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设计人才论文范文

设计人才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设计人才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设计人才论文

第1篇

服装是一个、、、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精神,浓缩着人类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相对落后的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以信息技术和生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等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正在成为现实。国与国间的经济交往的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未来的服装,可能很难说清它是源于何种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具有一代新风,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第2篇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实验、机械设计实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创新设计相结合,并与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更好地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制作相结合的目的。“1+2+3”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主线;两种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三个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互促进,课内设计训练与课外科技创新相互促进。为保证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主线,在硬件条件上,学校陆续投入一千多万元扩建一个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扩建后的校内实训基地有专用机械创新设计部分,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增加了多项综合训练性实验,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一方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筛选出能力强、兴趣高的学生进入课外开放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担任科研助理工作,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用以带动实践环节中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期间就得到初步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训练。近几年,辽东学院学生已经完成了《硬币分拣机》等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参与的教师科研项目有《渐开线指状齿内啮合球形齿轮传动设计及仿真研究》等5项。借助创新设计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课内设计训练与课外科技创新相互促进。

该院注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融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与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融合。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一项公益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设计中利用机械原理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构思合理的机械传动方案,合理选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等,并进行传动参数的计算确定;同时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及仿真,3D打印加工等。充分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拟创新设计题目,避免了多人一题、多年一题的传统设计,真题真做,并将课程设计延续至课外科技活动,这样避免了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计时间限制,也使学生得到从设计、采购、制作到调试的完整锻炼,全方位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提高了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工作能力。学生研制的《弯扭组合试验机》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健身按摩椅》、《节能剪草机》等多项设计荣获省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钢丝矫直机》已经形成产品投入生产;《手动压塞机机头组合体》等多项设计取得了国家专利。这些优异的成绩更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有效地形成了“1+2+3”的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第3篇

(一)学校与企业的“微”距离学校与企业间的“微”距离可通过远程技术来实现。现代远程教学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而展开的,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集成交互和通信联系的教学方式。企业与学校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教学的特点,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传授知识。可以说,适时地运用现代远程教学可以更为便捷地完成校企间的联合教学,也节约学校和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

(二)企业的“新”活力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可以激发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为企业输入“新血液”。现代的人机交互界面已经从传统的命令行式的交互向多通道、多感官式交互方向发展。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在信息传播者和受众间能实时交换信息,从而激起设计人才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设计人才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设计思维。创新设计思维正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人才“真”体验设计人才利用模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真”体验。模拟教学创造出贴近学习内容的实践环境,让学习者在有情境、情绪的具象背景下学习。艺术设计教学具有抽象性特征,模拟教学法能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利用模拟教学的方法可以实现设计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自然过渡,解决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日益脱离实践的问题。

(四)校企间实时交流校企间通过视频会议进行“实时”交流。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视、音频和多媒体通信技术实现的、支持人们远距离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与共享、开展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视频会议能让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更直观。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实现校企间设计人才与专业老师、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实时互动,让校企双方有沟通信息、协调关系、保持平衡的桥梁和纽带。

二、在校企合作基地中,推动多媒体技术创新

在校企合作基地场所,校企双方为实现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实验室研究成果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如何在校企合作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推动多媒体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基地建设中人才的多重定位在实行校企合作中,设计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是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向。设计人才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得到实践,实现产学结合,提高设计人才的就业竞争力。设计人才使用媒体技术可提升设计工作效率,新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更为设计提供便捷的手段。设计人才在媒体技术的帮助下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推动基地建设中媒体技术的创新:一方面,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产生已经不再只属于编程人员的工作了,要建立一个符合受众心理审美需求、符合人机工学、便于操作的媒体界面,需要基地在媒体建设上培养掌握设计理论、动画流程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设计人才本身就是媒体技术的受众,通过使用才知道媒体技术的优缺点,同时也知道自己真正需要怎样的媒体技术来为自己更好地服务,从而在多元化人才定位培养中促进基地多媒体技术创新。

(二)多媒体技术完善产学研基地的建立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不仅加强科研技术交流,也为学院的设计人才提供专业的实验基地。在基地里,双方可以就能够提高学院科研水平和企业自身的硬件、软件进行建设,而媒体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如2010年,中国科技大学与中科院声学研究所联合共建的“新媒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旨在合作培养交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并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网络新媒体技术与业务试验、测试环境,培养具备产学研用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三、结语

第4篇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促使人才需求量增加。本文通过对我国市场调查,得出应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该行业目前大量需求的人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IC设计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IC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应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根据上海半导体和IC研讨会公布的数据,08年中国IC产业对设计工程师的需求将达到25万人,但目前国内人才数量短缺这个数字不止几十倍。例如我们熟知的威盛虽然号称IC设计人才大户,但相对于其在内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是捉襟见肘,其关联企业每年至少需要吸纳数百名IC设计人才,而目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而在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更加受到欢迎。

一、IC设计人才短缺

2008年,全国集成电路(IC)人才需求将达到25万人,按照目前IC人才的培养速度,今后10年,IC人才仍然还有20多万人的缺口。这是08年4月2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举行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CSIP-AMD集成电路专项培训开班仪式上了解到的。同样有数据表明,近日,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目前全国高校设有微电子专业总共只有10余个,每年从IC卡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也只有二三百人。在国内大约仅有不足4000名设计师,而2008年,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达到25万-3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8年底仅北京市IC及微电子产业就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0年我国可能需要30万名IC卡设计师[1]。未来我国IC卡设计人才需求巨大。目前中国每年从IC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高学历的硕士生只有数百人。中国现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系,新近又特批了51所商业化运做的软件学院。但这些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系培养的是程序员。中国目前只有十来所大学能够培养IC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IC设计专业人才处于极其供不应求的状态。可以这样说,这是因为我国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足够的IC设计人才。

