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

消费者分析论文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者;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影响因素;品牌文化建设

一、消费者理论下的品牌文化发展

品牌文化的发展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也是消费者消费品质提高的体现。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裕,大众对于物质的消费已由消费需求改为消费欲望,如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品牌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研究要素之一。当前,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成熟,品牌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论是丰富的传统文化,还是个性的新兴文化,在品牌建设中的体现都较少,可以说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模式,因此品牌文化的发展有诸多阻力,品牌文化的效益也难以突出。

消费者是品牌文化的主体受众,如何针对消费者理念建设有特色的品牌文化,首先,需要研究消费者消费决策的产生。当消费者决定购买某种商品时,他先要有消费需求或消费欲望,品牌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实现消费、购买品牌商品的目的。在消费欲望的引导下,消费者会对产品进行选择、购买和使用等一些列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品牌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并逐渐将这一部分的消费引导、消费服务等融入品牌文化,使品牌文化更为丰富、完美。其次,注重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这是树立良好品牌文化的核心,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要求、消费欲望、消费动机等,由表而里建设品牌文化,重视品牌文化建设的环境、商品等环节。再次,全面的研究品文化牌建设中各项差异,如消费者购买能力差异、情感差异等等,力求品牌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使目标消费群体能对品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消费习惯,将自己的消费理念融入到企业品牌文化之中,做企业品牌忠实的拥护者。

二、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物质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物质文化因素指品牌建设外部环境和商品本身,例如品牌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品牌的广告、包装、产地等,这些是承载品牌文化的客体,是品牌文化建设的直观产物。精神文化因素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这些因素有利于培养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文化的情感、信念、认可度等等。同时包含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观点等等,是品牌文化建设的灵魂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研究和掌握是促进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

三、品牌文化分析与建设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者;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影响因素;品牌文化建设

一、消费者理论下的品牌文化发展

品牌文化的发展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也是消费者消费品质提高的体现。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裕,大众对于物质的消费已由消费需求改为消费欲望,如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品牌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研究要素之一。当前,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成熟,品牌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论是丰富的传统文化,还是个性的新兴文化,在品牌建设中的体现都较少,可以说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模式,因此品牌文化的发展有诸多阻力,品牌文化的效益也难以突出。

消费者是品牌文化的主体受众,如何针对消费者理念建设有特色的品牌文化,首先,需要研究消费者消费决策的产生。当消费者决定购买某种商品时,他先要有消费需求或消费欲望,品牌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实现消费、购买品牌商品的目的。在消费欲望的引导下,消费者会对产品进行选择、购买和使用等一些列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品牌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并逐渐将这一部分的消费引导、消费服务等融入品牌文化,使品牌文化更为丰富、完美。其次,注重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这是树立良好品牌文化的核心,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要求、消费欲望、消费动机等,由表而里建设品牌文化,重视品牌文化建设的环境、商品等环节。再次,全面的研究品文化牌建设中各项差异,如消费者购买能力差异、情感差异等等,力求品牌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使目标消费群体能对品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消费习惯,将自己的消费理念融入到企业品牌文化之中,做企业品牌忠实的拥护者。

二、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品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物质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物质文化因素指品牌建设外部环境和商品本身,例如品牌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品牌的广告、包装、产地等,这些是承载品牌文化的客体,是品牌文化建设的直观产物。精神文化因素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这些因素有利于培养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文化的情感、信念、认可度等等。同时包含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观点等等,是品牌文化建设的灵魂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研究和掌握是促进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

三、品牌文化分析与建设

品牌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承载,即上述的产品质量、产品包装等;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是品牌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品牌文化分析时,首先,要理清品牌文化的特性,认清品牌文化的间接性才能正确理解消费群体的消费价值观,使企业品牌得到广泛的认同;认清品牌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从企业自身出发创造出丰富、特色的品牌文化,易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此外,还有品牌文化的层次性、关联性等,对这些品牌文化特征的研究是深化品牌文化的有效途径。其次,重视品牌文化独特性的开发。在物质生活充盈的当今时代,简单的物质需求已不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大众需要的是消费的激情、满意和情感,消费群体对于品牌中潜在的服务体验、文化体验的消费兴趣远大于产品本身,独特性的品牌文化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使其产生浓厚的认知、购买意愿,从而自主的融入品牌文化之中,从品牌的普通消费者转变成品牌的拥护者、宣传者。再次,不可忽视的品牌文化宣传。品牌文化建设中宣传是重要环节,宣传方向的把握、尺度的适当、方式的选择等等对扩大品牌文化影响力非常关键,只有宣传到位才能使大众体会到品牌文化的真谛,与企业品牌文化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统一,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第四,品牌文化建设的精益求精是品牌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障。在产品生产中,要结合市场不断的创新、创新产品,紧紧的围绕品牌的风格进行产品更新。要清楚的明白品牌文化是永恒的精神力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品。同时,要控制好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工艺,加之完美的营销服务,企业品牌会在不断完善中更加完美,品牌文化也会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而被广泛传播。

结语:品牌是文化的承载,因此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品牌文化不仅是品牌承载的文化因素,还蕴含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众多因素,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消费者消费理念、消费习惯等等的研究、解析,只有基于消费者理论建设品牌文化,才能实现企业与消费者情感的统一,才能实现企业品牌文化的广泛传播与传承,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永恒之路。

参考文献: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上海市房地产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定性定量的分析诸多影响上海市消费者购房决策制定的因素,并从把握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营销提出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蓬勃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更吸引了世界各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但经历了多次宏观政策调控之后,2007年底至今,房地产市场消费者持币观望心态日益明显,新房及二手房的交易数额不断走低。从营销手段来看,仅仅靠重金投入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大规模投放广告等方式已经很难收到良好的营销效果。现阶段的房地产营销只有从项目策划阶段开始就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房地产产品才有可能完成预期销售目标。

一、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特征

心理活动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各种信息在人的头脑内进行整合后,形成意识,并以言语、动作和活动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反射过程,因此,消费者心理对购买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特征,因此不同城市的房地产消费者在选择住房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本文以上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调研法,收集了从2007年1月到2008年7月的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在上海居住3年以上并已在上海购房或打算在1年内购房的准购房者,共获得调查问卷5000份,经电话核实其中有效问卷为4500份。调查内容包括购房者基本特征、购房者购房要求和购房者购房行为及习惯三个方面。购房者基本特征包括被调查者年龄、职业、家庭收入、性别等个人基本情况;购房者购房要求包括房型、区位、建筑形态、价格等因素;购房者购房行为习惯包括房款支付方式、购房影响因素、房地产品牌影响力、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预期等因素。本文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分析了诸多影响上海市消费者购房决策制定的因素,并从把握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营销提出建议。通过调查分析,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购房者年轻化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购房者年龄处于26-35岁之间的比例最大为42%,其次是处于36岁-45岁之间的购房者,占购房总人数的25%,55岁以上的购房者比例最低仅为5%。结合其他问卷问题进行分析,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大多收入良好,职业以企业管理层、医生、教师、自由职业者为主,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其中63%的被调查者是首次置业,37%的被调查者在上海拥有一套以上的房产。相比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36-45岁购房者的二次置业比率明显上升,达到58%。对于55岁以上的购房者来说,贷款门槛高成为制约他们置业的最主要原因。

(二)高学历购房者比重增加

购房者中专科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30%,本科为28%,硕士及以上学历15%,此比例除受到中国人口学历组成的金字塔形结构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结合年龄统计进行分析,专科学历中年龄位于36-45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64%,以上海本地居民为主。本科学历中年龄位于26-35岁之间的比例稍有提升,上海本地居民的比例略微下降。硕士及以上学历中26-35岁购房者比例与本科学历中此年龄段比例基本相当,但上海本地居民的比例大幅下降,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新上海人”,其中包括本地高校毕业留沪人员,外地或国外赴沪就业人员等,从统计结果来看,这些人大多年纪轻、收入高,逐渐在购房者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单身购房者期待受到重视

与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不同,购房者不在单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房行为,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来。调查显示,大概有38%的购房者为单身。这些单身购房者需求大大多是总价低、面积小、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房地产产品。

(四)房型与住房面积受购房者关注

在参与调查的购房者中,三室二厅的需求比例最高为33%,三室一厅为20%,其次为二室二厅和二室一厅,分别为17%和15%。购房者心目中合适的住房面积为80-130平方米。相当比例的住房者参与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反映了对目前市场房型的不满,住房面积越来越大,总价越来越高,面积房型都合适的住宅产品越来越稀有。

(五)多层住宅受欢迎

52%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购买多层住宅,30%希望购买小高层,独栋别墅项目占比例最小,仅为5%。与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消费者青睐高层住宅的情况不同,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多层住宅让消费者享受更加轻松的居住氛围,更宽阔的草坪和更低的人口密度。

(六)多种因素影响购房决策

影响购房决策最重要的指标为总价,约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房屋总价是影响购房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地段约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20%,关注社区环境和交通状况的受访者皆为14%左右,还有少数被调查者提到了物业管理、升值潜力、房屋年代、区域生活配套等因素。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房屋总价依然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大多数关注地段的被调查者表示考虑到出行成本、房屋升值等因素,地段成为他们选择房产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生活配套的关注程度非常小,大约只有2%左右,这也解释了上海市郊区一些区位配套及其不完善的房产热销的原因,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配套不完善仅仅是暂时现象,随着区域发展、市政设施完善,区位配套程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

(七)付款方式随年龄变化

被调查者中,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中70%左右选择按揭购房,55岁以上的购房者多选择一次付清和向亲戚朋友借款。除了银行贷款制度的制约外,通过访谈发现,理财观念不同也是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八)投资性购房者比例下降

通过比较2008年1月之前与之后被调查者的购房目的发现,随着各项宏观调控制度的出台,投资性购房者的比例出现相当幅度的下降。2008年之前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大约占购房总人数的27%左右,而2008年之后投资购房者比例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有投资需求的购房者也多数选择持币观望。

(九)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走低

通过对比2008年前后的数据发现,2008年之前,约70%的购房者认为上海市房地产价格将大幅上涨或小幅攀升,2008年之后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0%左右的人认为房地产价格未来将走高,约30%的人认为房价将走低,其余受访者选择未来房价走势不明朗。

(十)上海消费者对区域无明显偏好

与通常认为的不同,黄浦、徐汇等中心区域并没有受到购房者的额外青睐,选择在各区域购房的消费者数量大致持平。究其原因,上海市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出行时间不断缩短;郊区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且房价普遍较低。

二、提出建议

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呈现出以上特点,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把握消费者心理特征无疑将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本文试从把握房地产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销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需全面细致地进行调查,把握需求信息尤其消费者心理信息分析

这一工作要摸清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哪些消费习惯,消费者有怎样的审美观念,对产品有哪些特别的要求等,然后根据消费心理合理地进行产品定位。开发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建造过程中使用哪此工艺等都必须围绕消费者心理需要展开。

(二)要善于从众多消费者多样性的消费心理中提炼具有共性的心理特点,准确地进行客户定位

从目前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营销还没有到针对个人心理需要“量身定制”的程度,而往往是针对一批消费者开发一批产品。消费者心理需求各种各样,但是在某一层次的消费者中还是存在着带有共性的消费特点,如何把这些带有共性的心理提炼出来,贯穿到房地产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将共性心理提炼出来,营销人员才能准确地把准潜在的消费群体,实施客户定位。

(三)实施名牌战略,进行形象定位

名牌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对自身的产品、管理、服务、商誉等进行宣传,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并形成习惯性消费心理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利用某一方面信息对消费者实施影响,而是通过多种“良性”信息对消费者心理进行长期影响。

(四)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技巧影响消费者惯有的消费心理,诱导其形成购买决定

房地产营销人员科学地运用一些营销技巧(如营销人员细致地服务、详尽地讲解等),同样可以与消费者形成心理共鸣,促成交易。

参考文献:

[1]尹志东,成都市主城区住房需求结构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张晓斌、张声东,试论我国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策划模式[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2期.

[3]万浩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和行为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4]邹高禄,成都市商业房地产市场需求敏感性因素分析[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4年05期.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当今社会,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法律问题。从目前看,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普遍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各种权益作了系统规定,并在章节中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本文就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进行一些浅析,我们呼吁加强对经营者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制教育;同时加大打假治劣的惩罚力度,使其非法获利不足以支付承担法律责任的成本,令违法经营者无利可图;对屡教不改的,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及时向社会通告,加大对经营者的心理威慑.,经营者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就出现了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产品质量令人堪忧,虚假广告泛滥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应运而生.所谓消费者权利,是指由国家法律通常是由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权益基本法所确认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能够做出或者不能够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能够要求生产经营者相应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核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消费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经营者有义务,国家更有责任,国家监督经营者不得从事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并应对实施这种行为的经营者给予制裁。

关键词: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知情权的概念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

消费者知情权的含义消费者知情权司法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行政保护

消费者协会的保护

伴随着人类出现,消费也就应运而生.原始社会的消费是以交换物品为基础的.自从货币的出现以后,消费就成为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到了现今社会,消费已然成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步骤,与其他三项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社会体系,是其他三项的目的和归宿.消费的主体是称为消费者.在原始社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交换双方都是以此目的进行交换的,所以不存在谁侵害了谁的权益问题.在现今社会,消费者的消费,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了,更多的消费者消费,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质量,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消费者的消费投入也在逐步加大.但是经营者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者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就出现了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产品质量令人堪忧,虚假广告泛滥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应运而生.所谓消费者权利,是指由国家法律通常是由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权益基本法所确认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能够做出或者不能够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能够要求生产经营者相应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核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消费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经营者有义务,国家更有责任,国家监督经营者不得从事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并应对实施这种行为的经营者给予制裁。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知情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之一。那么本文就对什么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它包括哪些内容?消费者的知情权的现状,依法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等几个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消费者知情权的基本含义

消费者权益源于消费者运动和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并随着消费者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得到确认和发展。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处于强大的资本力面前,就呈现出弱势状态,企业为追求利润而不择手段,生产销售对人身安全具有极大危险的商品,使消费者的生命财产随时处于危险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明确了消费者的权利,确立和加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础,特别是对于因提供和接受服务而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做出了全面、明确的规定。

