场域———哈节哈节作为京族最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又名“唱哈节”,哈节作为京族祭祀与文娱于一体的节日,由祀神、祭祖、文娱、乡饮四个主要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与之相伴的便是“哈歌”。“哈歌”作为“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唱哈主要包括“敬神祖、庆丰收、求平安、传文化”等内容,其内容的呈现,涵盖京族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层面,意在体现京族人民对信仰的崇拜,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哈节作为京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自1985年恢复以来,哈节伴随着京族的时代性发展的步伐,已经与京族相伴30个年头,因此,“哈节”作为传承场域,最能直观体现出京族文化的时代风貌与文化精髓,是时效性京族文化呈现的重要窗口。1.“哈歌”的活态传承哈节中“哈歌”的内容包罗万象,形式较为规范,为哈节或哈亭及其它庙宇中既定演唱的曲目。自哈节恢复以来,“哈歌”紧随京族时代性的发展步伐,不断地创新发展,形成一种京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方式,纵观近几年京族哈节中的“哈歌”态势,其活态传承概况如下。表演时通常由3-7名哈妹身着民族服饰,手挥两条竹片边敲边用京语唱哈,唱哈相互交替反复,每次持续15分钟左右,过程中哈妹言雅举止,演唱的哈歌必须有固定的词与调,有歌书等实际记载,题材主要歌颂神圣、先祖的丰功伟绩的史歌、敬神歌,这两种哈歌的题材都较为严肃,用词讲究,注重押韵,其中“京族史歌”主要歌颂京族源流的历史,传扬出较多的人文色彩,唱哈的内容较为贴合实际,并流传至今,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京族史歌《京族统领苏光清》,京族人民为感激苏光清组织京民抗击侵略,而尊奉其为民族英雄,时至今日,他一直被传扬歌颂;“敬神歌”在哈节各项仪式中尤为重要,敬神歌的歌谱又称为祝词,内容主要歌颂神灵的恩德,请求赐福消灾,保佑全村安平,物产丰美,来表达对神灵及祖先的敬奉之心,也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之情,例如哈节祝词《人人来拜神》《美景显现全村庄》等。由此可见,“哈歌”与京族文化相辅相成,其所表达的形式、意蕴乃至信仰,体现了“哈歌”在京族文化传承场域“哈节”中的重要性。2.京族本源性的文化传承(1)“歌性”民族的显现据京族历史纪实,京族是一个以歌传情、以歌会意、以歌交流的民族,他们出海捕鱼要唱歌,节日庆典要唱歌,婚丧嫁娶要唱歌等,许多风俗习惯都与唱歌联系在一起,几乎是无人不会歌,无事不唱歌的生活状态,唱歌已经成为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据资料统计,京族民歌题材丰富,类型多样,仅歌调即达30余种,每一种歌调都有内涵不同的意义。就歌的类型而言《京族民歌选》一书按内容将京族民歌归为引歌、唱哈词、礼俗歌、海歌、儿歌、苦歌、情歌、叙事长歌、新歌九类,在《京族白话情歌对唱》一文中又将京族情歌分为初逢歌、请问歌、勾妹歌、思情歌、恋情歌、打鱼歌、买花歌、争辩歌、诉难歌等15类,可见京族民歌的多样性、普遍性所在,也正是这种态势,形成了京族本源性文化标志之一。纵然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京族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京族唱歌的态势已经失去原先的普遍性,但作为其本源文化的缩影,在哈节这个传承场域之中,无论就唱哈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还是参与唱哈人员的普遍性而言,都能显现出京族哈歌的重要性,管窥前瞻,以此延伸,京族本源性唱歌的文化习俗得以传承发展。(2)自然生态的颂赞京族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早期漂泊不定,依海而居,后迁徙至陆地,开垦荒地,形成农耕与海洋双重的生活习性,但受技术、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京族早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在这种生存环境之中,京族在各种自然灾害的束缚下,不得以赋予自然灵性所在,向自然祈求,屈服,以维持京族人民的生活。正是京族在经历了这样的生活,在与自然融洽的过程中,对自然必然产生一种亲和力与赞美之情。在传承场域哈节之中,歌颂自然的哈歌也比比皆是,例如京族的主题歌《京岛是我的故乡》中描述“安莨是我的故乡,柿枝飘拂柿子香;屋前又有一桃园,哥爱美景入享乐;屋后又有橄榄园,若哥爱景情不忘”等,内容中都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真挚赞扬,同时此歌作为京族哈节的主题曲,可见其内容的重要性,由此京族传承场域哈节,也突出了京族歌颂自然的本源性特征。(3)宗教信仰的延续京族的源流发展,洋溢着众多的神话故事与人物传说,神话故事有镇海大王铲除蜈蚣精造福京民说,有歌仙教习歌唱诞生京歌说等,人物传说有守卫边疆京族英雄杜光辉,保家卫国英雄苏光清等,从某一角度来讲,种种传说故事的流传,必定有其意义和价值所在,其可能是真实的物质存在,也可能是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总之,传说的流传已经融入京族文化习俗之中,并以一种固定形式,对京族文化意识及宗教信仰产生长久的影响。例如:京族祖先为感激镇海大王铲除蜈蚣精,而尊奉其为护岛神,时至今日,一直供奉于哈亭之中,此外如同镇海大王一般都有着属于它们的传说故事,高山大王、广泽大王等信仰神亦是如此,可见京族人民自始便对神灵及祖先怀有崇高的敬仰之心。由此,虔诚的敬奉神灵以求得民族丰收、平安、幸福的信仰,也体现其民族本源性的特征。回归传承场域哈节之中,哈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多以歌颂赞扬神灵为多,以求得精神寄托,例如:京族哈节唱词“驱风拨云观星辰”、“吾乡民求年富贵”、“向神求财又求子”等内容,都体现出哈歌中对神灵的寄托与崇拜之心,至此为据,哈亭作为承载哈节的场所,其内部所供奉的诸神灵,恰于哈歌所唱的内容相对应,由此,传承场域哈节便凸显出京族的另一本源性特征———宗教信仰的延续。

