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定要凸显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语文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练的练习,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情趣,是作者在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有的委婉细腻,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澎湃汹涌……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常常会受到感悟、教诲和启迪,有的学生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或因之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本身的观察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无疑就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文学作品的意境和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实施教学,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语文学习中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大都是一些传统经典或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文章,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且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和借助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另外一些文章能反映作品背景,让学生通过作品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例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但了解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伟大决定的始末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加清醒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在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语文学科学习中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最佳时期,而语文学习就是一个重要且不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要有效利用语文教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例如,有的作品内容深刻,语言优美,写作手法独特,生活气息较浓。学习它,不仅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的道理,还告诉学生要以诚待人、实事求是。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了一些大臣、官员包括皇帝在内,为了不受那件衣服所具有的“特质”的约束,想证明自己不愚蠢、是称职的而谎言万千的丑态,作品中运用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揭露了皇帝和大臣官员的虚伪的丑恶嘴脸,并对其进行了极大的讽刺和鞭挞。作品结尾由一个天真的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有效地彰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大胆、诚实的重要和可贵。因此,语文作品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并渗透素质教育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如何高效地搞好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先考虑到教学方法的变革,大胆实施新的教学方法,采取新的教学措施,突出学生的发展和自主意识的培养;教学目标应多元化,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发挥自己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同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极探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实践活动的潜在规律,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努力发现并挖掘学生天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素质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要找准语文学科中的教与学的最佳契机点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有效地学,学生的学是为了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因此,要想真正搞好语文教学,教师就得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契机点,即素质教育的实施规律。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之一语文学科内容涉及领域广、范围大。因此,学生想学好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关键。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根据所讲内容设定好教学步骤,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诸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小练笔等教学环节,尤其是一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动脑、动口还要动手。这些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考虑周全,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这些环节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引导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讲内容进行设疑,可以鼓励学生由此及彼,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可以结合实例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钥匙,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好语文的基本保障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试想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呢?因此,语文课堂应是充满快乐,令人轻松的学习场所。优秀的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总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谈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教师也才能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问题,为自己更好的教学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向。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理智教育探寻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上的发育引起心理上的巨变,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渴望独立,又摆脱不了对大人的依赖;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紧张繁重,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敏感善变。情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但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而且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多发阶段,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型学生,让教师感到棘手和不安。如果教育得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能较为健康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育不好,任由初中阶段的问题行为持续发展下去,就会给学生以后的良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成人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甚至违法犯罪。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对初中生的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用理智解决问题要比用情感来的可靠,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理智教育应该是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更要关注的内容。

一、目前学生德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物质至上和激烈竞争也容易使人迷失,将欲望凌驾于理智之上,以致失控。有调查显示,现代的中学生有16·79%存在着心理问题,有24%存在着学习问题,有11·2%存在着思想品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品德。

因此,正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论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和自控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为什么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理智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假如没有理智,人们就会忘乎所以,或失去信心,迷失方向,有了理智,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我;是激发人智力活动和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既是人的智力活动,又是情绪的认知和实践,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支配人的整个身心,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使人坚持不懈地完成艰巨的任务。

理智是一种手段,是明智的行动,它应该被审慎地应用来引导变化、判断、联系。理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另一个名词,反应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或者“延宕的行动”。它是在经验或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并非囿于原始经验,而是经验性的,是就着事情本身来进行,把那些观察到的粗糙而又概略的事实,分解成若干不能被感官直接知觉到的更精细的过程,来代替那些不断把零碎分散的事实加以联系和重合的方法。因此,理智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相联结的过程。

理智可以从更深层次反映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免费论文。引导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和真理带来的愉悦和快乐,体会思考和探究的魅力以及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理智是一个人用认知、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用冷静、探索、自信和充满勇气的心态控制情感,分析事件的开始、发生和结果。理智意味着对经验的“解放和拓展”,人在尝试错误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会使自己适应周围环境,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知识用于应付他所处的环境,提醒自己各种保证取得预期的结果和避开预期结果的方法。知识由此得到增长,经验由此得到发展,于是,他们的行动亦变成了有方向的活动,这种交互作用就会朝着预期的结果走,这便是理智的性质。

所以对初中生应注重理智教育,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三、进行理智教育的新教育行为探寻

初中生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用恰当的方式展开工作。

七年级阶段,学生的为人处事,多是小孩子气,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兴奋和不安、自信和担忧、跃跃欲试和害怕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看出其变化丰富多彩,并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智方式对原始经验的内容作更好的整理,估计情境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种估计来采取适当行动,增加深刻性和延续性,使学生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对情绪的有效平衡。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初中生活逐渐熟悉,慢慢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但还较肤浅,特别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论文,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一时不能接受,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运用理智解决问题,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及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逐步掌握一些运用理智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把没有方向的变化转换成一个朝向预期结论的变化。

