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对策

河南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源性大省,但是河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在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起了各国和各级政府关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更应该重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从而逐步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但最具权威的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即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农业产业集群即是在农村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主导性产业为中心,大量有关联性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集合体。

二、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河南在大力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从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类型来看,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区位优势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产业集群具有明显资源条件优势,区域性明显,特色性强,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或聚集资源条件独特的地区,或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河南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了小麦、棉花、大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如:信阳是河南省的禽类养殖基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与养殖相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种苗、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鸡舍、鸭舍建设、技术培训、禽蛋销售、肉鸡、肉鸭屠宰企业、对肉鸡、肉鸭下脚料的精深加工企业等从种苗的孵化到禽蛋销售以及到禽肉加工业等应运而生。但河南特色农业只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功能上联系并不紧密;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精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少。

(二)依托市场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这类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专业的市场,利用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有效的市场信息,围绕市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例如,河南南阳的西峡县是我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国家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对香菇生产实行区域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使香菇的生产供不应求。围绕香菇市场,西峡县已建立香菇专业乡镇15个、香菇专业村100个,建立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140个,总规模6500万袋。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3万户,占全县农户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香菇产业。从整体来,此类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较薄弱,合作较少而竞争激烈,易形成恶性价格竞争,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三)以大企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或农户进行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河南漯河的双汇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猪肉供应市场的控制。其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已覆盖河南全省及安徽、山东、陕西等周边其他省份,成为覆盖省去内农民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但河南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原因,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三、发展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依托特色资源,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

结合中原城市群、黄淮海平原和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的不同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供给保障、生态防护、景观美化、休闲观光等功能,打造以都市农业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增长极,形成不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集自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2)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建设规模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这一区域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工业精深加工链条的无缝对接为目标,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全力拓展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深度,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3)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建设生态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生态规律和绿色农产品标准要求,在这一区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型畜牧业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绿色粮油等的生产等。(4)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整合投资和产业融合,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结合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产业、人口、土地、村镇逐步集聚。

(二)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要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有利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集群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惠农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农业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农业大县的人均财力水平;依托项目主体,打造投融资平台,吸纳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

(三)扶植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产业关联上,既要着力扶植和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业企业优化组合、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我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省建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营销策划中心,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政府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后盾。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2)要制定优惠政策。任何一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扶持分不开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宏观调控。(3)做好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从资金、技术、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J].科技创业,2005(6):58-59.

[2]李志春.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的系统分析[J].南方农村,2006(4):45-48.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第3篇

>> 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我国砂石行业产业链现状研究 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 浅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评述 农业产业链的企业效应 荷兰的创意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浙江特色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农行实践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国际经验 把握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实质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研究 农业产业链的掘金空间巨大 浅析农业产业链构建 浅议我国汽车产业链中汽车营销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东营案例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优势分析 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环境分析 农业产业链的析取、构建模式以及升级路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韩农业人口10年后将降至总人口4.8%.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光州领事馆新闻[DB/OL]. 2009.09.10.http:///chn/lqxw/t583185.htm.

【作者简介】

肖小虹(1968-)女,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上接第A8291页)[JY][CD152mm][HT]

【参考文献】

[1]赵茂林.“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的新思路[J].北方经济,2006.11.

[2]李锐.生态、人口、素质:三重压力下的西部农村贫困[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5.

[3]朱启臻.农村扶贫开发理念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

第4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经营 甜橙产业 现状 建议 富顺县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各异,各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导产品、模式和发展程度不同。本文通过对四川自贡市富顺县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甜橙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农业和土地等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富顺发展甜橙产业的优势条件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境内地形以浅丘为主,土地肥沃,宜种性强;河网密布,塘库联缀,60%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该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多雨,是柑桔生产的适宜区域。境内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运输便利。富顺县是四川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国家级柑桔基地。富顺甜橙中的锦橙曾获国家金奖,多次在农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产品。

二、富顺县甜橙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

目前,富顺甜橙种植面积约为7万亩,主要分布在富顺的互助、富世、狮市、代市和同市等乡镇,其中以互助镇为核心区域。互助镇位于富顺县城北8公里,自富水泥路穿境而过。全镇幅员面积42.6平方公里,辖18个村(居)民委员会,190个农业社,总人口3.63万人,2003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71元,其中高山村、友爱村和互助村的甜橙种植面积较大。三村位于富顺县北部,毗邻县城,村道建设较完善,交通较便利,属于典型的川南丘陵村庄。2001年~2003年间,互助镇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程,高山、友爱、互助三村凭借适宜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建立了1000亩的甜橙示范基地,现种植总面积达到2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左右。

富顺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已被农业部纳入中国长江沿岸优质甜橙产业带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四川省柑桔百亿工程开始启动,计划在2007年~2011年期间,在泸州、自贡、宜宾、广安四个城市的14个区县发展优势甜橙85万亩。富顺县是规划发展的重点县。由国家投资440万元,占地面积400亩的富顺柑桔良种繁育基地已建成投产。该县正在试验示范中的国内外柑桔良种达30余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无病毒容器苗生产能力,年设计产量达100万株。这些都为柑桔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1)种植规模较小。富顺县甜橙种植以农户家庭种植为主,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锦橙和塔罗科血橙。种植规模较小,平均每户种植面积为1.5亩~2亩,单户最大种植面积大约在8亩左右。种植面积较多的大户较少,规模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这种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单独生产模式,难以取得规模效益,不利于甜橙产业的发展壮大, 也不利于甜橙产业抵御市场风险。

