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设计与消费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设计与消费论文

第1篇

内容摘要:文化消费现象使现代的社会生活和消费市场变得丰富多彩。要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商品包装的文化设计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商品包装的文化设计归根结底是建立、健全包装设计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文化消费包装设计文化特征

文化已经逐步渗透于当今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正逐步形成一种文化消费现象,使现代的社会生活和消费市场变得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文化消费圈正在不断扩大,文化消费正在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的消费时尚。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潜意识中被改变,其消费已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购买意义上,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消费。要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商品包装的文化设计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设计为“人”服务,设计以“人”为本,文化消费毕竟需要具有文化品位的设计来支撑。

一、“文化”移入与“文化”消费

所谓“文化”,可以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的文化理解是特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字、知识、教育、信仰、艺术、道德、思想、法律等。广义而言,其内涵更为广泛,既包括精神财富又包括物质财富,即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在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中繁衍出来的文明,其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产品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播的一种形成,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消费商品的同时,也在消费文化。当今人们崇尚名牌,追求时尚,认老字号等消费行为,就是人们对文化的心理需求的反映。

马斯洛研究的“人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趋势大致为:实质利益的需求——实质利益为主、心理利益为辅的需求——心理利益为主、实质利益为辅的需求——心理利益的需求。

心理利益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文化消费。设计师只有了解并把握消费者需求上的发展变化,才能切实做到设计为“人”服务,设计“以人为本”。文化消费圈的不断扩大,文化消费的时尚流行已经说明文化消费时代正在来临。包装设计要想适应文化消费时代的要求,必须建立、健全包装设计的文化特征。

二、包装设计的文化特征

设计来源于生活,设计文化当然离不开社会文化生活环境。设计师在设计活动中不是单纯地设计某一形式,而是设计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或是一种新的文化。因此包装设计不仅要考虑设计的形式,更要充分考虑设计的文化因素。就包装的文化因素而言,一般包括商品文化风格、使用者的文化心理、生活文化习俗以及使用者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情缘等。

健全的包装设计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特征。包装设计文化的这种民族性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在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观念层面上,它反映了不同区域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造成不同的文化观念,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自己的设计活动和产品中。

包装设计文化的民族性既有稳定性、保守性的一面,同时也在自身的对立统一中不断更新、发展着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绝不能囿于自我中心的意识之中,走上民族本位化的道路;否则,必将绝于自身的弹丸之地。

要建立本国的设计文化特征,必须把设计融入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之中,融入目标市场的文化之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和美学价值,文化的视点表现在“设计什么”和“为什么设计”上,所以要“全球行动”“本地思考”。

设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要建立包装设计的文化特征还必须把握其时代性时尚特征。设计是紧随时代重在观念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形成之后,便走上了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上,该民族文化分别会表现出一系列的时代性特征。只要我们承认包装设计文化的承接性和发展性,就有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存在。这是因为包装设计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该民族各个时代的设计文化的叠合及承接,是以该时代的现实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文化的积淀和不断扬弃的对立统一,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

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很自然地使我们的设计活动和产品不能用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其时尚性。不能把今天或昨天的标准当作绝对的、唯一的标准,对于历史的设计文化的评判必须认识到本身就是历史的,每一时代的包装设计文化都有其绝对的内容,都有自己的观念体系,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状态,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都相应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没有这些认识,我们就不能对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每一个民族的包装设计文化形成一个设计文化系统,每一个民族的一定时代的包装设计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而不同的包装设计文化系统里都包含了一些共同的文化因素,也包含了一些不同的文化因素。前者表现了包装设计文化的普遍性,后者表现了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特殊性。而每一民族的包装设计文化,又都有其人类性的部分。包装设计的人类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是辩证统一的包装设计文化观。

民族性的形成和发展,大都以时尚为依托,包装设计文化的民族性意味着时代的选择,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的价值取向上,传承是本原,超越应是其走向。设计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周围世界及其发展趋势,同时看到设计同各门学科的密切关系,从而自觉地更新和扩大我们的知识,挣脱传统观念的桎梏,促进包装设计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我国的包装设计无论是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形式等许多方面,都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多方位吸收、更新,以建立健全一个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新的包装设计文化系统。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是我国包装设计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的关键所在。

结语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真正合理的、科学的设计,应该是人性化的设计,同时必须是人文化的设计。所谓“人性化”,就是注重人的本性,回归人的本体;所谓“人文化”,就是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传统。“现代设计的核心是人,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和值的统一。”因此,包装设计不但要在外在艺术形式以及内在功能效用上进行极尽自由精神的探索,而且必须体现人文社会价值观念的制约与引导。设计作为生活方式的创造者,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承载着人类文明延续的角色。设计的明天将是“文化”驱动。

参考文献:

[1]丁邦清,程宇宁.广告创意策略[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9.20.

第2篇

(一)书籍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精美实用的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但是书籍设计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依附性,不能只强调书籍设计的艺术性而忽略了书籍的基本功能,使书籍设计丧失最基本的信息传达功能,而走入形式主义的歧途。富有创意的书籍装帧设计其艺术性是书籍本身价值的一部分。而书籍的艺术性本身就是具有商业价值,精美新颖的书籍装帧将打动读者的心,潜移默化地让读者对该书有了好感,唤起读者的购买欲望并下定决心进行购买。

(二)书籍设计的前提——消费者。当今设计作品在市场中华丽商业价值时,就需要面临经济效益、生产工艺、制作成本等必然的问题。书的使用价值固然是书籍最本质核发的价值,但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仅满足于书籍的使用价值是不能深切打动消费者的。在众多的书籍中,如何使一本书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与众不同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师在设计书籍时首先要考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二、现代都市生活与书籍设计

正如庸所说的“男人、女人之外,上班族是人类的第三大族群!”,都市上班族内心的压迫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存在,外表光鲜的写字楼对上班族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驱使着上班族以一种一致性很高的生活方式方法生活,这个群体的同质性远远大于差异性。作为设计者,要以第敏感的眼光观察都市上班族的生活,抓住这个族群的生活共性特点才能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书籍。

(一)生活方式与艺术设计。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设计,具体到都市文学类书籍来说,其设计是和生活在都市的人密切相关的。在书籍装帧艺术中,每一位设计师都应该考虑到实用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作品《包豪斯》一书的设计,从策划、立意到书籍形式、版式、开本及翻阅方式的独特设计,都是围绕着表现包豪斯的实用精神、功能性至上又不失设计美感的原则与宗旨来进行策划设计的。

(二)人性化设计。设计是满足人需要的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设计艺术起到了人与物和谐亲近的桥梁。如《漫话旗袍》一书的函套设计,提取了服饰本身的各种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应用到书籍的函套设计中。以“旗袍”的领口、花扣、开衩等局部结构形态为设计元素应用到书的函套设计中,希望整个书的函套拟人化,将衣装的概念直接直观地融入到书中,设计意图明确,传达力很强,更受大家喜欢。再如《藏地牛皮书》,采用了柔软轻飘手感的荷兰蒙肯纸,方便阅读者携带;书籍内部,字里行间有许多用铅笔随意圈点的框框和一些手绘箭头,另外再加上各类手绘地图,就像一个亲切的导游,引导读者发现旅途中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独到之处。

三、减压理念与书籍设计

近些年我国书籍装帧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增大。对于书籍“消费者”这个概念,不同的消费群体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具有强烈的个性。而生活对习惯相似的消费群体具有很大的共性,设计师应该从这个特定的消费群体的生活中总结出他们的共性特点,设计出来的书才能符合这个消费群体的需求,不能对消费者一视同仁。在现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没有自己特色的设计作品是会被埋没在众多的同类作品之中的。

(一)都市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上班族们披星戴月的奔波忙碌,甚至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某个角落的自由空间。而书籍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可以给他们带来慰藉,在文字的海洋中,忙碌的人们可以放开沉闷的工作,放飞自己的心灵,来一次心的旅行。书籍设计者的使命就是将书籍的内容和书籍的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在视觉上给人美的享受,引起读者的购买欲。

(二)减压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1、修长开本的设计。修长形状的开本设计给人以崇高感,使书籍的形态显得清秀淡雅,明丽挺秀,增加了几分浪漫和诗意美,是小资情调的钟爱。设计作品《张小娴散文集》中张小娴把现代都市人的思念方式用一种冷静智慧的语言描述得无比透彻,都市上班族是她的书籍中大部分的消费者,他们追求高品质的、清秀的、精致的美。因此修长的书籍开本形式是这类书籍设计很好的选择。2、清新色彩的设计。清新的色彩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对设计者来说,白色总是意味着挑战。白色在设计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空白能突出要表达的内容。作品《张小娴散文集》中力求利用白色空间以求达到精致的效果,白色纸面的空白显得宽阔无比,能更好地突出其它颜色或图形的魅力,是一种自然的流露,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吸引力。3、笔记本式的设计。为了缓解上班一族整日快节奏、紧张高压的心理状态,使书籍的设计更具亲和力,作品《张小娴散文集》的设计将“书”与“信”的概念结合在了一起,书的封口,由依次排列的黑块组成,它们由上至下将书的封口占满。每一个色块都代表一个章节,这样的设计方便读者的查询与记忆。书的每一页都是向内折叠的,这时的书籍就是一本信纸簿,当展开书页反向折叠,信纸便又恢复成书的功能,表达思想传承信息。整体设计就是让读者通过亲自动笔书写、绘画、圈点来记录心情感受,就像我们写日志随笔那样可以随意记录自己的心情与读书感受。力求营造一种轻松的意境,给读者清新、自然、乐观、美好、向上的感觉,符合张小娴的散文风格。

(三)实用的赠品设计。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读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为了使书籍设计显得与从不同,设计者还要努力挖掘出他们设计产品还能满足消费者别的需求。作品《张小娴散文集》设计了一个随书赠送的台历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都市上班族工作繁忙,精美实用的台历放在他们的办公桌上,可以方便的提示出日期、记录事务等,增加了书籍的附加值,犹如一个出色的推销员,使这套书籍在众多的书籍作品中脱颖而出。

结论

第3篇

对伽达默尔而言,诠释过程真正的实现,包括了解释者的自我与被解释者。这一同时的发生,就构成了游戏本身。如果以打球作为范例,在球(设计)经由游戏者所形成的往返重复的律动中,游戏者或打球这件事都因这颗球的往返动作而“被牵着跑”。同时,球这个游戏也被施展开来,球(类)游戏的精神就依附在这颗球上,这就是真理所在。游戏所强调的是一个“自我展现”的作用。在艺术经验里,真理的存在不表示某个行为或主体的自由自在,而是游戏所形成的一个历史经验,一个游戏动作的展现。游戏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而引申至企业形象设计,在这个“企业形象的游戏”里,对视觉设计、环境与人的态度而言,它们就变成一个(准备)被诠释的对象,一个可阅读的文本,一个游戏中的“那颗球”。

