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首先,在思想上,要紧紧抓住祖国60年华诞之际的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培养团员们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本支部的特色与优势,活跃校园文化。

其次,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也提前明确了本学期的创建目标:

(1)规范基础工作与日常管理:重点加强本支部财务记录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团费收缴、团籍档案管理建设等工作。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永远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2)努力增强团员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狠抓班子建设,加强班子交流。培养内部人员对于团事业热爱之情,除此之外,还应当培育良好的政治文明素质与综合素养,为党团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推优评优,挖掘一批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团员,从而自然地带动团支部积极进去的良好风气。

(3)开展形式多样的团支部特色活动:如“创业实践”系列活动,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爱我中华”主题团日活动等,在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中为同学们渗透了先进性的理念。

再次,本支部创建了几大特色制度与规定,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增进团员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1)民族团结友爱规定:本团支部的团支书来自羌族,更希望“新思锐”这个团体的成员能够尽力淡化民族差别,积极地融入到这个全新的大家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2)班干部寝室责任制:大学团支部是一个比较分散的团体,为了使团员们都能紧密地围绕在支部周围,及时地获取信息,踊跃地参加活动,顺利地解决困难,我们实行这个全新的制度。每位班干部负责一个寝室,责任包括转达通知、收取团费及档案、答疑解惑、关注生活等,周全完善的制度,必将把我们联系成一个团结的整体。

(3)学习小组制度: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为了督促团员们在享受活动乐趣的同时抓紧学习,本支部实行学习小组制度。每周自行规定两次时间,由5-6位学习内容相近的同学组成的小组将到固定地点一同自习,并且执行签到制度,以保证出勤率。

(4)班主任不定期巡查制度:班主任会不定期地到寝室进行巡查,既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又能够及时解决同学的困惑,更好地将班主任与支部联系在了一起。

最后,是本支部的主要活动安排:

十月份:1、召开团委会议,总结近两个月的工作经验,讨论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2、建立本支部的“红色博客”,并且组建兴趣小组,从各组征集团支部特色活动的具体执行方案。

3、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团员们的生存技能,提高耐苦耐劳的精神素质。

4、“爱我中华”主题团日活动,激发团员们的爱国激情。

5、举办团员形象大使评选活动。

十一月份:1、“创业实践”系列活动开展,展现团员们的创意与能力。

2、“在灿烂阳光下”主题征文比赛。

3、配合德育处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教育,并举办知识竞赛。

4、“新思锐”团支部才艺展示大赛。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首先,在思想上,要紧紧抓住祖国60年华诞之际的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培养团员们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本支部的特色与优势,活跃校园文化。

    其次,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也提前明确了本学期的创建目标:

(1)规范基础工作与日常管理:重点加强本支部财务记录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团费收缴、团籍档案管理建设等工作。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永远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2)努力增强团员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狠抓班子建设,加强班子交流。培养内部人员对于团事业热爱之情,除此之外,还应当培育良好的政治文明素质与综合素养,为党团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推优评优,挖掘一批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团员,从而自然地带动团支部积极进去的良好风气。

(3)开展形式多样的团支部特色活动:如“创业实践”系列活动,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爱我中华”主题团日活动等,在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中为同学们渗透了先进性的理念。

    再次,本支部创建了几大特色制度与规定,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增进团员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1)民族团结友爱规定:本团支部的团支书来自羌族,更希望“新思锐”这个团体的成员能够尽力淡化民族差别,积极地融入到这个全新的大家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2)班干部寝室责任制:大学团支部是一个比较分散的团体,为了使团员们都能紧密地围绕在支部周围,及时地获取信息,踊跃地参加活动,顺利地解决困难,我们实行这个全新的制度。每位班干部负责一个寝室,责任包括转达通知、收取团费及档案、答疑解惑、关注生活等,周全完善的制度,必将把我们联系成一个团结的整体。

(3)学习小组制度: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为了督促团员们在享受活动乐趣的同时抓紧学习,本支部实行学习小组制度。每周自行规定两次时间,由5-6位学习内容相近的同学组成的小组将到固定地点一同自习,并且执行签到制度,以保证出勤率。

(4)班主任不定期巡查制度:班主任会不定期地到寝室进行巡查,既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又能够及时解决同学的困惑,更好地将班主任与支部联系在了一起。

    最后,是本支部的主要活动安排:

十月份:1、召开团委会议,总结近两个月的工作经验,讨论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2、建立本支部的“红色博客”,并且组建兴趣小组,从各组征集团支部特色活动的具体执行方案。

3、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团员们的生存技能,提高耐苦耐劳的精神素质。

4、“爱我中华”主题团日活动,激发团员们的爱国激情。

5、举办团员形象大使评选活动。

  十一月份:1、“创业实践”系列活动开展,展现团员们的创意与能力。

 2、“在灿烂阳光下”主题征文比赛。

3、配合德育处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教育,并举办知识竞赛。

4、“新思锐”团支部才艺展示大赛。

5.举办“思故惜今”历史评说会。

十二月份:1、与红会联系,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2、邀请辅导员等优秀党员给团员们进行讲座,共享心得。

3、迎新年班级联欢活动。

一月份:1、认真准备迎接团工作检查、考核。

2、召开团委会议,总结学期工作。

3、支部工作考核,评选优秀团员、团干,先进团支部。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创建项目

文明礼仪特色班

已取得成效

分析

我继续担任五一班班主任,由于已经带了四年时间,各方面的管理都已经步入正规,学生已经对课堂常规有了明确的要求,知道了该怎么做,掌握了基本的校园常规礼仪,大部分学生之间能够友好相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已经初步养成。,我计划要注重平时工作的落实,经常教育学生要有爱心,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讲文明,懂礼仪。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文明守纪、勤奋好学的竞争意识,从而让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存在问题分析

我班男生多,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文明礼仪存在说到做不到的现象。,所以将文明课间活动和集会、集队安静不说话作为本学期训练的重点。

本学期创建

目标

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结合班队活动、语文课、思品课等时间,通过礼仪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请教 、学会商量、学会倾听 、学会劝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师生间的礼仪,同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主要创建策略(措施方法)

1.抓好礼仪教育阵地建设,营造礼仪教育良好氛围。充分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为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服务。定期围绕“礼仪教育”这一主题作好班级文化布置,张贴班级文明公约;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礼仪教育的内容,组织开展班队活动;继续大力倡导使用礼貌用语。继续开展“礼仪之星”的评比活动,根据学生在礼仪活动中的表现评比“星级文明礼仪示范生”。

2.加强对学生红领巾、眼保健操、上放学、广播操、纪律(包括文明礼仪行为)、个人卫生检查力度,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抓实抓细,把文明礼仪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从“坐、站、行”等入手,通过“坐如钟”、“站如松”和“行如风”等规范的指导和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养成文明的举止;利用班队课等时机开展“我的文明礼仪”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查找自己文明礼仪习惯中薄弱的地方,并及时改正;积极开展“尊贤敬长”、“社会公德”、“律已修身”、“仪容仪表”等主题性的传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的人际交往习惯;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开展实效性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结合教师节开展尊敬师长的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今天我当家”、“寻找我身边的礼仪细节”活动等等;倡导少年儿童规范自己的言行,拒绝不文明习惯进校园。

4.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抓好文明礼仪教育评价工作。把礼仪教育主题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的各类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内容,并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使家庭与学校通力合作。要建立文明礼仪教育评价机制,要通过学生的自评、他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的礼仪行为。

5.结合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浓浓书香校园。继续开展“读经典的书,做知书达礼的人”读书活动,摘抄好词好句、办个人专辑等,把 “文明礼仪教育”融于读书活动之中,营造浓浓书香校园。

班级开展

特色活动安排

周次

主题

活动设计

1周

新学期文明礼仪常规

主题系列班队会——学习礼仪

5周

“管住口、管住手、弯下腰、慢步走”

主题系列班队会——宣传礼仪

7周

“学党史、颂党恩”教育活动

实践体验活动

9周

“我文明 我卫生”

主题系列班队会——展示礼仪

11周

“尊老爱幼、学雷锋”活动

班队会

13周

“我身边的文明与不文明行为”

调查活动——实践礼仪

15周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为主线,强化基础,突破难点,打造亮点,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总的工作目标是“强基础,创特色,保国优,上水平”。以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扎实开展优质服务为主要任务,将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5‰以下,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7%以上,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2‰以内,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深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生育发展要求的工作新机制;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育龄人群属地管理到位率达98%以上;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群众对计生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均达98%以上。

三、措施和要求

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强化三大举措,实现四大突破,创新五大特色。

(一)围绕一个目标:强基础,创特色,保国优,上水平。

(二)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阵地建设,抓村级基础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村计生专干、组级信息指导员和协会会员责任上肩;二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落实计生人员待遇,完善与绩酬挂钩、鼓励先进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夯实工作基础。

(三)强化三大举措:一是改革考核评估方式,将采取平时督查和年度检查相结合,全面督查和重点督查相结合,以督查促整改,促进工作水平的提升。二是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力度;三是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认真兑现奖惩,严格落实“一票否决”。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为主线,强化基础,突破难点,打造亮点,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总的工作目标是“强基础,创特色,保国优,上水平”。以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扎实开展优质服务为主要任务,将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5‰以下,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7%以上,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2‰以内,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深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生育发展要求的工作新机制;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育龄人群属地管理到位率达98%以上;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群众对计生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均达98%以上。