(2)社会化程度低。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产出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分工协作,将会降低特色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将极大地阻碍特色农业的效率提高。富顺甜橙产业社会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户还是属于“单打独斗”型,还没有很好的组织在一起;缺乏大的龙头企业,没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等服务。

(3)农田水利设施落后。便利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利于防灾抗旱,保证灌溉用水,从而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富顺县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调查发现,在天干时生活用水有时都很难保证。以高山村为例,全村只有4个水库,用水季节难以保证用水。甜橙的施肥灌溉期,由于旱情严重,灌溉受限,给农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4)农户重视不够。比较效益高是农用地从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的根本原因。在发展甜橙产业之前,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收入和生猪、羊等养殖收入,总体收入较稳定,但土地的产出率不高,总收益不高。种植甜橙后,由于甜橙尚未大规模挂果,收益没有明确的预期,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户对发展甜橙种植缺乏信心,持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对甜橙管理不够重视。很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大多选择常年在外务工或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时外出务工,把农业当作副业看待。据调查,95%的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客观上,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种植要领不能完全理解使用,管理水平低下,新技术难以推广,严重影响到收成。青壮年劳动力匮乏,劳动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当地甜橙业的发展。

三、推进甜橙产业化经营建议

1.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角色和职能定位及发挥作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和速度。富顺县应积极建立和完善适应甜橙产业化经营发展需要的政府调控机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或产业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为甜橙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一是抓好主导产业,制定好产业发展的政策。富顺县应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培植甜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发展。二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硬环境。三是引导农业科技变革与创新。政府应着重于体系建设、法规执行、信息、扶持和规范企业等社会力量从事技术推广。四是引导和扶助农户分散农业风险,着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合作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可以考虑采取农民合作经营加层层保险的联网形式,建立起以合作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五是加强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2.选择适宜的组织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来维系,并按照相应的制度来运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以及资源禀赋与市场优势的差异,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这众多的组织经营模式中,像富顺这样的浅丘陵地区,因其资源、产品优势不明显,盲目地建立基地和龙头企业,市场风险太大,不适宜大规模培植龙头企业。现在富顺的互助镇已建立起甜橙协会,在富顺县已建立起国家级的育苗基地,可以采取“专业协会+农户”组织模式。这样既能在产业化经营中最大化配置社会组织资源,又能最优化产业化运营机制;既可以加快区域经济的产业化进程,又可以为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优化产品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证;既有利于甜橙产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创新和推广,又可以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户进入市场的风险问题。面对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市场,在专业协会、农户、政府和科技部门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发挥整体优势,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合理地保证和体现产业主体经济利益。

3.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特色农产品要坚持规模化生产经营。但要以规模适度为原则,规模过大或过小将变成规模不经济,就会导致特色农产品弱化甚至于消失。因此,在坚持农民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实行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实行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推进产业化经营。

4.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特色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可以减少农民的交易费用,减少交易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新型服务体系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系列化服务。这些服务需要通过社会分工由专业人员提供。当前农民急需发展特色农业的适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销售服务,以及风险支持服务。因此,要加快建立服务于特色农业发展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

5.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关系到产品质量、形象和市场。只有创立了品牌,才会有稳定的质量标准,才会有较大的生产、销售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针对富顺甜橙产业现状,在甜橙产业发展策略上,应以优质果品品牌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产业化建设,努力提高甜橙产业的整体素质。一是抓品种,加大甜橙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试验示范的力度,为甜橙品种改良和结构调整提供种质保证。二是抓品种改良,围绕提高果实品质,适应未来10年国内外甜橙发展趋势。继续抓好柑桔类品种结构调整,加快甜橙品种更新换代。三是抓品牌,无论是甜橙鲜果,还是橙汁等都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果实品质和产品知名度,加强宣传促销,拓宽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333.33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333.33hm2,年产值4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600hm2,年产值5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333.33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333.33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954人,帮助2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二、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6篇

关键词:产业现状;产业制约问题;产业规划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60

一、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2011年到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4082.6亿元增长到5440.6亿元,年均增长6.65%;全部财政收入由489.0亿元,增长到778.5亿元,年均增长11.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106.6亿元增长到5727.5亿元,年增长率12.1%;石家庄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也不断调整优化,由2011年的10.1:49.8:40.1调整为2015年的9.1:45.1:45.8。2011年第一产业同比增长为4.3%,到2015年为2.3%,第一产业同比增长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增强;石家庄市围绕生物、化工、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到2015年,主导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1801.6亿元,比上年增长6.4%。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问题

(一)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石家庄市的经济实力与京津两市仍存在差距。从GDP总量来看,2011年,京津石三市GDP分别为16251.9亿元,11307.28亿元,

4082.6亿元;到2015年时,京津石三市GDP分别为22968.6亿元,16538.19亿元,5440.6亿元。石家庄市与北京和天津的经济总量差距日益扩大。(如图1)

