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

知识管理学论文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1.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关系的探讨

英国研究者DellisF·Reanlon在《Knowledgemanagement:thedisciplineforinformationandlibraryscienceprofessionals》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图书情报人员其实就是知识管理者,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也应该在知识管理学研究的范畴内;在就业市场的变化来看,知识管理中的很多重要岗位(如知识主管、知识管理系统主管、无形财产管理主管等)正在被管理、财务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所占据,所以我们应该加快速度把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引入到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中;中国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两人对书目的整理,其实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从广义上来讲,知识管理内容包括对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知识活动等诸多要素的一种管理;可是从狭义方面来讲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本身的一种管理,这和通过运用知识进行贮存、优化控制,为了全体人民的自由、平等进行检索和获取知识而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极其相似;另外,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的事物除了继承旧事物已有的特点之外,必然包含新的的特点,不应该把它们分开看待。故知识管理应该属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之内。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和内容的探讨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不同于企业方面的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并不强调竞争能力,而是侧重于怎样发掘知识,怎样组织知识,怎样方便用户的使用。但是,图书馆员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并不相同。DavenPortandCronin指出,大量信息专业人员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两门学科[5]。Holsapple和Joshi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组织实体为完成目标和规划,以增加自身价值的方式,系统的、有目的拓展、开发与应用可用知识的努力及活动[6]。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崔波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7]。目前这个定义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图书馆可以以这个概念做借鉴来开展管理的有关活动。(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国内外图书馆学家都有不同的阐释。英国图书馆学者Lee和Hwa-Wei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发展,用户服务,资源共享与联网。Holsapple和Joshi都认为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应包含:个人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跨组织知识管理以及国家知识管理等4个层次方面的内容。对于图书馆来说,从自身发展而言开展知识管理应该归为组织知识管理范畴,而从职能来讲又包含了为个人、组织和国家提供知识管理服务的性质。我们既然把图书馆知识管理放在更高的目标来进行定位的话,那么就必然要求它的管理内容具有独特性;而在国内有部分学者提出知识管理应该包含有:知识管理员、知识组织、虚拟知识资源、知识服务资源管理、应用理论,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内容应该包括:知识创新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应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四个方面。笔者赞同这一说法,它以知识资源为基点,以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为手段,兼顾知识创新的应用进而系统而有科学的构成了知识管理的内容。、

二、对图书馆学研究具体内容的影响

图书馆从图书收藏机构转换成为公众服务的信息管理机构,现在正向知识管理机构逐渐转变。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实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既然图书馆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也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将会涉及很多领域,例如图书馆本身知识管理的有关内容、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如何能够满足读者需求、有关知识流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等。为了能够使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变化。

1.加重管理学的色彩,建立新型的图书馆学知识管理

图书馆学属于管理学学科。随着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不能仅仅只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图书馆的内部知识进行有要的科学管理,也要研究其他组织机构中的知识管理问题,如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知识管理措施和知识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而探求出更好的方法为图书馆服务。

2.做出适时调整,建立新型图书馆服务机制

图书馆现已从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过渡到为其提供知识服务,因此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不但要广泛的搜集各种载体的文献,将其有关的内容收集整理,并分析、开发、组织甚至是重组进而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将其以合理快捷的方式传递给用户,以促进客观知识的有效利用,推动社会知识创新。在这个因特网逐渐普遍的时代,由于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信息资源的不断数字化,缩微信息、音像信息、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多媒体文献的大量增长,数字化知识资源正在逐步成为图书馆藏书的主体内容,因此知识管理也将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内容。另外,因特网上出现了海量的信息,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周到的知识服务,我们将利用知识编码和知识服务的方式将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显性化,通过组织知识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知识挖掘”目标以及科学的知识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知识导航”目标,以便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当前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对有效地对文献信息的进行检索并挖掘出有关的知识能力提出了要求。图书馆学应将有关方面的知识纳入到研究之中,使图书馆馆员能够有效地与读者、用户进行过沟通,由此也为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从而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

3.增加知识,扩展图书馆学教育内容

图书馆学的教育是为图书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就会影响图书馆工作的质量。随着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知识管理渗透到图书馆学中,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原有本学科的内容的基础之上,开设有关知识管理方面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如企业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等,这样有利于扩宽图书专业人有关知识管理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知识管理的敏感度;其次,在培养模式研究上,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就21世纪以前的中国而言,图书馆学教育总体来讲是侧重于对理论的学习,但是,在进入到图书馆知识管理时代后,能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快速的提取出隐性知识、连接显性知识,有理论是不够的,对其实践要求更高;再次,有关文献检索课等有关有网络信息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科有所增加。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是运用于网络环境下,运用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知识重组管理、在信息搜集和预处理基础上,运用知识进行信息的精选、挖掘,从中感知、获取有用的知识单元,对其进行重新组合的只是组织管理、既要充分开发馆藏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其网络资源共享;又要积极挖掘网络资源,由专业人员对庞杂无序、鱼龙混杂的网络资源进行鉴别、加工、整理,使之优化有序的知识资源管理以及使读者或用户能够快速的获得所需知识的知识传播管理和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知识创新的知识创新管理,这些都要求有关学科的逐步进行开设。

4.广涉内容,扩大图书馆学成果的适用范围

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而扩大。随着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中渐以成体系,与其学科属性———管理学相融合,以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知识管理就会对图书馆学产生相应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学思想,积极参与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成果不但能够解决图书馆机构内部的知识管理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社会上一些机构中或者个人的知识管理问题。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寻找所需的知识,有可能使用网站查询也可能登陆数字图书馆。而数字图书馆面对多层次的用户的不同需求做出适时的服务,就如同仁们随身携带的百科全书。于是,图书馆学研究就有可能融入更广泛的知识经济活动中去,不仅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汲取学科养分,进而不断发展图书馆专业知识;而且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也将会不断扩大,从而产生更加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图书馆学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

隐性知识是把人的智力和创造性视为管理的对象和组织的重要资源,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代劳。而知识管理的关键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怎样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提取出来,供人们识别和理解的方法理论的图书馆学应该把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取和组织隐性知识,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积极实现两者的转化。

2.重视用户的研究

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知识服务机构的迅猛发展,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核心标准已经从拥有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多寡逐步转化为是否具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说能否及时解决读者提出的问题并创造一定的价值。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用户问题的知识内涵、了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挖掘出相关的知识以及传递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图书馆学重视对用户的研究,可以借鉴信息咨询机构为用户服务的做法,如建立合理的用户服务档案、专家档案、专题知识库等。

3.重视知识管理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虽然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教学活动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因此知识管理对于课程的教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知识管理这一应用于企业中的管理思想运用到数据库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前言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资本。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使组织中的成员拥有更多的能够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使每个组织成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提升整个组织的绩效,使一个组织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断进步和成长。

我们的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是更有效地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这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尽管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但我们认为,它对于学校课程的教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知识管理这一应用于企业中的管理思想运用到数据库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教学组织和一般的企业组织在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目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分析了教学中应用和实施知识管理和一般的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有哪些类似的、可比的地方,又有哪些是教学活动所特有的。然后,根据数据库课程教学的特点确定如何借鉴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来实施针对数据库课程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管理。

二、教学与一般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比较

不管是企业中的员工还是在校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都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获得的,知识管理是围绕知识学习活动的管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交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管理。如果把教师和学生看作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和一般的企业组织在知识学习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教学中的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企业大体相似,企业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实施知识管理的环境不一样,教学中的知识管理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所注重的问题还是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

·教学中涉及的知识主要是显性的,而企业更关注隐性知识的管理;

·教学中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因而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是很关键的,而企业中的核心知识分布在各种企业内部资料库、各个专家和技术骨干的头脑中,因而如何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和手段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利用这些知识是企业所关注的;

·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主动性,而在企业则更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与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中的知识是为将来作准备的,注重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企业中知识很快就会被应用,创造价值,因而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教学活动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教学安排合理与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企业中的知识活动是应工作需要而随时发生的,因而需将知识管理融入业务流程。

三、知识管理在数据库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作为计算机类的有关信息处理的基础课,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而不仅是理论上的、定性的分析,要求学生最终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运用数据库的有关理论、方法,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信息处理方案,并辅助开发成员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它和其他计算机类的课程,如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不同,它的专业覆盖范围比较广。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量急剧膨胀的情况下,无论哪一类专业都要面对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的问题,所以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数据库的有关知识,其他专业,特别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具备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是理科背景不同,这些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科兼收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彼此也很难说服对方,要促进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必须给他们一定的磨合的时间和机会。

通过前面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得出的许多经验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但不能全部照搬,需要就教学的特点进行调整,我们主要从促教、促学、促交流三个方面,以我们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为背景进行知识管理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担当专家的角色通过各项教学活动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应该课程要求的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能否有效地传授知识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状况;然后对教学内容作精心安排;最后是建立教学方法知识库。

