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法;探索;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3-02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是2005年经上级批准开设的本科专业,随后设立了质量管理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定位是培养面向企业基层的技术应用型质量管理人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是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对具体生产流程上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管理的基本原理。作为一门集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生命力在于生产实践之中。当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了提高《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进行了“教学结合生产”的创新性探索,即,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从而巩固和加强了课程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一、《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核心模块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从质量理论、质量设计、控制、诊断、改进与保证等方面系统讨论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的法规与标准化、三次设计、SPC与SPD、质量改进、质量机能展开、可靠性设计等,具体分为质量功能展开、质量控制、试验设计、设备可靠性等核心模块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方法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有待在生产实践中寻求解答。

二、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目前,我校商学院已与20余家制造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在《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各个核心模块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带着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去相关企业实习实践。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多位老师承担了《XX集团质量管理案例集》的调研、分析、编写工作。该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此项工作,参加了所有案例的调研、资料整理、编写等工作。这些学生去现场调研,发现生产实践问题,并向工作人员提问,获得了大量的原始素材资料。该质量管理案例集的编写目标是:①从各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编写样板案例、树立典型;②进一步提高各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③不仅详细剖析典型案例,而且系统地介绍相关基础理论。该质量管理案例集由若干案例组成,按照涉及的质量管理内容分为三种类型的案例: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系统案例、设计质量工程技术案例、制造质量工程技术案例。采取”三段式“的案例编写模式,即每个案例分为案例概述、案例详述、总结与启示三部分。特别地,在案例集附录增加了关于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的相关内容。该质量管理案例集部分案例名称如下:案例1:XX企业全员质量管理的系统方法;案例2:XX企业质量检验计划的策划与改进;案例3:XX企业EPC项目的质量策划与质量控制;案例4:XX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评价;案例5:XX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案例6:经验教训学习法在XX企业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案例7:田口方法在XX企业质量改进中的应用;通过在相关企业的实习实践,并参与质量管理案例集的编写,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学生了解了企业实际生产的情况,训练了动手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发现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受到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让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设计的想法主要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系统,是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因此,需要将具体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引导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学生带着企业实习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指导老师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其中,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是通过构建运行有效的监控体系,以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1.指导老师与毕业设计选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根据需要,聘请若干企业高级质量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组织指导教师拟定参考题目,邀请专家从其难度、工作量和专业符合度等方面对教师所拟的题目进行评价与选择,确定了若干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积累从教师提供的论文题目中选题,并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及题目,做到一人一题。所选题目80%以上来源于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相关问题。

2.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包括开题报告检查、中期检查、防止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的措施等内容。①开题报告检查。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进行调研、搜集相关资料,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方案和实施计划,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检查主要考察课题任务是否明确、是否体现专业基本训练内容、工作量和难度大小以及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②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内容:检查《指导记录本》记录情况,了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情况,论文框架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对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进程安排,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度是否符合计划要求。③防止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的措施。防止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的措施:(1)要求论文主题必须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2)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文献引用及撰写过程实行全方位的监控;(3)随机抽查论文,用防抄袭软件进行辅助检查。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为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成立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负责组织考核答辩、接受处理学生申述等工作。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审查,合格者给出平时成绩后送评阅教师审阅。评阅教师审阅后,合格者给出评阅成绩进入论文答辩程序。不合格者退回修改。答辩时,答辩小组根据答辩情况进行集体评议并确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按照一定的权重相加而成。

针对当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进行了“教学结合生产”的创新性探索,即,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国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蒋祖华,苗瑞,陈友玲.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李卫祥,李长萍,冀满祥,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305-307.

[4]陆刚,孙宇博,卢明银,等.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工业工程,2010,13(2):125-128.

[5]伍乃骐,郭钟宁.在企业完成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尝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75-176.

[6]王琪,武寿春.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探索[J].江苏高教,2009,(6):84-85.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档案;质量管理;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6-01

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观上,它是制定一个单位财务计划的数据源,又是进行科学经济决策的信息源;宏观上,它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文献源,是有利于历史研究的记忆库,又是储备会计工作经验、智慧和技术的知识库。会计档案如此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档案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收集不完整,归档不及时、整理不规范、利用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作用的发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分析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研究基于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会计档案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当前加强会计档案建设,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值得尝试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

(一)理论依据

档案管理学的管理对象包括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会计档案是专门档案的一个重要门类,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应当是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会计档案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档案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强调会计档案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与全方位质量管理。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会计档案管理流程分析,质量要素分析及岗位职责分析的基础之上。

(二)法规标准依据

遵循法规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是保证会计档案质量的根本途径。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标准主要包括1996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于1999年1月1日颁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1978年颁布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三)实践依据

在充分依据档案学基础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加强会计档案质量管理还必须具体分析会计业务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把握会计档案的形成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会计档案管理实践,制定行之有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质量控制方案。

二、基于过程的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和过程方法的基本理念,应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会计档案管理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一)会计档案收集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依据归档范围,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各立档单位应结合本单位会计档案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本单位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第二,严格归档时间,确保档案按时归档。会计档案收集工作应严格遵照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应移交归档的规定,保证会计文件材料按时归档。第三,严格执行归档要求,确保档案归档质量。各立档单位根据会计档案归档的宏观规定以及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明确而严格的具体要求,保会计档案的归档质量。

(二)会计档案鉴定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准确判定保管期限。各立档单位鉴定人员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对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准确判定。第二,全面掌握利用信息,合理处置到期档案。继续保存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会计档案,集中销毁不再具有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第三,确保档案安全保密,严格遵守销毁流程。各立档单位应指定专人销毁档案,档案的销毁应当严格遵守销毁工作流程。

(三)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第一,严格遵循分类方案,准确定位档案属性,各立档单位要根据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要求,合理确定分类方案;第二,准确揭示文件内容,完整填写卷内文件目录;第三,准确拟制案卷题名,规范案卷编号。依据分类方案,排列案卷,全面反映案卷内容,完整填写案卷目录。

(四)会计档案利用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制度上,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借阅制度、严格会计档案借阅手续。各立档单位应对档案的利用范围、利用方式、批准手续以及归还案卷的检查作出明确规定;第二,手段上,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提高利用需求的反应速度。第三,功能上,拓展会计档案的服务利用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利用需求。要探索会计档案服务利用的多种途径,根据利用者的不同需求,既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副本或复制品,也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原件,还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或者提供会计档案信息加工品,满足利用者的不同利用需求。

作者单位:61786部队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敖景.ISO9000:2000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策划[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孙磊.质量管理实战全书[M].北京:人民有点出版社,2011.

[4]冯家春.企业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J].档案与建设,2005,06.

[5]闫汉东.谈会计档案收集工作[J].档案天地,2006,04.

[6]魏黎.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档案,2009,04.

[7]唐力,张靖.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利用[J].交通财会,2005,06.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 档案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一、何谓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相关,笔者所见过的相关提法有“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以及本文所要提及的“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其中,“档案质量”侧重的是档案实体的质量,“档案信息质量”强调的是档案中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背景信息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信息资源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档案信息的集合,从资源的构成要件来看,档案信息要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有用性②达到一定的规模③经过系统的整理,换句话说,档案信息资源是经过系统整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之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1]

在此基础上,结合ISO8402关于质量的界定,我们可以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解为经过系统整理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能够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它既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在质量,如档案信息自身的完整、准确,档案信息集合的系统性等,也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外在质量,如档案信息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二、研究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是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受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图书、情报、档案三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方面,图书情报界起步较早且成果丰富,尤其是在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方面颇有研究;而对比档案学研究领域,这方面成果则严重不足。截止至2012年2月28日,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为题名或关键词、以1979年至2012年为时间范围进行跨库检索,其相关文献仅为2篇。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关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严重不足,在档案信息资源研究领域,其质量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本身尚未有清晰的界定和统一的认识,其相关研究范围仅限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层次亦待于进一步加深。

(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2000年国家档案局颁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全国各省市、各类型的档案馆以各种形式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在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往往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工作,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这一重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困境――珍贵档案信息资源因管理不善或保存不利而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而同时又有许多冗余的信息掺杂其中严重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研究,在剔除垃圾信息、病毒信息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期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是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涉及档案质量极其档案信息质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都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就理论方面而言,传统的档案鉴定、保管以及开发利用工作都涉及其质量的探讨,而新兴的档案网站、档案数据库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更是重视其质量问题的研究,为从资源角度重新考量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随着世界记忆工程的开展,世界各国也是纷纷开始投入到本国独特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积极参与申遗工作的同时,也建立了具有地区和国家性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档案作为中国档案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这都将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的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三、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

回顾中国建国以来的档案管理理念与实践:从最初的注重档案的收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数量,到逐步重视档案的鉴定工作、不断优化馆藏档案质量,到如今大力发展档案的信息化、对档案进行知识化管理,这些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和法律法规的保障。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档案工作也逐步从基础的实体管理走向实体与信息的集成管理、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的深层次的信息集合、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质量优劣和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档案信息化水平和进程,因而受到了国家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国家和档案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应政策和法规对其予以规范和保障,例如1996年修订的《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这些宏观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虽然并不直接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但是这种宏观层面的引导和规范,不仅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而且还能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带来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和人才的保障。

