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入开展,能够改变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对更好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其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现状、路径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发展前景,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

迄今为止,汉语国际教育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发展之初,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之下,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强势语言,对传播汉文化有利。伴随汉语教育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部分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内容融入于国民教育体系中。自2011年起,我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推向新的台阶,同时为其提供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应引导汉语国际教育积极迎接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虽然教育正在火热开展中,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问题,可能制约和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首先,就宣传工作而言,宣传力度较小,影响力不够;其次,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中,未能打造特色化的优势,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再次,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是重要施教者,但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第四,汉语国际教育活动开展中,重视语言教学,忽视汉文化推广,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第五,汉语国际教育未能与国际相接轨,不利于对高层次留学生的吸引;第六,汉语国际教育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够均衡,导致学生流动较大;最后,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事项中,未能提供更为深入的服务,导致对欧美等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较小,不能满足留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

就汉语国际教育而言,要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创设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对汉语国际教育加强正确引导。现阶段,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主要有: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一股“学孔”浪潮。孔子学院最初在韩国首尔创建,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创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吸引着百万学员,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能够针对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问题而积极开展大会,对其未来发展而加强研究。其次,为鼓励外国学生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我国创建系列汉语比赛活动,并设定基金会,给予参赛人员以奖励。例如,汉语桥比赛,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热情。最后,政府等部门为汉语国际教育相关机构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推动其发展进程。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的推进,对推广汉语和传播汉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其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前景有所预测。首先,相关部门有必要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地位。对此,相关人员应坚持汉语“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使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其次,仍然坚持以孔子学院创办途径为主,使其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一方面,积极扩大孔子学院的规模,在世界各国的诸多城市中积极创办,以提升学员和施教者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在发展孔子学院时,应以国别研究为重要基础,使孔子学院更具针对性,并汇集多方力量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再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中,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如培养骨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汉语教师本土化等,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后,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使教育手段越趋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水准,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五、结语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汉语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纵观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与途径,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汉语国际教育未来发展中,必须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地位、扩大孔子学院规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汉语国际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02).

[2]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2篇

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放到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汉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国人来说,这正是一个让汉语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绝佳机会。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中国热”,得益于良好的时代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便有“胡人”来到天朝学习汉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现在来中国的外国学生已不再只为交流而学习语言,更多地学生是为了学习和感受中国文化。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时期,前者又经历了创立、巩固、恢复、发展四个阶段。在整个发展力历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以一种强势的劲头不断向上发展。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面临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的日益加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加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全球的汉语教学培训市场也备受瞩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世界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的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放,国外各类学校纷纷携手中国,寻找新的商机,以各种方式吸引我国的学生就读。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虽然全球“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汉语推广之路存在重重障碍。国家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有些教育理念还相对滞后,有些学校重视汉语推广,至今还只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学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材编写不足学科师资队伍不强,这样根本无法保证汉语教学的质量。

四、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畅想以及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一种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的过程。纵观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对该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如下畅想:

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体系将会逐渐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发展到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并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变化。针对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授课外,因材施教的需求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听说法等多样化方式。

第三,教师队伍逐步专业化。国家与学校逐渐重视师资问题,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水平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多样化复合型教师人才将会不断涌现。

总之,汉语的世界推广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战略,让汉语成为中国打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它建立在朴素辩证的客观规律之上,发展有规律可循,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化的大背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还面对许多挑战与问题,但是在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汉语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面临的困难也将在各方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际背景;历史与现状;机遇与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指的是在海外把汉语作为汉语的教学。它的目的是对外国人进行训练,培养他们正确地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加深彼此间友谊。

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放到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汉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国人来说,这正是一个让汉语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绝佳机会。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中国热”,得益于良好的时代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便有“胡人”来到天朝学习汉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现在来中国的外国学生已不再只为交流而学习语言,更多地学生是为了学习和感受中国文化。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时期,前者又经历了创立、巩固、恢复、发展四个阶段。在整个发展力历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以一种强势的劲头不断向上发展。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面临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的日益加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加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全球的汉语教学培训市场也备受瞩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世界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的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放,国外各类学校纷纷携手中国,寻找新的商机,以各种方式吸引我国的学生就读。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虽然全球“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汉语推广之路存在重重障碍。国家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有些教育理念还相对滞后,有些学校重视汉语推广,至今还只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学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材编写不足学科师资队伍不强,这样根本无法保证汉语教学的质量。

四、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畅想以及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一种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的过程。纵观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对该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如下畅想:

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体系将会逐渐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发展到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并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变化。针对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授课外,因材施教的需求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听说法等多样化方式。

第三,教师队伍逐步专业化。国家与学校逐渐重视师资问题,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水平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多样化复合型教师人才将会不断涌现。

总之,汉语的世界推广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战略,让汉语成为中国打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它建立在朴素辩证的客观规律之上,发展有规律可循,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化的大背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还面对许多挑战与问题,但是在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汉语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面临的困难也将在各方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好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科本身的学术积淀都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认真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加大推广汉语的工作力度,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未来也将面临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伊理,. 汉语国际教育的特征分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12,(5).

[2]艾景峰,于泓珊,. 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J]. 语文建设,2012,(10).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4篇

>> 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广西高职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热门专业扫描: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河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学概况 河北省对外投资研究 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质量之对策分析 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探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潜分流教育模式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论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 浅谈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河北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谈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

报告[M].商务印书馆,2007.

[3] 董洪亮.全国285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招生1.5万人

[N].人民日报,2010-12-11.

[4] 国家汉办网站.汉语国际教育学位[EB/OL]..

[6] 焦亚葳,刘刚.关于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经济学

分析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147.

[7] 杨泉,朱瑞萍.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去向调查分

析[J].云南师范学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1):9.

[8] 余向春.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紧缺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

业生就业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11:5.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5篇

摘要:为适应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化、信息化对其发展的助推作用进入了汉教工作者的视野。所谓信息化的发展不再是简单借助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对教育工作进行辅助,更需要人们对教育资源方面进行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平台。笔者在总结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新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希望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20-02

过去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仅能简单的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进行辅助,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这种现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更多的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也日趋完善,本文就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展望。

一、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历程回顾

1.起步阶段。上世纪中期,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通过计算机对语言教学工作进行辅助。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的观点,下面对信息化发展起步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分析:第一,主要研究内容。在这一时期,我国研究人员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汉字处理题,然后对拼音输入及相应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之后,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我国的学者专家已经从可行性、必要性及必然性几个角度对信息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与完善,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方面进行设计;最后,对信息技术辅助汉语语言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第二,研究工作的不足。该时期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一,未能实现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对外汉语教育也受到这方面条件的限制;其二,汉字输入程序的设计及研发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字处理”相关问题未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其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历史较短,建设工作尚未完善,教育工作自身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信息化发展更是存在很多不足。此时期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较差,具体来讲,在该时期人们未能对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进行更多的研究,信息化形式及内容比较单调,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系统交互性较差、程序开发人才较少等方面的原因均对研究工作产生一定的限制。

