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汉语热论文范文

汉语热论文范文

汉语热论文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汉语热渐渐地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汉语教师不仅给外国学生教语言,而且还给外国学生传播中国的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是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关健,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应该注重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微观人际交流。

当英语走向世界各地时,

二、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时空差异较大,民族心理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必然造成对汉语教学的影响。首先,从两者的认知心理看,汉民族偏好形象思维,多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形象性强,注重相关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形态特点。西方民族偏好抽象思维,注重逻辑性,重个体轻整体,重理性轻感性,体现在语言上,如西方的典型语言—英语,是一种显性的形态语言,抽象词语较多。因此,以西方的思维方式理解具有整体性、意合性的汉语,往往会觉得缺乏逻辑,难以理解。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汉语热渐渐地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汉语教师不仅给外国学生教语言,而且还给外国学生传播中国的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是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关健,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应该注重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微观人际交流。

当英语走向世界各地时,

 二、语言学习的心理差异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时空差异较大,民族心理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必然造成对  汉语教学的影响。首先,从两者的认知心理看,汉民族偏好形象思维,多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表现在语  言上,就是汉语形象性强,注重相关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形态特点。西方民族偏好抽象思维,注重逻辑性,重个体轻整体,重理性轻感性,体现在语言上,如西方的典型语言—英语,是一种显性的形态语言,抽象词语较多。因此,以西方的思维方式理解具有整体性、意合性的汉语,往往会觉得缺乏逻辑,难  以理解。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听力教学 教学热身 中文歌曲

2016年4月13日,笔者有幸观摩了南昌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李英老师的对外汉语听力课。在本次观摩课中,特别注意到了李英老师在上新课前,通过播放中文歌曲《日不落》,一边开展教学热身,一边等待迟到的同学。歌曲播放过程大概持续了十分钟,而后老师才开始复习旧课并学习新课。十分钟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占了五分之一,可见新课教学前的中文歌曲运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

《日不落》是中国台湾流行音乐女歌手蔡依林演唱的一首歌曲,翻唱自BWO的Sunshine in the Rain。该歌曲发行后获得第六届HITO流行音乐奖年度听众最爱歌曲、第十五届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和第八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最受欢迎二十大金曲等奖项,它的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选择流行音乐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受外国人认可和喜爱的音乐,能够很好地调动外国留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起外国留学生的共鸣。从这一点看,李英老师选择的这首《日不落》,似乎能起到这一作用。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浅议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播放中文歌曲的作用与不足,并且尝试给出改进的途径。

一、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又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中的奥妙。就学习本身来说,它可能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激发自己有需要、有必要的意识,这样的话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外国留学生在听中文歌曲《日不落》的同时,因为兴趣爱好就会不断地积累新的词汇(庆典、明信片、晴天、想念、寄出、未眠等),在听汉语歌曲的时候,会感到精神愉悦,这样的话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培养汉语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认识和把握能力。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听中文歌曲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功不可没。通过大量地接触中文词曲,一般而言,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感,这对于他们汉语理解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好处。在课堂中运用到位,会减轻后面的教学压力。

3.有利于扩展文化知识。歌曲通常反映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文化。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遇到28问题和障碍,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根源在于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不同。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也是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的。外国留学生通过学习中文歌曲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李英老师播放的流行歌曲《日不落》反映了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当下中国形成的一种既有西方痕迹又有中国特色的恋爱文化。如果学生能够听懂大体歌词,会对中国当下恋爱文化有新的认识。所以听中文歌曲学到的不仅仅是歌词本身,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内涵,通过学习更多的中文歌曲,学生的文化知识会有所增长。

4.有助于提高修辞学知识。最后笔者认为,从歌词的文学创作到谱曲,始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与表现,也必然要借助修辞手法来有效地传情达意。所以,歌词集中了多种修辞方法,可以看作是学习修辞的范文。《日不落》中“河水像油画一样安静/和平鸽慵懒步伐押着韵/心偷偷地放晴”“你就是庆典/你就是晴天”“不落的想念/飞在你身边/我的爱未眠”等,在这里既有比喻、拟人,也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对能够完整听懂的外国留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二、不足

但是在肯定李英老师的同时,也发现了几点不足。

1.首先,歌词中有些词汇、句子高级,又因为旋律节奏快,不好理解。比如像词汇“漫不经心、慵懒”,句子“天空的雾来得漫不经心”“和平鸽慵懒步伐押着韵”等不易理解,会挫伤学习者练习听力的积极性。

2.其次,虽然是中文歌曲,但因为歌手来自台湾,难免带有台湾的语音特色,不利于留学生规范听说,也会影响到HSK听力五级应试的准确性。

3.笔者认为《日不落》作为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流行歌曲,与老师要讲解的广播、通知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所选择的开场音乐,如果能够把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引向听力课的教学内容,开场的中文歌曲就有了更大的教学价值。在试听了一些歌曲后,《广播剧》可作为本次听力课的开场歌曲,歌词、句子对于已经考完HSK4级的汉语学习者不难理解,同时也比较符合上文论述过的几点优点。

三、改进的途径

在对《日不落》运用于本次听力课教学的分析基础上,笔者在此提出几点选用中文歌曲的建议。

1.中文歌曲整体难度适当。由于汉语学习者的水平不同,我们在挑选歌曲时应该要熟悉汉语学习者的水平,看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那些刚接触汉语,水平较差的外国留学生,应该挑选些节奏缓慢,发音清晰,篇幅较短的歌曲。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就是掌握了一定汉语知识的教学对象,可以选择些节奏较快,篇幅较长的,语法知识较多的歌曲来锻炼,这个时候的歌曲选择就会多一些,也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

2.认真筛选,把握语音的标准性。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普通话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等。所以歌曲的种类也大有不同,唱中文歌的当然还有唱粤语歌、闽南歌等。这样难免就会造成口音、语音的不规范。部分歌星往往受方言或者某些因素影响,在某些发音上不够准确,容易给汉语学习者以误导。所以我们选择的歌曲应该是发音准确,曲调优美的。像一些发音不清的粤语歌曲、带有严重方音的歌曲等都不应该用于正式的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中。

3.重视实用性与生活性。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用目的语顺利地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中,听是最主要的。只有先听懂了别人所说的内容,才能做出反应然后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选择的中文歌曲应是贴近生活的实用性较强的。李英老师本次听力课中需要选择比较正式的歌曲,但是在听力对话教学前,就可以选用实用性较强的中文歌曲。

4.将中文歌曲运用到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有一定的价值和积极影响。经过课后走访调查也发现留学生对中文歌曲很感兴趣。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热身环节,它既能提前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进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不断吸取新鲜灵活的教学方式,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合理使用中文歌曲,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终实现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听说课优秀教案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荆宇.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热;背景;汉语教学;冷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持续的“英语热”。如果说这种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是当前海外“汉语热”现象产生的大环境。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提供商业机会与就业的机会。下表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五类动机及相关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外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求职与就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为海外华人带来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而华人华侨子女占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很大比例。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汉语热”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Www.133229.coM

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国无穷的潜力与生机。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一些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二、随着“汉语热”的升温,许多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披露,全球汉语教师缺口将超过400万。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汉语学习者至少有3000万,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为100万。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与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格外重视。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国作为汉语的故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宏伟工程的任务。

(一)快速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根据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在的汉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至少需要50万名汉语教师。因此,积极快速培训一大批高质量的汉语教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质量。

(二)、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体制。健全对外汉语教学体制,指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

(三)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包括研究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教学理论的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认知的心理研究,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三、针对当前全球“汉语热”的现象,我们应进行冷静的分析。

第一,从目前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各级学校看来,“汉语热”需辩证地加以认识。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除了日本、韩国以外,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谈不上“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数字根本无法与学习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人数相比。

