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质量监测论文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1篇

1采样、布点

严格遵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监测点位的设置要视污染物情况、监测对象、条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监测时间,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监测人员应严格遵守监测规程及要求进行采样,采样前按规范进行仪器校准并填写记录表,现场采好的样品应及时贴好样品标签,填好采样记录,按照规定方法进行保存,尽快运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做好交接手续,防止缺样、错样、沾污样品的现象发生。监测采样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全程序空白样、平行样、密码样、密码加标样等。

2减少分析误差

仪器、操作等原因都可能为监测过程带来误差,要想减少误差,就必须加强实验过程的监督和监管,并将监督监管责任落实到个人,各类监测报告的编写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室内三级审核应切实发挥作用,不得流于形式。对监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所有仪器设备,由业务科负责安排由国家计量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按有关要求进行检定或按规定程序进行校准。

3做好质量控制

减少采样误差。为了减少采样误差或者在出现错误时可以及时查找,在采样时要注意平行样品的采集和保管、加密分析。通过对平行样本的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标准物质对比分析等,加强对于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定期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展开考核和评价,评价方以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为佳,以激励工作人员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专业技能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既要注重实验室质量控制,也要关注现场质量控制。通过在每一个采样点采集平行双样和空白样的方法,对采样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实验室内对空白样和样品进行平行分析的方法,对分析测试过程的误差进行控制。利用得出的结果,与允许误差作比较,从而推断采样和分析过程的误差来源。

4分析测试质量保证

实验室监测中有时可能会用到不常用的国际标准,此时务必要做等效性和适用性检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采用密码样、明码样、空白样、加标回收、平行样和人员方法比对等方式。校准曲线只能在其线性范围内使用,在使用中不得任意外延。使用原校准曲线至少应在分析样品的同时测定两个适当浓度(高、低浓度)及空白各两份,测定结果与原校准曲线相同浓度点进行校核,相对差值分光光度法应小于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应小于10%范围内。校准曲线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个月。质控样测试完毕,立即(限当日内)报告质量管理室,一经发现实验失控,立即寻找原因,重新对样品进行测试。

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文件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技术文件和记录支持。实验室进行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或相关技术文件执行,对过程中的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记录,建立现场采样规程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文件的可操作性。质量体系都是要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持续地改进,因为实验室内外部环境在随时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用户与监测业务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调整,相关的管理体系及文件也必须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各种变化。实验室体系及文件都应当具备动态的适应能力,不断结合日常质量监督和内外审发现的问题,总结各方汇集的需决策信息,对需要改进的文件由专人负责整理,并组织质量管理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文件的修订,保证工作中的流程与操作能够与文件体系所规定的一致,具有绝对的可执行性。

6加强质量监督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2篇

1.1舆情信息获取

舆情信息获取是舆情监测的第一环节,也是做好舆情监控工作的基础,直接决定了舆情监测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搜索方法至关重要。舆情信息获取可以通过人工搜索和专用软件搜索两种方式实现。

1)人工搜索。应以政府机构网站、权威媒体网络版、公众认知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和论坛、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微博等为主要信息来源,密切关注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热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负面问题,制定热门站点汇总登记,通过浏览网站新闻排行、论坛热帖排行、博客和微博热点话题排行等,确保主流网络舆论热点监测到位。

2)利用专用软件搜索。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效率的智能手段,应确立正确的关键词,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自动采集。

1.2舆情分析研判与分级

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后,首先要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舆情分析研判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要想做到全面准确,既要对舆情信息进行性质认定和价值判断,又要对其影响范围、传播情况及不同受众的观点倾向性等进行数量上的研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和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从而为舆情应对工作提出科学准确的建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

1.3舆情报告

为兼顾时效性和利用率,舆情信息应实行分类报送,建立快报、日报、月报和专题报告制度。通过分析研判,达到分级要求的舆情信息应报送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常规舆情原则上应以日报形式汇总后上报,如遇到时效性强的重大舆情,可通过快报形式单独上报。同时,为整体把握舆情变化趋势和舆情监测工作进展,每月底应将该月舆情监测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编写月报并上报。对引发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除在上报中做好跟踪监测以外,还应开展专题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编制专题研究报告上报。

1.4响应程序

舆情信息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后应尽快进入舆情响应程序,建立“政府与网民对话沟通”机制。首先,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判明与事实相违背的信息,应及时组织相关机构或专家科学解读,权威信息,化解网民疑虑;需调查核实的,应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开展调查,查清事实真相,及时公布调查进展,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安抚群众情绪。其次,要落实后续事项处理机制,对处置结果要安排专人跟踪回访,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和结果,避免事态扩大化。

2农产品质量安全舆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足

个别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不够重视或认识上不够科学。一提到网络舆情,有的部门认为它所带来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对自己不利的;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它所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网络舆情除了可以正确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满足百姓的诉求外,还可以间接提高机构的工作规范,帮助机构发现自身不足,促进机构改善自身情况。

2.2舆情监控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舆情工作人员既要具有监督检测方面专业的知识背景,又必须熟知网络舆情传播特点与规律;不仅要具备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搜集信息、迅速捕捉舆情热点、甄别挖掘舆情价值、准确预测舆情走势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提炼分析、文字表达能力及丰富的舆情监测经验。

2.3多数部门资金投入不够

目前,多数单位采用人工搜索、引擎检索的方式监测网络舆情。然而网络的信息量庞大,信息来源渠道极为广泛,仅依靠人工方法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其效率和准确度均难以保证。专业的舆情监控软件和人员培训投入巨大,且舆情监测是一项日常性工作,需要持续性的投入。

3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监测工作的一些建议

3.1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

舆情工作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各部门需有专员来负责,定期整理并上报舆情报告,处理好突发的网络事件,正确地引导舆论,倡导正能量,避免不实舆情转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2加强舆情监控队伍建设

应加强对舆情监管人员有关理论、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研判能力、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掌控能力及对网络舆情的预见和防范能力。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的网络评论员。

3.3加强财政支持

舆情监控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专业的软件和专业的人员互相配合才可以实现,而专业人员的培养和专业软件的开发运行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各部门应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

4结语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3篇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不够科学

1.1.1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为确保质量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物质基础。缺乏与日常质量考核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中,只做到了有惩无奖,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内审员和质量监督员均由监测人员兼职承担,开展日常监督工作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本身的工作量并没因此减少,又缺乏一定的奖励机制,使得质量监督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1.1.2质量管理体制相对封闭,对新的监测技术和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接触面比较窄,质量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与发达地区优质实验室进行深度学习交流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质量管理工作一成不变的沿用以前的模式,质量管理创新突破不大。

1.1.3质量管理工作更多局限于质量管理部门,监测科室源头严控不够。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内分析工作是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保证监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环节,这些方面的质量保证必须依赖监测人员来实现。

1.2随着新老技术人员不断的更替,出现人员断层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年龄断层和技术知识断层两个方面。同时由于如今监测任务加重,科室人员缺乏,疲于应付日常监测工作,对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科室内技术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技术人员的监测业务能力跟不上现今环境监测发展的要求。

2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对策来强化我站的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1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意识

2.1.1环境监测过程中,应该由上而下加强质量管理意识。要提高监测质量,就必须将分散在各科室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各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是提高监测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做到人人参与,各科室应从内部基础工作抓起,从源头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

2.1.2加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宣贯学习,让监测人员了解环境监测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明确监测数据是为环境管理、科学执法提供重要依据的根本前提,树立监测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承担相应责任的法律意识。

2.1.3要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对所有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了解质量管理运行模式,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开展工作。

2.2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2.2.1要强化监测质量管理,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外部审核、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途径,及时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体系进行修订,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

2.2.2各管理层次都应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内容,可分为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每一层次都应有自己的重点管理内容。上层管理主要为领导班子,侧重于战略决策,并统一组织、协调各科室、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年度质量保证计划的实施,管理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中层管理主要为各科室正副主任和质量管理科室,负责实施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其中质量管理科室主要负责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深入实验室监督检查质量管理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各科室正副主任主要负责室内的各项工作质量按照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计划要求开展。基层管理指三级审核人员及质量监督员应对科室内的监测质量起技术指导和监督作用,督促监测人员严格遵守监测分析的各项技术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定期在室内进行专业技术及质量保证知识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2.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学习氛围

