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动画电影的创作,就是将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许多的艺术结合,运用剧本创作的文学思想,采取影视表现手法展示出电影思维,重新构建出对人物造型、场景造型、动物造型等构成元素的创意性思维,创作动画电影作品。成功的动画电影,会非常注重表情达意、画面的设计、风格表现、构图等,基于其构图,就是在作品的原则上使内容更有表现力,画面中的人和物要以什么形式出现,表达什么感彩,这些都是通过动画设计者对灵感及创作技艺的完美诠释。动画电影创作中,对于传统创作手法中,多采取手绘在二维空间完成,但是对于当前动画电影市场来说,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基于3D数字技术,为提升动画电影影院播放效果,不仅为动画创作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创新动画电影创作手法,大大提高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

2动画电影创作中的3D数字技术

2.1动画前期制作

3D数字技术的出现,给人最多的是视觉的震撼,导演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更加精彩的再现动画电影场景。例如,针对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应用3D数字技术,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置,都是利用电脑平台,采取3D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建模制作的,不仅使动画电影达到非常自然逼真的播放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动画设计,使得动画电影创作更接近生活[3]。基于强大的3D数字技术,不仅开始对电影的人物真实性提出更高的需求,同时在动画电影的造型、构图、配色上,也要求可以有真实的观影效果。

2.2动画影院播放

在动画电影创作中,3D技术可以更好的深化主题,且动画创作中,还会按照音乐与影片之间的联系关系,采取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有效渲染动画电影气氛,以音画同步式的配乐形式,在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中,很好的感染观众情绪,使观众对于动画电影的视觉感官得到提升,3D数字技术使得动画电影表现的感情不再孤立,更能够深化提升动画电影画面氛围。

33D数字艺术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

3.1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再应用透镜组合,调节画面转换效果,采用精密机械式调节方式,使得动画电影创作发生技术上的改革。故此,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更加注重动画的表现力与场景的真实效果,纵观每部动画电影,在其创作中,多具有奇幻、炫酷的3D场景,并且更是通过3D数字技术,深化与烘托动画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有效填补动画电影场景之间的空白间隔,还很好的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扩大动画电影的创作空间。同时,动画电影创作中,追求与3D技术的融合,采取3D技术创作动画电影,如在《龙骑侠3D》中,采用了3D数字技术进行动画播放,可以提升动画的震撼场面,基于3D影院转换设备的支撑,更是可以精彩再现动画中激烈的战斗镜头,塑造主人公坚强勇敢的正面形象,且延续了励志冒险的主题内容,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采用“控制景深,调节速率,善用颜色”手段,保证立体效果基础上,为观众带来极度震撼和华丽的视觉体验。3D数字技术,不仅会影响动画电影观众的心理,也会影响其视觉感官,深化动画电影的主题[4]。在动画电影中,通过3D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抒发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还可以渲染场景以及刻画电影人物的性格,引导暗示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情绪,这是其他动画电影语言所无法代替的。

3.2丰富动画电影播放色彩

色彩在动画电影作品创作中,可以赋予作品以艺术基调,直接关系到动画电影作品的成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提升动画电影播放精度,有效调控电影画面色彩,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采用了光回收系统,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的组合,达到提高3D转换设备的整体光效值和对比度值。其中光回收系统,采用同一束光在经过特制光学原件后进行分光,并对原本的一束不可用光进行回收重新转换,在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中,对光回收系统中分光产生的两束光分别进行机械式和液晶式的调制,达到两束光的光学同步投影,在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中,采用PLC对整个电气运行系统进行控制,保证控制精度。应用3D数字技术,将DLP放映机放出来的画面进行转换分离,使左右眼图像光束分别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观众再佩戴上对应的偏振眼镜,就可以使左右眼看到对应的画面,从而在观众的大脑中合成出立体画面。目前市面上使用的3D转换系统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通过修改材料的配方,使得数字放映机透射出的画面颜色损失最小,从而具有较好的色彩还原性。播放方面应用主动式设备,根据3D数字技术特征,主要依靠色彩原理实现了对光的转换,从而使左右眼画面分开交替显示。应用3D数字技术,对于动画电影播放中的被动式设备,则主要依靠光学偏振片完成了对光的转换。主动式设备由于转换效果不彻底、重影严重、色彩饱和度差及转换后画面亮度太低而被市场逐步淘汰。在被动式设备中又分为两类,机械偏振式和液晶偏振式。机械偏振式主要通过偏振调制器(主要材料偏振膜片)被伺服电机带动高速旋转来实现高帧率的左右眼画面分离并交替显示,从而达到3D转换的目的。而液晶偏振式则是通过液晶分子对电压趋向性的快速反应来实现3D转换目的。3D数字技术的出现,提升了动画电影后期创作水平。

3.3优化动画电影播放效果

在3D动画电影的播放中,当显示器在显示左眼画面时,右眼镜片应该是全黑的,若是快门式眼镜开关周期与显示器刷新周期没准同步,会导致漏镜片的鬼影的出现,影响人们观看3D电影的效果。故此,在3D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面向影院的3D转换设备,强化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论是3D动画电影的内倾角,还是平行光轴,以及外倾角,强化其3D动画电影的播放效果,提高左右画面的重合度,使人们观看3D动画电影时的视野更开阔。3D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观众能毫无阻碍地通向导演构思,通过3D技术,让观众站在原地就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动画电影创作中,更加关注播放效果,故此,拟采用组合透镜的方式对光程差进行调节,首先通过整个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精确计算出两路光的光程差,然后根据光程差设计组合透镜的相关参数,但是通常由于机械系统的机械加工进度等误差,这些微观的误差会在光学系统中做宏观的表现,所以需要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反复的实验进一步确认。就如对于动画电影《豚鼠特工队》之中,不管是简单模型的创作,还是对于动画中豚鼠形象的创作,总是秉持人们的立体视觉体验,结合3D数字技术,进行活动跟踪,对指定地区举行活动的跟踪阐发,有效应用3D数字技术,并主动创建出主要的动画帧,将3D数字技术得到的跟踪结果,应用到动画电影创作之中,用实体任务动作标记动画人物的行动,使用计算机设计动画人物行为,使得动画电影的效果更加逼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技术,产生积极的影响。

3.4促使动画电影创作向3D发展

基于3D数字技术的动画电影,带给人更多的新奇感,特别是在影院播放中,基于3D数字技术的支持,不仅提升动画电影的逼真效果。同时震撼观众心灵,呈现出美丽且动人的画面,给人的心理上产生巨大感触,增加人们在视觉上的认知度。动画电影创作中,也开始构建更具想象力的场景,动画电影创作也开始走向3D技术方向。并且在动画电影中可以应用3D数字转换技术,将动画电影虚拟在人的眼前,使人们产生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例如,对于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该片应用3D数字技术,不仅制造的动画电影色彩浓重,动画人物造型奇异,动画的场面也是十分的雄伟壮丽,赋予动画形象鲜明的人格特征,使得动画电影的情节跌宕有致,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3D数字技术版的《大闹天宫》,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节奏更加紧凑,并且配合3D数字效果,更是在片中设计了几十个镜头,做出“冲出银幕”的效果处理,突出地表现孙悟空机智乐观、大胆反抗神权的无畏精神,不仅满足观众立体观影感,同时也唤起观众对中国传统动画作品的热爱。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还需结合动画电影播放效果考虑,因为当前3D技术在电影行业中已经广泛应用,不仅在动画电影播放中做出一定的改进,还采取先进技术,使得动画电影的画面更加精细,色彩也更加丰富,更能提高动画电影制作水准,有效提升观众喜爱度,做出巨大技术上的提升,有效提高观众对动画电影的观影体验。例如在动画电影《怪物史瑞克》中,就采取3D数字技术,设计出其主要的故事人物形象,“怪物”史瑞克不仅是可爱的绿色怪物,同时也是极富正义感的故事人物,他在动画电影中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的场景,美化动画电影的影院播放水平,使人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动画形象,通过3D数字转换播放设备,使史瑞克更加真实。

4结束语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数字动画技术是基于数字技术生成的动画艺术系统。数字动画的互动性以及特有的虚拟现实性使得动画成为一种典型的数字艺术形式。数字动画的创作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得各个领域中展现了一片新的光彩。

1.现代化的设计方式

设计师的思维能够利用动画技术来加以呈现。例如,在大型的建筑项目设计中,首先就应该对建筑的功能进行平面设计,包括建筑的剖面以及立面等,再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对建筑的内部、外部、视觉效果等进行设计,以实现建筑的构思。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设计者思维的一种实际体现,以直观的动画方式,方便于设计者创作和构思,这就建立了现代化的建筑方式。

2.良好的展示平台

数字动画技术直观的反映了建筑空间的整体效果,体现了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对建筑中的各个功能设计联系加以明确,为设计师的设计提供了基础。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建立了灵活、方便的建筑设计以及平台。

3.现代化的营销模式的建立

在销售建筑的过程中,传统的销售是以制作大型建筑沙盘模型展示给客户看的,但是这种销售模式的成本较高,而且占据的空间也很大。相比之下,建筑动画可以真实的模拟建筑环境,从动画中体会到建筑的空间环境,推动客户快速做出决定。建筑动画其实也是一种广告的形式,能够以电视和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数字动画技术尽管通过3Dstudio软件完成以上功能,但是还应该掌握其关键技术:第一,在三维动画建模时,有的物体的形状较为特色,需要钻孔、削边等处理,这样就要对这些物体进行粘贴和做交集运算。因为使用的CAD软件中是由点组成线和线组成面的,在运算交集时,就会可能出现切割失败等问题。因此,在建模时就要特别重视刀子和切割物体的位置。第二,材质的制作和选择。3DS给予了丰富的材质库,不过在具体的配色中还要对一些具体的颜色进行额外的制作。在选择材质时,要从物体的透明性上来选择,不然就会导致着色后会看得清楚里面物体的轮廓,影响效果。第三,动画的编辑。对于已经生成的动画片,应该把动画分解成一张张的图片,在图像处理软件中对这些图片进行编辑和修改。反之,也可以把图片合成动画片段。第四,画中画的实现:为了实现动画中的一些动作,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显示多个画面。例如,在设置场面时使用投影机再配合文字说明把动画投影到模建筑模型表面,实现画中画的效果。