对于初次参加一门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教师所传授的是新知识。根据知识管理理论,个体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是与其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密切相关的,一项新的知识能被吸收加入到个人的知识库中的必要条件是新的知识和其原有的知识之间要有关联。因此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需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在正式上课之前通过查看任课班级已经学习了哪些课程、学生中文/理科背景来进行初步的了解。在第一节课,通过课堂提问这一现场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据此,在保证课程大纲要求的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计划安排。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宝贵的资源,应该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参照企业建立企业知识库的方法建立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库,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按课程收集、整理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成功的教学方法、教学心得体会、教学案例、课堂教学组织、教案设计等等,建立教学知识资源网,供广大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研习。这种方法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教学知识的效用,覆盖更多的教师,使他们受益,进而使学生受益,也使得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得以延续。这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不一样的。精品课程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其中不乏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但这种设计、方法是否有效,未必均已得到证实。而进入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库的教学方法已被证实是有效的、成功的。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和企业中员工主动地自主地学习知识不同,学生们学习知识很多是被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知识所能发挥的效用不甚了解,只是为了考试、证书之类的,这不利于知识的真正吸收、能力的提高。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将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其次作业设计要给学生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最后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学习知识的动力来源于对知识所能发挥的效用的认识,而这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期望,将课程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有用的。在开学后的第一次课,除了通常的介绍课程主要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安排、考核等之外,我们一定要将课程和学生的专业背景、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可能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所帮助。

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在课堂上、课本、其他参考资料上获取的知识进行综合化,进行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这些是知识转化为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作业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普遍,经过对学生作业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认为对于那些比较“死”的作业,自己做一遍和抄一遍没有多大区别,做了也没什么成就感。而对于比较“活”的题目,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学生之间并不能确定谁的答案就是绝对正确的,求解这样的题,不仅需要课本、课堂上的概念知识,还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再融入每个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技巧,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因而,学生在完成这样的作业后会有一种成就感,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随便抄。因此,在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应尽量出一些比较“活”的题,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是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中,员工掌握知识的多少决定其在企业中的工作地位和薪资收入,同时,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敬也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很少能给学生物质上的激励,因此,精神上的激励应该成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在老师和学生面前展示自己学习研究的成果可以让学生颇有成就感,同时也可以赢得其他同学的认同,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声望。每次作业中,我们可以选取一部分学生,让他们以PPT报告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建议和评判。对于作业完成得不好的学生,可以促进他们今后做出更大的努力来赢回自己的声望,对于作业完成比较好的学生,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鼓励。

(三)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传统的教学是知识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传授的主要是显性知识,知识的来源比较单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这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分享。要促进教学中的知识共享与交流,我们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拓宽学习交流的渠道和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学习组织。

在课堂上,我们还是应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也应该留些时间让学生提问和讨论。讲完一段内容,应该稍作停留,看看学生有什么问题,请他们提出来,其他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尝试着来回答或补充这些问题。课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MSN等进行,及时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以外的有关课程学习的交流,访问学习资源网站、参加一些网上论坛、学习社区。通过参与课外的学习交流,学生能接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讲过的东西,从而能弥补仅靠教师传授的不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课程网上学习社可以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集中、更加便捷,一些在课堂上没有讨论完的问题可以在课后、在网上得以继续。

在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建立起学习组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以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共享。比如在进行分组讨论和分组实验时,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讨论主题和实验内容设计一些调查问卷,了解大家的学习状况和知识结构,对小组成员的结构进行调配,既要考虑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又要考虑成员的知识结构配置,在保证成员之没有冲突、敌视的情况下,使同组成员之间的知识结构既不能相差太远。同时有要保持成员之间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次,要定期举行集体的交流活动,主要目的是相互传递信息,交流对付学习中的难题、提高实验操作技巧的经验。对一些好的实验操作进行流程定制,在课堂上作为标杆演示。当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和教育者时,他们的学习、创造与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将被大大提高。学生间的交流与知识的流转将变得更为主动,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定式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一项基本理论,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野中郁次郎对知识创生的四种范式及相关场域(Place)进行了理论阐述,从而形成了广为接受的SECI模型理论。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或观察专家的实践过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这一过程发生在“原创场”中,它是富含现实问题和专家经验的活动情境,是知识创造的起点。外化(Extermalization)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将个人感受到的知识与技能,用隐喻、类比、模型的方式进行表达,这体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者自身隐性知识的表征,包括表象、情感、思考,借助语言和图像表示出来,二是学习者感受他人的表象、情感、反思之后,用语言和图像进行表达。显性化过程在“对话场”中展开,它是一种自我反思和相互交流的空间。融合(Combination)指的是显性知识系统化的过程,这意味着显性知识的联结,从现有的显性知识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获取和综合来自外部的显性知识,其次是谋求显性知识的系统化及其传递与普及。显性知识的融合发生在“系统场”中,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知识系统的常用工具,如文本编辑、图片制作、作品发表等技术工具。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指从显性知识得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将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用于实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新的观念、方法和技巧,也即新的隐性知识。内化过程在“实践场”中进行,它包括了融合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和新的隐性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学习者对显性知识进行应用、检验和发展[5]。近年来这一理论模型在教育界也受到了重视和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策略上尚有所欠缺,产生的积极作用也相当有限。本文通过分析教师教学工作和教师学习过程中的特点,结合该模型在企业界的应用,以课程建设的需要为目标,尝试构建教学团队进行知识管理的策略。

1.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社会化策略社会化(又称群化)是指从一位教师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位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在这一阶段隐性知识得到传递、共享和创新。一位新手观摩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过程,从中学习教学技能的利用和决策的智慧,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的隐性知识体现在教学行为和日常活动之中,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技能和智慧,对于教学活动至为重要,因此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提升,关键在于改善教师个体隐性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品质。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往往难以描述甚至无法言传只能身教,所以知识的社会化通常是以直接的人际交往形式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策略主要是教学观摩、协同备课以及师徒传授等形式。一个教学团队通常具有相同的教学任务,而教师个体也具有相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这是其实现知识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当这些教师处在同一个空间和任务情境下,他们观察和理解同事的分析、设计、管理、决策和实施等教学行为相当便利和容易。经由这一过程,教师可以获取教学经验和技巧,甚至可以结合其他教师的教学智慧或不足之处而发展出新的知识或技巧,也就是隐性知识的创新。师徒传授的机制更便于隐性知识的传播。由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和能力扎实的专家型教师担任师傅,具体指导一两名新手型教师,这种机制由于教学任务的真实性、师徒关系的密切以及时空的一致性等优势,给新手教师的观摩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基于视频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获得隐性知识的途径。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优秀的教学课例,或许难以通过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但却可以录制成视频供人观摩。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等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优秀视频资源,这对于学习者是珍贵的学习资源,对于教师同行同样是值得揣摩和借鉴的,当前这甚至成为教师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教学团队知识管理外化阶段的策略知识管理的外化是指教师个体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显性知识。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分析归纳其中的规律,并写作成文,这就是知识的外化,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将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或者转化为图标符号等形式从而实现了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经验到理论的提升。知识的显性化对于教师个人是一个知识升华的过程,有助于隐性知识得以理顺和规范化,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优化,促进个人知识体系的发展。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结果即一些相关的文本、图表图形、公式等将有利于知识的分享,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这些有形的媒介理解并接受这些知识,从宏观来看,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使得人类的智慧和文化得以传承,从微观来看,这是组织内部实现知识共享的基本途径。在SECI模型的四种转化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6]。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隐性知识还没有得以描述时难以传播,必须依靠行为者个体借助一定的方法,并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实现更广泛的共享。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显性化,一般来说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比较容易阐述,可以通过常规的叙述形式进行表达。而一些深层次的知识则难以直接描述,主要原因是语言系统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没有可以直接利用的表述模式和符号,在实践中,人们往往通过类比、隐喻、假设以及深度谈话等方式将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教学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常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可以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教学叙事、教学汇报以及学术写作。教育叙事类似于日记,是为自己写作自己的故事,意在记录和反思。教师将个人的教学经历以教学叙事的形式叙述成文,对自己教学的观念和行动进行反思,有利于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转化,使之得到有序的生长和理性的升华,使感性的经验发展为理性的认识,发展为固有的能力。教学叙事的出发点是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典型和真实的案例却有利于他人借鉴和研究。教学汇报是面向他人将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巧、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践行的原则等默会知识进行描述和传播,也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基本形式。当个人的教学经验持续积累以致足够丰富,在理论上形成了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可以进行学术写作,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表达个人的隐性知识。此外,在教学团队中可以采取教学研讨的形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深入的交流互动中,教师的经验和观念相互碰撞,往往可以使潜在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呈现出来,这是以集体智慧进行知识创新的形式。