专家指出,我国IC设计人员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IC设计是新兴学科,国内在此之前很少有大专院校开设IC设计专业,现在从事IC设计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是微电子、半导体或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相邻领域的理工专业毕业生,但是和实际的IC工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学校并不了解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许多IC设计企业只能经常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再进行培训。此外,IC设计的实验环境要求,恐怕所有的高校都没有能力搭建。据了解,建一个供30人使用的IC实验室,光是购买硬件设备就需要15万美元。

最新研究指出:到2010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将占世界总需求量的6%,位居全球第四。未来几年内中国芯片生产有望每年以42%的速度递增,这大大高于全球10%的平均增长速度。仅就IC卡一项来看,我国IC卡设计前景广阔。身份证IC卡的正式应用,将是十亿计的数量,百亿计的销售额,此外读卡机及其系统将有成倍的产值。半导体理事长俞忠钰说,2002年全国的IC设计单位已达到了240家,根据北京市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建设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要逐步建成20条左右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200家高水平的IC卡专业设计公司。据预测,北京市IC产业将超过2000亿元。巨大的商机也同时带来了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

二、应用型IC设计技术人才需求日切

IC产业飞速发展,现在的焦点已经移到了IT产业的核心技术IC设计上。据北京半导体协会负责人董秀琴表示,IC卡设计工程师在软件行业是现在公认的高收入阶层。目前我国IC卡人才缺口巨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里,这一块发展十分缓慢。按照中国现在的市场行情,一个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IC设计工程师的年薪最少也要在8万元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董秀琴讲,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现有IC设计人才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尤其是合格的IC设计师的大量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应用型的设计人员来讲,是备受集成电路行业欢迎的。例如常见的EDA公司、IC设计服务公司、IC设计公司和IDM或Fundry4种类型的公司需要那些IC设计人才呢?他们需要的是熟悉IC设计的技术支持工程师,涵盖IC设计的所有方面,通常包括:系统设计、算法设计、数字IC前端逻辑设计与验证、FPGA设计、版图设计、数字IC后端物理设计、数字后端验证、库开发,甚至还有EDA软件的开发与测试,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其中对IC物理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会多一些[2]。

目前,需求量最大、人才缺口最大的主要有模拟设计工程师、数字设计工程师和版图设计工程师三类。另外,设计环节还需要工艺接口工程师、应用工程师、验证工程师等。IC版图设计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EDA设计工具,进行集成电路后端的版图设计和验证,最终产生送交供集成电路制造用的GDSII数据。版图设计师通常需要与数字设计工程师和模拟设计工程师随时沟通和合作才能完成工作。一个优秀的版图设计师,即要有电路的设计和理解能力,也要具备过硬的工艺知识。模拟设计工程师作为设计环节的关键人物,模拟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是完成芯片的电路设计。由于各个设计企业所采用的设计平台有所不同,不同材料、产品对电路设计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模拟设计工程师最核心的技能是必须具备企业所需的电路设计知识和经验,并有丰富的模拟电路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指导版图设计工程师实现模拟电路的版图设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IC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大,而且他们也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的生力军。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IC设计人才

国家对IC卡设计人才培养也很重视。据北京半导体协会卓洪俊部长说,到2010年,全国IC产量要达到500亿块,销售额达到2000亿元左右,将近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满足国内市场50%的需求。同时,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支持和鼓励软件和IC产业加速发展,加快IC设计人才培养。

IC人才需求问题的解决首先还是从高校开始,2001年,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2001年的IC专业二学位班已经有64名学员在读。清华大学还分别与宏力半导体、有研硅、首钢合作培养IC人才。2002年,成都电子科大也开始招收“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二学位学员,同时扩招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加速IC人才培养的战略,电子科大还成立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并建立了面积为1500平米的IC设计中心。同济大学开始实施IC人才培养规划,提出了“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这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改革,制定可行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实验和实训投入,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服装设计教学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可喜的成绩,这一新兴专业已为我国服装业输送了大批设计骨干。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据权威机构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高等职业在校生共计781万,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3.4%。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4月,全国开设服装设计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200家。一方面,大量服装专业毕业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很多领导、专家认为人才的严重匮乏,是我国服装业迈向更高层次的最大阻力,很多品牌老板对懂设计,通营销,具有良好语言沟通能力,善于捕捉信息的人才求之若渴。正如一位服装教育界人士所言,我国服装业对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应。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的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观念上的错误倾向也越来越不容忽视了,尤其是教育创新的观念更是迫在眉睫。

一、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新形势下,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应当采取什么发展战略。原来的纺织服装高校多数都已更名,并向多科性或综合性方向发展,办学规模一般已由原来的数千人发展到万人以上。这些学校应当如何科学定位和转型,纺织服装办学特色如何继续保持和发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应如何改进,我国以往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学模式,虽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国际设计的平台上,拿知识经济的标尺去衡量,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我国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育,承袭了历史上的美术教育。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社会对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显著,服装设计教育应提高对创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竞争能力的设计人才。

二、服装设计教育中专业人才的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1.更新服装专业人才的概念

服装专业人才,不单是指设计型人才、营销型人才、生产型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基础性研究人才。如服装制板师、服装设计师、色彩搭配师、工艺师、营销销售人员、推广策划专家、熟练车工、有经验的店长、导购等等人才。因为在当今的服装企业流水性生产中,尤其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各类别职业化人才的联手合作,才能为服装行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换个角度来说,作为职业化的人才需要非职业人才不具备的产业思想,土地、厂房、资金、品牌需要具有这种思想的人才来运作。

一位国内教育界的人士曾经就服装从业者需要多高的学历这个问题讨论过,他认为除了做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的学术型服装专门人才,单就企业工作,有本科学历已经足够。设计大师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服装专业设计制作与开发技术人员,有着较高专业技术的服装应用型人才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

很多企业用人,最主要看能力,有没有创新和开发市场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制作者和生产者,不一定是高学历的人。21世纪,人才除了自身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丰富完整的社会关系资源体系,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正如著名服装设计师陈闻所言,一个设计师必须有广泛的资源,比如加工资源、面料资源、信息资源等等,同时要有能力驾驭这些资源。培养能动脑,更能动手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已经开始为教育界所重视。

