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

声乐课程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其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反而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的自学引领方向。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针。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授学生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后的音乐工作。

二、现阶段“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存在于:首先,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沿袭落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兴趣,缺乏活跃的教学气氛,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状态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教师并未充分掌握案例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选择的案例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案例教学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可针对声音训练和演唱训练两个部分来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声乐课堂的模拟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模拟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备课工作,可选出一个学生作为单人模拟教学的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药重视对学生声乐知识水平的提升,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演唱机会,以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案例教学的教学评价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全新的、更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使其更为客观,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评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状况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模拟效果进行评定。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通过分数等级的形式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声乐技能,声乐训练思路和训练方法等内容的评价,要将其作为评价重点,以帮助学生抓住声乐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四、结语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声乐课程体系;音乐教育;理论;实践;严谨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0-02

声乐课程作为高校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本身除了带有声乐表演特点外,还有师范类院校的特征,这种特征区别于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它结合了时代教育的发展,并以培养优秀音乐教育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声乐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课程规划开始逐渐老化,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致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台综合能力弱。本文就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的缺陷,全面、多视角地分析声乐课程的规划设计问题,并结合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师资力量、理论知识的储备、声乐的实践还有未来学识的再发展这些因素来展开研究,从而构造全方位的声乐课程体系和严谨的声乐课程,为我国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一、声乐艺术的本质

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声乐艺术出现。据了解,在13世纪的西方国家中,古希腊就出现了酒神之歌、颂歌和悼歌等声乐艺术,尽管在当时仅仅是一些单一的语言和音乐,但这能证明声乐艺术与人类劳动、生活、繁衍、发展是紧密相关。通过对声乐艺术含义的了解,我们能深刻认识到声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一)声乐艺术是通过人演唱出来的,人是承载声乐的独特乐器;(二)声乐具有舞台表演特色,能将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起到了促进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将声乐艺术文化教育的功能体现了出来;(三)创作声乐离不开实践,其本质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因为音乐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学习声乐的最终目的即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

声乐教育的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声乐技巧达到一定高度后,理论是指导声乐演唱的必要方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授模式,能轻而易举地将学科内容授予学生,从而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声乐鉴赏能力,拥有真正的音乐创新才能。

二、声乐教学缺乏严谨性

声乐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门艺术,对所有高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他们培养声乐的艺术感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热情。调查显示,现代师范类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学生将来就业目标有很大差距。声乐课程在很多高校师范类院校中常常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程,加上现代教师对声乐教育领悟不足,致使教师在进行技术教授时,忽略了艺术的综合培养,且所传授的教育理念也较为单一。可以看出,声乐课程教学中常常因教师教学内容的偏差和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不完善致使声乐教学缺乏严谨性。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科学化的课程规划设计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进行改善。对于课程的设计要开设例如排、演出、比赛、课堂表演等能有效锻炼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从人文知识上获取声乐的美感。打破传统声乐课程的种种局限,结合时代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

三、完善声乐课程体系的方案

(一)加强课程理论体系。声乐理论课程体系需要得到强化。声乐课程最终目的是舞台表演,学生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实际上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但能在实践中应用的良好前提是完备的理论指导体系。唯有像苏轼所言“厚积而薄发”,声乐表演者才能在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芒。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的理论课程大致可分三类:1.《声乐教学法》《声乐基本理论》,这是以方法学为主的基本理论课程;2.中外艺术歌曲及中西方民族歌曲和中外歌剧等鉴赏性为主的理论课程;3.《歌唱心理学》《舞台表演理论》《正音》及《意、法、俄、德歌唱语言拼读法》等是以歌唱必备要素为主的理论课程。

所以,要构建全面的、科学的声乐理论课程。在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学培养方案里要加强以上三类理论课程的学习强度,进而才能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各方面理论知识,渐渐形成完善的声乐课程体系。

(二)强化课程实践体系。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加强学生舞台能力,强化学生“师范”特征。近些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严峻,一些选择了考研、一些选择去做中小学音乐老师,其余的则改行。

通过三年声乐课程的学习,很多对声乐实践活动喜爱度高于音乐教育学的同学选择了考研。对这些选择实践和舞台表演的学生,声乐课程应改变高校师范类院校的固有授课模式即一对多模式,对表演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本科知识两年后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授课,强化其舞台表现能力,使其拥有能更好面对舞台演唱挑战的能力。选择当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学生应当培养其授课能力,在本科教育两年后,加强其音乐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授课实践的能力,可以在授课时加入例如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法。使目标为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学生们能在毕业面试时轻松应对,可以第一时间投入讲台。对于不同类型人才,要个体化发展,进而毕业生能在通过四年的学习后从容选择考研或者就业。院校应以学生前程为第一出发点,优化课程设置,使资源分配合理。

(三)优化师资力量。声乐教学属于实践型教学课程,科研创新是其学科发展的牵制,同时也是束缚声乐课程纵横发展的路障。所以,强科研团队,学术型团队,专业化声乐教学团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要素。因此,声乐教师应自实践里来,投身至理论教学中去,要从课堂中发现弊端,将其提高至教研层面。授课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唱功问题,老教授要对年轻教师进行辅导,教学梯队层层优化,学校师资力量呈现良性发展的规律,完善声乐课程体系,使其更严谨,更科学,更全面。

四、总结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仅从声乐艺术、目前高师声乐课程的缺陷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音乐教育的研究之路还很长,现在对理论实践的吸纳还远远不够。高师院校应以理论体系为根据,以学科本质为基石,对声乐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编制和详细的规划,从而使得声乐课程更加严谨。在声乐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需要做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从多个方面(教学环境、设备、管理、师资力量、教材)对声乐课程进行完善,并结合国外成功声乐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新型声乐设备,聘请声乐专家、教育专家对院校师资梯队力量进行改善。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从这种教育体系中会培养出何种人才,从而使声乐课程体系体现其真正价值,让学生成为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龚永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辨――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中国音乐,2014,(03):153-155+178.

[3]张海涛,付小芬.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J].戏剧之家,2015,(11):209+211.

[4]徐春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素质培养之课程研究――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2):92-94.

[5]史玉学.谈高等教育中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J].艺术研究,2015,(02):218-219.

[6]张益琴.改进评价模式 实现培养目标――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的反思[J].甘肃高师学报,2005,(06):72-74.