2.全面发展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4年,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向公众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及中文电化教学会议的召开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第一,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首先,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融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重视语言要素、教学技能等方面。例如,日本学生的听力水平不高,教师在对其进行汉语教学时,可以借助网络手段或电子词典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便可以对自己的听力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另外,在汉语口语交际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对应的虚拟平台,学生可以在汉语语言环境中进行更多的练习,提高自身的汉语表达效力。其次,对信息技术远程教学及辅助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该时期远程教学便是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研究人员对教学平台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对国外一些国家的远程教学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平台方面的理论研究,人们已经开始着手于数字教学资源、教学网站等方面的开发和建设,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对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及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第二,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多媒体课件及教材均是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我国的学者、专家已经对教学资源特点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对教材编写工作中的流程及原则方面进行明确,最终结合软件工程、教育方法及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学科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时,结合了我国现有纸质教材中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开发工作。此外,研究人员又结合了跟读、听音等功能对教学资源进行完善,将这些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到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促进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第三,资源库及语料库的建立。我国技术人员及教育工作者进行共同合作,设计出了一种网络应用系统,教师可以利用此类系统中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教学。该时期信息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细节工作中,教学管理、测试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水平有所提升,为教师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支持。

3.国际传播阶段。在国际传播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进程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下面就教育工作几方面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第一,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突破进展。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时,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但仍然满足不了现实的发展,若想使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从信息技术方面入手,进行应用方面的升级。我国众多学者专家已经就汉语国际教育及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教学效果、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如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纸质教材通常情况下均会附带多媒体教材,其比例已经达到全部教材的6成以上。此外,语料库方面的建设工作也日趋完善,相关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作也取得了更多进展,现今人们已经将字词频率统计等方面的功能融入软件功能中,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而言,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将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上升至国家层面。我国已经对教学资源的制作及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工作产生更多重视,促进其信息化发展,提高网络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适应性及针对性,在考试方面更是融合了网考、机考以及纸考多种形式;其二,对网络汉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就这方面工作而言,需要对教学资源平台、网络教材以及专题资源库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二、展望

在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将精力集中于对多媒体教学及学习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对相应的认知机制进行完善,此外需要对各类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工作及技能教学工作进行区别对待,使用针对性及适应性更强的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地调整,教师需要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提升,以便于更好地驾驭这种教学模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新载体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需要继续深入,人们需要对教学资源方面进行进一步地深入开发,促进其信息化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汉语国际教育及其信息化发展产生了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并对教学平台进行完善。然而,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全过程进行分析,希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文中观点,并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终通过逐渐完善和发展取得更多成绩。

参考文献:

[1]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6):23-31.

[2]熊玉珍,洪骞.面向国际汉语教师培训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3):68-72.

[3]彭泓博.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西部皮革,2016,38(16):270-270.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问题;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5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上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也愈加看重。然而,汉语国际教育毕竟不是传统专业,作为一个仍处在初始阶段的专业,它在多方面仍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体制的不科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其学习的课程数繁多,且包含大量实践训练与论文,学习年限却仅仅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一年,实习及毕业论文一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该专业学生所能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表面知识,而对外汉语需要的是拥有高素质,知识储备量丰富的综合性人才,两年学习后的他们对汉语国际的推广与发展恐怕难以胜任。

其次,该专业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扬。然而,大量数据显示,其中多数学生并非语言专业,这代表大部分人的汉语功底可能并不那么优秀,甚至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只是简单懂得双语言,那么,他们对国际教育的学习也成了事倍功半的行为了。

(二)师资力量的不足

除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投入较大的几所国内高校,极大多数在此专业的任课教师只会纸上谈兵,而缺少应有的海外授课实践经验,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为其他专业拥有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若为师者自己都缺乏该门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理论,如何让学生在汉语国际中变得专业变得能承担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从更高层次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在平时对学生论文的知道以及自身学术论文的发表中,理应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对古代以及近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国内语言以及国外语言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引领汉语国际教育走向更远。

那么,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有学者提出一些合适的建议。首先,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学习年限,在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训练。其次,因材施教,对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课程的练习,以发挥学术本科所学专业与国际交接处的最大优势。最后,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专家,给予他们优秀资源,赋以重任来调动其积极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面对全球愈发流行的“汉语热”,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好奇心逐渐强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必然需要介绍中国文化,可是在面对各国文化差异之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处理随之产生的问题呢?

(一) 准确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交流

对外文化分为交际和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潜在的对外文化推广方式,毫无疑问着重点在交际文化,其次才是知识文化。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能将信息准确的传递,那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应该将所需教导的社会文化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文化对比,介绍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切不可空谈文化艺术,忽略民族精神。

(二) 对不同国家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

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文化传承也是迥异,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将大不相同。而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与思维的同步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思维的顺利转换。

我国长期以儒家文化为主,讲究仁义博爱,说话谦虚委婉,更有迂回婉转,从道理入手的俗规,其中的逻辑思维一般包含述说者的主观成分。而西方文化注重事实,讲究结果,这致使他们的语言先阐明主题后详细讲解,在讲述上相对客观直接。

纯粹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叙述方式也大不相同。汉语多语句结构,整体叙述上多样化,而西方国家,比如法国,词汇多式多样,不同意境不同时态具有不同词义,导致使用的不同。

林林总总多角度,都需要我们先对汉语语言与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再对他国文化了熟于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在适应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达到传扬中国文化的基本目的,使汉语国际教育获得优良的推广及发展。

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是利用教学的指导,通过语言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与宣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应当获得国家以及国家人民的支持。在进行一代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解决产生的问题,逐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制度,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增强国际影响力献上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外交 汉语国际教育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26-01

1 我国现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从建国初期的摸索到新世纪的发展,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已从“请进来”发展向“走出去”。国际社会分为东西方两大格局,建国初期我国为加强与世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相继接受多个国家的7000多名留学生。1952年熙等多位语言学家赴保加利亚教学开启了对外汉语教学“走出去”的新篇章。1962年我国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将我国的汉语国际教学带入规模化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发展和努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越来越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来华学习。

一个国家语言的国际性推广率越高说明这个国家越来越被他人重视,更代表这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汉语国际化推广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国人所重视,国家也不断加大对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颁布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高校的参与热情,给予相应扶持和帮助,制定专业的汉语国际教学大纲,使汉语国际教育逐渐步入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国际性教育模式。

2 汉语国际教育中公共外交意识的重要性

公共外交的概念是美国埃德蒙・格里恩1965年提出的,公共外交不是传统上意义上的外交,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对国家的外交活动,而是国家通过影响国际民众行为的外交活动。

首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有助于提高国际的综合实力。21世纪的竞争与发展是围绕在文化进行的,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体现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汉语国际教育加大了我国进行国际化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是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外交肩负着建立沟通的平台,是国与国消除误解的和谐方式。不同的政治环境,不同的经济背景,不同的发展过程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许多国家对中国还不是十分了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不同人不同国家对我国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许多国家对我国仍存在很多偏见。还不了解我国和平、合作、发展的文化理念,大肆宣传“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使国际民众通过语言了解中国文化,通过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想法,通过了解和熟悉去认同中国肯定中国。

最后,发展公共外交已成为增强外交实力的发展趋势。现今世界各国都将公共外交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各国发展公共外交的重点无一例外的放在推广本国语言的国际化上,法国更是每年投入4500万欧元在法语国际教育上并将法语的国际推广作为国家策略专门设立了国家法语委员会,由此可见,积极推广本国语言已受到多国的重视。

3 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体系,提高公共外交意识

(1)国家各部门自上而下,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形成专业性,规模性,系统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体系。语言的推广是漫长的,需要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推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全国上下要全方面对角度的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政府加大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要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政府工作任务来抓。积极鼓励民间汉语国际教育组织的成立,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让汉语国际教育在全中国遍地开花。