(二)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2015年,京津两市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0.6%和1.3%,而石家庄市高达11.5%,与京津相比,石家庄市第一产业比例远远高于京津两市,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三)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不强,没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石家庄中心城区处于极化阶段,自身的经济实力虽然较强,但县域经济欠发达,城乡“核心―”二元结构的现状明显,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的区位落差大。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四大支柱产业。现代物流方面,充分利用石家庄的省会中心城市地位以及东出西联、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内陆型临港物流,将石家庄打造成国家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现代商贸方面,精确定位,突出石家庄城区商贸业发展的特点,避免与其他城区内争抢资源和重复竞争,把石家庄建设成为北方商贸中心;旅游会展方面,以滹沱河生态环境为基础,利用正定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挖掘和整合红色旅游、新都市旅游、古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打造一流的旅游城市。加快建设大型会展中心园区,加大区域内部行业整合力度,建立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展览会,推动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融合,把石家庄打造成为京津冀都市圈著名的会议休闲度假城市;金融保险方面,加快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大力发展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发挥区域金融带来的辐射作用,将石家庄市建设成为省域金融中心。

(二)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发挥石家庄市的产业规模优势,建设规模化生产及配套设施生产基地,着力提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循环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三)集约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结合当地资源特点与比较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提高绿色有机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举办观光乡下美景、采摘优质瓜果蔬菜等活动,大力拓展农业服务城市社会生活的功能;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带领农民拥有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第7篇

关键词 河北省 特色农业 “一村一品”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1特色产业开发的理论分析与“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运动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大分县。“一村一品”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品牌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乡、镇、市)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分县通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确立多项特色农产品并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成为振兴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典范。

2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

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河北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近年来,河北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芦笋等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品。许多县市的特色产业已经开始走向集群化、规模化,如大名的面粉、花生、香油产业,张家口的奶业、满城草莓、平泉小蘑菇等。

2.1满城―小草莓,大亮点

满城县是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县,常年草莓占地面积达6万余亩。经过多年发展,满城县草莓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产品远销京津、内蒙古、山西、东北等地。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形成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2009年,满城县被确定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在草莓标准园内率先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2.2平泉―小蘑菇,大产业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食用菌已成为平泉立县富民的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其生产基地已覆盖全县91个乡镇,200个行政村,菇农达到4万多户。为不断加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平泉县制订了“创两个知名,建三个中心”的目标,即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全国知名产业,把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打造成全国知名市场,把平泉培育成为周边及华北地区食用菌菌种的供应中心、原辅料和产品的集散中心、人才技术的输出中心。目前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到 203家,年收储加工能力达8万吨。平泉已成为全国四大食用菌产地之一,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

3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河北省大部分县域技术水平落后,特色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种植生产,缺少产品的深加工,附加值普遍较低。

(2)特色产业发展缺少全局统筹。河北省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长短不一,有的早在改革开放后就进行了推广、发展,而有的只有两三年时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一,且产业发展的模式、重心和创新类型等也不尽相同。通过调研发现,县域内的特色产业发展主要靠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也正因此,特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急需政府的规划、引导。

(3)特色产业的服务、培训体系不健全。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县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无法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培训,无法引导经营的多元化发展,影响着特色产业成果的推广。

4河北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开展 “一村一品”的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开展及经营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改变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的现状。

其次,应划拨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员、农民培训体系,健全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县(市)科技局及科技员的培训,打造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直接服务农户的能力。目前试点县(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力量研究本地的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问题。外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走,本地工作又马上陷入“瘫痪”,造成特色产业无法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扎根本地、了解本地产业特征、熟通本地习俗的“田秀才”、“土专家”。农业特色产业化需要依靠本地专业人才与农民相互配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能力。

最后,积极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以地域范围确定区域主导产品。“一村一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从生产主体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的水平、文化素质;从生产对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有机化水平,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从生产环境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完善产品的人性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一村一品”的理念,鼓励多种农业特色经营,例如农村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的等农业经济新形式,创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形式。

本文系河北省委讲师团系统2014年度课题“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与‘一村一品’”结项论文,课题编号201422。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集群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42-01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深入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企业和单位,就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1 发展现状及远景

近年来,依据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邓州重点围绕面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林产品等6类优势农产品,积极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邓州益嘉林产品产业化集群、邓州黄志牧业产业化集群、邓州久友粮食产业化集群、邓州昱通乳业产业化集群、邓州禽业产业化集群、邓州阳光油脂产业化集群、邓州果蔬产业化集群。集群销售总额达到61亿元。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林木基地35万亩,粮食基地48万亩,生猪达26万头,奶牛达1万头。带动农户4.6万户。集群的核心企业新上项目8个,总投资12.6亿元,已完成投资6.7亿元。编制了邓州市2014-2020年农业产业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原料生产基地4个,分别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生猪生产基地、肉鸡生产基地和奶牛生产基地。初步规划到到2020年培育发展产业化集群7个,其中20亿元以上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产业化集群3个。

2 存在的问题

邓州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集群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难以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邓州虽然已出现邓州市久友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益嘉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河南黄志牧业有限公司、邓州昱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还缺少林果、油脂、家禽、花卉等方面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限制了邓州市的集群发展,影响了聚集力和带动力。

2.2 集群产业系统化和特色化不足。产业化集群在纵向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的同时,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系统化和农业生产基地式布局发展能力不足。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建立。主要体现在:

2.2.1集群的上游链短,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不够紧密。

2.2.2下游一部分龙头企业没有就地加工生产环节。如河南黄志牧业有限公司的生猪屠宰和邓州昱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牛奶深加工,产业链没有完全建立。

2.2.3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跟不上,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

