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音乐教育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范文

浅谈音乐教育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音乐教育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音乐教育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

摘要:地方高校的音乐院系是一个地区音乐文化科研、教育、人才的聚集地,推动农村音乐文化发展,正是其责任和义务之一。通过对信阳市光山县的实地调研可知,当下农村文化发展还存在多种问题,面临多个瓶颈。对此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演出市场和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全面推动农村音乐文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瓶颈;推动路径

2017年,党的报告划时代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在各类文化中,音乐是最生动、最方便、最容易普及的文化形式,加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对推动农村文化整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早在2014年,河南省就开展了文艺志愿者下乡支教和演出活动。最近两年,全省各地高校的师生更是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来到广大农村,为农村音乐教育、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当下农村音乐文化发展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重要作用,绘制出农村音乐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一、高校音乐教育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河南省既是农业大省,也是文化大省。近年,“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挥出了积极作用”[1]。但是也正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瓶颈,急需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而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作为一个地区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在师资、人才、科研等方面,都有独具的优势。对此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需要近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调整,全面参与到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中。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更将其视为朝着应用型院校转变的关键契机。所以高校音乐院系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既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体现,也是自身朝着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三)高校、地方有机互动的需要高校音乐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并非一种单向的输出,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的。以音乐院系学生下乡支教和演出为例。长期以来,实践素质和能力薄弱,一直都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个短板,表现为难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成了仅会纸上谈兵的偏才,就业和个人发展受到不利影响。通过下乡支教和演出,在丰富农村音乐文化生活的同时,可以全面参与到各类教学、演出和科研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实践锻炼。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音乐是最生动、最方便、最容易普及的文化形式,而且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极为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音乐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实践者、传承者。”[2]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可以将音乐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突破口,在地方院校音乐院系的帮助下,通过音乐资源整合、音乐人才培养、音乐文化宣传等一系列举措,构筑起新的农村音乐文化生态体系,达到塑形铸魂目标,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二、信阳市光山县农村音乐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地处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是全国粮油基地、茶叶之乡。通过对该地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当下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还存在多个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模式单一在音乐文化发展模式方面,光山县和周边地区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自给自足,二是被动接受。自给自足是指民间乐团、剧团主要在本地演出,获得经济收益,满足农民群众音乐文化需要。从光山县八十多个民间乐团、剧团来看,都以本地演出为主,演出内容也较为单一和陈旧,演出规模、效果等均十分有限。而且多数团体都安于现状,缺少发展意识。被动接受是指上级政府、文化部门等组织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虽然数量是可观的,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演出内容都是主办方的单方选择,未必是农民群众所喜欢的,群众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是农民群众难有机会参与其中,不能以亲身参与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感受和体验,不利于农村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二)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在音乐教育人才方面,受到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历来不被重视,这也给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造成了不利影响,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扎根农村,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师,使基础音乐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在音乐理论人才方面,因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接触地方音乐文化,所以难以针对地方音乐文化展开专项研究,这类人才的缺乏,使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音乐创作、音乐演出等,都受到不良影响。在音乐演出人才方面,主要缺少具有地方音乐品种演出技能的专业人才,如民歌演唱、戏曲演唱、器乐演奏等,从而使一些产业项目陷入了人才数量不足的窘境。所以全面加快人才培养,就成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演出市场低迷首先是演出数量不足。以光山县为例,虽然有数十家乐团和剧团,但是受到经费、收益、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演出数量很难得到保障,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有着较大的差距。其次是演出质量不高。一方面,当地的乐团、剧团整体水平有限,所表演的曲目、剧目都较为陈旧,很难获得观众的认可;另一方面,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草台戏班子为了赢利,经常上演一些有伤风化、不堪入目的低俗曲目,在当地和周边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些低俗曲目成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的“毒瘤”。再次是演出范围狭窄。“受制于经费、场地、交通等因素,农村乐团、剧团的演出范围是十分狭窄的,基本以本乡镇和周边乡镇为主,鲜有走出县城的机会,交流和发展也无从谈起。”[3]

(四)宣传推广滞后近年,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包含音乐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旨在使这些古老文化得到挖掘、保护和传承,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具体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上,还较为单一,仍然是以政府和文化部门提供的人、才、物的支持为主,没有树立起主动宣传和推广的意识。以光山花鼓戏为例,虽然早在2014年,光山花鼓戏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门艺术还只是在本地流传,观众和表演者的数量十分有限,陷入了“酒香巷子深”的尴尬境地。

