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1篇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护士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在日常工作中,临床护士每天都会接触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但目前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现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

1一般资料和方法

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47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

2结果

职业暴露主要分布:急诊7例、门诊6例、病房22例(其中实习生2例)—锐器伤发生35例,污染血液喷溅12例。

3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3.1针刺伤针刺伤是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国内职业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护理工作中针刺伤造成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最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爱滋病等。

3.2化学因素护士在配制各种化疗药物时,药物颗粒释放到空气中,部分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被人体吸收,可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等。

3.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危害护士的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和通过与传染病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致护士感染。

3.4社会心理因素目前,住院病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比例未达标,形成了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如超时的走动,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弯腰用力不当,易造成肌肉骨骼的损伤、腰椎间盘的膨出或脱出等。同时护士在家庭、单位担任不同的角色,承受来自病人、家庭、社会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易造成免疫力低下,更易感染疾病。

3.5护士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本身防护意识淡薄。比如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往往是由于一些护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时不习惯戴手套,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等造成的。

4加强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4.1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每名护士真正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4.2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特别是抽血针头、注射针头、安瓿等刺伤。工作中应注意预防,及时处理锐器物品。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锐器伤,有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锐器伤发生率减少50%。

4.3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但也是护理工作中最易忽视的环节,护士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护理操作前要彻底规范洗手。同时规范着装,可以防止护理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污染。

4.4强化标准预防理念标准预防是WHO推荐预防医患间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方法。护士应当学习、应用标准预防的措施。标准预防强调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手术室、产室、ICU的护士要更多地进行标准预防。

4.5药物伤害的预防,强化护士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和护士操作时,应戴好口罩、手套、帽子、防护衣。配药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检测空气中药物浓度,严禁超标。如果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时,应及时用清水彻底冲洗。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防止外溅。注意通风,祛除消毒剂残留在空气中的浓度。

4.6加强对医疗废物及一次性医疗用物的管理病人用过的棉签、棉球、敷料等要装入密闭黄色垃圾袋内。针头、安瓿等,放于专门的锐器盒,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按要求包装,并按当时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潘敏琴.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115.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2篇

1社会心理因素

助产士的每一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全,而产程中风险又是不可预见的,责任的重大常使助产士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中,同时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患者对助产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其要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更增加了其紧迫感。这些因素都会使助产士产生疲惫感,影响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防护措施:助产士要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应保持自身心神健康、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宣泄不良情绪。主管部门要关心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多组织郊游等户外活动,从而使助产士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2饮食作息因素

助产士夜班工作紧张而繁重(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常致使产妇多在夜间临产或分娩及夜间工作人员少),三班倒扰乱了助产士生物钟节律,分娩过程的连续性常致使助产士不能按时进食或8小时就根本无进食时间,长期超负荷工作,脑、体并用的劳动等,造成助产士心力、体力同时过度透支。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皮肤癌和乳腺癌的机率比普通女性高,这与夜间灯光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关,助产士长期倒班,成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防护措施: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助产人员的配备要充足,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避免超负荷工作,保证助产士的睡眠、饮食及体力。

3工作性质因素

在分娩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站立低头操作,长此以往会导致颈椎病、胃下垂及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建议在操作不太紧张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一些保健运动,例如做颈部摇摆动作并变换一些姿势,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休息,从而防止颈椎病的发生。站立时应保持双脚与肩同宽,不定时的双替放松,有利于促进双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必要时穿高筒弹力袜软底鞋,有利于防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形成。

4感染因素

分娩过程自始至终都在于血液与体液接触,HAV、HBV、HCV、HIV等传染病威胁着助产士的健康。防护措施:应经常对助产士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及防护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从心理上要把每一位病人都看作传染病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为了避免传染病的血液传播,保持皮肤的完整、无破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急入产房未来及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指标产妇,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台上各种操作要规范,切不可图简便。对有可能发生体液、血液飞溅和粘膜暴露等危险时,应使用防护具。行肛查、内诊、人工破膜等,接触孕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羊水时均应配戴口罩、乳胶手套。安全使用锐器,缝合会阴组织时避免手被针刺伤,如被刺伤立即脱掉手套,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流动水清洗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换新的无菌手套且必须是双层的。据调查研究表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两层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72h内作HIV、HBV等检查,当怀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当怀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检测HIV抗体,并做后期复查[1]。术中血液不慎溅入眼内应立即用盐水棉签擦洗干净,并滴氯霉素眼药水加以保护。

5环境因素

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着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物品的消毒都要用到碘酒、酒精、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道都存在着不良影响,易引起哮喘、职业性皮炎、机体免疫力下降。现在大多数医院采用灭菌王刷手,其有效成分为双氯苯双胍乙烷,含氯剂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2],因此在术毕应及时有效彻底清洗双手及双臂,防止氯离子的继续吸收。分娩阵痛采用的笑气,为吸入性麻醉剂,长期接触可能造成肝肾病以及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较高浓度还可致自发性流产。因此要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规范操作,进行消毒操作时,穿戴不渗透的个人保护装备。戊二醛应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3]。

总之,各级管理人员及助产士自身,要了解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有效降低职业危害,以促进健康,提高工作质量。在安排工作时对孕妇、乳母及月经期助产人员尽量给与照顾,避免其接触化学消毒剂等有害物质,安排其他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助产士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映兰.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17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护士;妇产科;职业防护;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46-01

在医院妇产科的护理工作过程中,其科室特点决定了护理人员极容易在对患者的检查、助产、治疗以及护理等工作中接触到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羊水、血液等,从而导致被感染,威胁到护士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做好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中的护士25名,对她们进行职业防护工作相关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就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护士25名,工作年限均超过1年,且涵盖妇产科的全部护理项目。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情况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职业暴露情况以及职业防护的管理情况等等。

2 结果

2.1 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接触病人的体液时大部分护士戴有口罩(68.0%)和手套(52.0%),部分护士戴有鞋套(28.0%),少部分护士戴有护目镜(20.0%)。详见表1。

表1 体液接触时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

2.2 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主要的职业暴露地点为病房(40.0%),其次为产房(32.0%)以及其他地方(28.0%);主要的暴露源为血液暴露(92.0%),其次为羊水暴露(80.0%)、阴道分泌物暴露(64.0%)以及传染病患者暴露(52.0%);主要的暴露途径为皮肤暴露(80.0%),其次为粘膜暴露(52.0%)和皮肤刺伤暴露(40.0%);主要的暴露部位是手(56.0%),其次是前臂(36.0%)、面部(12.0%)、足部(12.0%)以及眼结膜(8.0%)。详见表2。

表2 护士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2.3 护士职业暴露知识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严格执行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的护士有5名(占20.0%),严格执行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的护士有15名(占60.0%),积极学习职业安全教育知识的护士有6名(占24.0%)。详见表3。

表3 护士职业暴露知识情况分析

3 讨论

经过统计分析显示,在本次抽查的25名妇产科护士中,大部分都能够在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等时佩戴口罩(68.0%)和手套(52.0%),部分护士能够佩戴鞋套(28.0%),少部分护士能够佩戴护目镜(20.0%)。

