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范文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范文

时间:2022-03-12 03:54:35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池州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利用状况随之发生变化,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多,致使耕地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阐述研究区概况和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其次分析了池州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池州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池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池州市

随着我国近10年来人口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土地资源作为民生之本,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但由于存在人类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等问题,造成能供给人类较好利用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2]。池州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江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新型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3],尤其是江南集中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致使目前所需求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4],从而造成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日益增多,甚至不少优质耕地被占用,给耕地保护和粮食生态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5]。本文通过对池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池州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这对于控制该市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耕地保护,促进该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区概况和池州市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

1.1研究区概况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6°38′至118°05′、北纬29°33′至30°51′。东与铜陵市接壤,南接黄山市,西与江西省九江市相邻,北临长江。该市土地总面积8398.72km2,约占安徽省土地总面积的5.99%,现辖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61.6万人,比2014年增加1万人。其中,全市常住人口143.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4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6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池州市作为我国最早设置的部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质量优良[6]。

1.2池州市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

根据池州市土地调查结果,该市2015年土地总面积为839872公顷,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如下:(1)农用地:全市农用地面积为7291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81%。其中,耕地面积为13876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6.52%;园地面积为1858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21%;林地面积为539553公顷,占64.24%;其他农用地面积为32217公顷,占3.84%。(2)建设用地: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34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6%。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42504公顷,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5.06%;交通运输用地5120公顷,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0.61%;水利设施用地5362公顷,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0.64%;其他建设用地大多为风景名胜区及特殊用地,面积为426公顷,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0.05%。(3)其它用地:全市其它用地面积573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83%。其中:水域500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6%;自然保留地73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7%。

2池州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

2.1池州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

池州市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1.1人口方面因素人口方面因素如人口增长,作为一种持续的外界压力,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为保障。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上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导致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不少耕地被占用,致使土地的供需问题更为突出[7]。

2.1.2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

通常来说,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自然和经济因素,主要有当地的自然条件与城镇化水平、政策制度、科技发展水平、人文风俗等。由于池州市近几年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阶段,使得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不断增加,而这些新增的建设用地,其中有一部分需要占用耕地[8]。

2.1.3政府决策因素

政府决策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正确和积极的政策引导可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尽管耕地数量变化是长期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累积结果,但政策可以起到缓和或者加剧这一过程的作用。譬如1996年国家实施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有效扭转了各地因盲目或过度占用耕地来搞建设开发致使耕地总量不断减少的被动局面,1998年后全国实施生态退耕工程,保障了全国耕地总体上的占补平衡[9]。

2.2池州市土地变化的驱动因子

2.2.1土地变化驱动因子的指标选取原则

土地变化驱动因子,主要涵盖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为了合理有效反映不同指标对土地变化的影响程度,需要构建一定的土地变化驱动因子的指标[10]。通常来说,这些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1)代表性原则。影响土地变化的各种指标较多,既有直接因素,又有间接因素。因此,这些指标的选取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力求能够有效反映这些影响因素的主导作用,同时要避免各指标之间重叠,忽略或舍弃少数次要的指标[11]。(2)综合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全面、客观,遵循综合性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将影响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都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做到更客观公正的分析各个指标因素的影响程度。(3)可行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遵循可行性原则,选择的指标要容易量化,使其能够定量的表示,同时指标数据要易于搜集。

2.2.2池州市土地变化驱动因子的主要指标

根据池州市2005年至2015年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主要搜集了池州市自2005年至2015年共10年间的历年耕地面积数据Y(公顷)进行列表对比,同时选取了其它常用的该市土地变化驱动因子的主要指标数据[9],其中包括人口总数量X1(万人)、城镇化水平X2(%)、国内生产总值X3(亿元)、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4(万元)、该市第二产业产值占三大产业产值的比重X5(%)、建设用地面积X6(公顷)、全市工业增加值X7(亿元),池州市2005年至2015年的历年耕地面积数据及其土地变化驱动因子的主要指标对比数据。

3池州市土地利用方面的存在问题

池州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集约度较低

池州市位于皖南山地丘陵区,经济总量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数量较多。一方面,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从土地总量来看,用地结构存在农业用地比重大,工业用地比重偏少,较难利用的土地相对较多。另一方面,该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集约化程度,要比周边发达地区相对低。由于该市城乡统筹发展不太协调,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要比乡村相对高,近5年来池州市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现象比较严重,在这些扩张的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中,居住用地和工业、商贸用地比重偏大,而仓储与物流等用地比重偏小。

