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

1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而且,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开发的系统,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产生社会效益,当然,其效益有正也有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首先,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引导和规划,时下又有许多企业正热衷于建各类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立体仓库,这无疑会加大物流资本存量,与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整个社会效益的目的背道而弛。

其次,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在其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交通工具本身产生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②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和噪音污染。③集中库存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破坏生态。从环境角度看,即时配送(JIT)要远程实施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增加了燃油消耗,带来空气污染、噪声等,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仓储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它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影响因素,表现为:①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空气。②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③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这些废弃物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和商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沥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并影响地下水质;废弃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则污染大气。

2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致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就产生了“绿色物流”这一全新的概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实质是物流管理与环境科学交叉的一门分支。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与此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要成功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3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要求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3.1政府方面

首先,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订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由一个统一的机构集中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3.2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对于推进绿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污染,而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③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比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

3.3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如消费者可以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尽力使用“菜篮子”来替代塑料袋等不易处理、不易腐蚀的包装物。

3.4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1)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2)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

(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3.5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2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这是21世纪的绿色物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之,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体系是21世纪物流的发展方向,政府、企业、消费者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努力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国平,谢庆红.绿色物流:未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主流[J].经济师,2001(11)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3宋华.绿色物流——21世纪物流管理的方向[J].物流技术,2001(1)

4曹佩文.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1997(2)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首先,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其次,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再次,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最后,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建国,《生态林业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

[2]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0.10.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专业人才匮乏

在物业管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对于企业的骨干人才以及能起到一定的领导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并且现有的人才只能是负责一些小的管理基础,并不能胜任在大型建筑,公司以及企业,在物业管理公司,不仅能够完成自己所要承担的职责,还能够承担他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并且擅长多种专业的人才非常少,在人际和技能上面都独领的人才缺乏。

(二)管理人员的观念没有转变

在我国的物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改善和转变,管理人员作为物业管理中的重要的一个因素,直接的影响着物业管理的最终成果,传统的物业管理活动,无论是在行政机构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被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执行活动,认为是简单的日常事务性活动,其管理人员也不需任何专业技能,然而,现在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这一传统的管理思维,因为没有创新,就无法在日益发展的时代中生存下去,要真正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就要求行政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管理理念,要求物业管理人员的观念进行转变。

(三)物业管理的费用缺乏

物业管理中往往会有一些公共住宅、设备等的维修,倘若没有足够的资金会给物业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加之物业管理服务费用也普遍偏低,造成经济出现拮据状态,最终使得本该建立起来的公共住宅等没有维修起来,还让物业管理工作不能够顺利的进行,倘若日后越到紧急情况需要在公共住宅和设备等耗费财务的话,将会出现筹措困难的情况。

(四)物业市场起步晚、发展慢、无完善竞争机制

很多地区的物业管理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管理市场的统一性并没有取得成功,由于没有完善的竞争机制,不能体现出竞争感,没有压力和动力的存在,将会使得物业市场极度处于盲目满足现状的情况,并且物业管理公司的使用人等其它人群的意愿不能够展现出来,大部分委员会所拥有的职权在手却不能够得到利用。

二、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是为千家万户提供安居乐业的保证,物业管理集分散的社会分工于一体。在物业管理三大服务中,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涉及全体业主、使用人,物业服务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物业管理区域内绝大多数业主、使用人的利益,物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维护大众的合法权益

现在我国物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已经逐步达到一个阶段,大部分的大众消费者以后都可以不用受到相应的物业部门的约束和限制,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选择自己能够信任的物业管理公司来为自己服务,哪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信誉度高、管理技能具有创新和先进的水平等,消费者就可以选择这些得以信赖的管理公司,这样那些信誉好,质量高的管理公司自己就会在物业管理行业脱颖而出,而那些服务差、信誉与管理技术都弱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被社会排斥和淘汰,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能够让大众消费者自身的权益得到有效地维护。

(二)有利于物业管理与社会的息息相关

物业管理的职责完全就是凭着自己的服务态度,来实施队伍的管理的行为,这样,可以让大众消费者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感、让物业更大的发挥自己的潜力。由此,物业管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倘若能够将这些空间妥善的利用起来,将会让现代城市的管理更加专业化,制度化、技术化,保证物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物业管理能够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作用,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有利于提高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城市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到城区的规划和施工,还涉及到内部的城市物业管理,而城市的核心就是建筑,对建筑物的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主要任务,倘若在施工以后对建筑物的环境、设施以及安全等一系列管理到位,将会大力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进度。

三、我国物业管理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物业管理活动中,许多人对物业管理的模式还比较陌生,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再加上相应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物业管理行为尚不规范,管理人员素质和技能不足等,物业管理现状层出不穷,就需要相应的措施来实现物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

据调查统计,一个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学到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只有百分之十,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是在工作中学到的,因此,对于在职的物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培养,对物业管理人员在思想素质方面进行再教育,努力培养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队伍,适应当今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曾指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是人才,必然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让管理人员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提高素质的重要因素,让它们觉得自己应该在所在岗位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对自己的岗位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定期培训,强化物业管理水平

物业管理上级领导应该就当前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管理素质,并且对于管理技术,应及时的向相关管理专家咨询,并开展一些活动和针对性的专题演讲,对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骨干管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提升,组织人员去国内外各地考察和学习,让他们学习具有创新性和技术性的管理水平,提升其管理质量,取长补短,择优排劣,并且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拥有国家相应的管理学历资格证,企业内部制定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

(三)加强扩展物业市场,完善提升其竞争机制

1、学习和引用发达地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在竞争机制上的优点,再充分从所在地区的公司的现状进行符合实际的探索、研究,并尽可能的将其付诸行动。

2、要严厉打击和排斥保护主义的市场竞争机制,物业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技术、创新点等,就需要物业管理部门大胆的对其进行公开的招投标,使得消费者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并且能够促进物业市场的公平发展。

(四)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建立良好的人才结构,就要摒弃传统的观念和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和树立新的观念、新的意识,使现代管理面向市场经济。首先要树立新的市场意识。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我国走向完善的广阔的市场,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了机遇,因此要树立新的物业管理理念;其次是要树立新的创新意识,我们所说的创新是基于历史,对原有的事物的创新,而不是背离人类文明的天方夜谭,因此,我们在完善行政管理整个系统中,要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又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最后要树立导向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管理工作在政治、文化上具有导向功能,我们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把整体思维引向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上。

(五)完善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物业管理发展有了一定的步伐,但是却没有完善的管理条例来作为管理的支撑和依据,在物业管理公司加速行政立法,,这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很大的联系,大部分都应该针对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现状结合的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换种说法而言,就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在编制和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之际,不应该盲目的、没有科学依据的进行编制,而应该针对现在物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情况、矛盾和纠纷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六)最大限度的发挥居委会的潜力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了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几点:①经济结构不合理。②水资源短缺,表现在水资源总量偏少、人均占有水量偏低、径流量年际变化大、降雨量和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等方面。③供水工程建设滞后。④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地下水过量开采、持续干旱少雨、工业和生活污染等造成了水环境的日益恶化。根据1996年水质监测资料对河流枯水期水质进行分类评价结果,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总河长51670km,水质良好的Ⅰ类水占总河长的4.0%,水质较好的Ⅱ类水占总河长的18.6%,水质尚可的Ⅲ类水占总河长的21.4%,水质已受污染的Ⅳ类水占总河长的23.7%,水质受严重污染的Ⅴ类水占总河长的32.3%,有11个省区(冀、晋、辽、台、黑、苏、皖、鲁、豫、陕、宁)受污染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0%以上。

依据国际通行的水资源紧缺指标(表1)衡量,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地区属于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现状评价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我国北方除宁夏、新疆为轻度缺水地区外,其他15个省市都为重度、极度缺水地区。

