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07:47:11
科技杂志范文第1篇
1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存在形式及内容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绝大部分停留在"拷贝阶段",在形式上是单纯印刷版的重复,甚至是印刷版的简单扫描,出版时间明显滞后,且网页设计过于简单;在观念上认为网络只是给读者一个新窗口,没有对编辑流程进行调整;形式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未通过整合内容形成跨媒体的一体化服务,不能满足编辑部及读者多方面需求[4]。这其中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考虑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主要负责人对网络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人才;③网络技术缺乏;④编辑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适应等。
科技杂志范文第2篇
1.1样本来源
样本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发行的医学专业期刊共有25种,占浙江省科技期刊总数(115种)的1/5。涉及基础医学、内、外科等13个学科,数量最多的为综合类(4种),其次为学报类(3种)。刊期以月刊为主(12种),其次为双月刊(11种),半月刊和季刊各1种。
1.2统计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为数据源,统计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3项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同时,为客观评价期刊的水平,对以上指标用本期刊的指数/学科平均指数来进行纵向的比较,比值>1表明该指标高于学科平均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显示度,与期刊影响力、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直接关联,是目前公认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表2显示:浙江省医学期刊总体的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因子/学科平均比值>1的期刊仅有5本: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612),护理与康复(1.243),肝胆胰外科杂志(1.203))和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1.190),其余都在本学科的平均水平之下。从以上结果来看,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外,其余4本杂志均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表明专业特色对提升杂志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大的帮助;而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虽为综合类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研背景,使杂志的成长有了有利的环境。总被引频次可以显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省医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201次/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2次/刊),说明浙江省医学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学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仅有4本期刊: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659),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581)),浙江预防医学(1.187)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62)。有学者认为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相关,本文总被引频次/学科平均>0.6的13种期刊中只有2种是双月刊,因此浙江省医学期刊整体的总被引频次较高是否与其载文量较多有关,有待探讨。
2.2浙江省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情况
基金论文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期刊吸收学科前沿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的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与学科平均比值>1,分别为: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温州医学院学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浙江医学和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一般来说,高校学报或者由高校主办的杂志依托高等学府,基金来源丰富,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的几率比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和《浙江医学》,其余6种杂志均由浙江大学或者温州医学院主办,这2所大学均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医学》作为一本地方性的医学杂志,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充分说明其在浙江省医务工作者中的地位。
3讨论
3.1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评价
目前,期刊的评价指标有10余种,其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各有局限,但还是能够基本反映期刊的总体状况。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医学期刊以上3种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力较弱,虽然在学术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学科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国内的优秀期刊相比还有待提高,这与浙江省期刊的总体情况相似。但是也不乏亮点,一些期刊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在其自身的学科领域内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3.2提升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3.2.1找准定位,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要在国内的众多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求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有着自身特色或者学科优势明显的期刊影响力均较强,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项指标名列前茅,这与其是为数不多的医学领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杂志密切相关,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了高影响力。另外几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其余几种也都具有明显的“小而精”专业特色。