经统计,妇产科护士的主要职业暴露地点是病房(40.0%),其次为产房(32.0%)和其他地方(28.0%)。因此,应当着重加强护士在病房中的职业防护工作。暴露源主要是血液暴露(92.0%),其次为羊水暴露(80.0%)、阴道分泌物暴露(64.0%)以及传染病患者暴露(52.0%)。暴露途径主要是皮肤暴露(80.0%),其次为粘膜暴露(52.0%)和皮肤刺伤暴露(40.0%);暴露部位主要手部(56.0%),其次是前臂(36.0%)、面部(12.0%)、足部(12.0%)以及眼结膜(8.0%)。因此,妇产科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一定要佩戴好防护工具,并着重加强手部、面部等的遮挡防护。

经过统计,大部分护士能够严格的执行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15名,60.0%),但有近一半的护士不知道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的存在(12名,48.0%),并且大部分护士都没有及时的进行职业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16名,64.0%)。因此,必须要加强妇产科职业防护工作的落实,规范防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水平,降低护士的职业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秦卓君,王莉芳,武卫民.三级医院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国病案,2011,02(12):71-72

[2] 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03(08):36-38

[3] 李谨,李利.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12(05):1084-1086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产科; 护理; 风险; 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79-01

医院中存在如医院感染等多种职业风险,而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患者日益增强的法律观念使患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妇产科护理人员所面临的护患纠纷逐渐增多,护士工作中的护理风险也越来越高[1]。因此笔者在所在医院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名妇产科护士,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了进一步了解产科护理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及其防护情况,本组研究设置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对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工作的20名护士进行相关调查。20名护士年龄20~53岁,平均35岁。其中初中高级职称分别为11例、6例、3例;已婚11例,未婚9例。

1.2 调查方法

笔者自制调查问卷,调查20名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认知及防护相关情况。调查问卷共18个项目,囊括了包括护理规则、职业暴露因素和防护处理方法等4个方面的内容。

2 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收回率为100%。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护士普遍对职业暴露因素认识不足,缺乏职业暴露因素识别能力,对职业风险的防护处理措施了解偏少。其中,仅有50.0%(10例)的护理人员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较高,而护理人员对护理相关法律了解程度稍高,占85.0%(17例)。

3 讨论

3.1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的特殊性

产科护士极易发生职业暴露。居高不下的乙肝感染率、难以逆转的艾滋病蔓延趋势,都使所有护理人员面临极其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2]。妇产科患者尤其是产科患者的特殊性使产科护士需要面对更巨大的挑战。妇产科护士在平时工作中完成大量抽血、注、输血、输液等工作,很难避免接触到患者的尿液、羊水、分泌物、血液,易感染多种病毒。而在产程观察、肛诊、接产时护理人员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概率为100%。因此妇产科护士面对非常高的职业风险,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感染。

3.2 产科护理的职业风险

妇产科的护理风险是指在妇产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不安全事件[3]。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普遍对职业暴露因素认识不足,缺乏职业暴露因素识别能力。具体而言,使妇产科护士职业风险偏高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科护士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最少,了解程度仅为50.5%,这说明护士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2)护士在医院中频繁接触各种患者,最易受医院交叉感染的影响,例如医疗器材消毒是否充分、各项手术的操作步骤是否严格、准确等,均能决定护士是否发生意外感染。(3)产科护士的护理工作强度大、任务繁重,易产生烦躁、疲惫的心理,注意力不能集中,此时更难以恪守护理安全操作规范,为院内交叉感染埋下危险隐患。(4)产科学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介入性操作的频繁更新和升级,使护理操作难度逐渐增大。(5)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对于预防职业风险非常重要,但各医院产科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如护士书写护理文书不够规范,不重视使用护理文书专业用语。交接班制度难以落实到实处,在交接班时不能做到患者查房、口头交流和书面材料三者清楚交待,值班护士不够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于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正确处理,护患纠纷风险发生可能性增大。

3.3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防护

护理人员对患者高度负责是提高护理水平、加强自身职业安全的首要前提。护士在交接班时大多非常劳累,容易忽略某项重点资料,应予以注意。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是各项操作的基础,所以首先应进行足够的妇产科常规护理知识的培训。理论指导实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护理人员不可避免的与法律打交道,所以应灵敏识别具有潜在高风险、易引起法律纠纷的环节。定期召开例会,对高危风险的环节进行讨论,规范对护理文书的记录和护理操作。另外应定期进行护理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妇产科的护理管理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以预防护理风险的产生。建立护理规范可从根源上减少各种风险。

总之,妇产科护理职业风险时时存在且无法预知。妇产科护理人员应对其工作的特殊性做到充分认识、及时识别并有效预防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妇产科护理人员还应严格要求操作规范,实施准确化护理操作,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新成员操作能力,进而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各项权益。

参考文献

[1]蒋盘华.产科护理工作中的特殊风险及防范[J].家庭护士,2008,3(5): 43-45.

[2]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818.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77-01

为了解产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完善预防措施,笔者于2013年年底对贵阳市3所三级医院中的90名产科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分层抽调,临床一线的产科护理人员90名,每所医院均各30名作为调查对象,收回的有效问卷85份,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3~50岁;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的49人,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36人;初级职称64人,中高级职称21人;本科以下学历1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69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逻辑斯蒂映射回顾性调查,问卷内容为:

(1)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2)基本问题:过去一年经皮损伤史、黏膜接触史、造成职业暴露的原因、是否参加过职业暴露预防培训、是否穿戴医学护具等(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基本知识考查:主要包括医院暴露基本知识及产科暴露基本知识。

1.3统计方法:影响因素采用逻辑斯蒂映射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2统计结果

3结果讨论

3.1影响因素与职业暴露的关系(1)工作年限较低的产科护士比工作年限高的产科护士更易发生职业暴露,最大可能是因为工作年限低的产科护士缺少工作经验,技术操作不熟念导致意外皮肤损伤,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较低等[2];(2)学历较低的产科护士的职业暴露情况比较高学历护士严峻,主要是因为学历较低护士的专业知识面不广[3],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3)职称较高的护士的职业暴露明显低于初级职称的护士,多是由于护士职称低的工作年限较低、工作经验不足、操作技术娴熟性较差;

3.2防范措施 (1)革新并推广安全医疗器械,由于多数护士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都是由于皮肤损伤和粘膜接触引起,因此完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很有必要[4]。加强个人防护产品,如戴用新型材料制成的G-VIR手套[5],已有实验证明G-VIR手套比双层普通手套能够更好的预防针刺伤。使用安全注射装置并完善废物处理系统,设置专门锐物收集器、废物排放及焚烧场。 (2)开展预防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活动和讲座,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和了解职业暴露的风险和危害,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医院定时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以及不定时的进行实践抽查,及时纠正医护人员的错误操作,加强护士的个人素质。(3)采用法律干预和行政干预,强制性的要求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制定规范安全操作规则,加强法规性和强制性,提高护士安全预防的顺从性。免费为医护人员注射疫苗,如HBV,目前HAV、HIV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

参考文献

[1]何松勤.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临床医学.2008,28(20):119-120.

[2]陈丽平,史蕾.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全科护理.2011,11(1):75-77.

