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传统投资决策是财务管理领域中所探讨的三大决策之一,目前在财务管理的研究中尚未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只在环境管理会计中涉及了环境投资决策的研究。环境投资决策就是基于传统投资决策所发展起来的。以下先从分析传统投资决策与环境投资决策的本质问题入手,揭示二者的联系。

二、传统投资决策是环境投资决策的基础

(一)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的本质相同

进行投资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是源于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种需要是为了满足内外部利益关系人的需要,来自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需要。企业同其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是企业充分利用有限资本、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础。企业的生存价值在于其创造价值,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最重要的决策。因此,传统投资决策就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满足利益关系人的更多需要。

在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社会衡量、评价一个企业,不再单看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所履行的受托责任也应涵盖环境效益,这种受托责任不仅是经济责任,还包括了环境责任。可见,环境投资决策的本质是使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受托环境责任服务,使企业的发展更顺应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

以上论述表明,环境投资决策是传统投资决策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是同源的。传统投资决策建立在受托经济责任的基础上,环境投资决策则以受托经济责任和受托环境责任为基础,而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导致了受托环境责任的产生,所以传统投资决策是环境投资决策的基础,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二)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的主体和对象相同

财务管理中讨论的投资,其主体是企业,而非个人、政府或专业投资机构。不同主体的投资目的不同,会导致决策的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区别。

投资对象可以划分为生产性资产投资(直接投资)和金融性资产投资(间接投资),投资决策中企业的投资对象大多是生产性资产,这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产。

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环境投资决策也是在传统投资决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环境投资决策的目标应与传统投资决策的目标一致,即仍然是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服务,因此,环境投资决策的主体也是企业,其对象也应是企业的投资对象——生产性资产。

(三)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评价的基本原理相同

传统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必须达到这一要求。企业投资取得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就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反之则摧毁了企业的价值。

同理,环境投资决策也是为了企业选择正确的投资以增加企业的财富,并且在选择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在环境投资决策中,当经济收益与环境收益的总收益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时,该投资项目才具有可行性。所以,环境投资决策评价的基本原理仍是比较项目收益率与资本成本的大小。

(四)环境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的投资管理程序相同。

对任何投资的评价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各种投资方案、估计每个方案的相关现金流量、计算投资方案的价值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价值指标与可接受标准比较、对已选择的方案进行再评价(如图1所示)。

三、环境投资决策应用的新特点

尽管环境投资决策有着与传统投资决策相同的本质,它是在顺应了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由传统投资决策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在应用上必然有着比传统投资决策突出的特点。

(一)环境投资决策注重环境效益

如前所述,传统投资决策的目标是为企业选择经济效益高的投资项目,通过比较各备选项目的经济指标,作出最好的决策。重点是在经济效益上。这是同企业的性质和生存的价值相一致的。环境投资决策的目标则是利用有限的资本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出谋划策,确保企业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和受托环境责任。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企业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当今时期,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不单单只对利益关系人承担受托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受托环境责任。企业的发展也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环境保护。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必须注重环境效益,它要求企业从整体效益出发,更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环境投资决策从其产生的背景和动因看,它的最终目标不仅仅与经济发展相关,更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环境投资决策的利益关系人进一步延伸

利益关系人是指获得企业某种形式的利益或承受企业财务、社会活动产生的风险的个人和群体。企业的利益关系人可以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群体,内部利益关系人包括企业的经理人员和雇员,外部利益关系人包括政府管理部门、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当地的群众组织和公众等。

传统意义上的利益关系人不包括相关的环境保护组织,在这些组织也成为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的时候(如图2所示),企业的经营活动就要受到这些组织所制定的大量的环境法规的约束,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就必须考虑这些组织的影响。在近20多年里随着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成了消费者和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对毫无利益关系的一些周围的居民产生影响。这时候,这些居民也成了企业的外部利益关系人,企业的决策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反应。

(三)环境投资决策的方法改进

环境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在传统的投资评价的基础上,从成本范围、成本分配评价的时间范围和评价指标方面进行改进。总的来说,是把环境因素作为重要因素考虑。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选用全部成本评价法、多标准评价法、风险评价法和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全部成本评价法(TotalCostAssessment,TCA)是在资本预算分析中综合考虑环境成本的一种方法,把环境成本作为成本中重要的一项,对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所进行的长期的综合的财务分析;多标准评价法(Multi-criteriaAssessment,MCA)充分考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多元化的指标,帮助公司系统地根据不同的或不可计量的多重标准评价方案,有助于企业在无法将全部环境和社会影响加以货币化时进行投资决策,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环境和其他目标之间进行权衡;风险评价法主要有敏感性分析和方案评价法;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StakeholderValueAnalysis,SVA)是根据不同利益关系人对方案的看法,有的可以货币化,有的无法货币化,从而建立一套决策模型将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综合在一起,为决策提供支持。

(四)环境投资决策的成本范围扩大

传统的投资决策的基本目标是计算不同投资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的净效益。它需要较准确的成本信息。传统的成本较少包含环境成本。有的也只是笼统地归集到制造费用里。然而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因素导致的成本已经不容忽视,甚至在有的项目里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企业的投资决策离不开准确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将成本的范围扩大,使其包括环境成本在内。

充分考虑了环境成本的决策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下面以1项设备购置决策为例说明环境投资决策分析的这一优点。(采用净现值法。)

例如,某企业将要投产的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残余物,该残余物可以用2种方法清除。

方法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设备投资50万元;每年发生的开支有:购买材料6万元,交纳排污费6万元,生产控制支出4万元。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一种有毒废气,企业目前没有处理该废气的能力。但国家近几年将会颁布一部有毒废气排放的控制法规,企业的行为很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经过估算罚款额高达150万元(假定罚款在设备报废时1次性支付)。

方法2:采用碱式去除法。该工艺不释放任何废气,只会产生1种含碱废料,废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费用包括:设备投资100万元,购材料9万元,交纳排污费3万元,生产控制支出3万元,碱废料回收0.5万元。(假定2套设备使用年限均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无残值;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折现率为8%。)

2种方法投资及现值见下表。

(①=60000*(P/A,8%,10),

②=1500000*(P/S,8%,10),

③=500000+402600+402600+268400-335500+694500)

从表中可以看出,方案1的净现值是1932600元,大于方案2的净现值1301950元,应选择净现值较小的方案2。方案1较方案2而言多出了一项环境损害的罚款支出1500000万元,这是企业通常做投资决策时容易忽视的一项现金流出,也是企业较大的一项现金流出,如果不考虑该项罚款支出,则方案1的净现值就是1238100元(1932600-694500),小于方案2的净现值1301950元,会选择方案1。这样就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投资决策,将造成不小的损失。

(五)环境投资决策评价的时间范围延长

在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评价的时间范围必须延长,以便更好地反映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尤其在环保投资项目中,投资的回收期往往长于其他投资,因为有关的损益常常需要在未来的许多年才会自然增长。环保项目带来的效益,如产品的质量提高所增加的收入,公司和产品的形象改进等,只有通过较长时间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图3列出了一个矿山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现金流量分布。对于矿山开采来说,应推行循环经济中“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原则,在项目终止时对矿山及时进行可垦性测试,填土造地,种植植物,稳定坡面,防止水土流失(第18年)这会产生一项不小的现金流出。企业只有延长决策评价分析的时间,充分考虑这部分成本,并且改进生产技术以减少这部分成本,才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六)环境投资决策考虑环境因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一般来说,投资项目总是存在着风险。由于项目的未来净现金流量存在不确定性,任何决策都会面临风险。传统的投资决策需要估计项目风险以及处置风险。考虑了环境因素后,由于未来法规变化的不确定性,使项目的现金流量类型更加难以预测,因此不确定性更为显著。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投资项目中的环境因素的风险性更加突出。因此投资决策估计项目风险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对于投资所包含的环境风险和不确定性,一些学者总结出可以通过敏感性分析进行评价,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方案评价法和决策树或蒙特卡罗模拟模型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展望

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新兴领域,世界范围内有关环境投资决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还不够完善,我国对于环境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才刚刚起步。随着环境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考虑环境因素也开始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环境投资决策,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在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的今天,人类应当转变过去那种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自觉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环保问题事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尤其应加强企业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全体职工中定期开展环境学的教育,增强职工实践环境管理的自觉性。

(二)完善会计制度,制定环境经济政策

应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准则、法规,完善会计制度,以便于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各部门应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这样,实施环境投资决策也有章可循。

(三)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管理

通过加强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及时沟通,有助于环境管理人员及时获得相关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决策人员加强环境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便于更好地收集环境会计信息。此外,决策部门也要安排具备环境投资决策理论知识的人员,这样有助于加强会计部门对环境信息的收集,提高环境信息的质量,精确地核算环境成本,准确地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在投资决策纳入环境因素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其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结合我国经济现实,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环境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以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龚凌,李锋民.论环境管理会计[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1).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投资环境资源劳动力市场政治因素

一、投资环境的概念,变迁及影响因素

投资环境,顾名思义,是指投资者进行生产投资活动所需面对的各种外部因素。从最初的有形投资环境如交通等到后来的无形环境如政策法规等,人类对投资环境的理解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现在看来,影响和决定投资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政治因素。政策优惠,环境安定的地区,因为投资风险小,自然会吸引投资者。市场、经济因素。市场是否健全、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都会直接影响投资效益。