(三)传承的群聚互动———歌堂京族作为一个喜歌爱歌的民族,也有属于自己的歌会,并以“歌堂”为载体。歌会虽有别于“田野式”等生态场所为承载的歌圩,但在京族局内人来看,歌堂内对歌的呈现,便为他们群聚对歌的民间集体活动。在氵万尾京族,歌堂与哈亭虽相邻,功能却有所不同。哈亭内仅可传唱哈歌,而其它各类的民歌在歌堂内则是可以广为传唱的。歌圩作为京族民歌传唱的表现形式,每月逢十之日于歌堂内举行,恰逢节日时则会连续2-3天的对歌活动,爱好唱歌的人(以老人与哈妹居多)欢聚歌堂,唱礼俗歌、情歌、叙事长歌等,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歌颂生活,歌颂未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每月30号越南的歌手代表会参与到歌圩交流之中,与氵万尾京族一样,传唱属于他们的民歌。同时,因民族语言相近,中越歌手在交流中你来我往的对歌欢唱,为歌会增添了一份多彩的音韵。歌堂作为京族民歌日常的承载场所,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传承场之中,使京族音乐文化得以充分展现、交流与传播,呈现出歌堂作为京族音乐文化传承场域的重要性。传承场域作为京族音乐文化艺术内部传承的载体,虽存在形式与传播内容不一,但作用如同,都促进了京族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进一步发掘了京族的文化本源与功能属性,在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语境中,使京族的传统文化赋有时代性,突显出哈亭与歌堂两个传承场域的重要性。

