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

网络新闻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1篇

二、前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文摘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inthelastdecadeof20thCentury,INTERNETisregardedastheFourthMediaafterPress,RadioandTVandnowleadingawide-rangerevolutioninmasscommunication.Moreandmorestudiesandresearchworksconcentrateonthenewformofmediaandthenewsector.InternetNewsEdit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andpracticalaspectsofthestudies.Staringfrom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isarticledealswiththeInternetNewsEditing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audience.

Thearticletakesthreepointsofviewstocarryoutitsclassifiedstudies:a)amacrostudywhichfocusonPrinciplesofInternetNewsEdit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b)anintermediate-view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plann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andc)amicro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editingpractice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eprinciplesofhistoricalfull-coverage,whole-societycoverage,entire-audiencecoverageandall-timecoverageshouldbeappliedtotheInternetNewsEditingsince boundlessnessisthebasiclawineditingnewsaccessinginternet.Furthermore,studiesaregiventothefunctioningcontrolofeconomicroleinInternetNewsEditinginrespectsofthecontents,functionsandcharacteristicsrelatingtointernetnewsplanning.Thestandardsofwell-designedandwell-writtennewsareproposedinthisarticlethroughmicro-studiesgiventocontentsstructuringandpagelayout.

KeyWords:BasicLawofInternetNewsEditing,EditingPrinciples,EditingPlanning,EditingPractice,Boundlessness,DemandsofAudience

前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page_break]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2篇

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浏览网络新闻是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各种新闻。(我们这里探讨的“网络新闻”还包括制作新闻、评论新闻等相关活动。)在我国,网络新闻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新闻网站,新闻来源于该网站背后的传统媒体;二是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主要以转载和再加工的方式提供新闻;三是blog、BBS、聊天室等网民自由讨论空间,在这里网民除了转载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以外,也网民个人原创消息。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闻的及时性、实时性和全程性。网络新闻对突发新闻能及时报道,对重大新闻能进行几乎同步地“滚动报道”,同时做到全程关注。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从生产到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网站新闻相对自由,一般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要受到各级宣传部的领导和监管,在新闻之前要有相关部门的审批。因此,当一些突发事件出现时,往往各种传统媒体都还“静悄悄”,而在网络上已经可以看到相关的滚动报道了。如对美国9•11事件的报道。劫机撞击世贸大楼事件发生在北京时间20点45分,新浪网在事件发生10分钟后就发出了第一条消息,随后国内其他网站也都及时做出了反应,而央视当晚没有任何报道,各大报纸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消息的。在这段时间内,新浪网已经滚动了约百条消息。

第二,网络新闻信息量的海量性。网络新闻业的竞争点不仅在速度方面,同时也在信息的量上。从横向看,网络新闻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各种新闻网站都以建立“新闻超市”为网页设置理念,按内容将新闻网页的主页面分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等板块,每个板块下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条条可“超链接”的新闻标题。从纵向上看,对某一事件的报道,采用逐级分层的引导式版面结构布局,通过一层层的“超链接”,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读者对事件了解。近年来网络新闻出现了一系列对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这些深度报道表现出的宏大规模、恢宏气势和纵横捭阖、谈古论今的思辨力和穿透力,给网络新闻的“量”上增加了的质的砝码。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网络新闻集文字、图画、音频、视频于一身,表达鲜活生动,更加逼真。

第三,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互动性。在网络世界,每一个连接终端都可以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送者。基于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网络新闻宣告了新闻媒体单向传播时代的终结。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作为信息单向接受体的被动位置已经完全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受众可以在接受信息传播的同时,在媒体提供的交互性信息平台上直接表达自身的见解、情感和需求。比如,对各新闻网站的每条新闻,网民都可以立即发帖子评论。聊天室、BBS更是网民们集中对新闻进行讨论、评论的地方。通过网络,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不仅便捷,且时效性更摘要: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图从网络新闻这一重要的网络文化组成部分入手,通过具体的分析网络新闻及其影响来对网络文化进行局部性探讨。一方面网络新闻有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等民利;另一方面,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但总的来说,随着网络新闻的日趋成熟,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会逐渐扩大,网络文化也是如此。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文化;言论自由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75-02WenHuaYanJiu文化研究强。

第二,网民参与网络新闻生产,非专业人员渗透加深。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不仅在于网民的评论等信息反馈,更在于他们参与网络新闻的生产。有学者认为网民参与新闻生产有五种形式:一是启动式,网民通过BBS等提供新闻线索。二是增值式,网民在各类BBS、聊天室等转贴新闻,扩大了新闻的传播。三是互动式,有些新闻本身就是网民参与网站举办的互动活动,如某某明星和网民的网上见面会。四是提升式,根据网民的意见反响,提升对某一新闻的关注度。五是资源式,如网民参与的网络调查可作为新闻的素材[1]。以上五种形式主要是指网民参与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此外,在BBS、blog上网民也会发表个人原创新闻。

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新闻的以上特点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归结如下:

第一,网络新闻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看新闻是人们了解其周遭世界情况和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充分实现其权利、追求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和较少受到外界控制的特点,特权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封锁消息将变得更为艰难,从而人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周遭世界,能在更大限度上掌控自己的生活。当年网络新闻对“非典”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2002年12月15日广州出现第一例“非典”病例到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公开承认失职,期间只有《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做过零星报道,大部分传统媒体则“集体失语”。然而,网络则在很早就开始了一致行动,几乎所有网站都开办了抗“非典”专题,向人们通报最新疫情、传授预防知识。在2月10日,广东省疫情通报还没出来前,南方网就邀请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专家小组组长黄文杰到网站与网民交流,这一行为在澄清事实、消除恐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由于网民越来越多地渗入到网络新闻的生产领域,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元性突出显现,实现传播目标过程中的干扰性因素增多,这就削弱了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网络新闻难以如传统媒体那样对事件的报道强加意识形态的干预,从而有利于民众得到相对客观的信息。

第二,网络新闻更便于彰显民意、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提高平民的话语权,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人们的言论自由等民利。如果说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那么其互动性的特点则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在这里,个体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各种意见交流形成公共意见,弱小的个体声音汇聚成强大的集体声音。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出“公共领域”这个概念,他说:“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2]网络上的“公共话语空间”还并不完全是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但是它已经具有了“公共领域”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一种“萌芽”。由于这个“公共话语空间”,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了,参与政治建设、社会改良的意识被激发了,舆论的建设作用成为了现实。轰动全国的孙志刚案正说明了这一点。孙志刚事件最初由纸质媒体揭露,但后来因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而引起了网民激烈的讨论,又进一步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最终在中央、广东等有关领导的重视下,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然而事件并未就此结束,网民的讨论触发了深入的思考。孙志刚案引起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后来在法学家们的努力下,这个实施了21年的不合理的制度被废止了,中国对人权的保障又向前迈了一步。

三、网络新闻的缺陷

虽然网络新闻有种种优点,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少积极影响。然而,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刚刚兴起不久的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消极影响。比如,网络新闻虽然有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日趋走向透明,因为网络新闻的失真性又同时混淆着我们的视听。网络新闻的失真性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的片面性、诽谤或谣言新闻出现和暴力、色情等信息充斥。在各网站激烈竞争中,网络媒体往往将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将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看作衡量自己实力的重要标志,而网民对网络媒体能否做到时效性也有很高期望值。但是,以压缩审核时间为代价的时效性往往就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网络上虚假新闻一再出现,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降低了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同时,网络新闻版面(特别是商业网站的)上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信息,不仅放纵着人们的欲望、毒害者人们的心灵,更妖魔化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现实。无论是诽谤谣言还是暴力色情,支持这些失真的网络新闻的正是网络媒体背后的商业利益。为了获得高点击率,许多网站(特别是商业网站)迎合人性的弱点。他们在对新闻信息的在加工时,极力发掘其中的不良信息作为卖点。另外,由于网络新闻的互动性,平民话语权的提高有时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独立地表达自己、真正地行使民利。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很多时候是随机的、非理性的,甚至只是在某种力量所影响下的集体解读的个体呈现。这种力量也许来自BBS中的某个“意见领袖”,也许就来自看过众多评论后头脑中形成的“大多数意见”。总之,当人们在发帖表达个体意见时,也许实际上还是受到“少数人”话语的控制,是在人云亦云。

四、小结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3篇

网络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信息化,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实现能够使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也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特性上,网络传播明显克服了传统媒体存在的某种不足,它不仅兼备了新闻传媒的具体特点,也突出了自身的传播优势,这种优势也是网络传播的时代特征。其一,网络不但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还是存储信息的基本载体,网络传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种需求,传统的新闻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用户完全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网络传播真正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其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它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单一性的传受关系,在网络传播中,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要他愿意,随时随地又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其三,网络传播的信息主要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它具备了报纸文本传播的优势,广播声音传播的优势,电视图像传播的优势,使用起来更为高效、便捷,其竞争力也不言而喻。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正面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它成功地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其对当前新闻采编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新闻采编的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它不仅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还可以将传统模式下的多种传播形式同时使用,更有助于受众对所传播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其二,网络传播能够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传统的新闻采编非常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因时常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新闻的跟进性难度很大,鉴于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些新闻报道很难在第一时间完成,而网络传播完全可以摆脱这些因素的限制,且能够充分实现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的统一;其三,网络传播能够突破原有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大幅度提升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例如,报纸就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编辑的信息很难将新闻的全貌呈现给受众,相对而言,网络则可以实现无线连接,确保新闻报道内容的全面性。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但因其自身的随意性、复杂性以及难控性等特点,也给新闻采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的严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与新闻的时效性一样,严谨性也是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但是,网络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容量也要比传统新闻媒体大得多,这就加大了对信息的甄别难度,使新闻报道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与传统的新闻采编相比,无论是文字措辞,还是对信息准确度的掌握,都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加之网络信息的难控性,虚假信息屡见不鲜,都给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二,网络传播在新闻评论方面过于肤浅,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新闻评论深度不够,尤其与纸媒相比,传统纸媒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新闻评价体系,且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和评论人员,新闻评论深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网络传播由于缺乏深刻性,受众对其信任度也就有所下降。

三、结论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新闻的诞生,引发了新闻领域内的一场“新”、“旧”大战。世道必进,尤其是在所谓后现代社会氛围之下,一事物自其诞生便会被迅速贴上或“新锐”或“传统”的标签。互联网对新闻的侵入,的确带来了许多变化。首先,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已是严酷的现实。再有,网络新闻在网络上高歌行进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如网络新闻的屡屡侵权,如网络新闻对道德底限的冲击等。于是,网络新闻“优”与“劣”的争论方兴未艾。

这一争论本身,涉及一个传统性的大问题――技术与人文的冲突。技术与人文的冲突是同人类文明进程如影随形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每当某种具有重大推进意义或者颠覆意义(在这种语境中,两者往往是同义词)的新科技出现,相应地便会引发人们生存观念、生存方式的转变。技术一旦走出“实验室”,便具有了“文化”的特质。在现代社会,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新技术推广与发展的速度加快,技术对人文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这一进程往往会引发人文价值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剧烈冲突。人文,讲求价值,讲求人之为人的价值理性;而技术则追新求变,秉承日新月异的工具理性。技术与人文的这种冲突,自古有之,如何解决?大哲康德提出,两者还是各安其位的好,理性要为信仰留出地盘。由此,人们得出一个大致的共识:在讲究工具理性的技术领域本无所谓“优”、“劣”,优劣判断只存在于价值理性的人文领域。

具体到网络新闻,其“优”与“劣”的问题,关键还要看作为技术的互联网给新闻带来了什么,影响到新闻的哪些方面,这些影响是加强、削弱还是颠覆了新闻的特质,是否因此而改变了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新闻的价值与意义何在?新闻的价值,并不仅是传递信息,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社群。新闻传播是作为群居生活的人类,对自己确认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深层的心理需求。

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的到来,对新闻的这种价值有无冲击?就我个人的新闻体验来说:一是不可避免地浸淫于网络新闻之中――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成为许多人自动化的程序;另一方面,又没有放弃对传统媒体新闻的留恋:不定时地买一份报纸,开车时会打开广播,看电视新闻时的心态与看电视剧时不同。我们处于三网――报纸新闻网、广播电视新闻网与网络新闻共通的状态之中。有意思的是,我们还会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媒体来眷顾传统媒体的新闻。比如,看各大报网络版,从网络上听收音机。

从历史上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又一波“新”媒体的诞生,并未取消此前“传统”媒体的作用。新闻业已作为人类的生存背景,各种媒体都有其不可替代之处。报纸新闻阅读具有精细性、可反复性;广播新闻收听的便捷性、随时性,为自家所独具;电视新闻的图文并茂、对接受者产生立体性的影响。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了整合,具备了独特的吸引力。其一,信息的即时性。新闻讲“新”,互联网可实时更新,在这一意义上讲,事件发生之时便被做成新闻成为可能;每一个事件又都可做成实时更新的新闻系列。其二,海量性。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新闻媒体,每一秒钟所的信息都难以计数。其三,信息的互动性。网络新闻使接受者参与的渠道畅通无比。虽然报纸新闻可以通过读者来信的方式与受众形成互动,但时间上延后,受众表达意见的自由度、深度、真实性都受到限制;广播电视新闻机构试图通过电话、短信接入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花样繁多,但这种解决也仅仅是有限度的解决。互联网上,新闻受众可随时评论,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有网络新闻机构还专门搜集网友的评论,做成专题、做成新的新闻。尤其是在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日益推进的形势之下,这种互动性更是被极大程度地彰显。