(二)资源因素。如矿产蕴藏量和开发水平、利用状况等。

(三)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因素。这是投资的循环和神经系统,如交通不便、通讯闭塞,就不能吸引投资者。

(四)资金因素。包括资金的来源、途径等等。(五)劳动力因素。主要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能否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管理水平、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为生产经营服务的状况等其他因素。

二、家乡投资环境分析

家乡简介

我的家乡——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的文化名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传说因当地宜于种竹,位于绵水之滨,故名绵竹。绵竹市幅员面积1245平方公里,市境东南靠德阳,西南毗邻成都,东北与绵阳接壤,西北与茂汶连接。

(二)投资环境分析

1.资源因素分析。绵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现已探明的矿产40余种,尤以磷、煤、白云石、石灰石储量巨大,其磷矿是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以此为基础,绵竹磷矿开采业在512地震之前一直在绵竹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投资潜力;绵竹的另外一个资源特点是已开发和待开发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梨花长廊,九顶山国家地质公园、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同时是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发源地,县内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千年名刹吉祥寺、金刚道场云悟寺等著名寺院和紫岩书院遗址,回澜塔等古建筑,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潜在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如果政府能在政策上更多的支持,加大宣传,必将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眼球在资源这一方面,绵竹醍比较明显。

2.劳动力因素分析。多年的工业发展为绵竹造就了一大批成熟的工人,可以满足各类企业的需要,然而,绵竹在知识型人才资源的储备方面有所欠缺,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仍然不够,或者说缺乏意识,这对投资企业的类型形成了一定限制。同时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够也成为其人才储备方面的短板,这一点势必会影响到企业长远的投资考虑。

3.市场、经济因素分析。绵竹经济实力雄厚,连续13年跻身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前列,以下摘自鼎言商旅网:(1)综合经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0.1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速度达到18.10%,创近十年来的历史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60元……

(2)工业经济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170亿元,全市123家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92%;实现利润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96.04%,实现利税总额30.97亿元,比上年增长71.7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6.84%……

依托于绵竹多样的资源基础,绵竹经济发展成功实现了多元化的模式,各式企业一起带动了绵竹经济的发展,如亚洲最大的磷酸盐制造企业龙莽集团,出产四大名酒之一“剑南春酒”的剑南春酒厂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因此绵竹人拥有充足的购买力,512地震虽然给绵竹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总体上绵竹的物质环境和投资环境没有造成全局性的损害。绵竹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震前绵竹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制造业、磷化工业、食品饮料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地震虽然使全是企业全面受损,但多年发展形成的产业优势、产业格局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仍然存在。三大基础产业在震后就恢复了生产能力。在整合绵竹现有的剑南春特级工业园区、和机械工业园的基础上,绵竹市正在加强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是22平方公里,新的园区产业定位为机电、食品、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目前经济开发区的项目已经四川省发改委立项相关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4.交通因素分析。无论什么地方,便利的交通都将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绵竹交通优势较为明显,市内交通畅通,邮电业发达,绵竹位于成都一小时发展圈内,距成都83公里,有多条高速公路贯通,同时与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之间同样交通便利。绵竹交通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绵竹市规本身模不大,相应的其交通运输业规模偏小。对成都等大城市的交通物流依赖较多。

5.社会政治因素分析。在这一方面绵竹独有的政策优势。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绵竹受灾严重,为了了加快恢复绵竹的经济发展,国家在灾后给很多的措施,从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了灾区特别优惠的扶持。同时,绵竹良好的政务环境将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服务,努力为投资者发展保驾护航促进企业的发展。

因此,政策的扶持为投资绵竹带来了便利,绵竹的投资潜力集中于旅游业及制造业,资源型依托型产业,但是一些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不完善可能会成为约束投资的短板。

参考文献: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为处于中部的湖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省投资环境的状况,认真分析我省投资环境的优劣,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我省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湖南有着丰富的劳动力、物资和原材料资源,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物产资源的大省,而且同周边省份和地区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省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为此,必须不断地优化我省投资环境,为引进外资和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湖南投资环境的现状,我们可以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总结。

1湖南投资环境的有利因素

从地理位置环境来看,湖南地区南北结合、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西移,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区域投资环境也随之改善,呈现出投资与开发的良好态势。

从自然资源环境和物产来看,湖南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湖南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的美称;主要农副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外运量名列全国前茅。同时,湖南还是旅游资源大省。

从社会经济环境来看,湖南省国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众多、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水平、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业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基础较好,主要农副产品都位居全国前十位,在占全国不到2.2%的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6%以上的粮食,可以说,湖南是全国第一大粮仓。

从全球环境因素来看,全球经济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移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国际资本所瞩目。根据反梯度理论,我省可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广泛吸纳外资的加入。

从国内环境因素来看,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正在由东向西推进,中部地区将成为国家的重点投资地区。从区位上看,湖南是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沿江经济开放带和华南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沿线的大规模投资与珠江三角洲综合实力的加强,将会通过辐射和扩散作用带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

从经济结构来看,湖南与湖北、广东等南北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具有明显的经济互补性和依存关系;与贵州和江西等东西省份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梯度差,因此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和重庆市的经济辐射将对湘西贫困山区的开发发挥着较大的促进作用。2湖南投资环境的不利因素

湖南省区域投资环境因素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区之间经济运行机制有差异;法制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食品、纺织品等大多以省外产品为主,电子产品更是为省外、国外产品所垄断;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虽然有明显优势,但却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利用效率不高,忽视资源的加工增值,制约了开发效益的提高;融资和管理水平不高;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等。

2促进湖南投资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

2.1优化空间布局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经济的空间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的现实来看,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应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特大或较大城市为发展极、以公路和铁路为延伸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带,在条件成熟时再向周边地区推进。为此,在投资环境优化方面,我们应重点从建设核心城市和交通干线来展开。

(1)努力建设好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投资环境的改造与区域开发应是以省会长沙为核心、以长株潭工业三角区为重点,全面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构成与开发层次,合理辐射传统产业,强化综合功能,使之形成全省强大的“增长极”。在这个“增长极”的两翼应是京广线沿线;同时,要重点加强岳阳、衡阳和郴州、怀化和吉首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树立“北大门”、“南大门”、“西大门”的良好形象,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现与广东、上海浦东和国际市场的金融接轨、产业接轨和管理接轨,全面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把京广沿线地带建成湖南省高效益商贸走廊、高科技工业走廊和外向型经济走廊。

(2)重点建设好四条主要交通干线。主要是要建设好石长铁路沿线、枝柳铁路沿线、湘黔铁路沿线和永州至冷水滩沿线四条干线。首先是石长铁路沿线地带以湘西北门户城市常德为中心,应加速高速公路、铁路开发和现代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洪和抗洪设施建设,加强常德、益阳等城市的环境改造,改善这些城市和地区的旅游投资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创建外向型农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城市主导产业应以农业为出发点,并逐步改善食品、轻纺、造纸、机械等行业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其次是枝柳铁路沿线地带包括怀化、吉首、张家界和慈利等城市,该区域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非金属矿产、水力、森林、旅游等资源丰富,应重点搞好怀化和吉首等城市“发展极”的环境建设和交通主干线路的改造,着力改善这些城市和地区旅游投资环境,以旅游风景资源开发为契机,促进非金属矿产、水力、森林资源的投资与开发,注重农副产品及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再次是湘黔铁路沿线地带,这一地带城市较密集,煤、铁、锑等资源十分丰富,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与环境改造,尤其是工矿产品的深加工应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最后是永州至冷水滩沿线,这是湖南的“西南大门”,应打通湖南至防城和湛江的新“出海口”,加强省际商贸流通环境建设,加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加强对机械、建材和旅游行业的投资环境的改造。

2.2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产业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湖南省虽然是一个农业大省,但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功能并不强;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主导工业仍然是以传统工业为主,总体层次偏低,结构老化,缺乏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企业组织结构的专业化和集团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利于主要产品档次的提高和更新换代,更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无法形成集聚效应;缺乏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城市经济职能水平低下,制约了城市对其所在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和扩散效应的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国际和国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业,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工业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和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从我省的发展优势来看,我们要把经济开发的立足点放在农业、矿产和廉价劳动力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经济效益较好、容纳劳动力较多、又能体现我省资源特色的部门,如粮食深加工、建材、旅游业等。同时,我们有必要实行倾斜政策以招商引资;应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此外,我们还必须下工夫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结构,把农工相关产业尤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将重工业轻型化,对大型项目的选择要同省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结构外向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整体经济实力。

2.3不断促进投资环境的优化

改善软硬投资环境是区域投资环境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硬环境(物质环境)是有形的,是投资者首先要注意到的环境要素;软环境(人文环境)是无形的,它的改善能够弥补硬环境的缺陷,可以促使硬环境的吸引力倍增,从而提高硬环境的效用。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创业板市场建立的前提

