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

设计策略论文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引起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2014年6月9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新闻会了《广州市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宣传发动“万人行”工作方案》,并从6月10日起至7月4日组织发动11000余人参观垃圾终处理场。由此可见,举国上下对垃圾分类目标实施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收效却不理想。垃圾分类难,难于上青天,不动手对垃圾分类一方面是生活习惯所致,另一方面垃圾分类确实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设计能够引导生活,设计能够改变生活。基于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本课题采取逆向思维,避免走“先乱而后治”的老路子,试图将垃圾泛滥的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减少垃圾产量或者根本不产生垃圾才是走生态环保之路的王道策略。本文将从产品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对生活垃圾产量较大的产品包装的设计献计献策,重点对以下类别的产品包装进行改良设计:其中日常用品类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其包装能够重复利用,反复利用,实现“打酱油”的消费模式;食品药品类的产品包装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引导实现垃圾分类的“零时间”判断,使垃圾投放实现快、准、狠;玩具礼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的重点将体现在“少就是多”的经典理念之中,倡导越少越好的经济环保的流通意识,尽可能减少包装垃圾的产生,促进垃圾分类政策的有效实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垃圾,或者只有少量垃圾,那么垃圾分类问题是不是就不成问题了呢?

二、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

1日用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在所有生活垃圾成分当中,塑料算是占垃圾成分比例较高的一种。由于其分类回收成本较高、利润极低的特点,很多人都不愿意对废旧塑料进行买卖交换,因此塑料通常都会被直接丢弃。首先,在城市、街道、河流等处散落的废弃塑料瓶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破坏市容、景观;其次,废弃塑料瓶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2]。包装的功能是保护商品、传达商品信息、方便使用、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如果将包装的功能延伸至有利于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和方向,这对包装设计来将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日常用品类产品普及面广,消耗量大,同时产生的废弃塑料瓶也多,如牙膏牙刷,沐浴液洗发液,油盐酱醋等。这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的重点在于使包装能够重复利用,反复利用,采用“打酱油式”的消费模式。企业可以在商场或者超市、专营店等地点设置“加油站”,供用户持特定的装置“加油”,加什么品牌,加多少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种模式是通过一种类似饮水机的装置设计,加上一种能够持久利用的包装设计,引导用户摈弃用完即扔的习惯。这一设计策略满足经济环保的要求,从结构、造型、材料、工艺、成本、视觉效果、生态等方面实现多方位的利益优化,最重要的是减少可回收类产品包装垃圾的产量,减轻可回收类垃圾在回收过程中的负担,降低垃圾分类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损耗,降低垃圾回收成本,同时也能够降低企业的包装成本,从根本上做到节能环保,利国利民。

2食品药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食品药品都是入口的产品,常言道“病从口入”,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卫生条件的要求是绝对严格的,因此其包装也不容马虎。既然需要有,且必须有,那其包装设计策略就要从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结构的设计、包装变成垃圾之后垃圾分类的易识别性等角度入手考虑。就目前来讲,全国各个市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相比之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然而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垃圾一满灌得扔的习惯岂能是说改就改?即便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在行动上一旦出现需要动脑思考“手里的垃圾到底该进哪个桶”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随机”,垃圾分类的星星之火便瞬间灰飞烟灭。食品药品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是在终究要变成垃圾的产品上做明确的记号,让这个记号跟垃圾分类的收集容器色彩统一化,整体化,让市民一目了然,分类不再犯难。垃圾分类的主要公共设施垃圾桶的颜色是鲜明的,蓝色是可回收物收集容器,绿色是厨余垃圾收集容器,红色是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橙色是其他垃圾收集容器。那么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可以规定,无论企业在品牌宣传过程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何创新,产品外观或者外包装必须有一个颜色带要与垃圾分类的收集容器相吻合。这一环保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色彩引导实现垃圾分类的“零时间”判断,使垃圾投放实现快、准、狠。

3玩具礼品类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与食品药品类产品相比,玩具礼品类产品的包装在卫生程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上就没有那么严格。事实上,玩具和礼品却被包装的更加的严实,几乎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尤其是礼品。而这些包装外壳几乎无一例外的被遗弃,不管是塑料、纸盒,还是木盒。当然,关于“体面”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并且在很多人看来,产品包装的高大上就是“体面”。这种意识显然不符合当今社会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一观念需要改变。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对于玩具礼品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简化外形,在不影响运输和使用的前提下,将包装尽可能的简化,采用“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能用线形材料的就不用面材,能用点形包装的就不用线形,能少就少,节约用料。其次,在不能节约包装材料的情况下,就尽可能使包装设计具备一定的功能性,事物一旦有了功用,也就不会那么轻易的被丢弃。

三、结语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2篇

绿色建筑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自从1960年代提出生态建筑的理念,世界绿色建筑的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浅绿试点尝试初级阶段,深绿推广深化中级阶段和泛绿完善普及高级阶段。1)纵观中国20年绿色建筑的发展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总体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目前尚处于由浅绿向深绿转型的阶段,并憧憬着向泛绿阶段跃进,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还较为局限和滞后。2012年5月国家财政部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1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其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在于: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规模化、规范化、体系化与产业化发展。但是所有这些思路和方案,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以追求绿色建筑科技进步为核心和绿色产业意识下对于资源的节减控特点。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困境在于:采用绿色科技手段的主动式节能措施与设备的堆砌,在研发、建造和安装上投入高成本。绿色建筑建成后的管理、营运与维护也存在高能耗的隐患。尽管国家制定了激励绿色建筑建设的财经支持政策,但是财金的耗损本身与节约社会资源的绿色宗旨相悖,使得绿色建筑的推广受到阻碍。绿色建筑市场增长的障碍主要体现在:1、成本与清算机制问题;2、教育与意识薄弱;3、缺乏适用的评估机制。2)这些问题已经超越绿色科技的范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升绿色意识,及将绿色建筑设计向人文设计策略方向拓展。

2提升绿色建筑认知层面,建构绿色设计整体思维

本次论坛呈现出从设计的本原出发,拓宽绿色建筑发展思维的新趋势,被动式节能和绿色建筑管理运营方式成为讨论的热点。例如:秦佑国教授3)在题为“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些看法”的演讲中,重申“经济、美观、实用”的基本方针,呼吁“关注普通建筑”,具体例举了垃圾收集处理、整治工业废弃地、空置房利用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鄢涛先生4)的“生态、朴素、精致——可持续建筑设计趋势初探”的演讲以国外实地考察为借鉴,结合国内优秀经验,提出从认知层面建构设计适应需求的朴素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引导需求,模拟健康情境设计,进行精心设计和细节完善,以及生态城规划控制和屋顶绿化自主经营等行政管理制度和法理政策层面的创新思路。刘鹏先生5)的“绿色建筑从示范到适用”提出关注用户体验,回归绿色本质,即建筑寿命期内“节约、环保、好用”的利益链统筹概念。汤民先生6)的“绿色建筑新国际的变化”提出“绿色建筑全程贯注设计管理”的观点。基于对全球化的“人类困境”7)和人与自然共生的相关理论背景的思考,要走出绿色建筑发展的困境,必须提升对绿色本质的认知层面,扩增绿色建筑的思想内涵。泛绿阶段的“泛”首先指社会普遍接受绿色理念,其次是绿色建筑向生态城市发展。绿色建筑设计不是指狭义的“图纸设计阶段”,而是要建构绿色设计的整体思维:即涵盖从理念到政策,从设计到施工,从使用到运营,从技术到管理,从产业到市场,从评价标准到人才培养的统筹计划与全面控制;除了专业领域的绿色科技研发与应用,还应向全民普及绿色意识并落实到社会行为范畴;以被动式的节能技术为主导,强调区域特色、因地制宜;降低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全方位最大化地达成开源节能的绩效;以及建立能源审计、能效测评等,进行包括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营两种评价标识的实效性和持续性的评估。

3拓展绿色建筑人文设计策略,倡导绿色行动系统方法

吴良镛院士指出人类文明进程从“机器时代”走向“生命时代”,从“技术时代”走向“人文时代”,大科学必然与大艺术结合共融的大趋势[1]。结合自身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本人将绿色科技创新之外的意识引导、运营管理等方法归纳成为绿色建筑的人文设计策略。这里所指的人文设计策略主要是由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等非自然科学派生的方法与手段。相对于前面所说的科技核心主导因素,人文设计策略是以人为本的,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整体思维指导下,结合绿色科技创造与绿色人文设计策略进行统筹设计。以下拟对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文设计策略的意义、范畴、特点和方法进行梳理归纳。从绿色建筑设计思想来看,日本建筑学会系统地总结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中早已提出从人类自身着手的系列绿色发展措施。在“人类”和“城镇与社区”栏目下,罗列了“提出新的生活模式”、“建筑师与居民合作研究”、“保护传统生产”、“共生现象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公共参与,尊重地方性”等绿色人文设计策略。意味着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应让公众参与进来,通过宣传和培养绿色意识,设置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鼓励自发性和有组织地实施绿色生产,创收效益,营造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与绿色生活方式(表1)。从绿色建筑推广实践来看,由美国环保局(EPA)发起的“eeBuildings”8)提出了“无成本、低成本节能措施”的主动性运营和控制计划,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商业建筑业主和管理者合作,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和设备资源,采取推广经验、自愿实施的方式,共同协助,预先确定最佳的运营管理措施,以便迅速降低建筑物能耗。这也是从资源整合、共享、效能最大化的角度实现可观的成本和能源的节约,作为打造绿色建筑的组成部分。从绿色建筑行动普及来看,可以通过人文设计策略来加强环保意识宣传和进行全民社会责任教育,推广深化绿色意识,培养绿色行为习惯。其中政策、媒体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关键在于应将绿色人文设计策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措施,形成系统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从非技术或低技术层面,突破节能的片面。从激发公众绿色思维、合理开源、智能产业、建筑运营的综合角度推进绿色行动,缔造绿色文明。从人自身出发,从点滴做起,倡导绿色行动的自觉性和日常化是最为普及和有效的方法。尽管人文设计策略往往不象高科技产品那样立竿见影,但长期广泛的应用将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方面发挥可观的绿色效能,对于提高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也具有显著作用。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来看,[3]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评价体系,以及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均已将建筑的管理运营和社会效应环节纳入了评价体系。[4]德国开发的DGNB体系确立了社会文化与功能质量方面的评价内容。社会文化功能属于隐性的非技术范畴,但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度。管理科学在社会生产方面的重大意义已达成社会共识。应在绿色建筑生命周期中形成科学的设计程序,在策划和设计阶段针对未来绿色生活情境的拟设,对运营模式和社会文化效能进行精心规划和统筹控制。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属于一个智能化系统。相对于设计和建造来说,建筑的后期运营及维护时效性在建筑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运营的效果不仅在于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管理运作和能动反应,运营的思路更应该在绿色建筑的前期定位、立项、策划、中期设计和后期建造过程中纳入全盘考量。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人文设计策略的范畴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培养全面的绿色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普及绿色观念,鼓励公众参与,多方协作共建;二,提倡绿色整体思维,以低技术含量的人文设计策略作为高科技手段的补充,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政策、法规、策划、设计、管理、运营、检测等各个环节;三,形成共生的生态文化,达成社会文化经济综合效益;四,建构绿色的生活方式,通过人文学科与建筑的关联性生成智慧策略和软设计方法,进行绿色生活意象和情境的创造。

