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民族体育论文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

地理生态被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想要短时间内的实现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仍旧还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使原本联系密切的村落被隔开,政府规划失控等城市空间布局不规则,许多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被分割开来,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多个村落或者集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支撑,地理生态上的分割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空间,现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城镇化导致地理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上

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是其鲜明的独特性。从当前人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态度来看,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到民族体育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民族凝聚力,不仅如此,其更深次的价值在于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如白族的跳伟登,苗族的跄马、斗牛、踩鼓,侗族的滚乱泥、打泥巴仗等,都是十分宝贵的、流传已久的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内容。其次是其相对稳定性。因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从其产生开始就表现出了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群的特殊价值,因此它表现出了相对稳定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但是它与现代的体育文化之间并没有直接冲突,依附于人们对体育文化传统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甚至对其存在一种较强的依赖性,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将保持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性。赛龙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两千多年过去了,但是它依旧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了持久传承。最后是其强大的惯性力与社会包容力。因为民族体育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扎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在很多人心中都对民族体育文化有着较强的信赖与依赖。当社会中的多数人都认可这种体育文化时,那么就会有一种强大的趋从感推动者这种体育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迅速膨胀起来,最终是民族体育文化彰显一种强大的社会包容力。

2.民族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文化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变迁与发展,加之于世界体育文化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体育文化给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民族性,而是实现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这种变化直接造成了民族体育文化本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所受到的影响与未来发展趋势已经得到了体育界的广泛关注,加之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态势的推动,我们所肩负的民族体育文化未来发展与走向责任与使命也更加艰巨,在这种局势下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着与现代化体育接轨的重要任务,并逐渐将其推广为新时代人们健身娱乐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让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走向世界范围内更广阔的空间,并成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来看,西方体育文明的输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但是并未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取代,我国传统体育的诸多项目依旧在传承与发展,如武术不仅实现了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作用,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内在文化价值,当前,受到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体育竞技项目仅有几十种,这并不能代表整个体育的发展,我们应当将体育运动变成多数人的活动,让更多掌握着不同体育技能的人展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广泛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真正实现传统体育与国际发展趋势相接轨,将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与传承,使其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不失其民族独特性。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体育文化发展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导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国未来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发展,以的现代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中并不是惟一模式,所以,面向未来就成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我们应当积极努力的是汲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华,并总结与吸收现代体育文化优秀成果,从时展的宏观角度出发,准确的把握两者各自的不足与优势,从而掌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构建新型体育文化体系,具体来讲,还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2.1深刻认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基础

摆脱体育视角及民族独特性的狭窄视野的束缚,将研究领域扩充到世界范围内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动态发展。

2.2使其适应现代化体育文化变迁要求

在不改变其原有独特性的基础上,对现代体育文化成果吸收与渗透。

2.3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当前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在于开发传统体育项目向群众领域的发展,并结合全球化背景下所提供的广阔空间与机遇,充分利用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价值。

2.4在校园体育教学中渗透民族体育文化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内部因素

1.特定物质和文化背景改变引起的需要缺失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中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需求密切相关,人们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奔跑、攀登、跳跃等形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条件下,传承和发展这种生存技能显得理所应当,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现在高科技产品和现代工具替代了人们原有的各种劳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再是生活必需,人们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需求减少,其生存空间逐渐被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种活动形式所取代和挤占。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研究的缺失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成为教学内容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使其能够在教学条件下传授给学生,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再加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多还处于落后、封闭、无序的原始状态,科学性和规范性尚待研究,直接将这些科学性、规范性缺乏的身体运动方法和运动形式引入学校体育中,势必会引发问题,项目的开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高校中顺利地传承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并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3.传承途径和方式的约束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以文献资料、文物古迹记载、口传心授为主,这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的不发达使得人们在传承时依然观念保守,导致部分项目只能口传心授,有些体育项目“不传外人,只传子女”,如“达瓦孜”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一些遗存下来的物质文化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和破坏。如蒙古和新疆游牧民族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因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而日渐减少。与此同时,一些记载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媒介(口头媒介,如维吾尔的木卡姆、柯尔柯孜的玛纳斯等;非口头媒介,如书籍、壁画、岩画等)业已残缺或失传,使原本传承途径较少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日渐萎缩。

(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外部因素

1.土洋体育之争

我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传入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以西方体育为标准和模式来衡量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失去了自身的本质,显得不伦不类。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体育项目也多数是西方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风气等在高校中失去了立足之地,没有了传承的土壤。再加上西方体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其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占据优势,而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劣势使其在学校体育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造成中西方体育在高校体育中比例的失调,很多传统体育失去了在高校推广和发扬的平台,走向萎缩,面临着失传。

2.技术与理论之争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重技术、轻理论,其课程考试只考技术,没有理论。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没有体现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而是过分强调专业技术;在技术上又有过多依赖竞技体育的倾向,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而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如果只学习技术而不了解其内涵,就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3.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为武术,绝大多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被拒之门外。由于大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和老化,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运用现代体育教法,不能积极地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从而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4.教学条件缺乏

当前高校的师资、教材、场地器材、氛围等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多数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都是武术专业出身,不具备胜任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材陈旧枯燥,一些具有较高的教育、健身、娱乐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项目不能有效地进入教材,进入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缺乏相应的场地和器材,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能在特定的场地上有效地开展;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氛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民族传统体育的观摩课、普及课、专题知识讲座、兴趣班、培训班、俱乐部等缺乏,没有相应的获取渠道,学生无法有效地获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对民族传统体育不了解,无法产生需要的动机和兴趣等。

二总结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选择参加的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大不同,男生选择的顺序为武术、太极、跳绳、毽球、木兰、秧歌、风筝、拔河,女生选择的顺序为太极、秧歌、跳绳、木兰、毽球、风筝、武术、拔河。可以发现,男生大多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中武术、太极等技术技巧比较高的项目,或者是毽球、跳绳等活动量比较大的项目,而木兰、秧歌、风筝均只有不到三成的男生选择;女生选择太极的占92.2%,秧歌占80%,这两项需要身体柔韧性较高,而且或是柔和,或是欢快,受到女生群体的欢迎,跳绳、木兰和毽球每个项目也有六成以上女生选择,这些是技击技术不太强的项目,而风筝、武术和拔河选择的人数略少,说明女生对这类项目的兴趣稍差一些。

2结果与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情况

2.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计划,参与调查的全部高校都至少设置了2-3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一年级的基础体育课程中增加太极、武术、跳绳等项目,二年级以上的选修课程中增加了风筝、拔河、木兰、毽球、秧歌等自选项目。另外,有8所高校占67%的比例设置了“民族体育学”这门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为主,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起源,近代民族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与展望等。

2.1.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实践情况。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学中展现的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但目前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仍然比较单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力量,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2.2分析与讨论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辽宁省大多数高校的民族体育项目都有所开展,但占最大多数的是武术和太极项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其他项目的课程或是师资队伍缺乏,或是作为选修课程不够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有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开发滞后,比较狭窄。相比于野外生存、攀岩、跆拳道、拳击、街舞、轮滑等现代体育的极限性、对抗性、娱乐性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刺激性、对抗性并不明显。许多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选修课程,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多数学校都以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一般都包括长拳、太极拳、太极剑等具体项目,比较单一,更多形式多样的健身娱乐的民族体育并未受到重视,也没有引进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

(2)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比较薄弱,缺乏经验。在高校民族体育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都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之外,更多的体育教师是武术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或者自我学习转向民族体育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渊源深远,文化深厚,内容庞杂,如果缺少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许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的传授不能达到最好效果。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很难引发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有一定难度,使民族体育在高校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民族传统体育氛围不浓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培养人文氛围,才能将民族体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理论体系。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但要构建中国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就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融入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知识理念,以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为支撑,将体育社会学、体育民族学、体育文化学等理论融入其中,构建层次分明的中国化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使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民族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包含民族体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加工改造等,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

