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

特色教学论文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多样化办学的必然体现,它是对标准化教育的一种超越。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中,努力塑造学校的教育特色,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品位,提升办学质量,促进

建设学校教育特色,首先要对学校教育特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就有关学校教育特色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学校教育特色的核心在于一定的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或是表现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或表现在某些学科教学上,或表现在某类课外活动上。然而,不管是何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特色,其内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特色建设者的教育思想,是学校主要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教育思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特色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生动反映。

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办学者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独到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来自于理论学习,更来自于教育实践,是办学者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思想不是仅仅用漂亮的文字剪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或刻在学校大门口的石碑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者的头脑之中,并渗透于各种教育行为之中的。

学校教育特色的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学校要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方法建设,采取那些步骤,这都受制于一定教育思想的支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特色,教育特色实际上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结果。

由此可见,学校特色的建设,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建设,这种思想建设是学校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前提。如果学校缺乏这种思想建设,而只注重于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那么,学校就不能真正形成教育特色。因此,对学校办学决策者来说,要不断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作深入思考。在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不能把思考点只停留在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建设等层次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特色,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来建设等深层次的问题上。如果是移植别的学校的教育特色,不能只注重其特色的形式,而要注重于特色的内在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融化到自己学校的文化体系中去。其次,要把特色建设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学校教职员工,让他们接受和认同,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共同创建学校特色。

二、学校教育特色的价值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有特色的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最终能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中体现出来,即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其标志就是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特色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教学方面的特色,技能训练方面的特色和人格培养方面的特色。这三方面的教育特色能促使学生相应地形成三种不同的特长,即知识方面的特长,技能方面的特长和人格方面的特长。应该说,这三种不同的教育特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都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前两种教育特色上,而对于第三种教育特色就比较忽视。一些学校比较积极地开设某些特色班和特长班,对某些学科进行超前性的训练,强化教学难度,或加强力量对学生进行某些技能训练。与此相比,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方法等方面就缺少特色教育的力度。这样,明显造成了学校特色教育的不平衡状态。

应该说,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仅仅在认知因素中表现出来,而且在各种非认知因素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上的优势,或在某些技能上的超群表现,固然是一种特长,然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某些品行、情感、兴趣、学习方法、习惯、意志等方面的突出倾向,也是一种特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兴趣、意志、方法、习惯等方面的特长,比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更富有意义,更富有发展价值。因此,我们不能把特色教育的内容限制在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上,也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优势上来评价学校的教育特色,而要关注学生人格培养等教育内容上,学校应该把知识、技能方面的特色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的特色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的特色教育更具全面性,更具有深刻的内涵。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特长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学生特长的显露在时间上有长短之分,学生的某些特长在短期内就能显示出来,而某些特长要经过较长时间后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显示出来,而在意志、习惯、品行等人格因素方面的特长就不能在短期内显示出来。另外,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性格特点、生活背景的不同,其特长会在不同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不能用短期的眼光来评判学生的特长,尤其是不能只注意到学生的显性特长,而忽视学生的潜在特长。同样,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我们不能完全用学生当前表现出的特长来评判学校特色教育的成效。学校特色建设不能只注重短期效应,而更应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学校教育特色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某方面教育优势的集中体现,但是,这种教育特色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学校的教育整体是一种点与面的关系,如果把学校的教育整体看作是面,则学校教育特色就是其中的点,这种学校教育的点与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是显示面的窗口,而面是点存在的基础,点不能脱离面而独立存在。如果一所学校在某门学科教学上有明显的优势,也取得显著的成绩,而其他学科的教学明显落后,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则我们很难说这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显然,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学校整体教育工作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认识。

第一,从特色教育的目标看,特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使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这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学校不能把力量只集中在对部分学生的特色教育上,而减弱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力度,从而造成教育力量在分布上的倾斜性。即使对于部分接受特色教育的学生来说,使他们在某些学科上获得超常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以损害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代价,即不能人为地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的倾向。应该说,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的统一,这是学校特色教育的本质目标,这种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从特色建设的过程来看,学校教育特色是在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建设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常规建设,使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机构能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运行机制,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能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特色教育的目标和切入口,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教育特色的建设。如果没有这种常规性的建设作基础,学校教育特色就难以形成。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再从教育内容来看,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绝对负责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处处体现了爱的教育,孩子就是从这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爱,培养了仁慈之心。它的反馈就是感恩之心和孝道。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百善的源头,可以叫做“元道德”,它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源头。爱的扩展和孝道的扩展,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和爱自然。《礼记》中说:“立爱自孝始”就是这个意思,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都不爱,那是很难叫他去爱他人、爱祖国的。从这里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是下一代道德人格成长、发展的源头。,再从0岁-8岁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研究者证明:在生命前四年中,你会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英国心理学家托尼说过:“婴儿出生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布鲁姆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最初几年里惊人地发展迅猛,然后逐渐减轻。一般来说,5岁前会达到其发展身高的一半。男孩子在3岁前达到其发展身高的54%,3岁-12岁间又发展32%,最后的14%,在18岁前完成。男女孩在4岁前都可达到相当于17岁时所测定智力的50%,4岁-8岁间发展另外30%,最后20%,在8岁-17岁完成。从这些资料看,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特别是生命最初的6年是处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是培育他茁壮的成长,还是去磨灭了天才?不能不让我们家长深思。从以上的考察,不难得出家庭教育既有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又有人的品德和能力形成的根源性特点。

为此,作为下一代第一任教师的母亲、父亲,要重视这一关键时期的素质教育为孩子人生奠基。要认识家教对素质教育的不可代替性,走出那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无能为力”的误区,真正认识家教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把它抓起来。要重视爱的教育、孝道的教育、感恩的教育等源头教育。从源头上使下一代奠定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持续孩子的一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他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钱学森在很小的时候,就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从小种下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的种子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钱学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美国方面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多年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家族家教的功能仍可以从钱学森家族的事迹得到证明。钱家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仲韩、钱临照、钱临希、钱逸泰以及江南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近代人才井喷,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基础性的伟大功勋。

身教性特征

身教性特征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多的以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为主的教育,即在言传身教中以身教为主,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体现出身教性,家庭教育的教材也是父母本身的行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等成为一本大书,父母生命之书,供孩子模仿、解读。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而家庭教育则是身教育人。

为什么家庭教育具有身教性?因为孩子一生下,便在父母呵护培养之下。孩子模仿力很强,有强烈的模仿心理,通过模仿父母双亲的行为在不断成长,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主要是打铃上课,打开教材开讲,而更多的是身教,用身体力行带出来的。教学内容则是家长的行为、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等,即双亲生命这本“生命大书”。家庭教育说到根本上,便是孩子不断受益父母、体验父母和认识父母的过程。孩子是长时间读着父母这本“生命大书”而长大的。他们透过这本书理解与感悟世界。对孩子最大、最丰富的帮助莫过于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都写好我们自身的这本生命大书,这样父母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个“源”。学校的教师,可以调换班任教,而在家庭中,一经形成两代关系后,就不可以选择了。不论孩子是好是坏,家长都得当他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水平不论是高是低,孩子都得是他们的“学生”。在这当中孩子成长的趋势,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的身教熏陶渐染,这无论你意识到与否,他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是列宁夫人克鲁帕卡娅一句名言。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匡正与完善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身。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不断走向人性的丰富与完美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生命理想。生命理想构建的核心指标主要应为:价值、灵魂、意识、尊严、丰富、诗意、宽广、美……父母有无生命的理想对孩子影响至深,因为这将决定着孩子在什么时候才可以探触到人类精神的天空,这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日常会见到一些孩子做事漫不经心和萎靡不振,要从根本上究其原因,常常与他是否有生命理想相关。找不到活着的目标,你又要求孩子如何努力,那是徒劳的。一个孩子在一条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是与生命理想密切相关的。有了理想,并且肯于锲而不舍地去努力,这对一个人的成功何其重要。而家长于此方的“呈现”,会伴随孩子的成长,时时写入孩子的心魂中。默默“写就的”,家庭教育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其深刻与持久,远远胜过后来通过语言告诉的。前边曾提到钱学森的无锡钱家人才“井喷”的事迹。其中常见钱氏家族的杰出父子档,更足以证明这一事实。在钱家父子档中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其中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大家(钱穆),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钱玄同)和科学巨匠(钱三强)。为此众多俊才兼出一门,它的核心力量、生命理想正是如钱氏家训中的这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它充分说明了身教的生命教育。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热情、好客、待人诚挚、诚恳,这些性格是母亲的影响给予的。可见,父母是子女天然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愿天下的父母都做好孩子一生的教师!