(一).消费者知情权的概念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相对应的是经营者的告知义务。

(二).消费者知情权的含义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规定,消费者的知情权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标明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

例如,凡提供有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均须在其经营场所或交缴费用的地点的醒目位置公布其收费项目明细价目表。价目表应包括收费项目名称、等级或规格、服务内容、计价单位、收费标准等主要内容。收购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的,必须在收购地点公布收购价目表,表明品名、规格、等级、计价单位和收购价格等内容;进入批发市场交易的农副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也应实行明码标价;进入房地产市场交易的地、房产应标明其座落位置、规格、结构、计价单位面积和销售(出租)价格。价格主管部门对某些商品规定有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或参考价的,市场管理部门应在市场醒目位置予以公布。(6)

(2)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询问和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有关情况

消费者从产生购欲望到实现消费,中间要经过一些环节。消费者首先要了解消费的意义,才能决定是否购买和购买什么;消费者要了解所要购买的商品,需要具备有关知识;由于商品很多,所以消费者需要对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做出判断,才能实际购买。所以,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向经营者询问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情况即成为必然。在交易过程中,消费者的询问、了解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经营者应予以细致耐心的回答。

(3)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

这就要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无论商品或者服务的优点还是缺点,均应毫不掩盖地向消费者进行真实客观的介绍。经营者所提供的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不实,或者因其引入误解的宣传而使消费者接受该该商品或服务时,消费者对于经营者在进行交易时未如实披露有关信息,可以主张彼此的交易无效。

法律之所以赋予消费者知情权,是有其特别考虑的。从消费者消费的实际过程来看,充分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是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的重要诱因,是消费者进行安全正确的消费所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消费者只有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所知晓,才能对商品和服务是否能满足其现实的消费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做出令消费者自身满意的消费选择,才能有效地防止消费安全事故。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不会购买他一无所知的商品或接受他不了解的服务。而现代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使一般消费者很难对必需的商品或服务有一一深入的了解。为了保护消费者,不使其因对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信息缺乏必要的了解而盲目消费或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法律赋予消费者以知情权。即便是在合同签订时,一方也有权了解另一方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如果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情况与信息,则构成欺诈。这是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是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意思表示真实”,而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民事行为是可撤销行为。因此,如果经营者经营伪劣产品而未告知消费者实情,消费者完全可以请求撤销该行为。而且,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民事权利,在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没有合同关系,而消费者使用商品时,这项权利对消费者更为重要,因为这时消费者并没有机会询问经营者有关商品的情况。如果经营者不采取措施在商品上标明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就更容易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害。

(三)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

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情况,对有些商品的各类信息情况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而对于另一些商品和服务其应当披露的信息则可能超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二款所规定的范围,其具体内容应当依据不同商品或者服务具体分析权衡决定。总之,凡是消费者在选购、使用商品或服务过程中与正确的判断、选择、使用等有直接联系的信息,消费者都应有权了解。具体说来,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商品或者服务的基本情况,包括商品名称、商标、产地、生产者名称、生产日期等

对于某些商品来说,其生产于何地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你购买中药材当然希望要那些地道的商品,这就不能不注意产地,其他商品也是如此。此外对于生产者的名称也要注意,特别是名牌产品其厂家往往也是固定的。另外,如果商品上未注明厂家名称,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难以向厂家索赔。

(2)有关技术状况的表示,包括商品用途、性能、规格、等级、所含成分、有效期限、使用说明书、检验合格证书等。

购买商品是为了使用,了解商品的用途和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有些商品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给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带来危害,例如某些电器产品、煤气燃烧器等。了解该商品的用途、性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该销售者当面演示、索取说明书、线路图,甚至有些商品可以自已操作试用。对于某些特殊商品,如药品,仅从说明书上还不能完全了解它的用途、性能,还要遵照医生的嘱咐或者根据医生的指示来了解该商品。

(3)有关销售状况,包括售后服务、价格等

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商品或服务交易的关键之所在,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应当对价格有确切的了解,尤其是对提供的服务的价格。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管理尚不严格,价格收费也比较混乱,损害消费者的情况十分严重,这就要求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前就价格问题与经营者协商确定,以避免挨宰受损。商品的售后服务也与消费者的利益紧密相关,了解售后服务主要是看生产厂家与经营者有无质量担保期、提供维修服务的方式以及是否收费、收费多少等等。目前,随着广大消费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家用电器、家用机械新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售后服务已经越来越成为消费者消费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现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就是消费者的知情权。毫无疑问,消费者有权询问、了解所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经营者有义务真实地向消费者说明所提供服务或商品的有关情况。消费者只有在对某类商品或服务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会购买、使用该类商品或接受服务。因此,知情权是消费者参与消费活动的前提。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我国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案例还有很多,主要表现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未向消费者告知

去年7月14日,庐山风景名胜区消费者协会接到深圳游客汪某投诉,11日入住庐山某宾馆,办理住宿登记手续后将车停放在宾馆内。当时宾馆总台未告知停车需要单独收费。住宿三天后,汪某才知每天要收停车费10元。汪某一行游客认为未事先告知需收费停车,拒绝支付,随后引发纠纷。汪某投诉道,希望消协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被诉方的信息公开请求权。后经消协调解,免收汪某三天的停车费。

消费者的知情权似乎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诸如商家推出的各类活动所注明的“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商场所有”等等。依据《消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本案中,宾馆违法了《消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产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商店提供商品应当明码标价。

(二)对消费者虚假告知

某商场打出“清仓大处理”的广告,西服一套原价1888元,现价188元。小李立即购买了一套,但在其他商场,他看到同样品牌,同样质量的西服才88元,小李感到上当了,就对某商场进行了投诉,告其损害了消费者的权利。这就是一起典型的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案例。

本案中,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蒙骗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蒙受了损失.这是一起典型的对消费者进行虚假告知的案例.

(三)对消费者的不完全告知

陆先生近期从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提取新购的别克轿车时遭遇了一件怪事。他发现该公司出具的维修保养手册填写的提车日期、提车起始公里数均与实际不符,更怪的是客户签名处签的竟是别人的姓名。交涉中,公司员工称通用公司的产品质量因地域不同所以质量状况亦不同,签名事宜是公司内部流程,消费者无需也没有权利了解详细过程。听到如此的解释,陆先生一怒之下向消保委投诉要求解决。区消保委调查发现这一事件因该公司员工误操作所致,汽车销售商提供给消费者的维修保养手册应该与提车时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同时客户签名也应由消费者签署,并且必须与行驶证上的名称一致,这样新车才能进入正常的保养维修。该公司的行为显然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该公司员工“消费者无需也没有权利了解详细过程”的解释亦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本案中经营者没有对消费者进行商品的完全告知,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享有的知情权,是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之间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一种体现。这既是社会主义商业道德观念的一种渗透,也是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自身形成的一种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商品交易过程中双方讲诚实、守信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依法保护消费者知情权。

(一).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消费者要充分保障自己合法权益要加强维权意识,许多消费者为了避免麻烦也就听之任之,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几元钱的小事大动干戈。一些经营者抓住消费者这样的心理,不断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知情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一项权利,加强维权意识,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如何提高维权意识,我认为,消费者应该做到,只要有侵害消费者权利的事情出现,消费者都应该用法律或去消费者协会保护自己.多看一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类的法律书籍,来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以备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多参加一些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多看一些案例,以备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还不知道.

(二).司法保护

在销售过程中,经营者可能告知销售人员按照实际情况或商品包装上标明的内容向消费者介绍商品,但这并不排除经营者违反《广告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法理上来看,追究经营者的行政责任并不以造成实际损害为构成要件。从法律关系上来看,如果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买卖关系时,经营者已经告知了商品的真实情况,则消费者的知情权没有受到损害,经营者不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尚未发生买卖关系,消费者仅以经营者的广告用语不真实,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为由向法院,人民法院可依据《广告法》第38条的规定,追究广告主的民事责任;如果广告的经营者、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1)人民法院应及时受理消费者知情权受侵害案件当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侵害时,应当打击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违法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上述规定所称的法律、法规,是指内容涉及了对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知情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处理之条款的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切实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方面的职责在我国人民法院在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负责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包括民事的、行政及刑事的。它是保证消费者诉讼权利得以实现,维护合法权益,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知情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当消费者知情权受到侵犯时,包括因经营者违反约定义务而对消费者进行欺瞒,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选择司法救济方式解决消费者知情权争议。而对消费者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解决的争议,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既消费者应当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讼和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予以立案。服务人民、保护人民、急人民之所急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而且方便消费者提讼是人民法院实现其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各项措施的基本前提。社会中,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为了自己安全权益怕打官司,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方便,都会因为离法庭太远,为几个钱不值得来回奔波;举证困难,担心败诉,顾虑进程浪费时间和精力,造成了很多消费者当自己的知情权受到侵犯时,往往放弃了自己的诉讼权利,放弃寻求法律保护的途径,能忍就忍,能让就让。而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的。这样就能使很多消费者在自己知情权受到侵害时能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来还击。(2)对已受理的消费者知情权侵害案件,人民法院会及时审理所谓及时审理,是指人民法院会严格依照法定诉讼时间期限的要求,在受理案件后,应按时进行审理前准备,尽早开庭审理。此外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还可根据需要巡回审判,就地办案,这都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及时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由于人民法院在解决消费者知情权侵害案中具有最终的裁判权,在国家对消费者合法知情权保护工作中享有极大的权威性。因此,本条的规定对于及时解决消费者知情权侵害案,避免争议久拖不决而给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加强对损害消费者知情权行为和现象的司法监督,保护广大消费者知情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行政保护

《消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时的五种解决途径,但实践中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究其原因就是存在机制上的缺陷,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可操作性差.各级人民政府对消费者知情权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有关行政部门保护消费者合法知情权的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及督促。2、各级人民政府对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这就直接能说明了我国政府对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措施。而在人民政府内部因职能不同而有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现在有很多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技术监督机关、卫生监督机关、环境保护机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这些机关通过自己的各种不同的职能来管理市场、约束市场,通过对市场的严格管理更好的保证市场上商品质量,防止一些假冒产品、虚假广告危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会对给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来提高其对本行业的管理、监督人员的素质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我认为,要想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应该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正确处理消费纠纷,要有群众的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观念.应做到“以人为本,严格执法,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维护稳定,提升形象”从这五个方面出发,使“重小事为民排忧树形象”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消费者协会保护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4年12月成立,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经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批准,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承担的是党和政府交办的任务,依据法律赋予的七项职能,专门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公益性组织。消费者协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补充。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迁移保护法》,中国消费者协会及其指导下的各级协会履行以下七项职能:1.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2.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3.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4.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5.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6.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7.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

当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可以到消费者协会告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经营者,消费者协会要及时受理消费者的侵权案,运用自己的权利及时给消费者解决问题.找经营者调查,利用媒体给侵害消费者权利的经营者施加压力.

注释:

(参考资料)

1.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9页。

2.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3.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4.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5.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6.符启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论》,南海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7.黄建中主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释与倒解》,同心出版社2000年版

8.工商行政管理法律理解与适用丛书编委会编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理解与适用》工商出版社2000年版