九年级阶段,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全面,在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困惑,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感处于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层面。这时,引导学生了解理智是一种经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理智检验事实和思想,判断数据以及控制观念和推理,使其所推论的或是经过思考的结论有可能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能较有效地控制变化,实现把不安定的和充满问题的世界,变成安全而又稳定的世界的步骤。这正是理智行为的表现。理智的这一层面包含深思熟虑,目的是要确定困难的性质,想出应付的办法,以便用预期的解决方案来指导行为。

总之,初中生的理智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漫长的历程,需要每一个关注这方面教育的教师,互相交流探索,共同努力,使这一新教育行为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并能长期坚持下去。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理智教育探寻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上的发育引起心理上的巨变,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渴望独立,又摆脱不了对大人的依赖;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紧张繁重,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敏感善变。情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但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而且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多发阶段,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型学生,让教师感到棘手和不安。如果教育得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能较为健康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育不好,任由初中阶段的问题行为持续发展下去,就会给学生以后的良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成人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甚至违法犯罪。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对初中生的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用理智解决问题要比用情感来的可靠,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理智教育应该是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更要关注的内容。

一、目前学生德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物质至上和激烈竞争也容易使人迷失,将欲望凌驾于理智之上,以致失控。有调查显示,现代的中学生有16·79%存在着心理问题,有24%存在着学习问题,有11·2%存在着思想品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品德。

因此,正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论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和自控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为什么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理智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假如没有理智,人们就会忘乎所以,或失去信心,迷失方向,有了理智,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我;是激发人智力活动和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既是人的智力活动,又是情绪的认知和实践,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支配人的整个身心,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使人坚持不懈地完成艰巨的任务。

理智是一种手段,是明智的行动,它应该被审慎地应用来引导变化、判断、联系。理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另一个名词,反应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或者“延宕的行动”。它是在经验或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并非囿于原始经验,而是经验性的,是就着事情本身来进行,把那些观察到的粗糙而又概略的事实,分解成若干不能被感官直接知觉到的更精细的过程,来代替那些不断把零碎分散的事实加以联系和重合的方法。因此,理智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相联结的过程。

理智可以从更深层次反映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免费论文。引导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和真理带来的愉悦和快乐,体会思考和探究的魅力以及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理智是一个人用认知、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用冷静、探索、自信和充满勇气的心态控制情感,分析事件的开始、发生和结果。理智意味着对经验的“解放和拓展”,人在尝试错误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会使自己适应周围环境,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知识用于应付他所处的环境,提醒自己各种保证取得预期的结果和避开预期结果的方法。知识由此得到增长,经验由此得到发展,于是,他们的行动亦变成了有方向的活动,这种交互作用就会朝着预期的结果走,这便是理智的性质。

所以对初中生应注重理智教育,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三、进行理智教育的新教育行为探寻

初中生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用恰当的方式展开工作。

七年级阶段,学生的为人处事,多是小孩子气,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兴奋和不安、自信和担忧、跃跃欲试和害怕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看出其变化丰富多彩,并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智方式对原始经验的内容作更好的整理,估计情境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种估计来采取适当行动,增加深刻性和延续性,使学生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对情绪的有效平衡。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初中生活逐渐熟悉,慢慢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但还较肤浅,特别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论文,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一时不能接受,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运用理智解决问题,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及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逐步掌握一些运用理智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把没有方向的变化转换成一个朝向预期结论的变化。

九年级阶段,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全面,在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困惑,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感处于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层面。这时,引导学生了解理智是一种经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理智检验事实和思想,判断数据以及控制观念和推理,使其所推论的或是经过思考的结论有可能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能较有效地控制变化,实现把不安定的和充满问题的世界,变成安全而又稳定的世界的步骤。这正是理智行为的表现。理智的这一层面包含深思熟虑,目的是要确定困难的性质,想出应付的办法,以便用预期的解决方案来指导行为。

总之,初中生的理智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漫长的历程,需要每一个关注这方面教育的教师,互相交流探索,共同努力,使这一新教育行为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并能长期坚持下去。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问题。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应遵循全方位教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要同时在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交流和英语写作上具备较高的水平。“考试教育”在国内的初中各个学校、各个学科中渗透较深。这就使得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依然把英语阅读及英语写作作为日常英语学习的核心,而对英语听力及英语交流的训练则较为忽视。于是,国内各个初中学校的初中生们难以开口说英语,这便是国内常说的“哑巴英语”,“哑巴英语”显然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需要迅速改善。

(二)教学方式问题。

在“考试教育”的模式下,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主要是以口头传授的方式将英语知识一一灌输给学生。学生能多大程度消化这些知识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理解能力。随后,英语老师便出一大堆的考题让初中学生不停练习,从而应付英语学科的考试。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并不提倡这种方式。英语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自主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由英语老师引导,学生们自行学习课内或课外的内容,对于不懂的内容,再向老师请教,或者以分组探究学习的方式,以一个共同的课题为核心,一组同学共同来学习提问,并从中吸取知识。这是教学方式上体现出的典型问题。