作者简介: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新世纪关于音乐的基础教育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针对高师的音乐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对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适应当前音乐教育的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学生应该增强演唱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高师的声乐人才首先应该掌握演唱的技巧,同时发声技巧也应该熟练掌握,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不同时代的以及不同风格的歌曲,对于美声以及民族等各种的音乐表达形式也应该具备基本的演唱能力。在提高音乐演唱水平的同时也应该熟练掌握演唱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基本条件下去演唱歌曲,才能有正确的演唱技法。关于声乐基础的理论知识一直是高师在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很多的教师认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演唱的技法可靠,因此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对于理论知识并不看重,这导致在歌曲处理上缺少知识的积累,因此对于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高师应该重视对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让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之上进行唱歌,也才能在演唱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其次,关于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提高。高师是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基地。这里面出来的学生将来会从事社会上声乐的教学,对理论上的演唱技法进行传授,因此应该对他们着重培养。高师的学生应该首先学会做人,之后学会学习,学会教学。目前,在高师的音乐课堂上可以看到声乐只是以发声的技巧训练为主,对于学生的上课能力培养不足,很多的教学技法高师的教师只是在讲课过程中一笔带过,没有具体分析,让学生只是了解了演唱的技法,并不了解教学的方法,这让他们以后在教学中很难继续进行具体知识的传授。本文认为,声乐教学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在高师的声乐理论课堂上应该增加关于声乐教学的比重,这种通过教学的方式让高师的学生能够边懂边练,在以后参加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如何传授声乐的知识。再次,可以增加高师学生的实习时间,让他们在实习当中锻炼技能,将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为了适当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全面人才培养的需要,高师的教师还应该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内外,应该注意学生的言行,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对于学生的伴奏、舞蹈、表演、创作等能力的培养,力求把声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声乐教育人才的综合人文素养,为将来培养一名优秀的声乐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师声乐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虑

毋庸置疑,高师声乐与人才的培养应该适应当前的音乐改革需要,应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光有声乐教学这一方面的能力,他们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高师的学生还应该具备唱、讲、教、导等能力。关于声乐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格外的重视,本文认为对于声乐课程的设置应该进行综合型构建,其中主要包括声乐理论、声乐演唱、声乐实践三门主要课程,另外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还应该让声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开设声乐与文学、声乐与伴奏、声乐与表演、声乐与历史等课程。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声乐的技能过多的传授,但是在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上并不看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声乐基础知识的构建,加强对学生声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基础的音乐教材上,内容主要包含歌曲的演唱、歌曲的欣赏、歌曲理论等综合性的音乐知识,另外课外的音乐辅导能力也是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能力。因此,高师的声乐人才应该不仅有演唱的能力,还应该熟练的掌握声乐的歌曲理论以及声乐的发展史等理论知识。其中声乐的理论课程主要包含声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歌唱的技法。歌曲的赏析以及声乐的表演等几个部分。声乐的理论课程本应该是每个高师的学生都学习的课程,因此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让每个学生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在通过对于歌曲的赏析以及技法的掌握,提高声乐的欣赏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声乐的演唱课程也是在音乐的教育当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一直在声乐的教学课程上备受重视,很多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了声乐的演唱技法,学习好声乐的演唱课程,就全面掌握了声乐的知识,也认为只是声乐学习的唯一途径,因此往往专注于此。但是对于如何分析以及处理个去研究的很少,甚至不去研究,这导致在歌唱的表演方面探索力度严重不够,未来的音乐教师不应该只重视音乐的演唱技巧而不重视歌曲的处理以及表演的基本能力,否则毫无表现能力,因此,高师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应该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包括发声技巧、歌曲处理以及歌曲表演三个方面,高师应该除了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之外,还应该对歌曲的处理方法以及歌曲的表演方面进行讲解,在歌曲的表演方面,比如:歌曲演唱的形式以及演唱的音色和形体表演等重点强调,通过这种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歌曲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关于声乐的实践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高师的声乐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声乐的教学法,以及声乐的排列,其中声乐的排列主要包括自弹自唱自演等音乐作品。除了以上的三种声乐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满足整个音乐专业的需要,还应该提高声乐的理论知识培养以及技巧的培养,发展声乐的表演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声乐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教学形式与方法应多样化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一、声乐心理学课程的内涵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学科课程建设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时从其独特内涵着手,探索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来更好地建设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

(一)声乐心理学有自身的特点

国外专家学者对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始于1932年,主要集中在对于器乐和人声知觉空间上的联系,声乐心理活动大多相对于听觉方面的。对于歌唱方面的心理研究涉及的不多。我国第一个提出声乐心理学是徐行效教授,提出建立“声乐心理学”新学科对于声乐心理学以及声乐科学体系理论的研究属于新型的交叉学科。分析心理学和声乐科学体系思想之间的关系,从符合科学发展和交叉科学发展的战略性思想中探索出声乐心理学的创新性学术价值。这些创新学术思想,在国内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并对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逐渐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声乐心理学体系。声乐心理学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针对声乐学习者和声乐表演者的特点,以心理学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歌唱实践,探究声乐学习者和声乐表演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掌握其活动规律,为声乐教学服务。

(二)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

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精品课程中探讨的很多问题都是实践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观众审美情趣、演唱者舞台恐惧症、声乐学习者挫折心理、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声乐学习者心理影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处理等,是每一个声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面对问题,声乐心理学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提供了坚理论依据和有效地解决方法。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要掌握大量的与学习歌唱相关知识和演唱案例,歌唱心理实验相关理论和数据。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要对声乐心理学的原理,形成一些实际操作步骤。如演唱动机、声乐知觉、兴趣培养、观众审美、视听需求与审美习惯对歌唱者心理变化的影响。又如在演出、比赛中怎样控制不良情绪,平时学习中怎样与老师进行交流,怎样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等,教与学的不同身份和工作特点对学生心理和声乐教师心理的影响。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从理论到实践,设计多种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掌握心理活动在声乐学习中的规律。

二、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设置的创新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提倡情感化教育大学教育是成年人的教育,成年人在精神意志和人格行为上都具有独立的性格,并且在情感上更为丰富。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既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声乐心理学倡导情感化教育,“以情教之、用情动之”会在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时,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声乐心理学教学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充满了情感表达、人性解读、生活体验,增加感情化教育的分量,让学生的心灵得到生命的洗礼。声乐心理学的教学应发挥情感因素的辅助作用,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地情感体验。在传授基础知识、歌唱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情感引导,塑造优秀的品质。教学中始终充满人文情怀,是声乐心理学教学中的创新理念。

2.构建教学梯队、适应市场需求在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根据市场需求,导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精品课程教学质量体系的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不能只靠一两个教师独立完成,而是需要一个结构合理地教师团队来完成。这个教师团队在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协调合作,并且形成一个专家教授领衔、组员合作的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教师梯队。担任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应该在声乐学科领域里具备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并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作能力,能带领这一教学团队完成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从市场需求入手,研究观众消费心理、用人单位的用人心理、人们的审美习惯等。该门精品课程必须调研市场,从市场需求出发并与市场形成良好对接,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歌唱人才。

