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文化传播论文范文

茶文化传播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传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文化传播论文

第1篇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茶作为中国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已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烙印与民族烙印。而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中国的茶文化也在韩国、日本等国家被广泛传播。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当中,不仅传播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礼仪和风俗习惯,更传播了蕴含在茶文化中的中国独特的儒、释、道相融合的思想精神。

关键词:茶文化;跨文化传播;儒释道精神;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55-03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的内容。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吹响了关注、研究与拓展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文化开始渗透到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兴盛于宋,盛行于明清,传承至今,并将继续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标志之一而延续下去。中国与韩国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茶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也传播到韩国,茶文化也随之在韩国盛行。

一、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茶文化由茶“物质”和茶“精神”两个方面构成。茶文化不仅包含了与茶相关的生产劳动,比如种茶、采茶、炒茶等,也包括与茶相关的艺术创造、观念意识和习俗方式等。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1]

(一)丰富多彩的茶物质产品

从茶作为物质财富的角度来说,我们从直观的角度了解到丰富多彩的茶叶种类和别具特色的精美茶具,较为隐型的是各种茶类独特的种植方法、采摘手段及饮用方法。中国的茶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茶具种类庞杂,涵盖了许多方面,包含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冲饮工具等。不仅如此,种类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与之相配套的采摘手段与配制方法。茶文化在中国完全上升到了“艺”与“道”的层面。

(二)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标志之一,在精神方面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由茶艺引申出来的茶道,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的“德”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修养。茶文化就其精神内涵来看,既包含儒家的内省、尊敬、伦理、凝聚,又包含佛家的宁静致远、空灵、禅学,同时又包含道家的自然、养生与清静无为。冲泡茶的过程,能够舒缓人的心情,在品茗的审美意境当中消除人的烦恼,反省自身,达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让人体会到茶中的“道”的精神。

(三)体现中国文化的茶艺、茶礼

中国的茶艺通过表演茶艺的器具和茶艺表演过程本身体现出来,茶艺在演变和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道”,达到一种空灵的、超脱凡俗的美学意境。茶艺和茶礼当中敬让宾客的行为体现了儒家的谦让、尊重、伦理与和谐统一的特点。在茶的冲泡和品尝的过程当中,表现了佛家“悟”的精神,并延伸出“茶禅一道”的哲理。在茶的炒制和种植过程中,体现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内涵。在茶艺的欣赏过程当中,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反省,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和谐自然的处世哲学。

二、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2]

中国很早就向东亚各国传播文化,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而“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有层次、分先后的时空结构:中国本土文明是其主干,朝鲜、韩国、越南文化为其两翼,日本文化在其边线,而东南亚华人社会则成为它伸向外部的触须”。[3]韩国,位于亚州东北部的朝鲜半岛,地理位置与中国接近,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与韩国进行友好交往的历史由来已久,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与中国大陆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这样说,中国在远古时期就与韩国有了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茶文化,也在中国与韩国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从中国传播到了韩国,并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茶文化。

“跨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推动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没有跨越文化的传播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没有人类的进化和文明。”[4]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行跨文化传播,韩国在本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进行了理性的选择与解读,并最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不仅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更有助于双方文化的传播和进步,在文化传播的进程当中,茶文化更加广泛的流传开来。

茶文化在韩国发展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在韩国兴德王三年,即唐文宗太和二年,韩国就已经从中国引进了茶种,并开始种茶、饮茶。韩国的茶文化就此萌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中国与韩国便把炎帝神农氏称为“茶圣”。韩国接受中国茶文化并进行本土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孕育茶文化的三国时期,饮茶之风盛行的高丽时代,茶文化衰微与复兴的朝鲜时代,韩国茶文化在日治时期、南北韩时代的自主与发展时代。在三国时代,朝鲜半岛分为新罗、高句丽和百济,中国与朝鲜半岛诸国进行茶叶贸易,僧侣和贵族也开始产生饮茶这一习俗,茶道思想开始孕育,茶文化在韩国诞生。在高丽时代,由于茶树种植面积的增加,各地开始设置茶所,以便征收茶叶,茶园、茶艺以及青瓷等文化有了极大发展。高丽的青瓷艺术继承宋朝越州秘色窑的生产技术,并加以改进,形成了“象嵌青瓷”的独特艺术;高丽时代的茶礼也比较完备,在宫廷之别设有茶房,用来专门管理宫中茶汤和药汤的供应,并设有行炉军士和茶担军士,行炉军士带着香炉、茶风炉、提炉等,茶担军士则担着皇上御用的茶。不仅如此,在高丽的春之燃灯和冬之关会这两大传统祝祭活动之中,都会举行以茶为主的茶礼,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朝鲜时代时期,佛教影响力日益衰弱,茶也被当做是丧志的东西而被丢弃,茶园也因缺乏管理而逐渐荒芜,茶文化也随之衰落。后来,茶文化在草衣禅师和丁若镛等人的极力倡导下再次蓬勃发展。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之后,由于日本政治上的威胁、经济上的封锁和文化上的强制入侵,韩国茶文化受到日本茶文化的极大压制,日本式的茶室遍布韩国。1945年,韩国独立之后,日本茶道作为生活化应用的形式基本消失,日本式的茶室也改为韩国式,但日本茶文化还是在韩国产生了影响。如今,韩国现代茶文化与茶道效仿古礼,寻求高丽时代的茶文化习惯。