(二)中观层面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系统化了的有用的档案信息集合,其整合过程都必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与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等几个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密切相关,都会对其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布局与配置,是满足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实现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布局,而且还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进行有效的配置。[2]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对全国档案馆(室)网的建设和依托网络链接技术的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只有在这一环节中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分布不均、不合理的现状进行整序,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和有序化,因而这一环节的工作情况将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拥有资源的基本属性――有用性。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用性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为利用者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利用服务,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重要步骤。具体而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序、存储、检索、重组、转化、传播等环节,通过这些步骤将原始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转换,从而形成各种新的档案信息资源,如二次、三次档案信息资源等,其信息内容和质量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影响。此外,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服务手段,也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三)微观层面

与宏观、中观层面不同,微观层面的分析是围绕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而言的。档案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信息则是指档案自身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的背景信息;而档案信息资源是指经过加工整理过后具有一定效用价值的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而档案信息又来源于档案实体、围绕档案实体而产生,因而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质量的优劣都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基础性影响。

就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主要包括内容、符号和载体三个部分。从其产生、到对其进行管理、到最后的保存、利用等一系列过程都对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以最常见公文档案为例,其产生过程中的载体材料、记录材料、公文书写格式规范、公文处理程序等都对其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档案部门对公文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比如说收集范围的界定、鉴定工作的开展、档案实体的整理情况以及进馆后的保存、利用状况等一系列过程,也将对档案实体质量及其档案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就非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除了包括内容、符号、载体之外,还包括了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以最常见的电子文件为例,其档案信息不仅仅指电子文件本身所蕴涵的信息,还必须包括其产生、流转过程中的各种元数据,即背景信息。因而无论是原生型电子文件还是次生型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控与运行情况、相应的安全技术保护措施等都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四、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档案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支持和信息保障,离开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会失去其自身存在的价值。[3]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是衡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因而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据前文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树立“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理念,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

据前文的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到档案实体质量和档案信息质量本身就将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基本保障。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部门应树立“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理念,将档案工作提前到文书工作之中,既需要借助文书工作人员对业务工作熟悉的优势,又需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及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专业管理的作用,两者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从而对有关业务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从而对进馆前的档案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信息病毒和垃圾的产生;经过进馆鉴定程序,对档案进行筛选,减少信息冗余和信息干扰;对于进馆保存的档案进行有序整理、定期检查、安全保管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针对电子文件,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法律凭证作用都需要从其产生源头的各种元数据及其背景信息予以保障,因而需要通过合理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并采取配套的符合电子文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要求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对电子文件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保障。

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针对新型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都需要对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在整个过程中以质量为核心,密切关注档案和档案信息的质量问题,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对档案和档案信息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

(二)构建“集成管理”模型,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安小米教授在城建文件档案信息的管理研究中将“集成管理”理解为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融用户产品质量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服务控制为一体,从而达到用户服务满意、管理过程经济高效和管理结果最大价值实现的一个整体过程。[4]

借鉴此种观点,我们可以将“集成管理”的思想融入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之中,将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布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服务和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等过程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以有用性为导向,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集成管理,可以及时、主动地收集相关的档案信息及其元数据,利用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清洗、转换等功能将电子文件自动化地转换为档案,利用数据仓库特有的时间特性,可以记载档案修改历史、信息集成技术等[5],对档案、档案信息、档案管理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等众多相关因素进行集成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逐步系统化、有序化,并使之达到一定规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具体而言,既要包括对全国档案馆(网)进行有效的布局、对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网络进行合理的建设,还包括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工作,提供种类丰富、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工作等,从而将档案信息资源从“可获知”向“可获得”进行迈进,进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最大化,使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不断提升。

(三)重视“质量管理”问题,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问题研究

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档案开放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已经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档案部门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逐步重视到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展开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对其定义进行清晰界定,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对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系统构建档案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质量提升方法等。既要不断拓展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范围、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内容,又要多层面、多层次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理论研究工作、加深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程度。只有在理论上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和有效的指导,才能不断促进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提升和优化,才能更好的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工作,从而真正推进全国档案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吕真真.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 兰台世界,2009(8):5-6.

[2] 金红. 档案信息资源布局初探[J]. 广东档案,2010(6):20-21.

[3] 丁光勋. 信息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M]. 1版.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档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

 

一、文档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部门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

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管理部门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单位和档案馆之

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

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

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

管地点和存放方式。

依据文件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免费论文。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

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

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部门来专

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文档一体化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切实可行。

二、公文制发、立卷归档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和关键环节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三、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保障

档案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

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档案工作的标准体系是档案工作领域内所有标准按其内

在联系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它从纵向方面反映着档案更值得标准层次,或称之为级别,从

横向的方面反映着档案工作标准的种类,档案工作的标准的层次是根据标准覆盖的范围划分

的,有国家标准、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这四个层次的不能与上一层次相

抵触,新制定的不能与尚在执行的相抵触,档案工作的标准的种类取决于档案工作标准化的

范围,档案工作标准化不仅涉及档案工作的业务技术的各个环节。还涉及到档案工作的组织

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档案工作标准有业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也有强制执行的。

(一)完善档案制度。

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工作规范化必须有完善的档案制度作为保障。档案工作由于工作要求高,涉及部门广,同时也涉及人员多,要想把档案完全管理起来,必须制订严格可行的相关制度,让各项工作具体化、程序化。应根据《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工作实际,制定各类《档案管理归档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行。

(二)执行档案制度。

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繁碎的工作,不是一日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长效管理,执行档案制度,才能使活动中心档案管理真正规范起来。免费论文。

1.从源头抓起,杜绝随意性。在立卷前,在选材、检查、整理等一些环节中,工作人员处理时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要从档案形成的源头抓起,杜绝各种随意性的事件发生,扼制档案不规范因素的出现。

2.加强对档案的日常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不坏,就是使档案保管得完好无损,不致因各种不利因素而使档案损坏。对已经破损的档案,要及时抢救。不丢,就是使档案绝对安全,不致因工作疏忽而使档案遗失或被窃,不仅保证档案实体安全,也要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不散,就是要求档案的保管相对集中,不致因档案的分散保管而使档案管理不便,甚至造成档案损坏或丢失等严重情况。不乱,就是要求档案保管工作有条不紊,档案排架整齐规范,有规可循,有目可查。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保管人员要持之以恒,时刻警惕,防止档案的损坏,确保档案的安全,为档案工作提供物质基础。

四、提高案卷质量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可靠保证

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而立卷方法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进程中,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免费论文。总之,不断深化档案工作实践证明,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和落实,是档案管理工作能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三个关键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事业和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重。在标准化的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是标准化活动已扩展到我们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标准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标准文献的日益增多,以及情报信息为科研,生产部门利用而转化为生产技术,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标准化管理工作作为一种必要的社会职能,面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为使档案工作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档案管理人员就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在档案管理三个关键因素上下功夫,开创档案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管理的新局面。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流动人才;人事档案;管理服务

一、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自身修养

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者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必不可少。(一)政治思想修养。不同历史时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政治思想修养要求各有不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构造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念。遇事讲政治、讲党性、讲原则,大力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爱党、爱国、爱人民、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积极为发展国家档案事业做贡献。(二)职业道德修养。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神圣的档案事业要有执着的追求。要充满信心,要热爱档案管理工作,自觉树立档案行业新风,展示文明形象,进一步密切档案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1.敬业爱岗。作为身担重任的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认清本行业所处的地位,要安心定志,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利用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实现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档案部门充分发挥其“档案保管基地,档案利用中心,学术研究场所,文明服务窗口”的四大基本功能,从而达到档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效果。2.淡泊名利,勇于奉献。因为档案管理工作面广量大,繁杂辛苦,付出的是默默无闻的劳动。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具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要甘于吃苦,勇挑重担。防止将档案管理工作商品化。3.遵纪守法,严守机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带有一定机密性的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具有严格的保密观念和良好的保密习惯,在提供利用档案时,要按规定把好关口,该提供的积极提供,热情服务,不该提供的坚决不提供,并讲明原则。4.存真求实。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据实立档,据实用档是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在任何情况下,档案管理工作者都必须忠于职守,不卑不亢,不畏权势,维护党和人民群众历史的真实面貌,勇于抵制篡改和伪造档案的一切错误行为。(三)知识技能修养。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实现,必须通过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知识的多少,技能的高低程度,对整个国家档案事业有着直接影响。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档案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才能保证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1.理论知识的修养。我认为它包括三层内容:一是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哲学,切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便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不迷失政治方向。二是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刻苦钻研业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研读一些档案事业理论和相关理论书籍,便于用专业理论来科学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三是档案管理工作者还应该在相关应用理论知识方面多下些功夫,以求在实际工作中充实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学习和掌握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基本知识。努力提高档案法律意识,严格守法,严格执法,切实提高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档案事务的能力,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3.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按《档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所分的高、中、初三级,五个档次,具备相应档次所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4.电子计算机、缩微照相、静电复印、现代保护技术、声像技术以及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应用和推行。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需要一批具有一定科学技术水平的档案管理工作者才能胜任。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努力学习新技术,特别是要提高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修养。现在正在逐渐兴起的电子档案,客户可以在网上直接办理交费等手续,可以远程阅档,从而为双方节约时间,提供方便。另外还有规范原电子档案业务,实现档案库房管理电子化、规范化,从而取得高效的工作成果。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服务过程中要确保个人信息调出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规范性。5.一定的社交能力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修养。档案界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即便从事收集到统计等工作,提供利用等纯业务性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少不了必要的交往活动。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6.档案管理要求工作者有很好的精神面貌和充沛的精力。因为好的精神面貌和充沛的精力是档案管理工作者发挥才能,做出贡献的重要条件,更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服务质量,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本。