二、数字动画对建筑设计的意义

实现建筑动画是数字动画技术的一个表现方向,即建筑三维动画。通过使用动画虚拟数码技术结合电影的方式,根据房地产的建筑、园林等设计图纸把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的结构等今后建成的场景提前展示给人们看,拓宽了人们的事业,而且能提前享受美好的家园生活。通过数字动画技术实现建筑设计的动画化,以全方位的镜头观察,逼真的展现了建筑整体的形象,能够拍到相机所不能拍到的镜头,把设计者的思想和艺术形象展现出来。建筑设计中利用动画技术时可视化的建筑设计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建筑物动画,在其设计的最初阶段就能够通过可视和动态的方式来展示建筑物的地理环境、外貌、附属设施等,让人们提前感受这美妙的情境。因此,数字动画技术也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方案的效果展示、投标以及论证的有力工具,在建设设计业、房地产等利于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而由数字动画技术制作的建筑物三维动画画面,压缩比高,能够以真彩色和大幅面细腻的展现出建筑物的造型和内部效果、材料质感、光照环境等等。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市场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各种局面越来越丰富多彩。建筑设计市场作为一个持续发展且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地产市场,凭借着其高含量的技术不断增值。传统的建筑设计通常都是通过平面和静态效果图展现的。而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则使得建筑设计以三维图动画的形态立体和动态的表现了建筑设计。同平面设计相比,建筑动画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不仅仅是基于平面设计法则,更多的是依据艺术的规律拓展了更广阔的表现天地。建筑动画能够从多个角度反映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建筑动画艺术氛围中实现观众和设计者的心灵上的共鸣。对于那么还没有实现甚至是没有准备的项目,客户能够提前领略到精彩实施后的结果。当今,通过多媒体传播的数字时代,数字动画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是平面建筑设计无法比拟的。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对建筑设计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数字动画技术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制作模型建筑

一般使用AutoCAD来制作建筑模型,首先要把不同的图层进行分离,然后绘制建筑的平面文件,再把结果导入到3DSMAX的软件中去,在经过挤压以及放样等处理后建立建筑的三维模型,最后进行整合成为完整的场景。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还要对灯光加以布置,灯光的布置要能够使得亮度均匀,而且要去除阴影,去掉动态的光线反射,减少环境因素对于建筑的影响,以提供清晰明亮的建筑整体效果。

2.动画设置

在完成建筑的模型的制作后,就可以到动画模型的制作中。在不同的关键帧中使用变形、位移等工具实现爬模模型的建立。单个建筑模型的动画制作要规范,要和实际的施工情况相符合,而且多个模型动画要保持位置准确,根据先后顺序排列。在摄像机动画制作之前,应该先了解摄像机体现的重点,提前设计好摄像机的路线、镜头的拉伸和移动等等,表现动画的主题。在制作摄像机动画时,切不可出现抖动和镜头中断的现象,要进行自然地过渡。图四是某建筑动画的静帧效果图。

3.动画输出

在建筑动画设计中的输出动画阶段其实际就是摄像机拍摄的视图进行渲染的过程。建筑的最终效果图是展现建筑成果的方式,同虚拟现实技术相比,渲染技术的更为的精细,而且还能够对建筑的最终结果进行再现,更具有真实感。在渲染前要对建设好的模型进行环境的温完善和布置,调整相关的参数,实现渲染的最佳效果。对于建筑动画的输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光源:在建筑动画设计的光源问题上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以及建筑的角度选择不同角度的光源,并且对光源的位置加以调整,以达到光源位置的最佳设置。

材质:在选择建筑的材质时可通过设置坐标的方法,对建筑环境的光源、透明度、折射等的参数加以设置,给予建筑材质纹理。在这个过程中,设置的材质也可以利用修改工具进行后期的修改或者调整。

视点和相机:在数字动画设计和渲染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展示的效果,利于设计师进行修改以及相关人员的观察,在制作和渲染动画的过程中,可设置动画的观察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在最佳的地点设置视点,提出要渲染的建筑主体,通过关注环境场景和整体的效果来为最后的动画效果典型构图基础。

配景:完成建筑的渲染图后,要加入一些配景,诸如人、车辆以及标志牌等等,以更好的达到逼真的效果。数字动画技术软件中的配景图片可以根据实际的比例进行缩放,插入到渲染图中去,实现仿真效果。

四、结论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数字媒体技术特征论

述数字媒体主要利用二进制形式进行各类信息记录,其中可应用的载体包括事物、感觉与逻辑因素等。其中狭义数字媒体就是透过感觉突破口获得解放的,表现形式包括数字化声音与动画等。计算机在数字媒体过渡发展历史上贯彻着独特的支持功效,经常会把计算机软件程序作为展示工具并科学放置于其余媒体框架之中,就是所谓的多媒体设备。包括平面广告、字体定制以及插图布局等。目前大多数设计学院已经开始借助计算机接口研究虚拟现实环境。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媒体保留一定程度的交互性特征,透过各类硬件、软件以及用户参与进行媒体生命力赋予,提升艺术创作内涵同时挣脱纯数字技术炫耀弊端,需要相关艺术创作主体多加关注。数字媒体技术表现直接决定后期作品视觉效果,是一种切实的包装手段。在数字媒体创作空间中,艺术摒弃独立观赏特性,一切功能都为贯彻主题视觉、音效效应服务,杜绝个人、总体风格混乱状况。因此,包括色彩、界面非线性设计都彰显着开发人员独特的认知水准,这也决定着参与数字媒体动画设计活动的个体都必须保留一定技术应用潜质,这样才有助于尽量发挥想象空间并丰富艺术表现手法。

2中国动画设计事业发展现状研究

动画产业作为特有文化产品构造与宣传模式,已经在我国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效果,大部分青少年群体纷纷投入关注力度并换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动画作品颁布与宣传能够激发少年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丰富社会大众精神文化层次,适当缓解长期工作带来的疲倦效应。而后经过与国外动漫生产厂家经验交流,加上数字生产技术的大量引进,使得具备中国特色的动画制作体制产生多元形式改变迹象,包括一专多能动漫人才亦获得健康成长。动漫企业理所当然地迈进市场前沿并注重产品样式丰富工作,维持着电影电视、服装设计行业的同步带动效应。以上裙带关系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科学应用产生以下启示:首先,数字媒体技术若想过渡成为完整的价值链系统,就必须主动完善创造、供应、流通传播机制。其与传统价值链形态相比,更加注重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存在意义,希望带动观众参与,使得既有价值链更加多元。其次,涉及各个链接结构实际上保留相互联系特征,组合模式特同步维持动态效应。最后,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历程不具备顺序特征,主要是围绕核心价值系统进行专业化品牌改进,确保在市场竞争中保留宣传优势。

3数字技术与数字媒体对于动画设计工作的影响细节解析

自从我国动画透过电视过渡到数字媒体领域之后,市场需求量一再扩张,各类受众人群也开始对体裁模式与情境质量产生严格要求,而各类媒体之间的多元竞争现象更加会提升优秀内容价值牵引功效,令国产动画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渠道上更加兴旺。在数字媒体技术视角下,包括一切外在物质表象束缚都得到挣脱,而纯粹化自由心灵领域之门终于大开。这一切现象都赋予着艺术创作空前的自由空间,相应地会全方位引发艺术形成的当代重构格局。

3.1动画创作形态的有力丰富此类功效

具体透过创新材料与艺术语言表现手段呈现,大部分艺术家已经开始学会将固定作品传输到计算机程序内部,并依照个人想象与情感基调进行特殊效果赋予,包括3D立体效果等。

3.2内容表现空间的拓展

传统动画艺术表现形式经常会受到材料与空间各类限制因素影响,但目前随着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影响,艺术表现便可以透过宏观、微观层面进行细致展现。例如在大部分电影作品中表现远古时代场景,单纯利用物资搭配需要耗费一定数量的成本资金,而数字媒体便可以在操作者天马行空想象之下进行合理配置,令一切如梦幻般的场景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

3.3提升动画作品设计效率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绘画;模拟;数字化

新媒体语境可以分解成“新媒体”和“语境”两个关键词,“语境”这个词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简称。马林洛夫斯基曾提出,语言和它所存在的环境关系密切,要了解语言就要了解它所产生的环境。这个语言环境简单地说就是言语产生的时间、地点、话题等,再深入则涉及文化、社会、语言等等综合因素。最先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是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彼得卡尔・戈德・马克。他在1967年第一次使用了“新媒体”(new media)―词。[1]从出现到现在,“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一直难以明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这样定义“新媒体”: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今天的网络又是新媒体。[2]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说:“新媒体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传播者和接受者对等交流的媒体。”[3]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技术的角度看,“新媒体”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移动数据通信技术,还有互联网络技术。从传播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出现将人的交际行为由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网络世界,构造了交互性、即时性、大众化的新兴媒介环境,打破了原来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人们交流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语境是相对以往媒体语境而言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而慢慢形成的新的语境形态。

新媒体又叫做数字化新媒体,数字化就是把图像、文字、声音、虚拟现实等复杂的信息分解成最基本最简单的数字、数据,再建立数字化模型,然后把这些数字化模型转化成一系列二进制代码,最后用计算机统一处理这些二进制代码,这样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就完成了。数字技术也被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计算机的一切运作都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计算机技术。在淘宝搜索“数字”,共出来82.91万个数字产品,有玩具、服饰、家用电器、办公器材等等各个领域。在搜索引擎搜索“数字”二字,出来很多名词,有数字电影、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数字城市、数字奥运等等。今天,我们的社交、工作、生活、娱乐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数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在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化涉及各个领域,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受到巨大影响,“艺术的数字化将构成21世纪美术变革的主流发展趋势,数字绘画即是艺术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3]传统视觉表现形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由此产生,那就是数字绘画。新兴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那么简单,要经历和旧事物的磨合期、接受适应期等阶段,数字绘画也经历了由开始的被怀疑、试探到最后慢慢被接受的过程。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传统绘画的形式。

