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

数字化校园论文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阶段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阶段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阶段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4篇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领域中的综合运用,它的核心是要从管理工作的内涵出发,建立能充分利用网络,合理组织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科研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实现科研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继而提高科研管理和交流的效率及水平。

2.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专业门类多,科研项目及成果所涉及领域广、数量大,给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随着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各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增加,参与科研活动的人员不断增多,科研管理的压力也逐步增大,对科研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要求。搭建和应用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有助于服务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助于辅助领导进行科研管理决策,进而有助于提升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仍然是依靠人工进行,通过Word、Excel等常用的办公软件来处理大批量的数据,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实时地掌握最新的科研情况,而且有大量的重复劳动。随着工作的不断增多,数据长期不断积累,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已经受到了人工操作和这种旧的管理模式的严重制约。从科研管理的有效性来看,信息技术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管理的效率。从科研管理的规范性来看,信息技术化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很大,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客观上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实现机上作业,便于提高作业效率,也便于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与分析,实现了管理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3.数字化校园背景下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其中产学研数字化就是要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详实的信息资源,达到教学、科研和实训三者一体化,通过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有效促进知识的发生、发展与管理。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下,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系统。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viewedasasetaproblem—solvingski11Sthathavebothalogicalorconceptualaswellasphysicalorhands—on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ManagementRM)、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四、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7篇

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统一、整体、系统的规划,以便于保障和指导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即:(1)学校构建校园管理网络时,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进行,主要包括四点,即:①保障较高的网络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②具有较强的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③根据实际数据流量需求尽可能提升主干网带宽;④网络系统必须具备较为简便的升级、扩容和管理功能。(2)对信息标准实行统一要求,以便于为网络系统提供科学、准确、完整的数据信息。(3)根据学校管理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细分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支撑模块,以便校内各项管理岗位均可实现数字化管理。(4)对身份认证系统实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严格系统权限管理,确保网络管理的安全性、权威性以及用户的真实性、唯一性。(5)对信息门户实行统一标准和集中管理,并强化信息资源之间的整合和共享,将校园网络打造成一个全面性、综合性、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平台。(6)保障公共数据交换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的结构体系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校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网络系统在结构体系上主要分为三大层次内容,即基础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层所谓基础层,就是构成校园管理网络系统的基础部位,对整个网络体系的运作起到极为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它一般为用户提供基础类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有:①数据中心服务。它是管理系统中相应数据信息在访问、存储等方面的统一集合,也是网络系统中的唯一可信数据源,为学校提供全面、充足、可靠的信息决策和数据查询。数据中心的构成包括目录、文件、共享数据中心、关系型数据库等。②网络基本服务。它主要是基础性的信息数字流动服务,包括文件传输、信息、电子邮件、域名服务、网络计费、目录服务、网络安全、身份认证等。③硬件基础设施。它是保证整个基础层和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包括服务器系统、数据网络电缆等。(2)应用层。应用层,是校园管理网络中的主体部分,也是各项管理功能的承载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一般包括有功能系统模块,具体表现为:①校园“一卡通”;②数字化图书馆;③学习与教学网络系统;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⑤办公管理自动化系统;⑥人事管理网络系统;⑦科研管理数据系统;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3)服务层。服务层,是校园管理网络中最为高级的一层,也是用户终端部分。它是面对用户的最终窗口,并通过相应门户和方式为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的应用功能。例如,身份认证、门户网站等。

3结语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字校园;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职院校率先投入巨资,启动数字校园(或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12年,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数字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高职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之一,关于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文章也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因此,对高职数字校园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各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的主题与内容,将其作为反映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面镜子,为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导向和建议,促进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对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主要有哪些;(2)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3)高职数字校园未来将如何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样本

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如图1所示方式检索,返回248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与内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进行各年份发文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论。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发文分析、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分析

(1)各年份发文数统计分析

如图2所示,按照检索条件,2004年起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才陆续在期刊上发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跃升。我们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分析

一个领域的核心术语一般会被人们反复使用,故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统计与排名来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通过拆分论文信息中的关键词部分,依据普通词汇表清除关键词中普通词汇的部分(如“设计”、“现状”、“应用”等内涵不明确的普通词汇所表达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的文献频次进行统计,按文献频次逆序排列,选取文献频次不低于3次的关键词,共计120个。这些关键词特别是约前10位关键词(频次大于10),如数字化校园(118)、高职院校(78)、数字校园(22)、信息化(22)、校园网(20)、信息化建设(18)、建设(18)、数字化(18)、高职(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观反映出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前10大关键词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三组同义词:其一是高职院校、高职;其二是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网、数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设、建设。组合起来正好体现了当前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主题:高职数字校园建设。