二、重视档案理论的研究及对研究成果的应用

档案管理工作要提高服务质量而得以不断地发展,理论研究必须先行。一种新型的档案工作模式的确定,往往是一定的档案理论研究结出的果实。档案管理工作要提高服务质量,改革发展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理论研究作为先导,这是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的观点。任何一种改革方案在付诸实施前,都首先要在理论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充分论证其合理性、科学性。要善于运用档案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工作实践,提高其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其档案事业的发展。(一)评论和争鸣。评论和争鸣是开展活跃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评论的各方更加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进而达到提高档案服务质量之目的。因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和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只有在广泛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争鸣和评论中,才能弄清哪些成果学术价值高,应用价值大,值得推广和应用;哪些成果质量低,没有推广应用价值。从而有针对性的推广和应用,以达到提高档案服务质量,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的。(二)推广研究。加强对档案理论成果的推广研究,是将档案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扩大,使其真正能在档案改革和建设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档案管理理论研究在于指导实践,指导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要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需要加强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而应用的成果则来源于广泛深入的、客观稳妥的推广研究。(三)健全和强化档案科研机构的工作职能。一是要有组织和领导抓档案理论研究工作;二是要有档案理论研究的机构和远景规划;三是要组织档案管理工作者对档案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评论、推广和应用;四是要坚持不懈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档案理研究资料。如果健全了档案科研机构,强化了有关机构的工作职能,那么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也会提高。

三、不忽视档案的利用监督工作

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一定不能忽视档案的利用监督工作。(一)健全和完善档案利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针对档案利用过程,应制定查档要求,诸如:查阅档案时不准抽烟、喝水;不准虫蛀、鼠咬档案文件;不准用唾液翻阅档案文件;不准偷摘偷拍档案文件;不准查阅与自己利用内容无关的档案文件等等。如果档案管理工作者都能按章操作,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也就有了保证。(二)正确处理档案利用中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融监督于服务之中。1.在利用前,要耐心地向每一位利用者宣传利用档案的规定和守则。2.在利用中,要做到三勤:一是嘴勤,勤宣传利用档案的制度与规定,勤与利用者交谈,掌握利用的目的与动机;二是眼勤,勤观察动态,置每个利用者于你的视野中;三是脑勤,勤做好利用登记工作,勤分析利用者的情况和利用效果。3.在利用后,要在利用者离去之前,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以便查处,挽回损失。(三)建立利用管理队伍。选择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的利用管理人员,组成素质较高的利用管理队伍。以善于做利用者的工作,处理好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四、结束语

流动人才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其效果不像科研攻关、经济建设那样容易浮出水面,但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其直接服务于人,而人才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宰,因为必须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设,才有可能搞好社会人才的一系列管理工作,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零缺陷理论 病案管理 应用分析

将零缺陷理论应用到病案管理中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规范病案管理工作,增强病案管理信息的准确度。因此,将零缺陷理论应用到病案管理中去,是适应现代病案信息管理的需要。该文着重分析了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各种应用工作,并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加强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措施,从而进一步落实病案管理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地促使病案管理工作向着零缺陷的方向发展。

1 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

零缺陷理论最注重的就是准确无误,因为病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病案管理工作主要涉及档案的建立、收集、归档,在此之中,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无误,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

1.1 病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保障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就要做好病案资料的来源工作,即病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对每一份病案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病案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改革往常那种不规范的病案资料交接方式,实行一对一签收,最大限度地避免病案资料交接存在的疏漏环节,防止出现病案因交接保管不当而不能及时上交归档的现象,确保病案资料回收工作的零缺陷。同时,还要将需要上交的病案由相关的病案管理人员进行规范装订后上交,避免出现各种因为收集、交接工作而出现的失误状况,保障病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1.2 病案信息加工的质量控制

在病案管理工作中,对于病案信息的加工也是保障其质量零缺陷的重要措施,加强病案信息加工的质量控制可以将原始病案资料进行加工精简提炼,从而得到更高质量的信息。但是,要想保证精简出来的病案信息与病案内容相一致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规范的学习与实践。为此,必须要将零缺陷理念应用到病案管理中,病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努力追求病案信息加工质量零缺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求编码员通过培训考试,通过对编码员的培训考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更好的做好病案信息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也可以采取岗位间交叉检查的方法,这样可以达到相互监督、相互改进,提高成效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1.3 病案归档存贮和利用的质量控制

要做好病案的归档存贮工作就要保证所提供的病案信息资料是完整的,这样才能保证病案的使用价值。因为如果信息错误的话,这份病案就会被存贮在错误的位置上,在需要调用的时候就无法获取。所以,为了确保在存贮工作中达到零缺陷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电脑系统做好病案的示踪,严格落实病案的入出库管理,对外借病案按时限进行催还归档,减少提供利用环节的差错。只有做到零缺陷,才能避免出现以往为了一份因各种原因归档错误的病案,这样就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工作安全隐患。

2 零缺陷管理的实施效果

2.1 病案管理人T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病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切实改观了病案管理人员的作风、理念,促使工作人员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的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端正了工作态度,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并能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的参加有关病案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2.2 病案管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通过切实实行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提升病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切实落实各项质量管理措施,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在追求病案管理质量零缺陷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提高病案信息的准确率。

3 零缺陷管理的前期准备

3.1 加强教育培训

要做好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工作,首先就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病案管理人员是病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病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更加充分的理解并接受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理念,从而自觉加入病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中。因此,我们应该开设相关的教育培训课程,系统地对病案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及相关课程的培训,加强他们零缺陷理论的专业知识,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病案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的保障病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3.2 制定目标

在病案管理工作中,我们要追求零缺陷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缺陷必须要等于零,我们的目标而是尽最大的可能追求缺陷等于零,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努力做到零缺陷。因此,我们应当结合病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将零缺陷理论应用于病案管理中,严格遵循病案信息专业技术环节质量评估标准,在病案管理工作中努力追求和实现零缺陷的质量目标。

3.3 质量标准和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中,要想保障其工作有效正常的进行,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质量标准检测制度。因此,在零缺陷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制度,以更高的质量标准来完成病案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关的监督纠错制度,保障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病案管理的工作标准,努力实现病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标准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零缺陷理论应用到病案管理工作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提升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因此,要想做好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工作,就要求每一个病案管理工作者严格遵循病案管理工作要求,在此其中要秉承零缺陷管理理念,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病案管理零缺陷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瑞[,吕晚霞,戴春霞,等. 零缺陷理论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6):10-12.

[2]吴卓敏,陈双,田丹平. 病案管理中零缺陷理论的应用和效果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12):65.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前端控制;文书工作;文秘人员;素质

前言

众所周知,档案由文书转化而来,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传统的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的交接环节是文件的归档立卷。20世纪50年代,国家规定文书档案的立卷工作由原来的档案部门归档立卷改为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共同立卷。立卷归档既是文书工作的重点又是档案工作的开端。

在文档一体化趋势加快的现代档案管理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文书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文件生成之前就应进行前端控制。文书工作应体现纸质档案前端控制思想,档案前端控制包含于的文书工作之中。

1.档案管理前端控制与文书工作

控制论体系下,“控制”是指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选出并用于该对象,并对象产生一定的作用。档案管理的前端控制是以改善档案管理质量,提升档案工作效率为目的,对整个文件从生成到进馆永久保存或销毁的全过程看作一个系统整体加以考量,在档案管理的“前端”便进行干预和控制,以期对中端及末端管理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1.1档案管理前端控制概述

档案管理前端控制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80年展成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将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看作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根据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准确将文件生命周期分为现行阶段、半现行阶段和非现行阶段,并揭示出各阶段特征。西方档案学两大支柱理论之一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文档一体化管理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档案管理前端控制的现实需求是电子文件的产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电子文件开始出现,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以归档立卷为开端介入控制,无法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与安全。法国人诺加雷的思考对档案管理前端控制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档案工作者需要重新思考他们在文件生命周期中进行干预的时机,甚至重新思考这种生命周期本身。”①

档案管理前端控制思想最初只针对电子文件,即档案人员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干预时机需提前至系统设计阶段。如果档案人员在系统设计阶段就积极介入电子文件管理,那么随后的文件生成、保管、归档、利用等环节中,就很难保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在众多对“前端控制”的描述中,学者刘越男的说法最具代表性:“所谓‘前端控制’,是指针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要从文件形成之时甚至之前就对文件形成一直到归档整个过程给予通盘规划,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纳入系统之中,并在文件形成和维护阶段进行监督。”②随着档案管理前端控制研究的深入和反思,人们发现这一思想对纸质档案管理同样适用。“档案界将文件和档案看成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阶段由来已久直到电子文件时代,在很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档案界才肯定地说应在文件阶段就施加控制,即前端控制。”③由此可知,前端控制并不是电子文件时代的全新思维,在电子文件出现之前,档案界就已经开始进行纸质档案管理前端控制的应用与探索,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1.2纸质档案管理前端控制与文书工作的关系

现代文书工作涵盖了纸质档案前端控制思想,档案前端控制原则同样可以用于指导文书工作,可使纸质档案管理和文书工作衔接得当,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效率。