上述现象给人一种感觉:作为新闻载体,互联网之于报纸、广播、电视,似乎不再是简单的超越然后与此三者并生,而是融合了这些传统媒体,实现了一次跨越性的整合。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使网络新闻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被互联网招安之势,纷纷在互联网上开疆破土、独立门户。但与此同时,技术与人文的冲突又再次浮现出来。互联网的文化悖论是这一传统性冲突的当代体现。

网络新闻的价值,需放在互联网文化悖论中加以考量。有学者曾总结了互联网的十大文化悖论:技术与人文、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自由与规范、民主与集中、虚拟与实在、理性与价值、神性与物性、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①这些悖论也投射到网络新闻上。

其一,网络新闻的即时性,蕴含着即时性与新闻期待意识之间的悖论。新闻,强调“新”,但同时并非越“新”越佳。许多新闻传媒强调其产品的定期,一方面会使新闻受众形成相对固定的“新闻时间”,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有效提升受众对时间的预期评估,增加新闻传媒组织、受众、消息来源三者间的互动,尤其是深层互动。网络新闻使新闻传播进入“全时”(随时报道)阶段,与此前的“定时”(通常对于日报来说是24小时周期)、“即时”(第一时间报道)、“实时”(对事实的同步报道)相比,在“新”的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期待视野被消解之后,新闻接受过程中的愉悦感、满足感极大削弱。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成为单纯的新闻接受器,失去了思考的激发动力,自我力量的体认感大为减弱。

其二,网络新闻的海量性,蕴含着信息海量性与新闻性的悖论。美国著名媒体人安德鲁・基恩专门写了一本反思互联网弊端的书,抨击沉溺于网络新闻的受众关注的不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严重冲突,而是一位英国女演员胸部平平、大象的行走习惯等,他认为这种所谓的网络新闻是“用一些幼稚、可笑和琐碎的报道取代了真正的新闻”。②新闻的特性是什么?新闻不同于历史,不同于学术研究报告……这是个人言言殊的问题。但学界承认的相对一致的意见是:并不是所有新发生的事情都是新闻。庄子所讲的“小说”――里言巷语,便不能归入新闻之列。网络新闻的海量性,使受众陷入了新闻网络之中,极有效地使其体会到生存的“当下性”,但鸡飞狗跳之类的所谓的“新闻”充斥其中,又造成了受众的迷失。网络新闻在促进新闻发展的同时,又极大刺激了在传统媒体新闻业已存在的“为新闻而新闻”的倾向,对受众新闻接纳度构成极大挑战。或许正因为如此,网络新闻媒体才格外强调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新闻受众中标题党的数量也因此大量增加。

其三,网络新闻的互动性,蕴含着全民性与权威性的悖论。网络新闻时代,在最极端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全民都可做新闻的时代。各种或大或小的网站,都在着种种新闻;甚至单个网民的自由发帖,网民在网络新闻之后的“爆料”甚至是跟帖都可以成为新闻。网民陷于信息轰炸之中,面对莫衷一是的种种“新闻”,极容易无所适从,对自己要融入哪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社群产生迷惘。因而,网络新闻运作中,也往往会加入“专家观点”以作补救。新闻的权威性资源的配置不可小觑。

把网络新闻优劣的评判、把网络新闻价值的考量,放入网络文化悖论的语境之中,会发现单纯的是优是劣的判定,一是不可能,二是意义不大。通过此种考量,也会发现网络新闻的发展,其实并未对新闻的核心价值产生冲击,更毋谈颠覆。人们对于网络的讨论,伴随着网络技术革新的进程:从Web1.0到Web2.0乃至Web3.0。每一次网络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人们对新闻媒体发展历程的检讨,并跟随着种种的质疑和担忧。但事情发展的结果,往往重现中国一个古老典故的力量:杞人忧天。“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公告板”、“网络通信工具”、“自媒体”以及“社交媒介”,这些新而又新的媒体,业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而日常化到我们已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

综观人类文明进程,有古典主义时代、现代主义时代、后现代主义时代等等的时代划分的说法。这一进程,体现了鲜明的历时性――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有其相对独特的特征。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历时性的因素又常常共时性地存在,古典主义的理想、现代主义的荒诞、后现代主义的无可无不可,杂糅于各个时代之中。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质素,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青年导师金观涛曾提及中国社会存在一种所谓的超稳定结构。怎么个稳定法是“超稳定”,不好说。但人的认知结构、社会运作结构的“稳定”性,是存在的。我们有相对稳定的标准――因而现在还有为人所公认的文学经典、艺术经典、科学经典,我们有相对稳定的准则――因而现在还可以讲人的道德、人的伦理、人的底限等。这应验了王铭铭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解释:“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③

网络新闻生存于这一相对稳定的社会性结构之中,也并没有跳出传统新闻媒体的樊篱,它同样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比如,网络新闻生产的模式,与传统新闻生产的模式并无大的不同,依然依赖记者对现实中消息来源的累积和维护。尤其是目前,网络新闻大多是对传统媒体新闻的搬用、整理、改编。也只有如此,网络新闻才能在保持海量性的基础上,保证自己做的是“新闻”而不是庄子的“小说”(里言巷语)。再比如,新闻制作中的权威性资源配置依然地位重要。在人人都可以新闻的时代,专业记者的地位不是被削弱,而是得到了加强。新特点在于,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也只有如此,网络新闻才能在保证新闻互动的基础上,不失新闻的权威性特质。

网络新闻生存于网络文化的悖论之中。悖论,并不意味着困境,它意味着挑战以及由此而来的机遇。20世纪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游戏。本体可存而不论,末了只有游戏规则是实在的。网络新闻的发展之路,是要在网络文化的悖论中,优化自己,适应社会的游戏规则,并进而“超越”这一规则,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境。

注释:

①常晋芳:《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②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南海出版社,2010年版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5篇

利用各种工具对图片进行处理、造假,图片缺乏应有的严肃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技术软件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图片进行修改的软件开发也逐渐步入正轨,类似Photoshop、美图秀秀等软件,从最初的摄影师为了美化摄影作品为目的逐渐转变成网民对于各种新闻图片进行涂鸦的工具。通过这些软件再加上网络环境中的匿名制,使得任何使用网络的网民都有可能成为时事新闻的记者,网络中的新闻消息的可靠性也随之下降。同时也有一些网民为了娱乐,将一些严肃的政治问题中涉及的人物进行处理,做成动漫的效果。在这种环境中网民对于新闻的真实性难免会提出质疑,使得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减弱。现在许多新闻网站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将许多事实的报道过分戏剧化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象虽然能够为新闻网站带来一时的丰厚利润,但是这种行为从根本上动摇了新闻报道的地位,使得新闻报道向低俗化方向发展,降低新闻媒体的可信度。此外,网络信息的属于非实名制,无论是何种信息都不需要承担责任。因此,网络上的低俗影像、黄色信息等肆意传播,更是加大了不法分子对不良信息的传播力度。这些人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总是以一些“明星在街头接吻”、“美女露点”等题目吸引读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更是对未成年的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改善网络图片传播的对策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但正是由于开放性这一特点,使得新闻图片的质量大大降低,这些不能突出主题的图片、侵犯隐私的图片、不良图片等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新闻图片的更新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和处理,从而提高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和正规新闻的传播。

(1)加强新闻图片和网络的管理。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新闻图片的网络传播也正在向商业化发展,应该逐步加强对于其的正常管理。而且网民具有言论自由权,使得网民可以任意各种信息而不受约束,这种状况不利于网络这种新型媒体的网络管理。此外,网络中由于网站自身的经营利益,大多数新闻的使用都是需要付费的,这就需要网站做好防止有些人为了逃避付费而进行非法下载的工作。对于一些一般的图片,网站会采用大图和小图的形式进行产权保护。小图用来浏览,而下载的大图中印有网站的标识,在对于一些重要图片的购买过程中,可以采用用户付费后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发送。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图片的版权问题,也防止网民肆意对图片进行修改而造成的可信度下降等问题。总之,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禁止不良图片和不良信息等的肆意传播。

(2)提高网民素质,减少不良图片的传播。由于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性,网络中存在着很多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而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种种问题归根究底还是网民自身素质的问题。网络中对于网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没有相应的控制手段,使得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网站抓住了网民容易跟风这一心理,通过各种手段将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因此,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网络活动中网民的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首先要从网络工作者入手,对网络工作者提出相应的工作道德要求,定期对网络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能从自身做起,杜绝低俗图片的传播,从而使网络环境保持纯净。除此之外,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一位信息传播者都应该具有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决不对不良图片信息进行传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正常进行。

(3)建立相关的网络监督管理制度。在当代社会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解决很多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问题。针对网络环境的维护国家已经制定出了一些政策,用来维护网络环境的秩序,对不良的网络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约。但是这些条令对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来说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对于监督管理方面的缺失,正是造成新闻图片泛滥的重要原因。对于网络中出现的血腥、暴利、色情以及侵犯受害人隐私的图片行为,网民应该及时通知相应的网络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部门也应该切实负责,对于这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同时,为了促进网络管理者对不良信息的坚决抵制行为,应给予奖赏与鼓励,从而维护网络新闻的可靠性。

三、总结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某些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内涵有所发展,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改变,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业来说,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既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大大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范围,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需要加强批评引导。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价值概念的本来含义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外界物与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新闻价值作如下界定: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

不过,“五要素”说也并非定论。有学者指出,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时新性是一个基本前提,是一条新闻所必备的素质。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没有新,其它四个要素即便全具备,也不能是新闻。”而“重要性占据首要地位,与人们切身利益有利害关系的新闻理所当然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而言,一条具备重要性的新闻,也就可能同时具备了显著性与接近性。从这个角度看,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在笔者看来,在指出“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的时候,这位学者已隐约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修改成了“三要素”说。

的确,接近性、显著性这两项新闻价值要素处于重要性与趣味性之间,有些具体内涵是重要性的补充,有些具体内涵又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接近性中,地理接近性可以说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心理接近性则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显著性中,高度知名或十分突出的新闻人物、地点、事件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及其活动;一种是体育、文艺、娱乐等领域的名流明星及其活动。前一种类型的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往往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其显著性可以看成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后一种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仅仅是与人们的精神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显著性则成为趣味性范畴中的一种较突出的情况。

因此,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所谓实时性,就是指报道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传递给受众,尽早满足受众获知新闻的需要。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世贸大厦被撞毁的恐怖事件,各国媒体竞相报道。在事件发生不到10分钟(当地时间8:45左右,劫持的第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厦北楼,北京时间20:55新浪网报道),新浪网便出现标题为“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文字报道。随着事件的进展,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据统计,从21:08到23:59,新浪网共了35条快讯、一条详讯和其它相关报道46条,其中有图文信息17条,共计92条消息,数十幅图片。

对于网络新闻的实时性,有学者称之为“全时性”,认为“全时性的概念可以说是发韧于BBC的倡导。1997年底,在全球网络化的新闻竞争背景下,BBC建成了24小时新闻频道BBCNews24,除了改善新闻节目质量和加强连续报道及深度报道之外,还特别把时效性的革命作为其竞争的关键手段,并对时效性下了‘在需要时收看新闻’的定义。这一定义的实践指导特征在于:1.全天候服务,不分昼夜。2.按需供给。”[2]从作者对“全时性”的解释来看,其实也就是“实时性”。一般说来,实时性是一个更通行的概念。

当然,所谓“实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做到绝对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既有可预知,又有不可预知的。对于预知性新闻事件,网络新闻要做到实时报道是不成问题的。但对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最先的报道无论怎样快捷也必然滞后于事件的发生。网络媒体所能做到的,是一旦着手报道某一新闻事件,就可以基本上做到与事件同步,根据需要随时作出报道。近年来各网站所的新闻,在时间上已精确到以分秒计。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的确可以说是在争分夺秒,“实时”地新闻。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近代报刊产生以来,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长期都是作为宣传事业而存在,新闻选择的价值取向一直是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强调和突出的是硬新闻,软新闻仅仅是作为一种调味品之类的东西。但是,网络媒体在新闻选择上却对软新闻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量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使整个新闻报道呈现出软化的趋势。新华社国际部网络新闻采编主任司久岳曾说,“因为网络媒体具有娱乐性,因此我们增加供稿量时的着重点是增加娱乐性、社会性的新闻,增加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新闻。”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网站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商业性网站了。新浪网新闻总监陈彤曾经指出,“从统计资料来看,除了大事,天大的事情,比如说被宣布为非法之类的新闻之外,其实大家真正关注的还是社会性的娱乐性的新闻。王菲啊之类的访问量是很大的,如果拿总的访问量作一个百分比的话,可能一半以上都是这种新闻。”

网络媒体对于软新闻的重视和突出,事实上反映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正如有文章分析的那样:“网络时代新闻价值的侧重点也发生了一些转移,由关注信息本身转向关注信息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重要性、显著性等因素比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当一个读者获得一条新闻后,他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这条新闻会不会成为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成为与人交流的探路石。因此,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在网上新闻中的价值就相应增大了。”