3.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尽完整,土地调控难度较大

鉴于池州市目前尚未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农业区划及城镇规划所组成的完整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致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有效地对城镇与新农村建设、各行业土地利用进行指导和调控,造成总体规划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安排各项建设用地,调控土地利用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土地调控难度增大。

3.3土地利用布局比较分散,城乡结合部存在土地闲置现象

由于池州市地形比较复杂,造成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再加上低山丘陵或山岗区土地并不平整,所以导致当地土地利用布局比较分散和混乱,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同时,由于当地农民长期以来种地的收入普遍较低,又受到周边发达城市经济利益的诱惑,不少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使得当地农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不少土地被闲置,一些耕地被抛荒,使得土地利用程度不断降低,直接威胁到当地的粮食生产安全。

4池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4.1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进行土地利用科学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成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必要保障之一,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和优化配置,没有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将会造成土地开发利用的盲目无序和混乱的局面,这不仅浪费了日益珍贵的土地资源,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直接威胁到当地的粮食安全,还会对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环境保护等造成威胁。在制定池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注意符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增长,合理配置土地资源[12]。

4.2进一步控制住城镇化盲目扩张和人口盲目增长的局面

由于人口增长是池州市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人口的增长,一方面要占用一部分耕地用于人们的建设生产和居住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又需要数量较多的耕地开展粮食生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构成了对耕地保护的双重压力。近5年来,池州市人口出生率虽然较低,但人口增长速度依然较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新增人口对耕地的需求是占用耕地的驱动因素之一,同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部分地区土地退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我国有关土地利用保护的基本国策,与此同时要控制住人口增长过快的局面,以进一步缓解人口快速增长对耕地需求所带来的压力[13]。

4.3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模式,减少对耕地的盲目占用

首先要对池州市农业生产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农林牧副渔业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得到协调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要发挥土地的生态景观功能,沿江、河、水库区域,城乡结合部等周边农田、园地、林地、池塘、水网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加强农田景观设计,要保持好田园风光。鉴于池州市正处于城镇化加快阶段,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少耕地被占用改变为建设用地,尤其是一些优质耕地被占用。因此,通过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模式,改变以往不合理的用地模式;要减少对耕地的非法和盲目占用现象,使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要进一步完善该市土地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过程的监测与监管;积极开展好土地生态建设,加强对土地生态核心区的保护,治理并修复那些退化的土地生态系统,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推行节约型土地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14]。

4.4不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加强土地法制建设,管控非法囤地现象

要不断加大土地整理的力度,通过进一步开展土地复垦、农地和农村旧宅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重点要以“空心村”、废弃地、闲置地整治为中心,逐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和建设,同时要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水平,严格实行对耕地的占补平衡。由于池州市所辖小城镇较多,当地的地价较为便宜,非法囤地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当地政府部门现有的有关土地保护的法规不够健全,依法管理土地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该市应设立专门的土地保护和管理的法规制度,要严格管控农用地盲目转化为建设用地,尤其要保护好基本农田,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当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科学规划与管理[15]。此外,要进一步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保护的法律意识,不断治理非法囤地等土地违法现象,建立比较健全的土地整治与监测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土地评价制度,通过创新土地整理和激励机制,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盘活城乡(城郊)结合部的一些闲置土地,并大力推广先进的土地复垦工程和技术,及时复垦那些已被废弃的城镇工矿区、农村旧宅地及砖瓦窑场等场地,以实现新增一部分耕地,以达到当地耕地占补平衡的目的,从而促进池州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郑振源,黄晓宇,等.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反思[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9-12.

[2]宋洪亭.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222-223.

[3]张乐勤,陈素平,陈保平.1996-2011年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测度与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9):1117-1124.

[4]陈保平,李恕宏,陈烁.皖江城市带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模式研究———以江南集中区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6):55-59.

[5]肖倩.池州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6]张乐勤,张荷花,陈素平,等.基于协整分析的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4):37-42.

[7]秦莉茹.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模拟与调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8]吴英杰.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9]罗琦.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郑荣宝,陈梅英,陈美招.广州市花都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因素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1):66-71.

[11]王安辉.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2]赵可,李平,张安录.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2):53-57.

[13]郑云云.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压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4]王于娟.建设用地供给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5]张乐勤,陈素平,陈保平.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以安徽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4,(2):75-82.

作者:陈保平1;陈志鹏2 单位:1.池州学院,2.黑龙江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tdzylw/71224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