9.《联邦判例汇编》转引自张为华:《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0.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严学军、王俊豪、宋华主编:《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则研究》,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加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隐私权既体现为人格权,又体现为信息财产权,其受侵害的主要形式是个人信息被任意收集、被再次开发利用和非法转让。针对我国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现状,提出建立收集个人信息的主体许可制度、确立个人数据收集使用的基本原则、科学设置免责条款等六点建议。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在当前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己经成为一种与人才、资金、原料等类似甚至更重要的资源。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对于缺乏在线隐私保护的烦恼已随着因特网的使用而逐渐增加。互联网一方面为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带来了前所未见的快捷,为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创造了极大空间,但这把双刃剑也同时使得我们的隐于被凯觑的境地。一、电子商务环境中的隐私权范围及属性的界定在对隐私权的已有研究中,学者多从纯粹思辨的法哲学层面对隐私权进行权利证成,主要关注的是隐私权的正当性问题,而对隐私权的实证分析关注不够。电子商务是一种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商务形式,传统的缺乏效率意识的隐私权权利证成很明显已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观点认为隐私权即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1],属于人格权的范畴,其客体是个人秘密。关于隐私和隐私权的范围学界一直都在争讨,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试图给隐私下一个一般的定义比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自由的定义更难”[2]。笔者无意于给已有的各种隐私权理论妄下断语,将集中关注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信息控制理论”[3]。美国有的学者也认为,无论是在普通法上还是从隐私的字面理解,隐私权都包含了个人对关于他(她)本人的信息的控制[4]。笔者认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隐私权带有信息、身体、财产和决定等方面的含义,至少涵盖对于个人资料支配权、利用权和维护权、个人私事或私生活的隐蔽或隐瞒权和保持个人生活和领域不受干扰和侵犯的权利,并且在电子商务运行中,易受侵害的消费者的隐私主要涉及个人资料的支配利用权和个人生活安宁不受侵犯权。在网络环境下,个人资料并不仅仅局限于民法隐私范畴的信息,可以说它是以是否能够识别某个主体为标准的,而不再是以不宜公开为标准。英国1998年《数据保护法》作了一个较全面的界定:“个人数据指与可识别的活着的个人的数据组合,包括数据控制者占有或可能占有的其他信息,任何关于该个人观点的表述、数据控制者或与该个人有关的其他人意图的表示。”[5]在网络环境下,个人资料不仅可以自己用于商业目的,而且有时被作为“信息产品”进行买卖。笔者认为,消费者被纳入保护范围的个人资料主要包括:特定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编号)、敏感性信息(、婚姻、家庭、职业、病历、收入、经历)、E-mail地址、IP地址、Username与Password。这些个人资料属于消费者个人所有,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对其个人资料拥有民法的权利,即控制权、收回权、知悉权、修改权和请求司法救济权。上述五种权利既是法律对个人资料保护而赋予的个人权利,也是个人资料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实践层面上,隐私权仅仅囿于人格权的范畴,“寄生”于名誉权下给予保护的。笔者认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隐私权应该向其财产权性质方面着力发挥。在电子商务中,网络运营商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广告宣传,或其他营利操作而侵害消费者权益。可以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已经具备了商品交换价值。故笔者认为,将私人信息的权利配置给个人,个人就能够控制其私人信息从而形成对其私人信息的财产权。隐私权必须被视为一种财产权,只有这样它才能够被转让并最终能由受让人予以利用[6]。私人信息财产权允许将私人信息的收益内化,任何其他人都不得无偿使用该权利资源,他们必须支付对价后,才能使用该权利资源,这样既能促进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受侵害的主要形式根据上文论述,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隐私权主要内含个人信息控制权、个人私事隐蔽权和个人生活安宁权,其中个人信息控制权最易受到侵害,本文主要涉及个人信息控制权受侵害的形式。(一)任意收集个人数据。当前电子商务经营者为自身经营目的或其他特定目的,经常任意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电子商务经营者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主要方式是IP跟踪。在互联网上,每个用户都会被分配给一个唯一的IP地址。每一个被访问的站点都会得到该用户的IP地址。这些地址可被用来产生出一份该用户的记录,服务商可以根据该记录,清楚地了解到用户网上的行踪。网络服务商还可以通过“网络小甜饼”(cookies)之类的追踪软件来追踪用户在网上的行为,收集其兴趣或者其他个人可识别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向消费者有针对性地发送广告,或者把这些信息出售给他人。这样,我们在任何时间登录任何一家网站,浏览任何一条新闻,选择、比较任何一种商品,都会被网络服务商详细记录在册。更为可怕的是,通过网上病毒程序非法收集个人资料。2004年8月18日,江民科技公司截取一款“黑洞”病毒,该病毒能够自动搜索用户客户端,并且能够绕过部分防火墙直接“植入”用户电脑当中。它不但能够像“蜜蜂大盗”那样自动开启用户的摄像头偷窥隐私,盗取用户所有密码,掌控用户电脑的所有资料,而且还具有录音功能,能够偷录下用户语音、视频聊天的一切隐私。收集个人数据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是,当消费者在上网浏览或者购物的时候,被要求填写含有个人数据的表格。还有的经营者以市场调查、会员注册的方式收集个人数据。通过病毒程序或者窃听程序等消费者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很明显侵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不再赘述。即使在消费者个人知息的情况下收集其个人信息也可能构成侵权,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取决于网络服务商再次使用所收集的个人数据是否超过必要的范围,是否经过消费者本人的授权。(二)深层次开发利用个人数据。消费者享有个人信息控制权,除非经消费者特别授权或公共机关为公共管理需要而使用个人信息以外,均构成侵权。在电子消费或交易中,消费者提供必要信息只允许用于其本身的目的,而不能用于其他目的,更不能被散发或任意传播甚至被出卖。未经当事人同意,个人资料被用于与收集的个人资料事由无关的目的即为不正当的利用。当前,许多网络服务商都不公布其所收集的个人信息的使用政策,也不承诺不将这些信息用于规定目的、范围之外的活动,经常将收集到的个人数据进行再次开发利用,建立起种种类型的资料库。实际上,电子商务中的个人数据不但具有价值,更有成为商品的可能。现实中,个人数据已经成为商品在网络上买卖,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公司公开在网站上推销个人数据[7]。(三)非法转让个人数据。个人数据被不当利用还表现为个人数据被擅自非法转让。个人数据在电子商务中的流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商家之间相互交换各自收集的信息,或者是与合作伙伴共享信息。这种共享使个人数据用于交易以外的目的,使个人数据有可能被更多的商家知晓和利用,无异于变相侵害个人隐私。另一种是将个人数据作为“信息产品”销售于第三人或转让给他人使用。由于这种方式将个人资料商品化却没有向消费者个人支付任何对价,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对个人隐私侵犯最为严重的一种侵权行为。美国最大的网络广告商Doubleclick公司就因不当获取及销售网络个人材料而曾受到指控。在传统的商务模式中,公民的隐私权虽然也会受到不法商人的侵害,但其侵害的范围和程度都远远不能与电子商务相比。IP地址被跟踪,隐私信息被非法出售,账户密码的泄露,邮件炸弹的肆虐,给个人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和网络秩序的混乱。网络隐私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黑客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隐私保护之战将长期存在。三、我国网上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现状当前,世界各国对隐私权保护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采取直接保护方式,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当个人隐私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得以侵犯隐私权为由提讼。而我国采取间接保护方式不承认隐私权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而是把其当作人格权下的某种利益,当个人隐私受到侵害时,只能借助于名誉权或其他人格权请求法律救济。《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可见,在《民法通则》中并未明确规定要保护隐私权。《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但隐私权概念比“人格尊严”要广泛得多,《宪法》所保护的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隐私权”。个别单行的法律法规里涉及到网络隐私或网络隐私权,如信息产业部2000年10月8日通过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12条就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法律不但没有明确规定保护隐私权,而且对人格尊严的保护,也仅仅停留在禁止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权的程度。我国关于网络隐私的保护,基本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所以对我国的网上消费者而言,在法律上既没有新的网络隐私保护的规定可供适用,也不能求助于传统隐私权的保护手段来保护个人的网络隐私。四、完善我国网上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建议针对电子合同缔结和履行过程中引起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可以实行法律规制和行业自律并重原则。基于网络的国际性特征,采取国际通行的规则,明确界定信息收集者与信息被收集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确定网上收集个人资料的主体资格。当前我国公民隐私权没有允分法律保障,网上个人数据保护措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主体资格上规范个人资料的收集。电子商务领域通行的规则是,在线经营者可以为了其本身开展的特定服务或交易的需要而自行收集客户或消费者的个人资料。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特别是与个人资料密切相联系的行业,是否可以自由收集,各国做法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认为台湾地区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根据台湾地区制定的《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规定,将收集处理个人资料的主体分为公务机关和非公务机关两种,非公务机关中专门收集个人信息资料的资信业收集个人资料必须事先取得许可,而其他行业实行核准登记,未经事业主管机关依法登记并发给执照者,不得为个人资料之收集,电脑处理或国际传递及利用。我国尚未有个人资料收集管制方面的规定,我们建议对于专门收集个人资信信息的专业公司实行许可制度,而对于一般个人资料收集只要在收集和利用方面做出规定即可,不必实行登记管制。(二)确立电子商务环境下个人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电子商务的发展依赖于用户对个人数据安全的信任。尤其是,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网上个人数据保护措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既要强调信息自由流动,又必须强调对互联网隐私权的保护。在立法上,我们可以参照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做法,确立个人资料保护的原则。笔者认为,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依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如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有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依照该规定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如无明确规定,经营者在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也不得侵害消费者合法的权益;②最低限度原则。经营者为某种合法的目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在实现其目的的前提下,最低限度地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如超出必要的限度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即为个人信息的滥用,经营者应承担相应责任;③向消费者说明及告知原则。经营者在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前,应就其收集和使用的目的向消费者进行说明。在收集和使用之后,应告知消费者有关情况;④保证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原则。经营者有义务对所收集的资料采取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受第三方干扰。(三)科学设置例外或免责条款。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对个人数据的合理使用。“保护隐私”和“保障信息流通”之间,既有矛盾,又相辅相成。由此决定,既要保证公民的基本人权不受侵犯,又不能使保护隐私成为信息自由流通从而发挥其经济价值的障碍,法律惟有平衡地协调两者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因此,在确立个人数据收集使用基本原则的同电,必须科学设置免责条款。例如,在以下情况中,网站可以免除可能的侵权责任:为了免除当事人在生命、身体或财产方面的紧急危险;为了增进公共利益;为了防止他人权益的重大危害,且不会损害当事方的重大利益;根据执法机关的要求或者为公共安全目的向相关有权单位提供个人资料;因为消费者的过错导致个人资料泄露;因为政府管制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不可抗力所造成的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者被篡改,等等。(四)确定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在理论上对隐私权进行研究和在立法、司法上对稳私权保护呈专门化、国际一体化的趋势[8]。隐私权作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作为独立的人格权的组成部分,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送和信息交流的今天,这一问题更应当引起政府、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广大网民的重视,并在全社会形成一整套保护网上隐私权的法律及其执行机制。唯其如此,才能使人们的人身权具有完整性、彻底性。(五)行业自律组织应作出相应的规定,以引导行业自律。加强网上信用体系的培育,行为自律组织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在当前网络个人隐私缺乏有效的立法规制的情况下,行业自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规则模式,即使在制定相关的法律后,行业自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六)加强国际间协调。由于互联网具有超国界性,因此保护网络与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需要国际间协调,让本国的法律给本国及外国用户以完善的隐私权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其他国家的法律与机构来保护本国用户的隐私权,这就要求要尽快完善隐私权保护体系,与一些相应国家进行协调,提出大家都认可的网上隐私权保护的要求与标准。隐私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基木和谐,达到整个社会安定有序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只有在人们的隐私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情况下,才能使人们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参考文献[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161[2][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M].冯建妹等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13[3]张莉.论隐私权[A].徐显明.人权研究:第三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388[4][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M].冯建妹等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254[5]高富平.个人信息与隐私[J].http:///nopass.asp.2007-02-06[6][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M].冯建妹等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290[7]李双元,王海浪.电子商务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2[8]梅绍祖.电子商务法律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04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消费者社会化理论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而在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方面进行的消费,主要囊括教育、社交娱乐、旅游观光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对于正在汲取知识、储备能量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切实把握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现状,明晰他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掌握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因素,对更好地引导其开展文化消费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根据消费者社会化理论中的家庭、同伴、大众媒体等外在变量因素对消费者进行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大学生消费者自身性别、年级、价值观念等内在变量,笔者提出本文研究模型(图1)。

目前我国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浅层化、消遣化、娱乐化,因此本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假设均围绕影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行为进行展开。

H1: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浅层化、娱乐化倾向明显

H2:男性大学生会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图1:本文研究模型

H3:高年级大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4: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5:211高校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6a:与父母的沟通频率越高,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比例越高。

H6b:大学生在从事文化消费时受父母影响程度越高,他们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比例越高。

H7a: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时间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

H7b:大学生对媒体的认可程度与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

H8:同伴的信息作用越明显,“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比例越高。

二、研究方案设计

此次研究在于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是否呈现出浅层化、消遣化倾向,同时探索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采用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ELES 模型)进行研究。

关于家庭影响变量的设置,我们采用了Viswanathan,Childers&Moore等人使用的调查问卷,选取其中部分题目,每个题目均以李克特五分法为基础,但为了避免中国人中庸思想的作祟,选项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设置了6项,分别赋值为1-6。

对同伴影响的调查,研究则借鉴了Bearden 等人(1989)设计的“同龄人影响”问卷,从信息作用方面选取部分题目,每个题目也均以六分法衡量。

关于媒体使用时间的测量,由于当代大学生主要接触网络等新媒体,甚少接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以在调查中仅调查每天使用网络时间,每天使用时间分为6级,即0-0.5个小时,0.5-1个小时,1-2个小时,2-3个小时,3-4.5个小时,4.5个小时以上,分别赋值1-6。

对媒体的接受程度,借鉴了刘晖(2008)在消费社会化研究中所使用的变量,并结合文化消费的特殊性,对这些题项予以情景化,精选部分题目,以六分法来衡量。

在问卷设计完成后, 笔者以江苏省南京市某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一次预调查。随后,对此次预调查进行了初步的信度、效度及一致性的检验,剔除了Cronbach α值小于0.6的部分题项,并根据试调研的结果对问卷中最终题项的表达、题项排列顺序等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最终的问卷调查于2013 年9月至2014年6月。我们选取了江苏省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发放了调查问卷。此次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56份,回收率达95.6%。剔除因选项难以识别及审题问题造成的废卷,实际有效问卷876份,实际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6%。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表1是此次调查中的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情况。从这张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样本具有以下特征:(1)男女比例、年级比例均基本持平,便于验证相关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2)从高校类型及专业类型的比例分布来看,与此次调查中总体选取的高校实际情况基本相似。

表1: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表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结构分析。根据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相关计算公式,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求得模型参数α、β,及各类消费项目的基本需求支出PiXi和总需求支出Ei(见表2)。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边际倾向为0.394。而在三大类文化消费项目的边际倾向中,娱乐消遣型消费最高(0.216),实用发展型消费最低(0.063);在八种具体分类中,文化耐用品消费(0.115)、旅游观光消费(0.092)、娱乐衍生品消费(0.053)等居于前列,都基本验证了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浅层化、娱乐化的状态。

表2:江苏省大学生文化消费ELES模型参数估计值

当然,尽管培训班消费及实用类书报的基本需求支出指数以41.19元和10.18元排在各类文化消费的第一与第三位,但这两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却呈现出较低水平,也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了解,当前“是否实用发展”虽然已成为大学生选择文化消费时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学生对于实用发展型消费却更多地存在着“必需品”的不当观点,认为只要自身能达到一般水平就会心满意足,不会因自身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去主动增多此类型文化消费的数量。换言之,假设H1成立。

(二)大学生个人因素的相关性检验。为更好地检验上文中提出的各项假设,此次研究将“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情况。同时,对各项因素包含的变量取均值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经检验分析,性别变量在当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中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因此H2不成立。

年级变量在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对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影响效果也不显著,H3也不成立。可能的原因在于受访对象大多出生于90~94年间,基本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很少受到年级不同造成的影响;同时,年级变量与其他影响变量可能存在较强相关性,从而导致年级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的相关性变得不是十分显著。

另外,专业类型及高校类型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假设H4和H5成立。

(三)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经分析发现,与父母沟通频率、受父母影响程度均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结合访谈调查数据,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与父母进行适度沟通会使大学生消费者感到被关注、被重视,这样会使他们自身更为关注自己的未来与发展,从而会更多地选择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2)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为60后,思想较为开明,在与子女沟通时较为注重方法,所以,大学生更为愿意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指导意见。因此,假设H6a、H6b成立。