按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实时新性、重要性、趣味性来看,网络媒体对软新闻的重视和突出,就是对趣味性的侧重。趣味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许多具体因素。美国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认为,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因素包括:“(一)有利害关系的;(二)金钱;(三)性;(四)斗争;(五)冲突;(六)英雄的崇拜;(七)关怀;(八)人情味;(九)影响大规模有组织团体的事件;(十)竞赛;(十一)发明与发现;(十二)犯罪。”国内也有学者把趣味性称为“人情味”,认为“具有人情味的东西是: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等。”形形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自然主要是具有趣味性价值的新闻。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实是人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衡量新闻事实或事件有无新闻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测量指标。由于认识角度不同,这种归纳自然多种多样。尽管“五要素”说较为流行,实际上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西方新闻理论评析》一书认为,西方新闻学者“在主要标准的确定上还是相当一致的。其中主要是: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8]七项要素。实际上,不同的观点随处可见。《全能记者必备》一书就列出了11项要素,即:(一)事物内在特征:1.冲突(紧张、惊异);2.发展(胜利、成功);3.灾害(挫败、毁灭);4.重要(对于一定的群体);5.显著(突出);6.新奇(异常甚至怪异);7.人情味(情感背景);(二)其它合适条件:8.及时(新鲜,有新意的);9.接近(地区性吸引力);(三)一般的兴趣:10.性;11.动物。

不少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这种“混乱”感到困惑,也有研究者试图寻求理论归纳的统一,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除了理论归纳的差异外,新闻价值要素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要素已经形成了,这就是实用性。新浪网新闻总监陈彤指出,“新浪以实用性为其第一价值,这个实用性可能有很多种了。可能给你带来投资,可能给你带来很大影响,或者确实是国家的重要政策,这些都是实用性。”

美国新闻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中曾指出,“伊利诺州立大学广播研究院院长威尔勃·许兰(现通常译作威尔伯·施拉姆——引者按)根据经验所得,曾作一个假设,其理论为:‘我想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新闻,目的在于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外下列两种范围:一为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所谓的寻乐原则,另一种是他所谓的现实原则。也可以称为立即收获和延缓的收获。’大体上言,立即收获可由犯罪、伤风败俗、意外事件、灾害、运动、娱乐、社会事件、人类欲等新闻中得到。延缓收获可由公众事业、经济事件、社会问题、科学、教育和卫生等新闻中获得。”对照我们在前面所归纳的新闻价值三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趣味性)来看,“立即收获”也就是从趣味性强的软新闻中获得当下的情感满足,而“延缓收获”则是从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中获得有关信息,从而采取有利的行动,只能在接受新闻传播以后的未来收获现实的利益。而在延缓收获与立即收获之间有没有一种过渡状态?我们认为,实用性新闻或者说实用性信息就处在这样一种过渡状态。实用性新闻既不像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那样关系到国家大事、人类命运,也不像趣味性强的软新闻只带来当下的情感满足,而是一种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利益的一种信息。比如,股市行情可以给人带来投资,IT动态可以帮助人采用最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在网络媒体上,实用性信息已经是越来越多。“美国针对股市的网络新闻量超过政治、社会娱乐、体育等等。《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财富》、《富比世》等老媒体早已有不断更新的网址。路透社网、CBS网、的财经信息颇具及时性和权威性。雅虎财经每秒将财经消息收信分类列在有关工业及股票报价下,堪称便利。Thomsonquotes为美国第一家提供免费实时股价网址,还提供新闻和曲线。Bloomberg的信誉已逼近《华尔街日报报》,介绍分析共同基金已有多年历史。此外,综合及专题投资新闻网站成千上万”。“网络上针对股市的信息主要特点是:多、快、分类精细。财经新闻以秒为单位的速度呈现在互联网上。

有学者指出,在Internet环境下,新闻的概念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延伸性,包括到我们生活当中更广延的部分,比如说我们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教育,以及在网上社交。至少在概念上,人们现在把通过网络所获取的日常生活信息,从新闻的有用性方面,把它与硬新闻等价齐观。这样,新闻就成为包括个人化的、被需要的、有用的所有信息。从传播旨趣上说,在Internet环境下的新闻已经有这种泛信息化的趋向。新闻的泛信息化趋向,不是说新闻这个概念新增加了一些关于信息的外延,而是说新闻找回了原本属于它的完整的信息意义。最典型的例子是商业信息,大量的个人化的商业信息与用户交互,使我们得到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情报,这些情报对于需要者,无论从哪个理由上说,都可被定义为是更为本原意义上的新闻。

对于这类实用性新闻信息或泛信息化的新闻,判断它有无新闻价值,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不能从传统的重要性标准出发,也不能从传统的趣味性标准出发,只能是看它对接受者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少实用性。因此,在网络新闻中,实用性已经成为新的价值标准或价值要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新标准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这就是:(1)实时性;(2)重要性;(3)趣味性;(4)实用性。当然,这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都是前面已经指出过的广义概念,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作用与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探照灯和聚焦点投放那些被认为值得报道的地方。因此,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必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改革。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宣传价值纳入新闻价值之中。直到近年,还有论者认为:

对无产阶级新闻来说,所报道的事实具有下列因素之一者,才有其新闻价值。第一类构成因素:它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如何?也就是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悠悠万事,导向为大。由于导向正确,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第二类构成因素: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的作用或影响如何?凡是新近发生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事实,就具有新闻价值。第三类构成因素:看它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进步发挥的作用如何?‘’中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造成报纸治国、社论治国的错觉,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新闻能起到兴邦、安邦的作用,这种作用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第四类构成因素:看它反映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的要求、意愿、心声如何?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能充分维护群众利益的新闻就有价值。第五类构成因素:看它对社会秩序、家庭生活或人们的道德、情操、风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如何?通过新闻事实,弘扬新的伦理道德观、新的社会风尚,维护健康的社会秩序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完善,创造出一个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启悟、相互关注、相互砥砺、相互激励及共同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氛围。这样的新闻也是有价值的。第六类构成因素:看它能否传播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及丰富人们的生活。这一点也很重要,服务性、娱乐性、启迪性的新闻是受众必读、必需的内容,也具有价值。

这一段话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现实。虽然所论六种情况都包含了新闻价值因素在内,但其出发点却是满足传者的宣传需要,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受众的新闻需要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基点却是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要出发,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传者的宣传需要。这样,就可以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来体现宣传价值,实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正如宋晓军指出的那样,“以往我们强调新闻立场,而网络媒体的出现逼着记者更加重视新闻价值。你一定要贴近受众,靠近受众的立场,只有这样他才会看,才会有点击量。”所以有网络媒体人士陈彤表示,“一些纯宣传的东西我们肯定是不上的”。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时候,都在或隐或显、或强或弱地进行宣传,这是由新闻和宣传始终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却存在着是以宣传为本位还是以新闻为本位的区别。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新闻传播事业以宣传为本位,具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是,宣传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片面强调突出宣传意图,使新闻宣传带有浓厚的说教倾向,造成令人生厌的“宣传腔”。具体表现在:“不讲宣传艺术,裸地展示宣传意图,重复老一套的空洞词句,口号多,空话、套话多。对事物不进行深入切实的分析,爱用高级形容词吹嘘自己,用在字眼儿说明小事物。或对敌一味地叫骂不已,缺少说理的能力。”这样的宣传,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有研究者认为,“新浪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中性的商业性平台。概括地讲,新浪新闻的第一核心优势,是‘中性平台’。他不是宣传平台,没有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所肩负的宣传任务。同时,新浪也不是一个非宣传平台,新浪的立场、观点是鲜明的,是与国人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看看驻南使馆被炸,台湾地方选择的报道,你就会明白,新浪的政治倾向、编辑取向与各大宣传平台,是多么一致。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新浪是一个事实上的、有效的宣传平台,是一个不错的统战管道。人们比较乐于接受新浪提供的信息,而新浪信息绝大部分正是转自传统媒体。”

以新闻为本位而又收到良好宣传效果,这是新闻传播的本性所决定的。胡乔木曾指出,“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资产阶级的新闻记者们从来不说我以为如何如何、我以为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是用他们的描写方法、排列方法,甚至特殊的(表面上却不一定是激烈的)章法、句法和字法来作战的。”我们的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必须学会运用并且善于运用客观报道的新闻宣传手法。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网络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闻,会通过各种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并且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所议论。这就必然推动新闻媒体进一步扩大报道范围,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新闻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要。

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对趣味性的重视和突出,意味着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将得到广泛传播。像各种地质灾害、意外事故以及现实中的虚假、贪婪、霸道、荒淫、畸形、落后、愚昧、卑劣、罪恶等不合乎社会实践的规律性、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往往是具有较高趣味性的新闻,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网络媒体要吸引人们的眼球,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能够激发人们浏览的负面新闻。如此一来,传统媒体较少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必然要发生改变,因为传统媒体不刊登,人们会到互联网上去、去交流。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我国新闻学者在阐述趣味性时历来强调,“社会主义新闻观,从来不是仅仅把‘趣味性’这一价值标准的内容局限在自然人的‘情’和‘欲’上,而是认为,趣味性虽然离不开人的自然性的‘情’和‘欲’的内容,但是它必然还有更为广泛的选择指向,大至世界、小至家庭、儿女情怀。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不以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的,而以服务于受众作为宗旨,它既不排斥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却更加注重人的情和欲的社会性方面,注重其中体现的社会历史内容。……所谓趣味性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的情趣,而不是什么低级趣味和欲望刺激的满足。”

然而,目前网络新闻在趣味性的表现上,恰恰是比较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2002年8月31日出现在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共有20条,其中涉及色情题材的社会新闻计有8条,比例高达40%。就这些新闻标题的用语来,大多使用色情性的刺激字眼,诸如:嫖客、色魔、淫窝、奸辱、、性用品、性药、催情、裸身、黄碟、猥亵等,其中色魔一词出现两次。一年之后,2003年8月31日出现在同一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涉及色情题材的仍有8条,比例保持不变,有所改进的是其新闻标题的刺激性程度有所减弱,只出现了诸如、情人、变态男子、(与狗)、通奸、保持关系、难耐寂寞、按摩女郎、裸背等词语。

值得注意是,“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往往与暴力相联系,上述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表现色情性题材的社会新闻就有典型的例子,如《女研究生落入色魔家教陷阱:被拘十天惨遭奸辱》,《台湾一变态男子两度强迫3名初中生与母狗》等。所以网络媒体的社会新闻在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的同时,也对暴力性题材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关注。在上述某知名网站的社会新闻排行榜中,2002年的8月31日的暴力性新闻计有4条,占20%;2003年的8月31日则有5条,占25%。而且其标题的用词也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暴力倾向,诸如:剁四肢、惨死、恶夫、杀人、凶魔、刺穿、摧残、血案、暴毙、强迫、打昏、惨叫、自杀、斗殴等。

如果说色情性、暴力性的社会新闻造成了网络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那么,网络新闻对实时性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新闻的碎片化。新闻的碎片化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2002年3月15日11:00-12:13,在北京召开了朱镕基总理上任以来的第三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各种媒体都作了报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少网站的报道是与会议同步滚动播出的,结果大部分报道只有两三句话,主题很分散。在新浪网上,我们看到了如下的新闻标题:

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没有着红装(2002031510:50)

朱镕基:中国今年7%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02031511:07)

中央电视台记者首先提问(2002031511:10)

总理开场白风趣幽默记者会心微笑(2002031511:17)

纷纷摄影留念总理坐过的座位成了“抢手货”(2002031512:30)……

网络媒体这样一种“与时俱进”的报道,必然要求记者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就把信息一点一滴地传达出来,因而也就难以对信息进行整合性的构思与加工。快捷是快捷了,对新闻事件整体性的认知也飘散了。再加上网络媒体容量巨大,各种不同来源的消息,各种新闻背景、新闻资料,各种新闻报道形式,都可以吸纳有关的新闻报道或专题之中,势必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剧新闻的碎片化,让人难得要领。

当然,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态势,并非完全是由网络媒体造成的。但是,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至少是起到了强化或者加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且加以批评引导,从而使网络新闻事业在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1]黄旦:《新闻传播学》,第167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2]杜骏飞:《网络新闻学》,第138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信息;信息社会;新闻观念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即众多网络新闻媒体在新闻、服务的方式上趋于一致。这为我们研究网络新闻媒体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实践基础,因为网络新闻媒体基本模式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网络新闻媒体的一些本质特征得到了凸显。

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基本模式的分析,研究网络新闻媒体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

根据新浪网搜索引擎的资料,中国网络新闻媒体总量为5959家,其中包括一家新闻网站不同频道的单独登录,但是根据一家新闻单位出版多种媒体出版物的做法,我们仍然可以认为一家新闻网站的不同频道是不同的媒体(见表1)。

虽然目前中国网络新闻媒体门类庞杂、数量众多,并且良莠不齐,还有很多登录的新闻网站处于“死亡”状态,但是这并不影响对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基本模式的研究——我们将选择真正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分类,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媒体模式进行研究。

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地方性、全国性分类,还可以按照专业性、综合性分类。但是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网络新闻媒体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所以本文采用将网络新闻媒体分为传统新闻媒体举办、商业实体举办两类。本来产权并不能决定新闻媒体的本质差别,但是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商业网站无新闻采访权,只能够全文采用传统新闻单位的新闻,并不得进行编辑(删改)①,所以网络新闻媒体的产权差别实际上也就代表着一种根本性的差别:新闻采访编辑权,即所谓的原创新闻权利。而这样的差别对于研究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极有意义。