虽然“电脑美术无需向哪一个艺术门类靠拢和模仿,而应以其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征、独特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个相当有活力的不可替代的美术种类”,[4]但是把数字绘画当作一种全新的现代绘画画种,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大合适。

把现实的绘画作品转化成数字、数据存储,使它可以被再现和展示,如我国的“数字敦煌”项目,还有网上的那些世界各大美术展览馆。虽然把这些正在衰变的艺术瑰宝用数字摄影技术或者立体扫描技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但是这些数字图像并不涉及绘画创作的任何因素,只是把艺术作品数字化了,是一种技术性的存储活动。数字绘画创作的相关应用软件目前已经有400多种,其中包括静态效果的应用软件和动态效果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都拥有图形图像的基本编辑功能,可以绘制出与传统绘画相似的艺术效果。例如,painter中的水彩笔、油画棒、粉笔等等自然媒介效果,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字绘画的创作媒介,还是需要借助着这些“绘画”模拟功能,再搭配一些专业的外设,如压感笔、手绘板等来实现。这种对传统绘画艺术效果的模仿功能,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复制,虽然不是具体复制某一个作品,而是模拟了其中的视觉形象特征,这种模拟可以说是把现实中的绘画形式语言数字化了,等于是一种数字化的绘画。

计算机技术虽然能逼真地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形式特征,而且拥有传统绘画很难达到的方便快捷,但是这些都很难使创作者进入一种忘我的、愉快的、挥洒自如的创作状态。作为数字绘画的媒介材料,计算机技术鲜少有自己的独特语言特征,因而也难以划分画种门类。有人说数字绘画要细分为数码油画、数码水墨等等,但是这些油画、水墨画除了让人惊叹它的逼真外,难以有更深的体验和共鸣。数字绘画作品会随着电光的消失而消失,即使用印刷技术输出也没有传统绘画的那种生气和韵味。

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数字绘画也许能够打破自身的局限成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利用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方式。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媒体是绘画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平台,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绘画艺术。目前,我国的数字绘画艺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数字绘画的发展还需要大批新型专业人才:既要有传统绘画的传承、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了解新媒体技术、熟悉电脑技术,同时还要抱有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如何将数字技术手段合理而又更好地和传统绘画创作相结合,这已经是当代绘画艺术领域中最受人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对这些改变做进一步的探索实验,这要求绘画艺术创作者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背景。

综上所述,数字绘画现在虽然无法被称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和传统绘画不同,它具有多维化、动态化、大众化和互动化的特点,它早已经是艺术创作的便捷手段。数字绘画不应该局限于作为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语言,而应该在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挥数字技术赋予它的超强的表现力和技术美。

参考文献:

[1] 朱强.新媒体技术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75.

[2] 熊澄宇.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发言[DB/OL] . .2004.

[3] 杨伟光.新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DB/OL] . . 2010.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数字动画;发展;应用

前言:

在数字时代的现如今,动画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不仅对动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会,而且制约了动画艺术性的形成,对动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目前有关数字技术和理论的研究都在不断的进步,促进了我国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所以,基于这种背景,如果不让数字技术与动画的发展有利的结合,就一定会使得动画艺术无法发展的。

一、数字时代给动画艺术带来的机会

(一)越来越丰富的动画创作技巧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它集合了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包括有文学、摄影、音乐以及各种绘画和漫画等。[1]”对于人类发展的产物——数字时代,是一场突破性的变革,由于数字技术的崛起,使其与视听设备的密切配合很快的占领了动画市场,对动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由于动画应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这也为动画的创作给出了很为广大的空间。让动画的创作人发挥更好的想象,有助于开发更多的动画产品。具体表现如下:1.数字技术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的手工制作动画,即主要运用计算机等数字技术制作的动画,大多数的3D动画都在数字动画的范围之内。数字技术让动画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使传统技术的动画在有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快速的发展。让动画创作具有多样性。传统的动画创作不仅要受到创作主体的限制,而且也会因为硬件设备的不够专业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创作。通过数字技术就可以简而易举的利用计算机的专业软件简单操作就可以成功的完成动画创作。2.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动画创作,在创作风格上可以获得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空间,自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动画创作以来,就在不断的进步,例如:创作技术的水平不断的在提高,对于创作的难度也在逐渐的下降,为动画创作的迅速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动画创作的水平和质量都在不断的优化,让更多的难以创作的动画得以轻松的创作。形成技术的创新。3.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让动画的艺术与其他多元化的传媒形式得到有机的结合,从而加速动画创作的不断发展。

(二)动画的传播

在数字时代,动画的传播的途径不仅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传播的力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动画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目前,动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给动画创作的艺术带来了很多的有利条件。1.在数字技术时代,动画的传播途径变成了多样性的发展,数字媒介更加的为动画的传播给出了较为合适的途径,例如:网络资源、移动客户端等都为动画的传播提供了空间。2.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依靠网络,使得网络的传播性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传统动画传播中,主要的传播手段就是通过电视,而现如今是网络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可以让动画的传播更广、更快。因此,是数字时代让动画的传播增多的。

(三)增强动画的接受能力

通过数字时代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让动画的传播范围更广,使不同国家的动画创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共享,让人们对动画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人们对于动画越来越熟悉之后,人们对动画的接受能力和对动画艺术的理解能力都会不断的提高。通过多样化的动画创作,使得动画已不再仅仅是孩子可以观看的影片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有深刻含义,具有激励作用的成人也可看的影片了。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层进行动画创作,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二、数字动画的发展

(一)多样化

现如今,动画创作受到了数字时代的多方面影响,决定着动画创作的风格与独特之处。在数字教育的影响下,动画的创作会在未来形成多样化的形式,例如:数字技术在将来,通过不断的发展,会更加的满足动画创作的欲望,在现实生活无法完成的抽象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数字动画的创作体现出来。在人脑中的抽象想象了会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动画创作而变的具体化。例如:这几天开始流行的三维动画,三维动画独特的画面效果,让观看动画的人可以享受立体的视听效果。

(二)拟物化

在传统的动画艺术中,动画创作具有拟人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的动画艺术越来越趋于拟物化的进展。在传统的动画创作中,由于创作对象的特点,使得卡通动画被创作出来。让卡通人物赋予了人的性质。但是,数字技术的现今,对于动画创作从主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创作过程中对人性的关注越来越少,相反,对于人类的所作所为的反思越来越重视。

(三)相互结合

“在数字信息时代,作品的互动性可以说是影视动画艺术创作必须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因为现代影视动画艺术成功与否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它们是不是能真正的进入到各种互动情景之中。”近几年,数字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动画艺术创作的升华,3D技术的普及让3D动画已然成为当今的主流,不同的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得动画创作变得多样化,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的现象。例如:照片与动画的结合、平面设计与动画的结合等。这些结合是在数字技术发展的现今实现的,最终实现技术与动画的结合。让动画更好的发展。

结论:

数字技术的提高,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机会,也为动画创作的技术提供技术支持,让动画的创作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数字媒介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动画产业技术能力的研究力度,提高了视觉效果,扩大了发展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创作瓶颈,凸显了自身独特的发展特点。”动画技术科学合理的利用数字媒介,才能让动画创作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才能使动画创作产业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插画;理论研究;意义

0 前言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 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20年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 SIGGRAPH”会议所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2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

2.1 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3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3.1 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 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4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 (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 (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 (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 (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 (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5 总结

设计艺术史论家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美国插画史》中评价了美国主流艺术界对插画艺术的态度,他指出“插图之所以不被主流艺术承认,无非是它的明确的商业性质,然而仅仅用商业属性作为口实,忽略插图的艺术性,实在是过分”。中国数字插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不比传统插画有所改善,所以,对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数字插画创作而言,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美国插图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纪录片拍摄理念的更新换代,3D、CG等诸多计算机数字动画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种纪录片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现如今计算机动画技术更加注重利用其自身独有的表现方式带给观赏者极强的视觉冲击.本文正是基于当前电脑数字技术与纪录片的紧密融合的大背景,研究分析运动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拍摄中的优越性、当前国内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以及实现该项技术与纪录片拍摄相融合所需要注意的事项,试着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当前电影发展现状,同时又能与计算机技术高度融合的特色纪录片拍摄方式.

关键词 :数字动画;CG;纪录片;理论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J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55-03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动画融合技艺在影视制作中应用研究(SK2014A447)

纪录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物、景的塑造和艺术加工,并借助画外音的解说来表现事物本质、反映生活真谛.由于存在上述特性,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注重纪实性、还原性、本真性等诸多原则的纪录片似乎很难与注重活泼性、风格多姿多彩的计算机动画技术联系到一起.但现如今,由于原有的纪录片拍摄模式存在风格单一、内容枯燥、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拍摄形式、制作风格更加注重互动性的计算机动画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纪录片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当中,并在增强影片的视觉表现形式、拉近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距离等方面都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1]

1 动画技术与纪录片的渊源

严格来讲,我们现如今谈论较多的“动画技术”是狭义的“动画技术”,即计算机动画技术,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各类影片的后期制作方式之中.严格来讲,“动画技术”并非一个较为严格的学识概念或行业术语,仅仅是对一种能够增强视觉表现形式和冲击力的技术的含混称谓.