4以低技术高创新的软设计体系建构绿色生活情境

绿色效应的达成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使用过程中实现的,并最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查尔斯?埃姆斯CharlesEames对于“设计”的定义是“安排各种要素,以最好地达到一个特定目标的一个计划。”[5]设计的根本目标应该是“生活”本身。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则是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而各种要素指应调动一切技术与非技术的可能手段。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要细微地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现象学提出立足于胡塞尔所说的“日常生活世界”(livedWorld)[6]。按照原研哉所说的是“抱持设计概念来生活”[7]。人文设计策略侧重于提升大众基本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从而自主地建构美好的绿色生活。人文设计策略不但具有培养绿色认知的作用,而且是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技术9)的集合,可以转化落实到绿色行动。人文设计策略在意识形态上属于高智慧的创见,在设计手段上具有科技含量低的特点,故归纳为“低技术手段”10)。相对于可见的建筑物化形态的硬,和从实体建造到设备安装的硬件建筑化过程而言,设计思想和方法属于隐性的“软件”系统,应用人文设计策略的建筑运营组织和管理控制方法往往不是硬性规则,也不能简单量度,而应根据具体情境设定和灵活操作,具有柔性、弹性、人性化特点,可以称为“软设计”11)。绿色建筑人文设计策略属于“低技术软设计”体系,关涉于生活理念、审美意识和情感价值的综合创造等建筑的深层特质和设计的本质涵义,更全面地反应设计的整体思维,符合回归自然、地域文化和创造生态文明的绿色大趋势。绿色建筑“软设计”从意识形态的建构着手,以认知支配行为,以低技术的人文设计策略为手段,具有高智能高创新的思维特色,包括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生活情景和人文意境的创造,并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达成和谐的绿色生活状态。“软设计”理论意义深远,虽然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学术体系,但已有许多学者的研究关注于这一领域。在《生活的建筑》[8]一书中,周启元提出“生活需要建筑,建筑回归生活”的理念,从生活质量指标、家庭房等角度将狭义的建筑设计诠释为生活的全程策划。生活建筑的理念涵盖生活管家、心理咨询、营养保健、运动健身、文化素养、教育进修、财务策划、品味生活等多种非硬质实体,并通过宣传教育、城市管理、经济运作手段,加强市民伦理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和引导社会行为等软件的策划、建设和控制。形成整套的“低技术软设计”方法论,以有效设计系列达成期许的愿景。而这里所倡导的满足全地球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建筑,与绿色建筑定义中的“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和“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9]的范畴和目标一致。故应将绿色建筑设计纳入“建筑生活”的理论框架体系。从建筑建筑到建筑生活12),将是后新时代人居环境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本人自2004-2012年在巴黎从事以场所和事件理论为基础的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空缺理论”和“视觉思考方法论”之研究[10];并介入建筑与其它艺术门类(文学、电影、舞蹈、服装等)的交叉学科进行探索,[11]编排空间情节,[12]进行“情境创造”13);通过“情境创造”来填补空缺,属于人文设计策略范畴,具有低技术软设计的特点,其重点在于建立建筑与人的关系。将人文设计策略移用于绿色建筑设计,深入到生活现实进行细节性研究与设计,结合绿色建筑的人文主题,探索各种策略及其相关技术,形成绿色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在城市建设中加以引申、发展,引导和服务于人们的文明、环保的日常活动。

5绿色人文设计策略——运用软设计,回归低技术

5.1漫滩路改造——穿衣戴帽莫如养生正容

重庆市巫溪县“漫滩路风貌改造”项目最初定位为仿古的城市形象工程,要求将四十五栋七十、八十年代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的外立面改成传统民居的式样。我们认为改造的目的不是形式风格的打造,而是生活方式的再生,只有着力于整治旧建筑的现实问题,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我们以绿色思想为依据,依据罗兰?巴尔特提出风景的可观性应结合可居性的观点[13],本着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出发,提出了一些具有低技术软设计特点的人文设计策略:(1)合理安排设计与施工程序,低调进行城市硬件改造。对漫滩路旧楼评估认定的历史建筑加以保留维护。(2)采取适当措施对普通民宅进行加固、清洁和内部的根本性整治;改善旧建筑的安全性能、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包括清理旧楼外表的污损,拆除防盗网,增建卫生间,配置空调机位,改善通风隔音等物理性能,处理和缓解邻里声音和视线干扰,疏通消防通道,排除火灾隐患等。14)(3)城市硬件建设:对于已经拆迁的节点地段进行重点新建,打造公共空间和场所,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的生态、人文景观品质,建构城市意象。(4)改良城市软件,即对城市建筑和公共场所的使用、运营和管理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包括宣传、教育、引导、示范和管制,组织公益活动,激发良性事件,沉淀城市记忆等。(5)与巫溪当时正在推进的“美化我家”活动相结合,倡导环保绿色意识,发起“鲜花工程”行动,即组织居民在每户阳台、窗台种植花卉15),对旧楼阳台和窗台进行设计改造,增加花池花槽等构件设施。这一系列踏实朴素的“软设计”方法,需要决策者、投资者、设计者、管理者和公众达成共识并协力实施。在整体设计思想指导下,摈却了虚假的大规模外观建设,避免了盲目的耗资耗力;将项目极其有限的两千万元投资运用到细节和实处,以发挥最大效益,并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城市自主建设。实际上这是以节能、开源、改善环境、有益健康为原则的绿色人文设计策略的体现。

5.2迎丰花园——一个平台集合的绿梦

同样在低造价的条件限制下,在巫溪迎丰花园建设项目中,我们继续遵循基本设计的思想,并采用了一系列绿色人文设计策略,打造低成本原生态的山地特色居住社区:(1)设计结合自然[14],重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关系。因地制宜,保持山地特色,整体布局顺应山势,利用建筑的高差,为每一户提供良好的朝向、景向、日照。(2)我们从老城中提取了“巫溪叠嶂”的现实城市意象[15],在设计中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处理建筑体量,创造宜人的尺度感,并以带大量绿化平台的小居住单元进行组合,采用传统民居退台、错层、吊层、切分、堆积、反复的手法,积少成多,层叠而起。(3)充分考虑外部空间组织和环境配置、过渡空间的使用性和活动功能的完善性。大量错落有致的生活和景观平台为住户提供了户外活动灰空间和半开敞的休闲、种植场所。公共庭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台阶式菜地,推行“菜园经济”,延续地域景观元素,形成台地田园风貌。(4)采取大众参与和科学管理方式,对户外空间的经济性进行评估、合理营运;可制定一系列制度,比如无害种植、分户承租、产值分配等。这个构想可以追溯到《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贾敏探春兴利管理大观园的园林的情境[16]。这个情境可以部分还原巫溪城乡结合的的生活方式。(5)尽量采用低技术低成本的方法解决各种基本功能、技术、经济和美学问题,比如廉租房采用可变户型设计,供居民灵活自主改造,满足多样使用需求。色彩、材质、肌理的设计纳入巫溪地方特色。这里我们采用了空间情节的编排手法引导设计,并延续老城的人文气息和固有意象,再现“田园生活”图景,创造出“城乡得兼,是我家园”的新型城镇绿色生活情境,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情感。由于当地居民比较悠闲,收入低下,讲究实用,菜地较之草坪花园更适宜。维护费用和产出价值相对比较实惠,户外平台和台地菜园既有雅俗共赏的景观效应,又具有低碳节能、开源富氧的绿色社区特色,还可以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愿望,增加劳作情趣,丰富的日常生活,以及直接享用种植的劳动成果,为廉租房住户节约开支。并通过菜园经济的管理模式,组织人们参与其中,在劳动互动中,促进居民的邻里交流。可以预见,在未来历时性过程中,这些平台有待居民去不断完善,自我演绎,呈现出有机性、差异性、多样性,并由居民把社区住活,住成有生命有质感的“绿城”。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我们所采取的人文设计策略均符合绿色思想。首先运用了尺度控制的形式法则,采用小尺度低技术建造手法降低成本。其次是从文学提供的间接经验[17]中获得借鉴,通过事件制造的软设计方法进行可持续的情境创造:一是诗情画意的景观立意;二是田园生活的情境模拟。1973年舒马赫发表的《小就是美》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主张在城市发展中采用“以人为尺度的发展方式”[18]。这种人性化尺度的控制也符合绿色设计原则。科林?罗在《拼贴城市》中指出:西方城市是一种小规模现实化和许多未完成的目的组成,那里有一些自我完善的建筑组团形成的较小的和谐环境[19]。设计在这里为许多“未完成的目的”提供创造的可能,这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思想[20]。阿尔多?罗西也指出:“城市在此被理解为建筑。我所说的建筑,不仅是指城市视觉形象与城市不同建筑的总和,还包括城市的历时建设、美学意图和生活环境的创造。建筑赋予社会以具体的形式。城市获得了自身的意识和记忆。”[21]这里生活事件和环境的历时性与美学意图属于软设计范畴,也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思维。