三、措施和要求

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强化三大举措,实现四大突破,创新五大特色。

(一)围绕一个目标:强基础,创特色,保国优,上水平。

(二)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阵地建设,抓村级基础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村计生专干、组级信息指导员和协会会员责任上肩;二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落实计生人员待遇,完善与绩酬挂钩、鼓励先进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夯实工作基础。

(三)强化三大举措:一是改革考核评估方式,将采取平时督查和年度检查相结合,全面督查和重点督查相结合,以督查促整改,促进工作水平的提升。二是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力度;三是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认真兑现奖惩,严格落实“一票否决”。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域特色;历史文脉;城市文化;城市特色

Abstract: This paper to create the city's character from the shape of buildings, landscape design, color selection and the artistic decora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that need pay attention to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Key word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context; urban culture; cit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美国著名城市研究专家詹姆斯.特拉菲尔说:“科技改变城市而貌,欲望则铸造城市的品格。”当下中国城市营销的最大误区是,一味地在所谓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地相互抄袭和克隆。北京中关村在复制“硅谷”、上海陆家嘴在复制曼哈顿,一座城市正在成为另一座城市的翻版或盗版,正像一首流行歌曲在卡拉OK厅里不断地翻唱。中国城市在塑造自身城市特色和品格的道路上与城市的终极理想背道而驰,愈行愈远;缺乏个性的趋同化使得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许多城市景象不复存在。

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

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对城市的经济、文明、环境、人文乃至人的习惯、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存亡。

(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凝聚力的城市特色文化在激发人的本质力量、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上具有独特作用。一方面,城市特色文化使市民获得自身发展和为城市发展去贡献的动力,有利于市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实现理想目标的行为能力、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等。另一方面,城市特色文化内在包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这种力量引导、激发和感召着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如青岛市各界名星众多的名人现象,以“微尘”为代表的文明品牌现象,以许振超为代表的劳模现象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同生共进的,文化既为经济所制约,又是经济建设的充分保障。一方面,特色文化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特色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以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员、资金等的涌入。另一方面,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誉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它的发展能有力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三)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的发展环境外在表现为城市形象,内在表现为城市文明的程度。城市形象是人类对于城市形体以城市的居民素质、民俗习惯、文化气息、服务态度等的感受所形成的城市总体印象,是城市特色文化在景观上的反映。城市形象的每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志城市发展水平的城市特色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的快速化、社会信息化、管理科学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等已成为描述现代城市文化程度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很明显,这些城市特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力量。

二、营造城市特色的主要途径

1、具有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造型

自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改造的那天起,城市建设始终没有上升到建筑艺术的高度,一直是在一个低级的水平上重复和模仿。难怪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城市有这样的评价;中国城市有许多房子,但没有一座建筑。这在多年之后的今天来看未免有些刻薄,但却一语道破了中国城市建设中建筑艺术长久缺席的现实。

建筑,固然是技术,也是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历史的载体。这一有形的载体比口头与文字上的记载更具现实感。例如青岛有着一大批欧陆风格建筑艺术的实体,许多列为中国近代优秀建筑,山东省300多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占131处,居1/3以上。青岛的建筑已是青岛城市的一笔财富,青岛的老市区本身就是一座国际建筑博览会。青岛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具有海洋文化特征,海纳百川。青岛的早期建筑多为欧陆风格,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仍建设了一大批欧美风格建筑。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创造文化。”在内蒙古草原沿用了至少千年以上的蒙古包形式有古代、现代、民居、宫殿等多种类型,外形有隆有直,有圆有弧,浑然一体,配以纯白的颜色,其独特的造型为其他民居所没有,从中能够抽象出许多建筑语言;此外,要探索在中西结合中增加地域文化符号来塑造特色,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要进行艺术再创造,避免搞简单化、庸俗化拼凑的做法,创造出“形似”和“神似”兼顾的特色建筑造型。

2、做好城市景观特色设计

历史证明:世界上称得起优美的城市多半是建筑和景观和谐地统一,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有多样丰富的优美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让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愉快,得益健康,并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涵。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反映,城市现代化必须有高质量、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早已不是传统园林的概念,它更强调注重生意环境资源保护、提倡适度生存;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社会、陶冶国民情操,造福于民的作用。景观的范畴涉及广泛,包括:大学校园、墓地、园林、历史街区、居住区、城市开放空间、新城、公路、休闲度假区、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等.这些与城市息息相关,搞好这部分工作对城市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内蒙古的景观建设应考虑到草原民族文化所表现的崇尚自然、注重生态、包容开放等特点,组织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研究和发掘。多从草原民族的历史事件、自然特点、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故事传说及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等内容中,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防止出现没有文化内涵,不伦不类的“文化垃圾”。

3、城市色彩的选择

一个城市的主体色调是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应根据自然环境和民族认同来确定城市的基本色调。如北京古城以红、黄、灰为基本色调,皇宫的黄色屋顶和红色墙面与周边大片的灰色四合院形成鲜明对比;巴黎的建筑墙体基本是由亮丽而高雅的奶酪色系粉刷,而建筑物的屋顶以及埃菲尔铁塔等则主要是由深灰色涂饰。这令人们无论走到城市的哪个角落,只要看到这两个色系都会明确无误地知道自己是身处巴黎。简单明了,整齐划一的颜色也使得巴黎在欧洲众多城市的色彩建设当中显得出类拔萃、独树一帜。法国文学家纪德对古希腊艺术的评述:“单纯的高贵,宁静的伟大”。巴黎城市的色彩之美,笔者认为同样具有如此的美学意境!

内蒙古的城市应根据自身环境和各民族所崇尚的颜色来确定城市的基本色调,大多数以浅色系列比较合适。可以选择白色系列为基础,再缀以当地群众喜好的其他颜色作为建筑立面的主色调。白色既可以与草原上的蓝天白云相映衬,又可以体现草原民族崇尚白色的理念,也符合一般公众的审美观。

4、具有本土底蕴的艺术性装饰装修

对建筑物进行适度的艺术性装饰装修,能够起到渲染和烘托地域特色的作用。内蒙古各族人民历史上创造的花边、云图、冠饰、文学艺术作品、生产生活用具等都可以抽象出独特的艺术符号,通过雕刻、雕塑、镶嵌、组合、瓷艺、彩绘、铁艺等艺术手段,都可以用于现代建筑的装饰装修。

三、在城市特色化进程中,理顺多样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塑造和谐的城市特色

1、注意建筑单体特色与城市整体风貌的协调

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的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在城市建设中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审视建筑,也就是坚持从城市到建筑的思想,坚持城市设计的原则。在重视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大量的背景性建筑的整体设计。

2、注意保护历使建筑和塑造特色新城相结合

我们在“立新”的同时还要注意不“破旧”。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商号、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这些城市的“记忆”理应该得到完整保留。尊重历史传统并有意识的保留,将使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城市形态。

3、注意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的有机统一

做好城市特色的规划工作,必须多看、多听、多学习研究,吸收和参照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长期地苦心经营才能建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城市;开展城市特色理论研究,理性的分析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做好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工作,防止出现方盒式、高碑式等所谓标准化建筑。

四、深化城市设计,打造魅力新包头

为提升城市整体品位,打造精品城区,2011年,包头市规划局在已完成的城市设计基础上,委托中国建筑学会深入开展包头市四大片区城市设计工作。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团队开展了对钢铁大街、阿南大街13.3平方公里,新都市中心区52.7平方公里,麻池与小白河地区73.3平方公里,南海公园周边地区21.8平方公里范围的城市设计。

2011年6月10日,在我市召开了包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讨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包头市城市规划建设顾问,设计任务书,组织专家对重点区域内的12个规划建筑方案进行评审。各设计单位经过充分沟通、交流,在两个多月的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踏勘、调研基础上,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28-04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混合利用与紧凑开发等[1],因而要求城乡规划行业积极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积极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使得毕业生具备前瞻预测、综合思考、专业分析、公正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科学应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2011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3]。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以校企协同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概念模型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背景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地方和区域的城乡建设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并集中学校优势教学资源,使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城乡规划编制、公共政策制定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较突出,在省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

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公共政策[4]。城乡规划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要求规划师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求规划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善于应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并使之付诸实施的过程[5],因而要求规划师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是提高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是指在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现状调研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主要由高等学校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可以将规划师请进高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包括教师的挂职锻炼在设计院和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完成,企业为学生业务实践及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实践平台和业务指导。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框架见图2。

三、校企协同的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应“会讲能做”“亦师亦工”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城乡规划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国际视野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胜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具有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任务,因而“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先后安排教师深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黑龙江省分公司、哈尔滨市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教师“会讲能做”“亦师亦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并且还能够将科技服务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城乡规划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备前瞻的预测与分析能力、综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因而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影响其能力结构。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的特色专业主线。主要包括:以教师系列报告形式,开设了城乡规划导引课程,及早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开设了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有效保证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衔接;重视城市经济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科构成的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b感(RS)、大学语文与写作等课程,强化了规划技术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处理能力与公文写作能力。