(3)文献研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们发现,高职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论文主要分为三类:综合论述型、建设案例分析及总结型、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综合论述型文章为主,占总数的74.4%。这类文章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校园”(如数字校园概念、内涵、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建设数字校园的意义、目标、宗旨等);“如何建设数字校园”(如规划设计、顶层设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建设架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建设途径、建设方法、建设难点及解决办法、需求分析、建设模式、数据流、保障措施等)。[1][2][3] 笔者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篇关系,绘制以“数字化校园”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研究内容,从区域1、区域2、区域3依次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类话题,而区域4则是一些最新技术。

第二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所做的分析与总结,占总数14%。这类文章大多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设经验,描述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总结建设的过程以及具体建设内容,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议。[4][5]

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数字校园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学习模式、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资源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学生信息素养、高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新模式、英语教学设计等。这类文章最少,只占总数的11.6%,说明高职数字校园现阶段以建设为主,推广、应用并对其它领域产生明显影响仍有待时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职数字校园时,引入了新理论,使高职数字校园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及建设经验总结的文章,这两类的文章占总数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为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

(2)核心期刊发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等分类是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分类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这四类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类期刊计50篇,约占总数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发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如表1所示,获得资金资助的论文计44篇,占总数的18%,基金资助水平也较低。

四、结论与预测

1.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高职数字校园建设上,研究者们主要回答什么是数字校园、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何建设数字校园等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主要在建设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各类应用系统、数字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未来,随着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应用以及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完成,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广应用,对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会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论被引进,基于数字校园应用的研究主题会越来越丰富。

2.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核心期刊中发文较少,资金资助水平较低,说明当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强。

我们也发现国家政策导向对此项研究影响很大,这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当年的数就达到统计的峰值(如图2所示)。未来,随着国家相应文件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数字校园建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将越来越丰富。

3.未来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将越来越规范化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工程率先实施,有些还获得教育部的认可,这些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该规范的实施,必将“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6-87.

[3]董菲,谢树晓.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赵喜林.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7):65-66.

[5]李志奎,姚争儿.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探讨和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62-65.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使用者视角;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57-04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浪潮下,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校园网络为基础、各类应用系统及信息门户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晚、资金投入有限、教师信息化培训不足、应用推进水平较低等原因致使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及其鲜明的行业特色等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其评价不能照搬其他类型学校,尤其是综合性本科院校。因此,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特征,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开放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述评

一直以来,数字化校园的评价研究都受到众多教育信息化研究者的关注,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数字化校园评价的内容(指标)、评价研究方法以及评价研究应用三方面进行简要述评。

1、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构建的研究

这类研究专注于数字化校园评价内容及指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探讨评价的目的和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原则,进而提出具体的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安宝生等人从“描述系统状态”的角度提出数字化校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刘军跃等人在借鉴国家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费军、石青等从影响高校信息化评价的因素分析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复旦大学张成洪等人探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等。综观这类研究成果,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人才队伍、组织机构和管理这六大要素作为数字化校园评价的指标得到较为一致的认可。

2、数字化校园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对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进行构建的同时,不少学者更关注如何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余丽华、张成洪、蔡海鹏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权重;吴亚丽等人基于模糊综合方法探讨了高校信息化评价研究;梁培等人采用诊断性评价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评价进行研究。

3、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应用

现有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应用主要基于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而开展。如王翀等人以国家信息化指标和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2002)为基础,结合华北电力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相关指标体系对指导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可以发现,上述研究主要是从数字化校园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其目的是构建全面、精炼、实用的数字化校园评价指标体系。这类研究成果通过确定指标的权重,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字化校园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推动了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应用的规范化。不过,这类评价适用于上级部门对数字化校园开展的外部评价和本校管理者对数字化校园开展的客观性评价。实际上,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师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利益相关方,往往在评价活动中缺席。另一方面,上述研究成果多以综合性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为评价对象,评价成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不适合评价数字化校园在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行业特色、拓展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数字化校园使用者的视角,立足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各类终端用户的需求,探讨数字化校园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以期从微观上考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效,作为现有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 基于使用者视角的数字化校园评价的涵义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化校园,特征,原则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4.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2]万里鹏 陈雅.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2004,(2)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化校园,特征,原则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4.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2]万里鹏 陈雅.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2004,(2)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教育 数字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204-01

1 绪论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结构不断发展,大量的学校和学生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但是传统的校园管理和教学不足以支撑如此大的体量,造成了部分地区教学水平的低下。传统模式下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越来越跟不上日益增多的教学任务,这就必然导致教育水平的降低[1]。数字化校园建设符合现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区别于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可以为社会建设提供反应迅速的人才,因而受到的社会认可度逐年增高。但是由于技术手段和理论指导的研究不够深入,出现了一窝蜂的建设网络化平台,却不思考因地制宜地方案,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2 研究现状和意义分析

