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

贸易研究生论文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1.1文献选择

选择泰国、印度两国卫生服务贸易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协会报告、文献综述、研究性文献等进行研究。

1.2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SCI、Proquest、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浏览两国卫生、经济贸易部门以及相关协会,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WBG)网站。

1.3文献筛选

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和评价文献,而后交叉核对,如遇分歧,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

1.4资料提取与分析

按照GATS规定的卫生服务贸易四种模式整理出每种模式下所包含的主要贸易形式,对纳入文献按不同的贸易模式进行分类,并对两国卫生服务贸易模式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纳入文献情况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逐篇阅读文题和摘要,并进一步阅读全文,最终纳入36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

2.2文献分析结果

印度、泰国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正式成员。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标准,服务贸易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等12个大类,卫生服务被划入商业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两大类中,包括四个子类:医疗与牙科服务;护士、助产士等提供的服务;医院服务和其他人群健康服务。目前,印度、泰国在卫生服务贸易中还相对保守,仅印度对医院服务的四种贸易模式做出了承诺,具体是:对跨境交付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不作承诺;对境外消费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没有限制;而对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存在限制,允许外资在印度设立医院,但仅限于合资的形式,且外资控股上限不超过51%。对商业存在的国民待遇则没有限制;另外,对自然人流动在市场准入和商业存在上除水平承诺外,均不作其它承诺。泰国对卫生服务贸易尚未做出任何承诺。

2.2.1印度卫生服务贸易情况

模式一:1999年,印度为了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而实施了一项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医疗网络建设,这标志着印度远程医疗的正式起步。之后印度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如印度通信和信息产业部制定了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卫生和家庭福利部成立了国家远程医疗小组。印度政府还向发展远程医疗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如桑贾伊甘地医学科学研究所在北方邦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生物医学信息学与远程医疗学校。另外,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以及泛非电子网络项目(Pan-Africane-NetworkProject)背景下,印度外交部积极向南亚、非洲推广远程医疗。目前,印度已有10家具有专长的医院被允许向53家非洲医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阿波罗远程医疗基金会(ATNF)在科伦坡、达卡、拉合尔等9个地区设有远程医疗中心。截至2009年3月,阿波罗远程医疗网络已提供超过57,000人次的远程会诊;ATNF还与安娜大学联合推出了远程医疗相关认证课程,已经有超过150名的学员参与。另外,印度加尔各答的鹰阁医院向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的患者提供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放射诊断等服务。虽然印度在卫生服务贸易中尚未对跨境交付做出承诺且其远程医疗发展时间不长,但是通过医疗转录、远程病理诊断以及远程诊断等形式印度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益。例如。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印度通过跨境交付的形式增加了211,949个就业岗位,税收收入从2000年的2.6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40.72亿美元。

模式二:印度是医疗旅游的后起之秀,它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相对低廉的价格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医学)等优势正成为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之一。2002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国际医疗旅游委员会和医疗旅游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战略和计划推广医疗旅游。据估计,印度政府每年对私立医疗机构的医疗培训补贴达1亿美元。而印度参与医疗旅游的医院绝大部分是私立医院;为了方便全球各地的患者来印度就医,印度政府在其网站上列出了提供医疗旅游服务的医院名单,并在各医疗旅游城市(如海得拉巴、班加罗尔等)兴建国际机场,提供国际直达航班;另外,印度还针对国际患者签发医疗签证,这种签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延期。在看到医疗旅游背后的巨大利润之后,印度各大医院也通过多种途径推销自己的服务,如与酒店业、旅游运营商合作,将往返机票费用、酒店住宿费用以及治疗费等打包进行推广;大力改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并从国外进口世界一流的医疗设备和仪器。雅首达(Yashoda)医院还建有专门的直升机停机坪来空运他们的患者;除了硬件的提升外,印度的私立医院还特别注重向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很多的私立医院都设有整体医学中心,提供瑜伽、静心打坐以及自然疗法等,另设有专门的地方供患者及其亲属祈祷;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患者,印度的私立医院积极寻求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如JCI)的认证。到目前为止,印度已有19所医院通过JCI的评审认证,例如埃迪亚贝拉健康服务有限公司(AdityaBirlaHealthServicesLtd)、亚洲心脏研究所(AsianHeartInstitute)等。印度的一些私立医院还与发达国家的医院合作,转介一些需要长时间等候的患者到印度进行治疗,如莫哈里富通医院(Mohali''''sFortisHospital)与波士顿布里格姆女子医院(BrighamWomen''''sHospital)、马萨诸塞州医院(MassachusettsHospital)合作转介美国的患者,阿波罗医院(Apollo)、罗克兰医院(Rockland)与英国也有类似的合作。印度医疗旅游产品类别丰富,涵盖整形美容外科、牙科、心脏内外科、眼科、骨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以及印度传统医学,另外印度也被称为试管婴儿的摇篮,代孕服务在印度也是非常常见。这些产品又根据不同的情况打包设计成不同的形式供患者选择。印度医疗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各地的患者,除了政府的支持、市场化的运作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其低廉的价格。印度声称能以美国20%的成本提供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2007年印度吸引了45万的国际患者到印度就医,在金奈、海得拉巴、孟买和新德里的医院,来自于邻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患者年增长近12%。有研究显示,在2012年印度通过医疗旅游产生的收入已经超过20亿美元。印度政府希望以“第三世界的价格提供第一世界的医疗质量”将印度发展成为“安全和卓越”的医疗品牌代名词。

模式三:印度对外商投资卫生领域的管理相对较宽松。从2000年起,印度已经完全允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医院,但要求外资股权的上限不能超过51%。在2000年至2006年之间,印度政府批准了90多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其中医院21所,其余大部分为诊断中心,投资总额达5300万美元,投资方来自于英国、美国、阿联酋、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除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印度医院在实际利用外资中也存在部分非外商直接投资(non-FDI)的资金,如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EquityFund)、初次上市集资(IPOs)以及少量的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有研究表明,在印度医疗保健市场,由于成本高、收益率低等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少于非外商直接投资。印度不仅允许外国资本投资于本国医疗机构,而且也向其他国家卫生系统投资。例如,印度阿波罗医院集团在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以及他们的盟友国家有特许经营权,它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阿曼、科威特、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英国、斯里兰卡、不丹、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建有医院,并在哈萨克斯坦建有远程医疗中心。

模式四:2011年,印度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1%,也就是说政府对卫生领域的投入仅占GDP的1.24%,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了私立医疗保健部门。由于收入低、缺少发展机会等原因,印度公立医院的医生流失严重。在发展中国家,印度是卫生人力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大医生输出国。在美国和英国分别有4.9%、10.9%的医生来自印度。鉴于国内医生短缺以及高的流失比率,印度政府正在考虑要求去美国学习或工作的医生提供他们将回国的证明,才给予签发签证。每年印度有大量的护士外流至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英国注册的印度护士从2000年的30人增加到2005年的3690人;参加美国“外国护理毕业生资格考试(CGFNS)考试”的印度护士在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增加了近12倍,且印度护士外流存在一定的地区聚集性,北部的新德里、南部的班加罗尔、科钦成为印度护士外流最集中地三个地区,在2005-2007年的两年间,这三个地区流失护士数超过18,000。在印度,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也招聘、培训护理人员,并将他们输送到国外。例如阿波罗集团通过它的三所护理学校向英国、美国以及澳大利亚输送护士,马克斯卫生人力资源(MaxHealthStaff)、西方国际大学(WesternInternationalUniversity)、斋浦尔金色医院(JaipurGoldenHospital)等都有类似的业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参与向国外输送护士,例如泰米尔纳德邦政府成立了海外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帮助护士到海外去寻找工作。目前,印度已经成为继菲律宾之外第二大护士输出国。

2.2.2泰国卫生服务贸易情况

模式一:泰国未对跨境交付做出承诺,且目前较少以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教育等跨境交付的形式开展国际卫生服务贸易。