纸质档案管理的前端控制,即要从纸质文件形成之时甚至形成之前(即文件构思阶段)就对文件形成一直到归档或销毁的全流程当作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纳入系统之中,并在文件形成和维护阶段进行贯彻、维护与监督。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④

一般而言,文书工作是指为了适应机构开展各类业务活动的需要,围绕文件的生成、接收、运转、办理直至办理完毕处置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从广义上讲,文书工作包括从文件形成直至办理完毕,单位领导人、文件工作人员及其他有关的业务人员、秘书人员等共同参与的一系列工作。⑤本文所指文书工作就是指广义上的文书工作。文书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撰写文件,包括构思、拟稿、审核、签发、复核、印制、核对、用印等;二是传递文件,包括封装、登录、选择传递通道、投送、接受等;三是办理文件,通常包括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注办等;四是处置文件,即整理归档、清退、暂存、销毁等;五是管理文件,是为以上四项工作有效完成实施科学、系统、有效的组织管理过程。

2.前端控制思想介入文书工作的具体体现

档案由文件转化而来,那些原始记录性强、查考价值高、文书处理程序完毕的文件将转化为档案。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前后衔接,纸质档案管理前端控制思想介入文书工作之中,其实质是文件“档案化”,也就是确保并且能够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长期有效性,使文件有可能作为证据和作为档案保存。⑥

2.1控制撰写过程,提高档案自身质量

高质量的文件产生高质量的档案。对文书的撰写过程加以控制,可提高档案自身的质量。前端控制思想介入文件起草撰写过程,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文件立意和构思的控制。应注意文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上级意图,逻辑清晰、表达得体,保证文件内容的真实可靠。

二是对文件格式的控制。准确选择文种、题目拟定要体现正文内容并简练,字体字号等严格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要求,保证文件传递信息的准确和规范。三是对文件主体辅助要素的控制。应注意主题词标注、发文字号、印发时间、密级、印章等一些辅助标识的完整与规范,从形式上保证文件规范和真实,防范做伪。

2.2控制传递办理过程,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文件流转与办理过程中贯彻档案管理前端控制思想,可提高日后立卷整理、编目等中端、末端管理环节的工作效率。前端控制思想的介入文件流转和办理过程,可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收发文件的及时登记的严格控制,并且控制文件自身的正文和附件配套齐全,做到文、账相符,件件有着落,这对档案收集的完整性将产生积极作用。二是控制流转办理过程中文件实体安全。三是控制日常管理过程中文件的科学保存。现行文件日常管理应分门别类存放,并提前对分类后的文件按时间顺序大致科学排序。要注意定稿放在正本之后,附件放在相关正文之后,被转发的文件放在转发文件之后。这些前端控制的做法有利于减少整理时重复劳动,提高档案利用时的调卷速度。

2.3控制档案形成材料的选择,做好档案永久防护

保证档案永久保存,应将档案防护的控制提前至文件形成之前,即文档材料的选择。一要注意把控文件载体耐久性。选择优质造纸原料和脱酸纸张,减少因时间推移引起的老化和恶化。二要注意把控文件的书写材料。选择化学稳定性好的碳素墨水或防水、防酸碱、防热、耐有机溶剂的墨粉进行书写打印。三要注意把控文件的打印方式。激光打印与静电复印运作方式不同,注意选择墨粉与纸张粘贴程度高的打印方式。总之,从文件形成之前就注意控制文件形成材料,能够有效延长档案保存时限,节约后期修复成本。

3.纸质档案前端控制对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做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的对象是文档,档案管理的主体始终是“人”。纸质档案管理前端控制的实施者是一个单位的文秘人员。文秘人员的素质修养是前端控制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纸质档案前端控制思想对秘书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三点基本要求。

一是文字技能素养。无论是抄写、记录还是公文起草,文秘人员的工作一定要和文字打交道。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文字功底是对文秘人员的基本要求。立意准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用词准确的文稿是文秘人员份内的工作和应尽的责任。

二是工作作风素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文秘人员经手的文书工作绝不会潦草行事,保证了文档自身的质量和文档管理方法的科学,是全面执行纸质档案前端控制思想的根本途径。

三是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能力。文秘人员档案意识要求文秘人员重视档案管理,时刻谨记保密安全意识,增强档案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现行文件进行初步整理,优化归档立卷工作的前端基础。确保前端控制文件质量,为资政和决策提供真实文书资料,为档案管理各环节创造方便条件。

4.结语

前端控制是从系统的观点认识文件与档案、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的关系,以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为目的,对两个系统内部的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整合文件与档案管理流程,实现了整体效益的最佳化。⑦随着文书档案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纸质档案前端控制思想的理论地位会越来越高,其对实践指导的作用将会继续发酵。(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C・诺加雷著,都宗成译.信息技术对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影响[C].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②刘越男.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前端控制”思维[J].档案,2006,(6):26-29.

③刘越男.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前端控制”思维[J].档案,2006,(6):26-29.

④周永军,韩瑛,杭付云.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中的前端控制思想比较研究[J].科技档案,2009(1):16-20.

⑤王健.文书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⑥祝庆.前端控制理论在档案永久性防护中的运用[J].工程与建设,2014,28(4):572-576.

⑦周永军,韩瑛,杭付云.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中的前端控制思想比较研究[J].科技档案,2009(1):16-20.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健.文书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祝庆.前端控制理论在档案永久性防护中的运用[J].工程与建设,2014,28(4):572-576.

[4]顾文婷.企业文书档案管理需要前端控制思想[J].陕西档案,2014,(3):34-35.

[5]吕元智.关于文件“前端”控制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2,(6):37-38.

[6]李铭.档案化管理――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的核心[J].浙江档案,2005,(11).

[7]周永军,韩瑛,杭付云.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中的前端控制思想比较研究[J].科技档案,2009,(1).16-20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28-01

高校档案记载着高校的发展历史、教学活动、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科研成果,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这些档案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无论是对高校,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档案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中,主要是指档案管理人员运用科学手段和专业技术,形成完善的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档案质量管理工作核心内容主要是在档案管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为高校长远发展提供保障。由此看来,加强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高校档案管理质量现状

档案工作作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要内容,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日常教育事务的开展,而构建完善的档案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内容较广,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工人员综合能力、服务意识、制度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提供保障。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管理工作认知存在局限

就档案管理工作认知角度来看,存在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多数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停留在资料整理,是一项十分枯燥、乏味的工作,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这就导致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敷衍了事,责任意识欠缺,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2.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无论是资料搜集和管理工作,还是借阅制度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实际工作开展中未能更加规范的开展,档案的分类存放和借阅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丢失和损坏。档案资料在借阅过程中,受到领导干部的影响尤为严重,很多领导说一句话就会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开展,无法遵循档案借阅流程进行[1]。

3.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就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来看,传统的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迫切的需要对管理理念、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应用更多现代化管理技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诸如,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和温度调控设备的应用,均是当前档案管理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备品。但是由于高校长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导致档案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4.档案管理奖惩体系不完善

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如何能够为管理工作质量提供更坚实的保障,管理工作人员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尤为突出的。这就需要完善的约束机制,促使管理人员能够有序开展工作,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2]。对于表现良好的档案管理人员予以奖励,工作敷衍了事的人员则给予严厉惩罚,以此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二、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策

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高校档案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中,主要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其中,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到实处,提升管理质量。基于此,首先,应该号召档案管理部门所有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实现全方位的配合,根据相关制度和标准对文件资料进行管理,确保档案资料能够及时归档,提升档案管理质量[3]。其次,对档案管理全方位监控。高校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工作监督是尤为必要的,并且贯穿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分类以及使用等全过程,一旦发现违规操作问题,及时有效的制止,寻求合理措施予以解决,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最后,应用先进管理技术手段。通过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统计方法,有针对性解决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2.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为档案管理质量奠定基础

为了确保高效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张,有章可循,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尤为关键的,促使高校档案合理利用、规范整理,健全各方面的管理制度,确保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利用等过程都能够有章可循,形成更加全面的档案管理网络,有针对性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4]。完善档案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根据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细致、全面。此外,还应该强化档案质量管理意识,确保档案资料完整、清晰、无缺陷,实现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提升档案管理效率。

3.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工作十分枯燥、单调,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高低,对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影响十分深远。这就需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提升工作质量。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关乎到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中所记载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计划内容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晏如.谈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北京档案,2011(1):37-38.