2.1 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很多院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大力建设数字化平台,却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导致了数字化校园平台虚华的外表下,只有寥寥无几的枯燥内容,根本无法满足教师学生的需求。而这些学校出发点都是希望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方便学校校务信息的管理、方便师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借助网络传播为知识教授的载体[2]。没有达到应用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对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充分的了解。

良好的数字化校园平台,需要有详实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内容去接受学生和教师的检验。这就是我们在上面提及的“如何建设”的问题。显然,涉及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多方面的内容,数字化平台在建设框架和方法上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

2.2 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意义

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可以帮助学校和学生在电子化的环境下,很方便的实现选课、讲解、练习、答疑等活动,方便学生和教师随时随地互动,在提供各种优质资源的同时缓解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局部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平衡现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对推进教育优质化道路的力度增加,对数字化校园平台体系的建设意见有了一批结合实际的研究成果[3]。这些理论资料对深化教育资源的改革做出了指导,在某种程度上值得借鉴,但是从实际成效来看,各个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的跟进速度明显不足,导致了校园网资源的浪费,有些学校对平台的规划做的不够,造成了网络资源重复建设。

研究数字化校园体系的建设,符合社会需求和院校师生的整体利益,具有深远的意义[4]。主要是:(1)信息化是时展的趋势,建设与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适应对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2)使得院校校园网物尽其用,同时借此可以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3)研究切实有效的资源建设和应用行动策略能够解决资源浪费和无针对性重复开发的现状。

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求

数字化校园资源建设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内容、框架十分广泛。对于建设人员,最基本的就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于建设的方法和建设原则,根据不同的学校条件,应该选择适合的方案[5]。为了在校园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上达到同步和统一,应该充分利用起数字化校园的优质平台,将传统的讲台搬移到无所不包的网络中,将传统的管理方式搬移到数字化网络系统中去,借助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数字化校园的探索和改革。数字化校园资源体系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关键点是抓住“建设内容”、“如何建设”和“如何使用”这些基本要素。

综合以上观点,数字化校园体系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确定一整套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理论体系,对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提供应有的指引;(2)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质量和切实目标,应该符合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利益,具有普适额度便利性,达到预期效果[6]。

4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4.1 网络资源建设

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需要整个学校给予支持,需要各个专业的教师一起努力,不断充实课程内容。主要的是,课程的制作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工作,如果授课教师本身的任务较重,没有宽裕的时间,就需要网络建设部门提供方便的编辑工具,通过提供类似的向导使得不懂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也能轻松制作课程资源,节约时间。更简单的,教师奖课件提交至系统,由专门人员进行课程的归类和制作。

4.2 其他模块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在教学上对学校工作帮助很大,还要在学生的生活上给予方便和帮助。需要在数字化网络平台中加入学生课程选择、查询,学生卡的充值缴费、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反馈等。

同时,网站需要设置其他的互动模块,如求职天地、校园信息、考试信息、学习交流论坛等,方便学生进行咨询和学习。

5 结语

数字化校园资源体系建设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网络进行日常学习、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家的效率。在接受课堂学习的同时,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字化网络课程,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诉求,节约了任课教师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7]。同时,为了适应移动网络的发展趋势,有余力的学校可以将数字化学习系统搬移到移动平台,如编写对应于不同移动平台的APP和对移动设备的浏览器进行页面适配等,让数字化校园资源体系服务更多师生。

参考文献

[1]夏东盛.数字化校园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王凤基.数字化校园资源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5:31-33.

[3]许爱军.数字化校园资源的发展现状、困境与推进策略[J].高教论坛,2014,05:96-98+104.

[4]郑爱权,车娟.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184+186.

[5]赵惠,于素云.关于院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3,01:103-104.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环境;系统理论;系统思维;系统复杂性;复杂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2-0021-08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等,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的需求下,很多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

很多专家学者,如蒋东兴、程建钢、宓等认为,数字校园实践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于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关键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协调与合作”,各组织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严重制约着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功能效益的发挥。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研究。然而总体看来,从技术角度对数字校园进行的研究较多,以有关数字校园的硕士学位论文为例,67.6%以上是从技术角度对数字校园展开的研究,从管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系统科学等视角对数字校园展开的研究很少。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数字校园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数字校园研究的深化,更好地解决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实践问题。如:从管理学视角看,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实现依赖于数字校园领导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估机制和服务机制8种作用机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协同理论的视角看,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内外部阻力,保证数字校园发展影响因素的合力方向一致且正向向前,以实现数字校园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推动“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方向的升级发展。

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作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为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非常多,系统科学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就目前教育理论研究情况看,系统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应用仍多停留在一般系统论的初级阶段,对系统科学的新近研究成果显得不够重视。系统科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将会对教育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将自组织理论引入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后,产生了协同学习、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创新、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创新发展、人脑内部信息的自组织等。

