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中医跨文化传播质性范文

浅谈中医跨文化传播质性范文

时间:2022-08-09 10:37:45

浅谈中医跨文化传播质性

摘要:目的:深掘中医在英美国家跨文化传播的深层动因,为更好地实现中医的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传播学理论和文化人类学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法、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分析中医在英美国家的传播现状。结果:中医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获得的认可度不高,仍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结论: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长效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及设计可行的跨文化传播方案,才能取得跨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医;跨文化传播;策略;方案

中医跨文化传播历史悠久,中医药正阔步迈向世界。学界对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重点有中医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和策略[1-3]和中医跨文化传播的区域研究[4,5]等。与国内的研究不同,国外的研究是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深入某地区进行探索[6-8]。现有研究尚存三个问题:①研究内容简单。国内研究深度不够,国外研究在学术上相对深入,但缺乏时新性。②研究方法单一。撰文者大多为中医从业人员,对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概念不够了解,认识和分析大多停留在宏观讨论或文献资料,很少运用专业学科理论工具。③研究视角有限。已有研究多以学者的眼光来审视问题,而很少从一线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角度考虑。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和文化人类学视角,以英美普通受众(人际传播)、中医孔子学院(组织传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中医在英美国家的传播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案。

1中医在英美的跨文化传播现状

1.1人际传播视角

针对中医的兴趣度、了解度、理解度和认可度,邀请40名英美普通民众进行深度访谈,绝大多数英美人士对中国传统文化饶有兴趣并乐于试探,对中医有粗浅了解。其中一位英国人曾是当地大学整体治疗项目的主任,也尝试过民族医学疗法。然而,提及中医时,他列举了顺势疗法、反射疗法。前者由德国医生创立,后者来自古埃及。由此可见,该受访者对中医概念的理解仍有偏差。大多数人缺乏中医接触经历,难以接受中医的形象和抽象思维,无法体会中医的援物比类法,更难理解中医所谓“脾胃”和“因寒致热”的概念。他们认为中医针对部分疾病有效,但见效慢,只能接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如遇医术高明、有疗效的中医,也愿意尝试其他疗法。总之,中医被认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另一部分受访人员自身或家人有频繁接触中医的经历,能接受并理解上述中医思维。他们相信中医,愿意尝试汤剂。甚至有人认为西医缺乏医患沟通,以盈利为主。不愉快的就诊经历和西医尚无针对疗法的疾病使他们转向求助善于交流和为病人考虑的中医。这些中医受益者会主动用中医养生指导日常生活,媒体推送的负面新闻并不影响他们对中医的态度。虽然中医无法用现代科技证明,对他们而言,中医有其独特的效果。总之,疗效是首位,科学性其次。总体来说,英美人士对中医持有共同态度。在西医副作用的影响和西方对“绿色医学”的需求下,中医呼之欲出。大部分人士选择中医局限于治疗一些普通疾病或慢性疾病,并以中医防治疾病。虽然受访案例有限,不能作推广,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作外部推论。

1.2组织传播视角

中医孔子学院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平台。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成立6家中医孔子学院。通过研究者参与式观察,结合国家汉办、学院网站、学术研究、新闻报道等相关文献,从办学定位、教学信息、文化宣传三方面探索伦敦南岸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和美国乔治亚瑞金斯孔子学院的中医传播现状。伦敦南岸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是世界首家,也是英国首家且唯一的中医孔子学院。学院开展中医保健科目教学。除了教授中医和汉语,该院为全校开设HSK课程,中华文化讲座和中医养生保健讲座。经多年实践,学院形成“以中医养生促进中华文化推广和汉语教学”的办学特色,并连续五年获“先进孔子学院”称号。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教职工包括教授中医针灸课程的英国教师,汉办公派的中方教师以及志愿者。该院学生有本校学生、当地居民、中学学生以及在英工作的外国人。中医针灸本硕连读(学制4年)是特色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由英方院校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制定,以确保中医理论的系统性。该院有两所中医诊所,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院要求学生到合作的中方院校教学医院完成为期半年的实习。每次问诊结束,实习生和带教老师需探讨病历并制定诊治方案。除了学历教育,学院开设一系列非学历课程如中医养生、武术、太极拳等,以扩大中医传播的辐射面。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侧重挖掘特色文化项目,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例如,针灸实践活动日,健康讲座,武术比赛,太极拳比赛和中医养生知识竞赛。院方借“太极月”和“中医养生周”教授当地居民太极拳和养生操等,这两项活动已成为当地的品牌项目。该院每年以文化演出形式庆祝中国新年,向英国居民宣传民族文化。美国乔治亚瑞金斯孔子学院是美国首家且唯一的中医孔子学院,通过学术与普及、大学与社区结合的途径传播中医传统文化。美国中医孔子学院教职工也由本土教师、汉办公派教师以及志愿者组成,学生背景多元化,有本校师生、当地居民、中小学生以及在美外国人。该院为专业学生开设中医药、针灸等专业课程和太极、武术等中国文化体验课程,中方院校为乔治亚瑞金斯大学的医学类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中医类课程,所有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统一。英文版中医教材由教师选择,考核方式多元化。美国孔子学院的传播对象广泛。院方根据居民需求,开设中医药知识普及班,在校内为师生开展气功讲座,将汉语课程推广到当地小学和社区,为当地中医从业人员举办中医肿瘤系列讲座,提供继续教育培训以及到中国深造的机会,邀请广州大学生艺术团为当地居民和师生献上文艺演出,演出中进行观众“学武术”的互动环节。该院积极在传播对象上下功夫,使中医药在当地建立了良好的民众基础。英美孔子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伦敦中医孔子学院的宣传造势强于美方学院,但两者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师资力量单薄,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欠缺。②优质教材缺乏,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当地不同层次的需求。③传播内容有限且粗浅,宣传养身保健多,诊断治疗少,缺乏中医思维、认知、价值观的培养。④传播途径陈旧,传播形式依然局限于传统的讲座、研讨会、工作坊、表演、比赛。⑤效果反馈欠缺,忽略了孔子学院的传播效果与受众反馈。