二、京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人现状

京族的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活态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传承人的行为。在京族,喃字(歌谱)、独弦琴、京族民歌与哈歌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出现相对应的传承主体———京族喃字传承研究者苏维芳与独弦琴传承人苏春发,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塑造出丰硕的音乐文化的成果。

(一)字喃研究人———苏维芳作为京族字喃研究中心的主任,苏维芳从2002年退休至今一直致力于京族喃字的研究与保护,参与京族喃字挖掘、传承、研究、保护、流传、交流等六项中心任务的实施开展工作,曾多次参与中越京族文化的民间交流,组织参与京族哈节的节庆活动,采访京族喃字与民歌的文化持有者与有效知情人,获取了丰富的田野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丰硕的成果。1.人物素描参与收集喃字资料的人员共有7位老人,他们分别是:氵万尾岛的阮进余、杜福朝、苏维绍(健在)、苏锡章,山心岛的阮继儒、刘振添(健在),巫头岛的何崇熙,至2015年6月尚健在2位。民歌搜集始初采访80多位歌手,一人多则采访20次,少者几次,共采集2500余首民歌,原有被采访的歌手尚健在的不足一半,其中会唱哈歌的主要为以下八位年长的哈妹,分别为氵万尾岛的杜福英、武瑞珍、黄玉英,山心岛的刘杨欢、梁容英,巫头岛的裴永英、吴全秀、裴成娟,而目前仅有4位可以唱哈。苏维芳通过采集工作获取了丰硕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赋予了京族字喃普遍性、文学性、多样性的特性,并在长期实践中查缺补漏,订正相关学者的错误之处,例如:京族无文字(喃字);京族最早居住于巫头(无文字记载,当时从海上上岛必须先经过氵万尾);另在发表的著作方面,苏维芳已参与出版10本文献书籍,它们分别是2007年9月由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丛书出版的《京族喃字诗歌集》;2009年1月由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京族卷)》;2010年12月由香港科技大学出版的《京族哈节文献汇编》;2011年7月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京族哈节》;2014年6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京族海洋文化》《魅力京岛》《京族传统叙事歌集》《京族史歌》《京族哈节唱词》《京族社会历史铭刻文书文献汇编》。另《京族喃字大辞典》《京族传统民歌(一)(二)(三)(四)篇》《京族百年实录》待出版。结合文献书籍精要的内容,笔者对部分书籍内容进行陈述。2.喃字简述(1)喃字的发展演变喃字起源于越南,据《宋子珍》喃字本记载,南国(今越南)五代十国时代便已使用喃字,它是一种效仿汉字而产生的方块象声文字,也可称为是派生汉字。在越南,受葡萄牙殖民统治及法国传教士的影响,1945年8月改为拉丁文,不再延用喃字,在中国京族则一直延续着喃字的使用,并喃字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形成了属于中国京族特有的文字代表。(2)喃字的构成与数量依据喃字效仿汉字而创造,喃字构造的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其一,象声法,左边表音,右边表义,例如喃字“五”由一个“南”与“五”字左右组成,“三”由一个“巴”与“三”字左右组成;“通”由一个“木”与“通”组成;假借法,字体的模仿,例如喃字“梗”意为“桃”,“宽”意为“从”,“固”意为“有”;会意法,字意的分析并描述出来,例如喃字“天”由“天”与“上”上下构成;借汉字法,字形字义同汉字用法,如“竹”“木”“容”。