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产业布局;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等特征[1]。发展具有地理、传统优势的特色农业是农业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2]。甘肃省地域狭长,生态类型多样,形成了马铃薯、蔬菜、草食畜牧业、中药材、优质林果、制种六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产业规模小、同质化明显、标准化程度低、农业合作组织管理成效不明显,以及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辐射能力弱、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不足、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集成化信息服务程度不高、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生态农业发展亟待加强等问题。

1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动态

1.1国外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动态。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近70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在产业化经营模式、社会服务保障、农业科技转化、教育推广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可供参考的经验。如采用合同制、企业集团一体化经营、农业合作社、农业协同组织等产业化经营模式[3];注重法律保障,提供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等社会化服务保障[4-5];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科研,兴建农业科技园区等促进农业科技转化[6];制定农业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技能培养,普遍推行“证书制”,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1.2国内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动态。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行探索与实践,比较成功的典型有山东寿光蔬菜、云南花卉、内蒙古奶业等。目前,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多hm2,年产量450万多t,产值约48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成为寿光市的重要产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村一品”经营新格局[7]。组建了市、镇、村三级农业服务推广体系,引进高新技术成果430项,有力推动了蔬菜产业化发展[8]。云南创造了全国闻名的“云花”品牌,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花卉进出口贸易地[9]。2017年云南省的花卉种植面积达10.4万hm2,总产值503.2亿元[10]。全省从事鲜花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的企业达2000余家,拥有100多万从业人员[11]。已初步形成以鲜切花,盆花等观赏花卉;灯盏花、石解等药用花卉等种植区域布局[12]。“公司+基地+科研院校”“公司+花农(花农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等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提高了花卉产业种植与市场契合度,并衍生出花卉旅游业、花卉文化、花卉养生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生产存量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3]。2017年,内蒙古奶牛存栏210万头,牛奶产量693万t,均居全国第1位,产能约占全国行业总水平的1/5[14]。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等地区为核心,以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盟等地区为基础,横跨东西、覆盖全区的优势加工企业聚集带和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了伊利、蒙牛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上市企业,分别位列全球乳业20强榜单第8位和第10位,行业优势明显[15]。“公司—奶站—奶户”“奶联社”、公司制奶场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各有优点,互为补充,成效显著[16]。

2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2017年,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72.2万hm2,总产量260万t,面积与产量均列全国第二位,是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及加工的重要基地。生产布局上,初步形成中东部高淀粉型及鲜食型马铃薯基地、河西走廊灌区及沿黄灌区休闲食品与全粉加工型马铃薯基地、陇南与天水早熟鲜食型马铃薯基地和高海拔冷凉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四大优势生产区域[17]。营销能力持续提升,建成马铃薯交易市场60多个、购销网点3000多个,有运销大户4000多户,营销从业人员10万多人[18]。每年销往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的鲜薯达350万t,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西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19]。在加工方面,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0多家,每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0多万t[20],形成精淀粉、全粉、速冻薯条、变性淀粉4类加工链条。品牌优势凸显,全省共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近40个,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产品5个,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的有临洮县的“腾胜”牌、安定区的“鲁家沟”牌、陇西县的“清吉”牌马铃薯、通渭县的粉丝以及安定区的超兴精淀粉等[21]。2.2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甘肃蔬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优化,基本形成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优势产区[22]。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56.98万hm2,总产量2106.47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8位和第17位。其中设施蔬菜生产净面积达10.93万hm2,产量579.71万t,占全省蔬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9.18%和27.52%。全省有蔬菜加工企业485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个,年加工能力达840.7万t,实际加工量618.49万t。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果品烘干房0.2万座,烘干能力0.4万t。有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104家,蔬菜保鲜库82家,规模较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t,交易额达58.5亿元,形成了以定远为中心的冷链集散中心,实行子母商标管理,采用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管理模式。2.3草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陇东地区、河西走廊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年出栏肉牛占全省62%;以河西走廊、中部(白银、兰州、定西)、南部(临夏、甘南)为主要产区的肉羊产业带,年出栏肉羊占全省87%。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3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2家,涉及肉类加工企业42家,乳品加工企业30个,草产品加工企业74家,饲料加工企业60家,紫花苜蓿加工厂20多家、皮革加工企业3家。在全省各地分布着“靖远羊羔肉”餐馆800余家,“德赛”“首曲”加工羊肉成为甘肃品牌产品。2.4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2017年,甘肃中药材播种面积30.10万hm2,总产量123.26万t[23],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有重点药材品种267个,占全国比重为75%,其中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居国内前列,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陇南和定西市。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180万t,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4以上。驰名中外的当归种植面积近1.33万hm2,年产2万多t;党参1.1万hm2,年产1.5万多t;红(黄)芪种植面积将近1300hm2,年产达600t。冬花、贝母、柴胡、防风、甘草、杏仁等也都是甘肃重要的出口创汇药品。中药制成品也正向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省中药材加工企业574家,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04家,通过GSP认证的中药材标准化营销企业470家。2.5优质林果产业化发展现状截止2017年底,全省林果总面积157.7万hm2,总产量680万t,总产值267.7亿元[24]。形成了天水—陇南优质元帅系苹果基地、陇东优质富士系苹果基地、陇南大红袍系花椒基地、陇南优质核桃基地、河西走廊无公害葡萄基地、沿黄灌区无公害枸杞基地、陇南优质油橄榄基地等。其中,苹果产业优势最为显著,全省有18个部级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主要分布于陇东、陇南和中部地区[25]。建有6个省级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扭转了苗木依赖外调格局。有7家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产品90%以上出口。“静宁苹果”“平凉金果”获中国驰名商标,“花牛苹果”“庆阳苹果”“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10余个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6制种产业化发展现状。甘肃省是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全国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2016年,制种玉米种植面积10.8万hm2,年产量约60万t,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的49.5%和40.7%,均居全国首位[26]。目前全省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390家,其中杂交玉米种子企业116家、杂交油菜种子企业5家、马铃薯脱毒基础种薯企业18家,全国种业50强中从事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企业均在甘肃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全省有种子加工企业15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43家;有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13个,玉米果穗及籽粒烘干线217条,成套生产线96条,种子年加工能力60万多t,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

3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产业规模小、同质化明显,标准化程度低。一是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主要是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企业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小农经营还比较普遍,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推进速度较慢、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不利于特色产业加工及国际贸易,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产业同质化明显。部分地区简单复制外地成功经验规划当地特色产业,难以形成竞争性强的优势产业。三是生产经营方式落后。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3万人,仅占农业从业人数的0.2%。科学种植理念和技术在普通个体种植户或养殖户身上尤为欠缺。3.2农业合作组织管理简单粗放,成效不明显。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农业合作组织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社无合作的现象普遍,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据统计,全省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大多数农业合作组织主要由农民组成,经营管理理念、知识缺乏,导致合作社制度规定不健全,运作机制不顺畅,短时间难以盈利。部分农业合作组织成立时情绪高涨,但成立后经营不善,无法实施利润返还或按股分红,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显著下降,难以有效为农民服务。3.3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辐射能力不足。一是甘肃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人才基础薄弱,大部分劳动力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过来,缺少高层次的科技、管理和营销人才,在技术创新和组织运营管理方面能力较弱,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能力不足,大大限制了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效应。三是融资渠道狭窄,抗风险能力低,产业升级缓慢。3.4产业链短,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全省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进入流通领域,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比重较低。同类小型加工企业数目多、生产工艺简单,附加值低,资金周转周期长,降低了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如全省生产的马铃薯70%~75%直接用来食用或粗加工淀粉、粉条或者饲料;苹果仍主要以水果形式出售。奶业也只有“庄园”一枝独秀,且仅占据省内市场。其他产业加工转化能力更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仅40%~50%,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已达到90%左右。3.5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要求。甘肃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集成化信息服务程度不高。农产品普遍缺少产地储藏、保鲜设施,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流通成本高,冷链建设、加工配送等各环节衔接不够,导致产后损耗大、品质难保障。缺乏及时、有效、全面的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农户和加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敏感,造成部分农产品生产规模盲目扩张和产品集中上市。3.6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生态农业发展亟待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已有规定不明确,操作性差,难以推广实施。对质量安全不合格农产品处罚力度过轻,生产者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农兽药残留超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存在。大部分特色农产品缺乏反映自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偏低,不利于高标准、规模化拳头产品的培育,影响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制约龙头企业乃至整个特色产业的发展。