3.拓宽教学范围在教学中强调情绪情感、演唱动机、感觉知觉、增加声乐审美心理、歌唱服务意识、观众的审美习惯、处理人际关系、声乐工作者的心理保健等方面的内容,拓展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范围。同时,加大声乐心理学应用教学力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开发相关的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声乐心理学的理论高度和深度。

(二)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

1.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络资源,把精品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考试题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微课视频、演唱案例、心理测试等发在网络共享平台。便于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加快其对精品课程内容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随时随地和教师保持动态的信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自主创新学习。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实践教学运用,研究如何在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帮助学生掌握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展现先进的教学内容,也会处理好内容繁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开发精品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是声乐心理学精品的必由之路。

2.通过演示、进行实证教学演示具有非常直观地心理效应,适当地运用演示法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地感知,通过视听觉刺激完成的,对理解抽象的声乐心理学理论有较大帮助。所以,在声乐心理学的教学中可采用的演示法通过真人体、人体器官模型进行实物演示,通过图片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幻灯、录音、多媒体进行电教化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声乐心理学实证教学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来进行多方位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引入与内容相关的演唱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兴趣。实证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在某些技术难点的训练中,引用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案例论证,解释相关技术要领。教师在案例分析中的过程中要担任多重角色,给学生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训练思维能力,掌握所学声乐心理学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挖掘出新颖观点。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也直接地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快速思维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3.师生角色转换、进行互动教学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好的沟通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互动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发生的相互依赖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使师生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共同教学目标。互动教学把教师对学生单一的横向影响,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的、交互影响。这种交互影响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要求教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非常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作为声乐心理学精品课程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声乐心理学资料的查阅引导工作,以扩大学生声乐心理学专业知识面,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声乐心理学进行多方位的探究,并且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让他们在科研课题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方式一定要区别于传统的考试方式,评教评学效果以实际演唱能力为主,建立能力评价体系。评价分由几部分组成,将学生的全面素质所谓培养纳入评价体系。努力探索歌唱案例分析、声乐论文写作、演出项目设计等多种考试形式,考核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运用得能力,使学生个性和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1.进行演唱案例分析演唱案例要富有典型性,最好是教师或者同学中的典型的演唱会案例。而且案例本身要从各个侧面、多种层次上动态进行。在这种多样性案例的基础上找到一些重要的结论,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案例演唱工作实践经验的浓缩,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利用最短的实际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在将来的演唱实践工作。

2.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声乐专业的学生往往只注重歌唱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对声乐心理学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还很缺乏。培养学生的声乐学术论文写作,在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上得到快速提高。论文的选题应该符合音乐专业培养的目标,围绕声乐心理学内容拟定。论文写作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训练和能力培养都会起到较好地作用。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一、声乐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由于我校是一所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学生的来源和以后的去向主要都在以蒙古族聚居地为主的基层。针对学生以后就业特点,主要是培养基层中小学音乐师资和基层文艺团体骨干,所以在知识传授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多面性。在教学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声乐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与歌唱姿势;歌唱呼吸的原理;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共鸣的原理;歌唱的咬字、吐字规律;歌唱的艺术表现与处理;三种歌唱方法的研究,歌唱教学方法的研究;童声歌唱方法研究;声乐作品研究;变声期如何保护嗓音。声乐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参加各学期的各种形式的声乐观摩,校内及校外的各种文艺演出,以及文艺比赛活动等。从以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上看:主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我系目前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有在职教授、副教授、讲师共9人;外聘教师共8人。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认真分析。如:学生声音条件的差异;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等等。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声乐教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性(即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走上适合自己成长与提高之路。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歌唱技巧。在训练过程中,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①气息的控制能力。主要指歌唱时气息的运用能力。开始可强调单纯的呼吸练习,如:闻花式吸气、惊喜式吸气、狗喘气、弹唇练呼吸、哼鸣等。这些气吸练习,都可使腹肌更有力,横隔膜更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持声音。②声音共鸣能力。要想得到有充分共鸣的声音,必须先做打开腔体练习,如:用抬头的方法张嘴、鼻腔打开练习、喉咙打开练习、胸腔打开练习等。然后引导学生声音如何走向,使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在头部放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共鸣的声音。③咬字、吐字的能力。有了很好气息支持的声音,下一步解决的就是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能力。

3.我们的声乐发声方法是一直采用“四位一体,声音一线”的声乐教学法。四位是指练声或歌唱时四个动作要协调统一,即向前,向后,向上和向下的力量协调统一。这四个力量分别是,第一,舌面始终向前舒展。第二,后咽壁向后上方用力扩开。第三,舌骨、软腭、小舌头向上前方用力抬起。第四,腰部周围肌肉向外扩开撑住。在歌唱中这四个力量缺一不可。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应注重塑造人体这一优质乐器外,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情感上做有效的调控,歌唱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生理状态。要想得到优美的声音,演唱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要在平时声乐课上就应强调。

4.结合学校民族特点,教学当中必须注重母语演唱本民族歌曲,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民族声乐课程由于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了课程配置,学生的学习形式、内容得到丰富、充实,学习效果有较明显提高。实践性教学将重视课堂的教学、排练、舞台实践演出等,力求统筹安排,规范有序。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加强舞台实践活动,增强舞台表演能力、舞台创作能力、互相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舞台实践,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与掌握声乐技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院以往一直是对学生歌唱技能训练进行“一对一”和“小组课”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声乐理论指导,甚至是声乐理论教学的缺失。因此,我们对声乐教学的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实践(实训)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课的具体组织形式是:“集体(大)课+小组课+技能(小)课+艺术实践课”。

1.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授课形式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声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又分为:“纯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两种。“纯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种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双向式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客观、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之目的。让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2.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声乐实践(实训)课的教学模式以“技能(小)课”+“小组课”+“艺术实践”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技能(小)课”是声乐实践(实训)课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一对三排课,一对一教学”(即一学时安排3个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教学)的教学形式,充分保证对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训练,这种授课形式主要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四、结语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多元性

为了顺应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进行多元化探索,这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积淀的需求。声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承担发展多元化文化的重任,在我国声乐文化同其他唱法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对多元化文化进行深刻的发掘和理解,我国声乐文化需要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和个性,集众家之所长,对各种声乐艺术中的精华进行融合,实现多元性发展。在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声乐教学的需要,不管是在教学课程设置还是声乐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采取一定才措施,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性发展十分必要。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专业开办的比较早,早在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就有开设民族声乐相关专业,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我们的声乐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后,其它各大音乐学院也相继开设了声乐专业,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高校声乐教学走入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声乐教学工作开展的更加系统,更加成熟。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多年来,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声乐教学理论知识课程方面,很多高校的声乐专业课程中虽然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有所涉及,但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的知识面比较有限,无法对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知识进行整体和系统的掌握,也不能理解声乐文化的内涵。此外,在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没有完备的声乐教学设施进行支持,教学模式显得比较落后,这些因素都给高校的声乐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能进行多元化发展。再者,一些高校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都是专业音乐学院出身,他们接受的更多的是西洋美声唱法以及练习方式等,在声乐领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不够精通,不利于促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性发展。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浅析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多元性发展之路上,需要营造良好的多元化教学氛围,同时对各种音乐文化进行理解和融合。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元性教育,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把单一的西方音乐艺术文化转向多元性音乐文化,从而树立多元性声乐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高校声乐课程进行改革