(2)孔子学院的建立已成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中最有效的推广手段,已经成功搭建起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沟通渠道,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一个平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全世界已有600多家孔子学院和课堂成立,多所孔子学院的成立也反应出国际人民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国家政府建立的孔子学院容易让人误解,甚至产生危机感而不易被人接受,更有甚者抵制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所以作为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有效手段,应该积极倡导非政府组织建立孔子学院,削弱政府的主导地位。在民间孔子学院的发展中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提高民众互动意识,从而提升公共外交意识。

(3)多形式的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在汉语的国际性推广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力求让外国人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熟悉中国的文化从而能与中国和谐相处。多开展各国的文化交流会,加大汉语词典的编撰和修改工作,加大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创造更专业的国际教育手段。不断扩展传播范围,不仅局限于留学生,更要向精英群体推广,全面的多角度的向世人展示真实的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中国政治、中国思想,从而获得更多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最终是取决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性日渐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担负着建立我国与世界各国沟通渠道的重要使命,政府的进一步投入和推广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时尤为重要的。在推广过程中,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发展孔子学院,给予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的资金待遇支持,吸引更多专业的高能力的人才投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来,创造出更具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对外推广产品,使汉语国际教育被更多的人认同。

参考文献

[1] 吴勇毅.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国别化 基础理论

目前,伴随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语言文化呈现多样性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最大消费品市场,以及近几年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综合国力逐渐上升,国民海外消费水平逐年增高,国外人民来中国旅游的需要、华侨等海外侨胞等各个方面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正逐年上升。

汉语国际教育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国别化,所谓国别化就是指汉语在各个国家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根据国家不同,表现也会不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问题,不仅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还要分析当地的语言特色、文化特色、思维特色等多个方面。要将汉语融入国别化教育新理念中,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授课过程中。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教学的区别

在对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教育”的内涵与“教学”的内涵加以区别。两者相比较,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是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要以国际教育的惯例依据,对德智体美进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汉语国际教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一门语言,还包含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文化本经、教育思维等多个方面。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在近十年得到长足的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教学规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大部分国家,汉语仍然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其语言覆盖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推广机构是孔子学院,其截止至2015年底,在世界范围内数量近500所,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其成功推广表明了汉语的“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折点。通过2004年至今十几年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工作重点将想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专业,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问题,以服务汉语教学向更好更规范化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点由原来单纯的语言教学向中小学以及文化传播方向发展,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型期。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方面的表现

(一)教材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纽带,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国别化方面的问题。如在美国使用的教材,在对课程设置时如果忽视对平等、人权等方面的安排,会让学生产生文化差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汉语教学的学习成果。可见,教材对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我国现代汉语国际教育品类多样、内容繁杂,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区分进行课程设置,遵循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特点,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方式。

四、改善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思路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现象,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教材的编写、授课方式、信息化资源利用情况、融合当地文化情况等几个方面。

(一)国别化教材方面

当前使用的一些优秀教材还需要加以完善,比如注重“学简识繁”、会话的扩展与缩略、课文内容的配套补充与注释、多笔画难字的应对等。现在尤其缺少的是汉语阅读教材,也可编一些顺口溜等。阅读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是通俗的,还要分等级。

(二)课程安排方面

针对于不同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安排长短期等班次,其配套的,需要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单独设计;另外,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同学,课程安排上也要更加机动灵活一些,如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开设书法、音乐、朗诵等多个班次。汉语国际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多多关注参与学习的国家特色、学习习惯、文化习惯等。

(三)授课方式方面

要区分与国内的授课方式,引用当地授课方式,用当地授课思维进行课程设置。通过拓展教学与延伸练习,将字组成词语,通过对词语的组合运用,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句子,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社会性。有效的网络语言学习应当包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网络课程中,教师要掌握所有网络教学中互动工具的使用,并指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在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协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提倡完善汉语语料库,字是常用的,要分级的,有注释,形式立体化的,字表和词表可以放进网络。字库可以包括字形、字音、字义;词库包括单双音节和骈语;句库包括不同的句型。

(五)融合当地社会文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

以区域为视角,让汉语国际教育融合某一区域的语言与文化背景,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是剥夺学生本身的社会文化特色,而是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特色,与各国人民进行社会文化上的对话,是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交流方式。

(六)改善国别化教师问题思路

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推广学习的效果。“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密切连结,构成第二语言教学的三角体系,该体系的运作基础主要立基于课程规划与教材编制。教师应该平常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心理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水平,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这也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经济合作 优势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现状与发展,结合汉语言国际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摸索、拓展,更好地发展国际经济,取得各方面的经济效益与成果。

一、 “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

近年来,“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带来很多优势的同时,也在传统课堂上掀起了巨大的风波。“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优势及不足如下表所示:

二、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的方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好好利用资源,改进不足,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不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兴起公益事业。公益事业的兴起不仅可以使得资金流入渠道变得更加广泛,而且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团队加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这样就能缓解资金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吸引力。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教育方法,但是因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大部分时间是面对冰冷的机器,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却没有人情味,这样就减少了学习者的兴趣,所以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就要改进教育方法。3.增加宣传力度。因为很多人对汉语国际教育不够了解,所以为了吸引这一部分人的目光,就要加大宣传。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国际经济合作中人力资源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高层次的跨领域人才,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也熟悉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是特别富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因为这类人才的加入,使得经济发展有了人才的支持,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促进这类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二)有利于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国际经济合作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而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引进国外各方面的优秀资源。比如:文化资源、科学技术、教育方法等。首先是引进国外优秀文化资源。用引进的文化资源与本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整理、融合等,这样就可以改进本国文化的漏洞,同时也使外国引进的文化发挥重大的作用。其次是优秀科学技术的引入。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引进各国优秀的资源,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教育方法很重要,如果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有时不但会取得不了相的成果,还会产生国际交流中的各方面阻碍。所以引进优秀的教育方法也相当重要。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就可以促进各方面优秀力量的加入。

(三)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对资金的要求比较大,一旦资金缺乏,就会造成教育的中断,对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引进国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美国各种英语学习机构的建立,就吸引了一大部分留学生的加入,这样就会有一大部分资金的加入,特别有利于发展本国的经济。所以,我们创立汉语国际教育机构,让更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外国留学生的加入,这样也会有一大部分资金流入到我们自己的国家,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四)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国际,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那么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就要有良好的交流平台。而优秀平台的建立,就要对外国进行文化经济开放,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最后的作用就是促进国际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改进,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到解决方法,同时对汉语国际教育已经存在的优势要继续发扬,这样就更有利于国际间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宋婧婧.“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J].语文建设,2015,(36).