[2]杨毅.试论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卷宗,2015,12(11):530.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形势;档案管理;创新方式

档案作为人们资料的载体,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档案管理机制,不同的档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透过档案,可以看出时展的特征,对于风景区来说,其档案记载着整个景区的发展变化史,承载着整个景区的发展历史,对于档案的科学管理是必要的工作,档案工作的科学开展对于整个景区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整个景区管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一、当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的封闭化

对于很多档案管理部门来说,档案工作的保密性、神秘性特色太过浓重,与社会的接触太少,对真正的市场需要了解不充分,对于景区来说,其主要获益方式就是通过吸引大量的游客获取利益,但是对于档案管理的神秘化会使得游客对整个景区的了解不到位,甚至会降低景区的吸引力,所以,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工作方式的单一封闭,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发挥其真正意义。

(二)对于档案资料的挖掘不够

很多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工作的处理仅限于管理,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活得档案应该用活,将档案中的资料进行灵活运用,转变为更为吸引客户的形式,使得游客对景区的好感度增加,从而增加景区的利润。

(三)珍贵资料的保管不到位

很多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对于资料实行不闻不问的政策,对于出现问题的档案资料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得大量的珍贵资料流失,给景区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二、新形势下对档案管理新的要求

(一)档案立卷是新时期的客观要求

以前的档案立卷制度在我国的档案规范整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着立卷过程繁琐、复杂的弊端,工作量大,使得档案管理的效率很难提高,而且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观随意性大,很难对所有档案进行掌握。此外,各机关的立案人员的而流动性很大,使得立卷方法常常需要重新教给新的工作人员,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新形势下,要求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立卷,传统的封闭式档案管理模式逐渐向开放式方向发展,对档案的深化利用需要通过档案开放、编研等形式来实现,这也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

(二)注重对资料的平时收集

为了保证档案内容的齐全、准确、原始,对档案资料的平时收集显得尤为重要,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对资料的平时收集的要求。首先,需要对岗位责任进行强化,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得工作的质量得到保证,改变档案管理人员的消极对待工作的态度,改变传统的别人交什么就接收什么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档案进行规划分类,使得档案管理不仅可以满足机构的内部需要,还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得档案管理的平时收集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其次,应该加强对档案的质量的重视,应该遵循材料形成的规律和特点,保证档案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理、立卷,定期向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室移交,保证档案信息可以及时更新。最后,对于数据的收集主要采用自动化电子扫描的方法,进行输入、校对和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保证档案的质量。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以期适应全面网络化管理的新要求。

(三)适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要求

档案编研是对档案文献进行研究和编撰,向客户提供档案的信息利用服务,是现代信息加工产业的分支,注重档案编研工作的质量是新形势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又一新要求。对于档案编研的理论与时展脱节这一现状进行最快的扭转,当前,档案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基础理论和宏观管理,对于档案编研的理论研究很少,且深度不够,内容较单薄,档案编撰工作主要是对论述史料的一次文献进行编撰,对于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编研工作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指导,编研成果缺乏科学性实用性。

三、如何创新档案管理方式

(一)加大对档案管理法案的执行力度

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照法定程序来开展是根本,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各档案管理法规的平衡发展,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建立在各项规章制度都健全的基础上,为档案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单位库房的安全防范工作必须要到位,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和安全。应该实施统一的档案管理措施,对各种类别、各种载体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档案立卷是新形势下应该重视的工作,在进行档案立卷工作的开展时,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的监督力度,保证各单位可以按时移交档案。

(二)实施档案管理开放透明化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档案具有神秘特质,包括对政府、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文件资料,在众多档案中,档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史料,档案将人们原始的资料保存下来,在过去很多单位的档案都实行只对内部人员开放,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既要服从保密的原则,还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任何档案文献的价值主要对其承载的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主要是为老百姓服务,所以,档案管理工作面向百姓,给予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让人民更好地了解工作,配合工作。

(三)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档案编研

要想做好工作,工作人员的态度是基础要素,应该加强编研意识,提高编研人员的素质,把档案编研工作纳入整个企业的工作日程之内,对已经设立的科室进行整改,使得编研人员切实履行其职责,对编研人员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进行全面提高。编研工作的开展也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料之上的,所以,加强对档案管理的资料的收集也是至关重要的,编研工作主要是对档案内容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充实,所以,基础必须打牢。对编研工作实行多功能管理,适应当前社会的竞争机制。首先需要满足编研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其次,应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编研出促进经济建设的成果。

四、总结

结合时代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行创新,结合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全面的网络化管理,在新形势下不断克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的形势需要进行创新,使得n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提高,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晓芸.试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四化”.[G]《办公室业务》2012(1)71-72.

[2]赵靖娴.试论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创新.[F]《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14)18.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线索对文档一体化和文件中心进行分析指出了在我国进行文档一体化改革和建立文件中心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同时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进而指出文件中心是文档一体化之下当文件运动到暂时保存阶段时研究其保管方式、存放地址时的一种有益补充它不能也决不是实现文档一体化的一种具体模式、方法。文档一体化是必由之路文件中心应在文档一体化的思路指导下建设。

一、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机关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和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它们的理论依据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管地点和存放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周期理论阶段划分不一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比较合理的是国内学者陈兆??的四阶段划分法将文件的生命运动过程划分为制作阶段、现实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文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生命运动过程。而我国档案工作通过归档口的设置将文件的第一、二阶段作为文件将第三、四阶段作为档案并采取非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使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相对独立因此造成文档分离的不正常现象。要解决这一实际工作的难题必须实现文档一体化将文件和档案即将原来分离的二、三阶段揉合起来这种揉合是符合文件运动的特点的这两个阶段的文件都处于现行和半现行阶段都具有不稳定性、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都主要是为产生文件的机关、为发挥其原始价值服务的。从本质上四个阶段都是文件只是其价值、特点、存放地址不同因此文档一体化在现实中主要是对二、三阶段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中间机构来专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于是文件中心这一机构便应运而生了。国内外学者对文件中心的实践范围各说不一但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是一致的。

文档一体化和建立文件中心具有理论依据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确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档分离带来大量的弊端造成大量失控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账外文件档案部门由此馆藏质量降低进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参考服务作用导致档案部门信息服务功能降低也导致了档案部门地位的降低。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一致欢迎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电子时代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广泛流行的文件中心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能否在我国建立和推广至今在学术界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我国档案工作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也经历着从现行文件阶段到机关档案室阶段再到档案馆档案阶段的生命运动过程也存在着类似文件中心的管理中间性过渡性半现行文件的机关档案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排斥文件中心在我国建立推广只要注意文件中心的适用范围后文将详述它可以成为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从目前试点的模式来看文件中心在我国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文件中心能改变中小机关档案工作薄弱的现状。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则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日益丰富的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一、提高案卷质量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可靠保证

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而立卷方法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进程中,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

二、实施“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环节

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特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所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工程档案管理;工程质量;作用分析

一、工程档案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有机成分

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深入到工程规划、施工以及验收各个环节,是建筑工程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一,在建设施工之前,工程档案以文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工程项目决策、审批以及立案进行记录,这就做好了事前信息准备,而信息化的提供,为落实项目经费、开支提供了基本参照。同时,建设项目预算支出、设计方案、招标投标等都要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就要求相应的档案管理,同时,这些档案内容为以后展开详细设计以及施工测量等提供直接依据,所以说,若将此过程中档案管理缺席,那么整个工程建设则无据可循,更不用说展开以后的施工建设了。其二,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档案管理的作用最为突出,其不仅表现在对建筑施工进程的控制上,而且具体到建筑施工的各个项目、各个环节以及各个成分的管理,如材料管理档案中,不仅对材料的选用、进场以及质量进行管理,而且将材料的合格度、与施工现场的适应性,施工中的材料变化数据等进行记录,这就将材料在建设中的全过程进行统计,这不仅有利于有展开材料实用分析,而且为以后建筑质量的评估与检测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其三,在建筑工程验收阶段,建筑质量是建筑商和用户共同关注的焦点,工程档案管理记录了建筑施工前、施工过程以及建筑整体质量的各种数据,能为进行建筑质量评估测量提供直接信息支持。

二、工程档案管理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点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档案管理,主要集中于对人、材料、设备、技术、环境五方面的管理,而这五个方面的综合性作用,直接影响着建筑整体质量。从五方面具体性管理来看,其管理实施具体表现在:其一,档案管理中的人员管理。在管理中,将每工程建设过程中所用的人员进行小组分配,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保持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进场有序性、施工安全性、人员充分利用性以及人员间的相互监督等;通过档案中对人员的思想记录、施工技能记录、遵纪守法记录、现场操作记录、个人成绩记录等,对工程人员进行管理,这不仅规范了员工的行为规范,而且有效保证建筑施工的良性发展,进而促使了建筑质量的提升。其二,材料管理方面,档案管理中,不仅要对材料进场前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材料检测报告、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等,而且要在施工过程中适时定期检查材料质量,如对水泥的硬化度进行管理、木材与施工要求标准是否适应、混凝土的水分含量等,这就保证了材料的静态质量与动态质量,而材料是整个工程的基础性保证,在档案管理作用下,若发现不合格或不适应的材料,进行及时调整,这就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基础材料因素。其三,设备管理方面,机械设备选用必须适应于现场施工以及建筑质量要求,如设备型号、设备规模必须适应于施工的地质、水文以及技术因素等,这就以配备的设施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持;同时,适当安排设备的进出场、现场调度等,以防止设备安置不合理而影响整体工程施工,而加强设备的后期管理方面的档案管理,对设备的损耗、维修成本等多方面记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工程开展提供了有效支持。其四,技术方面,对施工方法、工艺流程等进行记录,其中包括施工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记录,进行施工日记等,这就直接规范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其五,环境方面,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对工程环境进行拍照、录像,将工程环境的整体性变化过程进行记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工程内部环境和周边环境的目的,如通过图像中施工废弃物管理,来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等。

三、总结

工程档案管理具有强大强制力,既可以作为工程管理的前置条件,又能作为工程项目施工和竣工审查程序的一个重要部分,还能指导工程建设进度、力度,这就有效实现了管理约束力本身力量以及适中调整、控制功能的发挥,有力的保证了建设工程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李文华.论建设工程质量与工程档案管理的关系[J].中外建筑.