3.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融合阶段的策略融合阶段是一个教学团队将其掌握的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并整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获得新的发现,得到新的知识过程[7],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融合指的是将教师个体的显性知识组合成系统化的课程知识的过程,其重点是建立一个可以重复利用的知识体系以实现信息的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这一阶段的主要挑战是:大量知识被个体独占或隐藏,并且存在于不同的媒介中,使其难于整合和检索。教学团队需要建立结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将从教师个体收集到的显性知识进行规范化加工整理,甚至还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利用这些知识,对其用途和使用方式进行补充、调整和说明,并对其进行归档和排序,最终使教师个体的知识归并到课程的核心内容中,而其他教师可以方便地吸收和利用,以实现课程教学的发展。当然,在实践中还可以针对有形的知识材料制定明确的集中和管理制度,比如固定的场所或信息化平台、集中的规则以及便利且规范的借阅制度等等。

4.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内化策略知识管理的内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7]。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可以在实践中得以直接利用的,体现在书籍资料或网络世界中的显性知识必须经由主体的学习并内化到其内部的知识体系中,最后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发挥作用。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一个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对于教育教学同样如此,课程的知识体系、各种具体化的教学资源,以及各种规范和要求等资料必须经由教师的学习,融合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并经由教学组织和传播,在实践中转化为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教学。在内化阶段,教师汲取了整个教学团队的智慧,并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从而实现了教学绩效的提升。为了保障教师借助有形资料进行学习的实施,首要的策略就是由学校或者教学团队进行教师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建设,即保证教师有适当的学习场所,有丰富的专业书籍资料,还要有便利教师网络化学习的软硬件资源。其次,需要建立教师学习的制度和规范,既引导教师开展个人化的自主学习,积极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源,又要组织教师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团队学习,通过定期和非定期的研讨会进行交流讨论以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还可以组织教师做报告或邀请专家名师做讲座等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此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对教师学习进行反馈,奖励先进督促后进以实现对教师学习行为的强化。以上知识管理的四个阶段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实践过程,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起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循环过程;四个阶段的循环也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就教学团队而言,教师可以考察学习团队成员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资源,也可以在团队之外进行学习,甚至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四个阶段的实施策略也不必相互独立和排斥,比如教学研讨策略,它既有利于教师之间直接的观摩学习,也有利隐性知识的表达,还可以实现知识的融合,甚至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贯穿了整个知识管理过程。所以,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实施及其策略的应用要形成一定的规范,又要足够灵活,需要根据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课程建设的任务与目标、教学团队的发展情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机制和规则,有所侧重地选择和实施策略,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调整优化。

二、教学团队进行知识管理的原则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知识经济时代中技术迅猛发展促使信息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海量信息,人们接受、获得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日益纷繁复杂,如何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进行信息的挖掘和运用成为人们逐渐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人们具备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个人知识的管理者,从而提高自身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个人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

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知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知道一件事物,另一种是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它”,前者我们称为隐性知识,后者称为显性知识.人类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充斥着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者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知识,知识可以是学习者通过对信息加以提炼、转化和表述形成的,也可以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难以被表述出来的.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更新、利用和评价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指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被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美国的PaulA·Dorsey教授提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广义定义:“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一套科学方法,它可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提升个人工作效率,提高应变能力.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与时展密切关联,只有不断发展的新知识才能为教育技术注入新活力,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分支学科,它关注的焦点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它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获取改善教学的方法,并且强调能够在相同的教学情境中重复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技术的本质属性即可重复性.同时,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着重研究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

3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策略.只有了解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才能使教育技术本科生把握好学习的方向,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真正利用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和现代技术高效的结合,从而优化、完善个人知识结构体系,提升个人对信息的感知和认识并进行提炼、转化和表述,使其真正为个人所用,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下面以赤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方式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要求其具有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设计与开发和应用与评价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的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就是围绕着这些能力要求进行设置的.首先,学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知识,使之具备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和专业理论修养;教育技术导论的学习引领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概况、核心思想和基本观念以及专业范围和主要研究方向,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特征,展示本学科主要方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教育技术学是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门专业,更是教育知识、媒体技术和教学艺术相互渗透的学科,要求学生文理兼备,学生在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学基础、广播电视编导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编程语言、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实践性课程,具体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课件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编程软件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等,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软件在知识加工的基础上形成实践作品.由于当今技术的更新速度飞快,各类信息数据和知识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生具备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快速学习软件并能够实践应用的能力,因此学习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就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个人知识管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对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模糊不清,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欠缺,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库,不能够将知识进行很好的整合,终身程度不够;其次,在进行知识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精神.

4利用个人知识管理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者获得知识的途径和种类多种多样,具备个人知识管理意识的人才是真正适应时代的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集教育理论、媒体技术和教学艺术于一体的学科,所学科目范围广、内容深、实践性强、更新快,在没有完全将一门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另一门技术又接踵而至,能够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个人职业发展和能力水平提升的有效办法和手段,如何利用工具将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1几种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4.1.1个人知识管理工具———iNota这是一套个人知识管理编辑工具,以树状结构来分类及管理资料,包含详细的资料注解,可通过拖曳或剪贴的方式取得文字或图形,可自动转成XML文件,并以自动化的方式整理、归类,利用重点注记及内容加值的方法,建立个人的目录与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处理与知识吸收的效率.iNota的主要功能特色包括简易的操作接口、清晰的资料分类、详细的资料批注、简明的搜寻方式、轻松的数据储取和自动转存档案等.

4.1.2知识的交流与共享———Blog(也称博客)Blog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技术门槛较低,简单易操作,容易生成.Blog是基于网络的类似个人网站的表现形式(见图1和图2),可以时时更新,可以“帖子”,也可以对个性化的知识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进行链接,可以利用Blog完成数字化学习笔记,随时记录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和思路,能够减少知识信息的流失.同时,Blog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期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Blog经济实用,对个人信息的获取组织、表达交流和安全性等都提供了适当的支持,是一个相对理想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4.1.3个人知识管理工具———WizWiz(为知)(见图3)集收集资料、截图、加密文档于一体,可以快速保存网页和离线浏览,能够随时随地记录灵感和想法,具有丰富的编辑功能,可以和谷歌日历同步(见图4),有丰富的接口导入数据,是一款主体功能丰富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4.2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容,医学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开展知识服务的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医学知识库和建立知识服务的渠道。

l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通过系统的管理,组织知识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创新能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管理是对知识与人的管理,它搭建了一个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之间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扩散与增值。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邱均平教授…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在所需时间得到特定知识的效率和能力。人类是无法直接管理知识的,但可通过间接管理掌握知识和表达知识的信息来实现知识管理。

2医学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它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以提高竞争力。医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对医学知识的科学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医务人员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从目前国内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情况来看,医学图书馆已经具备了实现知识管理的潜在条件。但是知识管理还没广泛运用到实践中,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未跟上。如果图书馆的工作环境、技术设备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管理者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经验,就会束缚知识和信息效能的发挥。医学图书馆只有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才能适应其发展。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医学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解决重硬件、轻软件,重信息、轻知识等问题,以知识服务来满足医务人员对知识的更高要求,使服务的内容更符合用户的需求。另外,医学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上,对知识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而知识管理则是通过引导、调节上述4个环节实现其价值的,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所以,运用知识管理是增强医学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

3医学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旨在建立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知识组织、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行为。它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以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为目标。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内涵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3.1显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正式的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并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的知识,存储在各种类型的载体上,编码在手册、程序和规则中,以便传播和共享J。显性知识表现为静态的知识实体,主要是以文档、邮件、报告等形式存储于纸张等传统介质上,也可以存储在光盘、磁盘、数据库中。显性知识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图书馆显性知识资源主要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显性知识的管理是对显性知识进行鉴别、选择、整理、组织、加工,使之有序化,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传统图书馆业务流程包括文献信息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参考咨询等,虽然分工很细,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服务高效、快捷、综合、互动和即时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是显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方面J。现阶段显性知识管理的重点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两个方面。前者是将本馆收藏的传统医学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等。

医学图书馆的专业特色比较突出,应针对现有馆藏、馆藏特点、馆藏发展计划、本地区合作计划等,将现有馆藏文献信息有重点、有计划地数字化。后者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_4J。医学图书馆应通过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综合、加工、处理,使大量庞杂、无序的网上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对这两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强馆藏特色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的建设,能帮助医务人员方便、快捷地利用医学文献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3.2隐性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是指不能用文字记述的难以交流的知识,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信仰、观点、经验、教训、技术能力等方面。图书馆的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馆员个体和馆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不易被复制或获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图书馆外部获取的隐性知识。据预测,隐性知识约占知识总量的9o%,而经过编码的显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足10%。挖掘、开发图书馆隐性知识,可以提高图书馆员的能动性,更好地促进显性知识建设。因此,对图书馆隐性知识进行积极的管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