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对我国传统声乐艺术进行继承,在课堂讲授中,除了最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法以及经验等之外,还需要对传统声乐经典曲目、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等进行研究和学习。例如,在声乐教学中的演唱方面,传统声乐演唱技法以及表现手法促使经典曲目流传下来,经久不衰。高校声乐教学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融合,西方声乐元素也不断的对我国传统声乐文化产生着影响,促进了我国现代声乐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声乐文化的民族性和艺术性造成了冲击。目前,在一些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中,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使用的是曲谱教材,曲谱教材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而真正代表声乐艺术性的音像和音响,却没有在声乐课程中进行涉及。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改革方面,在曲谱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补充一定的音像音响和图片内容等,通过音像音响和曲谱的共同教学,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声乐学习。其中,在声乐理论课程学习中,教材内容需要尽量丰富,例如包含人体发声原理、发声技巧等,还可以对声乐艺术风格,人们的声乐审美观念等进行介绍,进行歌曲创作时,还可以对歌曲创作原则、理念以及方法等进行重点讲解。此外,在声乐教学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曲目表演,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对比性表演,让其它同学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课程,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感知,从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角度进行思考,全方位的进行声乐学习,实现多元性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进行调整,重视传统民族声乐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二)健全高校音乐学知识结构

完善的音乐知识结构是高校声乐教学多元性发展的基础。声乐艺术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作为支撑,在对整个声乐知识体系进行了完整理解的基础上,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时,需要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来诠释音乐艺术的韵味,才能提高表演的艺术性。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需要对音乐知识结构进行健全,在各大音乐学院开设的声乐课程中,需要从理论上对我国传统音乐体系和概况进行宏观把握,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声乐课程知识体系的相关学习,对这些课程保持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指导,弥补了单纯技巧训练教学模式的缺陷,促进了高校学生声乐学习的全面性,更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多元性发展。此外,在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性方面,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技巧,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民间艺人模仿表演,让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声乐,在这个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声乐表达技巧还是音乐风格等方面,学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促进了声乐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交融。通过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积累一些经验,拓宽声乐学习的视野,掌握更多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实用技巧,加快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下,学生的声乐学习更加的系统、全面,能够掌握更多的声乐知识,掌握更多的声乐技巧,实现多元性发展。

结 语

对音乐艺术文化来说,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音乐文化离不开内部认同,更离不开外部交流,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声乐文化的稳定发展。在声乐教学多元性发展的趋势下,我们的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需要对多元性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新的教育时代,多元性文化艺术正逐渐成为各大艺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需要朝着多元分流的方向发展,多种艺术形式共存共融、和谐发展,让我们的高校声乐教学工作做的更好,培养更多的声乐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彩卿.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3(8).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声乐表演声乐教学解决途径

近几年,高师教育在对声乐研究生的培养和创新方面越来越重视,不仅仅为了培养出更多专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的音乐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优秀的音乐人才应当是未来中、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师。高师的声乐硕士研究生比高师培养的声乐本科不管在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及实践性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本文就声乐硕士研究生“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及设置中我们会出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谈谈自身的看法和建议。

一.“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1. 声乐理论课的开设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通常被声乐教师所忽视,不管是在本科阶段或是研究生阶段,声乐教师极少会完整地、系统地讲解声乐理论,而是笼统地一带而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声乐理论课系统地包含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中外声乐的发展史、艺术概论、歌唱技巧、歌唱的语言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常常是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授课形式突出的优点是效率高。一名教师可同时给几十名学生上课,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声乐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又分为:“纯理论课教学模式”和“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两种。

“纯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法的理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声音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声乐实践,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表现力,能够独立演唱较高难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今后各种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含实践的声乐理论课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双向式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客观、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之目的。让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2.声乐表演课的开设

声乐表演是人类创造行为的一种,都是为了体现出创造者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一方面从自身出发,尽可能地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参加更多展现自己专业的实践活动,譬如:社区艺术节;声乐专业或非专业的比赛;参加声乐大师班等;另一方面从高师和老师自身出发,学校应该提供学生实践表演的场地及力所能及的服务;此外,学院应该开展实践活动主题周或主题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表演的机会。教师在这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中,高师应该开设音乐心理学,专门针对音乐表演中活动的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的一门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其中牵涉到认知、记忆、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音乐教师在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及声乐技巧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表演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提供心理咨询及帮助。

3.声乐教学课的开设

作为一名高师的声乐研究生,不但要掌握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掌握扎实的声乐歌唱技巧,巧妙、灵活地运用声乐技巧、通过肢体的表演来展示自己对音乐的诠释,还要懂得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将来走向讲台,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正确、科学的训练和培养打下基础。所以声乐教学课的开设对高师“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式课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师中对声乐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多为小课制,按专业词说,小课又称为个别课。老师在固定的时间中一对一地教学,教学的内容包括练声曲、一首中国歌曲、一首外国歌曲。不容置疑,声乐个别课是高师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一门主课,更是声乐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对声乐歌唱技巧、培养音乐旋律感觉、累积声乐教学经验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固然个别课对专业的硕士声乐研究生在音乐的各个方面都有高的效率,但在“小课为主”的基础上安排大课的学习,如音乐讲座、艺术实践、观摩表演等,这会让声乐研究生丰富自己的声乐艺术知识,通过大课的学习,与同学之间的公开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对提高自身的声乐艺术修养具有双重的效果。

二.“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课程”的思考

近些年,由于高师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充分发挥了高师的办学潜在能力,而办学的效率也在不断地提升。高师中的音乐教育也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深化,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问题,我们在思考的同时,也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1.思考的问题

生源实力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由于学校和地区差异,许多声乐考生在考研期间出现不同的差错,专业课好的,文化课出现问题,没有达到自订的目标;反之,专业课不好的,在文化课上出现了转机,达到了自订的目标,这就出现了生源实力不均。专业教师分到手上的学生实力也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师资能力不均衡,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由于高师教师中师资缺乏与师资能力的不均衡,老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上有经验,但在声乐技巧上却墨守陈规,老教师分到手上的学生会出现满满教学经验,但声乐技巧上出现弊端;反之,年轻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但他们在进修或深造的学习过程中,声乐技巧是较先进的,符合时代的进步。这二种情况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统一。