“专题/热点新闻”包括: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3)中美撞机事件(11)反腐倡廉/大案要案(10)台湾局势与两岸关系(41)揭批“”(24)申办2008年奥运会(24)

“出版”包括:出版信息(14)出版社(654)

资料来源:新浪首页〉探索首页〉新闻媒体searchsinacomcn/search_dir/nm/2001/6/11

依据这样的思路,网络新闻媒体可以细分为如下类别:(见表2)

在这些种类的网络新闻媒体中间,真正有影响力的是有独立新闻系统的由传统新闻媒体举办的网络新闻媒体和大型商业网络新闻媒体。它们信息量大,新闻持续稳定快速,在网民中已经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因而访问数量大。依据传统新闻媒体本质研究中往往采用有巨大影响的媒体为实践基础的惯例,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媒体中亦将以这些有巨大影响的网络新闻媒体为研究的实践起点。鉴于网络新闻媒体众多,本文具体以表2所列出的网络新闻媒体为研究的蓝本。

①这类网络新闻媒体仅仅只是传统媒体版本的电子化版本,对于研究网络新闻媒体没有什么意义,故不列为本文研究对象。

②③这类网络新闻媒体影响小,新闻量小、更新缓慢,并且大多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所以本文不列为研究对象。

这些网络新闻媒体的详细情况如下:

中国主要网络新闻媒体详情一览表

频道:以网站首页设置的频道、栏目名称为准

新闻搜索:指新闻搜索引擎

滚动新闻:指以滚动的方式更新新闻的板块

相关新闻列表:指每一条新闻的详细内容页相关新闻的列表

新闻排行:指依据网页点击数排列的访问最多的新闻

新闻专题集纳:指对重要题材设立专题,将众多的新闻信息汇集到一起

新闻调查讨论:指点击答案或简单回答的新闻调查、每条新闻在页末设有入口的讨论区

新闻图片:图片新闻报道

多媒体:视频、音频及动画新闻报道方式

直播:指对重大题材进行的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即时直播

通过表3(见下页)相关项目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10项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上,9家网络新闻媒体的相互比较的一个详细情况。关于“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的设置,笔者是在充分浏览9家网络新闻媒体内容的基础上,并在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中设立的。当然,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设置本身是值得探讨的,这种探讨与对网络新闻媒体本质的认识是紧密相连的,或者说其探讨的过程就是认识网络新闻媒体本质的过程。

10项变量中,趋同率最高的依次是图片新闻、新闻搜索、相关新闻列表、滚动新闻、新闻调查和新闻讨论,趋同率较低的是新闻排行、直播和多媒体。其中多媒体和直播虽然不是网络新闻媒体常规性的新闻方式,但是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曾经播放过多媒体新闻、直播过新闻。比如新浪网播放过2002年中美撞机事件的视频节目,人民网在2000年两会报道中采用了即时连续的文字和图片报道方式进行直播。由于视频节目技术的特殊性限制、直播节目本身的选择性,使该两项的常规趋同率较低,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认为他们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具有代表性。

9家网络新闻媒体在10项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上的趋同勾勒出了网络新闻媒体现阶段发展的基本模式,从此我们也可以探讨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

[page_break]

①A代指Audio音频。

②R代指Realplay视频播放。

③F代指Flas。

④⑤多媒体和直播基本上所有的网站都曾经有过,此处只列出每天都有的多媒体播放、常规性的直播。

⑥⑦该两项在新华网上只有项目名称,没有实际内容。

二、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

本质特征是涉及到社会性的根本转变、新闻观念的转变并决定网络外在特征的核心特征。从上文讨论的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模式背后的核心特征:1.新闻搜索是为了受众快速准确地获得新闻,这与对传统新闻媒体的阅读方式是天壤之别。传统媒体是依据传者有什么新闻就什么新闻,受众及时阅读或收看,表现为新闻的及时消费。而建立在搜索引擎基础上的网络新闻媒体是受众需要什么新闻就依据搜索命令提供新闻,受众的新闻消费则是根据自身需要的时间来进行,不是及时消费;2.网络新闻媒体依据受众需要提供新闻的基础是大量(不仅数量巨大,还形态多样)新闻的汇集,这必须是远远大于传统新闻媒体信息量的极度丰富性,并且它是以网络数据库这样的技术为基础的;3.相关新闻列表、新闻专题集纳同样是为“依据受众需要提供新闻”的思路服务的,通过列出相关新闻、汇聚专题使受众的需要得到更多满足的可能性,并具有拓展受众需要从而扩大受众利益的可能性;4.新闻排行、新闻调查和讨论一方面使传者获知受众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意义的是使受众个体通过参与调查和讨论获知社会其他个体的态度和意见,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特殊的体现在网络上的公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了解围绕一条新闻形成的舆论比了解一条新闻本身更有价值;5.滚动新闻、直播则承续了传统媒体即时阅读新闻的方式,但在时效性上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要。这些特征使网络新闻媒体超出了传统媒体新闻的模式,更加类似于信息咨询服务。

信息咨询业“是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类信息开展搜集、加工、整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等信息产品的知识型产业”。②信息咨询服务与网络新闻媒体传播模式的最大差别在于信息咨询服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解决某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它需要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新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在于:网络新闻媒体不仅最新的新闻,还提供过时的新闻及相关的多种信息;而所有的这些信息受众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全部获得,表现出接受的巨大灵活性。

因此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而不仅仅是新闻的机构。此处“新闻信息”的概念区别于信息咨询的多种信息,有区别于传统新闻媒体强调“新鲜”的新闻(网络新闻媒体没有对“明日黄花”的鄙弃);“服务”既区别于信息咨询的“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也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仅仅最新新闻(网络新闻媒体的搜索引擎使“废旧报纸”的说法失去意义)。(见表4)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的形成有社会的根源,也有对于新闻观念的影响,还通过一些外在特征表现出来。

1.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基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信息社会是工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工业社会中,物质资本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表现为厂房、设备、原料等因素决定了生产的过程,其技术基础是蒸气化、电气化。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知识信息在生产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性以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而不断增长,直到电脑、网络技术成熟应用于生产过程,才超过了物质资本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工业社会也就转变为信息社会。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首先是信息的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其次是信息的快速传播,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对于信息的高效率获取和应用。信息的高效率获取和利用并不是主观愿望能够达到的,特别是应用的效率必须以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力为基础。比如我国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工业尚未充分发展,物质资本的生产能力尚未充分释放,那么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所获取的丰富快捷的管理信息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讲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没有效益。由此,我国很多企业的电脑网络主要成了职工进行网上娱乐的工具因而成了网络扫盲的工具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我国在总体上离信息社会尚有距离,本文对生产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也持谨慎态度,但是非生产领域的信息化(包括文化艺术、公共领域和个人娱乐消费等)却有光明的前景。我国当前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虽然资金底子薄,但是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证明。非生产领域首先步入“信息社会”,是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存在与发展的根源。非生产领域的信息化还必须为生产领域进入“信息社会”打下基础。

从另一方面来看,新闻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延伸,而网络新闻则是人的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延伸。人的认知能力的第一次延伸是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延伸的结果是近代新闻业产生,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当生产、生活向人的认知能力提出进一步延伸的要求的时候(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反映了人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延伸的需要),人的认知能力在信息技术革命时期开始第二次延伸,延伸的结果是网络新闻信息服务的产生,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使人成了信息的寄生虫,这些虫只有在丰富的信息包围中、在高效率获取有用信息并高效率利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毫无疑问,网络新闻媒体使这些虫快乐了:新闻信息极大丰富,数量巨大,多种媒体一应俱全;搜索引擎、相关新闻列表、新闻专题集纳、新闻排行使高效率获取新闻信息成为可能,而这在传统新闻媒体中是不可想象的;滚动新闻、直播满足了高效率获知最新新闻信息的需要;电脑的强大处理能力满足了高效率利用新闻信息的需要(目前还停留在copy和传送上,将来必然有大的发展);新闻调查和讨论、新闻排行在获知公众舆论从而为个体提供公众信息参考方面提高了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

2.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观念:新闻向新闻信息服务的转变

由于信息社会塑造了人的新闻信息需要,受众和传者的新闻观念相应发生了变化。

(1)新闻软化、泛化

我国近年来先后兴起的晚报、都市报、专业报,以及电视中大量服务、娱乐节目,都说明了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着某种变化。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一项由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Medill新闻服务华盛顿局主持的对美国16家主要新闻媒体1977—1997年的6,020个新闻报道进行的研究显示,“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主题正在逐渐转向生活方式、著名人物、娱乐和名人犯罪及丑闻,而离开政治和国际事务”。③这说明,传统新闻的精髓——以关心政治为荣耀的硬新闻正在淡化。淡化不是说减少或消亡,而是说别的类型的新闻信息在增多。显现在新闻媒体上,就是媒体的功能多样化,除了让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国际事务、制造引导舆论外,它还提供娱乐、信息、咨询、服务等多种功能。媒体新闻报道的这种变化,当然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决定,它只能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在网络新闻媒体中,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使新闻的软化、泛化有更精彩的表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的杜骏飞对网络新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网络新闻向人民展示的不是单纯的新闻,而是把新闻的概念提高到一种泛信息的高度。就像我们在论述泛传播的原理时所描绘的那样,今天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并通过多元化甚至达到了实在化。它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受众对世界的外观下所蕴含的各种各样的讯息都确知无疑,这正是信息化社会能够赋予这个世界非常强大的实在的动力的重要原因。从媒体运作来说,有关新闻内容的服务工作(包括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都已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所谓的硬新闻上,而要把眼光投射更远,远至社会形态的各个侧面。在网络时代,你所看到的最令人称奇的传播画面是,多元化的新闻广泛涉及我们的教育、医疗、娱乐、商务……以及一切生活。④

新闻的软化、泛化使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在信息的种类上拓展为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新闻也就转变为提供新闻信息服务。

(2)时效性观念的拓展

传统新闻观念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今天该发而没有发的新闻,等到明天就成了所谓的“明日黄花”,而永远不能编发。过期的报纸无一例外地变成了“废旧报纸”,播出过的广播电视新闻更像逝去的清风不可追寻。但是网络新闻媒体似乎永远只有一份报纸,这份报纸没有边际,一切过时的新闻都不擦去,新的新闻一个劲地往上添加。于是,“明日黄花”依旧在这份报纸上。由于只有一份,也就没有所谓的废旧报纸。

但这又不意味着网络新闻媒体不讲究传统新闻媒体的时效性,恰恰相反,在绝对快速的时效性方面它有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被杜骏飞誉为“全时性”:

(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一个独特的优势,被我们称之为“全时性”,今日网络新闻也往往被视之为“全时新闻报道”。⑤

滚动新闻板块、新闻的及时更新使网络新闻媒体的全时性传播得到生动实现。

这样,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时效性观念在传统新闻观念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一方面要求新的“新闻”传递更快(即时传播);另一方面旧的“新闻”又不失去意义。

(3)受众利用新闻的方式发生转变

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并不特地界定自己是在看新闻、还是在使用新闻,是单纯接受信息、还是在全方位地生活。⑥总之,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利用新闻信息是自由、轻松、随意的。在时间上,受众利用新闻信息没有时间限制,不像传统新闻媒体必须定时、持续收看,比如报纸就必须每天阅读,电视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收看才能了解一个主题的发展过程。而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可以在任何他方便、想去看的时间登录网站,都一方面可以接受当时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更有意义)可以了解到此前该主题发展的详尽过程;在利用新闻的动机上,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具有完全的自利,可以随心所欲,看不看有完全的自由,从而形成传与受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人民网也不拒绝刊登名模内衣秀的照片,就是放下了《人民日报》高高在上的党中央机关报的架子,以平等、自由的传受关系争取受众。在传者与受众两个主体的关系上,受众的主体意识增强,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新闻信息,并且自主地形成对于新闻信息的判断,而不再是被传者“灌输”和支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的判断能力也增强,因为既破除了对媒体的迷信和依赖,又有很多途径可以对其真实性权威性进行评估,比如通过比较其他信息源的信息、搜索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参与讨论、发送E-mail求证等。

受众利用新闻信息的方式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形成了受众新闻观念的变化。

(4)原创新闻、独家新闻在传播中的重要性被削弱,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商业网络新闻媒体没有新闻原创(采访、删改)的权利,但是仍然生机蓬勃。很多人就对新浪网靠“粘”新闻而获得极高访问数表示不满和疑惑。其实,撇开原创新闻的旧框框,我们就会发现令人不满和疑惑的事实下面的规律:原创新闻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或许并不重要,而“粘”的水平倒很可能对网络新闻媒体至关重要。

正是这一点揭开了环绕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各种面纱,露出真实的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信息的汇编、检索质量成为网络新闻媒体的生命。曾经被报纸视为生命的原创新闻、独家新闻在网络新闻媒体中失去其独特的重要性,退居次要地位(不是不重要,只是退到了第二位)。

新闻信息的汇编、检索质量直接关系到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要、受众高效率获取和利用新闻信息的需要的程度。信息社会使主体对信息的需求在量上大大突破,大量的需求使原创新闻、独家新闻黯然失色,而大量“粘”在一起的新闻信息以其“大量”而熠熠生辉。当然,“粘”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它是极需要水平、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的一项复杂工程。从传者的角度来看,受众利用新闻信息的效率问题也就是新闻信息的汇编、检索质量问题。