因此,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需要编辑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3.2.2探索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已明确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改革的”路线图”,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约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国内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系列杂志,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浙江省主办的3本“中华”系列杂志中,除了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因办刊时间较短,一些指标略低之外,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本学科领域中名列前茅,充分显示出“中华”品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可以结合浙江省医学期刊的特色或者学科特点,逐步整合横向和纵向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医学期刊集群,通过集团优势提升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刊名带有“浙江”的地方性医学期刊,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响力偏低的现象,而且一些杂志的学科和内容也趋于雷同,这些杂志是否可以尝试联合经营,优化配置,取长补短,通过团队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进一步带动期刊的整体发展。
3.2.3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
科技杂志范文第3篇
1方法
1.1期刊选择
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引率I>0.80比较合适”J。因此,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1中医药卫牛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种,见表1。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种(2/40),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1种(1/92),药学1种(1/35),临床医学1种(1/48),妇产科学与儿科学2种(2/22),护理学1种(1/12),内科学4种(4/44),外科学5种(5/47),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1种(1/16),肿瘤学2种(2/22),中医学与中药学1种(1./43),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种(1/24);医科大学学报、保健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口腔医学4个领域共104种期刊没有。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学比例最高(5/47);中华系列杂志有18种,占81.8%(18/22)。
1.2数据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9’为源数据,分析上述22种医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共10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并与2007年CJCR收录的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和1765种科技期刊做比较,用SAS9.2软件做Knmkal—WallisH检验。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其中2004年版无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2结果
2.12003—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2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几乎都平稳上升,只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轻微降低至3181。5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翻番,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42.2%,142.8%,144.3%;增长率较低的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2%和37.4%。5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种期刊;<2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创伤杂志和癌症较低(<1700),分别为1618和1520;≥3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居领先地位,分别为“3l和3878(表2)。大多数期刊(16种)的影响因子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波动较大的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0.963与0.552;3种平稳上升,3种一直上升。有4种期刊增长率较高(>30.0%),即中华护理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9%,74.1%,89.8%,36.2%;9种期刊呈现负增长,包括2种波动大的,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降幅较大,分别为26.7%,20.9%和22.4%,中华医学杂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进入低增长期或处于调整状态。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1.O的有1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护理杂志较高(>1.5),分别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种;余下3种较低,即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737,0.672和0.740(表2),该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率也居前3位。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78,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录的1765种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呈轻微波动状态或比较平稳(表3)。2007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71,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435与1765种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种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种期刊,其中≥0.95的有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分别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种(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稳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为0.93,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82与1765种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