2.3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邓州农业产业化集群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研发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播慢等问题。集群普遍存在着没有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部分集群缺少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合作。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和完善产业基地建设。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制订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品种质量、产地环境、包装质量与标识、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国际性和全面性,并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示范区应用为重点,强化执行标准。在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质量追溯制度。

3.2 促成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发展机制和制度框架,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精选财政扶持领域,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备案、核准、审批等方面优先办理有关手续,优先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市财政应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集群建设。要建立财政扶持资金跟踪问效制度,不断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要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优惠政策,为鲜活农产品的运销提供基础性条件,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地市场的快速连接,加快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进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4 加快农村经营体系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改革措施,推动农村土地向留在农村的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经营组织,大力支持供销社、邮政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联结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产业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 “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妥善应对农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挑战,元阳县农业产业站针对元阳县县情及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抓住我县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五年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我县农业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元阳县产业发展现状

元阳县作为边疆民族特困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阳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1.元阳县的基本情况

元阳县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北麓,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接壤,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河相望,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境内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体气候非常明显,从河谷到高山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岭不同天”之称。全县辖2个镇12个乡,138个村(居)委会,1044个自然村,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6%,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元阳县资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9%,比较平缓的地区仅占1%,且生物多样性突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香蕉、甘蔗、茶叶、草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培育农业知名产业潜力很大。二、劳动力优势。全县有乡村从业人员23.4万人,对高山区、干热河谷区、和部分荒山的开发利用有充足的劳动力。三、旅游资源优势。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风情浓郁。四、水能资源优势。

全县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0.38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1.8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另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金、铜、铁、铅、锌、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种矿产,拥有大型金矿,铅、锌、铜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2.1茶叶产业

元阳县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海拔在144~2939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4℃,相对湿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时数1770.2小时,年雾期为179.5天。”自于1973年凤庆等地引进云南大叶种种植,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分布在高山九个乡(镇)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土壤为黄壤土,PH值在5-7.5之间,为酸性土壤,茶叶产品茶多酚含量比较丰富,是为理想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有66个初制茶厂,厂房面积达44775.7平方米,各种加工机械1000台(套),从业农户达6146户,24584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300元,元阳现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2.2木薯产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木薯面积 7.2万亩,产量达36万吨,涉及到14个乡镇。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元阳县红泰淀粉责任有限公司)。

2.3甘蔗产业

甘蔗生产已成为元阳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辖区8个乡镇,种植面积4.25万亩,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元,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支柱产业。

3.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柑桔

虽然柑桔目前种植面积不大仅有1567亩,产业从业农户652户,2681人,但人均纯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阳县气候条件适宜香蕉的生产发展,香蕉产量高、全县适宜栽香蕉面积可达35万亩,现有香蕉种植面积13.5万亩,占适宜面积38.5%,香蕉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全县还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香蕉产业格局。

3.3蔬菜(含马铃薯)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达13万吨。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市场。

3.3.1反季节蔬菜 元阳县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县的蔬菜有利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乌弯村委会和南沙镇等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县的野生蔬菜有70多种,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鸡脚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1.2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大

元阳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七个少数民族,85%以上的农村人口,全县有劳动力22.1万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万人。因此,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产业有较好的前景。

1.3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元阳县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苷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二级路面的不断开通,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1.1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

2.1.2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提升“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巩固发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农业产业发展的总目标

全县重点培育“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带动规范化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县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达到68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达到96个以上;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实现400元以上。

四、元阳县农业产业的建设重点

1.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基地设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达到旱涝保收。

2.建设设施农业

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采用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为重点的产后处理措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园区

集中力量建设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区,要将核心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值上万元的企业、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注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规划三个核心示范区:一是建立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茶叶核心示范园带,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二是建立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三是建立以新街镇为中心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3.1茶叶核心示范园带

3.1.1规划布局

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为主,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整个示范片面积达到2万亩;打造1家出口型市级龙头企业,企业年效益达千万元以上,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将示范片及其周边建设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区。

3.1.2预期效益

到2015年,通过茶叶核心示范片建设,改造旧有茶园面积1万亩,新增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实现各类名优茶年产量600吨左右,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促农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

3.2.1规划布局

坚持将市场需求与品种引进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推广的原则上,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打造以茄果类蔬菜、新品种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1.5万亩。

3.2.2预期效益

范园区内每年可进行15~20种蔬菜新品种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广品种不少于5个,农产品综合产值达到2300万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促农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3.3.1规划布局 坚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特点,新街镇为中心,辐射攀枝花等乡镇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园区3万亩。园区可适当分设旱作节水灌溉区、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园区(攀枝花乡)、休闲娱乐园区。

3.3.2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年产值1325万元,其中蔬菜园区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100吨,实现产值20万元。旅游休闲场所年均接待5万人次,每人每次收费10元计算,可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促农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红”、“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追加资金、改造环境、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

6.推进技术集成与运用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04.(3):40-41.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20-25.