通过上面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和评价,可知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该地区人口密集和生产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指标选择的原则

判断一个区域以水资源为主要控制因素的资源—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复合系统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衡量标准与方法,才能给出可持续与否的科学界定。因此,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体现该区域水资源本身的特征、开发、利用、管理状况即水资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水相关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还要反映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和协调程度,以及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这种思想,在选择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2.1.1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区域以水资源为主导因素的资源—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复合系统的内部非常复杂,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明,不仅要反映

各子系统各自的特征,更要体现水资源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2.1.2全面性与概括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既要尽量全面地反映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复合系统的各个方面,又要精炼,避免信息重复,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度。

2.1.3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建立的指标体系往往在理论上反映较好,但实践性不强。因此,在选指标时,不能脱离指标相关资料信息条件的实际,尽量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具有综合性的指标,使得建立的指标体系简洁明确,易于计算和分析。

2.1.4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作为一个系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既要有静态指标,也要有动态指标。

2.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以上原则选取了充分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总量I1,(亿m3)、年降水量I2,(mm)、大中型水库蓄水量I3,(亿m3)、供水总量I4,(亿m3)、耗水总量I5,(亿m3)、人均用水总量I6,(m3/人)、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I7,(亿m3/万元)、实际灌溉面积I8,(万亩)和水质I9,(等级)等9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见表1),对该地区17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2.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

近年来,随着多元统计方法的普及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也成为一种较新的评估方法,它有着不同的原理和特性,它的本质目的是对高维变量系统进行最佳综合与简化,同时也客观地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避免主观随意性,而综合评价的焦点正是如何科学、客观地将一个多目标问题综合成一个单指标形式,因此主成分分析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

2.3.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在力保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原则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即在保证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经线性变换和舍弃一小部分信息,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始采用的多维变量。

由图1及表5,将17个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划分为Ⅰ、Ⅱ、Ⅲ、Ⅳ等4个等级。其中I级表示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该阶段水资源开发程度低,利用率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巨大,这样的城市有2个,分别为图1中宁夏和新疆;Ⅱ级表示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但该阶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样的城市有4个,分别为青海、甘肃、黑龙江、内蒙古;Ⅲ级表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己相当高,可持续发展潜力较低,但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分别为江苏、吉林;Ⅳ级表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极低,应该考虑较小区域调水,并且以节水型为主,这样的城市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这一评价结果同水资源紧缺程度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3.结语

本文在利用国际通行的水资源紧缺指标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北方17个城市及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紧缺指标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可以将9个评价指标综合成4个主成分,根据评价指标的数据本身的信息得到主成分的权重,进而得到综合评价值;避免了专家打分的人为任意性,同时该方法具有直观和可操作性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雷刚旭.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水资源问题[J].四川水利,2002,3:2—6.

[2]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统计数据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92—119。

[3]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台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2):168—173。

[4]门宝辉,梁川.属性识别方法在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程度综台评价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6):675—678.

[5]门宝辉,王志良,梁川等.物元模型在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3,35(1):34—37。

[6]门宝辉,梁川,刘庆华..基于属性识别方法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6):207-210.

[7]门宝辉,梁川.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的可拓方法[J].水电能源科学,2002,20(4):66-69.

[8]徐良芳,冯国章,刘俊民.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2):119-122.

[9]邹积君,刘志文,张小芬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1):37-40.

[10]董曾南.谈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水利发展研究,2002,1:15-16.

[11]PlateEJ.Sustainable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A],MemorialSeminarforthesilverjubileeontheoccasionoftheXXVIAHRBiennialCongress[C],Tpkyo,japan,1993.

[12]黄君礼,王丽,杨士林等.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35(5):49-51.

[13]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14]王锦国,周志芳,金忠青.我国北方水资源持续发展状况的灰色聚类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00,18(3):10-12.

Evaluation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aterresourcesinnorthChina

MENBao-huiZHAOXie-jingLIANGChuan

(1.AgriculturaldepartmentkeyopenlaboratoryofAgricultureresourceandenvironmentinYangtzeRiverupperreaches,Chengdu610066,China;2.CollegeofHydraulicEng.,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5,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internationalcurrentshortageindex,theamountofthewaterresourceofSichuan,China,arestudied.Theprimarycomponentanalysis(PCA)methodtoevaluatethewaterresourcesustainableutilizationof17citiesinnorthChinacomprehensivelyhasbeenused.Underthesystematical,comprehensiveandmanipulativeprinciples,weintroduce9indexestoconstructtheindexsystemof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thesustainable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innorthChina.Theindexesare:grossofwaterresources(I1)、annualrainfall(I2)、reservoirsluiceamountofgreat-typeandmiddle-type(I3)、grassofwatersupply(I4)、consumegrossofwaterresources(I5)、amountofwaterresourcesperperson(I6)、amountofwaterresourcesperGDP(I7)、actualirrigationarea(I8)、waterquality(I9).Aswecansee,itisobviousthattheshortageofwaterhasbeenbecomingthebottleneck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ichuanProvince.Thisresultcouldprovidethescientificevidencetotheeconomic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improvementinnorthChina.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小,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我国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理论蕴藏容量为6.76×108kW,可开发量为3.78×108kW,占世界第一位。

水资源(含水能资源)是可循环再生的,经开发即可利用,可以除害兴利,如不开发,只能白白付之东流,还要带来水旱灾害。水利水电枢纽一旦建成,可以年复一年持续运行下去,这是水利和水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某些地区水资源极其贫乏或已开发殆尽,再修建新的枢纽就受到限制,这将影响水利和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水利和水电工程建设。各工程的建设条件往往差异很大。例如,长江和珠江干支流、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较好;黄河流域雨量虽然较少,但干流源远流长,集雨面积大,上游源头雨量较丰,故其干流的上中游也有利于水电的开发;其他如淮河、海河干旱缺水,源近流短,水量少且不均衡,水电开发条件不好;沿海地区雨量和水量虽然较丰,但有的地区或缺乏好坝址及兴建水电工程条件,或由于移民太多,影响环境生态以及经济指标不好等原因,水电开发条件也不理想。近年来,我国水电事业发展很快,在建和待建水电站星罗棋布。如三峡、二滩、李家峡、万家寨、小浪底等大型工程正在修建;待建的大工程更多,如小湾、溪落度、向家坝、天生桥、瀑布沟、拉西瓦、龙滩等等,它们的装机都在100×104kW以上,最大的达1820×104kW,为世界之冠。但是,这些水电站的地理位置偏重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及中部,华北、东北及沿海地区则较少。如海河流域已建大中小水库约190座,总库容已与全流域年平均径流量相等,控制了山区流域面积的83%和径流的55%,在全国各流域居首位。总的看,我国部分地区如长江和珠江干支流、黄河干流以及西南地区水电开发态势较好,而华北、东北以及沿海等地区进入1980年前后,水利水电已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

2抽水蓄能电站的兴起和发展

工业发达国家常规水电建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处于停滞不前地步,常规水电发展步履维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要日益增长,电网中各种能源包括煤电、油电、核电、地热发电,以及天然气发电等增加很快。而常规水电因受水能资源的限制,往往不能成比例增长,在电网中所占比例日益减少。这就造成电力系统中可调峰电源短缺,而低谷时又造成电流周波加大,影响送电质量。为此,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系统后半夜低谷剩余电能抽水蓄能转换在尖峰时发电,作为水电补充得到迅速发展。近三四十年来,工业发达国家抽水蓄能电站发展越来越快。迄今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抽水蓄能电站的总容量已超过2000×104kW,不少国家已占常规水电容量的一定比例,日本甚至已近相等。据不完全统计,世界抽水蓄能电站有400余座,总容量1.0×108kW以上。