2008(11)

[2]马俊龙.论工程质量与工程档案之间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9(26)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旅游;培养方案;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4―0082―08

1 引言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接待、旅游、休闲课程(即HTLPs:hospitality,tourism,leisureprograms)也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的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中国的旅游业同时起步。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和国家政策吸引大量院校开始兴办旅游专业。中国旅游教育逐渐形成从上至下的包括博士、硕士、本科、高职和中职教育的金字塔体系。2009年,开设旅游课程的院校高达1733所,其中852所提供旅游高等教育课程,881所是中等旅游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在校生达到952400人。然而,旅游院校和旅游专业学生数量上的增长却带来了教育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要保证旅游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把教育评价或认证引入旅游专业培养方案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及其多维本质使得教育质量的评价十分困难和复杂,因此学界对教育质量的实证性调查研究成果很少。国外的研究主要是把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如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即MBNQA:the Malcom Baldridge NationalQuality Award)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米兹卡茨(Mizikaci)认为,只有修正全面质量管理的维度才能满足教育课程管理的需要。此外,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型,如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和应答评价需要进一步的提炼,方能适应高等教育课程质量评价的需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的开发需要运用全新的视野,结合质量管理理论和相关教育理论,来适应现代语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外部评价还是内部评价,有效的理论和实证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

自我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作为旅游培养方案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能够评价他们自己的培养方案,也可以充当同行评价者的角色,在既定的标准上评价其他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方案。从测评角度看,专业教师熟悉相关课程,能够评价课程的质量,并能验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以往的研究大量调查了旅游专业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旅游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但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旅游专业教师却被大大忽视了。因此,调查旅游专业教师对给定的旅游专业培养方案的认知及其质量评估所持的基本观点,对测量、监控、确认和提高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要开发和验证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测评工具,并审视旅游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教师所评价的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各个维度的相对重要性。通过整合TQM理论和CIPP理论,确定旅游专业培养方案质量评价的维度;通过界定和验证旅游教育的多维本质,为审视每一个质量标准的相对重要性提供学术的注解和视角;同时也可以为旅游本科院校以及外部的质量保证机构提供一个有效的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工具。

2 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理论模型

2.1 相关概念界定

质量。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IS08402:1994)”,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IS09000:2000)”,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众多质量概念中最为流行的定义。本文以IS09000质量定义为基础来构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的维度,即认同旅游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

教育质量标准。本文采用霍顿(Houghton)的定义:教育质量标准是培养单位或培养方案对教育哲学(理念)、行政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全体、教学资源和专业特性等方面的基本陈述(essential statements)。这一定义是国际教育界比较认同的教育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概念。

教育质量维度。在国际上,旅游教育质量研究通常使用dimension一词,即本文中的维度。维度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旅游教育质量维度是评价主体评价旅游教育质量的空间范围和视角方位。

教育质量指标。西方学界主要通过界定、确认和验证教育质量指标来反映教育质量维度,并就“教育质量指标是描述教育运行预期结果和教育系统具体特征的具体陈述(concrete statements)”这一界定基本达成共识。

2.2 文献综述

文献梳理表明,国外主要是通过构建开发程序(construct development procedures),以构建三级维度(一级维度,即标准;二级维度,即用来反映和观测教育质量标准的维度;三级维度是教育质量指标,即具体的测试语句)的研究路径来开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模型。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表明,教育质量的评价需要进行两级构建。关(Kwan)和瓦尔克(Walker)的研究证实,通过两级构建(包括the higher-order construct和the second-order construct),可以确认教育质量每一维度的相对重要性。阿尔图尔基(Al-Turki)和杜发(Duffaa)运用CIPP模型对典型学术部门绩效测量(performance measures)进行两级构建,开发出了学术部门绩效测量模型。

林永柏总结国内外教育质量概念的流变、发展和演变过程,并对各个教育质量概念的描述维度做出了准确归纳。林的研究认为,无论怎样认识教育质量,都需要清晰界定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诸多维度以及每一维度所对应的指标。诸如评价和认证类的质量测评应该根据有效的、相关的、可测量的和可操作的标准和指标来实施。

从质量评价发展演变角度看,CIPP模型对教育质量评价产生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质量评价。CIPP模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实施背景、输入、过程、成果4大要素评价以及反馈评价,让政策制定者理解教育现象中的过程与结果。在商业领域,MBNQA模型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有效的商业质量管理模型。2004年,基于MBNQA基础的教育标准建立,包括7大维度:领导;战略管理;学生、利益相关

第二步:工具构建。研究小组运用先导测试(pilot test)和专家验证来进一步修正和确认工具中的测试语句,以便进一步评估和纯化量表。结合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指标所生成的80个项目,通过先导测试再次纯化量表。量表项目(即测试语句)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计分方式以“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很同意”分别赋值1、2、3、4、5分。2009年10月,65名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教师为量表的80个项目打分。在这一阶段,要完成两个任务:根据回收问卷的回答情况,把没有回答或感觉难以回答的问题项目加以删除;对保留的项目进行项目总体(itemIto-total)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值大于0.3)和内部一致性分析(Cronbach’sα值大于0.7)。通过先导测试,筛选了量表中的项目,把80个项目缩减为68个,形成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初级评价工具。

第三步:计量属性评价。把收集的样本进行两次EFA(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EFA分析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对旅游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质量评估模型进行初步验证。

4 实证研究

4.1 问卷调查与样本收集

样本数据来源于35所旅游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过搜索中国高等学校网,研究小组根据中国旅游年鉴统计开设了旅游专业本科院校的情况,随机抽取了成立旅游管理院系的35所本科院校名单。通过相关校(院)系网站,获得了部分教师的个人邮箱。2009年10~11月,研究小组通过电子邮件(E-mail)形式把问卷发给这35所高等院校的479名旅游专业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2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4.9%。其中,男179名,女84名;本科138人、硕士83人和博士42人;工作1~3年的教师98人,4~6年的74人,7~9年的55人,10年以上的36人。

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获得每个测量题项与因子之间(指标与要素之间)的因子载荷量(FactorLoading)。因子载荷量越高,表明测量题项与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对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运用主轴法,采取斜交旋转,来萃取因子,最后保留因子荷载量最大而且在0.5以上的55个变量。利用相关系数矩阵,在55个变量构面找出特征根值大于1的共同因子个数(因为篇幅所限,相关系数矩阵省略)。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3个测量题项中因子荷载小于0.5的应予以删除,标准2(教学与学习)和标准3(课程)应合并成为一个标准,萃取出的公共因子有12个,而不是初级模型中的18个。

第二步,运用相同的方法对55项观测变量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55项观测变量经萃取形成6大公共因子,形成修正后的旅游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型。所有观测维度变量的平均值大于3,说明旅游专业教师对旅游本科培养方案的观测维度都持积极评价;6大公共因子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的有效预测因子,解释变异量在51.85%至66.86%之间。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8至0.95之间,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结构的有效性强,每个指标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量均大于0.5的临界值(表3和表4)。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严格的建构开发程序基础上,可以把CIPP模型和MBNQA模型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发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价模型。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包括6大标准(战略管理、课程与指导、资源、师资、学生业绩、行政管理),在这些标准之下形成12个观测维度(远景、使命、目的和目标;自我提高;课程;教学与学习;资源与管理;教学空间;教师质量;教师业绩;学生和毕业生业绩;校友反馈;行政管理能力;学生管理)(表4),并在相应的维度下生成55个测量指标(表3)。作为一种测评工具,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修正模型得到初步验证,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的评判提供了初步的概念性和指导性意见。

在考虑了CIPP要素的基础上,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评估工具(修正模型)重新界定了旅游课程质量的诸多维度,并把这些维度转化为有形的、可用来描述和测评这一教育体系期望结果的观测项目。此外,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评估工具(修正模型)还引入了MBNQA模型中的维度,这与目前教育质量评价和认证过程中运用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也是一致的。

对课程和教与学标准的进一步强调是与课程和指导原则相一致的。课程、教学与学习三者相互补充和促进,这些关键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绩,也相应地影响教育机构的质量业绩。课程与指导是Tedqual和ACPHA两大评价模型中强调的一大标准,包括课程内容与设计,也包括教学、学习和评价3方面。

具体来说,本研究考察了旅游专业教师对旅游培养方案质量不同维度的重要性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方案质量标准都有很高的因子荷载(表3)。被调查者认为,这6大质量标准对培养方案的质量具有显著意义。被调查者相信,CIPP模型中的输入(如课程与师资)和过程(如指导),在决定培养方案质量上是重要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支持“课程质量、有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提高是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方面”这一观点。旅游培养方案质量评估模型确认,培养方案应该优先考虑课程、教学与学习和师资的质量管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什么是一个好的旅游教师,什么是一个好的学习体验,什么是一个全面的学习体验”。研究结果还表明,一个成功的旅游本科培养方案,关键在于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和研究者的学术队伍的质量。“教师的资历、研究活动和产业经验反映在所教的课程中,就更加重要。”

研究结果还表明,战略规划和行政管理对质量有重要影响。传统的评价理论不太强调战略管理和领导能力对质量的影响,但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评估模型把这些要素作为测评的变量。这验证了基于TMQ(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质量模型中的核心要素(如领导者忠诚、战略管理、工作管理和自我完善机制)在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中的积极作用。学生、毕业生和校友的业绩反映了教育的结果。这个产出因素在旅游本科培养方案质量模型中被认为是学生业绩,要评价学生产出的情况,学生业绩应属于培养方案质量评价和认知工具中的一个范畴。