隐性知识的管理以知识的发现、组织、传播和利用为基础,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因此,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在知识功能,这是一种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要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全面管理,首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医学情报学知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还要有较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以及积极的进取精神。目前,大部分医学图书馆只满足于读者一般的“寻找书籍”而非“寻找知识”的需求,馆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因此,医学图书馆要培养一支以知识为动力的馆员队伍,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知识共享,推动图书馆和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通过倡导个人终生学习的风气,打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营造一个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文风气,树立互惠观和整体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建立一种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图书馆员的学习、进取和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与他人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和经验。还要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高科技手段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知识网络,充分挖掘各种载体形态信息资源中蕴含的隐性知识,为知识交流和共享创造条件。图书馆要创建一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动的机制和平台,通过图书情报工作者隐性知识的表述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各个部门及其成员共享、学习。

4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服务

20世纪后期,我国引人了知识服务的理念。就知识服务的内容与方式而言,知识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的搜集、析取、创新、集成而形成的知识产品和能力为基础,以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和问题环境分析为依据,以知识创新与用户解决问题方案为目标,以满足个性化、专业性知识需求为目的,将服务跟踪直接融人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动态地、连续地向用户提供符合需求的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对医学专业知识深层次的收集、组织、传播、交流和利用,满足医务工作者对显性医学知识的需求,使其内化为医务工作者自身可用的隐性医学知识。其核心是要为医务工作者搭建一个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的平台,为医院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知识服务。

4.1知识服务的内容

4.1.1知识组织。是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揭示,使之有序化。其机制就是将庞大的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结构序化为知识库。这个序化的过程就是对现有信息进行描述或依据方案进行标引和标准化的过程。知识组织是有效控制、传递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4.1.2知识挖掘。是指根据用户的具体研究要求,对大量已积累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定性定量的增值处理来发现隐含在文献中的知识,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当前,各种信息数量巨大、无序、优劣混杂,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要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服务,就必须用智能化手段挖掘隐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

4.1.3知识开发。是生产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方案和知识产品的过程,或者说是实现知识方案的加工过程。这一阶段应针对具体的用途和目标,采集不同类别的知识信息,对其进行深层次加工,寻求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

4.1.4构建知识服务的技术平台。构建一个以新型技术为基础的平台,即在用户与知识之间搭建一个网络化的桥梁。

4.2知识服务的特征知识服务是一种用户目标驱动的、定制化的、全程式的、面向增值的、基于集成的、手段现代化的、服务效果效益化的高智能服务。因此,知识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服务。它把文献所含的知识通过图书馆的服务转移给读者,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构建医学知识库

知识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图书馆具有知识宝库的优势,有能力和条件广泛收集各时代、各个国家、各知识领域和各类型的信息资源,并提供给所需的用户,满足他们基于知识创新的需求。图书馆从用户的角度配置知识和信息,采取一种能够互动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与用户共同对信息、知识进行发掘、传播。从医院的特殊角度出发,构建和完善医学知识库和各类专家知识库是医学图书馆组织和实施知识服务的重要步骤。

知识库是一种将个人头脑中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类人员的紧密协调,将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的方法和工具。构建医学知识库是医学知识管理的基础,整合不同层面的医学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地将知识的力量扩大,而且能够使医学知识得到精化。因而医学知识库的建设是决定医学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

传统医学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侧重于表达知识的记录型信息,即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忽视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知识、工作技巧等)的管理。其实,隐性知识对知识创新更为有效。它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或者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是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性知识,不易被他人获知。有效地组织隐性知识,发现并提炼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对其进行集合组织,建立医学知识库,才能实现知识的转换和创新。

医学图书馆与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医学知识服务系统,改变了过去以揭示文献外在特征的传统服务模式,实现了以描述文献中内容为对象的服务模式,将分散在不同文献、不同类别的疾病知识集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以图书知识内容为对象的服务体系。其目的是为从事医学教育、临床、药物研究及相关专业的各类人员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和了解医药学知识的工具。该知识库在人体疾病、病症和体征、各类诊断检查、治疗手段、药物以及循证医学证据之间建立起相互参照关系,实现深层次的跨库应用以及对知识的精化,并将静态的、独立的知识因子动态地、多维地组织在一起,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各语义问的网状关系。因此,该库是将文献数字化过程与发掘图书的知识结合起来,使各类不同教科书、专著合为一体,实现纸质文献无法实现的知识体内容的有效链接,产生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便于各类医学专业人员方便、快捷地查找有关医药学知识,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

6建立医学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渠道

医院的医疗工作与医学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紧密联系的。首先,图书馆员如果能够参与到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如查房、病案讨论、教学课程研讨和科研立题讨论等,就能及时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经过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后的新知识。对医疗与教学科研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显性医学知识,如病案资料、医务人员撰写的论文、总结和专著等],图书馆员也应注意收集、整理、加工,将其转化为可重复利用和检索的知识并加以存储,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为知识服务提供保障。其次,医院聚集了一大批名望高、造诣深、影响大的专家教授,他们在医院发展、医学创新中具有特别重要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员应及时为他们提供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核心信息源,使其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获取他们定制的信息。图书馆还应开展定题服务,全面准确地掌握国内外的有关情报,为学科带头人科研立项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防止重复研究开发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在网络聊天、知识搜索、信息保密、人际沟通方面的管理问题,提出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管工作的应变办法。

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于1967年首次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且不断更新的概念。在传统三大媒体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媒体”概念,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因特网的“新媒体”性质。于是,因特网就成了一个媒体的媒体,它使传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像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移动多媒体等,都是“新媒体”的“家庭成员”。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主体、客体、技术、内容、形式,以及传播信息的数量、速度、传播观念等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使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面对这一变化,学生管理遭遇了双重“洗礼”:一方面,新媒体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效率;新媒体支持点对点和互动性的传播,改善了师生沟通并创造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新媒体使学生工作者的权威受到了摇撼。因为“管理者一旦丧失了舆论影响力的主导权,会处于一种劣势,一种失语的危险状态,他的权威性和信任度就会受到挑战”。所以,新媒体对学生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时代将是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在和未来。

一、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工作困境

1.搜索引擎——知识易得.权威不在

随着网络信息搜索方式的发展,学生的知识获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无论什么作业,问题都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找到答案,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依赖感大大下降了。数字化的媒体内容及其带来的便捷复制和即时传播等特点,使得信息数量远远超出学生的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内容大大超出了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当知识搜索的窗户打开时,知识运用的大门却关上了。学生变得不再认同教师的权威,转而依赖于网络搜索。

2.信息传播——全球同步.随时失控

新媒体使得传播模式由传统的“一对多”变为“多对多”,新媒体的“草根性”还使得人人都可以便捷地运用媒体。学生可以通过发短信、写博客、发起群聊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这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同时,新媒体还使得信息内容与信息主体分离,令信息主体更大胆和随意。在新媒体时代,秘密边界越来越模糊,保密时间越来越短暂。虽然,有的学校想出很多办法来加强信息管控,如禁止配备手机、设置与互联网络分开的内部网络,这些方法或许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学校管理者们也无奈地发现,大量的“好消息”和“坏消息”在莫名外泄,新媒体时代,坏事快速传千里,好事也会出远门,无事还会乱生非。一个真实的例子是,北京某艺术学校的学生上课殴打教师,很快就在网上广泛传播,使得校方和学生成为舆论指责的对象。

3.师生沟通——渠道很多.效果很差

过去,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进行沟通,只有通过书信、电话和面谈等有限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沟通是那么的唾手可得,电子邮件、短信、MSN和QQ等聊天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随时、随地和随意。这些沟通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但性质却越来越边缘化。这表现为:一方面,新媒体的普及使这些正式沟通方式越来越个人化,传播内容越来越私密化,正式沟通方式成为私人沟通和休闲娱乐冠冕堂皇的掩护:另~方面,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关联的强化和单个媒体边界的弱化使得学生用于正式沟通的方式多元化,传统的正式沟通在师生沟通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

相应的问题是沟通的渠道虽然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方便,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学生向老师发了一个祝贺教师节快乐的短信,除了表明学生还记得你外,从这个沟通中很难判断出什么其他的信息。就好像有个学生如果提出转学,从那些冠冕堂皇的转学邮件里面似乎并看不出他的动机,最后班主任还是需要亲自沟通。

4.虚拟群体——参加越多,氛围越差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班级开会、学生组织活动、表扬和奖励、学生之间的一些感受交流或者讨论都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的,比如在黑板上写通知或者告示,下发通知、班级组织活动等。但是现在这些变得越来越快捷和简单,群发邮件、群发短信使用等使内部沟通变得更加实时、透明,信息大大丰富,而且传递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可能10分钟前的事情,你马上就知道了。