4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现状;发展

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农业政策得到了推广,而特色农业是我国新兴的一个名词。特色农业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农业,它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特色农业主要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就是根据当地特有的品种而发展出来的特色农业,例如内蒙草原牛肉干和吉林梅花鹿等;第二类就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具有创意性质的农业,例如景观农业和休闲农业等。以下将着重探讨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一、特色农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以农业为基础的省份众多,本文以山东省和吉林省为例来分析我国的特色农业,并总结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1.山东省。山东省拥有多种形态的地形和特殊的气候资源等,目前已经拥有发展良好的特色畜牧业,并逐渐转换为其农业的一大优势。山东省的特色畜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200亿元以上,占全国特色畜牧业的12%,其中家兔存栏出栏数量分别为5137万只和10850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水貂年出栏数量为2000万只以上,居全国首位,蜜蜂养殖在全国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了推动山东特色农业的发展,山东省政府还印发了《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0]33号)等文件,以特色农业为农业发展的新切入点,企图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全省设立了五个保护区培育出新型品种多个,逐渐形成了特色养殖“沿海一线”、综合发展的局面,为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吉林省。吉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著名的“东北三宝”,即人参、鹿茸和貂皮,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特色农业。截止目前,吉林省的毛皮动物养殖已经达到165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省内的大规模狐、貂皮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以上。梅花鹿也是吉林省的一大特色,长春市双阳区是公认的“中国梅花鹿之乡”,省内鹿茸加工年产值达到8亿以上。同时林蛙养殖也逐渐成为一大特色,目前全省林蛙养殖4000条,产林蛙油160吨,年产值到达20亿以上。2009年,桦甸市成立的中国长白山特产商品城,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林蛙产品市场,其林蛙产品量大质高,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远销到新加坡、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地区,为该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市场和财富。

3.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由山东省和吉林省的特色农业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特色农业主要以蜂、蚕、鹿养殖和毛皮动物养殖为主,这些养殖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拥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具有当地的特色性质,已经逐渐形成了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二、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

在“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农业部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确保”的刚性约束上,对于我国特色农业虽然没有体现过多的政策,但也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并具体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引领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形成”。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传统的农业产品优势已受到极大的威胁,而特色农业产品逐渐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风向标。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刻不容缓。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牢牢抓住特色的本质。特色农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农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具有传统农业不具备的特色,因此要发展特色农业,首先要牢牢抓住其特色的本质,这主要表现在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开发出特色的产品,将当地的文化内涵附加到农产品当中,采取当地特殊的加工工艺和营销模式等等,同时还要瞄准市场先机,抓住市场需求,对农产品不断进行开发和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业。

2.减小对农业资源的占用量。“十二五”规划对我国传统农产品的占地面积和产量做了最低要求,这就要求保证农业资源有限用于传统农业,使得分配给特色农业的资源有限,因此,发展特色农业要优先发展占用农业资源少的特色农业,这样的特色农业才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并拥有广阔前景。

3.避免盲从,偷换概念。特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并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这就使得许多地区盲目跟从,甚至偷梁换柱,对传统的农业进行表面包装视为发展特色农业,忽视了特色农业的内涵。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保持特色,无论是以文化服务附加为主还是以创业农业为主,都要认清特色农业的本质,否则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并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结果知识劳民伤财。

4.减小对生态的损害。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特色农业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特色农业能够自身对生态进行修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即利于环境的保护,也利于生态农业自身的发展,这不仅要求先期对所选的生态农业进行环境评估,淘汰不合时宜的生态农业方案,而且还要在后期运营中不断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解决。总之,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农业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综上所述,我国特色农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但局限性有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未来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要牢牢抓住特色的本质,以减小对农业资源的占用量为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实质上入手,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特色农业将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最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1]刘彦,张旭等.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产业透析,2012,(16):7~10.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怀来县;特色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怀来县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千里桑洋,唯富怀来”之誉。充分发挥怀来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怀来县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怀来县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1、气候资源条件

怀来县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400mm,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日照数为3018小时,年无霜冻期150天,平均日温差高达12℃,对农作物、果品积累干物质和糖分非常有利。

2、农业资源条件

怀来县农业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50万亩,经济林面积47万亩,各类果品达3科、55属、360多个品种,年产干鲜果品13万吨,无公害蔬菜12万吨,是全国经济林建设百强县之一、河北省首批粮食基地县、省级“双环”菜篮子基地县、全国最大的杂交谷子种子繁育基地、“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

3、区位条件

怀来县地处冀西北,东临北京,西接晋蒙,是沟通京津与西北地区的主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是河北省实施环京津发展战略的“金三角”之一、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之一,张家口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京包线、丰沙线、大秦线、沙蔚线及京张城际铁路纵横全县,京张、京化高速、110国道、宝平、康祁等国道、省道贯穿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出行极为便利。

二、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特色农产品种类和产量增加

种植业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7万亩,粮食产量达15万吨,蔬菜产量13万吨,推广了芹菜、大蒜、豆角、大葱、西红柿、茄子、甘蓝等优势品种30个系列150个品种。林果业方面,发展迅速。葡萄种植几乎覆盖所有乡镇,葡萄产业已成为全县独具特色、链条完整发展巨大的龙型产业之一,其它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初具规模,如苹果、梨、桃、金丝小枣、核桃等。畜牧业方面,持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

2、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按照农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重点扶持了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怀来双大食品、河北鸿润食品、中国长城葡萄酒、容辰葡萄酒园、河北沙城家和酒业、怀来华宇食品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农户面广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了产业化龙头项目、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带动了农民增收。

3、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

建立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产品涉及粮食、蔬菜、果品、畜禽等,分布于全县的11镇、6乡(其中1个回族乡)、279个行政村,重点发展了龙眼葡萄、八棱海棠、金丝小枣、石片黄杏、横岭核桃、草庙子国光苹果、东八里“富士”、北新堡鸭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项目,围绕葡萄酒文化旅游,规划发展了“一群两带”60个葡萄酒庄、酒堡的建设,这些项目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4、培养了一批比较知名的特色农业品牌

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原产地品牌方面,“官厅湖”和“暖泉”鲜食葡萄、八棱海棠、旧庄窝金丝小枣、石片黄杏、横岭核桃、草庙子国光苹果、东八里“富士”、北新堡鸭梨、老君庄草莓、紫皮大蒜等弛名长城内外,紫皮大蒜不但在北京、张家口、内蒙享有盛名,还出口日本、加拿大和美国。企业品牌方面,长城牌干白、干红系列葡萄酒先后80多次在国内外获奖,被誉为东方美酒;家和牌干白葡萄酒获1999年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容辰庄园生产的干白、干红葡萄酒并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国宴特供酒;龙徽牌怀来珍藏葡萄酒成为上海APEC会议专用酒。“谷兴源”牌“桃园贡米”以其品质优良、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赢得了消费者的特别青睐,实现了怀来农产品进入全国大型连锁超市零的突破,提高了“张杂谷”在京城的知名度。

三、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超前意识不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缺少明确的认识,在接受新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时心存疑虑,大都持观望、等待的态度。在宣传、指导、规划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造成农民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有些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发展壮大,缺少市场竞争力。