系统思维fSvstematic Thinkingl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被称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维是一种对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获得系统见解的思考技术。邱昭良认为:“系统思维就是从整体上对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力量与相互关系进行思考,以培养人们对复杂性、相互依存关系、变化及影响力的理解与决策能力”。系统思维是处理复杂性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与方法,它集成了东方古老的哲学智慧,又是由现代系统动力学所生成的创新思维工具。东方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等,系统思维是古老智慧的集中体现。系统思维强调用全局、动态的观点分析事物,透过事物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看本质。

系统思维的工具主要有行为模式图(Behavior PattemsGraDh)、实体关系图、输入输出图(I/0图)、多重原因图、鱼刺图(又称“鱼骨图”或“石川图”)、系统循环图(又称因果回路图)、存量流量图(又称水管图)等。行为模式图用来表述问题或变量随时间发展的变化,或结构引起的行为变化。实体图反映系统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和主体之间的反馈关系。输入输出图包含输入、过程、输出三个部分,其中“过程”通常被描述为黑箱(黑匣子)。多重原因图通常用来探讨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它不能显示出影响因素的影响力相对强弱关系。鱼刺图常被视为特殊的“多重原因图”,它更方便表述关键的制约因素或障碍。系统循环图更便于深刻表示出系统结构。存量流量图更便于精细地表述系统内在结构及动态特性。

数字校园是一种典型的人造系统,其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探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往往由于忽视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性,缺乏运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未能从整体上挖掘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的本质问题,从而有效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运用系统思维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字校园的结构与功能。运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更有利于促进数字校园的协同发展。

二、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维的缺失

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系统思考,有利于看清楚数字校园背后的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剖析清楚制约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的复杂因素。尤其是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属于复杂的高难度决策,极其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往往缺乏运用系统思维,不能很好地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维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数字校园内涵理解的因人而异

不同工作背景、学科背景的人对数字校园内涵的理解因人而异,存在很大差异,有时会片面地理解数字校园。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数字校园的定义,强调了数字校园某些方面的特点。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等不同工作背景和学科背景的人对数字校园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区别。

存在很大区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人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对数字校园认识的深度不同,此外还与大部分人重点关注了数字校园的局部特征,难以从整体的角度认识数字校园有较大关系。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经典比喻“认识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像盲人摸象,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说像蒲扇,摸到大象躯干的人说像一面墙,摸到大象腿的人说像柱子”。只有把大象全摸一遍,从整体上认识大象,才能认识大象的本质。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新生事物,在认识数字校园时,往往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随着对数字校园认识的深入,人们会逐渐对数字校园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

(二)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偏离核心业务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和教师是享受这种服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学校教育相互优化,共同促进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核心业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高校数字校园的核心业务与中小学数字校园不同,它兼有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核心业务。

现有的数字校园在功能结构方面主要有以下四类典型表现:第一,数字校园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与使用的媒体很“眩”,其在支持教与学、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等方面的功能较弱:第二,数字校园对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支持教与学方面的效果较不明显:第三,数字校园的艺术性较强,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但在支持教与学、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方面稍弱;第四,数字校园建设对学与教的支持力度很大,真正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能较好地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很好地满足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用户的需求,建设中采用合适的技术、使用恰当的媒体,并能较好地适应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需求。

上述四类数字校园,第四类数字校园是最佳数字校园,兼顾了数字校园的教育属性、艺术属性、文化属性和技术属性。其它三类数字校园要么重点关注了数字校园的技术属性,要么重点关注了数字校园的艺术属性或文化属性。

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与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有较大关系,不同背景的人主导数字校园建设,其功能结构存在差异。此外还与学校类型、学校文化等因素有关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师等不同群体主导数字校园,其功能结构存在差异。技术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新媒体与新技术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管理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数字校园对教育管理的支持功能:教研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数字校园对学与教的支持。此外,如果学校公开招标企业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如果企业参与建设人员对学校教育的业务流程不熟悉,而需求调研做得又不充分,也容易使数字校园偏离核心业务。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习惯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具有本位主义思想,容易将自己单方面的意愿放大并移植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从而使数字校园更多具有了某一方面的属性。

(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顾此失彼

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往往需要数字校园建设团队至少投入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系统思维的缺失,在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时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未能从整体上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把握。