在6大标准中,被调查者认为,资源是影响培养方案质量相对次要的一个维度,这一结论与佩雷达(Pereda)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有:资源是教育输入的基础,但资源本身不能自动转化为好的学习体验,不能保证旅游教育的质量;很多旅游专业教师认为,旅游本科培养方案应以实践为导向,大多课程都能提供实习的机会,旅游本科培养方案的内在资源对方案全面质量的影响可能要相对小一些。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13篇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统计科,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对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方法 具体分析病案信息管理的一般状况、管理现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病案管理的方法措施。结果 医院管理是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各类资源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充分地发挥整体功能,从而取得最优综合效益的管理过程。病案信息是患者就医的原始资料, 可为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医疗法规的制定提供很好的依据,病案信息管理是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结论 病案信息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疗的管理程度,而且可以提供医院的综合管理所需的信息,加强病案信息的管理, 提高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值得广泛地推广与应用。

[

关键词 ] 病案信息管理;医院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81-02

医院管理是根据医院工作的一般规律,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人、物、财、时间、信息等各类资源,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充分地发挥整体功能 ,从而取得最优综合效益的管理过程[1-2]。病案信息是患者就诊的最原始资料, 是患者、医院与社会各界共同使用的资源, 其对医疗教育、医疗科研、医院管理决策、医院经营、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保险卫生防疫等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病案信息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病案的利用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该研究就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研究分析来探讨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提出对病案信息管理的一些建议。

1 病案信息的概念及其涉及的内容

病案是医疗信息的载体, 包含了医疗的全部内容。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病案信息管理工作已经不是以往的简单地对临床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回收、编号、归类以及装订,更多的是指对患者的医疗资料的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工作不仅包含了医疗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是进行医疗管理工作的指标。从病案信息中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疗的质量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病案信息的管理,不仅仅是对病案的物理介质进行保管, 更加是对病案记录的医疗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提炼与加工,从而进行研究分析并且总结, 从而为临床的反馈指导、医院的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病案信息管理主要分为对病案的物理介质的管理以及病案的信息管理两大方面。

1.1 病案的物理介质管理

病案的物理介质管理主要是对病案资料进行整理、回收、归类以及装订等工作流程,在对病案的物理介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认真的把关,保证病案资料的完整性,只有完整的信息资料,才会有可利用的临床价值。所以,病案的物理介质管理工作是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病案资料的不完整,不但不可以提供有效的医疗信息从而影响医院管理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在大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时,会导致不能举证的后果,从而使医院的名誉受到影响。

1.2 病案信息管理

病案信息的管理一方面是对病案资料内容的深加工,从病案资料中提取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从而进行科学的管理。譬如,可以对患者的疾病以及手术的名称进行编码,作为索引,并且随着首页内容录入卫生统计系统,来方便检索、统计和分析。另一方面是对病案信息进行质量的监控,病案资料应当规范书写,由三级医师,护理人员等其他医务人员共同完成,体现患者治疗经过的全过程,是严谨的并且作为备忘的文书。它可以从患者的诊治过程,转归情况等体现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从而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一份及时完成的,完整的,并且是规范书写的病历,首先体现的是病历完成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3]。而后是对病案中的病例进行分析,特别是诊断不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疑难病例的治疗,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2 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病案信息管理被包含在医院的综合管理之中,医院的综合管理就是指不仅进行医疗管理同时也进行医院的全面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事管理,组织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医院科教管理,医院财务管理,医院物资管理等。病案信息不仅是医院进行全面组织管理的信息来源,而且贯穿于医院的各方面的管理中,是医院管理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4-5]。

2.1 科研教学管理的需要

①医学科研以及医学论文的写作经常需要掌握大量的临床资料,而病案信息是最原始、最丰富、最具体、最详实的参考依据。通过对病案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可以方便医务人员查阅历史病案资料,从而为医学论文的写作、科研的创新等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因此,可以形成临床工作,病案资料,统计分析,临床医疗的良性循环,使得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医院整体医疗科研能力[6]。

②医院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可以直接地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水平。医院学生的学习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医学生通过查阅病案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并且可以学习其中的个性化诊治方案、更加清晰地了解临床上各种方案措施的真实操作过程。在众多的病案资料中会有典型的病例, 使用典型的病案进行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但是在病案资料的学习中能够得到的。

2.2 反馈医疗信息

2.2.1反映诊疗的质量通过对病案信息的科学管理以及质量监控可以评估病案记录的诊疗行为。疾病的治愈率、出入院诊断的符合率、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周转率以及床位使用率等,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院的诊疗水平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有利于促进医院总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2.2.2反映医疗的资源分配病案信息能够反映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也能反映出目前潜在的医疗市场。分析汇总病案的详细分类以及疾病的分布,可以发现集中的医疗需求,这就可以指导医院根据目标人群来确定市场的方向,从而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达到合理的分配。

2.3 医院管理决策依据

系统的收集、分析病案中记录的信息,整理有用的信息,方便检索运用,同时向医院的管理者以及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而为医院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以及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此外,还可以监督和指导医院的管理工作。

2.4 医疗是一个高危险的行业

目前,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所以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呈上升的趋势。病案信息是重要的文书,其对于医疗纠纷的解决、医疗事故的鉴定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完整的病案资料保存、优质的病案信息管理,对于医院防范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7]。

3 病案信息管理的现状

3.1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

一直以来,病案信息的管理没有受到重视,医院的并按惯例人员来源复杂,大多为临床调拨人员,没有得到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参加学术的交流机会较少,所以造成病案管理工作人员只能够进行简单的病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编码以及归档等,无法对病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归纳、总结以及开发和利用。这就使得病案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滞后,病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缓慢。

3.2 管理手段的原始落后

传统的病案信息管理并没有重视病案的质量以及资料的利用,使得病案失去了本身的利用价值。在病案信息管理上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应用价值,设备的陈旧以及工作环境的简陋,使得病案信息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病案的录入,无法对病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使得价值较高的病案不断流失。

4 措施

4.1制度的建立以及人员配备

制定符合该医院的病案管理制度,病案信息管理人员要有专人管理,培训后上岗以及上岗后续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仔细核对病案内容,认真整理每一份病案,对病案质量进行把关。同时建立完善病案的整理、收集、保管、借阅以及复印制度, 有借有还, 避免病案的丢失。此外,进行绩效考核,实施奖惩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使病案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

4.2 新技术利用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病案信息管理对新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引进病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软件,进行病案资料的电子化以及信息化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电子化病案信息管理。

5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发展,各种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医院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病案信息管理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病案信息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疗的管理程度,而且可以提供医院的综合管理所需的信息,加强病案信息的管理,提高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值得广泛地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孙雪梅.医疗质量与病案信息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 8(12):159.

[2]黄仕娴,张秋苑.医院病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河北医药,2013,35(12):1899-1900.

[3]韦瓣群.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及发展方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X):232-233.

[4]孟洁,许世祥.浅论规范完善病案信息管理还需重视的几项工作[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263-264.

[5]张细兰.试论医院病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当代医学,2012,18(20):20-21.

[6]邱琦文,黄丽葵,陈见兴.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191-192.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14篇

公元前六世纪的代书人制度是公证制度的起源,历经宗教公证的完善,发展到现在的国家公证人的现代公证制度。由于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可取代的地位,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公证文书作为公证制度的最终成果体现,具有无可置疑的证据力和执行力,在现代各国都将其作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公正文书的鉴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公证档案是公证人员和当事人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行为记录,也就是说当事人当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由公证人员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并确定其真实合法性。文件档案鉴定是评价主体以一定的评价尺度或标准来衡量被鉴定的文件档案这一客体价值的活动过程。在档案鉴定过程中,由于文件档案自身价值存在多样性、相对性和潜在性等特点,再加上参与评价的主体在学识水平、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出现对同一鉴定客体得出不同鉴定结果或意见的情况。面对此种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及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必须确立明确的档案鉴定标准依据,特设鉴定机构、统一鉴定程序、科学化管理方式,保证档案鉴定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公正文书档案的重要性

公证处存档的公证档案,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机密档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大部分文件档案的履行都要持续一段时间,有些可长达几十年,在这期间,人们受客观外界的影响,以及形势的变化,可能在主观上会出现某些偏差,不履行或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公证文书档案就像一个非常有威信的监督者,默默地约束着当事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调解和诉讼通常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办法。因为档案客观记录了以往发生的事情,当时的状态、当时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可以澄清有关事实,所以公证书连同公证档案的作用非同一般。在大量调解和诉讼实践中,司法机关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公证档案一般都给予采纳。

三、现行公证文书档案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鉴定理论问题

我国的档案鉴定理论是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学习原苏联档案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民国时期档案学有关档案鉴定理论上形成的。建国以来长期形成并得以贯彻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档案鉴定理论,虽在实践中证明了其价值,但同时也证明了这些理论自身存在着的不足之处:造成“档案价值”概念的模糊,鉴定理论的框架构建不完善;对应用技术研究的不足,造成具体操作中的技术、标准、鉴定质量的检查与控制的方法空白或残缺,忽略了档案价值中实际存在着的数量关系,缺乏足够的定量分析的成分,显然存在着具体操作上的困难。由于鉴定理论的缺陷使鉴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待鉴定的文书档案数量繁多