2、组织化程度不高

从生产领域看,缺乏商标、专利、订单等方面法律保护。从生产上看,市场竞争充分性和有效性只表现在农民之间的竞争,许多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不密切,原料生产者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原料质量没有保证。在销售上,未形成合力、集团销售,无序竞争,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再者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尤其是专业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推广新技术、引进资金、维护农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有些主导产业专业协会尚未建立,已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也尚需完善。

3、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从农田到餐桌,生产环节多、周期长,影响安全因素涉及到产地、生产过程和采收储运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大都存在控制技术复杂、评价污染手段有限、检测强度不够、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势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单独面向市场,缺少统一的管理和检测,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农业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带来严重损害。

四、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认识

发展特色农业,首要的是转变观念,重视特色农业,将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融为一体,赋予农业以新的内涵,将农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按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制订科学合理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时,必须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给予重点的政策倾斜,并保证各项规划和政策的落实,让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切实得到实惠,并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户对特色农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及其务农的积极性。

2、培育壮大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要实行扶强扶优,按照谁有本领谁牵头的原则,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选择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要实施重点管理和指导,并从财政、税收、物资、技术、外贸出口、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积极倡导“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特色农业向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使农民与企业、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结合起来,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承担。

3、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基础设施、良种供应、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体系等建设,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幅射带动周边地区。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要进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检测,全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全面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普及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带动标准化进入千家万户。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创立立地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太行山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20121302)

参考文献:

[1]刘生瑞.环县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与措施[J].甘肃农业, 2004,(08)

[2]姜 谓.建平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6-17

[3]何国祥,李挺盛,吴福音,等.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现状和对策[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特色农业 发展路径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18-02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通过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规模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格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现代农业逐步转换,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对农业加大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特色农业“十二五”规划的无公害、有机食品、原产地标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注册认证步伐加快,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很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市场集散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政府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受历史和地域条件的制约,产业经营起步晚、生产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等因素影响,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更好改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经营利用率低,农业用地减少幅度大

各地政府由于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低,使得农用土地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土地利用不充分。二是垦殖指数偏高。三是土地生产率偏低。四是耕地减少程度加剧。并且,由于对森林资源掠夺性采伐利用,重采轻造,疏于管护,导致各地政府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大,坡地侵蚀损失程度高,土地砂石化迅速扩展,土地肥力严重降低,都严重影响各地政府特色农业的发展。

2.特色农业产量、品质及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因素影响,各地政府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名牌产品产量低,知名品牌少,品牌效益差,既不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又不能准确市场定位,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小,导致人均农户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

3.特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不健全,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尽管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战略,但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扶持政策相比,由于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效益显现缓慢,导致政府扶持政策出现偏弱。缺乏强有力的推手促进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导致管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严重浪费,对特色农业市场、农民合作主体培育不充分,致使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劲探析

特色农业发展是在政府统筹人力物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当地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是基本定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基本目标,如何统筹土地资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等要素,切实加以有力的政策引导,综合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等各环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1.做好规划布局,加快各地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布局各地政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合理规划各地政府农业用地,实现各县市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形成产业布局优化、生产企业集聚、土地利用节约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各地政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使特色农业产值超过各地政府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2.做好基地建设,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针对各地政府特色农业自身发展基础差的特点,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多成份、多行业、多层次的资源参与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投入,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避免利益冲突导致竞争优势分散。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支持生产企业、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村种养殖能人创办专业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原材料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链条式发展。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需求,努力构建龙头企业良性发展平台。

3.做好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提高各地政府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围绕市场研发产品。通过政府引导,积极组织企业家、种植户到特色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内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提高当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各地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合理高效规划项目、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前景好、消费需求潜力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培育适宜本地种养殖、加工的农业优势产业,突出产品特色,实现以特取胜,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二是依托产业培育市场。

现代特色农业正是在传统的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环境和特色农产品优势,按照高效、优质、环保等要求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尽管起步晚,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工业产业的落后,才使当地具有地理和环境的优势条件,无论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劲怎么选择,环境保护首先是先决条件,优质的土壤、水源和空气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环保质量,有质量才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竞争力才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使传统农业与现代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 王宇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J]. 新长征. 2004(1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农业水利建设,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良种引进推广,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和地膜覆盖等科技增粮措施,加大示范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力度,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量,保持人均有粮稳中有增。

1继续推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

根据市场和价格因素适当调整农业结构,继续扩大核桃、甘蔗、水果、蔬菜、山地鸡等特色品牌农业发展规模,使其由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确保农民增收。继续加大信息引导,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生产者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2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鼓励和支持

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做到在数量上加快培育一批、在质量上迅速提高一批、在运作机制上规范一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解决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问题,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纽带。

3大力引进、扶持农业龙头

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全力推进茶叶、蔬菜、核桃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通过发展延长产业链,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全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特色产业规模不大

特色产业发展并不明显,畜牧产业因市场行情波动影响,生产量有所下降。柑桔种植面积没有更大突破。镇内产品想要取得区域优势、立足市场,还得不断做大做强。

2龙头企业引进、扶持不够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问题;建议;云南景谷;碧安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0-02

根据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的战略部署;省九届二次全会强调“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有利于推动景谷县碧安乡现代农业发展,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生物产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布署和安排,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 碧安乡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普洱市景谷县碧安乡位于景谷县西南部,距县城129 km,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山区乡。碧安乡政府驻地勐主街,勐主街坐落在葱翠碧绿的碧岭山脚下,碧岭是无量山的余脉,澜沧江、威远江、小黑江从勐主街的东西南三面环绕流过。勐主坝四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故有“小昆明”之称。最高海拔(勐主大山)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平均海拔1 291.5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雨量1 390 mm。境内群山起伏,箐深林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林业用地面积75 253 hm2,森林覆盖率71.8%,活立木蓄积量646.208 万m3;全乡国土总面积972.8 km2,耕地面积2 620.07 hm2,其中:水田949 hm2、旱地1 671.07 hm2,有效灌溉面积574.87 hm2。辖勐主、上寨、窑房、云中等16个村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乡有农业户5 630户,23 08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 455人。杂居着汉、彝、傣、回、布朗等12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4.58%。2014年末,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3 973.33 hm2,农村经济总收入9 43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378元,农民收入以粮食、松脂、野生菌为主,粮食总产量11 616 t,人均有粮355 kg。

1.2 未来发展思路和重点

全l产业总体规划为主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烤烟、畜牧业、黄栀子、茶叶、橡胶。抓好传统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发展特色养殖业――回族特色产品腊鸭、烤烟、黄栀子,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养殖业、林业、烤烟、勐主大山茶、黄栀子、橡胶等产业。形成以烤烟、蔬菜、畜牧、茶叶、黄栀子、药材、橡胶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农业[1-2]。

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2.1 蔬菜产业

碧安乡蔬菜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蔬菜产业是碧安乡走产业化发展、促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碧安乡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碧安乡境内最高海拔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水量1 390 mm,无霜期长达360 d,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澜沧江、威远江流经境内形成低热河谷气候,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商品蔬菜的良好气候条件。二是洁净的自然生产环境。碧安乡方圆60 km内均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碧安乡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4]。

2.2 生物药业

近年来,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生物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黄栀子(1 333.33 hm2)、砂仁(333.33 hm2)、重楼(10 hm2)、黄精(13.33 hm2)以及茯苓等生物药业。

2.3 橡胶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橡胶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橡胶1 602.2 hm2。