在分析2009年9月北京市38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和2009年11月北京市13所市属高校(8所普通本科高校、5所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申请书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典型问题:(1)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未能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特色,以及与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只关注数字校园的当前发展,未考虑数字校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仅从本校的角度考虑数字校园建设,未考虑国家有关数字校园建设和教育未来发展的政策导向,也未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2)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不透彻,未能准确调研出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等数字校园的实际需求,以致于数字校园重点建设内容定位不准确。(3)数字校园建设的应用系统,要么大而全,模仿其它学校的应用系统的建设方式,要么直接采用公司开发设计的应用系统,未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本地化处理。(4)信息化领导力薄弱,建设队伍组建不合理,未能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人员积极参与数字校园建设。(5)建设经费分配不合理,存在硬件和软件经费投入较多,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较少,有的甚至没有考虑运营维护费用。(6)绝大部分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未考虑建立激励机制,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很难推动数字校园的实际应用:(7)数字校园建设方案整体上存在以下三种倾向:第一,强调技术与媒体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对应用系统、资源建设关注较少。例如,有的中小学提出建设云服务平台,有的高校提出建设万兆校园网:第二,强调数字校园辅助教育管理的功能,对数字校园支持教与学的功能关注较少。例如,有的学校提出建立信息化的学校管理平台――“管理驾驶舱”,以实现数据支持的学校决策与系统分析:第三,强调数字校园对学与教的支持,兼顾利用数字校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同时注重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使用合适的媒体与技术。如果能够运用系统思维,整体上考虑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则能设计出更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四)对数字校园认识的简单化

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事物,需要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的本质。人们在认识数字校园时,容易复杂问题简单化,只看其表面现象,未能洞悉其本质,进而探析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在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时,容易简单化归一,过分强调某种因素的作用:在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时,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试图用某种方法解决数字校园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很难得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此外,还有人期望数字校园建设能够一劳永逸,认为建好基础设施、各种应用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就只等数字校园发展功能和效益了。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进行持续性建设。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不断发展,各种教学用媒体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逐步改善,这为数字校园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技术与媒体基础。而且数字校园用户的需求成动态性变化,且不断膨胀,例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数字校园功能的需求不同。数字校园需要持续性建设,以不断满足数字校园用户的新需求。

三、系统思维在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方面的深度分析

系统思维是认识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有必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对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博弈,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数字校园系统的实体关系,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博弈

数字校园建设中涉及到的利益,既有经济方面的利益关系,也有无形的地位、权力、名誉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是数字校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组的过程,会触及到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对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基本矛盾,从而更好地指导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校园的利益相关者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f高校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部、教育厅、市教委等;中小学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市、区县教委,以及省、市、区县教育信息中心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数字校园价值享受主体、数字校园专家、网络运营商、数字化教育资源供应商(提供期刊数据库、电子教材、素材、视频讲座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产品供应商等组成,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图1。

数字校园的建设经费来源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企业或个人的捐款、学校自筹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经费等。数字校园建设需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家庭和社会也会为数字校园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为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政策引导,对数字校园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并在数字校园建设经费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引领与扶持”的关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期望通过重点支持的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能够改善学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能够引领其它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构建学习型社会,从而带动整个教育领域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此外,通过建设数字校园,有利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发展基本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完善教育发展政策。

数字校园专家在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数字校园评估标准,把握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决策支持;第二,为学校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等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学校诊断并解决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并对学校领导、教师等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训,帮助学校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专家在推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获得的收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将数字校园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实证”: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效益,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强化了自身对数字校园的研究,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提高了学术知名度。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经济利益相当明显,一个数字校园建设投入的资金从几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按3年建设周期估算),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了利益共同体。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企业、产品供应商、网络运营商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博弈。企业想通过为学校开发数字校园,为学校提供技术或服务支持,从中获取经济效益。产品供应商想通过为学校提供数字化产品获得经济利益。网络运营商为学校提供移动无线网络和互联网接入服务,从中获取网络通讯费用。学校想花费较少的经费,获得适合学校特色的最优化数字校园解决方案,购置质优价廉的数字化产品,建设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的数字校园。数字校园研发企业、产品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与学校共建数字校园的过程是经济利益博弈的过程,相互博弈的最佳结果是双方受益。企业或产品供应商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推广技术或产品,以获取更多用户的支持,同时赚取经济利益。

在学校内部,一般以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机构为中心,教务处,院系、研究所、年级组,办公室,校医院、医务室,后勤等不同科室与部门的人员,在以校领导(校长、副校长)为核心组成的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共同参与数字校园建设,构成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教务处、各院系、办公室等提出各自的业务需求,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共同协商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招标确定合适的合作企业(有研发实力的学校,也可自主建设数字校园)。网络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是建设与维护数字校园,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起着组织与协调的作用。