(三)专业实践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一般包括调研、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现状调研与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与深化、设计概念与思想的表达及规划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过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重视特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专业实践与设计及调研竞赛相结合,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通过参加规划设计竞赛,学生学会了以创新的视角解析设计主题的内涵,并以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参加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相结合的专业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以2014-2015年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4名学生,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中获部级奖励,其中“小岛难载生命之重”和“足下生活圈”2份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

(四)采用双导师制,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设计院指导教师进行双重指导把关的实习方式。设计院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由于设计院实习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分散式顶岗实习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设计院为核心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大学第五学年,将学生组织到设计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规划设计实习、毕业实习都在设计院完成。实习期间以项目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设计项目,了解专业理论、专业规范和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团队协作以及如何与人交流等技能。实践表明: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职业需求,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五)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

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及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一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的城市问题,是新规划理念的具体应用,项目选题创新性强,有代表性。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组织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或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选题涵盖了城镇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方向(图3)。学生结合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真题率为100%,有10份毕业设计方案被设计院采纳,占32.3%。学生完成的村庄规划,强调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采用村民调查问卷、村委会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村民对规划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不但拓宽了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而且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水平。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因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高,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专项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估为优秀。

四、结语

城乡规划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依据和蓝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为复杂化、纵深化的城乡问题的能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亦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培养能适应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特色应用型人才,突出城乡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城乡规划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校企协同,探究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推进中国城镇化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2013, 37(2): 16-22.

[2]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 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2): 25-27.

[3]姜云, 张洪波, 王宝君,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1): 32-35.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集结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卓越计划”贯彻实施的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扩张转向了内涵发展,在内涵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如何肩负起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地方高等学校在内涵发展环境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到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差,进而出现毕业论文甚至毕业设计抄袭现象。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弥补现在大学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

卓越工程师培养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为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该能力的培养分校内学习部分和企业实践部分,校内学习部分主要侧重于夯实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同时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企业实践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2],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来指导、评价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二、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的特点,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以利用地域优势为基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依靠对行业和区域地方经济的特色服务求得支持和自我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主要体现在特色人才的培养及地方经济的服务上。

(一)培养特色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方向。

大学教育起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作用,其无论是外延式发展还是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都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其内涵的体现。对地方高校而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和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是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两大瓶颈,但区域特色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寻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突破口,借助内涵强校的机遇,挖掘潜力,培养地方特色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方向。

(二)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

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地方高校需树立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要把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作为个性化发展的切入点,形成服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育特色服务人才。

三、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内容[3]。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以区域特色为切入点,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特色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的引领者,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对于地方高校,培养地区特色创新人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地方高校大学生除具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一般工程综合能力外,还需要具有突出的特色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真正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二)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设想。

1.通过广泛调查分析,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闭门造车式的工程教育。目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大部分还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再加上校内缺少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和实践创新氛围,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学生闭门造车式的工程教育。

(2)师资队伍工程综合素质差。地方高校教师,特别是在本科评估阶段招进一大批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本科、硕士到博士连读的应届毕业生,缺少工程实践过程,而不具备“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很好地实施“卓越计划”。因此,整个实践创新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专业基础课程安排不合理[3][4]。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偏后,影响了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施。

2.根据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依托行业,立足地方,开展系统化的产学研教育。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以受教育、长本领、作贡献、取报酬;让企业把接纳、指导、评价学生实习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企业及社会用人方认真积极地对毕业生进行评价,逐步建立“第三方”的认真严肃、科学透明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2]。同时,建立教师企业挂职和顶岗实习的机制,企业为教师设置挂职和顶岗的工作岗位,学校出台政策保证教师在此期间的待遇不变,彻底打通大学与企业间兼职、转岗的通道,引进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工科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使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2)在完成数学、计算机等与专业基础课相关的基础课后,紧接着安排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增加大一和大二上课课时,同时将人文、政治类课程可适当向后调整,以便及时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三)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应遵循“依托行业、立足地方、注重实践、特色创新、特色服务”的原则,彻底打破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地方特色的工程师综合素养。

1.校内层面的培养模式

从本校优势专业中遴选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成立卓越工程师班,从大一开始招生,从大一开始培养,实行“素质—能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素质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主要通过大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本行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主要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本行业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运行、维护能力和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要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得到提高[3]。校内层面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的培养在学校层面上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引进企业工程师和本校老师同时指导,一方面结合工程项目和相关课题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举行大量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进行训练。

2.企业层面的培养模式

企业层面的培养穿插在各个学期进行,实行三学期制,从大一到大四,企业实践由短到长逐步进行。选择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条件的企业,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企业要为学生配备导师,将企业要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保证企业能够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1]。

四、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保障措施的建议

(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仅仅涉及高校,还包括企业、政府及教育部门,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并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建立并落实企业实习的制度,协调高校、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二)作为“卓越计划”的实施主体,学校必须采取多方保障措施,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建立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管理和奖励制度。

“卓越计划”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为了有效推进该计划的进行,学校、企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真正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2]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0-12.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特色小镇;规划;思考;浙江省

Abstract:(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w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driven town planning connotation.Final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with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tion, land use, main features, industry and pop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mall town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lan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mall town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uction Thinking: in the location choice, should be located in the edge of the city's high intelligence-intensive park; land distribution, the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create" and other land-based,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and various facilities land; , In the case of meeting the basic service faciliti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R & D population and young entrepreneurs. In space desig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ntifiability and sharing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ace.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wn ; planning ; thinking ; Zhejiang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2-16(6)

1 前言

2016年10月14日,首批共127个部级特色小镇名单公布,迈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特色小镇的第一步。而此之前,“特色小镇”这个名词起始于浙江省,浙江省先于全国开展了特色小镇的建设。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提出是在2014年,到2015年,随着《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工作正式展开。2015年到2016年,浙江省陆续公布了两批共79个省级特色小镇名单,这两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基本上代表了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全部类型与形式,也代表了国家范围内大部分的特色小镇的类型与形式。

在浙江省79个省级特色小镇中,有一种类型的小镇尤其引人注目,即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色的小镇。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有12个,占特色小镇总数的15.2%。这12个特色小镇以知识、信息、智慧作为最基本的发展要素,以科研空间、众创空间、互联网空间作为最主要的发展场所,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作为最基本的产业,并且包含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交通、绿色休闲环境等。这12个特色小镇与全国同类型特色小镇相比发展较为先进、技术较为成熟,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规划技术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表1)。

2 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内涵解析

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乡镇工业建设不同,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应新时代我国新型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新的形式。创新创业型小镇是特色小镇的其中一种,以科技与软件研发、互联网与大数据、企业孵化与经营为主要特色,适度发展智慧健康、文化创意、参观旅游、商业服务等业态。通过对浙江省12个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调查,发现这些小镇与旅游度假、休闲养生、金融等特色小镇的特征有诸多不同之处,主要包括区位、内部空间布局、产业、活动人群、小空间等,对于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规划必然以其特征为基础,从区位选择、土地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空间设计等几个方面深入的分析[1]。

3 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特征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适应当代中国经济由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在国家“双创”发展的号召下,相应的政策倾斜使得这种类型的特色小镇的发展较好。与偏重旅游、展览、金融、制造、经贸等类型的特色小镇不同,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偏重于科学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互联网智慧、大数据,其目的是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使得创新、众创与产业发展产生密切的联系,延长创新创业产业链,由此推动小镇经济的发展。总体来看,这种类型的特色小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3.1 小镇区位――一般位于大城市边缘的科技园或高新区内

通过对浙江省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考察与资料查阅,发现大多数小镇都位于大城市边缘区的科技园(城)、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内部,附近一般有大学、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科技网络公司等智力密集空间[2]。例如,西湖云栖小镇位于杭州市转塘科技经济园区,附近有浙江大学,未来将要建设西湖大学;梦想小镇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内,科技城内部有杭州电子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新校区等;富阳硅谷小镇位于杭州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附近有杭州公望环境科技公司、杭州巨锋科技公司、杭州可当科技公司等。

3.2 小镇特色――集“产、学、研”或是“产、学、创”为一镇

在浙江省12个创新创业型省级特色小镇中,无论是已经基本建设成型的,还是正在规划的,一般是将科研、教育、产业、生活布置于一镇,或者是创业、互联网、大数据、生活置于一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例如,江干丁兰智慧小镇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3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由杭锅智慧产业园、智慧企业总部园、中小企业创新园三个智慧产业园构成,重点是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包括电商产业集聚中心和软件、互联网等信息服务业,还有部分文化、生活、商业配套设施;西湖云栖小镇的规划设想是通过几年的发展,聚集千余家云企业,涉及应用开发、游戏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数据挖掘等企业,除此之外,云栖小镇不光规划了科研、创业、应用开发、互联网等功能,还有文化创意等设施;已经基本建设成型的余杭梦想小镇以青年创业、众创为主,创业人才的不断聚集与科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梦想小镇成为了青年创客的天堂,在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同时,小镇内还有部分科研创新功能,同时配置有生活、居住、商业、休闲游憩设施。