实践性特征

家庭教育特别是婴幼儿、童年的教育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不像学校教育多半是间接经验的知识的学习那样,而是以直接经验亲自实践为主的学习。

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具有实践性?因为孩子一落地,身体、感官都处于原始状态,在母亲哺乳抚育下从呀呀学语到学坐、学爬、学立和学走等生命成长学习都必须是孩子亲历,在爬行中学爬行,在语言中学语言,是实践性的学习。在童年无论是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学习,及对人生提高生命质量的学习,即生命成长的教育,也都需孩子亲历求知、实践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的实践。家庭教育学的多半是孩子学会生长、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命的提升直接经验,都必须亲历和实践。所以说,家庭教育塑造人,学校教育提高人。《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涨浮华,成何人。”这句话说的是假如我们不去实践,那么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多长些浮华而已。《弟子规》就是强调要做、要实践。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做起,从一件衣服怎么放、一个杯子怎么执做起。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寓教育与实践中”。应该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自我学会生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提升生命。保证孩子的实践,保证使孩子尽可能早地获得他所需要的活动,尽可能使孩子身体自由,手自由,脚自由,能够四处爬动、攀行。

让他犯自己的错,然后从错误与尝试中学习。幼儿就是借助于实践活动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爬行,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走路,借助说话而学习说话。如果他的经验是新的,那么活动会使他头脑里多一条途径;如果他在重复原有的经验,那么他也是加强并拓展他已有的本领,养成良好习惯,受益一生。进入大脑的途径有五条,即五个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各种器官和身心。

儿童成长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以“文化”化人;一个是以“社会化”化人。在家庭教育里,以“文化”化人,目标不是强调知识而是认知,在“学习求知”中,强调的是“求”,而不是“知”。它在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学习的“思考”,而不是过早的教知识。在以“社会化”化人上,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与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在孩子内心,让他蜕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实践,社会化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学到。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而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认识和误解。”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表现出社交技能的不足。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如何融入群体的活动中,甚至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正常的求助手段和程序,直接“出手”和“大发脾气”等等。因此,孩子在家庭中尽可能多的参加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这是最好的社会化实践。这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要认识家庭是我们做人处事的第一个社会化学校,通过劳动、家庭成员交往,真正体会到同父母一样是家庭的一员,对家庭有责任感,经常能给父母什么,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单方面得到父母的帮助,需尊重热爱父母,少为自己操心。

要主动与父母交流,争取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今天在家庭有责任感、有感恩的心,将来走向社会便会有责任感,与人交往就会有宽容、博爱的为人处世人格。孩子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然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家教误区,就是“智力中心主义”,把机会多、内容具体的实践性教育机会都给剥夺了。北京市几位教师统计了2294名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时间每天只有0.2小时,远远低于美国同龄孩子的人均1.2小时。一个低年级教师调查他的班上有32名小学生,其中20名不会穿衣,10名让父母洗脸洗脚。浙江一所中学80%的家长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只要好好学习就行,这实在是家教中的一个重大误区。我们在教育中能把握好这两点:教孩子学会学习思考、教孩子学会交往,就基本上把握住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应该指出,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有的家长让孩子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是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最有力量的教育是真实的实践教育———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求知、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身临其境;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只要是自己用心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和成熟,零乱或严格,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研发、技术战略和业务。他的成长事迹和他母亲让他实践锻炼是较好的案例。他说: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都是在她培育下逐步磨炼和慢慢形成的。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的爱”,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让我自己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从小我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

在上小学和中学时,我家很多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都尽量交给我去办。交代任务后,又问我这件事该怎么办。当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不足的地方她就补充一下。所以,我通常都能比较顺利的完成任务。那年上大学我才十二岁,转迁粮食和户口关系、买火车票和托运行李等许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办理的。虽然有母亲陪着,但她从不出面,只是提醒我不要把证件丢了。有趣的是,在办理行李托运时,工作人员说:“叫大人来办,小孩不能办。”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队伍主抓”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来主抓,同时要有全体师生的参与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校非常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不仅在组织上健全,更注意德育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每学期我们都举办“德育工作研讨班”和学生干部培训班。在研讨班上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德育不作的文件和规定,统一认识,明确任务,研讨新时期班级工作的特点。有经验交流,有主题讲座,有命题讨论,形式多样。在“学生干部培训班”上学习、讨论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经验交流,请已毕业的学生干部谈经验体会,其内容对学生干部针对性强,学生干部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然而,仅有一个主抓队伍还不够,德育工作更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参与。

为此,我们做了如下两项探索:

1.全体教职工参与学生操行量化考核制度。每个教职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发现学生有好的行为或违纪现象,可填写学生处发给的加分或扣分卡,并送交学生处。学校规定,对在这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工,年终考评适当加分,不做的将按规定扣分。这样,使全体教职工都能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时也促使教职工提高为人师表的意识。

2.在学生中开展以值周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各班轮流参与值周工作,每班一周。在这一周内,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如检查各班自习纪律、卫生、广播操情况等。该项工作有三点好处:首先,能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其次,提高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水平;第三,增强了学生做文明学生的意识。

二、德育科研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层次,必须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再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因此,学校成立科研处负责我校的科研工作,鼓励和奖励教工写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近几年,全校教工完成论文100多篇,其中德育方面的文章60多篇。

有了理论作基础,很快就能结出硕果。我们把获奖的论文由校行政办公会议研究后,迅速落实到相关的部门中去。例如,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相当一部分同学又是独生子女,学生中存在种种心理障碍。学校吸收一位教师论文中谈的如何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意见,由科研处负责成立了心理咨询研究小组,配备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到目前为止,已为50余名学生进行了咨询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障碍,从而对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三、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进行这两方面教育时,一靠课堂上正面教育,二靠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

1.加强政治课教学。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和政治观点教育的主阵地。因而学校非常重视政治课的教研工作和教学能力的培养,领导经常参加政治组的教研活动,做到集体备课,并进行政治课观摩,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2.各科教学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渗透。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3.创建“青年业余党校”。我校90%以上的学生是团员,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就任班干或团干,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思想基础较好。根据这一特点,我校于1989年9月创建了“青年业余党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吸收其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自“党校”开办以来,已结业五期,共计566名学员,约510名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确定入党培养对象71名,发展对象43名,发展预备党员10名。这一方式激发了他们进步向上的热情,使他们赶有方向追有目标。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搞风筝放飞比赛、植树活动、时事政治讲座、法制报告会、体育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元旦文艺汇演、书法展、摄影展、绘画展、小发明小制作展、小论文展等。这两年进行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向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更增强了同学们的德育意识。我校在开展“读好书告别‘两室一厅’(指台球室、电子游戏室、录像厅)”活动和全市教育系统的文艺汇演中均名列榜首;在“学雷锋、比贡献”活动中,我校为患白血病学生捐款一事被评为全市“十件好事”之一,上了报纸和电视。

5.建立“劳动班”制度。我们不把升学率与德育工作对立起来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决定每学期每班都要进行劳动,劳动内容由学校统一安排,如到工厂参加义务劳动、在校做工艺劳动等,通过这一途径使同学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不怕脏不怕累的作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四、“主体”与“两翼”相结合

学校教育应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而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则构成德育工作的“两翼”,只有“两翼”和“主体”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才能达到较佳的教育效果。

1.创建德育基地,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目前,我校已建立的德育基地有:市钟表厂、市电池厂、市烈士陵园、市劳教所、京华实业公司、刘庄村、三七一医院、54军高炮团、红军团、市武警支队等11处。我们分别定期组织学生到各德育基地开展活动。例如,每年春季的到劳教所开展“送温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制观念。暑假组织部分学生到54军高炮团、红军团参观座谈,进行军训,和战士一起吃注一起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每年开学前请市武警支队到我校给高一新生军训,已形成一个传统德育活动。

2.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及时了解对学校办学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讲述我校的优良传统,希望家长须配合学校做的工作,高中生的心理、生理和思想特点,学习方法指导,以及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等。这一活动,受到了家长的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家长学校”针对性强,内容充实,组织严谨,效果显著。

“家长委员会”是我校根据目前的形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而成立的。委员会的成员全由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生家长组成。其宗旨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听取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等。“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有权参与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对学校工作提出批评、建议。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我校教育工作的透明度,使家庭和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树立典型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学校要建立好的校风,需形成一个互相赶超先进的氛围,促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树立全校各方面的典型,结合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形成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局面,同时进行严格管理,对平时要求自己不严格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约束。抓装两头”,带动“中间”,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1.开展向“身边的典型”学习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本校的学生典型,看得见,摸得着,感到真实、可信,学起来可行性较强。我们树立的身边典型有:学雷锋坚持做平凡的好事的典型;克服家庭和生活中困难刻苦学习的典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干部典型;坚持刻苦锻炼、为校争光的典型等。