其次,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技术体系。高校民族体育技术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体育教育的主体。目前,我国民族众多,民族体育项目广泛流行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是人民娱乐、休闲、健身的重要手段,这些项目也可以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种类繁多,高校体育教育中必须选择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和适宜的民族体育项目组成有机的技术体系,促进民族项目的普及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集体和个人项目,集体项目可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个体项目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高校民族体育项目应注重集体和个人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并且注意力量型、速度型、技巧型、智能型四大类民族体育项目的相互穿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促使学生掌握一定运动技能。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仍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1.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引导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体育文化,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2.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教师应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真正要引进体育课堂,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3.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

其次,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三个体育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4.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5.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的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M].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刘胜利.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的民族体育应该是在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开展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

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就是某一民族的体育在世界体育文化中所具有的本民族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延续性

中华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却始终传承不绝。每一次历史的变迁,都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寓竞争性和技巧表演性、游戏娱乐性、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

民族传统体育的适应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适应性是中华传统体育科学性的体现。它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类别繁多,兼具表演和竞赛等多种性质。

由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不同,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也各具差异;个人可根据需要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项目进行健身养生活动。有的项目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有的项目在场地器材上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还有的项目可徒手进行,这就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传统体育蕴含强大潜能的根源所在,也是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源发生、多向发展、多元并存和多样统一,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常态和规律。

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建立在“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基础之上的。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活动。只有在心身统一的修炼中,才能求得整体的优化。

民族

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泛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共同体;狭义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现代民族。

民族特点

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通常包括民族地区特点、自然环境、民族经济以及民族发展历史等。

民族形式

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外部表现,在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有其不同形式。同一社会形态下的各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创造出各自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形式,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7篇

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为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服务,借此构建良好的族群关系。例如蒙古族那达慕体育大会、哈尼族民族体育大会、彝族“射弩”大会等,其目的与其说是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还不如说是凭借体育事件团结族群关系,具有鲜明的短期效应,其体育的市场形态主要表现为短暂性的体育事件。因此其临时景观设计所使用的建材工具缺乏稳定性,很少动用诸如水立方、鸟巢等永续性体育景观的硬质材料,倾向于打造那些在体育活动后便能顺利进行拆除的临时设施,包括“体育装饰设施、卫生设施、路标设施、庆典设施、服务设施、休息设施以及建筑设施在内的临时景观”[3]。体育临时景观在时间上的短暂保续期决定了设计本身的功能性限制,影响了作为民族宣传和民族城市宣传的动机,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体育的商业化机制较弱,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回报,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几乎很少有景观设计师愿意投身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媒介传播思想提供了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社会学价值、经济学效能以及生态学意义,才确立了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与媒介呈现的密切关系,学者才开始从民族形象传播和民族城市形象传播角度研究打造民族体育临时景观的价值。媒介传播平台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摆脱了被忽略的边缘化特征,促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生活。2013年《人民日报》高度评价少数民族体育景观设计的理性形象,指出少数民族体育景观设计品位的提升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少数民族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与空间环境的巨大改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走进大众生活。可见,优秀积极的媒介呈现视角既有利于临时景观设计的视觉形象扩散,又能通过社会价值观渗透影响大众观念。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经济学效能也有效推动了景观的利用,推动了其作为民族形象和民族城市形象的传播步伐。“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经济学效能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率与效益两个维度层面”[4],一方面少数民族临时景观设计需要调动人力、筹备建材、占用场地,设计者既要考虑经济成本又要避免资源浪费,并解决临时景观设计的时间紧张问题。

据统计,我国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临时景观设计花费高达百万,然而正是因为少数民族临时景观设计为区域环境创造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因此媒介呈现的信息传播功能可最大限度地增加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在特定时间内的参观者数量与频度,推动景观利用程度,提升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经济收益和传播价值。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呈现的生态保护思想与当代的媒介传播价值高度契合,通过临时景观设计,借助媒介实现其民族价值观便成为了可能。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相较大众体育景观而言拥有鲜明的文化生态学内涵,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受到少数民族地域形态与文化习惯的影响,相较大众体育景观设计的差异明显。一般来说,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建筑材料大多取材于少数民族区域生活,天然具备西方环保主义造型的“嫁接”与“拼合”风格,例如云南篝火体育晚会使用玻璃纤维与反光金属来制作篝火晚会的栏杆,通过材料自身的光泽度在夜晚进行空间分割;新疆维吾尔族每年一度的牛车竞赛,采用牛车轮胎来拼接赛道,“大面积的几何曲线表现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5]。此类自然取材又遵从几何学规则的秩序空间设计,俨然成为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重要标志,简单、明确、大胆又充满创意,即使伴随着当代新建材、新技术源源不断的更新,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灵感与方法仍然没有做出较大改变,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是对少数民族独特生态资源的利用,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组建与拆卸的便捷性、组合功能的灵活性都反映了自然利用的生态保护观,上世纪80年代我国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对现代新型材料应用的滞后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景观设计的前进”[6],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媒介传播的景观视觉理论与环境行为学说的引入却否决了这一说法。当代媒介传播讲究“和而不同”,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组建与拆卸的便捷性、组合功能的灵活性,设计者减少自然资源掠夺的生态目标,它们展现出的民族独特生态资源的利用反映了自然利用的生态保护观,契合了媒介呈现的生态学意义在于“促使中国体育文化焕发多样化生机”,与当代媒介传播价值高度契合。

二、价值渗透

从环境行为学说来看,体育临时景观设计关注的人的临时性体育意愿的实现,其本质是人的体育行为与体育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因此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蕴含着“少数民族通过感知特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反应与心理反应”[7],其中行为反应可以围绕设计材料与技术创新来获得新的生物适应性,但是心理反应却有赖于媒介传播来沟通信息,调适景观占有者与观赏者的审美视野与精神空间,当今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静态的物质文化形态,尚未通过媒介呈现渠道发扬自身的社会交际内涵,形成良性的社会价值观渗透。例如白族女子霸王鞭比赛寄托着“凤穿花”、“打四门”、“爆平安”的吉祥兆头,其体育临时景观设计常“以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制作成回旋体结构的三维纯几何空间放置在场地四周”[8],获胜者可以将自己队伍的特制铜钱装饰悬挂其中,当铜钱被填满后,将会出现一个形似玉璧的金色钱眼,该景观设计的建筑过程完全交给了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体育景观的审美价值实现需要依靠运动员去发挥创作激情,然而这种前沿设计思潮并没有通过媒介传播得到有力的宣传与培育,损失了受众者心理感知的深层次美学经验获得,取而代之的是对白族女性霸王鞭运动的性别逻辑强化,由于媒介传播过多聚焦白族女性运动员的年龄、体形、容貌,不仅抹杀了少数民族女性体育的独立品格,还模糊了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体系,使体育传媒推广陷入娱乐消遣的怪圈。

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的社会价值渗透是媒介呈现追求的主要目的,从环境行为学说来看,体育临时景观设计关注的是人的体育意愿的实现,蕴含着少数民族通过感知特定空间环境而产生的行为反应与心理反应,其中媒介传播的作用是沟通信息,调适景观占有者与观赏者的审美视野与精神空间,实现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社会交际内涵。环境行为学说将社会交际内涵与媒介呈现功能等同,认为“有效的媒介呈现是通过行为人与空间环境的信息沟通获得主体意识的提升”[9],包括了深层次的审美感悟以及对正确社会舆论的引导,体现为专业人员采访写作、编辑发行、报纸杂志、广播评论等静态媒介呈现形式对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媒介监管与文化引导工作。一方面是提取区别于当今主流体育景观设计的异质性体育理解;另一方面是强化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中的文化共融,既客观务实又能加以选择性地陈述。正确的社会价值渗透要求媒介传播“在媒体议题、篇幅架构、内容选择、重要性排列、叙事方式等各个方面”[10]超越特定社会群体不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的归属性文化,从而引导少数民族体育中的独立人格,促进社会平等与舆论和谐。