(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学科。长期以来,在欧洲各国有着重汉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汉语教学才逐渐得到重视。欧洲新一代汉学家致力于推广现代汉语教学。但很多欧美高校轻语言重文学、轻技能重知识的状况仍十分严重。“汉语教学法这一专门学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也没有能在汉学范围里建立自己独立的体系。”(白乐桑:1993,《法国汉语教学史浅论》)

(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尚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总体看来,目前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一般起点不高,很多大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而与英语、法语等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情况不同,英、法等第二语言,在中学阶段已具备较坚实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习者仍把汉语作为选修科目,周课时很少,一般1至2学时。

第二,针对占有七成以掌握工具为学习汉语动机的学习者而言,当今“汉语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因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把这一现象当做机会鞭策自己。要真正实现汉语的国际化,只依靠历史文化还是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原因,乃是它为近代文明所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也应该在扩大中国文化的“软影响”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只有中国文化“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根本的改变,汉语热才意味着汉语真正赢得了充分的国际地位,从而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对国家利益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6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热;背景;汉语教学;冷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持续的“英语热”。如果说这种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是当前海外“汉语热”现象产生的大环境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提供商业机会与就业的机会。下表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五类动机及相关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外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求职与就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为海外华人带来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而华人华侨子女占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很大比例。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汉语热”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

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国无穷的潜力与生机。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一些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二、随着“汉语热”的升温,许多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披露,全球汉语教师缺口将超过400万。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汉语学习者至少有3000万,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为100万。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与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格外重视。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国作为汉语的故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宏伟工程的任务。

(一)快速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根据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在的汉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至少需要50万名汉语教师。因此,积极快速培训一大批高质量的汉语教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质量。

(二)、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体制。健全对外汉语教学体制,指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

(三)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包括研究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教学理论的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认知的心理研究,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三、针对当前全球“汉语热”的现象,我们应进行冷静的分析

第一,从目前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各级学校看来,“汉语热”需辩证地加以认识。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除了日本、韩国以外,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谈不上“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数字根本无法与学习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人数相比。

(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学科。长期以来,在欧洲各国有着重汉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汉语教学才逐渐得到重视。欧洲新一代汉学家致力于推广现代汉语教学。但很多欧美高校轻语言重文学、轻技能重知识的状况仍十分严重。“汉语教学法这一专门学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也没有能在汉学范围里建立自己独立的体系。”(白乐桑:1993,《法国汉语教学史浅论》)新晨

(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尚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总体看来,目前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一般起点不高,很多大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而与英语、法语等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情况不同,英、法等第二语言,在中学阶段已具备较坚实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习者仍把汉语作为选修科目,周课时很少,一般1至2学时。

第二,针对占有七成以掌握工具为学习汉语动机的学习者而言,当今“汉语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因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把这一现象当做机会鞭策自己。要真正实现汉语的国际化,只依靠历史文化还是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原因,乃是它为近代文明所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也应该在扩大中国文化的“软影响”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只有中国文化“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根本的改变,汉语热才意味着汉语真正赢得了充分的国际地位,从而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对国家利益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6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情感隐喻;愤怒;对比;认知;文化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本文以“愤怒”这一基本情感为研究对象,对英汉日常语言中有关“愤怒”的情感隐喻做一些收集、归纳和分析,找出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愤怒”情感隐喻概念有哪些异同,说明两种语言中隐喻的构建有着共同的认知和体验基础,体现出普遍性;但由于文化模型的不同,使得不同语言中,即便相同或相近的概念隐喻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符号和意象象征。由于抽象的情感难以让人捕捉明确的特征,我们对其的认知只能依靠长期的生活经验。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情感概念大部分是通过由抽象到具体的隐喻化过程而概念化的,语言里应用了情感的隐喻。国外很多语言学家研究了英语中愤怒情感的概念构成。他们的研究表明愤怒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立在人体对该情感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大量语料对英汉日常语言中的愤怒隐喻进行系统的认知对比,并尝试从文化视角探讨其差异的原因。

一、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共性

比较英汉愤怒的情感隐喻,两种语言有一些相同的概念隐喻。经过总结,发现相似的隐喻包括以火隐喻,以颜色隐喻、以容器中的液体或气体隐喻,以人的生理和行为变化隐喻,以天气隐喻,以颜色词隐喻等。本文将主要阐述天气现象、方位、火、容器中的物质四种隐喻表达。

(一)愤怒是天气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不同天气现象的拟人化表达,譬如晴天、多云、刮风、下雨和其他一些自然现象诸如太阳露出了笑脸等等。英汉语中很多描述情感或情绪变化的用语都来源于描述天气或天气变化的词语。例如:(1)The book raised a storm of controversy.(这本书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愤怒”这一情感概念以自然的力量表达。温暖能够使人感到舒适,而炎热或者寒冷则会令人感到不适。英语中的“storm“被用于一种突然的爆发力或者是某种强大的力量的表现,就像“雷”的表述,在汉语表达中作为一种强大并且有时会具有摧毁性的自然力量。英汉语言对于天气这样的共同经验的映射很恰当地表达出了“愤怒”这一情感。

(二)愤怒是方位。Lakoff指出,在英语中常常用方位词“上”和“下”、“高”和“低”表达概念隐喻,即方位性概念隐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汉语中表示“愤怒”也常用类似的方位词隐喻。例如:(1)He blew up when he heard that his son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当他听闻他的儿子被警察逮捕时他很愤怒。)(2)Mary bristles up because she was given the wrong key.(有人给错了玛丽钥匙她很生气。)英汉语中表达情感都与方位词有一定的关系,并且一致用“上”来表示愤怒的情感。这种表达的一致性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据可循的。愤怒的情感是外放的,当愤怒时,很难保持原有的位置不动,通常就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来解决这种强烈的向上的冲动。

(三)愤怒是火。Kvecses指出,人在生气时,呼吸急促,使人感到有一种气流从肺部生起,同时还有可能血压升高,使人感到体温升高,所以,人们认为愤怒与“热”有关。这种生理上的变化构成愤怒情感隐喻的基础,因此,有中心概念隐喻“愤怒是热”。这一中心隐喻又可分为将“热”应用于固体和液体两类。“热”应用于固体时,得到次隐喻“愤怒是火”。该概念隐喻在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常规隐喻表达, 例如:(1)That kindled my ire.(这点燃了我的怒火。)人在生气时皮下血流量增加,身体的热量上身,压力也随之上升,这种生理变化正是构成“愤怒”情感隐喻的基础。

(四)愤怒是容器中的物质。情感是一种抽象的状况,情感体验的主体――人体就是一个容器。当人们感到愤怒时,血液循环加快,人体这个容器就快要盛满。当情感强烈膨胀时,就会外溢,继而冲出来。例如:(1)I had reached the boiling point..(我生气了。)(2)His behavior makes my blood boil.(他的行为让我很生气。)

二、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差异及其文化阐释

(一)身体器官用词方面的差异。英汉语隐喻“愤怒”时,都用到了一定身体器官。英语表达中的容器往往指整个人体,而汉语则多用各种身体器官。例如,汉语使用了如怒从心头起,气得七窍生烟,气得捶胸顿足等。英语中较少用身体词汇,比如说肝脏脾等来隐喻愤怒情感,是因为有些与愤怒有关的身体器官容易引起与性和排泄有关的不雅的生理反应。而在汉语中没有这么多禁忌,而且按照中医理论,易生气的人易得肝病,所以身体器官控制着情感。

(二)物质载体上的差异。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通过“容器中的物质”来映射“愤怒”的情感概念。但在英语中的隐喻是愤怒是容器中灼热的液体,如boil with anger,burst with anger等,而汉语中则是愤怒是容器中的炽热气体,如:心气不顺、怒气填胸、受不了窝囊气等。汉语选择“气体”来表达“愤怒”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气神学说。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气”构成,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同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火和气属于同一范畴阳,与热相关,因而采用“愤怒是容器中的气体”这一概念进行隐喻。而英民族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因而产生愤怒是容器里的热流体的说法。