设计是“被观者拋来拋去、不断重复律动的那颗球”,它是“表象上”被诠释的对象,被诠释的文本,但其实设计本身并不是真正的、最终的那个对象。真正的那个对象实际上是企业形象本身。那么最终完成这个游戏的意义就在于“企业形象”这件事被展开。对企业而言,它向外界说了话;对于观者而言,理解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因此赋予了其对这个企业形象的一个诠释,并且将自身融入这个企业形象之中,在其中寻求自身对企业理念、精神的认同之处,去发觉在集体意识下的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而旁观者通过从观察的角度来决定自身是否要跃上舞台也成为诠释文本的参与者之一,去参与这个游戏。企业形象的游戏在舞台上不断地吸引台下的观众参与其中,以现实来说就是企业不断地吸引消费者消费。观众登上舞台,参与游戏,也会有新的观众填补舞台下空出的空缺,如此循环,台上的诠释越来越丰富,同时,也一直不断地有新观众加入,企业形象的推展也就越加丰富与开阔。以星巴克咖啡(Starbucks)为例,在市区内街头林立的星巴克改变了都市人的饮食习惯与社交方式,人们把到星巴克喝咖啡、聊天、阅读、社交作为一项好品位的代名词。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文化,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场所本身已然不只是原来所被赋予的功能和定义,消费者对于企业和场所的诠释不断地扩大,使当中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消费者不断地进入场所之中,也因此不断地诠释着企业文化。同时,在阅读企业的形象设计时,消费者对于设计的诠释与企业形象不断地相互激荡,在持续的诠释过程中,无论是“有形的设计”或是“无形的设计”,设计本身在企业形象传达的游戏规则中不断地被“游戏”着,设计本身的含义愈加丰富,而企业形象的强度也不断地被增强着。一个游戏通过参与者的加入,多样诠释的产生使游戏本身内容的丰富性也愈加精彩。企业理念经由包装形成其游戏规则,有了参与者之后,则丰富了游戏的内涵,游戏规则与游戏的参与者共同演绎了这出戏,“游戏”了游戏,完成了游戏,游戏也因此得以建立。消费者与企业此二者紧密互动、互扣,形成强而有力的企业识别,而展现整体企业形象的功能也得以施展开来。

企业的理念和精神也凭借企业形象设计与消费者的沟通而得以确立,也就是成为一个游戏的主体。本文以这个游戏概念为立论的基础,尝试将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游戏概念应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探讨哲学观点应用于设计的可能性,以及当中设计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过程,这未尝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在设计领域后续的发展与研究上,这个问题或许是一个有待发掘的方向。

作者:于亮

第4篇

(一)消费者从市场学的角度来讲,消费者指的是在各时空范围内进行消费活动的群体或个人,也就是参与消费活动的主体是人。从消费的过程笼统地讲,消费者就是指各种各样消费品的需求者、购买者以及使用者。从这个定义上分析,整个消费过程实际上就是需求购买使用的过程。虽然从这个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消费者定义的复杂性,但是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购买者不一定是使用者,需求者也不一定是购买者。因此,我们将具有消费过程的某一过程或全过程的消费参与者统称为消费者。

(二)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任一具体的行为方式均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要不要购买该类商品,应该选择什么品牌;什么花色、款式;在哪些场所购买等都与消费者性格、思想、观念以及相应的心理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就叫做消费心理。[3]消费心理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消费习俗、流行消费等很多因素有关。

(三)消费心理与新产品新产品是指在构成要素上进行了整体或部分创新的产品。[4]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这里所指的需求分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第二,是微观需求,是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除了实用性、便捷性、舒适性、耐用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综合性等基础功能外,还有对产品的象征性、审美性、时尚性以及个性性与性别差异性等的心理需求。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既要分析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基本使用价值需求,更要考虑新产品是否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当然,这要根据具体的产品决定侧重因素。比如:以满足消费者生理需求为主要功能的产品开发,主要考虑功能是否多样化,使用是否便捷化,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环保性等。以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心理为主要需求目标的新产品开发设计,则主要考虑能否充分展现产品的身份与个性,能否满足消费者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体现性,能否满足消费者个体情感差异的心理需求等才是此类心理需求条件下对新产品开发创新设计时重点要思考的问题。

二、以消费心理学为基础的马尾绣创新设计产品

(一)创新产品的基本特点从市场消费理论讲,创新的产品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全新创意产品、新换代产品、改良后新产品、模仿式新产品。创新设计的产品具有共同的特点:创新产品具有新的原理、新的构造或新的组成结构;采用了新的具有优势的原料或部件;质量或性能方面更具先进性;功能更具实用性。

(二)建立在消费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马尾绣创新设计产品马尾绣在水族先民生活中通常只用在妇女服饰、背带、童帽、绣花鞋等有限的生活用品上,在传统的水族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是水族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博物馆中这些令人惊叹的文化艺术精品,一丝一线都是水族先民生活历程以及心灵和精神的高度凝炼,使专家学者赞不绝口。但其作为产品在旅游市场等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相对较高的价格与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和实用价值在众多消费者心目中是不成正比的。(图1马尾绣服饰局部图图2马尾绣童帽图3马尾绣小电扇图4马尾绣银饰小电扇图5转动着小电扇)因此,马尾绣在现实市场中是不能满足或适应现代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了使市场更好地接受马尾绣,“创新设计”是第一步,只有将水族古老文化艺术的精华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才能使现代消费者更好地接受。图3中的小电扇是将水族马尾绣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创新设计的旅游产品设计。图4中的小电扇是运用水族马尾绣童帽中的马尾绣与银饰元素装饰创新设计开发出的旅游小产品。旅游产品是指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游客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中所消费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5]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是作为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分支,具有市场营销学的普遍共性。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讲,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新产品的接受过程如下:了解欲定尝试评判决择。消费者除了需求之外,对新产品还有一定的心理要求,诸如是否便捷实用,是否耐用经济,是否舒适安全,是否具有审美情趣,是否能够彰显个性以及体现时尚。

1.定位准确首先,对于图3与图4中马尾绣文化旅游新产品的创新与开发要考虑顾客的需要,也就是针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分析。作为旅游消费者,有本地和异地游客,通常情况下,本地游客只是我们目标消费群体很小的一部份,需要购置此类文化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外地游客或外国游客。马尾绣属于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对其产品目标受众的定位既要考虑到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又要考虑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受众的消费水准。图3与图4系列电扇旅游产品具有浓郁的水族传统文化特色,价格定位属普通大众消费能力所能接受产品。为此,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以批量生产代替传统刺绣手工生产的格局,以较低的价格占领市场,以巨大的销售数量来刺激消费者对水族马尾绣传统文化技艺的感知力,扩大社会影响力。2.便捷实用性上述图中旅游产品小电扇创新设计,在设计以袖珍型为主,对于材料的选择运用PP材料,强度高、弹性好、轻巧耐用,电源处特别设计了用USB接口直接充电。另外,此款产品耗材小,成本低,既考虑到经济性因素,又考虑到该产品的定位是“文化旅游小产品”,可谓便于携带、简单实用。当然,这类旅游小产品只是旅游文化纪念品开发的一种途径,在设计或加工、制作过程中,或消费者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定会发现更多的诸如此类的形形的旅游小产品,对典型的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刺激以带动贵州旅游产业更进一步发展。3.产品的多样性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产品的多样性。同样,旅游产品要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创新设计的多样性。图3、图4中的小电扇是水族马尾绣元素在旅游产品中创新设计的范例。采用马尾绣多种元素在小电扇中巧妙运用的系列设计,从产品的款式、色彩、视觉肌理上都进行了精心构思与设计,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使用要求。4.较强的地域性特色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对马尾绣产品而言,水族文化便是特色之本。融入了水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附加价值就会更高,相对生命周期也比较长。具有水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很容易从当前同质化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我们要开发出具有更多功能且能满足旅游消费者多种心理及用途需求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对异地文化风情等的体验,彰显独特的个性美感与欣赏品味,从而使消费者产生好奇心和购买欲望。5.独特的审美情趣上图中旅游产品小电扇不仅经济实惠、轻巧易带、使用方便,而且有很好地视觉美感和较好的触觉手感,小电扇的转速可随机调试,旋转的风扇犹如水族孩童和少女嬉戏和舞蹈时漂动欢快的银铃与裙摆一样。摆放不同色彩或同种款式的小电扇在一起展示,“群扇”旋转时犹如一群水族少女在翩翩起舞。当电扇静止时,风扇叶片上都是水族的铜鼓纹、刺绣、蜡染、童帽等水族喜闻乐见的传统纹样,充分利用了水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独具特点的元素,体现了贵州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除此之外,扇叶上运用了水族马尾绣女式服饰和小孩童帽中的纹样元素,浓重、明快的色彩,饱满吉祥的图案以及具有浮雕感的肌理效果,突现出一种生动和谐、精美细腻的艺术审美情趣。小电扇的成功设计与开发为贵州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思路。6.时尚性与个性化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时尚材料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创新设计与加工,是古老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一种融合。设计师应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与贵州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让“新生”的带有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彰显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尚的轻柔之美。这正迎合了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状态下,愈加对民间朴实无华艺术的追求以及对水族人民纯真质朴情感的一种向往。此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水族马尾绣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应该与贵州省特有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与途径,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当前,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已成为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在现代市场经济寻求生存与发展、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三、结论

第5篇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产品包装设计领域花样层出不穷,人们生活中的自主选择权越来越丰富,然而伴随而来的就是更多只有产量而低品质的产品席卷而来,而这种产品大批量的占据市场,使国内市场混乱无序,已然影响到了产品质量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度。在此条件下我们将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因素融入到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改善市场产品质量,更多的是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以及改善他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包装设计的作用

时代的产物下形成了包装设计,各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内在变化都在他的变化中所反应着。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能够关注到人的心理需求,同时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状况以及需要。

包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也可以让商品保持美观以及整洁,同时也可以更多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到目前为止,商品包装设计的形式发展的多种多样、各有千秋,趋势更多的是贴近消费者的生活和需求,它能第一时间获取消费者内心渴望得到的需求,并以独特的设计手法让消费者体会到,从而获使商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找到生存的空间。

