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到底应该如何培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今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申报成功,下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湖南农业大学也将技术创新管理课程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故此,引发了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涉农产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应该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推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得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从涉农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入手,培养好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拟从分析培养现状入手,然后,从涉农产业的需求并结合农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对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阐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检索各大期刊数据库发现,目前直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较少,仅有国内学者汪传雷等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中指出,对其搜集的22所设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高校课程设置进行整理发现,有77.3%的高校开设了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课程,位居榜首[1]。为了能够充分剖析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为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专门从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1.1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内容为了对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内容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主要通过对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书籍篇章布局来梳理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吴贵生在《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中,阐明了技术创新的理论,内容涉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技术选择、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技术转移与交易、技术信息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组织管理等[2,3]。2011年编著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在阐述了创新的概念、类型、作用、运行规律和管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独特的创新之路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中国产业和企业创新案例来说明其观点[4]。国内学者赵晶媛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内容,论述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及其各自特点、技术创新的测度与评估、技术创新能力与培育、技术创新组织与激励,为技术创新管理者提供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操作技巧[5]。国内学者雷家骕、洪军在编写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了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论,包括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发展;第二模块,是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包括前景性高技术的获取与破坏性创新、企业的生产及工艺创新、企业创新中的技术整合、企业的市场开拓与服务创新;第三模块,是企业创新的管理,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要素;第四模块,是技术创业,包括创新的特殊实现形式———技术创业[6]。国内学者周寄中在《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中,先按管理科学的四大管理职能,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对象展开论述,依次包括:国家科技计划、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活动组织、科技创新与成果商业化过程、科技创新的评估控制与激励,然后,从当今科技创新管理的五个重要方面进行剖析,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智力资本、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产业、企业技术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和科技创新文化[7]。1.2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既包括专门的学位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等。但是从目前查阅的资料来看,尽管有些地方开展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培训,但是由于资料不够全面和具体,因此,仅通过对专门的学位教育了解一二。设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高校网站,仅有中科院大学对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目的、要求,以及主要内容等列出[8]。主要讲授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进展,以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原则,整合技术、管理和创新政策等知识,培养既熟悉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理论性评价与研讨为主,辅以有针对性的案例。学习要求主要有4点:①掌握技术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②通过案例讨论熟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流程和实践;③能够针对企业创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④初步具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建新企业及进行创业企业管理的能力。由于其采用的是周寄中老师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作为教材,因此,其教学内容与书中内容保持一致。综上所述,随着技术创新备受瞩目,技术创新管理也愈发受到重视,但是关于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却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体系,这自然也体现到了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上。

2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伟大目标,从当前涉农产业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实际出发,结合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摸索出符合涉农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2.1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结合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由于不同的产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既有共性,又有所区别。对于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必然要围绕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来开展好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设计。但涉农产业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管理的需求分别代表了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需求,如何将这两个层面的需求转化为培养内容,需要对涉农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发现其内在联系,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二是,如何将农业院校资源优势转变成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技术创新管理是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其培养内容和方式都具有独特性。如何把农业院校已有的涉农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培养优势,需要在对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农业院校的学科门类和专家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使更多的农业院校的专家资源、平台资源等走进涉农企业,更好的支撑本地社会经济发展。2.2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定位首先,根据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需求对培养进行定位。在涉农产业中选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作为样本,研究涉农企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然后,对已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机构,进行调研了解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需求趋势及职业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明确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提供可行性保障。根据从食品产业和生物产业部分企业了解的情况来看,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研发管理的人才,二是,能够从外部引进技术并在内部实现产业化管理的人才。从企业需求定位来看,培养内容将主要涵盖研发管理和技术转移的内容。然后,积极借鉴已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培养机构的经验,对培养方式进行定位。通过对农业院校技术创新管理培养情况和培养资源进行分析,然后,再与综合性院校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培养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农业院校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同时,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背景、内容和效果等进行分析,预判农业院校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在培养对象的选择上就要主要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背景的人,或者对技术管理有一定经验的人,在培养形式上除了必要的理论传授以外,需要更多的配以研讨、实例分析和技术创新管理模拟等。最后,充分发挥农业院校资源优势,使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融为一体。依据院校的资源特征、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需求趋势和就业趋势,以及院校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采取避强定位的方法,差异化地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进行定位。依据农业院校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建设一套符合农业院校特点的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农业大学的动植物科学领域、农业科学领域的ESI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4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十,这说明学校在这些领域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涉农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学科专家团队的力量,聘请这些专家为学员讲授科研的历程,研讨与企业合作的经验,让学员通过生动的案例掌握技术创新管理的精髓,同时,也帮助学员聚集一批专家资源,全面推动产学研合作。

