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语言信息传播论文范文

网络语言信息传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29 06:19:36

网络语言信息传播论文

1信息化的时代为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网络语言传播的意义在于信息置换的便捷,网络的电子化、互动化、全球化等特征为网络语言的成功复制、传播提供了可能。网络为语言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一方面,网络语言拥有口语和书面语不具备的优势,以信息为基础进行着传播,同时也保证了网络语言较高的保真度,多产性;另一方面,被广泛复制、传播的网络语言还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同,能够得以长久传播,在长寿性方面也拥有较高的值;还有,网络语言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后具备了简洁省时、直观易懂、便于记忆、具有口语化等特征,符合了人们追求新奇、快速省时等交际目的,被大量复制传播之后还提高了网络语言信息的多产性。

2语言机制是使网络语言信息得以复制与传播的前提

我们从语言使用的机制与语言的增长、发展机制中分析网络语言信息可以不断地被模仿与复制的理据。

2.1语言的使用机制与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

(1)预设机制是网络语言形式简洁的必要条件。

预设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发话人而言,有效地利用预设有助于人们清楚、明白、恰当地表达思想,从而促使受话人更好地接受、理解自己所表述的内容。预设不仅是一种语言理论,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应用价值,恰如其分地利用或进行预设分析将有效或超额地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从现代汉语的各种词类的角度:名词(名词性词语)、动词、副词、连词、数词中序数词、助词、语气词都能够触发预设。网络语言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数字、字母、谐音的预设表现比较明显。如,“XX门”、“XX客”等这类词,例如“XX门”始源“艳照门”,后来泛化到对于重要、大型事件的泛称。“河蟹”、“童鞋”、“886”、“小强”、“土豪”等大量词语的传播都是语言预设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从句式的角度,分句可以触发事态预设,表示假设的分句触发的预设命题一般与预设原句相反。如:“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不是……,是寂寞”、“我好X”等句式的复制与传播也是语言预设机制作用的结果。预设触发语由于其功能已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策略。网络语言预设触发语与预设紧密相关,对预设触发语的研究与挖掘,有利于更好的认识网络语言。网络预设触发语激活了人们的认知假设和认知背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传递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

(2)羡余机制使网络语言“长寿性”变成可能。

羡余就是多余,语言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羡余成分。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的并非是一对一的形式,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着诸多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聚、词组、句式。这种机制是人们进行有效交际与沟通的润滑剂,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为言行行为的言内、言外与言后提供了有效的空间。语言包含一定的信息量,而信息量的多少是话语价值的体现,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信息量的多少又取决于说话者的目的和交流的情景。如果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人们心中已有的观念,那么对于信息量的要求就相对较少;如果是介绍一种未知的事物,则对信息量的要求就会很多。另外,言语的情景对信息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外部环境对信息的传播会产生噪音干扰,为了实现传播效果,需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重复已知的信息来消解噪音,噪音越大需要重复的信息也越多,信息量就会相对变少。同时,信息量还与可信度相互影响,在一个拥有固定容量的言语片段中,可信度和信息量呈现的是反比关系。在语用学的范畴中,羡余量指在特定的话语情境中在传受双方之间公开的信息,即已知的信息。可信度是评估信息传递效果的主要指标,研究表明高可信度的信息内容往往能得到较长久的记忆,被用来继续传递的频次也较高,但传递信息量则相对较少。信息量是对言语中包含的新鲜信息多少的界定。信息量不等同于信息,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度。网络语言就是一个有固定容积的信息容器,在网络的交际中,网络词语通过调剂羡余量和信息量来影响可信度,从而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通常情况下,羡余量越高,可信度越高,信息量越小;羡余量越低,可信度越低,信息量越小。羡余机制带来了网络语言的“长寿性”,在一定时期内已经经受住了使用时间的考验,有效地被复制及被传播的历史过程。

(3)经济机制促使网络人际交际符号化。

语言使用中,为了实现交际意图、交际目标,提高交际效率,说话者往往试图“以少胜多”,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在编织语言符号时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用简单的信息形式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网络交际的即时性与虚拟性、一对多与多对一等特点,使交际符号呈现出多样性:英汉混杂使用、越界交际、字母、数字及标点甚至是表情图形都与汉字交织使用,声音、图形等动静结合,形成视觉、听觉等多种媒体共同参与的交际方式,使人际交往与沟通变得无负担、无压力,在虚拟的世界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网络语言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2.2语言的增长与发展机制与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始终适应着社会文化变化的步伐而进行着发展与变化。促使语言本身实质性变化的因素源自于语言机制本身。

(1)语言的再生机制使网络语言具备了“多产性”。

所谓的再生就是为了保持有机体具有一定的功能,由原本体的结构中增长出新的成分、新的组织。语言固然不是有机体,但在语言的发育上却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利用原来的结构与成分生成新的结构。汉语构词的词根复合法就实现了有机体的再生。现代社会中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与人们交际需求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标志。后现代社会的“去中心化”,人的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使人际交往的弹性化,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这一切加快了语言的再生,激活了语言的再生机制。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网络语言的“多产性”。网络语言中的自我复制,是以宿主的信息为传播源而模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进行自我完全相同的大量复制。

