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论文2篇范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论文2篇范文

时间:2022-09-17 02:48:17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论文2篇

第一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特征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的涵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和表达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种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的缺失或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旦发生,网络就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若网络舆情缺乏引导,加上网络推手或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负面舆情就会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一般是由负面舆情引起,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时,容易造成政府应急处置效率低下、政府公信力下降、公众认知误导、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等潜在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政治风险。关于舆情产生的政治风险,国外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多数暴政”理论,认为那些不符合理性要求却又拥有无上权威的“公共舆论”会成为民主社会的风险隐患。德国传播学者诺埃勒•诺伊曼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SpiralofSilenceTheory),再次证明了网络舆情风险问题的严重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后,网络舆情往往会无序扩散,呈现负面情绪一边倒趋势,容易产生“多数暴政”,造成政府处置效率低下,公信力下降。2.社会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中隐藏的大量不实信息甚至虚假信息,会给社会公众造成舆论误导,引致公众恐慌,有的甚至发生群体性冲突事件,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3.经济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网络舆情往往会带来“蝴蝶效应”,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甚至会给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例如,2007年海南“香蕉会致癌”的假消息通过网络广泛流传,致使海南香蕉严重滞销,价格暴跌,蕉农损失惨重。2008年四川广元“蛆橘”事件,致使橘农损失十几亿元。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复杂性特征为化解风险,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监控体系。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监控涉及多方主体,贯穿多个环节,涉及多种信息源和信息类型,呈现出复杂的社会系统特征。一是主体多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涉及的相关主体有农业主管部门、权威专家、新闻媒体、消费者、普通网民、意见领袖等,不同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分工各不相同,需要协调各参与主体的诉求和利益。二是过程复杂。网络舆情监控涉及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舆情分析、研判、预警响应等多个环节,网络舆情风险监控必须把握关键环节。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链条长,时间跨度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将引起网络舆情的连锁反应。三是对象复杂。网络舆情信息源涉及网站、微博、论坛、社交网络(如QQ、手机短信)等。网络舆情类型包括政府政策类、质量问题事件类、科学缺陷类、消费指导类和恶意攻讦类。[8]面对海量网络舆情信息,舆情风险监控必须明确舆情监测的范围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四是环境复杂。网络舆情风险监控受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科技进步、道德约束等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环境变量不是呈现一元线性规律,而是呈现多元、高阶甚至周期滞后的规律。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复杂性特征要求对其分析研究要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而霍尔三维结构模型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模型构建

(一)霍尔三维结构霍尔三维结构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一个系统工程方法论。霍尔三维结构用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的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等7个时间阶段;用逻辑维表示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等7个逻辑步骤;用知识维列举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霍尔三维结构具有研究方法的整体性、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工作问题的导向性等突出特点,是解决规模较大、结构复杂、要素众多的复杂社会问题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模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具有复杂的社会系统特征,适合应用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系统工程理论,建立三维结构分析框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将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舆情事件分为舆情发生期、舆情发酵期、舆情发展期、舆情高涨期、舆情回落期和舆情反馈期等6个阶段。[12]8-9这一时间分期同样适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发生周期。因此,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模型中,时间维包括舆情发生期、舆情发酵期、舆情发展期、舆情高涨期、舆情回落期、舆情反馈期等6个阶段。逻辑维是时间维的每个阶段所遵循的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等7个步骤。知识维是在时间维和逻辑维中所应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涵盖了农业经济、食品安全、法律、统计学、传播学、行政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学科领域。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模型。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三维结构分析