为了提高新闻信息的汇编质量,网络新闻媒体提供相关新闻列表,并对很多专题信息进行集纳;为了提高检索质量,很多网络新闻媒体不惜花费巨资开发高效搜索引擎,使受众检索更加全面、快速、准确,以期为受众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受众利用新闻信息的效率,有的网络新闻媒体提供个性化的汇编和检索服务,如订阅相关新闻邮件。但是目前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发展尚不充分,这可能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在其他领域,比如娱乐、商务、招聘网站,登录进入个性化页面的服务方式已经比较普遍,图书馆系统的个性化检索也有一定发展。相信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会出现根据访问者的个体情况提供新闻信息的动态网站,以及个性化的新闻信息的检索服务。

新浪网在网络新闻媒体传播中占尽先机,正是源于它那长长的相关新闻列表、详尽的相关信息以及那准确、丰富又便于阅读的检索结果。而人民网、新华网在早期是不保留“过时”新闻的,也不提供相关新闻列表和相关信息,检索功能极弱。不过,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一批网络新闻媒体很快在新闻汇编和检索方面迎头赶上。(见表5)

3.网络新闻媒体的外在特征网络新闻媒体的外在特征是由其核心特征决定的。网络新闻媒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它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信息社会是其社会性的根源,它还与新闻观念的一系列变化相联系,并受信息技术的支持得以实现。(见表6)

1995、1996年网络新闻媒体在中国发展以来,国内关于网络新闻媒体外在特征的描述已经相当丰富,故本文不再作详尽的论述。

注释:

①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

②陆笑:《现代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特点与对策》,《中国信息导报》,1999年第4期。

③刘微:《变化中的新闻内涵——美国主要媒体20年来新闻报道的变化》,《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5期。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8篇

网络新闻评论日益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媒体评论的传播特性与影响力。网络的交互性使人们掌握了传递信息和发表言论的主动权,受众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影响,而是同时发生、传播影响,在接受相关信息时也及时发表观点,且意见传播的形态呈现多样化,时评、微博、论坛已经成为网民发表言论的广阔天地,围观、跟帖、转发、灌水、拍砖都成为一种表态,并凭借网络媒体互动、快速、高效、大容量等优势,使得评论的内容空前广泛,形式五彩缤纷,交流十分及时,成为目前最为开放、意见表达最为自由的媒介评论。作为一种新文本,网络新闻评论需要我们深入解读,用好它,发展它。

一、网络新闻评论文本的特征与强项:连续动态性

网络新闻评论是一种连续动态的评论,具有传统媒体无与伦比的时效性。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版面、覆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一定的间隔。而网络新闻评论在时效上是即时性的,全天候的滚动新闻评论是网络媒体独有的新闻形式。在网络上,新闻评论的时间已经细化到了分秒,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实现了无时不评。同时,网民发表、接受和反馈新闻评论的过程几乎同步进行,这使新闻评论呈现连续、动态的特征,显现出鲜明强项。

这一特点还表现在网络新闻评论正向专栏方向发展。随着某一新闻事件的扩散和纵深发展,网络则不断向专题评论充实最新最快评论,几乎同步跟进事件并众说纷纭,同时还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横向报道和背景资料等容纳在专题新闻评论中,形成了网络评论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深度意见集群。

网络评论专栏对某一新闻事件形成的强势传播,使其不再是单一的一条新闻,而成为一组融新闻、评论于一体,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化的事件与评论组合。这样的评论比起单一的新闻事件来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能达到更好、更多样的传播效果。同时,在网络评论专栏中增加图片、音频、视频等,使评论内容也变得有图有形。如人民网观点频道专版下设有子栏目“人民网评”、“网友说话”、“观点1+1”、“网上民意”、“人民时评、”“网友拍案”、“观点周刊”、“评论员文集”、“集萃”。其中既有对于单个新闻事件的评论汇集,又有单个人的评论汇集,还有其所依托的传统媒体的“评论撷英”汇集。

由此,也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网络热点形成的某种内在动力,这是网络评论通过专栏和集群显示的连续动态性效果。由于网络提供的无限空间,网民即时发表看法和意见,网上即时讨论和辩论,各种意见几乎一网打尽,当然也可能矫“网”过正。因此,一些注意力的话题不仅会引起网民系列讨论,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迅速形成舆论焦点,还可能充分地、全方位地评价一个新闻事件的原本意义以及引申出来的观点,形成特定的“舆情”。

由此可见,网络新闻评论在“连续性”、“互动性”的强力推动下,其规模、广度和深度效果不但是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无法比拟的,还可能因此形成相应的新闻热点。这一强性特项恐怕更是传统媒体力所不逮,受众与作者要特别研判的:小心鼠标,点在点上,击中目标。

二、“混搭”让网络新闻评论“微中显威”

网络新闻评论的独特影响之二是借助网络技术产生的威力,它源自“混搭”。

互联网上巨大的、迅捷的、多元的信息传播为新闻评论带来了丰富的话题来源。在微时代,以微博为时尚的微评是观点的聚集地。微评面向社会公众,它为所有人提供对某一事件进行理性乃至感性直觉倾诉的平台。它的便捷使得人们的抒发欲在第一时间得以释放,成为最直接,最原态的公众心理反映。

在微评中,一个词、一句话,只要可以表达此刻的观点或情绪,都可以形成一条新闻评论,省去措辞的推敲、斟酌和论点的推理论证过程,节省大量时间。微博的转发功能可以对微博原文进行评论,转发和评论的内容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话语,使微评里面有解读、争议和扩展,同时拓展了评论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微博原文+转发者评论”、围观、灌水、跟帖种种“混搭”,使评论功能被成倍放大,产生裂变效应,微评“再创作”的补充空间充分,从而使“微评”显示“威力”。

这种种“混搭”,其实就是社会思想与观念的网络集约,是交锋和碰撞中合力的凝聚。网络新闻评论因此也不再只属于专业评论员、文化精英阶层,普通草根也可以成为评论员,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某种释放,这极大地调动了网民参与新闻评论的积极性。这些来自民间的话语,因其广泛的关注度和凝聚力,影响了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话语选择,甚至还影响了政府的相关决策。

自2010年“微博元年”开始,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发现微评的力量。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随着人们关注的升温,微博上各种专业的、业余的事故分析纷纷呈现,更多网友对事故的原因、调查、处理、救援提出自己的质疑、意见、建议和评论,以至在网络形成专门词条①。这无疑是近年来,网络评论持续关注某一具体事件时间最长的一次,在事故发生后第158天调查结果公布时,围绕的网络评论还久久不愿散去,并形成了一次又一次波峰②。

在微博传播中,信息是一种态度,转发是一种观点表达与影响传递,而评论则是意见附加与影响强化的过程:哪怕只言片语,只要鼠标轻点,因其汇集,因其聚合,便能波翻浪涌,便可众口烁金。2011年6月20日因其微博炫富的“郭美美事件”可称得上是一个典型例证。作为13亿之巨中的一分子,郭美美被置于天罗地网,是因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与炫富搅动了无数网民心底的微澜,从此由点到面,由面到线,引发了人们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唤起了公众对中国慈善公信力的审视与诘问:“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而中国红十字会,及其背后的中国慈善制度,岂止是有一两道裂缝,简直千疮百孔,令炒作者甘之如饴。”③至此,郭美美不过是一个符号了,网民们锋芒所向的是要戳穿这个符号下的伪善与丑陋。凤凰网《衙门之鸠是公益事业的致命伤》一文的评论则又更进了一层:“红十字会之忧因此岂止是红十字会一家之忧,又岂止是公益事业一业之忧,而是整个社会建设之忧,整个社会之忧。”④这些微评精悍,并被网民们反复转发,从而形成一次次力量汇聚。网民们心中起伏的虽是微澜,却已见波涛汹涌的奔腾之势。这就是汇聚的力量,滴水成河的大势所趋。

网民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代表着不同的思考、观点与立场,折射出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这在同一时刻对某个新闻事件同时解读,不管正解和误读与否,都是特定的社会舆情,都体现了网络新闻评论鲜明的时代特征:“乌合”可以成为新众,“意见的自由市场”由此形成,在舆论导向上“微中见威”。

三、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在观点交锋中激活思维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情绪的通道与平台,网民们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时,各种观点发生激烈碰撞,这为网络言论增添了强烈的思辨与论战色彩,且因作者的情绪、学识、目的相异,网评的交锋与碰撞显得比传统媒体的评论更尖锐与激烈,并在更多的层面与维度激活了人们的思维,更容易形成不同的阵势,这是网络新闻评论又一个意义上的“互动”,读来有时会让人“动”得字字心惊。

网络新闻评论尖锐犀利、锋芒毕露,在极为简单、纯粹的层面反而实现了新闻评论特征的回归与提升。

2011年10月21日,广东2岁女童小悦悦接连被两辆车碾过,经抢救无效离世。各大网站纷纷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直泄中国社会积怨已久的对于人心冷漠、道德沦丧的激愤和谴责,关于人性冷暖的大讨论引发了全民道德自省。网评中,在谴责见危不济、见死不救的同时也在更深层的追问这个社会到底病在哪里,而这种追问大多是从自问开始。网评不仅剖析把脉社会道德缺失的病灶,也追随呼唤社会正义的回归。⑤

荆楚网发表的《我们救不了小悦悦但我们还可以救人心》如此论道:“人心不古之风流行于社会,才造成了一个个悲剧的发生。我们需要拯救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悲剧的‘牺牲品’,更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人心。小悦悦虽然死了,但是人心不能死,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不能死。”⑥

小悦悦事件在成为全民对良知与道德大讨论、多交锋,这在过去传统媒体评论独大的时候是很难实现的,其锋芒与力度确实震撼了人们的内心深处。

锋芒本是新闻评论应有的价值与力量,它像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但这种杀伤,有时也会伤及无辜,让人伤不起。如北京地铁扶梯故障、药家鑫杀人案、高晓松酒驾入刑、李双江儿子开宝马打人事件等,都以网络新闻评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有的还相当独到精辟,但也不乏“矫网”过正的伤害。

这就是网络新闻评论的时代性、特殊性和影响力:它是网络媒体上社会舆论最集中的反映;观点在交锋中焕发出力量和影响;以很快速度形成舆论声势、创造促使问题解决的先声。这样的传播效果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超越,从而使网络新闻评论对公众更具吸引力。

未来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还有巨大潜力,还具有更多值得挖掘的价值。特别是在写作上,既要网住事实,也要络活思维,还要hold人心;既要在回归评论的特征上有所创新,更要在把握其体质上不断升华。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6171322.htm“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百度词条)

②http://dzh.mop.com/whbm/20111229/0/F8FzgSI2884248Fz.shtml

③金羊网《郭美美与内外交困的中国慈善》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1-06/25/content_1144962.htm

④凤凰网《衙门之鸠是公益事业的致命伤》http://news.ifeng.com/opinion/zhuanlan/xiaoshu/detail_2011_06/29/7320263_0.shtml

⑤小悦悦事件代表性的相关集群评论有:

2011年10月21日09:39:47华声在线 《就算给小悦悦举行国葬又有何用》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1110/201110210939473480.html.2011年10月21日11:13:49每日经济新闻网 《小悦悦今晨离世,冷漠“路人”该怀歉意》http://old.nbd.com.cn/newshtml/20111021/20111021111349490.html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9篇

网络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信息化,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实现能够使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也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特性上,网络传播明显克服了传统媒体存在的某种不足,它不仅兼备了新闻传媒的具体特点,也突出了自身的传播优势,这种优势也是网络传播的时代特征。其一,网络不但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还是存储信息的基本载体,网络传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种需求,传统的新闻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用户完全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网络传播真正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其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它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单一性的传受关系,在网络传播中,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要他愿意,随时随地又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其三,网络传播的信息主要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它具备了报纸文本传播的优势,广播声音传播的优势,电视图像传播的优势,使用起来更为高效、便捷,其竞争力也不言而喻。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正面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它成功地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其对当前新闻采编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新闻采编的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它不仅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还可以将传统模式下的多种传播形式同时使用,更有助于受众对所传播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其二,网络传播能够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传统的新闻采编非常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因时常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新闻的跟进性难度很大,鉴于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些新闻报道很难在第一时间完成,而网络传播完全可以摆脱这些因素的限制,且能够充分实现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的统一;其三,网络传播能够突破原有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大幅度提升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例如,报纸就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编辑的信息很难将新闻的全貌呈现给受众,相对而言,网络则可以实现无线连接,确保新闻报道内容的全面性。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但因其自身的随意性、复杂性以及难控性等特点,也给新闻采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的严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与新闻的时效性一样,严谨性也是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但是,网络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容量也要比传统新闻媒体大得多,这就加大了对信息的甄别难度,使新闻报道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与传统的新闻采编相比,无论是文字措辞,还是对信息准确度的掌握,都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加之网络信息的难控性,虚假信息屡见不鲜,都给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二,网络传播在新闻评论方面过于肤浅,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新闻评论深度不够,尤其与纸媒相比,传统纸媒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新闻评价体系,且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和评论人员,新闻评论深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网络传播由于缺乏深刻性,受众对其信任度也就有所下降。