(三)教学兴趣问题。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倡导交流式的学习。也就是说,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需要在课程上针对学科内容向学生们发问,学生们经过思考后,回答英语老师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考试教育”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与之相反,完全是由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提问的内容十分少,学生缺乏思考的机会,因而也就谈不上教学兴趣,学生仅仅是将学习当成完全考试目标的一个过程。

(四)课外学习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所提倡的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换而言之,初中生们不仅要将课内的知识掌握熟练,还要抽空余时间去学习课本外的英语知识,从而大幅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现实中,初中生的学习负担本身就非常重,空余时间也十分少,还需要将已有的时间进行分配,对不同学科进行学习,难有时间进行课外学习,加上本身对于英语学习欠缺兴趣,就更不愿意参与到英语的课外学习中。

二、初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确定教学新目标。

按照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种种要求,当下的初中学校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目标,确定新的教学目标。本文建议初中学校将英语学习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听力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和交流学习4方面的内容。按照这种教学目标,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要重新分配教学时间,增加听力学习和交流学习的时间,减少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时间,并在每学期的期末成绩中,同时对4方面的内容进行评定,来给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打分。

(二)改进陈旧的教学方式。

初中学校的英语老师要逐渐摆脱“考试教育”的模式。在新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初中英语老师要减少口头传授教学的时间,而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由此,初中英语老师可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英语老师可让学生在每堂课之前,对于要学习的课堂进行预习,并找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在进入课堂后,英语老师让初中的学生们就不懂的问题开始发问,自己再一一给予解答,在提问结束后,英语老师再将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讲解。另一方面,英语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4人一组或6人一组的分组,每个小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探讨,探讨结束后,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组员对学到的内容和不懂的内容向全班同学介绍,提升初中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提升教学兴趣。

结合上述问题可知,在初中学校的英语教学中,初中学生们之所以对英语学习无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身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旧的教学方式被打破,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后,初中学生能进行探究性和自主性的学习,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发言,学习参与度提高,那么学习兴趣自然也会被大大激发出来。

(四)促进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

当初中生学习英语学科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英语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寻找英语刊物或英语书籍阅读,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此外,本文建议:初中学校不仅要在英语学科中渗透素质教育,还需要在所有学科中渗透素质教育,唯有如此,“考试教育”的传统模式才可能被打破,教师才有可能留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才有足够时间去自学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三、结束语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当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有“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在开展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在师生关系中,应强调教师的主导.但是,学生是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育、教学应一切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使整个教学活动紧紧的围绕学生来开展.这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从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该知识点的头脑风暴.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导出环节,就可以先让学生解决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看他们是否能发现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与一元二次方程有无关系,是什么关系?接着让他们小组讨论,验证自己的猜想,让他们大胆激发自己的思维.最后,让组长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即两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相反数,而两根的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在这过程中,学生集中注意力,充分地参与数学课堂中,减少“开小差”现象的发生.

二、依据大纲活用教材,鼓励学生实践与创新

结合数学大纲和现行的数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很多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地解决数学题目,不拘泥于单一的知识体系,注重多种知识的结合.同时,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例如:在初中数学教材编写中,就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以及轴对称安排在了一起.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就是说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所有的特性,而且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利用这几个特点进行探究学习,轴对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识点的结合是解决相关题目的关键的突破口,也将原本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从头到尾整齐地梳理好了.初中数学单元章节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清晰明确所学的知识点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求学生注重一个板块知识点和另一个板块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总结各章节的内容后,进行横向的联系和区别,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的特性,能够有效地进行辨别和联系.培养学生不孤立地看待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有机地构建知识点之间的框架结构.正确掌握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素质教育意识,领悟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是全民的教育.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调动对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压抑人的思想,着力提高和改善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而初中数学新教材的使用,更着力于强化素质教育.其中,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数学思想方法较多,如类比思想、函数思想、符号化思想,等等.这一些常见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领域,在其他各学科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如数学的比例关系经常出现在绘画中.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可以看到艺术生写生,当他们伸出拇指或者笔,双眼聚焦其中时,其实是在进行近景远景在纸上的比例计算,获取最佳的艺术效果.雕塑、人体的黄金比例就是美的完美解读和表现,也是以数学视角对于美的诠释;在射击比赛方面,教练会利用方差知识来选择最佳射击选手参加比赛;在物理学方面,物理复杂的公式尤为依赖数学计算,比如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重力、压力压强、密度等问题;在生物化学领域,溶液的配置和遗传病概率也需要用到数学的计算,甚至在开车时的安全距离也是利用数学计算出来的.不同的领域都体现出各种不同数学的思想方法.

四、重视数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长足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初中数学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设计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要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教授每个新知识点时可以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开篇,例子可以体现整个章节的核心概念,或是本节重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枯燥的数学教学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创设学校小卖店这样的情境.横轴代表十二个月,竖轴代表营业额.比如一月份小卖店营业额为1万元,二月份营业额为1.5万元,三月份营业额为4万元等等,那么它们的坐标即(1,1);(2,1.5);(3,4).而且若将十二个坐标连起来,还能让学生观察该小卖部整体营业状况,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因为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情,即使是数学基础差的同学也不会担忧听不懂、学不明白的问题了.此外,学生们开动脑筋学习与之相似的数学知识点也就简单得多.