[2]尤少忠.试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05-02

所谓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主要提供财政供养,以师范类专业为主,2000年前后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承担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向重点大学看齐,抓重点学科建设,办研究生教育,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脱节,毕业生不适应行业要求的状况。具体就本科师范院校而言,师范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结构变化的形势;高师院校办非师范专业,原来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不能适应;新增非师范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不强、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科研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等。因此,就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转型发展。

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方向

转型发展可以解决学校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的难题,可以为建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提供突破口,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培养模式,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转型方向上讲,就是要建设以突出教师教学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一所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是学校的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协同推进是学校的魂。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要传承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正确处理师范与非师范的办学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加强非师范专业建设,改革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型迈进。因此,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必须明晰学校目标定位,坚持内涵发展,探索多元发展,推进质量建设,实现师范教育为“教师教育”。与此同时,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当地企业、事业、文化发展的实际,办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学校现有的所有专业都提出了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然也不例外。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是教师,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而应用型则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为广泛的适应性。这样才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教师性、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具体说来,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储备教学所需的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能力;就应用型而言,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复合型而言,就是要求学生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具有展现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要求,适应较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国际化而言,就是要求学生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能力。正如美国肯扬大学白建华所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师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①培养扎实的汉语基本功;②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动手的能力。所谓动手能力,主要是汉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如何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如何把汉语和其他学科相贯连,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关键,建议采纳医学院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的力度,既要打好坚实的语文功底,也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有适应实际教学需要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三、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如前所述,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是要在具有相当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而缺乏实践活动的课堂就学,就很难满足能力提升需要。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明确,学分、学时所占比例偏少。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形式与专业特点不符的问题。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课程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与其他师范类专业相类似的传统实践环节,缺少富有创造性的如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面教学的内容,况且实习环境以国内学校为主,缺乏国际化的体验。再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当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目标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达不到国际化的要求,同时,没有国外的教学生活体验,缺乏多元文化背景,许多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根本没有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他们无法走进留学生课堂,更谈不上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实践。还有,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习者,留学生则是较为集中的学习对象。然而,一些有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保证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质量,以免影响学校招生,让本科生进入课堂较少。而没有留学生却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更是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因此,开辟国外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就成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适应转型要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性转型发展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应当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强调实践应用。就能力而言,主要应当强化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应用语言学科,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决不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除训练必要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华才艺、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任。从实践教学的方式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能力考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实践训练过程实施等方面强化系统训练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训教材选用编写、实践任务完成等方面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据此,要体现这一目标,强化实践训练,就要“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建设稳固、可靠的对外汉语实习实训基地。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应当站在国际化办学的高度,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招收留学生,并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使校内的留学生课堂成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实习基地。因为,本校的留学生教育,既能创造一个好的国际化办学氛围,又能够方便学生深入到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亲身体验汉语教学。同时,还可安排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伙伴,进行汉语教学辅导,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与当地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互相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安排上,可考虑将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教学进程分阶段,按照汉语国际教育、涉外管理等不同方向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工作见习。同时,可邀请实习基地员工深入课堂教学、与校本部教师共同研讨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改革,完成实践教学。也可与国外高校和语言培训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带薪实习、语言文化交流团,汉语夏令营、汉语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国外汉语教学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能力等职业应用能力。

总之,只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新挑战,为实现汉语国际推广、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建华.有关汉语教师培训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3).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28-0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汉语国际推广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当前中国大外交、大外宣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办于2007年3月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截止到2014年9月,全国有82所招生院校培养了20 793名中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国学生15 741人、留学生5 052人。目前河南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5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其中郑州大学2009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外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孔子学院奖学金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2010年开始招收国内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几年来,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逐渐增多,生源充足,基础比较扎实,但在招生形式、实践实习和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

一、增加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

1. 增加国内在职硕士招生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学习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被录取考生秋季入学,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形式,毕业时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种是在职人员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者要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一般在7月报名,10月考试,被录取考生春季入学,学校一般采用非全日制在职学习形式。学生毕业时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都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和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习时间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进行。

在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岗位的报名基本要求中,除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外,22岁~50岁的在职教师均可报名。近年来,随着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岗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政策的实施,河南报名的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教师大多是中文、外语专业背景,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当一部分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外语水平和在校生报名者相比处于劣势,并且教师年龄越大差距就越明显。一些本科学历的回国志愿者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愿意继续外派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可以说,河南本省有一批持续的在职生源,但目前河南没有一所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在我国在职文凭含金量较低,在职教育不断整改、备受质疑,主要的质疑点在于在职硕士能否保障学习时间、培养单位能否保证培养质量。但是高校不应因噎废食,要通过落实培养大纲、强化管理解决问题,补上河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职教育的空缺。

2. 增加国外在职硕士招生

除面向国内在职人员招生外,国外在职教师生源也不可忽视。近些年,国家向海外源源不断地派出优秀的汉语教师,派出人员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也接受了相应的岗前培训,但由于两国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派出汉语教师需要一段适应期,有时不能准确到位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本土汉语教师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他们已经取得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认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当地的教学流程和学生特点,并可通过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比,运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泰国为例,本土汉语教师中只有一小部分曾来中国学习进修,很多本土教师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发音不标准,对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了解不足。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安排灵活,可满足各国在职汉语教师来中国接受系统学习和学历教育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提高各国汉语教师自身的汉语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还可以促进各国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在海外的发展。

二、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学位”“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是培养能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以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才,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教书匠,是一种技能型的培养”。该专业的特点在于培养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学实践和实习尤为重要。尽管河南高校认识到了教学实习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外派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但由于派出名额有限,有待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1. 扩大留学生规模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有为数众多的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留学生,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多机会接触汉语学习者、感受汉语课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国际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等原因,河南省的留学生规模较小。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共35.6万人,其中河南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3 313人,仅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不足1%,在全国排名第23位。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甚至没有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国内的实践机会不足,因此扩大留学生招生数量势在必行。

2. 开展校内校际合作

一是内部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在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收院校中,硕士点和研究生培养归属文学院,留学生归属另外一个学院,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其中一方培养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一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象。这就要求硕士培养单位和留学生教育单位开展合作、共同发展。郑州大学的合作模式是: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共享,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或外派经历。国际教育学院2014年在校留学生有1 600多人次,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充足实践机会,提供实习岗位,开展有教学观摩、中外学生“一对一”辅导、担任助教及独立授课、参与教学管理和语言实践活动等,并组织、指导、培训在读研究生外派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其他海外单位实习,保证了实践实习环节的落实。二是省内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目前河南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留学生生源不足,有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的师资缺乏。各培养单位之间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如建立跨学校选课机制,使优秀的师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加强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进行师资培训;共建教学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跨校接收实习生,组织研究生讲课比赛等。

3. 建立海外实习基地

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4 000多万,而有机会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只有10万左右。为了给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必须面向世界,培养单位要主动“走出去”,开拓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河南5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中,郑州大学在印度合建1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课堂,河南大学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学院、下设2个孔子课堂,此类平台可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因此,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的校际国际合作,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单位要争取海外办学。海外实习期间,学生可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深入了解当地政策,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海外就业意向的学生可取得所在国的教师资格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突出地方文化优势和培养特色

1. 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带动了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众所周知,河南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一直以来,武术和中医在国外颇受追捧,爱好者非常广泛。一些国外学校专门申请武术和中医教师,并开设相关课程。然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武术、中医方面的专业人才,汉语专业知识欠缺,外语交流和教学能力不足;汉语专业的学生又不太了解武术和中医,更缺乏专业技能。武术和中医是河南极具优势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国际名片,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的过程中,可将汉语基本知识、国际汉语教学技能与武术、中医等特色方向相结合,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在外派选拔考试的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汉语武术和中医教师岗位。这里的专业特色不是一般的才艺,而是扎扎实实的武术硬功夫和中医真技能。