模式二:泰国医疗旅游起步于1997年,是目前国际患者的主要目的地。泰国的国际患者中有约60%是工作在泰国或者邻国,10%的患者是旅行途中患病需要治疗,另外有大约30%的患者专门到泰国去接受治疗。这些病人主要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了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泰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04年,泰国制定第一个医疗旅游发展五年规划,将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传统草药产业进行整合。另外泰国政府简化了国际患者签证手续,泰国领事馆还可以为前往泰国就医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价格指导。泰国以卡塔尔、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和巴林等五个国家作为试点,将医疗旅游合法逗留期限从30天延长至90天。泰国观光局网站还列出了知名医院的详细信息,如康明医院(BumrungradInternational)等。泰国国家旅游局借举办“泰国医疗健康旅游贸易会”向国际社会推销泰国的医疗旅游服务。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参与医疗旅游的泰国医院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以方便国际患者,如向外国患者提供翻译、预约、签证服务,将官方网站译成多种语言等,例如康明医院官方网站可提供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多个语种的服务。为了提高国际患者对泰国医院的认可度,泰国医院还积极寻求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如JCI)的认证,目前,泰国总共有25家(其中曼谷有12家)医院通过了JCI的认证。事实证明,国际患者也主要在这些拥有国际水平的医生和美国管理经验并取得JCI认证的医院就医。泰国的医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泰国SPA、外部整形、变性手术全世界闻名,加上泰国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且为患者保密等因素,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在泰国除了能接受一流的治疗以外,还能享受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健康养疗、修身养性、众多的历史古迹等。2011年泰国接待224万医疗旅游游客,预计到2015年,泰国的医疗旅游将吸引700万人次的门诊病人和40万的住院病人。2008年,医疗旅游为泰国带来了460-560亿泰铢(31泰铢≈1美元)的财政收入,约占泰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据估算,泰国2012年从医疗旅游取得590~1100亿泰铢的财政收入。旅游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医疗旅游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泰国政府正致力于将泰国打造成为“亚洲医疗旅游的中心”。

模式三:泰国有超过20家医院有外国资本的注入,这些医院主要集中在曼谷,投资方主要来自于日本、新加坡、中国、欧洲、和美国,这些投资者主要投资于泰国私立医院。泰国商业部规定,外国投资者向医院的投资份额不能超过49%。据估计,泰国所有私立医院中,外国投资仅占总投资的3%。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国际患者前往印度,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例如迪拜投资(DubaiIstithmar)、新加坡淡马锡控股(SingaporeTemasekHolding)等。

模式四:1987年,泰国卫生部规定国外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并且在泰国永久居住的外国人才能参加医师执业考试,该规定的实施导致在1987年至2002年的15年间仅有6名外国人在泰国取得行医资格。目前,泰国已将外国人在泰注册行医的要求调整为①泰国医务委员会的成员,②具有泰国医务委员会认可的学位,③通过执业考试。以期待吸引更多的外国医生到泰国行医,但是由于语言、文化、收入水平的差异以及职业发展受限等因素,很少有外国医生或医学毕业生到泰国去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医疗保健市场全球化的加剧,泰国的优秀医生、护士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更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泰国医务人员流出到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国。

3讨论

通过对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政策、现状的分析,发现两国卫生服务贸易虽各具特点,但也存在诸多的共同点:首先,政府部门的支持。两国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对其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印度卫生服务贸易四种模式均可见政府参与;其次,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无论是远程医疗还是医疗旅游,其低廉的价格以及能被患者认可的质量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一系列具有比较优势(特色)的科目以及传统医学的积极参与。泰国、印度均有一套完整的传统医学,特别是在医疗旅游中,独具特色的传统医疗正是吸引全球游客的关键所在。当然,两国在卫生服务贸易中也存在很多共同的制约因素:比如,卫生人力资源不足,且流失严重。鉴于我国卫生服务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政策制度不健全,本研究提出的建议如下。

3.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卫生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设

从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对一个国家的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卫生服务贸易的逐渐升温,卫生服务全球化、自由化进程日益加深,这必然促使国内卫生服务市场不断对外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卫生行业全部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应该逐步由“主办者”向“监管者”转变,创造良好的卫生服务贸易大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适当放宽卫生服务市场产权和经验模式的限制,激活卫生服务市场的活力,让市场促进卫生领域的资源整合。目前,滞后的卫生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卫生服务贸易的出口,对其进行完善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卫生行业可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卫生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3.2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全球卫生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完全由政府和公立机构执行的出口战略;公立和私立联合推动的出口战略;私立部门联合推动的出口战略;私立公司推动的出口战略。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急需以我国卫生行业为依托,各部门、各产业相互促进,既要注重自身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又要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构建一套“内外兼修,联合推动”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3.3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卫生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印度、泰国卫生服务贸易中,其传统医药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已成为一个国家的代名词,如提起SPA人们自然就联想到泰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医疗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来自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提供商在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比如雄厚的资本,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目前,我国卫生服务贸易刚处以起步阶段,应适当规避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而充分发挥中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在卫生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对我国卫生服务贸易来说,中医药可谓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取得了非常多的实践经验。对此,在卫生服务贸易中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4重视卫生人才建设

我国卫生领域目前面临一些传统学科人才相对过剩,高层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窘境。如何疏导某些学科相对过剩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培养并留住卫生系统的高层次人才是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卫生服务贸易必然面对的两大课题。首先,我国的卫生系统人才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如农村、偏远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相对缺乏,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大城市卫生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对此,除了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到农村、偏远地区工作外,还可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卫生服务贸易。相对于卫生服务贸易发展较好的其他国家,我国的卫生人力资源出口数量还较少,面对越来越开放的市场,适度的出口卫生人力,既有利于了解全球卫生服务市场,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卫生人才。其次,我国卫生系统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还很大。对此,必须从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两方面入手。协调国家与地方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建设,发挥政府在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是我国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另外,需以我国卫生人事制度改革为着力点创造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卫生系统大环境。

3.5本研究的局限性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在上机模拟实务课程中的探索》这个课题中,作者认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固然有很多具体的形式。但是,对于学习国际贸易的学生来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良好的实际业务能力是提高这些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实习;第二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再次,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三是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四是深入开展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情感-双赢机制。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共享资源库,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五是聘请多名外贸行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2、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对应工作岗位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包括外贸业务员岗位方向、外销员岗位方向、货代员岗位方向和单证员岗位方向。其中外贸业务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电子交易;外销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外贸英语口语和国际贸易地理;货代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货运基础知识和货运实务;单证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和单证实务操作。通过模块设定学生对应岗位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创建外贸实训基地

建成再现外贸流程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充分满足校内实习的要求。同时,完善校外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

首先,在学院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整合现有院内有关国贸专业的教学软件资源,搭建除国贸专业外,涵盖商务英语、涉外文秘、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归口本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本专业实训室的规模化经营运作,提高本实训室的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如图2所示)。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进一步规划现有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实验实习大纲,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成分,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软件,以保障专业校内实训正常进行。

再次,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此保证我们的教学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最后,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保障基地的正常和高效运作。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要求逐步推进,从沿海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方面,通过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分解,构建适合职业岗位人才要求的教学体系。

1、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因材施教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具体包括外贸业务能力、外贸单证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能力和外贸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等。针对主修能力确定培养方案,分阶段重点训练。大一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翻译训练;大二上学期进行外贸书信训练和外贸合同拟定训练;大三进行报关、报检和国际结算模拟实训;大四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操作。学生分组扮演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各个主体,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实训。

2、改革课程内容

首先,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跟国内外贸行业的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教材、实训教材、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

重点抓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操》等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的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训环节,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其次,按照核心课程和平台课程优先的原则,制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任命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及丰富职教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为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与校外基地共建精品课程。

再次,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3、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双证书制度