针对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应根据技术人员层次结构制定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方案,对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采取不同方向和方式的针对性培训。

2.3.1对新进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首先应对有关专业知识、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开展学习,在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由室内指定的技术骨干对其进行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样品测定分析的培训,现场监测部分应将新进人员带至现场进行学习,使其监测业务水平和工作实践经验能尽快适应监测工作需要,考核合格并持证上岗。

2.3.2中级监测人员担负着重要的监测任务,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培训方向是提高他们在解决监测分析工作中疑难问题的本领、加深本岗位的专业理论水平,培养总结工作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对于开展科研的要给予经费和时间上的保证,多参加一些省内外监测技术的学术交流会。

2.3.3高级技术人员和业务组织领导者是业务技术工作的带头人,承担着组织和带领中、初级人员开展监测、科研工作的重任,其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直接关系到监测工作水平和发展。高级技术人员要注意监测技术知识的更新,掌握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动态,吸收可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经验为自己服务。除了上述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以外,还应给技术人员提供到发达城市学习专业知识、质量管理新理念的平台。

2.4建立灵活的奖惩机制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4篇

1.1环境监测程序

环境监测是参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一地区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监督管理,收集本底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其监测程序为:实地调研优化布点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提出方案评审确认上报材料,整个监测过程应以环保体系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定为指导,保证最终获取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提交报告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环境监测的对象是环境样品,目前主要采用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来检测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及结构,前者以理化方法为基础,对环境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如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有机物进行测定;后者主要包括重量法和容量法,如采用容量分析法对水中酸碱度进行测定。

1.2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

就环境监测的对象而言,主要包括气体、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客体,采用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理化方法来对其进行监测和综合分析,以此来准确阐述样品数据的内涵,同时为进一步揭示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需要对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对象及其相关项进行长期监测,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追踪性等特点。环境监测的介质对象较为广泛,可以按照监测目的、专业部门、区域等对其进行分类,为突出环境监测的系统性,通常会将监测内容分为常规监测、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三种类型,其中常规监测是指对指定项目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监测,并对污染状况及质量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服务于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均有其特定的目的,前者是对污染事故进行仲裁监测、咨询服务以及考核验证,后者服务于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反过来能够指导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开展。

2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2.1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综合应用这三种技术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固体废弃物、放射性物质、噪声等进行监测和分析,其中采样技术是对各种环境物质进行采样,对样品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期间需对环境状况进行一段时间的实时监控,为环境质量测试提供有效的样本数据;测试技术是环境监测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任务是测试环境样本,对污染物质成分和特性进行鉴定和分析,确保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数据处理技术是环境监测的最后环节,其任务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总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监测结果的最终确定奠定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同时新监测技术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已经得以广泛推广,由于环境监测越来越重视监测技术的自动化以及分析方法的标准化,ICP-MS、GC-MS、GC-AAS等联合仪的应用和大范围监测网络的研究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2.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人工采样、理化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常规分析方法开始朝着以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为表现特征的环境监测方向发展;二是环境监测的技术密集型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三是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的全方位环境监测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环境监测的范围得到极大扩展,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也得到提高;四是依托科技创新的监测仪器正朝着多功能、高质量、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仪器性能的综合性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开始朝着物理、化学、生物、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尖端领域发展。以生物监测技术为例,这是一种将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各种反映信息作为环境质量评估依据的监测方法,通过观察生物在污染环境中的表现症状和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对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来对污染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采样的质量控制、样品运送和保存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尤为必要。

3.1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环境样本取样和管理的质量控制,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整体状况来看,工业废物和农业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采样过程中,应以国家制定的环境指标为基础,结合环境污染状况,科学布置监测点,合理安排采样频次和时间,正确应用采样技术及相关仪器,充分考虑到采样相关注意事项,如采样器摆放位置是否合乎要求、采样管安装是否正确、吸附剂是否有效等,样品采集完成后应立即送达实验室,期间要加强对样品保存和运送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送至实验室的样品不被污染,保持原有的稳定性。

3.2实验室监测的质量控制

对于小型监测而言,实验室质量控制集中体现在内部管理上,内部质量控制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人员自我控制的过程,监测质量体现在监测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中,而每一个参与人员的工作质量将会对监测结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大型监测而言,除了要做好内部质量控制外,实验室质量控制还涉及到多个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由于不同实验室选用的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保证测定结果的一致性,应提供统一侧样品,采用空白平行等方法加以确证。

3.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的确立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依托于相应的管理体系,并需要借助具体的技术文件和质量管理手段加以完善,在监测过程中,首先要对监测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定位,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开展;其次是依据现行的技术规范对管理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对各项监测制度进行强化,解决监测质量控制不平衡的问题,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4结束语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5篇

1.1质量监督员的职责和任职条件

实验室的质量监督活动是由质量监督员来实施完成的。质量监督人员的职责是对检测的现场和操作过程、某些重点环节和步骤、重要的检测任务以及新上岗及转岗人员进行重点监督,当发现检测工作出现偏离,可能影响检测数据和结果时,质量监督员应中止正在进行的检测工作。只有熟悉检测目的、方法和程序,并能对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在职人员才能担任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员。

1.2质量监督员的权利

质量监督员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进行任命,应赋予其足够的监督权利: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当场予以制止和纠正,责令被监督人员改正;发现有问题的报告可以扣发;若出现不符合工作,对采取的纠正、纠正措施或结果不满意时,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提出整改建议等;还应保证监督员有直接与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乃至最高管理者进行沟通的渠道。

1.3质量监督员的数量

为了满足监督工作的需要,实验室质量监督人员的数量应保持恰当的比例(一般为员工数量的10%左右),质量监督员的设置应覆盖本实验室所有的专业、所有的领域。

2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程序

2.1做好质量监督计划

作为实验室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质量监督工作必须提前策划,并形成计划,然后依据计划开展监督活动。一般建议归口于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实施监督工作,收集、汇总、分析监督结果并形成监督报告。

2.2确定质量监督对象

从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0-2011)相关条款可以看出,质量监督的对象是实验室人员,包括检测人员、合同制人员、关键支持人员、被投诉人员,尤其要注意针对新进人员、在培人员和转岗人员的监督。

2.3选择质量监督时机

准确把握好质量监督时机是实验室做好监督工作的关键所在,一般在下列情况下,质量监督员应考虑及时介入开展监督工作:方法出现偏离时;开展首次分包时;新标准、新方法(包括标准变更后)开始实施时;检测难度大的样品、参数时;新设备或修复后的设备初期投入使用时;新项目开展检测时;出现临界值时;质量仲裁或鉴定时;发生顾客申诉或投诉时。

2.4明确质量监督方式和内容

实验室质量监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检查被监督人员的原始记录和结果报告,另一种是目击现场过程,即由质量监督员在检测工作现场看着被监督人员操作,相对而言,后一种方式更为重要。质量监督的内容主要有:人员持证资格及资格保持;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检验规程或规范的符合性;设备操作情况;环境、设施的符合性;样品标识情况;样品制备及试剂和消耗性材料的配置情况;抽样计划及执行情况;原始记录及数据的核查情况;数据处理及判定;不确定度评审情况;结果报告的出具情况等。

2.5做好质量监督记录

和实验室其它工作的要求一样,质量监督也应做到当时予以记录。质量监督记录包括被监督人员、监督的内容或范围、相应的依据、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以及结果评价等,其格式以固定表格与文字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为宜,来源于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必须是受控的。监督过程中也可以出具不符合项报告或预防改进措施报告。若需要采取纠正,必须要求被监督人员现场纠正,并对纠正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做好记录。若需要采取纠正措施,必须出具不符合项报告,相关责任部门督促被监督人员分析不符合原因,制订纠正措施计划,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完成后由质量监督员实施跟踪验证,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若纠正措施得当,实施有效,则关闭不符合项,同时做好记录;若纠正措施不当,实施无效,则相关部门需要重新分析不符合原因,再次采取纠正措施,直至关闭不符合项。