可以看出,在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中,一般是以集“产、学、研”为一镇,或者是“产、学、创”为一镇,或者两者结合。“产、学、研”型特色小镇一般偏重于创新,以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教育教学进行新产品、专利的研发[3],如江干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萧山信息港小镇等;“产、学、创”型特色小镇一般偏重于创业以及互联网产业,如余杭梦想小镇、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上虞e游小镇;还有两者结合的特色小镇,如富阳硅谷小镇、瓯海时尚智造小镇、余杭梦栖小镇(图1)。

3.3 小镇产业――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大数据等高新产业为主

通过对浙江省的12个创新创业型省级特色小镇的调研与资料收集,发现无论是已经建成的小镇,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小镇,其支柱产业一般不是传统的制造业、轻工业、旅游业、商业,而是以科技研发、大数据、互联网等智力密集型的高新产业,并包含少部分的商业服务业与旅游业。例如,西湖云栖小镇坚持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以聚集和帮助在云上创业创新的企业和团队为目标,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生态,涵盖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数据挖掘产业,除此之外,还不断完善餐饮、商业、金融业,建立“云咖啡”、“IT茶馆”等信息交流平台;余杭梦想小镇重点发展互联网创业和天使基金两大产业门类,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和产业功能的有机叠加,除此之外,保留一些历史遗迹与自然生态,以维持小镇内的景色,发展旅游业[4];富阳硅谷小镇以光通信、信息技术、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重点是发展智慧经济,结合周围优美的资源环境,发展旅游业。目前硅谷小镇已经入驻了包括浙大网新、中国智谷富阳园区、银湖创新中心在内的多家科技创新企业,正在培育同兴科技、多米广告、字节信息等企业;临安云制造小镇以智慧医疗、节能环保、物流交通智能装备等产业为主,主攻研发、创意设计等高端产业部门(图2)。

目前的特色小镇建设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乡镇企业建设很相似,都是以发展乡镇经济为目标,所不同的是产业的选择[6]。很显然,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被淘汰,在信息化的21世纪,智力密集型的创新创业产业正在逐渐兴起。

3.4 小镇人群――以科技研发人员、青年创业者为主

通过考察与调研,发现在12个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中,无论是正在建设的小镇还是已经建成的小镇内部,其人群一般主要以科技研发人员、青年创业者、外部观光游客为主(外部游客一般是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人群)[5]。如江干丁兰智慧小镇有科技型初创企业997家,有职工4.9万人,其中研发人员有1.9万人,占员工总数的38.77%;余杭梦想小镇入驻创业项目280余个,创业人才2195名;临安云制造小镇计划三年内积聚科技型企业500家,创新创业群体5000人,另外年吸引旅游人次40万人以上; 滨江物联网小镇目前已落户上市公司7家,未来三件将引进智慧企业100家,集聚信息a业领域创新人才2.5万人,计划外来旅游参观人数30万人;余杭梦栖小镇计划到2017年将集聚3000名创新设计人才,计划旅游参观人次50万人。

3.5 小镇空间――注重外观的设计与内部空间的共享及情感关照

对于小镇的空间的考察,主要是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外部的小镇整体空间设计与建筑外观,其二是建筑内部的空间。通过考察与资料查阅,发现无论是已经建成的小镇还是已经规划好的小镇一般都注重小镇整体设计的优美与建筑外观的新奇,内部空间的共享与情感关照。例如:江干丁兰智慧小镇外部建筑与设计具有创意的色彩;余杭梦想小镇内的建筑样式很多,由12个粮仓改造而成的建筑已经成为了“泛”大学生创业的办公场地,创客公寓引进了当前较为流行的“U+公寓”(图3);富阳硅谷小镇具有优美的外部环境与建筑造型,内部空间的办公环境休闲轻松,各类“黑科技”产品充满了整个创客空间(图4)。

4 基于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思考

4.1 区位选择:应位于大城市边缘的智力密集度高的园区内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以城市空间作为基础,小镇的发展与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有别其他以旅游、金融等为主的特色小,而创新创业型产业也有别于旅游业、金融业,具有高智力投资、较高的收入与产出、较高的附加值、运输简单等特点,很少受到当地风景、交通、金融的影响,当然当地的绿化环境、交通状况、金融状况也会对创新创业环境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大城市边缘的智力密集区域”事实上包括三个关键性名词:大城市、边缘、智力密集区域。第一,一般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选址于大城市。例如浙江省12个省级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中有8个位于杭州市,另外4个分别位于嘉兴市、绍兴市、温州市、湖州市,根据2016年中国最新的百强城市名单,杭州市综合排名是第8,温州市是第35,绍兴市第是37,嘉兴市是第39,湖州市是第75,除了湖州,另外的四个城市均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第二,一般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位于城市的边缘区域。科技园区及高新园区的区位选择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区位选择,城市的边缘区域地价低,适合科技园区、高新园区及特色小镇低容积率的开发。例如,在浙江省12个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中,除乌镇互联网小镇外,剩余十个均位于大城市的边缘区,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离嘉兴市较远,但是其自身实力实际上可以媲美嘉兴市的一个区。第三,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一般位于科技园区、高新园区等智力密集程度较高的区域,区域内一般有大学、科研院所、网络科技公司等智力密集空间。例如,在浙江省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12个省级特色小镇中,西湖云栖小镇、余杭梦想小镇、富阳硅谷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萧山信息港小镇位于科技园或者高新区内,其余特色小镇即使没有位于科技园、高新区内,但是其附近一般有大学、科研院所作为智力支撑。

4.2 土地布局:包括“产、学、研、创”,也应包含交通与各类设施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是智慧与智能的小镇,是高新技术、智慧、人才等在空间上的聚集。与上个世纪90年代传统的企业型乡镇不同,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不再强调工业的主导作用,而是强调科技、人才、智能的推动作用。故小镇的土地空间布局与传统的工业性乡镇有所不同。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内部不需要面积较大的一层厂房,不需要大规模的用地,相比传统工业园区节省了土地面积。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研究与开发(R&D)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只是技术与企业的输出,不再需要大量的交通运输。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内部是技术与知识、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在外向上体现是各种实体空间的共享。小镇内部不仅要考虑到技术与智慧的输出空间,还应考虑各类技术人员与创业者的日常生活需求空间,表现在土地的空间布局上是“产、学、研、创”功能与各种服务功能的相互融合。具体来说,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应包括创新创业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居住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广场与绿化用地等。以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三者为小镇的核心空间,以可以满足需求的各类服务设施、住宅与商业作为核心空间的辅助空间,最后优美的绿化环境、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将核心空间与辅助空间组织到一起,构成了以创新与创业为特色的小镇――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图5)。

4.3 设施配置:注意考虑科技研发人群与青年创业者的需求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以科技研发、青年创业、互联网与大数据为主,在各种设施的配置上应考虑科技研发人群与青年创业者的需求。这两部分的人群一般由大学毕业生、硕(博)士、科技学者、专家等构成。这部分人群的行为特征、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一般会对小镇空间产生影响。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高收入但同时压力较大,一般以青年为主。在设施配置上,应选择轻松、休闲的设施或者场所,注意设施的娱乐功能,配备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与物质环境、工作环境等。考虑到青年创业者的需求,应考虑配置无线网络、球场等设施。

4.4 空间设计:强化内外部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共享性

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空间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部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共享性,二是内部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共享性。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小镇的整体空间设计体现了小镇的特色,体现了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与其他工业园区的不同,对于外界来说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小镇的科技研发类、创业类、网络科技类的建筑,一般作为标志性建筑应布局在小镇内安静、环境优美的区域。小镇的整体空间设计应注意知识、资源、技术的共享性,虽然小镇内的企业有多家,但相互之间的合作以及资源、知识、信息的共享带来的只有共同的进步。小镇内部的科技研发空间、孵化空间、各类设施、休闲、居住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促进小镇的新技术(专利)以及企业的产生。小镇的外部空间设计还包括建筑单体的设计。传统的工业园区内部所用地面积最多的是厂房建筑,一到二层的厂房建筑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同时外观单调。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内最多的是研发类、孵化类、互联网产业类建筑,这些建筑一般以高层为主,建筑外观的设计比较自由、现代、科技,以能充分激发创新创业人员的创意与思想,同时可以作为小镇的地标式建筑(图6)。

内部的空间设计,指的是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同样强调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共享性。在一个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内,有创意与信任的空间,才能使得创新创业人员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利于创新创业的进行。同样,建筑内部的各类空间的设置应该更有利于想法、技术、资源的共享。除了可识别性与共享性,建筑内部的空间应该注重情感关照。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是刚毕业的青年以及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压力大,为之提供相应的娱乐与交流的场所非常重要。

5 结论

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的建设刚刚起步,规划技术尚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起到比较好的示范作用[6]。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是我国“双创”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中比较好的类型,是我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下小镇建设有益尝试。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创新创业特色小镇的考察与了解,可以初步分析出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一些空间及社会特征。但是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考虑的不仅只有各功能要素的空间配置,还有管理、投资、经营等方方面面。因此除了城乡规划学科以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曾鹏.当代创新空间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 吴神赋.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3] 甄峰.信息技术作用影响下得区域空间重构及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1.