[3]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自我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70-01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安全问题受到与来越多的重视。手术室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工作场所之一,是医疗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对象。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手术室的工作环境中,如何改善手术室的工作环境,降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对医院和医疗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工作经验,分析手术室护士长期工作环境的危害因素,利用相关的知识提出了降低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方法并探讨了手术室护士自我保护对策。

一、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面临的身体或者心理的危害。现在医疗设施和医疗设备发展迅速,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会因为这些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废气、噪声或者放射线,使护士暴漏在危险之中,是他们成为高危人群。手术的过程中,接触到体液、血液、病原体等也是手术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长期处于高度紧张,身体疲乏的状态,使的手术室护士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

二、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物理因素

在手术中会使用电刀或者双极电凝等设备,它们会产生具有一定危害的烟雾,长期接触会影响人体健康。过多的有毒气体会引起人身体的不适,例如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等等。在现在的骨科手术中多采用X线照射来确定手术中固定器械放置的位置,这使得手术室护士会经常接触X射线等辐射较强的医疗设备,使得罹患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甚至会产生到生育问题。手术中使用麻醉机、电锯、吸引器等,这些设备噪声很大,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会使人产生听觉疲劳,还会造成头晕耳鸣、烦躁等不良现象。

(2)化学因素

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空气流动性差,并且使用中经常采用化学消毒剂,这使得化学性危害因素在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重要因素。尽管使用空气净化装置但是由于空间的密闭性,空气中仍含有低浓度的挥发性气体。甲醛是医院常见的化学消毒剂,它易挥发,并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人体细胞突变致癌。长期的接触甲醛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等。电疗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废弃以及吸入性麻醉剂中的异氟醚等,会以气体的形式漂浮在空气中,对护士造成呼吸道的损伤。

(3)生物因素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往往会有一些细菌和病毒隐藏在其中,使得护士罹患病症的可能性增加。在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需要经常传递锋利的医疗器械,容易产生刺伤、割伤、血液喷溅等现象,部分细菌或者病毒会通过血液传播,后果不堪设想。

(4)心理因素

在手术操作中,需要保持长时间的站立、饮食无规律,这会引起手术室护士下肢淤血、处于低血糖状态,这不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在手术室工作有时需要搬运医疗设备和患者身体,会引起护士的肌肉损伤等。长期高强度、高压的工作环境,会引起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劳。手术室的工作繁杂,环境紧张,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并且工作时间不稳定,市场需要加班。长此以往会产生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手术室护士面对职业危害的自我防护措施

(1)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医院会对护士的院内感染知识进行培训,护士应该积极参与,在理论上完善护士的职业危害。避免接触手术污染物,当不小心受到刺伤等意外伤害时,应该及时采取冲洗消毒措施,避免感染。在操作结束后,需要及时洗手。

(2)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在需要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尽可能的使用污染小的试剂。护士在配置消毒剂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带上防护口罩和手套等。在室内放置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并定时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在采用臭氧对手术室进行杀菌消毒时,工作人员需要远离杀菌现场,避免进入杀毒区域。

(3)妥善处理手术废弃物。对于手术室的护士需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规定,按照分类包装、登记、转运消毒等顺序妥善的处理废弃物,避免因为垃圾放置不当导致的环境污染。对于手术使用的一次性的废弃物分类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4)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由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特点,要求其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和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生活中,手术室护士需要注意休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便于在工作中保持较佳的身体状态。手术室护士通过不断地 学习完善医学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修养,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充分展现职业优势,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结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手术室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手术室护士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根据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特点,我们可以确定科学有序的管理方法,尽可能的减少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手术室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尽早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 任俊辉,程兰,王东. 肿瘤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职业危害和化疗防护现状及对策[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02).

[2] 李先锋,秦超,魏先,侯梅萍. 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护理. 2005(08).

[3] 卢先枝.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A]. 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 2003.

[4] 厉海英. 浅谈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A]. 创建患者安全文化――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 2011.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助产士; 实习; 自我防护;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52-01

分娩室工作环境特殊,如果助产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或防护措施落实不严,易致各种感染性疾病发生。有报告指出,助产士是护理人员中最易受血液性传播疾病伤害的人群[1],而实习助产士在实习阶段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技术操作欠熟练,更增加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性[2]。本研究通过对2009年-2011年度在我科实习的56名助产专业护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教育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其防护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2009年-2011年度在我院实习的56名助产专业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23岁,学历均为大专。

1.2 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3],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研究采用自愿、匿名方式进行,共计发放问卷56份,收回有效问卷56份,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统计软件,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56名实习助产士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情况,发生率为100%。其中被血液污染者51例(91.07%),被其他体液污染者44例(78.57%),被针刺或刀划伤者41例(73.21%)。

2.2 相关职业暴露环节的防护情况分析 绝大部分实习助产士对抽血、输液、肌内注射、人工破膜、顺产接生、会阴缝合等技术性操作,均有意识进行防护,但正确防护率仅占42.86%-62.50%;对会阴备皮、新生儿沐浴、协助母乳喂养等环节,则无意识进行防护。见表1。

3 讨论

3.1 实习助产士职业暴露的严峻性 实习助产士由于尚处于学习阶段,对职业暴露概念模糊,加之各项技术操作不熟练,防护措施往往不能到位而造成职业暴露。本研究中,56名实习助产士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情况,发生率为100%。其中被血液污染者91.07%,被其他体液污染者78.57%,被针刺或刀划伤者73.21%。因此,实习助产士的职业暴露和职业损伤情况不容忽视。调查中发现,对于会阴缝合、顺产接生、人工破膜和抽血、输液、肌内注射等技术操作,绝大部分实习生均具有防护意识,但其中部分实习生防护不当或防护不全,主要表现为会阴缝合时操作不熟练;顺产接生时隔离防护措施不到位,血液、羊水涌出污染头面部及肢体部位;人工破膜时误伤自身手指;抽血、注射时未能坚持戴手套进行操作等。而在协助母乳喂养、新生儿沐浴、会阴备皮中,实习助产士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尤其是协助新生儿出生30分钟内的早吸吮、早接触工作中,实习助产士往往感同于平日中的生活场景或是被温馨的场面所感染,全然忽视潜在的职业危险,直接抱扶、触碰新生儿造成职业暴露。

3.2 实习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教育

3.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带教老师应加强对实习助产士上岗前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其防护意识。要求实习助产士如实记录被污染的次数,并查阅资料总结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进行七步洗手法[4]培训考核等,使实习助产士在实习初期就具备相应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并不断强化以达到“标准预防”,从而减少感染机会。

3.2.2 重视操作环节,培养良好防护习惯 带教老师要重视实习助产士各操作环节的培训。①产妇入院时应认真采集病史,详细查阅以往的检查结果记录。②在助产操作中,要重点指导操作时的防护方法。在进行抽血、备皮等可能会接触孕产妇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更应特别注意。有研究表明[5],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1层乳胶手套,进入体内的血量会比未戴手套者减少50%。每次阴道检查或肛查前要注意膀胱是否充盈,避免在检查时由于紧张等因素使腹压增加导致尿液或羊水喷出污染自身皮肤或衣物。人工破膜选择在宫缩间歇期,尽可能避免高位破膜,并注意在产妇臀部垫好卫生棉垫,使流出的羊水集中处理[6]。行会阴备皮时,应尽量避免在产妇宫缩期备皮,以免胎膜突然破裂羊水流出被溅污。会阴缝合时,应充分暴露后再进行操作,在阴道裂伤较深时,缝合出针时最好学会使用血管钳夹出,以免针刺伤发生。③产后护理是职业防护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应加强防护意识教育,让实习助产士了解到产后护理各环节存在职业损伤的可能及其严重性。产后当天,如产妇恶露量相对较多,在会阴护理时尤其要谨慎。新生儿出生首次沐浴时均应戴上手套,如其母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病人,应安排在隔离沐浴室中。协助母乳喂养前,首先要注意是否具有传染性。自身有皮肤破损者,同样要戴手套才能接触乳汁。④意外接触血液、体液后,不论污染程度如何,均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如手套破损应立即脱去手套,并用肥皂和清水冲洗;皮肤黏膜一旦受伤,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患侧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以相对降低受污染的程度,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水冲洗,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后包扎。

综上所述,实习助产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比较薄弱,产科带教老师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规范其职业防护行为,培养实习助产士的自我防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葵,王艳,郭玲玲.助产专业学生实习前经血液感染性疾病防护知识调查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9):l17-118.