抽水蓄能电站的迅速发展,不仅反映在日益增长的数量上,还反映在它的型式、调节性能等内涵上。这都得益于抽水蓄能电站技术的不断进步。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和效益表现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作为水电的补充并有利于水电的可持续发。

早期抽水蓄能电站既有常规机组又有抽水泵,称混合式蓄能电站。这类电站始建于欧洲。抽水蓄能电站迄今已有近100年历史,但开始进展不快,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才迅速发展。据统计,1970、1980、1990年总容量分别达到1604×104、4600×104和8300×104kW。国外各种类型抽水蓄能电站发展如表1。

表1列出了16座国外建成的主要有代表性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其中,10座为纯抽水蓄能电站,6座为混合式蓄能电站。纯和混合式抽水蓄能的区别主要在于上库有无来水。为便于了解抽水蓄能电站的性质,包括形式和调节性能,列出了上下库容和满载运行时间。纯蓄能电站中以日调节居多,满载发电5h和抽水7h左右,故它的上下库容积较小。但是,美国的BathCounty、Racoon和日本的玉原、奥矢作Ⅱ及南非Drakensberg等5座纯抽水蓄能电站的调节性能均超过日调节,可达周或2d调节。从文献记载,这些工程由于电力系统的调峰要求,以及它们上下库的特殊有利地形,使上下库容积加大并使发电和抽水满载运行时间达到10~20h左右,大大改善了电站的运用灵活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一般上库容积较大,可以对天然来水进行调节,下库专为抽水蓄能而设,故一般以日调节居多,发电和抽水满载运行时间仍以5和7h左右居多。如表1所示,也有一些电站为满足电力系统调峰要求定为周调节,如法国的GrandMaisoon和Montezic,日本的新高濑川和新丰根,意大利Edelo等5座为混合式周调节抽水蓄能电站。

从上述国外抽水蓄能发展可以看出,不仅在总装机的数量和容量上日益增加,而且在电站的型式及调节性能方面向各种不同方向和途径发展,更加提高了抽水蓄能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适应性,增加电站的发电量和效益。

我国抽水蓄能起步较早,20世纪60年代即修建了岗南和密云小型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1×104和2.2×104kW抽水蓄能机组。混合式蓄能电站共装机42×104kW,其中蓄能机3台共27×104kW,常规机1台15×104kW。1992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1993年全部建成。经多年运行,削峰填谷对华北电力系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我国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近,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总装机240×104kW,为世界之冠。此外,十三陵、羊卓雍湖和天荒坪等已相继建成。安徽响洪甸在原有常规电站的基础上近扩建抽水蓄能机组,成为混合式开发。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见表2。

表2共列出我国10座抽水蓄能电站,其中,混合式2座,余8座为纯抽水蓄能电站。据1993年统计,我国大陆抽水蓄能电站容量为120×104kW,占世界第12位;近年来发展飞跃,容量已达555×104kW,预计居世界位次当可提前。这10座抽水蓄能电站均为日调节,发电和抽水时间为5h和7h左右。潘家口混合式蓄能电站下池库容虽留有余地(从700×104m3扩大至1000×104m3),还是不能满足周调节要求,但从调度灵活性上已留了一些余地。还应该指出,台湾省的明湖和明潭抽水蓄能电站的上库均为著名的日月潭水库,容积很大,达1.42×108m3,且有明显的天然来水,故这两座蓄能电站表中列为纯抽水蓄能电站,但实际上也可认为它们与已有常规水电厂大观一厂共同构成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3个电站具有1座共同的很大的上库,这对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是非常有利的。它们的年运行时间高达5000h以上。潘家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经几年运行,实际发电量及运行小时数超出原设计值。从国内及国外运行资料看,一般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实际运行的年发电量及运行小时数常达不到设计值,故混合式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

3抽水蓄能电站的类型和适应性

抽水蓄能电站具有2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需要水但基本上不耗水,故抽水蓄能的规模不像常规水电那样决定于所在站址的来水流量和落差,而主要决定于上下池容积和落差,更主要的是决定于所在电网可供低谷时抽水的电量;二是电站形式很多,适应性强,可视情况选定。在山区、江河梯级和平原均可修建抽水蓄能电站。

1)在山区,根据地形,往往选择高水头,一般水头H为100m~600m居多,当然水头越高越经济,上下池之间距离则越近越有利。日本关西电力公司对抽水蓄能选点要求,H≥500m,L≤3km,而东京电力公司条件则放松,对水头无规定。这说明只要地形许可,水头高一些是有利的,但还要视具体情况定。

2)河流梯级水电站需要时可考虑抽水蓄能混合式开发,一般以中低水头为多,即相邻梯级电站除常规发电机组外可设置几台可逆式机组,如潘家口蓄能电站。也可考虑在某一河流梯级水电站下游另建下池,如安徽响洪甸蓄能电站。总之,如蓄能机组(即可逆机组)和常规机组的水都来自同一上库,水量可在同一上库中调节,2种机组互为备用,互为补充,即丰水期可逆机组可按常规机组只作发电运行,而枯水期常规机组也可利用可逆机组所抽的水进行发电,这样可以增加工程效益。最近,安徽利用淠河磨子潭和佛子岭上下2座已成水库进行佛磨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这样上下库都很大,对满足电力系统运行需要十分灵活。

3)平原及沿海地区低水头水电站和潮汐电站的蓄能运行,可利用电力系统低谷电抽水而在尖峰时发电会给这些电站带来显著效益。法国、英国、荷兰及我国都有采用可逆式贯流机组并进行蓄能运行的经验。此外,近年来国外在平原地区已有修建地下下池(专门开凿隧洞群或利用弃置的矿井),而上池可利用地面河、湖或另行修建。上下池之间落差可视需要确定,水头往往可达500~600m,甚至更高。这样就为平原地区创造了修建高水头蓄能电站的条件。

综上所述,抽水蓄能电站基本上不受地形和来水流量的限制,也不受当地水能资源蕴藏量的限制。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在山区、平原等均有条件修建抽水蓄能电站,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择优选择。

4多种抽水蓄能电站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经确立:要在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不仅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要谋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水电除了要满足自身的可持续性外,还要满足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在电网的各种能源构成中,水电具有较好的调峰性能,可改善电网中火电机组的发电状况,减少有害气体(CO2等)的排放量,既可改善电网中电的质量,又可改善地区的环境。

近年来几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相继投入运行,它的优越性逐渐被社会所认识,主要优点如下:

抽水蓄能电站本身虽不能生产电能,但可利用低谷电能(即剩余电能)抽水,在尖峰时发电,既可调峰又可填谷,还可调频和事故备用,在电力系统中具有能量储存转换和改善优化的功能;

抽水蓄能与煤电和油电比,跟踪负荷性能好、开停机灵活,节煤节油,调峰灵活,与常规水电比还具有填谷功能,其调峰功能为水电的2倍;

一般认为,抽水蓄能电站的工程量比常规水电站少得多,但可逆机组目前国内还无成熟制造经验,需要从国外引进,其价格较高。即便如此,抽水蓄能电站单位容量投资一般仍比常规水电为低,同时施工期限亦短。

此外,还应该指出,在水利水电枢纽中补充了抽水蓄能功能,有利于水资源(含水能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更大地发挥水利水电等综合效益,有时可大大改善工程的有关指标和枢纽在系统中的作用,使原来指标差、效益低的项目改观,增加工程的开发价值,给水利水电工程带来新的开发前景。

目前,全国水利水电和电力建设形势对抽水蓄能的发展非常有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地区和各流域,常规水电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水能资源储量贫乏或已开发殆尽,不得不发展抽水蓄能以补水电所占电网中比重不足,如华北、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