1.3大众传播视角

在LexisNexis和EBSCO数据库输入“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esemedicine,herbalmedicine,alternativemedicine”等关键词,从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和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收集2000~2017年有关中医药的报道148篇。同时,使用上述关键词从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B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收集报道150篇。借助YouTube视频网站以及Google、博客,收集报道和评论80篇。对上述378篇报道的话语特征进行分析,以此了解英美媒体对中医药的认知和立场。分析结果如下。随着对西药副作用和局限性的认识和“自然疗法”在西方的盛行,英美对中医药的关注与日俱增,中医药在新闻中被广泛描述为“自然安全、有前景的领域”。但中医药的地位不如西医,被视作“替代医学、替代疗法、对西医的补充”。媒体认为中医“太复杂、模糊、落后、不科学”,因此中医是“违法的、危险的、非正规的医学”。甚至有报道提及中国人自己也不相信中医,认为“西医包治百病”。因此,媒体倾向于寻求中西医结合,多使用“中医与西医联姻、综合、中西医结合”等表述。然而,中医融入西方医学体系中面临许多困境,如“缺乏有效性的证据”,需运用西医的论证方法“进行标准化研究,将中医系统化”。屠呦呦获奖报道中,诺贝尔委员会承认“中医的价值”,但这个贡献基于中医的知识非常有限,因为屠呦呦运用现代科技从中药中提取青蒿素。中医应摒弃其理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草药的价值[10]。由此可见,媒体对中医的肯定也是基于西方的逻辑,即从中草药中提取化学物质。其次,对针灸和中药的报道呈现差异性。部分新闻对针灸存在质疑,描述患者就诊时由于无法理解针灸的治疗机制而“怀疑、紧张”,认为针灸有“安慰剂功效”。总体而言针灸逐步被英美社会广泛接受,报道描述也多为正面,介绍针灸在镇痛、治疗关节炎和不孕症等慢性疾病方面有显著疗效。然而,对中草药的报道多为负面,语义多排斥性,如“见效慢、有污染、有损健康、致命的风险”,甚至将中医比作农药,“我们的农业被中国农药所毁,想象下引进中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另有报道将“大众在中国市场不容乐观和中医前景相提并论”。除此之外,西方对中医用动物入药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媒体常以批判口吻报道。通过比较发现,英美报道在内容上有共性,也存在差异。两者的主题皆多样化。其次,中医类视频的观看次数最多只有十几万,远没有其他类别视频的观看人次多。再者,新闻关注中医疗效和养生,很少提及中医治病理念。YouTube的视频中,观看中医理念类节目的人次远远少于中医养生类。最后,两者对针灸多正面报道,对中草药多负面报道。英媒关于动物入药的新闻数量远超美媒,在动物保护问题上,英媒更关注政府的态度和措施。美媒对中医研究进展的报道数量多于英媒。两者的报道形式也有所不同。英媒倾向客观报道新闻,美媒多以故事化叙述的形式呈现新闻。较美媒而言,英媒对中医的疗效持有更多的怀疑态度,常使用“Treatment”一词,其有“处理、治疗”之意,但无“治愈”的含义。