2.6形成质量监督报告

实验室质量监督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⑴概述本年度监督工作实际完成的情况;⑵总结监督工作成效,如人员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数据和结果质量的提高等;⑶总结质量监督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措施及整改的效果;⑷对下一年度质量监督工作提出建议,如人员培训计划的侧重点、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重点对象等。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质量监督工作无计划

质量监督计划是实验室年初需要制定的若干工作计划的其中之一,目前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往往忽视了质量监督计划,监督工作有应付检查之嫌疑,没有落到实处,这种情况下,想要切实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往往无从谈起,必须认识到质量监督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部门质量监督员应通过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来确定监督的频次,明确监督对象,于每年年初做好质量监督工作计划。

3.2质量监督工作的职能划分、质量监督员的选择不得当

有些环境监测实验室但凡看到“质量”两个字就认为该项工作应划入质量负责人的职责范围,事实上实验室的质量监督针对的是人员的能力,监督的对象是检测人员,应该属于技术负责人的职责之一,因此质量监督工作在技术负责人领导下开展更为合理。一般来说应由资深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来担任质量监督员,保证由高一层次的人员,至少是同一层次的人员来实施监督。部分实验室监督员数量不够,不能覆盖所有技术领域,个别实验室甚至任命了尚未转正的实习生、部分行政或财务管理人员担任质量监督员是非常不合适的,无法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

3.3质量监督对象、监督时机概念模糊

实验室质量监督是为了保证实验室人员自始至终具备符合要求的能力,因此需要准确把握质量监督的时机,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存在着监督工作概念不清、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建议每年年初根据监测工作要点,切实做好质量监督计划。

3.4质量监督记录、质量监督报告不规范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于记录的基本要求,少数环境监测实验室存在着事后补记或检查前临时突击补记的现象,质量监督报告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建议各部门质量监督员应严格按照监督计划开展监督工作,同时做好相关记录。质量管理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分析所有监督记录,编制质量监督报告,作为实验室管理评审的输入和日常改进的重要手段。

4结语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

在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虽然近年来对于水污染治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因为技术水平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治理效果十分有限。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专业技术对水质进行监测,对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重视水质采样质量管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指导依据。

1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管理分析

水质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采样质量管理,是保证水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代表性以及准确性的前提,对于环境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开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监测数据以及信息质量,作为环保部门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方案制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决定了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的方向。因此,要求各级环境监测站提高对水质监测工作的重视,保证监测人员均持证上岗,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定和校准,确保不存在任何问题,避免造成采样质量失准。但是就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现状来看,受思想意识限制,管理工作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和不足[1]。目前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多集中在实验室内部环节,具有良好环境条件与固定场所,且仪器设备运行稳定性高,所有工作的实施均按照规范流程操作,还可以进行平行样分析、空白试验、标准物质考核以及质量控制图等来对管理手段进行完善,最终得到高准确度的分析数据。但是个别现场采样监测环节,质量管理还缺乏统一有效的方法,可能造成较大误差,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

2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管理影响因素

2.1水质采样点选择在环境监测中,水质采样点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监测结果,同时也是影响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环境监测特征来看,部分情况下,水质采样时点位设置不够合理,很难完全达到规范要求。尤其是对地表水的监测,存在部分工作人员为减少作业量、缩短工作时间,随意选择监测点,导致水质采样结果不具有代表性,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2]。另外,就以往经验来看,环境监测水质采样工作的实施受工作人员主观影响比较大,在对监测点位进行实地考察不够彻底的情况下,直接确定采样点位,最终监测结果无法完全反映该点位水质情况,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2.2采样设备状态环境监测水质采样工作的实施,需要利用专门的设备进行,尤其是水质很多参数需要现场进行监测,如水温、pH值等,为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必须要选择应用性能良好的设备,避免因设备因素导致监测结果失准。水质采样设备专业性比较强,除了要安排具有经验的人员操作外,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维护,且每次在使用前要进行校准,避免存在较大误差,与水质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差异。但是就实际作业来看,虽然也会采取措施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维护,但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很难完全达到期望效果。个别工作人员对设备校准要求重视程度不足,造成设备监测结果失真。此外,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甚至可能造成待测组中水样被污染,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2.3样品保存运输水质监测工作按规范要求对水样进行保存和运输,是保证监测结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现在个别水质采样保存和运输环节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在水样采集完成后,未按照专业规范向其中添加固定剂,且水样各参数保护不当,使其在保存和运输阶段发生变化[3]。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对样品进行保护,很可能会导致水样到达实验室后,各参数已严重失真,无法达到预期监测目的。

3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3.1加强前期准备管理为提高水质采样质量管理效果,需要提高对前期采样准备工作的重视,为后续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①文件学习。参与水质采样的所有工作人员,均需明确监测方案内容,基于相关监测规范要求对各环节工作做到心中有数。②设备准备。采样项目负责人需要按照清单,对监测设备型号、数量进行核对,并做好开机检查与校准。保证所用水样采集容器材质、数量、规格等完全满足监测要求,并做好检查、校准记录。经过核对后所需各类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不存在任何问题,详细登记后方可出库装车。3.2落实现场采样规范现场采样工作是否满足监测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质监测结果,对后续水质样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起到关键性影响。因此,现场监测人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水平,不仅要严格按照规范采样,同时还要灵活应对各种问题,降低各项因素对水质监测结果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带新上岗人员,确保新人可以尽快掌握操作规范要求,灵活应用各项现场采样测试技能。现场采样人员要灵活应用各项技术,并规范操作监测设备,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同时,还要组织不定期抽查,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对于不符合规范的采样工作,需要及时改正,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出现。且现场监测工作的进行,要做好详细记录,作为后续水质样品质量管理的依据,对比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便于采取有效措施处理。3.3重视设备管理维护对于水质采样所需设备仪器均需要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校准,避免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当完成现场采样测试后,需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清理和检查,在确认无问题后与同组人员做好对接,核对确认仪器编号节能环保与数量,并做好入库记录。现场监测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各仪器设备结构特点以及操作要求,能够及时排除各种小故障,对于不能排除故障的仪器需要贴标签注明,交由专门管理人员处理。初步检修完成并排除故障后,将仪器入库,如果依然无法排除故障,需要及时与供应厂家联系进行维护保养,且详细做好维修记录,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可以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4结束语

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的优化,需要确定常见问题,基于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优化,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保证采样规范性,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确保监测结果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

作者:张福全 单位: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曲冬梅.分析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4):99.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1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一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个,蔬果3328 个农业论文,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 105个,总体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8次,抽检样品 139个,合格率97.8 %。近年来,我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论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了10个蔬菜检测室,专人负责,配备了检测人员,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农业论文,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使用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市属九县三区中,我市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牌子挂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农业论文,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还没有落实,难以完成依法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论文格式模板。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还没有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及建议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农业论文,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监管网络,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农业论文,建立档案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围绕“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3.5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检测、举办培训班、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经常性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3]李燕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集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1):6-7.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1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一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个,蔬果3328 个农业论文,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 105个,总体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8次,抽检样品 139个,合格率97.8 %。近年来,我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论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了10个蔬菜检测室,专人负责,配备了检测人员,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农业论文,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使用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市属九县三区中,我市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牌子挂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农业论文,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还没有落实,难以完成依法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论文格式模板。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还没有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及建议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农业论文,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监管网络,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农业论文,建立档案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围绕“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3.5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检测、举办培训班、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经常性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3]李燕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集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1):6-7.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9篇

1 环境监测的生产性探讨

1. 1 环境监测主体的生产性

环境监测与传统的社会化大生产有着密切而特殊的联系。社会化大生产产生环境污染物( 或破坏生态) ,产品进入另一生产或生活消费时又会产生新的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还可能产生次生污染。正如针对产品的检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环节一样,针对污染物排放及其对环境质量影响的检测( 即环境监测) 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环节。所以,社会化大生产是环境监测的本源,因而也是最根本的责任主体。