[4] 徐梦周,王祖强.创新神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一

20xx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相继提出建设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20xx年6月,浙江省公布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17年1月公布第二批名单,又有42个小镇入围;5月,该省将其中10个小镇确定为省级示范特色小镇,杭州市入选的有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西湖云栖小镇和余杭梦想小镇。

土地是城镇化、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构建特色小镇这一新生的双创平台,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之一就是用地。近日,针对小镇的土地要素保障问题,笔者实地调研走访了杭州市首批9个特色小镇。

产城融合的双创新平台

所谓小镇,既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也不完全是产业园区,而是一个产城融合的特定区域,是相对独立的,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

在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里,杭州市有上城山南基金小镇、江干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9家位列其中。这些小镇聚焦信息经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金融、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环保七大重点产业,兼顾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和地域特色产业,各自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浙江省以用地指标作为特色小镇建设实绩的奖励。省级特色小镇要求3年总投资50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达到500万元/亩以上;第三年的产值要达到2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3亿元以上,旅游人次20万人次以上。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小镇,该省按实际使用农转用土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特色小镇按照60%土地指标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省级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三年全额返还,后两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将特色小镇规划区范围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进行图形叠加,利用信息化手段,基本摸清了杭州首批9个特色小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9个小镇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5.65万亩,现状仍为集体土地的约3万亩,农用地约2.2万亩,耕地接近1万亩。

部分小镇的土地保障面临多重困局

调研发现,杭州首批9个特色小镇有一部分在建设中存在产业定位不清、工业用地规模过大、经营性用地不足等问题。

个别小镇规划的工业用地规模过大。虽然同为双创平台,9个小镇的规划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培育的成果也良莠不齐。山南基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余杭艺尚小镇产业特色鲜明,培育理念与产业基础结合紧密,规划具有一定超前性。

然而,个别特色小镇位于主城区范围,现状已经有存量工业用地约1000亩,规划工业用地规模却达到1500多亩,不仅未充分考虑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还要在主城区内新增工业用地,与杭州推行已久的工业向园区集中思路相背。另有个别特色小镇主导产业为生态旅游业,现状已有工业用地约300亩,但规划工业用地规模超过500亩,工业用地规模不降反升,与特色小镇培育理念背道而驰。

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保障难度较大。首批9个特色小镇主要用于发展特色产业,需要使用相当规模的建设用地;但目前规划区范围内仍有农用地2.2万亩,约1.2万亩土地位于规划确定的限制建设区,这些地类与规划用地类型不符,需要依法办理规划调整及农用地转用手续,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占水补水等要求。浙江省要求首批特色小镇在3年到5年时间内培育完成,根据审批周期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推断,规划区范围内的年均新增用地必须在两年内报批完成,年报批量至少要达到1万亩以上;但目前国家分配给杭州市的新增用地指标年均仅有不到3万亩,大量用地指标需要投向民生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园区,结余指标数量十分有限,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用地需求难度较大。

低效用地存量较大而盘活积极性不够。与新增用地需求量居高不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9个特色小镇还有较大规模的城镇低效用地,根据各区(县、市)编制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9个小镇在2017年前计划实施的低效再开发用地面积约1500亩,现状低效用地规模还远不止这个数字,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空间较大。本来,相较于新增用地,存量土地和厂房资源可以较快地盘活利用,但部分小镇自己动手找空间的积极性不足,存量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活跃的经济社会活动挑战传统的土地政策。笔者在调研中感受到,特色小镇年轻人聚集,新理念、新事物源源不绝,经济社会活动活跃,相应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动频繁,对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提出较大挑战。例如,山南小镇的烟草仓库变为基金总部基地,云栖小镇的工业厂房升级成云计算中心,梦想小镇的老旧粮仓改作了创意工作室,艺尚小镇的服装厂升级为电商创意产业园。这些新业态在城市规划管控和土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制度性约束。

经营性用地规模不足,部分小镇资金平衡存在风险。特色小镇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拆迁补偿安置、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目前杭州市区建设特色小镇的平均成本已经超过250万元/亩,必须通过经营性用地出让、产业用地税收等渠道回笼资金进行平衡。但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特色小镇没有进行系统的资金平衡测算,具体运营管理也缺少统筹,根据区片开发可利用经营性用地约40%的经验,土地出让价格必须要达到平均投入成本的2.5倍以上,才能够基本实现资金平衡。个别小镇用于资金平衡的经营性用地规模明显不足,区片开发存在亏本的可能;另有个别小镇产业项目质量不高,利税产出甚至无法支付前期开发建设的贷款利息。

明晰产业定位,善用低效土地

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无疑正在引领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而小镇建设在土地要素的配置中已面对诸多现实问题,需要顺应产业转型和土地节约利用的大方向,结合各个小镇的实际状况妥善应对。对此,笔者建议:

明确用地需求菜单。建议总结成功经验,对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论证,按照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按需配套的原则,合理确定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布局,纠正个别特色小镇工业用地规模过大,产业定位不够清晰等问题,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划出规划区范围(或作为生态用地保留),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用地需求菜单,落实到城市控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科学划分相关功能区块,确定用地类型,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差别配置新增用地。随着新增用地指标的逐年下降,放开肚皮吃饭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必须要用到重大、紧迫的市政府重点项目中去,特色小镇的项目,原则上应该通过盘活存量房地资源解决;杭州市确定的重大项目可以使用适当规模的新增用地指标;除市级以上产业园区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外,其他特色小镇一律不再供应新增工业用地。

土地保障主要倚重低效土地。考虑到当前新增用地报批难度越来越大,报批成本越来越高,国家调控越来越严,完全依靠新增用地驱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存量低效土地必然成为小镇土地要素保障的主要渠道,建议特色小镇对规划区范围内低效用地进行再调查,将可以盘活利用的部分增补进入当地的再开发专项规划,分类推进。

适度放宽用途管制。本着宽容和尊重社会创造力的原则,允许小镇的新型业态在存量土地上跨用途临时利用。考虑到目前新型业态主要集中在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领域,建议在杭州市已确定的创新型用地基础上,在产业、规划、用地等一系列制度体系中,重构新的产业和用地标准,设置合理的业态、价格等管控机制。

统筹平衡建设资金。深入谋划特色小镇涉及的资金平衡方案,充分借鉴区片开发经验,科学配置经营性用地、产业用地比重,稳妥测算经营性用地出让地价与前期开发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确保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基本能够平衡前期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稳妥预测产业项目的利税收入及培育周期,确保小镇建设有收益、有特色、有产业,力争将特色小镇建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制高点。

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二

20xx年5月,按照浙江省援青指挥部陈伟指挥长的指示精神,德令哈市援青工作组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许德清带队,走访了杭州云栖小镇、梦想小镇,进行考察学习,了解掌握了一些情况,并作了一些思考。

一、杭州发展创业创新类小镇的基本情况

杭州市近些年正在打造一大批有本地特色的创业平台,比如互联网创业小镇、基金小镇、云计算小镇,进一步集聚风投、基金和创业人才。杭州的三镇三谷(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谷、西溪谷和传感谷)正是这样的创业平台,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是推动互联网创业,还是加快信息经济发展,世界互联网大会都为三镇三谷带来了新契机、增添了新动力。本次的调研考察着重对三镇中的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云栖小镇考察情况

云栖小镇,是杭州市西湖区计划依托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打造的一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转塘科技经济园区地处之区块,园区规划用地3415亩,规划建筑面积212.9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20万平方米,预计3年内逐步会有100万平方米以上的楼宇可以用于发展。园区内现已有涉云企业80多家,包括有阿里云、华通云、威锋网、云商基金等。目标通过3-5年的发展,在那里集聚上千家涉云企业,涵盖云计算应用,如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领域,形成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另外,在云栖小镇里,将建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IT信息产业历史博物馆,展示以云计算为特色的互联网IT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时,跟阿里云公司合作,园区里还将成立一个阿里云技术学院,为园区企业提供云计算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

(二)梦想小镇考察情况

梦想小镇坐落在杭州市西部余杭区,是在国家号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杭州市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的背景下,依托余杭区未来科技城蓬勃的产业前景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努力打造的全国互联网创业首选地和创新资本集聚高地。20XX年9月,梦想小镇正式启动建设,并明确了双镇联合的发展思路,即打造互联网小镇、天使小镇。其中,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小镇重点鼓励和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创办电子商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动漫设计等互联网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技术(工程)服务的企业;天使小镇重点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集聚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着力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梦想小镇在空间布局上,按创业办公空间、精神文化空间、世俗生活空间三个1/3来设置,理念是先生态、再生活、再生产,得到了很多企业共鸣,阿里巴巴淘宝城、中国移动4G研究院、奥克斯研究院等项目已入驻。小镇的梦想是,力争在3年内积聚大学生创业者10000名,创业项目2000个,基金及投资机构300家以上,资金管理规模达1000亿元,金融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