具体来讲,广义上的“动画技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大致可以按时间的先后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种是传统地使用动画的各种技法来增强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的方式.这种方式由来已久,这种动画技术与纪录片的合二为一最早可以追溯为二战时期美国制作、发行的纪录片.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美国在拍摄的反对纳粹题材的纪录片中,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图形标示.不仅如此,这一手法在战后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并在形式、种类上有了突破与创新,最具代表性的首推20世纪80、90年代时期拍摄的反映历史题材、军事题材的纪录片,在这些纪录片中制作人员为了表现国际战局的发展和当前时局的不断更新,都独具匠心地使用了诸多动态性的图形标示.这些“动画技术”都是出现在计算机动画技术尚未发展、完善之前,属于较为常见的动画技术表现手法.第二种则是运用CG、3D等多种计算机动画技术来形成特殊的制作效果,且此种技术在目前记录片的制作过程中较多被采纳.诚然,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更新,纪实性、还原性仍旧是该类影片的灵魂和原则,但这并不妨碍计算机动画技术在视觉呈现效果、艺术表现方式上对影片的装潢和修饰,此举既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代表了纪录片未来发展的趋势.[2]

在以上两种动画技术中,前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与后来广泛采用的CG、3D等计算机动画技术虽然在表现初衷上存在一致性,但其中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却有着巨大差别,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讲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动画技术是对前者的变革与颠覆,是真正意义上的“动画技术”,也是现如今纪录片中广泛采用的表现形式和本文论述的重点.[3]

2 动画技术和表现内容的融合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

虽然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就实现了动画技术与纪录片的融合,但一直到今天,影视界对动画技术这一非纪实性创作手法是否能够与纪录片实现“无缝对接”仍存在疑虑.特别是现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绚烂多彩的动画技术与真实还原的纪录片之间的差距可谓愈发明显,但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与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即绚烂多变的动画技术无论如何发展,其本质上仍旧是对纪录片表现效果的增强与渲染,也就是说动画技术是作为一门虚拟性、辅助性技术而被应用到纪录片中的.换言之,就这一层面而言,作为一种辅助性创作手法的电脑动画技术要想实现与纪录片的完美融合,必须是以不牺牲纪录片的真实表现效果为前提的.因此,在纪录片拍摄中运用计算机动画技术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情况.[4]

首先,纪录片涉及年代过于久远时,数字动画技术可以还原历史原貌.历史纪录片,尤其是年代久远、跨度较大的历史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规避时、空过于悬殊给受众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大化还原历史情境,一般会借助二维、3D等数字动画技术来塑造完整的形象,以此来辅助文字、书面材料的不足.例如在历史纪录片《大明宫》的拍摄过程中,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完整地感受到大明宫当年的恢弘气势,制作人员利用3D技术、根据史实记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这座恢弘的古建筑的原貌,这样使得原本枯燥、晦涩的文字记载变成了生动详实的立体图形,既有利于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古建筑当时的古风古貌,同时也增加了对物是人非、沧海巨变的缅怀.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在历史纪录片《故宫》的拍摄过程中,为了显示这座皇家园林的气势磅礴,技术人员利用数字动画技术还原了整个古建筑的构建过程,并以动态形式再现了当时故宫的建造过程,不仅让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大开眼界,同时也让我们再次游览故宫时兴趣盎然.[5]

其次,纪录片涉及专业实验内容时,数字动画技术可以模拟、再现实验的过程.这种技术主要运用在一些科教性质的纪录片中,由于受到实验条件、实验场所,甚至是科研秘密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科教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很难将实验的全过程如实、全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与此同时,拍摄人员更多地是运用数据、文字、图表来全方位地展示科研进展和项目的完成情况,尽管从专业角度来讲这些措施都足以保证科教纪录片的制作,但由于我们的受众与专业人员在专业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面对较为专业的学术知识时接受起来会有些困难,因此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对一些实验过程进行动态模拟还原,既可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在间接上起到了普及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拍摄一些自然题材的纪录片,尤其是恶劣天气诸如飓风、地震、火山喷发等等形式的纪录片时,若想在实际环境中拍摄到这样的景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能够拍摄到也会使拍摄人员冒着极大的风险.因此,采用数字动画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观众无法身临其境的遗憾,真实地让观众感受到原生态的纪录片.[6]

再次,出于特殊化场景设置的需要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数字动画技术可以使观众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我们传统的纪实手法的纪录片拍摄、制作方式与现如今观众越来越高的视听要求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采用数字动画技术可以独具匠心地勾勒出一幅细致入微的画面,起到妙笔生花之效.例如在《大国崛起》中,主创人员为了让观众更加详实、客观地评价西方历史人物,对诸多历史人数的面部表情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将历史著作中略显僵硬刻板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让观众在观赏影片的同时,会产生与这些历史人物进行对话、交流的感觉.再如在历史题材纪录片《故宫》的拍摄过程中,为了让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用法,制作人员将静态的山水画改为动态形式,其笔法的起、承、转、合都利用3D效果展示在观众面前,同时也增加了空灵、幽静的氛围.

3 纪实性前提下的多姿多彩

尽管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呈现出摇曳多姿的形态,但这些瑰丽的形式终究是辅助手段,即为了实现纪录片的纪实性而发挥作用.因此,无论拍摄人员也好,后期制作人员也罢,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把握好“度”的原则,即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而非片面地夸大甚至歪曲其在纪录片拍摄中的作用.因此,这从深层次来讲涉及到了科学技术与艺术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为了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努力将科学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对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的积极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就要防止走“唯技术论”的歪路、邪路,不要一味地营造视听的新奇性来迎合低劣观众的低级趣味.[7]

艺术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就在于其蕴含着深厚的文韵、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艺术感染力,相比于非感官层面上的各种新奇的体验和刺激,后者只是一时的快感而绝非长久的美感.因此,要想使受众的灵魂得以净化、认识得以提升,就必须由单一层面的感官刺激上升为美的享受.如果我们当前的纪录片拍摄单纯停留在原始的“炫技”层面,那么我们想要通过纪录片来向观众传达的美感也将消失殆尽,会使得观众无法获得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长此以往还将导致观众艺术鉴赏水平的下降和整体艺术表现形式的大幅滑坡.从这一层面上来讲,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为何大都不具备绚烂的外表和多姿的形式,例如梵高、米勒的画作,虽笔触相对简陋,但由于包含了创作者极大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也流露出了真挚的情感,因此会历经几百年而历久弥新.[8]

与此同时,我们在面对纪录片时也应采取相同的态度.受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限制,上世纪的纪录片于今天的作品比起来,无论从画质还是文字描述方面都略显粗糙甚至可以称之为简陋,但其中却饱含着创作人员的热情、耐心,因此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仍旧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和活力,它们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减损,相反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会永久地镌刻在影坛的丰碑上.基于此,我们要说明一点,我们赞赏之前的纪录片并非认可其相对保守的创作方式,即采用纪实性方式来完全还原历史的记载,而是对当初草创人员的赞赏和称道,有感于他们在如此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了跨越时空的影响力.有鉴于此,我们现如今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要充分保证作品的还原性、纪实性,在此前提下,充分采用3D\CG等各类数字动画技术,切不可“喧宾夺主”地忽略了我们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初衷.

4 数字动画技术与纪录片融合的策略

通过上述的论证我们明确了拍摄纪录片的最基本的前提,即保证作品的纪实性、还原性,因此,我们要在这一前提下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辩证看待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充分把握好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拍摄中的采用比例和尺度.有一点毋庸置疑,即纪录片的拍摄还应以纪实性拍摄方法为主,首先创作人员应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来确定拍摄方式和制作方法,在主体采用纪实拍摄方式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采用数字动画技术.例如《大唐西游记》,虽然这部作品近七八成的容量为动画效果,但主创者并未以动画完全代替了纪实拍摄,而是将纪实拍摄内容与动画效果恰当地衔接起来,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纪录片作品,史料的严谨性、论证的权威性是这部作品立论的基础,片中通过专家学者的访谈来印证动画片段所表现的内容,由权威史料来反证动画片段所呈现的历史片段.作品中的动画效果充实了文字史料的骨架,填充了历史想象的空白,为专家的讲述、史料的印证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化比喻,通俗而不失严谨地诠释了学界对西域取经之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好比是一把盐,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主菜的味道.这也正好说明了:动画只是用来增强历史想象的技术性工具,而不是这些作品的主角.[9]

其次,应有一定的艺术化间离效果.所谓“艺术化间离效果”,是指能让观众较容易识别出的艺术表现效果,而不是将动画技术表现效果与纪实拍摄混淆起来.动画技术运用于纪录片,并非越逼真越有助于纪录片的艺术表达,而是要根据该部作品的主题及主要内容来具体分析.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3D技术、全息视觉技术的发展,虚拟的视觉效果一定会达到乱真的程度,但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坚守纪录片创作的真实底线,因此,不能凭借任何技术手段“以假乱真”,欺骗观众,这也是艺术创作的伦理底线.艺术化的间离效果,作为一种虚拟的艺术表达手法,可以提升作品的诠释艺术空间,使观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由此产生灵动的审美想象;另一方面,也便于观众识别这种区别于纪实拍摄手法的“非常艺术手段”,而不至于产生混淆的错觉.[10]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一方面,动画技术拓展了观众的审美感受,丰富了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手法;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警惕在绚烂的技术帷幕后,潜移默化的消蚀作用.文艺评价体系的失衡,文艺创作环境的恶化,加上技术的绝对化发展,将导致对视听奇观的盲目追求与崇拜,导致一边倒的绝对化创作倾向.为了防止这种倾向对纪录片创作的危害,创作者需以文化自觉的意识引领艺术创作,不附庸于对技术的简单、重复操作及丧失艺术个性的依赖性使用.以客观真实、严谨务实作为纪录片创作的底色和基调,辅以动画技术等科技手段,以优秀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鼓舞士气,陶冶情操,进而达到以艺术之境养心化人的审美目标.

参考文献:

(1)包新宇.试论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中国电视(纪录),2012,10.

(2)肖平.纪录片知觉形式及类型研究论纲[J].中国电视,2003,06.

(3)曹迟.纪录片的故事性浅谈[J].当代电视,2003,08.

(4)冷冶夫.纪录片商业化的理性思考[J].当代电视,2003,12.

(5)雷扬.电影化思维:互联网时代下的央视纪录片[J].西部广播电视,2014,14.

(6)高建国.纪录片形态选择的制约因素[J].声屏世界,2003,11.