1严格的市场监管机制

创业板市场是面向高风险的新兴中小企业,上市标准低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普遍规模较小,与主板市场相比,企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其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也较大,资产与业绩评估分析的难度更高,出现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要保证创业板市场的运作质量和运作效率,就需要相对严格、完整的市场监管制度。创业板市场的监管理念是“披露为本”、“买者自负”,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必须对日常交易进行监管,执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使股票价格真实、全面、迅速地反映其内在价值,投资者可以根据披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理性地选择投资对象,以保证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2健全的上市公司机制

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必须有一个前提是产权明晰,明确持股主体,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与组织制度,实现价值形态分割;其二,创业板虽对企业无最低盈利要求,但上市企业必须有两年以上活跃业务记录,而且主管业务突出;其三,对公司管制有严格的要求,以促使上市公司遵守上市规则及符合适当的商业守则。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以香港创业板市场为例,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委任至少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聘任一名全职合资格会计师负责监督财务、会计及内部监管职能;指定一名执行董事为监察主任,督促公司及董事遵守上市规则;成立审计委员会审查有关内部监管事宜。健全的公司管理机制是创业板市场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3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偏高,因此要求其投资者应是有能力对公司的业务情况及其风险作出透彻、客观评价的熟练投资者。通常,由于散户理解和处理信息能力相对较差,绝大部分以做短线、追求买卖差额获利为主,投机成分较大,易造成股市的动荡。创业板市场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及其“买者自负”的监管理念急需理性的市场投资主体,其主要是指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资金优势、[]拥有专业的投资人员和分析人员,因此可依据市场分析形成科学的投资决策,追求稳定的中长期投资收益,有利于稳定市场、减少投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分配效率。

二、对我国建立创业板市场的建议

在我国特定的市场条件下,仍存在许多制约创业板市场建立的外部制度环境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我们在构建创业板市场应的过程中必须协同解决的:

1构建创业板市场应与健全资本市场监管相结合

积极规范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管理,降低市场系统风险。在规范信息披露方面应尽量减少信息披露的突发性和频繁性,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统一性,杜绝政策、法规由内幕渠道传出。监管机构对违规情况,应积极主动采取整顿和执法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健全市场法规,使投资者可以通过法律渠道对违规者采取诉讼行动。在非系统信息中,会计信息是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和国际接轨,因此应借鉴国际管理对信息披露的要求,那些已经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被证明有信息含量的会计信息,我们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要求披露。同时,由于我们投资者的素质有待提高,需要上市公司和信息媒介在披露方式、披露语言的运用、信息披露的顺序、披露的范围等方面注意投资者的需求,向投资者的需求靠拢。

2发展创业板市场应与完善公司监管机制相结合

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使国内的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纷纷要求上市。然而,在第一批上市公司中,国内竟无一家,究其原因是国内许多企业规模已具备,业绩也不错,但离国际化的差距还很大。在公司财务管理、规范运作方面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地方。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有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因此,现阶段国内企业应在解决好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设立有效的内部监控系统,确保公司遵守财务及监管规定,并按照香港联交所的有关规定,实行专业化管理,突出主营业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对公众股东负责的有效机制,以促使其遵守上市规则和商业规则。

3完善创业板市场应与培育理性市场投资者相结合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广大朋友们,关于“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与投资效益的浅议”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房地产投资环境属于城市投资环境的子系统,纵观国内外学者建立的各种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现阶段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有:灰色关联分析法(邓聚龙,1988),层次分析法(SAATYTL,1908),模糊评判法(CHUATW,1979),人工神经网络法(HECHT-NIELSENR,1987),物元分析法(蔡文,1994)以及投影寻踪法(FriedmanJH,TukeyJW,1974)等.其中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评判法、物元分析法是主观分析方法,在此类方法的应用中主要由人为的根据经验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因此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人为随意性;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能够消除评价过程中的人为随意性,但是其学习训练需要相当多的样本,况且还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因此不便于推广应用;投影寻踪方法能够将高维数据转变为低维数据,通过低维空间数据来分析高维空间数据,但是其中的密度半径窗口参数需要根据经验来确定,其评价结果仍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的传统降维方法能够利用指标数据信息对投资环境做出较客观的评价,比如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但是此类方法是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少量指标来反应样本信息,使得样本的信息损失量较大,同时对样本数据也有严格的要求.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依据动态聚类思想来构建投影指标,完全依靠样本数据自身特性根据投影指标来寻找投影向量,利用投影向量将高维样本数据投影到低维数据,然后通过研究处理低维数据达到研究高维数据目的,同时实现样本数据的排序和自动聚类分析.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已经在洪水灾害管理、气候分区和区域水安全评价等领域的多元数据分析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本文将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应用到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中,以期为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提供更多的方法论。

2实例研究

为了验证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在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中的适用性,下文将进行实例研究.考虑指标数据的易获得性,以辽宁省工业地产的投资环境分析为例.张军涛和刘建国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了影响辽宁省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之后利用聚类原理对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杨建喜和宋永发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将高维数据降维到低维数据,然后利用雷达图对投影特征值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了辽宁工业地产投资环境的排序.以上两篇论文中使用两类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类似的排序和聚类结论.本文的研究以此为基础,通过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进行辽宁省工业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然后与文献的结论进行比较,以检验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的适用性.工业地产是区别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综合用地以外的工业性质的房地产.影响工业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的因素众多,参考文献从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工业发展环境4个方面选择36个指标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工业地产投资环境进行分析评价。首先,确定辽宁省工业地产投资环境的分类数,这里参照文献的分类,将整个样本分为3类。同时得各个城市的投影特征值,投影特征值排序以及投影特征值聚类结果。最后,将本文的分析结果与文献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所得排序和分类结果与用投影寻踪分析方法和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模型在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中的适用价值.但与文献中的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算法相比:克服了需要根据经验来确定投影指标函数的密度窗口半径参数和对投影特征值要借助雷达图进行聚类再处理的过程;与文献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相比: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能够更多的利用原始指标信息,使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加客观可靠.同时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在对数据的排序过程中自动输出聚类结果,不需要再借助其他方法进行聚类分析.这具有文献中所用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同一聚类数据中,个别数据的排序结果与文献中结论稍微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在用遗传算法求解时每次生成的单位投影向量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所致。

3结语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投资环境的分类、特征及理论基础切入,旨在呈现投资环境基本理论研究现状。随着各种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一些新的系统评价方法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环境、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评价研究中。

关键词:投资环境;基本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064-02

收稿日期:2011-10-27

作者简介:张一博(1983-),男(满族),吉林长春人,教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随着战后海外投资大量涌现,为了适应投资者保证资金安全并获得高额利润,从投资者角度针对投资环境的研究应运而生。通常对投资环境的研究涵盖投资环境评价、评价方法的改进、投资环境运动规律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

一、投资环境的分类

投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的因素很多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本文在此借鉴付晓东、胡铁成(2004)对投资环境的分类方式总结如下:(1)按构成投资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2)按层次性和结构性可将投资环境分为宏观投资环境、中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这三类投资环境表示的空间尺度及包含的内容存在明显差异。宏观投资环境预示着投资的整体趋势,微观投资环境则指具体某一地点或企业的投资,中观投资环境介乎两者之间。(3)按组成因素的物理性投资环境分成软环境和硬环境。前者又称环境硬件或有形环境,指诸如基础设施之类的有形要素的总和;后者又称无形环境,指诸如文化氛围、风俗习惯、政策法律之类的无形要素。(4)此外,按投资环境因素或条件所具备的优势高低可分为高势环境和低势环境。按不同时期投资环境有长期、短期之分。按产业可将投资环境分为第一产业投资环境、第二产业投资环境、第三产业投资环境。按地域范围或管理权限的不同可将投资环境分为国家环境、地带性环境、地区环境、城市环境和开发区投资环境、特区投资环境、沿海城市投资环境、内地山区投资环境、西部投资环境等。//html/jianli/

二、投资环境的特征

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投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系统,付晓东、胡铁成(2004)认为具有下述特征:(1)划定性。指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或特定的目的性。前者如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后者如某一产业的投资环境。(2)指示性。投资环境有一定的价值度量功能,可作为衡量某一地域开放性、重要性的指标。(3)动态性。投资环境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甚至相邻地区的开发而变化。(4)系统性。投资环境本身包含多种要素,这些组成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5)主体性。投资环境通常受国家或政府控制,因为它们可以出台政策或提供相关要素来影响投资环境的价值。(6)效益性和不确定性。前者指投资环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投资环境的拥有者或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后者指投资环境可以为其占有者和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市场竞争强弱、国家政策、相邻相关环境一直处在变动当中。(7)可改造性。由于投资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当中的一些因素可以通过人们有意识的经济活动加以改进完善。(8)投资环境的外部性。主要指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带来的影响,如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引起的旅游景观的变化。//html/jianli/

三、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贸理论是投资环境理论的重要来源。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成本学说(地域分工学说)、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学说、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李斯特的动态比较利益学说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为投资环境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评价一国投资环境的基本方法。投资环境理论正是研究投资在区际、国际间的复杂流动过程。

2.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直接动因。区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投资环境研究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促使投资环境的研究由单一地从投资者的角度转变为也从引资者角度进行。

3.区位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区位理论是投资环境理论的经典理论来源。韦伯的工业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及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等概括出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及区位选择的科学方法。其所考虑的基本要素涵盖工资、聚集、运费、市场区等区位因子是构成投资环境的因素。该理论所蕴含的各地经济发展环境、生产要素的差异性则是投资环境研究的出发点。/