二、杭州发展创业创新类小镇的基本做法

(一)组织有保障。省、市各级领导坚持把支持创业创新作为推动杭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推进器和重要抓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了支持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和开发区也相应成立了支持创业创新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为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为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出台了支持创业创新考核实施细则和统计制度,对考核目标进行了任务分解和下达。浙江省省长李强在杭州梦想小镇调研时强调,梦想小镇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服务新经济、扶助人才创业上闯出一条新路,成为众创空间的新样板,更好地推动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中由省政府出资5000万元设立的浙江省天使梦想基金,重点支持梦想小镇优质初创团队。基金采取资助+期权+激励的模式,给予每家团队20万元资助,以更好地发挥对创业创新的引导激励作用。杭州市委召开全委会专门制定了智慧杭州20XX-2017年的实施方案,明确把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作为杭州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方向。杭州市政府确定在杭州还要创建十个左右创业创新小镇,为创业企业及创业人才提供物理位置、投资基金、服务体系,广泛吸引年轻人,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

(二)政策有力度。为加大对创业创新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杭州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13个部门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配套政策,形成了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体系,积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政策洼地。同时各创业创新园区通过开展为企业送政策活动、召开政策新闻会等,向企业和社会进行了广泛宣传。本次考察的创业创新小镇针对不同企业给予不同的政策。

1、云栖小镇政策介绍。(1)给予新设立企业,最高第一、二年给予年房租额100%的房租补助或减免,第三、四、五年给予年房租额50%的房租补助或减免。(2)给予新设立的孵化器运营商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并提供拎包入住、网络、办公家具、综合服务完善的孵化场所。(3)设立的涉云企业,当年实到注册资金每增加1000万元人民币,给予增资部分0.1%的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引进境外投资,实到外资每增加1000万美元,给予增资部分0.3%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4)设立股权+激励的产业发展基金。

2、梦想小镇政策介绍。(1)三年内,对于经核准的梦想小镇企业,为其提供人均10平方米、最高不超过150平方米的免租金办公场地。(2)企业经核准后,可申请三年累计最高30万元的商业贷款贴息。(3)对于获得首轮300万元及以上融资的梦想小镇企业,增加两年免租期,单个企业最高可享受五年免租期。同时,三年内给予企业60%的物业、能耗补贴。(4)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优先投向进驻企业,支持企业创业创新。

(三)平台有搭建。三镇三谷的建立是创业创新类企业落户杭州重要的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网络、办公家具、综合办公场所等一系列的创业硬件条件。云栖小镇紧扣科技发展的脉搏,以杭州云计算产业园和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两大平台为载体,力争打造中国云谷。杭州云计算产业园是以打造部级云计算产业和服务基地,云计算部级专业孵化器为目标,重点发展培育以云计算应用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形成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产业高度集聚区;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是由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合作共建,拟依托阿里云计算平台,集聚上千家创新科技类企业,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建立创新型企业的生态圈,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力争把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创新基地。梦想小镇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在摸清底数、确定目标、明确步骤的基础上,编制梦想小镇发展规划,并认真做好建设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并向耦合衔接,做到主体办公、配套设施先建设后筛选项目和创业公司进驻。

(四)人才有集聚。集聚创业创新的关键是吸引创业人才的集聚。一手抓产业公共交流服务平台建设,小镇举办各创业大赛、电子商务论坛、云服务论坛等活动,为各企业之间交流和企业自身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搭建平台,从生产方面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手抓各小镇等品牌建设和周边生活类项目,从生活业方面为人才集聚提供优良的环境,形成生活休闲、环境优美的生活圈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云栖小镇通过云咖啡、IT茶馆等不同形式的交流平台以及创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借助信息产业工程师、开发团队等高端人才开办的个人工作室,实现工程师在园区的独立办公,促进高端人才与入园企业的双向服务与需求,打造园区独特的工程师社区。定期举办云计算产业发展论坛、讲座、展会等相关活动,吸引行业知名人士现场交流互动,不断凝聚创业创新氛围。梦想小镇邀请国家知名专家、企业家对进驻企业进行考察评估,并聘请多位国家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小组,经常性指导和推动创业创新工作,有效发挥智囊团作用。在做好引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好留才、用才、助才的新篇章,创新引才模式,继续加强与名校名会、大院大所的联系,持续拓展引才留才平台,力争实现院士级人才、海外科研院所招引的新突破;建立对新评审项目落户率的动态跟踪机制,加快人才创业项目实质性落户,并为人才落户提供充沛的承载平台和健全服务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把人才服务工作向细化、量化方向纵深推进。

(五)服务有针对。为进一步完善服务创业创新的工作体系,杭州市逐步建立健全了市领导联系重点创业小镇和创业园区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通过设立管委会,建立组织联系网络、组织支持创业创新业务培训、开通创业创新项目绿色通道、开设投资政策咨询服务平台等多种手段,有力推进创业创新整体工作的快速、高效。

三、几点启示

一是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要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蹲点调研,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可跨越相连接的几个镇街,划出一定的区域,准确定位,科学编制。必要时,聘请专家学者审查把脉,使规划能够实实在在落地生根。

二是高起点建设。按照产业发展和功能分区要求,政府优先启动先导区,带动周边地块的社会资本投入,同时辅以一定地块的高品质商业开发,完善功能配套。

三是高起点经营。创业创新类小镇要具有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独特的创业理念吸引企业到来,富集的创业资源能留下企业和创业者。因此创业创新园区开发涉及面广,具有极强的市场性和专业性,因此必须有一个专业的优秀操盘手和经营团队进行全面策划和整体开发。

四是高起点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三力合一作用,着力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积极加强与省内外商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发展联动,深入推进创业创新工作。

四、德令哈市发展创业创新类小镇的设想

(一)规划入手,科学谋划。一是从推动全市创业创新工作的角度出发,坚持两条腿走路,高标准编制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二是以现有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区,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合理确定开发建设范围,做好与镇街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相融;三是统筹安排,分步实现规划目标,按照招商进度和资本投入能力,科学提出年度预期目标,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分年,逐批建设,将总体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

(二)做好选址,打造精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业创新小镇的选址要考虑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服务便利等因素。建议德令哈市要将创业创新小镇建在巴音河畔两侧从格尔木桥至都兰桥段,跨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取名为星空小镇(暂定名),意为高原新城,星空闪耀,高原新城似辽阔的夜空,容纳着闪烁光芒的新星创业企业,政府投入可优先启动半步桥地块作为星空小镇先导区。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一是考虑德令哈市财政资金的现状。积极整合国家专项资金和援青资金,推进星空小镇先导区硬件建设。二是加大招引力度,以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优质的创业资源、优惠的税收政策,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开发周边地块。三是德令哈市政府成立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采用奖励+股权等形式吸引优秀企业入驻和人才创业。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现在,人们多是把大数据当成一个客观现实或者扑面而来的潮流,而没有看到这更应该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欲求和战略管理的历史性需求。

2012年,美国已经制定了“大数据研发计划”,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大数据计划。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应该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在城市层面,如何研究和制定北京的大数据计划,就更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当然也是十分有趣或有意义的工作。

北京要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以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都特别需要大数据和大数据处理。北京要研究和创制一种使用某种分析方法的“基础架构”,能够让“大数据”更好地使北京率先做到: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北京亟需开发城市和大区一级的大数据管理体系架构。科技北京或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建设,应该把眼光放到这个问题上。

在这种大背景下,面对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潮流,北京应如何制定具有北京特色的《大数据计划》?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将大数据用来考虑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再用最先进技术来落实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二是北京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也需要这么走。目前只是欠缺思路或顶层设计。

三是北京已经实施“祥云”计划,但主要是基础建设,有多种朝向,并未重点朝向或研究解决科技的新式研发与成果转化问题。数据本身是资产,这是大家目前达成的共识。云计算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如何盘活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城市功能升级和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这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众所周知,北京正在实施“祥云计划”,到2015年,形成2000亿元产业规模,建成亚洲最大超云服务器生产基地;上海正在实施“云海计划”,到2012年,培育10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1000亿元,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重庆,正在实施“云端计划”,到2015年,建成云集上百万台服务器、上千亿元规模的“云计算”基地,成为全球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广州正在实施“天云计划”,到2015年,云计算应用水平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构建世界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但却没有一个城市颁布和实施大数据计划。这样讲,并不是赶时髦,而是因为云计划固然与大数据存在密切联系,甚至我们所说的大数据处理本身就应该是在云端进行的,但云计划却代替不了大数据计划。

云计划主要是基地建设和设备集聚、要素堆积的工业经济概念,相对于提高城市创新发展能力的大数据计划来说,云计划主要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基础设施甚至硬件条件,至于一个城市如何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在区域乃至国家和世界中的战略定位,来提供城市的整体功能水平,使城市智能化,还是云工程性计划中所不能覆盖的。另外,云计划也主要是一个IT范畴的工作,而且是一个工程概念。

相对来讲,大数据计划就可能要丰富、立体和复杂得多。北京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一定要以世界一流的数据抓取、管理与处理或分析加工能力为基础和主要朝向的。这个抓取和处理能力所涉及的必然是世界范围。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高校;效率;公平;速度

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开始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实施拉开了高校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相关专业建设陆续展开。2010年6月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61所高校获批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1年9月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代表的133所高校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截止目前已有194所高校入选“卓越计划”,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7.79%(以2010年教育部公布中国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本科院校1090所计算),近五分之一的普通本科院校参与了“卓越计划”,而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申请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也越来越多。