[2] 陈嫣红.实习生乙型肝炎防护知识与防护行为的调查及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8(1):9.

[3] 吕巧芸,高福梅,史月萍.医务人员锐器伤害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6):1527.

[4] 方春燕.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6,33(13):2081.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态度;行为;权利;义务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护士是医院不可或缺的群体,护士的服务对象不同于一般服务行业,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均有特殊性。在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中,护士面临诸于生物、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职业危险因素,常处于职业暴露中,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应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2006年9月1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开始实施[1]。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3月2日了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2],该导则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预防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接触后的评估、预防及随访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工作中享有职业防护措施是护士的重要权利之一,同时在工作中遵循职业防护的原则,做好职业防护,也是护士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义务。笔者就妇产儿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进行问卷进行调查,探讨护士在职业防护中应遵循的义务和权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成都市妇产儿医院工作至少3年并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临床护理人员,不包括:进修护士、实习护生、办公室护士、辅助科室护理人员。本次研究发放问卷731份,回收691份,回收率94.53%,其中有效问卷679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8.26%。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均包括"基本知识"、"护理操作中防护"、"职业暴露后处理"、"职业性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4个维度。①职业防护知识共31个条目。每个条目有"正确"、"错误"及"不清楚"3个选项。其中共17个条目为正确的知识,选择"正确"记1分,选择"错误"及"不清楚"均记0分,其余14条目为错误的知识,选择"错误"记1分,选择"正确"及"不清楚"均记0分;②职业防护态度共15个条目,选择"完全不重要"记1分,选择"不重要"记2分、选择"一般"记3分、选择"重要"记4分、选择"非常重要"记5分;③职业防护行为共43个条目,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等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及职业暴露后处理。条目1~20,22、24、26有5个选项,分别为"从不"、"偶尔"、"有时"、"经常"、"一直",选择"从不"记1分、选择"偶尔"记2分、选择"有时"记3分、选择"经常"记4分、选择"一直"记5分;有两个条目采用反向赋分。条目27~43是职业暴露处理相关条目,先对是否发生过相应职业暴露做出判断,如"是"则填写对应的次数。

5名专家对问卷的条目和内容进行评价,问卷总体平均CVR=0.8806。抽取50例护理人员进行预调查,进行信度分析,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系数为0.837。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的统计方法、Pearson相关检验。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年龄20~55岁;来自部级医院313例(46.10%),省级医院63例(9.28%),市级医院202例(29.75%),区级医院101例(14.87);职称为护士292例(43.00%),护师266人(39.18%),主管护师121人(17.82%);教育背景为中专71例(10.46%),大专471例(69.37%),本科及以上137例(20.17%)。在工作中接触过化疗药的护士240例(35.35%)。

2.2态度和行为子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是态度和行为,其中行为得分为所有护士均填写13个条目得分。将各子问卷得分换算成百分制后,态度得分80分以上的护士占99.71%,行为得分80分以上的护士占63.62%。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接触患者后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用后锐器放入锐器盒"条目得分分别为(4.04±1.11)分、(4.54±0.65)分、(4.81±0.62)分。其中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能做到100%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的护士仅292例(43.00%),接触患者后100%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的护士421例(62.00%)。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241例(35.49%)发生过629次职业暴露,其平均上报率仅为26.55%。在工作中接触过化疗药的护士240例(35.35%),"在配药中心配置化疗药"得分均为0分。

3 讨论

3.1护士的权利 护士享有职业防护的权利,医院应提供其职业防护所需的设备。实际工作中,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护士职业防护依从性较低,行为较少。如医院均未建立正规的中心配药室、化疗药物无专人管理和配置,都影响护士的职业防护。护士获得防护设备及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直接影响护士的职业防护行为[3,4]。因此,医疗机构应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及物品,保障护士的防护权利。

3.2护士的义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正确执行防护措施,是护士的义务。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安全,更有益于患者的健康。护士正确的职业防护可防止自身免遭针头等利器的侵害,还可因严格执行洗手措施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接触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并未做到100%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的护士,众所周知,洗手是预防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也是医院管理部门及护理管理者日常所所强调的,我国卫生部还于2009年4月1日颁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手卫生的指征和方法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和患者后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5],但被调查的护士并未达到这一要求。而使用后的锐器即时放入锐器盒是避免锐器伤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保护自己,也避免给其他同事造成伤害,据美国CDC统计显示,安全装置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6],然而本研究显示尚有11.78%的护士在使用锐器后未能每次都放入锐器盒。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有按流程和原则进行操作的义务,这应成为护士的基本职业操守,这也是保障自己和他人权利的前提。

3.3制度与规范 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制度,保证护士的职业防护权利;规范执业防护行为,强调护士职业防护义务。如上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建立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EPINet),及时处理血液暴露及针刺伤[7]。通过立法,明文规定护士不得回套已经污染的针头、抗肿瘤治疗时必须穿防护服,戴口罩、护目镜和一次性手套等,医疗废物正确处理,以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防护依从性,减少职业暴露[8],从制度上保障护士获得职业防护的权利,规范并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强调护士防护义务,真正保护护士、保护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北京,2006,6.

[2]卫生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S].北京,2009,3.

[3]酒井顺子,江智霞,何英,等.护理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调查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7B):1812-1814.

[4]周建伟,罗阳.护士标准预防的健康信念与行为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8:3-4.

[5]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2009,4.