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模块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改革都直接与相关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相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专业在校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考试的通过率,而且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就业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4、工学结合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加工贸易是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一种贸易模式,我国当前从事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所处地位普遍不高,加工贸易产业急需升级。而加工贸易产业如何有效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出发,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它影响因素对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出口升级 1相关研究综述 Ernst and 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这一概念,在文中它们提到全球生产网络不但带来产品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知识扩散。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是中间品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中间品贸易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基本上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端,有低附加值、无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创新等特点。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内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产业、政策环境的引导促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依靠生产网络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作用。Jay 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投资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占领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方会主动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刘志彪、刘晓昶(2001)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生产链会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的目的。Perter J(2004)在文章中论述到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将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企业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同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既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和制度环境有关。刘德学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加工企业要想取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创造这种“稀有资产”,而这一过程可借助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得以实现。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外部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分析因素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力禀赋、技术、外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上。如庞大同 (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从优化配套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几方面入手。潘悦(2002)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指出中国加工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之从前已有了显著提升。Boy Lüthje(2004)在以IT产业为例论述全球生产网络和中国的产业升级时认为,除企业内部工资和工作标准等因素外,经济、产业的状况和外商投资政策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根本在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转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将是关键;政策环境也将从外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加工贸易出口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务联系成本、环境因素等。然而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是否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有显性影响,需要实证的检验。 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衡量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指标。依照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征,所处网络层级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综合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状况。 加工贸易增殖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衡量上,本文选择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作为衡量标准。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由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亿元)来代替。 外部环境方面,邮政电信业产值(亿元)将作为服务联系成本的衡量指标。 数据选取自1992-2007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SPSS10.0和EVIEWS 5.0。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同邮政电信业产值(邮电)三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转换来解决共线性问题。 通过SPSS软件的因子工具,确定各个变量权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变量权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归变量的T值分别为-3.341和5.292,在1%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通过。调整后R2=0.659,方程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发+0.981*邮电)(2) 根据以上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电信业产值与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比的变化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效应均为正。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同自主创新、研发与知识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投入和加工贸易出口增殖率(Y)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利用计量软件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的情况来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贸易增殖率上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3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升级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提升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要鼓励企业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与渠道加以改进和提高。 3.1加强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种渠道,包括市场竞争、技术示范、人员流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等。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垄断和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制订相关政策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信息的传递;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机制,鼓励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内资企业,由此会把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带给内资企业;加强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生产,通过生产链上下游的联系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传递到内资企业。 3.2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吸收能力同样影响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制订相应的促进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训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各种重大科技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鼓励国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及员工的培训合作,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吸收技术外溢的目的。 3.3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开发 加大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推动加工贸易的更快升级。同时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可以采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的方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庞大同.深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 潘悦. 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刘德学,付丹,卜国勤.全球生产网络、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 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Boy Lüthje.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hina: The Case of Electronics Contract Manufacturing[C].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2004,(74).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中韩;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服务贸易理论基础的研究

由于服务贸易相比货物贸易发展较晚,所以由货物贸易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R.Dick和H.Dicke(1979)最早尝试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解释服务贸易。他们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 )”对18个经合组织国家的RCA指标进行了跨部门回归分析,其结果是,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中没有发挥作用。A.Sapir独立或者和E.Lutz (1981)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也适用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国际经济学家所认可的是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模型的修正和扩展从而适用于服务贸易理论的“改进论”观点。

2.关于韩国服务贸易的相关文献

就国际学者对韩国服务贸易及相关产业研究的文献进行如下综述:Yongchun Baek 和 Randall Jones(2005)研究了在缺少劳动力和资本注入的情况下,韩国保持高增长则主要依靠技术革新引致的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从研发体系的改革、私人部门研发活动的促进、鼓励革新的政策措施以及人力资源的发展等方面对如何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给出了具体建议。Sang In Hwang 和 Inseok Shin(2000)研究了银行业自由化对于韩国经济的影响,并发现,外国银行可以不受韩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为韩国本土企业提供稳定的借款,外国银行的进入可以强化竞争环境,提高本土银行的竞争力,因此,外国银行以商业存在的方式进驻韩国是有益的。为此,韩国应在会计统计、贷款率和支付系统等方面做出改进,并应扩大产品范围、提升管理能力,使用兼并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整合韩国银行业。

3.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考察方面的相关文献

西方学术界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等。1992年,豪克曼和卡森迪(G.Karsenty)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 )”分析了服务贸易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优势。经过分析,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越大,国民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在服务贸易上拥有较大优势。但是,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在一些服务贸易部门也拥有比较优势。

二、国内研究综述

1.中韩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研究

周启良和湛柏明(2013)通过研究得出中国服务贸易10年以来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不管是贸易规模、发展速度还是在世界排名的上升幅度都超过了韩国。朴贞妍(2012)通过中韩服务贸易数据比较得出中国服务贸易还处于发展阶段,目前竞争力不强,但增长率相当高,发展潜力很明显,并且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增加;韩国服务贸易总量相较于中国比较少,但是在金融、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高级贸易所占比例较高。

2.中韩服务贸易结构的研究

周雪梅(2013)在《中韩服务贸易比较研究》中,通过对中韩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及出口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服务贸易的特征,对比两国服务贸易的优势和不足,启示中国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应注意教育,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引入竞争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发展优势产业并积极提升劣势产业的竞争;有序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孙莉莉和宵(2011)利用2000年-2008年中韩服务贸易的发展数据,对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韩服务贸易商品结构表现为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进出口占主导,其他商业服务比重较大;中韩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笔者认为,如果只针对中韩服务贸易结构而言,两国进出口都集中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个行业。但是韩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上更具优势;而中国则因充足的劳动力因素影响,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上更具优势。

3.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的研究

于小燕(2013)认为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业的支持;优化行业结构,整合行业架构;完善相关法律办法规和服务管理体制;注重人才培养,加快企业创新。胡琴(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应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立足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改革服务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王清和林晓宁(2012)对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培育新优势,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推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推进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加强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贸易核心竞争力。

三、总结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韩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贸易逆差大、行业间存在不平衡的观点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学者们通过对维度比较和实证分析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中韩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从多个层次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宏观上,政府应该加强主导,完善市场;微观上,企业应自主创新。在研究内容上虽然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的不少,但是多停留在对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的研究,对现代服务贸易的研究还有待提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对维度指标(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测度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通过计量方法(实证分析)研究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文献却非常稀少,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朝霞.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P4.

[2]Yongchun Baek,Randall Jones,Sustaining High Growth Through Innovition-Roforming the R&D and Education Systems in Korea,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NO.470,OECD Publishing,2005

-12-20

[3]Sang In Hwang,Inseok Shin,The liberalization of Banking Sector in Korea: Impact on the Korea Economy,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Working Paper NO.00-13,2000-6

[4]周启良,湛柏明.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3,3.

[5]朴贞妍.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商业时代.2012,16.

[6]周雪梅.中韩服务贸易比较研究[J].对外经贸.2013,3.

[7]孙莉莉,宵.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5.

[8]于小燕.中国服务贸易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3,3.

[9]胡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0,5.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

一、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理论研究方面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出口贸易产生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侧重于某个特定经济因素对于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73)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互补理论为代表。这位学者在对日本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进行仔细研究后提出了不同的对外投资互补说理论。该理论强调了FDI与对外贸易存在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小岛清模型强调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征,该理论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点入手讨论其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机制:(1)直接投资不仅包含资本流动,还包含了经营管理知识、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为本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了本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视为国外先进生产函数向国内的转移。(2)这种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会在对本国企业员工、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培训过程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东道国的无形资产。该理论模型详细解释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出口贸易的创造和促进作用,东道国所吸收的先进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本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并最终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2)政策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该方面的理论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841)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进口国的角度出发,认为一国应当通过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有效减少进口,以保护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对于一国弱势产业早起发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当今的国际贸易领域,无数的例证反应了诸如此类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以温州等为代表的出口地区因为许多不平等的贸易壁垒而遭受了巨额的贸易损失。因此该理论在当今的贸易形势下,有其不适用的一面。

(3)出口对象国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以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需求角度探寻一国进口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各国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是决定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关键要素。因而出口他国商品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对象国消费行为主体的偏好和市场需求结构。而对象国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4)引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进口额等要素的研究