引用刊数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可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广泛程度;扩散因子指被评价期刊在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22种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数都平稳上升,增长率>50.O%的有8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幅较大,分别为91.7%,73.3%和73.9%;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增长率较低(<30.o%),分别为27.3%和24.4%。随着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数的增加大多数期刊的扩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趋势(16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5种期刊(>25.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6.2%)、中华肝脏病杂志(28,6%)、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4.0%)、癌症(28.7%)、中华医学杂志(28.3%);4种较平稳;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种处于轻微波动状态。5年的平均引用刊数<200的为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分别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种;I>300的有11种,其中药学学报、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较高(>350),分别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扩散因子>10.0的有18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癌症较高,分别为19.25和22.07;其余4种<10.0,其中中华护理杂志最低,为4.2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平稳上升而平均扩散因子逐渐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分别为357和11.63,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分别为184和31.25,1765种科技期刊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数在增加,而扩散因子在降低,这种影响力的反向变化说明“扩散因子”这一指标存在某些缺陷¨引,应用该指标评价期刊影响力时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是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越大。在4年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和癌症3种的学科影响指标维持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升并维持1,而其他17种期刊均呈轻微波动状态,增长率为一16.5%一12.O%。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80的有12种期刊;在0.6~0.8的有6种;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种较低,分别为0.52,0.54,0.56和0.46,不过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增长率居前(分别为9.8%和12.o%),另2种呈负增长(分别为一5.3%和一5.9%),见表2。学科扩散指标是在统计源期刊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4年的学科扩散指标一直上升的有3种:药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其增长率也较高,分别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为中华肿瘤杂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轻微波动的有3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余15种均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轻微下降。4年的平均学科扩散指标>1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与癌症较高,分别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种期刊<10.0,其中中华骨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较低(<7.0),分别为6.00,6.13,5.99,6.10,6.1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学科影响指标比较稳定,平均学科扩散指标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两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8l和10.73,均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55和5.09,也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上升后趋于稳定的9种,一直上升的4种,较平稳的5种,呈波动状态的4种。增幅超过1倍的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3种,增长率分别为134.O%,165.4%和117.5%;呈波动状态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200的只有中华骨科杂志(192);200—400的有18种期刊;3400的有3种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冲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分别是440,445,793(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为369,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356,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
几乎每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都呈波动状态或波动性降低。平均基金论文比<0.2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为0.394);≥O.40的有5种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种期刊的国际论文比几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稳下降或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07年有14种为0,6种为0.Ol,1种0.02,1种0.06。每种期刊的平均国际论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种,其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较高(>0.04),分别为0.044和0.050;<0.02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010与0.008(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呈波动性变化或震荡(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8,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国际论文比在前4年比较平稳,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009与1765种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表明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3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表5列出了22种医药期刊2003—2007年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计算结果,其中I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是对l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对评估值,为相对学术影响力,更便于比较和排序,具体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1]。