英汉愤怒概念隐喻呈现出很大程度的跨文化相似性,主要表现在英汉语都用愤怒情感的生理反映如身体热度来表示愤怒。英汉语在具备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两方面较为显著的差异:英语中,愤怒被概念化成容器中的热流体,而汉语中则是热气体;汉语较之于英语使用更多的人体器官,尤其是内部器官词语来描述愤怒,而且特定词语的选择并非完全任意的。这主要是因两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模式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气神说、中医学和英民族海洋文化来解释。

总之,愤怒这样的抽象情感主要是通过隐喻来表达的,愤怒隐喻源于身体体验,同时也受所在文化背景和模式的影响,即愤怒概念隐喻具有认知共性和文化差异性。

项目名称:浙师大实践教学成果。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宁全新. “Anger” 与隐喻[J].外国语, 1998(5).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式英语热词 语言接触 借用 语码混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95-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不断演进,各国接触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相互交往的结果之一,便是语言上的接触及相互影响。较典型的例子便是“no zuo no die ”等这一系列汉英语法词汇混用的词语。不论在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它们已被大家所熟知,运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并辐射到其他词语。一些这类中式英语已进入美国俚语词典,得到了广泛关注。

但因此类现象最近才出现,对其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据目前能查到的资料,多是对一些流行语、网络热词的研究,对此方面,学术论文较多,专著中较权威的有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1],但对象多是汉语流行语,而对中式英语热词的研究还较少见。对“no zuo no die” 的研究,语法方面仅有姚晶的《从“no zuo no die” 看“不X不X”构式》[2]。故本文便从这一语言现象为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入手,在宏观方面对其做一个细致的探讨。

一、从中式英语热词的来源看语言接触的影响

英汉语的接触由来已久,从汉语吸收大量英语借词,如巴士(bus)、因特网(internet)、汉堡包(hamburg),到汉语构词词缀的仿用“-化(ization)”,如城市化(urban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再到英语词首字母的借用,如CD(compact disk光盘)、DVD(digital video disk 数字化视频光盘)、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物价指数)、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等,可以看出英语对汉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而汉语对英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传入西方,英语中便增添了silk、china、tea三个词。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广泛传播,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事物,如麻将(mahjong)、茅台(maotai)、豆腐(tofu)等词也进入了英语词汇系统。

以上的语言接触的结果多是词汇方面,但随着语言接触越来越频繁,双方影响借用开始从词汇单方面的借用,到语法的借用,再到汉英语在词汇、语法方面的混用。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no zuo no die”这类,其他如:

①Good good study ,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②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

③You can you up (你能你上)

④No can no bb(不能别叨叨)

⑤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⑥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⑦geilivalbe(给力)

⑧ungeilivable(不给力)

⑨geilivement(给力点)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语言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从自造英语单词,如“china、tea”一类,到将中文转换为英文的汉语语法式拼接,如①―⑥,再到中文拼音直接进入英文,如⑦,进而继续借用英语语法衍生出更多的词语,如⑧、⑨,英汉语相互借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始多维发展。

①―⑥都是借用英文中意义相对的词语,根据汉语语法,按照本来的汉语语序构成句子。⑦是将中文拼音直接加入到英文词汇中,再借用英文中“-able”所表示的能力意,将“geili”转化为一个表能力的英文形容词。⑧、⑨是在⑦的基础上,再借用英文中“un-”、“-ment”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赋之于“geili”否定和名词意。

在语言的纵向发展中,它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必然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横向地向别的语言借用一些它本来没有,而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它非有不可的词汇,于是就产生了诸如以上语言现象的词句。

二、中式英语热词产生的原因

1.语言内部因素

中式英语热词的产生,溯其根源,在于两种语言内部因素的作用。以“geilivable”为例,汉语中,“给力”为形容词,意为厉害、给劲、很好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与“给力”完全契合的词,在翻译过程中,便直接将“给力”拼音化,再加上形容词词缀“-able”,将汉语中的“给力”翻译成带有汉语拼音的英语形容词。“no zuo no die”中的“zuo”也是如此。汉语中,“作”为动词,意为无理取闹、无端生事,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来直接翻译,便将“作”的拼音引入句子进行表达。

另外,语言接触必然产生语言的正负迁移。所谓正迁移,是母语对第二语言的积极作用,反之则为负迁移。中式英语热词的出现便是语言负迁移的结果,集中体现在词、短语的逻辑表述方式上。以“你能你上”为例,若翻译成正规的英语,则为“If you can,you do it”,但却翻译成了“You can you up”。这里便是汉语语序对英语的负迁移作用:直接将汉语语序迁移到英语中。并且“up”在英语中为副词,在汉语中可为副词,也可为动词。按英语语法规则,它并不能直接跟在人称代词“you”之后,而这里却只采纳了“up”的意义,忽略了其语法限制,将其看成一个动词,表达“上”的意思。在“不能别叨叨”中,若翻译成正规英语,应该为“If you can’t do it, you should shut up”,但实际上却翻译成了“no can no bb”。按语法规则,“can”作为助动词,应该用“not”否定,副词“no”表达否定的含义时,被其修饰的词语通常为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而这里直接用了“can”。这也是汉语语序及词性对英语的负迁移作用。

2.中式英语热词自身语言活力

一种事物若想有所发展,其本身也应该是可以被发展传承的东西。语言也是如此。中式英语热词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使用,还在于它自身的可用性和活力性,其本身具有的幽默诙谐色彩及表达传播的便捷性,赋予其充足的活力,能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色彩得到人们的肯定与使用。

3.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类中式英语热词的出现必然有其社会文化因素的推动。第一,便是由于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英汉语相互借鉴影响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国力的增强也加大了汉语的影响力。第二,与英语国家的密切友好交往,语言上相互接触,文化上相互借鉴融合,为此类语言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的大环境。第三,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也要求语言与其同步,要求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出现,从而不断丰富当下的语言,增加本土语言活力与语言功能。第四,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促使语言的使用趋于经济化,用最简单有效的形式表达最恰当的意义。中式英语热词便是省略英语语法,将其中文化,方便国人使用与传播。

4.心理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开放起来,与之同步的便是语言观的开放。尤其是80、90后,对社会事件、新事物、新词语的敏感度较高,希望打破传统语言规则的束缚,求新求异心理较强,喜欢创造此类新语言形式表达思想,表现自身不落俗套,诙谐幽默的人格魅力。

其次,从众心理为这类语言形式提供了基本的心理环境。人们都期望跟上时代潮流,掌握这些热词流行语有利于减少与他人的语言代沟,增加交流的有效性。尤其对于青年一代,从众心理诉求更为明显, 以避免落后于时代。

另外,从简心理也是这类语言形式发生发展的动力之一。明显看出,中式英语热词以其自身表达理解的通俗性、传播的方便性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5.传媒因素

互联网、电视媒体等的发展为中式英语热词提供了一个快速传播通道。以其承载信息量大,传播方便快捷等优势,使此类语言现象一经出现便被广泛引用。

三、从借用和语码混合看中式英语热词

所谓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形式扩散到另一种语言中[3],如“tofu(豆腐)”、“mahjong(麻将)”、“zuo(作)”、“geilivable(给力)”、“ungeilivable(不给力)”,有所不同的是“tofu”、“mahjong”、“zuo”是直接借用了汉语词的音和义,而“geilivable”和“ungeilivable”是借了汉语词的音和义之后,再将其英语语法化,使其变成一个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词。

语码混合指在一个双语或多语的社会群体交流中,说话人很容易在谈话过程中掺杂使用两种甚至多种以上的语言变体或者语码[4]。语码混合是杂乱的,可能是词汇上,也可能是句法上,也有可能是词汇和句法的同时混用。在①―⑥中,都是在汉语语序的基础上,选用一些意义对应的英语语码组合而成。特殊一点的是“zuo”、“bb”,它们是在句法混用之中,又掺杂了词汇的借用,共同构成了一个词组。