卓越计划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改革,必将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一项政策的实施,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注重它的实施过程,理顺其中的几个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自1999年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告别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与相对滞后的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矛盾越来越突出。精英教育下的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在当前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很难很好地做到。而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则要求高等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就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大众化教育初级阶段实施的一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和国家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就产生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当前实施“卓越计划”就是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下优先培养卓越创新人才。高校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是效率优先但一定要兼顾公平的原则,“优先”也应当“适度”,“兼顾”而不是不顾,效率优先要兼顾公平。要根据进程及时调整政策,政策调整不仅是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且是为了寻求更高层次上的公平。

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参加“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培养上,要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实现机会均等,避免在高校中出现像中学的“火箭班、尖子班”现象;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和参加的学生在整个学校中毕竟还是少数,虽然政策上有倾斜,但不能搞“一边倒”,要尽量公平,又不搞“平均主义”;在改革成果的转化上要及时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卓越计划毕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必将产生一些良好的经验和成果,要及时总结和凝练,并大面积推广,让大众学生受益。

二、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比较快,发展不均衡,与之相配套的政府、社会、企业等大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基础性、普通性和理论性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社会功能具有明显迟效性。办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是不符合教育社会功能特点的。在追求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高校发展也不均衡,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国外先进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经验可以借鉴,但简单的“拿来主义”和“全盘西化”未必适合我国的高等教育国情。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要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实际制订适合自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中,首先要打破高校“重申报,轻建设”的思想,把紧审批申请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专业关,加强实施高校的检查和监督,杜绝盲目的求大求快,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尽量减少“卓越计划”试点实施过程中的损失和不足;其次,在教学的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中,知识课程的设置、实践能力的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不能搞简单的“加减法”,要严格区分本科“3+1”模式(即3年的学校学习、1年的企业毕业设计)与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涵;再次,实施高校要量力而行,防止步子迈得过快,摊子铺得过大。“卓越计划”毕竟是一项新的改革,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尚处在试点阶段,要以慎重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改革,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

三、特色与水平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之间“趋同化”趋势的矛盾更加突出,“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校发展定位的困惑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优化的问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高等学校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优势,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得到繁荣。

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特色发展的理念是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发展个性是人才辈出的基础。保护学生的个性并挖掘、发扬是教育者的责任,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创造性寓于个性之中,保护和发扬个性是引向创造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办出特色是个性成才的关键,也是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把满足广大育龄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体现特色,以家庭为中心,以育龄群众为重点,积极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坚持因地制宜,在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园区服务站和各村各单位服务室创建符合本地实际的多形式的服务模式。

(二) 总体目标。

以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阵地的建设和完善来承担计生技术服务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优生指导、药具发放、信息咨询、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职能,让育龄群众人人享有优质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

到2011年底全面完成园区技术服务阵地标准化建设,按照“八统一”的要求完善内外装置;按照“六个一”标准,制定村室统一标准,建设好6个村级服务室,统一外观形象、标识标牌和内部有关设备,并尽快配齐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必须的设备,加强技术服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逐步把技术服务阵地建设成为育龄妇女服务之家、温馨之家,成为农村人口文化大院。

(三) 基本原则

1、 以点带面发挥特色。坚持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全面发展,园区服务所在完善宣传教育等八项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经常性工作机制,建立药具不良反应监测机制,结合本园区工作实际,突出服务特色,发挥服务优势,打造品牌服务。

2、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在推进优质服务过程中要做到服务全面、重点突出和特色发挥,工作中要注意“五个注重”:注重真抓实做、注重工作实效、注重硬件达标和软件齐全、注重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留存、注重总结归档。

3、 加强指导督察。园区党委、管委会、将组织相关人员分片指导、督察,及时通报落实整改工作中的不足,严格责任追究。

二、 创建时间

本次创建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

1、 制定方案(每年4月30日之前)

2、 创建实施(每年4月30日—9月30日)

3、 申报验收(每年10月1日—10月7日)

4、 园区验收(每年10月8日—10月10日)

三、 创建原则

(一) 突出阵地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倡导新型生育文化;拓宽服务领域,开展生殖健康全程服务,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普及计划生育知识。把园区服务所打造成宣传阵地、服务阵地、生育文化阵地、培训阵地。

(二) 体现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服务理念,配备视听设备,开辟儿童乐园,建设综合性图书阅览室,设立生殖健康咨询室、男性咨询室,建立个性化档案和药具展示、自助,实行上门服务,让服务阵地成为计划生育服务的“超市”。

(三) 开展综合服务。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加强部门协作,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公共服务协作机制。

(四) 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育龄人群全员生殖健康电子档案,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育龄妇女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实行电子医疗文书,打造“数字计生”。

(五) 打造职业化队伍。采取聘用、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吸收和利用必要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所有园区计生办服务站人员要积极申报计划生育相关专业职称,尽快成为生殖健康咨询、家庭计划指导、计划生育医学、人口社工、人口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行家里手。

四、创建计划

2011年下半年重点创建范集工业园区计生服务所、以及3个行政村服务室。

五、创建内容

宣传教育工作方面:突出人口学校职能发挥、新婚学校定期学习、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术后随访方面:突出手术随访(电话、预约、上门)、规范随访资料,随访率不低于95%,同时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进展手术服务对象实行全员优质服务问卷,满意率不低于95%。

六、创建要求

(一) 切实加强领导。园区计生办成立特色服务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郑镇,副组长:孔立志,成员:张影、王继芹、陈传侠。各村、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二) 切实加强创建监管。园区服务所建设务必于2011年底全部达到国际建设标准和形象规范要求,坚持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技术服务机构要依法执业、依法服务,要配备与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相匹配的设备,认真落实技术常规。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绿色建筑规划;城市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24

[中图分类号] F293;TU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46- 03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个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反映了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海南省自1999年创建生态省以来,实施建设“绿色之岛”战略。然而,由于受到技术、管理体制、公众意识和岛屿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海南省的绿色建筑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0年11月,海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在2017年,实现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起适合海南气候特点的,以遮阳、通风为主要技术措施,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并开始着手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符合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 有助于提高海南省建筑行业技术水平,对全面实现海南省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关于城市创新理论的文献回顾

绿色建筑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借鉴城市创新理论。创新型城市指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创新型城市以其不断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2]。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表示为城市创新的扩散效应和科技产业聚集效应的矢量集合,以及一个独特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创新生态系统[3]。隋映辉 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从结构上分,包括知识基础设施、政策体系、制度框架、需求结构、生产结构等;从层次分,包括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创新、研究创新等[4]。赵黎明 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需要以政府调控体系、研究开发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作为系统运行的四大有效支撑。张小林 等强调了城市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本土化、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城市创新理论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解决海南省在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编制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提出绿色建筑规划的原则时,可根据城市创新系统的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本土性特点展开,在制订保障措施时,则可以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加以考虑。

2 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海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协调运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2 本土性原则

大力推广符合海南本地特点的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用能结构,节约一次性能源,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行节约建筑用能与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举。

2.3 动态性原则

把发展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结合。规划方式要有利于激励海南省绿色建筑实施主体的各项创新活动,按照目标化、项目化、资金化原则,确保可操作性。

2.4 开放性原则

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规划部署、统筹协调、引导扶持、配套联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各要素,优化配置绿色建筑发展的科技和经济资源,以节约能源、节省耕地、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质量为目的。

3 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1 改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绿色建筑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建设局、规划局、法制局、财政局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并在建设局设立绿色建筑管理办公室,承担绿色建筑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对政府履职的重要考核指标[5]。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再次,编制与实施绿色建筑鼓励与支持目录,鼓励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全面、有效开展,例如,对列入支持目录的企业与项目,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最后,积极研究出台奖励措施,激励地产商积极建设高等级的绿色建筑,例如,对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采用补贴工程费用或按建筑面积予以奖励的办法。

3.2 强化本土特点,创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时,在参照美国LEED、英国BREEAM、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国外标准及《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建筑建设系列标准,指导海南绿色生态建设。制定《海南省文明生态村标准》、《海南省文明生态镇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城市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标准》、《海南省绿色生态建筑实施细则》和《海南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标准》等,从整体上提高海南的生态文明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加强技术积累与总结,积极制定企业标准。积极研究开发、引进适合海南的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和管理技术手段,促进从绿色建筑单体设计向绿色城区的生态运营发展。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从规划源头促进绿色建筑大力发展。

3.3 应用绿色能源,创新绿色建筑用能结构

首先应积极发展太阳能,太阳能是海南省丰富的绿色能源,要加强规划设计引导,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将海南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岛”。编制实施《海南省太阳能建筑应用规划》,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编制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相关标准设计图集、实施细则等,按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要求,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在全省从规划报建、施工图审查、施工报建、工程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格监督实施建筑太阳能热水一体化的应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大力扶持太阳能产品、技术研发,鼓励引导本省企业和省外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在我省设立生产基地,近期要重点抓好“海南省太阳能产业示范园”建设,开发适合海南省实际的太阳能设备;以三亚市为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组织开展“阳光城市”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海南“阳光岛”建设。其次要推广一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因为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要支持采用地方材料、传统技术,接近自然,具有乡土性的建筑,尽可能利用本地自然能源,与环境本身形成良好的能量循环系统。通过应用绿色能源,创新海南省绿色建筑用能结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水平。