3结语

上述关于农业院校开展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全国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资料仅通过网络进行搜集,没有专门向各个机构索取;二是,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仅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对若干业内人士的访谈形成,没有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大范围调研。今后还将在这两个方面,对农业院校开展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作者:史敏 罗建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汪传雷,乐亚鸣.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J].中国市场,2013,(17):88-93.

[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赵晶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雷家骕,洪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参考文献是说我们在论文撰写的过程当中引用和借鉴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标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的编著,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分析。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3-16.

[2]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3]陈秀兰,何勇,曾维忠.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张正河,程景民.中外农技推广人员业绩评价比较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3(07):35-37.

[5]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06):13-14,+26.

[6]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娇,陈然,等.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11.

[8]王慧军.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J].农业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强福建省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张劲松,庄文才.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06):104-107.

[11]吕珂,徐世艳,侯倩倩,等.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14]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若干热点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陈伟民,汤红东,陈金凤,等.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287-288.

[16]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07(11):12-13.

[18]王法坤.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51.

[19]熊尚鹏,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06):51-54.

[20]郭予光,杨家荣.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122-123,+1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罗斯.浅谈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J].四川农业科技,2008,(01).

[3]童泽平,鞠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02).

[4]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5]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农学、土化、植保、畜牧、气象、园艺、农教、经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学习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相关内容的讲授中,除了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一些其它课程的知识,例如: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中,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介绍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讲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信息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然的科学选择,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具体体现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其中,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比较广泛。

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内容讲授时,特别是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介绍时,应适时补充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农业物流管理讲授内容为例,除了介绍与农产品相关的物流知识外,农产品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定位系统、P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等都应作为重点补充内容给学生予以详细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鉴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研究和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实践应用的部门经济学和方法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粉笔+黑板”的方式或者是“教师+电脑+PPT演示文稿等”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讲,学生听;而实验部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外出实地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内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等方式去实现。

1.理论教学。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演示文稿、Flas和视频文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这种大容量性、大信息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节省了很多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还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对于课堂上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外仍然可以借助计算机和PPT演示文稿等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再学习,直至理解。

2.实验教学。利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来实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升华。例如,学生通过运用农业专家系统的教学软件,设定相关条件和输入自己的要求,通过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后得出结果,然后根据相关的结果选择出适合科学指导生产的最佳方案。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差异度,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有关信息化知识的讲授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形式讲授给他们,当然,这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实践

安全生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基础施工建设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我国电力运输行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在农电安全方面。目前,对农电安全的保护已成为电力行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电网运行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开始注重发展农电工程,但是,由于农电安全生产是农业与电力的有机整合,因此,会涉及很多的交叉问题,使农电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想有效的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要提高供电安全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从多个角度来避免农电安全生产出现违规现象。确立农电安全生产制度,并优化制度体系。

1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配电线路质量问题。农电生产与线路质量的关系非常紧密,由于受到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供电企业农电基础设施建设中,配电线路的质量经常出现问题,这些质量问题在材料配备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些问题给农电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严重时会威胁到农电安全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1.2供电规范化问题。供电企业承担着电力资源的运输和持续平稳供应。由于供电企业涉及民生和我国农业的发展,所以,在供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依法经营,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并进一步落实规范化的运输,保证运输过程中能够稳定、安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服务,这是我国供电企业在落实供电工作过程中必须执行的准则。从当前的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现状看,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精细化管理标准,且粗放模式与管理模式中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营。除此之外,在供电企业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没有系统的监管,增大了供电工程的改造难度,而且施工环境也比较复杂,这些都是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1.3农电安全生产人员综合素质的问题。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电力的持续供应都与职工队伍的能力有关联。虽然很多电力企业在生产体制上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电力工程队伍的素质也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一部分供电企业安全生产技术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技术训练就上岗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农电安全生产过程中,忧患意识并不明显,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给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