情感因素在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1.包装设计中蕴含的不同学科

包装设计是一门广泛地学科,融合吸收了其它学科的精髓。情感化设计的理念为包装设计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视角。要想使包装设计方法以及理论丰富起来,就要在包装设计中引入情感设计元素,运用多种感官表达元素。

情感因素的引入离不开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丰富,使其同时涉及到其他一些艺术设计学的知识。因此,开发利用情感化设计的新的设计理念,使这些其他涉及到的学科来在理论上也得到了丰富。总之,包装设计中情感因素的引入不仅对包装设计理论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催生了新的设计方法,拓宽了包装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路,更是对设计中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情感因素下的包装设计引导消费观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日趋明显,包装把品牌信息转化为能够表达和传达的符号,它不仅能够代表着一个企业对于产品的投入,也能够代表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品牌的准确定位是一个品牌得以长远发展的关键,在定位过程中,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消费者对商品的情感接受程度,从而由情感层面出发对品牌进行定位,这就要求品牌一定要独特,使得消费者对于产品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是品牌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一定要建立消费者对产品情感的忠诚度,通过品牌个性来形成差别,这样才能容易被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因此可以总结为,品牌的产生使得消费者产生从众和依赖的心理。

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才能设计出好的包装,而将感官体验运用到设计理念中,如果想要迅速地引起消费者关注和兴趣,就需要最大限度的在情感表达中表现出商品的特点,不仅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情感需求,同时还能反映出不同消费层次的审美意识。

情感因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表达

获得情感体验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视觉感官。绝大多数设计都会使用到的手段就是通过视觉上的第一印象来吸引消费者。因此,合理的表达各种视觉因素是包装设计中为情感体验打好基础的必要步骤。传达信息符号的重要途径有文字、色彩、图案、形状,他们构成了包装设计的主要视觉元素。作用在于是将商品信息直接有效地、形象化地传达到消费者。在情感上,视觉语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引起消费者的各种情感态度,并给予消费者最迅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包装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引导消费的手段。当前,商品包装设计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形式丰富多样,注重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给消费者以特殊的视觉体验,获得消费者的情感以及思维上的认同,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结语

可见,情感因素已经在包装设计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包装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将情感因素投入到包装设计中更注重人的情感需求,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文关怀”必然也成为了设计中最关注的问题,让包装设计建立产品与消费者心灵和情感的沟通,并使其提升为为人性化、人文化的优良设计。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作者简介:房怡(1991-),女,陕西西安人,2014级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评论;关系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了单个空间的个性化要求和享受需求,也直接促使我国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开始了飞速发展,高额的商业投资利润成为设计施工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使中华大地上升腾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室内装修热潮,这股热潮造就了一大批室内装修公司,大大小小的环境艺术设计、装修设计工程公司遍地开花,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达兴旺。但在如此蓬勃发展的行业下,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认识仍存在很多误区,室内设计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健康发展。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如行业本身的良莠不齐、管理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其中没有完善的室内设计评论体系也是一个原因,本文就设计与设计评论的关系来进行说明一下。

设计是一个活动过程。“设计创作—设计作品—设计接受”三个环节构成了设计活动的全过程。而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理解和使用。消费者了解和理解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设计接受。只有当消费者理解了设计作品中的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元素,设计作品才能被接受了。事实上是,消费者和设计师之间因为主观差异性例如生活经历、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不同使得消费者要理解设计作品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个时候,设计评论就显得很重要。设计评论是连接设计师和消费者的纽带。是对设计作品的评判,同时也是对消费者的指导。而一个好的设计评论对设计作品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一是,设计评论会树立设计师的公众形象,从而提升这个设计师在公众中的威望或鼓励某一设计风格的发展。二是,设计评论促进设计的创作。设计需要设计评论。设计评论是对设计创作客观效果的检验,是大众对作品信息的反映。这种反馈为今后的设计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是,设计评论是公众对设计接受的向导:设计评论使公众正确接受设计作品,同时设计评论使公众正确的选择设计作品。设计评论就是要告诉人们,哪些设计是优秀的设计,哪些设计师是优秀的设计师,哪些设计作品那一点闪光在哪里。

设计与设计评论是这样的关系,室内设计与室内设计评论同样如此,所以,完善的室内设计评论体系能够推动室内设计的良性发展。

但是纵观目前国内室内设计行业,专业的室内设计评论家甚少,更多关于评论的文章作者往往是时尚杂志的编辑。而时尚杂志编辑的思想难免有些西化,造成了现有室内设计界设计评论的尴尬和难堪——作者业余,评论又流于肤浅的形式。而我们设计界的另一个设计评论就是装饰公司的宣传。但是这种评论往往带有强烈的商业目的,往往不能给消费者正确的选择向导。也难以让消费者信服,这也是我们现有评论状况的特点。

试问,像上面所述的设计评论怎么能宣传我们自己的设计师,怎么宣传我们自己设计作品或是设计风格。怎样反馈我们的本土设计怎么指导我们的设计?我们即使有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设计,但是没有设计评论的宣传,怎么让消费者知道作品的优秀,如果没有消费者的反馈,又怎么会有有效的宣传、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又怎么谈得上更好的指导作品的改进呢?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本土设计评论体系,才能将设计评论的各个作用更好的用在我们本土的设计上,才可能有助于推动我们真正的本土设计,同时也才可能有助于推动我国室内设计的良性发展,改善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误区。

当然,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室内设计与艺术品不一样,它最主要的和最终的目标是功用性,所以评价室内设计优劣,还需有标准。大量的室内设计项目出现, 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作品问世, 可是评价孰优孰劣的标准却比较模糊,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误区的原因之一。只有努力表达设计师与公众之间审美的共性, 这样才能使设计师的角色被更好的理解, 在设计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 尝试“创新设计”与“新的设计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用室内设计实践来探索室内设计在各个层面上的碰撞。同时设计评价也应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审视设计作品并用此标准来引导公众。

本文是在参见相关理论与本人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情况下完成的,受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的有限,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成目前我国室内设计行业混乱的原因诸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策体制及设计管理等各个方面,作为从业人员,仅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以上一些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赵振霞.浅析设计评论及其未来[J].艺术与理论(理论),2011,2.

[2] 劳智全.设计需要评论[J].装饰设计,2011,6.

第7篇

关键词 情感化设计 产品设计 主要理论 研究领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形式各样的产品充斥在市场上,此时的我们反而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重视产品设计的外观、形状、体积、色彩等感性的特征,从而使得消费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的功能需求,更多的是为情感需求而消费。这样的消费现状,令设计师抛弃了过分强调功能、忽略人的情感需求的现代主义机械设计,从而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的心理需求,这就促进了情感化设计的应运而生,也使得今后的消费品中既包含产品的实用功能,又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1 情感化设计的概述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通俗的定义就是以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为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但是,在国际上并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在本篇论述中,将采用情感化设计,来描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对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加以考虑的相关学术研究。

2 情感化设计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1情感化设计的研究理论

2.1.1国外的研究理论

目前,国外有很多文献对情感化设进行了理论研究,但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诺曼教授的三层次理论得到公认。

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国际工业人类工效学杂志》分别在1995年第1期和1997年第2期,介绍了它的主要内容:(1)从人的因素及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顾客的感觉和需求;(2)在定性和定量的层面上,从消费者的感性意象中辨认出设计特性;(3)建构感性工学的模式和人机系统。

美国的三层次理论:在《情感化设计》中,诺曼教授从三个层次阐述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他们是:(1)本能层次,指产品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它可迅速地对好或坏、安全或危险作出判断,并向运动系统发出适当的信号。(2)行为层次,指消费者从产品的使用中获得情感,例如成就感等。(3)反思层次,它在前两个层次的作用下,在消费者心理产生的情感、意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2.1.2国内的研究理论

在中国,一些艺术学者跟美国学术界保持一致,采用了情感化设计来定义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在《工业设计与情感》和《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两书中,作者们都在外国学者的基础上,强调了情感化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提出明确统一的理论。

2.2情感化设计的研究领域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研究,发现情感化设计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产品造型和功能上。就造型方面的情感需求,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例如:在《数码相机造型中视觉舒适度的影响因素》中,作者张嘉强就不同颜色的相机研究了其外观造型对消费者内心舒适度的影响,以及它在市场交易成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就功能方面的情感需求,我们了解到消费者的情感不仅与产品的造型相关,还与其实用功能密不可分。在《设计心理学》中,诺曼教授就提出产品的功能与消费者情感需求有很多关系,例如:劣质的产品设计,使得消费者产生失落等消极情感。

2.3 情感化设计的研究趋势

未来情感化设计的研究趋势应该是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因为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产生是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结合,然而目前对产品造型及功能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其外部原因,并没有与消费者自身的心情、状态等内因相结合。

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我们要将工程界、学术界、艺术设计界和心理科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医学等其他学科的密切配合起来,才能真正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创新产品。

3 结论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为情感需求而消费,这就形成了一个主要趋势——情感化设计将成为产品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产品以及形形的消费群体,使得任何产品的情感设计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需要设计师和国内外各位学者继续努力探究产品设计中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从而使得今后的消费品中既包含产品的实用功能,又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 阚志刚.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9(11).

[2] 张飞,汤佳.工业设计与情感[J].工程设计学报,2004,11(3).

[3] 原田昭.感性工学研究策略[C]北京: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2002:1-11.