需要强调的是,从总体和长远看,社会化大生产也是环境监测的对象主体,或者说污染源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业务。一方面,污染源量大、面广,排放污染因子众多,排放方式复杂、多变,落实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环境政策需要大量的监测信息支撑。另一方面,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单从环境质量变化来追踪评价污染源影响,可能会受监测能力和综合分析水平的限制而掩盖污染源的影响; 而一旦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变再回过来溯源、控制排污或修复环境,往往事倍功半。

1. 2 环境监测过程的生产性

由于环境监测的科学技术性、与管理的渊源以及环境资源公共性,通常被归属到技术服务行业而区别于传统的生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普及,广义的生产也涵盖了技术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环境监测发展先后经历了与环境科研分家、与管理职能分离以及监测信息公开三级跳,目前又面临社会监测公司涌现和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的新形势,在此背景下将环境监测与生产相联系不难理解。

事实上,环境监测从任务和方案开始,经过布点、采样、保存、运送、前处理、分析测试,到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过程,有劳动者和工具、有投入产出、有程序规范、有控制反馈、有质量效率、有成本效益等,都充分体现了社会性、系统性、重复性、规模化和标准化等社会化生产特征,与其他社会化生产没有本质区别,也是一个社会化的生产过程。随着环境监测现代化、服务供应的社会化、作业的标准化以及社会监测公司的参与,环境监测将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社会化生产特征。其中,监测人员创造了劳动价值; 监测人员技术能力、仪器先进性、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决定了生产力; 环境监测站行政管理、机制体制、价值评价与效益分配、与排污企业及与社会监测机构的关系等体现了环境监测的生产关系。

1. 3 环境监测价值的生产性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向企业、政府和社会提供用于生产自控、行政监管和公众服务的环境监测产品,并通过产品使用实现其价值。用户对环境监测产品的要求除了合格的质量与足够的数量外,还包括合理的产品结构。产品结构中横向结构包括环境质量与污染源、水气声渣( 土) 辐射等不同要素监测产品的数量分布和质量水平; 纵向结构包括初级产品与深加工产品、主导产品与专用产品、传统产品与高新产品等数量分布和质量水平。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建立在监测数据基础上的环境监测报告是环境监测信息文本化的成果,用户使用的表面上是环境监测数据,实质上是数据所蕴藏的环境监测信息,其真正的使用价值在于减少相应的不确定性,可用信息熵度量。

H = - pi logbpi( 1)

式中: H 为信息熵,pi为第i 项分量概率,b 为对数底,分量项数。

例如,华中某林区政府所在地设有省级空气自动监测站并日报( 非研究性或背景点) ,20032013 年统计结果表明,其空气质量优良率接近100%( 每年0 或1 d 超过二级标准) 。该站每日数据量很大,但用空气质量是否优良( b = 2,p11,且p20) 评价每日监测信息量,则趋近于0。相反,假如某污染源排放可能超标,也可能达标,概率各50%,那么,此项监测信息量最大( H = 1) 。这2 个简单案例指示了一条理解环境监测产品使用价值的新思路,值得深入探讨。

2 环境监测业务中逆生产性问题分析

前文从环境监测与传统社会化大生产联系的紧密性、环境监测过程的生产性和环境监测成果的产品性3 方面探讨了环境监测的生产性。这3个方面相互联系,反映了环境监测的本质特征,环境监测业务应适应其生产性。以下分析环境监测业务中逆生产性问题。

2. 1 污染源监测地位和作用问题

根据环境监测生产性,污染源监测应是环境监测的重点。研究人员习惯于从污染后的环境倒推去找污染源,环境监测工作偏重环境质量,集中于环境中已污染的因子,污染源监测信息不足[3]等,带来了近年灰霾及其源解析、土壤污染及其防治专项之类的被动问题,从反面为污染源作为环境监测对象主体提供了支持。近几年,全国上下加强了污染源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已在国控、部分省控重点污染源上快速铺开,第三方运营、企业自测迅猛发展,商业监测公司进入污染源监测,但是在线监测项目有限且质量堪忧,社会监测在行政管理、商业运行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还在摸索,污染源监测整体上仍然缺乏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实效性和质量保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在对污染源监测地位和作用认识上的偏颇,也与长期以来监测整体生产能力不足、管理水平跟不上有关。

2. 2 环境监测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一是生产过程策划、控制与反馈问题。完整的环境监测生产过程应包括任务下达( 产品设计) 、生产( 接受任务、布点、采样、分析、报告) 和成果应用( 产品价值实现及再生产) 3 大环节,需要系统的策划、有效的控制和必要的反馈。但是,现实业务中,重生产环节、轻产品设计和成果应用( 重小环节轻大环节) ,重程序轻时效,重实验室分析轻布点和采样,重实际样品轻与之相关的工况和水文条件等现象,造成任务下达超越生产能力、产品设计与需求脱节、基础数据不扎实、高水平产品缺乏、成果的应用不畅和产品过时等问题,甚至隐藏着设计( 任务) - 生产- 应用负反馈的风险。问题的成因与环境监测生产方式有关,实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体现。

二是人力资源问题。目前,社会监测机构尚在发展探索之中,各级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的主要力量。近10 a,虽然环境监测站配置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是人力资源保障不力、人机不匹配影响了环境监测生产力的发挥[4]。环境监测站人员结构中管理人员比例普遍偏高,有些站在编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技术人员层次结构中,环境监测采样、分析、质控等生产基础性人力资源不强、不稳,技术领军人才、优秀综合分析人才和高级生产与技术管理人才匮乏; 人才素质评价偏重知识和学历,缺乏与环境监测生产性相适应的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和团队精神。

三是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环境监测站及监测系统组织结构建立在与行政区划和行政层级相关的机制体制上,通常行政化色彩浓厚,基层监测站小而全、省级监测站全而同的结构影响专业质量和规模效益。通常有行政、技术和质量3套管理体系并行,其中行政体系最为成熟,也因人权与事权不协调而与生产性冲突最大。技术体系未摆脱科研文化的束缚,也未跟上现代社会化生产管理步伐。质量管理体系大多直接套用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体系,只是针对实验室的最基本的、通用的能力要求,有其局限性。这3 套管理体系需要改进,并整合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生产管理体系。

2. 3 环境监测产品信息和使用价值问题

环境监测信息产品需要通过应用来实现价值,而不同的用户可能需要不同的信息,相同用户在不同时期可能需要不同的信息。目前环境监测产品信息和使用价值问题突出表现在3 方面: 产品设计未能充分识别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 综合分析缺乏必要的监测信息提取、相关信息综合和监测信息产品再加工过程,建立在各级监测站( 生产者) 分工之上的、或仅由数据上传或统计形成的监测业务结构不能代替环境监测信息产品应有的层级结构; 理论与方法体系问题。前文所列案例挑战了现行的环境监测点位设置及成果表达等理论和方法,体现了创新环境监测业务的必要性。

3 环境监测业务创新建议

从逆生产性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中可总结出环境监测业亟待发展的3 大方向,即加强污染源监测、发挥环境监测生产能力、提升环境监测信息产品使用价值。这3 方面的发展都需要通过环境监测业务创新来实现。

3. 1 创新环境监测站生产方式

一是明确各级环境监测站职能定位,强化污染源监测。新环保法的实施对环境监测站职能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定位可能见仁见智[2],监测站自身应有自己的定位思考。如省级监测站的定位为①发挥人才、设备、技术和管理优势,在高新监测科技应用、高新监测产品开发、质量控制与品质提升上起主导和引领作用。②突出重点任务和主导产品,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导做好污染源监测,同时做好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考核监测。③履行公益职能,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区域空气环境质量为重点,做好环境质量监控预警监测,做好环境投诉和应急监测。④监测行业监管技术支持或研究性监测。无论最终怎样定位,环境监测站生产力资源占主导地位,应在污染源监测( 尤其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上起主导作用。