三、结论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技术软件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图片进行修改的软件开发也逐渐步入正轨,类似Photoshop、美图秀秀等软件,从最初的摄影师为了美化摄影作品为目的逐渐转变成网民对于各种新闻图片进行涂鸦的工具。通过这些软件再加上网络环境中的匿名制,使得任何使用网络的网民都有可能成为时事新闻的记者,网络中的新闻消息的可靠性也随之下降。同时也有一些网民为了娱乐,将一些严肃的政治问题中涉及的人物进行处理,做成动漫的效果。在这种环境中网民对于新闻的真实性难免会提出质疑,使得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减弱。现在许多新闻网站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将许多事实的报道过分戏剧化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象虽然能够为新闻网站带来一时的丰厚利润,但是这种行为从根本上动摇了新闻报道的地位,使得新闻报道向低俗化方向发展,降低新闻媒体的可信度。此外,网络信息的属于非实名制,无论是何种信息都不需要承担责任。因此,网络上的低俗影像、黄色信息等肆意传播,更是加大了不法分子对不良信息的传播力度。这些人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总是以一些“明星在街头接吻”、“美女露点”等题目吸引读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更是对未成年的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改善网络图片传播的对策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但正是由于开放性这一特点,使得新闻图片的质量大大降低,这些不能突出主题的图片、侵犯隐私的图片、不良图片等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新闻图片的更新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和处理,从而提高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和正规新闻的传播。

(1)加强新闻图片和网络的管理。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新闻图片的网络传播也正在向商业化发展,应该逐步加强对于其的正常管理。而且网民具有言论自由权,使得网民可以任意各种信息而不受约束,这种状况不利于网络这种新型媒体的网络管理。此外,网络中由于网站自身的经营利益,大多数新闻的使用都是需要付费的,这就需要网站做好防止有些人为了逃避付费而进行非法下载的工作。对于一些一般的图片,网站会采用大图和小图的形式进行产权保护。小图用来浏览,而下载的大图中印有网站的标识,在对于一些重要图片的购买过程中,可以采用用户付费后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发送。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图片的版权问题,也防止网民肆意对图片进行修改而造成的可信度下降等问题。总之,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禁止不良图片和不良信息等的肆意传播。

(2)提高网民素质,减少不良图片的传播。由于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性,网络中存在着很多丧失道德底线的行为。而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种种问题归根究底还是网民自身素质的问题。网络中对于网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没有相应的控制手段,使得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网站抓住了网民容易跟风这一心理,通过各种手段将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因此,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网络活动中网民的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首先要从网络工作者入手,对网络工作者提出相应的工作道德要求,定期对网络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能从自身做起,杜绝低俗图片的传播,从而使网络环境保持纯净。除此之外,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一位信息传播者都应该具有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决不对不良图片信息进行传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正常进行。

(3)建立相关的网络监督管理制度。在当代社会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解决很多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问题。针对网络环境的维护国家已经制定出了一些政策,用来维护网络环境的秩序,对不良的网络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约。但是这些条令对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来说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对于监督管理方面的缺失,正是造成新闻图片泛滥的重要原因。对于网络中出现的血腥、暴利、色情以及侵犯受害人隐私的图片行为,网民应该及时通知相应的网络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部门也应该切实负责,对于这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同时,为了促进网络管理者对不良信息的坚决抵制行为,应给予奖赏与鼓励,从而维护网络新闻的可靠性。

三、总结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网上导语,遣词,经济性原则,多变

引言

因特网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语言的风格,包括印刷媒体语言(例如报纸、杂志等),广播语言(例如广播、电视等),同样也改变着网络上的语言风格。今天的人们可以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新闻,如伊图尔&安德森所言:“在今天这个媒体意识的世界,新闻来自各种印刷、电子及广播前沿(2003)”。

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上网,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电子新闻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多如牛毛的网络新闻报导中,硬新闻-有时也称为“突发新闻”,“例如谋杀、市政会议、政府官员的演讲等等-媒体都会及时甚至是自动的报导”(伊图尔&安德森,2003),网络用户最关注这些新闻,因此其点击率也最高。本文着重研究网上硬新闻导语的文体特征。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既有统计又有分析,前者用于归纳导语的一般特征,后者用来分析典型特例。(研究的导语共35则,摘自CNN新闻网站)。

一、概括式导语简述

新闻导语是英语新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导语是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消息的语言媒介,在新闻报道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导语通常指新闻的第一段(有时也包括第二段)。概括式导语一般指第一句话,包含了新闻报导的核心事实,回答了“五个W一个H”的问题(即who,what,where,whenandwhy和how)(伊图尔&安德森,2003)。

“概括式导语用于新闻报导中因其直接陈述了要点。这样,人们就不需要猜测或等待来找出新闻的主要的内容。大多数人没时间把报纸从头到尾读完,他们看新闻的时间有限因此不会总是读完整篇文章,因此要求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报导的开头。(伊图尔&安德森,2003)。”

对网络新闻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网络新闻的目标观众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网络用户,对他们来说,作出选择只要轻点鼠标就够了。根据Thornborrow和Wareing的观点,“媒体文本不是从真空中产生的,也不是任何人都会来阅读的,而总是以不同群体的读者或观众为目标。(2000)”因此,为吸引读者或观众,新闻网站的记者和编辑们非常重视新闻导语,因为精心组织和写作的的导语可以吸引观众继续看完整篇报道。

二、遣词的经济性原则

概括式导语通常在文章的最开头,传统上这种文章称为倒金字塔式,其中段落的排列按重要性逐渐下降。导语概括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在网上新闻报导中,概括式导语尤其常见(在几乎所有的硬新闻中,导语只有一段,本文研究采用的35篇CNN网上新闻都是一段式的导语)。网站编辑通常把导语放在标题的正下方,同时配有插图或音频视频材料,而详细的新闻正文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看到。

“写作概括式导语的一般规则是:用一个自然段来概括整个事件,字数不超过35个字(伊图尔&安德森,2003)。这是传统印刷新闻媒介-报纸-所遵循的导语写作规则,其目的是选词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网上新闻在长度上更灵活,因为网上没有像报纸那样的空间限制,然而对今天“技术精明,时间宝贵”的读者来说,经济性原则在节省时间方面尤为重要。

在35篇采用的导语中,只有三篇(占总数的8.6%)是包含了两个句子,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大部分导语是一句话导语,使读者能够在不间断的情况下获得最多信息。英语新闻导语中的语言往往简洁、概括,因此决定了导语的简洁性。但就其字数来说,网上新闻导语更加灵活,每篇导语多余或少于35个单词网上新闻导语也要严格遵循经济性原则,其中大部分(74%)的导语包含26到45个单词,其余的含有25个单词以下或46个以上,因此平均含有32个单词,仍然低于35这个上限。但是网上概括式导语更长,不是特别手字数限制,如伊图尔&安德森所言“正在发生什么呢?其他媒体(除报纸外)正在重写新闻的定义。最新的新闻管理者,不受控制的因特网…重视速度和轰动效应,准确性倒在其次。新的媒体不会遵循最高标准。”

在35篇概括式导语中,最短的只有16个单词,最长的有50个:

GALLUP,NewMexico(AP)--TwoexplosionsfollowedbyfirerockedagasolinerefineryThursday,seriouslyinjuringfourpeople,officialssaid.WASHINGTON(CNN)--Inresponsetorequestbythe9/11commission,theWhiteHouseisnowworkingtodeclassifythepresident’sdailyintelligencebriefing--knownasa"PDB"--fromAugust6,2001,adocumentthatwasthesubjectofheatedquestioningduringNationalSecurityAdviserCondolezzaRice’s9/11commissiontestimonyThursday.根据广播学者Nilson的调查,人们通常快速浏览网上新闻,希望在15秒钟内获得信息的核心部分,因此,导语必须短,但是要概括除“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因素,而不是回答所有的“谁,什么事,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以及如何”(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好的记者应试图在读者头脑中引起这个问题-“然后呢?”,引起其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上面的两个例子,尽管一个最长,一个最短,但都没有完全回答“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两者都只给出了“四个W”,而让“为什么”和“怎么样”放在正文中详细陈述。由于两则新闻性质不同,一则关于火灾,另一则关于重大的政治事件,后者要求更详细的报导,因此其导语也更长。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导语在长度上不受传统媒体规则的严格限制,但仍强调用词的经济性原则,形成信息容量大的一句话导语段。为使导语直接、风趣,易于接受,往往使用自然平实的单词。Gunning曾说过:“大词能帮你组织思想。但是要使你的信息为别人所接受,应把你的思想和别人的经历联系起来。任何人都熟悉的短而简单的单词正适合这项工作(2003)。”网上新闻导语中主要动词的选择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在这35则导语中主要动词如下:halt,work,halt,flee,find,drag,rise,boot,confirm,prevent,take,arrest,testify,rock,sound,bundle,seize,plan,call,fall,order,attend,head,find,have,stump,kill,base,indict,move,end,suggest,ask,face,accuse以上大部分单词都是单音节词,其中只有8个是双音节或三音节词,占总数的23%。通过这些主要动词,导语更容易被理解甚或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记者应极力避免正式、矫饰的语言,尤其是在导语中。(伊图尔&安德森,2003)。对网络用户来说,选择的机会很多,做出选择只不过是轻点鼠标这么简单,因此,网络新闻导语写作上尤其应注意这点。

三、句式的多变

大多数网上新闻导语只有一个句子,同时信息含量大,因此句子组织就成了一项很有技巧性的工作,不仅为了追求高效利用每一个字,而且要使句子更流畅易懂。“我们说话或写文章,不仅应该在词语选用上下功夫,还应对每一个句子反复斟酌,认真锤炼…如何避免语句表达的单一化,如何使句子开头多样化,如何写出生动活泼的句子,如何达到简练…(吕煦,2004)。”如若网站上新闻导语的句子结构单一,没有任何变化,只会让读者敬而远之,选择别的网站。因为尽管新闻内容是严肃的,其表达形式却要求简洁、概括、生动、引人。“通过复杂句和简单句的结合来达到句式变化。(伊图尔&安德森,2003)。”大部分网上新闻导语只包含一个句子,因此可以通过变化句子的内部结构来获得句式的多变。“作者应采用各种句子结构,也就是说,在文本中既有主句又有从句,并在并列和从属句之间产生变化。如果只用主句,篇章显得断断续续而又幼稚愚蠢。如果句子中有大量的从属从句,文章会显得特别复杂甚至难以理解。(Wright&Hope,2000)。”

在35篇导语中,句子中使用了大量过渡词或词组,使大量信息紧凑的融合在一个句子中:

35篇被研究的导语中共计38个独立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过渡结构的应用使句子组织更具逻辑性更紧凑,而不会失去重要的信息。下面我们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分析:BAGHDAD,Iraq(CNN)--BecauseofnewviolencegeneratedbyillegalmilitialoyaltoaradicalShiitecleric,U.S.CentralCommandchiefGen.JohnAbizaidhasaskedhisseniorstafftosubmitoptionswithin48hoursforsendingmoretroopstoIraq.这是一个扩展的简单句,共38个单词,其中使用了介词短语(例如becauseof,within48hours等等),过去分词(如generated),同位语(如JohnAbizaid),以及不定式(如ask…tosubmit)。所有这些结构都可以用从句来替换,但是为遣词的经济性原则和句式多变的要求,除了关系从句以外(见下例),其他从句几乎很少出现在导语中。FALLUJAH,Iraq(CNN)--U.S.forcesMondayarefacingstrongresistanceontwofronts:restiveSunniMuslimsinFallujahandShiiteprotesterswhoseextremist-drivenviolenceleftatleast10coalitionforcesanddozensofIraqisdeadovertheweekend.

在该例中,“whose”引导的关系从句只能用另一个主句来替换,如果那样的话这则导语将会有两个句子,又违背了经济性原则。:

总之,网上新闻导语要求句式的多变,使语言风格生动而富有变化,同时也要求遵循经济性原则以满足特殊读者群的要求。

四、结论

“因特网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巨大的电脑网络,枝杈伸展,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在这上面全世界的各种组织和个人可以互相交流。对记者来说它是一件无价的工具,因为它意味着可以即时获得任何信息。”因特网同样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体文本和语言风格。对新闻导语的文体风格来说,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子媒体强调语言运用的灵活多变,且不受版面空间的限制,在语言风格上更注重信息含量和谈话式文体。

“报纸上的报导更深入更广泛,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资料来源和报导空间。电视在报导中又加上了人的脸,因此使报导更加人性化。网络使人们可以即刻报导刚发生的事件,可以让人们选择个人想看的内容和选择什么时候去看(伊图尔&安德森,2003)。”网上新闻更注重即时性和趣味性,正是因为这些区别,网上新闻导语并不完全遵循印刷媒体的写作标准。

参考文献

1.Itule,BruceD.&Anderson,DouglasA.2003.NewswritingandReportingforToday’sMedia(sixthedn.)[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贾玲华.2003.论网络英语新闻特点及阅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ol.25,No.3.

3.Errico,Marcus.1996.TheEvolutionoftheSummaryNewsLead.[M].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sGraduateEducationInterestGroupattheAEJMC’s1996conferenceinAnaheim,California.