[6]Preventing needle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S].NIOSH Alert,1999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能力训练;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64-02

个人防护用品是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由于门诊承受的服务范围广,所涉及的学科涵盖了医院的所有专业范围,日常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社会行为性等不安全因素,而目前,门诊护士普遍存在着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落实情况与职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等问题。为加强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技能,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增强个人防护行为依从性,笔者将职业安全防护与管理列入门诊护理技能训练内容,通过对门诊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在门诊护士护理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规范的培训,增强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及其自觉落实防护措施的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门诊护士的职业伤害。现将总结分析60名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能力培训前后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共60名,均为女性,年龄37~55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18~34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9名,主管护师34名,护师7名。文化程度大专33名,中专27名。

1.2 训练内容及方法

培训周期为3个月。具体如下:区护士长、护理组长为主要授课老师,科护长为督导,全员人手一份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资料,区护长或护理组长定期以小讲课的形式集中护士上课,护理组长组织本科护理人员每周1~2次业务学习或教学查房,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下班前30 min的时间段,科护长、区护士长不定期现场督导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门诊医疗环境布局及隔离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个人防护用品(口罩、手套、帽子)使用、预防锐器伤操作指引、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化学消毒剂使用指引、紫外线的防护、门诊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等。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在进行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相同的问卷[1]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护士职业防护行为调查内容包括:(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2)接触消毒液时戴口罩、手套;(3)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4)进行损伤性操作时戴手套;(5)注射器使用后针头复帽时采用单手复帽法;(6)接触紫外线时穿戴防护器具;(7)锐器伤后即挤血、流水冲洗、消毒并上报等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行为情况比较显示:培训后护士职业防护行依从性显著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的防护措施知识认知及执行能力在较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急诊;针刺伤;调查分析;护理

【摘要】 目的 调查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以便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大量回顾文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急诊护士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的一年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由专人负责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结果 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职业防护教育接受率为81.6%,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为42.5%。结论 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较高,且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改善教育体系、优化管理流程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急诊;针刺伤;调查分析;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pricking wound of the er(emergency room) nurses, and analyze the data to provide the basis of the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s after interviewing a lot of literatures, we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of er nurs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llec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s are finished by special person.results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is 92%, and the rate of receiving the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education is 81.6%, and the rate of knowing about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knowledge is 42.5%.conclusion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of er nurse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y lack the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education, so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process is the key of decreasing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key words] emergency; pricking wound; survey and analysis; nursing

职业性暴露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另有文献披露: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流行率也在上升[2]。国外也有文献指出:由针刺伤引起的职业暴露是一个医疗领域颇受重视的问题,针刺伤可以引发多种传染病[3]。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急诊科由于患者流动性大、硬件设施有限等原因造成护理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现状,以期为针刺伤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所有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她们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发生针刺伤情况、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知识四个板块,以便全面了解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状况。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具体方式为调查性研究,在大量回顾国内外文献并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应用方便抽样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具体应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卡方检验等统计方式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87份,问卷回收率为96.7%,经对问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问卷的有效率为100%。总共调查87人,其中男性1人(1.1%),女性86人(98.9%),平均年龄为(29.2±5.2)岁,平均工龄为(8.7±5.8)年,将工龄分为<10年和≥10年两组,经卡方检验发现针刺伤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为10.431,p值为0.005?0.01。具体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见表1。表1 急诊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2.2 针刺伤发生率和影响

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其中发生1~2次的为32.2%,发生3~5次的为28.7%,发生5次以上的为31.1%,详见表2。表2 针刺伤发生率

2.3 针刺伤的发生环节

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发生率分别为43.7%、48.3%和46.0%,详见表3。表3 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2.4 职业防护教育

有71人(81.6%)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职业防护教育;56人(64.4%)认为职业防护教育很有必要;40人(46.5%)表示如果医院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培训的话,一定会参加。

2.5 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

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针刺伤上报率也仅有24.1%,详见表4。表4 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

3 讨论

3.1 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现状

每年全世界约有1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4],而在临床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等基本操作均由护士完成,所以她们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5],这样的数据和结论不得不让临床护理从业人员感到震惊,针刺伤的发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后果,所以调查针刺伤的发生率和潜在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文献报道,护士的针刺伤年发生率为80.6%[6],李映兰等调查护士针刺伤的5年发生率为97.9%,77.3%的护士每年发生针刺伤1次以上[7];一项对急诊护士的调查显示,在最近一年的工作中,被针刺伤过的人占被调查者的90.3%[8],本研究中针刺伤发生率为92%,和上述文献基本一致,这说明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没有本质性的改善,笔者认为,有三个潜在因素:其一,医院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足够的保护装置防止护士发生针刺伤;其二,由于护理人力的短缺,临床护士大多工作量超负荷,使得她们为了完成工作而忽视一些防护环节;其三,护士本身缺乏防护意识,对针刺伤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国内外都一致认为医疗从业人员是针刺伤的高危群体,国外文献报道:医学生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群体,这让他们处在发生乙肝、hiv等传染病的高风险中,并认为改善上报系统、改进上报流程应该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9],对于这一看法,笔者深表赞同,医务人员的安全执业环境应该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让临床护士没有后顾之忧,并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工作。此外,一旦发生针刺伤后,很容易发生致病性感染,如果能及时上报则可以做出最有效的处理。所以,改善上报制度和流程,鼓励护理人员上报针刺伤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杜茵茵认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可能因素[10],而本研究显示两组工龄的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潜在因素,护理管理者可根据这一点对不同工龄的护士做针对性的培训。此外,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在针刺伤防护方面不能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衡量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能力的标尺。

3.2 针刺伤的发生环节

杨荣坤[11]曾报道,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有:(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患者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患者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本研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前三个环节是 “处理用毕的针头”、“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和“套针帽和套安瓿”,发生率分别为48.3%、46.0%和43.7%,与上述文献所述基本一致,这说明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存在某种共性特点,不仅给所有的护理人员一个警示,也给护理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防范的依据。国外也有文献指出:不适当放置的用过的胰岛素针头会给机场工作人员带来职业暴露的危险并引起一系列传染病[12],可见控制某些危险环节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针刺伤的发生,这样的环节管理是一劳永逸的管理举措。

3.3 针刺伤的职业防护

朱秋群[13]指出,在护基教学中加强护生的自我防护教育已刻不容缓,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于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护生来说不仅是启蒙教育也是培养防护意识的重要方式,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大多数卫生院校缺乏职业防护教育课程[14],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81.6%的护士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这再次印证了上述文献的报道,这样的现状值得卫生院校的领导反思,课程改革似乎已不可避免,同时,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医院对于护士的职前教育非常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的教育漏洞。

调查结果还显示: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上报率也仅有24.1%,这不仅凸显了职业防护教育的严重缺乏,同时也反映了医院针刺伤上报流程的不足,引起了上报率的低下,本研究中有51.2%的护士认为“即使上报了也没用”,这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改善上报流程,优化后续处理,只有这样才会鼓励更多的护士上报针刺伤。

3.4 针刺伤对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影响

有文献指出:91.69%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感到担忧和恐惧,她们均希望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并给予落实到位的政策[15],本研究中有77.0%的护士表示发生针刺伤后对心理有影响,与文献所述差异不大,这样的结果再次证明了针刺伤的危害,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护理管理者应该积极关心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应给予支持和有力处理措施,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创造良好的工作心境。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旨在了解急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并进一步了解了这一群体职业防护的相关情况,研究结果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优化管理流程,改善防护设备,最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是造福所有医务人员的壮举。

【参考文献】

1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7.

2 李毓琴,李蓓敏,吴燕.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当代护士,2007,5:90-92.

3 commentary: needle stick injuries & the health care worker - the time to act is now.indian journal of medicine research, 2010, 131: 384-386.

4 邓敬.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新进展.当代护士,2008,7:9-11.

5 刘芙芸.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防护对策.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3):206-207.

6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7 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护理学杂志,2006,21(2):52-54.

8 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9 giriag k sharma, marta m gilson, hari nathan, et al.needle stick injurie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incidence and implications.academic medicine, 2009, 84(12): 1815-1821.