我们召开学生大会,出校报,在橱窗里贴大幅照片,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2.开展“月评好事”活动。这是全校学雷锋活动的具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月各班上报一次本班好人好事,学生处组织评选,评出的校级好人好事,在校大力宣传,且为其所在班级的量化评比中加分。这有助于树立学校的正气,使雷锋精神在校园里永放光辉。

3.实施“学生操行量化管理考评”?制度。学生的操行是一个“软件”,一般不好评,但是我们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实行量化考评,较客观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考评细则》中有做好事加分、违反校纪或规定扣分的内容。操作性很强,切合学生的实际。对那些平时自我要求不严格的学生起到了督促作用,对于好人好事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

4.班级进行量化考核制度。?这是对班级在德、智、体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制度。对每班参加全校组织的活动、主题班会、劳动、遵纪、卫生、体育和学习等情况都按一定的权重进行量化考评,每周一公布,学期末输入微机,按照预先确定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得出各班的积分,从而产生“模范班集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我校既注重“显性教育”,又注重“隐性教育”,使二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隐性教育”方面,我们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了德育工作。

要搞校园美化建设是需要资金的,在目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使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我们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少发奖金,多搞校园美化建设。近几年来,仅用于美化、绿化校园的资金就达50万元。我们先后修建雕塑五座、大型壁画绘制五幅,悬挂了五幅伟人像,改建花坛四处,修建了假山、水池、蘑菇亭、自行车篷,改建厕所,硬化地面,改建封闭式垃圾箱,教室配备劳动工具柜等。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历史文化课程 特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123-03

在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由专业主干课程、众多选修课程、历史通识类课程三部分构成。如何把这三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在培养和提高历史学专业学生学识和能力方面的作用,发挥它们在拓展非专业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和视野方面应起到的作用,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任务。笔者根据多年来多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阐述个人的几点认识和心得,这就是:不论在专业教学还是非专业的历史教学中,都应当注重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设计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挖掘有特色的教学资源,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手段。简而言之,就是实施历史文化课程的特色教学,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特色教学的必要性

在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提高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当然必须加强和改进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众所周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专业主干课程提供了增进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理论、形成专业技能的基础平台。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既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也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文献学、考古学等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只有学生达到了这两方面的基本要求,才能说培养了合格的历史学专业的专门人才。

但另一方面,又必须打造自身的地方特色。因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大城市拥有的优质资源,只能因地制宜,挖掘和打造地方特色。我国高校众多,受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制约,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高校云集,而且高水平知名大学基本分布在这些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办学条件上一般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而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高校明显偏少,也缺乏足够的办学资源。但毕竟,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存在更复杂的多样性,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在历史文化上拥有自己的独特资源。在开发这些特有资源的时候,当地高校肯定是最有条件的,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就近挖掘本地资源,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上做出独到的贡献。其次,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地方院校的历史教学必须注重阐明地方性历史。中国历史的发展,自有人类出现开始,就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在远古的时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不同族群的文化发展既遵循着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又因各地环境和条件的差异而创造着各自地方的文化特性。[1]在中原华夏与蛮夷戎狄等周边部族不断展开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方性历史。而对地方性历史的记述很早就已开始出现,比如《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而要真正认识中国历史的深刻内涵,必须在揭示各个地方性历史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这也就是数十年来我国地方史或者区域史研究持续繁荣的原因所在。因此,地方院校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研究当地历史的特性及其在全国历史中的地位,告诉学生所谓中国历史其实是无数地方性历史的纵横交织。任何地方性历史知识都不应该被忽视。再次,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需要各地的历史院系提供和发展地方性历史知识。我国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虽然不多,但在全国的地区分布上具有相当的广泛性。既然全国的历史是在无数地方性历史纵横交织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那么提供确实可靠的地方性历史就成了各地高校历史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的重要责任。此外,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对区域历史文化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以适应各地中小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教学,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没有特色的课程教学难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让课程的特色得到彰显,才能以其特有的魅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课程的特色首先是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中国是一个疆域广大、地方民族多样性显著的国度,要对这样一个国度的历史文化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只能在学生亲身感知的地方和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基础上才能体认到真实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再次,可以对地方历史文化形成认同感。在体认地方和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和巩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加深对于自己所属地方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确认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当中的地位和意义。这样就能加深对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水平。最后,可以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和智力支持,可以促进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普及和传播。在当今的中国,各地都已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各地的高等院校纷纷主动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学术资源,整合历史教学和研究队伍,凝聚力量,开展历史文化的调研和资源开发工作。做好了这一系列工作,既能为地方政府的相关工作提供研究资源和智力支持,又能推动和帮助各级学校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出丰富有效的校本系列课程,发挥育人功能。

二、特色教学的可行性

既然在地方本科高校实施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地方本科高校有没有条件开展特色教学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数十年来的历史研究已经积累了众多成果。特别是揭示各地历史文化特点的地方史和区域史成果,多得惊人,为历史文化的特色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可利用的学术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史学界的历史研究领域大为拓展,地方史和区域史研究蓬勃开展。法国的年鉴学派地域社会史研究,美国的“中国中心观”历史研究,台湾的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日本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等等,对中国的地方史和区域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中国的地方志学术传统也自然地发展为地方史或区域史研究,加上我国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勃兴,极大地推进了全国各地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在众多的地方史和区域史研究中,东北学者群的东北史研究,西北学者群的西北历史文化研究,西南学者群的西南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华南学派的华南研究,华北学界的华北地域历史研究,两湖学界的楚文化和长江中游历史文化研究,特别是江浙学者群的江南历史文化研究和徽州学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特色多样和复杂面貌。[2]难以计数的区域历史文化研究论著为各地高校开展有特色的历史教学构建起蔚为大观的教育资源。

(二)任何高校都可以依托地方,开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为特色教学服务。笔者所在的湖南文理学院位于湖南常德,此地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挖掘和开发利用。如城头山古城,善卷和德文化,屈原事迹,里耶秦简、武陵蛮和五溪蛮,桃花源故事,刘禹锡谪居朗州,周行逢治楚,钟相杨幺起义,李自成禅隐常德夹山寺,清末开埠,辛亥革命,侵华日军细菌战和常德会战,等等。上述本地历史与文化特色,都可以在众多课程中设计教学内容,加以实施。而位于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多年来依托广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学办学特色。该校历史系师生曾长期致力于太平天国史研究和教学,后又大力开发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比如桂系军阀历史、泛北部湾历史文化、西江流域历史文化、湘桂走廊历史文化、桂林抗战文化等等,所开展的教学改革和研究风生水起,取得了累累硕果。

(三)地方本科高校也能创造条件,努力开展野外历史文化特色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考察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我们的培养方案,一年级时组织学生去长江三峡、荆州等地,参观和考察三峡两岸的历史文化古迹,例如白帝城、奉节历史博物馆、荆州古城、荆州博物馆以及三峡水利工程;二年级时组织学生去湖南宁乡、韶山、长沙、井冈山等地,参观和考察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韶山故居和纪念馆、湖南省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小井红军医院、大井革命遗址等;三年级时组织学生去西安及其周边地方,参观和考察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茂陵、乾陵、西安古城、钟鼓楼、西安碑林、大明宫遗址、大雁塔等。上述要考察的历史文化遗存内涵广泛、形式多样,上起史前人类及其文化遗存,下讫共和国的历史,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过程的极好的生动材料,对中国通史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多年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直都很高,他们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考察和分析所接触的无数实物、遗存,反响热烈,获益无穷。其他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这一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色教学考察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特色教学的有效实施

以上业已说明,地方本科高校完全能够开展好历史文化课程特色教学。不过,要实现历史文化课程特色教学的目的,提高各类课程特色教学的效果,还需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科学构建教学体系。