2中医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案

研究表明,英美人士对中医的认知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较媒体而言,普通民众对中医的态度相对积极。这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老百姓受媒体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并不能保证避免媒体对普通民众的误导。中医的跨文化传播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中医在人际传播上必须经历体验-感悟、组织传播遵循专业-职业以及大众传播遵循实证-效果的过程。作者就三种传播信息系统,对中医在英美的传播策略和方案提出一管之见。

2.1中医在英国的传播策略和方案

实施有品位的文化宣传路线。英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欣赏对自己传统和文化尊重的人。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英国人。虽说英国是多元文化社会,但英国人的保守和强烈的文化归属感让他们不易接受“异己”文化,这无疑增加了中医文化传播的难度。然而,英国人独有的“贵族情结”和“绅士风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中医文化传播导向。倘若中医能突出自身的文化品位,英国人会更易接受中医。中医诊所可以在环境设施上融入自身文化特色,在诊疗过程中寻求规范和程序。中医从业人员以精湛的医术、严谨庄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病人,逐步培养群众基础,提高民众对中医的认可度。构建优质的中医教育体系。英国非常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中国应培养输送优秀的海外中医人才,开发有理论深度的优质教材,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英国举办讲座。学生只有对中医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入学习理论。因此,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千古中医故事和中医成语故事强化学生对中医的理解。最后,建立传播效果反馈机制。可以通过举办多层次多维度的中医知识竞赛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定期对学生态度进行跟踪,随时调整教学和传播策略。通过培养本土优秀人才,确保中医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舆论监控机制。定期跟踪英媒对中医的态度,调整传播策略。英媒对动物入药的报道十分关注,医学界应积极研究人工替代品,我国媒体应及时最新科研成果以及政府关于保护动物措施方面的新闻。英媒对中医疗效多负面态度,科学界应运用现代科技,向英国民众展示中医治疗有效的客观数据。

2.2中医在美国的传播策略和方案

建立全面的文化宣传路线。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和开放度是传播中医文化的良好平台。美国各州的法律和信仰不同,中医在各州的标准和地位也有差异,这无疑限制了中医在美国的传播。因此,可以让中医深入各州,各个击破,比如定期在各州社区进行义诊,发扬中医“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使中医文化深入人心,引导美国民众对中医的兴趣。构建多元化的中医教育体系。鉴于中医孔子学院学生背景的多元化,中方应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国际型中医人才。国内外合作开发优质教材,以适应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美国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因此孔院必须在传播形式上有所创新。可用网络传播如微博、微信、视频、APP扩大受众面,定期举办药膳大比拼,让学生通过旅游感受中医文化。美国教育注重实践,可以教授简单的穴位知识,如头疼时按太阳穴,休克时按人中穴。也可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采挖中草药,通过观察柳絮飘落,水落荷叶变露珠的情景,意会中医对脉象的描述,如“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散脉),“如荷叶承露”(滑脉)。建立积极传播机制。鉴于美媒对中医研究进展十分关注,我国医学界应加紧探索中药生产标准化,国内媒体积极对外宣传中医药安全性,主动回应外媒的负面新闻。美媒的话语平易近人,比较亲民,可以以大道至简的方式,将中医知识碎片化,中医理念典故化,使用大众化口语,以微课形式普及中医学术知识,逐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通识教育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对中医相关视频的宣传,可以改变主题落脚点吸引观众,提高点击率。例如,“女同胞的福音-痛经应急穴”中,将主题落脚在次要内容“女同胞的福音”上,改变中医“高冷”形象,使中医回归老百姓。

3结语

上述传播方案少不了科学论证的前提。英美注重循证医学,但如今西医治病理念日趋过时,多学科共同合作才是主流,中医人才和科学论证人才必须携手合作,利用严格的论证方法来证实疗效,运用科学手段来证明中医诊断可靠,症状评估一致,处方一致。例如,中医需要望闻问切,但是问的部分,每个病人主述是一致的,望闻问这三方面可以作为评估的项目,看结论是否一致。医学界目前对双盲实验、大数据试验应用到中医的实际困难存在困惑,在作者看来,学界缺的是一个认真、合理设计的方案,以及克服困难、控制可控因素、从小处着手、慢慢积累的治学态度。因此,可以从治愈率高、副作用比西医疗法少、能用西医手段监测的一些疾病入手,用适合的论证方法,建立统一标准,在科研方面逐步提升中医的话语权。另外,未来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从宏观层面制定长效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从微观角度设计可行的跨文化传播方案,才能取得跨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6-8.

[2]骆林娜.论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J].中医药文化,2014(4):13-16.

[4]莫莉,李迎秋,严暄暄.浅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因地制宜促进中医药国际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6):1021-1025.

[5]范延妮.中医德国传播考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5):459-462.

[6]严暄暄,陈小平,朱民,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和对策———以英国为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6):977-983.

作者:谢苑苑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谈中医跨文化传播质性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