l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有6种期刊,其中1种的I,>1.O(1.26),2种的增长率>O.5(均为0.51);上升后趋于稳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种,其中4种的I,>1.0(分别为2.0,1.02,1.15,4.25);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的有5种期刊,其中2种的I。>1.O(分别为1.44和1.20),且增长率均较高(0.71和0.75),表明这些期刊在调整后增长势头良好,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呈“V”形变化;在高位震荡的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长率较低(0.07),表明该刊一直处于调整状态。I,≥1.0的有7种,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种(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为0.99);I。<0.5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较低(<0.40),分别为0.34,0.38和0.39。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0的有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较高(>0.70),分别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种,其中中华肿瘤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较低(<0.10),分别为0.09和0.07;<0的有2种,即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分别为一0.05和一0.08,推测该两种杂志很快或已进入调整期。
4讨论
4.1影响力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从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逐年上升看,所选期刊的影响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评价指标均值也远远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与CJCa的1765种科技期刊。该22种期刊的影响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点。(1)主要评价指标(除国际论文比与扩散因子外)的数值较高,但增长幅度或增长率较低,相对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也无>1.0的。(2)指标变化趋势以比较平稳或轻微波动或先升后趋于稳定为主,因此这些高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增速已减缓,大部分期刊快或已进入调整期:部分在调整后增势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处于上升期,如药学学报与癌症的多项指标数值较低,但增长率居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估结果也显示,该22种期刊影响力的发展主要呈现4种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6种);上升后趋于稳定(10种);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5种);在高位震荡(1种)。影响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26),列第四位,影响力增长率居中(0.33)。其总被引频次与引用刊数分别为3425与359,分别列第三、第四位;来源文献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长率最高(165.4%);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也较高,分别为0.94和0.98。第二种趋势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这类期刊目前的影响力均较高,可以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为代表,其I,居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但增长率较低,中华护理杂志呈负增长(一0.05)。其主要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居领先地位;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居第一,中华医学杂志的引用刊数居第一。2007年的总体影响力降低可能与国际论文比大幅降低有关,也可能与其来源文献量增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总被引频次增加的作用导致影响因子降低有关。第三种趋势是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可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44),居第三位,增长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评价指标居前,平均影响因子(1.513)居第二位,总被引频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数(334)列第五位;但其影响因子波幅最大(0.963),来源文献量的波幅也达120,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也呈波动状态。最后就是中华内科杂志呈高位震荡,其I,接近1(0.96),但增长率只有0.07。其影响因子呈波动状态(波幅为0.451),但平均影响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数(385)居第二位;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波动状态,但平均学科影响指标与平均学科扩散指标较高,分别为0.98和13.07;其国际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比均呈波动性降低,尽管其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指标变化趋势与动态评估模型评价期刊影响力各有特点,后者计算结果的数据比较直观,便于总结规律;前者比较感性与分散,可用于解释与印证所总结的规律。
4.2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期刊学科性质的影响pJ。无论从引证指标的绝对数值看还是从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结果看,中华护理杂志都是一种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其平均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数最低,仅为181。这表明该刊影响力已极大地受到其学科性质或刊载内容范围的限制;而刊载大内科、大外科与综合医学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其引用刊数均居领先地位。另外,单一器官或系统专业期刊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也较低,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出现双低,其I,也最低。作为综合类的中华医学杂志,仅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引用刊数居领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学科扩散指标较低与其学科内期刊数最多(92种)有关。第二,受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居前二位的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来源文献量均居领先第位,其中中华医学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其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均靠前;所选22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医药期刊。这些结果表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夏朝辉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科技杂志范文第4篇