4.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投资环境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为投资环境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四、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1.冷热国对比法。冷热对比法是由美国学者利特法克和班廷于1968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方法是:从投资者和投资国的立场出发,选定诸投资环境因素,据此目标对国家逐一进行评估并将由“热”至“冷”依次排列,热国表示投资环境优良,冷国则表示投资环境欠佳,温则表示一般。这些因素分别是: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及其成熟程度;文化一体化程度;法律阻碍;实质阻碍;地理与文化差异。以上七个因素还可以分成更多的子因素,对每个子因素也可以进行冷热分析。冷热对比法是最早的一种投资环境评估方法,虽然在因素(指标)的选择及其评判上有失笼统和粗糙,但是却为后人的工作奠定了分析框架。冷热国对比法侧重于投资环境的宏观因素考察,而对于投资环境的微观因素考虑得很少,这是它的主要缺陷。

2.等级尺度法。等级尺度法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托包夫于1969年提出的。该方法从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和鼓励政策的角度出发,提出评价投资环境的八个要素,即:资本抽回自由;外商股权比例;对外商的管理制度;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给予关税保护的态度;当地资金的可供能力;近五年的通货膨胀率。每个方面又分为几种不同情况,根据每个方面的重要程度,定出从最差到最好的各种情况的分类标准。评估投资环境时,先按各种情况打分,然后将各种情况的分值相加,得出投资环境的总分为8~100分,分值越高,投资环境越好。等级尺度法缺点在于:一是打分的主观性太强,评分标准难以把握;二是所考虑的因素有限,缺乏产业投资和企业投资所要考虑的许多因素。//html/jianli/

3.道氏评估法。道氏评估法是美国道氏化学公司根据其在国外多年的投资经验与1985年提出的。道氏公司将国际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分为两类:一是“正常风险”即“竞争风险”;二是“环境风险”。然后把影响投资环境的要素按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分为这两类,对有利条件和假定条件进行汇总,得出能获得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提出四套方案。这种方法是个别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评价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完全为跨国公司服务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而对于引资者的利益则关注不够。

4.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法。多因素评估法由香港学者闵建蜀于1987年提出。他将投资环境因素分为十一类,每一类因素又由一系列子因素构成。在具体评估东道国投资环境时,首先选取上述全部因素也可以只采用其中一部分,甚至增加某些投资者更关心的因素;确定了所要考虑的因素后,对各类因素的子因素做出综合评价;然后据此对该类因素做出五分制评估,给出每个因素的权童;最后,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国投资环境的总分数。

投资环境的总分q可由下式求得:

q=wi(5ai+4bi+3ci+2di+ei) (1)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式中,q ——投资环境总得分,n ——考虑因素的总个数,wi ——第i个因素的权重,ai、bi、ci、di、ei ——第个因素的评估比重,且ai+bi+ci+di+ei=1。

多因素评估法是对某国投资环境作一般性评估所采用的方法,较少从具体投资项目的投资动机出发考察投资环境。因此,闵建蜀教授又提出了一种与此相配套的关键因素评估方法,即从具体投资项目的投资动机出发,从影响投资环境的一般因素中,找出影响具体投资项目动机实现的关键因素,依据这些因素,对投资环境作出评价。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投资环境 变权综合法 房地产投资环境

一、引言

对于任何一项投资,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好坏。 投资环境是影响房地产投资行为的外部因素的总体,是理性的房地产投资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环境因素对房地产投资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高投入、高风险、复杂性、开发周期长及影响因素多等方面的原因,所以科学的对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投资的前景进行预测,是防止风险和确保高收益、高回报的必要前提与基础。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工作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目前,常见的房地产投资环境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初级因素打分法、多因素系统评估法、综合性定量方法、雷达图分析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等。但这些评价方法对于主观性指标处理得比较粗糙。变权综合法由于所需数据少,评价准确性高;而且更能突出指标体系中个别指标的明显变化,比常权综合法更接近专家评估的思维模式,所以它在社会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变权综合评价方法的投资环境评价模型,并以河北省某地区为例,给出了一个实证分析。

二、变权综合法

定义2.1称为一个m维常权向量,如果对于任意,有,且满足。

定义2.2 给定映射,称向量,为m维局部变权向量,如果满足:

(1)归一性

(2)惩罚激励性:对每个,存在,且,使得关于在内单调递减,在内单调递增。

定义2.3 给定映射,称向量,为m维局部状态变权向量,如果对于每个,存在,且,满足条件:

(1)对于每个,对于常权向量,在上关于递减,在上关于递增。

(2)当时,;当时,。

定理2.1 设为一个m维局部状态变权向量,为任一常权向量,则, 为一个m维局部变权向量。

给定指标集,各指标的常权分配为,某被评价对象各指标的评价值为:,取定局部状态变权向量:,可得局部变权向量:,于是综合评价值为:

三、基于变权综合法的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模型

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它的设置应符合系统全面、简明科学、稳定可比、灵活可操作的原则。因此,本文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将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加以系统分析和合理综合,其构成要素一般分为政治、经济、自然、基础设施和社会因素四大方面。欲建立房地产投资环境测评模型,应遵循: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定量化建立测评模型。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权重向量,基于变权综合法建立一类测量房地产投资环境的定量化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定权重系。如表1所示,

表1 河北省房地产投资环境指标体系

2. 下面我们通过对河北省某地区房地产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我们邀请了10位专家,分别对各指标进行按评分标准打分,得到二级指标状态值。

比如我们首先取定:

得到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过程如表2:

表2

按照上述步骤,经过计算得出:虽然该地区社会政治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都较好,但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稍差,采用变权综合法达到了惩罚的目的,而常权综合却未能达到此效果。

四、结束语

由于房地产投资环境复杂性,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众多,投资者对环境的选择尤为慎重,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对投资环境做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至关重要。本论文所采用的变权综合评价法,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专家评价和科学计算互相补充的分析方法,比常权评价法更为准确,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炳学李洪兴:局部变权公理体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1):106~112

[2]罗萍,投资环境的变权综合评价法[J].商场现代化, 2006年10月(中旬刊):183~184

[3]王晓玲:素质教育评价中的变权综合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4(4):136~140

[4]罗福周马楠许飞: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房地产住宅小区投资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 年4月(上旬刊):230~231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 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一方面,房地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房地产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能有效带动相关联的上游与下游产业群的发展,在长时期内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房地产业自身的粗放发展,又有可能对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可持续发展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各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研究对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理论既是对投资环境理论的拓展,又是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新的论证途径。

关键词 房地产 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评价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及评价理论的分析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相关概念

房地产投资是一种将资金或资源投入到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经济活动中,以期获得未来最大限度利润的经济行为。投资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行为,笼统的讲,房地产投资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置业投资。任何一项投资必定在既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运行并与周围各类环境因素发生着各种互动关系。因此,我们将在一定时空领域内影响投资者投资活动的各类外部条件的总和成为投资环境。那么,房地产投资环境即是指某特定时空领域内影响房地产投资者投资行为与投资效益的一切条件之综合。它是影响制约房地产投资效益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各类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特点

1.房地产投资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纵深而重大。所谓纵深影响,即指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经济坏境都会对房地产投资带来影响,而非仅在其中某个层次产生作用。与其它商品相比,房地产具有高昂资格,成为人们财富的象征和一生追求的选择,当人们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总会不断改善自己的居住和生存条件,从小房到大房、从多层到高层、从普通住宅到高级别墅,个人的经济实力成为房地产商品购买力最主要的制约力量,成为影响房地产投资微观环境的直接因素。

2.房地产投资环境是广泛而复杂。所谓广泛性,是指投资环境范围的宽广性,即从宏观环境到中观环境、再到微观环境。

(三)房地产投资环境的划分

从一般来讲,我们将房地产区域投资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房地产投资环境区域划分的最核心层是微观层,即具体的项目市场区域。从内到外,分别是中观层与宏观层。中观层指以城市为代表的房地产市场客户群所在区域。

(四)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

实践表明:房地产投资效益不仅取决于投资者的自身因素(如:资金实力、投资经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还与受资地区的政治状况、经济环境、社会需求、市场容量、政策法规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选择稳定的、持续的、可靠的投资环境就成为保证房地产投资效益的关键条件。纵观近年来的“开发区热”、“批地热”、“房屋空置率高”、房地产业的失衡发展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房地产投资环境的估计不足和选择失误有关,所以,在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评价工作,它不仅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手段,又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在整个房地产投资决策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理论与常用方法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依据

投资环境评价必须遵循投资环境评价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投资环境评价的行业特色,并形成行业性的评价依据。综合而言,主要的投资环境评价依据如下:

1.区域经济学理论

2.投资环境评价方法论

3.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统计

4.行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价方法

5.各种行业性调查数据、报告分析

6.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7.专家意见

8.评价者个人专业知识与经验

9.行业管理相关法规

10.政府区域政策等

当然,实际进行投资环境评价时,能够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绝对充分,所以还是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能够得到或方便得到的数据可以纳入,不能得到或不方便得到的数据则要参考专家意见或结合评价者本人专业知识与经验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的资料及时做出评价,并使评价结果对于投资决策和区位选择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有:

1.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

2.主成份分析法

3.聚类分析法

4.层次分析法

通过对投资环境评价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投资环境评价理论的存在以下特征:(1)从评价范围来看,存在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特征。人们对于区域投资环境评价范围由最初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评价逐步细化到现在的项目区域本身。(2)从评价方法上看,存在定性向定量变化特征。评价因素的选择更加全面与量化,使得评价结果由主观趋于客观科学。(3)从学科应用来看,评价理论更加注重多学科的应用。由最初的单一数学学科发展到现在数学、物理、地理、经济、环境等多学科结合,评价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康幼.投资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50-200.