(一)时间维1.舆情发生期。舆情发生期表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或事件原创主帖见诸网络媒体后,网民进行转帖、转发、跟帖、讨论,初现零散意见。这个阶段以陈述性发帖和新闻评论为主要表现形式,涵盖热点事件的真实细节。舆情监控部门要认真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事实证据和现场重要情节,做好舆情分析研判的基础性工作。2.舆情发酵期。由舆情发生期进入发酵期,间隔短、速度快。在舆情发酵期,少量传统媒体开始介入报道,与网络舆情形成呼应,逐渐形成舆情热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往往呈现负面舆论一边倒趋势,舆情监控部门如果不及时响应,就会导致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大,聚合成负面舆论,相关部门能感觉到明显的舆论压力。3.舆情发展期。舆情发酵期所形成的负面舆论会持续惯性发展,事态进一步扩大,并会产生负面情绪“溢出”效应,发展成为社会对立情绪。这个阶段意见领袖出现,容易形成寡头意见集聚。这时更多传统媒体介入报道,网上网下互动,新闻评论数量剧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舆情呈扩散、上扬趋势。4.舆情高涨期。在舆情发展期,如果有关政府部门处置不当、不能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应对时出现不同口径甚至失言等,都会导致矛盾再度激化,一些网络推手和别有用心的人也会乘机兴风作浪,舆情出现强劲反弹,进入高涨期。5.舆情回落期。在政府的强力介入下,行政问责、司法介入和善后赔偿工作相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处理,相关事实和信息得到及时的公布和澄清,网民关注热度递减,于是,舆情出现拐点,逐渐进入回落期。6.舆情反馈期。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妥善解决,媒体报道和围观网友逐渐散去,网民关注点转移,有关部门开始总结经验教训、修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消除负面影响,舆情进入反馈期。

(二)逻辑维1.明确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确定舆情信息监测对象范围和监测方法,收集舆情信息相关数据和资料,并进行归类分析,甄别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诱因、传播源头、传播路径,明确舆情焦点。2.确定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总目标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不仅要设定总目标,还要根据舆情发展的6个阶段设定分目标。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目标的层次性、实现的可能性及其约束条件。3.系统综合。系统综合是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测的客观状况,结合目标任务和约束条件拟定若干可能的备选方案。在拟定方案中,要考虑成本和效率,做到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有机统一,还要考虑备选方案的可执行性。4.系统分析。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的复杂性特征,对备选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考量每个备选方案的收益、成本及执行的可行性,预测备选方案的可能效果。系统分析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5.优化。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各备选方案的优劣,进一步优化备选方案或提出新的备选方案。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区分出最优方案、次优方案和满意方案。6.决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部门根据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结果,从全局角度综合考量风险目标、成本收益、执行可行性和社会影响等因素,最终决定选择实施方案。7.实施。实施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在实施过程,要理顺机构职责与人员分工,当出现与预期目标不符时,要及时调整、修正实施方案。

(三)知识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各时间阶段以及每个时间阶段的逻辑步骤,涉及不同的学科知识,涵盖农业经济、食品安全、法律、统计学、传播学、行政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学科领域。在知识维方面,首先,要深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特性及其传播规律的认识。其次,要提高网络舆情监测的技术和分析水平,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海量信息的监测,并进行跨媒体关联分析和深度数据挖掘,做好网络舆情的发展预测和风险评估。再次,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体制机制的认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制度、舆情引导机制和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的实现途径

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潜在风险,舆情监控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规避或损失控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监控三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流程,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个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的实施有效监控。

(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识别包括风险感知和风险分析两个环节。(1)风险感知。风险监控人员要有敏锐的风险意识,根据舆情风险监测数据感知潜在的风险。风险感知主要依赖风险监控人员的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判断。(2)风险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人员要收集相关信息,甄别舆情信息的真实性,整理网民的代表性言论,分析其波及范围和社会关联度,判断舆情类型、性质特征及其发展阶段等。鉴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产地特征,风险识别可以应用现场调查法调查事件真相,分析其潜在的风险隐患。由于风险的可变性特点,风险识别应该是一项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必须贯穿网络舆情时间维的6个阶段。