叶杂志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农业学术期刊,于1985年创刊,目前为双月刊,主要报道有关农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原创论文、前沿进展和专题综述,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入编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曳,2014年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学术期刊的认定。叶杂志曳创刊时定位为技术类期刊,后逐渐发展到学术类论文和技术类论文兼有,在2014年二者比例大致为7:3。2014年10月叶杂志曳召开了第六届编委会,会上就叶杂志曳的发展方向、期刊定位、作者群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决定在学术期刊认定后,应明确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2012年要2016年叶作物杂志曳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叶杂志曳学术期刊定位认定前后的载文量、机构分布、地区分布、发表时滞、基金论文比、栏目设置等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刊载论文的情况、评价期刊的发展现状,以及时发现问题,为提高期刊影响力、建设品牌提供参考和依据,并探讨了载文信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叶作物杂志曳2012年要2016年刊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除去编辑部刊发的会议报道、征订启事等,共1099篇论文。
1.2方法统计
2012年要2016年叶作物杂志曳载文量、发文机构分布、地区分布、核心作者、基金论文比、引文量、发表时滞。计算篇均作者人数、篇均基金数、发表时滞渊收稿日期至发表日期的天数冤、处理周期渊收稿日期至修回日期的天数冤等信息指标。通过对发文机构发文量的分析,确定主要发文机构及其5年发文量的变化。采用普赖斯的方法确定核心作者,公式为M=0.749伊(N姨max),式中院M为论文篇数,姨Nmax为统计年限内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发文篇数,发文量高于M篇以上的为核心作者[9]。进行普赖斯方法确定核心作者时所采用的作者包括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出版情况
2012年要2016年叶作物杂志曳页面数和篇均页面数持续增加,而载文量持续减少。2016年页面数较2012年增加10.09%。载文量从2012年的249篇下降到2016年的179篇。2012年要2014年载文量降幅较小,而2015年和2016年降幅明显,分别较2014年载文量下降17.80%和24.15%。原因是2012年要2014年技术介绍类论文每期占比超过20%,这类论文篇幅较小,一般只有1~2页。2015年叶杂志曳调整载文范围,此类论文不再刊载,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为主,使得篇均页面数增加。因此,在总页面数缓慢增加的情况下,2015年和2016年的载文量明显下降。2012年要2016年叶杂志曳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在5.12~5.79之间,平均为5.49,高于其他一些农业科技期刊作者合作度[10-11]。机构合作度与于飞等[11]的研究结果相当。基金论文比较高,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2论文处理周期与发表时滞
论文的平均处理周期2012年和2013年比较接近,均为30天左右;而2014年要2016年的平均处理周期明显延长,基本上比2012年和2013年翻了1倍。原因是2012年要2013年期间,稿件在外审、终审后,将决定稿件录用的时间记为修回日期,而将编辑稿件过程中与作者的沟通修改时间没有计算在内,2014年后将编辑与作者沟通修改的时间计入后,显示平均处理周期延长。2012年要2016年叶杂志曳平均发表时滞为119.8~168.1天。2014年要2016年,平均发表时滞持续缩短,从168.1天缩短至119.8天,缩短了48.3天。从平均发表时滞看,处理周期的延长并没有影响论文的收稿至发表时间。
2.3载文的机构和地区分布
2.3.1载文的机构分布
叶杂志曳2012年要2016年发文最多的机构是东北农业大学,共发文147篇,占5年总发文1099篇的13.38%,但发文篇数从2012年的46篇锐减到2016年的16篇,占当年发文总数比例从18.47%下降到8.94%。排序第二的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发文量均为65篇,两家机构发文量2012年要2015年相差不大,占当年发文数比例也相对稳定,但2016年下降达一倍左右。发文数排第三位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除2012年相对较少外,其他年份发文占比基本稳定。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发文36篇,其中2013年仅有2篇,2015年要2016年发文数占比上升。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2016年发文量下降。发文24篇及以上的机构合计发文量占比为37.49%。发文11篇及以上的21家机构发文量占比53.96%。湖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2016年发文增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发文数及发文比例有所下降。2016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上升为发文占比第二的机构。2012年要2016年的5年中,发文机构发文表现既集中又分散,有1家机构发文147篇,有2家机构发文65篇。仅发文1篇的机构有164家,占所有机构的60%以上。
2.3.2载文的地区分布
载文的地区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影响范围。表5结果显示,叶作物杂志曳2012年要2016年的载文来源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发文最多的是黑龙江省,占全部发文的21.47%;其次是北京市,占全部发文的10.74%,两个地区合计发文量超过全部发文量的30%。发文40篇以上的有黑龙江、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发文最多的黑龙江省和北京市在2016年发文均急剧减少。与分属两个地区的东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发文量下降有直接关系。
2.4栏目分布
2012年要2016年叶杂志曳栏目有很大的变动,一直保留的栏目有专题综述和植物保护。2012年对研究性论文没有细划分栏目,主要是归入研究报告栏目。2013年开始取消研究报告栏目,设置了遗传育种窑种质资源窑生物技术和生理生化窑植物营养窑栽培耕作两个重点栏目。2015年开始主要设置了6个栏目,分别是专题综述、遗传育种窑种质资源窑生物技术、生理生化窑植物营养窑栽培耕作、植物保护、研究简报,取消研究报告、种子科技与管理渊2012年冤和种子科技窑品种信息渊2013年要2014年冤栏目,新设置了研究简报栏目。从栏目载文分布渊图1冤可以看出,两个重点栏目要要生理生化窑植物营养窑栽培耕作和遗传育种窑种质资源窑生物技术5年的发文比例分别为31.67%和20.02%,两个栏目发文量超过全部发文的50%。专题综述栏目比例也较大,占11.10%。种子科技窑品种信息、种子科技与管理、栽培技术、种子科技栏目合计为19.57%,目前归为这4个栏目的稿件基本上划归在了两个重点栏目内,但录用的比例非常少,主要是与期刊的学术定位有关。2012年要2016年不定期设置的栏目发文量较小,如园林景观、农副产品加工等。
2.5作者分析
2012年要2016年叶杂志曳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文量为11篇,根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确定的方法得出,发文2.48篇以上的作者为叶杂志曳的核心作者,共81位渊表6冤,发文量共327篇,占5年全部发文总数的29.75%,平均每位作者发文4.04篇。其中,发文量3篇和4篇的作者合计63位。
2.6引文分析
2012年要2015年叶杂志曳引文量呈增加趋势,2016年较2015年略低,篇均引文量持续增加渊表7冤。由篇均引文量的持续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叶杂志曳论文质量在提高。2012年要2014年影响因子呈升高趋势,2015年略有下降,但始终高于农艺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渊表7冤,2016年的影响因子还没有数据。