(7)王睿,金燕.从纪录片《圆明园》中看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与运用[J].当代电视,2014,04.

(8)周子炜,袁懿磊.试论2D与3D数字动画的发展趋势[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05.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 动画创作

现如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是在成指数的形式在飞快的进步。数字艺术和基于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态已经全面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现在数字技术已经和文化产业融合在了一起,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化的文化产业,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其在动画创作中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深。

一、什么是数字媒体

1.1数字媒体的含义

所谓的数字媒体,实际上就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对各种信息进行记录、整理、传播的一种信息载体。它对于各种类型的媒体信息都会做出一定的处理。像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等就被称为感觉媒体。展示这些感觉媒体的编码则通常被称为表示媒体,而存储、显示、传输逻辑媒体的就叫做实物媒体。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数字媒体大多都是感觉媒体。

1.2数字媒体的主要分类形式

数字媒体主要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以及传输媒体。感觉媒体主要是指那些可以直接对人的感官造成影响的媒体信息;表示媒体则是指为了将那些感觉媒体传达给人而研发出来的一种媒体信息载体;显示媒体是指那些可以将感觉媒体显示出来的设备;存储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对那些表示媒体或者是数字化后的代码进行存储的媒体(如硬盘、光盘。录像带等等);传输媒体则是指那些用来传输信号的载体(如光纤、电缆、无线电波等等)。

二、什么是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将数字技术以及先进的传媒技术和人的艺术思维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不但具有艺术本身的魅力,同时它也有其自身技术上的表现形式。从目前看来,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以及巨大的生命力。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电脑美术”。其利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各种设计作品的创作。数字媒体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最为不同的一点体现在创作方式上。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必须全部应用数字技术。

三、动画创作

动画是许多艺术的结合(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在动画的创作当中不但包含了剧本创作的文学思想以及影视表现手法的电影思维,同时它也有对人物造型、场景造型、动物造型等构成元素的创意性思维。从前这些都是要靠手绘在二维空间完成的。数字技术的出现为动画制作带来了一场革命。数字扫描等技术的应用接替了过去繁重的上色工作。数字合成技术吧过去笨重的合成摄像机放进了杂物间。

动画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动画中的很多艺术形式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来表现的。从艺术上讲,动画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具有更强的技术性,因此,技术上的突破就是动画表现形式的突破。从技术上来讲,如果只有技术而缺乏艺术性的话,那么动画将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具备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技术和艺术是动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两大条件。

四、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迪斯尼曾经是全球手绘动画的最高境界。但是随着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的引入,迪斯尼手绘动画在上世纪末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随着迪斯尼手绘动画的“凋落”,CG公司却大行其道、发展形势迅猛。现如今,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很好的融入到了动画创作当中,这种动画的表现形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动画创作更加多样化。这也促使动画创作的形式发生了变革。现如今,很多的动画制作公司都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媒体技术对动画制作行业的重要性。三维动画以及虚拟现实渐渐取代了二维动画的市场。因为三维动画可以更加自然的表现出人物形态,动画人物的表情也更加的丰富。数字媒体技术使得动画创作更接近生活,大大丰富了动画设计。比如,备受追捧的动画片《疯狂原始人》。在这部动画片中,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置都是利用电脑进行建模制作的。因此,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造型都非常自然逼真。这些都是传统的动画所不能表现出来的。但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却可以将其实现。

总结:随着数字媒体的大力发展,动画创作也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面不断发展。这不但使得动画创作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使动画创作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本文就数字媒体以及数字媒体艺术为动画创作所带来的客观影响做出了简要分析。

参 考 文 献

[1]袁亮,黄利.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9.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动画设计;具体应用;信息化时代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1 前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媒体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在这种背景之下,数字媒体应运而生,因为传统的媒体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了。数字媒体有着发展迅速的特征,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在很多行业中,数字媒体已经被广泛使用,并得到了持续发展。其中,动画作为数字媒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数字媒体的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动画设计已经逐步融入到了数字媒体中来了。本文将围绕该话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以期能够为数字媒体的动画设计与应用提供力所能及的建议

2 数字媒体的定义与类型

所谓数字媒体,它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有着与时俱进的发展优势。它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数字媒体就是指一种以二进制的形式记录、处理并传播信息的信息载体。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的话,数字媒体指的就是数字化的文字、图像、声频、动画和视频等媒体,又被称之为感觉媒体。一般来说,数字媒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即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等五个类型。具体如下:

(1)感觉媒体:这是一种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媒体,可以是听觉、视觉,也可以是嗅觉、触觉和味觉等。这种类型的数字媒体有电影、音乐等。

(2)表示媒体:这是一种能够存储感觉媒体并进行传送的媒体形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在多处之间进行传递。事实上,表示媒体本身就是为了传送感觉媒体而研究设计出来的一种媒体形式。这种类型的数字媒体有语音编码运动图像编码等。

(3)显示媒体:这是一种感觉媒体通过电信号的转换而显示出来的一种媒体形式,应该来说,显示媒体是一种媒体转换设备,主要包含了输入显示媒体和输出显示媒体两大类。其中,前者有键盘、录音笔等,而后者则包含了扬声器、打印机和显示器等。

(4)存储媒体:这种媒体形式主要是用于存储表示媒体,就是说感觉媒体被转换为数字代码后的媒体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存储某种媒体。一般来说,存储媒体有:光盘、硬盘;

(5)传输媒体:这是一种通过物理载体来完成信息传递的媒体形式,一般有:电缆、电磁波和光线等。

3 数字媒体中的动画设计

数字媒体中的动画设计,是时展的必然产物。作为数字媒体来说,其有着独特的语言表达与艺术形式。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设计的时候,可以把数字媒体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所谓数字媒体艺术,就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作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该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今设计领域中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和最大的发展潜力,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数字绘画艺术”或“电脑美术”。那么,动画设计最早起源于魔术幻灯时期,那个时候的动画往往是通过人的视觉层叠来实现影像的分离,从而形成在人的视网膜上叠加成一个连续的形象。此后,在这个动画雏形的基础之上,迪士尼又发明了手绘动画。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手绘动画又失去了历史的发展价值,而是出现了更为先进,能够满足人们更多需求的数字媒体动画艺术。

事实上,当前,数字媒体与动画设计的有机结合越来越多,无论是动画业巨头还是其他动画设计者,他们都在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解决传统动画中遇到的难题,让动画变得更为逼真、生动和丰富。因此,动画设计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而数字媒体艺术又极大的推动了动画设计的发展过程。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数字媒体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之中,很多数字媒体载体要求具有便捷性和交互性,要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的进行使用。数字媒体与动画设计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这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有效证明。无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的形式进行实现,这在传统动画设计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我们要想在数字媒体中进行动画设计,就要满足其对图形图像的技术诉求,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都要能够形成连续播放的动画形式。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动画已经成为数字媒体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动画设计应该突出重围,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那么,数字媒体中的动画设计到底该如何来实施呢?这里,我们以移动数字媒体动画设计作为例子。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移动数字媒体中动画设计可以充分利用J2ME作为开发环境。这是一种通用的数字媒体动画开发环境,其主要需要完整、安全的代码以及代码的网络传输效率具有合适的标准。这里,Java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平台上。随着移动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J2ME得到了很大的商业拓展,形成了新的软件开发环境。具体来说,这种具体应用有:Canvas/Graphics类以及用Canvas类制作动画。就前者而言,开发人员可以利用Canvas类对图像进行精确的控制,而用Graphics方法用来绘制屏幕。就后者而言,它是用一定的速度进行播放就会产生动画效果,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循环While在屏幕上绘制,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图像帧形成动画效果。当然,这种图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优化处理,尤其要在效果与速度之间取一个平衡值。

(2)移动数字媒体动画设计中还可以用Flash Lite作为开发环境。这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数字媒体终端上的主流动画制作软件,并在移动终端上获得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并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传播与应用。一般来说,Flash Lite具有这么几个功能:核心渲染引擎,ActionScript解释器,网络连接、设备和平台集成等。这种软件能够优化动画效果,尤其是在真机上进行动画播放显得更为稳妥。

4 结语

总之,数字媒体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不断满足人们对日益多元化信息的需求。数字媒体中的动画设计可以满足传统动画中无法解决的多种问题诉求,因此,它受到了广大消费群体的欢迎。数字媒体中的动画设计将是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将让动画形式具有很好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以一种全新的动画形式来实现人机互动。

参考文献:

[l]陈启安.多媒体软件设计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

[2]房晓溪.手机动漫游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0).