2.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调整课程体系和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1980年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其间的设计基础课程,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而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存在很大距离。由于我国较早的设计院校大多是以美术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衍生出来的,从而使设计教育也像美术教育那样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他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以素描、色彩为主的写实技能训练上,往往忽视了设计的灵魂所在,即设计的创意。因此,有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技能基础训练中,基本功颇好,但到了高年级进入设计阶段,就明显显得力不从心,其症结就在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调整的方法

重视设计初期设计方案的评价,改用徒手草图进行。注重对想象创新能力、绘图表达能力、视觉判断力的综合运用。在这一阶段,不强调画面效果,着重于分析、思考,强调脑、眼、手的并用。这种强调图示思维的方法可有效地培养其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和方案评价能力,激发其开拓创新的思维。

在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中,一般学院都设置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以下课程,如:时装画技法,服饰色彩设计,服饰图案设计。在教学环节中,老师要求学生要画大量的效果图,其教学要求是:强调各种人物的动态造型练习,加强色彩搭配能力训练。其间为了追求画面美观还可以允许学生进行夸张造型处理、创造一些不实用,甚至有悖于常理的色彩设计。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对以后的实际设计收效甚微,并使学生产生抵触、敷衍情绪。笔者建议这些教学环节应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教学,从相应的材质库、模型库中直接地调出造型、色彩、图案来强化训练,可大大节约人力资源。

(2)分层次的学历教育

据调查显示,服装专业的毕业生转行率非常高,平面设计、网站设计、时尚媒体等成为他们转行的首选,而在剩下的毕业生中,考取服装专业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也不小。笔者认为除了做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的学术型服装专门人才,单就企业工作,有本科学历已经足够。设计大师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服装专业设计制作与开发技术人员,有着较高专业技术的服装应用型人才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分层次学历教育,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很快地明确在后阶段的学习中是强化动手技能训练,还是要加强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探索。

(3)合作办学

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国际化的视野培养高质量人才。合作办学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成功就业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办学理念形成了冲击,使办学模式得到创新,从而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被誉为打造设计师的“梦工厂”的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老师前来授课,让学员在国际设计思维的冲击下,接受多元设计概念。学员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英国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

上海装苑文化服装学校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连锁校协会”在中国内地较早开设的连锁学校。立足于培养学员成为既懂服装制作技术,又懂服装设计,还能熟练地掌握服装日语的复合型人才。

(4)改变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一些服装专业的学生至今还陶醉在单纯的‘艺术设计’理念中不能自拔。”贾京生说,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

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热衷于各类大赛,渴望着“一举成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位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如今,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工艺、懂板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人才,而不是单一只会“纸上谈兵”,设计“图面效果”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加强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最根本特征,表现在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能产生非凡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服装设计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因此,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思维的新颖独创性,爱护新思想的幼苗,允许探索中的失误,细心呵护突破与前进的萌芽。在设计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做到:

①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②激发想象,启发创造思维。

③走出局限,让学生敢于质疑。

④营造氛围,创造空间,抒感与想象。

(2)服装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①人文素养。俗话说: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们所培养的服装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养。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③跨文化素养。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等。

④市场经济素养。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消费品,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作为一名优秀的服装人才,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只有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才能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

三、趋势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完善,服装品牌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未来世界,具备审时度势、预测洞察力,具备全方位的国际化思想和度量,真正具有国际化理念的资本国际化运作人才,会成为最奇缺的人才。目前,我国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各界和各纺织服装高等院校正不断创造新的办学经验,深入总结探索既符合高校办学规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思路和办法,加速纺织服装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J].《美术观察》,1999.12

第6篇

摘要:多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多元需求下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然受到挑战,改革目前的培养模式便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同时对设计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属于大众型教育,侧重于一般的理论普及,并不注重思维发展训练和实践锻炼,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因此改革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紧要问题

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的现状

当前,高校在进行设计人才培养时大多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三段式模式在造型基础、设计教育和专业设计各段中又设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学校培养具有综合创造能力的人才。

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每门功课都优秀的学生却做不出优秀的设计,甚至不懂得设计程序,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为,现有的各阶段课程教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使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被相对割裂、各成体系的,学生很难在这样一些缺乏相互有机联系的知识基础上,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他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很难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进行综合化的、系统的设计创作。

二、建立满足多元需求的设计人才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体系

(一)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安排课程

根据现阶段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设计人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制定符合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要具有学科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教学管理部门一起探讨,共同建立、尝试相关配套的、可操作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教学中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化的需求选择课程,并且合理安排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专业基础课程强调技能培养,专业设计课程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完成整个一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把大量的知识点融入到完成课题的实践中去。课题的选择要具有实际意义,最好是和公司合作,获得课题来源,这样就能够避免专业理论课程中理论知识的乏味,提高学生完成课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享受成就感。

(二)校企联合形成教学实践一体化培养

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怎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的,要培养动手能力就要广泛的建立实习地基,让学生在每一学期都有一定时间的进行实际操作,而实习基地的最佳去处就是各种类型的公司,例如广告公司、装潢公司等需要设计环节的公司,因为公司是设计的第一线,他们的信息丰富而且超前,与市场接轨,而学校在这一点上相对落后,所以要加强与各种设计公司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学校为设计公司输送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设计公司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三、以满足多元需求为目标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所谓多元需求就是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多元需求。从目前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设计专业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使设计的整个过程更为快捷和便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更多的人只能在电脑上做设计,忽视了对基本功能力的训练,无法进行徒手设计,也就缺少了创新的空间和能力。计算机某种程度而言仅仅是个操作工具,无法代替我们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大脑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的设计修养,只有不断提高造型基本功的训练,即徒手绘画能力,才能使我们在进行设计创作时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在徒手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眼光与品味,同时可以锻炼你敏捷的思维、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更好地帮助你在计算机上游刃有余的运用软件进行各种设计。