2. 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向

当前,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形式和层次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从公办到民办,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从本土教育到华人教育,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校或教育机构申请选派数学、科学、文化、艺术等专业课程的师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对我国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体制上拓宽了海内外汉语教学高端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了由原先主要面向来华留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向针对所有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习和就业空间,因此培养单位应敏锐地加以应对,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一是有针对性地补充幼儿、中小学生和成年学生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实习;二是在练就扎实的汉语功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训练;三是积极开展定向培养,与海外汉语教育教学机构和华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多语种或分国别的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翟亚军,王占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汉语推广; 策略

2005年7月,以“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世界汉语教学大会的举行,预示了“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战略的重大转变。汉语国际推广代替了原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术语是各学科的专门用语,是对有关事物的分类,概括和命名。术语的转变说明了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观念的转变和战略布局的调整,此项转变标志着汉语国家推广的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汉语国际推广”得到了很多学者专家的关注,他们分别从自己的领域和全新的理论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谭宏姣教授的这本著作《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从她多年来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发,以一个宏观的视角,站在吉林省这片她所深情热爱的土地上,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这一国际性的行为在吉林省推广中出现的各种制约性因素和弊端做出精确性的原因分析,并提出切实中肯的宝贵意见。这本著作虽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但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广阔性舞台上却具有广泛的指导性作用。吉林省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具有个性,同时也和其他地区的推广实施中具有共性。事物是普遍存在矛盾的,但是矛盾又有着共性和个性,在对待问题时我们要有归纳概括的能力,见微知著。这样在学习和研究中才能在方法论上不会有失偏颇。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这本著作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吉林省汉语推广的媒介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应策略。精读之后总结了本书的特色之处与大家分享。

一、视角独特,内容全面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为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汉语国际推广正式被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汉语由原来的“引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与其他的一些传统学科相比,汉语的国际推广可以看成是一片有待开垦的草原,是一个有着重要价值的学术宝库。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这部著作首次对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谭教授以她多年的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对学术的敏感度出发,立足于吉林省这片沃土,结合吉林省的地缘,语言,文化等优势深入探讨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关策略。经过详实的调研考察,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内容全面、详细。其中包括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建立,对外汉语教育教师的师资培养,教学组织实施,汉语水平考试组织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奖学金项目及吉林省对外汉语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地域特色明显,利弊分析精准。从理论上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的地域性方针,为汉语国际推广的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

二、调查数据详实,研究方法多样化

全书最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运用了大量详实的统计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在各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让人读来一目了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归纳法等,文章条理清楚,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些无不体现了谭教授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因为,没有经过分析调查就不会发现问题和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数据统计分析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的作用,通过汇集、汇总数据,发现事物的规律,能够在可信度和效度上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掌握了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关现状。在详实的调查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数量、规模、学历、来源国别及就读的吉林高校进行分析;对吉林省孔子学院的分布以及民间汉语国际推广机构调查;对吉林省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师、课本、教法进行调研;对吉林省招生渠道和方式进行调研考察,第一次系统地对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归纳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一些制约性因素。通过对比其他国家语言推广策略的研究,以及与全国其他地^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比较,针对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不足,结合吉林省在地缘、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吉林省汉语推广的媒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全面详实地探讨并提出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应策略。

三、教学本体研究对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参考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贯彻了汉语国际教育中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议题,针对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教师的学术能力亟待提升、国别化教材和通识性教材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等诸多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自从汉语国际推广提出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一个争论,是以汉语言为教学的核心还是以汉文化为传播的核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强调“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国际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学习、掌握好汉语”。[1]汉语国际推广应以汉语言为教学核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会语言的基础上继而学习文化。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汉语教学应秉持一个“学以致用”,目的在于能在实践中提高语言交流技能。语言教学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共同决定的。因此,汉语教学中的“三教”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如果我们的汉语教学不能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出发,设计出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套高效率的理论原则和操作方法,要想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益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必然影响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2]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总结了吉林省ν夂河锝滩闹柿看嬖诘牟蛔悖谭教授的这种问题意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有利于促进吉林省对外汉语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加大对外汉语教材优化,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加教师的数量等方面的改革。

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教学研究对于汉语国际推广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方面《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总结了吉林省对外汉语本体教育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吉林省对外汉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文化传播软实力。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地缘优势明显。省内高校众多,汉语国际推广为国内高等院校与国外高等院校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从理论上研究吉林省汉语推广的战略方针与部署对策等,可以及时调整对外的语言政策,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同时对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等提供一些意见。相信,在《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推出后,对吉林省的教育发展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特色文化推广的长远战略意义

世界是多元性的,语言也是多样性,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极力地向世界宣传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而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也体现了我们的国家意志。汉语国际推广,在推广我们的汉语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应当以那些最具有生命力的、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因为“了解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让现代人更方便、更准确地了解现代、解读现代,这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3]吉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饮食民俗文化。这些都吸引了留学生的关注,同时吉林省也制定了来华留学工作目标:打造“留学吉林”品牌。在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中,民族风俗文化是我们宣传自己的一个契机,留学生通过在吉林省学习汉语,潜移默化地会更好地了解掌握东北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因此来发展和繁荣吉林省文化,推动吉林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吉林省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将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力度,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和高校教师的输出,推广汉语和汉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中之重。这些方面对我们的高校教育模式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在海外创设的孔子学院,每年举行的和汉语学习等相关活动,还有一些生活在吉林的海外人士,这些都会对吉林省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汉语的应用价值,促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发展,促进吉林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吉林的文化,是吉林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战略目标。

社会在迅速发展,时代在巨变。汉语国际推广的浪潮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的要求,聆听世界的脚步,才能与时俱进。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提出,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对促进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吉林省文化软实力,深化吉林省教育改革等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五、结语

汉语国际推广是让汉语快速走向世界的一个策略,是顺应时展对汉语的强烈需求。汉语国际推广下的汉语教学能够满足数量不断增长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强烈需求,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同时让有着悠久历史的汉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而“走出去”的战略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系统,势必会在前进的路上遇到障碍。值此汉语推广的热潮,谭宏姣教授的这本著作如及时雨一般,指出了吉林省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的不足,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之路贡献了一臂之力。同时我们也期待谭教授以后会有更多的学术研究著作推出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高等院校 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17-02

中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在世界各类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之而来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世界各国都对学习、使用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潮流。而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最好的选择就是中国的高等院校,将国际间的交流与文化传播作为其社会功能之一,这些院校承担着国家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事业赋予的重要责任。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基地,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其汉语国际教育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一、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沿革

自20世纪50年代,吉林省各高校开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最初的形式是派教师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这其中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派遣的教师。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这两所当时的部属院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它们同时也是国内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到了上世纪80年代,招收外国留学生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吉林省的地方高校中陆续开展起来。这其中最早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是1986年开始招收汉语留学生的延边大学。自此,该项事业在吉林省其他高校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2005年15年期间,吉林省省属高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场所、设施、师资、学科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一时期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教育生源质量稳定提高、国际声誉日益提升,奠定了其在全国汉语教育和文化事业推广的基础。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每年来我省省属高校接受汉语教育的国际留学生大概占25%左右,这一数字既说明了我省汉语教育的高速发展现状,又可见这一事业在我省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它必将成为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目前,吉林省的55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主体,其中11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1所民办普通高校是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并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院校的资质。这12所普通高校自2009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并在数量达到峰值后相对趋于稳定。吉林省的留学生由于其地缘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东北亚地区及其邻国,如韩国、俄罗斯、日本、蒙古、朝鲜等。因此,吉林省高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生源结构基本可以总结为,以“面向东北亚邻国为主,辐射东南亚地区,吸引部分非、欧、美国家留学生”的基本架构。