(四)媒体因素的相关性检验。在0.05水平下进行双侧检

验,媒体接触时间变量的Pearson系数为-0.440,并呈显著水平。因此,该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H7a成立。但根据表4.7的数据,我们也发现媒体认可程度变量与因变量间不存在显著负关系,假设H7b不成立,甚至与原有假设相反。结合与相关受访者的交谈,原因可总结如下:(1)目前,大学生一般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娱乐活动或休闲游戏,所以媒体接触时间越长,越易占用大学生进行其他文化消费的时间,尤其是从事课外培训、或阅读课外专业书籍的时间,从而导致他们在实用发展型消费上减少投入;(2)在提出这部分模型假设时,我们预想网络上投放的广告大多为浅层化、娱乐化的广告,而据部分调查者反映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就有错误,因此造成假设和实际检验出现偏差。

(五)媒体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经检验,同伴的信息效应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见表3),即大学生越倾向于接受所在群体提供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信息, 其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可能性就越高。

表3:同伴及环境因素变量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相关性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主要结论。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尽管会将“实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在实际消费时,浅层化、娱乐化的文化消费依然占据主流。尤其在生活费充裕的情形下,“90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娱乐休闲型的文化消费。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研究针对影响“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因素变得极为有意义。通过相关性检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经检验,性别、年级变量在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中影响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样本年龄分布过于集中在90至94年之间,样本间年级差异本身不是特别明显,或可能有其他强相关性变量。

专业类型、高校类型变量在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对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影响较为显著,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更为理性与务实的消费观念,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家庭因素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父母与子女适度的沟通会使大学生消费者感到被关注、被重视,并且现代的父母思想较为开明,在与子女沟通时极为注重方法,使得大学生在选择文化消费行为时更愿意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指导意见。

媒体接触时间越长,越易占用大学生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时间。因此,媒体接触时间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但媒体认可程度变量与因变量间则不存在显著负关系,甚至与原有假设相反。这主要是因为,在提出这部分模型假设时,我们预想网络上投放的广告大多为浅层化、娱乐化的广告,而据部分调查者反映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错误,从而造成偏差。

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观察模仿、从众心理不断发生,并对消费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同伴的信息效应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越倾向于接受所在群体提供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信息,其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可能性就越高。

(二)对策与建议。目前,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很多“90后”大学生形成了享乐、攀比的文化消费观念,将追求享受、从事无聊庸俗的低层次文化消费作为自己主要的文化消费行为。据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而言,我们建议其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务实的消费习惯。同时,建议当今大学生能减少使用网络进行游戏、娱乐的时间,而是将这些时间更多地花在与身边同伴的交流活动中来。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大学生会得到足够多的信息。

父母在子女的消费行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度的家庭交流与合理的引导方法,将会引导大学生选择更为务实有益的文化消费行为。我们建议父母要积极与自己的大学生子女进行交流,对他们在文化消费中存在的困惑进行答疑解难。

对于社会方面,我们建议媒体在广告中多进行一些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宣传。尽管在本次研究中,没有直接证明媒体态度与“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我们亦不能忽视目前各类广告还是以娱乐休闲型文化消费及文化耐用品消费的宣传为主。所以,媒体应注重广告的播放内容,肩负起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永胜.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39-240.

[2] 朱伟.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7):115-118.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消费决策;B2C;影响程度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232-03

引言

根据CNNIC2012年1月发表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人,普及率达到38.3%,较2010年提升4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较2010年增长5 580万人[1]。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电子商务是与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网络应用。

中国网络市场的不断增长促使了B2C市场的蓬勃发展,而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媒介,以其形成方式多样、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在媒介竞争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网络舆论不仅仅是单独的表达意见和交互意见的过程,它在过程中对现实存在事件和人们的行为起着推进和改变的作用。因此研究网络舆论对网络决策过程的影响是很必要,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的。

一、文献回顾

陈力丹在他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中对舆论做出以下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并将舆论分解为八个要素,分别为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表现和舆论的质量,其中前七个构成了舆论的必要要素,缺一不可,少了一个则无法构成舆论 [2]。

“网络舆论”与传统意义上的舆论相比,主要有内容的公开性、意见的非理性、传播的广泛性、搜索的盲目性以及决策的大众性等几个特点[3]。

因此本文将网络舆论界定为,网络环境中,公众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从关注到公开表达意见、态度、情绪以及行为的一种现象,这个过程当中的交相互动不断对外在现实产生影响直至出现相对稳定的意见分布和结果。

本文通过研究网络舆论的主体、客体、本体和强度对网络消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的方式以及不同方式的影响程度。

二、模型建立

在本文中,笔者将网络舆论聚焦到对B2C市场中消费者或网络媒介对产品产生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由舆论的主体、客体、本体和强度四个要素构成,在B2C市场下,舆论的主体为网络消费者,客体体现为产品质量、产品价格、服务态度、支付方式、售后服务、商家信誉和物流服务,本体为针对舆论客体所表达的意见的综合,本文归结为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强度为评价的条数以及言语的激烈程度。

综合网络消费决策模型和网络舆论形成的研究,本文认为网络舆论对B2C网络消费过程的影响流程可以归结为:舆论存在—舆论发现—舆论整合—形成态度—是否进行消费行为。在这个流程当中,网络舆论主要以他人介绍、网络新闻、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专家意见、论坛、在线聊天和留言板的方式存在并对网络消费者产生影响。

根据对网络舆论的四大要素和网络消费决策模型的研究回顾和分析,笔者建立了下页图1的研究模型,希望借助以下模型,对网络舆论对网络消费决策过程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强度进行研究[4] 。

图1 网络舆论对网络消费决策过程影响的研究模型

三、研究设计及数据处理

问卷从B2C网络消费行为着手,对调研对象消费过的网站进行样本筛选,然后对消费频率、消费品种进行了解。问卷设计分为三个部分:样本筛选,态度测量和样本统计。

本次调研采取的是随机抽样法,总共发放了150份问卷,回收了125份,剔除无效问卷和未进行过网络消费的问卷,共有有效问卷为101份。将数据库进行录入和整理后,对问卷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SPSS和Excel统计分析工具的运用,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

1.网络消费行为分析。通过对消费过的网站以及最近一次网络消费的品种进行频数分析。在样本中,有多达59.41%在淘宝电器城消费过,京东商城和新蛋网也分别以33.66%和20.79%位列第二和第三;31.68%的调研对象消费了日用百货,其次,18.81%消费了手机数码,14.85%消费了电脑产品。

2.网络舆论对网络消费决策过程影响。在搜寻信息、信息评估、产生购买意图的三个过程中,网络舆论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通过交叉分析还能获得不同背景的消费者在三个过程中的受网络舆论影响方式的不同。

3.网络舆论对网络消费决策过程的影响程度。(1)消费者受舆论影响总体程度分析。对“受出现的第一种网络舆论影响程度较大”的同意程度及对选定产品后放弃的负面评价条数进行频数分析,以获得消费者受舆论影响的程度。(2)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影响程度分析。通过对网络舆论影响程度和最近一次购买品种、性别、学历、可支配月收入及年龄的方差分析,以获得这些背景资料中和网络舆论影响程度相关性最大的因素。

从表1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程度和最近一次购买的品种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负面舆论F统计量的P值小于显著水平0.05,正面舆论F统计量的P值大于0.05,因此认为购买不同品种受负面舆论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上页表2中对“正面舆论的影响程度大于负面舆论”的描述评分的平均分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平均分和性别、可支配月收入、学历、年龄和最近一次购买品种进行交叉分析,以获得不同背景下受正负面舆论影响程度的不同。

结论

本文以网络舆论对网络消费决策过程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网络舆论参与网络消费过程的方式以及其影响强度,并针对消费者购物后的传播积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研究出以下结论。

(一)网络消费决策过程中网络舆论的影响方式

从对网络消费决策过程中的网络舆论对其产生影响的方式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搜索信息过程。影响消费者程度最大的三种网络舆论方式为:他人介绍

2.选择商品和对商品进行评估的过程。影响消费者程度最大的三种网络舆论方式为:他人介绍

3.产生购买意图的过程。影响消费者程度最大的三种网络舆论方式为:专家意见

(二)网络舆论强度对消费者的影响

大部分消费者认为4~10条负面评价能使其放弃消费,通过总体对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影响程度的研究,可以发现总体来说:负面舆论对消费者的影响大于正面舆论。且通过对评分的平均分和性别、学历、可支配月收入、年龄和最近一次购买品种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受负面舆论的影响更大。女性在消费时考虑的因素更多,在接受和衡量舆论时,受更多方面的舆论内容和舆论方式的影响,尤其是对负面舆论的影响,且女性对评价的重视程度很高,因此负面的评价对女性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

2.学历为专科的消费者对负面舆论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学历的消费者。笔者认为,学历对收入的影响是很大的,专科学历的消费者的较低收入促使了其在消费时对负面舆论的高重视程度。20岁以下的消费者对负面舆论的重视程度略高于其他年龄段。

3.家用电器的消费者对负面舆论的重视程度略高对于高同质化的电脑产品和手机数码,以及作为快消品的百货,消费者对其信息搜集以及评价不多而且影响不大。家用电器作为差异化较大、价格较高的产品,消费者购买时考虑的因素较多、评价时间较长,其受网络新闻的负面舆论影响程度很大。

(三)消费者购物后的传播行为

针对消费者进行消费之后的行为的研究表明,部分消费者属于积极传播者,无论在网络评价还是周围朋友中,都要分享购物感想,而部分消费者属于理性传播者,对消费经历和产品会进行客观评价,也会和周围朋友分享购物感想,还有部分消费者属于消极传播者,他们根据消费感知进行评价,但是不会进行评价和分享,他们的购物感想对下次购物的影响程度很大。

大部分消费者的网购习惯会受周围朋友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这类人对消费感想的传播是有效的,而部分消费者的网购习惯不会影响周围朋友,这类消费者有很大可能属于消极传播者,其消费行为受自己的消费经历和网络搜索信息的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根据本文对网络舆论影响网络消费过程的方式和强度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处于不同过程的消费者受不同方式的网络舆论的影响,且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强度不同,根据消费者的特点,了解及有效控制舆论导向对提高消费者购前及购后的满意度有很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增长 流通业发展 研究综述

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改革的引导力量。然而我国近年来出现持续的消费不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中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当前应对金融风暴,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它已经由社会再生产的末端产业变为先导产业,成为引导生产、消费和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如何充分发挥流通业的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如何发展流通业的观点主要有:提高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调整流通产业结构、加快流通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等。然而,关于居民消费增长能否反过来促进和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流通业增长的研究文献很少。本文试图将现有学术界关于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进行梳理,以供学者更深入探讨二者关系,从而推动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和流通业发展水平。

流通业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

贺珍瑞认为,农村流通体系与农村消费需求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日前,农村流通体系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商务部研究院学者赵萍对流通体制促进消费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相关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流通体制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赵萍还认为,中小零售企业强大的吸收就业的能力,可以切实提高普通大众的收入水平,为扩大消费提供最基本的收入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马龙龙教授在《经济日报》上撰文提出:促进消费需要强有力的流通支持。马教授认为必须构筑一个高效通畅、竞争有序的高层次“流通平台”,充分发挥流通对于启动消费和市场的作用。2006年第二届中国现代流通(上海)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指出“要发挥商业在促进内需、扩大消费中的基础性作用”。朱成钢认为流通业发展能够促进绿色消费,他提出要“发挥流通业在促进绿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在该国际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提出 “商业流通业态和方式创新能培育和引导新的消费需求的增长”等观点。王微提出“城市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的主要途径”。在第五届中国百货商业高峰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提出“零售业促进消费大有可为”的观点。

目前关于二者关系相关研究的大多数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基本上认为,流通业发展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贺珍瑞主要从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与否的角度论述其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赵萍则是从完善流通体制的角度和中小零售企业强大的吸收就业从而提高居民收入的角度阐述如何促进居民消费。任兴洲认为商业流通业态和方式创新有助于培育和引导新的消费需求。总的来说,这些学者都一致认为流通业的发展能促进消费的增长,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只是他们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从理论上说,流通业发展也是能够促进消费增长的。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在《资本论》第二卷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商品和资本的流通、交换形式,详尽阐述了流通环节、流通时间、流通费用对产品转化成商品(即对消费)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在研究鼓励消费、扩大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时,同样离不开对商品流通业的研究。

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流通业发展研究

王惠认为,消费无论是在商业流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还是对新兴商业业态的崛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流通要在消费导向型经济时代获得更大发展,则必须适应消费、推动消费、发展消费。消费的变化是零售业不断创新的直接因素。

目前关于居民消费增长能够促进流通业发展的研究的文献较少,但是笔者比较认同王惠的观点,一方面,流通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居民消费状况也会反作用于流通业的发展,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会促进流通业业态的发展创新和整个流通业的发展。

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相互促进的理论研究

湖州市统计局财贸处的研究人员认为,流通业增长和居民消费增长相互促进。比如,他们提出“加快流通业发展促进消费市场繁荣”的建议,并提出湖州市居民消费的增长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改善消费环境;湖州市政府要重点扶持汽车流通与服务业、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通过流通业的发展以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引导消费观念更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关系

王新利等通过对200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以农村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近似地代表农村对消费品的消费水平,以农村从事批零贸易及餐饮业的人数近似代表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农村流通体系是除了收入因素以外,对农村消费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胡愈对200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也得出与王新利类似的结论。冉净斐选用相关数据,建立流通和消费增长的线性模型,同样是对时间序列进行逐步回归,只是在方程的建立过程运用了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二者关系的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有王新利和胡愈等学者,他们进行实证方面的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颇具借鉴意义。但是,他们的实证分析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提出与之商榷。由于胡愈和王新利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基本相同,在此以王新利文章的实证分析为例进行讨论。首先,该文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流通发展选用的数据不是很合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或者农村人均消费支出近似替代农村的消费水平,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农村批发零售贸易值、餐饮业值和其他行业值)近似替代农村的流通业发展水平更为合理。其次,该文对1989—200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一元回归方程结果来考察农村的流通体系对农民消费的作用程度。

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方法和结果有待商榷。一方面,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表明,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非平稳序列往往会出现伪回归。这是因为传统的显著性检验所确定的变量间的关系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序列平稳性检验是非常必要的。而该文没有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居民消费水平和流通业发展水平因地区而异,仅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来分析有可能会忽略不同截面个体的影响,进而导致模型估计方面的系统性偏误,若改用panel data建立统计模型则可以避免这一点。