(二)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在设计应用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设计发展的轨迹,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设计工具,具有快捷、便利,而且其虚拟的画面显得直观而且生动等特点。因此,现在的设计人才将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教授最先进以及最流行的设计软件,例如平面设计,三维立体影像设计,网络及媒体设计以及利用各种CAD软件进行的辅助设计等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真正的创造力应该是创新立意、改造与发明的能力。就创造力而言,它是智力、阅历、创造动创造方法与有关知识的函数,即创造力=智力×阅历×创造动机×创造方法×有关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设计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决定其所设计的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可以针对设计课题的主题、类型、内涵等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专门训练。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是不可能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一个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可以引发多种联想,从而在另外一个设计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综合设计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面向未来,并从幻想中寻找思路,在创新中实现目标。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了满足多元需求下的人才需求,应当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予以改革,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谓复合式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位一体的复合教学方式。

(一)精选教材,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立足当前的多元需求背景,选择合适的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将教学目标课题话,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

教材选定,经过基础教学之后,教学方式便进入到了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学生自我发现和研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研究能力,包括“学习、思考、提问、研究、解决”五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使学生们在自我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学习,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研究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必须有的一个条件,而设计问题往往不可能凭一个人的能力完成一个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阶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又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多元需求下的人才培养除了对教学结构本身的改革之外,很重要的一面就是任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全面提高。在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资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中,教师由原本只担任一、两门课程转向全面负责知道学生的整个课题设计环节,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因此,那些既有专业教学经历,又有多学科知识,并且有跨学科实践背景的教师,将是当前设计教学最为理想的教师。当前学校在引进复合型教师的同时,努力培训现有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第7篇

色彩的选择对于包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将色彩与产品的主题进行完美的搭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进而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强产品的受关注度。包装色彩的选择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有时人们可以通过色彩来分辨产品的功能或注意事项。例如,我们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行”,根据红绿灯这个关键点,分别将红色与绿色作为对立色,这从某些手机上也能看出来。红色代表热情高涨、积极向上,颜色鲜亮,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商家利用了这一点,除了将商品包装设置成红色外,还将红色设为“温馨提示”的代表颜色,其中就体现了色彩设计的人性化,这是在很多产品包装上经常看到的。色彩的选择是产品主题的表达,根据产品的属性选用合适的颜色,是包装成功的关键步骤。完整的包装需要色彩的填充,色彩的选择、内涵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要有所顾忌,能够让人们看到包装就能了解产品,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

2包装色彩设计的人性化表现

2.1体现产品功能

包装的色彩设计会体现产品的功能是色彩设计人性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一看到包装就能了解是哪种产品,其包装的色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真实写照。透过观察产品包装的色彩设计,就能够了解产品的功能,是色彩与产品主题相互协调的重要表现。将包装的色彩设置与产品功能建立联系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例如,我们常见的红茶与绿茶,红茶的包装色彩设计成红色,绿茶设计成绿色的包装,当顾客要买时,很容易就能分辨出绿茶与红茶。

2.2融入情感元素

在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时,应当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充分站在人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选择能够抓住人们眼球的包装色彩。巧妙的运用包装颜色是一门学问,应当将色彩与情感建立联系,选择适合表达情感的颜色来进行产品包装的设计。情感元素是影响人情绪的关键,也是包装设计中的要点和关键,将情感元素融入到色彩设计中,能够为包装带来活力,能吸引顾客的眼球,为产品的出售提供推动力。像红色是热情的象征,代表着激情、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可口可乐;而蓝色是深邃、忧郁的代表,会影响人的情绪;而绿色是活力的象征,生命力顽强。这些颜色都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元素,会对人的情感细胞产生冲击。

2.3加入传统色彩

传统色彩代表着我国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在现代包装色彩设计中,应当将现代色彩与中国的古代色彩进行完美的结合,既能体现色彩的人文色彩,也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现代很多商品都在走复古风,不论是从颜色还是款式都注重古典与传统,将古典色彩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4满足人们需求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的人对于包装的定位不同,对包装色彩的观点就不同,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将产品的包装设置成不同的色彩,以满足人们的要求,实现色彩的多样化,供人们自由选购。针对同一件商品,不同的色彩呈现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的,为了顺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将产品内的包装设定成不同的颜色,总有一款适合消费者的要求,是色彩设计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例如,迷你电动车是现代人们出行的工具,人们对于电动车颜色的选择也会存在不同,要实现包装色彩设计的多样性是必然选择。“乐吧”是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的一种薯片,会针对口味的不同改变包装的颜色,能够让消费者加以辨认,实现包装色彩设计的人性化。

3结语

第8篇

(一)内容比较。近年来,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教育内容方面,有着本质性的改革,转变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形态。当前,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以实时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总基调。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上相比日本而言,缺点主要体现在: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虽有,但缺乏一定量的精品课程;2.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设热情虽高,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随意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的组织开展中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3.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设置虽多,但仍不够成熟,仍需要不断地优化教育内容。例如,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以“文史哲”为主体模式。即,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文”“史”“哲”,并作为核心课程与必修课程。这虽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但缺乏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气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日本相比,虽然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但两者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依托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以更好的切合专业教育的需求。

(二)方法比较。不可否认,中日在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共性。但两国之间又表现在各自特有的优势。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多样化,强调开放式的教育方法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缺点明显:1.人文素质教育强制性纳入课程体系,并缺乏相应的机制与措施,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后的有效开展;2.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脱节。尤其是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知识结构不吻合,进而难以实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我国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逐步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在构建有效专业教育的同时,基于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借鉴经验,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地位、内容及方法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客观地说,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优劣并存、喜忧参半。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优良做法,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教育方法等,从本质上推动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培养。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国应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师生真切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体现,而且需要在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中有所体现。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更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再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应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编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并夯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先地位;最后,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与设计艺术专业的内在联系,在思想行为上认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进而提高师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优化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并表现出显著的国家特色。对此,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应切实做好:1.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同时,对已有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合理的编排,如近现代史纲要、思修、毛概四门基础课程;2.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整合设计艺术的专业设置需求,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加强综合人文科学的教学。首先,强化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并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其次,加强设计艺术基础性课程教学;再次,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3.规范并压缩已有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应进行精简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并且,教育内容结构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构建有效教学。首先,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纳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强调,我国应进一步研究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提高其在纳入课程体系过程中的科学性;其次,着力提高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科学性;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2.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法;3.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结语