2)有些地区水电比重虽不低,但多径流水电如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亦需建抽水蓄能电站。

3)我国煤炭资源不均衡,运煤困难,发展坑口电站,相应带来北电南送。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在即,而水电西南西北多,又将实现西电东送。随着三峡建成,我国东西南北输电网形成。这些输送电对平衡全国各地区电力有好处,但有时由于某地区为了接受上述几种送入的电又必须视送入电的情况,增建一些调峰能力强的抽水蓄能电站。

4)我国核电已在浙江、广东投入运行并将在江苏、山东兴起,也需相应增建抽水蓄能电站。

目前,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和规划设计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从我国已建和在建的抽水蓄能电站看,它们各具特色,有高、中、低水头的,有大型也有小型的,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走出了第一步,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由于上述4个原因,预计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在华北、东北、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华中、中南等地迅速展开。在今后设计建设中,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将逐渐改善其调节性能,逐渐向双日或周季调节过渡。

5结语及建议

当前,全国水利水电和电力建设形势对发展抽水蓄能极为有利,在过去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除进一步完善已建和在建抽水蓄能电站的管理运行和建设工作外,还要认真做好抽水蓄能规划选点工作。如上所述,在纯水蓄能方面除一般应注意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电站形式和布置外,有条件的站址还要注意选择上下池的有利地形以取得较大的容积,以改善其调节性能并增加工程效益;在混合式蓄能电站方面,有条件时要注意选择较高水头并适当加大下池容积,以改善性能并提高电站效益。此外,我国目前有许多已建成的水电站,电站设计规模水平年早已过时,电站容量显得不足,亟待增容扩建。因此,在有条件时可考虑增建抽水蓄能机组成为混合式开发,作为常规水电的补充,其效益当会显著增加。这种融水利、水电、抽水蓄能于一体,并结合当地电力的综合开发模式将给水利和水电带来新的活力。据国外经验(见表1),法国在新建GrandMaisoon和Montezic时即按上述综合开发模式考虑,前者设有120×104kW可逆机组和60×104kW常规机组,而后者只采用90×104kW可逆机组。日本新高濑川混合式日/周调节,原河段有5座常规电站,原总装机仅4×104kW,后按上述综合开发,改建为128×104kW的抽水蓄能电站。美国著名GrandCoulee电站几经改建,先后增水泵和可逆机组,总容量达888×104kW。我国潘家口、响洪甸、佛磨、双沟以及天堂等均采用这种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这种开发模式不仅改善了水利水电枢纽的功能,还大大改善了工程的指标,使原来效益差,指标差的工程改观,增加了工程开发价值,给水利水电工程带来新的开发前景。为此,建议今后视各地区,各河段水利水电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电力情况按上述模式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进行动态规划和设计。

水利水电(含抽水蓄能)和电力相给合的开发模式,水利水电与电力相辅相成,通过电力(电网)的支持提供了抽水电力,倒过来也为电网增加了调峰和填谷能力,改善供电质量,为电力的发展提供水源等条件。因此,多种形式的抽水蓄能作为水电的补充,对水利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扩大了水电的内涵,将抽水蓄能也补充入内。

这种混合式开发改变了过去“以水定电”性质,即只能在需要供水时发电,不供水时不能发电。如今可以完全按照电力系统要求进行抽水或发电调度,同时对水库的原有供水等功能也有好处。此外,这种综合考虑水利水电与电力相结合的模式,还可在发展核电、风能发电以及调水等工程中发挥作用。

考虑多种类型的抽水蓄能作为常规水电的补充,可以引入电力(电网)的参与,这种跨行业(即水利水电和电力行业)的模式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水利和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并提供新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陆佑楣,潘家铮抽水蓄能电站[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能源部北京设计院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实例[M]1990

[3]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抽水蓄能电站图集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管理 可持续发展 医院 经验管理 企业管理 科学管理 现代管理学 管理思想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experience management,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is the rise of the 1980s a new management philosophy, management theory and management, following the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scientific management, business management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phase. Modern management believes that cultural management is the core of modern enterprises to manage. For being involved in public hospitals for health care reform, medical reform in order to adapt to changes in requirements, ensure that the new health reform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be the tim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feature rich era of hospital management. Therefore, we must focus on the hospital culture, emphasis on the hospital culture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 Cultural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spital; Experience Management; Business management; Scientific Management; Modern Management; Management thinking

一、引入医院文化管理首先要走出医院文化建设误区

医院文化建设富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精髓及文化底蕴,但长期以来,关于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一些误区却成为徘徊在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医院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加强医院文化管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走出医院文化建设认识误区。

要走出认为“喊口号、贴标语”即是医院文化的误区其实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标语只能让人感到乏味,医院文化不是唱歌作赋,不是上街学雷锋、搞义诊,也不是春游、聚餐,否则只是热闹一阵子,时过境迁,一切如故。医院文化必须集中反映医院的追求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要走出“医院标准文化”的误区有人认为,医院文化要有标准,只要能参观学习优秀医院的文化,然后照搬人家的文化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医院文化不存在标准,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不同的医院文化是不一样的。

要走出“竞争”的医院文化意识优秀的医院文化不是说不要竞争,而是指它的最终目标将成为“优势互补”,在合作为主旋律的当今,必然在合作的前提下竞争,由竞争走向合作。竞争第一的文化意识已经过时了。

要走出安于现状的医院文化误区很多管理学书都谈到“煮青蛙”文化,当把青蛙放在开水里时,它立即会跳出来。但是把它放在凉水里,它感到很舒服,这时在锅下加热,青蛙逐渐适应了水温,等它感到很烫想跳出来时再也跳不动了。当一所医院没有创新,对平时的一切感到习以为常时,医院的衰退就开始了。

健康的医院文化就是创新文化,要在管理、技术、组织等方面不断创新,医院才能长盛不衰。

二、医院文化管理的核心是建设医院共同愿景

那么,文化是如何发挥对医院的影响力和内推力的?世界顶尖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引入了“共同愿景”的概念。彼得.圣吉认为,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中各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是蕴藏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

医院文化管理的核心是确定共同愿景,通过建立全体员工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形成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的热情、干劲,调节员工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同舟共济、同心同德的坚强集体,并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彼得.圣吉指出:“一个缺少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而“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想要如此”。

共同愿景是告诉医院的每一名员工,“我们将成为什么”的前景。一个有效的愿景,应该是对组织成员的一种宏伟的承诺,使人们想念实现目标后的收益,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能够让人们激情澎湃,鼓励成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人们觉得有点不切合实际但又愿意为达成目标而奋斗,让人觉得怀疑却又折服的目标。上世纪50年代初,当索尼还是一家很小的企业时,它宣称的目标是“成为最知名的企业,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劣质形象”。

共同愿景是一种文化理念,它唤起人们的希望,工作变成是在追求一项蕴含在医疗服务之中,比工作本身更高的目的。如苹果电脑、福特汽车等企业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共同愿景所发挥的功能。亨利.福特想要使一般人、不仅是有钱人能拥有自己的汽车;苹果的创始人则希望电脑能让个人更具力量。这种更高的目的,根植于他们的企业文化当中,也推动了企业走向成功。

我院作为襄樊市最大的公立医院,承担着襄樊医疗中心和医疗排头兵的作用。为此,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和医院发展的长远规划,制定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医院愿景,那就是:努力把我院办成“两型医院”、“三大中心”,即学习型医院、学院型医院,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高等医学教育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三、医院如何应用文化管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医院的文化管理,就是要把每一名职工视为医院的权力人。只有关心尊重为病人服务的员工,只有将医院的美好前景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只有举全力为员工搭建建功立业、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发展平台,员工才能体味到人格的尊严,才能敬业尽职。也只有这样,医院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在医院文化管理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以人为本抓好思想文化建设医院强化文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着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氖围,把加强宣传工作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以医院发展目标为主题,以倡导“团结、敬业、务实、创新”的医院精神为重点,以浓厚的文化氖围为形式,着力宣传医院在学科建设、医疗、教学、科研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重要进展,以及在各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树立医院整体形象,激励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一代又一代的中心医院人,秉承着医院“大医精诚”的光荣传统,诚心、热心、真心、耐心地服务于病人,在依法行医的同时,将个人的品格、学识、情商、才干、能力、知识和智慧,完全融入到为病人服务的医疗实践中。