五、结语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发挥历史学科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表现在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首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中人物的生平事迹,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如在学禹治水时,就可以通过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教导学生学禹高度的责任感;在学习司马迁的生平时,挖掘出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诸葛亮的相关事迹时,可以挖掘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教师对教材中历史人物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且由此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次,教师通过对教材中近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中国在近代相继遭受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多次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也进行了相应的抗争,在抗争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他们的斗争实际就是教育学生爱国最好的素材。另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还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带领中国走上新的道路。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真正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才最终走向新时代。教师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对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性,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祖国。

2教会学生独立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只有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占有主动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动的地位,只有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才能够有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和学的过程融为一体,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下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对圆明园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烧成一片废墟进行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为什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及我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心中的愤怒和痛恨不言而喻。中国近代史中这一段段残酷的史实教育了学生,也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仅能够学到课本中的知识,也能够对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学习效果比教师的一味说教要强得多。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中应当重视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尽量对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声音、光照形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多方面地体会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更直观地展现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讲解二战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投影或电脑,通过影片或历史图片,向学生们直观地演示希特勒是如何发动战争,日本如何突袭珍珠港,还有日本是如何节节溃败最终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的。这些场面真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起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感性认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对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独立性都能够进行有效培养。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对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相比于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历史博物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兴趣,就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如在学习完鸦片战争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清朝会灭亡么?”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用网络和课外书等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研究,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阐述,最后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说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迂腐,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前行也必然会被取代。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本节知识,还在搜集素材的同时锻炼了自学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结语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机制的渗透式很有必要的。虽然语文学科特质和参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获得共识,但如何要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关键是老师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一、何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首先,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从学生出发,发展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具体地说,应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其次,以课堂教学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以课堂为阵地、以45分钟为时间段落、以教师和学生为活动主体、以中学语文的教和学为活动形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要求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的学生。应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中学语文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具有创造性学习的品质和一定的初中语文基础,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体。

最后,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观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初中语文学生知识、使用初中语文的技能、解答中学语文题目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唤醒学生主动、能动、创造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整体人格去“类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行为和知识技能;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去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即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方法进行。同时,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并结合单元教学,介绍和讲解语文知识有哪些类别、哪些知识点;还要有意识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相关的语文知识,并分类归纳,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各项语文知识;最后让学生分类归纳,进行各项语文知识的梳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还能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事实证明,准确掌握语文课中所涉及的各项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2、强化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在语文课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其它不学,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接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整体素质下降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人高校之后,高一级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事实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的产品,而应当视学生为能动的主体,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承继性的学习,更足创新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一方面,置疑设难,但坡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予回答的“冷场”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此时只是埋怨学生太笨。自己现身说法,搞成自问自答。其实,这种“冷场”有时候就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此时,就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更要注意讲究铺设艺术,教会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并从阅读教材中寻求解答途径,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另一方面,发挥小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教给小组完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更要重视直接培养学习终身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着眼一般发展,增强开发意识。

三、结语

人的素质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主要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在语文教育中这些素质都要体现出自觉和不自觉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教师应注意整体把握,互相协调,促进其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要具备为人师表的风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在学生面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那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是可以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李书萍.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江周刊(论坛),2010(12)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1发挥历史学科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表现在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首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中人物的生平事迹,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如在学禹治水时,就可以通过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教导学生学禹高度的责任感;在学习司马迁的生平时,挖掘出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诸葛亮的相关事迹时,可以挖掘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教师对教材中历史人物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且由此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次,教师通过对教材中近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中国在近代相继遭受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多次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也进行了相应的抗争,在抗争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他们的斗争实际就是教育学生爱国最好的素材。另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还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带领中国走上新的道路。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真正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才最终走向新时代。教师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对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性,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祖国。

1.2教会学生独立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只有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占有主动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动的地位,只有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才能够有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和学的过程融为一体,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下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对圆明园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烧成一片废墟进行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为什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及我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心中的愤怒和痛恨不言而喻。中国近代史中这一段段残酷的史实教育了学生,也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仅能够学到课本中的知识,也能够对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学习效果比教师的一味说教要强得多。

1.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中应当重视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尽量对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声音、光照形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多方面地体会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更直观地展现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讲解二战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投影或电脑,通过影片或历史图片,向学生们直观地演示希特勒是如何发动战争,日本如何突袭珍珠港,还有日本是如何节节溃败最终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的。这些场面真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起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感性认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对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独立性都能够进行有效培养。