3讨论与结论
面对当前农业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和进步,农业科技期刊不仅要做好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应各学科领域发展的需要,期刊的定位也会随之调整。对期刊载文的分析是期刊内容定位、稿源挖掘、选题策划、组稿方向的重要依据。
3.1载文量和载文质量有待同步提高
载文量是期刊的基本指标,可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科学信息的能力。2012年要2016年叶杂志曳页面数不断增加,但载文量不断下降,尤其是在2014年底被定位为学术期刊后,2015年和2016年载文量均下降了20%左右。一方面是在此之前的每年载文有20%左右属于技术类,2015年要2016年取消相应栏目,全刊以研究论文、综述为主,这类论文的平均篇幅较技术类论文长,在期刊页码缓慢增加的情况下,载文量自然下降;另一方面,2015年后叶杂志曳提高了稿件的录用标准,全部文章要有英文摘要,也是单篇论文篇幅加大的原因之一。因此,载文量下降是叶杂志曳在近年的现实情况。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2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统计源文献引用总数除以该刊前2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由此可见,在被引频次稳定的情况下,载文量渊分母冤越大,则影响因子越小。因此,不少期刊通过压缩载文量以提高影响因子,但压缩载文量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期刊有效信息的密度,不仅浪费期刊宝贵的印张资源,还可能形成空谈不实的文风[12]。篇均页面数、篇均引文量的增加从一个侧面说明叶杂志曳的论文水平在提高,但在学术期刊转型过渡后,还是应注意控制文章的篇幅,对重复表述、无关主题的文字应删减,以提高期刊的信息密度。载文量与被引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作用关系[12]。根据期刊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受定位适当扩大载文量,在严格把关学术质量外,要兼顾载文量,以免流失优秀稿源和读者[1]。现阶段,叶杂志曳应积极组稿,扩大稿源,补充转型前20%的载文,增加期刊的载文量,同时要注重提高稿源质量。
3.2凝聚发文机构和核心作者
叶杂志曳的发文机构在2015年要2016年变化明显,之前比较集中的发文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发文比例锐减,这些机构科研水平高,稿源质量好。发文比例的下降对期刊影响较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湖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发文量及发文比例在增加,中国农业大学在2015年的发文有4篇,但2016年仅1篇,发文量不稳定。对这些科研能力强、稿源质量好的机构应积极争取稿源。从2012年要2016年叶杂志曳遴选出的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占总发文数的29.75%,与普赖斯定律的50%还有相当的差距。此外,2015年开始叶杂志曳调整刊载范围,目前部分发文较多的作者的研究内容将不在收录范围,因此,叶杂志曳将会形成新的核心作者群体。专业学术期刊与科研单位合作,在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科研成果时效性的同时,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高质量稿源库[13]。因此,叶杂志曳应把握新的核心作者群形成的时机,积极与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团队合作,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期刊宣传,扩大影响力,在保证原主要发文机构基础上,大力挖掘稿源,提高稿源质量,发现并培养高水平的核心作者群体。
3.3开辟缩短发表时滞的其他途径
叶杂志曳2012年要2016年发表时滞143.2天,2016年仅为119.8天,作为双月刊,发表时滞进一步缩短的空间有限。徐云峰等[14]统计,优先数字出版相对于纸质出版能缩短发表时滞、提高下载量;曾伟等[15]通过评价模型分析得出,提高下载量是扩大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手段之一。因此,叶杂志曳要重视优先数字出版,调整编校流程,将整期优先出版改为单篇优先出版,以提高效率;进一步优化编审流程,缩短稿件处理周期。据韩牧哲等[16]分析,中国论文的发表时滞与其影响力之间呈类偏峰正态分布的函数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强调野最短冶时滞,严格的编校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必要过程。
3.4强化重点栏目开设新栏目
叶杂志曳目前有两个重点栏目要要遗传育种窑种质资源窑生物技术和生理生化窑植物营养窑栽培耕作,合计发文占总发文数的51.69%,2012年要2013年的研究报告栏目文章也基本上属于这两个栏目,这样合计后的发文比例则超过60%。这两个栏目对期刊的贡献最大,汇聚了叶杂志曳大部分的机构和作者,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栏目,应维护好这两栏目的作者和读者,努力提高这两个栏目论文的整体水平。专题综述栏目的发文比例在10%左右,其比例不宜再提高,应对专题综述文章着重在质量提高上,严格把关综述的同行评议,或通过向领域专家、学术带头人约稿的方式来提高该栏目的整体质量。
科技杂志范文第5篇
(一)封面整体设计风格过于简单和古板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实质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对封面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编辑、排版和艺术加工,其设计风格除了要与相应的专业背景相吻合外,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美,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笔者调查了南京图书馆订购的一百多种农业类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情况,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农业科技期刊的封一和封四只是罗列了一些期刊的基本信息,如刊名、年、卷、刊号、主办单位、标准刊号和条形码等。封一的排版设计所留空白部分过多,底版部分基本没有其他填充内容,缺乏灵性和艺术性,给人一种沉闷和压抑的感觉,未能一下子就吸引住读者。有些农业科技期刊封面放些风景图片或建筑图片,只是增加封面的观赏性,但未与农科专业密切相关;有些农业科技期刊封面放有与专业背景相关的图片或抽象概念图片,但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变化过,只是简单的年、卷、期号的改动,从而使得读者对其产生审美疲劳,未能产生共鸣,未能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封面的色彩运用和搭配不当封面色彩的运用和搭配是期刊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得体的色彩搭配和艺术加工,能让读者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本文所调查的一百多种农业科技期刊中,大约有90%的期刊封面背景色均采用植物的颜色——绿色,显得过于单一、枯焦和乏味。有的农业科技期刊为显得其自身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封面的背景色比较浓重,如《科学通报》封一的颜色采用深蓝色,《中国细胞生物学报》封一的背景色为黑色,显得过于庄重和严肃。此外,刊名的字体颜色、图案颜色和封面背景色之间色彩搭配不协调,如《西北植物学报》封一的背景色采用深绿色,刊名的中文字体颜色为黑色,英文字体颜色为浅绿色,图案的颜色为白色和绿色,让人感觉到此封面颜色的搭配很不和谐自然。有些农业期刊,如《农业知识:瓜果菜》《现代农业科技》《种子》等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封一上放有广告图片,广告图片中色彩的搭配很花哨,且每一期广告图片都有更换,使读者毫无印象可言,显得不伦不类,华丽有余、庄重不足。