4.秦秀白.1986.文体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5.吕煦.2004.实用英语修辞.[M].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传播价值;语言策略

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的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网络新闻标题同传统的新闻标题一样,是新闻的“眼睛”和“广告牌”,它以简洁、灵动和具诱惑力的表现形式概括传递新闻的内容,引导读者阅读。同时。网络新闻标题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所有传统的新闻标题,原因在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的不断引导和提示。网络新闻标题在吸引受众注意力,营造阅读兴奋点,争夺受众点击率,从而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这样的大众传播环境下,关注和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并从技术层面透视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运用策略,对于网络新闻理论及业务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

网络新闻的阅读者最先接触到的只是网络新闻标题并且只能通过点击标题链接才能进入到正文看到新闻内容。当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网络新闻标题集中到同一个页面上时,人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这些标题中扫描,做出判断,进而决定点击哪一条标题进行阅读。对网络新闻的传播来说,它的这种标题与正文首身分离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1导读价值

导读价值是网络新闻标题最核心的传播价值。网络新闻标题将引导读者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阅读。

与传统新闻媒体采用的“推”的方式相比,网络新闻多是采用“拉”的方式,由阅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同时网络新闻具有在线阅读的特征,那么考虑到新闻阅读者上网的时间和费用,阅读者总是希望能迅速地找到自己“期待阅读”的标题和新闻信息。网络新闻标题充当着阅读者是否进一步阅读网络新闻正文的“门面”角色。由此可见,导读价值弥足珍贵。

2检索价值

新闻标题通常被众多的新闻网站设置为搜索引擎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也是新闻使用者识别与查找相关新闻信息的最初标识。新闻标题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面貌。

目前互联网上的大型搜索引擎,一般是根据文章前几十个字的关键词语进行数据库的收集与编录,而如果不能严格遵守诸如“重要结论前置”、“重要关键词前置”这类网络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再重要的新闻也难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数据库中崭露头角。而网络新闻标题无疑就是“重要结论”、“重要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因此对于网络新闻信息的搜索来说,网络新闻标题要比网络新闻正文更能够精确地搜索相关信息。

据笔者验证,使用标题检索,精确度达到80%,而使用新闻全文检索,精确度只有20%。因此,对于网络新闻的检索来说,使用标题检索的精确性要高于使用全文检索。这也是网络新闻标题的检索价值所在。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策略

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导读的作用,而且可以方便检索。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在语言运用上应该独具一格,不仅要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而且还要便于二次传播。因此,除了新闻标题对语言运用的一般要求之外,如准确、精炼、规范等,网络新闻标题在语言运用上还应该采取与传统新闻标题不同的策略。

1凸显策略

对于新闻检索而言,网络新闻标题是“重要结论”、“重要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因为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新闻事件中网民最关心、最吸引人、最重要、最精彩的信息点。阅读者即使不看新闻正文,只看标题,也大体知道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新闻的标题本身就是新闻。因此,在制作标题时,必须凸显事实主体,把握核心信息。

2对比策略:

对比策略就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的语言策略。网络新闻标题运用对比策略,揭示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巧妙配合词语,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激发阅读欲望。

(1)同体对比:将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两个相反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如:

①男女网恋上午领结婚证下午签离婚协议(网易新闻2009年3月30日)

(2)异体对比:将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加以比照。如:

②太阳客场遭惨败生机渺茫开拓者轻松过关排名上升(新浪新闻2009年3月27日)

网络新闻标题经常把相反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容易造成一种正反映照、正反相成的效果,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3变异策略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之间有着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一般情形下,不能改变或破坏它们之间的这种搭配方式。不过网络新闻标题为了表达的需要,有着许多改变或破坏它们之间的这种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的现象存在。这些偏离常规的搭配似乎有悖常理,实际上却是以事物内部包含的对立因素相互衬托来表达事物的微妙特质,不仅可以带给读者新鲜感,而且会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地生动。

(1)语义搭配变异

③中国男篮输球没输人一场“胜利的失败”(新华网2008年8月13日)

“胜利的失败”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特征不符合正常匹配规律。但是这种陌生表达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2)句法搭配变异

④牛萌萌和两位帅哥PK片中很女人很过瘾(东北新闻网2008年3月12日)

程度副词“很”和名词“女人”进行搭配。这种变异的搭配,不但会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也会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4戏仿策略

所谓戏仿,就是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对以前出现过的大众耳熟能详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仿拟,创造出一个熟悉的陌生形式。当读者看到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好奇心理,这种心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受众强烈的探究意识,去点击网络新闻标题。所以说运用戏仿,可以大大增强网络新闻标题的表达效果。如:

⑤黄牛出没一票难买谁动了我们回家的车票(新华网2009年1年16日)

例⑤是模仿我们熟悉的斯宾塞的作品《谁动了我的奶酪》而来的。

这些仿拟的“熟悉的陌生人”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使得新闻标题独具一格,更能增强读者对网络新闻标题的可接受性,让读者在轻松、戏谑的心情中完成网络新闻的阅读。

5口语化策略

口语化策略指的是,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经常引用新闻事件中人物原话中最惊爆的部分。同时,网络新闻标题还常用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俗语来提高可读性。这些人物的口语化的言语表达形式以及俗语可读性强,可信性高,能够很明显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网络新闻标题真实可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

⑥候选人不是打酱油就是躲猫猫男篮选帅遇咄咄怪事(体坛网2009年4月1日)

“打酱油”和“躲猫猫”都是一种普通的口语形式,但是用在这里却表达的是对时事不关心、只做自己事的态度。在网络新闻标题中使用一些口语性强的形式能使标题生动形象,使句子更加诙谐、幽默,增强读者心理上的新奇感和视觉上的注意力。

6悬念策略

“若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且擅长以简洁而精巧的文字设置悬念,自然可以在网民快速浏览的一刹那紧紧抓住其眼神,网络新闻标题所展示的故事内涵和想象空白使之欲罢不能。”在单列的一行新闻标题中,紧扣关键却又极具个性的一两个新闻要素,其余的要素统统都留给正文,着意让网民痴心相伴紧追不舍,这才是网络新闻标题的极致。网络新闻标题设置悬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成。

(1)设问:用表示疑问的句子作网络新闻的标题,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提问部分是新闻的焦点,给读者设置悬念。如:

⑦谁能给留守儿童安静的书桌?(搜狐新闻2009年3月30日)

新闻标题通过一个设问句设置悬念,特别能引起读者产生读完报道的欲望。

(2)反问:用表示反问的句子作新闻标题,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意。如:

⑧中国女子冰壶9年从零到世界第l冬奥金牌还会远吗?(新浪新闻2009年3月30日)

标题用了反问语气的句式,直截了当击中读者的胸臆,到达读者的心灵深处,也能引起阅读者的强烈兴趣。

(3)设密:网络新闻标题经常采用一些诸如“内幕”、“曝光”、“揭秘”、“质疑”等词语,不仅能够制造悬念,而且还能满足读者猎奇的心理。如:

⑨揭秘房价不降的“调控”黑幕(搜房网2009年3年30日)

但是现在一些网络新闻标题为了吸引受众,多以“性”字作噱头,露骨,极尽之能事,有的甚至不惜制作虚假新闻,这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了。

(4)突兀:网络新闻标题也会使用主观性很强的副词以及一些遭遇性的动词来增强新闻事件的突兀感,并以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来点击新闻标题。如:

①马大帅欠了“一屁股债”老球王竟遭遇税金烦恼(搜狐新闻2009年3月30日)

例⑩中,使用了主观性很强的副词“竟”、“突然”,增强了新闻事件的突兀感,迎合了网络受众的阅读心理。

(5)极限:为了造成轰动效应,调动读者的胃口,网络新闻标题也会使用极限的表达方式如“最”、“史上”、“数词+大+名词”等来设置悬念。读者看到这些极限的表达形式总是会想去弄个究竟,从而实现网络新闻的传播。如:

⑩视频: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操场学生在屋顶上做早操(搜狐新闻2009年3月27日)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13篇

如何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实现更大的发展?由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等单位主办,《新闻实践》杂志等协办的“网络建设与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2011年12月22日在浙江义乌举行,邀请国内多家重点新闻网站的负责人以及长期从事网络文化研究的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研讨在网络大时代背景下,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文化突围”战略。

困境:网络虚拟社区的文化缺失

“文化的伦理价值、道德价值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其中也包括网络文化”,浙江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副主任、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建华提出,网络给人们生活、交往、行为和工作等方式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交往空间,同时也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给网站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压力,这就要求网络要更加自律,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引起网络工作者、伦理工作者的反思。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总支书记虞文清教授说,当前网络文化对人们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情感交流的冲击都是比较大的。网上行为的“隐蔽性”,在给人们提供方便和心理放松的同时,也使得“网上道德”问题日益突出。

浙江财经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副教授郑根成博士则认为,这是网络文化在很长时间里被人误解造成的。人们喜欢把网络称为一种虚拟的社区,导致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和误导。当今社会,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现实,不是虚拟的社区。从网络文化中,能非常清晰地把握社会的文化脉络和文化特征。在思考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社会文化建设方向性的思考。

但是现在的网络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缺失,就是过于繁杂的信息,淹没了文化应有的方向,遮蔽了很多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问题,把很多文化关注度的焦点,引向过于琐碎过于庸俗、低俗的话题。

焦虑:地方新闻门户的突围方向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网络是前沿阵地,因为网络文化作为产业文化是非常前沿的,作为思想文化也是前沿的。而承担区域网络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重任的地方新闻门户,则是发展积极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力量和主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总编辑、总经理李仁国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就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决定,这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这场革命来势迅猛,纵观全国各地,整个地方新闻门户都处在一个重大的调整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新闻门户要在网络文化建设的突围中来认明方向,要从六中全会的精神中汲取力量。

对此,浙江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副主任、省哲学学会秘书长董根洪表示赞同。他说,文化大发展的精髓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些年来,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媒在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网络是一个价值观的训练营。他举例说,网络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QQ、人人网、微博成了大学生三块最主要的课余阵地。开心的事情发在QQ上,生活琐事上人人网,不开心的事情很可能就出现在微博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网络,特别是带有官方色彩的网络团体,担负起很好地发挥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问计:网络文化发展的智慧碰撞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李一说,地方新闻门户要从网络文化入手,有效提高网络社会和谐健康运行的质量,提高网络生活的品质。主要是要推动社会公众价值理念的转变,推动社会公众行为理性的强化,推动运作管理的有序健康完善,推动文化品质的提升。

郑根成则认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必须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网络文化建设如何和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重建对接,是媒体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

网络文化在对话与交流当中,作为一个平台的建设,不单单是意见领袖的培养过程,还应该是具有文化意识、文化核心凝聚力的人的对话与交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董根洪说,一要加强网络问政建设,凸显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榜样作用。在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等领导干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网络问政的骨干队伍,浙江在线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建设,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干部在网上问政、对话、互动。

二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以专家队伍为主体,在网上搭建咨询服务平台,解决思想、情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人格的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温岭的民主恳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三要加强意见领袖建设。在网民的互动交流中,逐渐会产生一些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实际上就是网络领袖、网络明星,具有很大权威性和号召力。地方新闻门户跟意见领袖合作,每当有重大社会热点事件时,他们的意见第一时间,对网民会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要加强网络文化创作队伍建设。网络文化要出精品,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靠大量的优秀网络金牌来吸引人、鼓舞人。网络是放大镜、凹凸镜、也是西洋镜,里面是万花筒,非常精彩。同时,又有聚焦作用,可以迅速把问题聚焦到正在燃烧的社会热点上。因此,不仅意见领袖要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网络精品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此,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黄丽萍也十分同意。她说,除了培养意见领袖,还要兼顾网民的意见,加强环境舆论建设。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使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体系的发展,仅仅依靠网民的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法律法规建设。

出路:门户网站转型的平台建设

在地方新闻门户的建设上,长三角区域一直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大背景下,他们的“文化突围”之旅也是最为迫切的。

东方网副主任朱国顺说,既要做出地方特色,又要兼顾全世界和全中国的内容,这是目前国内地方新闻门户的现状。在内容与经营上,不少地方门户在认知上还存在误区,如果地方新闻门户连内容做不好,都不如商业网站,那么惟一的立身之本就没有了,在市场经济下毫无竞争力可言。

《新华日报》副总编辑、中国江苏网总编辑金伟忻说,全国各地方新闻门户都面临着相似的压力。在巨头的挤压和市县网站的冲击下,浙江的网络生态环境竞争是最为激烈的。

门户网站转型后,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的重任,平台资源的短缺和需求的旺盛,社会各界的高期待和自身队伍的能力,这些因素都是地方新闻门户面临的问题。

因此主流网络新闻媒体要从以往的信息产品供给者向生产者转变,加强自身的原创内容建设。还要向多流平台转变,定位不仅是媒体,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互动平台。

李仁国说,目前地方新闻门户寻找自己突围的方向变得异常困难。他以浙江省“258”人才网络银行为例,从专业性和特色性上,一些商业网站都已经在网络文化内容改革上先行一步,地方新闻门户与之相比远远落后。

所谓的新闻网站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是写好一个稿子贴在网上,将现实社会搬到网上就是网络了,其实真正的网络文化离这个差距还很大。因此,地方新闻门户要非常迫切地总结规律,指明发展方向。

在这个点上,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开始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内容建设上,突出以浙江即时报、浙江微博、青春领袖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形成了三大新闻产品的系列。同时,做细度的新闻产品推进,逐渐形成资讯产品的生产。

浙江在线准备利用3—5年时间,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以1+x的模式来打造,形成新闻网站作为门户支撑的竖井式开发。下阶段,浙江在线还要依托网络来搭建崭新的、交互的社区平台。