二是优化环境监测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流程。①创新管理体系。改进和整合环境监测站现行的行政、技术和质量3 套管理体系,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生产管理体系,并逐步去行政化,积极推行公司化管理。通过管理体系创新,优先解决人才问题,保障采样、分析等基础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促进环境监测综合分析人才和生产管理人才发展。②整合监测系统资源。针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小而全、省级环境监测站全而同的问题,面向质量和效率,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促使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环境监测站功能和专业分化、层次结构分化,发展区域特色站。对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等可以整合常规业务,可在省或市相应层面上整合力量,实现专业质量和规模效益。③改进生产流程。重点针对环境监测生产过程中重小环节、轻大环节问题,结合资源整合和理论方法创新,积极强化产品设计,主动促进产品应用,建立设计- 生产- 应用正反馈机制。

三是做好环境监测信息大文章,创新环境监测理论和方法。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丰富和发展环境监测理论和方法,任重道远。当前应着手2 项探索: ①保障信息有用。组织专门力量,配合监测管理部门,认真调查、分析、研究监测信息产品需求,科学而实用地设计产品,并优化产品结构,通过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升环境监测信息产品使用价值。②保障信息充分。针对基础数据不扎实问题,将采样点位( 断面) 和频次设计建立在对污染源排放和水文等相关环境条件调查分析、统计和信息量评估基础上,以保障样品所代表的信息充分。

3. 2 发展社会监测力量

一方面,应充分认识社会监测力量的重要性。社会监测力量是环境监测生产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监测力量有利于改进环境监测生产方式,也符合各方整体和长远利益。尤其是在污染源监测方面,如果没有社会监测力量加入,仅靠现有的环境监测站系统难以满足污染源监测需求。另外,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降低环境监测成本、改进质量和提高效率,有利于优化环境监测产品结构。

另一方面,社会监测公司良莠不齐,应保障社会监测力量健康发展。①重视环境监测生产的特殊性,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与长远关系。②监测市场发育需要一个过程,且在区域上不平衡,应找准进入时机和业务区域。③环境监测市场容量有限而监测生产能力( 尤其是环境监测站系统生产能力) 会不断提高,应注意生产规模控制和业务范围的优化,避免机构雷同,实现能力互补。

3. 3 加强环境监测行业监管

一是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污染源监测。创新环境监测业务3 大方向都离不开环境监测行业主管部门顶层设计,尤其是污染源监测,政策性强,关系复杂,主管部门应及时针对污染源监测管理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做好顶层设计。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环境监测是这些的重要一环。尽管,我国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水平,但是,在水环境监测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当下,随着民众对水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在环境监测中,提高水监测质量,从而为社会提供可靠数据参考,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水环境监测工作为环保相关部门提供科学、详尽、准确的资料,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所以,对水环境监测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水环境监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其次对结果的产生影响因素也很多,因此为了保证水环境监测的科学性、详尽性、准确性,就应以强化水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为突破口,从而保证水环境监测的质量。

1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意义

提高水环境监测的质量的目的是要保证分析结果的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得结果的精确性有所保证,将数据分析控制在一定的置信度内,进而保证水环境监测的质量。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如何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是始终贯穿与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问题。

为了深入的对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解,就应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调研和分析,对于分析样本应尽量全面的使用化学的、生物的等科研工具对其进行严谨的分析。对于环境保护而言,监测工作是其工作的重点,如果没有监测数据,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在一个定量的层次上展开。

强化各环节的质量,让监测结果更能表现出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对于环境监测而言,有保证的水环境监测水平,规范的监测操作步骤以及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环保相关部分的决策水平。

2我国水环境监测中的问题

2.1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

当下,由于我国的水环境监测起步较晚,因此在这方面尚且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细则。在水环境监测中,相关技术人员的不规范以及凭自己主观定性得出结论的现象较多,因此导致结果结果的不科学性,进而使得环境决策的模糊。

2.2水环境监测网的建设不科学

我国各省市地区的水环境监测网的重复建设问题较突出,由于水环境监测网的重复建设,导致了责任不清晰,进而出现了高投入低效率的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水环境监测而言,由于其要求较高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因此,在水环境监测中,加强多个环节之间联系,对于提高数据的精确性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3水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在水环境监测中,质量控制是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不仅涉及到监测样品的质量和监测设备的先进性,更涉及到人员和方法水平等,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的监控。

3.3水环境监测的事前监控

水环境监测的事前监控也就是先前监控,此环节是水环境监测的起始阶段,也就是在水环境监测开始之前的监控。事前监控主要是:在人员方面,监测人员监测水平的评价,水环境监测人员需经过相关专业性培训以及通过相关考核方能进行水环境监测工作;在监测器械方面,需有经过监测器械维护培训的相关人员进行维护,保证监测器械能够在合理的误差能进行监测;在监测工作环境方面,尽量为监测器械和监测人员提供舒适健康的监测工作环境,使得监测仪器和人员操作空间等监测要素满足国家监测相关规定的要求。

3.2水环境监测的事中监控

水环境监测的事中监控也称为中间监控,也就是对实验地点进行的监控。水环境监测的事中监控是:首先,要求水样具有代表性,可以全面的展现出水污染的分布状况,因此,对水样监测地点要求科学分布;其次,在对水样的取样过程中,应遵照相关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以保证水样能反映真实状况。

3.3水环境监测的事后监控

此环节要求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结论,以及内部监测、评价质量控制体系的适应性和相关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等等。

4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主要有相关水监测方案的制定、水监测结果的质量的评价、相关测试系统的完善(包括采样点、采样方式、样品的保存、分析手段等),通过对相关各环节的控制,得到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下面从水环境监测的质控各步骤做出提高质控水平的分析:

4.1水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完善

水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完善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方面,只有水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完善,有关的水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在相关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应用严谨的方案不断改进水环境监测网,加强水监测人员的责任感,强调责任落实到具体人。

4.2强化水环境监测人员的科学素养

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与相关水环境监测人员的科学素养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水环境监测中为了提高质控,就应强化相关水环境监测人员的科学素养。首先,让接受过相关培训具备上岗资格的人员进行水环境监测工作;其次,进一步加强相关水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以便相关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水环境监测技能,进而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最后,完善评价激励体制,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对相关人员进行积极的评价能够有效的提高质控水平。

4.3强化水环境监测的基础性环节

在环境监测中,一些基础性环节对于水环境监测的质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些基础性环节包括水样采取点、水样的运载和仪器的保养维护等等,只有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好,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首先,强化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不仅要求实验室的监测仪器完备,以及能够将监测场所和外界隔离开来,更应注意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其次,加强对水环境监测仪器的维护。水环境监测仪器的精度是决定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监测人员所得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不仅与自身的科学素养有关,更和仪器的精准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应不断强化监测人员对仪器维护方面的培训,不断强化仪器维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11篇

浙江省测绘成果管理实施办法全文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境内测制的测绘成果,均按《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和本实施办法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测绘成果,是指在陆地、海洋和空间测绘完成的下列基础测绘成果和专业测绘成果:

(一)天文测量、大地测量、重力测量的数据和图件;

(二)航空和航天遥感测绘底片、磁带;

(三)各种地图(包括地形图、普遍地图、地籍图、海图和其它有关的专题地图等);

(四)工程测量数据和图件;

(五)其它有关地理数据;

(六)与测绘成果直接有关的技术资料等。

第四条 测绘成果实行分级归口管理:

(一)省测绘局主管全省测绘成果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各地、市、县测绘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三)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本部门专业测绘成果的管理工作;

(四)军队测绘主管部门负责军事部门测绘成果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具体负责全省基础测绘成果以及有关专业测绘成果的接收、搜集、整理、储存和提供使用。

省测绘局可根据需要授权地、市测绘管理部门储存和提供该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成果。

第六条 各地、各测绘生产单位完成的基础测绘成果和有关的专业测绘成果,应当由测绘成果所有单位按《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第七条的要求于次年第一季度向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汇交成果目录或副本。