6建筑绿色生活——让绿色成为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高潮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4篇

重庆市传统民居在设计上与人类传统的人文理念有着非常明显的统一,由于区域特点,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因本地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聚落布局特点。重庆市在本地区的山地地貌影响下,已经形成了以生活需求和人文理念为指导的特有的布局习惯。一般由于山地地貌交通运输受到极大限制特点,重庆山地居民在选择居住地点时,常常以背山面水为原则,通过居住在靠近水流的地方,以获得便利的水路交通。另外从风水学角度上讲,靠近有水的地方居住还可增加居住区域的灵性,是更加适合人类聚居的场所。在传统民居区域的街道设计上,常常会为了增加居住区的通风性,而设计成与自然风向的主要方向一致,从而获得更加优秀的通风性,不仅能够保持空气更换与清新,还能够及时带走过多的湿气,避免因区域封闭而造成的总闷热不适环境。

二、传统民族建筑单体的空间形态

随着中华民族长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区域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而民居作为一种代表区域文化最直接的形式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及环境特点。重庆市所处的山地地形,决定了在这一特定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上的建筑特点,由于重庆地处纬度偏低的区域,又属于山地面积较多,因此常常会因通风不利造成气候闷热、潮湿。而经历过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变化至今,人们的居住建设设计也已经形成了因区域气候特点而进行能够进行相应的调节功能的空间形态和布局。重庆市的传统民居常常以通风、降温、除湿三大建筑设计原则来实现房屋的调节气候功能,创造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

三、山地低层住宅设计布局策略

(一)选址策略。针对山地低层住宅的选址应当本着合理的设计思路与科学的设计原则,对地址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并准确的分析自然、气候变化因素,并根据周围环境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备来进行项目地址的选择。由于低层住宅对于传统的文化因素要求较高,因此在满足了基本了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风水因素。

(二)布局与地形适应性策略。要充分利用低层住宅的设计特点,最大化利用一些不适合建设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区域,通过科学的设计手段,实现低层住宅的高水平设计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通过利用坡地的阶梯性特点,将住宅布局设计与顺应地势,不仅能够创造出高水平的低层住宅项目,还能够设计出更加有特色的景观,实现在平原区域无法营造的艺术设计效果。目前重庆市一些项目将阶梯地形动用的好处,实现了最佳利用效果,例如南山.山与城高端别墅群就很好的利用了地形的阶梯性特点,营造了非常高端且富有艺术感的住宅设计效果。

(三)布局与本土气候关系策略。与传统的居住群落一样,无论何种住宅设计都需要考虑气候因素,住宅项目的设计需要根据区域性的气候特点,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案,使住宅区域在建成后能够有一定的区域气候调节功能,对气候不利于宜人舒适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输导,实现更加宜居的住宅设计效果。重庆市所处的区域特点要求能够将建设群落设计的能够有效促进区域通风,及时调节湿热空气,创造舒适的气候环境。

四、结束语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

旅游业是我国规模庞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所倡导的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打造赋有民族品牌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已向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属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和品位极高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品牌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如何对区域旅游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将灿烂的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旅游产业,依托广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既传承广具魅力的礼仪、歌舞、习俗、服饰以及饮食等优秀文化特点,又符合未来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内涵及设计原则

当今,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墨守陈规、经年不变的旅游地形象已对新时期旅游者的吸引相对乏力,且日益成为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基于旅游文化的旅游产业,即是从“资源竞争”、“产品竞争”迈向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更高层次的“品牌竞争”。旅游地品牌设计不仅体现着旅游地整体实力,更预示着旅游地未来的发展趋势。

旅游文化所呈现的独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旅游地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文历史的集中体现,因此旅游产业的品牌设计,应秉承“系统性、差异性、创新性”原则,挖掘和梳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向旅游者传递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地灿烂文化,同时选择理想的电视、广告或赞助等媒体组合,支持和推广品牌计划,强化品牌个性,客观反映旅游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设计策略思考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西旅游区域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以及“大区域、大旅游”观念陈旧;资源开发联动性较差,相对分散,缺乏共同发展的协作经营理念;产品创新手段不足,降低了市场竞争力;旅游是一项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产品设计不科学、宣传力度达不到等不仅限制了区域品牌,也严重影响了广西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品牌设计策略思考

置身于地域特色的文化视角。地域文化由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俗特征等构成。旅游品牌设计,只有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用最朴实、贴切的本土语言结合现代设计思想,才能将民族或地区的哲学思想、审美心理、价值观念等优秀文化渗透到旅游产业,使人们在欣赏自然旅游资源秀丽风光的同时,了解景点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塑造和升华旅游地区的品牌形象。广西有美丽的奇山异水,唐代著名文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仅道出了桂林的山清水秀,更增添了令人遐想和撼动心灵的文化内涵;刘三姐在漓江岸边,带领百姓用唱山歌的形式,与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的地主莫老爷和三个秀才智斗的民间传说,还有广西属多少数民族地区,壮族三月三的歌圩、远近闻名抛绣球、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侗族的木楼以及独有的京族风情等传说,都曾在人们心中留下过美好的印象,也为人们的广西之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痴迷忘返。因此,基于文化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品牌设计的核心和灵魂。

立足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向东南亚,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海南等毗邻,是我国华南通往西南的枢纽,又与港澳地区接壤,是全国惟一的沿边、沿海、沿线的民族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应组织专家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估,根据市场需求,选取最有地域特色的高品位、大规模、有特色的景区景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呈现地域魅力,使其成为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异国情调,以及进军东盟市场的旅游精品,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设计时,应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的文化范畴进行定位,将自然地理意境与形象之美、历史文化的底蕴与象征之美以及民族民俗的神秘与个性之美浑然天成,并赋予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生机和活力。

着力于旅游品牌的设计推广。影像设计在旅游品牌推广中至关重要,是构建传播旅游地品牌形象的直观载体,不仅对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发生不同凡响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远的人文、历史背景构筑了旅游产业赖以长盛不衰的灵魂。因此,旅游品牌的设计,应在展示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更加注重丰富的文化特色的传递。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伴随着刘三姐动人的歌声所展现的秀丽怡人的自然风光,令人对桂林山水心驰神往,半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在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睹民族文化风采;《五朵金花》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使云南省大理自治州的苍山、洱海、蝴蝶泉等优美景色享誉天下;《阿诗玛》则通过撒尼族古朴浓郁民俗风情与奇特秀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使石林家喻户晓。时隔多年,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集文化艺术、民族震撼、视觉表征于一体,以全新的旅游品牌设计模式,再一次深刻地将旅游文化与产业品牌完美结合和升华。

放眼于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未来发展。广西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30多年来,其以民族旅游村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独占鳌头并打开了国际市场走向世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产业品牌设计更应加快设计转型和设计创新,将旅游资源优势顺利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为广西带来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新的经济增长。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性技术,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对广西的旅游资源、人文背景等深刻挖掘、分析研究、梳理整合,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开发和打造部级、世界级旅游精品,实现全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使旅游产业成为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又堂.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5-37.

[2]覃澄.桂林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1: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6篇

1当前建筑遮阳存在的问题

1.1与通风、采光及视线的矛盾

遮阳的主要目的是遮挡阳光辐射,但遮挡直射光的同时,也会降低室内照度,在阴天更为不利。不合理的建筑遮阳方式还会阻碍空气流动,改变自然通风的流向,对自然通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使室内通风不畅。此外,遮阳挡光的同时也会遮挡视线,尤其是垂直式和挡板式遮阳[1]。因此,适宜的建筑遮阳方式选择应该是将室内采光、通风、视线等因素综合考虑,保证建筑遮阳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天然光的调节和控制作用的同时,不影响其对通风、采光、视线等其他功能的影响。

1.2与能源利用结合较少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公共建筑中都可以看到遮阳与保温或太阳能利用相结合的例子,而在中国却很少。一方面是国内外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由于造价较高在国内不易推广;另一方面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意识淡薄,因为建筑遮阳是遮挡阳光的建筑措施,很少有人把太阳能利用或墙体蓄热保温与建筑遮阳联系起来。这是两者的矛盾所在,但也正是发掘其潜力的关键点所在。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整合矛盾,可使建筑遮阳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的同时,又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供途径。1.3与建筑造型缺乏整体考虑在遮阳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不但要考虑建筑遮阳技术性能的完备,还应考虑建筑艺术上的美感。当前不少建筑缺乏对遮阳与建筑造型的整体性考虑,只是把遮阳作为建筑完工后的一个附加部分;同时,我国建筑遮阳基本处于低技术的发展阶段,材料和工艺创新不够,新型遮阳技术应用不足,遮阳的艺术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采用巧妙的设计和适宜的技术,把外遮阳作为活跃的立面元素加以利用,可使建筑遮阳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创新,建筑本身也能成为集遮阳与造型于一体的艺术作品[2]。

