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生态特色农业;现状;有利条件;对策;广西巴马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74-03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传统农业县,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每年稳定在1.67万hm2左右,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常年种植水稻5 333.33 hm2、玉米7 333.33 hm2;经济作物以甘蔗、蔬菜、火麻等为主,2013年全县种植糖蔗7 733.33 hm2、火麻3 333.33 hm2、龙骨花3 333.33 hm2、蔬菜5 333.33 hm2、桑园866.67 hm2。林业以种植油茶、八角为主;畜牧水产业主要以养殖香猪、山羊、麻鸡、银鱼为主。巴马县山青水秀生态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农业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多数农林产品生产多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间农药、化肥残留少,十分适宜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1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巴马县委政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出打造生态特色农业“一园六基地”(华昱有机农业示范园和油茶、糖蔗、香猪、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原料基地)的格局,并取得初步成效。

1.1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以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甘蔗、龙骨花、火麻、五谷杂粮基地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全力打造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全县建设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33.33 hm2,其中,巴马华昱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取得欧盟有机认证证书,2014年顺利通过德米特有机认证,成为巴马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的典范和最闪亮的“名片”。二是致力推动甘蔗产业发展升级。糖蔗业是巴马农业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县糖蔗种植总面积达7 733.33 hm2。榨季进厂原料蔗逾30万t,农民种蔗收入1.5亿元,人均种蔗收入1 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龙骨花种植。龙骨花是巴马县大石山区终年生长的绿色植物,因其形似龙骨而得名,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无叶,与莲藕一样结节而生,花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等的佳肴。当地群众把它加工成特色的长寿食品,远销粤、澳、港。目前,全县龙骨花种植面积逾2 000 hm2,年产量1.8万t,实现产值近3 000万元,是石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推进火麻生产开发。火麻是巴马县特有的长寿绿色农产品,2013年巴马火麻产品被国家质监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等,是唯一能够溶解于水的油料,是巴马长寿老人经常食用的农产品。目前,巴马县年种植火麻3 333.33 hm2以上,年产量1 000 t以上。五是积极发展特色杂粮生产。巴马县杂粮品种主要有饭豆、粳米、珍珠黄玉米、芭蕉芋、高粱、芋头等,是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原料,其中加工产品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目前,全县杂粮种植面积1 000 hm2,满足县内长寿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需要。

1.2 特色林果业稳步发展

巴马县把特色林果业列为党委政府农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结合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抓油茶种植及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建立“百里油茶开发长廊”。目前,全县建设有连片66.67 hm2以上的优质油茶示范基地28个,县内每条公路沿线都建设有连片66.67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每个乡镇都建设有连片3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适合油茶种植的每个村也建设有连片1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其中“百里油茶开发长廊”总面积达8 640 hm2,成为巴马县最大的油茶生产基地。2013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03万hm2,投产面积1.61万hm2,年产山茶籽1.36万t左右,产值近1亿元。

1.3 特色畜牧业发展较快

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香猪之乡”2块品牌,重点抓以巴马香猪饲养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通过扶持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渔牧业企业,加强龙头与农民的合作,形成利益连接机制。目前,全县在巴马镇、燕洞乡、那桃乡、百林乡、凤凰乡、西山乡、东山乡等7个乡镇公路沿线村屯建立巴马香猪生产基地,养殖户发展到1.7万户,全县2013年香猪出栏37万头,农民销售收入1.7亿元。

2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为推动巴马县农民群众持续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因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故尚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困难,对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够,造成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项目、资金、技术普遍缺乏,制约全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步伐。二是农民群众参与特色种植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如实施龙骨花项目开发,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短期之内看不到效益,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火麻由于单产低,效益较低,部分群众不愿意种植生产等。三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不够系统科学。在培训中,只单一地培训一些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而关于如何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甚少,造成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四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足。生产基地规模小、产量低,农产品原料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其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带动力较弱。

3 巴马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当前,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又具有独特的发展条件,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潜力巨大。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国土总面积1 971 km2,耕地面积为1.87万hm2。丰厚的土地资源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是交通便捷。巴马县东临大化瑶族自治县,西邻百色市凌云县、右江区,南与平果、田东、田阳县接壤,北与东兰、凤山两县交界,交通便利,境内有巴马―凤山、巴马―东兰、巴马―田阳等二级公路,距全国南菜北调基地――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仅70 km,县内实现村村通公路,便利、快速的交通条件为巴马县农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的流通平台。三是气候条件适宜。巴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5 ℃,日照时数达1 605 h,年平均降雨量为1 500~1 800 mm,无霜期为337~358 d,春秋季温暖,夏季湿热,冬不甚寒,昼夜均小有温差,气候条件十分宜人,非常适合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四是发展潜力较大。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