1.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对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相比于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历史博物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兴趣,就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如在学习完鸦片战争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清朝会灭亡么?”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用网络和课外书等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研究,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阐述,最后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说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迂腐,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前行也必然会被取代。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本节知识,还在搜集素材的同时锻炼了自学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语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语文是教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首要条件,掌握语文知识,加强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当成一种单纯的教学任务,使用各种题海战术,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其学习水平也无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语文素质,将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一、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从语文教学来看,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水平,而要完成素质教育,就必须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落实各项语文知识的教学,为进行素质教学提供条件。实践中,有的老师会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比较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同时整合单元教学,讲解语文内容中的常见知识点和重点知识;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就会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找出其中的重点,并总结归纳,让学生在找寻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各项语文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出一套学习系统。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找出各知识点间存在的联系。事实证明,及时掌握语文内容中的各项知识,对开展素质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应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道德思维能力也逐渐转向成熟,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在这个阶段加强素质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素质教育,是实现道德优化的重要转折点。而强化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责任,也是初中语文融合素质教学的新尝试。素质教育内容广泛,我就以从语文教学出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进行论述。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学则要利用语文内容本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的语言文字教育是中学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开始了解爱国主义,培养爱国热情,从一些语言文字出发,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例如,在一次教学中,我给学生讲解到,能够正确使用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通过语文知识将这些理念渗透到学生心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合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教育广大学生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说语言是祖国的声音,那祖国的形象就能以山河的形式出现,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初中语文内容的作者将祖国河山刻画得风景旖旎,美不胜收。例如,范仲淹笔下的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烟波浩淼,岸芷汀兰,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风景画卷已经深深刻在了学生的心里,影响他们,帮助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学习我国的英雄人物也已经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就记载了我国很多的古代文明: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他完美的体现出我国建筑家的艺术之美;《口技》中那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以及在古典文学中出现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都能让人沉静在古代文明的高尚意境之中,渐渐的也就接受了这种爱国情操的熏陶。

三、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从教育的层面看,初中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培养也是关键,并在素质教育环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明显,语文教与学的矛盾,就是老师起着主导作用,而正是这种主导作用,已经开始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才能提高整体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只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同时采取高素质的教学行为,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人文教学是教会人怎样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不断协调自身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甚至自然的关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科学的理解责任,从更高的层次追求精神上的完美。语文,是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就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人文教育的教材内容有:《论语》,它让人正确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语文老师应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较好的情操,成为一个具备道德素质的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四、开展课外活动,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吸收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要全面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扩展训练的机会,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巩固。课外活动是开展实践的最好场所,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到真实社会,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目的是为让学生扩展知识,融入社会,熟悉生活,认识更多的事物。通过对现实事物的观察、接触、理解,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例如,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我带学生参观、考察工厂、农村等,了解各种新产品、新信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动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完善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的第一道门。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具备更高的道德素质水平,我们应充分运用语文教学对素质教学的独特促进作用,将素质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中,以求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传武.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10,(25):42.

[2]傅全胜.略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江西教育,2010,(12):25.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素质教育

李岚清副总理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我们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学英语才能了取得最好的效果。”这说明实施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时代要求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新编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做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初中英语和其它学科一样,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下面就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谈点滴体会和做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地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迷、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习要点”,练习册中的练习,口、笔头练习等加强学习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迈出教学科研的第一步——进行“多种媒体教学”实验

“多种媒体教学”是我校进行了近十年实验研究的教学科研课题。这个课题从化学学科角度讲主要的特点是两个注重:注重观察实验,注重即时反馈调节。

具体做法如下:

1.继续发挥传统教具的作用。如进行元素符号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把元素符号制成双面书写的卡片,正面写拉丁文字母符号,背面写汉字名称,用“钅”旁、“石”旁、“气”旁、“水”底、“氵”旁区分金属元素(固态金属)、非金属元素、气态元素、液态元素。其使用方便,帮助记忆效果好,是其它教学媒体所不可取代的。

2.充分发挥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失去化学课的学科特点。我们还尽量把教师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3.恰当运用投影媒体,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化学实验中的瞬间反应稍纵即逝。我们把这种反应现象绘制成投影图片,在实验之后映出,让学生再观察模拟的实验现象。通过覆盖片上的文字说明和给出的符号与数据,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效果很好。投影字幕片可以节省课堂板书板图时间。

4.化学实验装置零件组合叠映投影片可以随时复习化学实验装置的合理组装,不仅可以在投影仪上放映,学生在白纸上也可随处进行复习,兼有学具功能。

5.有关化学实验的教学录像,因我校每间教室都装有声像辅助教学系统的大彩电,事先登记,定时由主控室发送播映,配合教学十分方便。

6.由我们化学教师自行设计,电脑专职人员编程制作电脑动画辅助教学。如化学实验由于装置不合理或违反操作程序会造成试管爆裂、有害气体溢出等现象,现场实验不安全,而这部分内容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电脑动画的演示效果极好。

7.运用“五色反应卡”(《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王时一、王志平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此书中有详细介绍,本文不详述)进行即时反馈调节,使化学课堂切实实现了教与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做到每一个学生都全程参与,教学效果不仅优于一般传统教学,而且效果比一般电化教学还显著。