2改善建筑遮阳的途径

2.1性能的兼容性

建筑遮阳与建筑围护结构需要实现的其他功能(如视野、采光、保温、通风、隔声等)之间相互关联,甚而功能矛盾(图1),这就要求遮阳设计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建筑的各种功能需求确定影响因子和矩阵分析,通过量化和权重比较,计算综合性能最大值,以此确定综合性能最优化的建筑遮阳设计模式。

2.2技术的适宜性

根据舒马赫的适宜技术理论①,设计时应该采用符合地方特殊条件的技术,在地方条件限制下做出最佳的技术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分析,将地方材料、民间工艺与构造做法、地域风格与文化符号等因素融入遮阳设计中的“适宜性”理念,能使建筑既适应气候变化,提高遮阳效果,又能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如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设计的位于新卡里多尼亚的吉巴欧文化中心(图2),通过研究当地传统的棚屋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提取出了“编织”的构筑模式,运用木材和不锈钢材料,巧妙地实现了建筑造型与遮阳、自然通风以及本土文化特征的结合。

2.3设计的整体性

遮阳是建筑造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现代建筑整体艺术形式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的整体性强调遮阳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兼顾。遮阳的整体设计与材料选择及其特性分析有关。可用作遮阳的材料,既有混凝土板、布料、木材、金属等传统材料,也有高强玻璃纤维、棱镜、特种玻璃、膜等新型材料。不同图1遮阳与其他功能的关系图2吉巴欧文化中心遮阳的地域性体现表1不同类型遮阳的材料、形式及应用材料有不同特性,与遮阳设计相关的特性包括材料的透光性(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材料的质地(硬质和软质)、材料反射吸热性能等[3]。新材料的运用和新施工工艺的产生,给遮阳的功能改进和造型创作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平台(表1)。

3复合化的建筑遮阳设计策略

3.1结合太阳能利用的遮阳设计策略

发掘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节约资源和实现生态化的重要途径。太阳能是巨大而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将遮阳与太阳能利用相结合是复合化建筑遮阳设计的创新方向。这一策略应当满足太阳能采集的地理环境(避免在日照率较低的地区使用)与建筑朝向的要求,才能达到好的功效。太阳能的利用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图3)。直接利用中日照和供暖大多是在冬季,要求遮阳构件不能对太阳光过多遮挡;间接利用中发电主要是在夏季,遮阳构件与太阳能发电装置组合有两种方式:①采用光电转换玻璃作为遮阳材料;②将光电板集成在遮阳设施上,在遮阳同时使光电板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线照射,达到效率的最优化[4]。台南财政大楼的遮阳设计就是采用了这一方式(图4),太阳能光电板能根据具体气候状况做出采光、太阳能发电、遮阳等应变。

3.2遮阳与多项功能相整合的设计策略

围护结构各性能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在遮阳设计时应兼顾其他因素考虑,综合性能最佳的遮阳措施才是适宜的设计。遮阳与采光、通风、视线等功能的综合是复合化遮阳设计的重要策略。(1)遮阳与采光的一体化设计遮阳与采光综合的方式有三种(图5):①设置活动遮阳百叶。据天气情况转动遮阳构件,调节光线进入室内的光照量;②设置固定反射式挡光板。挡光板在阻挡太阳光对板下窗户的直射同时,将部分太阳光反射入室内,再经过具散射功能的室内天花转化成柔和的光线供采光使用;③采用活动挡光板遮阳。这种方式结合了活动百叶的可调性与固定反射式挡光板对光线的再分配两大优势,对光线的控制更为灵活[5]。(2)遮阳与视线的一体化设计较大尺度的遮阳设施一般不容易产生视线遮挡的问题,而较小尺度的遮阳构件如百叶帘、格栅、穿孔板等或多或少会对视线产生影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与影响室内向室外的观看相比,百叶帘和格栅对于由室外向室内的视线遮挡更强,这又不失为一个优点。基于遮阳的,同时尽可能的允许室内观赏室外景色,而又使室外不能轻易地看到室内场景的原则,建筑遮阳材料的选择是关键,适宜的遮阳材料包括:单向透光的百叶帘和格栅、特种玻璃制品、透明度较高的遮阳面料等[6]。(3)遮阳与通风的一体化设计遮阳设施的设置不当会对自然通风造成阻碍。减少遮阳对通风的不良影响,有以下三种策略:①双层玻璃幕墙空腔内置入遮阳装置。遮阳系统置于内外玻璃幕墙之间的空气间层内,采用可调节式遮阳方式,起遮阳和热反射的作用。而外层“皮”设有开口供新鲜空气进入两层玻璃之间的空腔,在内层幕墙上设有可开启的窗户,便于自然通风(图6);②合理设计遮阳构件的安装位置。一般情况下遮阳构件会改变风的方向,并减缓进入房间的风速。如果对遮阳板的安装位置稍作调整,如与墙体留出缝隙、下移或上移遮阳板等,可引导气流转向[7](图7);③合理选择遮阳板的形式。实心的水平遮阳板与空隙较多的遮阳板对通风的影响不同,由图8可知,采用空隙较多的遮阳板,热空气上升不会受阻,产生的气流有利于带走室外热量[8]。因此,水平遮阳宜选用格栅或者镂空的遮阳板,或根据环境气流设计流线型孔洞式通风遮阳构件(图9),实现遮阳与通风的一体化设计。

3.3基于地域特性的遮阳复合设计策略

保持地域差异性有赖于技术与地方文化、经济的创造性结合。基于地域特性的遮阳复合设计主要指结合地域气候的设计方法、结合地方材料与构造的遮阳技术,有利于建筑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和对地域特色的表达。(1)基于地域气候的遮阳设计无论是何种遮阳方式,都应该对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性。遮阳与地域气候相适应是有效设计的前提。若采用固定式的遮阳,应该考虑不同季节和时间段的太阳的角度和方位,以此定出合理的出挑尺寸、倾斜角度;活动式遮阳的气候适应性比固定式的强,它可以根据日照变化动态调整自身的结构,满足各种日照情况的遮阳要求[9](图10)。(2)遮阳与地方材料、技术的复合将传统建造技术、地方材料与现代化精细、易操作的加工工艺相结合的遮阳设计,能更好地获得地域认同(图11)。如盛产木材的北欧和加拿大等国,木质结构的建筑及木材遮阳,都利用了木料隔热、保温性能好,且具有易于加工、置换的优点(图11a)。另外,将传统遮阳技术运用在现代建筑中也是一种适宜设计的策略。例如,以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大屋檐为遮阳原理的现代混凝土建筑屋面设计(图11e),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屋檐的出挑宽度刚好能有效地遮挡夏季日光而又不影响冬季日光进入室内。这种结合地方特点的建筑遮阳设计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

结语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设计公司发展策略

通过与许多设计界专家的交流,黄蔚女士(桥中设计咨询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和创办人)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适合我国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即如何才能在保持盈利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脱颖而出,抓住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机会,成为国际一流的设计公司。她着重针对中国设计界的现状提出了包括客户管理,行销,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未来规划等方面的宝贵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近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对于设计的需求也日趋旺盛,同时中国企业对设计的认识也逐渐深刻,由过去对海外产品的简单模仿到如今意识到独特的设计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蓬勃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的逐渐重视和支持给中国设计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机,日本国际设计交流协会(JDF)于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对上海及广州两地设计事务所的一次权威调查显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设计界进入了一个“大爆炸”阶段,不仅在数量上急速攀升,在规模上也急剧扩大,几年前由两三个人发起成立,目前已发展至规模达50人~100人的事务所屡见不鲜。

在不断的学习探索、摸爬滚打中,中国的设计公司积累了自身实力,形成了自己的特长:如计算机操作能力强、人员充足、开发速度快等。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设计行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即:还仅仅停留在造型设计的层次上,缺乏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系统思考的能力,调查、策略、流程,运营等能力较弱,同时由于经验和技巧不足,设计质量不高,设计流程中各阶段的工作比较粗糙。

可以看到,中国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和细分,成熟和细分不仅指消费者市场,也指行业和更广义的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设计逐渐在企业事务中形成特殊而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渐渐脱离企业,形成了独立而专业的设计行业。因为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往往会在自身内部建立很多的职能和部门,企业有自己庞大的设计部门,市场部门,公关部门,内部的广告公司和媒体部门,然而最终却导致了效率的低下、思路的狭隘、观念的落后和腐败的盛行。而将这些委托给专业的设计公司却可以更好地在利益分享的前提下配置和整合资源,保证更有创意、管理严谨有序且具有生产力的解决方案。

时代赋予了设计公司新的定义和内涵,对设计公司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设计公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疲于比稿,为了竞标大打价格战,到处用各种方法和伎俩拉生意。事实证明,一味地降价、比稿只能导致设计公司为了生存问题疲于奔命,陷入埋头苦干的泥潭而无法发展,同时还助长有些公司骗稿、混稿的风气,使整个设计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其实不重视设计,最后承担风险的还是企业本身,深圳一家公司通过征稿的方式骗取了一些学生的设计方案,然而由于方案的不成熟和缺乏沟通使得设计在投产时遇到了各种工艺结构等问题,本来可在半年内完成的项目最终却花了一年多才勉强上市,公司也因此损失惨重,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十分普遍。随着行业市场的不断规范,国际知名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的设计公司只有加强优势,增加服务价值,规范管理,与客户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才能改变现状,也只有这样定位的公司才能在市场若干年的大浪淘沙之后成为幸存者。

黄蔚女士将中国的设计业态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

﹡1980年至1990年是纯粹的模仿(copy)阶段。

﹡1990年至2000年是追随(following)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内的公司开始在模仿国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变动。

﹡2000年至2010年可以视为本土设计崛起(localization)的阶段,也就是开始根据中国用户的喜好来对现有产品进行本土化调整和改良性设计。

﹡2010年至2020年则将是创新(innovation)阶段,我们中国设计将会有世界一流影响力的品牌,他们将为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带来完全独立的创新性设计。