现在,韩国定型茶礼的基本精神内涵为“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价值观念,并继承了儒释道的基本精神。“和”代表着和谐自然,主张人与人相处和睦,互帮互助,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体现了儒家“仁”的观点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敬”不仅代表着尊敬他人,更代表着敬天地与鬼神,融合了儒家伦理观念。“俭”,即俭朴廉政,倡导节约,体现道家和佛教思想。“真”即人的本心,为人正直善良,做事不违本心,待人真情实意注重内省,体现了佛教“悟”的思想和儒家自省的观点。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传播了茶文化本身,更传播了以儒家文化为根本,与道家、佛教相融合的中国精神。

三、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东渡、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是跨文化传播的重大事件;繁盛一时的丝绸之路、川流不息的遣唐使,堪称人类历史中跨文化传播的典型范例。距今六百年前,郑和船队七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拉开了人类走上世界往舞台的序幕。将视线转移到西方,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西方伟大的探险家迪亚士、达・伽玛、哥伦布等人的足迹从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辉煌时代,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也开始了新的篇章。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的群体、种族、民族不仅进行了器物和技术的交流,也进行了思想与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器物与技术往往是看得见的,易被人感知的文化因素,而器物与技术之下隐含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交流与融合。

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中不仅给韩国传授了茶礼、茶具以及关于茶的种植、培养的各种知识,也传播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儒释道的精神和观点,并由此对韩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就政治领域来说,茶文化已经成为韩国政府接待外宾、进行政治对话的必备之物,敬茶和请人饮茶不仅成为向他人传递友好、表达友谊、促进谈话顺利进行的礼仪,而且也成为政治上与他人斡旋的一种手段。从经济领域来说,茶文化盛行必然带动茶叶产销量的增加以及与茶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从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从文化方面来说,茶文化给人带来思想的宁静,陶冶人的身心,促进精神世界的构建。不仅如此,茶文化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相关诗文层出不穷,为作家带来新的灵感。从饮食与健康角度来讲,茶具有保健的功能,饮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脑、消食祛毒、清喉去痰,还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茶文化的传播促进韩国整体风貌的改进,促进整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提升。

四、结语

“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流,交流是人们生存与社交以及保护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5]在历史当中,中国和韩国不断进行文化交流,但就茶文化来说,中国对韩国进行的是单方面的跨文化传播,在这一绵延不断地传播过程当中,中国将茶礼、茶具等知识传播到韩国,韩国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民族性的改造,使韩国民众适应和接受中国茶文化,并产生了适合韩国自身的茶文化。韩国虽然改变了中国茶文化当中的一些礼仪习俗,但深深植根于中国茶文化当中的儒释道的中国民族思想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韩国人的茶文化及韩国人的思想精神,从而对韩国产生了物质和精神多层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檀亚芳,刘学芬.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宏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在一定程度上,信息论所描述的信息传输过程与翻译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信息的传递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信息通过信道传递的过程,而信道的传输容量总有一定极限,在翻译中这就相当于读者的接受能力或解码能力是有限的。从理论上讲,原文的信息负载,即某一文本所含信息的绝对总量,一般与其信道容量相吻合,也就是原文应适合作者心目中读者的接受能力。但由于译文读者不是“原来交际活动中的一部分”,必然缺少原文读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而信道容量必然要狭窄得多,译文读者的解码能力相对也就较弱。同时,又因为译者要尽可能从语义和形式两个方面忠实于原文,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所造成的理解问题,很容易出现信息传输过载,即信息负载大于信道容量,形成信道堵塞。这样一来,译文信息过载和译文信道容量相对狭窄自然会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由陆羽用古文撰写而成,虽然全文只有七千多字,但是句句精炼,富含深意,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的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内涵。对于姜欣、姜怡来说,其母语是汉语,这可以帮助她们很好地理解《茶经》和中国茶文化。但她们没有西方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信道容量的控制难免会有一定偏差,出现信息过载的现象。而对于Carpenter来说,作为英语本族人士,他具有西方文化背景,可是在原文的理解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难以将原文一些重要的文化含义很好地表达的现象,对读者而言也会形成信息过载。