2.解决的方案

(1)完善并丰富切合社会、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培养方案。

加强音乐理论及其他音乐技能的同时,加强多种形式的声乐表演能力训练及综合素质的锻炼,如加强钢琴伴奏,歌剧学习中的重唱,小组表演的合作能力等等。

(2)声乐实践采用教学形式、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多样化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高师的改革中,改革现有的、固定的、统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实行“小课为主、大课为辅”、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相存在的声乐教学平台。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西合璧“的多元化教学在多元化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高师研究生声乐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学习外国歌剧音乐的同时,中国的本土音乐更应该加紧研究与学习。演唱中国的本土音乐,如各民族的民歌、艺术歌曲、甚至是戏曲艺术的学习,既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更强的音乐感觉,弘扬本土的音乐文化,也为不同区域的地方性音乐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后备的人才,以适应社会音乐多样化形式的需要。加强课堂实践和舞台实践、社会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教学力度,做到教学实践相结合。在高校研究生声乐教学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时间是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舞台实践是课堂实践的延伸和体现,而社会实践就是检验课堂实践和舞台实践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高校研究生声乐教学成果的展示和重要环节。

总之,高校硕士声乐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最主要是协调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学生掌握表演、教学二种能力,才能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打下基础,这也是高师课程的设置方向和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高师音乐教育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王跃珍,《如何认识师范类声乐教学的特点》,音乐教育,2003,(1)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声乐教学新课程

提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在愈加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下,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日臻突出,声乐教学业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声乐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起到洗涤身心,净化心灵,升华智慧的作用,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意义不言而喻。

一、中小学声乐教学概述

1.声乐的概念

所谓声乐,其又被称之为艺术歌唱,是指将艺术化的语言和科学化的歌喉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以此来表现出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借以抒发思想情感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声乐作为一门语言化和情感化的艺术,能够有效激发人的内在情感,并激起内心共鸣。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开设不仅给予了学生基本的声乐知识,还起到了培育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中小学声乐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完整的声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的发声技巧,还涵盖了对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这一完整的教学系列,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加强对音色的锤炼,并精准把握艺术表现力。同时,声乐教学还能训练和强化学生对于歌曲的艺术感知力、想象力以及理解力,促使学生以自身良好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来实现与音乐的情感交融,以最好状态展现音乐形象。(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一首歌曲是否成功演唱的评判,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良好发挥,更需要演唱者内心情感的发挥,真正做到用心演唱。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心理感受,将很难表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无法唤起听者的审美共鸣。因而,艺术修养是歌曲演唱的成功所在。声乐教学理论传输和技能教授,对学生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渗透,逐步树立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3)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声乐教育全面而具体地概括了声乐审美教育的系统结构,并充分解析了施教者与受教者学习、研究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声乐审美教育基本方向的规范,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辨别美丑,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二、新课程标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

1.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中小学声乐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填鸭式的理论传输和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对于声乐的领悟和感受。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学生本位思想,立足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学习方式的养成。同时,新课程还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以亲身行为体验音乐过程,以达到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旨在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和心理体验,其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声乐教育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需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能够胜任常规的教学工作。但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日臻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滞后性不断凸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被置于了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新课程强调声乐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注重对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适时更新和拓展知识体系,在自身知识不断丰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多领域、宽范围地汲取与声乐相关的学科知识,通过对诸如历史、文学、民俗等学科知识的涉猎,形成开放性的知识架构,实现思维和想象力的拓展,以更好地理解声乐的内涵。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下的声乐教育,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秉持创新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被置于了重要位置,而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声乐教育氛围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题中之意。作为求知欲强,价值观念正在树立的群体,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关乎中小学生的接受和吸收程度,进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育要着力体现内容的丰富多彩性和形式的生动多样性,通过有效的互动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满足中小学生对于声乐内容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进而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声乐学习中。在这种全新且活络的声乐教育活动下,音乐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秉持创新思维和理念,及时发现和探索教学中可调动学生兴趣的细微之处,在创新的驱动下实现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新课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关注下,中小学声乐教育就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来对传统的声乐教学实践予以改革,以使声乐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能契合新课程的要求。

1.重视声乐理论教学

新课程要求锻造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这些教师而言,理论知识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是实现一切素质拓展的前提。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更需具有基础的声乐理论讲授能力以及相应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得声乐知识能够顺利传输给学生。但实践中,中小学声乐教学对于科学理论部分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经验为主导。尤其是在个别的声乐课程中,只强调了技能的机械式训练,忽略了一些基础性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导致声乐教育缺失了理论依托,系统性严重不足。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还将导致教师理论知识的弱化,只能够唱,而无法说出唱的理论。事实上,完整的声乐教育并非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叠加,它必须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理论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与理性认知并存的学习体系,实现声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而,声乐教师要摒弃对声乐理论教育不甚重视的现状,将声乐教学置于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声乐学习的完整性和实用性特征来展开理论课程,从音响学、生理学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讲解,对发声的原理,歌唱的姿势以及声乐的发展历程等予以梳理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进而提升演唱技能和音乐素养,为适应不断提高的声乐教育要求奠定基础,培养既熟知理论,又深谙技的新时代学生。

2.突出声乐实践教学

艺术实践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声乐教学而言是极为必要的补充和促进,缺失了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将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声乐艺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而艺术实践则是声乐理论的最佳表现与检验。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竭力拓展课堂教学,尽可能延伸至课外的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对于声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声乐艺术潜质,锻造其组织和自行编排声乐节目的能力。在学生编排声乐节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协同和指导学生广泛开展音乐剧、歌伴舞等形式多样的声乐活动,借此艺术实践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实现中小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尝试集体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主导,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旨在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条件和综合素养来进行培养,进而制定适宜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案,并因材施教地展开具体课程。毋庸置疑,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声乐教学的高度针对性,效果明显,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质,凸显学生的艺术个性,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发声技巧,提升声乐能力的良好途径。但不容忽视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而非针对个别学生,其讲求团队和整体性,致力于对每一个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开发和培训。因而,为契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中小学声乐教学就需尝试集体性教学,通过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呼吸的正确方式以及科学的共鸣训练等共性问题来发挥其对于教学的正面引导作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对唱、二重唱、小组唱等形式进行集体声乐训练,将集体学习与一对一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组合灵活,形式活泼的教学方式实现个性化与集体化的互补,打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并在集体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声乐作为一门兼备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生的音乐素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过度依靠教师的经验,忽略了科学理论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削弱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声乐教育流于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声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臻突出,其对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深远意义也愈加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紧随《音乐课程标准》,摒除滞后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多样化、生动化、情趣化的教学手段来燃起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积极效果。

作者:朱琳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声乐教学中模拟情境教学的研究[J].音乐生活,2014(5).