关于流通业发展的研究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相对较多,也基本达成共识,即流通业发展是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但是该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首先要从理论上继续探究流通业发展能够通过哪些机制和途径影响和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流通业的发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大致认为居民消费增长是能够反作用于流通业发展的,上文分析仅仅从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会促进流通业业态的发展创新和整个流通业的发展的角度论述,理论分析比较薄弱,因此我国的学术界可以继续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居民消费增长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途径和程度。

关于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较少,也不够深入。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深入探究二者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在实证方面的分析研究,可以运用实证分析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二者关系。首先,可以运用我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阶段的时间序列分析。建国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和流通业发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度和形式一般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如果能够分阶段研究就可以真正深入的把握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以我国的流通业为例,流通业在改革开放前后“判若两人”,无论从商业运行的环境机制还是运行机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因此,我国可以将流通业的研究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其次,可以运用我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省份的数据运用panel data模型进行分析。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会漏掉不同截面之间的联系,也会忽略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而运用panel data模型可以构造和检验比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我国东、中、西部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流通业发展水平还是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差距都较大。如果仅用时间序列分析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增长关系可能会产生系统偏差,从而使得估计的参数存在误差,最终使得研究的结论和预测都大打折扣。再次,针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对我国城市和农村进行比较的实证分析,对于当前我国提出的流通现代化(尤其是农村流通现代化)和提高居民消费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贺珍瑞.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赵萍.扩大消费与中国流通体制改革[j].商贸经济(中国人大复印资料),2007(10)

3.朱成钢.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j].商业经济,2006(22)

4.王微.我国城市商业在扩大消费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5.房爱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王惠.消费对商业流通发展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0(6)

7.王新利,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8.胡愈.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j].消费经济,2007(2)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增长 流通业发展 研究综述

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改革的引导力量。然而我国近年来出现持续的消费不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中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当前应对金融风暴,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它已经由社会再生产的末端产业变为先导产业,成为引导生产、消费和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如何充分发挥流通业的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如何发展流通业的观点主要有:提高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调整流通产业结构、加快流通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等。然而,关于居民消费增长能否反过来促进和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流通业增长的研究文献很少。本文试图将现有学术界关于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进行梳理,以供学者更深入探讨二者关系,从而推动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和流通业发展水平。

流通业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

贺珍瑞认为,农村流通体系与农村消费需求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日前,农村流通体系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商务部研究院学者赵萍对流通体制促进消费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相关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流通体制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赵萍还认为,中小零售企业强大的吸收就业的能力,可以切实提高普通大众的收入水平,为扩大消费提供最基本的收入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马龙龙教授在《经济日报》上撰文提出:促进消费需要强有力的流通支持。马教授认为必须构筑一个高效通畅、竞争有序的高层次“流通平台”,充分发挥流通对于启动消费和市场的作用。2006年第二届中国现代流通(上海)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指出“要发挥商业在促进内需、扩大消费中的基础性作用”。朱成钢认为流通业发展能够促进绿色消费,他提出要“发挥流通业在促进绿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在该国际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提出 “商业流通业态和方式创新能培育和引导新的消费需求的增长”等观点。王微提出“城市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的主要途径”。在第五届中国百货商业高峰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提出“零售业促进消费大有可为”的观点。

目前关于二者关系相关研究的大多数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基本上认为,流通业发展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贺珍瑞主要从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与否的角度论述其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赵萍则是从完善流通体制的角度和中小零售企业强大的吸收就业从而提高居民收入的角度阐述如何促进居民消费。任兴洲认为商业流通业态和方式创新有助于培育和引导新的消费需求。总的来说,这些学者都一致认为流通业的发展能促进消费的增长,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只是他们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从理论上说,流通业发展也是能够促进消费增长的。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在《资本论》第二卷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商品和资本的流通、交换形式,详尽阐述了流通环节、流通时间、流通费用对产品转化成商品(即对消费)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在研究鼓励消费、扩大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时,同样离不开对商品流通业的研究。

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流通业发展研究

王惠认为,消费无论是在商业流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还是对新兴商业业态的崛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流通要在消费导向型经济时代获得更大发展,则必须适应消费、推动消费、发展消费。消费的变化是零售业不断创新的直接因素。

目前关于居民消费增长能够促进流通业发展的研究的文献较少,但是笔者比较认同王惠的观点,一方面,流通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居民消费状况也会反作用于流通业的发展,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会促进流通业业态的发展创新和整个流通业的发展。

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相互促进的理论研究

湖州市统计局财贸处的研究人员认为,流通业增长和居民消费增长相互促进。比如,他们提出“加快流通业发展促进消费市场繁荣”的建议,并提出湖州市居民消费的增长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改善消费环境;湖州市政府要重点扶持汽车流通与服务业、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通过流通业的发展以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引导消费观念更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关系

王新利等通过对200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以农村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近似地代表农村对消费品的消费水平,以农村从事批零贸易及餐饮业的人数近似代表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农村流通体系是除了收入因素以外,对农村消费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胡愈对200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也得出与王新利类似的结论。冉净斐选用相关数据,建立流通和消费增长的线性模型,同样是对时间序列进行逐步回归,只是在方程的建立过程运用了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二者关系的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有王新利和胡愈等学者,他们进行实证方面的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颇具借鉴意义。但是,他们的实证分析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提出与之商榷。由于胡愈和王新利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基本相同,在此以王新利文章的实证分析为例进行讨论。首先,该文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流通发展选用的数据不是很合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或者农村人均消费支出近似替代农村的消费水平,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农村批发零售贸易值、餐饮业值和其他行业值)近似替代农村的流通业发展水平更为合理。其次,该文对1989—200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一元回归方程结果来考察农村的流通体系对农民消费的作用程度。

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方法和结果有待商榷。一方面,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表明,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非平稳序列往往会出现伪回归。这是因为传统的显著性检验所确定的变量间的关系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序列平稳性检验是非常必要的。而该文没有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居民消费水平和流通业发展水平因地区而异,仅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来分析有可能会忽略不同截面个体的影响,进而导致模型估计方面的系统性偏误,若改用panel data建立统计模型则可以避免这一点。

关于流通业发展的研究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相对较多,也基本达成共识,即流通业发展是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但是该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首先要从理论上继续探究流通业发展能够通过哪些机制和途径影响和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流通业的发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大致认为居民消费增长是能够反作用于流通业发展的,上文分析仅仅从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会促进流通业业态的发展创新和整个流通业的发展的角度论述,理论分析比较薄弱,因此我国的学术界可以继续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居民消费增长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途径和程度。

关于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较少,也不够深入。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深入探究二者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在实证方面的分析研究,可以运用实证分析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二者关系。首先,可以运用我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阶段的时间序列分析。建国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和流通业发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度和形式一般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如果能够分阶段研究就可以真正深入的把握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以我国的流通业为例,流通业在改革开放前后“判若两人”,无论从商业运行的环境机制还是运行机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因此,我国可以将流通业的研究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其次,可以运用我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省份的数据运用panel data模型进行分析。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会漏掉不同截面之间的联系,也会忽略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而运用panel data模型可以构造和检验比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我国东、中、西部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流通业发展水平还是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差距都较大。如果仅用时间序列分析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增长关系可能会产生系统偏差,从而使得估计的参数存在误差,最终使得研究的结论和预测都大打折扣。再次,针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对我国城市和农村进行比较的实证分析,对于当前我国提出的流通现代化(尤其是农村流通现代化)和提高居民消费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贺珍瑞.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赵萍.扩大消费与中国流通体制改革[j].商贸经济(中国人大复印资料),2007(10)

3.朱成钢.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j].商业经济,2006(22)

4.王微.我国城市商业在扩大消费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5.房爱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王惠.消费对商业流通发展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0(6)

7.王新利,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8.胡愈.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j].消费经济,2007(2)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消费 消费行为 消费评价 研究综述

自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首要因素。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由其引致的信息消费正成为社会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并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消费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日益增强,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消费相关文献的研究,从理论价值上讲,有利于丰富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能为人类生活消费结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素材;从实践价值上讲,对于居民合理安排家庭消费结构、对于一国处理生产消费比例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为信息消费市场提供发展平台,对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健康发展及对推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外信息消费研究综述

(一)信息消费行为研究

Shirk John C(1998)在《终身学习的代价和好处:消费者行为》中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社会地位的消费者的行为类型及不同的学习类型。Freedman、Deborah S.、Thornton与Arland(1990)在《未成年人的消费热情:决定因素和暗示》中研究了未成年人的消费热情,发现未成年人通过自己赚钱去追求物质消费并获得物质消费的能力,但对未来消费目标的不现实需求则由父母提供。Dan Ariely在(2000)《控制信息流动:对消费者决策和偏好的影响》中认为信息销售商给消费者提供能够使其做出决定的信息是信息销售商的主要目的之一。控制信息流动的结果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满足其偏好,使消费者对自己的行为更自信。Rohini Ahluwalia(2001)在《有时感觉很正确:产品信息的一致性影响和不一致性影响的不同衡量标准》中指出在信息相似的情况下,产品的判断更注重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短暂的心情变化可能会导致对产品信息的一致或不一致反映并当认为当享乐原则比利用原则更重要时,产品信息的强化影响就会出现。

(二)信息消费社会研究

Jonathan M.Smith(1997)在《活跃的网络:2020前景》中指出信息消费的前景受到限制,其主要特征是与网络表现的活跃性不同步,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消费者,使信息消费者摆脱自身的限制。Kellerman(1999)在《信息社会》中认为信息社会主要是由产品和消费两部分组成;信息经济不仅是信息商品在市场上的买卖,且包括在许多组织中的消费;高水平的信息消费及信息手段有可能被用作一种可取的广泛的通讯方式。M.J.Norton(2002)在《发展中的信息经济学:对数字改革的反映》中认为数字变革会带来政策和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信息消费经济学在数字世界中必须发展其新理论。

(三)信息消费评价研究

Anne Hoag(1998)在《评估使用和满意度—电缆调制解调器和因特网》中研究了电缆调制解调器对网络消费及其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满意度相当复杂,这种方法也可用到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出版等领域。Howard Kunreuther(2001)在《在线产品的评论和电子社区对市场结果的影响》中认为一直以来消费者报告是产品目录的来源信息,产品在线社区和在线消费者的评估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根据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信息行为与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在新数字环境和网络环境下,信息行为与信息使用者、生产者和大规模系统的互动存在着关联;网络作为评价文化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接口,对出版商、政策决策者、图书馆员、信息消费者的行为、相关法律政策等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评价信息消费及生产、信息的质量及其可靠性和信息影响等成为信息消费的重要问题。

国内信息消费研究综述

(一)信息消费理论体系研究

郑英隆(1991)在《信息产品消费的运行系统》中首次提出了信息产品消费的解释性定义,认为信息产品消费是消费者对信息产品进行内容吸收和利用的活动。随后,郑英隆(1994)在《信息消费论纲》中认为信息消费就是信息产品消费,并重新定义信息消费为“社会各种类型的决策者将现有的有关决策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如干转换加工形成动方案决策或思想决策的过程”。这是我国关于信息消费第一次系统性定义,开创了我国信息消费研究的先河。贺修铭(1996)在《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中从“大情报”观的角度出发,归纳出信息消费的十大主题,认为信息消费是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流过程的延续,是由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内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环节所构成的社会活动的总称。这是对信息消费研究内容进行的一次有效的梳理和总结,为信息消费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仍属于贺修铭提出的信息消费十大主题的范畴。

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特征研究,侧重于信息消费与网络的互联关系。邓胜利(2002)在《21世纪信息消费发展新特征及障碍研究》中在分析网络信息消费、传统教育向在线教育或网络教育发展的信息消费、文献文章信息消费和媒介、报刊和广电信息消费的基础上,总结出信息消费发展的新特征及信息消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问题及促进信息消费的具体措施。李君君、孙建军(2006)在《试析网络经济下的信息消费》中基于网络外部性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消费不同于传统消费的特征,概括出消费者在信息消费中的主体表现。汤旎、刘思文(2011)在《高校新闻网主页栏目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分析》中通过分析高校新闻网页栏目信息消息的基本特征,得出高校新闻网页栏目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峰值变化多样,边际效用趋势图呈交互增减状况且边际效用增减速度较快。

包文亚、胡素青(2012)在《谈高职院校的信息环境、信息消费特点及图书馆的信息战略》中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环境和信息消费特点进行分析,讨论了高职图书馆信息战略的内容框架,着重强调了对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的把握是制定信息战略的必要前提。李曼(2004)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消费研究》中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客体、信息消费过程、信息消费环境、信息消费结构、信息消费水平测度及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消费理论体系。

(二)信息消费问题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问题研究较多,大多文献集中在对居民信息消费问题方面的研究,其中大多以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高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居民信息消费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具体研究内容细化到城乡居民的对比研究、农村或城市居民的现状探讨及对信息消费的范畴划分等。张鹏(2001)在《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中从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的基础着手,建立回归方程,得出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边际倾向大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边际倾向的结果,并指出我国现阶段应优先在城镇培育信息消费。郭秋萍、陈建辉(2004)在《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中从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促进信息消费市场的策略,这对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戎素云(2006)在《如何推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协调发展》一文中认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信息消费能力差距、信息消费总水平差距、信息消费结构差距、信息消费条件差距。并提出政府应增加对农产品供给、增强对农村居民消费教育和引导,以缩小城乡信息消费差距,促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协调发展。肖婷婷(2010)在《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基于2000-2007年的实证》中从信息消费系数、信息消费倾向以及信息消费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增长速度、农村居民边际信息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在信息消费水平上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的结论。苏越、侯建明(2012)在《安徽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现状研究》中从信息消费系数、信息消费结构以及信息消费条件等角度对安徽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增长呈现结构性的差异。

(三)信息消费水平评估

黄郴、况能富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消费评价》中应用社会信息化测度和技术创新评价的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这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朱红(2006)在《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方法研究》中指出信息消费是一个涉及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保障因素等三个方面因素的活动,并提出关于这三个方面因素活动的水平测度方法,这对我国信息消费水平测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杨诚(2010)在《我国农村信息消费力现状与提升对策》中从已有研究着手,构建我国农村信息消费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信息消费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王晓婷、李旭辉、程刚(2012)在《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探讨了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逐一分析构成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指标的构成要素,构建出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定量研究提供了分析依据。