通过上述“多种媒体教学”实验,使我校的化学教学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扎实的一步,由于它初步克服了单纯“应试教育”的弊端(如忽视实验,竟在纸上做实验),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德、智、体、美、劳、心”六项指标落实到每一堂课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由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我校很快在“多种媒体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进入到素质教育的实验阶段,到1994年就被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评为素质教育示范校。近二年来,国家教委、市区教育局又不断地发出推进“转轨”的指示,我们学校领导也不断地组织我们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使我们提高了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一致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属于德育范畴;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中应包括美素质)属于智育和美育范畴;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包括体务劳动技能与脑力劳动技能)属于劳动技术教育范畴;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属体育范畴。可见教育方针中只没有提高心理素质的心理素质教育。而这恰是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了的方面。现在许多教育理论专家提出了“六育”的主张(在原“五育”的基础上增加“心育”)。我们接受了这个观点,并主张要把素质教育的这六项指标一一落实到化学学科的每一堂课中去。

一、德育:化学是德育的隐性课程。但是认真挖掘起来,每一章每一节化学知识中都不乏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如我国在化学科学研究、化学工业生产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成果,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天津将建成现代化海洋化工城市,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技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就是生动的学习目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本身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智育: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学科的智育内容,也是“六育”之重点。这里的关键是克服“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的单纯应试倾向,真正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体育:从表面看,好象化学课与体育没有联系。其实广义的体育包括卫生教育在内。化学课的课堂(教室)空气是否流通?教室采光状况如何?我校搞“多种媒体教学”,投影、录像的亮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视觉卫生?进行化学实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等这都是体育范畴。此外,有些化学知识本身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更是化学教学中体育教育的因素。

四、美育:所有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美育,化学也不例外。观察化学实验的反应现象,各种教学媒体的演示,老师的板书、板图和教学语言等无时无处不存在审美的因素。老师应有意识地自然渗透审美教育。

五、劳育:化学学科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注意随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仅是学习目的教育和培养学习化学兴趣之必需,也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技能的必要手段。重不重视劳育也是单纯“应试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六、心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要靠每个学科一堂一堂课逐渐培养和提高起来的。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缺少有效办法,单纯应试不仅忽略心理素质培养,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多种媒体教学”中通过“五色反应卡”进行课堂上的即时反馈调节,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显著功能。每一个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解出一道习题,老师都不轻易当裁判,而是要全体学生亮卡评判,这是全面性;稍加思索,立即亮卡,这是即时性;对同意亮红卡,对不同意亮黄卡,没有含乎的余地,这是准确性;选择题、判断题答案正确立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许,错了马上得到老师或现学的纠正和帮助……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责任感,克服盲目从众、投机侥幸、怠惰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听力理解测试命题依据题型特征素材特点试题考点技巧点拨听能对策

听力测试是近年来中考英语的新题型。加强“听力理解”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他们运用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技巧进行社会交际打好基础。这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听力理解测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对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随着听力测试的进一步推广,听力测试的难度会逐步提高。因此,认识“听力理解”的测试,探索提高学生的听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谈六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命题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是“听力理解”测试的命题依据。《大纲》对英语听力的二级(学过三年或四年)的要求是:学生能听懂所学语言范围内用正常语速谈及日常生活的内容,能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难度略低于所学材料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20个词左右(听一遍能理解大意,听二至三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细节,理解正确率要求达到70%)。

《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2001、2002年)中的具体要求也说明:听力主要是测试考生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对特定情景中的对话或独白的整体输入和理解,有效信息的输入和准确的理解,以及同时存储和加工多条信息的能力。笔者对照《大纲》和《说明》,查阅了近几年本省一些地区的中考试卷,认为基本是与以上文件相符的,以上的文件是中考“听力理解”的命题依据。

二、题型特征

听力理解主要测试形式有:辩音;句子与对话理解和反应;短文的理解、判断和选择;交际问答;填空听写和正确表达等。各地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再确定测试形式。就我们浙江省内而言,主要形式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10段小对话,一般为一问一答形式,每段对话后设一个小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从每小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对话的录音材料仅读一遍。

第二节是两段长对话,每段对话后设几个小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从每小题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对话的录音材料读两遍。

对话由一男一女朗读,谈话双方声音特点迥然各异,身份明确,朗读速度约为每分钟45个词左右(近两年的试题情况),学生的实际听力理解时间为12分钟左右。

三、素材特点

听力理解的语言材料有别于阅读材料,语言结构不如书面语言严谨,较接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如犹豫、停顿、重复、思考、重音、略音、拖长音、被打断、语序颠倒等,句子简短,但内涵信息多。

听力测试所涉及的常见的日常生活话题有:问候、邀请、看病、约会、购物、问路、打电话、谈论天气、询问时间等,测试内容大致可分为:时间和数码、地点和动向、价格和数量、人物和事件、情景和背景等。

四、试题考点

试题总体上可分为短对话和长对话或passage两类。短对话理解是考查学生在一定语景或情景中所表现出的快速反应、推理判断能力;长对话或passage理解则是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对一个结构比较完整、意义相对连贯的场合的理解能力。至于它的考点,根据2001年和2002年杭州、湖州、绍兴、金华、温州等地区的中考英语听力试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1、把握主旨大意,概括谈话内容。要求学生对听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领会。有时主旨大意较明显,有时则需要归纳、概括。常见的考点话题的问题有:

Whataretheydoing?