第七条 在本省辖区内测制的测绘成果,必须经过检查验收,质量合格的方能提供使用。

凡达到或超过《浙江省测绘工作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限额的测绘成果,由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查验收;限额以下的测绘成果,由各地、市测绘管理部门组织检查验收;各专业部门完成的只限本系统使用的专业测绘成果,由专业主管部门负责检查验收。

第八条 各部门、各单位需要使用基础测绘成果(包括外省和军事部门的测绘成果),必须向所在地测绘管理机构或测绘成果管理单位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开具《索取测绘资料专用函》,到省测绘资料档案馆领用或转办。

需要使用专业测绘成果的部门、单位,应当按专业测绘成果所属部门规定的办法执行。

第九条 军队系统所属部门领用地方测绘成果,应当持南京军区或驻浙部队军以上领导机关出具的公函,通过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办理。

第十条 测绘成果保密等级的划分、调整和解密,应按《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第六条执行。

第十一条 使用未公开的测绘成果,必须按国家和省制定的保密法规管理。使用单位需要销毁已失去保存和使用价值的保密测绘成果时,应当经测绘成果使用单位的县级(或相当于县级单位)以上主管部门负责人或其上级主管领导批准,严格进行登记、造册和监销,并报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备案。

第十二条 外国人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本省境内测绘的成果,其所有权属按《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第八条执行。

第十三条 凡是需要带出境外和向外国人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人员提供的各种测绘成果,必须按《浙江省测绘工作管理办法》第二十条执行。

第十四条 省外测绘生产单位在本省辖区内完成的测绘成果,如需要出省外的,必须按《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第七条要求,向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提交测绘成果的副本或复制件。

第十五条 测绘成果实行版权所有,有偿提供。有偿提供测绘成果的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的《测绘产品收费标准》执行。

第十六条 测绘成果的复制、转让或转借,都必须按《测绘成果管理规定》条十三条和《浙江省测绘工作管理办法》第十九条执行。

第十七条 本省国土范围内(含大陆、海涂、海岛、内海、领海)的重要地理数据(如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应当经省测绘局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

第十八条 违反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的,应当按《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给予下列处罚:

(一)未经提供测绘成果的部门批准,擅自复制、转让或转借测绘成果,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并处以该成果成本的两倍以下的罚款直至停止向该单位提供测绘成果。

罚款一律交同级财政部门。

(二)丢失保密测绘成果和造成测绘成果泄密事故的,由测绘管理部门会同保密部门查处。对直接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按人事管理权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有关条款追究法律责任。

(三)因测绘成果质量不合格,给使用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由测绘单位赔偿直接经济损失,并负责补测或重测。情节严重的,由省测绘局吊销《测绘许可证》,停业整顿。经整顿后,再由测绘主管部门审查资格,重新发证。

第十九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测绘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之是起施行

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以下简称“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加强测绘质量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质量监督抽查的计划与方案制定、监督检验、异议受理、结果处理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测绘局负责组织实施全国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质量监督抽查工作。

第四条 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必须遵循合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 计划与方案制定

第五条 国家测绘局按年度制定全国质量监督抽查计划,重点组织实施重大测绘项目、重点工程测绘项目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影响面广的其他测绘项目成果的质量监督抽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结合上级质量监督抽查计划制定本级质量监督抽查计划,并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重点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测绘项目成果的质量监督抽查。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不应对同一测绘项目或者同一批次测绘成果重复抽查。

第六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专项列支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经费,并专款专用。

第七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质量监督抽查时,应当制定工作方案,通告,开具通知单,审批技术方案。

第八条 质量监督抽查的质量判定依据是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测绘单位明示的企业标准、项目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

当企业标准、项目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的质量指标低于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或者推荐性标准的强制性条款时,以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或者推荐性标准的强制性条款作为质量判定依据。

第九条 监督抽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项目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和符合性;

(二)项目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等的检定情况及其精度指标与项目设计文件的符合性;

(三)引用起始成果、资料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可靠性;

(四)相应测绘成果各项质量指标的符合性;

(五)成果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六)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三章 监督检验

第十条 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中需要进行的技术检验、鉴定、检测等监督检验活动,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备从事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条件和能力的测绘成果质量检验单位(以下简称“检验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 检验单位应当制定技术方案,技术方案经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检验单位组织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检验人员,开展检验工作。

第十二条 检验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工作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保守受检测绘成果涉及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履行检验过程的保密职责。

与受检单位或者受检项目有直接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检验公正的人员不得参加检验工作。

第十三条 检验开始时,检验单位应当组织召开首次会,向受检单位出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开具的监督抽查通知单,并告知检验依据、方法、程序等。

检验过程中,检验单位应当按照技术方案规定的程序,开展检验工作。检验单位可根据需要,向测绘项目出资人、设计单位、施测单位、质检单位等调查、了解项目相关情况,实施现场检验。

检验完成后,检验单位应当组织召开末次会,通报检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受检单位应当配合监督检验工作,提供与受检项目相关的合同、质量文件、成果资料、仪器检定资料等,对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等给予配合和协助。

第十五条 对依法进行的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验,受检单位不得拒绝。拒绝接受监督检验的,受检的测绘项目成果质量按照“批不合格”处理。

第十六条 检验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客观、公正地作出检验结论,并于全部检验工作结束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将检验报告及检验结论寄(交)达受检单位。

第四章 异议受理

第十七条 受检单位对监督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论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组织实施质量监督抽查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异议报告,并抄送检验单位。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认可检验结论。

第十八条 检验单位应当自收到受检单位书面异议报告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复验结论,并报组织实施质量监督抽查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组织实施质量监督抽查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受检单位书面异议报告,需要进行复检的,应当按原技术方案、原样本组织。

复检一般由原检验单位进行,特殊情况下由组织实施监督抽查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其他检验单位进行。复检结论与原结论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原检验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 监督检验工作完成后,检验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监督检验报告、检验结论及有关资料报送组织实施监督抽查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章 结果处理

第二十一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定检验结论,依法向社会公布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确属不宜向社会公布的,应当依法抄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权利人和利害相关人。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及工作总结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非本行政区域内测绘单位的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应当抄告其测绘资质审批和注册机关。

第二十三条 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的测绘单位,组织实施质量监督抽查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自整改通知书下发之日起三个月内进行整改,并按原技术方案组织复查。

测绘单位整改完成后,必须向组织实施抽查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整改情况,申请监督复查。逾期未整改或者未如期提出复查申请的,由实施抽查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强制复查。

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的,或复查仍不合格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水质监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引言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作为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为准确的监测数据的取得提供了先决条件。完善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能够令针对水质的监测技术与监测仪器规划化、先进化,提升水质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最终令我国的水质监测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民众所相信。

1.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对实验水质监测的重要性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监视来将其中的不合格与不满意因素加以排除,最终取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其实质是一系列用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作业技术与作业活动。质量保证的目的则是证明实体可以满足质量要求,为此而施行的全部证实活动都可以归类进质量保证,但其实施范围必须是质量管理体系以内。因为对监测质量的提高与对数据准确性的保证一直在实验水质监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用于确保这两项关键因素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在实验水质监测中的实施措施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相当于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的完善,应从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分别是前期保证、过程控制、数据保证。

2.1 前期保证方面

(1)监测人员素质

监测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实验水质监测数据的影响是最重要的。无论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有多繁多、多先进、多现代化,其操作者依然是人,监测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经验程度、操作技巧等个人素质才是决定监测数据是否可靠准确的最直接因素。

因此,实验室的监测人员至少要有能达到监测项目要求的能力素质,在上岗前必须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两方面的考核。另外,监测人员对计量学也应有一定的认识,包括计量知识、误差理论、统计理论等都要有所了解,工作过程中同时还要注重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监测能力。

(2)实验设施与环境条件

实验设施与环境条件是准确的监测结果的客观基础。现代化的化学分析对设备仪器的适合度要求很高,对设备仪器的合理配备和合理使用对实验能否成功有很大影响,因此设备仪器一定要长期进行维护与保养,确保其能保持完好、精确。为了给仪器提供最适合的工作环境,要以空调、通风橱之类的设施来控制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这一措施不但能确保实验设备仪器的工作环境,而且能令实验室更加整洁有序,对实验人员的健康有益。