真心实意地抓好服务文化建设近年来,为了使患者在我院就诊真正享受到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我们重新规划门诊布局,扩大门诊用房,改造服务窗口,建门诊总服务台,对人出院处、门诊收费窗口进行改建,畅通急诊、入院、手术等“绿色通道”;简化服务流程,增加便民措施,着力解决“三长一短”问题;分楼层增加医保结算业务,门诊挂号收费实行“一站式”,健康体检实现“一条龙”,窗口岗位根据工作需要采取提前上班或延时下班错峰制,服务中心全程陪诊;医技科室实行快速检查、快出报告、快速反馈等,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方便和温馨。

标本兼治抓好自律文化建设我院作为鄂西北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收治的多是急危重症和患有复杂疑难疾病的患者,许多患者慕名来医院就医。因此,基于对医院的信任,也基于对健康的渴求,一些患者在病愈出院之时,或是手术之前,会情不自禁地以“红包”相送,作为对白衣天使们救命之恩的真诚回报和由衷感激。

因此,为了在广大医护人员中倡导拒收“红包”、廉洁行医的好风尚,同时也为了让“红包”有一个合理的途径退回给病人,白2001年始,我院把退还病人的“红包”作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出台了退拒“红包”的奖励制度,设立了退拒“红包”的专项奖励基金,对拒收病人“红包”的医务人员按拒收金额总数或礼物价值总数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于医务人员上交的“红包”和礼物,在病人出院前由院医德医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如数退还给病人。从2001年设立医德医风奖励制度至2009年底,医务人员拒收“红包”累计金额达140余万元。

彰显合力抓好群团文化建设建院60年来,我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通过文艺晚会、健美操比赛、春游、书画、棋类、球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示特长,陶冶情操,沟通思想、增进友谊,彰显合力。医院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福利院进行“爱心助学”活动,到社区开展义诊服务活动,传播文明新风。

目前在医院,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的管理文化,人文关怀、便民利民的服务文化,诚实守信、廉洁行医的诚信文化,团结奋斗、敬业爱岗的政治文化,规范管理、依法治院的制度文化,同心同德、务实奉献的精神文化,科技兴院、不断创新的科技文化等,构成了市中心医院绚烂的文化品牌并驰名省内外。医院文化管理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医院管理有了新气象,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服务态度明显改善,职工收入不断增长,事业兴、人气旺的局面在整个医院悄然形成。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旅游 产业可持续 发展 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 科学 发展观的指导下, 分析 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 经济 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 影响 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 问题 。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 社会 历史 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 研究 也正说明文化 内容 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 教育 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 规律 ,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 自然 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Abstract

This essay aims to describe and discuss the reasons wh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rategy is necessary for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then give out idea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llustrate sustainable work practiced that hotels’ housekeeping department can implement, and analyze the impact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had on guests’ expectations on housekeeping department.

Reason of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cept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Due to the vast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 a huge waste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massiv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human destruc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To ensur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not only for ourselves but also for our future offspr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decreas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 series of actions that reduc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using tech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Myung, Kim, & Barrett, 2020). It is used to promotes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environmentally activities within the industries (Sergey et al., 2021). With the growth of the globa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the negative impacts increased, such as the degradation of the biosphere, the destruction of coastal and mountain areas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otel buildings, parking areas, and entertainment infrastructures (Prud’homme & Raymond, 2013). Also,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increase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which lead to climate change and damage the environ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Wang & Wang, 2018).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are blamed as the major driver of natural habitat loss and endangered species loss (Mohammed, 2018). In the daily operations of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en produced by consuming large amounts of energy, water, and disposable products (Prud’homme & Raymond, 2013). The waste disposal system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most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surrounding hotels, the ecosystem was seriously damaged due to the discharge of untreated sewage and solid waste (Mohammed, 2018).

Th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ould trigger the negative feedback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nplanned and unchecked tourism development at many destinations leads to aesthetic damage of the attractions and landscapes (Mohammed, 2018). The number of tourists will be decreased as they refuse to go to the attractions that are environmentally destroyed, so tha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s should raise the awareness of the industry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implement sustainable practices.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can be used as a solution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Benefit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is very will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attractive and natural surroundings can be seen as part of its core product (Chan, & Hsu, 2016).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y can help to reduce the level of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industry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ergey et al., 2021), and the companies in the industry can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physical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and intangible benefits that their brand image and social reputation can be raised (Myung, Kim, & Barrett, 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compani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can also be improved with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Chan, 2009).

Als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an be used as a marketing tool in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tourist destination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an increase tourist attraction incentives, increase the concept of tourism, raise attraction impression and higher tourists’ expectations, with these factors, tourism-related hotels can be benefits in their economic stability, and tourists will be more willing to choose the hotel brand with pro-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TZIORAS, 2018). In addition, apply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hotels can provid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olicies may create more decent work for the employees to work at a hotel (Choy, Cheng, Yu, 2021).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stinations competition, a bett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can bring a competitive edge for the destination’s surrounding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Huybers, Bennett, 2003).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by Blanco, Rey-Maquieira, and Lozano (2009) that the hotel occupancy rate is shown to be higher for those environmentally proactive hotels, and their profi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can be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ally management policies of the hotels.

Negativ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st of hotel operation will be higher, which negatively affects the companies’ competitive position (Huybers, Bennett, 2003). Compared to large hotels, smaller hotels have less human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mplement pro-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s.

Some hotels may shape their sustainable behaviors to present a pro-environmental brand image to attract consumers based on their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market concern regarding environmentally management needs (Fernández-Robin, Celemín-Pedroche, Santander-Astorga, & Alonso-Almeida, 2019), these hotels adopt environmentally management system as a superficial marketing tactic to attract guests and falsely claimed to be ecological friendly (Khatter et al., 2019), these behaviors deceive consumers and also disrupt the market.

Sometimes the malpractice amongst employees can also ha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decrease the guests’ expectation of a sustainable hotel.For example, under the towel reuse policy of the hotel, the housekeeping staff changed all towels instead of only change towels on the floor and in the bathtub (Choy, Cheng, Yu, 2021). Without proper environmental 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employees’ ecological participation and engagement will be diminished.

The sustainable practices in hotels may result in guests’ negative impressions, although they appreciate the hotels which provide sustainab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help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y think the sustainable practices and services are unsanitary, uncomfortable, and inconvenience compared to other normal hotels so that they refuse to lose their living standards and comfort levels for the sak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oy, Cheng, Yu, 2021).

Sustainable Work Practices to Reduc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ustainable work practices can be done in the hotels especially in the housekeeping department. Waste reduction management can be one of the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usekeeping department can decrease the use of disposable products, practicing recycling activities, sorting waste into the right bins, minimize the waste of paper and plastic bottles (Han, Chua, & Hyun, 2020).

Saving water is also a sustainable work practice to reduc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for housekeeping. Use faucets with small streams of water, less water used so that the price paid for disposing of waste water will be reduced; avoid full-service room cleaning frequently to decrease the use of detergents and electricity, and also increasing the use life of linens (Choy, Cheng, Yu, 2021). When purchasing products, always choose local products, and lessen the use of the chemical products that harm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use botanical cleansers and disinfectants in housekeeping. These natural products can preven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as they don’t contain or release harmful substances to the environment.