可以看出,这些中式英语热词,是多种语言机制作用的结果,在借用和语码混合中,也不是完全按照英语语法规则进行组合,而是具有很大的灵活、随意性。其借用和语码混合主要从表意的准确和经济出发,没有束缚在传统语法之内,为汉语及英语词汇语法系统的充实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

四、中式英语热词的作用及影响

中式英语热词的出现是社会、文化、经济、传媒技术、语言本体、心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自身特点及人们新颖语言形式诉求推动了它的广泛传播,为当下语言形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积极作用在于:第一,丰富了汉语及英语词汇语法系统,使语言接触进一步成果化,推动了中英两国语言及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借鉴,美国俚语词典收入“no zuo no die”便是最好的证明。第二,增强了人们交际的诙谐、幽默效果。在非正式场合下,使用这类语言形式可以有效活跃语言气氛,也可增加自身人格魅力。第三,这类中式英语热词可以简化人们的表达,能更准确地表达感情。第四,通过这类中式英语热词,可以有效促进了汉语及汉文化的传播,在语言中突显中国特色。

另外一方面,由于这类语言热词的不规范性,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其模糊了中英语的界限,其不规则的语法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及权威性,对社会通用的母语词汇造成伤害,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央视出台禁止流行语的政策便是出于此类考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中式英语热词确实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应该对其太为苛刻。并且,语言应该是灵活和发展的,也只有在不断借鉴吸收和创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类语言现象,肯定其优点,适当对其做一定规范,使其在正确的引导下,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之处。

总的来说,这类中式英语热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出于语言接触,反过来又促进了更深层面上的语言接触。再加之语言内部自身发展的需求、社会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使用心理等,使得中式英语热词一经出现,便得到广泛传播,尤其在青年人群中,已成为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在借用和语码混合方面,它灵活地运用了这两种语言机制,将其共同统一在中式英语热词之中。它的经济性、幽默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隐藏在其形式之下的文化力量,更值得肯定。但还应看到其语法语用不规范的一面,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使用的语境和频率,以辩证的态度看待,有效促进此类中式英语热词的发展,促进中英语言的更新。

参考文献

[1]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姚晶. 从“no zuo no die” 看“不X不X”构式[J].语文建设.2014.

[3]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赵丽.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研究[M].北京.科技传播.2011.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 汉语言文学 教育

在高校中文类专业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笔者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长期教育观察发现,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整体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并不理想,这些教学困境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开展效果将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一、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单调,缺乏新意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包含丰富历史文化,丰富文学知识的专业,其专业内容不仅包含有浓厚的趣味性,同时,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日常教学中拥有得天独存的学习条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延用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都明显落后,不能满足时展环境下人们对于汉语言知识的需求,教学方法也相对陈旧,缺乏新意,致使许多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难以引发学生共鸣,教学氛围过于沉闷与无趣。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对高校汉语言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笔者通过日常观察发现,现阶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知识杂乱,知识系统分类繁多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学生感觉学习吃力,学习热情难以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乏味等现象,都直接导致了课堂学习氛围不浓烈以及学生参与热情度不高现象。除此之外,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在对一些古代汉语音调、词义、释义等知识学习时,部分同学会出现厌烦与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到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

3、课堂缺乏有效的互动

有效的课堂互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极大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课堂的长期观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良好互动讨论过程,大部分教师准时上课下课,在课前与课后没有与学生进行专业问题讨论。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片面关注于教案讲授,忽略了课堂气氛的调动,没有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学生的听课情绪等等,使汉语言文学教学育成为了“一言堂”。长此以往,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教学效率也难以保障。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1、重视汉语文学教育,以生为本,科学规划

针对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被重视以及教学内容单调等现状,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应当从全局角度出发,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科学规划专业课程,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现阶段,传统教学规划中片面关注于教学方案与课堂教学管理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主观学习感受,极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无法达到高效的教学效率。因此,针对这些现状,需要现代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针对高校学生年龄段思想特点以及行为习惯,科学选择教学方式,在基于尊重学生以及教授知识基础上,制定出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机制,制定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与此同时,在教学规划过程之中,还应重点关注高校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兴趣点所在,思考并实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引导,从而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增加课堂氛围的融洽度,使汉语言文学教育更高效。

2、积极运用多媒体,增加课堂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各专业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运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在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问题,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积极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讨论,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多媒体设备在图文、影像展现上的优势,以知识点与多媒体相结合,制作出新颖的,满足高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媒体课件。在此基础上,配合板书授课,极大的提升学生兴趣,汉语言文学的意境也得以营造,学生对于知识点也更易于接受。此外,还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开展多媒体讨论课,通过分组或自主制作课件等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与互动,如此一来,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组织能力,多媒体应用等能力。

3、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课外实践

汉语言文学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其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丰富教学形式,大胆进行课外实践拓展,增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深刻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开展汉语言文学学习小组以及学生社团等活动,将对汉语言文学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更好的交流与学习,并通过小组及社团带动整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学习兴趣。此外,要积极为高校学生搭建校外实践场所。如通过与书店、出版社等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派学生去到各校外场所进行实践,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讲学与专题报告。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交流,使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更牢固,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各种不足,从教师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教学形式以及内容单调枯燥,与学生互动不足问题普遍存在。从学生角度分析则表现在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对课堂讨论与互动采取回避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探讨解决对策,为实现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46.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是1983年在为筹备成立的全国性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学术团体取名时首次提出并正式启用的。自1950年7月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至今,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了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早在1978年,吕必松先生就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1984年,朱德熙先生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1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型而又特殊的学科。

    说它新型,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性质、内涵等问题,众多学者如吕必松(1999)、胡明扬(2000)、邢福义(2000)、陆俭明(2000)、赵金铭(2001)等发表的意见都不尽相同。说它特殊,是因为在全国所有的学科中,只有这门学科有部级的领导小组及专门的机构。

    在讨论学科定位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局限性,因为它无法用来指称对海外华人的汉语教学,也无法指称在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的汉语教学。在讨论学科地位时,人们又感到“对外汉语教学”似乎只落实在了“教学”二字上,而缺少理论色彩。如潘文国(2004)“‘对外汉语教学’无法进入现行的学科体系”,“把建立学科的希望转移到‘对外汉语’上”。也就是说应把学科和专业合二为一。郭熙(2004)提出采用“对外汉语学”作为学科名称。周健(2005)也提出:“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或‘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称是不合适的,我们建议把‘对外汉语语言学’作为本学科的正式名称。”总的来说,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作为现代汉语专业的分支;一是从现代汉语专业中分立出来,作为教育学的分支;一是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因为学科地位没有定论,学科的正式名称也就没有定论。正如鲁健骥(2000)所说,“一个学科,在发展初期,对其名称多推敲推敲,也是正常的,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二)一个学科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虽学科的名称没有定论,但它是使用者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名称)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研究目的是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1.对比研究。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做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学术报告,是向对外汉语教学界发出的开展不同语言间对比研究的号召。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是语言教学的有效资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又将这一研究方法运用到了不同文化中。2.定量分析。“语言研究有一种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又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工具并以语言本身为表达方式的科学。这就给语言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宁春岩,1982)。

    以往的语言研究,多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定性分析具有随意性,引入定量分析恰恰可以限制其主观随意性,使结论更客观、更科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是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使其达到有机统一,形成能够全面指导教学活动的理论系统。