据统计,喃字有7000多个读音,12000多个字,读音方面三分之二采用借汉字法,读音同汉字,另三分之一为喃字读音,同汉语一样,喃字每个读音都包含多个不同的喃字,多者则包含10多个字,例如:糖、塘、唐、堂、搪等字,喃字均为同一读音,同时喃字多为一语双关之意。(3)研究成果京族古籍分类:目前分为书籍类、文书类、讲唱类、铭刻类四种。其中书籍类主要包括宗教经书和叙事歌书两类,宗教经书已搜集“骑白马”、“弥陀经”等70多本100多个科目。叙事歌有“宋珍歌”、“金云翘传”等10本25个故事。通过这些书籍的搜集,便于加深对京族宗教文化与京语文学方面的理解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书类主要以“京族哈节祭文与相关文献”为例,包含有氵万尾、巫头、山心、红坎四地的祭文,祭文中多含有族谱、田契等相关信息,便于了解京族文化风俗。讲唱类早起多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经相关研究人员搜集整理,目前已有“京族史歌”、“京族哈节唱词”、“京族字喃传统民歌集”几部分,其中依据民歌内容,又详细划分为“礼俗歌、海歌、文化文艺歌、家庭情感歌、情歌、劳动歌、道德教育歌、儿童歌谣”等八大部分,共有2450首民歌,歌的内容中呈现京族无处不歌的现象,体现出京族是一个“歌海”民族的特性。铭刻类以巫头灵光寺铜钟与氵万尾哈亭内的对联为例,其中哈亭中明代1530年手写的对联内容为“风云一遍白藤江上接威灵,社稷两回青史边中垂火烈”,横批“上等英灵”;另一幅1888年苏光清书写的“古在南邦成原例山河之永固,今朝北国敬严存社稷之遗风”,横批“圣躬万岁”。对联内容对了解京族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喃字的概述,我们可以了解京族喃字与汉字更为细致的关系,了解喃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透析出京族社会文化、经济等发展概况。3.喃字文献在2009年1月出版的《京族古籍书目提要》书籍里,苏维芳主要就古籍书写的文字及宗教信仰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其中京族叙事歌全由喃字编写,宗教经书种则出现两种形式,一种为喃字形式,约占三分之一,其余为汉字形式,京族人士又称为儒字;在宗教信仰方面,京族信仰涵盖道教、佛教、东正教等多个宗教类别,其中道教居多,但不纯粹,往往为道教、佛教兼济,即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法事中,道教、佛教共济,例如庙会中既有观音菩萨又有水晶公主、柳杏公主的设立,同时喃字形式的道教经书与汉字形式的佛教经书共同显现。在2014年6月出版的《京族史歌》,苏维芳据相关史料记载证实,我国京族同越南主体民族京族为同源民族,习俗相近,语言相同,例如在氵万尾哈亭旧祭文中“洪顺三年,贯在涂山,漂流福安,立居乡邑”有据清朝光绪1875年氵万尾岛乡约中记载“承先祖父,洪顺三年,贯在涂山,漂流福貮安,立居乡邑,壹舍村,各有亭祀”其中洪顺三年越南后黎封建王朝建立的年号,即1511年,由此推断,京族最早来中国已有500年历史。京族富有浓郁的爱国精神,较为推崇民族英雄,在反帝反封建,反各种强盗、官僚主义当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苏光清作为京族统领,团结带领乡民反击鸦片输入,抗击黑旗军,为保乡保国做出突出贡献,深得京族人民的爱戴。京族哈节作为突显京族民族意识及文化个性的表达,其散时展的气息,应和时代的脉搏,在京族文化传承层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京族哈亭也作为京族宗教信仰的象征和标志,一方面映射出京族道佛共济的现象,另一方面其内部供奉“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广泽大王、点雀大王、兴道大王”五位圣神,同时还供奉最早迁徙京族的12个家先,以及各年代先后加入先祖先辈的三种神:有功者、买厚者、圣神需要者,这种既供神又供祖正是京族长期文化积淀的特色之处。京族人民继续祖先征服自然,战胜邪恶,表达对建设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出京族人民勤劳善良、惩恶从正的优良传统美德。