联合:打造长三角网络的平台

李仁国认为,网络是没有级别的,目前上有网络“巨头”压迫,下有县市级新闻网站的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间层次的省级新闻网站就处在合纵连横当中。

东方网、中国江苏网、浙江在线,这些发展中的重点地方新闻门户,发展期相合适,理念上形成共识,更需形成一股力量。

从目前看来,抢占平台、抢占资源是网络的第一要务,而平台一方面可以去抢,另一方面可以去拼,互相之间一拼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平台,而这个大平台上各个网站要各做各的事情,形成大的生产力。

李仁国建议,利用3—5年时间,打造一个长三角的网络大平台。

与会专家们也认为,随着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正日益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要大力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化。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14篇

如何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实现更大的发展?由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等单位主办,《新闻实践》杂志等协办的“网络建设与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2011年12月22日在浙江义乌举行,邀请国内多家重点新闻网站的负责人以及长期从事网络文化研究的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研讨在网络大时代背景下,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文化突围”战略。

困境:网络虚拟社区的文化缺失

“文化的伦理价值、道德价值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其中也包括网络文化”,浙江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副主任、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建华提出,网络给人们生活、交往、行为和工作等方式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交往空间,同时也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给网站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压力,这就要求网络要更加自律,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引起网络工作者、伦理工作者的反思。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总支书记虞文清教授说,当前网络文化对人们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情感交流的冲击都是比较大的。网上行为的“隐蔽性”,在给人们提供方便和心理放松的同时,也使得“网上道德”问题日益突出。

浙江财经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副教授郑根成博士则认为,这是网络文化在很长时间里被人误解造成的。人们喜欢把网络称为一种虚拟的社区,导致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和误导。当今社会,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现实,不是虚拟的社区。从网络文化中,能非常清晰地把握社会的文化脉络和文化特征。在思考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社会文化建设方向性的思考。

但是现在的网络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缺失,就是过于繁杂的信息,淹没了文化应有的方向,遮蔽了很多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问题,把很多文化关注度的焦点,引向过于琐碎过于庸俗、低俗的话题。

焦虑:地方新闻门户的突围方向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网络是前沿阵地,因为网络文化作为产业文化是非常前沿的,作为思想文化也是前沿的。而承担区域网络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重任的地方新闻门户,则是发展积极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力量和主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总编辑、总经理李仁国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就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决定,这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这场革命来势迅猛,纵观全国各地,整个地方新闻门户都处在一个重大的调整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新闻门户要在网络文化建设的突围中来认明方向,要从六中全会的精神中汲取力量。

对此,浙江省委党校哲学研究部副主任、省哲学学会秘书长董根洪表示赞同。他说,文化大发展的精髓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些年来,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媒在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网络是一个价值观的训练营。他举例说,网络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qq、人人网、微博成了大学生三块最主要的课余阵地。开心的事情发在qq上,生活琐事上人人网,不开心的事情很可能就出现在微博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网络,特别是带有官方色彩的网络团体,担负起很好地发挥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问计:网络文化发展的智慧碰撞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李一说,地方新闻门户要从网络文化入手,有效提高网络社会和谐健康运行的质量,提高网络生活的品质。主要是要推动社会公众价值理念的转变,推动社会公众行为理性的强化,推动运作管理的有序健康完善,推动文化品质的提升。

郑根成则认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必须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网络文化建设如何和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重建对接,是媒体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

网络文化在对话与交流当中,作为一个平台的建设,不单单是意见领袖的培养过程,还应该是具有文化意识、文化核心凝聚力的人的对话与交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董根洪说,一要加强网络问政建设,凸显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榜样作用。在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等领导干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网络问政的骨干队伍,浙江在线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建设,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干部在网上问政、对话、互动。

二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以专家队伍为主体,在网上搭建咨询服务平台,解决思想、情感问题。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人格的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温岭的民主恳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三要加强意见领袖建设。在网民的互动交流中,逐渐会产生一些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实际上就是网络领袖、网络明星,具有很大权威性和号召力。地方新闻门户跟意见领袖合作,每当有重大社会热点事件时,他们的意见第一时间,对网民会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要加强网络文化创作队伍建设。网络文化要出精品,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靠大量的优秀网络金牌来吸引人、鼓舞人。网络是放大镜、凹凸镜、也是西洋镜,里面是万花筒,非常精彩。同时,又有聚焦作用,可以迅速把问题聚焦到正在燃烧的社会热点上。因此,不仅意见领袖要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网络精品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此,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黄丽萍也十分同意。她说,除了培养意见领袖,还要兼顾网民的意见,加强环境舆论建设。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使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体系的发展,仅仅依靠网民的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法律法规建设。

出路:门户网站转型的平台建设

在地方新闻门户的建设上,长三角区域一直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大背景下,他们的“文化突围”之旅也是最为迫切的。

东方网副主任朱国顺说,既要做出地方特色,又要兼顾全世界和全中国的内容,这是目前国内地方新闻门户的现状。在内容与经营上,不少地方门户在认知上还存在误区,如果地方新闻门户连内容做不好,都不如商业网站,那么惟一的立身之本就没有了,在市场经济下毫无竞争力可言。

《新华日报》副总编辑、中国江苏网总编辑金伟忻说,全国各地方新闻门户都面临着相似的压力。在巨头的挤压和市县网站的冲击下,浙江的网络生态环境竞争是最为激烈的。

门户网站转型后,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的重任,平台资源的短缺和需求的旺盛,社会各界的高期待和自身队伍的能力,这些因素都是地方新闻门户面临的问题。

因此主流网络新闻媒体要从以往的信息产品供给者向生产者转变,加强自身的原创内容建设。还要向多流平台转变,定位不仅是媒体,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互动平台。

李仁国说,目前地方新闻门户寻找自己突围的方向变得异常困难。他以浙江省“258”人才网络银行为例,从专业性和特色性上,一些商业网站都已经在网络文化内容改革上先行一步,地方新闻门户与之相比远远落后。

所谓的新闻网站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是写好一个稿子贴在网上,将现实社会搬到网上就是网络了,其实真正的网络文化离这个差距还很大。因此,地方新闻门户要非常迫切地总结规律,指明发展方向。

在这个点上,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开始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内容建设上,突出以浙江即时报、浙江微博、青春领袖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形成了三大新闻产品的系列。同时,做细度的新闻产品推进,逐渐形成资讯产品的生产。

浙江在线准备利用3—5年时间,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以1+x的模式来打造,形成新闻网站作为门户支撑的竖井式开发。下阶段,浙江在线还要依托网络来搭建崭新的、交互的社区平台。

联合:打造长三角网络的平台

李仁国认为,网络是没有级别的,目前上有网络“巨头”压迫,下有县市级新闻网站的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间层次的省级新闻网站就处在合纵连横当中。

东方网、中国江苏网、浙江在线,这些发展中的重点地方新闻门户,发展期相合适,理念上形成共识,更需形成一股力量。

从目前看来,抢占平台、抢占资源是网络的第一要务,而平台一方面可以去抢,另一方面可以去拼,互相之间一拼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平台,而这个大平台上各个网站要各做各的事情,形成大的生产力。

李仁国建议,利用3—5年时间,打造一个长三角的网络大平台。

与会专家们也认为,随着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正日益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要大力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化。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知识沟;扩散

所谓的“知识沟”(Knowledge-gap)(有的文章也称为“信息沟”)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所形成的知识差距。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大众媒介的发展使信息流的迅速增长成为可能,但这并未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预期般地等同受益。相反,一些研究者指出:“信息流的增长往往产生负效果,即在某些群体知识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群体;‘信息沟’将会出现并扩大一个社会群体与另一个社会群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问题上的知识距离。”①最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Tichenor)、多诺霍(Donohue)和奥利恩(Olien),他们指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量增长时,那些受过较好教育,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比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更好地吸收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斜。②

网络的出现曾使传统大众传播时代长期处于信息匮乏,信息接受不均,形成严重知识差距的人们充满了憧憬:传播技术的改进将会缩减传播成本与费用,节省资源,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与信息流量的增大使受众面临着一个更易接受与丰富的界面,从而提高个人的知识与信息总量;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勾画出“网络大学”、“虚拟教育”、“知识超文档”、“模拟系统”、“自动学徒系统”等设想,并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然而,令人遣憾的是,现实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理想。也许在某些特定知识方面,网络确实缩小了人们的知识差距;但从知识总量来看,不得不悲哀地承认网络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大众媒介下业已形成的知识分布的不均衡。

进入网络的经济和文化壁垒

当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产生并试图普及时,面临最严峻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报业如此,广播如此,电视如此,网络更不会例外。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民主与自由常常只是针对那些能挣脱经济束缚的进入者而言。这样,在媒介可进入者与不可进入者之间便形成了和媒介接触程度及几率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知识沟”的形成。显然,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网络所面临的经济壁垒要坚固厚实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成为有经济能力者享有的特权。据了解,目前网络的普及率仅约为1%,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成为网络普及的瓶颈:70%以上的农村人口造成了中国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他们甚至不知电脑为何物;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性网络接触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上网费用仍较高,用户也不得不考虑其有限的经济支付能力。正如美国旧金山一位咨询专家所言:“我们很难想象不花很高代价就能普遍访问计算机服务。对于计算机行业的人来说,每月支付17美元的服务费不算一回事,但对于收入较低的人来说,可能成为负担。”据2002年1月《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网络用户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分别为10.4%、9.8%、9.2%,而在经济落后的、青海、宁夏等地分布极少,分别为0.1%、0.2%、0.3%。③特别是在某些贫困山区,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一段差距,计算机普及难以提上教学日程。因而,这种媒介分布率与接触度的强烈反差,引起知识、信息接近程度的差别,从而形成地区间的“知识沟”扩散。

除去上网费用,地区性经济差别因素之外,额外服务费用的支付对于一般用户而言也是一个难以攻破的经济壁垒。随着技术革新的日益发展,新的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价值将逐渐为受众所接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的软件内容、服务成本使人望而却步,某些网站在接纳新用户时以高昂的进入费用作为条件,从而设置了又一道经济关卡。为此,美国传播学者马克·利维如此悲叹:“我常常为传播与技术正日益冷酷无情地把世界隔离成两个营垒而深感忧虑。一座营垒由那些受到良好教育而且极具经济实力的信息贵族把持据守,他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经营者,控制着传播工具与条件。另一座营垒则属于传播圈的‘下层阶级’,这里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巨大的传播机器的摆布下过着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④

从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的角度来看,网络传播中“知识沟”扩散的趋势也在所难免。前文已述,中国农村仍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仍相当低,而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较之于传统大众媒介,在使用与操作方面,对用户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阅读能力。网络虽然具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画面、图像、音乐等,但总的说来,文字是基础,其他手段是辅助,很难想象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仅从画面中能领悟出某些东西,更何况文字往往又是搜索网站、资料的必然途径。2)语言能力。网络90%的信息使用的是英语,虽然在中国,英语被作为一个重点科目加以普及,然而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到位和学习目的偏差等多种因素,到底有多少人能通畅流利、毫不费力地阅读英文网站并获取信息还得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即使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英文网站时也会显得手足无措,更何况尚未接触过英语的人不计其数。3)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简单地打开机器,阅读新闻,收发邮件,这是每一个接触过网络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然而如何高效、快速、准确地从网上获取特定资料就不会显得那么轻松,势必要求使用者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对网络的充分认识。同时,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接受新技术也较快,且他们有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而文化水平低者囿于自身能力所限,无法充分利用或有效利用网络来获取资源。然而,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网络使用有效与否并不是一个全然正比的关系,实证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年龄、学习状况等原因,最善于使用网络的是高中、大专与

本科生,而具有博士学历的用户仅为0.4%。⑤在这里,知识的专业化成为知识总量增长的阻碍。 进入者的错识与迷途

正如一位传播学者所说:网络可以提供平等机会和民主传播,但仅限于那些可进入者。那是否意味着所有的进入者在相同的硬件设备、社会条件下获取同质同量的信息与知识呢?当然不是。这里的平等、民主仅是指可能性意义上的平等、民主,而不是必然的平等、民主。也就是说,即使在进入者中,由于对网络不同的态度、观念及使用方式同样会形成知识与信息摄取的不均衡,这时,“知识沟”就会产生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散。

众所周知,传统大众媒介具有信息供应、娱乐休闲、文化教育、舆论监督等多项功能,但网络的出现将媒介功能的形式多样性发挥到极致,并扩展出许多新内容。这种功能选择空间的扩大为用户接触媒介的兴趣、动机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用户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或信息的获取,而是被分散到其他诸如时尚流行、娱乐等更具吸引力的功能上去。据了解,在中国相当一部分拥有电脑的家庭,其主要用途不是用来帮助学习,获取信息或处理文件,而是用来玩电脑游戏和看影碟。台湾学者在网络个案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网虫”,他们连续20个小时在线而乐此不疲,然而并非在阅读或查询资料,而是昼夜不分地玩游戏或网上聊天。与此对照,那些非“网虫”的学生则主要通过信息检索系统和万维网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这种在线时间的过度和网络使用方式的后果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⑥于是一条横亘在“网虫”与“非网虫”,“非理性者”与“理性者”之间的“知识沟”便形成了。前者非但未能获取有效的知识或信息,而且放弃了通过其他途径或媒介获得信息以缩邪知识沟”的机会。而能正确使用网络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正是那部分理性而有节制的人。

信息需求的差别与网络的反合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