二、《茶经》中的信息过载及其在英译本中的处理

《茶经》是一本富含大量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茶典籍,且年代久远,其中所蕴含的茶学精华较难参透,更何况要转换成其他语言,所以在《茶经》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信息过载现象,主要表现为译者翻译时对一些必要的、但西方读者难以理解的信息缺少必要的解释,或者是在译文中出现太多与原文主题关系不大、对西方读者而言价值不大的信息,造成理解上的负担。但通过拓宽信道容量和删减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可以使译本更有效地传达原文主题,体现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一)拓宽信道容量

拓宽信道容量是在忠实原文(包括语义和形式)的前提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补充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纽马克所言,“填补语言之间的空白”,使信道变宽,使信息负载与信道容量之间形成新的吻合与平衡,即冗余等值(redundancyequivalent)。众所周知,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但这通常会造成非本族人士理解的困难,使这些本是精华的文化不能得以成功传播。而通过拓宽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对文化背景的解释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和领悟。尤其《茶经》是一本融合了大量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经典之作,所以需要译者更加仔细地去斟酌其中所隐含的信息,适当地增加相关信息,使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为中国读者,我们自然知道五行的含义和其重要性。它包括金、木、水、火、土这五个要素,道家认为而这五种要素又都相生相克,从而达到自然界的统一和协调。在“茶之器”中介绍了风炉上刻的字:“坎上巽下离于中”,并解释说“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按照《易经》的卦象解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和釜为金,木炭为木,煮茶时,阴阳五行皆备,实际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和谐的过程,所以煮沸出来的茶能“去百疾”。通过与天地万物本是和谐的道家思想结合,陆羽强调和谐思想在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性。结合茶性和自然,就是想通过五行来传达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中国茶文化思想,同时这也是他作为茶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茶经》的核心思想。而对于西方读者而言,五行“fiveelements”在他们的背景文化中并没有如此深刻的文化意义,甚至都不知道是指哪五个因素,所以在这里,有必要翻译的时候,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增加解释性的信息,拓宽信息容道,使原文的茶文化内涵得以有效地传播。对比两个译文,我们可以发现,姜没有做任何的解释,而Carpenter做了简单的注释,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删减

《茶经》主要是介绍茶学知识,宣扬中国茶文化,但原文也有不少与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无关,只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解释一些文字出处的信息。对于《茶经》翻译而言,《茶经》英译本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传达《茶经》中所蕴含的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而书中所载的其他信息则是次要的。同时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大量无关的信息也会造成他们的理解负担。所以为避免给西方读者造成理解负担,其译本的主题应紧扣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这两点,对一些与这两点无关的信息进行删减。对比中美译者的《茶经》英译本,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度不同,造成在对信息进行删减时所做的处理也不同,最后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三、结论

第3篇

数字插画艺术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的手绘插画,其创作手段主要依靠的是数码设备,其创作素材也主要来自数字信息,因此利用本身特点的数字传播方式是最便捷也是最节省资源的;而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新型的艺术形式,数字插画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因此艺术家、设计师及其作品与欣赏者的接触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比起传统架上绘画,插画艺术是开放的,新兴的理念更容易在插画艺术中体现。上个世纪后五十年以波普艺术为代表的流行文化,最早便是以动漫插图,广告招贴画的形式出现的。而数字插画艺术因其创作与传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如今的数字插画艺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包括书籍、招贴、广告、展示、动画等,更贴近生活,也更商业化。

二、数字化的传播、展示与交流平台——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是由新浪网推出的仿效twitter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网站。所谓微型博客,是指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等方式消息或上传图片,而消息长度限制在140个字数。因此微博也被称为“一句话博客”。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进行分享。而同样在微博注册的朋友、家人通过关注功能则能一起进行分享、讨论等互动。新浪微博旨在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因此微博的特点也是相应十分突出的:首先,其信息、收取便捷,门槛极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传播和接收信息。微博长度短,但内容不限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生活琐碎和宏大主题均可。其次,新浪微博的传播方式呈裂变,充分体现了自媒体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中心。用户通过关注功能可以直接获得关注对象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转发使关注自己的其他用户获取这一信息。最后,新浪微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覆盖的领域也极广。从内测至今微博月活跃用户1.438亿,日活跃用户6660万,其中包括大量政府机构、官员、企业、个人认证账号,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不过随着微博影响力的增强,不实信息的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重视,新浪微博设立了不实信息曝光专区,意在提示各位网友在信息时要更加审慎负责,以免对其他网友造成误导。