第10篇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为“十三五”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因素。“十三五”时期,既要看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商资本下乡、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等给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制约瓶颈。

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两道“紧箍咒”日益趋紧,发展生产和优化生态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是农业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质量效益不高,特别是我县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弱、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突出。

三是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农机农艺融合较难,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大,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

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明显,产业链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农业发展的软肋,品牌建设滞后,叫得响亮、拿得出手的农产品不多。

五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合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经营集约、安全生态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有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果蔬肉等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建设,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区域布局及重点工作

(一)产业布局

1.优质粮油:通过建设高标准粮田,积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以“双低”油菜、优质水稻为主导的优质粮油基地,带动全县优质粮油快速发展。依托产粮(油)大县等项目支撑,建设成为全县水稻、油菜生产优势镇乡。

2.优质水果。采取“大园区、小业主、多业主”的发展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建园、立体式发展、统一化管理,整体推进、连片发展,扩大甜橙、油桃、白柠檬种植规模,通过加强果树管理,抓好林下利用,完善营销体系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文旦柚、荣仙柚,改良品种和提升品质,建成万亩优质名柚产业带。

3.绿色蔬菜。采取大棚生产与露地栽培相结合,滴灌、喷灌与集雨节灌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相结合,基地生产与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商品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示范带动全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4.现代畜禽。采取龙头企业带大户、大户连散户的模式,推行寄养制等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着力发展优质生猪、特色家禽。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肉兔、野鸡等特色畜禽和节粮型畜禽,改变“一猪独大”的现象,带动全县现代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5.道地中药材。引入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基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白芷、佛手、丹参、芍药等中药材产业。采取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方式,加快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

6.优质干果。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集中连线成片的要求,大力发展以优质薄壳核桃、九叶青花椒为主的优质干果产业,建成1个干果之乡、2个干果产业带、3个干果产业重点示范片。

7.特色水产。充分利用现有水域,着力打造标准鱼塘养殖园区。依托丰富的冬囤水田资源,结合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旅游等,打造有机米、生态鱼品牌,大力发展“亩产千斤粮、收入万元钱”粮经复合稻田养鱼产业带。

8.休闲观光农业。以农家乐、庭院经济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建成3条以上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二)工作重点

一是强化基础配套。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五小”水利工程,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对新增耕地的后续培肥加强指导和监管。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杆还田、有机质提升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从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田间机耕道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自主投资建设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

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每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业主)20个以上。通过奖励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管理、带市场参与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要向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三是强化园区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引领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推进优质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干果、珍稀林木、畜禽、渔业及其他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扩大园区和基地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使园区和基地内主导产业聚集度达到80%以上。鼓励园区和基地推行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园区经营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县情,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规划一旦形成,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时结合各级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等政策,明确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优化政策激励导向。

(二)调整优化布局,促进产村相融。坚持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统筹推进,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催生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把产业基地与新村建设相衔接,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自然山水相融、庭园设计优化、田园风光尽显、农家情趣浓厚、农村特色鲜明的新型村落民居。

(三)持续提质增效,筑牢发展基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资金扶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优化整合、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共同支持基地基础设施、标准化规模经营、农作物(畜禽)良种培育、设施农业、疫病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成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通过项目跟进解决水、电、路等基本条件,实现项目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跟着土地流转走、跟着规模经营走。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进入优势农业产业,创新农业融资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支持企业申报农产品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的农产品品牌,优先组织专题报道,优先安排参加各类博览会、招商会和展销会。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企业到全国大中城市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农业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广“果(蔬、粮)—沼—牧”等生态能源循环模式;坚持粮经复合发展,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武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7-02

武定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北部,东邻禄劝县,南与禄丰、富民毗邻,西与元谋接壤,北与四川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全县总耕地面积17 450 hm2,其中旱地10 667 hm2,占耕地面积的61%,水田6 783 hm2,占耕地面积的39%,总人口27.42万人。蔬菜、武定壮鸡、黑山羊、板栗、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水平较高,品质较优,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在县委、县政府“五乡五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武定县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开发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2012年产业化组织资产总额108 453.6万元,固定资产17 354.59万元,销售收入113 450万元,净利润25 000万元,带动农户数69 870户,户均增收3 578元。

1 发展现状

1.1 特色产业发展迅猛

2012年种植高山反季蔬菜、马铃薯、早青豆类、油菜、山药、莲藕等特色作物18 093 hm2,其中种植夏秋高山反季蔬菜2 200 hm2,实现产值4 950万元,实现农民收入3 135万元;种植人工食用菌35.6 hm2,实现产品销售产值1 851万元,实现农民收入1 246万元;种植玫瑰茄173 hm2,实现农民增收308万元;种植早青豌豆3 467 hm2、早青蚕豆1 333 hm2;生猪出栏414 166头,年末存栏247 653头;黑山羊出栏174 214只,年末存栏184 184只;武定鸡出栏34.77万只,年末存栏11.12万只。

1.2 龙头企业日益壮大

2012年,全县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种植业企业有22户,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1户,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有2户。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户,州级农业龙头企业8户,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户。产业化组织资产总额108 453.6万元,固定资产17 354.59万元,销售收入113 450万元,净利润25 000万元,带动农户数69 870户,带动农户增收额4 835.25万元。

2012年,全县有畜牧业企业456家,年实现产值3.62亿元,其中:特色武定鸡加工生产企业2家,年产武定鸡系列产品150 t,年产值1 200万元;火腿加工生产企业2家,年生产火腿150 t,实现产值6 750万元;规模以上武定鸡、黑山羊、肉牛、生猪养殖452家,年出售武定鸡25万只、黑山羊2万只、肉牛1万头、生猪10万头,实现产值28 250万元。

