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手工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仅十几分钟,他手里的作品已然完成,对照那姑娘看了一眼,我惊呆了!太像了!不仅仅是外形,连眉宇间的神态也栩栩如生,望着如此逼真的泥人会晃神,仿佛下一秒它就要开口与你对话,不由得感叹:“高手在民间啊!”手里拿着泥塑,准备去风干的张泥人说:“那是当然!”
二、结缘,泥人的世界
趁着张泥人在忙,四下打量他的小店。来自各地的明信片贴满了整整一堵墙,每一封都是一份期盼和祝福。物品架上摆满了活灵活现的小泥人,每一个都是难以割舍的喜爱。照片墙上挂满了进门塑像的客人与张泥人的合影,每一张都是一个会心的故事。张泥人的父亲也是当地泥塑手工艺人。从小受到熏陶,张泥人对泥人自然会有独特的情感。泥人伴随他长大,活在他心里。听他说,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喜欢玩泥巴,再长大一点后,男孩的天性,特别喜欢玩具,可是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懂事的他也不开口跟父母要,泥巴到处都有,是老天爷的馈赠,通过他灵巧的双手,可以自己捏泥汽车、捏泥娃娃、捏小动物玩耍,泥人陪伴着他,把贫乏的童年变得生动而有趣。上学后,假期跟父亲外出打工,算是正式进入泥人的世界。停留在记忆里的,是对泥人最初的悸动。多年前,在古庙宇里修缮打工时,看到庙里师傅在修复泥塑,他站在边上一看就是一天,后来,师傅们开始注意这个有灵气又很喜欢泥塑的他,便让他帮着传递东西,和泥挑水,渐渐地帮他们做一些细活。回家偷偷练习,手指轻触泥土,把泥土变成可人的模样。泥土的芳香,安静的房间,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快乐的时光,他精神世界因为泥人而多彩起来。泥人和他一起成长,成为他生命里最难割舍的东西。对他来说,每一个泥人都是自己过往的记忆,不只是技艺,更是情谊。
三、追逐,梦想的高度
喜欢简单,我们一生会喜欢很多东西。但把喜欢坚持下去,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坚持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问起张泥人,捏泥人十几年,没想过放弃吗?他沉默良久,开口说道:“最初也想过放弃,因为太辛苦了!后来系统学习捏泥人的时候,觉得特别枯燥乏味!每天都要骑40里路才可以到师傅那里,因为路途太远,常自己带点干粮,啃着索然无味的干粮,心里想:‘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可以结束啊’!但想到每次捏完一个作品的成就感时,就不忍心放弃了。”泥人对于张泥人来说,像是陪着大雄的哆啦A梦,多年来,已经是生命里不能缺少的伙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愿意为了理想坚持下去。爱好可以算是一种信念,这样的信念,足够支撑着他达到梦想的高度。如今的张泥人,几把塑刀、一团特制的塑泥,在他手中经过20多分钟的把玩,就能让游客和体验者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也许,在泥人的世界里,他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坎坷泥泞,质疑与执着博弈。一路走来,支持他的,或许就是塑造出的这一件件活灵活现的小泥人的满足感。
8月22日上午,南京大学历史系徐艺乙教授应邀来到2016年上海书展现场,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弘扬传统,振兴工艺》的主题演讲。该活动由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同时也是徐艺乙教授新书《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的首发仪式。
虽然不是周末,但这场以手工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还是吸引了不少听众。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徐艺乙教授的多年粉丝,以及慕名而来的感兴趣读者、工艺美术大师都齐聚世纪馆活动A区,在这里购书并驻足倾听徐教授的演讲,为琳琅满目的书展盛宴又增添了一道“工艺文化”大餐。
徐艺乙教授1956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从事工艺美术研究、传统物质文化研究、民俗艺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已经有数十个年头。近些年,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徐教授常有机会到各地和不同的人流。有应专业刊物之约进行写作的,也有应邀就某个专题进行演讲的。这样的机会日复一日增多,记录下来的文字也慢慢颇有体系。有朋友提议,不妨将这些文字集结成书,也算是对近些年思考的梳理和总结。于是品鉴筛选,考据增删,厘清脉络,丰富图文,很快这本以《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为主题的论文集就和读者见面了。
这本书收入了徐老师20篇论文和相关演讲的文本记录,基本上涵盖了他本人最近几年对传统手工艺的思考成果。如果您对一些具体的传统技艺,比如紫砂、刺绣、雕刻、漆画等感兴趣,这里有丰富的图文供您了解它们的精微堂奥;如果您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有困惑,这里也有不少的思考结晶;而若您见微知著,想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历史与文化,这里也有许多化繁为简、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是一本兼具专业与普及的“手工艺文化与历史”读物。而在演讲过程中,徐教授也再次重申了他对手工艺的几点思考。比如手与心的关系:“就高手而言,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忘记技术,用心让技术如同自身的本能,在面对具体的材料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处理乃至创造”;再比如如何看待传统手工艺行业里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在传统手工艺行业里,创新往往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继承。如何继承老祖宗的智慧,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术,继承前辈对许多问题的处理方法,乃至继承这个行业的全部知识与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教授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宣传工作。自1980年代以来,他已出版有编著、专著、译著30余部,此次《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一书的出版,不仅是徐教授近些年来的思考总结,也是再一次对当下“传统热”的呼应。也许正如台湾锡艺大师陈万能所说:“传统就是昨天的创新,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从手工艺一门便可窥之一二。
一、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的范畴
民间传统手工艺分类大致从艺术性、民俗性、生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张道一等有关民艺专家的分类观点,民间传统手工艺分为八类,装饰美化类是其中类别之一,是指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主要包括节令活动、人生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装饰美化类民艺品起源大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加强。装饰类民艺一般只限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之内,有平面造型艺术的特征,无论是创作观念、表现方法还是存在形式,与一般所指的美术范畴更为接近,从而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二、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
1、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步伐的加快,受社会政治经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人文观念和审美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间,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被无情拆除,代之以冰冷无温度的现代立方体,隔离了传统邻里间情感交流与人情往来,移风易俗间,耕植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许多传统手工艺因无存在的理由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2、价值观的改变导致民间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目前,我国很多年轻人择业价值取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的承担。选择社会热门职业,忽视那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冷门职业、基层职业。择业标准趋于实用化、功利化,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发展作为择业价值标准,轻视精神、责任和义务。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少,以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作为谋生手段的作坊,社会生存越来越艰难。要练就达到大师级别境界的技艺,要耗费人生很长的经历,且经济报酬微薄,属于冷门寂寞的“无前途”行业。在当下全社会追求高报酬,青年择业价值观本位化现状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3、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形式束缚了民间装饰艺术的创新查阅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历史资料,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母女间的口传心授以及物传,将工艺技术的艺诀、经验、装饰艺术样谱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后人在前人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工艺、图式逐渐完善,但是也正是这种相对固定内容和形式,束缚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使得装饰样谱跳不出原来的样式,有的几乎几代一成不变(如图不同时期的杨柳青年画)。如表现连年有余必用莲花和鱼元素,表达长寿要用寿星翁或松鹤等元素,这种程式化使得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受到束缚。