2.4 咖啡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咖啡种植326.13 hm2。

2.5 茶叶产业

2015年末全乡统计茶叶种植面积560.53 hm2,其中采摘面积为246.67 hm2,总产量为300 t,平均单产达到1 215 kg/hm2。

2.6 畜牧产业

2015年末全乡畜牧业基本情况:牛存栏8 503头,其中能繁母牛2 980头,出栏2 011头,肉产量146.803 t;猪存栏25 016头,其中能繁母猪3 319头,出栏21 013头,其中商品猪7 240头,肉产量1 071.663 t;羊存栏5 060只,其中能繁母羊775只,出栏1 214只,肉产量18.21 t。禽类存栏142 360羽,其中鸡存栏139 700羽,鸭存栏3 530只,鹅存栏660只,禽类出栏193 624只,肉产量290.436 t,禽蛋产量130 t。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干巴3 t,其中猪2 t、牛1 t。

2.7 水产业

渔业2015年末完成养殖面积62.67 hm2,水产品总产量1 075 t。其中:水库养殖面积23.33 hm2,产量150 t;池坝塘养殖面积39.33 hm2,产量560 t;稻田养殖面积50 hm2,产量35 t;江河捕捞330 t。大闸蟹养殖14 hm2。

2.8 烤烟产业

2015年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33.33 hm2,完成产量700 t,实现烟叶产值1 950万元。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历届碧安乡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总的看来,全乡还处在由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特别是实现全乡总体小康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

3.1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小康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3.2 短期内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

尽管全乡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等积极有效的工作,农民收入逐年有所提高,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问题,还面临较大困难。一是由于市场、技术、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增收的渠道少、路子窄。二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未形成规模和特色优势,而且还面临如何很好地与市场接轨、体现市场竞争效益的问题。三是当前全乡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价格低、生产成本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3 农业投入能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效益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传y农业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另一方面,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加上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落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政对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好的农业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由于资金缺乏难以付诸实施,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4 规模化生产需要与家庭经营出现了矛盾,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当前,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出发,小生产与大市场、传统经营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了一定矛盾,以家庭为主、小而全的小型分散的传统经营方式既不便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且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难以推广。同时,也制约了产业规模的形成,甚至在产业之间产生矛盾。

3.5 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

新的产业如烤烟产业培养已取得明显效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形成,但由于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农民担心烤烟产业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3.6 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疫病疫情能力弱

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队伍建设、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等方式需要加强。

3.7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连片开发仍然受制

主要问题仍然是土地的流转,特别是部分地方土地处于低效、无序和盲目流转。有的企业、公司租用土地不能依法、依规进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碧安乡围绕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早谋划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及措施,推动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迈进。

4.1 实现粮食生产连年增产

在粮食生产上,以提高复种率和单产的科技措施创新为主攻方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后碧安乡应切实抓好农作物高产创建、地膜覆盖、间套种、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

4.2 推动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使特色山地畜牧业渐显优势

2015年末全乡牛存栏8 503头,同比增长3%;出栏2 011头,同比增长5%。肉产量146.803 t,同比增长6%。猪存栏25 016头,同比增长5%;出栏21 013头,同比增长6%;其中商品猪7 240头,同比增长8%。羊存栏5 060只,同比增长3%;出栏1 214只,同比增长8%。禽类存栏142 360羽,同比增长5%;禽类出栏193 624只,同比增长5%。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同比增长5%;干巴3 t,同比增长5%。应继续发展林下草食动物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3 推动生物药业发展

今后5年,继续发展黄栀子、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等生物药业。

4.4 加强水产业发展

渔业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 175 t。其中水库养殖产量200 t;池坝塘养殖产量760 t;稻田养殖产量85 t;江河捕捞830 t,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大闸蟹养殖66.67 hm2,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4.5 发展烤烟产业

今后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666.67 hm2,完成产量1 500 t,实现烟叶产值4 000万元。

4.6 引进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碧安乡现有1家黄加工企业、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茶叶为毛茶,目前待引进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精加工企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5 参考文献

[1] 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2] 向明生,普雁翔,宋丽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3(6):119-122.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永善县属于山区农业县,而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现阶段永善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以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

1 高原特色农业概述

高原特色农业首先在云南出现,体现云南农业新时期发展的特点,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以及现代化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农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原特色农业具备新、名、特、精、优等特点[2],充分体现特色的本质,随着高原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12大品牌,大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 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属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种物质基础,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永善县中的自然资源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向,从而决定其优势面;自然资源极为有限,而技术、资金等可移动性的资源严重影响地区优势与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重视挖掘县外的自然资源,形成互补,以增加永善县的区域优势。

2.2 技术因素

高原特色农业属于永善县的高新技术产业形式,但是和常规农业比较而言,高原特色农业是在区域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农业技术进行建设,科技创新路线,凸显高原特色农业的特色。技术因素是培育高效益、高品质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决定性因素[3]。目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处于尚未成熟阶段,是因为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够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范围窄,尤其一些偏远山区还保留原始的耕种方式。为此,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农产品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永善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 花椒产业

花椒又称秦椒、汉椒等,是中国特有的香料,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花椒主要分为大椒和步椒2种,为良好的调味佐料,也可榨油,出油率在25%以上。花椒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加之又是品质上等的调味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而永善县由于受到干热河谷气候的影响,境内盛产花椒。永善花椒以其色鲜味浓、油性重、麻味十足,是独具特色的调味佳品。构建农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花椒产量。

3.2 魔芋产业

永善白魔芋属于高原特色农作物的一种,膨胀系数是80~100倍,用一袋28kg的魔芋精粉遇水膨胀后能生产出1t左右的食品,因此经济效益极高。白魔芋因其葡萄甘露聚糖含量高、粘度强、褐变轻、保型时间长,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抗逆性、抗病性优于其他魔芋品种。魔芋在工业领域应用广阔,目前已研发出魔芋的46种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石油、建材、化工、航天及航空等众领域,市场需求量极大。魔芋作为保健食品对人体诸多方面能产生高效的预防保健作用,如在防治胃病、减肥塑身等方面已得到体验者的广泛认可,有现代营养学家研究表明,魔芋的主要成分葡甘聚糖是当今最优质是膳食纤维,素有“第七营养素之称”。 特别是自2007年成立魔芋产业办以来,永善县魔芋产业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扩大魔芋的种植面积,增加魔芋产量,增加高原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

4 永善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

4.1 农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经营是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和做优的关键,它不仅有效地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还可以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永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具备起步晚、发展慢、数量小、规模小、带动弱及效益差等的特点,因此,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4];创建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将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4.2 重视科技与人才发展

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时代要求是产品应具备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特征,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最直接手段。通过优质、高产和低生产成本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依靠科技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份额与竞争力。换而言之,科技属于高原特色农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衡量因素之一。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骨干人才与组建团队,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水平,发展新型农民。

4.3 构建完善的市场流通机制

高原特色农业其实质是竞争性农业,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并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阶段,永善县的市场流通较为落后,对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导致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瓶颈,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需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增加市场竞争力,构建生产、销售、售后于一体的流通模式[5],做好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衔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对策

河南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源性大省,但是河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在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起了各国和各级政府关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更应该重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从而逐步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但最具权威的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即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农业产业集群即是在农村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主导性产业为中心,大量有关联性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集合体。

二、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河南在大力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从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类型来看,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区位优势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产业集群具有明显资源条件优势,区域性明显,特色性强,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或聚集资源条件独特的地区,或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河南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了小麦、棉花、大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如:信阳是河南省的禽类养殖基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与养殖相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种苗、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鸡舍、鸭舍建设、技术培训、禽蛋销售、肉鸡、肉鸭屠宰企业、对肉鸡、肉鸭下脚料的精深加工企业等从种苗的孵化到禽蛋销售以及到禽肉加工业等应运而生。但河南特色农业只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功能上联系并不紧密;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精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少。