[2]鲁明泓.中国不同区域的投资环境评估与评价.经济研究.2004(2):25-30.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投资环境;理论;四维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010-02

1 投资环境的理论评述

对投资环境的专门研究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当时区际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的逐步加强,国际投资蓬勃发展起来,随之出现了与国际投资活动紧密相关的投资环境分析及评价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一批有代表性的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产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投资环境的基本理论,并促成投资环境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完善,现有投资环境理论体系可概括为三个部分(见下表)。

从投资环境的理论进展看,研究重点一直放在投资环境的评价理论上,对基础理论和优化理论的研究很不成熟,其发展也主要依附于评价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水平上。尤其是投资环境基础理论的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投资环境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第一,对投资环境研究中投资方与受资方投资效益目标追求的偏差认识不足。传统的投资环境研究站在投资方的立场,许多投资环境的评价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投资环境研究在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研究角度更倾向于受资方,许多评价也有失偏颇,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投资环境优化对策,实际引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既从投资方又从受资方目标追求的协调性出发,对投资环境的研究才更为全面和客观。

第二,对投资环境在投资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够全面。从诸多投资环境定义看,投资环境对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何影响资本的获利和减少投资风险上。如“投资环境是能够促使产业资本增值的一系列要素生产条件的有机集合”,“资本的投向取决于影响资本获利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物质等条件。这些条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就形成投资环境。”这些论述需进一步商榷。投资环境从外部条件制约上固然对投资者的获利状况具有重要影响,但对投资行为(如投资的区位选择、规模选择、技术选择等)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并需特别注意的。例如,甲、乙两个地区,甲地区资本丰富,并拥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良好的生产协作配套条件,更宜于吸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乙地区劳动力廉价且丰富,但技术、资本缺乏,市场发育不完善,可能更宜于引进促进就业型的外资项目。外资流入各地区的规模可能并无太大差异,但各地区引进外资的类型和结构却有很大不同。在两个不同地区吸引的投资所获收益率几乎相等的情况下,投资行为特征也会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投资环境研究不应局限于对投资获利的影响上,还应扩展到对具体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上。

第三,传统的投资环境分类与要素分析不利于对各种投资行为特征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也无助于对引进投资的结构和质量作出区分和选择。学术界一般把投资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这是基于投资环境要素的可变程度及其对投资的吸纳效应而进行的划分,它忽视了与引进投资项目的规模大小、技术水平乃至产业性质相关联的要素划分,反映不出各种要素对不同性质的外来投资的影响。另外一种较流行的分类是按区域的空间尺度大小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投资环境,各类要素依次层层细分,最后一层要素作为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这种划分也存在同样弊端,分类的目标导向不够明确,无法对引进投资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分和选择。因此,很有必要对投资环境要素划分进行相应的改进。

第四,投资运行对投资环境的反向调节作用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投资环境在影响投资活动的同时,投资又通过对受资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输入而影响和改变着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状况,投资对投资环境的反向调节应成为投资环境内涵的重要内容。

2 投资环境的理论选择――投资环境四维分析

在引进外来投资的过程中,某受资地区投资环境四维分析图如下。

投资方(外商)与受资方的投资效益目标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对投资环境施以约束。投资方的投资效益目标主要指追求满意的投资收益率。包括市场占领、原材料和低廉丰富的劳动力的利用、自然资源开采等;其他目标如全球领导、政治支配、分散风险及个人愿望的实现。受资方的投资效益目标包括弥补资金缺口、促进就业、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人才培养、完善市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双方目标相互约束,既有协调也有矛盾,投资环境则看做是双方目标协调的媒介物。外商利用受资区投资环境促使资本增值及其他目标的实现,受资方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双方协调之处越多,就越有助于受资方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使双方利益的互补。若双方目标分歧越大,就越不能有效形成促进双方利益结合最大化的投资环境。这种情况下,受资方改善投资环境并不意味着双方共同利益的更多实现,投资环境优化的政策措施若不切合实际,这种投资环境改善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投资环境与外来投资行为及投资获利的关系密切。投资环境包括一般性和特质性条件。前者也称为基础性条件或非特质条件,是与投资项目性质无关或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投资环境要素,对外资的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配置无明显的选择和导向作用,只能从总体上决定外资可以流入的数量多少,无法影响外资项目的性质特征和行为选择。如一般的社会文化、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法制的完备程度、经济的稳定性等;特质性条件是具有特殊性质和功能,能对外资的规模和技术选择及产业导向产生直接重要影响的投资环境要素,决定引进外资项目的基本性质,使受资地区产生较为强烈的项目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正是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资引进质量的内在依据。常见的特质性要素如特定外资项目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生产协作配套水平、特殊的经营资源和专业人才、同行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结构、独特的自然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所以,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行为及投资获利的因素影响可包含两方面:一是一般性条件对受资地区吸引外资数量多少的影响;二是特质性条件对不同类型外资行为选择的影响。两种影响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具备良好的一般性条件是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前提,但并不必然取得理想的引资效果,这要受特质条件优劣状况的影响。如果某地区一般性条件并不优越和突出(达到吸引外资的能力),但特质性条件的优势显著,会吸引适于这种特质性条件的外资大量流入,反过来促使一般性条件的改善,形成两种条件相互改善、两种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因此,对于某地区而言,投资环境优化形式可以分为三种:一般性条件优化、特质性条件优化和综合优化。如果是一般性条件很不理想,尽管特质性条件优势明显,仍不能有效引资,就应采取第一种优化形式;若是特质性条件太差,阻碍外资的正常流入,可采取第二种优化形式;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是综合优化,因为两种优化形式并不截然分开,而是有机联系且相互牵制,仅存在优化的侧重点不同。

此外,外来投资行为及投资获利对投资环境具有明显的反向调节作用。一方面,外资流入过程中,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的输入促使受资地区的区域经济水平、结构和社会状况发生变化,推动投资环境的良性发展;也可能由于外资带来的市场垄断、产业劣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引起受资地区投资环境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先期流入的外资能稳定地获取满意的投资收益率,引来众多外商的青睐,表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质量高;反之,投资收益率低甚至投资失败,会引起后续投资者的迟疑,甚至不再考虑到该地投资,表明该地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下降。受资方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须全面和动态地看待投资运行给当地投资环境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受资方对投资环境的评价与优化可改变投资环境各要素的结构和功能,营造适于外商经营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评价包括一般性条件评价和特质性条件评价,前者主要是找出制约外资流入的因素并指出优化方向,后者是根据不同性质外资的基本特征,选择那些适于当地特质性条件的外资项目并将之引入恰当的产业部门。这些评价工作必须结合投资对当地投资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评价结果分析后,就可采取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外资。

参考文献:

[1] 郭信昌.投资环境分析、评价、优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2] 袁钢明.跨国投资与中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11篇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 投资环境通常是指商业环境,一般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跨国直接投资的环境, 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所拥有的,能够决定投资主体投资决策并影响其投资运行和收益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其外延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和不利的外部条件。

在投资环境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因素之间,都是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投资环境进行分类。首先,按照产业的特殊性,可以把投资环境分为产业投资环境和区域投资环境。产业投资环境是从产业和行业的角度研究资本投向哪一个产业,哪一个部门,是指一定行业中有关投资的特定外部条件行业产品的劳动力状况,行业优惠政策与限制政策,行业所需主要设备、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情况等;区域投资环境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态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条件,既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情况,也包括经济、生活条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基础设施状况、地区技术和劳动条件等,是为其吸引外来投资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集合,是从区域的角度探讨投资环境要素的定向分布、组合以及变化对资本运动的影响和决定作用,解决的是投资投向区域地点的选择问题。其次,按区域投资环境要素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与作用,可以将投资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因素,如政治、文化意识、法律、社会体制、思想观念等等;硬环境是指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交通、邮电、通讯、能源等具有物质形态的因素。最后,按研究投资环境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投资环境与地区投资环境两个层次(即宏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国家投资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政治状况、法制健全程度等与投资有关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地区投资环境则包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制健全程度、基础设施完整程度和社会服务因素等。

投资环境是一个综合、具体和动态的概念,很多学者在其评价方式上作出了贡献,本文拟对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分为四个领域:区域投资环境、产业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影响因素、构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再加以评述。