第8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产品设计;大众文化消费;用户体验

1从接受美学中衍生的大众消费

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随着哲学、美学、心理学、交流学、传播学的兴起之后真正形成体系。艺术接受是人类整个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深度解析“艺术接受美学”,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以作者为中心或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视角,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理论局限性,但在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的历史痕迹,就是消费。传统的经典艺术作品留给观众的“空白”始终有限,这里的“空白”我们可以理解为消费空间,在读者消费艺术作品的同时,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依赖于读者的不断发掘。直至今天,无论是文学作品的读者、艺术作品的观赏者或是产品的使用者,地位都在不断提升,他们对作品的反应、理解、感受等在阅读或使用的过程中的接受心理等问题为艺术接受提供了新的论点。工业革命中,新的材料、技术、生产方式与大众需求交织在一起,人们固旧的习惯与新材料、新技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在旧意识与新科技的不断斗争中,新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产品的形式和外观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与高额的产出,在突如其来的巨大利益思想的指导下,人们渐渐只关注市场和利润,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慢慢消逝,工业产品无法与手工艺产品相媲美。威廉莫里斯说:“作为生活的一个条件,用机器生产完全是一种不幸。”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新艺术运动”,用户体验都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美学接受下的设计革命在持续进行。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户体验设计的定义也被重新诠释,“用户体验”在设计的过程中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从国外Amazon、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成立用户体验部门,到国内腾讯的CDC,阿里巴巴的UED等,都体现了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2在接受美学影响下的大众消费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观察设计,可以发现用户不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扮演着设计师的角色,因为用户对产品的接受过程是产品设计中重要的一环。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传统的艺术创作带有更多艺术家的主观色彩;电影、电视艺术更倾向于满足观众需求,而这两种艺术创作如果远离用户,其自身便难以存在。但是,一味迎合使用者的低层次需求,毫无视野距离的产品使用者虽然在使用之后得到了一时的满足,但使用者在使用后随即会将其丢弃,甚至还会嘲笑设计者本身的无能。所以不难看出,设计本身要将高雅与大众相互渗透。实现高雅设计与大众设计互相的整合,在不考虑成本的基础上,高雅的艺术设计并非高不可攀,而大众世俗又并非俗不可耐。艺术创作必须考虑用户接受,如果艺术家对用户体验缺乏必要的了解,忽视用户的喜好,即使创作的设计作品再精良也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接受美学对于产品的推广传播起到了非凡的作用。随着社交网络、自媒体的兴起,设计师可以利用一切用户能够接触到的视、听、触等感官网络,建立相应的体验感受,在恰当的时机加深用户的印象。设计师对产品信息与媒介特性有所了解,并且针对受众群体接触与获得体验产品时所面临的各种情况作出思考并改良,以更合理的方式使受众群体接受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所以,再好的设计作品,在不被受众群体所接受的情况下,只能成为艺术品,而并非产品。

3大众文化消费下衍生的“用户体验”

墨子曾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1]用户选择产品,已经从最初的功能性到开始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更希望从产品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并获得最大的期待值。所以设计师对个人主体价值的尊重,使产品设计更服从于上层建筑,设计也紧紧围绕着使用者的需求展开,它不再单独包括外观、功能、生产质量等环节,而更加注重产品迈向商品时产生的紧密联系。就接受行为而言,设计的接受行为与设计的消费行为相互影响。“读者绝不是被动部分,绝不仅仅是反应连锁,而是一个形成历史的力量。没有作品的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个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仅仅是通过他的中介,作品才进入一个连续的变化的经验视野之内,在这里面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消极的接受到积极的接受,从公认的审美规范到超越这些规范的新创造的永恒转变。”[2]但消费并不等于接受。因为设计消费不仅是一种精神消费,它必须具备物质消费的前提,而物质消费并不一定会引发精神消费。而当消费者在产生购买行为时,也并不一定会产生后续的使用行为,所以大众消费更重视使用者的中心地位。

4大众消费越来越注重品牌自身的价值

大众消费者对商品与艺术品的感知是不同的。一件艺术品会运用感觉方式,而商品作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真实使用对象,是与人的多种感官联系的。用户越来越追求品牌必要性。事实上,“真正的品牌存在于关系利益人的内心中”。[3]接受美学在企业品牌塑造中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它在功利性、实用性的基础上使设计的产品为用户带来审美愉悦,在提高用户生活质量的同时,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5接受美学影响下的产品设计拥有不竭的生命力

在互联网持续发展的今天,产品设计越来越注重“设计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设计美学影响了世界上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它的形成是艺术和技术分分合合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工业化”逐步接受的过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随之加快。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是“以人为本”。好的用户体验设计不仅可以将优秀的产品带给用户,还会用深刻的审美理念以及深层次的价值观影响用户,好的产品必然承载着用户体验设计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5.

[2]…汉斯•罗伯特•尧斯(德).文学史作为向文论的挑战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2.

第9篇

色彩心理 色彩情感 色彩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任何产品设计都离不开色彩,其运用的好坏将左右产品的品位和销售及人们的消费欲望。现代产品运用色彩来装饰外观,往往有增强产品形象的感染力,加强识别记忆,影响消费心理和传达一定意义的作用。在服装设计中,设计色彩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创造服装整体艺术气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色彩的搭配,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影响人们的情感因素。不同的色彩主题搭配不同的造型及面料也常使人们对其产生复杂的感情,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支配人们的心理活动。

一、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含义

情感在心理学中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

心理学家近年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于是看见红色便令人心情兴奋;蓝色象征理智,看见蓝色便使人冷静下来。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运用色彩,让人在心理上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最佳设计的目的。

二、设计色彩需要情感魅力

当人们看到某一具有色彩的物体时,色彩作为一种刺激,能使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情,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顾客从来不会挑选他们不喜欢的产品,在中国,中秋节、春节的礼品盒的色彩大都选用以红色、黄色、金银色为主色。以体现喜庆、吉利、快乐、团圆、红红火火。黑底白色虽然做到了醒目又易认,但在这个节庆的特殊日子里,却不能引起消费者好感。因此这样设计失去了促销的功能。英国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家庭主妇到超级市场购物时,由于精美包装的吸引而购买的商品通常超过预算的45%左右。足见设计色彩的魅力之大。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消费人群,面对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消费人群,既要创造出有魅力的商品视觉形象,又能选择使消费者心理愉悦的色彩,是设计对色彩选择的特殊要求。

三、设计中的心理因素

引人注意是产品造型设计的首位因素。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心理过程,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从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产品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产品的形态、色彩以及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的。

产品的造型形态、色彩等,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刺激,而这些刺激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形象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设计师对产品造型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产品文化内涵和现代消费时尚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成功的产品不仅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因此,产品设计要想让消费者记住,就必须体现产品鲜明个性特性,简洁明了的形象,同时还要反映产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才能让消费者永久记忆。以往的设计或许更多的与设计师的灵机一动相关,而现在的设计,设计的分工更加明确,设计的流程更加科学,同时人机工程学、语义学、认知心理学、色彩学、功能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理论的成熟,也为设计得到满意的解决之道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四、设计色彩在设计实践中运用

设计色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情趣。

设计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是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借助它可以在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创造出惊人的视觉真实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商品包装设计元素中,色彩冲击力最强,因为它首先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而赋予商品包装特定的内涵和外表。因此,设计师应根据由自然色彩所获得的深刻感受,按照对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将设计思想熔铸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与技巧,使色彩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最佳发挥,达到理想的境界,从而更好地表现设计作品的主题思想。就一个食品的包装而言,首先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视觉与心理上的第一感受―味觉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我们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加以表现,使其造型和色彩相呼应,使食品的表现效果更加生动诱人,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让人感觉到包装内的食品新鲜美味,产生立即购买的冲动。现在很多方便面的包装就是采用此方法尽力丰富表现,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设计色彩也是广告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广告画面上人们首先看到的也还是色彩,然后才是图形和文字。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中说到:“说到表情的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因而,广告受众在观看广告的时候,广告中鲜明的色调很容易给人们一种冷暖的感觉,这种冷暖色调会直接把受众的感觉带入一种意境,使人们对广告产品产生好感。如空调广告,画面中营造出凉爽的空间,在夏日炎炎中,该广告使人产生拥有凉爽空间的欲望。

另外,设计色彩还运用于书籍装帧、插画、标志等方面,影响设计与消费者的沟通。

设计色彩在环境空间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的环境空间离不开设计色彩的规划,合理规划设计色彩会给我们的环境空间创造和谐的视觉氛围。例如,人们在公共娱乐场所,应该感觉到欢快、热烈的色彩氛围,其色调设计不能让人产生压抑、悲哀的情绪,应大胆的采用对比色来表现。

其他方面,无论影视艺术还是戏剧艺术也都与设计色彩相关联,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观众的视觉要求也将影响设计色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诺曼著.付秋芳等译.情感化设计.

[2]崔唯.当代欧洲色彩艺术设计[J].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4.

第10篇

关键词:消费文化;设计;陶瓷

一、消费文化与陶瓷产品设计理念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环境的总和。而陶瓷产品设计正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这些不同需要而存在和发展进步的。消费文化与陶瓷产品设计的紧密联系正是在这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消费者作为消费的主体,它有着不同的形态和个性。消费文化体现的消费者的不同的消费理念、消费动机、文化背景、价值观等等。这些都影响着陶瓷设计者的设计。消费文化影响下的陶瓷产品设计必然要有着与消费文化相匹配的设计理念。每个陶瓷产品几乎都体现着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文化水平、消费观念、年龄层次甚至国籍等等。消费作为一种动力存在着,它驱动着陶瓷产品设计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以消费文化为目标,陶瓷产品设计需要做的还很多。

二、当下陶瓷产品设计的现状

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陶瓷产品设计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市场上的陶瓷产品以传统遗留下来的为主,很难看到新鲜的东西。随着陶瓷产品越来越多的被消费者青睐,陶瓷也慢慢的重新得到发展。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对陶瓷的需求不仅仅增多,而且还从实用方面上升到精神方面,即对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对陶瓷产品需求的种类也增加,陶瓷产品设计者也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这些需求不仅仅刺激了陶瓷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设计者进步。所以,如今的陶瓷产品市场上不乏有很多精美的产品出现。另外,如今很多艺术院校也增加了陶瓷设计专业,这些陶瓷设计专业的学生为陶瓷产品设计的市场注入了新鲜的又活力的血液,使得陶瓷产品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在这些乐观的状况之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慢慢解决。比如陶瓷设计者没有完全看到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者自身的特点,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只是追求某个特定的方面,比较单一不丰满。另外,很多陶瓷设计理念没有和消费者的不同的价值观、文化等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陶瓷产品要与消费文化很好的结合,就要看到陶瓷产品市场的现状,把优点放大并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个性化

现在陶瓷产品市场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存在,那就是缺乏个性。虽然现在也有不少优秀的陶瓷产品设计者,会有一些有想法的产品出现。但是大多时候消费者会发现,无论是走在普通的陶瓷市场还是观赏一些精美的产品设计,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说明现在的陶瓷产品严重缺乏个性。在这个崇尚个性的年代,个性已经成了消费者购买动机中的很重要的因素。设计不只是要满足不同的需求,更重要的还是能体现出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体现的是自己独特的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陶瓷产品设计者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结合消费者追求独特的心理,不被别的产品所干扰,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二)实用性