(3)检测方法

实验水质的检测方法需要从两方面去选择,分别是适用性和合理性。实际选取的检测方法要与实际实验情况相适应,平衡适用性和合理性,严格甄别其中的可选步骤,力争将所选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提到最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检测工作中标准方法并不完全适用,比如需要使用操作特殊仪器的工作、需要制备或处理特殊样品的工作、需要进行追加检测的工作,对这些类型的检测工作,可以有针对性地编写适用的作业指导书,达到规范步骤和方法的目的。

(4)实验药剂

分出专人来进行对实验室中标准物质与化学试剂的管理工作,保管、使用、出库、入库都要确实登记,每次实验开始前对所需试剂都要进行检查,对已过期或产生变质的试剂及时处理和替换,为实验实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这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避免了因实验试剂问题引起的实验失败,降低了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对实验水质监测的经济意义很大。

(5)检前处理

水质样品在送交检测之前需要进行检前处理,首先进行分样工作,由质量管理室对上交的样品与采样记录统一分样并标明样品编号;然后对样品进行清点,并填写监测点位、监测项目、项目等各项样品记录;最后将密码标签贴好。以上工作完成后才会把样品与分样任务单交给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工作。

2.2过程控制方面

(1)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控制是一种过程控制的手段,对实验室中的多项指标都能直接反映出来,包括纯水质量、试液的配制质量、试剂的纯度、容器洁净度、滴定终点误差等。一旦空白试验的试验值偏离了规定值,要在正式试验前找出原因并予以排除。

(2)精确度

对精确度的过程控制可以分为加标回收分析和标准物质分析两部分。其中加标回收分析的用途是对实验水质监测的完整系统进行评价;而标准物质分析的目的则是对实验室的样品检测精度加以衡量。

(3)精密度

对精密度的控制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平行样的分析、对校准曲线斜率的控制、对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对平行样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实验水质监测的具体精密度;对校准曲线斜率的控制能够降低因各种客观条件而引起的误差;对质量控制图的绘制能将实验水质监测中分析得到的数据情况直观地体现出来,让看图者对这些数据是否受控一目了然。

2.3 数据保证方面

(1)校检检查

为了保证实验水质监测工作的质量,需要确保监测数据和实验记录都真实、完整、可靠。对监测数据的要求包括四方面,分别是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准确性;对实验记录的要求则是实验监测过程牵涉到的全部成文记录都要进行校检,无论是监测计划、监测方法、监测环境还是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对监测数据和实验记录进行严格谨慎的校检,保证以上要求无误达成。

(2)核实数据

实验过程难免牵扯到部分质量控制数据,对这些数据相关人员要加以核实,对超出标准的质控数据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避免在报告上有所讹误。

3. 结语

对以上三方面工作的加强是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实施的有效措施,给实验水质监测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将实验中的问题与困难大大削减,不但能令水质的监测结果更准确,更能进一步提高水质监测报告的社会公信力。优秀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充分保证了实验水质监测工作的质量,相信会在未来长期发挥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文启,孙宗光,石金宝.环境监测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侯剑英.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山西水利,2007(1).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13篇

实验室质量监督员的设置

质量监督员的数量,应根据检测工作涉及的所有专业技术领域,保证能够覆盖实验室所开展的检测项目。此外,纤维含量分析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员同时也是检验员,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考虑到纤维含量分析工作的复杂性,质量监督员数量一般占纤维含量分析岗位人员总数的15%~20%。

质量监督员应由实验室管理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进行任命,赋予其足够的监督权力并明确其职责。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质量监督员只有形式上的监督,没有足够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所谓质量监督员的权力就是在发现问题时当场予以制止和纠正;对发现有问题的报告可以扣发;对纠正措施和结果不满意时,可以与相关人员沟通,提出整改建议等。还有一条是至关重要的,即质量监督员应有渠道直接与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乃至最高管理者沟通[1]。综上所述,质量监督员最好由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人员担任。

质量监督员的工作范畴

1.对完成检测所使用的资源进行监督。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方法资源、设备资源和环境条件等。

(1)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在检测一线进行纤维含量分析的技术人员。主要监督他们是否具有足够的技术能力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是否严格执行FZ/T 01057和GB/T 2910等相关标准和作业指导书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并形成及时、准确、清晰、完整的记录。重点对于新上岗人员、在培人员和转岗人员要加强岗前培训,要让他们有质量安全的意识,从源头上进行质量控制。

(2)方法资源主要是指检测的技术依据,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关的作业指导书。要求必须是现行有效并受控的版本,当技术依据的版本发生变化时,质量监督员有责任提醒并指导组织学习、开展必要的试验验证;进行必要的设备补充或更新作业指导书的版本。

(3)设备资源主要是指用于完成纤维含量分析工作的检测设备及相关的辅助设备和设施。对设备资源的基本要求是功能正常,水浴锅、烘箱等检测设备性能指标能够满足纤维含量分析工作的要求,称量天平、温度计等计量检测仪器在有效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建有完整的仪器档案和使用记录。周期性地对仪器进行功能检查和维护保养。质量监督员应监督相关人员按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

(4)环境条件是保证检测质量的重要外部因素。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温度、湿度、振动和灰尘的影响等。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用75%硫酸法对羊毛/桑蚕丝和纤维素纤维/聚酯纤维等样品进行定量时水浴锅的温度控制就尤为重要。因此,质量监督员必须对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环境条件的控制措施和控制结果进行监督。

(5)其他事项,比如样品管理的监督,包括交接记录、状态标识和制备过程是否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管理。另外还有标准物质的监督,是否有溯源验证、领用记录等。

2.对检测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对资源进行监督是对检测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的基础,而检测的全过程则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是质量监督的重点和难点[2]。

(1)对重点环节进行监督。质量监督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抓住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或者环节进行监督。比如:化学溶解法定量分析纤维含量的试验中时间和温度控制;显微镜法定量棉麻比例的试验过程中标尺的准确度控制。

(2)对检测的实施阶段进行监督。检测的实施阶段主要是指检测人员按照标准或者作业指导书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执行,并及时、准确地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

(3)过程服务于结果,时间服务于质量[3]。检测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完成此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也因人的熟练程度而异,因被检对象项目的技术要求不同而异,因方法的难易程度和设备性能的高低而异。因此质量监督员不能仅仅从时间的长短判断质量的优劣。

3.对检测结果(检测报告)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测报告是检测过程服务的最终结果,不仅反映了纤维含量分析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更反映了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水平。

(1)检测报告包括了样品的全部信息、检测数据及检测结论三部分。对于质量监督员来说,重点应放在检测数据上,即定性结果的一致性、定量数据的一致性以及不确定度分析的准确性等方面。

(2)检测报告除了提供各种客观、真实、准确的数据外,还要提供与检测数据有关的客观公正性、科学性与可靠性等信息。

(3)检测报告的质量,除了信息完整、数据可靠、结论客观公正外,还要注意文字打印、装订、签章等方面是否规范统一。

结论

实验室的质量监督,是内部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满足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难点。随着质量体系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发展,质量体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和发展状态,质量监督工作也应该保持动态平衡,提高适宜性和符合性[4]。实验室应充分认识到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发挥质量监督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实现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彭文兵.论药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J].中国药事,2012,26(11):1169-1173.

[2]牛连杰.漫谈种子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员[J].种子科技,2012(08):4-5.