2.1进馆问题

档案界一直把馆藏量为档案馆的重点,衡量档案馆的规模以及达标升级评定中,馆藏量均为主要硬件之一,使丰富馆藏成为各档案馆追求的主要目标。在增加馆藏的片面指标下,一些不具有进馆价值的档案也随之入馆,造成进馆档案质量不高。由于上述原因,档案馆需要鉴定的已不仅仅是有鉴定价值的到期档案,还有相当一部分冠以长期、永久之名,却无实际保存价值的档案。

2.2认识问题

另一方面,档案馆没有做到有计划、周期性地开展鉴定工作,导致需要鉴定的档案日益增多。由于鉴定工作费时费力且见成效,档案馆未将鉴定工作放到应有位置,致使鉴定负担越来越重。

2.3鉴定程序问题

鉴定程序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鉴定程序复杂。目前,档案采取的是案卷装订法。在具体鉴定过程中,若发现卷中若有不符合保管期限的文件,就必须按照处理手进行处理。首先进行拆卷,将不需继续留存的文件剔出,并在卷内文件目录上注明。然后调整档号,保管期限的调整、案卷的变化,需要重新编排档号才能保证管理和利用。最后调整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等检索工具都需作相应调整、更改。这一系列复杂繁琐的操作工作,令许多鉴定工作人员望而却步。

2.4鉴定标准问题

我国现行的文书档案的鉴定标准依据的是1987年颁布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此保管期限表虽然在多年的文书档案的接收、立卷、鉴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践证明,文书档案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在鉴定时困难较大,不便于鉴定人员操作,影响了鉴定工作的开展。其次,文书档案的珍贵程度鉴定不准。对于同一份文书档案材料,不同的档案管理机构的鉴定期限有一定的差异,有的作为永久收藏,而有的可能作长期甚至短期保存,而一份真正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应该从历史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综合评定它的价值,这样才有利于珍贵档案的保存,才能体现档案管理机构的作用和地位。

2.5归档文书档案的问题

首先,文书档案是工作活动的原始记录,但不一定是真实的记录。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工作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档案工作者不可能、也不允许改正档案材料原始内容,但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鉴别、评价,以指导利用者。其次,不少单位除综合部门形成的红头文件外,对于其他部门的文档往往长时间没有文件归档。个别文件材料还不完整,编号文件本身连接不上,缺附件、少底稿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归档文件材料不完整。

2.6管理方式问题

装订式案卷是目前档案保存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影响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在对档案鉴定后,如发现失去保存价值需剔除的档案,即使仅有一份,也要全卷拆开,页号重编、目录索引重新搞,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工作量十分大。因此,很多情况下,明明知道有些案卷的档案已失去保存价值,但考虑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即停止剔除工作因而滞后了鉴定工作的经常开展。

2.7期限问题

长期以来,档案部门一直承袭这样的理论与办法,即上级机关下发的文件除对本机关颁发和形成的外,其保管期限为长期或短期,并认为“这样会减少重复档案的数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并没有达到减少库存的目的效果。目前档案室、馆中文书档案中长期卷的比例十分大,有的同一份文件可能会在同一档案馆的多个卷中找到,同一馆内重复性就这样大,加之上一级的档案馆也要长期或永久保存这部分档案,因此,这也是造成重复性归档的现象的重要原因。

3.提高公正文书档案鉴定工作质量的策略

3.1完善鉴定理论

我国现行的鉴定理论侧重于对鉴定的原则、保管期限、一般分析方法和保管期限表以及鉴定工作组织的研究,而对档案鉴定中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做的不够深刻,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就显得空泛。因此,要完善档案鉴定理论,使其更具有实践操作性,逐步实现鉴定标准的多元化,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借鉴西方相对成熟的鉴定理论体系时,要加以正确的吸收与借鉴,同时要结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加以发展、完善,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档案鉴定理论,以引导鉴定实践前行。

3.2设立专门鉴定机构

为了确保鉴定工作顺利进行,在档案馆内应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专人负责鉴定工作,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严格鉴定销毁制度。对馆藏到期档案进行统计,对馆(室)藏的文书档案的珍贵程度、文书档案的质量评价和保管期限的鉴定工作,主要是制定鉴定计划,对虽未到期但实践证明已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分析、甄别,提出鉴定意见,确保鉴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当事人保密是公证处的义务和职责,为确保这项职责的正确遵守,公证机构应设专人保管公证档案材料,防止遗失或泄密。

3.3细化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各级档案室可以依据国家关于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并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及档案特色细化保管期限表条款,制定出条款清晰、内容丰富精练、层次分明、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即符合全面、系统、准确要求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也可以在条款附上详细说明或举例,使条款规定更加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特别注意的是,档案室细化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需经本机关领导人审查批准后,要以书面形式上报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或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组织机构,经过审查批准后才可实施。

3.4规范鉴定程序

3.4.1重视进馆质量

加强在档案进馆之前的鉴定工作。在立卷、确定保管期限时的筛选、鉴定,档案指导部门定期对案卷质量检查时涉及到的鉴定,档案馆接收之前对案卷进行的检查这三个环节上加强鉴定力度,确保案卷质量的关键,为保证档案进馆质量。

3.4.2完善鉴定程序

改变档案鉴定工作的一次鉴定制,规范为二次复核制、三次确定制。第一,由文书处理部门在鉴定当中,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等规定划分,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文件,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后将应归档文件移交档案室。第二,由档案室鉴定人员复核归档档案保管期限划分的准确性,对移交进室的档案进行再鉴定,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三是在档案局确定进馆单位的前提下,由档案局专门鉴定人员指导、监督、协助机关档案室人员对应移交进馆的到期档案、销毁档案等做最后的价值审查及保管期限确定。此外,对按手续办理准备销毁的文件要坚决销毁,使其尽量减少差错,以保证档案馆藏的质量。

3.5加强信息技术在文书档案鉴定工作中的运用

3.5.1数据库技术在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建立档案数据库,将所有库藏的档案资源按照一定的著录格式与标准进行计算机存储。具体来说,文书档案数据库一般具备档案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统计显示和输出等功能。用户界面要简洁直观,档案材料的所有著录项都能在屏上显示,并且著录项中的内容和排列顺序与纸质档案排列一致,符合录入人员的习惯,便于校对鉴定。数据库应当具有较强的自动纠错功能,有效地避免数据录入及人工校改中出现的差错,确保档案数据存储的质量,力求准确、规范。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范文第1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将档案定义为: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也可简单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档案种类繁多,如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人事档案、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印章档案等。而对于一些专业性、业务性较强的还可建立专门档案,如:税务档案、工商档案、诉讼档案、公证档案、海关档案等等。

档案管理,也称档案工作,是档案馆(室)直接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也是国家档案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就是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并非只是将档案归档整理就行了,它有自己的工作内容。档案局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档案资源的管理,也称档案实体管理;二是对档案中所包含的信息的管理,也称档案信息组织。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将档案归类整理好,不出差错,更重要的是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二、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指档案工作者在岗位上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各种基本素养等的总称。档案管理水平与质量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这是从法律的高度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的要求。

1.良好的政治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各类专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遵纪守法。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更强的政治素质。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坚定,严守机密。

2.精湛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指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从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检索、统计到提供利用、进行编研等各项业务环节都有一整套的理论和工作方法,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才能保证档案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熟悉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熟悉针对本行业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业务规定,按照这些规章制度和业务规定进行档案管理。

(3)全面、扎实的实践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将档案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都灵活地应用于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中,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好本职工作。

(4)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及时掌握和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随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工作者还必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档案现代化设备的使用。

3.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

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坚持据实立档,据实用档,尊重历史,忠于职守。遵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一要热爱档案事业;二要有珍档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三要有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品质。

4.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在思想和业务上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新的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档案管理水平。

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具备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

三、加强档案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加强档案管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种类繁多,形式各异。要实现规范、标准的管理,就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指导,建立符合组织实际的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把组织成员个人需求与自我实现和组织协调发展作为管理的核心,创造一种学习型的组织氛围,促进组织成员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从而形成组织成员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组织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2.严格规范文件的制发

档案来源于文件,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因此,在文件制发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确保这些作为档案的原始凭证符合档案的要求,全面提高档案实体质量。文件的制发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文件格式要规范、文种要合理,便于分类归档;

(2)文件要素要齐全、内容要完整;

(3)文件字迹要清晰、牢固,便于保存;

(4)文件用纸要统一、标准,便于整理。

3.科学管理电子档案

在现今的网络工作环境下,电子文件也属于档案的一部分,必须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

(1)提高电子文件载体的稳定性,确保电子文件传输和使用畅通。

(2)建立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电子文件管理体制,正确进行电子文件的分类与归档。

(3)做好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4)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与利用。

4.提高纸质档案的立卷质量

在电子档案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实际工作中,纸质档案仍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纸质档案在唯一真实的原始性、无法替代的凭证性、内容材料的隐私性、持久稳定的安全性、提取利用的直接性等方面是电子档案无法替代的,因此任何组织都必须提高纸质档案的立卷质量。

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好纸质档案立卷的两大问题:一是注意解决好档案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二是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

5.创新档案管理工作

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创新组织档案管理工作。

(1)思想观念的创新。要有积极的信息化转化意识,强化档案使用效率意识。

(2)管理方式的创新。解决好档案资源量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3)档案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6.坚持依法治档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1)立足于法,搞好建章立制工作。法制化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依法治档为根本,实现档案管理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