2.1创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要建立严格的发展规范和规章制度,并按照这一规章制度来发展企业。对于国家基础建设行业—农业而言,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当前我国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要对已经落实的规范和制度进行数据上的支持。在农电安全生产中,还要明确各级人员在岗位中的职责,通过工作标准来建立统筹安全职责,并进一步规范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体系的落实,更好地促进农电安全生产。2.2注重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原则。安全生产以及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人。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手段和整体素质。要求供电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定期做好培训和检查工作,使农电生产人员将心思都放在安全生产中,达到提高农电安全生产的目的。2.3提高供电生产现场的安全指数。针对很多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供电企业一定要进一步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定期对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保证生产管理人员对农电生产的安全管理。2.4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管理环境。在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管理环境之前,首先要提高农电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管理人员人人关注安全的文化氛围。利用当前的网络宣传手段向员工灌输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观念,通过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农电生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落实奖罚考核制度,将安全生产与员工的安全意识连在一起,使农电安全管理人员能够自觉的注重安全问题,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在提高安全意识的时候,供电企业可以借助广播、媒体、报纸、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来推广农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积极推广标准化作业的理念,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内部讨论,从中发现农电安全生产规范中不足的地方,并及时予以改正和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对安全生产的标准进行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农电系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促进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的理念,达到推动供电行业规范化生产的目的。

3结语

针对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的现状,安全生产一定要结合农电工作的实际需求,要在当前农电安全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认真夯实农电安全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基础施工工作,在整个农电安全生产过程中都要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前提,严格执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电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者:范大鹏 单位:国网吉林省通榆县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孟宪利,田玉清,等.煤炭供电企业现场标准化作业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C]//2009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2010.

[2]丛连日.供电企业Intranet网络系统构建[C]//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2年年会山东电机工程学会交流论文集,2002.

[3]安文斗,孙才新,王杰,等.基于配电GIS的供电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研究[C]//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4]贾亚军.电力体制改革中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C]//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2004.

[5]杨如康,刘润珍.供电企业强化营销管理的措施研究[C]//2008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2008.

[6]明晓明.浅谈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C]//第三届安徽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7]向晓东.供用电合同相关法律问题分析[C]//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2005.

[8]周益忠.浅谈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C]//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四卷电力分卷),2006.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经济学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2.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实践。项目构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项目开发的成败也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随着项目规模的日趋扩大、技术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专业化分工愈加精细,以及涉及的项目利益相关方和管理层越来越复杂,投资者必然对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三、加强项目管理促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基地是宏观上的概念,其包括示范基地、实验站、科技小院和科技园区等技术产品的孵化和扩散平台。基地是多功能集成的实验基地,它可以实现教授指导,研究生具体实施,农户参与的农业技术规划与实验。这个基地为培养出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师资方面来看,培养基地的师资由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的教授团队组成,他们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基地也正式聘请曲周县县长和书记作为第二责任导师,同时县农技专家、田间植保专家、栽培专家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才都作为研究生的日常协作教师,为培养出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培养经费上看,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高产高效(简称“双高”)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国家985、211、973、863、948等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创新群体、国家支撑计划等的集合,主要经费支持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保证培养经费的充足。从科研条件看,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有实验站,占地面积73.33hm,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67hm,总建筑面积6000余m;实验楼建筑面积1700m,配备有价值近300万元的仪器设备可供学生开展试验;教学培训楼建筑面积1800m,配备120台计算机和宽带网,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学生完成论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培养方式的创新

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可以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服务相结合。首先,基地中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当地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程。课题开展过程是逐步培养优秀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过程。以“曲周夏玉米高产关键性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研究”为例,玉米是曲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其产量多年未见提升,但从技术角度讲其具备增产的条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研究生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土地质地分析,农户调研讨论等前期工作,初步确定影响产量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然后在导师和协作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试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深入农田示范基地考察调研,实地讲解,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深入田间观察,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在田间向植保专家和栽培专家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向农民学习生产经验,向农机手学习耕地技术等,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把理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和县政府双方根据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稀缺,农技知识过时及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把基地的研究生选聘为县农业技术员,1人负责1个村,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研究生的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向农户推广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3示范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