(二)依托市场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这类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专业的市场,利用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有效的市场信息,围绕市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例如,河南南阳的西峡县是我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国家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对香菇生产实行区域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使香菇的生产供不应求。围绕香菇市场,西峡县已建立香菇专业乡镇15个、香菇专业村100个,建立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140个,总规模6500万袋。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3万户,占全县农户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香菇产业。从整体来,此类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较薄弱,合作较少而竞争激烈,易形成恶性价格竞争,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三)以大企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或农户进行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河南漯河的双汇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猪肉供应市场的控制。其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已覆盖河南全省及安徽、山东、陕西等周边其他省份,成为覆盖省去内农民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但河南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原因,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三、发展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依托特色资源,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

结合中原城市群、黄淮海平原和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的不同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供给保障、生态防护、景观美化、休闲观光等功能,打造以都市农业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增长极,形成不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集自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2)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建设规模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这一区域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工业精深加工链条的无缝对接为目标,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全力拓展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深度,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3)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建设生态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生态规律和绿色农产品标准要求,在这一区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型畜牧业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绿色粮油等的生产等。(4)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整合投资和产业融合,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结合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产业、人口、土地、村镇逐步集聚。

(二)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要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有利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集群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惠农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农业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农业大县的人均财力水平;依托项目主体,打造投融资平台,吸纳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

(三)扶植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产业关联上,既要着力扶植和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业企业优化组合、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我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省建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营销策划中心,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政府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后盾。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2)要制定优惠政策。任何一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扶持分不开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宏观调控。(3)做好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从资金、技术、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J].科技创业,2005(6):58-59.

[2]李志春.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的系统分析[J].南方农村,2006(4):45-48.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0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特色农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状况的分析,以江苏邳州为例,提出了特色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主体及基础、特色农产品种植信息化发展模式、特色农产品经营信息化发展模式、观光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 信息化 特色农业 发展模式

在2006年2月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信息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冯梅,2006)。实现农村信息化,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是影响到新农村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

现如今,“三农问题”、近十亿农民的生计已成为我国中央及地方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环球经济衰退、海外市场萎缩、消费力大减的现状,若要继续力保经济高速增长,当下需要做的是加强软式基础建设――为农村和城郊开拓信息高速公路,即实现农村信息化,提升农民的技术和信息交流,培育国内本地市场衍生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各地农村也都因地制宜的发展了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以信息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农业信息化与特色农业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带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农业各个领域和环节广泛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业层次,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信息化除了有利于农民接触新技术、使耕作现代化、增加收入和改善生计外,也能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曹俊杰,2008)。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较慢,信息化水平有待大力提升。

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曹俊杰,2008)。特色农业是指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吕火明,2002)。特色农业具有多种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一般来讲,按照其生产对象和提品形式进行分类:按其生产的对象可分为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水产业、特色加工业和特色服务业;按其提供的产品形式可分为产品型特色农业(如特色种养业)和服务型特色农业(如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等)。各类特色农业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有不同的模式(吕火明,2002)。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多种优势(如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可以带动多数农户从事这些产业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等。

邳州特色农业发展及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市东部,近年来地方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发展迅速,通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邳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大蒜、银杏及意杨和杨树各种林木。大蒜、银杏、板材及其相关产业等已经成为邳州的主导产业。

邳州市的大蒜种植是以宿羊山为中心向外辐射,是全国品质最高、产量最大的大蒜种植区。邳州大蒜产业档次不断提升,形成集生产、收购、冷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一体化水平。邳州24个镇中有18个镇种植银杏,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优质银杏生产基地。邳州围绕银杏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延长银杏产业链,形成了一大批银杏叶烘焙企业、银杏果加工企业及银杏生物制品企业。邳州林木资源丰富,主要有意杨、杨树等林木资源。依托于丰富的林木资源,板材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

综合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将邳州特色农业的类型分为:特色农产品(大蒜、银杏、板材林木等)种植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邳州按照省政府“村村通宽带”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工程,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业务的建设。邳州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为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健全政府网络,提升办公效率;积极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借鉴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建立了多个政府门户网站,如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政府网、邳州劳动就业网、邳州统计信息网等,这些政府网站既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窗口,增强了政府办事功能,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人民了解信息的渠道。

从邳州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来看,只是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拓宽了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信息化。其信息化建设模式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邳州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是来自多方面的,不论对于政府还是农民来说,发展信息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民使用信息化生产方式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特色农业信息化模式

(一)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主体与作用场

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来自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其他组织及农民四个要素。主体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场如图1所示。

首先,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关于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工作,仍应加大资金投资的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应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各个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通过信息化,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而要进行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特色农业中的涉农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信息化建设,将各类信息化技术和方法更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邳州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促进生产、加大销售和占有市场,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的工作,而且客观实际上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也带动了农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发展。这样的优势,作为企业目标很明确,比较贴近需求,能够形成激励机制。

其他组织是多种形式的,都是从农村合作组织,或者从其他涉农相关行业协会发起的,一般都是针对特色产业产生的。比如目前邳州市银杏协会、邳州市大蒜流通协会等,它们的优势是贴近需求、市场反馈机制、个性化服务。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助于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并且对于建构农业新型双层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生产小规模、经营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黄祖辉,2008)。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体。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农民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地搜寻、利用信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大转变。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农民当作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还需要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把农民吸引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与最终的决策者,让农村信息化真正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社会效应,提高信息化的社会效率。

(二)特色农产品种植信息化模式

邳州宿羊山镇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大蒜网上交易中心。通过网上交易中心,蒜农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大蒜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还可以完成大蒜购销交易。但这仅仅是农业信息化体系的部分内容。根据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特点,以信息化推动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智能决策系统。

为了对农作物当前的生长情况及环境情况有一个准确和实时的了解,需要对农田作物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土壤、水分等农作物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农田采集系统。气象信息系统应该把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业监测预报系统包括当前和历史的农田信息数据,如土壤成分、水分状况、生物状况、气候状况等。土壤肥料决策支持系统不仅包括世界上现有的肥料数据库,还应搜集农民所拥有的施肥经验。同时可以根据现有的农田状况和已有的数据库资料,提供合理的土壤肥料计划。农业科普培训系统及专家系统应包括培训农民各类种子种苗的基本情况,同时该系统还帮助农民分析农业区域的耕作习惯、土壤成分、气候特征、地域特点等及农田的现有情况,并帮助选择合适的种子种苗品种。此外,该系统可以让农民通过视频、音频方式,直接了解各种最先进的栽培知识和技术,系统还可以根据现有的土地等条件,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在病虫防治上,通过图片、文字方式系统介绍不同常见病虫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诊断方法、预防方法和救治方法。并可以根据农田采集的数据信息,判断现有农田的病虫信息,给出合理的病虫防治措施。

(三)特色农产品经营信息化模式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括加工、存储和销售。在邳州,对板材的加工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现代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竞争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时应搞好“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行“敏捷制造”的生产方式,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顾客需要及时进行定制生产。

以大蒜产业为例,经过几年的发展,邳州已涌现出一大批大蒜加工出口企业,产品从优质原蒜出口到糖醋蜜蒜、酸辣蒜蓉、蒜片、蒜油、蒜素等系列蒜制品。全市共建成大蒜储藏恒温库40多座。其中万吨以上就有10座,贮藏总容量超过30万吨。

同时,银杏叶的提取开发研制已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建成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9家,13条生产线,年产银杏黄酮250吨,内脂20公斤,银杏茶500吨,银杏生产能力占全国总量的80%。邳州还大力发展医药为主体的银杏产业,以列入国家863计划的清华大学口服胰岛素项目和三仪银杏制药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标志,生态医药成为邳州新型主导产业。开发研制银杏胶襄、银杏酮茶、银杏酮制剂、银杏口服液、银杏蜜、银杏润肤露等邳州特色产品,销售国内外市场。邳州已发展成为国家银杏中药材GAP基地。