数字校园价值享受的主体有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公众等。数字校园价值享受主体,同时也是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他们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受益者。在数字校园建设之初,由于用户对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的操作不熟练、对数字校园的功能与作用不熟悉等原因,数字校园的应用效果难以很快发挥出来,往往是增加了用户的负担。但随着用户数字化行为与习惯的逐渐养成,会逐渐降低用户的负担。此外,在数字校园构成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中,使教育信息传递手段多样化,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教育资源远远比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多,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数字校园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流程,并给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变革。以高校报考研究生为例,以往需要邮寄报名材料和报名费,如今只需在网上提交报名材料,通过电子银行转账即可完成研究生的报考工作,同时也方便了招生单位对报考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数字校园给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变革,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方式,使管理方式扁平化。以往领导了解基层情况,需要层层汇报或亲自去基层调研,如今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便捷、动态地了解基层的很多信息。由于有了大量数据的支持,也使得教育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数据支持的科学决策正在成为数字校园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二)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输出

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可以被描述成各种特定输入,经过数字校园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转化成特定输出的一系列活动的组合,如图2。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经过数字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会产生系列输出。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输出图,忽略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具体细节,便于识别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过程和相互关系。数字校园建设需要重点关注输入、过程和输出三部分内容。数字校园的输入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内容,数字校园的输出是数字校园功能效益的具体体现,能否得到预期的功能效益,取决于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以及数字校园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程度。

如图2所示,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用户需求调研;用户需求的变更;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应用系统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规章制度、激励措施建设;数字校园评估等。数字校园的输出有:确定数字校园发展目标;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集成硬件环境:整合应用系统,建立系统门户: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增强信息化领导力;规范建设行为,促进应用;改变用户数字化行为与习惯:有效支持教与学: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促进知识创新,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校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估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诊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数字校园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黑箱。前端的一个输入项可以对应后端的一个输出项,也可以对应多个输出项。例如:用户需求的变更,则会引起需要进一步修改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有效支持教与学不是某个输入项对应的输出结果,而是多个输入项协同作用的结果。

(三)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

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很多学校反映数字校园建设推进相当困难,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推进比较容易,但是在资源建设和深化应用方面推进很困难。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建设了很多应用系统和网络课程,但是应用系统的使用率相当低,网络课程的点击率很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目前数字校园中应用比较好的是教育管理类应用系统、后期服务类应用系统、安全监控类应用系统,学生成长类应用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类应用系统、科学研究类应用系统等涉及学与教的业务的应用系统应用效果多数不理想。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成了当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例如:某市属高等职业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网络课程总数近3500门,但是单门课程被访问总数最高仅为1200余次,99%以上的网络课程的访问总数在500次以下:①某中学建成的教学应用系统,建成以后一个月内仅有一名教师使用:现有建成的很多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相当低,很多中小学教师反映资源的可用性差。又如我国建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重点工程“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建立了覆盖79个一级学科的12万条目的网络资源学科导航数据库,该导航数据库的资源利用率也很低,以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教育技术学为例,共有27页的导航,收录了270条信息,然而截至2011年1月2日23时总访问量只有123次,其中从第2至第27页的260条信息,访问量仅只有14次,即平均每条信息的访问量只有0.054次。

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主要表现为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推进困难,建设和应用方面的困难又分别来自若干的原因,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分析如图3。

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建设经费、信息化领导力薄弱、数字化规划与设计不合理等。缺乏建设经费的主要原因有缺乏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硬件、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等经费分配不合理。信息化领导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有领导的统筹协调能力不强、对数字校园功能与作用认识不清、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队伍薄弱等,其中信息化队伍薄弱的表现有信息化队伍组建不合理、专职人员数量太少、维护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较弱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用户需求定位不准确、数字校园发展目标不明确、重点建设内容偏离学校主流业务等。用户需求定位不准确的原因有用户需求调研不充分、用户需求不断变更、未进行用户需求调研等。数字校园发展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未结合学校办学目标、未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等。

数字校园应用方面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应用系统不实用、数字化资源不符合用户需求、用户未养成数字化行为与习惯、缺乏激励措施等。只有认识清楚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促进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应用系统不实用主要表现为增加了用户的负担、应用系统操作复杂、应用系统业务流程与实际业务流程不符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不符合用户需求主要表现为数字化资源数量不足、数字化资源质量较差、数字化资源非用户所需等。用户未养成数字化行为与习惯主要由于用户信息素养低、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内心恐惧、缺乏应用培训等。缺乏应用培训表现为应用培训效果不佳、应用培训不具有针对性。缺乏激励措施主要是由于未意识到激励措施的作用、激励措施不起作用,激励措施不起作用主要是由于激励措施执行不利或设置不合理。

(四)数字校园系统的实体关系

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实体涉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庭、现实校园、数字校园和学校教育相关人群等,数字校园系统实体关系如图4。现实校园的实体可进一步分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校医院或医务室等。数字校园的实体可进一步分为多媒体教室、数字实验室、数字图书馆、校园卡、数字化校医院或医务室、数字化办公室、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校园门户网站、各种应用系统、笔记本、触摸屏、移动终端、服务器、交换机等。学校教育相关人群的实体可进一步分为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公众(学生家长)等。