这一类要素通常较多的被列入到一个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何朝辉(2008)对温州市国有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温州市国有企业近10年来出口贸易额和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对于企业而言,尽管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提升企业当下的固定资产总量,但是通过影响企业对于未来市场需求的判断和企业信息等,仍然会对当期的出口贸易额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同时也表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其出口贸易呈现不显著的相关性。

许和连,赖明勇(2008)使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人均GDP,进口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对于出口贸易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关税税率则与我国出口贸易额之间显现较强的负向影响关系。

(5)企业竞争力指数

这一指标在过往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中并不多见。通常该指标有诸多要素构成,诸如劳动力成本,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等。袁志(2010)对温州市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引入企业竞争力指数,结合引用外资等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出企业竞争力指数与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6)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也是出口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常认为人民币汇率会与出口贸易呈现反向变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在逐渐变小,对于地区化的出口贸易,人民币的反向作用更进一步被削弱。王磊,曹显兵(2008)的文章中,作者基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汇率等各项指标和数据和VAR模型,得到了人民币汇率和进出口间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很好解释了汇率变化对于山西省进出口行业的影响。作者通过VAR模型,得出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山西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人民币升值对山西的进出口并未造成显著影响。

2.实证研究方面

(1)多元回归模型

通常国外学者研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会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葡萄牙学者默斯(Francisco F.Ribeiro Ramos)(2008),对1896年至2007年内葡萄牙的经济增长数据、就业率、汇率等要素和进出口贸易数据建立了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葡萄牙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国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2)面板数据模型

近些年国外学者也较多的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阿根廷学者(Garbarana H Roberto)(2009)对1990年至2005年间的阿根廷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作者对阿根廷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进行了分类,将出口地区分两类也加入了面板模型之中,连同其他影响要素,分析阿根廷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二、温州市出口贸易的现状研究

1.对于当前困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较多的将论述的重点集中在分析温州的贸易困境和其形成的原因。陈茜,贾建华(2009)通过对温州加工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温州当前面临困难的原因所在:(1)金融危机使得贸易主要进口国市场萎靡,需求量减少,境外订单大量减少,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来料加工型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融资难度大。(2)产业定位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目前温州加工贸易多定位与附加值较少,核心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产业链不完整,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显著。温州市相当一部分的加工贸易出于简单加工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短,零部件和材料大量依赖进出口。

李健(2009)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于温州民营企业的影响:(1)外贸需求萎缩导致出口持续下跌。温州的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等市场。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导致温州的出口额急剧下降。(2)贸易风险的加大。金融危机加剧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加大了温州民营企业的贸易风险。企业之间信任危机加大,外汇汇率不稳定更是加大了对外贸易的风险。(3)融资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导致温州传统制造型的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资金链吃紧。由于温州民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单一,融资的成本较高的劣势更加突出。

郑灿(2010)先陈述了温州企业大规模倒闭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成本急速上升,中小企业难以驾驭。成本问题是持续经营的每一个中小企业必然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温州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家庭式的手工制作作坊,与大型的国有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原始积累,导致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始终经历着流动资产不足的考验。而且当成本危机一旦来临,此类中小企业必然应对乏术,只有走向倒闭的边缘。

2.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论述温州所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以及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动对温州出口贸易的影响。林俐(2010)为了分析得出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向的偏好,建立的模型包含的因素包括区位条件因素、海外网络因素、民间资本因素等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国际化压力日益增大。现阶段的外向国际化还是以本土产品的大量输出为主要特征,以低价竞争为主要手段,极易冲击进口国同类产业,很有可能导致进口国的排斥和打压。国际化压力的集中体现是来自贸易国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等。

3.对出口发展战略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分析温州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王洪斌,胡玫(2011)通过研究温州对外贸易战略及政策等问题,提出温州在未来应当致力于创建自己的出口品牌,扩大海外销售网络,增强民间贸易组织、政府和企业间的联系。

三、贸易引力模型解决出口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现状

1.贸易引力模型的早期应用

中国学者在国际贸易研究中运用引力模型的文献,最早见于张杰等人(1996)对欧共体10个成员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的研究。史朝兴等(2005)归纳整理了Anderson(1979)、Bergstrand(21985、1989)、Deardorff(1995)等人推导引力模型所遵循的理论路径和所采用的方法,并对这些学者进行的理论工作做出了系统的回顾。随后,引力模型更多的出现在了中国学者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之中。由于国内学者一开始就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所以对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模型做相应的调整。

2.中国的对外贸易流量分析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较具代表性的有:盛斌等(2004)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41个国家在2001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在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中加入了GDP之差的绝对值、进口国的贸易依存度等变量,并引入贸易集团、共同边界等虚拟变量,估算了引力方程,在总量和部门层次分别对中国与不同的贸易伙伴之间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作了比较。

林玲等(2004)以Linnemann的模型为基础,加入了国土面积作为解释变量,以APEC成员资格和是否为发达国家作为两个虚拟变量,对Linnemann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修正,以此检验了2002年中国与40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但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为了避免数据的多重共线性,计量分析大都采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同一年的截面数据,使得从结论中难以看出政策因素对贸易的持续影响,也难以得出贸易影响因素的动态效果。

3.对边境效应和贸易成本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边境效应的研究,既有对国内不同地区之间行政区划所形成的边境效应(范爱军等,2009;李秀敏等,2008;李郇等,2006)的研究,也有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效果的研究(冯邦彦等,2007;李铁立等,2005),更多的则是对国家间贸易的边境效应所作的实证研究,例如赵永亮等(2007)、张娟(2008)、朱海霞等(2008)、胡志丁等(2009)等人的研究。钱学锋等(2008)、施炳展(2008)分别利用加入多边贸易成本的改进引力模型,计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从公司这个微观层面进一步揭示了贸易边境效应产生的原因。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和总结

1.可借鉴之处

(1)以往的文献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不同的出口特点,不同地区特性等都会对影响因素的取舍产生影响,而以往文献所选用的影响因素,基本涵盖了诸如汇率,进口,使用外资等常见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在特定条件下的影响程度和机制有了详细的分析,以上都会对本文分析温州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2)以往的研究文献在对贸易引力模型的运用方法有非常多的论述。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的基础上,以往学者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实际情况,加入了不同的变量,对其加以变形,进行新的运用。这也使得本文对于研究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方面有了模型依据。

(3)以往的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了较多不同的方法,而面板数据模型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有其优点,即可以兼顾不同的维度。这一数据模型的运用对于处理数据较多,出口贸易结构复杂的对象非常有效。

2.不足之处

(1)以往对于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的偏向于理论分析,而实证分析也没有细化到企业类型的层面,去分类研究不同类型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异同点。

(2)贸易引力模型很少运用于分析温州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且现有的运用,其对变量的选择,并没有很好体现“温州特色”,因此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仍然有其缺陷。

(3)实证分析方面,以往对于温州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没有选择将出口对象国纳入到截面之中。

参考文献:

[1]林俐.温州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A].金浩,王春光主编.200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80

[2]黄建忠,毛恩荣.金融危机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C].第6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中美贸易

纵观国际贸易发展史,贸易自由化从未得到广泛地实施。现实与理论的背离,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寻找贸易限制措施和贸易保护的合理性。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政策选择上,民族国家总是采取关税等贸易壁垒来维护其自身既得利益,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如今,萨缪尔森和他的学生巴格瓦蒂关于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的争论,使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此领域,国外拥有大量文献,国内文献也日渐丰富,所以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对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有现实意义。

一、贸易摩擦概念界定

贸易摩擦概念多是通过表现形式来界定,这种界定存在以偏盖全的缺陷,没有揭示出贸易摩擦的实质。王厚双将贸易摩擦定义为经济战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经济战的实质是发展机会与生存空间的争夺战,因而贸易战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了本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需要,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而展开的限制进口与扩大出口的激烈对抗”。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贸易摩擦已经延伸到国民经济诸多方面。赵晓、柳阳认为贸易摩擦是国际经济摩擦的子集,国际经济摩擦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一种相向行为或是由此行为产生的一种结果。笔者较为认同后者看法,本文定义为“在经济社会中具有一定经贸关系的各经济主体,为了在双方经济交往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获得满意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与经济伙伴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适当“接触”是摩擦产生必不可少的前提,贸易摩擦产生前提是国际交往的存在;二是摩擦是相向运动的结果,因此,贸易摩擦取决于国际贸易交往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向行为;三是作为相向行为的结果,贸易摩擦会导致非正和的博弈结果,即不会使双方都受益的贸易摩擦。