    (三)搞好学科理论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核心,这是众多学者的共识。

    对外汉语学科理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讨论空间。吕必松先生在他的着作和论文中提出了搞好学科建设的理论框架,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归结为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两个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主要的热点问题有:1.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对外汉语教学是世界第二语言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成员,只有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将自己纳入世界第二语言教学这一大的坐标系统中,才能取长补短、科学发展。早期的研究成果是《现代外语教学法》和《语言教学原理》等专着。现在设立的课程体系、分技能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是它的产物。2.语言学习和习得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中,对外国人汉语学习的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较为显着,北京语言大学还研制出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虽然此类研究几乎是跟国际同类研究同步进行的,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3.汉语认知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是出成果比较多的时期。语言认知研究是当前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国际潮流。语言认知研究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探索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因素和学习策略,对认识汉语学习规律、改进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教学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探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进行了不断探讨,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第二,汉字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汉字教学成为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召开了各种研讨会,并研制了汉字教学软件。第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研究。这方面相关的呼吁和理论探讨虽然不少,但除建立了个别教学网站,研制出了一些课件外,实际进展非常缓慢。

    二、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现状

    对外汉语专业由1985年仅局限于4所高校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成为对高考考生有吸引力的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不少学者对“对外汉语”这个名称提出了质疑,如吕必松、施光亨等认为“对外”是修饰“汉语教学”或“汉语教育”的,“汉语”本身没有对内、对外之分(汉语有无对内、对外之分也引起了讨论,如潘文国[2004]、周健[2005]、王路江[2003])。但“对外汉语”这一名称自从出现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里,就一直使用至今。   在学者们纷纷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时,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是将来有可能承担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的从业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具体的教学,或参与开发相关测试工作等。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即使学科理论建设搞得再好,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无法搞好这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在“汉语热”席卷全球而汉语师资缺口又相当大的情况下,“对外汉语”专业无疑是个“香饽饽”。但这个“香饽饽”的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集中体现为就业率低和专业不对口。这种尴尬的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第一,从课程设置和主干学科来看,根据200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该专业的要求,全国普遍开设此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四类: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和教育教学类。就语言类来说,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汉语既是他们听、说、读、写的工具,也是他们学习、研究的对象,更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目的语。汉语的学习、教学才是该专业的本体。但是,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比重来看,基本上是外语所占的比重多于汉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顺利出国,可能对国外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但其实际的教学能力却是令人担忧的。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 必备素质 中华文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汉语热”的浪潮。国家汉办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8月底,目前全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汉语列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快速发展的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对国际汉语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应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和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一.国际汉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樊敏,2012)。

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并通过教学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教师素质的优势、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职业活动的态度和教师工作的效益,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以这种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担负起教育外国汉语学习者的重任,推广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首先,国际汉语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满怀“激情、热情、感情”地投入到国际汉语教育工作中去。其次,国际汉语教师应该热爱、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再次,国际汉语教师应该热爱就职的学校和同事,努力适应国外学校的工作,和同事和领导处理好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最后,国际汉语教师应该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自尊自爱,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展示国家的形象,维护国家的尊严。

二.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

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包括汉语本体知识和对外汉语教学知识两部分(贾宏春,2010)。

汉语本体知识指汉语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学知识和汉语本身的知识,汉语语言学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国际汉语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这些专业语言学理论,但是必须对这些理论胸有成竹以指导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争取做一个知识广博的教师。尤其应多了解汉语知识,包括汉字的历史渊源,汉语成语的历史典故及汉字中所反映的中华文化、思维习惯和民族精神。

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是成功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保障。成人和儿童学习外语各有其规律和原则,其教学方法也有章可循。在教学过程中,国际汉语教师必须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有效地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方面,国际汉语教师应该通晓各种外语教学流派,博采众家之长因材施教。学习外语习得知识,了解外语习得顺序和规律,从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国际汉语教师应该遵循一般教育规律,了解学习者的心智发展和心理状态,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三.国际汉语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包括课堂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课堂组织能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行为方式。课堂组织能力是有效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途径。当国际汉语教师面对的是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际汉语教师应该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多样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第二,国际汉语教师应应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国际汉语教师应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并给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教学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有点,多表扬赞美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因为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籍学生,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他们的必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指的是能用所在国的语言和学生及同事进行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外语能力能让汉语教师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如果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国际汉语教师在出国前没有掌握所在国的语言,他们应该尽快和当地人交朋友,学习当地的语言,以便在课堂上和学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每一种文化都其特定的文化习俗、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国际汉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所在国家的文化特征,并归纳总结中外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学生及同事交流的时候尽量避免由于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误解和冲突,并尽快适应当地文化,以便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英美国家任教的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尊重当地人的隐私和禁忌,不问他们工资收入和家庭情况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既应注意自己的汉民族中心主义,也不应崇洋。总之,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应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自尊在爱。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反思性教学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确定关注内容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实际验证阶段。并且这四个阶段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国际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进行课堂观察,开展问卷调查和实施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确定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分析问题的本质,调整教学方法和技能,形成自己新的教学思想,并将这些教学思想撰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教学反思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经验上升到教学理论层面的必经之路。国际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同时提高自己的科研自主能力。

小结

一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和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所以教师本人必须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等途径更新教学观念,获取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同事之间互相听课或集体备课,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多开展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作为国际汉语教育管理机构,他们应该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学历进修和技能培训的机会,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此外,国际汉语教师还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代表国家的国际形象,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担负起教育外国汉语学习者的重任,满怀“激情、热情、感情”地投入到国际汉语教育工作中去,为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和中国的和平崛起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樊敏.浅谈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J].《世纪桥》.2011(5).

2.贾宏春.浅谈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素质修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学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汉语国际推广"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框架。"汉语国际推广"一经提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内涵特征、推广形式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少学者更倾向于使用"汉语国际传播"(spread of Chinese language)而非"汉语国际推广"(promotion of Chinese language)。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大力提倡"汉语国际推广"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误解而遭到排斥;其次,"推广"一词带有主观性和强制性的色彩,目的性非常明显。而"传播"属于中性词汇,因而"汉语国际传播"比"汉语国际推广"有更好的使用前景。本文将国内汉语及文化困境、政府的宣传策略、语言标准框架以及师资等五个方面来阐发笔者对于汉语国际传播的一些思考。

一、以汉语为母语者的母语意识缺失

尽管汉语国际传播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海外对外汉语事业也捷报频传,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外热内冷"、"上热下冷"的尴尬情况。从外部来看,2011年《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一文首次较为明确地统计出全球华人华侨总数:2007-2008年间已达4543万人,如今约为5000万人。而在国内,国家的强烈号召和国际的"汉语热"现象并没有充分唤起国人的母语意识。作家王蒙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就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汉语母语出现的空前危机,他呼吁全球华人共同保卫汉语,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来保护汉语,提高国民的母语意识。只有国人热爱自己的语言,汉语才能够在国际上传播得更远,获得更多的认可。

二、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问题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二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汉语为母语者的母语意识缺失反映出当代中国在教育、文化以及精神层面所面临的困境。只通过国家立法和行政等手段来保护汉语,也难免会陷入"上热下冷"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发掘更深层的因素,让国人热爱蕴藏丰富的中华文化,热爱自己的语言。

当我们在大力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国内的教育却越来越西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中国缺失了一部分宝贵的传统文化。当我们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如何在文化活动中彰显和传播文化时,我们应该先反问自己,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我们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什么。我们相信中华文化中的珍贵财富会在世界文化中闪耀出独特的光芒,吸引来世界各地的汉语和汉文化爱好者。

三、政府大力支持但要淡化色彩

众所周知,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平台。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起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1月21日,我国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2006年以后,孔子学院迅速发展,甚至以平均"三天创办一所"的速度在海外扩张。到2014年,孔子学院已拥有注册学员累计超过20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政治猜疑。

以政府为主导的孔子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各项支持。有学者在比较各国语言推广机构的运营模式后指出,任何语言推广机构在发展初期,都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是由语言文化推广的公共产品特性所决定的[1]。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创办至今,孔子学院已经快走过十年的历程,但是还依然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它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力支持和大笔投入并不等于大力宣传。不少学者在对孔子学院的运营模式和宣传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建立有权威、高效率的不带官方色彩的研究机构,鼓励民间成立语言传播组织;建立国外汉语教育信息的系统调查与研究机构,加强及海外华人地区的语言协调,与汉字文化圈国家结成语言联盟,再尽力向外辐射;争取汉语在国际组织、国际大会作为会议语言的地位等等[2]。