尽管现在消费者很注重陶瓷产品的审美性,但是实用性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很多陶瓷产品设计者们一味的追逐陶瓷产品的审美性而忽视了它的实用性。这与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中的物质需求相违背了。陶瓷产品的实用性依然是消费者选择陶瓷产品购买陶瓷产品的最主要的购买动机之一。现在陶瓷市场上的很多产品都缺失了实用性,无论是在陈设瓷还是日用瓷中都有这一问题的存在。比如一个很具有美感的花插,她的颈部过于细小,虽然看起来很有设计感,但是却满足不了顾客插画的需求,很大一部分的消费者们不会纯碎为了它漂亮就购买,而是会为了它不能很好的利用而放弃它。另外,产品的用材不当也是陶瓷产品会缺失实用性的问题之一。比如一些用古朴的又粗糙质感的餐具茶具等,设计者们追求的是古朴原汁原味的美,直接用陶泥制作,但是却忽略了它的使用性。这类的产品的外观确实会很吸引消费者,但是消费者经过一系列的消费心理活动后仍然会放弃它。当然这些都是有改变的方法,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设计者们深入研究消费文化来解决。

(三)多元化

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等,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活动从物质发展到精神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消费文化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消费文化促使陶瓷产品设计者们对陶瓷产品审美、产品风格、时代特征等等有一个足够的把握。这种把握需要陶瓷产品设计者从各个方面去了解这种多元化以及消费者的心理,而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个人因素等等。陶瓷产品设计者们要根据种种不同的消费因素来调整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美固然是设计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消费文化因素的不同使不同的消费者对美的理解也不同。现在有些陶瓷产品走的是民族的路线,这种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消费的多元化是一致的,民族风格的产品可以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甚至不同国籍的人,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然,设计出一种多数人都会接受的风格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要和不同的消费需求碰撞,这样才能把消费和设计很好的结合。比如,外籍人士对陶瓷产品风格的喜好会和国人的喜好有偏差,因为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现在有些产品设计很现代,设计理念很开放,这类产品都会被外籍消费者以及艺术人士所接受和喜欢,这些产品直接反应了这类消费者的文化和审美。就地域性这点来说,同一个国家不同地方的人也会有喜好上的偏差,比如南方人可能更喜欢精致小巧的陶瓷产品,而北方人可能更中意粗狂大气的设计,这是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这些因素都是设计者们要考虑的。针对市场而言,消费者的经济水平和价值观念也是设计者们在进行创作时要考虑的因素。有些人注重实用有些人注重品质,设计者们要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进行创作。

三、结语

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当代陶瓷产品设计者们进行创作的最重要的部分,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陶瓷产品设计者们要直面消费因素,调整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发展陶瓷文化,丰富陶瓷产品,为陶瓷市场的蓬勃发展做努力。

【参考文献】

[1]周笑冰.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邵宏.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服务设计缺陷;患者不当行为意向;消极消费情感;医院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8-0034-09

一、引言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日趋严重。在就医过程中,个别患者存在干扰医院正常秩序、辱骂医护人员、破坏医院设施等不当行为,有时甚至出现暴力伤害医护人员等极端行为,给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等均带来严重后果。患者不当行为的发生,有患者自身、医院、医护人员、医疗体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其中医院在医疗服务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是导致患者不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顾客客观上有需求但主观上却不想要的专业。由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和医学知识的相对匮乏,患者在接受医院医疗服务时,心理往往处于敏感或脆弱状态,其情绪和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影响。一旦医院在医疗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补救等方面存在设计缺陷,就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生气、失望、后悔、心烦等消极消费情感,并由此引发各类不当行为意向。

目前,顾客不当行为(customer misbehavior)等对服务绩效有显著影响的顾客角色外行为(customer ex-ttra-role behavior)研究开始兴起。Huefner和Hunt(2000)、Lovelock(1994,1999)、Yi和Gong(2006,2008)、刘汝萍和马钦海(2010)。等学者,从顾客不当行为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行为后果等角度进行了理论或实证分析,但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实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餐饮、零售、酒店等服务行业,针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中患者不当行为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服务设计和顾客消费情感作为服务管理和顾客消费行为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但从服务设计缺陷和顾客消极消费情感角度开展的研究并不多见。戴肖黎和何超(2009)、陈伟和魏亮瑜(2011)、杨峰和黄琼(2011)等,针对我国医院服务设计和管理实践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仍相对欠缺。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顾客行为理论和服务管理理论应用于医院管理实践,并采用“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和实验研究方法,探讨医院服务设计缺陷对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和患者不当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不当行为发生率提供思路借鉴。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1.医院服务设计缺陷。虽然中外学者对服务设计存在多种定义,但均强调服务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及顾客的重要地位。概括而言,服务设计主要指企业为满足顾客服务需求而确定的一系列服务要素组合方案。Schlesinger和Heskett(1991)认为服务设计包括服务企业根据顾客需要所进行的员工培训发展、工作分派组织、设施规划配置等一系列工作,它是保证企业获得顾客满意的核心要素。Fitzsimmons(2001)认为所有的服务设计都包含了服务提供物的特点、服务发生场所的设施环境和服务传递过程三个要素,服务设计缺陷就是服务提供过程中存在的单个或多个服务要素的设计缺陷。Lovelock(1999)认为服务设计缺陷是服务企业由于缺乏对服务概念的科学运用,以及对顾客需求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所导致的服务系统方面的设计缺陷,它是导致服务失败和顾客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Frei(2008)指出,服务环境、服务流程和服务失败后的补救等服务要素,是完善服务设计的重点所在。医院作为一种为患者(顾客)提供医疗服务的企业,同样存在服务设计缺陷问题。借鉴已有研究,本文将医院服务设计缺陷定义为:医院在服务环境、服务流程和服务补救三大服务设计要素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缺陷状态。

2.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已有对顾客消费情感的相关研究主要从顾客感知和营销行为两个视角开展,并指出顾客消费情感具有调控、组织和信号等多种功能,因而对顾客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顾客消费情感也受到消费经验理论的影响,Westbrook(1987)认为,在产品和服务消费过程中,顾客可能会经历积极和消极两种消费情感,其在消费过程某一时刻的情感状态总是界于这两级之间。Oliver(1993)认为顾客消费情感是顾客基于对产品和服务消费经历感知而做出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它是影响顾客行为的重要因素。Menon和Dube(2000)认为顾客消费情感是顾客对产品和服务属性及自身最终所获消费价值的情感性反应,它包括顾客在消费过程中经历的高兴、愉快、兴奋、满足等积极情感,以及失望、气愤、伤心、内疚等消极情感。Izard(2002)。提出了兴趣、高兴、惊讶、悲伤、气愤、厌恶、藐视、害怕、害羞、内疚10种人类基本情感,设计了相应的测量量表,并将其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大类。借鉴已有研究,本文将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定义为:患者作为医院的顾客,在医疗服务消费过程中,基于自身对服务的认知,而表现出的生气、失望、后悔、心烦等消极或负面情感性反应。

3.患者不当行为意向。近年来,顾客不当行为已成为顾客角色外行为研究的新热点。基于行为性质、行为朝向、行为动机和顾客特征等研究视角,中外学者对顾客不当行为存在多种基本类似但略有差异的界定或称谓,并从服务组织、服务人员、顾客自身、顾客互动等方面探讨了顾客不当行为的形成原因。Fulle-rton和Punj(1993,2004)提出了异常顾客行为(aberrant customer behavior)概念,其表现形式是顾客行为违背已有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它会引起服务组织消费秩序混乱等不良后果;Lovelock(1994)提出了不良顾客(jaycustomers)概念,即以获利为目的或受非经济动机驱使而故意实施不当行为,给组织和其他顾客造成恶劣影响的顾客;Yi和Gong(2006,2008)认为对服务组织、服务人员或其他顾客造成不良影响的,顾客自私的、带有攻击性的行为都属于顾客不当行为范畴。Bitner等(1994)、Rose和Neidermeyer(1999)、Huefner和Hunt(2000)将顾客不当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偷窃服务组织和其他顾客财物,辱骂、殴打服务人员或其他顾客,蓄意破坏服务组织规则和财物三类。金立印(2006)、邬金涛和江盛达(2011)分别提出了顾客不良行为和顾客逆向行为概念。借鉴已有研究,本文将患者不当行为意向定义为:患者作为医院的顾客,在医疗服务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违反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并可能对医院、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倾向。

(二)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与患者消极消费情感、不当行为意向的关系

作为一种从心理认知角度解释个体行为的基本分析框架,“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的产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即个体的认知会对情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行为和意向。Lazarus(1991)、Bechwati和Morrin(2003)指出,消费情感的产生是顾客对某服务情景的认知结果,与期望相违背的服务情景会激发顾客消极消费情感,并导致某种逆向或不当的消费行为和意向。邬金涛和江盛达(2011)、唐小飞等(2012)运用“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理论,对我国医疗业、银行业、餐饮业等服务业的顾客情感和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医院患者的服务消费特性,本文主要从医院服务环境、服务流程和服务补救设计缺陷三个维度,来分析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与患者消极消费情感、不当行为意向的作用关系。