第一,要以各类历史课程的教学为中心,把历史文化理论与历史文化事项的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进行深度的历史文化理论探讨。数十年来,中外学术界关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所提出的理论学说精彩纷呈,林林总总的理论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当代的历史研究发生了影响。英国汤因比的文明史观启发我们,各种文明的发展史都有自己生长的脉络。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观告诉我们,对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要有宏观总体的把握。美国的中国中心史观告诉我们,任何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都有地方社会的深刻背景。中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流派,已经走向“历史现场”,用众多成果揭示了区域历史文化的内在理路。[3]这些理论和学说都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完全可以借来研讨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只要我们运用这些理论和学说,实际考察各地的历史文化事实和现象,比如人口与生计、社会组织和结构、政治权力和秩序、民间习俗与风尚、等等,分析其间的出入,检验其真理,发现其谬误,就能明显提升我们思考历史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当我们对中国各地的历史文化特点有了具体的把握之后,当我们对全世界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形成了比较真实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说自己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达到了真实的生动的具体的认识,我们所学到的历史才不是抽象的知识,才不是干巴巴的一些结论。

第二,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扎实开展野外历史文化的实践教学。历史教学需要良好的条件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包括图书资料、音像资料、文物设备,也包括野外历史文化遗存。因为历史发生在过去,要想再现历史场景,必须借助各种资料和手段。一般的历史讲述和呈现需要有好的条件和资源,而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教学更是如此。其一,地方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应当积极研究能够服务于特色教学的资料购置、音像文图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来建设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尽量满足教学需要。但笔者所在学校图书馆在历史图书购置方面明显滞后,院系资料室也是多年未进新书。在图书经费总量有了较大增长后,追加用于购置历史新书的经费是必要的。其二,文物资料的建设和利用相当重要。我校原有文物陈列室,拥有文物数百件,但是搬迁到新校区后,一直堆放在仓库中,至今都没能重建文物陈列室,这无疑制约了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教学,如能重建并充分利用就可促进特色教学。其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利用。这在我校已具有二十多年的优良传统。本校不仅有本地的常德博物馆、德山、澧县博物馆和文庙、城头山古城、石门博物馆、夹山寺、林伯渠故居、洪江古商城、凤凰古城、桃花源、花明楼刘少奇故居、韶山故居、湖南博物馆、南岳衡山等众多教学基地,而且在省外也比较固定地建成了荆州和三峡、井冈山、陕西西安这三大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教学地点。这些实践教学资源条件优越,多年来在每一届学生的教育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们必须保持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本领。需要指出,开展特色教学并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因为高校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具备史学专业的基本能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史学素养。众所周知,当代史学的专业教学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包括调查和收集史料的能力、考辨史料真实性的能力、分析和解释史料的能力、理论思维和史事概括的能力、史事评述和表达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需要相当艰苦而复杂的教学过程。带领学生深入历史发生的现场,在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认知历史、把握历史,教会学生形成切实有效的学科能力,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而要进入历史现场,有两个途径是必经的,一个是阅读原始文献,在接触和理解原始文献的过程中了解比较真实的历史,笔者曾经带领全班学生去到图书馆古籍室亲手翻阅古文献,效果不错;另一个是考察历史文化遗存,在历史活动发生地观察实物,近距离接触历史遗迹,从而体认具体的历史。学生通过这两个途径所认识到的历史,就不会是抽象的历史、普遍的历史,而必定是具体的历史、特殊的历史,能让他们体验到人类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也就是各地特色的历史文化。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本领,让学生懂得那种认为学习历史就是看几本历史书,背下几本历史教科书的看法实在是荒谬的,这样认识到的“历史”是干瘪的、虚假的,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有害的。

[ 注 释 ]

[1]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M].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客观分析,正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计划如何规划。目前有很多学校未将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即便有些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建设,忽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共生共荣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大学语文仍然不受重视。

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有的学校把对文学经典的学习退化或简化成“文以载道”的工具,把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两课”的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教学生应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注重的是人的自身发展、人的自我完善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值得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如何选择。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学习、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大变革,更有人的思想和理念的变革,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探索一条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4.大学语文课程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如何使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朝着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努力,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各专业就业服务,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谓艰难。从以上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高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泛技能化、功利化,职业教育常常被作为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一味强调技巧、技能和技艺,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产生了功利思想,对人文教育毫无兴趣。这就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教师明确课程功能定位,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二)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程功能定位人文教育应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应注重人文教育和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因而,从目前的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应该明确高职语文是一门处于特殊地位的学科,其功能是介于高中语文“工具性”和本科大学语文“人文性”之间,具有“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在明确大学语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应更新大学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在实践教学中,高职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性、实用性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开放性于一体,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质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采用“大语文”的观念,将文、史、哲、艺等知识结合起来,强化思维能力培养,突出理性思辨的实用性价值,实现文本内容内化为学生情操,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探索特色教学模式,找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高职语文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工具,还应为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它既有别于高中语文,又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因此,高职语文需要与高中教学恰当接轨,探索科学、实用、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总体可以归纳为要切实抓好“一个观念、两个注重、三个重点、四个运用”的教学模式。

(一)建立人文陶冶的大学语文教学观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只是从加强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究高职语文课程、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从而,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

(二)注重人文课程建设,完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1.注重课程教学与专业建设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谓艰难。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针对各专业及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内涵式”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基本修养和通用能力;“外延式”重点培养各专业需要的职业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各专业课教师的共同配合,让学生具有“大语文”的观念,从而促使人文教育改革朝着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前进。

2.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一些,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都有不小差距,所以如何把握好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的深浅度、难易度是设置教学任务时必须注意的方面。在实际授课中,既要重视人文基础知识的熏陶和培养,同时更要重视职业通用能力的提高,努力建立一整套以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三)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三个重点由于高职语文是各专业开设的基础学科,教材可以通用,但各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所以,在实施教学前,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重点,吸引住学生。

1.使用教材是重点——灵活使用教材,按专业实行分类教学

2.设计课型是重点——巧妙设计各类课型,按能力灵活安排授课环节

3.布置预习是重点——创新预习模式,按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创新授课形式,探索教学方法,强化四项运用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因而,在教法上要求精、求变、求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效教学。

1.运用“空间式”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可以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教师创设个人空间进行创新教学,打破常规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致力于创建一个“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学习无限,创新无限”新理念的教学网络平台,使师生之间的交流随时随地地开展,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2.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课件,以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探得个中滋味,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增强了授课效果。

3.运用“探索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需求,采取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开展口语考核、演讲、情景剧表演、作家作品讲品会、文学社、课件展示等活动,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白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见解、主张,重视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原有知识、经验、态度、评价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

4.运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水平。为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高职语文应围绕职业教育能力的要求来设定考试目的及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从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区分不同专业,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采取过程实践能力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检测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目标。

三、总结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专业定位的特色。

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宗旨,专业定位上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客观上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转型,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具备有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小学教育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综合性以及职业导向性,与中等教育中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指向具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养目标的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4.课程设置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在综合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采取通识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文学类课程等。二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法等。四是教育实践课,主要开设教育技能课和实践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教育科研等。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具有大学通识文化水平、学科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短期内难以落实。

上文中指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但实际发展状况却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范类大学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从事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新合并升格的综合类大学在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时,则在培养目标上陷入了重学术性或重技能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但所培养出的许多小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科研结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和就业面临双重困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难以承载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任务。

课程设置问题如前文所述,三种课程设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三是课程设置陈旧刻板,无法适应时展步伐,教育内容滞后于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部分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学科之间逻辑顺序混乱,甚至出现断层。还有些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繁冗,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教学实践课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毕业生在学术性与技能型上都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3.教学方法缺乏革新。

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院校在创新方面的培养情况都差强人意。很多大学教师在理论上积极主张个性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讲授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失去听课兴趣或者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则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需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

4.师资来源途径单一。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其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而专业方向课的任课教师则来源于相应的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另外,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小学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滞后,学生难以受到正规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引,专业特色建设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格。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这在客观上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在志愿填报率上历来低迷。生源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潜质以及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意,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阻力较大。针对此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吸引优秀生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2.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综合与专长相结合。坚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之间权重;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教育和隐性课程,努力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3.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情况,在选择师资力量时既要注重学科学术背景,又要考虑基础教育实践背景。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敢于突破,实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制度,建立与小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在教师的选聘方面,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大胆选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请其他高校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可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引进具有“双思素质”的教师做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4.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文化。

教育要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更应凸显人文性。通过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本体价值,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形成专业情意。学生在未来不仅成长为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同时还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四、结语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由于国家体制改革,行业不再允许举办高等教育,而原属于行业管理的江苏行业特色高校,熟悉行业现状,掌握行业最前沿知识,对各行业员工的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仍有较大吸引力。例如,据河海大学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水利职工总数为100余万人,其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仅为18%,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比例仅为6%。各级水利单位一直面临招收优秀毕业生难、留住高层次人才难等问题,尤其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的人才匮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紧缺,亟需继续教育提供各类培训。