三、价值实现

景观视觉理论从微观的角度肯定了少数民族异质性体育景观设计的“肌理层次”,认为设计的纯视觉体验并不以建筑材料的更新取胜,而是将形象的纹理感官效应作为视觉传递的有效内容,对此诸如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中的树篱、混泥土砖块或人造草皮等原生态手工材料都是视觉传递的优势条件,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媒介传播对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肌理”呈现出现了问题。当今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的媒介传播并没有真正聚焦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特殊观赏角度与质感效果,对于设计师提供的审美性能、局部细节、空间质量把握不够,甚至可以说反应迟钝。以藏族那达慕大会的体育临时景观设计为例,2012年藏族那达慕体育大会的运动员休息帐篷被喻为“奶酪圈”,世界闻名的悉尼运动会亦出现过相似的“面包圈”、“糖果饼”设计,西方媒介报道从行为艺术的角度鼓励了这种“大地上的生活景观”,而我国体育媒介却大幅度报道“奶酪圈”帐篷场地所在的藏区奶酪产品销售再创新高,可见当今少数民族体育媒介更倾向于承载消费主义文化,看重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经济价值而弱化艺术创造的成就。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8篇

1巴蜀民族地区概况

巴蜀是即指今天的重庆市(简称渝)和四川省(简称蜀或川)。在历史上,古巴蜀文化既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又与周边地域文化有密切的交流与融会,从秦汉时起,几次移民高潮带来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习俗的交汇,遂使巴蜀成为一个兼容交汇型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特殊文化区。巴蜀民族地区是指四川和重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包括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苗族等14个少数民族。四川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在三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两市(乐山市和绵阳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包括1个县级市、4个民族自治县和46个县,共计51个县(市)以及106个民族乡,总面积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05%;重庆是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唯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直辖市,少数民族大部分都集中聚居在渝、湘、鄂、黔四省交接处的渝东南地区,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和石柱县在内的5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县的地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0.55%。

2巴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类型

体育文化是有关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诸如语言和符号、规则和制度、知识和技术、行为、价值、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设施以及为体育服务的配套设施等许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要素。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生存区域、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积累等的不同,导致体育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差异性。

2.1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发生学类型发生学类型就是从影响民族体育文化发生、发展的角度对巴蜀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分类。发生学分类的意义在于清晰表达民族体育文化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和生产、军事、民俗、文化崇拜、文化生活等因素有关。因此,根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巴蜀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划分为5个发生学类型

2.2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运动特征类型参与者和表演者是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展示主体。根据参与者的类型、数量、场地环境特征和活动时间等因素,把巴蜀民族体育文化划分两个大类、11个亚类(见表2)。表演竞技型体育文化具备的要素包括专门性的表演者、专门性的表演场地、特定的表演时间、特定的规则和专门的组织机构等。论文格式表演竞技型体育文化的每个亚类都有专门排练的体育项目系列。大众参与娱乐型体育文化是巴蜀地区流行的普及项目,他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专门训练,文化展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是参与者与表演者。

2.3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尺度类型研究表明,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域,通过相互交流,民族体育文化相互传播与渗透;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域,民族体育要发生异化。传播与渗透是形成共性民族体育的动力,异化是个性体育文化的推进器。按照地域尺度的大小,我们把巴蜀少数民族共同拥有的体育文化称为广域性民族体育文化,把几个少数民族拥有的体育文化称为局域性民族体育文化,把盛行于某个特定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称为独有性民族体育文化

2.4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旅游者体验类型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旅游吸引要素,对于异地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不同旅游者有不同的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有不同的旅游体验需要。从旅游者体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娱乐体验型、强身健体型、猎奇求知型。娱乐体验型是指民族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类民族体育活动(包括民族歌舞表演),如跳庄锅、荡秋千、龙灯舞、摆手舞、芦笙舞等;强身健体型是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赛、爬杆、踢毽子、蹲斗、摔跤、踢毽子、跳火绳、赛耗牛、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等;猎奇求知型是指不同民族的民俗体育项目(包括民族宗教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如神舞、咒舞、转山、宗教朝圣、赶秋等。

3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分区

根据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分布现状,依据民族自治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地域的联片性,把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划分为藏羌民族体育文化区、甘孜藏族民族体育文化区、凉山彝族民族体育文化区、盆南苗族民族体育文化区、盆东南土家族苗族民族体育文化区。

3.1藏羌民族体育文化区藏羌民族体育文化区是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绵刚市的北川和平武等地域,辖马尔康、阿坝、红原、若尔盖等15县,215个乡,29个镇,藏族、羌族人口占60%以上。区域以藏族、羌族民族体育文化为主体,节日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羌历新年,九寨沟扎如寺的麻孜会、黄龙寺的黄龙庙会、大小金川与马尔康暨理县嘉绒藏族的若木纽节(看花节)、九寨沟的国际旅游节及转山节等最具代表性,马术、羌族的推杆、荡秋千等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其中跳锅庄、阿坝北部藏族的神舞、平武与九寨沟白马藏族的咒舞,羌族的沙朗舞、羌族摔跤最具特色。

3.2甘孜藏族民族体育文化区甘孜藏族体育文化区辖18个县,325个乡(镇),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还有汉族、彝族、回族、羌族、纳西族等,其中藏族占78.4%,总面积占四川省面积的1/3。甘孜藏族体育文化区以丹巴嘉绒藏族、跑马山—康巴藏族为主体,跑马山和折多河畔是甘孜藏区民族体育活动的汇集地域。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流传在甘孜州民间的舞蹈有锅庄、弦子、热巴、踢踏、学羌以及民间祀舞、寺院神舞等,其中康定锅庄、跑马射箭与摔跤很有特色。

3.3凉山彝族民族体育文化区凉山彝族体育文化区包括凉山17个县(市)和乐山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包括汉族、彝族、藏族、回族、纳西族、摩梭族、傈僳族、苗族、蒙古族等25个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42.7%。昭觉县彝族人口最多,彝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摔跤、磨秋、蹲斗、舞铃铛、玩场和跳火绳等,其中摔跤、火把节的跳火绳最具特色。

3.4盆南苗族体育文化区盆南苗族体育文化区是宜宾、泸州市、古蔺、叙永、兴文、珙县、筠连等县区,主要民族体育文化节日有踩山节、赶秋节等。传统体育项目精细、雅致,场面优美,隆重的武术表演多有芦笙助兴,还有转秋千、斗牛、斗马、上刀梯、等多种项目,其中打花棍、秋千等曾多次被列为民运会等大型活

中的表演项目,最具民族体育项目特色。超级秘书网

3.5盆东南土家族、苗族民族体育文化区盆东南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区包括重庆的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和石柱县,聚居着包括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和苗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主要的民族体育项目有蹴球、陀螺、竹铃球、脚马球等。其中龙舟竞渡、土家族武术、黔江地区秀山土家族自治县的花灯(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摆手舞最具代表性。

4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4.1建立巴蜀民族体育文化指导中心,提升“三个意识”,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三个意识”是指民族体育文化意识、民族体育资源意识和民族体育服务意识。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基础是民族体育资源,高品位民族体育旅游依托的民族体育资源必须有文化内涵,体育旅游者进入民族地区可能性的大小受制于少数民族人民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所以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三个意识”是影响巴蜀民族体育旅游的重要因素。教育、培训与指导是提升“三个意识”的重要途径,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巴蜀民族体育文化指导中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分级指导中心可以依托民族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三级设立,开展分级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的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发挥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

4.2竞技型民族体育、参与娱乐型民族体育的发展是推进巴蜀民族体育旅游的两条渠道体育旅游者可以是竞技型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组织者、运动员、服务人员,更多的应该是民族体育运动会的观众。竞技项目的新颖性、运动员的知名度论文格式与竞技水平是影响观众数量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发展巴蜀民族体育旅游,必须有特色性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进而发展竞技型民族体育。以民族节日为依托的体育旅游,旅游者既是观众,又可能是参与者。参与性、娱乐性越强,对旅游者越有吸引力,越容易把节日体育活动推向高潮。所以,加强参与娱乐型民族体育的发展,开发地方性、民族性很强的民族体育表演项目,特别是节奏明快、动作简练的观赏性与可参与性并重的项目,再配合适当的游客参与娱乐的指导机制,是发展巴蜀民族体育旅游的又一条渠道。

参考文献:

[1]徐箐.论体育文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9~11.

[2]JingMing,TongYing.AStudyOfCommonofTraditionalPhysicalCul-tureforBashuMinorityNationalities[J].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n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05,26(5):571~577.