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要推向市场,离不开电子商务系统。该系统是加工后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既起到产品宣传的作用,又可以扩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随着网络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邳州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众多国内外客商喜欢采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洽谈合作。

目前,在邳州各种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均有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大蒜为例,中国大蒜网根据当地实际要求,现提供的栏目主要有:内参资讯,仓单交易,现货交易,商务短信,会员中心,商务助理,商贸论坛,会员博客,报价中心,分析预测,数据统计,国际采购,国内买家,市场速递,交易评诉,企业展厅,媒体报道等。为网络商务平台的不同用户提供了综合集成化的服务。

伴随着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板材林、大蒜、银杏为支柱产业的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整个过程的信息化模式(如图2)。政府、涉农企业、农民以及其他组织在整个运行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进邳州特色农业信息化向前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观光农业信息化是特色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也是我国旅游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便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

现有的邳州旅游网只是作为介绍和宣传邳州旅游资源的窗口,还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农村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的服务业行业属性,休闲观光农业的主体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农民、游客、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休闲观光农业的三方关系如图3所示:农民为游客提供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为游客和农民做好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农民和游客的利益,做到促进当地观光农业的发展。

根据这种三方服务关系,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化就主要包括:旅游电子政务和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旅游电子政务,主要是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通过构建休闲观光管理网络和业务数据库,为农民和游客提供各类信息,从而建立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公共信息的平台,事先当地休闲观光旅游业务的处理和公共信息服务。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是农民采用信息化手段宣传促销休闲观光产品,加强休闲观光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效率,达到为农民创收的目的。

综上,中国农民虽有近十亿之多,但每处农村也非全部贫瘠。相反,不少地区的农村有丰富物产,各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也适合发展不同的特色农业。现在的问题只是欠缺技术和信息等市场主导的诱因及途径,把农村的资源与城市的需求,以及把城市企业的产品与农村对现代化的渴求配对起来。而农业电子商务,将会是把城乡之间连接上的桥梁,使农村成为城市企业的新兴市场,也使传统的农业迈向现代化和更具盈利能力,为双方造就商机。

参考文献:

1.冯梅.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步伐[J].宏观经济管理,2006(11)

2.曹俊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一村一品

一、相关概念

所谓“一村一品”即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以闻集草莓基地为例分析讨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发展之道。

二、阜阳市闻集镇“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0世纪末闻集镇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种粮大户土地整治、小农水工程、节水灌溉和扶贫项目,多项目配套建设,夯实了种植基地土壤改良、基本农田保护、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闻集镇的土地、人力、交通等优势,因地制宜编制贮备了一批农业项目,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安徽境内形成了“南有长丰、北有闻集”的草莓生产格局。“田楼粉丝”、“张湖青茄”、“段庄辣椒”、“野美西瓜”、“闻集娃娃菜”和“杨店金针菇”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相继建成。

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经济,一方面,提升了闻集镇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进程,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通过出租土地、到当地的种植基地工作提升了收入水平,促进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阜阳市闻集镇“一村一品”现代农业现状分析

(一)内部分析。(1)经营技术与专业人才。为顺应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闻集镇在传统种植工艺的基础上,引入了科学种植方式,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然而,调研结果表明,种植户普遍认为该技术作用不大,并指出其与当地人才培养少见成效有很大关系。截止目前,该镇缺乏相关的系统性总结,专业的人员培训机构以及相应的人才引流计划,造成了大批专业人才流失。(2)企业规模与交流合作。调研发现,60%的人认为当地特色农业规模经营陷入了恶性循环。过于分散的小规模企业严重阻碍了技术与人才交流;生产技术难以实现,专业人才匮乏又进一步导致经营规模的小而分散。同时,该镇特色农业发展过分依赖政府,导致种植户与基地只顾着闷头干,缺少认识和理念。(3) 企业定位与品牌效应。就调研结果来看,部分生产基地定位尚不明确,大多数局限于普通的实体销售,极少进行深入思考,如发展县域电商,打造中高端消费市场等。同时,调研数据指出,品牌建设的缺乏是制约当地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重要原因。自1999年当地草莓被评为国家绿色产品之后,品牌创建发展较为缓慢,以至其他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不足。

(二)外部分析。(1)销售范围。我团队经调查发现闻集镇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主在用于日常食用以及特产等用途,销售渠道少,销售范围窄。本来因为知名度较小、生产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闻集镇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情况一直不容乐观。而销售渠道少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产品的影响范围,导致闻集特色农业规模经营资金不雄厚,竞争能力自然不强。所以,闻集镇特色农业相关产业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扩大销售范围,增加产品种类,增强该地特色农业的竞争实力,从而加速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和进步。(2)市场环境。农产品消费市场总体说来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此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不快,这对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经营方式提出了考验,而且市场环境易受品牌知名度以及产品种类等因素的影响,闻集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的市场现状并不理想。面对经济危机渐渐消散,经济社会逐渐稳定,政府惠农政策逐渐登台的现状,新农村特色农业作为后起之秀,应当抓住时机,迎头猛赶 ,争取在其他普通行业忙于维持昔日繁盛场面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迎合消费市场,积极开辟新的消费群体。 (3)闻集镇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的支持

者――政府。闻集镇政府对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该地政府的积极申请下,该镇的草莓被国家农业部批准认证为绿色产品,绿茄、青椒被省农业委批准认证为无公害产品,这大大提高了该地特色农产品的地位;2)在政府的鼓励之下,该镇不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成立了各类专业协会;3)该镇政府还十分重视该地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为推进该镇特色农业规模发展,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项目;4)为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闻集镇也加快了发展重点特色农业的步伐,积极有效地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努力为当地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阜阳市闻集镇“一村一品”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于“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发展,政府参与其中往往是事半功倍。在优惠银行贷款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给予进一步的资金补充;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致力于打造当地品牌文化;将有关知识纳入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加强特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包括地质勘察等在内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体系;同时完善物流运输,促使闻集镇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稳步发展。推动村落间差异化发展,推动卫星城模式建设。主创一种或多种明星产品,以此辐射带动其他产品发展。

(二)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闻集镇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影响。“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认识,可有效促进当地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发展。对外来旅客,以开发标志性旅游产品、特产等以特色农业为题材的纪念品为主;对本地人则将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纳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并且在各村组、住宅区定期举办宣传交流活动,实现鼓励特色农业走入当地千家万户的目的。

(三) 引进“千县万村”电商工程,更好的“引进来,走出去”。阿里巴巴的“千县万乡”电商工程,通过地标性产业平台的建设,并帮助培养电商人才,指导企业开展网上分销批发和大宗交易,以实现真正的实体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从而可以实现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阜阳市闻集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将电商的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在县城周边,形成电商服务业、包装仓储物流相关产业和商品配套供应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县域电商。通过电商终端的发展实现服务到村的电商发展。从而带动当地农产品的营销与推广。

(四)综合提高企业数量与质量,加强企业竞争力。企业的数量是一个产业是否繁荣的最直接表现,提高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基地的数量会加剧竞争,会淘汰劣势基地,提高优势基地的地位,能够有效的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企业的质量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继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包括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质量的提高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从容应对竞争与风险,让企业的发展道路走得更远。应主动发挥人才强镇建设,鼓励更多的人开办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基地,同时为踏雪寻莓等基地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

(五)合理配置,加强设施建设和管护。良好的生产条件是种植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也是降低风险,增产增收的重要保证。要将规模经营户流转的耕地纳入农业开发项目范围,集中投入,实施路、田、水、沟渠综合改造,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村级组织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已建设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护,确保设施发挥,延长使用年限,降低再建设投入。此外,我们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农产品易坏,而保鲜技术的落后,更让农户损失惨重,加强仓储和保鲜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决定农户盈利与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六)建立供求信息及时反馈机制。把市场和生产连接起