数字校园也可以理解为现实校园的数字化副本,现实校园数字化形成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与现实校园构成的现实教育环境相互耦合。现实校园的数字化则成为数字校园,数字校园增加了现实校园中不存在的很多实体或者使现实校园中的实体数字化,数字校园中的实体与现实校园的实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数字校园中的实体与现实校园中的实体耦合程度越高,则预示着现实校园的数字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发挥数字校园的功能与效益。

(五)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多系统循环,数字校园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个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系统结构的变化。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更有利于把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种种困惑,从而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实现数字校园建设目标的系统循环,如图5。图中的“+”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增强关系,图中的“一”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减弱关系。例如:用户的需求调研准确度越高,越有利于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则用“+”表示:内外部阻力越大,越不利于实施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则用“一”表示。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首先需要确定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分析数字校园建设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进行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实施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使数字校园建设达到预期目的。用户需求调研准确程度越高、数字校园系统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越好、内外部阻力越小,越有利于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数字校园系统内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越好、内外部阻力越小,越有利于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数字校园建设目标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采取相关系列措施并不见得立即见效,而是有一定的时间延滞现象存在。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数字校园的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现象不容忽视。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马太效应,可以使数字校园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两种调节回路,步入良性循环的数字校园建设会越来越好,步入恶性循环的数字校园建设会越来越差,直至采取有效的相关措施才会使恶性循环停滞,才有可能使数字校园脱离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

数字校园马太效应的系统循环如图6。在通常情况下,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存在好与差这两种倾向。较好的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会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用户会对建成的数字校园比较满意,数字校园也能较好地发挥功能与效益,也有利于数字校园未来的规划与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往往会对数字校园建设比较满意,进而追加数字校园建设经费,从而使数字校园步入良性发展循环。较差的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不能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用户对建成的数字校园不满意,在应用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使数字校园发挥功能与效益,也不利于数字校园未来的规划与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往往对数字校园建设很不满意,进而减少数字校园建设经费,使数字校园步入恶性发展循环:当然,也有可能领导反而会增加建设经费,采取系列相关补救措施,可能会使数字校园步入良性发展循环。

对于一个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来说会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对于整个市或区县的所有数字校园建设来说,也会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会发现有的区县的整体数字校园建设较好,而有的区县的整体数字校园建设较差。在这种情况下,经费支持、专家支持、政策支持等往往又会倾向数字校园建设较好的区县,以寻求产生数字校园建设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它区县的数字校园发展。追求数字校园的示范效应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数字校园的均衡发展问题,更应对数字校园建设水平较差或步入恶性循环的学校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四、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形态――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了突破“信息孤岛”的利器,被赋予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用户为中心、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为主要特点的用户参与的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正在悄然形成。“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岛”、“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环境”等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带来一种智能化程度极高的用户体验,使人们最大限度地享用技术发展的成果。

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极其漫长,但这次对教育的影响极其迅速,教育领域很快接纳了“智慧”这个词汇。在教育领域能否实现“智慧”还在争论的时候,意识超前的专家学者对“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环境”进行了探索,教育中的“智慧”应用正在开展。如:黄荣怀教授等发表了系列论文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与内涵、构成要素和技术特征,支持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智慧教室的“SMART”(Showing,Manageable,Ac-cessible,Real-time Interactive,Testing)模型概念等进行了探讨。陈卫东博士等对未来课堂的特性、智慧性体现、智慧学习环境的实现技术等进行了探讨。

江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已经将智慧校园建设付诸实践,典型智慧应用正在逐步开展,如手机开门、借书、考勤、消费,电子围篱,车牌自动识别,水电自动监控,移动智能卡,学习过程自动分析,学习情景自动识别等,随着人们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依赖性正逐渐增强。尽管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刚开始,数字校园作为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将趋向于智慧化,智慧校园将会成为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形态。

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校园、数字校园、现实校园之间的关系如图7。现实校园数字化为数字校园,数字校园智慧化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智慧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现实校园、数字校园、智慧校园之间是“耦合”的关系,耦合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是现实校园的补充,不是取代现实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智慧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智慧校园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科研、智慧生活等方面,具体表现如表1。

五、总结与展望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整合

 

现代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特别是随着各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新教学楼、新教室的不断扩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学校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办公应用系统等信息化技术依赖越来越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医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需要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实现统一的管理。