[2]尹维新.论声乐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促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5(9).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有小课、小组课、集体课这三种。在声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在每个年级都将这几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编制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文件中有详细叙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要着重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既不能忽视必要的技能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范唱能力和组织教学的综合能力[1](p166)。在高师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做到这几种课型有机合理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达到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

一、高师声乐课的课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是指声乐课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就是课型种类,简称为课型。按照课程的性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课、声乐实践课、声乐教法课;按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划分,通常分为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三种类型,文章取后者。

(一)声乐个别课,就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只对一个学生或者是两个老师对一名学生(一名声乐老师和一名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对一名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课型主要针对专业程度较高的学生而开设的声乐课,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学生缺乏系统声乐理论指导和声乐实践的舞台,学生只能是“琴房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扩招的今天,这种课型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声乐小课教学量大、教学成本高、经济投入大,并且不易领导管理,教学纪律容易失去监控,造成教学的随意性。

(二)声乐小组课,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对2-5个学生的上课形式。主要针对程度比较低的同学,通过声乐小组课能解决学生声乐技能方面很多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型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同时,既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又可以以学生谈论为主。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对声音的辨析能力。教师也省去为每个学生单独上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同时兼顾几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往往一节课的时间分摊到每个人下来也就十多分钟,要想在十几分钟内解决学生演唱技能上的问题,是难以到达的;同时这种课型也缺乏系统完整声乐理论指导、缺乏舞台实践的机会。

(三)声乐集体课,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小集体甚至更多的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集体课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理论教学;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还有的院校将声乐集体课同时运用于学生的集体理论教学和集体技能教学。声乐集体课的理论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声乐发展史、歌唱理论知识、歌唱语言。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课,低年级主要是运用于针对声乐演唱上的共性问题,在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和声乐小合唱、重唱课程。这种课程是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其优点是教师省力省时,大大降低教学成本。但是声乐集体课对于低年级学生解决声乐技能问题上,能力非常有限。

这三种课型,都有利有弊,只能将几种课型互相搭配,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二、高师音乐教育现行声乐课课型的搭配

现在很多高师院校声乐课型,也均有这样的几种课型,但不是在每个年级都能将这几种课型做到合理搭配,特别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四年级。有的院校大一的声乐课,只开设声乐集体课,没有将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渗透其中,不论学生的程度,实行大锅饭,这样的教学使得一小部分优秀学生专业的提高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院校不分学生的演唱水平,从大一开始就实行上声乐小组课,忽视了声乐集体课和声乐理论课,这样使学生在声乐发声理论上有一个空缺,不能系统地了解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还有的学校在大一仍然是上一对一的小课,沿袭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调高也得不到保障;还有很多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级往往只开设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忽视了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笔者主张应该在在大学每个年级都应该将三种课型进行合理有机地搭配,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专业需求。

三、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课型搭配的构想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型合理搭配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师生比例。从高师声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师学生培养目标看,在高师的每个年级都应该把这几种课型渗透进去,而不是单一的课型。单一的课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我国基层音乐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考生素质普遍不高。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声音条件,而高师的新生大部分往往只靠一般的素质和稍好的声音条件就可以入学了,尤其是那些学习键盘、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是“白丁”,为了合理高效率利用好教育资源,笔者主张低年级大量设置小组课和集体课,少量的声乐小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满足一小部分专业优秀的学生的要求;在大学高年级,应该大量设置声乐小课、小组课,设置少量的声乐集体课。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声乐演唱技能上均有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将声乐小课的比例有所扩大,但仍然保持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因为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合唱的编排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笔者对于几种课型搭配的构想具体如下:

(一)一年级

高师声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音乐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在每年的招生学生当中,会有一小部分各个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学生,针对这一小部分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可以适当强调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使得他们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成为当地的艺术舞台的佼佼者。在学生入校就举行声乐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取声乐专业的总人数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保证程度好的学生的专业的提高;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主要是解决声乐共性问题;对于所有大一学生,均开设声乐集体理论课,上学期教授的内容包括声乐发展史、声乐歌唱理论,下学期教授歌唱语言。

(二)二年级

参照一年级期末考试,仍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以的小课,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钢琴、器乐、理论等非声乐专业的学生,选修声乐的同学仍然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就开始分专业了,这个时候以前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嗓音条件的原因,而改学其他的专业,有的学生会选择合唱指挥、音乐史论、电子音乐制作等等。

(三)三年级

到了高年级,非声乐学生就结束了声乐技能的学习,并且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分流出去,所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会减少一部分。这阶段应该加大声乐小课比例,参照二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其余的学生仍然上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设声乐集体技能课,做一些轮唱、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对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培养合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四年级

参照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剩下的学生仍然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声乐集体技能课,排演一些简单的歌剧或者是音乐剧的片段,并结合演唱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教学事务,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需要高师声乐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高师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主张在大学四年的每一个年级都应该将声乐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合理搭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万珍.《高师声乐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文献选自《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3篇

当前的声乐专业课教学主要以正确的歌唱状态和科学的发声方法为目的的教学。分为声乐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最终让学生能分析处理一般的声乐作品,并且自己具有一定的标准歌唱能力。教学方式一般以集体课、小组课和一对一为主。集体课通常以理论教学与解答疑惑为主。小组课则是通过对学生音色的分析而分组,通常以科学发声方法等为内容进行教学。一对一课程多是为比较有天赋或者面临比赛的学生准备,多是以歌唱状态的培养与调节为主要课程。声乐专业课的教学重心应该是因材施教。不同音色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然而,就目前的声乐课程来说,尚有一些的缺陷。首先,声乐教学时,毋庸置疑,声音是最重要的。那么声音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声乐教育最注重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表达感情方面所用是声音与声调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就声乐课程来讲,对不同地区的声音表达感情的方法也要掌握的比较熟练,这样才能在表演中打动不同地区的观众。其次,声乐学习时要注重发散思维。音乐对于人来说不仅仅是好听的声音,更多的要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所以培养声音的含蓄美也是声乐教育中所要重视的问题。

二、多元化语境下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意识审美化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声乐是一门必修课,在声乐的讲述中主要是将审美和音乐发声技巧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大程度上提高声乐教学的技术性,避免在技巧训练中出现不规范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声乐教学中的品味和美学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声乐得到充分的展示,这在音乐专业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声乐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更为关注的是表演者,在声乐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声乐的审美的群体,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很少顾及到审美群体的要求,现代人们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声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缺陷。所以,在此基础上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意识,最大程度上满足审美群体要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声乐教学中应当不断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在知识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素质的提高,以此培养出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在实现教学整体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应对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手段来进行整体的革新,必须要打破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增加多种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比如,集体课程和单一课程相结合。教学方式多样化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开设声乐理论大班课

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声乐基础理论课的开设还不够成熟,很多教师在声乐中的单一课程中进行指导,比如,用语方面的指导和艺术的处理技巧等,所有指导只限于单一课程的讲述,对于基础理论课讲述有很大的限制性,所以,为了让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应当进行声乐基础理论大班课的开设。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是声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提高学生技巧就需要从基础理论课入手,最大程度上提高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此来规范和系统的学习。