不仅如此,班机还有QQ群、同学录、班级博客等,这些新媒体工具改变了班级的氛围,也同样带来问题。比如,学生刚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大家都是为了沟通信息,促进学习,久而久之,开始有学生发~些和学习不相关的内容,然后就会引起大家的讨论。学生在QQ群里讨论班主任的长相以及家庭生活,有些学生则通过群发邮件散布小道消息,甚至有一些学生为了取悦大家赢得在同学中的好感,就会花心思在网上闲逛,专门寻找一些休闲娱乐的东西发给大家,还有的班级建有学生的个人主页,可以有BBS论坛、聊天室、建议区、公告栏等。班级的同学分成一派一派的,分别有聊天派、游戏派、论坛派等。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小群体,甚至有各自的网络流行语。总之,弱化了班级正常的团队氛围。

二、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如何应变

无论愿意与否,教师和学生已别无选择地处于新媒体的“围城”之中。站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我们要么调整风帆、顷势而行,要么墨守成规、随波沉沦。哈罗德·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指出,一种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最终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产生。新媒体时代中的学生工作必然面临管理思路的调整变化,以适应新媒体导致的新文化,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新问题。

1.少“管”多“理”

学生管理永远需要与时俱进。在新媒体时代,以管冶人将越来越乏力,而以理服人则既是需要也是出路。以“理”服人最重要的是“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够找出合理的管理办法。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在更加民主和自由的新媒体时代不仅会效果下降,还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其行为,才能找到适宜的管理办法。以网络聊天为例,教师亲身体验就会明了:首先,每个人都有沟通交流的需求,网络聊天就是满足需求的一种方式;其次,每个正常人的网络聊天行为是理智的,他们将其视为手段而非目的;第三,这种工具可以为学习所用,为学习和生活交流提供便利。

2.重“用”轻“有”

从长远的立场看,拥有信息和知识只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可以复制和再生的:而运用知识和信息是一种能力,这是不可模仿和替代的。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的新媒体时代,帮助学生从信息的海洋中分辨有用的信息并利用它们,才是当务之急。网络上获得的仅仅是知识,但是每个人的实践经历是不一样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就能把这些间接的冰冷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题材,成为大家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传统的讨论式学习、兴趣小组、读书会等形式,将网络上的知识和学生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为知识转变为能力搭建通道。

3.以“导”代“禁”

媒体本身只有功能之别而无好坏之分,能为学生所爱同样能为学习所用。因此,教师与学生工作者与其花心思设置屏障,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禁止学生上网,禁止学生玩游戏,不如多考虑如何利用新媒体为学习、为提升能力服务。一些学校利用局域网搭建内部交流的良好平台;许多班级在QQ和MSN上建立各种“群”,为处在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学生开辟虚拟会议室;通过聊天工具群发信息,已成为许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传递资讯的常用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程序,把枯燥的学习素材整合成音形色兼备的多媒体,变“娱乐软件”为“学习软件”。

4.以“诚”取“信”

既然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开放性使得信息管控能力越来越弱,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何不坦诚相见。主动传达正确的信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获得外部的理解和关注,才是新媒体时代有效的信息管理方式。新媒体不仅能带来沟通便利,更将是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它不仅能强化“正式沟通”的某些长处,也能弥补其现代化沟通中的功能缺失。博客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写博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博客。教师不妨开设自己的博客,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想魅力,交流自己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看法,以扩展师生沟通的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李开复的个人博客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假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都主动开通自己的博客,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经验和价值取向,无疑,我们的课堂将会又一次得到延伸。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知识型员工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如何扬长避短,在企业中发挥和体现自身价值,除了组织管理外,自我管理至关重要。知识型员工的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目标、自我角色认知、自我学习、自我人际关系、自我激励和自我反省管理六个方面。 【论文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优劣势 自我管理 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知识型员工占企业总人数的比重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队伍。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可以从二个层面来研究,一方面是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另一方面是知识型员工的自我管理。 一、知识型员工的优劣势 在企业中,相比其他类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优势: 1.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长。一般都大学毕业,接受过专业教育或培训,较知书达理,法律意识强,接受新生事物快,创新性强,不墨守成规。在企业里从事专业工作,对本专业的知识领域,大都经历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认识过程,这种经历使他们具有专业优势。 2.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和自信。知识型员工有参与确定目标、制定决策的欲望,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对专业的投入意味着他们很少把工作时间定义为每天8小时和每周5天,这种上进心如果和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将形成巨大的力量。 3.起点高。由于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知识,知识型员工新入职企业便会有比普通员工高的地位、工资收入等。高起点对知识型员工既能产生优越感又能产生工作动力。 4.精力集中。相比管理层核心员工,由于不须应对管理等复杂繁琐的日常事物,知识型员工的时间和精力更集中于专业领域,更可能在专业领域取得成绩,为企业做出贡献。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群体,以往的研究文献中大多肯定他们的长处,却忽略了他们的短处。实际上,从不同角度看人,会有不同结论。如果从企业老板的角度看,知识型员工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或称管理难点: (1)不听话。比较清高散漫和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与流水线的操作员工被动地适应设备运转相反,他们倾向于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不易被说服,也不愿受制于呆板的规章制度。但从企业来说,没有统一的指挥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形成合力,企业的任务难于完成。在我国,相当多的企业还未达到民主化的管理层次,领导习惯于下命令,要求下属绝对服从,不喜欢听不同意见,在这样的环境下,知识型员工被认为“不识做”或“书生气”。这里先不论谁是谁非,从适者生存的角度来说,知识型员工的这种“不听话”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自我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2)对专业的忠诚度高于对企业的忠诚度。他们更看中自己在专业方向的发展,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自觉积极地做,与专业关系不大或无关的工作采取消极、应付甚至拒绝的态度,认为做那些事情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但公司的角度来说,希望自己的雇员服从于公司,不但能从事专业工作,还应接受其他的工作安排,以满足人尽其用、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化原则。 (3)团队精神、沟通意识不够。知识型员工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独立思考习惯,但往往过分坚持己见,既不容易让人了解,也不是很乐于了解他人。有问题容易归因于客观原因或他人,不太愿意从主观或自身寻找原因,对企业和他人的要求过高,面子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很畅顺地与同事合作沟通,即所谓智商高情商低。企业与纯研究机构不同,企业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和步调一致,通过协作获得综合优势。独立与协作是矛盾的二个方面,处理不好协同关系,独立性就会打折扣,知识型员工在公司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 (4)流动意愿强。知识型员工有接受新工作挑战的能力,因而拥有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转变观念,实施知识管理

要想建设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知识管理和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需要提高对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信息进行知识管理,要建立流程管理方法科学的知识库,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要与当前的发展的环境相适应,要确保不同种类的知识能够相互转化,促进知识有效流通,要发挥出知识管理积累、转化、共享与保护等基本职能。同时要在图书馆内部适当开展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理论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让图书馆员了解到学习型图书馆的真正含义与特征,使其认识到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重要性,逐步探索与掌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有效方法。积极引导广大图书管理者把以文献为本的理念转变到以知识为本的高度上,要注重对知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从以往的收藏、借阅图书,转变到信息资源与知识库的建设,重视图书馆在建设研究型高校中的作用;从传统的服务与封闭式管理;转变到现代化服务与开放式管理;注重对新知识、新观念与新技能的吸纳与掌握。

(二)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学习型图书馆的建设中要重视对数字数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知识数据库的建设中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能够极大提高知识的编码、传输、储存以及扩散的速度,降低成本。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图书信息描述、管理与服务的网络一体化,通过对元数据的大力应用与普及,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组织研究,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数据库系统。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要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使数字图书馆更好发挥出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

(三)推行学习交流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学习型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中,图书管理人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知识管理与服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需要在相关管理部门与服务团队中推行学习交流机制。一方面,促进图书馆的内部知识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一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共享利用,提升学习型图书馆知识价值量与价值。另外,由于人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拥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知识、信息素养,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与知识的创造者。高校在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同时,要注重对管理人员培养,加强管理人员终身学习与岗位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管理、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二、结束语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1.1知识内容建模

知识内容是知识所表达和包含的具体内容、含义和内涵等。对知识内容建模主要是从知识的关键属性和关键内容角度对知识内容进行描述。以本体为核心对知识按领域进行分类,每个知识类别可以包含若干子类别,各知识类别与它的子类别之间构成树状层次结构。保证学习者可以通过“随机进入”的方式从树形结构的不同知识节点进入知识网络。

1.2知识情境建模

知识情境指知识创造、获取、应用、共享、传递等知识过程发生的背景、环境、场景等,是对知识情境因素的描述,刻画了知识过程发生时的复杂状况,也是知识得以共享和再用的重要基础。由于知识情境自身的复杂性,要对其情境建模是比较困难的,对知识情境建模是基于本体论,建立一个可扩展的框架,探索对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背景和环境进行表示的方法,实现对情境的显性描述,即研究使情境信息稳定持久、可比较、可获取的情境建模方法,为知识的共享与重用提供基础。知识的情境特征采用分层的节点情境树表示方法,建立情境树表示模型,并将知识与具体的情境树模型建立关联。

2、泛在学习环境中的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2.1情境与知识集成

探索通过在构建情境树模型过程中或学习者访问应用知识过程中通过关联集成的方式实现情境与知识之间的集成。探索集成情境的知识管理技术,主要包括:

(1)情境的识别获取技术:识别并获取知识过程发生时的情境。通过获取的情境特征、属性要素等信息得到相似案例,对相似案例的属性关联进行分析,关联分析利用关联规则的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Apriori算法是一种挖掘关联规则的频繁项集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候选集生成和情节的向下封闭检测两个阶段来挖掘频繁项集),找出数据中隐藏的数据关系得到关联规则,获取情境信息。

(2)情境的相似性评估技术:对两个情境模型间的相似性做出准确的评估判断。采用K最相邻法,其是一种全局搜索方法,通过匹配公式对两个案例的相似程度进行评估后,找出与该案例最为相似的案例。

(3)集成情境的知识检索获取技术:根据知识特性和情境特性所构成的查询条件,快速从知识库中将匹配的知识提取出来,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织提供给用户。构建情境树模型时,将知识与具体的情境树模型建立关联。集成情境的知识检索获取可通过用户输入的检索条件,基于案例库与情境模型库,利用情境树之间的相似性判断,获取相似情境的情境集,将相似的情境以相似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并根据情境与知识之间所建立的关联关系,输出与情境相关联的知识。

(4)基于情境的知识主动推送技术:在识别获取用户当前情境的基础上,通过情境的相似性评估,把与当前情境相似的历史知识主动推送给用户。基于案例对情境信息获取后,经过一定的处理和分析,得到集成具体情境的用户感兴趣的知识模型,并将与该知识模型相关联的知识推送给用户。另外,由于情境信息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用户的访问行为,采用相应的学习算法动态更新情境信息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5)基于情境的知识过滤技术:通过情境约束,实时把那些不适合用户当前情境的众多知识排除在外,提高知识获取的准确性,有效解决知识超载问题。基于情境的知识过滤采用基于内容的知识过滤算法,通过比较情境的相似度过滤掉与用户的需求不相关的知识,减少知识在检索过程中的知识超载;通过比较相似情境的知识之间的相似度结合语义扩展模型过滤掉重复的知识,避免知识存储过程中的知识重载。

(6)基于情境的知识导航技术:利用情境与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实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导航,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情境。基于情境的知识导航,将相似情境知识的知识点间的联系划分为辈份关系、依赖关系、参考关系、兄弟关系等四种关系。其中,辈份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依赖关系体现知识之间的先后顺序性;参考关系体现知识的扩展性;兄弟关系体现某一复合知识点的完整性。

2.2集成情境的知识导航与检索

利用情境与知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本体映射的方法建立相关联的知识本体之间的语义联系,并将其形式化地表达出来,实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导航,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情境。当知识与情境集成为一体后,可根据知识特性查询和情境特性查询等检索条件,采用K最相邻法、TF-IDF等方法获取相似案例及相似情境,通过情境与知识的关联获取检索的知识。针对知识的语义重复性较大的缺点,提出一种知识过滤的语义扩展模型,可减少知识检索与存储过程中的知识超载,提高学习者所检索知识的适应性。

2.3集成情境的个性化资源推荐

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能够感知、觉察学习者当前和历史情境,并将学习者所处情境与知识系统中情境模型间的相似性做出评估判断,把与当前情境相似的历史情境相关的资源主动推送给学习者,满足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把那些不适合学习者当前情境的众多资源排除在外,提高资源获取的准确性。所推荐的资源包括与知识情境相关的所有资源:比如知识载体、包含学习过程生成性信息的知识内容、相关的人际网络资源等。

3、结束语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1篇

1.1学生计算机基础与学习目的的矛盾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学生只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然而,近几年来,根据教学观察与问卷调查,大多数高校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最大动力来自于计算机一级考证。高校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多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发生太大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高校使用教材与现实教学环境不适应

高校使用的教材大约是5年左右才更新一次,教材的编写更新频率也差不多是5年一次,教材的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不再单纯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而是转为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为最终学习目的,因此高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的,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使用教材进行授课。

1.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2知识管理

我国邱均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概念指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包含对知识进行创新、对知识进行获取、对知识进行加工、对知识进行存储、对知识进行传播以及对知识应用进行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概念不仅包含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还包括对和知识有关的无形资产和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内容。

3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改善目前课堂教学状态的新路径。

3.1提供专业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描述。这种授课模式会造成知识匮乏的局面,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集合起来,而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类管理使学生较好地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

3.2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管理需求

课堂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是个性化的,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是加强学生知识管理的关键。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为了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内容。

3.3注重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最为核心的内容,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应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的共享。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知识共享环境,让学生与教师能够无障碍地相互分享个人的学习看法、个人的学习经历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

4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知识管理最基本的要素包含人、知识、技术以及共享文化,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应当建立四维的知识管理策略。

4.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中,学生在知识交流部分表现越活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就越较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授时应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交流情况实施具体的策略。

4.2以知识为重点的知识管理客体

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很好地实现知识共享、实现知识的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以知识的教授做为教学重点。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4.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知识管理质量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

4.4以知识共享水平作为教学改革的衡量指标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学生快速方便获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积累、共享、交流和创造。对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力求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于课堂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5结语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学;创新工作

1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现状

知识管理是借助恰当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合理的组织结构及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中研究各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对之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并付之使用的过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学研究方向。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对其探讨一度极为热烈。由于“知识”这一概念特有的宽泛性和“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表面的非技术性等原因,“知识管理”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学理论界探讨的最热门的话题,但当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图书馆现有资源显性或隐性知识的开发等纯技术性课题,真正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切入口尚未形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研究的方式方法以及和其他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关系,尤其是对图书馆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手段开展创新研究,营造图书馆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图书馆资源利用、资源共享等研究内容尚未成熟。加强二者基础理论研究深度,将知识管理的方式、方法运用于图书馆学研究及具体工作中去,对开拓图书馆知识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图书馆知识利用等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知识管理促进了图书馆学创新研究的新变化

知识管理的概念来源于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管理学理论,但对它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专门学科。作为当前图书馆学引进的一项研究内容,很多方面只是借鉴于企业管理的理念。即在综合性、多角度、多层次的复合应用上进行。要真正使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的研究有力结合起来,首先需要将知识管理的现有研究成果应用于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中去。其次,图书馆界也要根据知识管理研究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软硬件建设方面加以改进。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学创新研究的主要思路应从它对图书馆外部和内部的影响着手,具体为如下。

2.1知识管理要求图书馆加强环境创新

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创新,首先必须是图书馆现有环境的创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管理手段的改变,形成宽松和谐的、鼓励个性发展的人际氛围,更应该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以有利于保护上述管理手段而存在。前者是“人治”,而“人治”的环境在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部门管理方式面前会随着管理层的业务水平、社会作用、管理思想的改变而改变。没有一个崭新的“法制”环境,就只能停留在传统宣传教育的思维模式,就不可能去谈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因为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形成一个新的环境,则是建立一种新的观念形态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必须对客观存在进行改变。这种改变方式可能是一次性的、根本性的,也可能是渐进的阶段性的,而关键在于什么是最合适的。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分两步走:首先;由全国法制工作委员会尽快制定并通过一部操作性强的、业界呼吁已久而迟迟未见的图书馆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推动图书馆法制建设。其次,由图书馆协会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同时借鉴企业资本管理方式,在行业内形成一种管理风气,规范一种制度,使图书馆工作环境有一个规范化的可操作模式。这两方面的工作是图书馆环境创新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2知识管理推动了图书馆管理创新

当前图书馆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具体包括:管理者创新、馆员和读者创新、组织创新、职能创新、方法创新、形象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管理目的创新等。而运用知识管理理念,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源创新和信息管理创新。首先,通过借鉴企业“人本”知识管理思想,转变图书馆管理理念,不断变革或改革图书馆管理方式,用知识管理手段将信息转化为知识,通过各类、各级图书馆之间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图书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体现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为了促进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的管理,要彻底打开“单位人”的枷锁,使其具有“社会人”的身份,增加人才的流动性,推动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加强资源配置方法变革和工作组织体制变革研究,改善图书馆资源结构,改革图书馆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第四,通过一系列概念的引入与深化,提出“图书馆学知识管理”“图书馆学知识创新”的新概念。通过对新学科的专业研究,把握图书馆学知识管理研究方向,从而指导图书馆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最终推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

2.3知识管理开创了图书馆知识创新

根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借助企业资本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和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充分揭示隐性知识的内涵,摒弃灰色文献带给人们的副作用。因此,现代技术应用和隐性知识开发与建设是图书馆知识创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2.4知识管理开创了图书馆服务创新

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从而达到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创新,最终实现知识应用,创造必要的社会价值。具体分三步走:

2.4.1创造适用的人际网络。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手段就是利用人际网络分析软件,使图书馆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加方便的与图书馆交流,将图书馆员的知识融入用户的知识中,使用户也像图书馆员一样成为快速查找信息的能手。