1.3 龙头企业的导向和作用明显

武定县通过引进发展白药集团、春江食用菌、健善食品、宏兴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武定兴民种养殖合作社等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当地经济发展[1-2]。以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的中药材产业在武定县得到快速的发展。2012年,该企业资产总额79 673万元,销售收入47 367万元,带动农户15 200户,带动农户增加收入890万元,户均增加收入1 246元。目前,全县建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9个,发展组建中药材种植技术营销协会5个,建立示范村12个,示范户960户,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达1 015 hm2,2011年达1 384 hm2,2012年达1 695 hm2。

1.4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全县有种植业专业合作组织223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59个,参合农户4 471户。其中武狮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全县有畜禽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83个,其中养殖协会50个,入会农户达4 000户,会员达1 900人;登记注册养殖合作社133个,会员747人,注册资金达2 902万元;畜禽规模养殖(场)户993户。

1.5 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初显成效

2012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1 105 hm2,其中转包的有133.6 hm2,出租的有872.8 hm2,转让的有2.9 hm2,以其他方式流转的有95.7 hm2。武定兴民种养殖合作社三七、当生等中药材,土地租金400~1 000元,临时雇用当地工人400人,支付工人工资年平均5 000元以上,土地租金加工资每年可使村民增加收入6 000元以上。

1.6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武定县核桃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武定鸡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地方标准认证,目前累计取得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全县整体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产地3.73万hm2;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规模产地标志碑牌5个;畜禽产地96万头(只)、水产品产地266.67 hm2。有12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

武定壮鸡加工厂“狮山”牌武定壮鸡熟食系列产品在第3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荣获优质产品银奖和优质农产品奖。九厂大“久香源”牌优质米、白路“云路”牌甘蓝和青豌豆,武定永银养殖加工厂“武狮”牌火腿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2 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加上受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影响,生产积极性不高。此外,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从事生产的多为妇女和老人。劳动者素质偏低,阻碍产业发展[3]。

2.2 品牌培育意识不强

武定县农业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由于缺乏主导产业,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弱[4]。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产业效益低下,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2.3 融资渠道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除少量企业外,其他企业均处于培植和打造阶段。企业资金的严重匮乏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旦离开政府行政职能支撑就难以维持经营生产。

2.4 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大

全县人均耕地(统计面积)仅为629 m2,农民对土地依赖性较强,加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多数农民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全县土地流转仅占承包面积的2.29%和承包人数的4.36%,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2.5 市场发展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武定县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一个有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5]。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2.6 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大部分农民为单打独斗,生产水平低,承担市场风险能力差。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企业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农产品进入市场以原产品、初加工产品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从流通领域获得的收益少。

3 发展对策

3.1 优化种植结构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大力发展优质米、油菜籽、反季蔬菜、马铃薯、优质水果、中草药、人工食用菌、观食花卉、水果、核桃和板栗等特色高效种植业,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调整到65∶35。

3.2 建设绿色产业基地

在全县建成20 000 hm2优质粮油生产基地、6 600 hm2蔬菜基地、3 000 hm2马铃薯生产基地、3 000 hm2优质水果生产基地、2 600 hm2中草药种植基地、100 hm2人工食用菌种植基地、300 hm2鲜切花生产基地。

3.3 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

在狮山镇九厂片区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以园区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将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走加工升值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3.4 培育龙头,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发展省级龙头企业3~5户、州级龙头企业15~20户、县级骨干龙头企业20~30户。通过升级改造,壮大企业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力;每年组织龙头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业会展,提高竞争力;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武定县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优质产业,特别要注重开展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6]。

3.5 以利益为纽带,实现一体化经营

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规范约束各方的经济行为,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和谐共处,保证一体化经营的稳定发展。

3.6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

“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发展10个农产品行业协会、10家上规模、上档次、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7 增加投入,制定激励扶持政策

武定县人民政府已制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细则,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200万元,对符合该县产业发展导向、投资大、经营好、纳税多、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做出贡献的单位、集体及个人给予适当的扶持奖励。县人民政府在投入、税收、信贷、用地等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扶持技术水平起点较好、创新能力较强、内部管理完善的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先进的现代化企业。

3.8 促进流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加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步伐,重点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测、储运、加工等功能,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加工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营销大户,对营销农产品数量大、贡献大的重点龙头企业或营销大户要给予奖励。

3.9 积极引导,推进土地合理流转

在不改变农地根本用途、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土地向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流转,农民以地入股,经集体转让获得稳定的租赁收益,将农业用地集中到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手中,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3.10 抓质量安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驾护航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保障产品安全;充分利用现有检测设备,定期对县城2个农贸市场以及生产示范基地的蔬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上报,全年抽检样品1 200个以上,为各级各部门及时了解情况、抓好武定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依据。

4 参考文献

[1] 杨旭金.对加快推进武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0(2):45.

[2] 杨权友.武定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07(1):10-11.

[3] 付爱斌.关于龙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204-206.

[4] 李航.论创新农业担保体制与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湖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34):16908-16910.