(二)独弦琴传承人———苏春发现任京族哈亭亭长苏春发,自五岁习琴至今,已坚守55余年载,“一弦捋春秋”作为独弦琴资质较深的演奏者。2008年农历六月初十(即哈节第一天),苏春发被指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弦琴文化艺术的传承人,时至今日,苏春发在教习独弦琴的道路上,受其叔叔苏善辉、老师阮世和第一代独弦琴演奏者的影响,将独弦琴演奏艺术扎根于京族文化宝库中的同时,把它推向舞台、推向世界,在传承与弘扬京族文化艺术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琴缘经历苏春发1955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因家境清贫,五岁变随从叔叔苏善辉放牛,由此便拉开了其习琴的帷幕,但好景不长,苏善辉在其7岁时过世,苏春发便处于自学状态。至11岁时,拜师于岛上仅存的两位独弦琴大师———阮世和、阮其宁,在两位老师的细心教导下,苏春发经过长期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习琴制琴的技巧,还汲取了一些文化理念,认识到独弦琴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传承下去的重要性。之后,自1985年哈节恢复举办,独弦琴作为京族民歌重要的伴奏乐器,苏春发开始投入到独弦琴的传承与弘扬中来。在传承层面,主要以教习为主,苏春发以自己的家为教习地点,至2015年己教习200余名学生,其中不乏有得意门生,多次在比赛中得奖。如苏春发的女儿苏小燕、学生武洪羽、孙女苏珊珊等。在弘扬中,主要以主持外出表演、比赛为主,自1996年苏春发将独弦琴推上上海旅游节至今,先后又多次在国内的大舞台出现,例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春节联欢晚会和2011年赴台湾演奏等。此外,苏春发通过对独弦琴构造的了解,制造出多架独弦琴的同时,将无线电应用技术融入独弦琴的改良之中,形成一种可操控声响大小的新式独弦琴。苏春发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在教习的道路上,谱写出他对京族艺术文化的真挚之情。2.传承意义(1)传承队伍的构建京族艺术文化源于民间,由京族历代居民所创造,其兴盛或消亡,传承人的角色至关重要。苏春发自2000年便投入独弦琴的传承教习中,京族学校与自家客厅作为两大教习场所,先后培养过200余名学生,充实了独弦琴传承群体的后生力量,为传承队伍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为进一步促进独弦琴等京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扬,其以新的视角与构思于2012年正式成立“东兴市京族独弦天籁艺术团”,至2015年表演成员已达40余人,已婚女性居多,年龄多集中在30—40岁,承担起了对京族文化艺术对外交流演出的工作。(2)“活态”传承的实效活态传承,一种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流传的动态传承方式。就民族音乐学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视角而言,历时性中,非物质文化扎根于民间,与民众生活相结合,以多样性、生产性的方式去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共时性中则立足于横向发展,将非物质文化走出家门,传扬于其它地域。京族独弦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对象,苏春发突破以往单一的传承模式,结合活态传承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特征,通过教习学生、琴谱指法记载、独弦琴制作、哈节独弦琴演奏、建立“天籁独弦艺术团”等多种举措,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民族乐器的比赛,组织独弦天籁艺术团参加国内外的演出与交流。如今,独弦琴作为我国京族的代表性乐器,已被众多了解京族的人士所熟知,这自然要归功于活态传承的传播特性,当然更要认识到苏春发对独弦琴文化传承的执着与追求。