赵晓、柳阳将贸易摩擦分为商品贸易摩擦、制度摩擦与文化摩擦;赵谨提出微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与技术性贸易摩擦五种分类方式。分类的意义在于,由于引发不同经济摩擦原因不同,解决手段也不同,明确摩擦类型有利于一国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可以针对不同摩擦采取不同对策。

二、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研究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理论基础,贸易摩擦也不例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按照分析角度不同,可将贸易摩擦成因理论分为三种:一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分析;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三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

(一)贸易摩擦微观理论

微观贸易摩擦理论是指由贸易一方对另一方出口激增造成的贸易摩擦分析,由贸易双方在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变化和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引起。一部分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另一部分是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完全竞争市场上不会形成贸易摩擦,但如果市场失灵,相互交往的国家间就会出现国家经济扭曲问题,出现贸易摩擦。为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是巴格瓦蒂(JBhagwati)和琼斯(RJones)。他们认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如果交易条件难以满足,就会出现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另一个重要理论是由哈罗德(Rharrod)、迪克西特(Dixit)和诺依曼(Vnorman)等提出和发展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其囊括重要命题包括:当失业增加和收入下降超过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的福利时,该国就会放弃自由贸易,转而实施贸易保护,进而导致两国贸易摩擦。所以依据H-O理论创建的特殊要素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是对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应用理论。

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理论分析又涉及三个领域:其一,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各国政策的介入能够改变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结果便会因追求收益的重新分配而引起各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学者广濑宪三在此理论中加进制度因素,强调国家间经济制度不同的可能性有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近来对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也表明,国家间结构和制度差异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相互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对该领域做出贡献的主要学者有帕那格里亚(A.Panagariya)、三边信夫和后藤纯一等人。他们的分析模型都有一个相似分析步骤,即首先分析存在外部效果和规模经济时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均衡,然后讨论外部经济联系条件下的均衡,接着比较两种经济均衡的收益水平。

其三,国内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产业结构静态和动态的不相配,是贸易摩擦频发的深层次原因。根据上述分析表明,贸易摩擦微观理论体现了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相互作用,同时,也说明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在处理贸易摩擦时,斗争与妥协都是重要的,都是正常的国际关系。

(二)贸易摩擦宏观理论

从国际宏观经济学角度对贸易摩擦解释一般是从两国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不平衡方面入手。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利用弹性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公式CA=TB+NF(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TB表示贸易余额,NF表示来自国外净要素支付)进行分析;二是储蓄-投资缺口法:以小宫隆太郎为代表,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公式,即:Y=C+I+G+X-M。整理得:NX=Y-C-I-G=S-I。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影响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因素就是影响贸易差额的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研究中,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是利用弹性方法分析的;而麦金农教授等大部分经济学家是利用储蓄-投资缺口法分析的。我国学者施建淮指出上述两种方法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都是片面的,主张从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贸易逆差。

综上,主流贸易理论分析的优点在于使我们的思想脱离了贸易限制不能获利这一传统理论假设的禁锢。但上述都存在理论逻辑上的缺陷,无论是传统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盛斌,2001)。

(三)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理论

贸易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它另辟蹊径地从收入分配角度出发,引入公共选择理论范式,从政策决策过程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代表性的理论有霸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管理贸易理论。

霸权理论认为当世界上存在的一个经济超级大国逐渐失去它盟主地位时,外部竞争冲击压力将迫使它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持自己经济利益。这很好解释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在纺织品、农产品等领域实施贸易限制的情形。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代议制及投票规则下,人数较少而利益分布较为集中的一方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更大。Stigler和Peltzman等人指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相反,政府寻求的是那些使之政治支援最大化的政策。

管理贸易理论则认为管理贸易是一种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次优模式。经济学家K.Bagwell和R.W.Staiger通过建立Bagwell-Staiger模型把管理贸易理论一般化,并进行分析。而T.J.Prusa和S.Skeath采用案例分析法将Bagwell-Staiger模型进行扩展,认为现代商业政策已经明显受到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开放运动影响,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手段成为WTO框架下合法的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贸易手段。

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这一路径转换,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贸易摩擦的动态演进过程,使之更加符合现实世界中贸易关系的发展变化和政府、企业的行为选择,也丰富了贸易摩擦问题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思路。

三、中美贸易摩擦实证研究

2000年以来,在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间,引发了关于美国贸易政策不同观点的争论。萨缪尔森(P.Samuelson,2004)与鲍莫尔(W.Baumol,2000)主张贸易保护,而主张全球化、自由贸易、鼓励接受“外包”贸易的则是萨翁上世纪60年代的弟子巴格瓦蒂(J.N.Bhagwati,2004)。Elizabeth Van Wie Davis在《1995-2000中国对中美关系的视角》中指出中美产生贸易不平衡并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是由于中国缺乏政策透明度以及不能完全执行两国签署协议造成的;但美国商会会长兼CEO Thomas J Donohue则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某些争端责任不在中方,中国并不是在有意操纵汇率。由此看来,国外理论界和商界对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所持观点不太相同。

同时,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微观方面以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倾销问题为主。尹翔硕、王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东亚因素》侧重研究“贸易迁移效应”;中国已经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赵晓提出应从战略角度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于铁流,胡方提出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贸易体制改革;卢艳铃认为低价倾销的客观存在是成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导火索。

宏观研究方面,许承明以1983-2000年美国历史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美国利率长期偏高倾向以及贸易伙伴对美元资产及储备需求推动,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王义中则根据标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建立计量模型,采用美国1982-2002年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原因是其国内因素;王蔚认为美国认定我国“非市场经济”有许多宏观因素,包括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受限、政府过度强调出口创汇等。也有学者从政治角度分析,李昌风认为中美频繁发生贸易摩擦是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极强的偏见;刘志涛认为是美国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综上所述,国内各种相关研究差别不大,无论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得出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和建议。笔者认为:实际上,中美贸易摩擦有多层次的原因,其表面原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为原因造成中美贸易差额统计不一致;真正原因:中国产业结构中确实存在转移性和结构性问题。

四、展望

国内外对贸易摩擦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还不太一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可以预见,今后此方面会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国内理论界也会在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方面总结出新观点,更真实反映摩擦现状。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2、赵瑾.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摩擦[M].商务印书馆,2003.

3、赵建.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

4、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

5、卢艳玲.加入WTO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特点、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05(3).