Furthermore, improve the indoor air quality by using the filtration vacuum systems and removes most of the airborne particles, use recycled content paper products, and use microfiber mop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Also, an ozone laundry system can be used to decrease the amount of energy used, reducing drying time, and eliminating fabric softeners (Ecovison, 2012).

Environmental Changes Impacts on Guest Expectations and Housekeeping Management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医疗行业发展繁盛,必然使行业竞争愈加白热化,提升对医院的管理力度,能够积极促进医疗行业迅速发展,可实现医疗行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医院管理作为医院服务质量提升的需求,同时是现阶段医院发展必不可少的,医院想要在行业白热化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不被行业所遗忘,就务必要展开管理系统中方法与模式创新,增强管理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医院收获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于社会发展潮流中凸显。

1.1促进医院服务质量提升

医院管理在医院工作中顺利开展,既确保服务质量控制精准、高效展开,并为医院实现全面、系统的服务质量分析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在医院管理活动中迅速向医院管理者反馈相关问题,医院管理者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实施针对性管理措施,促进医院服务质量提升。

1.2促进医院社会、经济效益获取

医院进行服务质量管理及控制相关工作期间,在有效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步骤支持下,可以为医院管理进行问题分析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并在问题分析期间对医院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解决,促进医院社会、经济效益获取。

1.3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医院管理过程中逐步被提高服务质量理念所渗透。尤其在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方面,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在其中扮演着难以更替的角色,有效地为医院各级部门指引管理方向,并对部门管理准则指导进行不断规范完善,积极促进医院各项管理的有序进行。由此可见,医院不断加大对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构建的资金、组织管理力度,切实全面的发挥提高服务质量的医院管理效能,积极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2医院管理原则

开展医院管理期间,应当把握下述几方面原则:

①质量首要原则,医院管理质量主要影响医院服务质量以及医院的运营情况,开展医院管理期间,务必要将“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永远遵循医院管理质量首要原则;

②预防为主原则,应当积极主动地开展医院管理工作,将管理前质量、管理中质量及管理后质量进行充分考量分析,遵循预防为主原则,早期就每一种影响医院服务质量以及医院的运营情况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

③以人为中心原则,人作为医院运营的组织者、管理者及实施者等角色,开展医院管理期间,要遵循以人为中心原则,加强对人的素质、行为控制的重视程度,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为的管理质量促进医院服务质量以及医院的有序运营。IV.遵纪守法原则,遵循遵纪守法原则,相信科学、认清客观事实,凡是通过信息数据说话,公正、客观地开展医院管理质量不足改善工作。

3加强医院管理以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医院管理是医院经营发展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医院平稳发展必须要得到医院管理的有利支持。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医院管理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医院管理必须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对医院管理中提高服务质量进行开拓创新,有效发挥医院管理贯穿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中的作用,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3.1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医院规模越来越大,为先进医疗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医院管理过程中,医院管理人员。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如何将繁多信息数据展开分析管理,是目前医院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管理理念开拓创新,医院管理人员要明确医院管理在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结合医疗行业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对医院管理的理解。医院应构建全面的逐层质量管理制度;贯彻“以章治院、科技兴院”方针,“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起规范、安全、科学、合理的诊断、检测、治疗及康复的医疗机制,展开全面、综合的优质服务,实现医院管理人员对服务质量情况的知悉了解,可针对突况,采取有效的应急对策。

3.2规范质量管理及控制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人才属于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医疗行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从现阶医院内部人员管理不受重视问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有待提升出发,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行业形势市场动态,对医院质量管理相关人员展开针对性的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全面整合医院管理框架,注重职业规范,逐步完善质量管理理念;医院还可以组织质量管理相关人员对实际医院管理情况进行专题分析,提升质量管理相关人员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医院质量相关人员管理水平;同时在医院内部人员管理过程中,根据医院服务质量开展相关的专题教育,一方面教授提升服务质量的方法,一方面开展工作职责教育,加深医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塑造其良好的责任心及道德素养,以在医院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服务质量管理工作。

3.3提升医院管理重视程度

从现阶段医院管理不受重视问题出发,全力展开医院管理理念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医院管理指标构建管理示范项目、单位,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效果的分析对比力度。全面展开医院管理科学合理策略探讨,提升管理人员对医院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医院管理者应提升医院管理重视程度,提升管理责任感,全面促进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到医院管理中。医院还应开展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盈利体系探讨工作,倡导发挥医院管理充分的利用价值,获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向并收。

4医院管理中管理技术的发展

4.1选取科学合理的系统类型

市面上基于医院管理技术的医院管理系统类型各式各样,包括独自开发的医院管理系统、联合开发的医院管理系统以及开发的医院管理系统等。医院在选取医院管理系统类型过程中,务必要结合医院自身实际状况,遵循科学合理性、实用性及成熟性等选取原则;并且,选取的系统一定要以满足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出发点,并要切实兼容于医院自身原本网络系统。

4.2提升医院组织管理力度

基于先进管理技术的组织管理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医院管理人员要提升对管理技术应用组织管理力度,结合医院实际状况开展医院管理工作,以促使医院管理逐步迈向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4.3强化信息标准化构建

构建信息标准化属于医院管理的常规内容,属于医院管理的基本工作。医院要强化信息标准化构建,自我国现行标准及医疗行业规范角度出发,完善医院信息文档分类工作,促进医院信息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

5结语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门,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门出于别的考虑设计得很高,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首先定义一下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对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尺度使高层建筑显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则使高层建筑显得庞大或轻飘,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1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如果得到这一点,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一点,人对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

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一、财政体制与养老保险体制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

1.“条块分割”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管理难以形成,基金安全受到威胁。

我国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在转轨时期衍生而来的社保体制上带有明显弊病,社保相关部门各自管理和支配一种基金,不能形成社保基金总体的统筹协调。基金的分散管理,其收、支、余归各部门,可以给部门带来一定的利益,使得部门为了既得利益不愿将基金管理权上交实行统筹协调。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带来一系统列矛盾:①县、市、省级的统筹和部门统筹,都是局部统筹,容易出现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保险和支付水平结余资金的悬殊差别,使客观上因生产力差距产生的分配不公得不到有力的调节,难以有效地体现社会保险的互济性。②多家分管,自成体系,规范性差并且机构重叠,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费,增加管理成本费用开支。③监督制约薄弱,结余资金不同程度地存在挪用和浪费现象,出现了用养老保险金谋求部门利益和管理者个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一些地方和部门擅自动用结余资金用于城市建设,甚至盖办公楼、宿舍和从事房地产与证券投资,造成一些投资难以收回的状况,更谈不上保值增值。④极不利于实现社会化管理。由于各部门实行的社会保险的制度、标准、政策不一样,同一保险项目,缴费和待遇水平有较大差异,造成苦乐不均和相互攀比,无法形成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和方式。

2.养老保险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支付危机。

(1)部门分别管理下的社会保险缴费缺乏硬约束和法律保障,保险费欠交严重。现行社会保险筹资方式主要是采取部门的规章或政府的条例形式,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力量,约束性大打折扣。如有些企业单位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或隐瞒工资总额,或少报在职职工人数,或转移银行账户,少缴或拖欠不缴,甚至以新办企业为理由拒缴,而行政法规往往对上述行为缺乏追究的力量。

(2)低统筹水平下的高替代率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从世界各国来看,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通常不超过60%,也有的国家以缴费年限的长短来决定替代率水平。我国现行养老保障替代率大约平均在80%左右,1999年普调30%的基本工资,对离退休人员提高15%~30%的养老金标准,又把替代率提高到90%左右,这无疑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