[3]马辉,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6):106~110.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9篇

1.1现状

目前在社会发展中,南疆少数民族体育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传承民族精神方面,对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作用较小,对导致该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出,目前人们对待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多停留于文化精神功能上,也就是说传统体育多以纯消费为主,产出精神、投入物资、相比较之下,虽然地区旅游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仍有众多的资源被闲置,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参与到民俗旅游中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少之又少,这样就使得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的推进作用并不显著。目前该问题已经被政府部门逐渐意识到,为了拓展更大的经济价值,正在加强对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

1.2影响因素

一是未能够全面的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仅仅将其视为传统体育项目,并未明确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除此之外,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一闪和精神财富,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在合理的开发和培育下,就能够有效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领导者在该方面均意识薄弱,使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文化产业理论体系上具有不健全性,主要表现为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推广、市场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理论上。三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南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理解并不深,自然在开发的主导力度和宣传力度上就存在严重的不足,这样就造成了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很难得到推广,最终造成资源闲置。以上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们只有不断的整合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区域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2.以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基于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娱乐性的特点,同时凸显了民族风情和群众参与性,并且还具备健身和教育功能,因此,目前已经达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亲睐,尤其是旅游爱好者。这样就使得目前发展南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要想以传统体育文化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区域发展现状,并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加快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当下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保护和整理,同时对资源的优势进行全面性扥西,调查和汇总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种类及其资源总量。二是分析民族体育商业化的价值,这就要求了必须对民族体育商业化发展的外部社会支撑体系条件及其内部文化价值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功的经验、民族体育的商品化、市场需求与供应状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三是充分发挥南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主导作用,将丰富多样的现代宣传工具充分的应用,将本地区的体育文化特色凸显,同时与自然景观适当结合,推进地区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加快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沿着国际化、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基于生活实践和社会生产是南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因此要想将文化遗产转变成产业,并且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就必须对市场进行开拓工作、对产品开发、对市场开发,并且本着商业化和现代化的理念去对南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改造,将现代体育娱乐思想充分的展现,并以科学化的手段提升民族体育的娱乐、健身、观赏和竞技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积极的投入体育活动中,并将体育文化沿着国际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价值的提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并与时代和国际接轨。五是调查市场,对产业化、商业化的种类、项目进行分类,并包装,改造和加工南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同时将产品营销方式、市场开发战略、市场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制定,将南疆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地推向市场和社会,促进南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

3.结语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 键 词: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单一研究范式;多元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4-0025-05

On 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s for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CHEN Qing

(College of Physical Cul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Researches on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have certain limitations,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fully explain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n today’s world where scientific technology is highly developed, when facing the change of research subjects, especially complicated body behaviors in national sports, the un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 for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should be necessarily deconstructed, while discipline crossing and blending type research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fully referring to research paradigms for natural scienc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vercome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un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 for Chinese sports culture, which bases mainly on humanistic and social science,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s in which natural science is blended in, fully and comprehensively study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refore gradually enrich and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scientization.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Chinese national sports;un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

中华民族体育不仅表现出特色鲜明的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玄妙、神秘的特征,如导引养生、气功。由于对中华民族体育研究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经验研究相对于理性研究,难以清晰说明研究对象的结构、功能、表现和价值。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依托单一的研究范式会制约其深入发展,应借助自然科学的优势共同探索,使中华传统文化中举世瞩目的理论,以及生动、形象印刻这种文化的民族体育焕发时代光芒。在中国知网以“武术”为主题,搜索历年研究成果,20 224篇武术学术论文中,涉及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内容则十分有限。鉴于民族体育中核心构成――身体行为是多元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复杂的研究对象需要多学科综合分析等因素,实现多元的研究范式研究具备可能性。关于研究范式的研究近年来逐步被国内学者重视,不过,对中华民族体育的研究范式的研究才寥寥几篇,如李龙、杨海晨等学者的成果。范式理论倡导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宣称范式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由此可见亟待完善的中华民族体育学科状态。

1 中华民族体育研究的局限性

中华民族体育很多内容不宜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与中医等文化现象相似。比如,中医通过疏通经络治病,但经络在哪里?中华民族体育技术掌握需要“悟性”、技术风格依托“意境”、功力水平重在“气度”。那么如何评判习练者的掌握程度?显然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在人类文化全球化、文明共享的当下,这些内容与西方竞技体育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国人尚且不易理解和掌握,何谈对外传播、交流和推广。其实,中华民族体育可以通过科学理论给予清晰表述,只是在以往的中华民族体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更倾向于单一的人文社会科学论述,忽视自然科学理论的介入,由此形成中华民族体育研究的局限性,进而影响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

中华民族体育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隶属于文化领域的中华民族体育独立性不强,使研究者对这种人文现象认识不充分。中华民族体育与共生文化尚未完全剥离而自成体系。比如祭祀、节庆、游戏、娱乐等活动中,肢体活动与体育中的身体行为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极易混淆日常生活与民族体育中的身体活动,因此难以确定研究切入点。第二,人文现象似乎只能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但是研究中又较少涉及民族体育,阻碍民族体育学科研究体系化。第三,中华民族体育是特殊社会文化熏陶的结果。研究者多以人文学科方式认识民族体育的背景、起源和功能,主观臆断人体文化的结构和本质。第四,强大传统思维制约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正如张岱年[1]在《中华文化概论》中表述的那样,“中国古代的科学中也的确形成一些杰出的理论,如天人学说、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但这些理论是功能普适型的理论,普适于天地万物以及人事和人身。这种高度普适性的理论,虽也可以用来笼统、模糊地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可当它一旦成为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律条时,也就成了人们对自然界进行具体的、有分析的探讨的束缚力量,最终成为人们深刻认识事物本质、形成科学性专门理论的障碍。”第五,科技水平不高地区,普遍存在着研究者掌握自然科学理论有限、研究手段、设备和经费不足等情况,因此难以对复杂的人体文化进行必要的自然科学研究。

2 改变中华民族体育单一研究范式的条件

第一,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决定多元研究范式的可能性。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中华民族体育领域拥有共同的关注对象,那就是人的身体以及身体运动。其中身体行为是民族体育的核心结构,是肢体活动转化为体育的关键环节。因此,两个学科在研究中华民族体育时,完全可能进行跨学科多元研究。

第二,身体运动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决定多元研究的必然性。人文社会学科多是感性的定性研究,而自然科学则是以理性的定量为重,两者可优势互补。特别是对复杂的身体运动和民族体育的研究,应该在感性认识之后进行理性认知。对中华民族体育的认识,以往多以感性为主的界定,认为民族体育是以肢体活动为手段去达到某种目的的活动。这样的认识难以解释生活、生产中的肢体活动与民族体育的区分。

第三,研究对象的转换决定多元研究的可行性。从研究范式演变中发现,研究对象发生转化之后,研究范式必然发生转换,该趋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中华民族体育以往更多依附在各种社会文化事项之中,如今已经逐步走向相对独立,特别是成为一种对人生命塑造的文化现象后,民族体育已不是体能阶段的生产准备过程,智能社会阶段的民族体育的生产性已经被生活性所取代,逐步具备自身框架,运用新的研究范式完全必要和可行。

3 构建中华民族体育多元研究范式的思考

3.1 研究态度的转变

中华民族体育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式和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中华民族体育的研究必须充分认识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克服单一的研究范式对自身发展的制约。

人文现象可以借鉴和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融合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会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刻。现实中,学者对定性研究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习以为常,有意无意忽视注重分析、注重理性的定量研究,这种态度误导学者的研究行为。关于经验研究和理性研究,可形象地将经验研究比喻成为“正向的金字塔”,理性研究是“倒置的金字塔”。从经验金字塔任何一个地方抽取一块基石也不会立即影响其稳定。恩斯特・卡西尔[2]146-147在《人文科学的逻辑》一书中明确地阐述人文科学的自然科学研究可能性和必要性。是否在人文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关键在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者们的态度。卡西尔说:“如果文学科学和艺术科学要成为可以用真正的科学方法加以处理的科学,那么首先要放弃它们所宣称的自主地位。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它们都不可自认为与自然科学不同,它们必须完全融合于自然科学之中。由于一切科学的认知都是因果的认知,因此,如同根本不存在两种不同层次的因果系列――‘精神性’的因果系列和‘自然性’的因果系列――那样,根本不存在自然科学之外的‘精神科学’。”其实,这两种因果关系相互制约和影响,在某一个阶段自然因果发挥更大的作用,旋即人的自由意志因果性表现突出,但是自然因果链并未消亡,人的理性力量是对自然因果的不断解读和对规律把握的表现。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需要借自然科学的帮助和支持,卡西尔所强调的“只有数学性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原因”[2]163有其深刻的道理。