第9篇

1灯具专业实践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灯具专业课程所包含的设计理论、生产工艺及项目实训有利于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认识本行业,对灯饰产品和相关服务形成深度认知,进而发现或开发相关产品或服务,能够为基于灯饰行业的创业行为打好基础,同时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2本学科学习、研究、设计的事物非常具体,即“灯具产品”,这与创业实践的内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同一性,有利于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因为创业实践需要研究产品对象,而专业教育内容正是有关产品(具体为灯具)的方方面面,如材料、结构、形态、生产工艺、成本等。因此,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和某些内容上的契合,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3灯具专业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创造”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理论讲授、实训辅导等无不围绕这一能力目标而展开。因此有理由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具有创新理念和开创意识等无形资产,具有自主创业的先天优势。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人力资源全球化趋势下,具有创新创业复合能力与开拓进取精神的劳动者将更具有择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当代,创业行为并不单纯来自生存本能,更多的是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们实现抱负的途径和方式。创业成功率的高低除了环境和运气外,还取决于创业者的内在因素,如创业知识、技能、素质等,内因起着决定作用。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无不来自后天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亦然。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传递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2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拓宽就业渠道,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特质各有不同,具有创业素质和潜能的学生只有在合适的创业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脱颖而出。学校提供创业教育的平台,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引导有潜质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方面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企业发展壮大后,还能面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

3培养创业人才,为灯饰行业创新成果的生产、流通和价值实现提供人才资源。因为灯饰产业具有很多子行业,如灯饰设计、绘图、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展示、物流等,所以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毕业生能够在与灯具相关的行业中创业,选择是很多样的。培养“懂设计”,又具有创业技能的毕业生,更容易将灯饰设计概念产品化及商品化,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基于创业教育的目的,灯具专业的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可设置创业通识课和创业核心课两大模块,其中后者应融合“基于灯饰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环节”的多项专业技能。

1创业通识课课程包含在不同行业和领域里创业需要具备的一般性、通用性创业知识。可开设课程:创业心理学、创业管理学、创业财务、创业法律、创业文化等。开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培育企业的创业文化和企业如何应对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各种基本知识。

2创业核心课是为培养学生适应“灯饰产品在设计、生产、营销环节”的技能岗位而开发的课程。课程实践为创业项目,专业教育融合创业教育。可开设课程(群)如下:“灯饰设计”课程群:灯饰外观设计、灯具结构设计、灯饰产品CAD制图、三维效果图制作、照明设计。“灯饰生产”课程群:首件灯制作、模具制作、三维打印、三维扫描、数字雕刻。“灯饰营销”课程群:灯饰产品网店运营、网店页面设计与制作、产品摄影。各“课程群”的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从灯饰产品研发到销售的必要技能,同时又是独立的项目,能面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在项目化教学中实现创业。简言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四灯具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基础上,结合灯具专业特点,提出该专业“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论证其可行性:自愿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可通过“工作室”平台参与实际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习设计与创业知识,提升设计与创业能力。“工作室”包含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两种类型,学生在教师工作室实现“岗位型创业”,即在灯饰设计的具体岗位上(如外观设计、CAD制图等)施展创新创造才能,开创事业,实现个人价值。教师工作室的“岗位群”对接灯饰设计“课程群”,学生在相应岗位上的工作过程即为专业课程的实训过程,岗位创业与项目实训一致。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可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组建学生工作室,实现“自主型创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创业项目,自主建立、运营和管理团队,在实战中锻炼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来自不同“工作室”的学生都可在“工场”完成灯具样品制作或模型制作,工场的“岗位群”对接灯饰生产“课程群”,在工场环境中实现三维扫描、三维打印、数字雕刻、首件灯制作、灯配件模具制作等。通过上述过程,在完成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灯具制作、工程控制和项目执行能力。“市场”的岗位群与“灯饰营销”课程群相统一。学生的灯具设计作品可通过市场创造价值、接受市场检验并反馈改良信息。除了面向企业自荐作品,还可利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电子商务网站、灯饰博览会等渠道推广设计成果,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五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标准,改变以知识考核为目标的评价。成绩评估应强调学生个体整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要评估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评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改革考核内容和手段,增加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考核内容。在考核相关知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考核与创新相关的能力与素质。考核内容应具有挑战性和竞争力,要以考核为指挥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学习热情。在评价标准方面,创新因素应视为主要评价指标。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手段,如开卷考核、过程评估等。改良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法,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应有科学、公正、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能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做出定量评价。

六教师结构优化和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教师结构,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注重师资培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应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三高一低”的结构,即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传授、帮助、带领的作用,并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安排针对教师的创业教育培训,邀请创业教育专家开设短期培训班,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实战技能和创业教育方法。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师,特别是实训教师多参与企业、政府机构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及学科建设需要,制定专门的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在灯具创新创业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成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提高学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吸收社会创业资源,邀请成功创业人员、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投资专家和管理专家在学校兼职授课,或不定期的发表演讲或讲座,建设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七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IC设计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IC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应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根据上海半导体和IC研讨会公布的数据,08年中国IC产业对设计工程师的需求将达到25万人,但目前国内人才数量短缺这个数字不止几十倍。例如我们熟知的威盛虽然号称IC设计人才大户,但相对于其在内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是捉襟见肘,其关联企业每年至少需要吸纳数百名IC设计人才,而目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而在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更加受到欢迎。