三、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针对还未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省属高校的调查显示,其中多数高校计划在未来的5至8年内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工作。根据这一形势,吉林省将在未来的10年迎来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事业的黄金时期。当然,在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招生与宣传

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吉林省省属高校平均每年约招收外国留学生6400人,这一招生规模放在全国范围内看基本处于全国高校的中下游位置。同时,这些高校招收的留学生主要以语言进修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其中,汉语研修生平均每年为755人,本科生和研修生占绝对比重,而高层次的汉语研究生比例很小。招生的途径也主要以依靠留学生自主报名、学校招生网站宣传、参加海外教育展等传统模式为主,有少部分已开展留学生教育的院校曾利用Study in China(留学中国)等商业网站进行招生宣传。招生与宣传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是出现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受采访的高校中,有约占三分之二的高校提出了经费投入不足、招生宣传单一依靠学校招生网站和不定期参加部分国内外教育展等方式单一的问题。

(二)教学与科研

吉林省目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12所院校中,有9所院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单位负责承担本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其中,有2所院校未单独设立独立的教学单位,而是将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工作归属在其设置的“汉学院”和“汉语言文化学院”承担。相关的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工作则由本校的外事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大约三分之一的院校认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师资力量。在吉林省充实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有60%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但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其中有少数院校兼职教师比例超过了60%;困难之二是教学方法的欠缺。在接受调查的院校中,许多教师对汉语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方法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效果不突出。同时,接受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不同母语的干扰或正迁移不同,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困难之三是国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无法直接指导课堂教学。以“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留学生汉语教学”“文化推广”等相关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国内两大学术检索平台,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留教育管理分会会刊《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吉林省高校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极少。教研、科研论文少,说明吉林省的国际汉语教育还不成体系,理论研究欠乏,无法指导课堂实践。

(三)文化推广

吉林省国际汉语教育及文化的推广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关东地方文化的展示、课程或讲座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开设国际汉语课程的高校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大约80%以上的院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能够针对语言文化现象、非语言文化现象开展有关文化内容的教学,但问题在于文化的推广并未纳入教学重点进行讲授。一些文化类的相关课程,如中国书法、太极拳、绘画、剪纸、茶道、乐器演奏、民族舞蹈等,只在部分学校被列入教学计划,汉文化背景知识、基本国情知识、专门文化知识等虽有涉猎,但不成系统。

(四)孔子学院(课堂)

2006年,延边大学与韩国忠北大学合作设立了吉林省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孔子学院。这所孔子学院设立之初就旨在发挥两所院校的优势,积极开设各类不同形式的汉语教学课程,努力推广中韩文化交流,同时大力开展留学咨询服务。同时,韩国方面还向本国的工商界认识提供有关中国的实地调查咨询服务项目。继延边大学之后,吉林省其他省属高校也积极开展对外联系和合作,先后又有四所大学与韩国、俄罗斯、西班牙等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从全国范围内高校建立孔院的情况看,吉林省的规模和数量还偏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吉林省海外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教育尽管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在教学方面,“教师、教材、教法”的三难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并成为遏制工作的瓶颈。师资不足、教材缺乏多元化和针对性、教学方法守旧,各校在对外汉语学科领域开展的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不足;在文化推广方面,各校对留学生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的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在研究方面,大跨度、宽口径、多角度地对我省高校开展的汉语国际教育及文化推广工作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尚少,缺乏全面、翔实、科学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卜海艳.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应根植中原文化[J].新闻爱好者,2010(7).

[2]曹保平,唐兴全.汉语国际教育的战略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10(4).

[3]陈永莉.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8(4).

[4]姜红.论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价值[J].华东经济管理,2009(6).

[5]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6]李春雨,陈捷.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英国;中小学生;国际汉语教学;教学法

近些年来,“CHINA”一词在外媒上频频出现,且充满着正能量。中国已然又一次开始彰显他的风采与魅力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与世界的商务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地增多,使中国元素“红”遍全球。

众所周知,中国和英国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一直相互影响着。时下,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日益密切,就在不久前的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此行中的重要一站,就是参加了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不言而喻,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正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今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正在迅速壮大,孔子学院的品牌影响力在层层扩大,全球各地学习汉语的热度和需求也在急速上升,为了能更好地推广汉语国际教育和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国家在2004年起,就开始在海外创办孔子学院。截至2015年12月1日,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

一、英国汉语国际推广概况

200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相应调整。2007年4月9日,以汉语国际推广为宗旨的孔子学院总部挂牌,至此,汉语国际推广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正式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汉语国际推广的组织建设。

首先,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以语言教学为载体的国际教学活动,更进一步讲,汉语国际推广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外语言教学活动。从更高的视野来看,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政府为了加强人文国际交流合作而推出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上走向世界的具体行动。

因此,在英国,这个欧洲西方文明极为发达的国度,与中国独具魅力的文化相互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汉语国际推广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其在英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建立

由国家汉办为推广中国文化而大力支持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近年来在英国得到迅猛发展。目前英国建有孔子学院29所,孔子课堂124个,数量在欧洲居首。[1]按照每万人中学习汉语人数的比例,英国也在全球排名第一位。

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都积极开展着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2、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的输入

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一直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半边天,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以及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每年都会输送和引进数千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汉语助教,其能够更好地满足英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需求。

3、汉办UK

汉办UK即国家汉办英国代表处。此机构作为国家汉办在英国的全权代表,经常会展开一系列与中华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也是英国汉语国际推广的一个重要窗口和中枢。

4、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

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会定期在伦敦召开,年会期间将会举行多场分论坛,与会嘉宾会围绕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发展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孔子课堂的讨论议题包括汉语课程的模式,教材的改善,本土教师的培训,对中国汉语教师的英国本土文化培训等。[2]

二、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情况

国际汉语教学在英国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发展了,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英国教育部的财政投入、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以及HSBC Global Education Trust(汇丰银行全球教育基金会)等相关机构组织的支持与协作,英国的国际汉语教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英国各个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会对本地相关的汉语教学活动及其他交流活动给予一定支持,学生家长对学校开设中文课的要求也日益增多,诸多因素都在推动英国汉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发展迅猛。

伦敦的Kingsford Community School是英国首所把中文列为外语必修课的公立中学,此举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Eden College作为英国私立学校的领头羊,也早在2000年初就将中文列入了本校的外语必须课。[3]

在全球掀起“汉语热潮”的同时,英国政府协同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和HSBC Global Education Trust(汇丰银行全球教育基金会),每年都会举办HSBC/British Council Mandarin Chinese speaking competition以及刚刚落幕的英国中学生汉语桥比赛(英国中学生汉语演讲比赛决赛),此次汉语桥比赛已经是英国举办的第十三届了。[4]

对于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情况,本文欲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概述:

1、国际汉语教材

在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活动中,汉语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国别化的汉语教材,同时英国本土出版的教材也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如由佟秉正和Pollard共同主编的教材《汉语口语》一直沿用至今,且受到广泛好评;还有一本教材Primary School Chinese 是针对小学或初级汉语学习者的,内容较为简单,且配图恰当,适合初学者使用;当然针对考试的配套用书也是层出不穷,例如Edexcel GCSE Chinese 是针对中学生的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而编写的;而国内的权威机构也同样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教材供各类学生选择,例如由国家汉办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2003年共同推出的专为中学汉语课程量身打造的《快乐汉语》;同样的,2005年出版的《步步高中文》系列丛书也是针对英国教育市场编写的教材。

这些教材对于英国中小学的国际汉语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老师教学及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2、汉语国际教师

不管任何课程,教师都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成败的关键,对于英国的汉语教学来说,具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国际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减少因其他方面不足而带来的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文化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

目前英国的中小学汉语国际教师中大部分是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培养输送的,其余则为本土教师。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每年都为英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外派教师及志愿者;同时,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HSBC Global Education Trust(汇丰银行全球教育基金会)的赞助下,每年都会举办Chinese Language Assistant项目,向英国输送近百位汉语助教,这些老师们分布在全英国的各个角落,以满足当地的汉语教学。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承担着为本土教师培训的重任,旨在不断更新汉语国际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Workshop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共享。

由此看来,英国的汉语国际教师的数量及质量都在不断地增加和提高,以此能更好的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3、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

学生是教学环节当中的教学对象,是汉语教学的受众,在整个教学链中不可或缺。英国的汉语教学已经逐渐开始向低龄化普及,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将汉语列为可选外语课程或外语必须课程。因此,学习汉语的中小生的数量也就会日趋增多。公立中小学、私立中小学甚至部分特殊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在本校选修中文了。

由于学习汉语的学生年龄不一,水平各有差异,所以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国际汉语教学法。

三、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法的选择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社交环境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汉语正在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选择学习中文,此时,语言教学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而国际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则属于一个语言教学的分支。

1、国际汉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对于国际汉语教学法的认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翻译法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教学法,到后来的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以及现在的任务型教学法等,其实每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语言背景,情况不同,则对应的语言教学法就不同。

最早的翻译法可以直接将中英文生词互译,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词汇仅仅是基础,而提高词汇量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也都得需要直接法、听说法和功能法的配合。到了20世纪60年代,交际教学法的出现能够让国际汉语教学多一种视野。交际法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而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种新型发展状态,它的基本原理和交际法一致,侧重让学习者从完成“任务”的实际过程中学会并掌握语言。

其实,以上教学法在不同时代都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殊的背景,不能只用一种教学法来满足任何需求。

2、新型国际汉语教学方法

很多人易把语言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方法混为一谈,上文中所提到的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任务型法等都是主要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而基于这些教学法之上,则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国际汉语教学的方法,例如:

(1)沉浸式汉语教学。所谓的沉浸式汉语教学就是全天候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全封闭中文教学方法。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的中小学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汉语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会给汉语学习者营造一个全汉语情景,在此情此景下完全忘记母语,配合全身反应法教学,锻炼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汉语语感,当时间累积到一定长度时,教学效果就会凸显出来,显然这个方法是基于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之上的。

(2)“X” + 。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语言教学的方法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如今,网络如此发达,大数据的惊人力量已是早有耳闻,因此,“互联网+”也是风生水起,教育自然不能缺位,“互联网+教育”会让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共享性,学习场所变得多元化,传统教室已不是学生唯一能学习的地方,传统教室成为“未来教室”,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方法以经被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了。例如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举办的“网络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师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孔子学院的平台进行实名注册,审核通过后即成为网络孔子学院的汉语老师,而想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可以直接注册成为网络孔子学院的学员,由此,教师上传课件、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学员在网上可以直接获取,当然也可以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视频直播授课。

网络孔子学院仅仅是众多网络平台中的冰山一角,像时下较为流行的MOOC(慕课)、等网络平台拥有大规模开发的在线国际汉语教学课程,汉语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由此可以想象到,以后还会出现“课程+”、“教材+”、“教师+”、“教与学方式+”等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节约教学资源,更是一种资源整合,而且形式多样化会极大地增加学习者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对于传统的国际汉语教学法流派和新兴的教学方法,哪一种更适合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其实,任何教学法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以及适合或不适合。在英国大的语言环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法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学习者的动机、汉语课程的类型、学校对于汉语课程的要求等等,汉语国际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能受某种单一特定教学法约束,并且要对流行教学法采取三思而后行的谨慎态度,择优选择。

四、结语

世界语言的教学法经过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的发展,必然会有新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出来。同时,本文认为,教学方法是服务于教学法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因素影响着教学法的发展,也会出现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每一种曾经出现过的教学法都在语言教学上发挥过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之中,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方法不能一用到底,任何语言的教学活动都应是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存的。

教学法的适合与否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性判定,实际上每种方法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国外的某些外语教学法对于国际汉语教学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的教学法一定是在原有的教学法基础上取长补短而产生的,这些教学法之间都是有着互相联系的,它们都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汉语教学。

汉语在英国的中小学中陆续地被普及,找到最合适的国际汉语教学法迫在眉睫,对于教学法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采用哪种,只要不违背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符合欧洲共同语言教学框架,适应英国中小学汉语国际教育现状,则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汉语国际教师应该做到在不同时期采用恰当的教学法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06.

[2] 刘询.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兼论海内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7.

[3] 刘询.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4] 吕必松.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1989.

[5]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6] 张新生,李明芳.英国汉语教学的现况和趋势[J].海外华文教育,2007(2).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第15篇

尽管华文教育在办学宗旨及教育对象等诸多方面有别于针对非华外国人的中文教学,但同样面对“三教”(教师、教材、教法)这一汉语言教学的普遍问题,“师资荒”则处于所有问题的核心位置。当前,国际汉语教学视域下的华文教育在教学对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特别是华文教师配备的多样性发展,更加凸显出解决“师资荒”问题的紧迫性。

一、师资荒:华文教师教育何去何从

华文教育领域内的“师资荒”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组成问题,二是师资教育问题。据研究,世界各地华文教师基本上由四类人员组成:以华人为主体的当地教师、当地旅居华侨及留学生、中国志愿者、其他人员(郭熙2013)。华文教师的复杂来源、非专任、业务水平差异,让海外华文教师这支本应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队伍颇像一个“大杂烩”(李嘉郁2008,侯颖2012)。师资队伍的“大杂烩”现象,凸显出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性。事实上,相对于中文教学领域的师资教育,华文教学领域的师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中文教学早已开始制定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并实行汉语教师资格制度,并根据汉语教学形势发展需要对这些标准和制度不断进行改进,而华文教育领域在华文教师执业标准及资格制度审查方面的工作则显得薄弱得多,这和世界发达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做法相去甚远。

华文教师培训被视为解决因师资队伍人员混杂造成的师资队伍素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远程函授教育、域外人员来华进行学历教育或系统培训、国内资深教师海外督导、国内专家海外巡回讲学都已经成为常见的培训形式,相关部门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培训“多偏重语言知识和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方面还不够,而且缺乏宏观协调,重复培训的现象比较突出” (李嘉郁2008,郭熙201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前国际汉语教育大发展的基础上,应该“统筹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两种资源” “统筹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优势”(丘进2010)。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5年12月颁布的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称《标准》)对华文教育领域未来华文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标准》的出台背景:制定与自我否定