3.2 研究范式的探索思路

1)演绎与归纳的结合。

反常态研究,即改变以往常态的研究方式的方法。通常学者们以归纳研究为先,随之再进行演绎。如果运用融合式、反常态进行研究,会得出更切合实际的结论。根据艾尔・巴比[3]在《社会研究方法》中提供“先推论”的演绎法能够给研究提供合理的假设提前,然后再进行以观察为主体的归纳法进行验证或修正假设,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这是中华民族体育研究可借鉴的研究范式之一。沿此思路,发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中,有许多文化现象彼此间存在着隐形的函数关系,需要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证和解释。比如,从普遍性的理论理解出发,推论(演绎)一个期望,提出假设:中华民族体育有益于人的健康。因此模拟绘制量化的数据如图1。以此主观假定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Y=F(x)。仅仅运用演绎尚不能解释实际,需要进一步借助归纳法进行分析。归纳法将具有一定离散程度的,非线性相关的现实进行科学修正,得出图2结果,于是出现符合实际现状的理性结论。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条非线性的曲线,研究过程中必须借助各种方法归纳,并使用自然科学的方式予以具体分析,以便于更明确地说明问题。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特别是对活生生的人,难以完全使用自然科学理论进行刻板分析。但是能够使用具有规律性的数据表明趋势,如人的一生中存在着客观的内缘性机能下降,以及生存环境等外缘性因素影响的机能降低等影响趋势。其中,社会环境中机械化的工作方式、优越的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人的体能降低,如人在12 min内跑的距离随着特定年代的推进而减少。由此得出人的有机体体能随着人的衰老、社会环境的改善而降低的结论。对于这种现状,人类绝非束手无策。相关归纳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科学、周期性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健康,帮助人类延长寿命。从而验证、推导出中华民族体育作为体育的有机构成,自然也能够促进人的健康。这种方式弥补先归纳后演绎,以及白描推理的不足,科学的数据图示形象、生动展示了蕴含其中的规律。

演绎向归纳推进,归纳完善演绎,两者相得益彰,从而使研究从经验走向科学研究。如李宁[4]有关太极拳练习速度中的脑电变化研究,采取的便是脑电检测的科学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修正人们原本认为入静的太极运动者脑神经不宜受到外界影响的假设,经过归纳和再演绎,可以看出人的意识始终能够作用于客体自身,使之产生相应的改变。那么,可以推测有意识通过太极拳等中华民族体育项目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健康状态。从研究到现实,民族体育具有健康促进作用,民族体育科学健身如何实现应深入思考。李文川[5]发表《身体活动建议演变:范式转换与量的积累》论文,为民族体育健康服务提供了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文中提及目前由于身体活动的不足已成为全球范围第4位致死因素。2008年,全球15岁及以上成年人约有31%身体活动不足,每年约有320万例死亡与缺乏身体活动有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中国在2010年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仅有11.9%参与有规律的身体活动,83.8%的人不参与身体活动。由此导致从1993到2003年10年间,心血管疾病发病从31.4%上升到50.0%,糖尿病从1.9%上升到5.6%这样持续恶化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李文川根据各类研究成果,认为中等身体负荷的多次积累能够发挥“量剂效应”,有益于促进健康。受此启发,深入研究中华民族体育以何种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为各个民族提供适合本民族“口味”的疾病预防和有效的健康保障,必须进行“从经验到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对涉及身体负荷的各指标进行“药剂学”分析,提供具备科学原理的民族体育健身处方。

2)量化与质性研究的结合。

量化研究重点在于获得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表达现象的集中趋势。然而,量化研究所获得数据却容易抽空客观存在的生存情景,从而损失对具备丰富性和复杂性现象的真实反映。质性研究则是一种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方式[6]。必须有机地结合,从量化向质性研究过度,使具体的数据变得生动、真实。质性向量化研究靠拢,使繁复的现实明确地展示其集中趋势、运行规律和特征。

(1)融会贯通式研究,是一种以跨学科理解方式,侧重运用量化指标说明客观实在的研究。用这种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对最具民族特色的武术进行研究,其成果远比运用中华民族文化“律条”的解释更能够深入人心。武术运动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溢美之词充斥各类文献。然而武术之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至今很少美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被运用到武术美学研究之中。人类对美的感受在于人的内在体验,当然被审美的客体也必然具备着美的客观存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会对具备黄金比值(0.618)特征的客观存在产生美感,比如人们普遍对花卉、树木、书籍、人体等产生美感。因为,这些存在物的各种比例到达黄金分割论中的所谓“黄金比值”,该比例能引发人的愉悦感觉。人体的形体美自然也与此密切相关,以肚脐为黄金分割点,其下长度与身高比接近0.618――黄金比值者就会给人以美感。黄金比值与心理审美耦合,从而产生审美体验,而且有价值的存在强化着美感。武术项目虽未注重形体美的客观存在的美学原理,但在武术套路演练中则通过技术动作节奏弥补这个缺憾。计算武术运动员处理技术动作节奏中的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急与缓等的比值,如果演练者很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使套路中各个组合韵律处理接近黄金比例的节奏变化,必然会引发人们的审美享受。武术发展至今天,已经从实用的征战、搏杀技法为主转变为富有艺术性的套路演练为主,所以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决不能脱离武术发展的现实社会背景,以及时代审美情趣。只要能够恰当地站在特定的场域,有效地运用量化数据方能帮助中华民族体育切实的发展。对此,武术套路的韵律与意境研究必须向着融会贯通式的方向发展,使研究成果能够提供武术套路演练的具体节奏参数,使研究具备应有的实践指导价值。

(2)质性落实研究,是在量化研究基础上,通过质性研究对人类行为进行文化的解释、理解,以及价值实现的研究方式。在众多的研究范式中,质性落实研究可以有效分析独特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意义和价值,以此指导实践。在武术教学中,如何解决套路记忆问题,需要通过量化研究成果说明100%规范完成技术动作能够轻松记忆套路,即大脑对某一技术动作的神经冲动所释放的定量神经递质引发相应数量的肌纤维运动,只有规范每次练习,才能使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保持定量化,以及与引发的肌肉纤维数量保持一致,从而快速地形成所谓的“动作肌肉记忆”,如同学习游泳、骑车技术,一旦学会终身不忘的科学原理。量化研究可对学生晓之以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为进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然而,量化研究难以动之以情,即使学生明确道理,对套路记忆的教学任务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技术权威、教学艺术引导、教法有效性、教师生动形象的文化灌输,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等。这些因素难以量化,唯有质性落实研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文化意义上强化套路记忆。因此,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易于以质性落实研究为主。但是,重视质性落实研究,绝不能忽视量化研究的基础性作用,避免再一次回到传统研究范式的窠臼。

(3)数学思维研究,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量化与质性结合研究方法。在侧重于质性研究过程中不能脱离数学思维的支撑,运用数学思维是有效提高质性研究深度的关键。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哲学与数学保持密切联系,其他学科也必然存在着联系。“哲学在希腊开始萌芽的时候,数学就一直是引起哲学家特殊兴趣的科目”[7]374。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分别是等式两边的内容,但是两边的体育文化意义却截然不同。该规律的启示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决不能完全循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之规。比如,中华民族体育竞技程度有限,中华民族体育竞赛模式难以在域外与西方竞技体育抗衡。那么通过中华民族体育特有的内修养生模式则可以弥补西方竞技体育外练强身格局的缺憾,使等式的两边文化分量达到平衡。中国特有的养生内容缺乏可以量化、重测、验证的数据事实,难以被世人接受。对此,通过对传统养生、传统文化理论的数学思维研究,以数学注释形式向全球推广已经成为迫切的任务。在解决社会问题,解释文化现象时最好不要远离数学的诠释。比如,人们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运动员或体育工作者,对此如何回应?数学成为体育最好的帮手。董进霞[8]撰文综述一系列的数据,充分表明体育活动对大脑的发展和认知能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理性地纠正被社会普遍误读的所谓“常识”。再如,在描述中国春秋文化思潮涌动繁荣景象时,使用“百家争鸣”表述方式。中华民族文化虽然很少这种近代数学的清晰介入,但是中国早已广泛应用的阴爻与阳爻理论就是一种经典的数学思维基础。如今需要将中西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进行融合,运用现代言语形式加以表述,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功效。