6、许承明.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3(5).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结构;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面临当前外部需求的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型中,下行压力明显。在此背景下讨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考察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另外一些观点,如普雷维什・辛格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理论,则从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上述观点分别从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层面研究了二者的关系。

(一)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总量层面的分析

Kvoussi利用1960~1978年期间的数据,考察了73个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中,由于出口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扩大出口都伴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Moschos的研究假设国家间发展阶段不同,其扩大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通过从总量方面分析国家间经济增长的源泉,该研究探讨了扩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显示存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低于或高于这个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不同。Baldwin基于资本的形成过程,通过将比较优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合,认为贸易产生静态的比较优势效应和动态的资本积累效应。资本积累效应会放大比较优势效应,并且这种效应的获得取决于贸易量,而与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都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有贸易发生,资本积累就会发生,比较优势效应就会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佟家栋较早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总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林毅夫认为,出口增长除了能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还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造成影响,从而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全面考察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推动作用。尹敬东针对对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否显著这一问题,澄清了传统测算方法中对总量核算和贡献率分解核算中的混淆之处,认为其核算中的混淆低估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从而得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结论。

总的来看,从总量层面分析可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些研究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构层面的分析

Mazumdar在Baldwi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索洛模型和资本积累理论扩张了Baldwin的结论,认为只有当一国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时,贸易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即强调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贸易的结构和方向。Ledeman和Maloney分析了贸易结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自然资源充裕度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而出口集中度则阻碍了经济增长。

此后的国内外学者围绕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将总量分析转为结构分析,不仅通过构建具体的贸易结构测度指标论证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因果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大小,同时也有利于贸易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二、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计量经济学的日益成熟,为学者们实证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条件。国内外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

Levin和Raut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实证分析了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很小。Lewer检验了Mazumdar的假设,利用SITC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出口数据,构建了贸易结构变量,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扩张的VAR模型估计了选定的一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支持Mazumdar的假设,这些国家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显著。Lewer和Hendrik Van den Berg对28个OECD和发展中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表明,与出口资本品的国家相比,主要进口资本品而出口消费品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也验证了Mazumdar的假设。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在Lederman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衡量贸易结构的五个不同变量,在多国视角下检验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被贸易结构解释,并且H-O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Raja Kalia、Fabio Méndeza和Javier Reyesa研究了贸易伙伴的数量和贸易伙伴间出口集中度与一国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所有国家而言,贸易伙伴的数量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发达国家这种关系尤其显著;对所有国家而言,贸易伙伴间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关系尤为显著。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实证分析。杨全发、舒元,沈程祥,孙焱林,赵陵、宋少华、宋泓明,石传玉、王亚菲、王可、吕惠娟、许小平,徐光耀都从贸易总量的角度统计分析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未考虑到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蓝庆新在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中设计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贸易结构指标,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王永齐分别从不同的理论基点构建了COMPO和TECH两个贸易结构指标,通过VAR模型估计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总量增长上。易力、李世美、刘冰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和VEC模型,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角度研究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认为长期来看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稳定的促进作用,但短期表现不明显,并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徐光耀选择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具有代表性的日、俄、法、澳四国为样本国,分析了在不同的进口贸易结构下,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促进作用。丁雯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运用协整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短期内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长期内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消极作用。马慧敏采用VAR模型考察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论表明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出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着1期滞后效应。苏振东、周炜庆基于产品附加值分布贸易结构分析法构造了出口贸易结构指数,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明显大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成卓、王旭刚基于OECD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跨国比较。冯帆基于VAR模型探索了我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从短期看,出口产品集中度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其他贸易指标在短期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短期内经济增长也没有构成任何贸易指标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只从长期来影响贸易结构的变动;从长期看,HO变量产品内贸易指数IIT和出口产品集中度H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而总产出是SW指标的长期原因。

上述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究竟是表现在贸易总量增长还是贸易结构或方向上,还未达成共识;第二,有关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还需进一步辨析和界定。

三、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贸易发展或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也做了有益的探索。Frankel和Romer最初进行了贸易对经济增长之间影响机制的探讨,他们借鉴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成果,利用国家地理特点拟合出一个贸易工具变量,运用98个国家的截面数据探讨了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理。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认为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路径可以用动态Rybczynski定理、产品差异化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来解释。贸易结构通过资源禀赋变化和提高内生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来影响经济增长。

杨全发、舒元从闲置资源、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四个方面概括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沈坤荣、李剑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产出产生了积极影响。潘向东等将制度安排引入到对经济增长机理的探讨中,认为一国产权保护程度在所有经济制度安排变量中对该国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显著。唐保庆、黄繁华则认为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综述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从贸易结构入手研究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新视角。

2.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导致贸易结构指标选取存在不足。

3.学者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这一问题上基本取得了共识,主要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等角度起作用,但是在理论和实证上还有不完善之处。

4.以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时间序列分析,研究方法单一,还有待完善。

5.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进行国家比较,综合考察不同国家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哪些不同影响,进而提出借鉴性建议。

参考文献:

[1]Baldwin R.E.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01).

[2]Mazundar J. Do Static Gains from Trade Lead to Medium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06).

[3]王永齐.贸易结构、技术密度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6(05).

[4]袁其刚.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研究方法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与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27-03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每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是开展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1]根据秦大河院士的提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将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纳入“十三五”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公民科学素质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而科学素质对于人们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及社会事务的作用不可低估。作为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将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科学素质培养、求真精神塑造的重要基地。[2]

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其科研训练的过程可以说正是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2001)在其著作《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的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3]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科研训练奠定基础,因此旨在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尤其是在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训练过程的早期开设此课程成为必要。[4]本文将以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何满足学生的科学与求真精神的培养。

一、国内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的现状

与国内国际贸易学专业普遍开设此课程相比,通过整理“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提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招生专业的数据可知,2012年全国共有748个[748个专业招生而非748所院校,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实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与丹麦合作)”分别招生,记为两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贸易经济”两个专业下分别招收本科生,也记为两个。因此与冷柏军教授提出的“我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超过580所”不矛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大多数院校的专业名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部分院校称作“贸易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贸易”等,此类也计入统计。)招收本科生,其中普通本科高校设置的该学科的招生专业518个,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24.23%。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冷柏军教授统计,截止到2010年,开设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的高校达到120所,培养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达26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仍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国际贸易学排名靠前的学校如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开设此门课程。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其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2004年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国际贸易实证研究,该课程开设较早,当时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主要讲授某一国际贸易理论和与研究领域对应的实证文献及相应的实证技巧;国际贸易学专题课程分专题讲授国际贸易经典理论及最新发展前沿,可使学生掌握国贸领域文献体系以及切入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应用多变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理经济学等课程作为数量基础课模块开设,为学生掌握实证工具和方法奠定基础;另外,还开设经贸论文写作,为学生介绍科研伦理、写作规范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

二、“三位一体”的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过程可以类比为蜜蜂的采蜜和酿蜜,阅读文献、收集数据等准备资料的过程好比“采蜜”,研究的目的是写出好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这个结果好比已经酿出了上好的蜂蜜。采蜜不是蜜蜂的目的,蜜蜂的目的是蜜,而蜜蜂要酿出好的蜜就必须采到好的蜜。因此要“酿”出好的研究报告,前期“采蜜”的基本功就是必不可少的。采蜜-酿蜜-上好的蜂蜜产品是“三位一体”的过程。

类似地,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知识体系同样为“三位一体”(见图1),即系统地为已经具备国际贸易与计量基础的研究生介绍进行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所必需的写作规范、文献基础与计量工具。通过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国际实证论文的基本规范、相关文献搜索及阅读技巧、国际贸易数据搜集技能、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提供给学生将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包括计量、调查、投入――产出分析、模拟以及实证的一般均衡的方法,用于培养研究国际经济学(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理论的能力,并介绍每一种研究方法的STATA软件及其他常用软件的应用。该课程的先行课程包括国际经济学和中级计量经济学。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9篇

与飞速发展的文化贸易实践相比。对文化贸易的研究却远远不够,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在文化贸易实务的介绍,多停留在“术”的层次,而对文化贸易背后的深层理论基础缺乏研究,没有把文化贸易理论上升到“道”的层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站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探讨当今世界文化贸易的内在机理、发展动力、本质特征、运行规律等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界以及文化产业研究界的一项紧迫任务。

刘建华博士的专著《对外文化贸易研究》正是从深层次对国际文化贸易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力作,专著以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偏重于中观及宏观研究,有一些创新性观点,值得研究者加以借鉴。

《对外文化贸易研究》的写作逻辑是:首先对整个中外文化贸易的历史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与特征进行梳理,其次以文化是民族国家合法性存在的前提为立论点,一方面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动力进行了审视与反拨,指出分工理论的局限性,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认可应该是文化贸易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厘清了对外文化贸易实践所受到的约束,包括市场性因素与非市场性因素两大维度。在此基础上,以动态循环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实践,肯定了文化产品输出与输入这两个反向过程的并重地位。其构成的系统而完整的文化贸易实践,有利于各国文化价值观的相互认可,能有效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该书在一定界域对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呼应。