(一)对外汉语教师执教资格的制定

对外汉语教师执教资格制度曾历经《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1990年6月)、《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2004年8月)、《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等级标准及考试大纲》(2005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年10月)等标准文件更迭,日趋成熟定型。2015年12月,“为进一步适应国际汉语教育的实际需要,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再次否定2007年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正式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华文教育曾被形象地誉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 “希望工程” “民生工程”,目前全球约有6 000万华侨华人,2万所华文学校,数百万华裔学生在校接受华文教育。自2004年首所孔子学院揭牌至今,全球已有1 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535万人,海外华文教学和孔子学院教学已经成为国际汉语教学海外市场的主体。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持续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在教学层面上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教学环境、学习目的、教学理念、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正引起学习需求、教学样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海外华文教学也正迎来教学对象、管理模式、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发展(崔希亮2010,郭熙2013)。上述各层面的多元化发展,是由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驱动的,是国际汉语教学的新发展新变化,对汉语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修订版《标准》的出台为世界范围内的中文教学教师和华文教学教师等国际汉语教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执业标准,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培养、教育以及资格认证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专业化与职业化:华文教师教育的方向

(一)修订版《标准》各项内容及比重

修订版《标准》“对原有标准框架进行了凝练,突出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三项基本技能,更加注重学科基础、专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增强了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整体框架由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部分组成。从“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再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体现了对汉语教师从强调知识要求到强调能力要求的变化。修订版对执业者的教学能力要求所占比重高达70%,而对知识要求仅占15.5%。

(二)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海外华文教育在办学主体、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育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质。通过华文教学 “塑造华侨华裔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质,维系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家情谊的纽带作用”(丘进2010),加强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华文教师除了具有语言教学的职责之外,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任务。实现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使华文教师逐渐具备华文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以及良好道德素质的发展过程。

华文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包括语言知识、第二语言教学知识、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道德素质要求华文教育执业者一是应该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对职业价值有清楚的认知;二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态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具有华文教育领域的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

鉴于华文教师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我们将关于文化知识的表述放在“汉语教学基础”中,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传承中华文化合并为“教育教学技能”。调整后知识与能力的比重分别为24.1%(调整前为15.5%)和63.8%(调整前为72.4%)。从海外华文教师教育的视角来看,这一调整可能让知识和能力的比重更加合理。如美国纽约大学的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比重就比较接近这种调整(根据何文潮、唐力行2006)。

纽约大学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标准要求。这份课程设置中,教育教学技能课程占了60%,专业知识的专业课仅占20%,与适合华文教师教育标准的知识与能力比重颇为接近。

(三)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

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即华文教育执教者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对华文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考核或考试来判定是否具备从事华文教育的能力是华文教师教育职业化的基本途径。当前华文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非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华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当数量的华文教师未取得专业学历, 也很少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李贤军2011)。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行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即通过华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让华文教育执业者通过攻读学位、自修、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华文教师教育的职业化一方面可以借鉴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资格考试制度的成熟经验。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历经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在充分借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证书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是包括华文教师在内的所有国际汉语教师实现职业化的重要途径。国务院侨办为进一步落实推动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2015年7月正式在欧洲组织华文教师证书考试,这将是推动国际汉语教师实现职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四、知识与能力:培训、培养、教育

纵观修订版《标准》及基于此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二者都经历了一个从专注知识到强调能力的发展过程。在关注知识还是关注能力问题上,教师培训、教师培养和教师教育提供了三种不同的选择视角。

(一)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即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华文教师培训。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领域内的中文教师培训、华文教师培训(远程函授教育、国内资深教师海外督导、国内专家海外巡回讲学等)基本上以传授本领域相关专业知识为主,教师接受的基本上是关于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教学原则等方面的宏观知识,而通过聆听讲座方式获得的这些知识、原则或理念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此外,这种短期汉语教师培训也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以华文教师培训为例,目前就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培训单位出自多家,相互之间又缺乏沟通,未顾及内容的点面结合及循序渐进,不利于培训的有效持续进行;二是培训体系不够充实与完善,某些领域的培训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普通培训需要向集中主题培训转变,培训学员需要分类分层次;三是培训内容不够实用,培训需要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重心;四是专题讲座形式的培训不受欢迎,缺乏形象直观的教学演示(李嘉郁2008)。

(二)教师培养

解决华文教师教育问题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华文教师培养(teacher development),按照一定目标进行长期训练,使学习者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是长时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系统学习和训练,一般情况下效果良好。例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TCSOL)培养方案就详细规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低于28学分,教学实习4学分),并规定了详细的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为华文教育领域内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

(三)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不但包括教师培养,也包括教师培训,是教师培训与教师培养的上位概念。教师教育是教师按照教育领域内的专业与职业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基于职业规划的自我发展与成长过程。修订版《标准》不但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专业知识要求和业务技能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教育的过程是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学术研究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师教育途径呈多样性,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类似于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项目、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自我规划与发展都是教师教育的方式。

解决华文教师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走出单独依靠培训的路子,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促进华文教师的自我发展与素质提高。华文教师培训只是华文教师教育的一个途径,只有采取短期培训、专业硕士培养项目、注重教师自我规划与发展等多种举措相结合的形式,才能保证华文教师教育的成效,才能保证华文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均衡发展。

五、结语

(一)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态势

按照2016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期间制定颁布的《孔子学院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到2020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达到550所,孔子课堂达到1 600个,专兼职教师达到7.2万人,注册学生人数达到380万人,开始实行孔子学院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国侨办在201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期间宣布,通过打造“两机制 六体系” 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力争3年内(2014-2017)再建设100所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再扶持200所贫困华校和新兴华校,再支持30个华教组织开展工作,将外派教师人数由每年800人增加至1 200人,每年参加各类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的华裔青少年达到15万人次,网上注册会员达到10万人。文化部已在全球主要国家成立20个中华文化中心,成为承担开展文化活动、教学培训、思想交流和信息服务四大职能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窗口,按照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到2020年在海外开设50个文化中心,覆盖全球主要国家。这说明国际汉语教育在语言教学、文化推广等领域都正在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二)关于“三驾马车”

如上所述,汉语文化推广一直由三个机构在推动:一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孔子学院,进行语言文化推广工作;二是国务院侨办,依托全球范围内的华文学校,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工作;三是文化部,在世界范围内成立中国文化中心机构,推广中华文化。三个机构的工作虽有侧重,但在某些方面存在重叠关系。或许正是由于工作性质的某些类似,有学者指出应该“以汉办为基础,兼并侨办的华文教育的职能和文化部的文化中心职能,然后成立一个中国语言和文化国际推广办公室,由它来归口管理、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让整个在海外的华文推广和中国文化的推广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论调未免失于武断,“三驾马车”合并成一驾马车,性质单一了,但恰恰失去了中华语言文化推广策略的多元化及彼此个性。另有学者认为,在“全球汉语热方兴未艾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汉语传播战略和推广措施,推动汉语加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如“整合资源,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打造汉语国际推广‘航母’” 。

       “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是国家形象建设的一体两翼。

作为国家支持的孔子学院,资源丰富;而华文学校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立足华人社会,具有熟谙当地形势、办学经验丰富等天然的优势,二者之间有着相当强的互补性。”中国文化中心则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官方文化交流机构,以文化传播为主,和以语言教学为主的华文教育与孔子学院形成互补。因此,统筹华文教育、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共进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