一、IC设计人才短缺

2008年,全国集成电路(IC)人才需求将达到25万人,按照目前IC人才的培养速度,今后10年,IC人才仍然还有20多万人的缺口。这是08年4月2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举行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CSIP-AMD集成电路专项培训开班仪式上了解到的。同样有数据表明,近日,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目前全国高校设有微电子专业总共只有10余个,每年从IC卡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也只有二三百人。在国内大约仅有不足4000名设计师,而2008年,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达到25万-3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8年底仅北京市IC及微电子产业就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0年我国可能需要30万名IC卡设计师[1]。未来我国IC卡设计人才需求巨大。目前中国每年从IC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高学历的硕士生只有数百人。中国现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系,新近又特批了51所商业化运做的软件学院。但这些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系培养的是程序员。中国目前只有十来所大学能够培养IC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IC设计专业人才处于极其供不应求的状态。可以这样说,这是因为我国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足够的IC设计人才。

专家指出,我国IC设计人员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IC设计是新兴学科,国内在此之前很少有大专院校开设IC设计专业,现在从事IC设计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是微电子、半导体或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相邻领域的理工专业毕业生,但是和实际的IC工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学校并不了解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许多IC设计企业只能经常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再进行培训。此外,IC设计的实验环境要求,恐怕所有的高校都没有能力搭建。据了解,建一个供30人使用的IC实验室,光是购买硬件设备就需要15万美元。

最新研究指出:到2010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将占世界总需求量的6%,位居全球第四。未来几年内中国芯片生产有望每年以42%的速度递增,这大大高于全球10%的平均增长速度。仅就IC卡一项来看,我国IC卡设计前景广阔。身份证IC卡的正式应用,将是十亿计的数量,百亿计的销售额,此外读卡机及其系统将有成倍的产值。半导体理事长俞忠钰说,2002年全国的IC设计单位已达到了240家,根据北京市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建设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要逐步建成20条左右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200家高水平的IC卡专业设计公司。据预测,北京市IC产业将超过2000亿元。巨大的商机也同时带来了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

二、应用型IC设计技术人才需求日切

IC产业飞速发展,现在的焦点已经移到了IT产业的核心技术IC设计上。据北京半导体协会负责人董秀琴表示,IC卡设计工程师在软件行业是现在公认的高收入阶层。目前我国IC卡人才缺口巨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里,这一块发展十分缓慢。按照中国现在的市场行情,一个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IC设计工程师的年薪最少也要在8万元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董秀琴讲,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现有IC设计人才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尤其是合格的IC设计师的大量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应用型的设计人员来讲,是备受集成电路行业欢迎的。例如常见的EDA公司、IC设计服务公司、IC设计公司和IDM或Fundry4种类型的公司需要那些IC设计人才呢?他们需要的是熟悉IC设计的技术支持工程师,涵盖IC设计的所有方面,通常包括:系统设计、算法设计、数字IC前端逻辑设计与验证、FPGA设计、版图设计、数字IC后端物理设计、数字后端验证、库开发,甚至还有EDA软件的开发与测试,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其中对IC物理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会多一些[2]。

目前,需求量最大、人才缺口最大的主要有模拟设计工程师、数字设计工程师和版图设计工程师三类。另外,设计环节还需要工艺接口工程师、应用工程师、验证工程师等。IC版图设计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EDA设计工具,进行集成电路后端的版图设计和验证,最终产生送交供集成电路制造用的GDSII数据。版图设计师通常需要与数字设计工程师和模拟设计工程师随时沟通和合作才能完成工作。一个优秀的版图设计师,即要有电路的设计和理解能力,也要具备过硬的工艺知识。模拟设计工程师作为设计环节的关键人物,模拟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是完成芯片的电路设计。由于各个设计企业所采用的设计平台有所不同,不同材料、产品对电路设计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模拟设计工程师最核心的技能是必须具备企业所需的电路设计知识和经验,并有丰富的模拟电路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指导版图设计工程师实现模拟电路的版图设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IC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大,而且他们也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的生力军。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IC设计人才

国家对IC卡设计人才培养也很重视。据北京半导体协会卓洪俊部长说,到2010年,全国IC产量要达到500亿块,销售额达到2000亿元左右,将近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满足国内市场50%的需求。同时,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支持和鼓励软件和IC产业加速发展,加快IC设计人才培养。

IC人才需求问题的解决首先还是从高校开始,2001年,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2001年的IC专业二学位班已经有64名学员在读。清华大学还分别与宏力半导体、有研硅、首钢合作培养IC人才。2002年,成都电子科大也开始招收“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二学位学员,同时扩招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加速IC人才培养的战略,电子科大还成立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并建立了面积为1500平米的IC设计中心。同济大学开始实施IC人才培养规划,提出了“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这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改革,制定可行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实验和实训投入,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11篇

1.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

室内设计已经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五十年来,室内设计作为一个艺术类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模式,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践中,有很多室内设计师认为,大学期间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他们长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用人单位介绍,大凡经过了大学阶段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训练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思路更开阔,设计作品的形式感更强,对新思想、新观念更容易接受。我们知道,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设计师具有宽泛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要求设计师有扎实的手绘能力,这既能反映出设计师良好的艺术素养,又便于和业主进行交流。笔者在对很多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考察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以他们在高校打下的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丰富的知识面赢得了公司领导和业主的一致好评,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

2.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在艺术设计领域,计算机的介入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风暴。具体到室内设计专业,从美国SOM公司首先采用计算机做建筑设计开始,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上世纪后十年,计算机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室内设计行业。

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快速地将平立面达到最终效果,真实地展示给业主,可以给业主一个更直观、更逼真的感受。熟练地掌握这些计算机操作技术,是室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技能。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是掌握了室内设计的全部。此外,设计者还需要更多的艺术涵养和工程技术知识的支持。

3.必备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

室内设计是一门包含建筑结构、材料、电气系统、水暖系统、空调系统、通讯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现代智能系统的综合性学科。正是由于许多相关技术科学的进步,才使室内设计得以完美地实现。设计师只有掌握了必备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才能更加自如地进行室内设计。