(3)转制时期的“老人”和“中人”养老制度变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债务,加剧了养老保险支付困难。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一部分已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和一部分已参加一定时期工作的中年职工,他们在过去或长或短的时期内未能按新制度的缴费规定积累养老基金,其退休后的养老金,将全部或部分地依靠后人的缴费或政府的补助来承担。但是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制度下,“新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只有社会统筹部分可以充当弥补“老人”和“中人”养老金欠账的财力,而“个人账户”部分如果也用来弥补养老金欠账,只是矛盾后移,同样会出现“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养老保险收不抵支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老工业城市,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较高,老龄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所承担的养老金支出任务较重,而近几年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因需求不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使企业养老金的收缴出现困难,从而造成养老保险的收不抵支。另一种情况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或者是一些市场不景气的行业如煤炭、纺织行业,因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亏损严重,使养老保险费的收缴发生困难,而支出负担不能减下来,使养老保险支付困难提前到来。

3.政府财政尚未建立支持养老保险制度的常规渠道。

任何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通常有税收优惠、预算管理、财政补助和财务会计制度管理手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着手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虽然政府财政参与了养老保险财务会计制度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至今尚未出台支持养老保险制度的税收优惠办法和财政补助办法,也未编制社会保障预算,以致财政对包括养老保险收支在内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职能严重缺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处于县、市、省级地方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上下互不通气,各级收支的真实性如何,结余资金多少,结余资金怎样使用的,没有一家权威机构能说得清楚;出现了部分地区和行业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状况。面对这种过早出现的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问题,财政被迫充当“救火队”,常规渠道尚未形成,应急职能已先启动。中央财政及国家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在无法详细审查各地收不抵支的原因及真实性的情况下,1998年以来连续给予地方上百亿元的养老保险补助。显然这种缺乏审查程序的财政补助,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地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虚假性。

二、几点建议

1.社保体系中应强调政府财政的支持作用,完善政府管理体制。

国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参与和提供者,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由于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发生了危机,因此有不少学者对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所起的作用表示质疑,甚至否定了政府的作用,而一味强调市场在社保体系中的作用。虽然市场在社会保险基金运作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现阶段国家还是社保体系的最重要主体(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纯市场行为对于我国很难发挥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社会保障基金体系中应当强调政府的支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30%,它是以政府雄厚的财政实力(通常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5%~50%)为基础的。我国尽管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较低,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分配体制的理顺,国家财政实力会逐步增强,用于支持社会保障的支出能力也应逐步增强。

在强调政府财政的支持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政府需要管理的范围,即主要指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部分。而且统一管理本身也有如何完善管理体制的问题。如果只强调集中,不同时做好管理,不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也会出现问题甚至更严重的新问题。社会保障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也没必要完全让政府来承担。在由社会解决的部分,在非基本养老保险部分,或者说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其他养老保险部分,应实行多条腿走路,鼓励开展竞争,并将竞争引向有序的制度化建设。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建立养老保障财政补助制度,弥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财政补助也是普遍运用的财政支持手段,几乎所有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都离不开政府财政定期或不定期的补贴,以弥补养老保险收入的不足。之所以要建立养老保险财政补助制度,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存在;二是由于人口日益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不断增大。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渡过支付危机,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

关于养老保险财政补助的资金来源,从国外的情况看,有的国家不论养老保险是否出现债务,总是从政府财政支出中安排固定比例的预算资金充实养老保险基金,有的国家则是在养老保险出现财政亏空时给予临时性补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转制阶段,存在巨额隐性债务,弥补这些债务要多渠道筹资: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财政支出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弥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据专家测算,如果连续20~25年每年从财政支出中拿出5%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险补助,就能基本解决隐性债务的补偿问题。二是与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结合起来,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充实养老保险基金。这可以通过产权市场出售、转让部分企业的国有资产,也可以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出让部分股权或将部分股权收益划出,充实养老保险基金。三是发行部分认可债券和,充实养老保险基金。

3.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资金规范的财政预算管理。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保证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提高对基本养老支出的需要,又不能超越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选择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模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将基本养老基金纳入政府的预算管理是为了确保养老基金管理的效率和使用的安全。预算管理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基金预算,将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事业的财务状况放在政府公共预算之外,以基金的形式反映;二是将社会保障资金纳入预算内,同政府其他收支混为一体,政府担负起全部社会保障事业的责任;三是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将一般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和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编制内容全面的社会保障预算。其中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是把来自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和来自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收支合为一体,全面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情况、结余资金投资及调剂基金的使用情况,体现国家社会保障的总水平,因而它优于其他形式的预算管理。

(1)养老基金的收支管理,包括养老基金筹集和支付的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企业单位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是否及时和足额入库;政府安排的养老保险补助是否到位;养老金支付标准是否符合制度和政策规定。应定期编制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周转计划。

(2)结余基金的投资管理。主要是对养老保险结余基金投资方向和投资预期收益率和可能的风险进行控制,实现保值增值。具体的投资决策应交给基金投资管理机构。有关方面要监督投资运营的过程,防止违规的高风险操作,对结余基金的投向在预算上反映。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首先,能够有效的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有一定的综合性存在于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中。所以,为了促使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在不断增多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这样越来越多的要求也就会出现在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并且,经营管理水利工程的任务上也将越来越重,因此,对水利必要的产权意识,在水利工程的经营与管理中一定要予以强化,提升管理的水平,这样对于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完善的时候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完善管理体制方面的工作,只有将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了上来,我国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才会被提升上来。其次,将水利资源的优化调度开展起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缺少水利资源支撑的,所以,为了对人们生活的需求上更好的给予满足,为了推动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资源,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水利资源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重要利用的水资源,这样的水资源,不需要人们对技术手段进行使用就可以予以获取,所以,在开发水利资源的过程中,要有效的了解自然的规律,这样在统筹规划水利资源的时候,才能够对科学技术上更好的进行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增多的人口数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紧缺的情况不断的才出现在了水资源中。因此,合理的进行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了上来,才能够为人们提供出更加丰富的水资源。再次,将管理单位的收入提升上来,对水利经济更好的进行发展。近几年,对于水利工程的有偿供水社会上已经普遍的接受,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其的商品性也不断的认可,水管单位职工的工资和运行维修费用对于自给上也逐渐的实现。大大的提升了水利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可见将水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上来意义非常之重大。

二、提升水利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1.将水作为根本,服务于国民经济。

发电、灌溉、供水;保护城乡,对水旱灾害上进行防止是水利工程在发展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例如,一个流域或者说一个区域,需要在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前提下,来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在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改良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序的进行,将长远的经营规划制定出来,将供水和保护水的工作做好,将多种经营模式开展起来,促进我国的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2.将经营管理意识提升上来,将水利产业观念树立起来。

一旦有经营存在,对经济效益上我们一定要予以关注,将水利工程的有偿服务意识提升上来,对水利工程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上予以追求,对于供水的水费标准在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核定,并且,国务院针对这方面工作也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一些河道的工程应该对修建维护费和河道工程费上进行收取,例如,过闸、采砂和排水等,要将合理的收费标准制定出来。水利工程自身一定要将有偿服务的意识提升上来,将水利工程的产业观念树立起来,依据产业观念和有偿服务的意识改革水利经营管理,在这个前提下,对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上逐步的予以完善,将一个新的局面为水利经营管理开辟出来,并且,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要树立起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

3.对水利管理单位的经营机制上不断的予以完善。

对于四项机制上水利单位可以对企业的机制上进行参照来予以完善,搞好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工作,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首先,激励的机制,就是将权、责、利的密切联系上要有效的凸显出来,将职工积极性最大程度上予以调动的机制,水利部门应该为经营者适当的提供必要的权利;其次,制约的机制,这个机制规定水利单位一定要依据规定将国家交给的每项任务上予以完成,要认真的负责于国家,对于片面性和短期的行为上要进行克制;再次,运行调节机制,就是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水利单位内部的种种制度,主要包括:劳动组合、经济核算、财务制度、人员调配、机构设置和分配奖励等机制;最后,监督的机制,对于国家和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机制上水管单位要积极的去接受。