[3]马亮.论基于Flash 动画技术的交互性动画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8).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动画;特效设计;实际应用

数字动画设计在电影特效中的广泛应用,实际是通过计算机并采用一系列相关制作软件来完成的,和传统电影的制作原理相区别的是,数字动画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从艺术效果看,数字动画在电影特效中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动画艺术的美术展现手法。这一技术的应用,对电影业的发展是个极大的推进。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特效,其制作过程是在电脑上完成的,从而使一些原来要靠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才能完成的艺术表现,仅仅通过少数设计师在电脑上进行软件制作即可完成,从而为降低了电影拍摄成本,并使影视作品艺术效果更具震撼力。

一、数字动画应用于电影的艺术魅力

(一)高仿真性。数字动画在电影特效上的应用,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巨大突破。数字动画是通过建立三维立体构图,模拟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而制作出的立体构图,从艺术效果看是非常具有高仿真性的。我国拍摄的首部三维动画片《圆明园》,就是通过数字手段,再现了圆明园这个古代园林壮丽的风貌,影片重点展现了这座“万园之园”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让观众恍如隔世,效果极具震撼性。

(二)观赏性。数字技术在电影特效中,借助CG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将根据分镜头剧本的内容,再在三维动画软件里设置各个分镜头,对应着镜头调节人物动态,构建和设置场景以及材质灯光,再渲染成序列帧,从而使影片更具有观赏性。

(三)生动性。数字动画的三维技术特性在电影特效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动画制作中,设计师可以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制作出利用真实摄像很难捕捉的画面,如火山喷发,雾霾、火灾等等,而采用数码技术,这些效果都可以通过电脑制作来完成。

二、关于电影特效数字动画制作采用软件

数字动画用于电影特效,其制作过程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动画特效与后期特效,这两个阶段在逻辑关系上是紧密相连的。电影特效的数字动画制作,通常采用3ds Max三维立体建模软件。从应用实际效果看,3ds Max以其出色的、无以伦比的表现个性备受当今世界从业人士的推崇。

(一)特效性。采用3ds Max制作电影特效,具有强烈的质感和色彩感,如在《后天》电影中的飓风效果就是采用这个软件来实现的。

(二)便捷性。由于这组软件系统采用非常简明的内部化操作键,所有的制作过程都可以通过按钮来完成,其便捷性非常理想。

(三)合成性。该款软件可兼容很多的特效插件,使得其具有强大的制作功能,如在电影制作的后期,通过该软件制作的爆炸效果、飘渺效果,可以充分展现复杂的电影场景。

数字特效在电影制作应用中,被誉为动画界的插件大师。Side Effects Software及由Adobe公司推出的一款应用于高端视频编辑系统的软件技术也受到广泛好评。3ds Max、Side Effects Software并称跑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数字动画制作应用软件。

三、数字动画在电影特效中的应用

数字动画在电影特效中的制作程序主要有三个不同阶段,即场景虚拟建立、仿真动画制作和画面合成三步骤。

(一)场景虚拟建立。在电影场景中,如果采用实景抓拍,这些画面一是很难捕捉,另外采用实景拍摄难度系数也比较大,有些实景甚至根本无法拍摄,如地震效果。而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处理,这些难题就很容易解决。在数字影像制作处理上,可以采用三维立体建立虚拟场景建模,通过专用虚拟立体拍摄,掌握好夹角和物体距离调整,从而拍摄出多个不同特效场景的镜头。如在《圆明园》中,很多场景和画面就是通过电影三维特效来完成了,这种先进的立体制作技术,是通过实景拍摄几乎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二)仿真动画制作。在一般的数字动画设计中,是采用关键帧来实现对动画的实现和动态播放的。而为了更好地体现电影三维立体效果,在Maya软件中,设计师利用其强大的粒子系统,通过对该软件的设置,建立不同的模型,以此制作自己需要的场景和画面。通过该粒子系统,可实现如爆炸、泡沫、水流等动态的抽象视觉效果制作。

(三)画面合成。数字动画在电影特效的应用,其中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在几个基础素材制作完成后,对其进行后期处理,以完成电影特效效果的实现,这个处理过程就称为“画面合成”。画面合成的原理非常简单,比如拍摄灾难电影,就是先让演员在通常的场景下完成一系列情节所需要动作表演,然后将其背景删除,置换成先期已经通过电脑完成各种背景材料的,比如发大水或者火灾的画面,这个过程就是电脑影像特效合成。另外,电影特效合成还包括声音合成。这个原理和影像合成一样,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先期制作特效音,再根据影片情节发展的需要,把音响效果叠加在影片里,在通常情况下,一般观众是很难分辩出声音的真实来源的。

四、数字动画应用电影特效市场前景

运用电脑软件优化美术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依靠高科技技术,优化作品成果,使其档次上升、效果更佳。数字特效是通过运用计算机高科技技术,并以其无以比拟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制作出非凡的质感画面,来满足观众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可以预期,随着数字技术在技巧上和应用上向新的高度纵深,受数字动画应用启发,数字特效将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数字动画应用电影特效这个门类的艺术基础还包括美学理论、认知理论和逻辑理论,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门类。从一般规律来讲,数字技术其发展势头迅猛,可谓“日新月异”,新技术替代率非常高,这就给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数字动画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技术,对从事这一专业的人才来讲,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是“复合型”人才,如果做数字设计的只对本专业技能有了解,而不具备广博的知识,缺乏美学创意,在实际制作中思想呆板,就很难创造性地从事这一工作。总之,数字特效的发展,将完全颠覆我们传统的美学思维理念和拍摄理念,其应用价值前景非常广阔,商业价值巨大。

结束语:数字技术在电影特效中的广泛应用,从技术角度来说,无论其采用手法还是最后达成的效果,都是具有革命性的。随着数字技术的推进,更多引人入胜的、有逼真的画质效果和更具震撼效果的电影特效将呈现在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数字动画;发展;应用

前言:

在数字时代的现如今,动画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不仅对动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会,而且制约了动画艺术性的形成,对动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目前有关数字技术和理论的研究都在不断的进步,促进了我国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所以,基于这种背景,如果不让数字技术与动画的发展有利的结合,就一定会使得动画艺术无法发展的。

一、数字时代给动画艺术带来的机会

(一)越来越丰富的动画创作技巧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它集合了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包括有文学、摄影、音乐以及各种绘画和漫画等。[1]”对于人类发展的产物——数字时代,是一场突破性的变革,由于数字技术的崛起,使其与视听设备的密切配合很快的占领了动画市场,对动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由于动画应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这也为动画的创作给出了很为广大的空间。让动画的创作人发挥更好的想象,有助于开发更多的动画产品。具体表现如下:1.数字技术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的手工制作动画,即主要运用计算机等数字技术制作的动画,大多数的3D动画都在数字动画的范围之内。数字技术让动画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使传统技术的动画在有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快速的发展。让动画创作具有多样性。传统的动画创作不仅要受到创作主体的限制,而且也会因为硬件设备的不够专业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创作。通过数字技术就可以简而易举的利用计算机的专业软件简单操作就可以成功的完成动画创作。2.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动画创作,在创作风格上可以获得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空间,自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动画创作以来,就在不断的进步,例如:创作技术的水平不断的在提高,对于创作的难度也在逐渐的下降,为动画创作的迅速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动画创作的水平和质量都在不断的优化,让更多的难以创作的动画得以轻松的创作。形成技术的创新。3.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让动画的艺术与其他多元化的传媒形式得到有机的结合,从而加速动画创作的不断发展。

(二)动画的传播

在数字时代,动画的传播的途径不仅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传播的力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动画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目前,动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给动画创作的艺术带来了很多的有利条件。1.在数字技术时代,动画的传播途径变成了多样性的发展,数字媒介更加的为动画的传播给出了较为合适的途径,例如:网络资源、移动客户端等都为动画的传播提供了空间。2.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依靠网络,使得网络的传播性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传统动画传播中,主要的传播手段就是通过电视,而现如今是网络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可以让动画的传播更广、更快。因此,是数字时代让动画的传播增多的。

(三)增强动画的接受能力

通过数字时代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让动画的传播范围更广,使不同国家的动画创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共享,让人们对动画的认知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人们对于动画越来越熟悉之后,人们对动画的接受能力和对动画艺术的理解能力都会不断的提高。通过多样化的动画创作,使得动画已不再仅仅是孩子可以观看的影片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有深刻含义,具有激励作用的成人也可看的影片了。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层进行动画创作,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二、数字动画的发展

(一)多样化

现如今,动画创作受到了数字时代的多方面影响,决定着动画创作的风格与独特之处。在数字教育的影响下,动画的创作会在未来形成多样化的形式,例如:数字技术在将来,通过不断的发展,会更加的满足动画创作的欲望,在现实生活无法完成的抽象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数字动画的创作体现出来。在人脑中的抽象想象了会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动画创作而变的具体化。例如:这几天开始流行的三维动画,三维动画独特的画面效果,让观看动画的人可以享受立体的视听效果。

(二)拟物化

在传统的动画艺术中,动画创作具有拟人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的动画艺术越来越趋于拟物化的进展。在传统的动画创作中,由于创作对象的特点,使得卡通动画被创作出来。让卡通人物赋予了人的性质。但是,数字技术的现今,对于动画创作从主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创作过程中对人性的关注越来越少,相反,对于人类的所作所为的反思越来越重视。

(三)相互结合

“在数字信息时代,作品的互动性可以说是影视动画艺术创作必须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因为现代影视动画艺术成功与否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它们是不是能真正的进入到各种互动情景之中。”近几年,数字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动画艺术创作的升华,3D技术的普及让3D动画已然成为当今的主流,不同的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得动画创作变得多样化,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的现象。例如:照片与动画的结合、平面设计与动画的结合等。这些结合是在数字技术发展的现今实现的,最终实现技术与动画的结合。让动画更好的发展。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的延伸,是对世界和心灵的再现。为了达到这种融合,其技术可谓是变化多样,尤其是特技的发展,其经历了传统特技——数字特技的一系列过程。虽然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的享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艺术需要迅速的变革才得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电视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电影艺术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而计算机的出现使电影艺术重新焕发了其独特的魅力,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电影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现实,甚至能够超越现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数字特技全称电子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它是将数字用于电影的特殊技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特技的出现不仅改变着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同时也以更新、更奇的艺术表现力,带给了观众更具震憾力的视觉冲击,也大大地丰富了影视制作设计手段。一般来说,数字特技制做画面可分两种。一种是量线形图形,即单线条几何图形画面;一种是扫描图形,即有色调的扫描影像图形。动画片中多用第一种,故事影片多用第二种。制做方法是:根据拍摄要求,计算机进行运算并编制程序;经自动检验校正后,按程序用录像机拍摄录制画面,然后再将磁带信号转录到胶片上使之形成光学影像。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数字特技和数字特效是不一样的。数字特效是将数字技术用于电影所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数字特效偏重画面最后的效果,是“名词”。数字特技偏重于产生这种效果的技术,是“动词”。它包括计算机影像虚拟生成(二维或三维动画)即计算机数字创建和计算机数控影像技术(数字合成与处理,简称数码制作)即计算机数字控制。我们在进行数字处理的时候要遵循光线匹配原则,色彩匹配原则,透视匹配原则,时间匹配原则及运动匹配原则等“五项基本原则”。

数字化给视觉提供了全新的表现手段,从宏观上说,计算机参与电影特效的制作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创建作用,另一种是控制作用。计算机三维动画和虚拟技术属于创建作用,数字处理和数字合成属于控制作用。