一些装饰公司违反施工规范造成的人员伤亡现象,都是因为室内装修中没有遵循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的操作规范。可见,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是室内设计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必备素质。可是,在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学生对这种理工类课程没有学习兴趣;二是室内设计专业的施工工艺和装饰材料更新较快。由于教学体制的影响,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一定程度上较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也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研究和改进。

4.得体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建筑师普拉特纳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室内设计师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道,研究他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在我国室内设计行业中,交流正是其特色所在。室内设计是要为平民和城市创造新的现实生活,因此就要考虑到成本和可操作性,要使室内设计能为平民所接受,这也是室内设计专业超强的应用性特色所在。设计师的作品,必须让业主满意并接受,他的设计方案才能得以实现。设计师的思想和观点与业主多少都是有出入的,这种思维的差距就要靠设计师得体的表达和适当的交流来解决。只有当设计师和业主的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时,一份室内设计方案才会完美实现。

在笔者的调查中,很多装饰公司都建议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开设一到两门礼仪或社交类的课程,以增强这些设计者们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能力。

二、高校在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努力应对教育转型

自全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人数急剧增长,室内设计专业也不例外。全国有近两百所院校设有室内设计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飞速增长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招生人数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和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这对教学质量有所影响。我们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和教育管理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构建全新的、适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教育体系。

高等学校扩招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学校被逐步推向市场,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转化,这也是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下完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可能置身于教育转型的浪潮之外。只有适应并积极参与教育的转型,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在参与中求得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2.加强教学体制改革,构建多维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等教育中,质量是生命,特色是优势。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抓好学科特色,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纯美术教育的套路。而艺术设计与纯美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特点十分突出,这不仅体现为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实践”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艺术设计观念的物化,也是艺术设计的基本属性。因此,在室内设计专业中,教学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对室内设计高素质运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从实习与考察、课程试验、训练与竞赛、企业项目实践、设计与报告五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再将这五个维度横向展开,分布到室内设计的每个学期当中,使实践教学环节相互协调、相互

补充,从而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很快,师资缺乏、教师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较不合理等是当前制约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瓶颈。要搞好室内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高层次的学校或相关设计行业进行实际锻炼,以增强其专业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密切联系。由相关企业提供经费和实验场所,让学生和设计师以及工人一起工作,这既解决了实验场所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直接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厂家相结合进行教学,既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又为厂家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整合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成本。

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设计领域逐步扩大,未来社会对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质的要求将更加突出。当前,整个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是,通过学科调整和建设,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导21世纪发展的优秀的室内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装饰,2006(12).

[2]杜异.设计——需要全方位的整合.21世纪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经典.

[3]夏其磊.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

第12篇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它支撑着这个国家的工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械行业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于机械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高度自动化、高标准质量、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等方向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素质高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不健全、不完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没有形成系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同时对学生缺乏创兴能力的培养,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这些都阻碍了对机械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使得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些都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机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通过对专业教学改革背景的分析,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

(1)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对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地学习,同时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微电技术,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训练并具备各种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专业技术人才要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和规格有明确的指导,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以达到整体教学计划的最优化。建立科学的现代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基础技能培训的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得各种基础能力的培养。非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的选修课和学校的公共课,这些课程从横向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人文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2)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条件的建设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教学条件。学校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与科研平台的紧密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多组织一些科技设计大赛和科技宣传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和工程文化的氛围,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又锻炼和展示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采取多样化方式,不仅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把理论进行应用的关键环节,在加深理论感性认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所以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条件的建设,不仅仅要在实验室进行学习,还要把课堂搬到工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实验项目。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第13篇

1.设计基础课程部分

设计基础课程包括造型基础、构成基础、专业基础等课程。进入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后,要使本专业学生从临摹型思维向创意型思维转变,从一名美术类学生过渡为设计类学生。

2.设计理论课程部分

设计理论课程包括设计原理、计算机二维三维设计、工程构造、材料等课程。针对本专业“一专多能”的市场型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在以后的设计课程中应用到,并且能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如景观设计方向开设的景观环境原理、景观工程、景观设计初步、景观构造与材料等课程。

3.专业设计课程部分

专业设计课程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植物设计、家具设计等课程。以景观设计方向为例,开设景观设计(庭院、社区、综合场地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植物配置与造景三个门类的课程,还可以增加景观规划专题这一系列的辅助设计课程。

4.专业选修课程

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雕塑、陶艺、城市家具、景观生态学、城市设计、中外园林史等专业课程。该类课程为完成基础及专业课程之外的扩充,既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5.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建筑风景速写、手绘表现、设计实践项目调研、毕业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包括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将四年学习期间所学综合完成的毕业设计。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室模式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参与课题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途径。课程的开展有规范的内容,由实题开始,以副教授职称以上导师和至少两名辅导教师构成的工作室形式展开。将专业教师分为多组,承担不同的设计课题,由学生及工作室教师双向选择,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给予了教师教学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在工作室学习不仅深化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能熟练掌握相应的制作技能,有利于团队管理和协作、现场踏勘、资料分析与研究、设计创新创意、市场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同时具备设计能力与表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练习是主要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少,实践时间短,忽略了社会实践环节,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开展工作室模式教学正是针对此弊端而进行的改革。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模式教学很有必要,也迫在眉睫。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素质和学历职称不容忽视。除此以外,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很重要的,优秀院校创造的成果,都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设计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现阶段年龄结构和层次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比较大。这就需要学院多提供深造、培训、交流的机会,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深造

针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继续深造,学院应给予支持、鼓励及制定相关的奖励机制。

2.培训及交流

社会需求的时效性、行业的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推动力,其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而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决定了设计企业的管理技术、经验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能否及时融入相关的实践教学。因此,环境艺术专业教师在行业间的培训和交流对于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及项目工作室的顺利进行是基本保证。教学经验和专业发展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学院内部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专业教师教学与学院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为了保障顺利交流,除了学院提供交流的机会及平台以外,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制定一些正式的规章制度,采用如展览、座谈、考察等多种交流形式,以形成良好、持久的交流机制及氛围。最后,校际相关专业之间的考察及交流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四、结语