4.对水利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系统上不断进行建立完善。

在经营管理当前的水利工程中,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上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信息化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科学合理的建立起来,进而将此项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上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水利单位的经营管理效率提升上来,为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数据的利用率提升上来。其次,将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上来,将更多的科学技术融入到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中,提升水利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结语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林业部门包含着很多部门,其中营林和森林是其中最大的2个部门。2大部门的主要功能是有规划的绿化现有的荒山沙地,扩大森林的面积和资源;按照科学的方法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森林以及每年不断增加的人工森林,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断的种植人工森林,提高我国的森林的覆盖率,提高木材以及森林中副产品的产量,保证满足平时国家人民平时的日常需求;通过植树造林,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调节空气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减缓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保护环境等等,并对农业高产稳定而服务;其中森林的经营包括对森林的砍伐及种植、对森林的保护,防止乱砍乱伐,森林再造和城市森林的建造和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林事活动。我国的林业发展可以分为3个历史阶段。林业的初期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也可以成为传统林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林业主要是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大量的、无节制地砍伐森林。林业发展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是从1978~199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体林业和其他非国家所有的林业进行定性,也就是固定山权、林业权、划分自留山,明晰林业生产责任制。从1992年到现在,在全球林业转型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劣的影响下,我国林业步入了转型期,也就是可持续发展阶段。我国林业部已经下发给各个林业下属部门关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

2我国林业管理措施

我国的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在对林业进行保护的时候,应该遵循科学的、合理的、稳定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我国的南方,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应该通过强化森林保护力度和绿化荒山、退耕还林等方式,并以保护和提高树木覆盖率为基础,更多的应该想到通过何种方式开展科学林业生产,增加经济收益;我国的大西北地区,因为其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所以林业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我国当前的林业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林业建设没有进行合理的开发计划。我国的华北和南方地区,因为人民还不够重视植树造林的重要,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处理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与暂时经济效益的关系和矛盾。对于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方案去发展林业。

2.1应用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强化宣传森林的保护和树木的种植不能只依靠个别的几个部门和有数的几个人来实现。必须通过全民宣传、全民行动。宣传的手段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渠道广泛宣传教育,把森林的保护深深的印入人心。尤其是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的时候,进行广泛的宣传,带领群众进行现场的植树,让人人都能参与到保护树木的行列中。

2.2制定严厉的法律法规,提高经济处罚数额会发生毁林事件主要还是经济利益的原因,很多人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去偷伐木材、毁林开地等。从这些年发生的毁林事件中可以吸取经验,从而制定有效的方案。例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土地总体规划,尤其是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森林的保护和绿化以这个事实为依据,也可以参照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制定出森林的规划。为了确保制定出的规划符合实际并能实施,规划要通过现场的实际调查汇总出可行性实施方案,并逐级提交到有关部门进行研讨,最后由国家制定出规划方案。方案制定出之后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区域,落实到个人。

2.3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林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体现为:生产周期长,反本周期长,经济利润低。根据这些特点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例如,建立退耕还林补偿基金,对已经开荒的山林,给予主动退耕还林者经济上的补偿和其他发面的支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和吸引投资者对森林的投资和开发,给予投资者一定的优惠政策。

3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林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任何以破坏而取得的成果都是不可取的。林业发展在看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效果,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加强调控和出台相应的政策。要制定完善的产权制度,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比如保障森林、树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出台各种对林业投资者的扶持政策,保障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例如,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银行机构对个人植树造林放宽贷款条件;对林业投资者予以低利息,长期限的贷款政策等。

3.2改变林业管理形式,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的管理模式政府职能需要有所改变,林业资源管理职能应该脱离出企业,促使企业能够成为单独的经营体,在市场环境中生存。还应该持续加大对林业的技术支持,强化林业科技体制革新,实行生态技术更新,进而提升林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取长补短,吸取国际上先进科学技术和理念,不断创新,坚持不懈地实施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4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林业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财富,更是生态环境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森林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和雾霾等问题随之而来,给人们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政府工作之中,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林业资源首先应从管理上做起,要努力提高森林数量,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使其真正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

2我国森林保护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1林权改革难度大,管理模式不健全党在十七大中提出要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以实现“耕者有其山”的目标。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存在资金技术匮乏、宣传力度不够、林权过度集中或部分林农失山失地而造成的林权纠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林权改革的步伐。因为改革不彻底,很多因素也限制了林业的经营和管理,林农营林的积极性也显著下降,这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2.2生态公益林补偿不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是国家为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林木抚育费等。生态公益林补偿,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加快了林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目前一些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不规范,影响了这项措施的顺利进行。一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林农根本不知道生态公益林有资金补偿。二是公益林资金补偿较少,不能满足营林管护人的期望,所以林农对公益林管理积极性并不高。

2.3砍伐现象比较普遍,监督机制薄弱由于有经济效益驱动,森林乱砍滥伐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对一些珍贵林木的砍伐,不仅迫坏了森林生态平衡,而且也对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的迫害。因此,需要林业部门加强对乱砍滥伐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还应加强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加强审批的门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3加强林业管理,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应该坚持不断地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保证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1加强对林业管理的组织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林业管理小组,明确责任和分工,主要领导亲自抓林业资源管理的工作,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措施,督促落实好工作,把林业资源的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做到年初有目标,年末有考评,建立工作激励制度,保证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3.2健全和完善林业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比如《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林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这些法规对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新兴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林业法律还不完善,如有关生态林的管理立法方面,就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今后还应该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应的林业法律法规。

3.3加强森林管护宣传教育工作1)林场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对林业管理人员进行林业法律法规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培训,对职工进行林业养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培训,使职工能够对当前林业的发展和林业资源管理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打破老职工“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守旧思想,为森林资源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2)要通过媒体、报纸及网络对生活在林区的林民们加强教育,宣传乱砍乱伐给森林资源带来的危害,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3.4加快林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管理人员生活和工作条件,如管理补助津贴、必要的交通工具,这样可提高管护的效率,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管理队伍的稳定。

3.5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1)提高监管认识,林业部门除对正常营林管理监督检查外,还应对林分质量、林内环境等进行严格督查,加大管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2)检查督导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要把正常检查和暗查结合起来,检查不应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同时在检查过程中,应多与林区职工展开谈话活动,这样能从根本上掌握林业的情况,从而找出问题和原因。3)加大对乱砍乱伐的惩处力度。要做到谁毁林,谁负责,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应该给与相应的处罚。4)要设立多种举报形式。一个部门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应该发动群众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中;对于群众有效的举报,挽回经济损失的,要给予一定的补偿。

3.6加强基础林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目前,我国基层林业执法力量较弱,在一些乡镇级执法人员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而大多数林业的布局又都在乡镇一些地区,对于林业损害和破坏案件基本上都是口头警告,而没有实际进行处罚,这就造成监管力度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基础的林业执法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对于一些林业纠纷不能有效及时解决,这也给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带来难度。因此,要加大基层林业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以便能够在处理案件中得心应手。

3.7加强林业资源数据库建设21世纪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因此,林业资源保护及管理也应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林业资源数据库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加快工作效率;要引进和培训信息化林业管理人才,积极与上级林业部门进行信息系统联网,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及时为上级部门传送准确可靠的林业资源数据。要推动林业产业的科技开发力度,优化林业布局,改造和重组传统企业,要实现从低端原料加工到高端产品制作方向转型,提高经营效益,为营林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