1.医院服务环境设计缺陷与患者消极消费情感、不当行为意向的关系。服务环境是消费者在服务过程中所能接触的各类环境的总和,包括建筑物、陈设布局、设施设备等实体环境,及色彩、照明、气氛等软环境(Bitner等,1994)。Lovelock(1999)将服务环境定义为消费者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感受到的服务场所内的有形的和无形展示,它能够减弱消费者对于服务无形性认知的影响。Rose和Neidermver(1999)的研究显示,喧闹的服务场所、不合适的温度和音乐等服务环境方面的设计缺陷,都会强化顾客的消极消费情感,并提高顾客破坏服务设施等攻击的发生频率。Fullerton和Puni(1993.2004)认为物理环境、安全措施、企业形象等消费环境方面的设计缺陷,及其与顾客特征间的交互作用,会激发顾客消极消费情感和不当行为倾向。Richins(1997)、Mattsson等(2004)、Huang(2008)、邬金涛和江盛达(2011)等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验证了服务环境方面的设计缺陷,是顾客出现消极或负面情感反应并产生不当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患者作为医院的顾客,在医疗服务消费过程中的情感和行为意向,往往取决于其对医院服务环境的认知。医院在环境卫生、隐私保护、排队秩序、科室布局便利性等服务环境方面的设计缺陷,会直接诱发患者的消极消费情感和不当行为意向。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Ia:医院服务环境设计缺陷对患者消极消费情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医院服务环境设计缺陷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2.医院服务流程设计缺陷与患者消极消费情感、不当行为意向的关系。Smith等(1999)、Aquino等(1999)、金立印(2006)、邬金涛和江盛达(2011)等的研究表明,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所感知到的服务流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如等待时间、服务效率、公平对待、特殊需求满足等,会对其情绪和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一旦服务流程设计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就很容易激发顾客的消极情感和不当行为。服务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特点,使服务流程设计成为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不科学的服务流程会增加顾客等待时间、降低顾客满意度,并导致顾客产生厌烦、生气等消极消费情感和不当行为意向。Mur-ray和Berwick(2003)的研究显示,科学的医院服务流程设计,是解决患者看病难、等待时间长,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和不当行为意向的重要手段。Pyon(2009)强调了在公共服务组织中,科学的服务流程设计对顾客消费情感的重要影响。李庆和陶红兵(2011)的研究指出,传统医疗服务流程的粗放性和随意性,是导致患者消极或负面情绪、不当行为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医院的门诊、住院、检验检查、护理等各个服务环节中,患者对任何一个服务流程设计缺陷的感知,都会诱发其消极消费情感和不当行为意向。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a:医院服务流程设计缺陷对患者消极消费情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医院服务流程设计缺陷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3.医院服务补救设计缺陷与患者消极消费情感、不当行为意向的关系。服务补救是服务企业为缓解和修复服务提供者在服务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过失,以及对顾客所造成的伤害,而采取的一系列矫正、补偿等行动的总和,它有利于维持长远的顾客关系并不断完善服务系统(Tax和Brown,2000)。Smith等(1999)认为,服务补救是服务企业在服务失败后,提升企业形象、顾客信心和服务质量感知,缓解顾客负面情绪和不当行为意向的重要手段。Schoefer和Ennew(2005)、Yi和Gong(2006,2008)、Huang(2008)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服务失败和服务补救设计缺陷给顾客带来的损失,会强化顾客的不公平感和负面情绪反应,并可能导致顾客的不当行为。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使服务失败往往很难完全避免,服务补救设计在医院服务管理中也因此而显得尤为重要。当出现服务失败时,如果缺少及时、高效的服务补救措施,就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消极消费情感,并引发医患双方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冲突。事实上,很多医疗纠纷的出现,往往与患者对医院服务补救方面设计缺陷的感知密切相关。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医院服务补救设计缺陷对患者消极消费情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医院服务补救设计缺陷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患者消极消费情感与患者不当行为意向的关系

“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理论显示,消费情感对顾客消费行为有直接影响。Oliver(1993)、Menon和Dube(2000)等的研究显示,在正常的服务消费或对服务失败的回应过程中,因服务设计缺陷等原因所导致的顾客消极消费情感,会诱发顾客的不当行为意向。Nyer(1997)指出,顾客不当行为是顾客宣泄其自身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满或消极情绪的常见手段之一。Huefner和Hunt(2000)、Phillips和Baumgartner(2002)的研究表明,因不满意或不公平感所产生的生气、失望等消极消费情感,是导致顾客产生不当行为意向的重要原因之一。金立印(2006)、刘汝萍和马钦海(2010)、邬金涛和江盛达(2011)等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验证了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消极或负面情感反应,对顾客不当行为意向及其强度有显著的影响。患者的就医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由于疾病和医学知识缺乏等原因,患者在心理上大多处于弱势地位,当由于各种外部因素而诱发其较强的消极消费情感时,就很容易因情绪失控而产生各种朝向医院或医护人员的不当行为意向。此外,从前述分析中可以发现,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在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三维度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中,还可能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H5a: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在医院服务环境设计缺陷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5b: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在医院服务流程设计缺陷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5e: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在医院服务补救设计缺陷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四)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文根据“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医院服务设计缺陷、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和患者不当行为意向的关系模型(见图1)。在该模型中,医院服务环境、服务流程和服务补救设计缺陷三维度,不仅以患者消极消费情感为中介正向影响患者不当行为意向,同时还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有直接正向影响。

三、实验设计与数据获取

(一)实验设计

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是医院服务和患者行为中的负面问题,为保证研究数据的客观性,特采用实验方法来获取样本数据。即根据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三维度的不同状态,列出相应的虚拟场景组合(见表1),由每个实验被试以患者身份根据其中某一种场景组合,独立对自身可能产成的消极消费情感和不当行为意向做出程度性判断。

1.医院服务设计缺陷的场景组合。主要参考了Oliver(1993)、Bitner等(1994)、Lovelock(1999)等的已有研究,并结合我国医院实际和对20位医院患者的访谈结果,从医院服务环境、服务流程和服务补救设计缺陷三个维度,根据各维度的正常和有缺陷两种状态,列出8种虚拟场景组合,并撰写出相应的8份(1套)实验材料。其中医院服务环境设计缺陷主要包括环境卫生、隐私保护、排队秩序、指示标志等内容;服务流程设计缺陷主要包括门诊流程、住院流程、检验检查流程和护理流程等内容;服务补救设计缺陷主要包括补救的主动性、响应速度和补救能否满足患者期望等内容(见表1)。

2.患者消极消费情感的测量。主要参考了Izard(2002)的成熟量表,并结合医院患者的主要特征,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从生气、失望、后悔、心烦四个方面,对患者消极消费情感进行测量。

3.患者不当行为意向的测量。主要参考了Yi和Gong(2006,2008)、金立印(2006)、邬金涛和江盛达(2011)等的已有研究,并结合我国医院实际,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从破坏医院设施、辱骂医护人员、干扰医院正常秩序、不合理索赔四个方面,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进行测量。

(二)数据获取

本研究以杭州某高教园区内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因为所有大学生都有去医院看病的经历,且理解能力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对实验中涉及就医的情景能很好的理解并融入其中。在说明注意事项之后,将被试随机分为8人一组,并把8份(1套)根据不同场景组合撰写的实验材料打乱后,随机发放给他们进行独立填写。实验材料的第一部分是注意事项和填写要求;第二部分是某虚拟医院的背景介绍,以帮助被试更好地进入场景;第三部分是医院服务设计三维度不同状态下的场景组合,及要求被试填写的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和不当行为意向测量题项,第四部分是被试的基本信息。

全部实验均在现场完成,被试的平均填写时间约为6分钟。被试共分为32个组,发放实验材料256份(32套),回收256份,其中完整填写的有效材料240份,有效率93.8%。有效样本的分布如下:男性占47.1%,女性占52.9%;专科生占24.6%,本科生占57.5%,研究生占17.9%。此外,我们还将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三维度转化为虚拟变量(正常状态取值0,缺陷状态取值1),以便进行后续分析。

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操控检验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验证模拟情景中对医院服务设计不同水平(正常和有缺陷)操纵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医院服务环境设计(均值1.8092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获实验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和患者不当行为意向两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见表2),说明量表整体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通过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在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和患者不当行为意向两个变量中,同一变量下属的各测量问项均归属于同一因子,其因子载荷均大于0.5(见表2),且在其他变量下的因子载荷均小于0.4,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

(三)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来验证各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相应的4个回归模型(见表3)。回归模型1的分析结果显示,服务环境设计缺陷(β=0.229,t=6.115,p=0.000

回归模型3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考虑中介变量患者消极消费情感的情况下,服务环境设计缺陷(β=0.298,t=6.984,p=0.000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与讨论

与已有传统研究不同,本文针对医院服务的特定情景,以患者这一特殊顾客群体的负面行为意向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细化了顾客不当行为中的服务组织因素研究,从医院服务设计缺陷这一新视角,探寻患者不当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同时在已有研究和患者访谈基础上,梳理了医院服务设计缺陷的维度及其表现形式,并根据“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引入患者消极消费情感这一中介变量,构建和验证了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与患者不当行为意向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顾客角色外行为、顾客消费情感和服务设计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范畴,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贡献,对后续相关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如下:

1.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三维度对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在服务环境设计、服务流程设计和服务补救设计等方面的缺陷,均会直接导致患者产生生气、失望、后悔、心烦等消极的消费情感反应。其中服务流程设计缺陷对患者消极消费情感的影响相对最强(β=0.453,p

2.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对其不当行为意向有非常强烈而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β=0.647,p

3.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对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三维度与患者不当行为意向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在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补救三个方面的设计缺陷,不仅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同时还通过作用于患者消极消费情感而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即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在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三维度对患者不当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中,均存在较大的中介效应。根据“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理论,消费者从个体认知到产生相应行为意向的过程,是通过情感这一中介变量来传递的。在接受医院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不当行为意向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对医院服务设计缺陷的认知而引发的消极消费情感反应所导致。

(二)管理启示

1.不断改进和完善医院服务体系设计。医疗服务业的专业性强、风险度高和服务接触频繁等特征,对医院服务体系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结论显示,医院服务设计缺陷三维度对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和患者不当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医院应以服务环境、服务流程和服务补救设计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体系设计,以进一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缓解患者消极消费情感,降低患者不当行为发生率。医院服务体系设计应贯彻CS(eustomer satisfaction)战略,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的偏好、需求和价值观,并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改善患者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强化服务补救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2.强化患者情绪管理。与其他服务业消费者不同,患者在接受医院服务过程中,其情绪往往处于负面或波动状态。尤其在就医环境较差、等待时间过长或出现服务失误等外部因素诱况下,患者极易出现生气、失望、后悔、心烦等消极消费情感。研究结论显示,患者消极消费情感对其不当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患者情绪管理作为医院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降低患者不当行为发生率、环节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完善医院服务体系设计的同时,医院还应充分认识到患者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全员服务意识,加强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患者心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建立医患之间良好的交流、反馈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患者的各种消极或负面消费情绪。

3.树立预防医患纠纷新理念。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和医患纠纷频发现象,是医疗服务业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并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医院在患者服务和内部管理中应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积极预防和避免医患纠纷发生的理念,因为医患纠纷一旦发生,无论处理结果如何,都会给医院和患者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并产生大量的社会成本;二是要通过不断完善医院服务体系设计和强化患者情绪管理来降低患者不当行为发生率,大量事实表明,患者不当行为的出现是医患矛盾激化和医患纠纷升级的重要标志之一;三是要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患者不当行为,医院应充分认识到大部分患者不当行为是自身服务设计缺陷或服务失误等原因所导致,及时、主动、恰当地处理患者不当行为,是预防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12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影响因素;消费现状;合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44-02