通过运用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①提升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将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的能力。两年间,研究生共发表20余篇与当地农业生产问题相关的文章,实现了“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过程。②人际技能明显提升。研究生学会了如何与地方政府和农户建立友好关系,如何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有效地传递给农户,最快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③组织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基地的每位研究生都至少独立组织过一场大型农民技术培训会和联谊会,会议中一切资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和培训的具体过程均由他们自己操作。④增强了研究生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掌握了农业机械的实际操作,如播种机、施肥机等使用,这为他们在农业领域进行科研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基本实践技能。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创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激发了他们从事应用课题研究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功面临着一些挑战。①要求项目主题负责人具备优秀的管理技能,这是由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搭建大学与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且要与研究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融洽的和谐关系。②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农村示范基地并且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论文设计。③导师应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细节观察,科学地收集数据,并不断进行总结。④选题需要既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又能为研究论文提供数据,只有有效地融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⑤需要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如实现目标管理,具体化研究生的目标内容包括:工作日志撰写,基地网站管理,编辑技术手册和新闻媒体联络,农技员和示范户培训,施肥和喷药技术管理。非正式制度如组织文化,曲周农业技术推广师生团队是一支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善于学习和总结,有激情、高情商、有责任心、灵活应变的全方位沟通的团队。在这样的行动者引导下形成了研究生与地方政府,研究生和农民的有效融合和相互激励的社会界面。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1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经济的功能。2006年11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充分体现了我国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那么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怎样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服务,仍是农业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高职教学与管理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 以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深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灵活地根据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具有适应性[1]。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几年来我院围绕“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高效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劳务经济”这个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设置了作物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验、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群,适应了地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具有高职教育特征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具有一定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经济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深入分析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对人才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按要求来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技术的特点。因此,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学院每个专业系都成立了有校、企或政府多方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毕业生加强联系,利用各专业毕业生反馈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各岗位群的需要,紧紧围绕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各专业具体业务技能要求和人才质量标准,实行人文、职业道德、身心健康、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适用性。

三、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

农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需要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偏离培养目标,而且要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确定教学体系时,应深入分析社会工作岗位对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确定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然后再根据这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确定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农时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将实践教学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边理论讲授边技能训练,淡化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突出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避免传统的先课堂理论教学后生产实践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的有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我院建设了有北药基地科技示范区、大田作物生产实践基地、特种动物养殖场、家畜家禽养殖及禽蛋生产场、葡萄生产园及葡萄酒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食用菌生产厂等组成的大学生生产实践基地园区,在这里教师可以边授课边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四、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整个培养过程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解放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在统一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制定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整个培养过程,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也会增强毕业生对岗位变动的应对能力[3]。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院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专业系主任和教学教学辅助部门参与的专业改革领导小组。在专业改革初始阶段组织学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发的相关文件,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深入教师、学生中座谈、指导,转变师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教育思想;改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的学科教育为模块式能力体系教育;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由专业教育“一元化”向辅修制、双证制的“二元化”转变;由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转变。

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体系。把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教育、学生管理、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制定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学院各专业以社会经济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特种动物养殖技术专业确立了“建立专业基础公共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分流,按模块嵌入主要生产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5+1的教学法模式”。 中草药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形成了3+2+1的教学模式、双循环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启动的二主二辅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丰富多彩全园素质教育模式。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现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手段。改变黑板、粉笔加教案的旧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信息量和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终结性考试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全面的综合性考试;考试内容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考试方式由原来的单一闭卷笔试变为口试、案例分析、写课程论文、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学生信息员制度、专家督导制度、教师与学生评课制度等,形成良好的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为一体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在原来的学生日常管理的基础上,配合教学,以培养学综合素质为中心,成立各种社团组织,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风建设。

五、以校、地合作为纽带,实现产学结合

广泛开展院校和地方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院校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派往地方,发挥下乡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地方科技与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推动院校的科研与创新,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院校与合作地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推广、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外基地,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质量保证[4]。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先后与吉林省的九台市、双辽县、郊河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十多个县、市、区、镇建立了院地合作项目对接,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吉林省政府校企合作优秀奖和吉林省人才优质项目二等奖。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4:23-25.