三、中越歌手的民间往来

京族作为中越跨境的同源民族,在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及语言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哈节”同作为两地重要的民族节日(越南万柱于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一举行,氵万尾则为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九开展),为中越民间歌手往来搭建了交流的桥梁,同时,自2014年友谊村的建立始,中越民族歌手交往更为紧密。民歌作为承传文化的载体,在长期的交往中,歌手以歌会意,传递文化讯息,形成了互动性、时效性、长久性的功能效应。

(一)交流概况据苏维芳老师介绍,早在中越关系破冰之前,每逢哈节,京族三岛就一直保持着与越南万柱岛相互邀请歌手进行交流的民间文化往来。早期氵万尾哈节时无唱哈京民,正是越南万柱的哈哥哈妹前来交流,才使氵万尾京族产生了唱哈之人。随着1991年中越关系友好化的实施,以及经济、交通的日益发展,中越京族的交往不仅局限于哈节之中,更多的节庆活动也逐渐纳入日常交往,其中还不乏有旅游团之间的项目。据苏春发及苏维芳老师介绍,自中越关系友好化至2014年,中越两国的京族歌手每年常规交流3-4次,从2002年至今,氵万尾共接待100多个越南团。2014年越南长尾区(村)与氵万尾结为友谊村,交流次数更为紧密,氵万尾每月30号组织的歌圩,越南代表队都会派人前来交流。在中越各项交流活动中,除哈节在哈亭之内必须唱祭祀歌、史歌一类的哈歌外,其它交流场合则随歌手兴致,情歌、海歌、叙事歌等京族民歌均可歌唱,正是这种歌手间的友好交往,搭建了中越边境的友谊桥梁,对中越之间传统艺术文化的交流及后续影响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二)功能效用1.互动性所谓互动性,既两个对象之间通过特殊的媒介而产生的一种往返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无论谁为信息的传播源,最终受影响是双向的过程,既两者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在中越京族歌手的交流活动中,有交流必然产生互动,有互动必然产生一种“共识”效应。中越两国的京族音乐文化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民歌与哈歌内容中都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艺术,从歌中都描绘出两国京族的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等风貌,如氵万尾京族叙事歌《石生故事》《水晶公主》《柳杏公主》等都以氵万尾京族长久流传的民间故事为题材。此外还有礼俗歌、情歌、海歌等民歌,都显现出中国京族的文化概貌,在交流互动中,无论就哈节还是歌圩的日常开展,两国京族都在规定时间如期开展,都视其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两者在文化上都存在有认同与借鉴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两国京族的文化达成一种共识效应。2.时效性所谓时效性,即事物在一时间段内属性的变迁或发展的差异体现。在音乐文化中,时效性多是内容时代性气息的呈现,创新性表现样式的发展,总之,立足于民族音乐学科,时效性的呈现如同纵时性发展的规律,对传统文化而言,是一个继承推优的视角体现。在中越两国京族歌手的交流中,歌圩作为重要的交流载体,时效性的功能效用在其内容与形式上得以体现。在内容上,得益于歌圩自由的交流模式,给歌手带来即兴性的创作空间,创作的同时与社会文化发展动态相结合。如情歌的对唱出现喜闻乐见的话语,叙事歌中出现国家的利民政策等。在形式上,则以较为正规的艺术团代替原先自发的个体组织。如氵万尾京族独弦天籁艺术团的建立,使交流活动变得更为专业、全面、系统。3.长久性所谓长久性,即较长的时间段内,某一事物或现象按照一定的程序保持其特性,并能将这种特性保留延续下来。在中越两国京族歌手的交流活动中,其长久性的功能效应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延续的长久性而言,这种交流活动从中越关系友好化前便一直在进行,至今歌手交流活动未曾中断,一直处于传扬交流的过程中;其次,传统文化根基传承的长久性,京族是一个爱歌喜歌的民族,在传统文化传承上,歌作为一种灵活的传承载体,为京族的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歌手交流活动中,以歌传情、以歌交友、以歌会意,以歌的形式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被人所了解,赋予了京族文化传承长久性的特性;最后,文化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是一种媒介,在中越两国京族的歌手交流中,为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起了桥梁,促进了中国与越南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两国民族之间交流活动的意义是持续性的。立足京族,审视其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伴随着中越边境交往的日益密切,中越两国民族在本着具有同源性民族的历史关系文化遗留共性的基础上,达成一定的交流范式,并进一步产生一些功能效用,以维系着两国京族的良好联系。