三、数字插画艺术通过新浪微博获得的传播与展示

结合以上所述,新浪微博这一平台在传播信息、交流互动方面是极具优势的。而从现实层面,新浪微博也是当下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信息平台之一。数字插画艺术在这一平台的传播,不仅是被其巨大的影响力所吸引,也是遵循自身定位的客观要求。数字插画艺术是带有商业目的性的,这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与限制因素。数字插画艺术家创作主题确立往往与投资商或者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但也正是因为商家的支持,才有数字插画行业如今的蓬勃景象。插画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充满幻想、惊奇、神话、未来等奇幻主题,想象力丰富,吸引眼球。题材的广泛,创作手法的多样以及艺术表现的自由恣意显得与纯艺术绘画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插画行业不够规范、市场商业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数字插画艺术的创作则要求掌握多种设计软件、艺术风格和表现语言。因此一个很好的交流与信息反馈平台对于数字插画艺术的创作是很重要的。

1.传播主体

在新浪微博平台上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首先必须是微博的注册用户,虽然微博采用一种针对明星名人进行实名认证的系统,与普通用户区别开来,同时也可避免冒充名人微博的行为,但微博功能和普通用户是相同的。因此在新浪微博中用户的分类是很明确的:普通用户(一般是个人用户)、个人认证用户(一般是名人、明星,名称后面有个黄色的“V”)、企业认证用户(媒体、企业、机构等,名称后面是蓝色的“V”)。而数字插画艺术的传播与展示也是围绕这三类主体进行的。个人用户方面主要包括插画艺术家、商业插画设计师、插画专业学生、业余同好等。成名的艺术家、设计师会通过专业的艺术网站或是建立个人网站来作品,这在网络普及之初便是常见的。但弊端在于专业性太强的网站难以被大众发现,限制了访问的流量,因此信息的交流便容易滞后且狭隘。通过新浪微博以及类似的平等、广阔的交流平台,插画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信息的传播将得到极大的扩展,来自大众的反馈也变得即时、准确。尤其是对一些不知名的设计师、学生来说,这样的网络环境是很重要的,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得到他人的意见或者更多人的认可。在线媒体用户主要包括各类插画专业、设计专业以及动漫、游戏网站和电子杂志。在互联网的时代,插画的艺术生产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早期的插画属于一对一的约稿创作的状态,而在网络时代,插画的创作是开放式的,插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把作品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其传播形式、转载的数量等等都是不可控制的。因此各类提供插画艺术家、设计师投放作品的网站应运而生。而随着动漫、游戏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作为在其产品设计与宣传环节担任重要角色的插画设计则与之联系愈加紧密。与个人用户作品在微博不定时、零散地投放不同,这些在线媒体用户主要通过微博一系列的主题征稿活动来吸引专业创作人员以及大量的同好,同时也达到宣传自身产品、扩大影响力的目的。企业/机构用户包括艺术机构、教学培训机构、设计公司、主流媒体等,他们在微博设立一个专门的企业认证用户,作为其信息和产品展示在微博中的“门户”,同时也用于筛选可以合作的插画家、设计师。这类用户主要看重微博广泛的影响力、庞大活跃用户流量以及较低的宣传成本,但在微博注册的认证用户只是其众多的“门户”之一。

2.传播特点

新浪微博是一个信息门槛极低,主要定位面向大众生活、娱乐的信息交流平台。数字插画艺术本身更侧重于商业性,普通大众在消费艺术作品时,往往只是为了获得一种感官或精神上的愉悦。因此在更贴近大众的微博平台,数字插画艺术相关的信息更容易引起注意,得到“转发”与“评论”。目前新浪微博中从事数字插画创作、设计的用户,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广告、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这不仅与新浪微博这一平台的定位有关,也符合数字插画艺术本身的创作特点。从信息传播的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商业宣传和媒体话题炒作。这两者有互通之处,但涉及媒体话题的插画创作比较随性、调侃,而正规的商业宣传则要严谨得多。例如每当有新的电影、电视即将上映,便会有该电影的宣传微博出现,海报与剧照信息;新游戏的公开测试与销售同样也会在微博进行大量插图、海报、设定图的;更多的是商业广告中的插画创作和数字招贴设计。另一方面分布零散却数量极大的信息传播内容来自微博广大的个人注册用户,也就是那些插画艺术家、商业插画设计师、插画专业学生、业余同好等的个人微博。这些个人用户通过微博平台对插画创作进行交流、分享,往往结合着个人生活的点滴,更能为大量的普通用户所接受,甚至生活中某个颇具话题性或者吸引眼球的主题会引发大量不同风格的插画创作。

四、结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