二、区域投资环境研究

Caves(1971)认为,国际投资的区位选择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鲁明泓(1994)在详细资料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构成我国投资环境的基本因素,测算和评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和部分重点城市(除和台湾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并对一些重要样本进行排序和深入分析。鲁明泓(1997)在统计检验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筛选出对外资区位分布有较人影响的因素,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一步筛选,以防止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再结合主成分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各地区投资环境综合指数,最后用因子载荷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因子载荷分析各地区投资环境内部结构。他重新测算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投资环境,并根据投资环境特征的不同将各地区划分为五种类型。Leonard(200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即外商直接投资不愿流向污染管制较为严格、环境保护标准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文余源(2001)选取了我国35个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实体,采用层次分析(AHP)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综合的和分要素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并就评价结果作以解释和分析。张长春(2002)对全球58个国家1996年~1998年27个投资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多少由其潜在的和现实的市场规模、盈利机会、城市化水平和偿还外债的能力决定;此外,他还对我国1978年~2000年34个投资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年际变动主要受现实的市场规模和应用性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而2000年全国30个地区投资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显示,一个地区当年和累计外商直接投资主要由各地区经济外向度、应用性科技发展水平和通信设施状况决定。王建平(2003)结合理论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投资政策环境的个案比较调研,指出了西部大开发在改进投资政策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即致力于地方社会资本的培植、信任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克服地方特殊主义,走向普遍主义的同时,注重引导和弘扬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以获得长久的动力,求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郑京淑(2005)基于西部地区招商引资不乐观的现实,提出其面临的“三大障碍”是高空间交易成本、产业集聚发育不良、市场化程度低,最后就中央政府政策层次上需要考虑的西部投资大环境改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潘镇(2005)以江苏省3570家制造业外资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区位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选址的一般性影响,重点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在区位选择中的异质性,并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从总体上具有一致性和有效性。外商直接投资趋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发育完善、政策优惠、外资集聚程度高的地区。竞争力弱的外资偏爱劳动力成本低廉、优惠政策较多、集聚程度高的地区。

三、产业投资环境研究

陈晓红(2004)用因素分析法对北京、成都、广州、上海、天津、苏州和东莞七个城市530家电子通信制造企业进行调研,SPSS统计结果显示15个显著指标的组合决定了以上七城市电子通信制造业投资环境90%以上的内容,即:外商独资企业比例、外商合资合作股份企业比例、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业务外包比例、非正式员工比例、人均GDP、人均存款余额、人均贷款总额、人均地方财政收入、R&D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上市公司数、接待政府官员时间比例、在职员工平均年工资、被窃和运输损失比例和个体企业产值比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城市在所有方面都表现最好或最差。孙文博(2004)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相结合的计量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对我国服务业的宏观引资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情况、国民经济增长潜力呈正相关;而受服务业行业准入政策的限制,引资规模则和市场规模、人力资本存量表现为负相关的扭曲关系。由于我国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的垄断,使得服务业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市场化程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关联性。王燕梅(2004)在对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已有的投资环境研究成果,并依据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对高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影响指标进行了筛选,并进一步对各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投资环境做出了评价。殷华方(2006)运用1979年~2004年的资料,以我国正式颁布的五次外资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将投资目录进行产业归类,并对各种政策类别赋予权重,以此测量外资产业政策指数,在此基础上揭示外资产业政策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在政策手段上主要通过审批程序来引导外资产业流向,对外资产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五次外资产业政策在开放导向上表现出了一致性,三次产业在政策变化上均有规律可循。曾国平(2007)运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2004年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的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示,这30个省市区之间服务业引资环境的差异客观且明显存在。

四、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在投资环境影响因素领域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看法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影响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应该根据其稳定性分为不变因素、相对稳定性因素、相对缓慢变化性因素和可构造因素;有的学者则按照接受投资者对其影响因素的控制能力强弱分为无法控制因素、局部可控因素、完全可控因素;有的学者根据影响投资环境因素的层次分为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按照改变影响投资环境因素的难易程度分为自然投资环境和人文投资环境;相对而言,正如上文中所说,学者们还是普遍根据影响因素本身的特征,将其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Illeris(1989)的研究结果显示,生产业和优秀人力资源的前后关联性是决定生产业投资环境的关键因素。Beyers(1993)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生产业投资的观点,他认为生产业在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城市可以获得长足发展。Daniel(1995)研究了英国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指出投资成本对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的重要性。Jun(1996)通过对1970年~1993年31个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环境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政治风险是决定外资流向的重要因素之一。Verson(1996)指出,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交通和通讯成本、相对技术水平是影响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Tatoglu(1998)的研究结果表明,决定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材料和劳动力供应、政治和法律环境、产业竞争程度、地理接近程度以及交通运输成本、基础设施等等。国内学者李新春(1999)选择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广东、上海)进行比较,将我国的主要海外直接投资者按文化的关联性分为三类:直接关联文化、相近文化和差异文化。三类国际资本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在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商业资本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这又与其市场进入策略、投资地和产业选择相关联。上海的商业文化和制造业传统成为国际大资本的理想投资地,而改革开放后广东吸引港澳台等海外华人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是直接的文化关联。此外,他对产业进行的进一步比较发现,广东本地文化与海外华人关系网络的结合是传统中小制造业的理想成长环境,而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和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吸引大量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大资本以及金融资本的进入。周晓虹(2003)通过对南京、南京、杭州三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三市投资的原因、投资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对投资环境的评价,考察了影响投资环境改善的因素,认为现代企业竞争已从产品的竞争提升到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赢得长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倡导我国本土企业除了要尽快克服来自资金、环境等外在压力,还要解决内部机制以及管理多方面的问题,才能迎接新世纪挑战。

五、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国外对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始于21世纪60年代,以Banting(1968)、Robert Stobaugh(1969)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典型。

1968年,Banting通过对美国、加拿大等国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场所时所考虑因素的调查,发表了“国际商业安排的概念构架”一文,归纳出东道国投资环境“冷热”(即优劣)的七大因素,并从美同投资者角度出发,对10个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这些因素包括:政治稳定性(由社会各阶层代表所组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政府。该政府能够鼓励和促进企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适宜企业长期经营的环境。当一国的政治稳定性高时,该因素称为“热”因素)、市场机会(广大的顾客,对外国投资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有尚未满足的需求,且具有较大的购买力。当市场机会大时,它被称为“热”因素)、经济发展与成就(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率、经济效率及稳定性等)、文化一元化(一国国内各阶层人民的相互关系以及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程度,都要受到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当文化一元化的程度高时,它就是“热”因素)、法令阻碍(一国的法令繁复,法律制度不健全,并有意或无意地限制和束缚现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这将会影响今后工商业的投资环境。若法令阻碍大,这就是一个“冷”因素)、实质阻碍(一国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理位置、气候、降雨量、风力等,往往会对企业的有效经营产生阻碍,是一个“冷”因素)、地理文化差异(两国距离遥远,文化迥异,社会观念、风俗习惯和语言上存在着差异等,都会对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地理文化差距大,就是一个“冷”因素),上述因素还可分为若干子因素,可以对这些因素作进一步的“冷热”分析。该方法虽然在因素的选择及其评价上有些笼统和粗糙,但为投资环境评估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框架,为投资环境评估方法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69年,美国学者Robert Stobaugh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如何分析国外投资环境”一文,提出了等级尺度法。该法的基本特点是,从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和鼓励政策的角度,列举构成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资本抽回自由、外商股权比例、对外商的管理制度、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给予关税保护的态度、当地资金的可供能力、近五年的通货膨胀率。在因素中,每个因素又分为4~7种不同情况。根据每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定出从最差到最好的各种情况的分类标准,最好的情况评分为12、14、20分不等,最差的情况为0、2、4分不等。投资者可以根据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实际有利程度,对各项因素进行评分,以确定投资环境的优劣。将各项因素的分数相加,就可得到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总分。用总分来揭示投资环境的优劣,其评价标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70分-100分为稳定的环境;55分-69分为有少量风险的环境;40分-54分表明企业投资将面临高风险,投资环境较差;8分-39分表现为投资环境恶劣,投资者无法接受的投资经营环境。该方法着眼于一个国家对外商投资的政策优惠和限制,以及吸收外资的能力等,考察那些直接与投资使用有关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没有考虑影响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其他外部因素,如基础设施、法律制度和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等,因而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投资者所关心的投资环境因素,在范围和程度上也会发生变化,在实际应用该法时,对原来所设计的指标及权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加以修订。

这一时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外投资中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其内容也只是投资学的一个方面。随着其重要性的提高,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其它相关学科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我国自80年代初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逐渐成为政府较为关注的问题,从而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致力于研究投资环境评价及其相关问题。目前己经形成了多种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大致分为:因素分析类方法(等级尺度法、冷热法、道氏评估法、多因素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千分制评分法、三菱综合研究所的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类方法(相似度法、准数分析法、综合评估层次分析法)和其他类型的评价方法(定性分析法、软硬环境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法、详尽分析法)。其中,大部分评价者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待投资环境,如等级尺度法、冷热法、道氏评估法、三菱综合研究所的方法,都是指导本国在海外投资时使用的方法,其出发点是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只有少数评价方法是基于受资者角度提出的,如千分制评分法、软硬环境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法、详尽分析法。除此之外,大部分学者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其所谓的“定量”大多是定性指标量化处理的结果,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指标主观打分的方式实现的。