4 推动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分析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及发展需要,突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措施,下大力气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4.1 坚持科技兴农,健全服务网络

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巴马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要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从良种、良法到加工、包装、运贮、营销等整套系列化的新技术,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配套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生产经营环节,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使全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95%以上。二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激励政策,使全县科技人员的服务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建设。重点培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4.2 加大土地流转,突出基地创建

按照巴马县委政府发展思路,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主导产业如甘蔗、油茶、龙骨花、火麻等生产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扩大规模生产;通过招商引资,把茶油、香猪、龙骨花、火麻等深加工项目引进到县工业园内落户生产,打造成为巴马县的生态特色农业加工示范园区。同时,一手抓新基地创建,一手抓现有基地管护。突出东山、西山、所略、燕洞等重点乡镇为主的火麻、龙骨花、杂粮基地创建及管理,着力打造一批火麻、龙骨花专业村和重点村;继续抓好管护技术措施的推广,努力提高火麻、龙骨花、杂粮等的单产,增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聘请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到巴马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巴马县有机生态特色农业开发;按照“公司化生产,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及认证工作,为通过GAP基地认证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打好基础;以年产20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宣传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香猪生产,扩大种群规模,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4.3 加大农业招商,增强发展劲头

以农业招商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生态特色农业开发示范及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培育农业经济新亮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推农业产业发展[1-2]。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的招商力度,利用社会资金优势,实行基地种植、规模化发展,使生态特色农业种植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加强对开工在建、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的发展,如年产20万头原种香猪生产基地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等的跟进服务工作,力争早日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组织力量搞好农业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力求早上项目,多上项目,增强全县农业发展劲头。

4.4 培植龙头企业,完善运行机制

农产品加工企业担负着连接群众生产的责任,也担负着支持农户发展生产的重要责任。在引导和培植过程中,将本着“企业壮大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理念,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使基地建设上规模,满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原料生产需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使其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效益上水平;同时,积极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模式。一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规范产加销三方责权利,解决“同体不同心”的问题。二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突出强调“谁建设基地,谁提供服务,谁收购产品,谁获得利益”。三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实行“分工协调,有偿服务”,由龙头企业向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支付服务费用,使一个产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四是处理好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与农产品产销的关系[3-4]。按照行业分工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建设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群众进入市场,使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5-7]。

4.5 抓好品牌创建,促进质量提升

以龙骨花、火麻、杂粮、无公害蔬菜、粳米等巴马特有农产品为着重点,以商标注册、加工包装为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巴马县农产品知名度,促进销售畅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进一步抓好农业综合执法、动物检疫防疫、兽医卫生和渔政管理等行政执法力度,维护农资、兽药、饲料等市场秩序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为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经营环境;以取得巴马香猪、火麻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为契机,开展巴马香猪、火麻及其系列产品打假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生产加工及供销市场,维护巴马特色农产品声誉[8-9]。

5 结语

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因为其鲜明的巴马长寿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能够因势力导,找对症结强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将成为推动巴马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笔者不断深入调研,提出科技投入、组织经营、项目招商、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等应对措施,切合巴马县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切实可行。

6 参考文献

[1] 廖静,刘振东,廖倩.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19-321.

[2] 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2-126.

[3] 张冬梅.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障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03-206.

[4]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2):114-117.

[5] 肖忠东,周密,孙林岩.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65-69.

[6] 周小萍,陈百明,卢燕霞,等.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3):303-307.

[7] 王继军,谢永生,卢宗凡,等.退耕还林还草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1):134-137.