(二)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如中心趋势测量、变异程度测量等方法,测算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以此作为选择风险管理技术的依据。充分、有效的数据是风险衡量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历史和现实数据的监测,监测数据资料要求具有大量性、具体性、同质性和相关性。为了获取有效的舆情监控数据,建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确定监测范围、明确监测信息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获取途径在传统的人工浏览和网络引擎搜索的基础上,可以与专业公司合作研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软件,从而提高舆情信息搜索的准确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对风险状况及其影响进行总体的认识和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可以在霍尔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网络舆情的历史数据和监测经验,确定各指标的风险阀值和权重系数,并将数据导入模型,计算其综合风险分值,并获取相应的预警信号。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影响较大又可以测度的风险评价指标,包括舆情议题、舆情传播、舆情发展、舆情控制、网民数量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风险转换矩阵,综合判断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预警等级。近年来,鉴于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将网络舆情分为特重舆情、重度舆情、中度舆情、轻度舆情四个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预警等级也可以采用这个划分方法。

(四)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在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及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风险监控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或降低风险事件损失的各种可能性。风险应对贯穿网络舆情时间维度的6个阶段。在舆情发生期,需要对具体事件溯源,找出舆情事件的传播源头、主要传播媒介、初始信息细节等。在舆情发酵期,需要进行分析研判,寻找舆情事件的争议焦点,把握舆情的传播路径。在舆情发展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介入,澄清事实真相,及时公布事件处理最新进展情况,消除误解,正确引导舆情走向。在舆情高涨期,需要启动应急机制和问责机制,有效缓解矛盾,控制舆情事态发展。在舆情回落期,需要继续实施舆情监测,防微杜渐。在舆情反馈期,需要注意安抚民意,预防舆情复燃,同时,还要进行舆情风险评估,以资借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监控具有复杂的社会系统特征,同时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与协调,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已经引起政府及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层面与研究层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引入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风险监控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思路,同时,也拓宽了霍尔三维结构模型这个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应用领域。

作者:徐学荣赖永波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江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结果与讨论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时节分布2012年、2013年分别监测获取值得关注的有效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样本203个、216个。按月统计问题事件发生情况,2012年、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的大致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在2月相对较少,连续两年监测到的问题都比较少,几乎是全年的最低点;3月舆情开始走高,2013年3月甚至成为全年问题舆情最多的月份;4月舆情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相对的高位;2012年5月出现当年舆情的最高峰,2013年5月问题事件舆情则在高位徘徊;6月问题舆情的发展趋势,2012年和2013年有所分化,2012年6月问题事件大幅回落,7月持续走低并出现一个舆情低点,2013年6-7月舆情则有所走高;2012年8月的问题舆情强劲反弹,出现当年的一个次高点,而2013年8月舆情开始走低并一直持续到10月,10月成为2013年舆情的最少月份;2012年9月问题舆情开始减少,10月成为2012年问题舆情的次低点;11月问题舆情有所反弹,并连续两月走高,2012年12月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相对高位。这种舆情走势和农产品(尤其是果蔬)生产供应的季节性明显相关。年底舆情出现反弹,也是与冬季设施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供给有关。2013年8月以后问题事件舆情出现总体下滑趋势,或许是国务院当年这一时期陆续出台的有关网络信息管理、信息公开及舆情监测应对等政策措施及“两高”出台的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对网络谣言产生了震慑作用的结果。可见,网络谣言及对个别局部性小问题的放大炒作占据了问题事件相当大的份额,明显虚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网络谣言大幅减少,“问题”“事件”就随之消减。

(二)不同源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份额比较农产品是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11]。为了简便起见,也为了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统计口径尽量保持一致,根据农产品的来源不同,本研究在舆情统计分析时作了适当归并,分为农作物种植(包括食用菌)、畜禽养殖(含生鲜乳)、水产养殖捕捞等类农产品,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2-2013年,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农产品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占了较大的份额,两者之和超过当年问题事件舆情总数的85%,水产养殖只占10%左右。其中,2013年来源于种植的农产品问题舆情还有所走高,大幅高于畜禽养殖的农产品,超过当年问题舆情总数的50%,同比增加7.6个百分点;水产养殖农产品的问题事件舆情比2012年有所减少,大约减少4.5个百分点。