第14篇

1.室内设计的内涵

室内设计这一新的学科是时展的产物,室内设计是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实践性强的新兴学科,它以建筑空间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建筑形态与室内设计紧密相连,所以建筑基础课程在室内设计教学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在室内设计工作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而采取不同的设计创新思路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室内环境要求,室内设计人员要不断更新思想学习新的设计技术。室内设计环境的优化依靠设计人才,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室内设计方面优质的创新型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培养创新人才是不断完善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现代社会对室内设计创新人才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分别是:勇于创新的精神、知识与创新思维结合的能力以及创新思路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创新是室内设计中的第一要素,其创新的本质决定了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程中要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来选拔和培养人才。国外研究型大学都建构了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将室内设计专业设为人才培养重点专业,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资源整合,不断推动了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趋势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坚持把研究性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室内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1.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教育之本

教师是学生探索求知路上的指明灯,只有不断丰富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所需的指导和帮助。只有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教学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备课、上课、讲课、听课”这几个层面,要在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如教师可积极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明确社会和企业对室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交流中,注重对学生这些必须要素的培养,明确专业教学努力方向,教师通过自我知识的不断更新,将新的知识理念贯穿于教学大纲中,以更好的指导专业教学。

2.开展实践教学体系

室内设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解决工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室内设计专业与建筑专业密切相关,这两个专业都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新时期下室内设计产业能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在为学生选择高素质老师的前提下,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更不容忽视。高校可通过不断与企业沟通和不断总结往年教学经验,建立一个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室内设计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锻炼。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熟悉了工作流程后,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境,对学生进行真实项目的模拟训练,不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还让学生在模拟项目中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学生采取以企业要求为导向的理论实践训练模式是学校与企业保持有效联系的重要桥梁③。

3.采取多学科体系相互渗透的先进教育模式

室内设计是一个时尚、新鲜的行业,它秉承最前沿的设计理念,以美化人们的生活为目标。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形成不同时代新的艺术风格,既要引进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又要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汲取各学科的文化营养。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文化与艺术结合的学科,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现在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的弊病,为了更好的培养室内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学安排要在以室内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为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其他艺术学科及人文学科的教学。例如,可增设美术学科,对素描、彩绘等基础课程加以重视,为方便设计工作也可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安排。通过多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为培养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创造了条件。

三、室内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1.做好专业知识的积累

室内设计专业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在较长的学制时间内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设计能力进行培养,其核心就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刚刚接触专业工作时会有不适应的过程,但是从长远来看,学校教育期间进行的系统的学习基础还是为以后的设计创新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学生的创新能力会随着不断的实际锻炼慢慢提高。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资源强大的科研机构④。所谓创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异想天开,也不是单纯的鼓励学生追求新兴事物,而是培养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和合理的目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可通过不断资源整合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大纲,学生自身要重视系统学习期间所接触的各个学科的课程,只有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做好基础知识储备,才能从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古今中外,有不少优秀的设计典范,学生可以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做个有心人,把这些成功的素材和实例积累起来,必然会为以后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学生对室内设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设计的灵感往往迸发于学习的热情,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兴趣对于其专业成绩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专业成绩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质量上。随着时展,原来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模式早应该被淘汰,这种传统授课模式效果一般与学生的预期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兴趣下降,长此以往学习兴趣丧失⑤。为了仅仅抓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优势,教师对自身教育方式多加反省,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各种设计风格特点来激发学生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兴趣,学校也可多组织设计竞赛,让学生在参与更多的室内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增加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增强学习热情和信心。这种方式可以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加强课外学习,通过阅读相关专业知识及观看相关视频加强对本专业的兴趣。

四、结语

第15篇

1、企业管理层认识不足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产品销售的方面。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企业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选拔,企业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人才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同时企业缺乏培养和选拔管理会计的动力。企业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会计人才的引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在管理和企业经营方面投入关注,同时需要重视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和建设。许多国外大企业的管理者都起步于财务、会计等部门,对于财务管理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对于把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众多的会计管理人才,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有财务会计进行,企业对于财务会计的选拔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由会计人员完成,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正常经营,所以,对于企业财会人员的选拔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当前,我国财会人员的整体数量多,但是质量不高,总体的职业素质还非常欠缺,这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的知识水平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职称差别大、继续培养教育不够重视等几个方面。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推进,在会计工作方面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造成了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失误,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同时,目前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主要是职能部门的普通员工,只是做好本职的财务会计工作,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管理经营之中,没有起到应由的作用,只是简单执行领导布置的任务。

3、理论和实践脱节

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是适应时展的一项举措,是根据具体的市场经济环境和企业运营状况所决定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内容、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理论大都由国外引进,并没有普遍的运用到企业之中,国外理论不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而且理论和概念的假设性过大,与现实情况不符。这直接影响了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企业的具体应用。

二、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1、提高管理会计地位

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地位,首先要从企业的管理者入手,只有企业管理者加大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才会引进更多的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也就提升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地位。这能够更好的发挥企业管理会计的作用,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领导者在企业内部要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培养和引进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使企业的管理会计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有自己独立的岗位职责和岗位权限,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对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培养,定期对管理会计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提升管理会计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夯实理论功底

管理会计理论功底的夯实需要从根本上入手,在管理会计的培养和学习阶段夯实基础,不断的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提升管理会计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首先,完善高校的管理会计培养机制,在专业理论只是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实际操作的应变能力的提升,提高管理会计的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会计的责任感,灌输管理和财务会计两方面的内容和意识,使管理会计明确自身定位,在企业的发展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对于管理会计的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时展和需求的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其次,健全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会计职业资格的入门要求,实现管理会计的科学化培训和考试,保障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使之适应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最后,构建系统化的继续教育机制。为了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国际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管理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和政策,督促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可以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到解决,同时使管理会计人员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的要求。

3、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