国内外信息消费研究的区别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消费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信息消费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逐渐升温,且对信息消费特性、内容、结构与行为演化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相关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入。然而,由于信息消费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有些问题仍待进一步深化。对于国内外信息消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视角不同

国外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主要是从信息与消费、信息与消费者的关系入手,联系当前的技术环境,分析消费行为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在信息消费的具体实践中研究得比较透彻,具有相应的分析数字和结论。

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多以情报科学、信息经济科学为研究的切入点,集中于信息消费的概念、特征、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而从消费经济角度分析的文献和对信息消费水平进行评价的文献相对较少。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侧重于对共性的信息消费环境、内容、过程和行为规律的总结,而忽略了信息消费的行业特点、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对信息消费演化路径和演化规律的差异。因此,如能区分不同的行业和地域进行信息消费的后续研究和对比分析,则会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内容不同

国外学者关于信息消费的文献多集中于社会经济、消费者行为、信息消费对消费者影响、信息消费对文化和技术影响及信息消费运行机制等方面,侧重于信息消费模式及具体实践的研究,研究领域多为交叉领域。

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虽然起步比国外晚,但内容广泛,角度多样化。国内研究既从宏观领域关注信息消费基本特征、消费者信息、信息消费与经济发展等,也从微观领域关注居民信息消费水平、企业信息消费等。其中对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较多,在对信息消费研究的文献中基本上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注重对信息消费特点、影响因素、行为演化等问题的结构性分析,这些成果在信息消费研究的初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研究的推进,更需要对信息消费的演化机理、动力机制、选择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三)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方法不同

国外学者对信息消费理论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以某种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文献更少,这与他们对信息消费的概念界定和对信息消费的群体特征有关,也与他们当前对信息消费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国内学者多采用定性分析法,涉及到某一特定群体的研究时,多以居民信息消费研究为主,特别是对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研究,常引入信息消费函数,进行对比分析,方程多采用回归分析等计量分析法,但是就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理论研究少于实证研究。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运用了社会学、信息经济学、情报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特点,但是这种交叉性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和类比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若能加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增加广泛的实证研究和样本数据分析,将会更有益于信息消费理论的未来发展。

总之,随着信息消费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也逐渐升温,且对信息消费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信息消费相关文献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研究者应敢于创新,敢于翻新,打破局限的思维,以更多更新的理论推动信息消费理论的发展和信息消费理论深度的突破。再者研究者要更加深入的、系统的、多角度的进行信息消费实证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使信息消费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紧密相结合,为信息消费的研究及信息消费的市场发展更加完善和规范化营造良好的理论和实践环境。同时政府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加大对信息消费研究的重视和投资,为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力量,推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hirk John C.The Costs Benefits of Lifelong Learning:Consumer Behavior.Research Report,1998

2.Freedman,Deborah S,Thornton,Arland.The Consumption Aspirations of Adolescents: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Youth and Society,1990

3.Dan Ariely.Controlling The Information Flow:Effects on Consumers`Decision Makin-g and Preference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0(27)

4.Rohini Ahluwalia.Sometimes It Just Feels Right:The Differential Weighting of Affect-Consistent and Affect-Inconsistent Produc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28,June 2001

5.Jonathan M.Smith.Active Networks: A 2020 Vision.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7(1)

6.Kellerman.Information Society.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IS) journal,1999(3)

7.M.J.Norton.Evolving Information Economics:Responses to the Digital Revolution C-omputerized Retrieval Services,2002

8.Anne Hoag. Measuring Usage and Satisfaction of Cable Modems and the Internet.D-Lib Magazine,1998(3)

9.Ravi Aron,Howard Kunreuther.The Impact of Online Product Reviews and Electroni-c Communities on Market Outcomes.webi.wharton.upenn.edu/meetingNotes/may2001presentations/Ravi-Aron.pdf.

10.Centre for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http://city.ac.uk/informatics/research.

11.郑英隆.信息产品消费的运行系统[J].经济学家,1991(5)

12.郑英隆.信息消费论纲[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2)

13.贺修铭.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J].图书馆情报工作,1996(4)

14.邓胜利.21世纪信息消费发展新特征及障碍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2(6)

15.李君君,孙建军.试析网络经济下的信息消费[J].情报杂志,2006,25(4)

16.汤旎,刘思文.高校新闻网主页栏目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1(10)

17.包文亚,胡素青.谈高职院校的信息环境、信息消费特点及图书馆的信息战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7)

18.李曼.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消费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9.张鹏.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16(6)

20.郭秋萍,陈建辉.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情报,2004,24(11)

21.戎素云.如何推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06(4)

22.肖婷婷.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基于2000-2007年的实证[J].经济问题,2010(2)

23.苏越,侯建明.安徽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现状研究[J].特区经济,2012(12)

24.黄郴,况能富.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消费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2(6)

25.朱红.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2)

26.杨诚.我国农村信息消费力现状与提升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

27.李旭辉,程刚.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27(2)

作者简介: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11篇

Abstract: Western econom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is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contents arrangement, they are strict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gain, the two remaine independent, and basically do not matter in content. For example: in production theory, it only studies a single consumer's conditions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but not contacts macroeconomic issues to conside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not associates price elasticity to consider the commodity price decis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ssues.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最大化;边际分析法;思考

Key words: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utility maximization;marginal analysi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2-02

0引言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探讨消费者如何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用,即最大的满足程度。具体包括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利用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论证了消费者在收入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消费某种商品要取得总效用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为零。即边际效用为零时的商品消费量能够保证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1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具体内容

1.1 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西方经济学把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效用理论包括了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度量)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可度量)。其中基数效用论在效用可度量的基础上发展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下(如表1)是一个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效用表。

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最大值[实际上,MU=(TU)']。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TU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当MU=0时,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TU为最大。从上表的情况来看,当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为5时,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总效用20。

1.2 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MU曲线和TU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消费量Q=5时,MU=0,同时,TU取得最大值14。

2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思考及修正

2.1 对边际效用(消费量)和总效用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一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效用TU的值为最大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销售量为4到5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效用保持最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U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Q轴的线段AB,如图2。图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消费量、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对消费者总效用最大化条件的思考及修正从表1和图2能够看出,消费者总效用最大(14)时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总效用最大时的消费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2.2.1 单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消费者在4这个点上已经实现了总效用TU的最大化,如果继续消费第5个商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由于第5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为0,,则意味着消费者消费第5个商品所增加的效用为零,亦即第5个商品的消费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效用。同时消费者在消费第5个商品时,必然投入了货币和时间,增加了无谓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

2.2.2 由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供求平衡,消费者的需求量和厂商的供给量相等,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厂商向市场提供更多产品则会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最优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

2.2.3 结合供求定律并从消费者收入效应的角度来看,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律,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条件约束下,消费较少的商品就能得到等量的效用,即,支出相同的货币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应: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2.2.4 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消费者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保证消费者总效用为最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这意味着生产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本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最优的生产(销售)量为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5。

2.2.5 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4时,市场已经饱和,供求平衡。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同时消费者继续消费,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消费者消费商品产生负效用之外,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对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消费者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完全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消费者;心理特征;动机;态度;购买行为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52-04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汽车的刚性需求是推动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增长的动力之一。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将长时间保持强劲需求,竞争的结果将由产品的直接竞争,转向以产品为基础,企业从研发开始,一直到销售后服务竞争的产业链上。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新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消费者换车需求彰显出来,未来二手车交易量与新车销量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目前中国的二手车市场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其主要特征为:二手车是一手车的衍生品,具有许多一手车的产品属性特征,但是水平不同;二手车与一手车的用户消费理念趋同,购买能力不足;一手车市场的发展决定了二手车市场的诞生,一手车市场的成熟决定了二手车市场的规模;二手车交易具有“重复性”特征,一手车只交易一次,而二手车可能交易数次;一手车交易双方是单向不可逆的,二手车交易双方是双向可逆的;二手车市场滞后于一手车市场启动,但规模会超过一手车;一手车应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营销,而二手车要以产品为导向进行营销。

二、文献综述

(一)需求理论

马斯洛Maslow(1954)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因为需求而产生动机,而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这个理论的假设是个体在高层次需求出现之前,先寻求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具体包括如下五种需求层次:

1.生理需求:人类不需要经过学习的需求,是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的需求。

2.安全需求:自我安全的保障,避免财产的损失,以及人们心理上追求的安全感。

3.社会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友爱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归属感的需求。

4.尊重需求:希望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

(二)学习理论

聂飞指出学习是经验的衍生品。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学习;另一种是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学习。

1.消费者学习的概念

杨文博认为消费者学习是后天习得的。通过学习,消费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行为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

2.消费者学习的要素

杨文博认为消费者学习是个体获取购买及消费知识和经验以用于未来相关行为的一个过程。

一是动机:能够对学习产生激励的作用。

二是提示:为动机提供了学习的线索。

三是反应:根据刺激和提示采取的行动。

四是强化:能够提高某种反应在未来特定情况下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三)个性理论

孔庆民、梁修庆认为个性是决定和折射个体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的内在心理特征。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综合的复杂组织。个性消费心理特征是在个人心理活动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使人具有一定的消费意识倾向性。

1.消费者个性的概念

籍兴指出消费者个性是某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所谓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指以结构形成的在个体身上比较固定的特点。

2.消费者个性“大五模型”理论

Christal 和Tepus利用电脑对有关空军个性特征的成千上万份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的个性特征可以被归为这五种个性要素的集合,最终形成了人类个性的大五模型。大五模型将各种个性特征规划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和悦性以及谨慎性五个方面。由于人类个性特征的复杂性、抽象性等方面,大五模型是较为普遍被认同的个性结构。

(四)态度理论

1.消费者态度的概念

杨柳指出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对客体、属性和利益的情感反应,即消费者对某件商品、品牌,或公司经由学习而有一致的喜好或不喜欢的反应倾向。购买者的态度与过去的经验或者周遭的资讯有着密切的关联。购买者的决策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

2.消费者态度的三成分理论模式

Hawkins et al提出三成分理论模式。态度是个人长期对特定事物的想法、价值观的取舍、诉诸行动的衡量取向。分别是认知、感觉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组成。

一是认知:消费者产生的直接经验和信息结合的知识和感觉,就是消费者认为的特征,并且会采取某些特定性为产生的结果。

二是情感:消费者对于目标产生的情感。喜欢或者讨厌消费者的情绪对其正面或者负面都有增强的效果。

三是行为倾向:消费者对于目标产生的特定行为。通常称之为购买意愿,购买意愿的衡量通常都是用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

(五)动机理论

Hawkins and Coney 认为动机是驱动人们付诸行动的理由。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实行某种购买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反映了消费者在心理、精神和感情上的需求,实质上是消费者为达到需求采取购买行为的推动者。动机是消费者需求与其购买行为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六)消费者购买行为

1.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概念

Kotler认为消费者购买行为是人们满足欲望和需要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和服务时的过程活动。包括消费者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

2.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衡量因素

根据秦兆玮提出的衡量标准,结合本研究针对的消费者群体,采用信息搜寻意愿、产品购买评估、购买意愿决策三个因素进行衡量。

(七)研究假设

H1 动机对消费者购买一手车/二手车行为有影响

H2 态度对消费者购买一手车/二手车行为有影响

H3 学习因素在中国消费者动机与购买行为之间有影响

H4个性因素在中国消费者动机与购买行为之间有影响

H5人口统计变量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差异性

三、研究方法设计

(一)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研究发现的共性较好。考虑到总体中的所有元素,即中国地区的全部消费者群体。

(二)抽样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整体地区作为调查对象,以中国地区的全体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抽样对象需要排除在中国地区的外国人样本。

(三)抽样大小

本研究的样本大小为400份样本。样本大小是以中国不同区域的消费者作为基础,根据Krejcie与Morgan提出的确保决策质量的样本规模表格,收集不同地区的统计结果并分析。

(四)抽样过程

根据抽样大小的确定,本研究采取网络问卷形式,通过网络问卷软件发放问卷。发放时间为2014年11月,收回420份问卷。有效问卷400份。

(五)研究工具

研究方法采用封闭式问卷法。第一部分为调查受访人的个人资料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状况、职业、教育程度、区属区域、家庭平均收入等方面。第二部分为各变量的具体量表,量表分为七个衡量尺度,包括重要程度的七级列表以及同意不同意的七级列表。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平台面向中国消费者市场共发放4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信度测量工具。用来同一个因素内部各题项之间的一致性。在具体操作中,只要α系数达到0.6以上,该测量工具的信度就是可以接受的。利用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回收400份样本统计,23道变量题目全部的信度Cronbach’α值为0.957,由此可得,本研究的各变量的题项内部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二)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KMO值越接近1,越适合做公共因子分析,一般当KMO大于0.7时,表明双项间的公共因子越多,如果KMO值小于0.5,就表示不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数据显示,KMO值为0.955,表明数据十分适合做因子分析。而Bartlett近似卡方为9058.984,Sig值为0.000小于0.05,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

(三)调查问卷结构因素排列分析

1.一手车

排序的平均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根据需求的重要程度对购买一手车行为进行排序。汽车的安全性(6.72)和价格(6.19)是中国消费者选择购买一手车考虑的关键。

2.二手车

排序的平均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根据需求的重要程度对购买二手车行为进行排序。汽车的安全性(6.76)和价格(6.01)是中国消费者选择购买二手车考虑的关键。

根据问卷中关于一手车/二手车的考虑因素的排序选择,对比一手车/二手车的关键因素得:不论购买一手车还是二手车,汽车的安全性和价格是消费者考虑的关键因素。其次,一手车的考虑因素更多倾向于外观设计和品牌,而二手车的考虑因素更多倾向于舒适度以及耗油量等方面。