面对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如何在今后的市场上立足,如何形成规范的行业规范,如何迎接国外来的朋友?设计公司应将眼光放得更远些,依靠我们自身,在服务好本土企业和品牌的基础上建立战略联盟和不断加强核心的竞争能力。

如何获得长期稳定的客户

形成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是设计公司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我们的设计公司所欠缺的,一直以来的价格战使得不少设计公司不得不草草对待客户,匆匆给出并不完善的方案,企业也对设计公司不够尊重和信任,一味通过报价来取舍投标公司,导致设计公司与企业关系的畸形,使得设计公司客户的回头率较低。

下面介绍一些实用法则,维护和发展长期客户关系。

1.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增加服务的策略性和质量。

﹡为了确立竞争优势,首先要确立你的公司在市场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显示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本质区别。要耐心地向客户介绍公司的宗旨、知识产权和工作方法,让他们了解公司的设计能力、技术支持以及公司提供的独特服务。

﹡介绍公司的成功案例对树立客户信心极为重要,向他们证实你们为客户创造的独特成效。要强调公司的策略,方案,计划以及其他服务,比如专利技术等,以协助客户赶超其竞争对手。提供一些老客户作为参考,向他们描述公司与老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续约情况。还可以介绍一下成功方案背后的核心员工和团队。

﹡为客户详细说明项目流程,比如最终的书面计划书将如何形成,如何从员工处获得信息,与他们一起列出投资回报远景,自始至终都要与客户的高级管理人员保持良好的交流,最后还应有一个跟踪期,确保方案或计划能够圆满实施。

﹡时刻注意市场的变化,了解什么才是卖点?客户购买什么?客户可能购买设计公司提供的整套服务,也可能购买处于策略和概念阶段的产品,再由公司内部团队执行和发展这些方案。大多数客户更喜欢模板式的表述,将其部分按客户的要求配置,从而显示出你的个性化服务,在与客户的交流过程中,尽量考虑地深入和全面,了解客户真正地需要,也要注重发掘客户的潜在需要。

﹡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资源,改进工作方法和技术,吸纳更多人才对于吸引客户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客户互动,交流,并进一步理解客户的生意,组织结构乃至他们的个性,提供更为专业地服务。

﹡提高工作效率,精简工作范围或者调整工作流程。删去一些繁复的介绍,加快工作进程,略去不重要的程序,在不降低服务质量或不影响方案效果的基础上可以多个程序同时进行,为客户带来更快捷有效的服务。

2.多样化的客户管理。

﹡重视与老客户形成的密切的合作关系,要为他们提供更好地服务并将他们归入“A”类客户组。老客户是新工作的最佳来源,所需成本却是最低的,应训练你的客户经理以及员工们在已有项目中寻找商机的能力。当然,也要注重创造与新客户的强大合作关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客户关系来确保稳定的工作来源。

一般公司的客户比例遵循一个80/20原则,即20%的客户占公司总收益的80%(也有些公司该比率为70/30和75/25)。但是对于设计公司来说,这是个高风险的状态。你的“A”类客户组可以集中于那些带来最大收益流的关键客户,但由于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客户的开支难以预测,因此专家更提倡多样化的收益流。﹡一些设计公司建议在第一阶段服务提供折扣优惠以吸引客户了解自己。不过要记住,优惠只针对服务初期,显示你有诚意营造良好的客户关系,同时你所提供的服务也要根据折扣相应减少,而接下来的服务或额外的方案不应再提供折扣。

不轻易降价是设计公司都要遵守的原则问题。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更不用说你的客户了。要向客户清楚说明你的工作范围和相应的收费标准。

﹡要严格依照双方协议的付款时间,这对公司长期的财务稳健和士气非常关键。款项逾期未付时就应停止相应的工作。谨慎考虑是否要继续维持无利润客户。

3.创造性地开拓市场。

﹡对于某些设计公司来说,过窄的客户群就是他们的发展障碍。以项目形式运作的设计公司需要让目标领域的高层人士都尽可能知晓自己的公司,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构思项目时想到自己。国外很多成功的设计公司都是通过一个个目标客户的开发、积累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客户资料库。比如,向目标公司的财务总监发送品牌评估方面的邮件和追踪电话。不能等待生意自己送上门来,也不要期望客户会主动回电回邮。应发动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积极搜寻潜在客户。

﹡建立客户资料库,通过它来使客户公司的决策者知晓你所提供的服务,适时地用信件或者网络方式为他们送上合适的宣传材料,印刷品,新闻稿,讲座以及节日卡片。利用这些资料信息挖掘目前有潜力的老客户的需要,可以帮助你评估并建立核心客户关系,同时也可以向他们适时地推荐新的服务项目。对每一份客户合同进行备份,记录项目进行中发生的事宜和以后的进程。

﹡建立网站使客户能及时了解公司的详细情况,清楚标明联系人姓名,电话和负责人的邮件地址。此外还要经常更新公司信息。

﹡公共关系(PREVENT)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你可以鼓励员工和负责人积极参与媒体活动——比如电视节目和公共活动,投身公益事业,在各种会议上发表看法,出席权威评审团以及为商务和专业期刊杂志撰写文章。作为公司则可以参加一些商务展,商业活动或者以公司名义组织讨论会和评审会来扩展客户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出版书籍,刊登广告,赢得奖项和竞赛来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如何提升项目价值,保证项目质量

很多企业内部本身都具备设计和开发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即使是一家成功的企业仍要向设计公司寻求帮助以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呢?IDEO的一次调查显示有以下四个主要原因:

﹡成熟的能力。基于丰富的资源,设计公司正好提供了超出企业内部能力的专业服务。

﹡速度。井然有序的项目管理程序和独立的操作过程可为企业获得赢取市场的快速反应。

﹡专业知识。设计公司通过大量项目经验所积累的在材料、技术或市场方面的先进专业知识是企业内部团队所欠缺和生疏的。

﹡创新。独立于企业之外的设计公司会用全新的视点关注企业的议题并产生构想为企业寻找新的突破口。

这些原因揭示了设计公司的价值并不是留于设计出表面装饰华丽的产品,而是如何经营、通过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设计的关键并不是因为它能让事物的外观更美丽或者获取什么奖项,而是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满足消费者不断更新的观念和潜在的需求。人们总是不断要求追加服务而企业也希望不断提高其无形资产价值。设计公司要做的是站在沟通双方的角度上,更充分地理解什么是商品,什么是顾客,而什么又是组织管理等等看似基本的问题,为企业解决困扰,从根本上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因此设计元素是基于这一系列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形成的,决不是浮于表面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由普通学生设计的企业LOGO一般只能开价2000元左右,而一位资深设计师的作品的价值却是20万,是前者的100倍。他们之间的差距不在于后者的方案比前者漂亮100倍,也不在于后者提供了比前者多100倍的方案(现实情况总是相反的),这里根本的区别是学生倾向于为了设计而设计,注重表面形式却忽略了设计最重要的内涵。而大师们在构思方案之前却是做足功课,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深入了解项目背后的信息和客户真正的需要,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来进行创作,胸有成竹,水到渠成地形成自己的作品,而设计的真正价值也正是如此。

是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利润呢?还是通过挖掘客户需求来创造价值?事实证明价格战只是一种短视行为,一味埋头于压低设计价格将导致设计公司陷入疲于奔命的恶性循环,没有资金和时间来深入理解项目,设计作品也将渐渐丧失灵魂,成为毫无创新可言的表面功夫。要真正提升公司的实力和价值,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成为客户的伙伴,通过成功的合作取得相互尊重的平等地位,提高设计的附加价值,这样才能获取相应的利润,积累资金并进一步投资于员工培训,学习等活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营机制。

要从疲于奔命的恶性循环转变到创造价值的良性运营循环,提升所操作的项目价值和质量,设计公司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客户公司策略性目标的贡献

﹡通过高层决策者与管理者的支持,将“设计行为”界定为和企业的重要活动建立关联。

﹡将“设计策略”作为最高准则之一,并得到企业最高管理层的认可和监督。

2.管理设计资源

﹡建立完整的设计咨询与市场研究计划、用户研究,以拟定“设计战略”。

﹡设计人力资源的最佳化与员工训培训。

﹡建立完整的设计资料库(如文章、案例知识、图库、书籍、项目过程文档等),强化产品开发知识管理。这项工作也被称为整合“信息孤岛”,即:把信息由分散变为分享。因为前期的经验和知识对于设计公司来说,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整合的过程就好像将一个团队由一群羊变成了一头狮子。

﹡设计设备及设计工具的整合与最佳化。

3.管理设计过程

﹡建立标准的设计作业程序和管制方法。

﹡确立设计品质准则。

﹡每一个设计步骤都要与客户进行沟通检讨与确认。

﹡设计专案的时间管理、人力配置、设备分配与资源预算管理。

﹡与客户的前后衔接部门的联系。

4.建立设计资讯和创意构想的网络

﹡设计活动的完整记录。

﹡强大健全的设计资料库。

﹡设计理念的宣扬。

这里要强调项目计划的重要性,只有在项目之初制定周全完整的计划才能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少走弯路,从而确保项目价值和质量,项目计划的重要性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

﹡避免遗漏重要的任务

﹡更畅通的沟通渠道

﹡团队间对项目达成共识

﹡避免灰色地带

﹡预先识别可能的风险/困难

﹡图形显示项目进展,一目了然

﹡项目经理有了可用的管理工具

﹡将“突发事件”的数量降低到最小

﹡提高可信性,增强客户满意程度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1 当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一项有明确目的的人类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白觉或不自觉地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自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解以各种方式、方法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设计和安排。但是由于教学中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仅仅凭借经验和直觉等主观判断来制定教学设计,未必能很好地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1]多媒体教学可以变传统的以“教室、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开放式的学生教育;可以变“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为个别化、因材施教的教学;可以变被动单向式学习活动为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双向交互式学习,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目前,多媒体教材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和学科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演示性的较多,智能型的较少,而且交互性不强,有的只是以幻灯片罗列的形式,甚至没有声音,只是单维效果,没有达到多种媒体共同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的效果;有的设计整体色彩和主题不协调、或是背景和前景色调过于相近,影响了视觉效果。