单一研究范式是人为所致,只要明确的科学态度,主动运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多元研究范式便能够很快构建起来在人类社会有许多看似难以表述的事物,这可能是惯性思维制约的结果,如果转换思路和方法,必然会有更多惊喜等待着我们。尤其是对过于集中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强大的自然科学体系支撑下,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充分融合、借鉴自然科学的成果,一定会是古老且经典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焕发勃勃生机。张平中[9]对中国过去1 810年的高精度、高分辨率降雨量变化曲线、钟乳石生长曲线与历史朝代的更替进行对比,发现降水量大幅度减少的年代与朝代的衰亡年代基本一致。其结论是钟乳石生长的速度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原因是钟乳石在风调雨顺期间成长较快,社会发展也在这个期间处于国泰民安、稳定发展的状态。那么,可以继续深入一步研究一番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此阶段的表现,一定会弥补各种体育史料、考古资料的不足,并且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绘制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曲线。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相对封闭环境中滋生出顽固的内敛倾向,为保全其自身地位,人为制造玄虚,保持神秘,其结果是作茧自缚。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局面。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应突破单一研究范式,建立融会贯通的多元研究范式。合理、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充分运用多元研究范式,不断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构建自身科学化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9.

[2] 恩斯特・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M]. 沉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M]. 10版. 邱泽奇,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0.

[4] 李宁. 太极拳不同速度练习者的脑电比较[J]. 体育学刊,2014,21(3):137-139.

[5] 李文川. 身体活动建议演变:范式转换与量的积累[J]. 体育科学,2014,34(5):56-65.

[6] 熊欢. 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J]. 体育科学,2012,32(2):28-38.

[7] 伯特兰・罗素. 西方的智慧[M]. 马家驹,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1篇

民族传统体育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所以,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研究能否进行,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历史走向。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个文化系统,在其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的文化形态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将古代民族传统体育放在整个社会形态中进行研究,从而更清晰地表现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真正面貌。并且,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它文化形态及社会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准确把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真正历史动力提供有益的思考。故此,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更大视野下的展开,首先要自觉地将武术作为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只有真正将其置于全新的视野之下,才有可能对其展开全面研究。再者,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应与其它文化形态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我们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对其特定社会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背景进行厘清,从而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当时条件下的发展进行整体性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事实上,这也才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产生了许多值得我们尊敬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基点,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的研究选择越来越难。研究的创新性是研究的基本要求之一,创新研究对历史研究而言,首先体现在材料的“新”上,拥有一些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材料显然会使自己的研究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使自己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其次,在发掘新的史料很难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在新的视野下,用新视角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总之,无论是“新”材料还是材料的“新”用,都体现了我们对旧有研究的创新,都是我们不断创新的结果。随着历史研究和考古学发掘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着重于对“新”材料的使用。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史料的运用息息相关。长期处于社会文化结构的底层,导致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料都不够真实,需要我们去甄别使用。但由于这样的史料太多,在许多的研究中还是难免将错误的史料运用进去。再加之,传统的宗法思想也给民族传统体育史料的搜集和甄别带来了困难,由于为尊者讳,在师徒传承方式为主的传授过程中,后学者往往会将许多真实的情况隐藏起来,而代之以虚假的史料,使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成为几近于神的人,并且使他们的行动变得只能隐藏在厚厚的帷幕后面,无法搞清。我们在研究中不得不经常使用的地方史志材料当中,由于历代修纂者对所修志地方的偏爱,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为我们制造一些不准确的史料。同时,由于近代以来,风云变幻,许多武林人士的个人行为很难被人称道,其后世及后学为了掩盖事实的真相,有意地为我们制造了层层迷雾。因此,要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水平,只能先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材料的甄别和考证功夫做起。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 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借鉴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体育文化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的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探讨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特征。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将使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面和科学的进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朝着规范化、社会化、民族化、世界化的方向前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及其传承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本民族原创或虽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引入,但已经历了明显的文化改造、已与本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并流传已久的,以身体活动为形式,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1]。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其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积淀形式,除了具有人类社会文化一般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民族文化特质,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运动特征、民族文化风格与历史文化特征。相对与现代体育来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是指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特殊性与象征性,也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经济生活方式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性[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不同于现代体育,更不是一种世界性的通行的体育运动形式。由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流行于个民族中,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相互熏陶,时时侵润着、影响着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其中的民族性就反映了创造这类体育运动形式的民族的群体性格。许多民族的体育运动形式,在经过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年发展传承过程中,也会不断融进其它民族传统体育的某些因素,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革、演化,但它始终保留着初创时的民族烙印和印迹。

纵观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所出现的体育项目,从其活动形式和活动规则上,都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而形成了在技术上和动作上的不同风格。如回族的踏脚、藏族的赛牦牛、白族的霸王鞭、彝族的跳火绳、朝鲜族的跳板、傣族的孔雀拳等都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就是同一体育项目,其运动形态与规则制度在各个民族之中也是不同的。例如:蒙古族式摔跤“搏克”,彝族式摔跤“格”,藏族式摔跤“北嘎”,回族式摔跤“绊跤”,虽然都是民族式摔跤比赛,但比赛方式或规则差异很大,风格亦迥然不同。他们的摔跤比赛都反映了本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个性与民族风格。

(二)传统性特征

传统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是世代相传,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而来的,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到今年的发展现状,应该说按照传统的方式不断沿袭、继承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优化了的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无论其活动规则、形式、方式还是活动功效,都是人们长期积累、总结下来的实践经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不仅只传承着各个体育项目的形态、方式、方法、技能、技战术、技巧,而且还传承着民族体育历史背景、起源、演进的神话传说故事,传承着民族体育活动中的民族习俗民族精神、思维方式、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然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过种种变革,或扬弃或丰富,但它始终保留着本民族习俗文化的活动特征,以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传承、发展至今天。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举办了九届,而且一届比一届更兴盛、隆重,参赛的项目与人数也逐渐增多,举办规模、科技含量、运动水平也不断壮大提高,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发展注入了更新、更强、更高的生命活力。

(三)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是指某民族长期在特定地域内,受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影响,产生不同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行为习惯、生产方式、文化心理的地域特征,并会形成不同的多姿多彩而又具有各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对该民族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

各民族的体育项目的形成及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俗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地域的影响。由于各个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江南地区经常开展的龙舟,朝鲜族开展的秋千,藏族开展的赛牦牛,草原地区开展的赛马等,显然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保留着不同环境、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的烙印,并伴随着当地民族风情演变沿袭至今。例如:北方草原地区的赛马、射箭、摔跤,南方水乡的龙舟、划船、独竹漂等项目。北方地势平缓开阔,季节明显,湿度较干,太阳光照较强,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宽阔的活动空间,并逐渐形成了崇尚武力、豪爽奔放的性格,因此,力量型的项目较为突出,如摔跤、奔跑、投掷、搏斗、举重等等;南方多丘陵山地,且山环水绕,气候温和,人们的性格也趋于平和细腻,富于思考,长于心智、技巧活动类的项目,如游泳、弈棋等。除南北方的地域差异外,还存在着山地与水乡,平原与高原等更为细致的差异。也正因为这些差异,即使是同一种运动项目,也因其产生的地域、民族不同,所包含的内涵、技艺等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其地域性。

(四)健身性特征

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运动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一样,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在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促使人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周而复始的循环,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在各民族中,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成各具特色的锻炼手段。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如侗族的抢花炮、傈僳族的射弩、回族的木球、藏族的押加、白族的霸王鞭、哈尼族的秋千、朝鲜族的跳板等,都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功效,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能得到体力的锻炼和精神的调节。

(五)娱乐性特征

娱乐性,是通过满足人们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活动方式出现。与西方体育相比,民族运动会的运动项目更偏重娱乐性和随意性。它着重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欲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消遣、休闲和游戏的活动形式出现。娱乐是人类在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之外所获取快乐的非功利性活动,包括生理上获得,更主要是指心里上得到愉悦[3]。娱乐最早并不是为了娱乐别人而出现的,而跟多的是为了发泄自我内心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在欢娱心情达到高潮时才会表演起来。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像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龙舟、舞龙、舞狮,可以说是娱乐成分较高的项目,它能使人们在激烈的竞争气氛中感受到合作的需要,享受取得胜利的喜悦,不仅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而且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展示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求促进了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融合,对各民族的关系交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北方民族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前期培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QSP09。

参考文献:

[1] 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4).