一、历史的启示――把握社会消费现状的必要性

工业设计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工业设计的萌芽期,生产技术的革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又逐渐成为影响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直至今日,高新科技、高新材料的应用,促使工业设计突飞猛进。而消费,始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纷繁复杂的设计发展史中,工艺美术运动称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艺术设计运动。在当时,虽然“工业设计”一词还未有定义,但是莫里斯和拉斯金对于产品设计的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莫里斯从根本上排斥机械化大生产,并且提倡注重个人劳动的乐趣感和创造性;拉斯金也关注了机械与美的问题,提倡在设计上回归中世纪。他在讨论中曾提出,在艺术领域里,从高级艺术(如纯绘画、雕塑)到低级艺术(如衣服、器皿、家具等日用品的设计制造),艺术的健康方向首先取决于它在工业中的应用。这种观点在当时已经有了很大突破,将工业产品的设计划入艺术领域并探索了它的发展方向。然而,拉斯金的局限性在于,他在坚持维护工业产品的艺术质量时,没有认清工业发展所带动的社会消费市场的变革。

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大生产的势头突飞猛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普通大众的消费。在这种潮流下完全否认工业生产是与时代潮流相违背的。在探索设计发展方向的问题时,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的大潮流和历史行进的步伐。这是比较难的,因为认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独立性。但是从目的性角度考虑,设计是社会性的行为,是要为大众服务的,大众作为设计的受用者,只能通过消费来实现对设计的使用或体验。拉斯金和莫里斯对于设计发展的积极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然而,在面临科技的变革、社会的潮流、传统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等问题时,过于受传统因素影响,没有认清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不可取的。

同样面临变革,美国的设计顺应潮流,迅速抢占了设计发展先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消费品领域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反而成为了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美国,从工业化生产发展初期,设计与商品就建立的紧密的联系,从根本上讲,大的社会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为优良的设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反过来,优良的设计又刺激了消费。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其连锁产物:商业化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成功的例子就是罗维。他的成功,一方面基于他的才能,而更重要的,是顺应大时代的需求。在商品经济时代,设计如果不考虑产品的商品属性,是脱离实际的。

分析历史,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现代产品设计,尤其是商业性设计,必须以消费为根本。

二、国内消费现状分析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消费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从众性。消费的产生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出现,消费水平与济条件是分不开的。消费的客体是商品,而商品链的起点是设计。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地域特色等不同形成了中国多元化的消费现状,下面从消费者审美倾向、消费水平、商品模式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消费审美倾向分析

1.追求欧美式的审美情趣

早在封建社会末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就使中国封闭的国门被动打开,伴随而来的是西方的文化,欧美的生产生活方式率先进入到殖民区,从上层社会开始逐步影响到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大地第一次受到西方文明的剧烈冲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引入,伴随而来的是西式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小到日用品消费,大到建筑风格城市规划,欧式的审美情趣迅速在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深入到了众多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生活之中。“品味”成为了消费的关键,“高尚、尊贵、上品、格调、典雅、精致”等等成为了品味的具体阐释。同时由于这种趋向是来自消费的中上层,对整个社会的消费起到了引领作用,这种“光环效应”对普通大众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智能化产品的风靡

在中国大众中,中产阶级中的白领和社会大众中的青年是这一消费人群的代表。他们追新求异,标榜个性,对数码产品、计算机、家用电器、服饰乃至汽车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近年来苹果手机在国内市场的风靡,带动了国产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

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壮大,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古典风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乃至产品设计当中,设计界对于“第一眼的中国”与“第二眼的中国”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例如,当前家具市场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消费者对日用家具的档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中国传统的木质家具需求量也随之提高,这为设计和制作水平相对较高的仿古家具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4.民族特色的审美趋势崭露头角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交融且历史悠久的古国,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情趣中对民族性和历史性的东西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认同感。随着媒体宣传的加强和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越来越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产品为人们所了解认识,诸如服装、首饰、家具、厨具等,渐渐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聚集了特定的消费群体。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生产和设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时代。首先,工业生产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注入了设计美学因素,消费活动中对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次,设计审美向工业生产的渗透,又刺激了大众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了解消费者的审美倾向,对设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布不均的消费水平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由于经济政策、地区性特色、区域发展模式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首先,以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地区、港澳台、中南部沿海城市。其次,是我国东北部城市、中部地区,处于消费的中等水平。第三,是处于消费水平的下游的边疆地区、南部、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农村城市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也相对较大。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设计的定位。

(三)商品模式分析

商品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根据当前我国的消费分布研究,其中“实物消费”约占70%,而“服务消费”仅占了30%。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分布比例几乎与其相反。首先,不能否认“商品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实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物质性决定了市场是有一定的饱和度的。而服务,作为一种非实物商品,同样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并且市场潜力巨大。以信息服务为例,在信息终端的硬件设施满足的前提下,网络通信、网络娱乐、网络销售等等服务性消费的发展相对于终端机的消费市场要广阔的多。这也是现代工业设计越来越注重服务设计的原因。

三、消费现状对于工业设计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针对以上国内消费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不同的产品是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首先,消费群体的审美倾向对于具体的设计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一群体的审美倾向,才能准确定位产品设计的方向。相应的,基于消费审美,才能做到提升,进一步引领该领域的审美趋向。例如宝马3系轿车,是宝马轿车里最成功,销量最大的车系。宝马3系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2年宝马推出的1500型汽车,当时该车被称为“新级别”汽车。这是一款外观漂亮、性能出色并带有运动风格的新型汽车。继1500型发展出来的宝马114车型奠定了宝马3系的雏形。宝马3系从最初的设计定位,到后面一系列的改进和提升,一直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要抓住“时尚运动”这一审美倾向,形成独特的造型样式,从而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

(二)当前社会正处在商品经济时代,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即购买力。商品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商品流通中的盈利。而作为商品链的起点,设计是具有社会性的,要为大众服务的。因此,如何在盈利与服务大众这两者之间寻求最佳方案,也是设计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把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作为客观条件进行设计定位,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优质的设计方案来解决问题。

(三)在传统商品模式日渐成熟的今天,服务性商品的市场还很广阔。最典型的例子是以网络通信为基础的信息互联服务,不仅市场潜力巨大,甚至能给其它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认清消费对于当前工业设计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更加明确设计的发展趋向,而另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考虑,这一影响因素也正是设计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能够正确分析市场,分析消费倾向,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顺应潮流乃至引领潮流。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战.功能与美得角逐――西方现代设计艺术风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3.

第13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绿色消费者 人口统计特征 生活方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38-03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燃料汽车而言的,是指使用了除汽油和柴油等石油能源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既包括了全部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车如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也包括了部分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车如混合动力电动车、乙醇汽油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由于使用了清洁能源,能够有效缓解传统汽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以及汽车普及带来的石油短缺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在汽车的传统技术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上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包袱要轻得多,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赶上发达国家的机会和可能性大得多,有望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振兴。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如何,是否能被整个社会所接受。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主要取决于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因此本文展开了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综合统计特征研究,以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一、理论综述与述评

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新兴产业,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Joseph Romm (2004)认为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最早也只能在2030年开始普及,美国能源部应当把氢能源研究的重点放在开创性技术突破研究方面,以期实现氢能源汽车的长远发展。Volker Blandow与Ludwig Boelkow(2008)总结了欧洲氢能源交通示范项目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欧盟委员会支持的示范项目和欧盟成员国进行的示范项目,指出了氢能源汽车今后发展的方向。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赵斌(2010)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是出于其清洁环保和经济、使用成本低的原因,潜在消费者希望新能源汽车购置费用约为同配置传统汽车的150%以内,年维护费用为售价的5%以内,而超过50%的消费者会选择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新能源汽车。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针对消费者综合统计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统计特征和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现有研究涉及到的人口统计变量主要是教育程度、职业或工作状态、收入、性别、年龄、家庭中有无小孩、居住地和婚姻状况。有研究发现,绿色消费者年轻,教育程度高,来自收入较高的家庭,多为女性,有较高的职业地位(Shrum,John A.,Tina M.,1995)。而高明瑞(1992)认为,年龄较大者会从事绿色消费行为。Robers(1996)的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变量与绿色购买的关系相当混乱,很多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因此,绿色消费行为与性别、年龄、收入等人口统计特征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绿色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研究得到了如下一些结论:他们是意见领导者,他们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口头交流,他们愿意尝试新产品却不是冲动的消费者,他们消费比较理性, 对价格挺敏感(Burn,1991)。相比电视广播等媒体,他们更加接受杂志等书面媒体。他们更喜欢书面承诺,缺乏品牌忠诚度,对广告宣传持怀疑态度(何志毅,杨少琼,2004)。

二、研究假设

基于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综合统计特征的研究述评,现有研究涉及到的人口统计变量主要是性别、年龄、收入、教育程度、职业或工作状态、家庭中有无小孩、居住地和婚姻状况。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述评表明,绿色消费者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他们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口头交流,愿意尝试新产品却不是冲动消费者,相比电视广播等媒体,他们更加接受杂志等书面媒体,缺乏品牌忠诚度。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收入高的群体相对于收入低的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评价和消费意向更高。

H2:文化程度高的群体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评价和消费意向更高。

H3:女性消费者相对于男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评价和消费意向更高。

H4:对新能源汽车持正向消费态度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大都是意见领导者,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口头交流。

H5:对新能源汽车持正向消费态度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大都愿意尝试新产品却不是冲动的消费者。

H6:对新能源汽车持正向消费态度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更加接受杂志等书面媒体(相比电视广播等媒体)。

H7:对新能源汽车持正向消费态度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大都缺乏品牌忠诚度。

由于新能源汽车在我国还出于开发阶段,没有普及,现有的购买者极其有限,因此本研究范围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群体。研究对象主要是20-30岁的在读大学生及刚毕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阶层,期望通过对其详细的调研,并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行为。本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问卷发放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剔除无效问卷29份,回收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85.7%,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假设验证与讨论

在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综合统计特征的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到一手数据,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等统计软件中的分析方法,来考察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综合统计特征。为了研究收入不同的消费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评价和消费意向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本研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求证差异的显著性。表1列举了消费者态度和消费意向在因子变量(收入)上的方差分析结果。从方差分析结果看,消费者态度和消费意向均不具有显著差异性,假设H1不成立。

表2列举了消费者态度和消费意向在因子变量(文化程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从方差分析结果看,消费者态度和消费意向均不具有显著差异性,假设H2不成立。