2.4.2创新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首先通过知识管理,建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科学配置体系,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文献检准率。其次,大力加强馆际互借服务,借鉴英国大英图书馆在馆际互借方面的经验(大英图书馆在馆际互借上主要开展一般复印服务、一般借阅服务、版权付费服务、紧急服务、直接服务、特殊服务等方式。在服务申请上主要开展航空邮件、电话传真、电信自动传输、电子邮件、INTERNET数据库和光盘等多种形式)。在思想上重视,在工作上加强联合目录编制工作(目前CALIS正对其进行探索并逐步付诸实施),加强地区及国家中心馆建设。

2.4.3创新网络资源服务。基于社会发展和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各图书馆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通过网络向一般读者和特殊读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数据库文摘检索或全文检索服务,部分专家学者也通过网络的互动性为读者提供“推拉式”的“知识表示”服务。一些图书馆学专家也正对国内外图书馆网站建设加以比较分析以期寻求适合图书馆发展的服务模式。

3知识管理推动了图书馆现代化、人文化、理想化工作新境界

根据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研究的新特点,未来图书馆将是结合传统图书馆和新兴的知识管理研究的实验基地。总结近年来图书馆理论界关于知识管理讨论的热点问题,未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方向必将是促进知识管理标准化研究并利用其成果促进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图书馆环境创新、加强“知识表示”研究的突破,最终将图书馆知识服务达到完全知识化服务,即智能服务。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必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体制发展、服务创新,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增值,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团队认同,知识生产,管理

 

序言

《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团队中的团队成员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思想观念、信心勇气、品格意志、传统习惯等个性上存在着差异。要提高协作的效能,加强认同管理至关重要。

1团队认同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同一性”;二是“独特性”,即时间跨度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人对自我身份同一性的执着寻求,是自我人格确当性的艰难求证,是人对作为一个社会性存在之人性整全性、健全性理想的永恒的理解、追求和合理表达。自我认同实际上是自我不断重新确认自己的过程,是把握自己、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获得生存理由和生存意义的方式。寻找认同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而是一个直接参与政治、法律、道德、审美和其他社会实践的过程。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同的形成和定型的过程。自我认同使人有了一个本体的支点,它是人对自己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定位,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当代著名社会政治哲学家,加拿大的查尔斯·泰勒教授认为,自我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立场,使自己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对的;一旦失去这种承诺和自我确认,人们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判断事物对他们的意义[1]。安冬尼·吉登斯认为管理学论文,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潜在情感承诺,意义的认知框架就不会创造出一种信念,而信任、希望和勇气都与这种承诺相关联;创造性意味着在涉及预先确定的活动模式时,能够创新地行动或思考的能力,它与基本的信任认同紧密相关[2]。

团队认同就是当个体对于团队的信仰达到自我参考和自我定义的时候。Trail&Anderson(2002)检验了八种动机(替代成就、获得知识、审美、社会交易、戏剧/兴奋,逃避、家庭、和运动员物理技能评价)对运动团队认同变异的解释力,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动机解释了认同超过59%的变异”论文服务。

人们认同团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效能感。一个人如果其自我概念部分基于团队的、职业的,或组织的认同,那么他或她参加团队活动带来的团队认同将会阐明并肯定他或她的自我概念。总之,人们对团队的认同越多,他们越有可能经历特定的心理回报,比如高度授权的感觉。如果团队内缺少了很强的共享认同,团队成员很可能消极地评价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当问题或错误表达发生时很可能假定是竞争情形而不是合作情形。如果团队认同很显著,团队成员往往倾向于更忠诚、更信赖,更可能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谈话管理学论文,可以减少误解,并可能潜在地促使信息流动,致力于维系的团队联系并促进团队福利。

2知识生产的新趋势

知识生产就是知识的生产。2000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将其定义为个人、团队或组织成功地生产新知识和实践的境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研究商业化的发展,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根据吉本斯(Gibbons)等人的研究,当下的知识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相比,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知识生产更多地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传统知识生产是在专业学术背景下进行的,而新知识生产是在应用语境下进行的。

二、知识生产由于更多地源于实际问题(如项目建设、事务管理等)解决的需要,因此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质。

三、知识生产的场所和从业者呈现出“社会弥散”和“异质性”的特征,不同背景的知识工作者如学者、研发设计者、生产工程师、熟练技工和社会科学家参与了知识的生产,如网络公司就是知识生产团队往往是异质性很强的团队。

四、知识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利益,社会问责已经渗透到知识生产的整个进程之中。

五、对知识质量的关注已经不限于知识、学术本身规范的要求,同时要兼顾智力、社会、商业和政治利益等各种因素。

吉本斯把传统的以学科和大学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而把新出现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I。知识生产的应用语境、知识生产的“超学科性”、.知识生产主体和场地的多样性、知识生产的反思性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多样性为知识生产模式II的显著特征[3]。

知识是通过群体合作被创造和应用的,因而知识最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关,但是这一事实却长久以来被视而不见。知识生产要充分考虑了知识操作对组织及社会背景的强依赖,尤其强调人际互动以及社会资本的作用,把焦点放在更关注行为并将其置于实体性社会关系之上管理学论文,由此将知识生产统一在网络化的实践共同体之中来进行讨论,从而自然消除了传统的组织学习研究当中人为设置的藩篱。网络化实践共同体涉及多个社会共同体间的协作,它们有各不同的规范、文化价值观、认知偏好等,因而知识生产只有在至少能共享一种意义系统的人员之间才可能进行,这恰恰反映了知识生产的社会建构属性。因为知识只有在导致行为产生的情况下才会体现价值,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它处于被知道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到。行动、理解和沟通间的相互关系是知识生产的关键,参与互动的方式则居于知识生产的核心地位。创造性的经验是个人价值感并因此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支撑。如果个体不能创造性地生活,那么无论是因为他们被强迫重演故伎惯例,还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有效地与周围的个人和客体形成紧密的联系,“公民冷淡”和“犬儒主义”就可能发生。知识生产包含了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又包括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知识创造认为新知识的产生得自于知识的连续转换—即以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所组成的一个无终点的知识螺旋之中。

3知识生产新形势对团队认同管理的启示

在以时空分离(跨越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抽离化机制(驱使社会生活脱离固有的规则或实践的控制)、制度反思性(多数社会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对之作出阶段性修正的敏感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背景下,彼得·什托姆卡在《信任》中指出,当代在进行着两种社会学范式的转变:从对行动“硬的”、功利的、工具性的、实证主义的想像(以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博弈论、理性选择理论为例)向行动“软的”、人文主义的、有意义的想像(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解释学、文化研究为例)的转变;从把行动看成完全理性的、始终算计的、一贯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花费(“经济人”)的想像向对人的更丰富的图画——包括情感的、传统的、合乎规范的以及文化元素:价值趋向、社会联系、依恋、忠诚、团结、认同——的转变[4]。面对以知识生产模式Ⅱ为标志的新的知识生产组织——成员背景、身份、专业、文化差异性很强的团队的出现,同样需要我们加强团队认同的概念、内涵、前因、结果和测量评价方法的系统理论研究,进一步反思团队管理的行为与艺术。总体来说管理学论文,我们要从团队的构建、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的培训、团队的激励、团队的沟通、冲突的管理、团队的决策、团队的领导、团队的文化作系统的思考,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提高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合作意识,以达到1+1>2的管理绩效[5]。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愿景、目标激励。美国学者沃伦本尼斯指出:“伟大的集体是充满活力的乌托帮,是人们的期望所在”论文服务。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寻找意义。使每个团队成员感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如同寻找圣杯那样伟大。所以对团队愿景、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使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接受团队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进而实现对团队的认同。

二、制定团队合作规则。即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与他人相处时必须遵守的标准。如支持规则、沟通规则、协调规则、反馈规则、监控规则、团队领导规则、团队导向规则等。团队成员熟悉这些规则,可使团队内部运转畅通、关系融洽更加容易。

三、提高组织声誉。中国人尤其看重面子,高声誉的团队会使团队成员觉得很有面子,进而满足受尊重的需要。致力于提升团队的整体声誉,通过满足员工的高层次心理需要,增进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

四、提升管理者素质。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更多地体现在对团队管理层的认同。因而加强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将会极大地促进成员对团队的认同。

五、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文化。通过打造平等民主、协作创新、学习融合为特质的团队文化,提高团队成员的学习认知能力、沟通分享能力、系统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团队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08(5)

[2]:安冬尼·吉登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

[3]:MICHAELGIBBONS.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contemporary societi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4.