[2]林朝霞,邵敬浩.关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73-76.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英文名称: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1302

国内刊号:1002-1302

邮发代号:28-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农机化技术 推广 保养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31-01

1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保养的必要性

农机化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维修和保养工作,这是为了不影响后续的使用,也是为了降低农机在使用中带来的风险。农机的定期检查与维修,可以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年限,降低农机户的投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农机化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信息化设备,机械的高频率使用必然引起内部构件的摩擦和破损,所以保养工作是必须的。保养之前首先要做好排查工作,检测到具体的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农机化技术的应用体现在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过程中,机器的使用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对操作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充分融合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当中,农业也不例外,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就是最明显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降低投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同时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农机的保养工作。农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必然会由于磨损降低工作效率,也会增加其危险性,为了保障操作者的安全,保养工作必不可少。

2 农机保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现代社会中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但是推广的新型农机及农机具维修与保养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无法提供全面优质的管理。另外,各地政府政策改革也会对农机保养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机管理能力低下,并没有配置专业的农机管理者,这样会严重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

2.2 农机维修与保养工作的开展需要足够数量专业设备的支持,因此设备性能差也是农机保养工作实施进度落后的原因。在这种技术设备条件差的情况下,保养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来完成检测工作,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会有严重的误差以及判断上的失误,保养工作的工作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有些单位出于对成本的考虑,长期使用已经损坏的农机具,这样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加大农机维修与保养工作难度,最重要的是无法保障人身安全。

2.3 有些单位没有开展过新型农机具保养工作人员的招聘和培训活动,所以非常缺乏专业人才。对于有维修经验的老员工来说,长期不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其工作能力已经下降,已经不再符合农机保养工作的相关要求。另外,员工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会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4 虽说国家对农机维修与保养工作的相关规定做出调整,但是显然没有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农机保养技术推广中的保养工作改革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样,相关工作的开展一拖再拖。其中资金问题最为严重,由于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一些农机推广及新型机具维护工作得不到推进。

3 解决农机化技术推广中保养工作的具体策略

3.1 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机保养技术管理制度: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工作,都必须要相应的制度作为指导标准。尤其是对于农机维修与保养这样与安全挂钩的工作,更要用制度来约束每个农机管理与维修人员的行为。这不只是出于对农机员人身安全的简单考虑,也是对推广新型农机具今后的发展考虑。各地政府帮助农机管理与维修人员落实具体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是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方针。

3.2 对农机安全保养的技术与文化知识要进行定期更新:想要真正提高工作效率,最主要的还是在设备方面做文章。农机保养技术部门不能单纯考虑经济效益和投入成本的性r比,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经常性更新和改良设备,才能保证器械的长期运作,才能推动工作的长期有序进行。尤其是对于安全检测器材来说,更加马虎不得,为了经济利益去缩减设备成本,会加大设备存在的安全风险,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将会时时威胁农机员的人身安全。

3.3 对员工进行工作培训和指导:对于农机保养工作来说,对农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个综合性的考量,对农机员的工作素质要求标准较高。这也是为了在保障农机员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农机监管部门应当经常性开展一些农机员培训活动,包括理论知识的指导以及动手操作的指导。

3.4 强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于农机维修与保养技术来说,规范化的管理必不可少,为了能够推动工作进度和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相关的管理事宜。管理人员作为农机员代表首先要约束自身行为,才能为基层农机员做表帅。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和效率。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农机维修与保养技术管理制度,对农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并做出相应的鼓励和惩戒,以此来鼓励和鞭策农机员注重自身行为。这也是为了培养农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农机保养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小结

综上所述,农机保养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其中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所以存在的弊端也很多。主要是没能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很好融合、工作单位的安全检测设备没能得到更新、农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低下以及地方政府不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等等。面对种种问题,我们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农机维修与保养技术的工作效率。归纳总结之后,主要包括建立完备的完备的农机保养技术管理制度、对农机安全保养设备和器械进行更新、对农机员进行工作培训和指导以及强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论农机化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张现菊 - 《山东农业》 - 2002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农业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本文通过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当前农业产品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接受能力较差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来说,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都是直接向农民进行推广,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技术人员所提出的科学技术不感兴趣。农民每年的收入来源都是靠农业,而农民对新科学技术给农业所带来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所以,在面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时,他们的接受速度普遍较慢,一般情况下,都要自己亲眼所见才能接受这种新的科学技术。

1.2 推广机制不灵活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直接由该地区的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当地政府部门对于推广工作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被政府部门安排做其它工作。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另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造成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1],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渐渐失去了兴趣。