来。我们调研中发现,种植大户各自为营的现象仍有存在,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和销售中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市场调研机制的匮乏导致市场需求信息不明了,而生产也多是考虑目前的市场状况,而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在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信息的滞后性,导致了农产品的滞销,投入时高价,而产出时低廉的现象普遍存在,也因此阻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合作机制和及时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着眼于未来,可以让种植者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人,牵着市场的鼻子走,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取胜。

(七)创新方式,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培养多元化高素质人才。农业部门要结合“联村联户,富民为民”活动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改进农技服务体系,突出服务重点,将服务对象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延伸,真正为粮食规模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向大户推介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市场营销理念,提升他们的素质;二是经营服务,以统一供种为重点,实施农资连锁经营,实行严格监管,及时将质优价廉农产品供应到田头;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帮扶结对,帮助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此外还要尽可能的创新生产方式,加强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真正实现科技化生产。人才的培养要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内部培训、专家咨询、外派考察等方式,实现相关的人才精英化,能力全面化。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但是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求。若想又好又快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必须首先努力编织一个高产高效、和谐美好的现代化大农业梦。而这个梦的实现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力推行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经营,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努力实现好好土地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福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阜阳市闻集镇规模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未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希望,也让我们发现了一些当前特色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们明白前进的道路漫长曲折,我们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孙丽华《闻集镇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8月

[2] 张冲《阜阳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综述》安徽农学通报2012年7月版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19-01近年来,商丘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化协调,粮为基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产业优势、农业效益、示范带动,力求在新、特、名、优上有所突破,努力打造商丘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以柘城县三樱椒、夏邑县食用菌、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虞城县红富士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

1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发展迅猛,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7年商丘市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开始建设以来,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特色产业基地。如夏邑县车站镇的食用菌,睢阳区李口镇、虞城大杨集的西瓜,柘城县胡襄镇,宁陵县孔集乡的三樱椒,宁陵程楼乡的温棚黄瓜,睢县城郊乡的芹菜,民权县花园乡的花菜,睢阳区郭村镇的脱毒马铃薯等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种植小区总数已由2007年的40个发展到现在的100个,总规模达到8万hm2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3 hm2。

1.2 特色农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品牌认证实现突破

通过一引二繁三推广,全市的名、特、优、新品种更加丰富,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不断增多。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7个,面积17万hm2;无公害产品119个,年产量100万t;绿色食品16个,年产量13万t。1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被河南省农业厅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0.3万hm2;注册生产的“龙雨”粉丝、“梁苑”番茄、“代庄”草莓、“故道情”牌香蒜等10个产品被评为“河南名牌农产品”。

1.3 区域特色初步显现,农业产业化集群稳步推进

传统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由原来零星的插花分布,向跨行政区域的片状、带状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带和产业群,一些主导产业已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如夏邑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以食用菌、果蔬产业化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以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河南金之荣食品有限公司等为支撑,以车站镇程大庄为核心基地,覆盖车站、王集、李集等乡镇的食用菌产业化集群。

1.4 产、供、销体系逐步健全,产业效应日趋明显

全市已初步形成以蔬菜、瓜果、食用菌及后续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84个。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企业57家,涵盖了粮、棉、油、菜、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年产值逾200亿元,带动生产基地逾200个、农户逾130万户从事规模生产,占全市总农户的22.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18%以上来源于产业化经营,优质特色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1-2]。

2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土地经营规模小,抗灾能力弱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分散、规模小,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区域种植;基础设施不配套,基地缺乏必要的水利、交通、用电等基础条件,特别是设施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3]。

2.2 政策扶持力度小,服务水平不高

商丘市是农业大市,国家、省和市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政策、资金扶持上都比较到位。但对特色农业扶持范围较小,扶持力度不够,资金少且分散。金融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和资金安全因素考虑,对企业和产业大户的信贷支持往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科技支撑力不强,部分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受资金、技术的影响,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弱。技术服务也往往注重产中,而对产前、产后服务缺少思路和办法,领域延伸、空间拓展不够,致使一些特色农产品关键技术到位率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贮藏加工应用率低,特色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4]。

3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快推进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产业基地建设

借鉴商丘市农村土地“小块并块大块”互换流转成功经验做法,在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两不变”原则(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小并大”工作。注意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吸引外来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生产。

3.2 扶持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充分利用现有龙头企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一批有优

(下转第321页)

(上接第319页)

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发挥大的带动力,推动商丘市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帮助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深度加工、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

3.3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立足现有品牌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一方面加快建立、完善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生产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完善现有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和控制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保护名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3.4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着力抓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鼓励农技人员采取离岗、兼职等形式创办或以技术入股领办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培训等惠民工程,重点提高规模化基地种植大户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骨干农民。

3.5 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

加大对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政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引领,统筹协调;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和财政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全胜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1(8):192-194.

[2]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66.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3篇

一、我国特色农业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农产品供给也具有一个新的现状:第一,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转变。经过长期努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2500万吨的水平,粮食总量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大多数农产品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第二,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长期以来,农业政策致力于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增加供给,农业发展受耕地、水资源等的制约非常明显。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解决温饱问题后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农业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正在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第三,农业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已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第四,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向依靠结构调整和提高报酬收入转变。1978年以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占80%以上,而农业收入又主要来自于粮食生产。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主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等,实现农民增收。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民的新增收入已逐步转为以报酬收入和养殖收入为主。

二、特色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它既包含产业规模,也包含体制和组织的创新。

(二)特色农业的特点

1、独特性。特色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独特品质,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特色农业区别于常规农业的显著标志,产品的优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特色农业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人无我有”主要是指产品品质、产品上市的时间、经营规模、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指在竞争对手也有条件生产和提供同种特色产品的条件下,自身的特色农产品质量更好、服务更完善。

2、多样性。从经济合理性方面来看,特色农业不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需要,而是满足人们更高的、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反映出不同的特色农产品需求,从而对特色农业提出新的要求和内容,这是特色农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市场基础。

3、规模性和高效性。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报酬递增的规模经济。特色农业最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它既要求资源的利用率高而且可持续,也要求资本的回报率高。

三、如何发展我国特色农业

(一)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四个原则。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调整,推广标准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要健全市场网络,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三)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目前,国家已经研究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并开展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在如何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培育和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化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以及与农业科研单位的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势的品牌效应以及营销策略,解决农户的产后问题,及时为农户提前、产中服务,壮大现代农业规模。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保障我国特色农业发展

(一)对我国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

1、培养、发育一批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注重优势,保持特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产业带、产业群,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雏形。高效农业园区可以形成一体化的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带、产业群,从而聚优成势。这些具有一定规模、按产业化方式运作的新兴产业,将成为今后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

2、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高效发展农业。例如,在养殖业的发展中,针对家庭养殖存在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等突出问题,政府重点推进了养殖小区建设,逐步使农户家庭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依托养殖小区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推广高新实用技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水平。同时,以专业村为基础,政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和区域合作。

3、促进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结构调整的效果也主要由农业是否增效、农民是否增收来衡量。而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又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要积极争取国家对特色农业的投资力度。同时,要在各类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特色农业农田基本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

(三)加强特色农业收入补贴。开展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降低规模不适度风险。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即投入成本和项目的预期收益大小来权衡的。技术引入初期,农民充满对特色农产品的期望而大量生产;当技术被农民采纳后,部分农民又由于出现亏损而放弃新品种的使用。因此,政府应根据特色农业的耕种面积给予补贴。具体的操作可从技术引入到技术被农民采纳后的这一时期,补贴量由低到高递增,这既可避免农民受政府补贴的诱惑一哄而上,又可以刺激那些经营特色农业失败的农户继续使用新技术。这种补贴方式有利于形成规模经营,但不利于农民的收入分配。因为随着新技术的采纳,经营成功的农民将得到更多的补贴,造成贫富差距。因此,这种补贴方式宜在新技术引入初期采用。政府还可根据经营特色农业收入与以前农作物种植收入的差额进行补贴。当经营特色农业的收入高于以前的收入水平时,政府则停止对农民进行补贴。