(三)农产品产销不同环节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情况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收获、屠宰、捕捞、包装、储藏、保鲜、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供应链条长,生产环境复杂,污染源多,问题舆情复杂多变。为了直观明显,本研究在舆情统计分析时将有关环节合并,分为生产(包括产地环境及投入品)、初加工、储运保鲜及销售等4个环节,舆情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2-2013年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最多的是生产环节,连续两年都排在第一,2012年占全年问题事件舆情总数的44.34%,2013年占61.57%,同比增长超过17个百分点;其次是初加工环节,该环节的问题舆情连续两年排行第二,2012年占37.93%,2013年占25.46%,同比下降超过12个百分点;生产和初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舆情累加占了这两年问题舆情总数的80%以上。储运保鲜和销售环节这两年监测到的问题舆情相对少一些,占舆情总数比例几乎都分别在10%以下,其中销售环节的稍多于储运保鲜环节的。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形成原因本研究对2012-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生产环节,80%左右的问题事件主要是因为投入品滥用、非法添加和产地环境污染问题所引起的,有不足20%的问题舆情是源于动植物疫病、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连续两年的监测结果趋势高度一致(见表3)。农兽渔药及化学肥料滥用及其残留污染问题是生产环节首当其冲的问题,两年的问题舆情占该环节当年舆情总数的36%~40%;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添加(饲喂)违禁及非食用物质产生的问题事件舆情,两年所占生产环节舆情的比例在20%~30%之间波动;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也受到网民的极大关注,所形成的问题事件舆情样本数量占生产环节总数的14%~19%;动植物疫病引起的舆情占生产环节的舆情比例两年来持续稳定在15%左右;此外,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以及自身毒素及代谢产物等问题引起的生产环节网络舆情累计都维持在5%左右,尚未形成网民关注的重点。在产地农产品初加工环节,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引起的问题舆情连续两年都占初加工环节舆情的50%以上,其次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问题舆情,2012年占36%左右,2013年占24%左右,这两类舆情占了初加工环节问题舆情的80%以上;初加工环节居于再次的问题舆情是产品、原料及包装污染、产品标识混乱等形成的问题舆情。在储运保鲜环节,2012-2013年监测到的问题舆情趋势迥异,2012年主要是非法添加使用违禁物质,而2013年主要是储运过程中农产品发生变质(霉变)产生的问题舆情。在销售环节,主要是制假售假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形成的舆情。从表3中可以看到,有些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原因,比如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在不少环节都存在。按成因归类我们发现,按引起舆情数量多少排序的舆情成因,2012年排第一的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第二是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第三是违禁农兽渔药及农兽渔药残留问题,产地环境污染形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问题事件排在第四;而在2013年,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引发的问题事件舆情排在第一,非法添加类舆情比2012年有大幅下降,但还是排在第二位,这或许和2013年针对2012年的问题事件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有关(见表4)。此外,动植物疫病和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问题舆情也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致病微生物网络舆情问题2013年有较大幅度的上扬,占舆情总数比例从2012年的3%左右上扬超过7%,有成为问题舆情热点的趋势。致病微生物包含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化学性、真菌毒素等。实际上,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一直是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当中占比最高的,2011年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占到全部食物中毒事件60%以上。

(五)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的热点地区分析对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地区分布特征我们已有专门的分析研究[5~6],本研究侧重研究有效样本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地区分布情况。按问题事件舆情首次曝光的地点划分,除了涉及3个以上省(区、市)、无法明确具体发生地区的问题事件舆情外,当年发生的问题事件舆情数量进入前10名的,2012年依次是广东、山东、浙江、北京、湖南、江苏、福建、河南、上海和辽宁等省(市),2013年依次是广东、山东、江苏、北京、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和四川等省(市)(见表5)。2012-2013年都进入前10的有广东、山东、北京、浙江、湖南、福建和河南等7省(市),而广东、山东和北京等3省(市)的舆情占总舆情的40%左右,仅广东1省占全国问题舆情2012年和2013年都超过20%。不难看出,问题事件舆情数量进入前10的省(区、市)多是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社会比较发达地区,或许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农产品需求量大,农产品来源复杂,媒体发达,公众更为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媒体更容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