[4]:[波兰]彼得·什托姆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中华书局,2005(4):1-22

[5]:姚裕群等.团队建设与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团队认同,知识生产,管理

 

序言

《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团队中的团队成员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思想观念、信心勇气、品格意志、传统习惯等个性上存在着差异。要提高协作的效能,加强认同管理至关重要。

1团队认同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同一性”;二是“独特性”,即时间跨度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人对自我身份同一性的执着寻求,是自我人格确当性的艰难求证,是人对作为一个社会性存在之人性整全性、健全性理想的永恒的理解、追求和合理表达。自我认同实际上是自我不断重新确认自己的过程,是把握自己、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获得生存理由和生存意义的方式。寻找认同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而是一个直接参与政治、法律、道德、审美和其他社会实践的过程。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同的形成和定型的过程。自我认同使人有了一个本体的支点,它是人对自己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定位,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当代著名社会政治哲学家,加拿大的查尔斯·泰勒教授认为,自我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立场,使自己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对的;一旦失去这种承诺和自我确认,人们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判断事物对他们的意义[1]。安冬尼·吉登斯认为管理学论文,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潜在情感承诺,意义的认知框架就不会创造出一种信念,而信任、希望和勇气都与这种承诺相关联;创造性意味着在涉及预先确定的活动模式时,能够创新地行动或思考的能力,它与基本的信任认同紧密相关[2]。

团队认同就是当个体对于团队的信仰达到自我参考和自我定义的时候。Trail&Anderson(2002)检验了八种动机(替代成就、获得知识、审美、社会交易、戏剧/兴奋,逃避、家庭、和运动员物理技能评价)对运动团队认同变异的解释力,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动机解释了认同超过59%的变异”论文服务。

人们认同团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效能感。一个人如果其自我概念部分基于团队的、职业的,或组织的认同,那么他或她参加团队活动带来的团队认同将会阐明并肯定他或她的自我概念。总之,人们对团队的认同越多,他们越有可能经历特定的心理回报,比如高度授权的感觉。如果团队内缺少了很强的共享认同,团队成员很可能消极地评价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当问题或错误表达发生时很可能假定是竞争情形而不是合作情形。如果团队认同很显著,团队成员往往倾向于更忠诚、更信赖,更可能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谈话管理学论文,可以减少误解,并可能潜在地促使信息流动,致力于维系的团队联系并促进团队福利。

2知识生产的新趋势

知识生产就是知识的生产。2000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将其定义为个人、团队或组织成功地生产新知识和实践的境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研究商业化的发展,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根据吉本斯(Gibbons)等人的研究,当下的知识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相比,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知识生产更多地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传统知识生产是在专业学术背景下进行的,而新知识生产是在应用语境下进行的。

二、知识生产由于更多地源于实际问题(如项目建设、事务管理等)解决的需要,因此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质。

三、知识生产的场所和从业者呈现出“社会弥散”和“异质性”的特征,不同背景的知识工作者如学者、研发设计者、生产工程师、熟练技工和社会科学家参与了知识的生产,如网络公司就是知识生产团队往往是异质性很强的团队。

四、知识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利益,社会问责已经渗透到知识生产的整个进程之中。

五、对知识质量的关注已经不限于知识、学术本身规范的要求,同时要兼顾智力、社会、商业和政治利益等各种因素。

吉本斯把传统的以学科和大学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而把新出现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I。知识生产的应用语境、知识生产的“超学科性”、.知识生产主体和场地的多样性、知识生产的反思性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多样性为知识生产模式II的显著特征[3]。

知识是通过群体合作被创造和应用的,因而知识最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关,但是这一事实却长久以来被视而不见。知识生产要充分考虑了知识操作对组织及社会背景的强依赖,尤其强调人际互动以及社会资本的作用,把焦点放在更关注行为并将其置于实体性社会关系之上管理学论文,由此将知识生产统一在网络化的实践共同体之中来进行讨论,从而自然消除了传统的组织学习研究当中人为设置的藩篱。网络化实践共同体涉及多个社会共同体间的协作,它们有各不同的规范、文化价值观、认知偏好等,因而知识生产只有在至少能共享一种意义系统的人员之间才可能进行,这恰恰反映了知识生产的社会建构属性。因为知识只有在导致行为产生的情况下才会体现价值,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它处于被知道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到。行动、理解和沟通间的相互关系是知识生产的关键,参与互动的方式则居于知识生产的核心地位。创造性的经验是个人价值感并因此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支撑。如果个体不能创造性地生活,那么无论是因为他们被强迫重演故伎惯例,还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有效地与周围的个人和客体形成紧密的联系,“公民冷淡”和“犬儒主义”就可能发生。知识生产包含了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又包括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知识创造认为新知识的产生得自于知识的连续转换—即以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所组成的一个无终点的知识螺旋之中。

3知识生产新形势对团队认同管理的启示

在以时空分离(跨越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抽离化机制(驱使社会生活脱离固有的规则或实践的控制)、制度反思性(多数社会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对之作出阶段性修正的敏感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背景下,彼得·什托姆卡在《信任》中指出,当代在进行着两种社会学范式的转变:从对行动“硬的”、功利的、工具性的、实证主义的想像(以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博弈论、理性选择理论为例)向行动“软的”、人文主义的、有意义的想像(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解释学、文化研究为例)的转变;从把行动看成完全理性的、始终算计的、一贯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花费(“经济人”)的想像向对人的更丰富的图画——包括情感的、传统的、合乎规范的以及文化元素:价值趋向、社会联系、依恋、忠诚、团结、认同——的转变[4]。面对以知识生产模式Ⅱ为标志的新的知识生产组织——成员背景、身份、专业、文化差异性很强的团队的出现,同样需要我们加强团队认同的概念、内涵、前因、结果和测量评价方法的系统理论研究,进一步反思团队管理的行为与艺术。总体来说管理学论文,我们要从团队的构建、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的培训、团队的激励、团队的沟通、冲突的管理、团队的决策、团队的领导、团队的文化作系统的思考,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提高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合作意识,以达到1+1>2的管理绩效[5]。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愿景、目标激励。美国学者沃伦本尼斯指出:“伟大的集体是充满活力的乌托帮,是人们的期望所在”论文服务。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寻找意义。使每个团队成员感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如同寻找圣杯那样伟大。所以对团队愿景、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使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接受团队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进而实现对团队的认同。

二、制定团队合作规则。即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与他人相处时必须遵守的标准。如支持规则、沟通规则、协调规则、反馈规则、监控规则、团队领导规则、团队导向规则等。团队成员熟悉这些规则,可使团队内部运转畅通、关系融洽更加容易。

三、提高组织声誉。中国人尤其看重面子,高声誉的团队会使团队成员觉得很有面子,进而满足受尊重的需要。致力于提升团队的整体声誉,通过满足员工的高层次心理需要,增进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

四、提升管理者素质。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更多地体现在对团队管理层的认同。因而加强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将会极大地促进成员对团队的认同。

五、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文化。通过打造平等民主、协作创新、学习融合为特质的团队文化,提高团队成员的学习认知能力、沟通分享能力、系统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团队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08(5)

[2]:安冬尼·吉登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

[3]:MICHAELGIBBONS.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contemporary societi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4.

[4]:[波兰]彼得·什托姆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中华书局,2005(4):1-22

[5]:姚裕群等.团队建设与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

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5篇

知识经济下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战略成本管理带来了一些全新的课题。本文拟从战略成本管理与知识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关系来阐述笔者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问题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成本管理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日益创新,当今成本管理思想正经历着战略成本管理这一重要发展阶段。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指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主要包括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和成本动因分析。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企业的“软资源”管理和“软资源至上”观念,而“软资源”主要指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企业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就像企业的中枢神经,人力资本就像企业的骨骼,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血液,忽视其中的任一方面,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就会导致“瓶颈效应”。如何探索出战略成本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以使更好地把握战略成本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战略成本管理应加强知识资本管理 众所周知,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资本形态。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的资本形态,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活动时,就必须学会用战略的眼光去开发、运营和管理知识资本,使战略成本管理与知识资本管理密切结合,从而以较低成本的知识资本来获得企业的最优经济效益,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合理选择企业在知识资本上的竞争优势,即进行战略定位决策。在获得知识资本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基本战略去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要求我们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知识资本上的优势,标新立异战略要求我们就客户广泛重视的知识资本在行业内独树一帜,目标集聚战略则要求我们在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上获得知识资本的竞争优势。实施三种基本战略所需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需要做出最优的权衡。其次,进行知识资本的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分析、买方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以便判断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最后,分析引起知识资本发生的一系列作业,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加强知识资本的战略成本管理,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战略成本管理应突出人力资本管理 人力资本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兹提出的,之后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步兴起;人力资本管理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人力资本指的是蕴含于人自身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是以入本身为载体的,不能脱离劳动者而独立发挥作用。由于人力资本本身的上述特殊本质,因此奠定了其在知识经济中成本管理方面的主导地位。 知识经济下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战略成本管理带来了一些全新的课题。本文拟从战略成本管理与知识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关系来阐述笔者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问题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成本管理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日益创新,当今成本管理思想正经历着战略成本管理这一重要发展阶段。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指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主要包括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和成本动因分析。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企业的“软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