(四)对农业支持方式的改革。我国财政对农业政策补贴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却在持续下降,究其根源就在于原有的支持手段和方式上。目前采用的主要是从流通领域着手,运用价格支持政策,以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和保护价补贴的形式,按其收购入库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由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普遍存在的寻租行为造成政府补贴和农民收入增加不对称,农民很难从政府补贴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政府支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样,尽管我国在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总量上具有较高水平,但由于体制原因并没有全部用于农业部门。如,农业科研支持在通过国家科技部再分配后,目前难以估计真正用于农业科研的支出数,而且支出方式、支持重点也存在大量不合理之处。对农业支持方式的改革非常重要,将会提高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效果。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及世贸规则的约束,目前可以改价格支持为直接收入支持。尽管有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进行大范围的直接收入补贴时机尚未成熟,但可以实行部分收入补贴,先对一些主要粮食品种和受冲击较大的粮食主产区进行改革。

(五)发展农民自己的组织。在研究美、欧、日等国家的农业状况时,发现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美国有农业行会,日本有农协,欧盟有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在确保农业支持政策的制定、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切实代表农民自己的利益。比如日本农协,在政府、科研机构、大学、非政府组织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不仅具体地实施了政府的多项计划,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收购计划、农业技术推广、低息贷款等,实践国家及地方对农业的支持,而且将农协经营活动产生的利益,以指导事业费的形式返还给农民或农民组织,强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农协直接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有效地防止了有损农民利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因此,尽管日本农协近些年发展困难重重,但从农民到政府没有人因此而怀疑农协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反而一如既往的探索农协未来的发展道路。而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各地的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也还很弱,甚至微不足道。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4篇

耿马县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优势,是临沧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的县之一。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效益上见成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以孟定、耿马、勐撒、勐永四坝区为核心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和做法;云南省耿马县

“十二五”以来,耿马县坚持以创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1耿马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县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8.76万hm2,比2014年末净增0.27万hm2,增幅1.5%。其中:建成甘蔗基地2.71万hm2,茶园基地0.67万hm2,橡胶基地4.23万hm2,核桃基地4.41万hm2,烤烟基地0.09万hm2,咖啡基地0.72万hm2,木竹基地3.203万hm2,云南坚果1.36万hm2,特色瓜果蔬菜1.01万hm2,南药、蚕桑、水果等其他产业基地0.35万hm2;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大牲畜出栏3.06万头,生猪出栏32.05万头,羊出栏3.37万只,家禽出栏198.56万羽,肉类总产达26889t,禽蛋产量1506t,全县畜牧业产值7.38亿元。

1.2生态农业庄园建设稳步推进根据《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力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园的要求,耿马县积极推进勐永镇光木林村、勐撒镇户肯村和勐简乡大寨村3个万亩连片“咖啡+澳洲坚果”生态农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兴乡滇重楼休闲养生庄园、耿马县华裕生态农业庄园、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等特色农业庄园建设步伐。

1.3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型耿马县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有涉及粮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和香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

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2.1落实惠农政策是关健耿马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承包奖补、农作物保险及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为切实加强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领导,耿马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工信、统计、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3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内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甘蔗、橡胶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4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在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网、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机耕路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15年,耿马县高稳产农田地2.903万hm2,全县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全县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34.64%,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13.36%和3.36%,导致全县耕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3.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规模小、效益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粮、糖、胶、茶四大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3.3农产品运输成本高目前,耿马县既无高速公路,又无铁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农产品外销运距远、速度慢、成本高,既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开发,又制约着农业的对外开放。

3.4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全县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加工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4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4.1目标任务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一批”工程,力争用5a时间,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特色林产业;现状;建议;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87-01

1 原州区气候条件

原州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东北麓,海拔1 470~2 900 m,年平均降水量430 mm,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年降水总量的60%,年平均蒸发量1 361 mm,全年日照时数2 527 h,年平均气温6.2 ℃,年有效积温2 263 ℃,干燥度1.63,无霜期103~148 d。境内黄土丘陵连绵起伏,山川交汇,干旱少雨。

2 原州区林产业发展状况

固原市原州区区域内土地总面积2 766 km2,清水河流域面积2 043.8 km2,无各种污染,病虫害发生较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交通便利,地势平缓,灌水方便,小气候条件相对优越。原州区充分利用北部川塬区扬黄、水库、机井灌溉相结合区域优势,积极培育林业特色产业,主要支柱产业有枸杞、红梅杏、苹果、早酥梨,且苹果、枸杞种植历史久远,早在20世纪70―80年代,沈家河、九龙山、鸦儿沟、黄铎堡等园艺场集体种植的富士、红元帅、黄元帅、新红星、国光等规模之大,品质之优,多次在区内外评比中获奖。2012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照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扶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及扶持方案,依托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枸杞、苹果、红枣、葡萄及农牧业等12种特色优势产业。

3 原州区苹果产业发展建议

3.1 产业发展向规模化转变

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出台的《关于扶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采取政策引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以稳定面积、提升产品质量,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企业、家庭林场、绿化公司,使其逐步建立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运行机制,带动优势果品产业的发展;打破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形势,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头营、三营、彭堡、中河、黄铎堡等乡镇为主的综合现代果业发展趋势,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实现产业链的延伸。着力推进苹果产后贮藏、加工、运销、贸易及市场体系建设,解决产业发展的盲目性,保证苹果产业高效持续发展。

3.2 政策支持培育新型果农

着眼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多途径政策支持培育新型果农队伍,支持果农合作组织参与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资供应、体系生产管理、统一销售的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大力推广以矮砧密植为主的多元化栽培技术模式,探索总结适合原州区区域特征的栽培技术,实现品种区域化以及区域化品种、品牌的创建。加强果行业与果农对接的组织建设,采取政府支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强化其行业功能[1-2]。

3.3 发挥地方优势特色

根据自治区苹果产业技术服务指导组多年来在中卫市、吴忠市实验示范成果总结,金冠苹果抗性强,适应性强,在山地、川地、平地都能较好生长,是国内普及品种;在栽培性状上表现为早果、早丰、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是高产稳产优质品种;果实既可鲜食也可加工,是优良的鲜食加工两用品种;金冠更重要的优点是抗冻害较其他品种强,因此金冠在宁夏川灌区等试验示范栽植面积占苹果种植总面积的1/4,由于引黄灌区雨水少,冷凉干燥,果实过密金黄光洁,无锈,肉质细密,汁液丰满,风味浓郁,酸甜爽口,曾多次获奖。同时,金冠树冠要求不严、修剪反应不敏感,易于管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高效品种。

富士品种是全国主栽品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宁夏富士味美、色红的特点,在多次的全国性苹果品种测定评比中都名列前茅。因此,原州区优良的地理环境加之科学的管理模式将会使富士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4 提高果园土水肥综合配套管理

一是创新科研体制,广开肥源,大力发展畜牧业,研发和推广劳动节约型轻简化技术与机械,减轻果园劳动强度,结合果园耕作按时足量施入经过腐熟处理的农家肥[3-4]。促进土壤改良,推广区域性覆膜、节水、保墒技术,加强果园土肥水综合配套管理,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二是大力发展绿肥。三是合理负载,科学改形、拉枝、修剪,根据土壤生产能力,确定合理的留果量,生产优质果品,保障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范伟国.细说苹果园土肥水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王萍.浅议固原市原州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J].甘肃农业,2013(18):52-53.

[3] 李左玉.寿宁特色林业发展的新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