(四)调查问卷心理特征因素相关性分析

1.动机因素与购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动机因素和购买行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400份样本统计,动机因素的均值是5.20,学习因素的均值是4.71,Pearson 系数为0.551**,说明两者正向相关。Sig值小于0.05,说明具有显著性。由此得出动机因素和购买行为因素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2.态度因素与购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得出态度因素和购买行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400份样本统计,态度因素的均值是5.31,购买行为因素的均值是4.71,Pearson 系数为0.574**,说明两者正向相关。Sig值小于0.05,说明具有显著性。由此得出态度因素和购买行为因素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3.学习因素与购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学习因素和购买行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400份样本统计,学习因素的均值是4.99,购买行为因素的均值是4.71,Pearson 系数为0.554**,说明两者正向相关。Sig值小于0.05,说明具有显著性。由此得出学习因素和购买行为因素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4.个性因素与购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得出个性因素和购买行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400份样本统计,个性因素的均值是4.35,购买行为因素的均值是4.71,Pearson 系数为0.677**,说明两者正向相关。Sig值小于0.05,说明具有显著性。由此得出个性因素和购买行为因素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五)调查问卷心理特征因素回归分析

1.动机、态度与购买行为的回归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的分析得出态度、动机和购买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通过400份样本统计,由此可得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590,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345,说明解释变异度达到34.5。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F值为105.941,其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小于0.01,说明具有显著性。因此,最终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系数模型可得购买行为是因变量,态度、动机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动机、态度对购买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显著性值均小于0.05,其中,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74。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建立购买行为的预测模型为:购买行为 = 1.607+0.239*动机+0.351*态度。

2.动机和购买行为的回归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的分析得出动机和购买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通过400份样本统计,由此可得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574,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329,说明解释变异度达到32.9%。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F值为195.283,其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小于0.01,说明具有显著性。因此,最终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系数模型可得购买行为是因变量,动机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动机对购买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显著性值均小于0.05,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74。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建立购买行为的预测模型为:购买行为 = 1.855+0.539*动机。

3.态度和购买行为的回归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的分析得出态度和购买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通过400份样本统计,由此可得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551,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302,说明解释变异度达到30.2%。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F值为173.274,其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小于0.01,说明具有显著性。因此,最终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系数模型可得购买行为是因变量,态度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态度对购买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显著性值均小于0.05,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51。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建立购买行为的预测模型为:购买行为 = 1.888+0.544*态度。

4.动机、学习、个性和购买行为的回归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的分析得出动机、学习、个性和购买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通过400份样本统计,由此可得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733,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534,说明解释变异度达到53.4%。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F值为153.490,其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小于0.01,说明具有显著性。因此,最终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系数模型可得购买行为是因变量,动机、个性、态度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对购买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显著性值均小于0.05。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建立购买行为的预测模型为:购买行为 0.617+0.224*动机+0.104*学习+0.549*个性。

(六)调查问卷心理特征因素结果综述

根据人口统计变量的统计,结合调查问卷结构交叉性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一是不同性别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汽车的类型不具有差异性。

二是不同年龄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汽车的类型不具有差异性。

三是不同区域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汽车的类型不具有差异性。

四是不同可支配收入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汽车的类型不具有差异性。

综上所述:人口统计变量对于中国消费者心理行为选择购买汽车的类型不具有差异性。

本研究主要基于消费者心理行为理论的理论框架,探讨消费者心理行为理论中“态度”、 “动机”与购买行为理论中的维度,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查问卷量表,在经过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动机对消费者购买一手车/二手车行为有影响,正相关。

态度对消费者购买一手车/二手车行为有影响,正相关。

学习因素在中国消费者动机与购买行为之间有影响,正相关。

个性因素在中国消费者动机与购买行为之间有影响,正相关。

五、研究结论

动机是消费者心理行为理论的基础性因素。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动机对购买一/二手车有正面影响。即消费者的动机越强烈,其购买意愿越高;反之,消费者的动机不强烈,则购买意愿越低。说明分析结果与本研究的动机因素模型理论相一致。

态度作为消费者心理行为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反映了人们对执行某种行为的正面(积极)或负面(消极)的感受或评价。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行为态度对购买一/二手车有正向影响,即消费者持有的态度越积极,其购买意向越高;反之,消费者对一/二手车持有态度越消极,其购买意向越低。说明分析结果与本研究的态度因素理论相一致。

学习是消费者心理行为理论里的另一个因素,它是指个人在是否采取某特定行为时,感受到此行为所涉及到的社会习俗和群体压力。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行为规范对购买一/二手车有正向影响,即消费者学习能力越高,那么消费者产生试用或者研究产品的能力就越强,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反之,若学习能力越低,消费者产生试用或者研究产品的能力就越弱,从而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由此说明分析结果与本研究的学习因素理论相一致。

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个性越鲜明,对于购买一/二手车的购买意愿影响越大。说明分析结果与本研究的个性因素理论相一致。

本研究的人口统计变量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教育程度、所选区域、可支配月收入等方面。在统计过程中选取其中性别、年龄、所在区域、可支配月收入四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发现,人口统计变量对于中国消费者购买一手车或者二手车的影响不具有差异性。

一手车:根据选择一手车消费者自身喜好的排序,汽车的安全性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头等因素。根据Maslow(1954)心理需求理论分层,消费者除了希望车辆能够提供基本的代步功能外,对于车辆还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即安全性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手车:根据选择二手车消费者自身喜好的排序,汽车的安全性仍然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二手车在价格方面比一手车有明显优势,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接受度仍然低于对于安全性的考虑。

综上所述,中国消费者更倾向选购一手车类型。这是因为二手车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仍是新鲜事物,大部分消费者对于二手车的概念比较陌生,仍停留于产品宣传信息以及新闻访谈等获取的知识层面,究竟二手车在汽车行业位于哪个重要环节、购买二手车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大部分人都知之甚少。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某种产品越了解,越容易推动其去考虑购买可行性,也就越能激发其主动购买的意向。

参考文献:

[1] 籍 兴.论消费者心理对当代包装设计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2] 孔庆民,梁修庆.个体行为模型转换与消费者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4).

[3] 秦兆玮.u造来源国形象、消费者憎恶情感对消费者购买行橹影响─以两岸都会区为例[R].第二届服务业行销暨管理学术研讨会,2003.

[4] 聂 飞.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关系再续的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 杨 柳.浅析饥饿营销对消费者购买态度的影响[J]. 投资与合作,2014(3).

[6] 杨文博.山寨产品消费者心理分析[J].商业时代,2010(31).

[7] Hawkins,D. I,Best,R,J.Consumer Behavior: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5th ed).Chicago:Richard D. Irwin,1992.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消费者;网络购物;购买决策;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网络经济日益成熟,在2015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2014年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中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了2.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7%。这使得网络经济环境下,网上购物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方式之一。而对消费者购物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日趋增加,其中 Alexandru M. Degeratu(2000)等人研究发现当网络商品提供的信息较少时品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而在网络情境中价格敏感度会更高,商品的感官属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较低。而台湾学者 Ming-HuiHuang(2003)研究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影响,其结论是:信息的新颖性对改变消费者态度和吸引消费者有正效应作用,而信息的复杂性则有负效应作用。以往学者注重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定方面的影响,大多从理论角度出发,来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本文通过在天猫网中随机收集了50个的普洱茶销售信息,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来分析研究哪些因素会对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购买决策产生影响,最终得出结论,以便于为消费者购买决策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介绍了本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及研究变量的选择;第三部分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

二、研究的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进入21世纪,中国已成为世界茶产量第一大国、茶出口第三大国,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而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已经为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和喜爱,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特此本文选择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随机收集了在默认的综合排序下的50个天猫中普洱茶销售信息,由于普洱茶在天猫中有21535件相关商品,在排除了一些异常值后,得到了50个店铺关于普洱茶的销售信息作为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由于在天猫商城中呈现的商品种类繁多且信息齐全,如商品价格、销售量、运输费、商品收藏量、商品库存、评价等。使得消费者在商城上的可选择性、可比较性的难度增加,筛选有用信息则成为消费者购物决策的重要方式。本文将可能对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尽量考虑在内,然后结合本研究的样本和数据来源逐一进行排除,以便选取最能够体现本研究的变量。在数据获取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商品均免邮,卖家已将邮费包含于价格之中,因此可将普洱茶运费排除;在普洱茶购买页面呈现的信息中如信用、开店时间等,由于店铺与店铺之间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将卖家的信息剔除;由于普洱茶具有可保存性,因此不考虑商家库存的影响;此外支付方式和服务条款在不同网络商店中都存在且没有太大差异也一并排除。

在合理排除以上信息的基础上,由于天猫网提供最近一个月的成交记录,因此本文仍以一个月作为研究模型,初步选取了商品的价格、商品收藏数、月销量、评分次数、差评次数、中评次数、好评次数、评价分数、促销情况、追加评论数等作为变量。其中价格为普洱茶的直接定价数值;月销量为该普洱茶在一个月内的销售量;收藏数为这款普洱茶消费者收藏的数量;评分次数为消费者为普洱茶打分的次数;差评次数选取买家所给1~5分中1分的次数;中评数选取买家所给1~5分中3分的次数;好评数选取买家所给分值1~5分中5分的次数;追加评论数为买家再次评论的次数;评价分数则为买家给出的宝贝是否符合描述的分数,按1~5分计算;促销根据是否有促销情况作为依据,有降价促销则值为1,反之为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数据检验。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的检验方法对数据的效度进行检验,以此来判断数据是否适合用于分析。一般要求,KMO值大于0.7才能进行因子分析。或者Bartlett球形检验能够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从而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KMO值=0.770且P=0,所以本文的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本文使用SPSS22. 0 统计软件对该指标体系及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处理。

第一步:指标的定义X1 ―价格;X2 ―月销量;X3―收藏量;X4―店铺关注量;X5―评分;X6―评分次数;X7―好评次数;X8―中评次数;X9―差评次数;X10―评价次数;X11―追加评价数;X12―促销(是否促销,是1否0)。

第二步:利用软件计算相关矩阵;求出相关矩阵特征值如表2。

第三步: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要求选取公因子。而在本研究中有四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它们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380%,能够代表了大部分样本的信息。

3.提取公共因子。根据方差最大化进行旋转, 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元素从大到小排序,根据元素在公因子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提取得到四个公共因子。

根据表3,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在X6(评分数),X7(好评次数),X8(中评次数),X9(差评次数)上的载荷比较大,该因子可以称为普洱茶卖家得分满意度因子;公因子F2在X3(收藏)X10(评价次数)X11(追加评论)上载荷比较大,该因子可以称为普洱茶买家评价满意度因子;公因子F3在X4(店铺关注)上的载荷比较大,该因子可以称为普洱茶买家关注度因子;公因子F4在X1(价格)上的载荷比较大,该因子可以称为普洱茶价格满意度因子。

4.因子得分函数分析。根据表3的因子旋转载荷和表4的得分系数矩阵可知4个因子得分函数:

F1=0.008X1+0.108X2-0.099X3+0.037X4-0.106X5+0.238X6+0.237X7+0.24X8+0.238X9-0.063X10-O.08X11-0.046X12;

F2=-0.068X1-0.009X2+0.362X3+0.13X4-0.028X5-0.059X6-0.059X7-0.068X8-0.079X9+0.338X10+0.354X11-0.042X12;

F3=0.455X1-0.384X2+0.093X3+0.599X4-0.111X5+0.043X6+0.039X7-0.005X8-0.04X9+0.096X10+0.101X11-0.001X12;

F4=0.516X1+0.041X2+0.042X3-0.167X4+0.404X5+0.007X6+0.009X7+0.049X8+0.085X9+0.049X10-0.088X11-0.659X12;

分析第一主因子的得分系数可知,店铺收藏量、评分、评价次数、追加评论、促销为负数,其余因子的系数为正数。这证明了店铺评价次数、追加评论、收藏量、评分、和促销相关协调,商家开展促销活动,通过宣传促销商品来吸引消费者浏览网页,增加收藏量。因此当第一主因子的得分越低,店铺收藏量、评分、评价次数、追加评论、促销相关协调,反之当得分越高,其余因子相关协调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较大影响作用。

分析第二主因子的得分系数可知,收藏量、评价次数、关注量、追加评论的系数为正数,其余8因子为负数。所以当第二主因子得分越高,证明收藏量、评价次数、关注量、追加评论为相互作用且影响较大,反之当其得分越低则证明另外8个因子为相互作用且影响较大,此时卖家应提高商品的收藏量和关注量,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

分析第三主因子的得分系数可知,中评次数、差评次数、评分、促销情况、月销量系数为负,其余因子的系数为正数。这可以看出,中评次数、差评次数、月销量、评分、促销情况为相互协调,此时卖家应关注中差评出现的原因,了解并及时拟定让消费者满意的补救方案。

分析第四主因子的得分系数可知,促销、追加评论、关注量的系数为负数,其余因子的系数为正数。说明当第四主因子的得分越低时,关注量、追加评论、促销为相互作用且影响较大,反之得分越高则证明另外9个因子为相互作用且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较大。

四、结论

本文以普洱茶购买为例,通过在天猫网搜集默认综合排序下前50的普洱茶销售信息,建立了评价模型,对天猫中普洱茶商品呈现的价格、销量、评价等信息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分析了在网络购物中哪些信息因素会对消费者网购决策产生影响。

结合因子分析法在进行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不仅仅避免了单指标评价的片面性,而且还克服了主观判断法中赋权重有较大偏差的缺点,同时还能应用统计分析软件方便有效的计算出结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根据数据研究分析看,本文首先利用累积方差贡献率提取出四个主因子,并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对四个主因子命名。其次,文章利用因子得分矩阵求出4个因子得分函数,并通过得分函数简单分析了各个因子与主因子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商品时影响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商品价格满意度、商品的买家关注度、商品的买家评价满意度、商品卖家得分满意度四个方面,四个因素相互协同且影响着消费者网上购买决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R].2015.

[2]何景凤.网络团购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12

[3]裴思远.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与评析[J].中外企业家,2010(01).

[4]张赛.MS茶业有限公司的营销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1.

[5]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金丽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企业导报,2015(03).

[7]郭功星.消费者网购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电热水壶网络销售信息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3(04).

[8]马惠兰,颜璐.华南市场消费者购买新疆水果渠道及影响因素――基于广州和深圳两市的调查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3(01).