四、建立面向全球汉语教育的标准框架

2008年,法国汉语总督学、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提出,21世纪面对各地建立语言政策及标准的教育新时代,世界汉语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和挑战[3]。这里的"抉择和挑战"指的是中国是要像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那样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框架和评估体系,还是将汉语言兼容进别人的体系中。

制定出统一的语言教学标准体系,全面推动语言教学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一书,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7年12月出版发行。历时一年出版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在国际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其中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标准》在"说明"部分也指出,其中未能够提供反映汉语使用能力的各种知识和策略,如相应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若要得到国际汉语教育界的认可,《国际汉语能力标准》还有待在结构上做出更合理的调整,细化一些标准。

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新HSK等级与欧洲语言框架一一对应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忽略了汉语言的特殊性。在欧洲,法国率先将汉语囊括在"欧洲框架"为首的各种语言政策及措施之中。汉语是典型的非拼音文字,与其他印欧语言相比区别甚大,要将汉语兼容进欧洲语言框架之中必然要克服有很多困难。无论我们的选择是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框架和评估体系,还是将汉语言兼容进别人的体系中,都要考虑到语言的共性以及汉语言自身的特殊之处,这两条路我们都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这两项工作对于汉语国际传播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培养本土化汉语师资

据保守统计,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1亿,至少需要400万名汉语教师[4]。2010年7月,许琳在国家汉办公派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再一次说到,因为供不应求,汉办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足够数量的教师。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再加上"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国际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计划"等计划。但即便是如此,海外汉语教师资源匮乏依旧是困扰汉语国际传播的瓶颈之一。目前,孔子学院的许多汉语教师都是来自国内的汉语教学志愿者。虽然这群年轻人充满热情与活力,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有的也不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六、结语

本文就汉语国际传播的的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论述,认为长期以来国内的汉语和汉文化存在困境,这一点在更深层面上阻碍着汉语的向外传播。目前,汉语国际传播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仍应加大支持力度,但在宣传策略要保持低调;建立面向全球汉语教育的标准框架;培养本土化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 曹叠峰. 各国语言推广机构运营模式和决策机制的比较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1:141-147.

[2] 吴慧,程邦雄. 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几点思考[J]. 理论月刊,2013,01:78-81.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12篇

“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时代》周刊对 “汉语热”的评介。统计显示,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如火如荼,连年创记录,2005年已超过14万,其中大多是来攻读汉语言课程的;同时,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汉语教材进入了许多国家课堂,有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的大学在教授中文。目前,全球学习汉语人数已超过3000万,到2010年将达到1亿人。

汉语让全球看好的缘由,既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外在吸引力,更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汉字独具魅力的内在吸引力,诚如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的:“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被称为“乡愁诗人”的余光中先生感受颇深地说:“成就自己游子作家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

汉语是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字到形声字、会意字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古老文种。华夏民族百载千年以来一直用汉语思想,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奇妙、科学、先进的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智慧,铸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汉语功能和作用多多,能入诗、入歌、入画、入书,可篆、可魏、可隶、可楷、可行、可草、可宋。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靠的是以汉字为重要标志的汉文化独有的兼容性、包涵性、同化性的伟力所在,靠的是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汉文化所具有悠久、深厚、丰富内涵的功力所在。

但是,与全球正在兴起的“汉语热”相对照,环视我们自己国度一个时期以来对待汉语的情形,却有许多令人汗颜、难以恭维的地方:一些国人、个别部门对国语的忽视、轻慢、贬低,甚至任意诋毁、、糟蹋,甚是令人费解。正如季羡林批评的“我们很多国人对不起自己的语言!”

重英语、轻汉语现象习以为常。可能由于某些科教政策和考核要求使然。现在不少学子和专业人士英文学得呱呱叫,但却说不好国语、写不好国文,一些人是“英语6级,汉语没级”。有的在自己的国土上对着国人说话,为求时尚而爱说洋腔洋调。有的通信部门设置的电话语言,不是国语在前、英语在后,而是相反,让多数不谙外语的国人打电话、用手机时首先入耳的是咿哩哇啦一通,如坠雾里云里。

在媒体宣传和产品取名上任意洋化。报刊上的有些文章,嵌着一段段的英文,全然不顾绝大多数中文读者的眼球。如今不少中国生产、中国人消费的商品名称的洋名化,大有披“洋”戴“洋”之势,看看街头市面上的眼花缭乱的物品和店牌之称谓,如一个视力镜叫“拉弗爱斯”;一样洗液奶名“吾爱基因”;一式皮鞋号“韦士戈兰多”;几款电动车依次道“邦尼达”、“依莱达”、“鹿贝尔”……..等等,不可胜举。中国的许多“上帝”只知洋七洋八牌子的美称,而不明“假洋鬼子”的真容。

随意简化汉字、简称语句。有的不按国家简化字标准的规范要求,任意生造只有自己懂的错字、别字、怪字、僻字;还有的随意地在标准汉字上增减笔划、去头掐尾。更有甚者,有的把一句完整的中文名称,只取前后两字来简化缩称。总之,是有意无意地让人看不懂、读不懂、听不懂、搞不懂。

“保卫国语,维护中文!”――一些有识之士喊出的这个强声,并非惊诧之音。捍卫母语,纯洁汉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里,各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科技学术部门责无旁贷,人们希望主管部门既要下大力鼓励汉语向外宣传和推广,同时也不能忘记对内国文的教学与管理。国家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科技和语言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听取当前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提出的“淡化英语考试”的强烈呼声,尽快制订和实施“国语优先政策”,并重视学生和考生提高学习、应用国语的水平和能力;建议在某些专业、部分机关和相关单位试行与英语类同的“中文水平等级考试制”,以向国人传递这样的信息: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打开世界之门,走出去发展自己,英语只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绝不能替代国语。中国人必须首先学好母语,中文是第一的,她丝毫不逊于外国语言。(作者系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作家)

网友热议>>

英语比汉语易学易懂、表达明确,一些国际会议使用英语成本比汉语低而已,为了方便起见,不过是技术问题,联想到语言和文化自尊有点夸张。我们不必那么敏感,应该有更加宽容的胸怀。

――张 武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英国人、日本人推行奴化教育时,最先做的就是不准奴役地区的人说自己的语言,而说他们的语言。现在倒好,不用他们用刀枪逼着我们学,我们自己就已经给自己定了许多规定来折磨自己了,比如说从小学起就开始学英语,考研究生必须过6级,博士必须过8级,现在又要求用双语教学,我都闹不明白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做什么了。――警 钟

一个语言的通用性和发展,不是取决于语言本身的优劣,而是取决于主要使用该语言国家是否足够强盛,英语的普及和发展,与英国近代的强盛、美国现代的强盛是分不开的。语言是人交流的工具,却也是文化侵略的工具。真正激动人心的,不是“汉语热“和中文的迅猛发展,而是中国的崛起,国力的强盛,这就要提升民族自信心,中文的伟大正是其范畴。――李 洋

语言是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工具,不同方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总是在互相影响。但必须承认,语言的影响并不均衡,从语言影响的强弱,可以看到“软力量”的强弱。英文现在是强势语言,现在的问题关键是国内的教育体制导致许多人既没学好英语,也没学好自己的母语。――雷 颐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迅速增长,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热”现象的出现,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汉语,中国在世界各地都创办了“孔子学院”,汉语的传播和教学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或是初学阶段,这种学习方式更趋向一种民间的、非正式的教学方式,“汉语热”更多的以这种形式出现,在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规范的“正规军”—高校中的汉语教学方面,无论从关注程度、研究方面都是相对欠缺的。本文将从历史、时代背景出发探讨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情况,从而为我云南省更好地制定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国家文化交流方面提出一些很好的措施和建议。

一、“汉语热”的背景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通晓汉语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有了较大增加。