2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策略

2.1 厘清多媒体教材内涵

多媒体教材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习作出评价的教育媒体。多媒体教材媒体语言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语言形式,它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视听元素的组合,以崭新的视听形象来传播知识信息。媒体语言包括文本、静图(包括图形和图像)、色彩、声音、活动视频、动画和画面组接与过渡等元素。知晓什么是多媒体教材的内涵将有利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对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多媒体教材教育优化与整合,做到为我所用。

2.2 合理应用其传播特性

媒体是有语言特性的,只有对媒体语言能够理解和解释,才能正确使用这种媒体。在众多的教学媒体中文本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分,在概念的表达,描述抽象、复杂的问题方面具有简洁明了、精确度高的独特优点,而且最擅长的是高度概括各种极为抽象和具有结论性的表述。文本的输入和修改都极为方便,数据量小,它在课件中实现课件内容的变换、跳转的功能。另一个就是图形、图像媒体,其具有较强的形象直观性,它不仅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图形图像有效地传播教育信息,产生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色彩、多变的布局,本身具有强烈的审美性和艺术感染力。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至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对于多媒体教材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不管是字体、图片等单个元素还是整体合成,在色彩运用时要避免屏幕色彩过杂,注重整体色调的统一,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确保主体突出,利用色彩营造特定情绪气氛。声音媒体包括解说、音响、配乐。它在教学内容阐述、表达主题思想、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描写背景、激发联想、转换场景、强化节奏及唤起注意等反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各种媒体语言的特点,合理使用,才不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

2.3 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动画内容设置为例,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多样性而滥用动画。动画的运用要体现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要符合心理学规律,把教学中那些深奥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条理的具体形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提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动画的应用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多媒体教材中,使用动画的最佳时机,是借助动画形式,表现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复杂的工作原理。实践证明,只有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所设计出的多媒体课件才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平时要多了解教学对象,多走人学生生活,多参与他们的活动,从而对其进行全面地掌握,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高针对性。

例如,曾有一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其用录像机将学生课间生活的全过程拍摄下来,然后以这个录像内容作为训练写作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上课时,首先播放录像后并引导学生从整体和细节上把握课间生活的全过程,以确定记叙的重点和详略;其次,要求学生边看边说,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最后,当堂动笔作文,选出较优秀的作文通过实物投影仪,当堂评议。

上面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学生课间生活的场景在课堂上得以反复地再现和定格,师生都能从中选取所需要的信息,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被激发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它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展示了其充满生机活力的独有魅力,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环境,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吉林省双辽市兴隆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双辽 136421)

参考文献:

[1]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多媒体教学指导[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2]尤婷.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2(14).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9篇

一、当前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机构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工程的整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诸如机构设计缺乏牢固性、耐久性、设计规范不统一等等都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

1.当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缺乏整体牢固性。当前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缺乏整体牢固性,土木工程建筑的承压力底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差,导致建筑物事故多发。当地震、爆炸等事故发生时,建筑整体结构就会因为承载能力差,设计整体缺乏牢固性,而容易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重大问题的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当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没有合理的安全规范。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规范的设置不全面、执行不严格,与国外严格的全面的规范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外的很多古建筑历经百年依然屹立不倒,而我国很多建筑十几年不到就已经发生了墙体开裂等问题。因此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设置需要进一步提高。

3.当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缺乏持久性。由于我国各地区环境的差异较大,环境变化较大,环境的湿度、土质的温度以及酸碱都会对建筑造成影响,影响钢筋混凝土和建筑材料的寿命,然而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之所以出现耐久性差的原因就是忽视了环境因素对于建筑的影响,造成了建筑物的耐久性差,年久衰败,出现安全隐患,造成事故多发。

二、安全性前提下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策略方法研究

1.制定并不断完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行业规范和标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对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促进了安全性设计的规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需要有重要的制度和规范来保障,所以制定相关规范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是生产建设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建筑物的必备条件,是保障结构设计安全的重要内容。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需要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部门和国家要监督管理部门的执行,如果遇到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设计一定要及时停止并按照行业规范和标准加以严格改进。行业规范和标准的严格制定是工程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一定要不断完善我国的土木结构设计规范,跟随时代的脚步,建设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符合安全标准的建筑物。

2.不断加强土木工程设计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只有其自身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土木工程的安全性有多重要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才能使建筑物达到应达到质量标准。所以必须严格加强对于土木工程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其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思想。具体可以通过相关内容的考试规范其行为,加强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灌输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的重要性,让工作人员意识到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对于人们的影响,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此同时,土木工程设计人员不仅仅需要有超强的安全意识,更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强硬的技术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将这些软件设备植入于安全操作的过程中,才能使土木工程的安全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因此,要提高设计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就要对其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思想意识进行严格的规范与要求。

3.综合性评估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案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的评估需要在设计之前进行,对其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等方面做出综合性、准确精确地评估,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设计报价和评估总结,确定其经济性和安全性,从头抓起,在土木工程建设的首要阶段进行严格规范,以保障接下来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障土木工程的安全进行。

4.加强控制设计中参数的安全积累问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涉及非常多的参数,每一个参数看似很小,但是对于整个工程的影响却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安全积累问题例如,建筑材料的数量、价格、使用面积等等,这些参数对于结构和建筑的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土木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如果在这些参数上出了问题,即使后来的建设过程非常严谨,也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设计中参数的安全积累,使土木工程设计中每一个因素都能达到国家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使建筑程序严谨、安全、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建设出合格的建筑,才能达到国家与人们对于土木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期望。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10篇

以传统空间布局与现代功能相结合,国际大巴扎空间场所展示着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商贸以及穆斯林独特的经营方式等,由此显现着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然而,国际大巴扎现有环境标识缺少营造场所意象的文化审美功能,其视觉造型基础元素以及彰显地域文化属性的视觉符号方面显得匮乏,尚未处理好功能设计和文化内涵、审美设计的有机关系.标识制作风格及材料选用凌乱,缺乏地域性与场所性表现,无法与环境有机结合.

2国际大巴扎标识系统设计策略

2.1系统化

首先,将国际大巴扎环境标识作为一个整体,将其在图形、文字、版式、色彩、尺度、造型、材质上统一起来,达到与环境特质的最大化协调,强调整体性与规范性.统一标识设计语言,运用统一的标志与符号.例如信息标识、导向标识、管理标识、说明标识等通过合理统一的规划与设计,在视觉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性.强调信息层次分明,风格一致,在造型上达到视觉语言、空间形态的一致性,有较强的信息传达与识别性[46].其次,对建筑群内、外部空间中同序列、同类型导向标识的安排做到位置得当、间距合理、有始有终,从而避免使用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出现视觉混淆,导致迷失方向[7].

2.2体现环境特征与地域属性

从环境设计学的角度来看,标识系统也是一种环境设施类型,承担着与场所形象相关的环境美学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8].具体是指标识系统以文字、图形、符号、形态、色彩、材质等构成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同时融入环境,并承载着环境美学和文化功能.国际大巴扎环境标识设计如何体现环境特质及文化功能,这是设计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其标识的组成应具有独特的、自成一体的标识类型和设计内容.经过基础调研并总结,从两方面给以综合分析:其一,国际大巴扎其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与环境特征,集中体现了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其二,作为城市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国际大巴扎具有城市形象或地域文化显现的代表性.由此,在国际大巴扎标识设计中,其设计元素以及视觉造型基础元素的提取可来源于国际大巴扎本身的建筑风格及特征、地域风土渊源、新疆民族文化(文脉)以及城市中的自然地理因素(地脉)这四个方面[1].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其图形符号方面,可将国际通用标识与环境个性化标识结合,以体现地域文化和温馨独到的语言来诠释环境.其中环境个性化标识的来源则可在以上讨论的四方面寻找或提取.并将提取的设计元素,作为基本的设计单元进行拓展和衍生设计,并融入时代因子,形成符合环境定位和地域文化审美要求的“符号”.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必须兼顾标识系统在功能上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等.又如,在标识形态方面,同样需要强调基于环境特征和场所意象的设计与形式构建.如图所示,具有场所感的信息标识设计提案(如图4所示),在设计中以地域风土渊源因素以及国际大巴扎建筑特征与风格因素等给以归纳和提炼,使标识载体其形态在形式上符合地域环境意向和地域文化审美认同感.

2.3人性化

环境标识系统是以满足到访者信息需求,为受众带来便利为第一目标.因此,环境标识的设计必须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根本依据,把人的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使之成为为人提供信息的指南[8].另外,在国际大巴扎空间环境设施的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目标之一还在于增强无障碍设计的人文关怀意识等[9].

2.4国际化

国际大巴扎作为新疆城市窗口和旅游目的地,其环境标识系统设计还应体现时代精神和国际化设计理念,以提升城市旅游业发展和运营的水平.国际化定位的基本依据可归纳为从乌鲁木齐旅游统计数据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目标定位上来看,推进国际旅游环境建设,可增加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体现国际化设计原则可归纳为两点:首先,在文字信息中,使用中文(包括维文)的同时配有国际普遍使用的英文.其次,由于符号可以跨越语言障碍,这样就可以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10].其不仅可以为环境带来有效的管理,更能体现国际大巴扎标识系统的公众性特征等.