沈玉芳(1999)在征求专家咨询意见的基础上,采用加权等级尺度法推举并筛选出九大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沿江1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重点产业的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之后长江沿江地区主要城市产业布局拓展的方向给予政策建议。朱传耿(2003)构建城市外商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经济环境、城市硬环境指标和城市软环境三个部分,15个评价指标)基础上,对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外商投资环境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江苏省的外商投资环境呈现出由南而北的梯度降低的特征,质量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最后提出,江苏省要解决梯度不平衡的外商投资环境,必须加快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城市外商投资环境。袁持平(2003)参照了鲁明泓(1997)的方法,运用回归分析建立了区域性外商投资环境的评估体系,选取影响外商投资的主要因素来计算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综合指数,以此来判断各城市的投资环境优劣情况。但其所做的研究均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数据的分析也仅仅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和珠江三角洲内部城市社会经济指标的内部关系来评价投资环境的优劣,缺乏对投资环境的微观分析,也未能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评价投资环境、缺乏对投资环境的制度性分析。李蔚(2004)依据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了4类10项共29个因子作为评价的初始指标,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区域投资环境提取主导因子,计算出各地区投资环境综合得分,得出结论:即湖南省投资环境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因子是影响其投资环境的主导因素。景高了(2004)认为,长江流域投资环境是由各种要素相结合的具体综合、立体特征的网络体系,所以先分析了长江流域投资环境系统的要素特点,对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区投资环境作了对比研究,构建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系及评价方法,再定量打分,然后计算综合分值,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指出,从总体上看,长江流域投资环境综合水平较高,但由于长江流域开放的整体推进速度快,其硬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需要一个建设过程,不少地方尽管十分重视硬环境的建设,但由于软环境建设不同步,影响了硬环境有效发挥其作用。曹振(2005)基于资源、经济、市场、科管文教(科技与管理、文教)、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六大环境,构建了包括27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权重,然后对原始数据处理,可计算出各省区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值,同时还可得出全国各省区的系统协调度。最后得出全国30个省区的投资环境综合指数排序,以此作为分析各省区投资环境总体优劣的依据。何伟(2005)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分布极不平衡,投资环境差异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其研究中构建了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全国235个地级市的数据,对各城市投资环境进行研究和评价,最后基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投资环境与FDI以及GDP的结构关系。

六、研究述评

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经在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应用研究方面,国内很多学者构建各种指标体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试图对我国各区域、各省市乃至全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全面评价。已有研究为我国各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大数量更高质量的外商投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但是。现有的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还有一些空白领域,或是一些缺陷需要改善,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具体如下:

第一,从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已有的理论只能从某个侧面或用某个因素去描述跨国公司的行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外商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上,外商投资如何进行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有哪些,区位理论的由来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流向。而事实上,外资在做区位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影响直接投资区位的各个因素。

第二,从研究的层次来看,学术界在宏观的国家层面、中观的区域层面以及微观的城市层面进行的投资环境研究已取得很大成果,但是,在产业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中,某些因素对制造业投资的影响较大,但对服务业外商投资的影响较小,国内外研究在分析投资环境影响因素时却并没有将产业特质因素考虑在内。在区域投资环境评价中,像政治经济稳定性、政治经济制度等影响,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对于不同区域来说是相同的,因而没有必要加以考虑。目前,大多数研究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入手,评价较为宏观,缺乏产业针对性和区域针对性。

第三,从研究的方法来看,虽然对于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非常多,如“冷热”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成本评估法、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主成分分析发、因子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等等,这些研究成果让各种数学方法合理运用在经济学研究中,锦上添花,对各个地区和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实证评估,但在整体投资环境评价上仍有欠缺。

第四,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研究的目标导向性不够明确,研究投资环境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以便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来资金、促进区域发展。但有些因素,如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等,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无力改变的,它们虽然是区域社会经济现实的反映,但将其纳入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体系是没有指导意义,也无法改善的;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学者只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忽略了投资环境对接受投资的一方也同样重要,不同研究个体对投资坏境影响因素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从受资者角度评价投资环境的研究相对空白。

第五,从研究的产业领域来看,针对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外商投资环境的研究成果较少,目前只有对其中的个别行业,如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的研究。相反,研究农业、制造中的个别行业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对产业对象的研究有所偏颇,就会导致在投资环境评价方面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各个产业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其对投资环境的要求,仅仅单独研究特定的某个产业或行业,不从宏观上对投资环境进行把握,就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

事实上,投资者与受资者的立场不同,对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是不同的;各个产业的特点不同,对投资环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仅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投资环境、忽略具体产业特点的投资环境评价是片面的,无法体现一个地区特定产业的真正引资能力。

参考文献:

[1]Caves R.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J].Economics,1971,38

[2]Chen C.H. Regional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1996,18-30

[3]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经济研究》1994年第2期。

[4]孙文博、陈朗、范志刚:《我国服务业的引资环境评价》,《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2期。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环境投资环境评价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及评价理论的分析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相关概念

房地产投资是一种将资金或资源投入到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经济活动中,以期获得未来最大限度利润的经济行为。投资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行为,笼统的讲,房地产投资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置业投资。任何一项投资必定在既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运行并与周围各类环境因素发生着各种互动关系。因此,我们将在一定时空领域内影响投资者投资活动的各类外部条件的总和成为投资环境。那么,房地产投资环境即是指某特定时空领域内影响房地产投资者投资行为与投资效益的一切条件之综合。它是影响制约房地产投资效益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各类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特点

1.房地产投资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纵深而重大。所谓纵深影响,即指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经济坏境都会对房地产投资带来影响,而非仅在其中某个层次产生作用。与其它商品相比,房地产具有高昂资格,成为人们财富的象征和一生追求的选择,当人们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总会不断改善自己的居住和生存条件,从小房到大房、从多层到高层、从普通住宅到高级别墅,个人的经济实力成为房地产商品购买力最主要的制约力量,成为影响房地产投资微观环境的直接因素。

2.房地产投资环境是广泛而复杂。所谓广泛性,是指投资环境范围的宽广性,即从宏观环境到中观环境、再到微观环境。

(三)房地产投资环境的划分

从一般来讲,我们将房地产区域投资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房地产投资环境区域划分的最核心层是微观层,即具体的项目市场区域。从内到外,分别是中观层与宏观层。中观层指以城市为代表的房地产市场客户群所在区域。

(四)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

实践表明:房地产投资效益不仅取决于投资者的自身因素(如:资金实力、投资经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还与受资地区的政治状况、经济环境、社会需求、市场容量、政策法规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选择稳定的、持续的、可靠的投资环境就成为保证房地产投资效益的关键条件。纵观近年来的“开发区热”、“批地热”、“房屋空置率高”、房地产业的失衡发展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房地产投资环境的估计不足和选择失误有关,所以,在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评价工作,它不仅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手段,又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在整个房地产投资决策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理论与常用方法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依据

投资环境评价必须遵循投资环境评价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投资环境评价的行业特色,并形成行业性的评价依据。综合而言,主要的投资环境评价依据如下:

1.区域经济学理论

2.投资环境评价方法论

3.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统计

4.行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价方法

5.各种行业性调查数据、报告分析

6.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7.专家意见

8.评价者个人专业知识与经验

9.行业管理相关法规

10.政府区域政策等

当然,实际进行投资环境评价时,能够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绝对充分,所以还是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能够得到或方便得到的数据可以纳入,不能得到或不方便得到的数据则要参考专家意见或结合评价者本人专业知识与经验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的资料及时做出评价,并使评价结果对于投资决策和区位选择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有:

1.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

2.主成份分析法

3.聚类分析法

4.层次分析法

通过对投资环境评价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投资环境评价理论的存在以下特征:(1)从评价范围来看,存在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特征。人们对于区域投资环境评价范围由最初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评价逐步细化到现在的项目区域本身。(2)从评价方法上看,存在定性向定量变化特征。评价因素的选择更加全面与量化,使得评价结果由主观趋于客观科学。(3)从学科应用来看,评价理论更加注重多学科的应用。由最初的单一数学学科发展到现在数学、物理、地理、经济、环境等多学科结合,评价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康幼.投资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50-200.