“汉语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个国家都把中国作为潜力很大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失去了中国市场将意味着丢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国外“汉语热”的背景之一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没有人愿意错过“中国机会”。不管是旅游业还是外贸行业,汉语已经成为很多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

第二、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撩开了以往神秘的面纱,走到各国友人的面前,汉学也因此成为“显学”。

中国与国际的交流,使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了解到中国的语言。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和书籍了解到中国的孔子、孟子和庄子等;了解到中国的李连杰;了解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都刺激每一个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学习汉语。黔之更多的来自一种个人的、民间的行为。

第三、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民众更想直接了解当代中国。

以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给汉语的学习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对于世界人民对汉语学习的一种需求,中国政府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中国政府也在有意识地推广这一汉语热潮,目前在世界各地普遍开花的“孔子学院”就是专门向外国人推广汉语和介绍中国文化的机构。现在“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与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齐名的国际文化推广机构。①中国自2004年在韩国首尔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政府计划在2010年前在全世界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截至2007年12月6日孔子学院达二百一十所,分布在64个国家和地区。

二、汉语教学在越南的基本情况

中国与越南有悠久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前214年,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越南北部和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越南历史上是讲汉语的,后来1884年法国占领了越南,法国传教士为本来采用汉字的越南,设计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就是现在越南人称呼为「国语的拉丁化越南文字。历史事件就不在这里详述,我主要想表明的是越南和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越南语很多是根据中国文字而生成的,从这个角度讲,汉语的教学在越南来讲,较母语是英语系的国家是相对容易一些,毕竟两种语言有共同之处。上面讲的是在越南历史上,确切地说,是在1884年法国占领越南之前越南人讲的是汉语。

汉语在越南的再次学习是从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开始的。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两国在文化、科技、教育和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党、政、军、群众团体和地方省市交往日趋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3223万美元增至2004年上半年实现承包合同额2亿美元,全年可望突破4亿美元卢数字表明中越的合作是突飞猛进的,合作是离不开交流的,语言的障碍无疑给合作的顺畅进行带来了不便。具体到越南市场,便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的公司和企业都纷纷到越南投资、办厂,使越南社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便是越南人对汉语学习兴起的一个历史背景过程。越南人对汉语的学习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中小学阶段,华文教育在越南蓬勃发展,同时越南高校也在越中关系正常化之后就开始了正常化的汉语教学,为中越交流合作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三、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以上提到的历史背景导致了大学中文系成了热门系,中文专业成了热门专业,于是越南高校的汉语教学很快地发展起来。据统计,目前(2004年),越南数十所高校开设有中文系或中文专业,在校的中文专业学生约有一万人。此外,许多高校都把汉语作为主要外语之一来开设课程。乌越南设有中文系和中文专业的学校一般都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供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这样就可以在师资相对缺乏的条件下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使更多高素质的非汉语专业的人才接受到汉语教学,这样为未来中越的合作和交往无疑是有助的。中越发展所面临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将被扫清,这是一个构想,也是一种趋势,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越南高校中开设汉语专业的机构在韦锦海的文章中提到的有四种:公办大学的中文系和中文专业、民办或半公办大学中文系或中文专业、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的中文专业、普通高校的汉喃专业及中国学专业。作者分别陈述这几类的情况,对各类机构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这里就不一一陈述:者认为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汉语师资缺口大;学历水平、职称结构普遍偏低;对汉语教学缺乏全国性的总体设计;缺乏适用的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和必要的教学设备。这些给了我们一些思考,越南与我国的云南接壤,越南与云南在地理位置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越南和云南在经济上的合作和联系也是很密切的,据统计,在2005年上半年,云南省与越南进出口累计完成4.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1 %,超越澳大利亚、缅甸,成为云南省第一大贸易伙伴。;法南利用地理优势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越南汉语教学方面已经落后于其他省份了,尤其是广西省在与越南在汉语教学方面已经走在了云南的前面,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我想探讨的就是云南省如何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教育资源、教学经验,在“文化出口”这个方面做出成绩。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在国际土壤中生根、中国的文化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也解决了越南高校中师资缺乏、教材匾乏的现状。

四、笔者对于云南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

(一)将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外的学校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中国一些高校开设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出来未必都投身到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这其中就有很多人学习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找不到这方面理想的工作,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应该在国外,但有几个人可以出国,来投身于这项事业呢?一些国家的汉语教学的师资是缺乏,而我们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却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窘境,这中间缺乏一种机制,缺乏一种将教师资源与需要这些教师的学校连接起来的纽带。这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这是关系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传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或是一个国外了解中国的推动器。巾国不仅要将中国文化传向欧美,还要传到东南亚。很多学子也是很希望去欧美学习深造,很少有人想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样国家应该鼓励更多的学子去这些需要汉语教师又没有人愿意去的地方,给他们之间搭建桥梁。中国对外汉语教师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使中国的学子的所学有用武之地,而且还改善了国外学校师资缺乏的现状,同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我想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要比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活动对越南汉语教学师资有更大的帮助,稳定的教师资源,可靠的教学质量,这恰好解决了越南高校汉语教师缺乏的问题,很多教师供职于几所学校,他们无暇做好备课,自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而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云南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可以与越南高的汉语学专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专业来说也是一种促进,让这门专业更能符合国外者:7语言学特点为茸根供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越南高校的汉语教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二)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和沟通作为辅助手段

在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定期举行一些学术交流,这一方面可以交流经验,可以把在教学中的成功的经验让大家一起分享,或是将教学中的疑问一起解决,另一方面对于中越高校教师之间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形成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三)在优秀的学生中选派一些交换生,体验语言教学环境

语言这种学科离开了交流的土壤,离开了语言环境,它就只能是一种文字。同时,作为一门外语教学的老师,同时要了解国外学习者的语言特点,了解他们的文化,尤其是越南文字是由汉字编的,这两种语言天然的联系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越南高校可以在汉语学专业中挑选一些作为交换生,让他们到中国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或是其他相关专业感受语言氛围,而中国的交换生可以到越南高校去做一些汉语教学专业的助教,可以帮助在汉语学习中遇到困难的越南学生。这种点点滴滴的长期的工作对于越南学习汉语的学生是很大的帮助。这既可以让越南的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学有所成早日投人到他们本国汉语教学事业中,又让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习在实践中将知识巩固和深化,这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汉语教师;专业素质;汉语教学;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1-01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汉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小学汉语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呢?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与分析。

一、小学汉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小学汉语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小学汉语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小学汉语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品质。作为一名小学汉语教师,首先要热爱汉语,对汉语有一种特殊的感知,要有饱满的情绪,欣赏要有浓厚的兴趣,只有教师本身受感动,才能引导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热爱汉语教育事业。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小学汉语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勤于耕耘,因此成绩卓著,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动力,也不可能胜任培育下一代的责任。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小学汉语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小学汉语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当然,这种爱并不是顺从、溺爱,小学汉语教师的爱体现在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信任、尊重、期望和正确的评价上,它要求小学汉语教师彻底抛弃只教书不教人,以师为中心的旧观念,而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所以,小学汉语教师要热爱汉语、热爱汉语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迅速进入角色,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和会学的能力。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言传身教”,示范性极强。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小学汉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地位。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主张和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且身体力行。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时期教育家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近代,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只有自己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二、小学汉语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体系

改革小学汉语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是从形式与实质上激活小学汉语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成为许多学者探讨的重要问题。

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目的是希望学生们通过能够将汉语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畅通无阻的交流,对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者个人,都是将教学重点集中于“听、说、读、写”四大方面。教学者更注重的是学生在考试中对汉语学习的理解、运用能力。

在众多的语言教学中汉语可以算上是较难的一个语种。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不仅很难做到对名词单复数、动词主谓宾关系等规则的熟练掌握,还不易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汉语发音最难的就是它的声调,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经常性的朗读,才能做好汉语的正确发音。学生在朗读教学中也就能更好的理解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言体系,并促进语感的形成。

汉语教学也注重“听说读写”四大体系的训练。通常,学生在学习中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述主要体现的是“说”与“写”,而“听”和“读”常常是基于学生对汉语课堂知识理解之上。朗读过程中学生们既可以练习口语发音,还有助于学生们在反复朗读中,调动思维,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艺术美。在汉语教学中,教学者课堂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口语、朗读方面的技能发展。

无论是朗读还是“听、说、阅读、写”,作为汉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们每一部分的能力发展都能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口语教学与朗读教学又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有互补的关系。

总之,小学汉语教师应当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小学汉语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 F红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J].小学语文教学.2000:6.