该书的应用价值在于:从宏观层面来看,为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文化贸易提供了战略方向。统一了各个国家关于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工商产品贸易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各民族国家在同一个平台进行科学有效的文化贸易,避免了自由文化贸易主义与文化例外论多年争论不休的冲突,有利于人类文明成果的最大化共享,最终实现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格局。从微观层面来看,可以为政府决策者与市场主体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参照。从政策、市场、产品、消费、输出与输入等多个层面阐释文化贸易的具体着力点,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中国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应用价值。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0.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1.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2.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3.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科研促进专业教学

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一、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二、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科研促进专业教学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一、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二、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3篇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到今天的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历经五个阶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大数据却是理论界较新且同样具有前沿研究价值的概念。虽然,数据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标度,对其认知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科学发展的起始(黄欣荣,2014),而大数据这一名词却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为主题的专辑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理论界虽以大数据为研究主题,从不同视角和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对其进行探索,但这些研究或集中于对其概念和特点的探讨,相关文献如陶雪娇等(2013)、黄欣荣(2014),或集中于其技术具体运用途径和方向的分析,如黄晓斌、钟辉新(2012),李莉、顾春霞和杨亚楠(2014),邵鹏、、齐杰(2014)等。将大数据与国际贸易学这两个前沿研究问题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给,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物品资源和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趋复杂,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挖掘信息以促进贸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王碧宏(2014)、李连飞(2014)等从跨境电商、在线国际贸易等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角度解读了大数据海量规模及其挖掘技术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及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及相关挑战;曹云、王东(2014)和谢健明(2014)则选择紧跟时事,将大数据研究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具体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将大数据与贸易进出口直接关联起来,辩证地对大数据时代下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及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薛静辰(2014)。从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可发现,目前学者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研究虽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多停留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术运用到某一具体贸易流通环节(如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模式变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贸易企业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层作用体制或传导体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结论的普遍指导性不强,对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及架构变化的研究稍显不足,也无法形成对国际贸易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学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论研究者们的探索与创新。已有的国际贸易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创新,经过总结大都可以沿着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等层次进行归类总结(彭徽,2012),沿用这一研究主线,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在贸易动因、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结果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抽象具体商务和贸易操作中的大数据运用,深入剖析其深层作用理论,希望能从理论发展的层次去分析大数据时代给国际贸易学带来的新发展,填补研究空白。

二、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的新发展

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我们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数据的4V特征日益明显:数据总量规模增长巨大且呈指数级增速;来源和类型不断增加;数据价值突显。大数据的强大影响力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科技、经济、卫生、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有学者称大数据将成为开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红旗手”,更有甚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直接意味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国际贸易学而言,大数据究竟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影响其理论发展呢?

1.大数据提供了贸易动因的新来源

深层解构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无论基于何种发展层次的理论,贸易主体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开展的动因这一结论已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贸易主体的具体比较优势来源不同。已有的理论或从技术、要素禀赋等供给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贸易主体的优势来源。而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是知识的源泉,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原材料,是知识竞争的重要支点。拥有海量规模的大数据已为国际贸易主体带来新的优势来源:基于国家主体层次,庞大的数据资源储备被各国提到战略高度,将成为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综合竞争力;基于行业或企业主体层次,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并作为新的、重要的生产因素成为行业或企业发展的“未来新石油”,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新的比较优势的培育,将成为新的贸易动因,推动贸易进程。

2.大数据促进了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平台为实体贸易,商品或贸易主体需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特定交易地点以供选择或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这样大大加大了贸易的成本和风险。而今,大数据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商品参数的可传递性、消费市场需求的精确分析和交易货币的电子化等巨大变化已突破了传统交易的时间、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数据化;此外,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跨境电商或在线国际贸易平台的构建,完善了国际贸易的供需链条。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实体贸易形式,发展出了跨境电子商务或可称为在线国际贸易的新型虚拟网络贸易平台,这种贸易平台的强劲发展丰富了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实体贸易方式强有力的补充。

3.大数据充实了国际贸易的内容

在以往,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关的要素流动占据国际贸易的全部内容,人们或有注意到由贸易所产生的贸易主体间的信息流交换,但也未将其放置在与商品、服务、要素等贸易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笼统地掺杂在贸易商品或服务商品内做细小的分析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诞生革新了这一现象。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数字贸易”、“信息贸易”便是基于日益频繁及扩大的国际贸易中对信息流重要性的强调及价值分析,认为数字所包含的市场定位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供应行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体商品更为重要的贸易内容。一旦某一国家或企业能够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其市场决策及预测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投入到数据库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数据也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市场分析与产品定位等决策前,花费大量成本进行数据采集及购买,这也成为了商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数字信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内容。

4.大数据为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提供了机遇

自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两极分化的格局,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或资源因素占据着贸易优势地位,主导着世界贸易长达一个多世纪并呈长期保持优势的态势。近百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尝试多种改革手段,企图实现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大数据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并不太多强调国家的天然资源基础而依赖于数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其优势的获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这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大数据信息的充分识别和挖掘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对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预测,从而减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贸易竞争中有望提升其竞争力,获取贸易地位的提升,进而改变世界二元贸易格局。

5.大数据带来了新的贸易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种符号,在拥有大量科学标示符号所共通的优点之余,也包含着致命的隐患。除却大数据运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数据信息的技术壁垒,大数据作为即时、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动性在便利贸易流通、拉近贸易主体距离之余,也增加了贸易信息扩散或被贸易对手恶意攫取的风险,这将带来不可预估的贸易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贸易的数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居民生活、国家安全、军事防卫等安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恶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将对国家关系、国家安全提出挑战。大数据背景下,贸易安全应该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理论分析 案例讨论 专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应采取措施,努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亦带来了挑战,长期以来,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问题、绿色贸易壁垒等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纠纷的关键问题,2016年上半年人民币不断贬值,美联储不断加息的预期,英国宣布退出欧盟,面对全球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我们要采取措施维护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不断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提高我国的贸易地位。学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可以有效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对外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战略等知识,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导论(佟家栋等,2011)将对外贸易分为理论体系及制度与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黄建忠等,2013)主要讨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理论依据(上、中、下),对外贸易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对外贸易摩擦、对外贸易宏观调控等方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曲如晓,2016)主要学习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对外贸易理论依据、对外贸易战略、对外贸易管制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中国的关税制度、贸易促进制度、海关管理制度、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对外贸易关系。这些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对外贸易概况,内容丰富,理论深厚,案例清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程理论丰富,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1)明确学习目标,每部分内容简明扼要地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包括学习重点及难点,分配课前学习资料。

(2)小组学习法,选定小组成员,激发成员的学习兴趣及求知热情,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案例讨论,课堂演示等。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依据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重点及难点,教师根据课时安排讲授贸易理论知识,然后选择相关案例进行演算、实证分析。此部分重点讲授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先讲解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假设,变量内涵,理论模型,数理模型的应用,再讲解理论的经济学含义,进一步解释贸易理论的优点及不足,可以采用图表相结合的方式,注意数据的时效性。然后逐一讲述相关理论依据,可以增加案例解释,此部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数理模型的计算能力、图表的绘画、分析能力及学生对贸易理论的思辨能力。

(4)对外贸易法、贸易促进制度、海关管理制度、关税制度、对外贸易管制制度等内容,需要学生熟悉相关法律制度,根据已有的法律制度解决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要掌握关税的征收方法、出口退税的程序等具体问题。

(5)服务贸易在GDP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讲授,先介绍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情况,再选取某一具体行业进行深度分析,比如互联网销售,还可以选取特定公司进行分析,比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然后请小组成员选择感兴趣的行业及公司进行贸易案例研究等。

(6)国际贸易专题研究。本课程可以选取“一带一路战略”,“服务贸易”,“对外贸易关系”,“加工贸易”等进行专题研究。首先明确研究主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

(7)明确考核方式。本课程可以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并重的方式,突出课堂演示、专题讨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应用能力等。

3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贸易理论基础,了解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这门课程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刘程.中国对外贸易导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贸易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异质性;企业生产率; Melitz模型