3结语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随文练笔;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语文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使得学生熟练运用和实践语文。在小学教学指标中,还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就是写作综合能力和阅读能力,随文练笔就是将写和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高效写作训练。其有负担小、写作快、篇幅短和高效率优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阅读、写作教学方式。

一、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有效结合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教师角度分析,通过作文写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指导是对小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定向训练,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作文教学划入到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中,可以使随文练笔效果更加明显。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随笔是指在教学任务范围内,定向训练学生理解和阅读能力,并按照语文阅读内容安排小练笔,将写作和阅读结合施教,借鉴阅读精华部分运用在写作中,并经常分析典型范例,从而让学生透彻了解语文阅读材料,以至于可以熟练使用在自己写作中。让小学生思维借助于语文阅读课堂上的教学指导,开阔阅读视野,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语文阅读提高写作,让阅读指导写作。结合语文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是一种双赢策略。不但使学生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还可以使阅读作为写作范例,从阅读技巧剖析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并且这种长期语文阅读和随文练笔的训练,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语文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设计策略

(一)在“情趣”下进行随文练笔

语文课文教学中,最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就是“趣味点”,可以使阅读更加跌宕起伏,巧合之趣、童心之趣、形象之趣等,正是阅读文章的亮点,将学生吸引到文章内容中,受笔者文笔的牵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学生就愿意接受老师教学指导,同时快速接受阅读和写作技巧,并可以熟练的运用在课程随文练笔中,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

(二)随文练笔情感抒发

小学高年级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过渡期以及思维训练的萌芽期,因此正确的思维和创造力引导,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需要运用“情”观照文本,找出文本深化和读写切合点。由于语文材料在内容表达上含有丰富情感,教师对此内容可以进行详细讲解,用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融入到作者写作描绘出的意境中。学生这时会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因此,可以通过随文练笔体现出来。也就说如果选择好“点”,训练合理,就可以快速提升写作和阅读能力。

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随文练笔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与和平教育两方面进行,原文是以写信形式出现的,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解后,让学生根据原文写一封感言信: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创伤,并伴随着恐惧、疾病、痛苦和分离,甚至是死亡的折磨。每个人对此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者是根据文本阅读,真情实感的写一封信寄给伊拉克小朋友,可以是战争发起者、战士、朋友或领导人角度出发。

(三)合理开展文本与情节

记事或是写人课文中较为常用练笔手法就是扩写。扩写是学生在通读和仔细阅读任务完成后,建立在深度理解课文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写作手法,将阅读原文简单、抽象之处加以想象展开,充分发挥,也是对原文丰富生动随文练笔设计。在语文课题研究中,记事和写人类型阅读文本练笔点一般是文章关键性词语、句子、重点段落,耐人寻味之处。如果需要重点进行阅读教学,就要使学生理解和感悟阅读文本人物形象与情感所动之处,并有针对性的对这些“点”进行扩写。扩写途径包括很多种,例如留白处扩写、意象还原扩写、情感体现扩写等。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重现”小女孩卖火柴情境,教师可以按照课本阅读要求学生改编成对话形式,班级里选出优秀对话文本,让学生即兴表现或情境配音,也可以扩展文本,写出后续卖火柴情节,让同学加以表演。在这样课堂设计上,学生得到了随文练笔训练的同时,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使得通过文字表达和情境再现加深小学生学习印象。

(四)教师随文练笔指导基本原则

随文练笔指导可以使学生写作更加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增强写作效果,本文着重强调适度性原则,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小学生承受能力;第二,掌握课堂或课下随文练笔疏密度,如果练习过于频繁,会增加学生阅读压力,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练习过于疏少,会淡化学生兴趣,前期教学指导工作白白浪费;第三,考虑阅读教学随文练笔难易程度,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学生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后,可适当增加难度;第四,灵活运用随文练笔。其是课文阅读的衍生教学,可深度了解课文。

三、结语

学生进入到小学高年级学习期,仍处于独立思考萌芽阶段,缺少写作驾驭能力,因此,适当阅读中增加随文练笔教学尤为重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语言能力,并将自己所想、所感,利用文字充分表达出来。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写作指导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逐渐开展随文练笔,可在促进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为写作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单文娟.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高潮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

(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法院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流线组织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是一座集审判业务、办公和宿舍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基地南侧为市民广场,项目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捷。该建筑面积为32413.9m2,其中:办公大楼15层,面积20175.6m2;审判大楼3层,面积8947.8m2,生活楼5层,面积3290.5m2。

因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急需办公及审判场所,方案设计招标规定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上法院建筑功能的特殊要求,且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关于法院建筑设计的规范,所以我们在方案构思之前专门到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厦门海事法院进行现场调研,与法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在短时间里完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造型独特的方案创造了条件。在中标之后我们又到广东省汕头市参观莫泊治大师最近的作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分析基地现状及法院建筑本身特点,抓住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组织和建筑造型,明确了总的设计思路,经过精心的设计,方案以合理的平面功能布局、巧妙的流线安排及大方典雅的造型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一、总体布局

城市法院用地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连,这样便于合理组织办公入口、审判入口、羁押入口和生活入口不同性质的人流。可该项目用地紧张,形状不规则,只有南面通过城市广场与沿海大道相连。因用地条件的先天不足,给设计带来了挑战。为方便法院工作人员上下班,人民群众的上访和旁听,总平面布局时,把法院建筑中办公部分入口和审判区入口设置在基地的南边;犯罪嫌疑人羁押入口设在用地的北面;生活区入口布置在用地西北面,在用地内布置一条环形车道,把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建筑主体面向沿海大道。本工程用地通过一条弧形道路与城市广场、沿海大道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而威严的台阶柱廊作为办公楼室内空间与城市广场室外空间的过渡空间,营造出人民法院庄严肃穆的气氛,突出法院建筑的形象特征。法庭部分布置在基地的东侧,利用不规则的地形退让出一块广场,便于人流的疏散。法庭与办公区尽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方便法官办公和开庭,提高工作效率,并可形成较大的体量以强调法院威严的气势。宿舍区作为附属用房主要用于内部生活及招待之需,布置在基地的西侧,获得比较安静和私密的空间。办公、法庭与宿舍区围绕着内庭院组合在一起,联系紧密又分区明确。由于设有内庭院,大大减弱了法庭对办公区及宿舍区相互间的干扰,改善了环境并获得了汽车回旋、停放及人流集散的场地。在有限的用地里,为法院的工作人员在西面规划了一个篮球场地。由于资金短缺,地下水位高,地质情况不理想等诸多因素,建设方决定建筑物不做地下室。为解决停车的问题,方案设计把办公楼和生活楼一层架空作车库,这样既解决了停车问题又抬高了办公楼入口的位置。用地南面规划了用植草砖铺成的室外临时停车位,既美化环境又解决停车问题。为满足远期停车的需要,已向市政府提出申请,把南面规划城市广场纳入中级法院的建设,作为法制广场供市民休闲,接受法制教育。

二、交通流线组织

根据法院

建筑自身特殊功能的需要,为实现审判的公正性,法院工作人员、证人、犯罪嫌疑人和旁听人员等各种流线应互不干扰,严格分开。

2.1平面交通组织

法庭公众入口和办公主入口、宿舍入口及犯罪嫌疑人羁押出入口,分别设于基地南面、西北面和北面,做到公众、审判员、内部员工及犯罪嫌疑人4种人流出入口严格区分,各自独立。办公区和审判区通过封闭连廊形成法官通道,内部执法人员、庭审人员与外来人员互不影响。办公楼和生活楼平面交通主要由贯通整个平面的内廊进行水平联系。审判区通过环形走廊把法庭、证人室、合议室、羁押室、办公室及卫生间等辅助房间连成一体。考虑到要杜绝犯罪嫌疑人逃跑、串供、自杀和被害的可能,羁押室设置单独隔离的出入口,警车能直达,并且尽量缩短了与审判区的距离,设置了完全隔离的安全通道,不与其它人流路线交叉重叠。

2.2竖向交通组织

办公楼设有4台电梯,2台一组,分别设在东西两端。在一楼设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可从一楼进入电梯到达办公楼任意一层。办公区设两座防烟楼梯间,既满足平时相邻楼层的联系,又能满足紧急情况下疏散的要求。生活楼设两座封闭楼梯间,以满足竖向交通和疏散的要求。审判区设1台电梯供残疾人与老年人使用,同时设了3座封闭楼梯间,以满足不同人流的使用。办公区与审判区既相对独立又通过走廊联系在一起。整个大楼设智能管理系统,除底下几层对外办公接待的房间外,其余的房间、走廊与电梯必需通过电子识别系统认可才能进入,以保障法院工作人员、武器库和档案的安全。

三、功能分区

随着社会的法制化,审判业务日趋益重,该法院要求设置26个小法庭,4个中法庭,1个大法庭(可容纳662名听众)。设计把规模小使用频繁的小法庭设在底层,将规模大且使用较少的大法庭置于三层并创造出无柱空间,既符合结构布置的原则又经济方便。办公楼裙房部分设置为外来人流相对集中,与法庭关系较为密切的大空间设新闻中心、立案大厅、扣押物品仓库;高层部分作办公、档案室及图书、资料阅览室;顶层中心部位设置了羽毛球馆(属无柱空间,二层高)供法院工作人员紧张工作之余锻炼使用,以缓解工作压力。

四、建筑形象

在立面造型的处理上,吸收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端庄的形体、粗旷的轮廓、对称的立面、虚实的对比、夸大的尺度、坚实的材质等,充分体现出法院作为国家机器的尊严。在沿海大道侧的办公楼面向市民广场,并在中轴线上设置宽大的直上2层的台阶和门厅,3层楼高的弧形柱廊环抱广场,营造出法院庄严肃穆的气氛。办公楼主立面有意识地在规整的体形中间嵌入一块大玻璃幕,隐喻“明镜高悬”。办公楼主体简洁的楔形体块犹如一块巨大的惊堂木座落在广场上,强调“执法如山”;顶部对称均衡的造型象征公正与公平,立面上舒展的水平线条延绵于天际与大地融为一体,象征着人民法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及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些设计元素及符号,塑造出法院鲜明的建筑性格及独特的建筑形象。