[2] 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9.7.

[3] 钟敬文.论娱乐[J].浙江学刊.1999(5):92-95.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3篇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哲学。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相同的,中西体育文化都是宝贵精神财富,为人类所共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基础。西方竞技体育侧重于竞争,这同市场竞争理念十分相似,同样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兼容,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鼓励竞争。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关于对生命的理解、健康的感悟以及养生保健体育的阐述,都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内容,它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体育人。中国与美国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只要重视双方的核心价值和利益,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和交流,尊重对方的文化理念和发展观念,强化共识、加强沟通与合作,就能够和谐共存。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凭一己之力来完成。总之,要了解世界,就要先了解自己,只有加强了解,才能够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二、目前体育文化的现实境况

1.传播媒介的“失语”引发的正向偏离行为

竞技比赛的比赛千变万化,任何水平的运动员都可能在比赛中面临困难,因此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心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运动员发挥身体能力和运动精神的重要标志,媒体也对这种精神加以积极的赞扬。那些带着重伤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尤其是他们获得优异成绩时会赢得多媒体广泛的宣传,对那些在重大手术后重返赛场的运动员树立为英雄模范。这种价值取向是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种运动伦理,民众也对这种观念直接支持态度,如为了获得体育竞技的优胜而不惜生命的价值伦理观念得到普遍支持和无条件地服从,表明经济体育面临一个危险的发展趋势。为理想积极拼搏是包括运动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大众都应该鼓励的精神,但是这种拼搏也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如果媒体不能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正向价值偏离行为将会伤害运动员身体健康为代价。许多优秀运动员因为带伤坚持比赛中而提前告别了赛场,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中为了实现目标而不计代价的教训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媒体能够对拼搏精神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人的运动生命会得到有效的延长,也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种族主义的“歧视”引发的身体暴力对抗

19世纪的英国在世界各地如果他们的殖民地,而英国男性普遍有一种恐惧,认为女性抚养的孩子不具备坚强的性格,不能胜任战争和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对殖民地进行强力的通知。对于女性化的恐惧心理刺激了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他因此传递男性价值观的需求成为为经济体育发展的原动力,竞技活动的初衷是培养男性更加坚强,展示身体生理方面的优越性而开展的体育运动展现出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暴力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在欧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足球、橄榄球和拳击以及其他对抗激烈的运动作为男性优于女性证明,这些运动也在军事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明男性在武力、权力和侵略性方面的能力是独有的。如果某一队员在训练中不够硬朗则会被教练和队友嘲笑为娘娘腔。侵略性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极强的性别差异,竞技体育在这种性别逻辑的推动下形成身体暴力哲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连续观看拳击比赛之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有暴力倾向。有学者针对拳击后三天内的犯罪率进行调查,样本数据来源于1973—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研究结果表明在拳击比赛之后的三天内犯罪率上升了12%(在宣传力度最大的拳王阿里比赛后凶杀增加26起)。

3.泛政治化的“驱使”引发的金牌主义泛滥

泛政治化是政治化有过度倾向,即将非政治领域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一种行为。而竞技体育泛政治化则是有大型国际比赛开展方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比如在国际比赛中的入场仪式和颁奖仪式中,运动员可以举着国旗出厂或者在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这是泛政治化的体现。此外,在集体项目中国家的归属也会吸引观众的注意。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代表个人,同时也承担了国家荣誉。全国民众无论其宗族、、职业、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都会共同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民众国家归属感在竞技比赛的欣赏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奥运会的成绩关乎未来的国际地位。如果能在竞技体育中战胜未来的竞争对手会觉得扬眉吐气,觉得综合国力强大。因此,泛政治化使竞技体育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此外,由泛政治化引发的金牌主义思想也极为盛行。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牌主义思想的泛滥,如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兴奋剂问题屡禁不止、为了争夺“冠军”不惜采用暴力手段等。总之,如何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如何向各国人民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国际体育节奠定中华武术的地位,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武术比赛严重缺乏公平的比赛规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脱节的地方。

三、新时期构建我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途径

1.强化思想认识,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和谐共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日益强大的西方体育面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要树立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一套能够包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既要看到体育文化的差异点,也要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寻找到体育文化的共同处,还要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多功能的发展平台,明确中国体育未来发展道路和方向。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不同国家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频率不断增大。首先,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如儒家文化坚持和谐、慈善、希望,即使在新世纪同样具有道德建设指引作用。其次,中庸态度,“和为贵”为解决各种争端和纠纷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中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堪称世界之最。只有坚守民族文化的阵地,才能够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中华文化辐射到更多的国家和人们。

2.立足国际视野,审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地位

当人们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金牌榜上时,大家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精神。例如我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赛龙舟这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它们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娱乐性、参与性都是其他竞技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因此,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来推广和普及传统体育。

(1)开发与大众体育联系密切的传统体育项目。围绕“满足民族休闲娱乐需求”为出发点,让它们成为人们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例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拔河,这些体育项目都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参与。奥运不能单重视竞技体育,只有全民都能参与的体育才是体育的全部。

(2)传统是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提高传统体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宣传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非物质遗产作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点。美国社会和学校都比较重视向青少年灌输本国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让其从小形成与本国文化一直的世界观。中国应该学习这种做法,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不断拓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发展途径,增强其的国际存在感。

(3)要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心态。不要生硬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学习。日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推广,采用商业手段来运作,为传统文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空间。我们要借鉴外域经验,长远规划,科学推广。

3.创新体育项目,丰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

在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内容是维系民族成员之间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群族身份认证的重要标志,这种文化理念逐渐成为民族生存及发展的基本核心。伴随民族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民族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及创新,逐渐形成了优秀的文化形式。对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而言,其内容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合部分,很多体育活动的构建会将文化形态作为基础,实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稳定创造,充分彰显社会环境下民族体育文化构建的核心内容。由于文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整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价值,通过对相关研究内容的梳理及分析,实现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的重要性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性是文化重构的基础

文化的自觉性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一定会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及碰撞,主要是在民族发展中,需要有民族文化的支撑,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就导致文化传播中问题出现,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需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不断的更新。在整个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自我扬弃,从而促进良性循环状态下社会文化的稳定发展。而且,在当今文化冲突及文化迁移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在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进行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及重建,从民族文化的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对自己需求的分析,确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提供稳定支持。由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认真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拓展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持[1]。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保证

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民族文化作为独特性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发展及创新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因此,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民族文化之本,才可以在文化上形成直立、创新的文化传承理念,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创新。同时,在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先注意民族文化的本土性,再注重民族文化的全球化,认清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根基、特点以及历史内容,实现体育文化的有效重构,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传承[2]。

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的局限因素

(一)对人文现象认识不充分

对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而言,由于其独立性不强的特点,会导致研究者在人文现象认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共生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其文化形式没有呈现出完全剥离的状态,例如,在节庆、娱乐等活动构建中,肢体活动会与体育中的行为交织在一起,人们极容易对日常生活与民族体育身体活动产生混淆,所以,对一些人对人文现象的认识也就存在着模糊性的特点。(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受特殊文化影响对于人文现象而言,一些人会认为这一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所以,在研究中会很少涉及到民族体育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严重影响了体育科学研究体系。同时,由于研究人员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不全,对民族体育背景、起源以及功能的认识存在着片面化特点,导致在体育文化分析中出现了主观臆断的现象[3]。