一、 引言

贸易理论是随着贸易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为贸易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服务的。伴随着贸易实践的发展,21世纪初诞生的异质性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和投资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企业生产率和出口决定之间的关系,并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热点问题。虽然异质性贸易理论较之前国际贸易理论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和革新,但是新的理论总要接受实践的考验,所以源于发达国家的异质性贸易理论是否同样适应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呢?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贸易总量不断提升,2009年中国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排行榜上首次跃居榜首,2010年再次蝉联第一,当年出口货物量占全球总量的10.4%,与2009年同比增长31%。汇丰贸易预测资料显示,中国正蓄势待发,可能在2025年或之前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贸易额最大的国家,占全球贸易额的13%。该研究指出,预期中国贸易量至2025年底前会增长146%。直至2015年,预计中国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较全球贸易的增速快约4倍。什么样的企业使得中国贸易增长如此迅速?这些企业又有什么特点?贸易的增长是来源于生产率质上的提高还是仅仅是“量”的增加。本文基于出口回报最大化的假设构建模型,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考察有关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关于生产率和出口决定的关系。

二 、文献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以企业异质性假定为前提,以Melitz(2003)模型性为基础,探讨企业出口决定和生产率差异之间的关系。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用来解释出口决定和企业生产率的关系。该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生产率高的企业通过自我选择效应会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会供应国内市场,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只能退出市场,使得资源进行再分配,在产业内从生产率低的企业流向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从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率。Melitz虽然创立了异质性贸易模型,但对于异质性的研究却早已开始。Bernard and Jensen (1995)针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 现,在美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贸易,而且相比较非出口企业而言,出口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率,企业规模也更大、支付较高的工资、 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等。Bernard and Wagner (1997) 针对德国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的差异,此外还有Clerides et al (1998) 、 Bernard and Jensen (1999a , b ; 2004) 、 Aw et al (2000) 、 Eaton et al (2004)都进行了类似的实证研究 ,均得出类似的结论:只有小部分的企业会选择出口,且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相比一般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更大的生产规模、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具有更高的资本密集程度。我国国内对于中国企业出口决定与生产率的关系起步晚了几年,但也有了部分研究,李春顶(2009A)对中国制造业 969 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显示中国企业数据是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易靖韬(2009)基于浙江省2001—2003年的企业面板数据 ,对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高、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出口。唐宜红、林发勤(2009)利用我国 2005 年工业普查的企业数据,对 Melitz(2003)的异质企业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验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陈燕(2011)利用2003-2009 年我国制造业相关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来进行面板实证分析, 研究企业生产率与企业出口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有正面影响, 企业沉没成本与企业当期出口成正比。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对出口决定的影响因素上再做一扩充,把企业文化等变量引入模型。

三、计量模型

1 基本模型

本文对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的异质性进行了范围上的扩展,除了企业生产率之外,异质性还设定了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企业所有制等重要变量。构建以下计量模型:

根据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企业生产率的符号应该为正,即企业生产率对出口有正向的影响,本文企业生产率用固定资产与企业员工人数的比值来表示1。本文选取企业规模作为指标是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往往越有能力开拓市场、维护品牌、可负沉没成本等,应该是有更高的出口可能性,大多数的国内文献是以资产作为衡量指标,本文同样以总资产来表示企业规模,且预测符号为正;文化程度以企业高管层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表示,假设文化程度越高,高管层越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企业越容易做出出口决定;沉没成本用滞后一期的出口状态前的系数来衡量,也即是考虑到沉没成本,企业去年出口今年也往往出口,去年不出口今年也往往趋向于不出口,因此预测符号为正,其中沉没成本以滞后一期的出口额表示。企业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可能对出口都有重要影响,本为也设置了相应变量,预测符号也为正。

2数据来源与方法

由于普通企业的微观数据不易找寻,因此本文采用的是江苏44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本文参考刘志彪对于企业生产率测度的介绍,以固定资产与企业员工人数的比值来测度企业的生产率。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各变量都采取了对数形式,同时,本文采取面板数据的pool模型进行回归,以检验生产率等几个主要因素对出口决定的影响。运用模型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控制一些影响检验结果但又不是我们需要观察的变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定所考查变量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模型对企业所处行业、企业所有制、所在地区设为控制变量。同时为了避免被那些没有观察到的或者内生性原因引起的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个体固定效用的面板数据模型。

3 计量结果分析

(1)企业生产率。根据上表可以看出企业生产率的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符合我们的预期,这表明Melitz模型该证据显示下是适应的,也就是生产率高的企业出口额高,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从反方向上讲企业生产率低往往偏向于供应国内市场,甚至说由于高生产率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排挤,低生产率企业可能会推出该市场。

(2)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同样符合我们的预期,这说明企业在出口状态上有一定的黏性,也可以叫做路径依赖,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已出口企业在出口状态的选择上有惰性,次年依然出口,而去年非出口企业出于对沉没成本的畏惧,也较容易选择继续不出口,在这一方面国内已有文献进行总结,企业在出口状态的选择上路径依赖十分的明显。(易靖韬2009做过此类研究)

(3)企业规模。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研究均是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前提的,因此企业有动力去扩大自己的市场势力的。企业要想扩大市场势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们的检验显示企业规模的影响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这说明理论的适应性是有局限性的,该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现实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在考虑其在我国的适应性时,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也说明中国企业出口因素复杂,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我国的大型企业往往是政府主导,而政府的关注点往往有关就业等民生问题,所以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规模对出口的影响造成了削弱之势。

(4)销售收入。该变量符合我们的预期,说明企业收入越高越有能力进入出口市场,收入越高越容易在出口市场贡献更多的产品。因为企业收入高,本身就是销售产品多,从而也是市场规模大,要占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所以企业在国内市场“拥挤”的情况下,自然就去开发国际市场,从而收入越高说明出口越多。

(5)另外以往文献显示高管层的文化程度对出口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也无显著影响,说明中国不同企业的出口决定具有复杂性,因此考虑企业出口因素时要考虑企业的具体复杂情况。

四、结论

以异质性贸易模型为基础的新新贸易理论的诞生可以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革命,因为该理论改变了以往经济理论的经典假设,这里以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假设,使国际贸易理论更具有现实解释力。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异质性所涉及到的变量对于中国企业的微观数据来说,不一定符合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其中企业生产率、沉没成本对出口额有显著影响,但是企业规模却表现出异常的负向影响,因此我国在界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时必须考虑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复杂性,对已有贸易模型更要考虑其在中国的适应性。像企业所有制、高管层文化程度等中国特色的异质性变量虽然也有文献证明对企业出口决定有影响,然而本文的研究却显示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即使都在中国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企业出口决定因素,以上研究结合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出口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还需要更多更广的深入的研究。

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必将更加多元化,不同理论的融合加入、不同学科的交叉也必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常态,不断地理论创新、更多的实证检验必将是新新贸易理论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Marc J.Melitz.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NBER Working Paper No.8881 ,April 2002.

[2] Richard Baldwin.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 Testable And Untestable 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J].NBER Working Paper No.11471,June 2005..

[3]Stephen Yeaple.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U.S.Multinational Activ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J].NBER Working Paper No.14072,June 2008.

[4]Gordon H.Hanson,Chong Xiang.Testing The Melitz Model Of Trade: An Application To U.S.Motion picture Exports[J].NBER Working Paper No.14461,October 2008.

[5]Stephen J.Redding.Theories Of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No.16562,December 2010.

[6]Andrew B.Bernard,J.Bradford Jensen,Stephen J.Redding,Peter K.Schott.The Empirics Of Firm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No.17627,November 2011.

[7]唐宜红,林发勤.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对中国企业出口的适用性检验,南开经济研究,

2009 (6).

[8]刘志彪,张杰.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9(8).

[9]易靖韬.企业异质性、市场进入成本 、技术溢出效应与出口参与决定,经济研究,

2009(9).

[10]陈艳.企业生产率对当期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6).

[11]李春顶,唐丁祥.出口与企业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下的我国数据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