二、江苏行业特色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实践

目前,江苏行业特色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委托式培训模式

以往行业特色高校的继续教育偏重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或中低端培训,对于高端培训较少涉及。随着政府部门领导对于教育培训越来越重视,行业内新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社会更多焦点集中在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高校,这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一个机遇。江苏行业特色高校根据政府部门的培训目标,利用自身师资优势和先进教学设备,针对性的设计培训课程与选择培训教师,提高学员业务水平。该类培训定位明确、生源稳定、培训范围遍及全省甚至全国,有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例如,2009年,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确定南京大学等13所高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南京大学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在江苏省级机关处以上干部中开展的“八项工程”专题培训计划。培训开展以来,南京大学已完成了16个班次的教学工作,培训省级机关处及以上干部4175人次,为承训高校规模之首。此外,南京大学还与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南京市市级机关处级干部进高校选学工作截止目前开展培训21个班次,培训干部3000多人次,为江苏及南京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行业学会委托培训模式

部分省级或部级的行业学会在整个行业培训中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类培训通常受制于课程照搬学历教育、师资不足、无实践环节、经费紧缺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而江苏行业特色高校加强与行业学会合作,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首先,行业学会有广大会员资源,高校无需承担招生压力;其次,高校利用行业协会聚集大量行业专家和龙头企业的优势,使培训工作有更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最后,该模式能有效完善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提升高校服务行业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学院是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法人单位的资源优势,受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委托,先后完成了《模具设计师》国家题库和《模具制造工》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题库的开发工作。同时,该校及时了解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需求,借助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网站,构建服务中小模具企业的需求信息平台,同时挖掘资源,积极打造政、行、校、企联合的社会培训项目。经过近几年社会培训项目的开展,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今年,该校又与常州市热处理行业协会联合办班,进行金属热处理工的高级和技师项目的培训与鉴定共计66人次,提升了专业服务行业的能力。

(三)行业龙头企业委托培训模式

传统的企业内训模式都是以培训课程为中心,以课程实施为培训开始、以课程完成为培训结束。该培训模式在个性化培训成为主流的时代已受到挑战。近几年,江苏行业高校主动出击,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为企业不同岗位人员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并系统规划长期培训方案,构建集调研、咨询、培训、跟踪服务、反馈为一体的培训机制,已与不少企业结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行业龙头企业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做保障,技术和产品被社会广泛认可,在该行业内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江苏行业特色高校与江苏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既获得稳定的生源,提高高校在行业的知名度,又了解到行业最新动向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例如,红豆集团是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务院120家深化改革试点企业之一。2010年,红豆集团与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成立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校外示范培训基地。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根据集团的现有资源和需求,推行“专业技术+通用技能,自我求知+规划教学”的学习模式。该模式糅合一线员工的技术更新需求,又对管理层及基层人员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大满足集团发展要求,满足集团员工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通过合作,全力为集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市场型、复合型和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人才,解决了集团的难题。

(四)高校自创品牌模式

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品牌培训显然是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最直接有效的模式。一个培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培训课程。不少江苏行业高校充分利用本校丰富学科资源、雄厚师资队伍、先进教学条件,形成特色鲜明,系列化的品牌课程,已在行业内树立起培训品牌,使江苏行业特色高校具有更强的市场号召力。此类培训模式的缺点在于市场针对性、课程适用性以及生源稳定性较差,考虑到培训项目的运营成本,项目开展仍有一定困难。例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一所培养中国饭店管理人才的专业学院。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学历教育和行业培训并行的方针,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管理,努力打造“学在金陵”的培训品牌。学院每年承办全国旅游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人数达千人次,培训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截至目前,已为全国旅游行业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6万余人次,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成为国内最大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被行业誉为“中国酒店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三、江苏行业特色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

随着国家职业准入制度的推广,行业内竞争压力加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这给非学历培训带来新的活力1。面对数量日趋庞大的“考证族”,行业特色高校在办好学历教育同时,需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并将此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行业特色高校应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在非学历培训中注重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学员个性化发展,动员学员在获取学历证书同时,按行业不同岗位对接需求培训应用型人才,促进学员高质量就业,同时有效促进学员实践能力培养。如扬州大学于2005年批准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基地。十年来,该校先后为全国司法系统、江苏教育系统、扬州综治系统、卫生系统、江苏省社区矫正局等部门培训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4000多人。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职业技能鉴定,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积极向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报获取职业技能鉴定资格;二是做好战略部署、统筹兼顾和细分对象工作,重点开发在校全日制学生和行业在职员工均可参加的职业技能的鉴定培训。

(二)探索项目管理方式与非学历培训的契合点,提升高校在非学历教育市场竞争力

项目管理具有较强客户导向性,有利于资源系统化的整合和控制。任何一种非学历培训项目,都是以“项目”为基本单元存在,项目管理方式可满足非学历培训追求最大效益的目标。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立足区域农机技术现状,形成了“五环四层”的项目管理特色,即项目建设管理环(调研论证、项目开发、教材建设、资源库建设)、评价体系环(督导评价、学员评价、教师互评、企业评价)、考核体系管理环(职业素质、技术理论、岗位技能、过程规范)、教学设施管理环(调研、采购、开发、建档)和过程控制管理环(政府部门、管理团队、两级督导、班主任)。行业特色高校要发挥项目管理方法在非学历培训中的应用,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以自身优势学科为基础,开展培训项目,是高校发展非学历培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第二,以精品非学历项目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系统化培训项目群。“宽基础”指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活模块”指针对特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第三,项目开发要避免以追求短期利益的商业化行为,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着重非学历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

(三)建立和完善非学历教育师资管理队伍,凸显行业办学优势

非学历培训的市场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历教育有很多区别,它具有时间短、内容新、见效快等特点,照搬普教是不现实的2。因此非学历教育师资管理队伍应包括市场开发队伍、项目研发队伍和授课师资队伍。市场开发队伍应了解和掌握非学历教育发展规律、运行特点以及运作方式,具有较强的培训市场需求调研能力,招生渠道开拓能力,组织统筹其他教育资源能力和沟通客户、解决方案、商务合同谈判等能力。项目研发队伍的构成既要来自学科、专业的专家,实践在行业第一线的工程师,还要来自成人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专家。授课教师队伍质量是制约非学历培训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培训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师资队伍的竞争。优秀的授课教师不仅在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水平,还能针对实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学。如南京师范大学在“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省级培训人文社科类科研方法培训班”中,组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大学教授、社科处长和学报主编组成的培训教师队伍。不少参培老师反映:“南京师范大学依托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影响,聚集了一大批全国优质专家资源。聆听每一位专家的讲座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四)坚持与服务地方、服务社区相结合,提升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行业特色高校需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加强本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由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行业特色高校承担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如2007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州军分区、泰州市民政局联合成立泰州市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中心,在全省率先启动退役士兵“学历+技能+就业”三位一体教育培训。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学院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基础、技能培训为核心、高质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培训模式,迄今已培训退役士兵3700余人。2012年学院被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等六部门核准为江苏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学院。《人民日报》、《报》、人民网、中央政府网站、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此报道。此外,行业特色高校也需加强与社区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如2013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南通市人社局的支持下,作为定点培训机构,与14个街道达成了“四位一体”服务意向,在16个社区开展了社区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培训规模达1000多人次,为学校辐射社区服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培训对象主要是社区内的城镇失业登记人员、进城登记求职农民工、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等等。这批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将来的就业意向,选择不同的培训工种。对于40-50岁的女同志,多会选择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员、营业员等培训工作;有创业意愿的年轻人,多会选择插花、创业意识(GYB)等培训;对于有进一步获得其他专业技能的社区学员,高校推荐其参加学校举办的其它各类专项技能培训项目。学员经过培训,增强了找工作的自信,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信心。

四、结语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面对农村每年只有少数人升学,而大多数毕业生将回乡务农的现状,特色学校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那些不能够升学的学生铺设一条成才之路。让他们在毕业之前,既能学习文化课,又能学到相关农业实用技术。回乡后,能学有所用。学校在学生升入初中时,就开始实施分流教育,将那些厌学、面临辍学、升学无望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从普通班分流出来,组建分层次教学班,在适当降低文化课学习要求的同时,适时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的内容。学校从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状况出发,经多次研究、考察、论证,建立肉牛养殖实践基地,为回乡务农的学生找到一条致富之路积累经验。为此我们先后到双辽茂林、梨树大房身、公主岭刘房子等肉牛养殖大户学习饲养技术;到伊通英城、双辽玻璃山、辽宁平岗、亮中、八棵树等黄牛交易市场考察牛的品种和价格;到市畜牧局,畜牧站学习防疫、疾病的预防治疗技术等。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经历教育的实践活动、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肉牛饲养与防疫课程,专任教师自编教材,学生亲自参加饲养场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学生掌握了肉牛饲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体验了饲养肉牛的艰辛和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校园周边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校在原有种植实践基地和肉牛养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2104年暑期学校又建起了饲料加工厂。饲料厂的建设,使我校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种养加一条龙的办学模式,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2010年初我们还兴建立了果园,当年成活率达80%。目前我校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2深化素质教育成果,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特色学校坚持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农村学校自我发展的特色。