(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

通过对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文献分析以及文本叙述的过程中,在这种单一性研究方法构建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适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策略,虽然在这种方式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体育文化的了解,但是,与复杂文化内容相比,这种文化形式仍然缺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导致人们不能全面的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文化的发展会展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这种复杂性的文化特色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研究、文化阐释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得到稳定的融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合理描述,所以,应该在体育文化传承中,通过多种研究方式的运用,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分析,从而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综合探究[4]。

(四)传统思维制约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

在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其中高度普适性现象的出现虽然可以采用笼统、模糊的方式进行自然现象的分析,但是,通过这一条件内容的概述及分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性内容,从而形成科学性及专业性的概述理念,促进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对于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在其内容分析的过程中具有差异性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性的发展脉络,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创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律性分析。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种文化的发展会呈现出时代性的特点,但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及文化分析中,应该寻求文化演进的基本规律,保证体育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社会性及文化性的特点,减少传统思维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限制。

三、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

(一)构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思想

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内涵,在历史实践及反思的过程中,文化理念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同时,在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的同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需要树立科学化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通过正确、客观评价理念的设计,可以正确进行指导理念的分析,从而达到文化传承中实事求是的特点。在正确理论指导构建的环境下,体育研究者应该摒弃传统的观念及保守的思想,通过辩证理念进行民族体育文化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理念,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及稳定创新,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思想[5]。

(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族体育的交流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是在我国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自然、掌握社会及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内涵。但是,在现阶段文化传承环境下,由于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不足,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问题,导致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筛选及分析,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珍贵资源,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朝着多元文化方向进行发展,充分展现民族结构的实用性价值。同时,在科学时展背景下,人们需要运用多科学原理进行价值问题的研究及分析,构建完善性的体育文化发展理念,从而为体育文化的继承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而且,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及传承中,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形式受到限制。因此,应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通过文化的传承,实现与不同文化的稳定交流,使专业的体育研究人员掌握体育文化的成果,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中本土化及全球化的有效整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5]。

(三)实现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容的研究不能离开专业方法的支持,如果在文化传播中缺少了传播的方法,也就会造成民族精神的缺失。在这一方面上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涉及到民族学以及人类学,同时也会波及到社会学以及传播学之中,所以,在宏观角度下,进行构建科学化的文化服务理念,并在问题研究及方法创新的同时,实现人文主义及实证主义的有效融合。在方法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将人文主义与实证主义进行稳定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静态理论与动态理论的相互统一。在基本方式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文献资料收集、民族志研究以及考古研究问题的使用,实现理性时代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及稳定创新。通过这些成部分,它需要相关部门与医务人员的重视、完善制度的建立及实施、政府足额资金的投入、定期业务知识培训及日常督导。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2003-06-16.

[2]周敏,刘滨,周丽芳.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815-816.

[3]闫芳.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管理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1):39-40.

[4]王艳,刘书绵.标识化管理对临床医疗废物管理的实施效果观察[J].卫生管理进展,2016,8(29):29-31.

[5]汪玺正,刘彩红,李俊艳,等.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698-701.

[6]韩颖,赖晓全,熊薇,等.湖北省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7):492-494.

[7]武改丽,高美荣.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1,9(14):1286-1287.

[8]何光琴.负面清单在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5):1-3.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5篇

1.1体育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内涵比较分析

1.2.1体育文化的内涵笔者将体育文化理解为“人类利用身体文化对人类本身进行生物学功能的利用开发,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风俗、习惯和制度等活动的总和。按照这个界定将体育文化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体育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对体育的观念、态度、认识理解及知识体系等);二是体育的行为文化(等同于体育);三是体育的制度文化(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条例规则等);四是体育的物质文化(与体育相关的实物,如体育器材设施等)。

1.1.2体育产业的内涵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体育产业”的概念,只有“体育事业”这一概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分类与国际接轨,以及对体育认识的加深,1985年起我国经济统计开始采用联合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在国务院《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中,将体育与教育、卫生等部门一道列入第三产业中的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此后,我国统计部门以及经济学界、体育界逐渐采用了“体育产业”这一概念。按照国际惯例及我国统计需要,把体育产业界定为:“利用体育自身功能及辐射作用创造价值的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同一类经济获动的集合和经济部门的总和”。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三类。主体产业主要指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相关产业主要指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业、体育业、体育培训等;体办产业主要指体育部门主办的产业。

1.2.3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谈及体育文化产业,必先了解文化产业。在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艺术和哲学价值批判的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出现“文化产业”一词及其理论研究。直到现在,国内外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分类、特征等基础理论问题尚未达成一致观点。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明确指出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和范围。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根据以上定义,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关于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国内仅有80余篇文献资料,且大部分文献对“体育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内涵认识比较模糊。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外在表现形式很相似但内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以挖掘、整理、改造和推广体育文化为获利途径,经营的内容是体育文化,其主旨是为了在经营的过程中宣扬文化;体育产业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解决消费者使用功能为获利途径,经营的内容是体育产品,其主旨是在经营过程中获利。”

1.2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及内容谈及民族体育,首先要了解“民族”一词。“民族”一词是本土还是舶来词学术界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在国外“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中。在中国,古籍文献中“民”和“族”经常是分开的,合用情况非常罕见。据史料考证,“民”和“族”合用并具有当今“民族”相近含义的最早出现在南朝齐梁之间萧子显所撰的《南齐书》中。在近代,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使用过“东方民族”一词,尔后民族一词在我国使用渐渐多起来。关于民族的定义,斯大林的观点即使带着明显的政治色彩,仍然得到我国大多数学者的推崇,它的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观点的对错笔者在此不再探讨,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出现了“民族”的概念后,才有“中华民族”一词,并且中华民族是相对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中华民族包括我国领土内所有的中国民族和曾经存在现已消亡的民族。对于少数民族体育应该理解为我国非汉民族的体育,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应该理解为内蒙古境内的非汉民族体育。依据上述观点,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内蒙古境内的非汉民族(主要指蒙、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族等)体育文化为内容,以健身休闲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主要形式,通过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改造、和推广,将古老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需求的文化,进行商业化运作,向消费者有偿提供服务或劳务以及相关的物质产品,满足人们享受、发展的需求,其主旨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2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措施

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涉及到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定义范围的很多领域,依据对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理论的定位,结合内蒙古民族、地域、气候和地方资源等条件,对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提出以下几点发展措施,力求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在健身娱乐休闲和体育竞赛表演领域形成一条文化价值产业链,促进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

2.1加大政策扶植力度,营造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推动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快形成有利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政策保障体系。第一,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内政发〔2012〕9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的中长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范内蒙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路径、结构布局等问题;第二,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相关部门在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投融资政策、人才政策、专项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与支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到建设当中,提高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水平,营造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氛围。

2.2利用内蒙古地域、气候优势,结合旅游资源配套开发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自商朝开始,土方、鬼方、山戎、北狄、东胡、林胡、楼烦、匈奴、鲜卑、柔然、乌桓、突厥、回鹊、契丹、室韦、女真、党项、蒙古、满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时代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演进,谱写出波澜壮阔的中国北方民族史,形成了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影响力巨大的文化资源体系,形成了丰富且独特的内蒙古草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立足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森林冰雪、地貌奇观、沙漠戈壁、边城异域、建设成就等特色资源,加上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的少数民族文化,呼和浩特周边的蒙元文化、昭君文化,赤峰的红山文化、乌兰察布地区的大窑文化,鄂尔多斯与河套平原的秦直道文化,阿拉善沙漠文化和居延绿洲文化区等。结合这些旅游资源,在景区建立民族体育文化园(区),通过参与体验、竞技表演等形式向游客提供相应的民族体育项目,如骑马、骑骆驼、哈日靶(蒙古族传统射箭)、马术表演、搏克、围鹿棋、玩喜塔尔(蒙古象棋)等,构建体育与观光旅游互动的盈利模式,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和了解民族体育文化,达到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本文来自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杂志。《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杂志简介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