1 三维动画特技主要用于在实拍中无法用其它方法实现的各种效果。当前用得最多的除了怪物与飞船,就是烟火与环境。在大型灾难片的烟火背景和本来就不存在的幻想空间中,使用三维技术就要比实拍模拟廉价而高效,三维技术大概包括:a.仿真角色(用于模拟不明生命体的造型和运动);b.变形对象(各种变形对象、随机变化的环境、柔软的类生命体、制作图像扭曲辅助通道);c.粒子特效(火焰发射器、星空背景、沙尘、群体动画、动态遮罩);d.仿真场景(异度空间的远景、类生命体的飞船、幻想的植物与建筑); e.灯光模拟(各种光效元素、体积光、闪光、三维镜头光斑)。

2 数字合成特技真正用于电影创作还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计算机数字影像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编辑处理影像(仅用电子计算机制作合成状态与动作的技术)与数字影像合成程序(以影片等为素材在电子计算机中合成的技术)在电影制作上的概称,简称数字合成特技。数字合成特技在影片制作中通常被笼统地归纳成影视后期。需要合成特技来完成的镜头几乎包含了整个影片的所有特技部分。最常见的效果包括后期抠像、动态遮罩、各种光效和扭曲。合成技术大概包括:a.蓝(绿)幕抠像(用于特技摄影中各种人物和场景,删除论文联盟和增加配色素材中的对象);b.跟踪(匹配前期拍摄的镜头或对象运动,三维与实拍素材合成的位置参考、人物修饰的参考、光效的位置匹配等);c.调色(匹配所有实拍场景、抠像人物、三维对象在同一镜头里的色彩。弥补前期拍摄各种环境影响的色彩缺陷);d.扭曲特技(各种时空变化、人物变形);e.二维粒子(弥补三维粒子的不足,局部的图像修饰);f.光效和特技滤镜(提供了给素材添加特效和气氛的无限手段)。

无论哪一种技术都离不开数字计算机,且都需要光学印片, 并且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成本很高、难度大、费时过多、危险性大的摄制任务或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被摄对象和现象,常常要求摄制一些难于用一般摄制技术方法完成的电影画面,就需要用特技方法去拍摄。因此特技的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1.完成巨大的、困难的甚至危险的摄制任务。2. 提高电影镜头的艺术质量,加强艺术效果。3. 创造全新的电影镜头。4.扩展银幕的调度空间。5.节约拍摄时间,降低影片成本。

数字特技技术从形态上观察,是一些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电影特技技术。从美学层面思考,是数字技术给特技技术带来的新手段。

面对数字特技电影,有的研究者是从电影观念和本体论层面来认识问题的,有的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虚拟现实主义。更有甚者提出了“电影叙事的游戏假象说”。

与此对照,数字特技电影的叙事信念和叙事形态就和主导文化的文艺理论十分不符。我们在观看国外的绝大多数影片、尤其是使用数字特技技术的影片时是非中心化的,没有宏大叙事所要求的那种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决定论信念。

在观赏的阶段,数字特技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游戏心态,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而不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因为很多数字电影虚拟的不是“现实”而是21世纪杀人网络中的数字杀手、恐龙复活的侏罗纪公元、彗星撞地球这样的“非现实”!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观赏,影片试图用轻松和玩笑的态度来稀释历史,在笑声中弥合社会心理的矛盾、交流各民族、各阶层的价值观。主旋律影片要的是理性创作、权威性观赏,它能否接受这种嬉笑态度,能否容纳那种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历史场景的明显虚构和历史“再现”即历史阐释的不确定性?

面对数字特技和其它新技术,我看到的却是破除形式崇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今天,谈论“特技”这个词,如果不加限制词,我们指的就是技术。它只是制造影片真实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无法再把数字特技当作一个物质性的手段,而放弃或逃避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数字影像,仅仅是一种手段,影片能否吸引人,能否让世界范围内的更多观众认同,还要看编导对基本的历史事实有无尊重、敢不敢尊重;对人性的认识是否深入、准确;还要看作品中的主题是否蕴涵了一种普世性的基本人道情感和当今商业社会的共同契约。从技术条件对美学形态的影响来看问题,数字电影也把某种革命性观念“逼”到了我们眼前。它打破了我们中国大陆学人和电影创作者理解的巴赞电影美学:完整现实的复原。数字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存在主义的时空:形式体系没有什么先于其具体活动、具体显现的本质规定性,手段、技术的的自由带来的是创造的无限多向选择,也是理解上的非权威阐释。以存在主义的眼光看:形式系统语言不提供担保,数字技术给创作者带来自由,给观赏者提供一个非权威的叙事时空,它再次将选择的自由和思考判断的责任放在每个个体观众的肩头。

在我看来,数字特技和其它新技术影片对技术应该是一种对技术控制的平衡。影片的价值取决于数字技术和真实性叙事的结构平衡。暴力美学的血腥打斗、数字电影的虚拟现实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劝戒或道德审判,但就电影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说其实是一种把责任和选择交回给观众的电影观。它是对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观念的彻底反驳。它的含义是: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电影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它认为电影提供的是一种纯粹审美判断。这就是把选择的责任还给每一个观众,它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当然,它所面对的,也是产生它所不可少的社会环境是:具备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契约健全的商业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后现代境况、高度法制化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而在我们这里,大众呼唤和要求都是比较“传统”的写实性电影时空和权威的、有现实感的、认同的观赏接受心理。这些就是我们面对数字电影的悖论和错位,正是这些错位和悖论构成了数字电影可能给我们的启示和张力。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这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影视特技应该为电影而服务,高超的技巧是不露痕迹的。这也可以作为数字电影一个不能称得上标准的标准。

转贴于论文联盟

谈到影视特技制作,在国内动画界中普遍存在一种概念上的误区,即“三维动画可以制作一切”。而讲到后期特技,则有很多初学者把它片面地理解成premiere之类的视频剪辑。其实,这些误解都是因为前期与后期、合成与剪辑的概念模糊不清造成的。

通常在数字影片加工过程的划分范围里,三维动画和摄影(摄像)类似,同属于前期制作的范围。因为在影视特技制作中,不管是三维动画制作的数字影像还是摄影(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素材,一般都还要经过合成特技制作软件来加工成最终的特技镜头。最后再使用非线性剪辑软件对每个镜头和声音素材进行剪辑,直至输出成完整的影片。

所以,我们这里探讨的影视特技制作。既不是单纯的三维动画,也不是简单的素材剪辑。而是包含了以三维制作和摄影(像)机拍摄为前期素材准备,再通过合成特技软件进行数字特技的加工,最后对特技镜头进行剪辑输出的完整过程。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20世纪末期,我国的动画行业进入了瓶颈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日本动画开始进军我国动画市场,数字媒体艺术也随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将艺术形式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被广泛地运用在电视电影、游戏电玩、动画制作和广告展览等方面。近年来,人们对这种艺术越来越重视。文章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对动画产业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产业;影响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项跨媒体的、新型的、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的新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如电视电影、游戏电玩、动画制作、广告展览等。

二、动画的概念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一门幻想艺术,可以将原来一些无法活动的东西变成活动的影像,也能够将人们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表现出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能够通过动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多人混淆了动画与动画片的概念,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动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将音乐、文学、漫画、美术、数字媒体和摄影摄像等艺术结合了起来。动画可以分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CG动画等类型。优秀的二维动画作品有《七龙珠》《灌篮高手》等,优秀的三维动画作品有《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变形金刚》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发展历程

数字绘画的出现源于军事战争,因为军事战争中需要绘制工程图,但人工绘制不仅耗时耗力,还不准确,因此才出现了数字绘画。军事战争后,人们将数字绘画运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如艺术领域等。数字绘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数字绘画的早期阶段。技术员用数学算法和电子设备形成图形图像,这种方法被称为“电脑绘图”,这也是数字绘画的开端。二是数字绘画的初步发展时期。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计算机绘画,他们将计算机绘画的知识记录在书籍中,之后渐渐出现了正式的电脑画家。三是数字绘画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绘画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一时期,数字绘画技术得到发展,三维图形绘画正式出现。

四、数字媒体对动画产业的影响

传统的动画难以创作出现实中见不到的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制作领域的应用则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增强了动画创作的可能性,拓宽了动画创作空间,促进了动画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动画的发展,它使动画更加多样化。目前,动画设计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二维和三维,而是越来越多,如CG动画等。早期动画往往不能很好地将剧中角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但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动画设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动画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强。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动画中的场景和人物越来越真实,促进观众进入剧情。不仅如此,数字媒体艺术的进步和发展还带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为动画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目前,动漫产业飞速发展,动漫作品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动画的看点,还使动画的制作成本和制作风险大大降低,提高了动漫产业的收入。

五、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局限性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形式由平面动画转向了3D动画,随后又出现了CG动画,形式的改变带给了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增强了观众观影时的真实性感受。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观众的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观众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造成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创作的难度不断增加。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展,成为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这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动画设计师在制作时非常谨慎、细心,但还是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导致动画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项新型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发展和进步,使动画的真实性越来越强,增强了动画设计的多样性,为动漫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露西娅娜.数字媒体导论.郭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传统绘画;媒介;革新

进入2l世纪,在信息革命的影响下,数字艺术逐渐走向主流,使人们对传统绘画的创作理念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从本质上看,传统绘画和数字艺术并未相悖而驰,它们都是基于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1 数字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所谓数字艺术,一般指建立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之上的、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制作、存储、传播等方面都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人类的早期绘画主要分为远古岩画、雕刻、壁画等,后期相继出现了蛋彩画、油画等技法。20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科技的广泛使用给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带来了新的曙光。1950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本・拉普斯基(Ben Laposky)创造了由计算机生成的最早图像:示波器CRT荧光屏上产生的各种数字曲线,他将这些图像用高速胶片拍摄下来,并命名为《电子抽象》。随后,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为艺术家全方位地进行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20世纪90年代,数字革命的狂潮让全民见证了数字化媒介空前盛大的发展,各种硬件及软件的共享让数字技术变得亲民化。艺术家们借助优秀的电脑图像制作软件,代替传统画笔把图像搬上了数字艺术设计的大舞台。