[9]刘瑞峰.消费者特征与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北京、郑州和上海城市居民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4(05).

[10]李华敏,崔瑜琴.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情境因素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3(02).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14篇

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外房产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三种理论传导机制―财富效应、抵押信贷效应和购房支出压力效应,通过比较宏观数据研究和微观数据研究的差别来分析未来研究发展的走势,整理了国外主要研究结论。在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晚、研究相对落后的背景下,对国内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房产价格 消费 福利

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们关于房价对居民消费、福利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消费数据具有直观、易获得性的特征,故成为较为常见的研究。福利具有间接、不易获得的特征,需要在消费的基础上构建福利函数获得,故在文献研究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一)房产价格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

房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三种机制:财富效应、抵押信贷效应和购房支出压力效应。

首先,通过“房产财富效应”,房产价格上升,导致房产所有者消费增加。根据经典“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居民当期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与当期财富的组合。对一般消费者而言,财富主要由金融资产(如储蓄、股票与债券等)和住房资产两部分构成。因而,当房产价格上涨时,房产所有者的财富存量上升,将刺激当期消费的增加。

许多学者对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对数形式,估计房地产财富的消费弹性,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差分形式,估计房地产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部分学者利用宏观数据证明财富效应存在,Case、Quigley和Shille(即CQS,2005)研究美国各州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的面板数据和14个国家2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发现房产财富效应显著存在,而且房产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金融资产的边际消费倾向。当然,也有学者对房产财富效应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如Buiter(2009)指出房产并不只是一种财富,还是一种消费商品,因而房产财富效应即使存在,也是非常微弱的。Calomiris等(2009)认为,CQS(2005)的研究忽视了房价与永久收入内生地相关,从而导致估计结果的偏差。他们运用CQS(2005)的数据重新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房产财富效应不显著且并不大于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结论。但是,Calom iris并未否认CQS(2005)发现的当期住房资产增值和当期消费上升的相关性,只是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房产抵押信贷效应而非房产财富效应。

其次,房产价格通过房产抵押信贷渠道影响居民消费。相对于“房产财富效应”问题的不休争论,“房产抵押信贷效应”却为学界广泛认同,即房产价格上涨以后,房产所有者可以通过抵押自已的住宅获得更多的贷款从而将增加消费。Iacov ie llo(2004)根据这一思路将房产价格引入总消费的欧拉方程,论证了房产价格变化是居民消费费波动的重要推动力,并运用美国1986-2002年的季度数据给出了实证检验。

第三,房产价格通过“购房支出压力效应”影响消费。对于那些暂时租房者或潜在购房者来说,房产价格的提高迫使他们为支付买房首付款而进行更多的储蓄,从而将挤出消费。Sheiner(1995)利用美国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房价上升,使得年轻的租房者必须为未来购房储备更多的积蓄,现有住房者增加的消费可能被潜在购房者增加的储蓄所抵消。Yoshikawa和Ohtake(1989)发现,当日本的土地价格上涨时,计划购买住房的租房者将提高储蓄率。只是由于这部分人占租房者中的比例很低,住宅价格上涨的净影响才提高了总体消费水平。

(二)宏、微观数据研究及发展方向

国外文献中常见的房价波动研究分为宏观数据研究和微观数据研究两种,前者使用各国的宏观统计数据,多利用时间序列的相关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后者使用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多利用回归方法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宏观数据获取方便,但是信息含量不够大;家庭微观数据信息量丰富,在揭示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微观差异方面及对个体行为的有效检验方面,有着宏观加总数据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获取困难。

基于微观数据研究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从家庭微观数据研究入手获得宏观数据研究难以得到的信息。在克服微观数据获取困难这一难题方面,目前比较流行的解决方法是根据已知的经济环境和数据,以经济人的效用最大化为前提,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个人在已知条件下的生命周期消费、储蓄和投资。计算机模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前提,如:住房作为一种特殊耐用品消费,与一般的消费有着巨大的差别。Fang Yang(2006)对住房消费和非住房消费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非住房消费在生命周期内为驼峰状,而住房消费在生命初期逐步增长,在生命后期平缓下降。在构建住房模型时,住房市场除了考虑自住外,还要考虑租房以及各种市场摩擦及冲击。Pedro Silos(2005)验证了研究住房拥有和财富分配时租房市场的必要性,Antonia Diaz and Maria Jose Luengo-Prado(2010)构建了无限生命周期模型,发现引入持续收入冲击、调整费用、非零首付、租房市场时,模拟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更相符。

微观数据研究在不断发展中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Engelhardt(1996)利用美国的微观家庭数据研究发现,自有住房者对住房资产的收益没有反应,但是住房资产损失却对消费产生了影响。作者分析原因可能是自有住房者的住房资产收益变现存在障碍或者是对住房价格上涨的持续性产生怀疑,即使不存在任何的变现障碍,考虑到遗赠给下一代的动机以及拥有自有住宅的非金钱效用等,自有住房者也可能没有很强的动机去变现住房资产收益。Campbell 和Cocco(2007)运用英国家庭支出调查的个别家庭数据研究住房价值变动对租房者和自有住房者消费的影响,发现在年老的自有住房者中,房价对消费在统计上有显著的影响,而在年轻的租房者中则没有显著影响。

在计算机模拟基础上的家庭微观数据研究由于其蕴含的巨大信息量,逐渐成为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模拟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如Lazear and Michael(1980)在讨论住房者消费时,将人口作为衡量家庭规模的外生变量引入来表示经济体的规模;Flavin and Nakagawa(2005) and Sinai and Souleles(2005)构建了住房价格随着地理位置不同发生变化的模型;Campbell and Cocco(2005)检验了住房者在固定利率贷款和可调整利率贷款中的借贷抵押选择。 (三)主要结论

房价对消费的影响。第一类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将增加居民消费。例如Poterba(1995)认为房价上涨通过提高持有者信心推动消费增长;Engelhardt(1996)运用PSID数据对房价增长与当前有房者的消费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直接检验,估计房地产财富效用存在,其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03;Case et al.(2001)研究发现美国等14国的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用显著,而且比股票市场的要大;Boone(2002)验证了G7国家存在较强的财富效用,并且近几年逐渐增强。第二类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对消费影响不明显。例如,Phang(2003)运用新加坡的数据检验房价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发现不存在财富效应或抵押效应;Tan&Voss(2003)利用澳大利亚数据建模发现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不显著。第三类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将抑制居民消费。这一结论在国外文献中较少看到。

房价对福利的影响。Bajari,Patrick,C.Lanier Benkard,and John Krainer.(2005) 从一个较为简单的市场入手,测量了自有房价格变动时消费者福利的变化。在一阶最大化后,得出住房价格变动时社会各经济体福利发生转移,但是总量没有变化。Weili Li and Rui Yao(2006)认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福利变化不同,老年人、年轻人的福利变化比中年人敏感,社会总体的福利变化随着人口比例的不同会发生变化。

国内理论情况

我国在1998年实行住房市场改革,关于住房价格在市场中的波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21世纪初逐步增多。学者们从中国国情出发,其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突出实证研究,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我国近十多年有关住房价格变动的研究十分重视实证分析,具体表现为强调将国外的主导理论应用于我国国情的实践。客观的说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对于分析住房价格增长的主要诱因、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决策依据,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段忠东等(2007)利用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多变量协整分析技术认为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之间在长期内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二)多宏观数据分析,少微观数据分析

国内房价与福利的研究多利用全国总体宏观数据,通过时间序列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方法、指标选择和数据使用上并不存在太大差异的情况下,最终得出的结论却差异巨大。如:宋勃(2007)利用我国1998-2006年间房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的季度数据,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存在“房产财富效应”的结论。但骆祚炎(2007)、刘旦(2008)分别利用1985-2004年和2000-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中国房产财富效应微弱和不存在的结论。

究其原因,可能与样本容量有限,导致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得出的结果有偏差。Pierse和Snell(1995)的有关研究指出:修正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以及协整检验的E-G二步法,要求样本容量必须充分大,若样本容量偏小,则偏差会越大。在样本数据有限的情况下,Johansen协整检验的势很低,导致单个时序数据协整检验的结果并不可靠。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滞后项阶数选择是敏感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时间不长,有关房地产的统计数据时序较短。因此,采用宏观数据的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我国房地产财富与消费的关系是低效果的,结论可能会有偏差。

(三)多消费研究,少福利研究

由于消费数据具有直观性,更容易获取,国内文献关于住房价格波动的研究多局限于消费领域内。在消费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研究了房价对消费的影响结果,少部分学者对产生这种结果的机理和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福利衡量具有间接性,不能直接获得计算,需要构建函数,故房价对福利的研究只能进行理论分析。与国外相关文献相比,我国国内文献的理论分析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四)多结果分析,少机理分析

大多数学者研究了房价对消费的影响结果,却很少对产生这种结果的机理和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现象逐步得到了改善。高开仙、莫申生(2010)在《高房价与福利效用、财富效应》中将掌握土地资源的政府理解为是一个具有自身效用函数的经济行为人,在对其效用函数及构成变量分析后,尝试就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因房价上涨所引起的财富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问题,进行了机理性的探讨。

研究建议

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我国房地产市场研究起步晚,相关研究与国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笔者认为今后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

构建理论体系。国内的研究多属于理论层面进行机理描述分析,尚显粗浅,我们需要逐步深入,在实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重视家庭微观数据研究,在现有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的模拟计算,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房价变动对居民福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骆祚炎.基于流动性的城镇居民住房资产财富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7(4)

2.高开仙,莫申生.高房价与福利效用、财富效应[J].企业经济,2010(2)

消费者分析论文范文第15篇

一、理论基础及其传导机制

股市对消费的影响称为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指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增长,进而促进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反之亦然。从消费视角分析,财富效应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影响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提高短期MPC,进而扩大消费

Romer提出消费者信心理论认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支持了消费者信心。在信用发达的市场,股市繁荣加速储蓄向投资转化,增强投资者信心,从而加快消费信贷发展。投资者因股市繁荣对经济充满信心更大胆消费。

(二)通过影响投资者实际收入影响消费

投资者投资股市,一方面获得股票分红收益,另一方面因股价上扬获得的资本利得。当消费者持有股票市值上升,增大资产水平和信用水平,于是消费者运用这些股票向银行借贷支持消费:反之。消费能力下降。

(三)通过影响企业影响消费支出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和托宾0理论,股票价格与其资产价值比率称为托宾0。当其较高时,企业资产市场价值超过重置价格,企业扩大投资。但在熊市下,企业再融资会陷入停滞,对企业发展不利,间接影响消费。

财富效应对消费影响不限于此。一方面,财富效应刺激人们金融投资需求;另一方面。股市分流居民储蓄,有助于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有效消费与投资需求,扩大内需。

二、理论模型、数据选取与方法选择

(一)理论模型

本文的实证研究围绕莫迪利亚尼生命周期理论展开。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一生消费受财富和收入制约。消费支出取决于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财富,由实际资本、金融财富和人力资本构成。金融财富主要由股票构成。由此。股市收益与居民消费行为关联的模型可以写成:Ct=a+blt+cPt+Ut。

其中It为第t期可支配收入,SPt为第t期股票指数。Ut为残差项,在该模型中为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

(二)变量的定义及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I)、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C)及上证季度股价指数(SP)作为研究变量,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锐思资讯数据库等,样本空间为199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

股价指数可表示股市波动,本文上证季度股票价格指数以当季上证综合指数最高与最低简均表示,居民消费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本文选取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示。居民消费量选取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表示。由于影响居民消费因素众多,本文解释变量为影响消费及股市指标,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来解释上证股市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关系,进一步分析股市收益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为消除变量时序性,对所有数据进行季度调整和指数化再取自然对数得到量LC、IJ1和LSP,变动趋势如下图。可以看出,LC、U和LSP变动是同步且平稳的。

(三)计量方法选择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及上证股价指数具有时间趋势,是非平稳变量。为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协整理论。恩格尔和葛兰杰于1987年提出协整概念认为尽管每个变量自身可能非平稳。但它们线性组合却可能平稳。如果变量之间协整,则这些变量可用误差修正模型(ECM)表述其短期非均衡关系。该模型结合了变量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是有约束的VAR模型,它使短期波动的变量对均衡的偏离能收敛于长期协整关系。

三、协整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一)平稳性检验

为建立股市收益与居民消费行为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先对变量LC、LI和LSP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它们是否平稳。运用软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结果不能拒绝Lc、U和LSP含有单位根原假设。但对变量LC、U和LSP一阶差分,可以拒绝原假设。因此,这三组数据都是I(1)过程。

(二)滞后阶数的确定

根据以上检验,LC、U和LSP具有相同单整阶数满足协整分析前提。本文协整检验采用VAR模型。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系统长期均衡,用于协整分析VAR模型也具有动态稳定性。建立VAR模型必须选择正确滞后阶数,使VAR模型能准确反映变量之间的动态特征。比较滞后阶数为0、1、2的VAR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3结果,根据最大似然值和信息最小准则。最优滞后阶数为2。

(三)协整检验

通过以上VAR模型分析,VAR(2)是最优的。分别设置检验变量LC、u、LSP。长期趋势项系数模型强收敛。在经过pcgive10.0软件对模型优化后,结果为:

从模型可以看出,LC短期波动受LI和LSP和误差修正项ECM影响。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原则,表明短期非均衡状态收敛于长期均衡过程。长期来看,各变量对居民消费有影响。居民的上期消费,可支配收入及上证季度指数对消费影响分别为0.4571、0.1238和0.05376。一旦短期波动偏离,系统将以0.13力度回到均衡。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进一步分析变量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我们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结果分析得出(见表3)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虽然上证季度股票指数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但这些都是格兰杰意义上因果关系。在经济分析上。我们尚不能据此对各变量之间关系做出判断。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考察了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上证季度股票指数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为长期均衡。

(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上证股票指数增加会增加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作用。上期消费增加会减少本期消费,存在反向关系。在长期发展中,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上证季度股票指数增长1%,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分别为0.123%和0.0538%。而居民上期消费增加1%。本期消费减少0.4571%。

(二)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上证股票指数均会影响居民消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关于可支配收入短期为单一弹性,长期弹性为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