10 杜茵茵,叶荣森.传染病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环节及其处理情况调查.世界感染杂志,2006,6(5):447-448.

11 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基础医学论坛,2008,12:1128-1129.

12 dorevitch s, lacey s.e, abelmann a, et al.occupational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a us airpor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0, 52(5): 551-554.

13 朱秋群.在护基教学中加强针刺伤教育的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42-543.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护理人员 艾滋病 职业暴露 防护 培训求求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11-03

Nurses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Hu Xiaoying,Fan Xiuqiu,Yeying Wu,et al.

【Abstract】 Objective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nurses in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level of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training needs of the situation, to further provide the basis for targeted training. Methods Tak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204 of hospital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cognition skills, training needs and training effectiveness survey. Results Nurses on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was low;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of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protection skills to master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90% of nurses in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the need for training, 100% of the nurses need knowledg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evention training. Conclusion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skills,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control, should formulate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raining,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of nursing skills.

【Key words】Nurses; AIDS;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training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蔓延, AIDS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1]。由于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AIDS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的机会很多,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暴露机会也相应增加 [2]。?虽然相关报道经各种形式穿破皮肤暴露HIV血液感染的危险率大约为0.3%,但由于目前AIDS还缺乏有效的药物治愈,一旦感染其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加强护理人员AIDS知识、态度和职业防护技能的培训,对防治艾滋病,避免医源性感染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本院204名护士为对象,通过调查,了解护士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展开科学、全面系统的培训,受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本院注册在岗临床护士204名,均为女性。职称情况:初级163人:其中:1~3护龄护士71人,4以上护龄护士52人,护师40人;中级38人;高级3人。科室情况:内科152人,外科19人,门急诊15人,社区6人、其他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共12人;90.1%护士曾经接受过相关培训。

1.2 调查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艾滋病相关知识及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以下3方面:①护士一般资料:包括护龄、专业技术职称及学历。②对AIDS知识的态度和行为:内容包括恐惧及担心职业暴露、对AIDS病人有歧视心理、愿为艾滋病病人提供护理和帮助、感觉自身知识缺乏、愿意接受更多AIDS知识教育或迫切了解AIDS病人的防治知识及不幸感染HIV后态度,被调查者根据问题选择“是”或“否”。③ AIDS知识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职业防护知识3个部分共30题。问卷均为单项选择题,答案选择是或知晓、否或不知晓,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为0分,满分30分。④培训方式采取讨论、开动脑筋、小组活动、示范教学、角色扮演、个案学习、专题讲座、宣传专栏及知识手册,被调查者根据问卷选择“需要”或“不需要”。⑤培训内容以艾滋病基本知识、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分批、分阶段教育,培训覆盖面100%,被调查者根据问卷选择“需要”或“不需要”。

1.3 调查方法

根据问卷,采用现场匿名书面调查方式,在答题前述明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要求,让调查对象在统一时间内单独填写,答题时不给任何提示,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96.2%。回收后对调查问卷逐一核查,归纳整理,统计分析。

1.4 数据处理

获得资料先输入Microsoft Excel2000软件,在进行逻辑检查,经检查数据资料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t检查、x2检查对结果进行描述与分析。

2 结果

2.1 护士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见表1。

2.2 护士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情况见表2。

2.3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方式需要见表3。

2.4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内容的需求见表4。

表3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方式调查(n=204)

表4 护士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的需要(n=204)

3 讨论

3.1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

从表1显示,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有培训前平均19.8分提高到培训后平均27.1分,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31,p

3.2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存在偏见

从表2显示,尽管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工作在我医院普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及担心职业暴露有培训前的73.5%下降到培训后的51.5%,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3 选择适应不同层次护士培训形式及方法

从表3显示,护士在选择培训方式上,传统的培训方式,如专题讲座、宣传专栏、知识手册等过于正式和严肃,选择人数不到50%。83.4%护士选择讨论方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优点可以确保老师与学员双向对话,是回顾经验巩固学习的快捷方式。76%的护士选择开动脑筋方式培训,开动脑筋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技巧,帮助学员在短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提出观点。70.1%的护士希望通过小组活动方式培训,这样允许学员深入探讨问题,实践解决问题的技巧,养成独立学习,鼓励团队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互教互学。86.3%的护士选择示范教学,这样可向学员展示特殊技巧或实践方法,如静脉安全针的使用,这样容易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对某种方法进行实践应用。82.8%的护士选择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使学员从不同角度体验曾经可能熟悉的情形,如护理人员针剌伤暴露后的处理,了解掌握护士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及暴露后潜在的心理、社会及情绪影响。85.3%的护士选择个案学习,个案学习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或常见个案,如给艾滋病患者进行静脉置管,在保证置管质量同时如何做好职业防护,这样可以锻炼学员解决问题技能。国内各医院的护理管理者也在探讨着培训内容与形式,逐步完善护理继续教育工作。但在课程安排上过多关注基础医学知识及医学前沿知识,内容大同小异,忽视了以问题为导向,学员动手能力及个人解决问题能力培训。从表4显示,护士在选择培训内容上,除传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学习目标外,97.1%的护士选择掌握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及应急预案,尤其是100%的护士选择艾滋病职业防护及技能知识培训,因此要加强护士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以满意护士临床需求,防止或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

3 小结

随着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迅速蔓延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几率的增加,如何尽快提高临床护士的艾滋病相关及防护知识,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本次调查显示,培训前后护士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及AIDS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有显著差异。培训前后护士对AIDS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比较,培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担心职业暴露。培训形式、方法以及内容,护士趋向于选择采取讨论、开动脑筋、小组活动、示范教学、角色扮演、个案学习等方式培训。因此,应加强护士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根据护士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帮助护士正确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提高护士的AIDS职业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应对能力,将AIDS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徐文严主编.性传播疾病的临床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

[2]徐国英,应菊素,王晶,等.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及其对策的调查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428.

[3]李秀兰,陈征,丁丽英,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73-75.

[4] 杨红叶,刘琼,那文艳,等.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需求与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53-56.

[5] 黄艳华,李萍,李青,等.新缰艾滋病高发地区护理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调查.中国护理管理,2009,9(2):35-38.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急诊;针刺伤;调查分析;护理

【摘要】  目的 调查急诊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以便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大量回顾文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急诊护士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的一年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由专人负责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结果 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职业防护教育接受率为81.6%,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为42.5%。结论 急诊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较高,且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改善教育体系、优化管理流程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急诊;针刺伤;调查分析;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pricking wound of the er(emergency room) nurses, and analyze the data to provide the basis of the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s after interviewing a lot of literatures, we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of er nurs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llec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s are finished by special person.results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is 92%, and the rate of receiving the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education is 81.6%, and the rate of knowing about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knowledge is 42.5%.conclusion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of er nurse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y lack the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education, so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optim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process is the key of decreasing the rate of pricking wound.