第12篇

关键词 农业优势产业;现状;做法;建议;宁夏中卫;沙坡头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3-01

1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老灌区东园镇、柔远镇、镇罗镇、以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为主;南山台永康镇、宣和镇、常乐镇以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为主;河南省永康镇、宣和镇以发展养鸡产业为主发展畜牧业,迎水镇以发展养鱼产业为主,香山地区的香山乡、高兴仁镇以发展硒砂瓜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布局。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的建设,沙坡头区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畅通了流通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三是成为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大了为农服务力度,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六是以增收为目的,社员收入逐步呈现最大化。

1.3 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建设初见成效

沙坡头区家庭农场现在发展到298个,从事种植业的125个,其中:种植粮食作物的28个;从事养殖业的145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1 873.33 hm2;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总收入31 504.5万元。沙坡头区专业大户现在发展到898个,带动农户5 100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463元。

2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做法

2.1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落实责任制,沙坡区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区、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

2.2 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各产业发展的目标。

2.3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

2.4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面对财政十分困难的现状,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

3 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2]。

3.2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进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3]。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硒砂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

3.3 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地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3.4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4]。

4 参考文献

[1] 唐勇,王章.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3(6):33.

[2] 杨洋,李颖,刘小鹏.基于西部大开发的海原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研究[J]. 农业科学研究,2011(2):82-84.

第13篇

米、特色蔬菜、特种水产、畜禽、银杏等10大区域特色产业。

一、泰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泰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渊源。泰州市农业产业化开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的实行,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农产品日益丰富。九十年代中期,农业产业化开始不断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外向化方向发展。泰州市组建以来,全市始终坚持把发展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紧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积极的发展态势。

(二)泰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目前泰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一是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了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元杂交猪年饲养量达3万头的乡镇近30个,规模养猪占养猪业的比重近50%;山羊饲养量在1.5万只以上的乡镇达25个;蛋鸡饲养量50万只以上的乡镇16个;有16个乡镇建成3万只以上的水禽饲养基地;河蟹养殖5000亩以上的乡镇达34个;青虾养殖超千亩的乡镇达31个;稻田养殖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已达15个,其中2万亩以上的5个,形成兴安公路、兴沙公路、兴泰公路沿线3个10万亩稻田养殖生产基地。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和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数分别达到7个和18个,有7家企业跻身全省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其中江苏三零面粉集团、江苏欣龙集团被列为3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三是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全市现有各类农副产品专业批发、零售市场240多个,全市形成兴化戴窑粮食批发市场、沙沟水产品批发市场、泰州北郊蔬菜批发市场等交易额亿元以上规模的重点市场6个,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队伍日益壮大,年经销额在5万元以上的各类农民经纪人就达6万多人,建成了各类专业合作组织80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合商业、农民经纪人为主体,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流通体系。

二、泰州农业产业化现状形成原因

(一)先天地理优势。泰州市农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这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北部是大片古泻湖圩区,南部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按地理水系条件分为沿江、通南高沙土、里下河圩区等三个农业类型区,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盛产稻、麦、棉、油、蔬菜、银杏、生猪、家禽、鱼虾等多种农副产品,是全国重点粮棉生产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

(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近十几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总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对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信贷、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批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批区域化特色生产基地、一批较高素质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势喜人。

(三)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一地一特色一品一支柱”工程。泰州市依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传统特色、产业基础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造农业块状经济,形成了兴化“一棵葱”、泰兴“一棵树”、姜堰“一袋米”、靖江“一壶油”、海陵“一瓶奶”、高港“一枝花”等一地一特色,一品一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当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幅度不断提高,其中一半直接来自“一地一特色一品一支柱”工程。

(四)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扩展国际市场。围绕打造农业优势产业,泰州市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优秀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已有50家,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的有28家,落实订单21万份。这些为地方产业发展海外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品质保证。

第14篇

一、新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

(一)新县茶产业现状

“中国名茶之乡”新县是河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多次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等殊荣,茶叶是新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万hm2,产量460万kg,产值10亿元。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面积有0.4万hm2,有机茶园133.33hm2;茶叶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园3个;培植新林公司、华隆公司等20家规模加工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新林公司荣获“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培育八里畈镇和陈店乡2个“河南省茶产业明星乡镇”;除绿茶和红茶主导产品外,另开发砖茶、禅茶、花茶、养生茶、速溶茶粉和茶酒等品种;打造“新林玉露”“羚锐正山堂养生信阳红”等茶叶知名品牌,“新林玉露”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进入到结构矛盾突出、涨跌变化敏感、消费趋于理性的新阶段。从国际、国内来看,传统产茶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高档茶、礼品茶等土特产品销售严重缩水,市场逐步萎缩,茶叶消费回归大众消费市场。

二、新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茶园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成本高、效益差

新县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低,茶园耕作和茶叶采摘主要是依靠人力以“纯手工”或“半手工”的形式进行,生产效率低、耗时长、成本高、效益差。

(二)茶园管理粗放,抗御灾害能力弱

茶园的管理水平和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参差不齐,茶园的抗灾害能力弱。

(三)加工过于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

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产品质量不稳定,创新性、延伸性不足。新县茶产业目前的基础性建设仍显滞后,茶叶种植、加工规模小且过度分散,生产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普遍落后,产品绝大部分属于初级农产品,新产品及茶叶深加工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明显不足,成本高、利润低。(四)品牌不响茶叶产品种类多,品牌少;名茶多,名牌少。

三、新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对策

(一)加快产业基础性建设,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办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强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在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茶叶智能化加工、茶叶精深加工及产品可追溯性等方面,向着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一家一户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

(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转型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作思路。首先,树立大众茶不等于低档茶,大众茶可做成品牌茶的观念。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茶、夏茶、秋茶均衡开发的转变,从注重芽茶利用向注重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的转变,从注重发展高档茶向发展高中低档茶并重的转变,在大众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其次,树立通过深加工将初级农副产品茶叶转化为工业产品,积极开发绿茶粉、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带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三)提升茶叶一产以外的价值,探讨“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