(2)移植机制是网络语言“保真度”的保障。

移植就是把自己以外的成分借用过来,融入自己的结构体系中。语言中的移植现象各国的语言中都有体现。日语对汉字与文字系统的移植、汉语对“欧化句式”的移植、外来语的植入等等都是语言移植机制作用的结构,语言移植的原因在于有机体的再生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语言机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就像人缺血,如果失血过多就会影响人的机体的正常功能,必须输血,把另外机体的血液输入本机体,这是人体移植机制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人的血液都适合自身机体,要与自己的血型相同才可以输血,才能融入到原机体结构中,否则就会发生排斥性反应。语言的移植也是如此,移植过来的语言成分要经过形式的改造才能与原有的体统和谐地融为一体,汉语中的外来词无论怎样变换形式,仔细分析都会找寻到原来的痕迹。网络语言的移植形式在满足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的前提下,不断的输入新鲜血液,不断的翻花样。网络语言的移植过程即在复制的过程中对于原版完整性的保留。对于原版信息保留的比例与复制的真实度成正向分布的正比例关系,出入过大,复制的成功性就愈小。“忠实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尺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概念中所言的“忠实”并不是百分百地进行保留、复制,而是允许在交际过程中能指的音响形式发生一定的变异,复制的版本也会有些微小的变化,“忠实”也会是一个动态的渐变过程,但无论怎样变化,对其追踪溯源,都会找到原来版本的复制源。

3网络语言信息对使用者价值取向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人际交往的方式,给人际沟通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使人们在这个非现实的循环场中进行着信息的复制与传播。

3.1人在网络语言传播中的主体性作用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在社会活动中为了相互理解,需要传播各自的思想文化意识。模仿的过程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有传播就有模仿,而模仿又是一种心理机制。总的来说,人在模仿、选择、复制、传播以及变异过程中起的主体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近年来,“随着IT技术以及电脑在大众中间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新技术以及互联网,网络语言也悄悄地在网民中普及开来,它的触角甚至已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来。网络流行语作为网上交流的工具,受到互联网自由化、虚拟化、交互化、全球化、无限化、电子化等特征影响,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反映并制约着大众的文化意识”。

3.2网络语言信息传播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

“以光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互联网克服了时空局限,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的‘塞伯空间即网络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人际交往的多元化与立体化。

网络语言信息的快速与便捷的复制与传播,打破了以往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模式,突破了现实交往面对面的直接性,使人际往来受血缘、地缘、业缘、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在“塞伯空间”里凭借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音频、微信、飞信、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媒体复制与传播网络语言信息,以“塞伯空间”为辐射点进行环形辐射,打破空间界限实现一对多的同时和即时性的交往,交际双方在这种交往模式下既是信息的受众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受众之间、受众与社会间通过网络语言置换与传播着网络语言信息,这大大地拓展了人际交往的领域,使人际关系具有了开放性,并呈多元化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际交往的循环场域。在这个循环场中,交往的主体具有了平等的互动,人们进行着越界的交往,跨越时空、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肤色与性别进行着合作与交往。

(2)网络语言信息传播使用者的心理变化。

伴随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必然会引起使用者的心理变化,在网络语言信息的复制与传播中折射出鲜明的社会心理特点。①求简求快;②童言求趣。“东东”、“漂漂”、“呼呼”等语句,以其形象性与卖萌性而获得受众的“围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复制与传播;③标新立异。“词汇系统中的现成词汇缺少了新鲜感,于是就去临时性的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例如:“粉丝”、“抓狂”等等,折射时代现象的表征化倾向;④从众时尚。“偶”、“稀饭”、“童鞋”、“……地说……”等“跟风”式的语言受到了大众化的追捧。

(3)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冲击着社会阶层的观念。

“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而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现实社会里等级使人际交往依赖于他人权威,中国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始终没有脱离“亲亲与尊尊”,人们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结构中进行着交往;而虚拟社会里,人际交往以其平等与自主解构着现存的社会组织结构,交际主体、交际的语言、交际信息的传播完全符号化,“我”既是受众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在“他者”与“同一性”、“自我”的互认中,平等地进行着沟通与交往。在网络语言信息的平台上,社会中任何阶层的社会成员抛弃了高傲与卑微,不受外界干扰的进行着信息的置换,交际的主体没有了阶级、阶层的藩篱,身份与地位淡化,享受着平行交往的轻松与愉悦,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尊严。

(4)网络语言使用者价值取向的转变。

网络语言信息的复制与传播过程,也是价值观转变过程。家庭的上网与交际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伴随着“宅”这个网络词汇的产生就形成了“宅文化”。“宅文化”在网络语言信息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意义增殖与变化的过程:“御宅族”——专门指迷恋于网络游戏、漫画的特殊人群,这些人远离现实世界,热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游离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宅男”、“宅女”等词的出现,进一步表明了“宅”已成为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他们通过网络排解着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无奈与诸多的不适应,将自己的交际范围锁定于家庭与网络范围之中。以“宅”为主体的社会生活文化潮流,折射了网民价值取向的改变。以网络化、信息化为表征的后现代社会消解了传统社会组织的实际交流的人本结构,为“宅族”的追求与生活方式提供了理据。虚拟世界里自我个性的张扬成为一种时尚。网络语言的复制与传播使原本属于个体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开始快速向社会成员传染,走向大众化与社会化。网络恋爱、网络夫妻等交际的游戏化、娱乐化已司空见惯。语言、网络和网络语言又影响着使用者,加速了个体的社会化进程。网络的普及与发达,人们通过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快速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判断力在很大程度上受网络语言信息的影响与制约,消息源的宿主进行着互动与共谋,在复制与传播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反映了整体上的社会价值取向。

作者:邸焕双王玉英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网络语言信息传播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xxcblw/65058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