(三)期刊刊名标识不规范、不清晰封面文字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刊名设计,它就相当于一个产品的品牌,是区分于其他同类产品的重要标志。因此,刊名的字体颜色、字体形状应显著于其他基本信息,刊名应置在封面的突出部位。一本好的期刊,其期刊名设计能迅速改变期刊的外表形象,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读者群体。但对于一些农业科技期刊的刊名设计风格单一且雷同,如《园艺学报》《西北植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河南农业科学》等期刊的刊名字体只是简单的黑体宋体,其字体颜色和字体形状未与封面的其他文字形成强烈的对比,未产生层次感和节奏感。《种子》杂志2007年第12期,其刊名被挤在封面的最下端,且其字体大小和格式竟没有其广告图片中的字体(黔单10号)醒目,显得内容布局上主次颠倒,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从而影响了刊名的突出程度。期刊刊名一般都集中在一起,以显示其整体感,方便读者辨识,而《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其刊名中“内蒙古农业大学”与“学报”分成两列,两列分别分布在封面的两端,距离较远,且“学报”字号远大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字体,“学报”字体颜色和形状非常醒目,破坏了刊名的整体感。此外,《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要求刊名不能使用繁体字,而《生理学报》《农学学报》《中国林业产业》等刊名使用了繁体字。
(四)年、卷、期号标识不规范、不准确“年、卷、期号”是农业科技出版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刊名。所以,年、卷、期号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其数字信息的准确性、注目性和识别性。《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要求封面标示项目中的数码应采用阿拉伯数字,但有些农业科技期刊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将年号或期号设计成美术体,如《贵州农业科学》杂志2009年第9期中的期刊号采用了艺术加工,字体的一半涂有红色,另一半为镂空,很难辨别出准确的期刊号;有些农业科技杂志将年号或期号以小号字体印刷在图案或刊名的旁边,如《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第8期的年号和期号字号小,尤其是年号字号特别小,挤在刊名的右下角,很不起眼;有些农业科技期刊封面中的图案遮住了刊号或期号,如《中国林业》杂志封面中的年号被隐藏在图片之中,看不清;有的农业科技期刊年号与期号相覆盖或交叉在一起,如《农村致富顾问》杂志的刊号覆盖在年号的上面,导致读者看不清该杂志的年号和刊号;有些农业科技期刊刊号标识不准确,如《当代畜牧》2014年第33期写为2014年11月下,《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年第17期标为2012年9月,《北京农业》2005年第12期在封面中没有标注出版年,仅在右上角标有期号“12”。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应充分考虑数字信息的注目性和识别性,注重年、卷、期号标示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数字形体的选择,字号、位置、色彩与底色的搭配上要规范化。
(五)图像、广告占据封面比例过大或过于纷乱图像是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的画面、深切的寄意、鲜艳的颜色吸引住读者,能第一时间向读者传达期刊的信息,其与刊名等文字信息一起点缀和美化封面。对于一些休闲类杂志,它的标准是大众审美,其封面的图像更绚丽、更引人夺目;而科普期刊尤其是非普及性的农业科技期刊,设计封面图片时,应尽量采用能充分反映农业领域专业知识的典型图片来展示其刊物的内容特色,且图片所占据的版面不易过大,否则会把封面的其他基本信息挤在某个角落,从而影响到封面的整体设计效果。如《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第12期的封面几乎被一幅图画所占据,杂志刊名被挤在封面的最上端,杂志的年、卷、期号都被挤在封面的某个角落,更是不显眼。近年来,有些农业科技期刊杂志社为追求创收,在杂志封面上刊登大幅广告,这会直接影响到封面信息量和信息利用效果。应当承认,期刊广告也是一种信息,有的甚至在期刊正文中也无法得到,此外,广告还会给期刊社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我们不反对科技期刊刊登广告,但不能违反国家相关标准规定。但有的期刊,如《江苏农业科学》《北京农业》《现代农村科技》等杂志封面广告图像比例过大、颜色纷乱,这严重违反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规定,影响了刊名、年、卷和刊号等其他基本信息的瞩目效应。
二、农业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改进措施
一本农业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简单的美学设计工作,其设计思路和主题要密切联系其刊登的文章内容,尤其在当今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更应注重期刊文章内容信息的提供和传播。如可以把具有代表性的、题材新颖的文章标题放在封面的醒目位置,让读者一看到其封面就被该杂志所吸引住。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既要考虑到严肃性和规范性,又要兼顾到活波性和艺术性,以增强期刊的可读性,两者相辅相成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针对目前大部分农业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情况,应改进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符合编排格式规范农业科技期刊的规范化是为方便于国际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学术交流、信息传递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是编辑加工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日渐引起各国出版界的重视。而封面设计的规范化则是科技期刊编排格式规范化的一种直观体现,其设计既要考虑到我国期刊历来沿用的习惯和特定的需要,又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谐地标出必要的项目和信息。我国《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1992)中规定,期刊封面(包含封二和书脊)上应该标明以下项目:①刊名,包括可能有的并列刊名和副刊名,刊名的字符,应显著地置于封面的突出位置,便于识别;②出版年月、卷号、期号;③责任者(包括主办者,或编辑者,或主编);④出版者;⑤标准刊号;⑥期刊的单本和合订本超过一定厚度(0.5mm)时,应按照GB11668的规定,在书脊上印载刊名、期号、起止页和出版年月;⑦期刊的封面设计,形式力求相对稳定,但可以考虑美观或广告布局的需要,变化色调和图案等;⑧封面上标识项目中的数码应按照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
(二)体现内容特色封面是期刊内容特色的直观表现,农业科技期刊封面设计风格除了应有的庄重、大方、雅致、简洁、明快、严谨、精细外,还应体现期刊自身的内容特色,可以具体如实地描绘实物,也可以对抽象的东西进行寄寓。如《植物病理学报》的封一每一期都放有所刊登文章内容中具有代表性的病理图片;《土壤学报》每期封面上都用一幅具有优秀特色的土壤图片;《中国蔬菜》用一幅刚培育出的一种新蔬菜品种(也可兼有广告作用)的彩色照片。对于大多数理论性强的生物科学类杂志,通常采用抽象寓意的方法表现期刊内容,即主要通过色彩、几何图形或象征性图案来展示刊物的内容,如《生物工程学报》图片的背景色采用深褐色;《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每期封面放有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生物技术通讯》封面的背景色采用深绿色,图片的画面是人的头上顶有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此外,有些农业科技期刊也可用独特的广告语或本期内容要目来表现刊物内容。不管采用何种手法应注意表现素材选择要得当,要富有代表性和表现力,且具有“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具体表现手法要标新立异,不宜过俗套,也不宜太张扬、太直白。