三、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路径

(一)助力农村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将河南构筑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打造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板块,正在中原大地铺展开来,为稳增长、保态势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最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又开展了2018年度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评选命名活动,全省20个乡村被正式命名为2018年度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针对发展模式单一和落后的现状,应在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帮助下,就产业化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对于传统文化来说,这种亲身参与的活态传承极为重要。在当下人才、资源等基础薄弱,且没有成功经验可以继承和借鉴的情况下,急需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帮助和指导。首先是明确发展方向。在产业化发展之初,一定要选对方向,选择当地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项目。以光山县为例,该县的采茶山歌、旱船、花鼓戏、皮影戏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豫南地区广为流传,深受本地和周边地区农民群众的喜爱。以采茶山歌为例,每年的采茶时节,在山上采茶的男女老少,都会情不自禁地唱上几段,前来观光游玩的客人不仅可以品尝到沁人心脾的毛尖茶,还能听到悠扬婉转的歌声,是一个极具发展空间的特色项目。可以效仿《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打造本地的山水实景演出,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又比如当下“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融入其中。比如在京东、淘宝开设旗舰店,销售门票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产品等。也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进行“菜单式”演出。对此要依托于地方高校,通过专项课题研究,对多种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选择最切合实际、最有发展潜力、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其次是创作音乐精品。在农村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以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为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以光山县为例,光山花鼓戏根植于农村,这是其特点,题材和内容大多都是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依据,人们可以把戏曲内容和现实生活相对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变,有些观念也在变,然而花鼓戏的演出仍然是以传统戏曲剧目为主,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农村地区流传的仍然是《茶妹子》《游春》等传统曲目,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产业化发展需要。对此要主动推陈出新,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为作品注入时代色彩,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继而获得广泛认可。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具有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应主动创作出反映时代心声、彰显地域特色的精品。特别是针对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量身打造作品,并广泛参与到新品的表演和推广中。据了解,当下光山县政府正联合当地高校,准备联手打造采茶山歌山水实景演出,将音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高校和地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获益匪浅。所以在地方高校的引导和帮助下,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当下存在的多个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继而开辟出全新的发展空间。

(二)助力农村音乐文化人才建设地方高校是一个地区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在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通过专向培养和定向提高,培养农村音乐文化人才,为这项事业的发展打下最长远、最坚实的基础。首先是专向培养。专向培养是指根据当下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人才需要,对在校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包含音乐教育人才、音乐理论人才和音乐演出人才三个方面。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以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为主。要鼓励学生投身于农村教育,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发光发热。对此高校应进行就业和心理两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村地区是一片大有可为的新天地。“必要时还可以邀请一些扎根农村,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举办交流会等,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4]而且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可以给更多喜欢音乐、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提供接触和学习音乐的机会,这种对本地中小学生的音乐培养,不但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在音乐理论人才方面,应鼓励师生在校期间广泛接触和涉猎农村音乐文化,或创作音乐作品,或进行田野采风,或开展课题研究等。学校应对各项理论研究成果充分重视,鼓励和帮助学生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中。在音乐演出人才方面,需要高校音乐院系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农村音乐文化的内容。以光山县为例,采茶山歌、花鼓戏等,都是极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完全可以融入声乐、器乐和理论教学中。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对这些内容十分熟悉,并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或演奏技能,那么毕业后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走上当地的舞台,满足地方文艺团体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再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门培训。其次是定向提高。除了对在校学生进行专项培养外,还要对农村地区现有的音乐人才进行定向提高。应通过农村音乐骨干培训班等形式,定期对民间艺人、音乐爱好者进行培养,包含识谱、基本乐理、合唱的组织和编排、常见乐器的演奏等。必要时还要来到演出现场进行指导,满足这些人才学习和提升的需要,让他们继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号召更多人参与到各项音乐活动中来。如东北师范大学早在2008年就建立了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利用实验区的条件,结合教育实习与见习,对地方音乐教育工作者、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城乡音乐教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助力农村音乐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有责任有义务为农村音乐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三)助力农村音乐文化演出市场的振兴音乐演出是音乐文化最直观、最接地气的表现形式,针对当下农村音乐演出市场存在的多个问题,需要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首先是下乡演出的继续开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共青团就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到今天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也一直是“三下乡”之“文化下乡”的主力军,广大师生牺牲假期时间,不畏酷暑,将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带到田间村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2018年年初,由农业部、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20家单位联合承办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光山县举办,创出了一条文艺扶贫、文艺助贫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使文艺扶贫项目在光山县结出丰硕成果。而且在下一步工作中,还要在演出内容、演出形式、演出效果等方面,进行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考量,逐步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引导广大师生认识到农村地区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自身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上精彩的演出,回报这些为我们提供物质食粮的衣食父母。其次是对民间乐团、剧团的业务指导。民间乐团、团作为农民群众身边的演出团体,是农村音乐演出市场的主力军,地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对此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单独指导的方式。集中培训是指对乐团、剧团进行集体辅导,讲授音乐美学、乐理等基本音乐知识,引导成员们形成正确的艺术观,自觉抵制一些不良风气。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多给这些团体提供舞台表演机会,如进校园演出、周边县市联合演出等。单独指导是指向民间乐团、剧团派驻艺术指导,以跟、帮、扶的形式,对团队发展予以跟踪式指导。他们作为高校和团队的联络员,积极利用高校资源,推动团队建设和发展。再次是联手打造项目和举办演出。“可以以地方高校为主导,以地方音乐文化以主要内容,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然后双方联手演出。”[5]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当下的演出内容得到丰富,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平台,让地方音乐文化走出地方,在新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以许昌学院为例,许昌学院积极致力于河南民间舞蹈专题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将民间舞蹈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河南民间舞蹈“进教材、下课堂、上舞台、到社会”,历时四年精心酝酿的原创河南民间舞蹈诗剧《农历》在许昌市许都大剧院举行会暨首演。该剧开创了河南原生态民间舞蹈创作的先河,成为河南民间艺术集大成之作,彰显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演出是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之所在,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振兴农村音乐演出市场,不断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新的、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让农村音乐大舞台再一次“火”起来。