三、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活化途径探索
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规模很小,随着民众观念和审美的改变,已经不作为普遍的日常装饰使用,大部分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被用作收藏或者发挥工艺礼品的功能。虽然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但是其物化过程反应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将会对新生手工艺的产生起到启智和推动作用,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动态传承。虽然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日益维艰,但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保护政策,以创新为钥匙,通过全社会多方努力与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在流淌着传统血脉的土地上,传承之路必将充满希望。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颁布一些有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制度,为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保驾护航。一方面,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民生的前提下,尊重农村民俗习惯,保护传统村落文明,避免村落“空心化”,重新构建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办非遗专业,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保障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再次,引导和推动传统民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因为民俗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涉及到服饰、室内装饰、活动物品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多渠道入手,尊重传统民俗,构建传统文化环境,让年画、剪纸、刺绣等传统装饰手工艺回到百姓生活中,把民间传统最富有创造性的源文化留住。同时,用现代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深入了解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2.发挥传统手工艺文化技艺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最大程度上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造物智慧,包括造型语言、工艺技法、民俗内涵等等。可以说是典籍之外的-支活态文脉。但是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规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的转变,导致传统装饰类手工艺产品需求量剧减,使得原先轰轰烈烈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日益萧条,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等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鞋子、衣服、帽子等服饰用品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了满足使用功能而自己动手。因此,因服饰制作而存在的民间服饰的花样剪纸也很少见了;有些传统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被现代化新生产工艺所取代,如传统手工雕刻到现代的数码雕刻,原先的雕版、丝网印刷到现代的数码印刷,传统刺绣到电脑刺绣等,不仅节约人力,效率也飞速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因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性、情感性特征,这给传统装饰类手工艺活态化留出了继续存在的空间。传统手工艺独特的人文魅力是对机器标准化产品的情感补充,为消费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择。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传承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要以创新为动力,发挥工匠精神,运用传统技艺,制作限量版的艺术品或纪念品,把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人文气息发挥到极致,满足小众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需求,不失为保护和传承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方式。3.发挥DIY的亲和力,让传统装饰类手工技艺走近市民生活。根据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流程,开发成DIY体验项目,既能让民众丰富生活,排解日常工作压力,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手工技艺操作流程,体验中国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文化与智慧。如剪、刻纸类工序较少的可以开发成单独的项目;如果工序多的,如年画类,可以按照工序分解成画稿、刻板、印刷等几个项目,组成系列项目,体验者在精心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悠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制作的过程,也是放下繁杂,自我精神享受的过程。4.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查阅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一门传统手工艺是亘古不变的,都会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审美心理的变化而产生流变,有流变就有创新。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沿着螺旋线向前发展的关系。没有创新的传承是难以为继的,同样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没有依托和支撑的。装饰类传统手工艺融入创意产业行业的途径有多种,用现代解构的理念和方法,根据创意产业具体产品设计的需要,局部融入,可以是艺术形式、工艺的运用、传统图样的提取应用。在艺术形式应用上可以运用现代软件编程技术,既能体现传统装饰类图样的艺术风韵,又提高了效率,通过变量的改变,还能改变图样的视觉效果。比如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就能把剪纸的镂空特点用于建筑设计、产品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形象代言人的服饰设计中,形成一种通透、斑驳的艺术效果。在装饰纹样的运用上,要用现代创意思维方法对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样进行提取,并运用现代造型方法进行新的构想与再创,“借其形,承其意,传其神”,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形象。传统装饰美化类民间手工艺的“活化”,要营造适合传统装饰类手工艺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原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装饰图样,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更要以创新为灵魂,用现代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使民众在享受现代设计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记忆,产生中华民族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唐家路民艺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1p32
〔2〕王楠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P170
〔3〕潘鲁生工艺美术的转型与复兴[J]上海工艺美术2016.3.15P8
〔4〕陈建成姜宏瑶浅谈我国发展森林文化创意产业路线[J]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2007-06-11P7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