[3]李成等.浅谈如何做好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5):58-59.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地形测绘工程;建立规划;质量控制

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度得越来越关注社会越来越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项目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理工作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发展,人们对于地形测绘工程监理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下面就让我们从该项监理工作的依据人手来展开对全文讨论。

一、地形测绘工程监理的主要依据

工程监理的主要特点是专业化、社会化组成,主要通过组织论、控制论、管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监理顺利实施,地形的监理与其相似,所以也采取同样的理论方法。在对地形测绘监理过程中需要选择更专业的监理单位开展监理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服务指定的业主,并推行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对地形测绘进行深入的分析,有效的将预防与把关结合。(一)测绘监理的理论依据在地形测绘监理与其他行业的监理一样,都是以质量法、标准法、合同和相关法律制度为标准,并监督业务与监理单位签订有效的监理合同,合同中包括了业主与承包商的生产合同、工程文件,这些合同对于测绘监理来说,按照其他行业的特点执行测绘法与当地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测绘监理的效果。(二)测绘监理的技术依据工程的测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更高的工程质量,实施一些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施工质量符合对应合同的要求。对于诚实地形测绘来说,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当地的基本地图,并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城市测量的规范进行测量的规划。同时还需要满足监理单位对测绘指定的要求、质量、技术等。

二、地形测绘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实施方法

对于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施工效果与施工质量,对于地形测绘的监理工程也是如此。(一)测绘生产准备监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定工程质量目标、合同都要符合我国的相关要求,同时对测绘单位的生产条件还有着一定的要求:是否符合地形测绘条件、项目组成、人员资格审核等,在施工过程中如果要将项目进行分包,也需要这些条件,这样才能提高施工效果。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想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就需要从这两点入手:(1)对地形测绘人缘的资质进行考察,因为地形测绘工作它具有超强的专业性,对城市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聘用人才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监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从业资格,而且还需要长期的考察这样上岗工作;(2)对地形测绘工作机器的考察,在工作过程中要保证机器设备合理、合格、安全性才能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对设备对当前的工程是否起到重要作用进行考察。(二)生产过程监理首先,控制测量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对形成平面的控制测量、水平测量,从而将监理工作做到与检查平面控的水平上,同时还要注重水准线路的设置、分布的规范程度,更好的控制住网边长,检查水准线路是否超长,并做出相应记录。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野外采集数据并进行合理的监理。地形测绘工作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它在施工过程中强调的是数据的真准确性与可靠性,所以在进行地形测绘工作时就要在野外采集数据,如果想要数据有效的监理工程进展就需要对野外的数据进行监理。这主要的体现在:第一点,通过对野外数据的采集是开展工作的重要过程中,也有一些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前人的数据结果。第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必须要及时的记录,这样有减少数据在施工过程中的误差,从而保证施工数据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最后,数据编辑与成图阶段的监理,一般来说,为了将数据结果方便人们观看,需要将其转成图形,虽然说这一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操作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其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对数据的转换,所以工作人员在处理工作时要注重住数据准确性的掌握。

三、对各阶段的监理分析

在测绘工程监理中,监理单位的主要工作可分为生产准备、生产过程、产品成果、监理记录、质监部门这5个监理全过程。在生产准备过程中,监理部门需要对资料、设计方法、单位资质、项目人员、设备仪器等进行详细的审查,如果要有分包还要对分包商进行审查。在差生产过程中,监管部门需要对施工平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对产品成果的验收过程中,如果存在隐患上级领导需要及时将工作暂停,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改正方法进行改正,保证施工工作的安全。监理记录只要是将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理并制定出报告。质监部门是在测绘生产方提供资料后进行合理的质检,从而保证与设计计划书一致。

总结:

在地形测绘施工过程中需要制定工程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并完成对应的工作职责、内容、范围、方法,在工作过程中还要及时的与测绘生产商进行详细的沟通。最后还需要落实技术规范与合同,从而保证检测绘的生产过程是否达到了指定的目标,如果没有要进行协调,在协调过程中还要向上级成交报告,像工程管理人员提供监管工作全过程的合理资料,保证施工质量的安全。总之,在施工过程中要指定科学合理的反感,与监理部门记录整个施工过程,并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施工质量的安全进行统计,保证整个监理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郑志强.地形测绘工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7):60-61.

[2]王晓松.测绘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4):195.

[3]李立,陈福生.对地形测绘工程中质量控制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5,(16):216+220.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信令监测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质量管理

本文拟在现有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上,将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和策略应用到软交换信令监测网。本文分析了国内、国际项目进度管理的发展趋势。全面分析软交换信令监测系统升级项目的现状和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找出适合软交换信令监测系统升级工程的关键环节,为软交换信令监测系统升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提出优化的项目节点和流程。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3G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升级、服务的更新及大量的资金支出要求企业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加产品适用性和竞争力。如何保证3G网络质量、提高2G/3G互操作性和提升用户满意度,都对目前的网络管理和维护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此情况下,为顺应网络发展,满足网络维护工作需求,实现新的组网情况下的全网信令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2、信令监测系统体系升级改造概述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业务开展的逐步多样化,要求不断提升网络维护管理水平,提升信令监测系统等维护手段的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河北联通信令监测系统在日常维护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随着河北联通网络建设的发展,网络管理的网元类型、管理的要求和理念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网元设备不断增加升级改造,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网络维护支撑手段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些变化对数据网络的管理不断地提出新的功能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河北联通信令监测系统的扩容建设。

监测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处理方式,实现对核心网与接入网内各种链路的集中监测、集中管理、集中维护能力。

3、影响七号信令升级改造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分析

总结分析这几年来联通公司通信网络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结构不合理;(2)供应商选择不科学;(3)工程实施过程中跟踪与控制不到位;(4)未指定测试方法,没有质量保证的工具。(5)工程负责人的综合素质欠缺。

4、提高联通公司七号信令升级改造工程项目质量的措施

4.1编制项目质量计划,明确项目质量目标。在制定项目质量计划时,考虑以下因素:(1)根据项目时间要求,提供详细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建议和分工界面。(2)设立信令监测系统项目组。(3)应明确分工界面,要求图示并加以说明,以及项目各阶段的责任方、配合方职责等。制订了质量标准后,要建立质量保证和控制的流程。不同的实施阶段,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流程都不尽相同。

4.2 项目实施过程的把关。为确保项目在预算内按时交付满足河北联通公司需求的软件产品,河北联通公司项目负责人全程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信令监测系统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质量控制计划中制定的测试流程,制定测试计划、编制测试用例,成立测试小组对系统进行了三能测试。每一轮测试完毕后,项目组用质量控制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改进的结论,针对各项问题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轮测试。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就是要追求质量的合理化。所谓合理化质量,是指在一定投资限额下,能达到所需要的最佳功能和质量水平。

系统功能测试通过率:是衡量系统功能满足业务需求程度、系统开发质量的关键指标,计算方法为测试通过功能点数量与本次测试的全部功能点数量的比值。通过分析整理出6条末端原因,分别为:缺乏技术知识、测试流程不规范、界面功能不完善、需求分析错误、测试用例不完善、测试数据不完善。为找出主要原因,测试小组制定了要因确认计划表,对分析出的6条末端原因进行逐条确认。

经过测试组对以上原因的逐个确认,最终确认测试过程控制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个:测试过程不规范、测试用例不完善、界面功能不完善。

(4)对策制定和改进措施。针对确认的要因进行分析讨论,按照质量管理的“5W1H”的方法制定如下对策表,并根据制定的改进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工作。

(5)进行效果验证。在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后,信令监测系统项目组进行了第二能测试。

测试过程控制方面的问题占比大幅减少,同时总体测试通过率达到96.03%,高于近期建设的网管系统和营维系统的第二轮测试通过率。可以看出本次信令监测系统测试在应用了项目控制的方法后,效果显著。

在总结第二轮测试情况的基础上,信令监测系统项目组进行了第三轮测试,测试的总体通过率达到了98.96,基本达到预定目标。

5、结论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把企业的人、才、物和信息等资源,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及时地转换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项目质量管理正是解决项目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按照设计者规定的要求、满意地完成,它包括使整个项目的所有功能活动能够按照原有的质量及目标要求得以实施;质量管理主要是依赖于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及质量改进所形成的质量保证系统来实现的。

信令监测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质量管理是在严格遵守技术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和协调资金、资源、技术环境条件的约束,使信令监测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能更好地满足业主所需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充分发挥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傲姿时代项目管理教材开发项目组编著,《项目管理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戚安邦编,《现代项目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