2.1德育为首,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结合经历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团会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学初,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定期召开法律知识讲座。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争做合法、守法的小公民。学校还通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及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爱”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额巩固率明显提高,学风日趋浓厚,校风明显好转。

2.2坚持以教学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抓好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素质。要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就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在这方面我校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汇报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成绩的提高。

2.3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农村经济建设的适用人才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级中学;教育技术;特色;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71-01

1.建设有班级特色的校园文化

1.1 新生入学的第一堂德育活动课:理想信念教育——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培养。

活动目的:从今天起,树立“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培养”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过程:学生将自己装扮成自己心目中的人才,接受全体同学的采访,畅谈理想。

活动小结:“天生之人必有材,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将来,我只是小小生意人中的一个,我定是乡里口碑最好的一个,最受顾客欢迎的一个。哪怕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也是家乡里最优秀的农民一个。哪怕我就是一名清洁工人,我也一定是工作最出色的一个……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积累每一次失败,创造每一次成功,沉淀每一次智慧,让自己具备“人才”的品质。

当然,这一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是一节活动课就结束,还要渗透到班主任的实际育人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1.2 特别的班规,特别的班魂。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都认为,班规应具体切实可行。我不敢苟同,我们也曾经是学生,对学校班级的很多条条框框很不耐烦,具体操作琐屑。我曾经和学生一起拟定班规,让学生当做练字一样来熟悉,结果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班规有了畏惧的心理。了解了儒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我就思考,我们能不能拟一个简单好记易操作的班规,让孩子们记住一辈子,影响他们一辈子呢!我们教学的301班,班规是与众不同的。而且一用就是三年。简称“三个不做,六个特别,”这八个字成为了301班的班魂。

①伤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做;②损害班级名誉的事——不做;③不利于国家的事——不做;④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⑤特别会学习,特别能吃苦;⑥特别有志向,特别有作为。

这特殊的“三个不做,六个特别”是作为“把学生当作人才来培养”的班级管理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学生“把自己当作人才来磨练”不灭的力量源泉。说也奇怪,就这个班规,让301班连续三年成为学校的优秀班级。有位领导表扬说,谢老师带班,那是教化无痕的境界,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是别班同学所不能比的。

1.3 与别班不同的教室布置。农村的孩子大多不富裕,教室里没有华美的装置,但整体效果简约、朴素大方。窗帘选用的是一般的布料绿叶红枫,风格热情典雅,学生非常爱惜,连怎么绑都统一位置同一花样。学习园地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园地,如果不是手抄报比赛,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半个月出版一次。图书角的策划别具一格,图书目录,借还登记都在上边,人人争看经典名著,学习气氛浓厚。还有英语角、美文自己写栏目。墙上的标语主旨明确,“做人,做好人,做个积极进取的人”、“求真、向善、尚美”、“把自己当作人才来磨炼”等标语更替使用。中考动员的标语是特别的:(教室前墙)直面中考,竭尽全力, (教室后墙)会学习,能吃苦,有毅力,有志向。还有名人名言的布置……教室布置体现了师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与“三个不做,六个特别”相得益彰,互为表里。

2.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2.1 争取每人每一阶段都有事做,有收获,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关于这一点主要运用到了美国教育家丁·布罗非激励学生学习的二十四条教学策略同时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有效利用各种课堂学习和班会活动,把课堂组织和安排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鼓励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乐于学习而不必担心犯错误会导致批评等内容,“跳一跳够得着”,通过保持成功的期望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一策略的一些做法有:

①初一年级,我们实行竞选班干制,每学期两次,让农村学校中的优秀孩子脱颖而出,让一部分人先“优”起来。②初二年级,我们实行各项工作承包责任制。学生能做,有收获,培养责任意识。③初三年级,我们实行值日班长主持班会活动制度。一年下来,每位学生都至少当了一回主持人,更深刻的体验到张扬个性、合作交流、磨炼自己的快乐,沉淀着成长的智慧。

2.2 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上诗歌欣赏课。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科知识底蕴日益厚实。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当老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掘学生的潜能。我是语文教师,我除了开展语文活动如讲故事、演讲、表演课本剧、诗歌美文朗诵等活动之外,还尝试让学生上诗歌欣赏课。卢老师也利用化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当老师。这一效果明显,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提前一个月就通过竞争领取了上课任务,开始研究性学习:备课、查找资料、设计讲解的问题……上课时向师生展示了自己研究学习、自主探究的成果,享受到受尊重的感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试想,一个学生的成长有这样的经历,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是一件兴奋不已的事情。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办乒乓特色学校———万年县六0小学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的工作汇报我校创办于1960年,现有师生近3000人,是本县最大、最强的小学。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领导视素质教育为办学的“第一生命”,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入领会第三次全教精神,结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我校实际,决定创办乒乓特色学校,并于2000年9月付诸实施,自此我校乒乓球教育教学工作便如鱼得水、蒸蒸日上。一、立项促发展、条件迅速改善我校最初只有二张水泥乒乓球桌,用砖头、木棍做球网,条件非常差,但仍然有不少爱好乒乓球的师生乐此不疲的挥耍着球拍。2000年9月,一个天晴日丽的日子,我校一次性购进了十张红双喜牌乒乓球桌及相应的乒乓球训练器材,占用了新建的体育楼整整一层。顿时,全校师生为之一动,为之震撼,感觉到不仅仅是学校花这么多钱购买乒乓球训练器材,而是学校领导的决心及这个决心带来的变化,一个实实在在朝素质教育迈出一大步的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有些人不觉得有什么,但我们教育工作者却深深的知道,在高考指挥棒下这太不容易了。当然,我们这些乒乓球爱好者更是欢呼雀跃、跃跃欲试。随后,学校便召开开展乒乓球教育教学的会议,会议制定了我校乒乓球发展规划、工作制度,确定了乒乓球主管领导和教练。就这样我校的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教育教学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期盼下开始了。同年十一月份,经过短短二个月培训的我校乒乓球运动员便在县教育局举办的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面对令人欣喜的成绩,学校领导并没有满足,而是想着我校乒乓球以后如何可持续发展,于是提出申报市乒乓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议定了新的工作规划。2001年4月,我校乒乓球教育教学工作圆满通过了上饶市政府、教育局考核评估,并授予“乒乓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近几年,我校乒乓球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发展,乒乓球学员规模不断壮大,参加省市比赛获奖的级别不断提高、人数不断增加。为了适应我校乒乓球的发展,学校又把体育楼二楼腾出来,,先后添置了十张双鱼牌乒乓球桌、一系列配套的乒乓球训练器材,还引进了一台全自动发球机。至此,我校乒乓球训练场地、设施、环境在上饶市乃至江西省都是曲指可数的。二、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一个好的团队必须有健全的组织管理、完善的工作机制。为了我校乒乓球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学校在乒乓球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建设两支队伍。一所优秀的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必须具备两支队伍,即:领导有方、管理有术的领导队伍,业务过关、思想过硬的教练队伍。我校爱好乒乓球的一把手詹从年校长亲自为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的主管领导,年轻有为的副校长饶玉良为常务副主管,体育组长孙占海为总教练,总务主任李和锦为后勤部长,其它体育教师和几位乒乓球打的好的教师为教练。他们本着在政治上互相关心求水平;思想上互相鼓励求进步;业务上互相学习求提高;工作上互相支持求实绩;生活上互相体贴求和睦的原则,凭着“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实实在在、默默无闻”的工作作风,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使我校乒乓球教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得到上级的褒奖,社会的肯定。2、制订四种制度。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每学期召开二次会议,要求所有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的领导和教练都要参加。会议商讨、议定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确定领导、教练以及各自的分工,规划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发展蓝图。2003年9月我校乒乓球传统项目会议制定了四种制度:①训练管理制度。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主管领导詹校长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参与研究制定我校乒乓球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审核我校乒乓球教育教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全面指导乒乓球的教育教学工作;副校长饶玉良协助詹校长的工作并负责乒乓球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了解教练和学员的思想状态,协调我校乒乓球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后期部长李和锦主要负责乒乓球教育教学的场地、设施设备等后勤工作;总教练孙占海主要负责提出乒乓球教育教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提议教练员名单,指导乒乓球日常教育教学工作。②训练竞赛制度。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为提高运动水平打好基础。(1)体育课突出乒乓球教学。我校始终贯彻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乒乓球教材的比重,加强身体素质和乒乓球专项基本技术训练。因此,对体育教师(兼教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掌握乒乓球传统项目的基本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教法,制定教学计划,组内搞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互相取长补短,认真备好每节课,做到了乒乓球课专项技术是重点,其它课渗透乒乓球技术。提高了乒乓球教学质量,使乒乓球技术基本上深入到每节课中,基本上是课上学,课下课外练,充分利用活动日、活动月,提高一般学生的技能水平,对个别素质较好的学生要输送到校队接受系统训练。这就为校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学生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2)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多年来,我校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使"达标"、体育课、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做到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课内外结合的群众性"达标"活动。并使之法制化、经常化、合理化。(3)开展乒乓球竞赛活动。经常开展群众性乒乓球竞赛活动,借以推动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校队队员可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乒乓球比赛。为提高班级代表队队员的水平,平时的友谊赛、攻擂赛等,各班代表队队员不再参加,给了其他队员展示才能的机会。大大提高了班代表队队员平时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了大批学生参加乒乓球活动,从而使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占全校学生的60%以上。这样就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了我校乒乓球运动水平,对及时发现人才、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起了一定作用。③奖励制度。为了调动乒乓球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校设立了奖励制度,工作人员的出勤均和奖励挂钩。运动员参赛获奖,有关教练、班主任、主管领导都能获得相应奖励。④经费保障制度。为了乒乓球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经费是关键,除了爱护训练器材,自制简易器材来节省奖金外,更可靠的是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主管领导深明这一点,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了每年不少于全校学生每人4元的经费。三、深化教育科研,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上新台阶、新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我校乒乓球教育教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领导、教练从根本上克服教育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创造机会提高教练员的素质,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理论素养,增强教练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提高训练水平。我们采取了"自学、互学、走出去、请进来、总结"的方法提高教练员的素质。自学,为了提高体育教师水平,学校尽量给教师自学创造机会,购买了乒乓球书籍、乒乓球教学录像带,长年订阅《乒乓世界》以及其它体育理论的书籍,每位教师在学校都可以用自己的电脑,在互联网上了解世界乒乓球发展的情况,学习最新的乒乓球发展技术。互学,我校担任训练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研究训练方法及手段,尤其注重学习新技术、新打法,并结合现代世界乒坛发展的潮流去指导训练。能够较好的结合儿童生理特点进行训练,对在技术训练中遇到的难点,以集体会诊的方法,分析原因,纠正技术上的错误,扎扎实实的打好儿童期的基本功,稳步提高队员的比赛成绩。走出去,学校经常安排教练员外出观摩各地举行的乒乓球比赛,听乒乓球方面的专家学术报告及乒乓球教学教法讲座,参加省体育局组织的各种训练班,使教练员不断提高训练水平,保证了训练质量。请进来,请有经验的教练员、专家、运动员到学校来给我们的教练员讲学,与我们的教练员交流,从而提高我校教练员的素质。总结,要求教练员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实战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理论、实践互相作用,达到自己提高、大家提高。多年来,在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关怀和支持下,我校乒乓球的训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运动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与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还差很远。我们决心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努力,为国家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最大的努力。作者声明: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原创作者,同意莲山课件园将此作品发表,并向其他媒体推荐。未经莲山课件园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特色