2、开设声乐小组辅导课

在单一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方面还需要进行小组辅导,把不同水平和类型的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进行针对性的讲述和训练,采用流水式辅导的方式,并且进行辅导后的知识讨论,两者相结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声乐技巧,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养有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观看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身进行相比较,取长补短达到熟练掌握。

3、开设声乐实践集体课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4篇

新世纪以来为增强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我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目前其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却不尽合理,为实现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根本和前提,本文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专业基础课程的民族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范化,以及职业课程的能力化三个方面探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一、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的严重西化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及欣赏》、《音乐作品分析与儿童歌曲创编》等,现在《基本乐理》课程中,学生首先学习的是五线谱、简谱,而我国流传几千年的乐谱,如俗字谱、工尺谱等却没有纳入课程之中;同样西方的七声音阶大小调首先进入学生的乐理知识体系,而我国的民族五声音阶、民族调式则因西洋大小调的先入为主,常常被学生所忽略;目前《中外音乐史及欣赏》课程是将中国音乐史及欣赏与西方音乐史及欣赏二者合并,这样虽然有益于知识的综合贯通,但因受音乐教育西化的影响,很多老师授课中习惯安排大量的西方音乐史及欣赏内容,然而尽管我国民歌、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精品,却很少被介绍到课堂来。另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没有进入课程;同样《基础和声》课程因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内容上以西洋传统和声学为主,关注和声理论,重视四部和声连接等,由于和声课程内容难度较大且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和声课程的兴趣锐减,最终导致最简单的和声连接学生都掌握不了,进而影响了其即兴伴奏能力的形成。另外,新世纪伊始基础音乐教育已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纳入课程之中,而目前高职高专音乐课程体系在这一领域却是空白,因此专业基础课程急需改革。 (二)专业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 多年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一直套用音乐学院的课程体系,在技能课程方面向音乐学院表演系看齐,只重视技能课的训练而忽略了师范性。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有《钢琴与即兴伴奏》、《声乐》、《舞蹈》、《合唱与指挥》等,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构上看,目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长期将钢琴作为唯一的必修乐器,我国民族乐器在高师课程体系中是缺失的,无疑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另外在课程教学上很多学校的钢琴老师在教学上依然延续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上偏重于技能,关注大量练习曲、乐曲的训练,追求弹奏大型的乐曲或难度较高的练习曲,学生的钢琴技巧规范而娴熟,但简单的儿歌即兴伴奏能力却相当薄弱。从技能课程的内容结构方面看,现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以《声乐》课程为例,声乐课程教学中将美声唱法作为歌唱的标准,注重学生的嗓音、气息等声乐基本能力训练,以歌曲演唱的难度作为评判声乐水平的标准,在曲目选择上以演唱艺术歌曲或歌剧选曲为主等等,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音乐课程中,歌曲难度并不大,且多为儿童歌曲,其歌曲形式多样,特别是民歌、戏曲、说唱等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相关知识及歌唱能力都很欠缺。 (三)职业能力课程的欠缺 教师职业能力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最为重要的课程,也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的课程,然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最终都必须渗透于职业能力课程中,通过教师职业能力课程产生作用。音乐教师职业能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等,然而目前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上,现代社会人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高职高专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脑基本知识,如果教师依然传授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完全掌握了的电脑基础知识,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如果将计算机专业知识如编程、C语言等作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对音乐专业学生则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怎样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更适合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在课程内容上多思考。另一方面体现在《音乐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上,此课程强调理论而忽视了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内容,导致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薄弱。以上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以下将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方面提出如下改革构想。 二、课程改革构想 (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民族化 面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西化现象严重这一不争事实,建构突出民族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迫在眉睫,建议在课程内容构成上作如下调整:《基本乐理》在讲述基本音阶时,从我国的五声音阶开始讲起,在乐谱的识读上,首先介绍我国传统的记谱法,如:俗字谱、工尺谱等,使学生了解我国简单的乐谱知识,并能识唱简单的传统乐谱;同样《视唱练耳》课程首先选用民族五声音阶的视唱曲为基础内容,在此基础上选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典音乐曲目;《基础和声》课程则需要降低难度,讲述各和弦的功能以及四部和声的简单连接等,新增我国传统音乐作品编配等相关内容,分析我国民族音乐简单的编配特征,培养学生欣赏、分析我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作品分析与儿童歌曲创编》则需就我国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鼓励学生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编现代儿歌等。在《中外音乐史与欣赏》课程方面,为突出民族性特将其划分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即《中国音乐史及欣赏》和《西方音乐史与欣赏》,并将重点放在《中国音乐史及欣赏》上,《西方音乐史与欣赏》放置于次要位置,另外,新增设《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以填补学生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开课的先后顺序上调整,使学生首先学习本国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并进而学习和理解世界各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以彻底改变此课程过去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的历史。课程开设的顺序和具有时间为:《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开课时间为一学年,其后开设《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时间为一学期,最后开设《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时间为一学期;这样在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上树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为先的理念,正如孙杰远学者所讲到的:“在此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推动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适应生存,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融入时代洪流之中,并进而提升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民族教育的职责之一。”[1]民族音乐教育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培养这一源头开始重视,进而对提高全民的多元文化音乐素养都很有裨益。这里就新增《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作出特别说明,早在2001年我国实施的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标,已将世界不同民族音乐内容纳入到新课程之中,此后教育部印发[2006]12号文件,规定《外国民族音乐》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至2009年,全国已经有90多所院校开设了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2],此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也为他们进入小学从事世界民族音乐教学打下了基础,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理解,《外国民族音乐》的开设“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3]。#p#分页标题#e# (二)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范化 鉴于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以及师范专业基本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的弊端,特将专业技能课程构成调整为:《钢琴与即兴伴奏》、《民族乐器》、《声乐》、《合唱与指挥》和《舞蹈》。从专业课程的总体构成上看,《钢琴与即兴伴奏》作为必修课程之外,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中应新增《民族乐器》课程,如此建构课程是因为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职责,目前国民的民族民间音乐缺失严重,儿童成长的初期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是人生最富营养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对其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刻认识,通过音乐教育这一主渠道,抢救和传承当下濒临消失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其意义深远,我国民族乐器种类很多,有吹、拉、弹以及打击乐器,可根据学校实际师资状况,实行师生双选,这样有效避免因师资缺乏有些乐器有学生选,没教师教的尴尬局面,当然随着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乐器师资队伍会得到不断补充或改善。此外《民族乐器》课程的后续课程还有《民族器乐合奏》课程,此将有效培养学生具备编排小型民乐队的能力,如此的调整突出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民族性和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同样要做适当调整,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声乐》课程更加强调较为全面的歌唱能力和弹唱能力培养,演唱方法也更为灵活,即将美声、民族、通俗融会贯通,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声乐课程多选用民歌或用民歌改编的创作歌曲,增加中国戏曲、说唱等内容,高师声乐课不应过于关注技能,应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相关的声乐教学法以更好的凸显师范性。在《钢琴与即兴伴奏》课程方面,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弹奏大型的乐曲或难度较高的练习曲,往往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确很高,但对简单的儿童歌曲伴奏却束手无第,此将无法适应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且由于教师成长于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中,他们固有的钢琴演奏基础和当下音乐教育专业《钢琴与即兴伴奏》课程的要求之间产生了落差,很多教师只会教“钢琴”却不会教“伴奏”,因此,高师钢琴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彻底转变,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弹唱和即兴伴奏能力则更为重要。同上述两项主干技能课程一样,《合唱与指挥》、《舞蹈》等课程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关问题,一定要引起各专业技能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职业课程的能力化 音乐教育职业能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和《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等。现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其课程内容对音乐教育学生来说最好能突出职业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电脑音乐软件的运用,使学生具有MIDI电脑音乐制作、简单的打谱、编配和声,进行儿童歌曲创编等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另外,《音乐课程与教学法》是一门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此课程将原有的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等进行统整融合,有效避免其内容的相互交叉和重叠,节约了开课的时间。《音乐课程与教学法》具有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过去此类课程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音乐教学实践内容往往被忽视,由于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小学音乐教师,他们需要有实实在在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建议此课程除基本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外,应该更多关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用大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从而不断体会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培养基础音乐教育的职业能力。 以上从课程的总体结构和课程的内容构成两个层面探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无论对新增设课程还是对已有课程内容顺序进行调整,以及对课程缺失内容进行补充,都试图使所构建的课程更加符合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集体课 一对一 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38-02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课程的设置和模式上基本一致。事实上,两类学校的声乐学生在音乐基本素质、声音的条件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来看,两类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就声乐专业而言,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突出声乐的专业性,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师范性。声乐集体课既能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声乐的技能技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培养目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两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虽有部分交叉,但主导思想截然不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方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的知识和声乐演唱的技巧,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必要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而达到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机融合。鉴于此,在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必须提高声乐集体课的学分,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加强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因此,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多维知识结构