Whatpicturearetheytalkingabout?

WhatisSandygoingtodo?

Whatdoyouknowfromthepassage?

Whichsentenceisright?

2、明确具体事实,贯通信息联系。要求学生听清、听懂相关信息,深入理解具体细节、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价钱、数量、原因、目的、结果等,有时还要对听到的信息做加工处理,如数字运算、时间顺序、比较筛选、同义转换、因果关系等。常见的话题的细节问题有:

WherehasJackbeen?

Whattimewilltheymeet?

Whatwilltheweatherbelikethedayaftertomorrow?

Whowillbeinthesportsmeeting?

Whatiswrongwiththeman?

Whycannotthewomanhelptheman?

Howlongcouldshekeepthebook?

Howfarisitfromheretothebookshop?

Howmanypeoplearementionedinthepassage?

Howmuchareallthethings?

3、推测谈话背景,判断人物身份。要求学生理解对话地点、背景和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常见的考查背景的问题有:

Whoarethetwospeakers?

Wha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speakers?

Whichsportwilltheboymaybewin?

Wherearethetwospeakers?

Wherearethey?

Wherearetheytalking?

4、领会弦外之音,理解观点意图。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所听内容的主旨大意,而且能通过其中的重要细节、具体事实,揣摩、推断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常见的这类问题有:

Whatcanyouknowfromthepassage?

Whatdoyouknowfromthedialogue?

五、技巧点拨

听力能力测试有心理、瞬时、信息三个方面的效应,决定听力能力高低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理解所听材料的内在联系,领会其大意,抓住其重点。当然,对待听力测试也有一些技巧,注意这些技巧上的问题,可以使得考试心态更良好,答题更娴熟。

1、稳定情绪,集中精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听力的理解。学生应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听时必须镇定自信、头脑清醒,沉着不乱,全神贯注,凝神谛听,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准备,尽快进入答题状态。

2、审清题意,预测内容。如果学生对题目了如指掌,答题时就会从容不迫,有的放矢,不会因来不及读题而错过答题。学生应尽量利用“试卷分发”到“播放试音乐曲和试音材料”之间的时间,及时、迅速地阅读题目(题干和选项),根据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来比较推测对话的内容。

3、捕捉信息,快速笔记。听录音时作好笔记,有助于记住所听内容。特别可防止对人名、地名、数字等听过即忘的现象,有时即使听力理解的能力很强,不做笔记也难以记住长段对话或passage中的全部细节,或对短对话中需推理、运算的结果来不及做出反应。笔记还可以抓住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often/soon)等信息,记这些内容可以记关键词或可运用符号记录。如对话:

A:IthinkPeteristallerthanJim,isn’the?

B:Yes,butJimistallerthanTom.

Question:Whoisthetallestofthethree?

可做笔记:P>J>T这样,进一步答题时就一目了然了。

4、抓住重点,果断答题。学生答题是切不可因为一个词听不清,就停下来琢磨一阵,这样,等反应过来时,录音的播放已经过了好几句,弄得个顾此失彼。学生应知道听力测试的“时效”性,听力测试不像笔试那样,有较长的时间去思考某一个问题,或者有选择地先易后难,只要录音一开始,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跟着录音往下听,千万不可为一个难题冥思苦想,而要果断地放过去,集中精力应付下一题。

5、分析推理,优化信息。测试时,并非所有的听力材料中的每个词、句子都能被学生听懂的,这时,学生就要根据上下文或根据信息的前后联系来推理、分析、修正、判断、猜测词义或问题的答案。

六、听能对策

听的技巧的培养固然是提高听的能力、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环节,但良好的

听力的训练不能只局限于听这一形式。听必须与平时的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训练是取得良好听力的必由之路。

1、了解英语文化,熟悉日常交际。不同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又给我们的理解造成障碍。由于不熟悉英美人的文化背景,听力材料中虽无新词、句,却不能听懂内容的例子比比皆是。听力理解是以人们对语言文化的了解为必要条件的。平时要让学生重视课内的英语文化的学习。教材中有许多英美文化的倾向的材料。比如英美人姓名的排列顺序,礼貌用语的用法,圣诞节等节日的风情习俗。学生要尽可能多了解一些英美独特的文化,积累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

2、以读带听,听读结合。对文字材料的跟读、听读、同步模仿有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听觉形象,增强语感,识别语流,强化听力。古埃及学者阿里斯托芬说过,“我们不曾具有的习气,可以由模仿而来。”在模仿中可以了解外国人发音的特点,知道重读、弱读之分,升调、降调之别。

3、以说促听,听说结合。听和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听中有说,说中有听。多题材大容量的口语练习,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操练都必须建立在听懂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应融听于说之中,用说来促听,听说结合,相辅相成。