(三)增强形象识别性 增强视觉形象的识别性与体现期刊的内容特色虽有密切关联,但又不能等同。体现内容特色主要是指封面的设计风格要凸显出该杂志的专业性,而增强形象识别性是指强化封面设计形式的表现力,侧重于加强视觉识别的独特性,给读者带来艺术视觉冲击力。这就要求封面文字、图形、色彩以及整体布局等方面要有新意,要有新颖性、独特性和巧妙性,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点艺术的夸饰手法,如可以对刊名在造型、笔画和构架上进行装饰,如把刊名做成立体浮雕状,并在名字下加上投影,从而产生空间感,增强视觉冲击力;根据刊物特点设计新颖而有代表性的刊徽,点缀封面,增强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要增强期刊形象的识别性,就应保持封面设计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样既能稳住基本的读者队伍,又有利于期刊品牌和风格的形成。但也并非一直不变,要恰当处理好稳定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更新封面设计时,需要有意识地保留本期刊的一些“经典型”或标志性内容,如象征性图案、刊徽、刊标或标志性背景色等。只有这样期刊封面设计才能既延承品牌期刊的传统风格,又不断改进、创新和发展。
(四)讲究视觉美观性封面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的设计依靠的就是形式美,农业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应注重形式美的应用,使内涵的科学性、逻辑性与艺术性趋向完美与统一,充分体现其严谨、朴质与正统的气质,凸显不流凡俗的文化品位和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具体而言,其封面在表达刊物主题的同时,还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封面设计上应采用简练的线条、适宜的色彩,要素排列整齐、呼应、一致,追求线条、色彩、图片的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上,还应寻求一些变化,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科技杂志范文第6篇
1关注期刊微信公众号
选取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肿瘤学科分类中的27种肿瘤学科核心期刊〔z7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栏内搜索其期刊名,若能搜索到微信公众账号,添加关注。未搜到公众号的,查看其官网是否附有微信公众号信息。若附有,重新搜索添加。
2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
截至到2016年3月,27种肿瘤学核心期刊中,有15种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率55.6%。其中服务号5个,订阅号10个;杂志编辑部自己管理公众号平台的有9种,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其维护公众号平台的有6种。菜单设置中较为常见的包括用户导航、信息与互动交流。其中用户导航栏目一般包括期刊介绍、编委名单、主编介绍、投稿须知、联系方式5种。信息一般包括文章目录的推送、杂志最新消息、会议列表、广告信息等。互动交流部分一般是读者和作者与编辑部的互动模块,可以发起话题,向编辑部咨询和交流,编辑部在后台可以进行交流回复。巧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提供摘要推送的有8种;提供文章目录推送的有9种;5种提供当期全文的阅读,7种提供过刊全文的阅读。还有5种杂志具备检索功能,可以通过搜索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和稿号检索全文。4种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稿件采编系统,可满足作者微信查询稿件状态,其中2种杂志具有专家审稿功能,可满足专家移动审稿的需求。
3微信公众号在期刊传播中的作用
微信是一种即时传播载体,作者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杂志社通过公众号发出的最新动态和信息通知,打破了时间和地理区域的限制[fil。首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学术期刊的信息、文章、优先出版、移动投稿查询、审稿人审稿、编辑加工、读者关系维护等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服务平台。学术期刊无需花费大量经费,即可在线申请帐号,对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界面等进行个J陛化建设,并利用高级开放接口,将期刊已有的官方主页、采编系统、期刊微博等融合到微信公众号中来第二,相比于传统纸媒,微信公众号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具有随时、随地、全媒体传播的特点,有利于扩大学术期刊的宣传力度同时微信公众号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海量性、立体性的特点,依托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一改传统媒体只能提供单一信息的特点,将各种信息形式(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杂揉融合在一起,然后发送到作者手机上。其传达的信息是立体性、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灵活、丰富[+}。第三,微信公众号的受众广泛,且具有互动性。受众关注微信公众号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甚至无收费,其受众比传统纸媒更加广泛[7];且交互性极强,大大缩短了信息间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编辑部和读者之间的“零时间”交流互动,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信息的制作、发行和反馈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保障,其在时效性上已不敌微信平台[7]。
4肿瘤学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重开通轻运营的情况较为普遍。虽然很多科技期刊经营者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但大多没有重视其运营,开通后并没有投人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运营,公众号活跃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微信公众号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成为“僵尸号”。有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中“僵尸号”高达44.28%,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跨媒体传播的优势[[A]本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现象。27种肿瘤学科技核心期刊只有约半数开通了微信公众号(55.6%),且在巧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有不少流于形式,微信公众号功能少、更新不及时,无法帮助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获取有用信息,也无法通过微信及时获取反馈。微信公众号可以分为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主要为用户提供服务,而订阅号则侧重于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和资讯,让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15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杂志中,有10种选择了使用订阅号传播信息。在公众号的管理方面,9种期刊选择自己管理,6种期刊的管理权外放,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其维护微信平台。从用户体验上来看,委托专业公司维护的微信平台内容更全面,信息量更大、更丰富,但容易陷人模式化、统一化,较难体现杂志自身的风格和特色。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包括公众号的定位、设计策划和编辑等多个方面,涵盖领域较为专业,其运营是长期的过程,所以科技期刊如果具备专业的资源,可以在现有团队中整合资源建立专职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以发挥科技期刊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如果受到办刊资源的限制,则可以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维护。
5对国内肿瘤学科技期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