五、技术措施

法院建筑除需采取一般办公建筑的常规技术措施外,还有其特殊的要求。

(1)法院档案库的要求比一般的办公建筑要高,设计采用了较先进的有轨轻型密集档案柜。这种产品密封性好,空间利用率高。因档案库存放的档案为纸质和软盘,不能采用常规的喷淋灭火系统,故本工程采用气体灭火系统。相应照明灯和窗玻璃都采用了防爆产品,为防紫外线对档案的损坏,档案库设了双层防紫外线窗帘。为保持档案库恒温恒湿的状态,档案库设自动控制的通风空调系统。同时配有自动监控系统,通过球形摄像头把档案库的情况24小时不间断送回中心控制室,实行全天候监控。

(2)武器库对安全要求高,设计除考虑自动监控系统外,还在旁边设武警值班室。

(3)审判区的空调室外机放在裙楼屋顶,为避免震动和噪声,除选用低噪声产品外,还在设备安装时设橡胶垫片,并在设备与办公楼之间设轻型隔音板,尽可能降低噪音对办公区的影响。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14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多是来自于课后练习或练习册,有时甚至还没上课,学生就能猜到今天作业内容是什么了。这就说明,一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融入个性化的知识,只是布置一些机械、枯燥、重复的练习题。使得学生看到作业就感到头疼,甚至有的学生开始养成抄答案的坏习惯,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聋校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一些语言生动、具有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爱上数学作业。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明今年8岁,比妈妈小24岁,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第二道题目是让学生回家问问自己父母的年龄,然后算出父母比自己大多少岁,是自己年龄的几倍。布置生活化作业,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布置层次型的作业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同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不同,形成了个体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设计多层次的作业,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现象,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三、布置实践型作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时,我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完成统计班级男生、女生的身高。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实践的过程、制作统计表、计算平均数、画出条形图并得出结论。布置探究型作业,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团队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第15篇

设计师有责任参与协助,推动发展: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面临离退休的人员也在快速增长,但是临近退休或刚退休还没有达到老年标准的人群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年龄在50岁~60岁的人群,他们处于中年晚期,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极为特殊的群体,这部分人面对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面对退休及再适应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是最多也是最复杂的(如图二所示)。这不仅仅是个社会问题,也是设计问题,我们这些设计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人群退休适应性培训是最合适的“退休缓冲渠道”。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对该年龄段人员所施行的教育主要是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针对在职即将退休的职工所进行的培训辅导,目的是为了帮助她们从身心两方面对退休后生活进行调节和规划。这项教育的开展是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然而这项退休适应,受到经济以及各方面的约束,在我国只在北上广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零星有一些,因此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培训课程。因此,以社区为阵地对该群体进行适应性教育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本研究正是以社区为单位,展开对该群体有关退休适应性教育需求的调查,试图根据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和反映出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应对退休适应性培训的在线平台服务系统进行创新设计。

2设计介入社区养老及退休适应的社会问题

2.1社区养老及退休适应服务的现状

社区为老服务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近几年来,社区养老服务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娱乐设施、医疗保健组织的设立;二是设立包护组,组织志愿者队伍对孤寡老人和护理等。对于退休适应性培训,其提法始于日本,它是一种对员工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指导与设计。欧美也在员工帮助计划(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s)中增添关于退休计划(RetirementPlan)和退休前教育(Pro-retirementEducation)的内容。其目的:一是使即将退休的员工能够在在职期间(退休预备期),从身心两个方面做好准备,正确认识和接受退休前后生活的巨大差异,成功度过其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二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力的再开发以及各种交流讨论活动等,使老年员工重新发掘和确认人生的价值,以度过充实的退休生活,并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2]。日本的退休适应性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生涯、生活设计课程、舒适健康课程、趣味信息课程、温暖福利课程、能力再开发课程、再就业准备课程、经济理财课程、法律常识课程等[3]。我国现行的培训体系是以企业和社会为双重主体,而目前,退休适应性培训在我国还未引起高度重视,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比较贫乏;而且在培训的内容、形式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也缺乏相关的资金、人员、场地等的支持。因此,要成功探索和推行这一培训模式,就必须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联合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四方面,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退休适应性社区平台服务系统。

2.2设计介入社会问题为社区养老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

社会问题有设计介入后呈现出崭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美国肯塔基州州政府专门针对退休系统KRS(KentuckyRetirementSystems)创建了一个网站,退休系统除了管理退休金福利,还负责管理退休人员的健康以及残疾和死亡福利。其内容主要包括退休金发放以及理财,退休再就业,(这些方面的内容比较详细和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养老主要靠养老金以及老人自己的财物收入,美国子女养老比较少。)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和资讯。其商业模式中,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雇员供款,雇主供款和投资回报率。在美国也有很多关于退休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是为准退休人员提供退休计划,退休理财,退休生活的娱乐兴趣的培养等咨询和课程等服务。设计介入社会问题,为社区养老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图四是美国肯塔基州州政府专门针对退休系统KRS(KentuckyRetirementSystems)创建了一个网站,退休系统除了管理退休金福利,还负责管理退休人员的健康以及残疾和死亡福利的好处。其内容主要包括退休金发放以及理财,退休再就业,(这些方面的内容比较详细和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养老主要靠养老金以及老人自己的财物收入,美国子女养老比较少。)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和资讯。其商业模式中,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雇员供款,雇主供款和投资回报率。

3设计策略探究

3.1PSS思维带来的新的理念和方法给社会服务及可持续提供新的思路

产品服务系统(PSS)设计就是将产品与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某种功能,使用户在不拥有产品本身的情况下,需求却能够得到满足。蒂姆杰克逊指出新的服务型体系的核心是通过服务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包括健康、移动、娱乐等等。斯塔赫尔(Stahel)对产品服务系统给出这样的定义“:产品服务系统是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对现有价值进行资源整合[4]。核心是提供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是一项创新策略,它需要以策略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眼光来规划及设计产品服务系统。产品服务系统的关键是为客户提供特定的结果或功能,如干净的衣服,便捷的移动,温暖的空间等。PSS思维的新的理念和方法给社会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在社区养老的PSS中大部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为主,当今,老年人的娱乐生活等方面受到异地养老等的限制,导致晚年生活不充实,有些社区就会提供老人的活动室以及发送娱乐信息,帮助老年人过一个充实而又美好的晚年生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较成熟的社区养老“时间银行”的模式,不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对服务过程进行管理,而且政府从立法上保障该模式的发展,模式运行中的经费来源、互助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培训等都做严格的要求[5]。目前中国许多城市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时间银行”主要依托于社区,重点的服务对象是老人。

3.2新信息科技为社会服务提供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与互联网早己走入了千家万户,比尔•盖茨所预言的“数字化社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基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社区服务中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妥诸如护照申请、财产公证等事。市民能通过网络支付水、电等公用事业费等社区一些特殊服务,可以查询求助网上地图,网上有本社区的地图,标明本社区所处的位置,本社区内主要城镇、街道及主要医疗、商业点等,还可以通过该网站连接到国际网上其他站点。居民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获得本社区的信息服务,而且可以自行访问、存储大量信息,可以在网上讨论热点问题,可以与当选官员交谈,可以通过E-mail在48小时内得到关于市政服务的答复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社区居民家庭中互联网的普及率日益提高,互联网虚拟社区也开始逐渐在现实社区中建立起来。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共同事务组建起一个个社区QQ群、社区BBS、社区微博,讨论与社区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社区问题[6]。并且越来越多的社区管理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社区营利组织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区进行合作治理。2001年,中央政府就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一些城市也开展了此类项目的尝试,例如96156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96909广州社区服务网、宁波市海曙区的中国81890服务网、88547上海社区服务网和96596武汉社区在线等都是国内较早成立的社区服务网络系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随着种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智能化生活”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深圳的“家e通智能社区服务平台”是智能化社区的典型,居民打开家e通,一个小小的PAD,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世界,从日用采购,到便民服务,从智能家居,到邻里沟通。这些新信息科技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新型平台。图三是深圳健康E家的例子。

3.3这种新型适应性平台的前景

当前的准退休人员他们经历了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跨越,他们对于信息时代的电子产品虽然接触的相对比较晚,但是并没有太大的抵触。相反他们在努力的接纳电子产品,以及学习使用电子产品。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接收信息平台的信息相对比较及时,所以这种新型的适应性平台有助于他们获得退休适应性教育。于此同时这样的新型平台因为不受到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将会更加广泛的为用户服务,不论是即将异地养老的,还是在不同企业工作的社区人员都能平等的享受到退休适应性教育。另一方面,个人家庭以及企业都对此有需求:我国自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的比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种“银色浪潮”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员工的更新换代的进一步加速,一大批企业员工将要离开工作舞台,离开企业,转入不再工作的生活状态,一些人就容易患上所谓的“退休综合症”[7]。退休适应性培训不仅可以改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缓解人才流入和流出矛盾,而且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推动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据调查有50%以上的老年人,退休时无思想准备,有些人因为缺乏心理或者物质上的准备,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角色的转变使得他们对未来产生了恐惧感。因为突然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昨天还在精神百倍、紧张地按部就班去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退休综合症主要是企业人恐惧退休以后经济的问题、人际关系、身体健康、权利和荣耀的变化所引起的种种不适应反应。还有老人体力下降,若家庭照顾不周和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更会加重其心理障碍。企业和社区如果能够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就会大大降低退休综合症的几率。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