以生态茶园为载体,发展观光休闲养生业,将一产和三产相融合。从产业链和产品延伸角度,探索建设“茶、果、花、林”间作体系和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发展“生产+旅游观光”模式的生态观光茶园来体现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

(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市场和营销转型

建立现代茶叶流通体系、“互联网+”网络体系,鼓励跨区域开设连锁店、专卖店,范围可涵盖茶食品、饮料、深加工产品等所有涉茶产品。

(五)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品牌升级

信阳毛尖和新县名优茶均来源于地理资源,属于资源经济,停留在理化指标上,这类产品受资源约束,难以做大。因此,在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强力宣传和推介,打造和建设具有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机制

第15篇

关键词:龙头企业;基地;农村合作社;临猗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24-02

1 临猗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2013年,临猗省级龙头企业山西恒晟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7.2亿元,销售收入达7.1亿元,上缴利税5 925万元。知名品牌不断涌现,带动效应明显,在实施名牌战略的同时,以生产“放心食品”为核心,大力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至2013年底,15个品牌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12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管理认证,农产品市场准入认证8个。目前全县以苹果为主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已经形成。

1.2 临猗县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现状 “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无公害蔬菜、芦笋、樱桃、优质鲜枣、苹果、酥梨、葡萄、核桃、石榴、莲菜”等12大种植园区。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13年底,全县建立了特色种植业基地12类,养殖业基地7类,包括优质樱桃基地、苹果高效园区、芦笋示范园、鲜枣示范园、黄河滩标准棉示范园、葡萄示范园、设施农业示范园、优质小麦示范园、优质核桃示范园、芦笋示范园、酥梨循环示范园、石榴示范园;奶牛、肉牛、蛋鸡、肉鸡、生猪、羊、鱼7大养殖小区。

1.3 临猗县农民专业合作发展情况 截至2014年3月份,全县累计发展合作社1 188家,涉及种植、养殖、农机3个领域。其中种植业977家,养殖业158家,农机服务业53家,成员农户数37 825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0.3%,带动非成员农户数73 535户,成员出资总额84 788.9万元。成立联合社2家,加合社的合作社7家,出资总额1 548万元。

2 临猗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问题 龙头企业辐射面积小,效果不明显。由于临猗县的农产品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所以大型的龙头企业比较少,带动辐射面积比较小、层次比较低,与市场的链接程度不高,导致有些农产品出现滞销,受市场经济波动影响;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利益综合体,没有全面制定相应的规章,来保障彼此之间的利益,尤其是农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这一系列的因素制约了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产业发展的力度。缺乏生产品质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提高临猗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减少了产品附加值。

2.2 农业产业化基地分散 目前临猗的加工企业基地种植面积比较小,农业技术推广率比较低,所以难以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带动能力较弱。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合作相对不协调导致基地的组织程度低,家庭自主种养居多,基地化的种植面积较小,基地分布也不集中,难以形成大型的养殖加工基地;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基地分散,循环农业覆盖面积比较低,都是临猗县产业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综合竞争力不强 临猗县合作社虽然数量相对较多、规模小,但组织化程度低,大多处于农村合作社的初级阶段,难以带领村民致富。合作社和社员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管理水平比较低。有的合作社甚至没有规章制度,管理者缺乏管理经验,社员之间相互学习的氛围不浓,导致合作社的综合竞争力不强,合作社的农产品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社员与合作社的关系不够紧密。

3 加快促进临猗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努力成为拉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小的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企业,加大对当地龙头企业的支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政策的支持。培育和扶持一批辐射面(下转27页)(上接24页)广、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引导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

3.2 优化基地合理布局 扩大加工企业的基地种植面积,进行标准化生产,率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辐射农户数量增加,引领带动农户生产能力提高。发展生态绿化型现代农业、工厂化设施农业及少量服务型现代农业和体验教育型现代农业。积极打造“万亩蔬菜大棚”、“千亩绿色蔬菜种植区”,重点发展有机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延长蔬菜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基础设施现代化、栽培技术标准化、服务合作化、耕作管理机械化、产品加工优质化。建成西部、东南部以优质粮棉为主的集约型农业,黄河滩涂以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为主的观光型农业,中北部以优质苹果为主的示范园,环城各村以无公害蔬菜、品牌农业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南部以红枣为主的生态高效型农业,东北部以酥梨为主的示范农业。

3.3 提升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通过“联合社”实现和合作社成员之间实行“横向联合、抱团发展”,发挥综合实力。实施订单农业,增加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避免农产品滞销导致农民亏本经营,保护农民利益,打造全市生态友好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的第一方阵和品牌基地。包括:王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忠定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临晋江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特供冬枣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百象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肉鸡养殖场、新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转换临猗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在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同时升级优化循环有机农业,走高端绿色农产品路线,不断壮大吸收有丰富经验,以及先进科学知识的人加入农业合作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农业合作社水平的提高,整体推动物流的集中发展,产业园区升级,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融合。规范合作社的合作章程,充分实现其带动组织作用。争取每个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01):66-71.

[2]伍开群.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J].经济纵横,2013(06):65-69.

[3]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1):48-54.

[4]杨斯玲,刘应宗.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乡镇经济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84-89.

[5]于苗苗,刘清军.中国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20: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