第2篇

关键词:怀来县;特色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怀来县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千里桑洋,唯富怀来”之誉。充分发挥怀来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怀来县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怀来县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1、气候资源条件

怀来县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400mm,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日照数为3018小时,年无霜冻期150天,平均日温差高达12℃,对农作物、果品积累干物质和糖分非常有利。

2、农业资源条件

怀来县农业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50万亩,经济林面积47万亩,各类果品达3科、55属、360多个品种,年产干鲜果品13万吨,无公害蔬菜12万吨,是全国经济林建设百强县之一、河北省首批粮食基地县、省级“双环”菜篮子基地县、全国最大的杂交谷子种子繁育基地、“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

3、区位条件

怀来县地处冀西北,东临北京,西接晋蒙,是沟通京津与西北地区的主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是河北省实施环京津发展战略的“金三角”之一、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之一,张家口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京包线、丰沙线、大秦线、沙蔚线及京张城际铁路纵横全县,京张、京化高速、110国道、宝平、康祁等国道、省道贯穿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出行极为便利。

二、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特色农产品种类和产量增加

种植业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7万亩,粮食产量达15万吨,蔬菜产量13万吨,推广了芹菜、大蒜、豆角、大葱、西红柿、茄子、甘蓝等优势品种30个系列150个品种。林果业方面,发展迅速。葡萄种植几乎覆盖所有乡镇,葡萄产业已成为全县独具特色、链条完整发展巨大的龙型产业之一,其它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初具规模,如苹果、梨、桃、金丝小枣、核桃等。畜牧业方面,持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

2、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按照农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重点扶持了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怀来双大食品、河北鸿润食品、中国长城葡萄酒、容辰葡萄酒园、河北沙城家和酒业、怀来华宇食品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农户面广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了产业化龙头项目、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带动了农民增收。

3、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

建立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产品涉及粮食、蔬菜、果品、畜禽等,分布于全县的11镇、6乡(其中1个回族乡)、279个行政村,重点发展了龙眼葡萄、八棱海棠、金丝小枣、石片黄杏、横岭核桃、草庙子国光苹果、东八里“富士”、北新堡鸭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项目,围绕葡萄酒文化旅游,规划发展了“一群两带”60个葡萄酒庄、酒堡的建设,这些项目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4、培养了一批比较知名的特色农业品牌

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原产地品牌方面,“官厅湖”和“暖泉”鲜食葡萄、八棱海棠、旧庄窝金丝小枣、石片黄杏、横岭核桃、草庙子国光苹果、东八里“富士”、北新堡鸭梨、老君庄草莓、紫皮大蒜等弛名长城内外,紫皮大蒜不但在北京、张家口、内蒙享有盛名,还出口日本、加拿大和美国。企业品牌方面,长城牌干白、干红系列葡萄酒先后80多次在国内外获奖,被誉为东方美酒;家和牌干白葡萄酒获1999年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容辰庄园生产的干白、干红葡萄酒并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国宴特供酒;龙徽牌怀来珍藏葡萄酒成为上海APEC会议专用酒。“谷兴源”牌“桃园贡米”以其品质优良、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赢得了消费者的特别青睐,实现了怀来农产品进入全国大型连锁超市零的突破,提高了“张杂谷”在京城的知名度。

三、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超前意识不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缺少明确的认识,在接受新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时心存疑虑,大都持观望、等待的态度。在宣传、指导、规划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造成农民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有些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发展壮大,缺少市场竞争力。

2、组织化程度不高

从生产领域看,缺乏商标、专利、订单等方面法律保护。从生产上看,市场竞争充分性和有效性只表现在农民之间的竞争,许多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不密切,原料生产者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原料质量没有保证。在销售上,未形成合力、集团销售,无序竞争,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再者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尤其是专业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推广新技术、引进资金、维护农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有些主导产业专业协会尚未建立,已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也尚需完善。

3、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从农田到餐桌,生产环节多、周期长,影响安全因素涉及到产地、生产过程和采收储运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大都存在控制技术复杂、评价污染手段有限、检测强度不够、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势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单独面向市场,缺少统一的管理和检测,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农业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带来严重损害。

四、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认识

发展特色农业,首要的是转变观念,重视特色农业,将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融为一体,赋予农业以新的内涵,将农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按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制订科学合理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时,必须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给予重点的政策倾斜,并保证各项规划和政策的落实,让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切实得到实惠,并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户对特色农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及其务农的积极性。

2、培育壮大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要实行扶强扶优,按照谁有本领谁牵头的原则,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选择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要实施重点管理和指导,并从财政、税收、物资、技术、外贸出口、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积极倡导“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特色农业向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使农民与企业、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结合起来,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承担。

3、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基础设施、良种供应、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体系等建设,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幅射带动周边地区。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要进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检测,全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全面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普及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带动标准化进入千家万户。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创立立地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太行山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20121302)

参考文献:

[1]刘生瑞.环县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与措施[J].甘肃农业, 2004,(08)

[2]姜 谓.建平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6-17

[3]何国祥,李挺盛,吴福音,等.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现状和对策[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第3篇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