表3列举了消费者态度和消费意向在因子变量(性别)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从方差分析结果看,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差异性,而消费意向差异性不明显。因此,需要对消费者态度与消费者性别做进一步分析。在分析不同性别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印象、喜好程度,以及新能源汽车对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吸引力后发现,在印象更好、喜好程度更好、更有吸引力选项上,持赞成(非常赞成、基本赞成)态度的女性消费者多于男性消费者,而持不赞成(非常不赞成、不太赞成)态度的女性消费者少于男性消费者,男女消费者的总数基本相同,结合表3得出的结论男性和女性消费者的态度评价存在明显差异性,可以得出结论:女性消费者相对于男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评价更高。因此,假设H3部分成立。

为了研究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特征,我们需要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群,并把消费者区分为两群:对新能源汽车持正向态度和消费意向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持负向态度和消费意向的消费者。根据前面的研究假设,我们研究了两类消费者在因子变量(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口头交流、愿意尝试新产品、冲动消费者、更加接受杂志等书面媒体、缺乏品牌忠诚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从方差分析结果看,因子变量(更加接受杂志等书面媒体、缺乏品牌忠诚度)在两类消费群体中差异性不明显,假设H6、假设H7不成立。因子变量(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口头交流、愿意尝试新产品、冲动消费者)在两类消费群体中有显著差异性。因此,需要对两类消费群体在这四个因子变量上做进一步分析。

表5分别列出了正向消费态度和消费意向的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特征的百分比。结果显示,在自己是否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选项上,持赞成(非常赞成、基本赞成)态度的消费者占61.7%,而持不赞成(非常不赞成、不太赞成)态度的消费者仅占4.3%,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大都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在自己是否“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口头交流”选项上,持赞成态度的消费者占87.4%,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大都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口头交流。在自己是否“愿意尝试新产品”选项上,持赞成态度的消费者占84.4%,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大都愿意尝试新产品。在自己是否是“冲动购买者”选项上,持赞成态度的消费者占8.5%,持不赞成态度的消费者占67.0%,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大都不是冲动够买者。因此,假设H4、H5成立。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从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生活方式特征两个方面来研究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综合统计特征,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女性消费者相对于男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评价更高。而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其他人口统计特征(收入、文化程度)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对新能源汽车具有正向的态度评价和消费意向的消费者,他们大都是意见领导者,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口头交流,愿意尝试新产品却不是冲动的消费者。

本研究证实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人口统计特征和生活方式特征。新能源汽车的细分市场应该定位在那些意见领导者,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口头交流的消费者,愿意尝试新产品却不是冲动的消费者。产品营销要结合这类消费者的特点(如消费习惯、信息媒介选择),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营销方案。同时应加强对女性消费者的宣传和推广,以期其正向的消费态度转变成正向的消费意向。

参考文献:

1.Joseph Romm.Reviewing the Hydrogen Fuel and Freedom CAR Initiatives [M].New York:Island Press, 2004

2.Volker Blandow,Ludwig Boelkow.Europea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n Hydrogen for Transport[J].Sustainable Energy Week,2008(1)

3.Shrum,L.J.,McCarty John A.,and Lowrey Tina M.. Buy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 Consume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ing Strategy[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5(2)

4.Burn,S.M..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Stimulation of Recycling Behavior:The Block Leader Approach[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1(21)

5.井志忠.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J].日本学论坛,2007(1)

6.赵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影响因素[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7.何志毅,杨少琼.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04(3)

8.高明瑞.环境政策的基本原则之探讨――以西德为实例并与台湾比较[J].台湾土地金融,1992(1)

第14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 情感化设计 感性工学 情感测量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74-02

引言

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情感化设计已经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在理论上,情感化相关理论的发展整合了生理学、人因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在实践中,情感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也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得以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借鉴国内外文献,对多学科影响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对情感测量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与技术进行梳理分析,找寻现有相关研究可改进的地方,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情感化设计概念及产生背景

1.1 情感化设计概念

情感化设计在日本和韩国一般被称为“感性工学”,欧洲学术界基本接受感性工学的提法,美国学者称为情感化设计,我国工程学术界一般也接受日本感性工学的相关概念,称之为“感性意象或感知意象”,也有的学者称之为“感性设计”,而我国部分艺术设计学院的学者则与美国学者保持一致,称为“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不以情感设计为基本目的,而是研究人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反应和心理体验并总结规律,应用于设计之中,它首先要满足用户对功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表达设计师的情感。

1.2 情感化设计的产生背景

情感化设计研究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1 999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届设计与情感国际大会,并在会上成立了“国际设计与情感学会”。之后有许多起初并不涉及设计问题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情感化设计研究的发展,例如“体验经济”、“体验营销”、“情感计算”等概念的提出。直到2004年,诺曼的《情感化设计》问世,标志着情感化设计研究彻底从幕后走向台前。

2 多学科背景下的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整合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部分,将各学科基础之上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做简要概述,如表2.1所示:

在情感化设计领域,人因学在传统人因学基础上探讨设计对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人对情绪信息的认知加工方式来探索情绪的产生;工程学用理性的方式来衡量感性的问题;管理学关注产品竞争力,研究设计在顾客满意度方面的作用;设计学用各种情感化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社会学探讨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情绪产生的影响。从上表所整理的基于多学科背景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可以得知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使得情感化设计的内容得以多角度的阐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是基于交叉学科背景下进行相关研究。

3 情感化设计研究热点

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研究包括消费者情感因素的测量、分析、建模,情感因素到产品设计参数的转换等,情感化设计研究相关的文献繁多,所用理论和方法也很多,但纵览情感化设计相关文献,发现能形成理论体系的、目前公认的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诺曼教授提出的三层次理论。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主要对理论方面的感性工学理论、三层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情感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3.1 感性工学理论

日本学者长町三生等人基于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创立了研究用户感性问题的“感性工学”,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利用感性工学,可将人们模糊不明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形态要素。

3.2 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

诺曼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情感化设计层次模型”,将用户的认知处理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本能层是指产品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反应快,可迅速作出判断;行为层设计侧重产品的使用,操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设计强调产品的意义,在用户内心产生更深度的情感。

3.3 情感测量的方法与技术

从设计师角度来说,因用户一般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并且情感表达本身具有个性化、动态性和易变性,对于用户情感需求的量化带来了很大困难。设计师为了更好地结合理论指导后期设计实践,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测量用户的情感因素。目前一般通过心理学和生理学两种手段测量。从传统与现代、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对情感测量方法进行整理及分析如表3.1所示:

从上表的测量方法及分析可知,研究的关注点从以往的定性到现在的定性定量结合,体现出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但是,情感测量仍面临诸多挑战。现代心理胜利测量技术仍存在上表中分析的问题。

4 情感化设计主要研究领域

当前,对于情感化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1)造型与情感

产品的物理造型设计属于本能层次的设计,快速传递给人相关信息,其在产品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尹欢,高晨晖(2011)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及设计的三层次理论为基础,提出加强人性化考虑思路来指导家居用品情感化设计。

2)功能与情感

功能是指产品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属于行为层次的设计。诺曼《设计心理学》中强调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产生很多沮丧、挫折等消极情绪都是因为不恰当的设计造成的。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则讨论了行为层次的设计,作为功能与情感的研究案例。例如赵鹏睿(2010)从产品功能设计趋向多元化、趋向单一简洁、产品功能设计要预测和挖掘消费者潜在的和精神文化需求三方面分析了产品功能设计的未来趋势。

3)文化与情感

文化则代表着反思层面的设计,该层面是增强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重要部分。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选择标准,产品设计也要结合特定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很好的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例如张路得,李志春(2011)提出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设计要素来表达文化的方法。使用者通过产品的文化符号等引起自身对相关经验或情感的联想和共鸣,从而感知产品中的文化意象。

5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总结

第15篇

关键词:消费;文化;家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72-01

一、消费文化

目前对于消费文化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人类学与社会学三种方向三足鼎立。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方向从政治经济学和符号社会学的角度全新而深刻地剖析了消费的社会性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则结合了文化符号分析和社会等级分析,对社会各阶层的文化消费从“习惯”、“品位”、“生活风格”、“文化资本”等范畴进行了分析,打破了审美消费和日程消费之间的藩篱,深刻揭示了设计的消费功能。

国内学者尹世杰认为:“消费文化就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消费文化饱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当然是文辉啊的反映。二是消费品,包括劳务产品。质量好、优美的消费品无论是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素质美都反映一种文化;特别高雅的精神文化产品,能以艺术的魅力使人潜移默化,更反映一种文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越高,反映的文化色彩越浓。三是人们的消费活动。”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大众化和个性化是我国当代消费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消费文化的类型则出现了时尚消费、品牌消费、简约消费、绿色消费等。

(一)时尚消费观

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时尚并不是先验性的,它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通过相应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表现在大众视野中。社会时尚潮流随着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摇曳生姿,风情万种。

家具设计在追求家居的造型、颜色、材料的同时,必然需要把社会习惯、流行时尚考虑在内,与流行时尚保持一致的步伐。

(二)品牌消费观

家具品牌是一种标签,可以区别于其他家具,是对消费者根据自身喜好、个性、情景选择家具的引导,是对良好生活方式的倡导。商品的日益同质化使得人们对于品牌消费和文化消费的需求较以往更为强烈。

(三)简约消费观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生活日趋复杂,简洁和纯净的精神空间成为人们追求的渴望,摆脱繁琐和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是人们互补意识的直接体现。满足人们对现代社会需求的无疑需要简洁明快的简约设计思路。

板式家具完美诠释了简约设计风格特点,其简单明快的线条,优美的几何曲线,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而大受追捧。

二、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家具设计分析

(一)智能家具设计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家庭生活中信息产品大量出现,主宰了现代人的生活。作为体现科技性和人性化的家具产品是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提高的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新技术应用于家具领域,使家具智能化,操作更为简单、使用更为方便。

(二)生态家具设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消费者对于消费的生态需求与日递增,家具设计师开始关注绿色生态家具的设计。生态设计理念关注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垃圾,有效保护环境,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延长人类寿命。纸质家具、皮革家具、朱藤家具、玻璃家具、可回收家具的出现与受青睐体现了人们的家具设计生态需求。

(三)体验家具设计

从设计的方法论思考家具设计,在家具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不断紧密结合消费群体,发掘消费者的潜意识需求,探索消费者的想象力。目前各大家具卖场风行的家具体验馆,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了家具设计者与消费者的亲密接触,充分了解了消费者的对于家具设计的需求,成为一种新型的家居设计模式。定制家具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以满足消费者的家具设计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将成为家具设计流行并广泛发展的一种服务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