[key words] emergency; pricking wound; survey and analysis; nursing

职业性暴露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另有文献披露: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流行率也在上升[2]。国外也有文献指出:由针刺伤引起的职业暴露是一个医疗领域颇受重视的问题,针刺伤可以引发多种传染病[3]。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急诊科由于患者流动性大、硬件设施有限等原因造成护理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现状,以期为针刺伤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所有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她们在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发生针刺伤情况、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知识四个板块,以便全面了解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状况。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具体方式为调查性研究,在大量回顾国内外文献并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应用方便抽样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具体应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卡方检验等统计方式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87份,问卷回收率为96.7%,经对问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问卷的有效率为100%。总共调查87人,其中男性1人(1.1%),女性86人(98.9%),平均年龄为(29.2±5.2)岁,平均工龄为(8.7±5.8)年,将工龄分为<10年和≥10年两组,经卡方检验发现针刺伤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为10.431,p值为0.005﹤0.01。具体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见表1。表1 急诊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2.2 针刺伤发生率和影响

过去一年内总的针刺伤发生率为92%,其中发生1~2次的为32.2%,发生3~5次的为28.7%,发生5次以上的为31.1%,详见表2。表2 针刺伤发生率

2.3 针刺伤的发生环节

针刺伤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环节为“套针帽和套安瓿”、“处理用毕的针头”和“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发生率分别为43.7%、48.3%和46.0%,详见表3。表3 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2.4 职业防护教育

有71人(81.6%)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职业防护教育;56人(64.4%)认为职业防护教育很有必要;40人(46.5%)表示如果医院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培训的话,一定会参加。

2.5 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

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针刺伤上报率也仅有24.1%,详见表4。表4 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

3 讨论

3.1 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现状

每年全世界约有1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4],而在临床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等基本操作均由护士完成,所以她们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5],这样的数据和结论不得不让临床护理从业人员感到震惊,针刺伤的发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后果,所以调查针刺伤的发生率和潜在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文献报道,护士的针刺伤年发生率为80.6%[6],李映兰等调查护士针刺伤的5年发生率为97.9%,77.3%的护士每年发生针刺伤1次以上[7];一项对急诊护士的调查显示,在最近一年的工作中,被针刺伤过的人占被调查者的90.3%[8],本研究中针刺伤发生率为92%,和上述文献基本一致,这说明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没有本质性的改善,笔者认为,有三个潜在因素:其一,医院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足够的保护装置防止护士发生针刺伤;其二,由于护理人力的短缺,临床护士大多工作量超负荷,使得她们为了完成工作而忽视一些防护环节;其三,护士本身缺乏防护意识,对针刺伤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国内外都一致认为医疗从业人员是针刺伤的高危群体,国外文献报道:医学生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群体,这让他们处在发生乙肝、hiv等传染病的高风险中,并认为改善上报系统、改进上报流程应该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9],对于这一看法,笔者深表赞同,医务人员的安全执业环境应该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让临床护士没有后顾之忧,并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工作。此外,一旦发生针刺伤后,很容易发生致病性感染,如果能及时上报则可以做出最有效的处理。所以,改善上报制度和流程,鼓励护理人员上报针刺伤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杜茵茵认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可能因素[10],而本研究显示两组工龄的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工龄是影响针刺伤发生的潜在因素,护理管理者可根据这一点对不同工龄的护士做针对性的培训。此外,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在针刺伤防护方面不能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衡量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能力的标尺。

3.2 针刺伤的发生环节

杨荣坤[11]曾报道,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有:(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患者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患者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本研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前三个环节是 “处理用毕的针头”、“被不适当放置的针头刺伤”和“套针帽和套安瓿”,发生率分别为48.3%、46.0%和43.7%,与上述文献所述基本一致,这说明针刺伤的发生环节存在某种共性特点,不仅给所有的护理人员一个警示,也给护理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防范的依据。国外也有文献指出:不适当放置的用过的胰岛素针头会给机场工作人员带来职业暴露的危险并引起一系列传染病[12],可见控制某些危险环节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针刺伤的发生,这样的环节管理是一劳永逸的管理举措。

3.3 针刺伤的职业防护

朱秋群[13]指出,在护基教学中加强护生的自我防护教育已刻不容缓,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于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护生来说不仅是启蒙教育也是培养防护意识的重要方式,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大多数卫生院校缺乏职业防护教育课程[14],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81.6%的护士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接受途径大多为医院职前教育49人(64.5%),只有8人(10.5%)从学校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这再次印证了上述文献的报道,这样的现状值得卫生院校的领导反思,课程改革似乎已不可避免,同时,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医院对于护士的职前教育非常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的教育漏洞。

调查结果还显示:只有42.5%的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且上报率也仅有24.1%,这不仅凸显了职业防护教育的严重缺乏,同时也反映了医院针刺伤上报流程的不足,引起了上报率的低下,本研究中有51.2%的护士认为“即使上报了也没用”,这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改善上报流程,优化后续处理,只有这样才会鼓励更多的护士上报针刺伤。

3.4 针刺伤对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影响

有文献指出:91.69%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感到担忧和恐惧,她们均希望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并给予落实到位的政策[15],本研究中有77.0%的护士表示发生针刺伤后对心理有影响,与文献所述差异不大,这样的结果再次证明了针刺伤的危害,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护理管理者应该积极关心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应给予支持和有力处理措施,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创造良好的工作心境。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旨在了解急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并进一步了解了这一群体职业防护的相关情况,研究结果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优化管理流程,改善防护设备,最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是造福所有医务人员的壮举。

【参考文献】

   1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7.

2 李毓琴,李蓓敏,吴燕.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当代护士,2007,5:90-92.

3 commentary: needle stick injuries & the health care worker - the time to act is now.indian journal of medicine research, 2010, 131: 384-386.

4 邓敬.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新进展.当代护士,2008,7:9-11.

5 刘芙芸.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防护对策.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3):206-207.

6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7 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护理学杂志,2006,21(2):52-54.

8 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9 giriag k sharma, marta m gilson, hari nathan, et al.needle stick injurie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incidence and implications.academic medicine, 2009, 84(12): 1815-1821.

10 杜茵茵,叶荣森.传染病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环节及其处理情况调查.世界感染杂志,2006,6(5):447-448.

11 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基础医学论坛,2008,12:1128-1129.

12 dorevitch s, lacey s.e, abelmann a, et al.occupational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a us airpor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0, 52(5): 551-554.

13 朱秋群.在护基教学中加强针刺伤教育的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42-543.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血源性病原体;风险因素;预防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for blood-borne precautions。Methods:100 clinical nurses on questionnaires. Results: The way the risk of operation are: scalpel、glass、needle scratch、 pliers、 etc。Conclusion:Soun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operation Ordinance to increase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health care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risk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Keywords]Blood-borne pathogens;Risk Factors;Preventive measures

大量文献表明,医护人员为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发生的高危职业。多因诊疗、护理过程破损皮肤被病原体血液及体液污染、或针头及锐器刺破皮肤感染病原体。近年丙型、乙型肝炎,艾滋病等急速攀升,护士职业血源感染风险增加,护士职业血源性感染风险因素探究及防护对策刻不容缓[1][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临床工作护士100名。

1.2研究方法

依问卷形式,对护士血源性职业风险途径、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等进行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3.0软件展开统计分析。

2结果

2.1危险途径

问卷调研显示护士80次为锐器所伤,主要为手术刀片、玻璃、针刺划伤、钳子。见表一。

表一血源性危险因素列表

危险种类 刺伤次数 百分率(%)