4、以写促听,听写结合。听写练习是提高听力水平的重要环节。限时性强、输入量大的听写能充分调动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听写时只有完整地接受和记忆所获取的信息,才能写下所听到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完整地写下所听到的信息,那么理解也不成问题了。

5、泛听精听结合。泛听时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内容的大意,表达内容的关键词、关键句,重在回答有关中心主旨的问题;精听时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材料的细节,甚至听懂一个一个的句子,重在回答有关细节的问题。只有精泛听并举,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有丰厚的基础知识。就初中语文而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这必须以学好语文基础知识为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采取分步骤、分年级、分类别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时,要注意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复习,并对小学和初中语文知识的差别进行讲解,以此导入初中语文的知识点和知识类别;经过一年的学习到八年级时,则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查找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分类和归纳,让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到了初中的最后一年,则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和归纳总结。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的最终目的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这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听和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准、听懂字音和字意的基础上,对语句进行综合分析,即学生在听懂和了解基本意思的同时还要听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以达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准确说出字音字意、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如通过演讲、课文复述、看图作文、口头作文以及故事简介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通过预习性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找出生词、说明文章体裁和特点等,学生在反复训练后,就能熟练掌握语文知识,语文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四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周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同时给学生讲解写作知识,从文章结构、语句、标点符号、前后呼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系统掌握写作技巧和要领,使每名学生都能写出语句通畅、主题明确的文章。

3结语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初中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喜欢有趣自主的课堂形式,他们会乐于尝试,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为本,采用多样教学形式与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如引入情境,学生观察比较、想象驰骋;或组织美术欣赏与评价,说说个人感受与想法;或交流讨论,探究美术构思,获取知识与技能;或提供材料,学生自由绘画、模仿翻新、大胆创造,等等。这样避免了单一的讲解,打破了“曲高和寡”的局面,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被动模仿,而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展示自我,使他们的心智和艺术创作巧妙地融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与审美情趣。

如教学《以刀》时,采取猜谜、作品欣赏、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导他们结合木刻版画特征,设计与制作创意性的黑白木刻作品。比如猜谜引入:要求学生猜猜我国过新年的时候贴于门上的手持器物的人的名字。然后教师呈现木刻年画“门神”图片,提问学生古代年画是怎样制作的?最后教师简单介绍传统木刻版画的样式、形式和特点,让学生感知版画,提高学习兴趣。又如欣赏《正面的自画像》与“明暗素描头像”时,可先比较刻刀的用法,再亲自在小木板上用圆刀与三角刀进行刻画,感受两者刻出的线条是否一样,试着总结归纳。这样,通过观察对比,学生亲手尝试刻刀,增强体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便于交流与表达。比较“黑白稿”与“实景图例”时要求学生说说版画底稿构思时的注意事项,使其自主探究有关版画底稿的构思,分析黑白木刻版画展现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尊重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由教育心理学理论看,学生因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遗传因素的不同影响,他们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若要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分层教学,换而言之,就是根据教学对象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发掘学生潜能,探寻教学最佳结合点。另外,由美术课程标准看,美术教育绝非只针对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要坚信每位同学均具有美术学习能力,尽量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让他们充满学习信心。

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教学分层,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设计不同的目标,提出分层问题,布置分层练习,予以分层指导与评价。给学生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创造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结合自身绘画能力,自由选取学习内容,得到不同的表现,让更多的学生体验美术创造的成功,进一步保护与提高基础较差、表现能力较弱的同学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如教学《时间的“表情”》时,我设计了如下分层制作目标:学困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与制作作品雏形即可;中等生需借助所学知识,发挥一定想象,在基础作品上增加创意;优等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知识与技能,发掘与利用多样材料创造,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这样,就可以尊重与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常言俗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并讲究正确而恰当的方式方法,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探究知识,才会有精神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相结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利用现代软件技术,模拟两亿年前一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板块运动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浓,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设疑推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设疑推进法,顾名思义是通过设疑推进教学。一般指把某章节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逐一究这,促使学生看书、思考。接下来,经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探讨,师生共同逐一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养成探究新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在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思考,这里与人人参与、勇于发言,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比教师只单纯讲解效果更好,学生学得也更有乐趣。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传授书本知识,不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比教师讲解更深刻。在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不过,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在学习地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动手操作。例如,在参考当地地图的基础上,自制地理模型,表现地图上无法表现的地理、地貌特色。学生在结合实际、动手操的同时,训练了能力,也扩展了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根据地理教学实际,采用观察法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例如,地理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学习地理,这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再例如,当地理课讲到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废品回收站参观,回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每人写一份参观考察报告;当地理内容学到岩石一节时,地理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外采集作业,让学生采集各种石头、坷垃样本等,带回教室后,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探讨。适当、适时让学生走出校门,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作业、任务,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表现

让学生自我表现,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好表现,也是避免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等低效或无效学习的好办法。教师抓住以学生自我表现的形式学习,并进行及时引导,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巩固、深化知识;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信品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表现,需要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诸如模拟表演、创设情境、辩论、朗诵、演讲、游戏等形式,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更好地表现,展示优秀自我,完善自我。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