[2] 张永强.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N].伊犁日报(汉).2009.

汉语热论文范文第15篇

留学生来到中国求学、生活,中国社会为其提供了最好的语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留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接触到最丰富、生动的汉语情境。这为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提供了最为充分的保障。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热词”“热语”。再加上网络媒体、移动通讯工具的发展、渗透,这些词汇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改变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用词习惯、情感表达方式、交际方式甚至是思维习惯。王远新认为,“语言正是以其多种多样变异形式的发展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不断的变异是语言结构本身固有的一种特性,对语言的不断演化发展以及结构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变异本身就是语言发展的内动力。”[1]因此,热词热语的出现也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它们不仅成为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对留学生用汉语实现交际需求,以及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国家语委的《2013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中,专门辟出一个部分来探讨热词热语所反映的社会百态。归纳出了“中央八项规定、棱镜门、H7N9禽流感、土豪、自贸试验区、单独二胎、中国大妈、光盘行动、女汉子、十面霾伏”等十大新词语,以及“中国大妈、高端大气上档次、爸爸去哪儿、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待我长发及腰、喜大普奔、女汉子、土豪(金)、摊上大事了、涨姿势”等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用语。这些热词热语,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鲜明地折射出了时代的发展、进步。比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中央八项规定、光盘行动”等等词汇,都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高端大气上档次、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明觉厉”等网络用语,满足了某一部分人群的表达需求。对于留学生而言,在与中国人尤其是与思维活跃的年轻中国学生交往过程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遇到、学会一部分热词热语。但这些词汇又是游离于课本之外,在他们的课堂学习中很少接触到的。就会造成留学生在实际交往中,听不懂、看不懂这些热词热语,形成交际障碍。同时,在留学生实际汉语运用的过程中,如果习得了一些热词热语,由于背景知识的不同,也容易形成理解上的偏差。周小兵认为,“如果不懂汉文化交际习俗与规则,汉语说得越标准,在交际中越容易造成文化冲突。”[3]这些热词热语,已经广泛参与、渗透到了当下日常交际中。作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促进留学生正确、积极地理解、运用这些词汇。

2热词热语举隅

在汉语学习各个阶段,因对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内容掌握的程度不同,以及个人心性、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留学生会有阶段性的学习需求,因此无论是教材教学、中国文化知识讲授,还是热词热语的介绍,都要根据留学生的内在需求,精心巧妙设计,这里仅举几例说明。

2.1菜

“菜”对于留学生而言,是一个入门词。不仅如此,留学生们还对自己喜欢吃的各式菜的菜名非常感兴趣。但是,在当下语境中“菜”这个字,有时会被用来表达中意、喜欢的人或事物这样一个意思。比如在《让提问成为幼儿爱吃的“菜”》(2014年11月2日《中国教育报》)、《讲台和舞台都是“我的菜”》(2014年8月18日《中国艺术报》)、《大本钟,你就是我的菜!》(2012年8月1日《检察日报》)等新闻报道对菜字的使用,都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而留学生对“菜”的这个意思是陌生的,教材一般不会提及。所以,在留学生试图表达喜欢、爱慕情感的时候,可以适时地提一提“菜”字所含的这样一个当下意义。在留学生活动中,曾有过这样的例子。在面对美食佳肴共同进餐时,对一个“菜”字的当下引申义的谈论,可以消除语言、情感上的隔膜感、陌生感。

2.2吃货

在由中央电视台、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联合主办的2014“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复赛第一场中,有一道题考查了选手们对“吃货”这个词的掌握程度。媒体也常使用“吃货”这个词,比如《管好公务接待不做“吃货”干部》(2013年3月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破败小镇建成“吃货”天堂》(2013年2月23日《人民政协报》)、《一个吃货的敬意:感受食物给中国人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2012年5月21日《东方早报》)等等。“吃”作为动词,是国家汉办HSK一级考试的词汇,算是入门。而在实际生活中,留学生来中国后,首先要解决的也就是衣、食、住、行问题。“吃饭”“喝水”这样的词汇,往往也是留学生最先学会的汉语。对留学生来说,要理解“吃货”中的“吃”字并不难。需要让留学生了解的是,“吃货”作为词汇所形容的是具有了解美食、喜欢吃美食、而且特别吃得下美食等等特点的人。

2.3萌

“可爱”是国家汉办HSK三级考试的词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爱、漂亮”等这些人际沟通中常用的形容词,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也很感兴趣。在当下实际语用中,人们常常用“萌”来代替“可爱”。更有甚者,还有留学生喜欢使用“萌萌哒”这样的外语句法。白解红、王莎莎认为,“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萌’本就有‘嫩芽、幼小、娇嫩’之义,当汉文化受到日本御宅文化的冲击,日语网络流行语‘萌之’在被汉语吸收的过程中,汉语网民‘望文生义’,认为‘萌’就是形容可爱娇小的少女,因此,汉语网络流行语‘萌’就更多的是‘可爱、幼小’之意。”[4]媒体也乐意使用这个比较“接地气”的词汇,例如在《为帝王动画“萌萌哒”点赞》(2014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萌萌的“雍正”带来传统文化“新感觉”》(2014年8月8日《中国艺术报》)、《录取通知书卖萌是“进化”》(2014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等报道,都用“萌”来描述此类文化现象。因此,在讲授“可爱”一词时,可以适当地引入“萌”这个字,并简单解释其在当下语境中所具有的“可爱”的意义。

3对热词热语教学的理论思考

通过对热词热语教学情况的剖析,可以看到鲜活的生活语料对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兴趣、发展留学生汉语能力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时代在发展,汉语也不断在更新,带领留学生去认识蓬勃发展的现实中国,让留学生加入到中国人的语言生活中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中国社会,对留学生顺利实现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在热词热语教学中,要注意对外汉语教学的阶段性,根据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程度和跨文化适应情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部分恰当的热词热语进入课堂。在汉语初级阶段,因留学生刚到中国,容易产生文化休克。因此,在教学基本词汇的同时,根据课堂情绪,适当地增加基本词汇的引申义,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促进其适应中国生活的效果。如“红”作为基本的颜色词汇,会出现在留学生第一学期的词汇学习中。来到中国,红色也是留学生最先接触到的颜色之一,比如红旗、红花、红色横幅等等。而在红颜色这个义项之外,尤其在年轻人较多的班级,引入“红”字所具有“出名”等含义,可以很自然地引发年轻留学生的共鸣。

第二,需要根据汉语结构特点,巧妙拓展课堂教学的词汇覆盖面,充分调动、引导留学生的“构词”积极性,触发他们对汉语结构的兴趣。到了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在日常交流中,留学生也常常会使用类比、联想的方式,操练、拓展自己的词汇,比如使用前缀、后缀构词法,像“喜剧片、恐怖片、灾难片、故事片、动画片”“歌星、影星、球星”“网络、网银、网购、网址、网页、网恋”等等词汇。有时候留学生生造的词,不一定符合汉语使用习惯,但是不可否认,汉语中很多的常用词、流行词,也会出现在留学生怡然自得的造词“游戏”中。所以因势利导地鼓励留学生进行这样的文字“游戏”,让他们熟悉、使用这些非常贴近生活的流行文化词汇,有助于其更顺畅地融入中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