钳子 3 3.75

玻璃 8 10.0

手术刀片 9 11.2

手术缝针刺伤害 11 13.8

注射器针头 16 20.0

输血(液)器的针头 33 41.2

2.2环境风险

医院血源性职业风险因科室工作紧张度与劳动程度的差异,护士所面对的风险亦不同,其风险发生率由高至低为:急诊科、普通外科、手术室、产科及内科与感染性疾病科。

2.3防护意识

护士防护风险意识低,加之业务不熟练、操作不当提高了受伤机率。伤后未正确及时进行补救,忽视了血源性传染严重性。一些护士不戴防护用具,忽略洗手,且未进行乙肝接种。皆护士易为血源性传染风险因素[3]。

2.4医护人员的风险部位

按风险程度依次为:手指、手掌、手背、脸部、眼睛、脚部。

3讨论

3.1加强护士自我预防意识

3.1.1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教育

研究表明,护士普遍存在防护意识淡薄,操作戴手套仅14%。所以,强化护士职业教育首推为降低血源性风险伤害有效措施。可举办相关防护讲座,给予有关感染现场传授,引用各类典型血源性感染事例,对护理人员感染状况展开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预防意识,严格遵循护理职业操作规范,实现护士自我预防目的。

3.1.2普及护士职业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为洗手、戴手套。护士接触所有病人血液、体液时务必戴手套,且严格遵循针刺伤预防原则。于医疗护理操作之后,必须彻底清洁双手。护士被刺伤时,务必马上挤压伤口且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然后以碘酒及乙醇消毒;若严重受伤,必须同医院感染管理科取得联系,做好监测。

3.2加强行政管理

3.2.1卫生行政机构需拟定对医护人员职业预防管理的有关政策

我国相继出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制度,健全了医护人员职业预防措施,保障了医护人员职业安全。可因我国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预防研究起步晚,不具医护人员职业预防立法条件,若能完善对医护职业感染与防护的管理法规,则为临床医护者最大喜讯。

3.2.2医疗机构增强对医护职业风险的关注

加大血源性风险人力、物力及财力投入。制定相关防范制度,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科学管理,把职业防护列为质量检查范畴、提高其执行力。需构建职业风险报告系统,医护人员遇血源性感染风险时可向相关部门上报。

3.2.3职业防护管理的规范制度为减少针刺伤发生率的保证

组织医护进行针刺伤风险预防学习,规范医护工作操作流程、构建危险因素上报机制、针刺伤登记管理机制与防治效果追踪机制。

3.2.4增加急诊室编制、免费注射有关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有效率达96%~99%为防止HBV感染、最有效的防护手段,并且疫苗对丁肝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提倡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的皆接种乙肝疫苗。

参考文献:

[1]肖利伟.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及预防分析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38(6):385-386.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门诊换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多年来对护理人员多强调奉献精神,自我防护意识没有摆到应有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缺乏。门诊换药室护士承担着急诊外伤患者清创缝合、脓肿切开引流、拔甲、压疮换药等,不可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受到各种病菌以及化学消毒剂、紫外线、锐器等意外伤害,故门诊换药室护士自我防护十分重要。本文就换药室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防护措施。

1职业危害

11生物性损害由于门诊换药室人员流动大,多为未明确有无传染病患者,护士在处置伤口时直接触创面,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血液、脓液、分泌物极易污染护士的手、工作服、面部、眼结膜等,另外处置过程中被刀、剪、针等锐器误伤,护士在防护工作不到位、自身抵抗力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特别以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主。我国是乙肝、丙肝高发区,由于锐器损伤,很容易被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一次性感染。据资料统计,0004 ml污染HBC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18%[1]。

12化学性危害消毒灭菌剂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缓慢的,没有迅速表露的症状,容易被忽略,一些消毒剂有强烈刺激性,对皮肤、黏膜、呼吸道都会造成一定损害,如双氧水、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疼、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

13物理性损伤紫外线常用于室内空气消毒,照射时如防护不挡,可引起电光性皮炎,严重的可引起放射性白内障,高浓度臭氧吸入可引起胸闷、肺水肿等。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损害的防护养成良好习惯,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皮肤破损,正确洗手,按照普通预防把所有患者按阳性对待,接触患者体液均要戴手套;进行各项操作时集中注意力,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重套;手术刀片的按卸必须用持针器;术后处理锐器时,应格外小心,应放置利器盒中,锐器收集到容器3/4时关闭盒盖。一旦刺伤皮肤,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压伤口,挤出血液,再用肥皂水、流动水冲洗,擦干并用碘伏或酒精消毒,采取合理预防性治疗,换药室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严格操作规程,必要时带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把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22化学性损害的防护加强室内通风,定时开窗换气。换药室护士配置和使用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掌握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注意事项,浓度准确,盛消毒液的容器要加盖。

23物理性损害的防护紫外线开关应按在室外,最好安装电脑定时开关,自动控制消毒时间,严禁紫外线消毒时人员进入消毒区,减少对人体的伤害,紫外线灯管更换、测试时要戴防护眼镜。用前,认真检查,如有破损、失效、不洁净不得使用。

3讨论

换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通过不同途径,学习、了解职业危害的相关信息和理论,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充分利用各种防护用具和屏障,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医务人员,使职业危害降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莉英.医护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2534.

[2]李建,姜青峰.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2.

[3]许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36.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安全防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72-01

1 对象与方法

对本科16名护士2006年1月-2008年1月被刺伤或划伤的次数及物种、被分泌物、体液污染的次数及部位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2 结果

2.1 手部皮肤损伤情况

共26人次,其中2年以下工作经验的18人次,占69.2%;2~15年工作经验的7人次,占26.9%;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1人次,占3.8%。损伤手部的物种为穿刺针、一次性备皮刀、输液针头、破碎的输液瓶等。

2.2 被体液、血液及分泌物污染情况

共54人次,其中被各种细菌标本污染手部者17人次,占31.5%;被血液、排泄物喷溅到工作服或隔离衣上者26人次,占48.1%;被其它体液污染面部者11人次,占20.4%。

3 讨论

近年来,肝炎(甲肝、乙肝)、麻疹、肺结核患者逐年增多,2006年6月,我地区甲肝爆发流行,2007年2月中旬开始麻疹流行,而我科护理人员是直接接触此类患者体液、血液及分泌物的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年限短的护士被刺伤、污染的频率最高,人数也最多;而几乎所有护士都有被分泌物污染的经历。为尽量避免损伤和被分泌物污染,减少护理伤害,制定以下防护策略。

3.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治理,规范护理操作各个环节

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的理论学习,增进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优化工作方式,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3.2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对护士进行标准安全管理教育及预防知识宣教,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指导每位护士如何在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由于其工作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力,防范意识差,更应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增强防护意识,积极防范各种潜在危害因素侵袭,预防职业性接触感染的发生。

3.3 避免针刺等锐器伤害,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严格管理各种锐器,尤其是用过的、带有血迹的锐器,建立针刺、体液等污染后及时报告、登记制度。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放入容器内,不可用手弯曲或破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不可套回针头帽内,以防刺伤手指。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预防。

3.4 加强消毒隔离观念,认真进行环境因素和作业风险评价

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min紫外线空气消毒,减少所发生的锐器伤及污染物危害。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3.5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定,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自身涵养,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