一、数字化校园的涵义及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数字化校园一直被认为只是由一个一卡通系统和多个应用系统组成,例如各种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人事系统和财务系统等。但由于各个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保存格式以及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都不一致,并且各系统由于开发商的不同很难做到统一的接口,系统间通讯困难,对于整个校园来讲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大量冗余、错误的信息,因此这样的“数字化校园”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而数字化校园真正的涵义是指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各种通讯手段对学校里各种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统一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教学资源管理以及对人事、财务、后勤等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等。数字化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它是一个基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虚拟校园,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得到延伸[1]。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数字化校园是一个虚拟化的校园,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学校的跨地域业务得到有效开展,对学校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多层次的管理方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次,数字化校园以网络通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的信息,使学校教工把一些查询、统计、计算等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再者,数字化校园成功解决了学校“信息孤岛”的问题。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实施,能把学校里各个分散的系统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数据的重复检索、录入。例如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里面的人员信息不需要重新录入,可以直接从人事处数据库中调用,有效解决了数据的不一致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数字化”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in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报告中首次提到的,他提出了数字化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名词在全球流行开来,各行各业如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名词接二连三被提出。

近年来,校园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国外,英国信息教育技术走在前列。1998年1月英国启动了全国学习网,利用网络的高速优势把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连为一体,为网络教育开辟了途径。2002年,英国全国学习网的网络连接所有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社会服务以及大众媒体转播系统、单位,基本能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国内大学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在90年代初,建成校园网并通过CERNET建设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大学总数不过10所左右。到1999年,已经有500余所大学建设了结构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2002年,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共同启动了亚洲地区第一个国际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对亚洲地区各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进行研究。

现阶段医学院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校以医学专业为主,信息化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二是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三是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没有建立网上自动办公系统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医学院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适合学校校情的数字化校园模型,即“统一平台+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从而实现校内教学、管理、科研的全面信息化、网络化。免费论文,整合。

1.统一平台是指一个高性能的、负载均衡的、可扩展易维护的、高安全的应用软件、硬件以及数据库平台。其中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公共数据平台三大基础平台。

2.统一门户是指要建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能提供信息共享并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高效稳定的门户中心。

3.多应用系统指为满足各种教学、管理、科研等日常业务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信息化软件、工具等,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从统一的数据库平台调用数据,共享规范标准格式的数据,提供统一的接口程序。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标准建设,集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新需求下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校园的信息共享和传递,最终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信息化环境,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免费论文,整合。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校内所有信息化资源(包括各种应用系统、数据库资源、认证系统等)进行全面整合的过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必须互相紧扣,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确保各个环节协调发展。医学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几项特色项目,如虚拟实验室、虚拟医院、虚拟手术台等。

数字化校园的总体架构设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应用系统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和IDC数据中心建设,是建设好数字化校园的基本保证,为数字校园提供最底层的网络、硬件支持。

(1)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

(2)IDC数据中心

IDC数据中心是由一系列的硬件、软件、相关网络组成的整体,它作为全校数据流转与交换的中心,主要包括主机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等硬件设备和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目录服务器数据汇聚设备。

2、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在数字化校园中,各个系统之间经常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项任务。但对于同一个用户来说,如果不同的系统都要不同的登录信息,并且要重复登录,这就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系统加重了负担。而所谓的统一身份认证就是对校内各个不同的应用系统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为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奠定基础。

目前高校身份认证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目前校内各个系统都是分散管理,因此就难以统一管理用户的账号,这就难免会对一些账号信息进行重复管理,增加管理成本。免费论文,整合。

(2)账号的使用没有落实到实名,一个账号存在多人使用的现象,在出现安全事故时难以明确责任,因此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免费论文,整合。

(3)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认证模式和规范不同,安全等级划分标准也不同,不便于全校的安全管理。免费论文,整合。

(4)一个用户如要使用多个应用系统,就必须记忆多套账号信息,并需重复登录,给用户的操作带来极大的不变[2]。免费论文,整合。

3、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主要有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馆、教学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精品课程等。

(1)一卡通系统

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校内各系统连接的枢纽。校园一卡通以校园网为基础,集成各种计算机网络设备、数据终端,以IC卡为载体实现校园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成以后,将取代以前校内的各种卡证(如借书证、饭卡、工作证、学生证等),真正实现校内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卡通”。

(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存储,并通过网络向广大读者提供多媒体信息资源的虚拟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共享各地信息资源。

(3)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主要有教务管理系统,它管理的对象主要有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管理人员信息以及教学资源信息(如教室、多媒体等)。而它主要实现的功能有:排课、选课、考试安排、教学测评等[3]。

五.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高校必须面临的课题。数字化校园建成后,将很大程度上改变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模式,更方便了校内的信息传递、共享。但国内医学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必须在初期做好整体规划,以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出发点有计划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傅霖,张凡,江魁.高校数字校园探索与信息标准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2]张应祥,吴健,孟彤.数字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及管理平台设计,2010

[3]胡艳梅,羊牧.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结构设计[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