 

1.论题解读

1.1 问题提出

高职院校学生的大学生活有五年,这五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告别了中学高强度学习生活,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据统计,大学生课余时间大约是上课时间的三倍,绝大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用在上网、运动、阅读课外书、上自习、谈恋爱、参加社团活动、做兼职、看电影电视、外出逛街、参加培训班、奔波于回家的车上等等。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考试,习惯于“被安排”课余时间,进入高职院校后课余时间突然大幅增加,这就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排大学生活中大量的课余时间。很多同学在茫然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既感觉到时间过地很快,而自己只是虚度光阴,从而产生厌烦感、疲倦感,又因为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而感到大学生活很枯燥很无聊。

从思想上看,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更成问题。这对于学生自信的建立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高职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所有这些被认为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急需通过合理的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1.2现实意义

校园学生活动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很多。我国学者黄明[1]研究认为,校园特色活动对学生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奥斯瓦尔特与克莱伯曼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稳定的、亲密的同学关系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掌握更多的社会交往能力;(2)对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对学生的情绪起到稳定与补偿的作用。因此研究校园特色活动将对高职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1.3 创新之处

经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在对学生校园活动的研究中,针对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比较多,对高职学生的几乎没有,同时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现状的研究,缺乏实践支持,也没有提出开展特色活动的具体建议。本文是对高职学生活动的特色研究,在研究对象与内容上都有独特的见解。

2.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与座谈法,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随机抽取8个班,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剔除无效问卷教育论文,最后实得有效问卷279份。(其中女生170人,男生109人),座谈法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50名学生进行访谈。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高职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本调查表主要包括8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对学生参加学生活动的现状调查,参加活动的动机与学生对学校活动的期望等。

2.3 研究程序

本次测验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只要求被试填写年级和性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指导语且两份量表同时进行团体施测,测验完毕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分析

高职学生课余安排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表

 

 

 

男生数

女生数

总体

χ2

参加学习类活动

14

21

35 (12.5%)

 

 

参加校园活动

17

13

30 (10.8%)

0.000

自己随便玩

78

134

212 (66.7%)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特色

 

1.论题解读

1.1 问题提出

高职院校学生的大学生活有五年,这五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告别了中学高强度学习生活,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据统计,大学生课余时间大约是上课时间的三倍,绝大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用在上网、运动、阅读课外书、上自习、谈恋爱、参加社团活动、做兼职、看电影电视、外出逛街、参加培训班、奔波于回家的车上等等。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考试,习惯于“被安排”课余时间,进入高职院校后课余时间突然大幅增加,这就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排大学生活中大量的课余时间。很多同学在茫然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既感觉到时间过地很快,而自己只是虚度光阴,从而产生厌烦感、疲倦感,又因为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而感到大学生活很枯燥很无聊。

从思想上看,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更成问题。这对于学生自信的建立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高职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所有这些被认为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急需通过合理的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1.2现实意义

校园学生活动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很多。我国学者黄明[1]研究认为,校园特色活动对学生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奥斯瓦尔特与克莱伯曼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稳定的、亲密的同学关系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掌握更多的社会交往能力;(2)对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对学生的情绪起到稳定与补偿的作用。因此研究校园特色活动将对高职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1.3 创新之处

经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在对学生校园活动的研究中,针对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比较多,对高职学生的几乎没有,同时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现状的研究,缺乏实践支持,也没有提出开展特色活动的具体建议。本文是对高职学生活动的特色研究,在研究对象与内容上都有独特的见解。

2.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与座谈法,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随机抽取8个班,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剔除无效问卷教育论文,最后实得有效问卷279份。(其中女生170人,男生109人),座谈法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50名学生进行访谈。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高职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本调查表主要包括8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对学生参加学生活动的现状调查,参加活动的动机与学生对学校活动的期望等。

2.3 研究程序

本次测验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只要求被试填写年级和性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指导语且两份量表同时进行团体施测,测验完毕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分析

高职学生课余安排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表

 

 

 

男生数

女生数

总体

χ2

参加学习类活动

14

21

35 (12.5%)

 

 

参加校园活动

17

13

30 (10.8%)

0.000

自己随便玩

78

134

212 (66.7%)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科书 价值蕴含 模范角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49

1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模范角色的类型特征

1.1 平民与领袖模范

平民模范多为生活中的平凡人,虽无伟大成就或显赫声名,却真实质朴,让人更加真实地领悟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注重从平民视角出发,塑造的平民模范在成人模范中占有的比例约为52%,充分说明了模范角色不仅存在于少数伟人与英雄人物之中,在平凡人与普通人之中也大有存在,全面反映了模范角色观念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领袖模范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数目稍有减少,但所选领袖形象较之以往更加丰满且立体。这些领袖形象不仅展现了他们勇敢坚毅的品格等个人人格魅力,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他们爱护群众、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同时,领袖模范角色刻画时,当前教材中更加注重了对人性真实的刻画。