(六)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媒体类型关于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媒体类型我们在相应研究报告中已有报道,本研究侧重研究有效样本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首发媒体类型情况,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2012-2013年,传统媒体仍是第一时间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主要媒体,2012年传统媒体报道(曝光)的占59.61%,2013年占66.67%;第一时间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网络媒体,2012年占40.39%,2013年占33.33%。在传统媒体中可以看到,第一时间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报纸持续两年雄踞榜首,所引发的的舆情数量远远高于排在其后的电视、广播和期刊。2013年电视报道(曝光)的问题舆情虽有所上扬,但仍无法与报纸相比。在新媒体中,份额最大的是网站(包括传统媒体衍生的相对独立的网站、商业网站及境外新闻网站等),占2012年问题事件总舆情的34.97%,占2013年的30.09%;其次是微博、论坛等。由于本研究是基于网络监测获得的舆情,传统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网络版或者网络相关报道,监测获得的媒体类型有关数据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据研究,近年来,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有了网络版,即使没有网络版的传统媒体所报道的问题事件,新媒体如微博也会给予转发,因而会及时出现在网络上。所以,以上结果即或有误差,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二、结论

通过上文对2012-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监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隐患的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的时节特征从2012-2013年问题事件舆情的发展态势来看,2月和10月是全年舆情相对较少的月份,3-5月是问题舆情趋于多发季节,6-7月舆情在相对高位波动,8月以后问题事件舆情逐步回落,直至11月才有所反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品种差异从2012-2013年连续两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监测结果看来,容易引发消费者关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主要是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农产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相对较少。按问题事件舆情数量的多少排序,首先是果蔬、米面及食用菌等种植类农产品,其次是猪、牛、羊、鸡(蛋)及生鲜乳等养殖类农产品,水产品排在第三位。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发生的重点环节2012-2013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发生的重点环节是生产和初加工环节。问题舆情数量按环节排序大致是:生产环节>初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储运保鲜环节。初加工环节包括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其实大多仍在产地。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及其网络舆情大多是“产出来”的。要消减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风险,就要进一步加强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前移关口,解决和防范种养环节的安全问题,防范和消除初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积极消减产地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真正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出来”。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诱因从连续两年的监测结果来看,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违禁农兽渔药及其残留、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及动植物疫病是近年来网民持续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也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主要诱因,成为网络虚拟空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燃烧的五大物质材料;致病微生物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担忧有上扬的趋势,值得有关监管部门的重视;农产品包装材料、产品标识等问题舆情虽然占有的份额比较少,但相应的舆情效应也不可忽视,比如包装胶带、产品胶贴标签致癌致畸类舆情在网络虚拟空间时有出现,也引发了消费者的疑虑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出现的热点地区2012-2013年实时网络舆情监测发现,广东、山东、北京、浙江、湖南、福建和河南等省(市),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多发地区,广东、山东和北京等省(市)是舆情热点地区,广东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舆情最热地区。

(六)第一时间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主要媒体类型传统媒体报纸仍然是第一时间报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主要媒体类型,网络媒体尚属第二位,这或许与目前我国多数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编权,只能转载其他媒体报道的制度性因素有关。基于传统媒体的监管特点,可以说,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基本上仍可以受控;新媒体虽然屈居第二,但毋庸置疑,它们已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近年来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民间舆论场的主要媒体平台,而且其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监管难度大,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使问题事件的曝光变得轻而易举、防不胜防。

作者:李祥洲廉亚丽戚亚梅李艳郭林宇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论文2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wlyqlw/6541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