2 数字艺术对传统绘画的革新

传统绘画是一种集思想和物质于一体的文化产品,运用画笔、颜料进行创作,借助笔触、纸张、画布的特性来表现一定的肌理和韵味,反映了艺术家自身的美学修养和文化底蕴,进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数字艺术则是依赖计算机、手绘板等硬件及painter、photoshop、flash等软件进行创作,并使用其中的滤镜功能,模仿传统艺术中绘画技巧复杂的部分,使得作品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和传统绘画作品不同的视觉效果,两者相比,其艺术魅力别具一格,也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从而倍受大众欢迎。

(1)艺术媒介的革新。艺术媒介又称艺术材料,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用于表现的物质手段,即物质材料。艺术传达的完成要靠艺术媒介来实现,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能相互理解的中介物。因此,对一个艺术家来说,熟悉艺术媒介的性能并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最起码的要求。人类艺术传达媒介的发展可分为天然媒介时期、人工媒介时期和现今的数字媒介时期。天然媒介时期是指人们运用未做任何加工处理的大自然物质来进行艺术创作,如赤铁矿石、植物叶茎等等。它的优点是人与大自然的交流是直接性的、完整的,并且媒介材料始终保持原始的品格和特征。然而,这种特性同时也使艺术的多样性创作受到严重制约。人工媒介时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让媒介材料朝着人们主观意愿方向发展,赋予其某种文化和审美属性。人类艺术至今表现出的一切艺术形态,都与人工媒介形式密不可分。其与天然媒介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媒介材料完整性的破缺使艺术活动具有了主观思想性。

数字媒介,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而呈现的艺术构成形式,通过“比特”为艺术活动创造绘画环境。今天的数字媒介时代,从实时互动、非线性、超链接等多个方面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传播方式上的缺失。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必将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并且会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融合状态。

(2)视觉精致性的传承与革新。媒介形态的变化为视觉传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统绘画作品依附于绘画技法、手工艺特征,以及自然或人工物料。数字艺术则通过计算机技术的程序设定和打印设定,将图像从内容设计上分为二维或三维,静止或动画等多个方面。在色彩与图像的处理过程中,所运用的RGB模式和CMYK色彩模式,通过各色100个色级之间的相互适配和色域宽窄,直接影响了视觉语言的精致性,与传统艺术相比较,色彩变化更为丰富。电脑屏幕取代纸张和印刷,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传统绘画传播模式单一性的局面,通过数字化网络,创作者只需点击鼠标,绘画信息就可以实现开放式、互动式的传递。虽然数字艺术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传统绘画中所涉及的内容,但是传统绘画的理论体系仍占大部分数字艺术的理论基础,即满足审美需求,符合设计美学和设计法则。其高于传统绘画的方面在于运用了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等元素来更高效地进行视觉传达,因此,数字艺术在内容和理念上都是对传统绘画的进一步丰富和延展。

(3)新科技取代传统手工艺。计算机艺术创作发展的早期,其创作主要在于模拟传统绘图工具,以数字画笔painter为例,绘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调节数字画笔的种类、大小、形状以及透明度等各种参数。同时,还可以使用软件的滤镜功能,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使计算机成为接近传统创作环境中的工具,即传统艺术的数字化。其意义在于借助数字媒介创作出了新的绘画作品。此种创作行为由艺术家和计算机双方交互辅助实现,其作品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借助数字技术所提供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将美术创作和多媒体数据处理完美结合。随着艺术设计依附实体的丧失,早期艺术作品可触摸肌理不复存在,传统绘画作品的工艺品属性,即人工美消失,取代的是数字模拟手段。当然,这种变化也让更多人接触到艺术作品,因为传统的绘画作品多以实物收藏为主,工业时代主要转向为印刷品,而当今数字时代,往电脑里面存储作品,批量复制粘贴作品已成为大多数人能快捷操作的一件易事。

3 数字设计艺术进程中的反思

计算机科技让艺术家灵感升华,开创了创作的新契机。但是同时,也呈现出“消化不良”等问题。因为仅靠技术的“工具栏”“快捷方法”等,是无法完成一件优秀的绘画作品的。计算机使用者的创作能力并不是依赖计算机才产生,而是取决于自身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沉淀。

庞德曾说过:“艺术家是人类的触角”。新时代带来的新科技,需要我们思考、斟酌。“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善于辨别事物的基本性格和特色,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他的精神”,丹纳这样诠释艺术家的身份。所以,我们所拥有的艺术头脑和敏锐的艺术触角才是我们应该铭记不忘的。

参考文献:

[1] 赵农.设计概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付志勇.计算机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瓦尔特・本雅明(德).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 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田白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2.

[7]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本文以数字插画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数字插画概念的形成;分析了插画的发展过程,表明了插画数字化的必然性;然后总结出数字插画的特征,并在对其发展趋势的归纳中结束全文。

关键词:数字插画 手绘风格 动态插画

任何艺术都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们会与当时的人文环境和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现代计算机技术层出不穷,各种软件被推出应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设计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这些因素,插画设计的个性化越来越强,表现手法越来越多。

1. 插画的概念

在我国,传统插画被认为是插图,是夹杂在书籍各部分的内容。它能帮助解释文字,使书籍更丰富有趣。在国外,插画被称为illustration,源于拉丁文illustraio,有照亮的意思,也就是说它能使文字变得清晰明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影视特效、印刷出版、建筑设计等行业开始普及电脑辅助制图的技术。因为这些技术的不断完善,插画的创作过程实现了“无纸化”――从起稿到成稿全部运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这个过程所得到的产物,被称为数字插画。这种绘画手段的转折具有历史性意义,数字插画可以囊括以往所有风格的传统绘画,同时还带来了不一样的“数码风格”。这不仅拓宽了插画创作的范围、适应了大众审美的品味,而且提高了插画创作的效率、节约了成本。

2. 计算机技术对插画的影响

与传统插画相比,数字插画更高效、丰富、多元,艺术家能充分发挥创作才能。在创作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具有很大的功劳,如修改画稿,对传统插画来说这是令人头疼的难题,对于数字插画,只需在不满意处覆盖上新的内容。

无论是审美观念的变化、计算机软硬件的改善、市场需求的扩大,还是传播方式的发展,都为插画的数字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数字插画成为一种趋势,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读图观念,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审美经验和评价标准。

3. 数字插画的特征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大量图片冲斥着我们的视觉,各种类型的插画像兴奋剂一般注入我们的视觉神经,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字插画带来的无穷乐趣。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插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艺术与商业并存:人们通常觉得艺术性高的作品不会有商业市场,商业性强的作品艺术价值就不高,艺术与商业不能并存。然而对数字插画,这种观念并不适用。虽然数字插画是时代的产物,但仍以传统插画为基础,并且和商业艺术较好地融合。正因为这种独特的艺术性,数字插画获得了更多的青睐。

数字插画的商业性在于它容易被认同,它更侧重的是商品而不是艺术品。插画是面对大众的视觉艺术,这要求设计师在创作时,不仅要追求艺术性,同时要重视商业性。

依赖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数字插画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创作方式将绘画从画板转到了电脑上,借助绘画软件、数位板和压感笔,能达到传统插画作品的各种效果。绘画软件是一种强大的创作工具,它能使设计师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数字插画建立在插画家对计算机软件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因此数字插画又具有混合性、易复制性的特征。创作一张完整的数字插画需要很多图层,正是由于这些图层的层叠、混合才使作品变得完美。计算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能准确、规则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因此运用软件绘制的插画,能在传播途中保持高度的完整性。

在这个互联网活跃的时代,世界范围内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变得十分频繁,网络为数字插画的传播提供了最便捷最优势的平台。传统插画通过书籍、海报、商品包装等方式进行传播,这些媒介或多或少地受地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大大降低了传统插画的传播速度。数字插画利用网络超越了种种限制,能第一时间展现在观众眼前。插画家们也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个人博客、专业网站及论坛里,用以提升名气和作品的商业价值。

4. 数字插画的发展趋势

出版行业蓬勃发展,插画似乎已经跳出了对书籍的附庸地位,逐渐与各种艺术融会贯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传播载体多元化:传统插画主要依赖出版行业、依靠书籍等纸质媒介进行传播,但在今天,这已经满足不了广大消费者的视觉需求,数字插画与新媒介相互融合才能使其焕发生命。数字插画与各行各业结合,才能开发出更具文化艺术气息的产品,才能延续其生命。如今,市面上越来越多的饮料、零食、服装、文具、化妆品等都与插画有着天衣无缝的结合。与其相结合的各种产品,被时尚潮人们竞相追逐的同时也成为体现他们品味及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因此,数字插画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必要又是必然的。

从静态走向动态:与手工时代插画繁琐的制作过程相比,数字插画的制作时间大大缩短,并且克服了传统插画不容易修改的缺点,具有高效、精准、成本低的特点。它的服务范围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而扩大,从书籍、杂志、报纸等平面、静态的媒介转向更广阔的范围,其中广告插画、影视片头插画和网页插画等的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动态的效果,使插画从2D逐渐向动态3D的方向发展。

艺术性更浓厚:数字插画是一门艺术,是绘画、设计、技术三者的结合。从表面来看,它的艺术性似乎被高科技的外衣遮掩了,但它创造的绘画形态和虚拟现实的表现手法是以往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它填补了绘画艺术的空白。

艺术性是数字插画的特性之一,就像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国画、书法一样,无论怎样发展都具备自身的艺术特征。它来自于数字化技术所创造的不同于其它艺术的视觉效果。

5. 结语

数字插画艺术是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需要插画设计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技术水平和敏锐的洞察力,它需要插画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其繁荣。数字插画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前途不可估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数字插画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插画艺术》 徐海鸥 苏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