四、京族音乐文化产业的构建

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圈的构建,有利于其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纵然,我国现阶段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文化破坏严重、传承人才匮乏、发展资金不足等,致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受到阻碍。但值得欣喜的是,在浩瀚的民族音乐海洋中,仍蕴藏着大量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结合当今人民对精神产品的追求,促使音乐文化产业的消费及结构调整,这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推广与传承带来了机遇,从而带动我国各民族内部音乐文化产业圈的构建。京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海洋文化元素是其独有的特色,在海洋文化的长期滋养下,京族人民创造出丰富的民族音乐,每种音乐都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同时,作为跨境的同源民族,与越南广宁省芒街隔海相望,凭借区域及语言等方面的优势,边境交流推动了我国京族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京族人民传承本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如今,在京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及外界环境的帮助下,为促进京族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京族人民从2002年始,以收集、研究、传承、保护、交流、流传六大战略目标为核心,目前已形成多种开展方式,构成了京族文化产业圈的发展模式,并在发展过程中趋向于成熟。

(一)哈节旅游品牌的打造哈节作为集京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于一身的节日,凝聚着大量的京族文化艺术,是了解京族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也是京族文化艺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哈节的旅游开发要从2006年谈起,2006年哈节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动京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东兴市政府连续五年参与到京族哈节的筹办之中,哈节活动开展声势浩大,极大的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从而使哈节成为京族的标志性代表节日,形成京族文化宣传的品牌。哈节品牌的打造作为京族文化产业圈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主导参与、媒体报道宣传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京族民俗文化的传播。

(二)京族文化艺术团的组建2009年,在苏春发老师的组织下成立了“东兴市京族人家独弦天籁艺术团”,并于2012年正式注册。艺术团现今有41人,氵万尾分团约20人,巫头11人,山心10人,女性34人,男的7人,其中巫头全为女性,山心2男,氵万尾5男;年龄多集中在30-40岁,其中年龄较大的有老哈妹黄英老师60岁,苏春发老师60岁,年龄较小的是苏春发7岁与10岁的孙女。艺术团多以京族最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作为表演内容,近几年来,已逐渐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名片,并多次参与到国内外的演出,逐步成为了京族文化产业圈的构建要素。

(三)民间音乐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作为一种信息管理的新模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发展的优势,能有效地将音乐等表演转化为一种数字化资源,然后利用其特性将信息资源进行保存与传播。当今,网络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广,形成了最为便捷的虚拟传播平台,它传播的效用价值已广为人知,正是这种趋势,京族音乐文化研究者已意识到网络传播的重要性,可以为京族音乐传播提供新的平台,计划建立京族音乐文化数据库。目前已采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例如苏维芳老师等人撰写的10本书、海珍老师录制独弦琴《海韵魅影》专辑以及采集歌手原生态的民歌音频资料等,都为数据库的建立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四)京族文化风情园的建立随着氵万尾金滩旅游业的日益兴盛、人流量的增多,京族人士发现,在非节日期间,游客前往旅游仅是游玩,看不到京族文化的身影,为改变此现状,将京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打造京族文化与京族海洋立体化、连锁式旅游特色,京族人民通过政府的支持,寻求投资,成立“东兴市京族文化风情园”公司,至2015年6月公司在建,于三个月左右投入运行,运行过程中与东兴市京族人家独弦天籁艺术团相结合,真正将京族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推动京族文化产业圈的发展。

五、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语境的影响下,京族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着各民族间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通过文化圈多层次的构建,京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性,巩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京族音乐文化艺术的区域空间中,受多元化社会语境的影响,为使京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富于时代性,又不失其本质,京族形成了传承场域、文化产业圈等局内与局外多向发展的传承模式,构建出良好的传承之路。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下,当地政府及外界媒体参与其中,京族音乐文化艺术被推到保护传承的前沿,但传承内容多停留在表象层面,甚至出现为打造京族文化品牌而偏离京族传统文化的现象。相信京族在音乐文化传承构建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查缺补漏、攻克难关,创新性的构建出更为系统全面的传承之路。

作者:贾恒存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yywhlw/68388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