1.3 推广能力较弱

在面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部分推广人员严重缺乏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不愿意深入农村进行推广,其对农民的服务意识较差。同时,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流于形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懂得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就很难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2]。还有部门地区的农业推广部门推广设备较差,严重缺乏推广资金,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推广技术的不断发展。

2 当前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和创新措施

2.1 不断完善推广队伍,优化推广设施和条件

首先,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通过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推广队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其次,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间的合作,让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真正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国家应该大力支持,给予更多的资金购买现代信息技术研究设施,完善推广工作环境以及各方面的条件,提高推广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时,扶持建立相关的培训技术学校、图书馆等,给予农民更多学习科学技术的渠道。

2.2 加强推广力量和渠道,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

(1)及时合并和精简农业推广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统一管理技术人员,分出一部分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并长期驻扎在农村,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帮助[3]。(2)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体系,优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该地区的农产品特点,重新规划改造或合并以前的农机、农技等,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动农业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所分流的一部分技术人员:一方面不断扩充推广技术队伍,另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最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2.3 不断地改革机制,创新用人制度,强化市场开发与运作

想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更好,首先,需要改革相关人事方面的制度,对推广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以编制的形式进行管理。而推广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让文化素质、技术水平高和懂得科学管理的人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其次,建立相关的工作量考核制度。通过实行“1+1”的考核制度,促进推广技术人员树立良好的推广意识,走技术人员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快速地将新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后,因自然环境或其它因素造成的风险问题,不应全部都由农民承担。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就要提高农业推广技术体系的力度,激励农民把新型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及农业新技术的快速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红维,吕月河,张亮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 究――基于河北省640个农户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SL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3-1

0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智能化信息技术从7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1 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类技术的总称。它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2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意识不强,对农业科技的了解比较少。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知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源在于,我国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意识差。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做到使农业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

3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能不到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的功能。二是职能错位,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社会力量完成的工作。三是政府缺乏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其次,农业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兼备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面窄,实用性不强。为了解决我国在运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

4 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突破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21世纪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农业将有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增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数字农业是环境健康的要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字农业研究已初有成效,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都颁布了严格的环境法律。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数字农业”研究。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共同取向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必由之路。数字农业具有几个显著特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维网络信息系统;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以及数据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农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数字化。

5 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

建立涉农服务网站,充分考虑农民使用,充分考虑农业增效,充分考虑农村发展。完善农民信息素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培训,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带动,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推广政策的引导。推进农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建设;国际间农业信息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非政府农业信息机构的发展;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

6 结束语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大致经历和发生了三次比较引人注目的农业技术革命。以拖拉机等农机具为标志的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以现代遗传学理论等为标志的生物和化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农业技术革命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本文就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相关探讨,首先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做了相关梳理,然后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设想,并基于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获得了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的一个基本认识。希望能对日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起到微薄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新民.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05,12:11.

[2] 周国民.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李道亮,丁娟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的设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2):14-18.

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经济】工商、会计、人力资源、金融、保险、工农业经济、经济信息、信贷、宏观经济管理审计、企业管理、贸易、财政、银行、证券、经济体制、投资学、风险防范、市场研究、税收、统计学、电子商务、风险投资、WTO研究等

【政法、行政、政党】宪法、法理、司法制度、法制史、诉讼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刑法、商法学、地方法规、国际法、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管理科学、党史、建党理论、政党研究、学习心得、"三个代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层政权建设等

【数学、物理、地质、天文】数学、力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气象、地质、地球、海洋、测绘、资源、化工化学、环境与资源、金属、燃料化工、石油、矿业、冶金、轻工业、天然气工业、手工业、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其它化学工业等

【农业】农艺学、渔业、林业、水产、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等

【工程】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机械仪表工业、航空、航天技术、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原子能技术、电工技术、国防科技、物资管理等

【医药、卫生】中药学、中医学、西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心血管病、呼吸、内分泌腺、预防医学、寄生虫病、消化系疾病等

【汉语言文学、新闻出版】文学史及创作理论、文秘、应用文、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理论、中国现代文学、文论、汉语与语言学、中文教育、新闻出版事业、图书情报、等

【哲学】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宗教、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

【历史】史学理论、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各国史、历史人物、地方史志等

【艺术】艺术理论、电视、电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