1.2 儿童模范

儿童模范是小学教科书在模范角色塑造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与其年龄相仿的小学生而言,儿童模范是其重点学习的对象。人教版小学教科书中塑造的儿童模范占教材模范角色总数量的39.5%左右,且多分布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这主要是由于相较于成人模范角色而言,儿童模范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与生活,更容易被低年级的儿童接受。同时,在教材中所塑造的儿童模范中,其身份既有未来文学家、政治家与科学家,同时也有亲切如学生身边朋友的普通儿童,这类亲切且真实的儿童模范,更能激发学生模仿的热情。就儿童模范所蕴含的价值而言,亲孝友情、互助友爱是其主要传达的价值观念。如教材中《小伙伴》一文中的乐于助人的安东以及《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中帮助妈妈的兰兰等,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心灵感触,从而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表达爱、奉献爱。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要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适当增加儿童模范数量,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

1.3 女性模范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女性模范角色充分体现了性别差异,是传达性别意识文化的重要途径。人教版教材中女性模范角色数量偏少。就这些女性模范角色的身份以及职业而言,多为家庭角色以及少年儿童,社会职业角色占有的数量较少。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教材中男性角色不仅占有数量优势,同时对从事社会中各领域职业的角色多有刻画,如教师、医生、科学家等,而男性模范角色则鲜少从家庭角度出发进行刻画。可见,在小学教材中,传统男女角色观念并未彻底发生改变。就女性角色所蕴含的价值而言,多刻画其亲孝友情以及关爱互助,鲜少对其贡献社会进行刻画,可见,在教材中,注重强调女性仁爱、善良等品质,而常常忽略其聪慧、坚韧、独立的现代精神,从这一角度而言,小学语文教材在模范角色的刻画中具有性别刻板化倾向。

2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模范角色的价值蕴含

2.1 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时代精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比较注重对团结合作、大胆创新、环境保护等具有现代价值取向的观念进行传达。例如,环境保护是当代主题,而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注重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珍惜现有资源。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中的生命进行关注与爱护,学会保护与关爱动植物。例如,教材中《爷爷和小树》一文中,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图景的描绘,积极展现现代价值观念中“人与境谐”的理念。同时,科学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理念,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不乏大量碧墨对法布尔、伽利略等以科学精神为取向的模范角色的描绘,并使其有机地与少年儿童、科学老师等具有科学精神的普通人结合,共同阐释勇于实践、实事求是、执着探究的科学精神要义。

2.2 注重文化传承,重视价值引导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重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旨在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语文教科书中,对狼牙山五壮士、郝副营长等模范角色的刻画,想学生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同时,还塑造了一大批保卫边疆,建设祖国的边防战士与筑路工人,引导学生以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榜样,强化社会责任观念,树立爱国主义理想。此外,还有反映人际和谐的中华文化传统,如关爱互助等。而且在小学的不同阶段,所塑造的模范角色蕴含的价值观念也各有其特色,如,低年级学生重在传达对关爱家人、孝敬父母等价值理念,而高年级学生则偏重于帮助弱小,关怀帮助等的体现与传达,注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

2.3 突出个体价值,反映当代认知

个体价值、个体与他人、个体与集体、国家以及社会、个体与自然环境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四大蕴含的价值类型,包括遵纪守法、谦虚宽容、真实诚信、自立自强、勇敢坚毅、勤学敬业、珍惜时间、保护环境等十多个子类。从这些价值取向类型中可以看出,人教版小学教科书,突破了以道德品质至上的伦理性文化的限制,突出个体价值的反映,如科学精神、勇敢坚毅以及智慧才能等,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模范形象,同时也全面展现可当代角色文化认知转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模范角色类型多样,并且蕴含了多元价值取向,其职业、身份、性别等蕴含的价值取向都具有有效的育人功能,对于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模范角色的类型特征与价值蕴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2):132-136.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本身足球的竞技性很大,所以,在足球教学中,多运用比赛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提高很快,他们乐于竞争,他们能在比赛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学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技术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足球学习的积极性。

二、程序教学模式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程序,小学足球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做。程序教学模式相对于比赛教学模式来说,属于一种更为灵活的现代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让学生一步步进入到学习状态,是一种良性的学习循环过程。程序教学模式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在足球教学中,我们本着让全体学生都有提高的原则,但是也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因为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比如心理差异、身体差异等,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做到因人而易,对差的学生采用从易到难的程序教学模式,让他们逐步进步,对于好的学生,我们也要本着学生的认识规律,对他们适当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程序模式,我们的教学是分步骤的,比如,完成一个内容、教学任务再进入下一个任务,只有在掌握了上一个任务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任务。在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行为更为流畅,学习效果也好。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也成为学校的一种普通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利用其本身的优势给足球教学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多媒体中有图片、视频、音乐,对学生听觉、视觉等都有更多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容易产生刺激,提高他们的兴奋度。直观、形象的讲解示范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利于他们的观察、模仿。在足球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比如,点球教学中,如何过“人墙”是一个教学难点,老师在示范时很难做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老师在做动作时也常常失误,即使专业的教练,也有很难的成功率,所以,我们在此时要及时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看一遍就知道用什么样的球过人墙,这种球我们称之为香蕉球。在学习香蕉球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的“慢动作”功能对此动作进行播放,让这生看清楚动作技术与要领,不断地模仿与看视频,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当然,多媒体不但可以学习足球技术,还可以看一些比赛、新闻轶事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

四、分层教学模式

我们的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在体育方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足球学习上,他们的体能更应该受到关注。小学足球教学与专业的足球训练不同,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他们有的喜欢足球,有的不喜欢,有的足球学习快,有的慢,所以,在体力、学习能力上都有差别。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应该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比如,在低年级足球教学中,要让学生“玩”足球,让学生在玩中掌握基本的技术,增强球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到了高年级,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追求动作的精细化,比如接、带、射等基本动作,这些是足球最为基本的动作,要打好基础。当然,即使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不同的能力,同一个班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区分对待,让他们有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这种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结语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的本身是以人为本,它通过个人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它所追求的是人的个性、潜能的充分展现,以实现个人的独特价值,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优秀人才。从根本上讲,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而小学教育又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因此,学校在其办学过程、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把优良的教育质量放在办学的首位。

优良的教育质量是特色化办学的基础,因为学校的多元化、特色化是和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提倡多元化、智能化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开发了学生的优质潜力,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要满足后学生的素质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学校特色的基础。优良的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的实际情况,来适应学生的充分发展,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共性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即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基于不同的教育方法,力使所有学生健康快乐、活泼主动的发展。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趋势作为依据,使学生的知识教育发展能够代表社会的发展能力。

(二)确定特色化办学思想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前提

办学思想是小学特色教育管理的重心,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发展。小学教育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生命线就是创新性的质量和特色。因此,学校教育就要提高质量,保证特色,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领导者对于学校教育的质量目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学校管理、学校内涵、学校品位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办学理念充分结合学校特点,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活,教育方式要创新,校园文化要鲜明个性。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办学体制、教育思想、发展战略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力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统一。

(三)开发特色课程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重要途径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既要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又充分彰显本校自身的课程实施特色,满足全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校在学科课程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国家课程校本化涉及到教材的调整、组织方式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多个方面,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

(2)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强调的是共性,而校本课程追求的是个性。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既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又是校本课程的归宿。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校本课程是形成性的,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发符合学生个性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3)选修课程超市化

课程超市的开实际上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督促了老师进行自我完善,学习许多自己业务范围以外的知识。尤其对课程采取优胜汰的方法,给老师开设选修课也增加了一定的压力,老师们会自觉地进行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学习提高。通过开放选修课,从中选择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开发校本教材。选修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启发究式、交互学习式、问题解决式、活动导向式等。在开设课超市的同时,积累、总结形成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充分调动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学生可以多角度、多形式地选择自己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增加成才的机会,为特色化的办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特色教师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重要保证

特色发展的学校,教师是主体力量。教师的个人进步是学校整体发展的根基。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是一个学校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已不再是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指引学生自己发展,发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如何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个人学习对老师来说就显的尤为重要,不断地学习可以缩小差距,更好的教学,实现教育中的进步。学校为教师提供信息资源,满足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和参加学术活动,加强校本教研,拓宽课题的研究思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注重环境氛围的影响,使教师专业稳定快速成长,建立一支具有全面素质,师资强硬,结构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还要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教师规范,老师要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除学习上教育学生,生活中也要时时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做良好的引导和示范,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