(四)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宣传推广一方面,悠久而丰厚的农村音乐文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但是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传播范围仍然局限于本地,传播模式仍然以外部帮助为主;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网络、新媒体等全新传播渠道的运用也十分娴熟,正是宣传和推广农村音乐文化的不二人选。对此可以从研究和推广两个方面,助力农村音乐文化传播推广。首先是研究农村音乐文化。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库,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下,很多地区都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联合地方高校、地方文化部门等成立了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对地方文化进行研究。如安徽皖北六所高校联合组成的皖北非遗文化研究所、广东韶关三所高校组成的禅文化研究基地等。对此也可以依托于地方高校,成立专门的农村音乐文化研究机构,并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建立地方农村音乐文化专题数据库。以往,各类农村音乐文化资源多处于较为散乱的状态,而且遗失情况非常严重,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数字化抢救和保护。研究机构应对本地农村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比如按照时间、类型、风格特征等进行归类,然后在地方和高校图书馆的帮助下进行系统化和数字化建设,作为重要数据永久保存下来,彻底改变之前农村音乐文化口头和纸质传播的形式,从根本上避免遗失情况的出现。二是开展地方农村音乐文化专题研究。高校应鼓励教师在课题申报、科研立项等方面,将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对象,对其历史演变、面临的问题、发展方向、解决路径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作为其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其次是推广农村音乐文化。农村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之所以遇到多种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推广。而当下,则可以在地方高校师生的帮助下,利用各种新的传播渠道进行强有力的宣传。一方面,可以在校内进行推广,比如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或专场演出等,并使其和高校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校外进行推广。比如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就曾对本地非遗进行了专题采风,将年画、剪纸等民间手工艺拍摄为纪录片,在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播放,点击量已超过了20万次,很多人都是由此了解和喜欢上了本地文化,其宣传力度可见一斑。对此,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师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关注和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比如可以在高校师生的帮助下,利用直播,举办光山县、信阳市农村音乐文化专场演出,邀请民间艺人表演采茶山歌、花鼓戏、旱船等。为保证演出效果,前期可以采用众筹的方式,先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演员们的表演积极性,并充分考虑到观众的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内容选择。当网上直播成为一个系列节目后,既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也扩大了影响,可谓一举两得。这种宣传和推广,可以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重视农村音乐文化的氛围,让人们感到这种文化并不是古老陈旧的,不是仅存于博物馆的,而是就在身边。所以要通过新主体、新技术的融入,全面推动农村音乐文化的传播,帮助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地方高校和新媒体等新的传播渠道,正是最佳的新主体、新技术。

参考文献:

[1]张伟芳.河南省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95.

[2]孟俊.音乐文化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豫西南地区为例[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9):62-65.

[3]张浩.当代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8(11):70-71.

[4]闫骥爽.河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调查与对策[J].艺术评鉴,2018(16):88-89.

[5]沈炳毅.高校音乐教育助力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考:以皖西学院音乐教育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2(4):116-118.

作者:杨燕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