3.4 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创新绿色建筑节能闭合管理体系

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在绿色建筑中需要研究6个环节:一是绿色建筑的规划,二是绿色建筑设计,三是绿色建筑施工,四是运行和管理,五是维修和养护,六是拆除后的再利用[6]。6个环节涵盖建筑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划编制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建材生产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安装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这些企业都将参与到建设绿色建筑的各个环节,都负有推进绿色建筑实践的责任。政府应从以上的视角,将对绿色建筑的管理范围,从现在仅对建设过程的控制往前延伸至规划报建,向后延伸至销售公示,形成从规划报建至房产销售公示的完全闭合的管理系统。建立严格的房地产商准入制度,在土地出让中明确承诺所有建筑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实行绿色建筑审图制度,所有新建项目的审图项目,设计方案在施工图完成后要通过详细的模拟计算对建筑本身、能源转换及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这3项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估,通过节能评估后开发商才能获取开工许可证,准予施工建设,确保每个项目从设计阶段就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标准;加大对工程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执行监察力度;最后采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寿命对建筑进行评价。建立关于环境影响数据库开展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有相关基础数据库;加强对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数据的采集与研究,包括生产过程的能耗、排放、资源的消耗、材料性能及其耐久性、重复使用性、资源化循环再生性等,为绿色节能建筑评价采用全寿命周期方法评价提供支撑。

3.5 以点带面,创新绿色建筑使用范围

应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例如,积极推动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高校新校区的绿色校园创建,建成一批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措施于一体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使用省市级财政性资金新建的公共建筑,应尽可能在设计时按照绿色建筑标准,竣工时通过国家绿色建筑测评,结合气候变化、入住率、设备状况等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能耗分项计量数据,判断该建筑运行管理是否节能高效,从而罚劣奖优,比如对超出合理用能配额的能源消耗征收高额税费。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围护结构、空调制冷、办公设备、照明等系统及网络机房等重点部位进行节能改造,例如,每年至少应选择1~2个重点项目如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医院、商场,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动宾馆、饭店、医院、学校、城区老旧平房、小区住宅等既有建筑进行包括墙体、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系统节能改造。在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还应将农村绿色建筑作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选取重点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污水处理等)、试点区域进行推广。

3.6 以文化为先导,创新绿色建筑宣传教育方式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和实施,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营造绿色文化,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一种“软力量”、“软基础”,是城市创新的文化体系的一个方面。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至关重要。要让绿色建筑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让绿色节能建筑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融入日常生活。当社会共识形成之后,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就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4 结束语

2010年10月,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共同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建筑示范省合作备忘录,联手将海南打造成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省。虽然海南省政府将把推进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对绿色建筑大力宣传与推广,但绿色建筑的推广普及仍任重道远,只有以规划为主导,从科技、政策及产业化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努力在建筑节能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建筑示范省的建设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S]. 2006.

[2]王志芳,邓博,马志强. 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建设刍议[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2):6-7.

[3]李飞,张晓立,覃巍. 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2007(10):29-33.

[4]隋映辉. 城市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圈”[J]. 学术界,2004(3):105-112.

特色创建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及《中共市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江委〔2011〕26号)文件精神,结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现就加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强和创新人口计生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水平为重点,积极推进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管理水平,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以“枢纽、创新、低碳、人文”为导向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总体目标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典型引领、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以服务为先、完善管理为原则,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运转高效、平稳有序、适应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化水平,努力保障和维护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群众平等享受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权益需求和保障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群众共享社会管理创新成果。

——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实际,遵循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及工作基础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创新的重点和方向,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方法创新。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总要求,加强实践探索,注重方法创新,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提升,切实增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统筹推进。要发挥各方优势,加强人口计生与公安、教育、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衔接,积极探索整合管理力量和信息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形成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

——坚持示范带动。各街道、镇要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创新,推动试点工作,坚持渐进式推进。并在充分挖掘、总结、推广和拓展试点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边干边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带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宣传引导。宣传教育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手段。人口计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转变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人口计生宣教工作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脚步,更好地服务于人口计生工作。一是抓理念创新,积极打造特色人口文化精品。以传统地方文化及民间艺术有机融合为特色,注重家庭人口文化的发展,努力打造“一镇(街)一品”、“一村(社区)一样”的富有特色的人口文化宣传精品。并通过政府采购、自我制作等方式,实现全区人口计生宣传精品全覆盖。二是抓载体创新,大力实施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工程。要紧紧依托社区(村)特色,与背街小巷改善、新小区建设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特色人口文化传播基地、人口文化广场、新型生育文化园、人口文化书屋等建设,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作用,让育龄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型生育文化教育。三是抓机制创新,构建人口文化传播新体系。将婚育新风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之中,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人口计生门户网站,有效运用新媒体和现代远程教育传播等手段,继续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宣传节点,打造具有特色的人口文化传播体系。通过广泛组织社会宣传,展示人口计生新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社会各界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支持。

(二)探索全员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实施全员人口服务管理是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一是建立网格管理责任机制。按照“分级分片、划片包干、责任到人、跟踪服务、精细管理”的原则,在社区(村)实行网格责任制,将社区(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管理区域,设立网格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推行网格管理绩效考核,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工作新机制。二是创新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模式。按照“管理求实、宣传到位、服务到家”的工作理念,继续深化完善“五位一体”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模式,进一步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协会建设,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以同乡会、行业协会和商会等为载体建立具有不同工作特色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水平。三是破解特殊人群管理难题。健全社区(村)与驻区单位、企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机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协调机制,建立“社区负责、单位配合、物业协助、业主参与”的计划生育工作模式,重点抓好高档住宅小区人员、拆迁在外过渡人员以及人在户不在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有效破解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计生难题。四是加强全员人口信息化建设。坚持以基层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管理应用和实用软件的开发,探索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深化数据开发利用,研究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与其他人口数据库的共享支持系统,拓展便民服务应用通道,发挥人口数据分析、预测功能,将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打造为“人口管家”。五是建立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员队伍。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热心社区服务的人员担任全员人口管理信息员,承担以人口基础信息为主,兼顾各项社会事务基础信息的采集、反馈工作,同时协助开展政策法规宣传、了解社情民意等。基层综合管理信息员队伍应以专职人口计生管理信息员为主体,公安户籍协管员、社区工作者、楼道长、社区志愿者等为补充,并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强调队伍与社区群众的紧密联系,确保基层工作责任的全面落实。

(三)推进优质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保障全员人口平等获得计划生育及其他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一是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计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区域统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按照“区级做强、镇(街)级做优、村(社)级做实”的思路,以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示范窗口为契机,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积极提升基层服务机构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建成具有服务品牌特色的人口计生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机构建设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服务窗口配置标准化、氛围家园化、环境温馨化。二是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坚持和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满足被服务者需求为重点,不断调整优质服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拓展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范围,确保育龄群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获得适宜的优质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专项考核机制,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家庭保健等服务,为新婚夫妇提供包括婚、孕、产、育在内的全过程、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服务,着力提高群众“两免”参检意识。建立完善育龄妇女生育健康档案和出生缺陷高危人群信息库,加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全面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全员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统筹兼顾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各项利益,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促进全员人口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四是推进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创新培训方法和形式,努力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健全职业化培训体系,着力推进生殖健康咨询师、人口社工师、人口统计师、育婴师、早教师等新职业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生殖健康咨询、家庭计划指导、人口信息统计、心理咨询等能力的人口计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四)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幸福是人口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做好家庭工作、促进家庭发展是全面做好新时期人口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建立全程“立体式”利导机制。以提高家庭的发展能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重点,探索建立和完善一套自上而下涵盖家庭创建、子女孕育、子女出生、子女成长、免费服务、困难扶助与风险防范、家庭发展、父母养老、特殊计划生育家庭补助等家庭发展全过程的优、奖、扶、助等福利制度,同时积极推进有关计划生育政策与相关公共政策的衔接。广泛开展各种关爱、关怀、帮扶行动,落实“生育关怀”项目,实施计生家庭创业扶持行动,不断提升计生家庭的幸福指数,实现更高层次的惠民。二是扎实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基层协会从实际出发,创新方式方法,开展“亲情牵手结对帮扶活动”、“关爱女孩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活动”、“牵手新市民活动”、“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活动”、“幸福家庭活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等,尽力满足计生家庭和育龄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生产、生活、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需求。三是努力打造“生育关怀•幸福家庭”公益品牌。以计划生育家庭为主体,通过搭建家庭信息、扶持救助、服务指导、利益导向等平台,实现人口计生工作与幸福家庭发展工作各项任务的有结合。注重把握舆论导向,围绕幸福家庭发展工作深入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形成良好宣传氛围,引导计划生育家庭积极主动地参与幸福家庭建设,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帮助群众树立新型的婚育观、发展观和幸福观。同时培育一批“生育关怀•幸福家庭”示范企业,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努力将“幸福家庭•关爱一生”活动打造成为我国一个重要公益品牌。

五、工作要求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各地要在工作推进中,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从转变工作思路入手,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在着眼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注重人口结构的优化,注重家庭发展能力的建设,注重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加快角色转变,从满足群众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出发,创新服务机制,确保居民群众获得满意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

(二)加强领导,全力保障。各地要把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联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各地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