单纯采用小课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已不能满足音乐教学需要,亟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声乐模块”课程,将传统声乐教学的个别课的教学模式(即一位声乐教师对一个学生)改变为大班课,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有计划的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技巧课、声乐欣赏课、声乐教学实践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理论研究课等系列课程,对其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提供保障,对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多年以来,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难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呼吁,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音乐基础理论课、专业技巧课、教学导论、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等内容。在声乐集体课上和个别课上分别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使个别课和集体课按照一定的比例,有计划的按照方案逐一实施声乐教学。强化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二、声乐课程模块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面对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声乐课程模块应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从而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声乐课程将以往的声乐一对一课程重组为《声乐基础理论》、《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教学法》等新内容。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声乐基础理论》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注重声乐理论,突出理论性的教学目标,重点讲授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歌唱要素。介绍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歌唱的方法。

2.《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介绍歌唱家的声乐教学观念及声乐大师的观点学说。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以及各种流派的演唱方法,通过对声乐方法的分析和声乐作品的鉴赏,加速学生对声乐方法的认识和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

3.《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其主要研讨的问题有:(1)元音U。歌者在唱歌时,一般避开闭口元音U,而以想象中的音色来代替。但这样做并不能提高其音量和音色。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应重视闭口元音U,使这些闭口元音至少与开口元音的音色和支点相等,甚至超过它们。另外,闭口元音本身具有比开口元音更能防止气息大量排出的特点。用U母音作为稳定喉头的练习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发“U”时喉头处于歌唱时最佳位置,此时喉咙充分地打开,喉部肌肉自然放松。(2)哼鸣练习。首先,闭口哼鸣练习是在横膈膜正确呼吸支持下进行的练习,可获得头腔共鸣,这是练习丰富声音共鸣色彩的有效方法。其次是稳定喉咙、打开喉咙,使喉结放在最低位置上,微笑肌肉要提起,自然面带微笑,这样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和获得声音位置及共鸣位置的第一感觉。练习时要注意全身运动,呼吸通畅,肩部、胸部要放松、立直,不要用劲,要向下吸着哼唱练习,要有意识地使声音贴在后咽壁。(3)五个元音发音练习。这些练声是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练习,要求气息均匀,起音准确,母音要在腔体里运行,要求声音必须保持在共鸣位置上,在统一的前提下连贯流畅地进行。

4.《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用钢琴为自己的演唱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声乐教学离不开键盘,键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钢琴即兴伴奏是声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声乐课上让学生互相伴奏,是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一个有利的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一期开设。此课程包括:(1)歌唱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熟悉歌曲的旋律,其中包括音准、节奏、各种表情记号等,然后再把旋律记熟。(2)分析歌词的大意。外国古典艺术歌曲主要以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和海涅等的抒情诗为歌词。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抒情优美,寓意深刻,有着极强的浪漫风格和抒情情调。(3)歌曲与伴奏具有互相支撑、相互依存、交相呼应的关系。钢琴是声乐作品最优美、和谐的伴奏乐器。歌声与琴音相伴,共同创造着艺术作品的鲜活形象。伴奏为艺术作品的表现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色彩。

6.《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学生的声乐学习在舞台上的表现非常重要。学生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而且要有“形神兼备”的表演,使歌唱更加生动,表演更加形象,这样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歌唱者的表演既是无声的语言也具丰富的情感,能直接提升歌曲的渲染力。如果一个学生具备很好的歌唱技巧,却不能够用表情和身体的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艺术作品和歌唱技巧都可能黯然失色。因为歌唱表演艺术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更是舞台表演艺术。

三、声乐成绩评定

目前声乐考试标准基本上是演唱一两首中外歌曲作为期末的考试成绩。这种考试标准显然与当前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步。为此,应该改革有关的考核评定标准,将原有的平时成绩占30%、歌唱考试成绩占70%,最后所得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的制度,改为由平时成绩占30%、理论笔试占30%、歌唱考试占40%,相加所得成绩为学生最后考核评定成绩的制度。这样做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对声乐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综上所述,坚持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构建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以往追求歌唱的“专业化”,在专业教学上过多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观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突出“师范性”为宗旨,必须遵循师范性的原则。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为主旨,以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过于关注技能技巧的教学,而偏离高等音乐教育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因此,我们将传统的声乐课程融入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技巧、声乐自弹自唱、声乐艺术实践、声乐教学实践等内容构成声乐课程模块,力图使声乐的技能技巧、声乐的基础理论、声乐的教学实践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