[2]鲁明泓.中国不同区域的投资环境评估与评价.经济研究.2004(2):25-30.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13篇

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把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及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头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贸易关税的降低,WTO已经顺利加入,我国整体及大陆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系统,并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便在新世纪和新环境背景下,对中国各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度量和评价,揭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优劣和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以期给国家、各个区域及各级部门一个比较清晰和科学正确的认识,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原则

对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各个地区的区情,根据目前国内外投资理论与影响我国及各个地区投资的因素,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为了便于支撑投资评估研究方法,并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和衡量区域投资环境质量优劣及水平的高低,在研究、选取和构建评估指标系统时,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全面性:投资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同时又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遴选指标时必须尽量全面、完整地选择各级各类的指标,要使得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去揭示、描述和反映投资环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优劣程度,去衡量投资环境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以免遗漏某些重要的信息,造成片面性,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科学性。

2.简洁性:如前所述,选择投资环境指标系统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选择指标时必须面面俱到、重复、繁琐。相反,指标的遴选和设置需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使含义相同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不被选入,用尽可能少但信息量尽可能大的指标去反映多方面的问题,把全面性和简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繁琐而造成评估时的多重共线或序列相关。

3.科学性:投资环境系统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指标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投资环境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依据投资环境评价理论和统计指标系统建立的科学理论和原则,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本质和规律性。

4.系统性: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环境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外部的环境指标(如政策变量等);既要有反映和描述投资环境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素质提高的动态指标。同时,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指标系统能够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适当调整。

5.可比性:指标系统的构建应该通过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便于国内各个地区对比,又能经过适当的调整而方便国际比较,同时又可以进行动态对比。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历史延续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加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可比性,必须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也选用一些总量指标,一方面可以确保因素变量不会因为经济规模、人口多寡或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分析结果产生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6.可操作性:投资环境系统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三、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

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以创造良好的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而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指标系统则是描述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变化的状况,衡量其质量优劣和发展水平高低的。它应该具有所有系统的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动态适应性等特征。也就是说,投资环境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所有特征,即同样是一个由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子系统之下的更低层次的子子系统,以及最低层次元素(要素或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依据构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全面、简洁、科学、系统、可比、可操作等原则,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为决策服务的初衷,在参考、学习和吸收以往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大陆31个区域的具体区情,考虑到指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交叉、制约以及协调促进的辩证关系,经过反复筛选和相关研究后选择了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代表性大的38项指标,建立了评价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指标系统,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构建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坚实的统计资料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统计指标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可以在我国现有最权威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直接或间接(通过简单换算)获取,只有极少量数据需要从其它统计年鉴或文献上取得。

表1显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可分为投资环境总目标、投资环境目标层、投资环境次级目标层和具体指标层四个层次。投资环境目标层系统涵盖了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7大子系统,分别从24个次级目标层,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通货膨胀、金融环境、市场规模、分销网点、市场化程度、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要素资源、自然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知识环境、交通状况、信息化程度、投资水平、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条件、社会服务水平、治安状况等25个方面的38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具体指标层来描述和度量中国及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层次系统相互依存又互相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估指标系统;而且一个具体指标虽然不一定属于某一子系统,但它可描述一个子系统的某一方面,又能反映另一子系统的其它方面。因此,本文对重要的变量指标(如经济发展、投资、人口素质、市场化和生活质量等),选择了多项指标,以体现投资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交叉、影响、制约的辩证关系;而且,所有的指标,按照功能分为描述性、解释性指标(以基础指标为主)的评价、监测和预警性的评价性指标(以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主)。这样作的目的就是期望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来全面、准确、科学地刻画、描述、度量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表1中国区域投资环境指标系统

总目标目标层次级目标层具体指标层单位

经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济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环人均财政收入元

区境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

域指第三产业比重%

投标经济政策优惠政策打分

资子进出口商品总额亿美元

环系经济体制外商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

境统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

指通货膨胀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标金融环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亿元

系外债对外借款亿美元

统市场市场规模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贸易总额亿元

环境分销网点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万个

指标市场化程度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子系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统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科技与科技水平专利批准数万件

管理环管理水平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人

境指标技术创新能力人均研究与开发及情报文献机构元/人

子系统支出额

资源环生产要素资源从业人员万人

境指标人均发电量千瓦时

子系统自然地理资源抗灾率%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万元

文教环境人力资源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指标子系文化素质万人拥有高校在校学生数人

统知识环境万人图书销售量册

基础设施交通状况货运量万吨

环境指标信息化程度邮电业务量亿元

子系统投资水平万人固定资产投资额元

社会服务生活质量恩格尔系数%

环境指标职工平均工资元

子系统人均寿命年

实际销售商品房面积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条件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人

社会服务水平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万人

治安状况财政基建支出中公检法经费比重%

四、投资环境评估方法的选择

在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建立以后,以之作为支撑,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和区域差异划分。如引言所述,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评估方法可供选择,如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评估法等。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成熟可供选择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有(专家)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因子(素)分析法、灰色关联法、信息熵法、聚类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有定性的主观赋权法(如综合评分法),也有定量的客观评估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实际的研究中,仅用单一方法去评估投资环境的优劣,其结果并不一定科学、可靠,也难以令人信服。科学可行的做法是同时选用多种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种定量方法相结合(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组合评价与区域差异划分(如聚类分析)。

本文的思路也正基于此。即通过上述构建的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及其它各种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建立投资环境评估数据库,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综合评分法进行组合式的综合集成评价,对各种结果进行几何平均、简单加权平均(或采用其他可行方法)得到一个综合值,然后再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类型差异划分和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划分,从而对各个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重新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研究,以便相互验证。如果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且互相补充,则证明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可以揭示和反映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大小、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高低和区域差异程度的大小,并使综合评判结果更具说服力和解释力,实现对客观投资环境现实的科学认识。

收稿日期:2002-01-16

【参考文献】

[1]王慧炯,闵建罗.中国的投资环境[M].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出版社.1987.

[2]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4(2).

[3]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投资环境的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14篇

投资环境(Investment  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把西藏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及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头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贸易关税的降低,WTO已经顺利加入,我国整体及大陆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系统,并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便在新世纪和新环境背景下,对中国各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度量和评价,揭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优劣和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以期给国家、各个区域及各级部门一个比较清晰和科学正确的认识,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原则

对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各个地区的区情,根据目前国内外投资理论与影响我国及各个地区投资的因素,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为了便于支撑投资评估研究方法,并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和衡量区域投资环境质量优劣及水平的高低,在研究、选取和构建评估指标系统时,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全面性:投资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同时又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遴选指标时必须尽量全面、完整地选择各级各类的指标,要使得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去揭示、描述和反映投资环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优劣程度,去衡量投资环境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以免遗漏某些重要的信息,造成片面性,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科学性。

2.简洁性:如前所述,选择投资环境指标系统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选择指标时必须面面俱到、重复、繁琐。相反,指标的遴选和设置需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使含义相同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不被选入,用尽可能少但信息量尽可能大的指标去反映多方面的问题,把全面性和简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繁琐而造成评估时的多重共线或序列相关。

3.科学性:投资环境系统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指标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投资环境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依据投资环境评价理论和统计指标系统建立的科学理论和原则,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本质和规律性。

4.系统性: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环境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外部的环境指标(如政策变量等);既要有反映和描述投资环境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素质提高的动态指标。同时,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指标系统能够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适当调整。

5.可比性:指标系统的构建应该通过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便于国内各个地区对比,又能经过适当的调整而方便国际比较,同时又可以进行动态对比。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历史延续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加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可比性,必须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也选用一些总量指标,一方面可以确保因素变量不会因为经济规模、人口多寡或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分析结果产生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6.可操作性:投资环境系统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三、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

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以创造良好的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而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指标系统则是描述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变化的状况,衡量其质量优劣和发展水平高低的。它应该具有所有系统的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动态适应性等特征。也就是说,投资环境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所有特征,即同样是一个由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子系统之下的更低层次的子子系统,以及最低层次元素(要素或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依据构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全面、简洁、科学、系统、可比、可操作等原则,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为决策服务的初衷,在参考、学习和吸收以往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大陆31个区域的具体区情,考虑到指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交叉、制约以及协调促进的辩证关系,经过反复筛选和相关研究后选择了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代表性大的38项指标,建立了评价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指标系统,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构建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坚实的统计资料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统计指标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可以在我国现有最权威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直接或间接(通过简单换算)获取,只有极少量数据需要从其它统计年鉴或文献上取得。

表1显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可分为投资环境总目标、投资环境目标层、投资环境次级目标层和具体指标层四个层次。投资环境目标层系统涵盖了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7大子系统,分别从24个次级目标层,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通货膨胀、金融环境、市场规模、分销网点、市场化程度、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要素资源、自然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知识环境、交通状况、信息化程度、投资水平、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条件、社会服务水平、治安状况等25个方面的38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具体指标层来描述和度量中国及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层次系统相互依存又互相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估指标系统;而且一个具体指标虽然不一定属于某一子系统,但它可描述一个子系统的某一方面,又能反映另一子系统的其它方面。因此,本文对重要的变量指标(如经济发展、投资、人口素质、市场化和生活质量等),选择了多项指标,以体现投资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交叉、影响、制约的辩证关系;而且,所有的指标,按照功能分为描述性、解释性指标(以基础指标为主)的评价、监测和预警性的评价性指标(以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主)。这样作的目的就是期望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来全面、准确、科学地刻画、描述、度量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表1  中国区域投资环境指标系统  

总目标

目标层 次级目标层

具体指标层

   单位

经济发展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人均财政收入

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比重

%

第三产业比重

%

经济政策

优惠政策

   打分

进出口商品总额

亿美元

经济体制

外商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

%

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 %

通货膨胀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金融环境

城乡居民存款余额

亿元

外债

对外借款

亿美元

市场

市场规模

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贸易总额

亿元

环境

分销网点

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 万个

指标

市场化程度

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子系

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科技与

科技水平

专利批准数

万件

管理环

管理水平

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

  

境指标

技术创新能力

人均研究与开发及情报文献机构 元/人

子系统

支出额

资源环

生产要素资源

从业人员

  万人

境指标

人均发电量

千瓦时

子系统

自然地理资源

抗灾率

%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

  万元

文教环境 人力资源

人均受教育年限

指标子系 文化素质

万人拥有高校在校学生数

知识环境

万人图书销售量

基础设施 交通状况

货运量

  万吨

环境指标 信息化程度

邮电业务量

  亿元

子系统

投资水平

万人固定资产投资额

社会服务 生活质量

恩格尔系数

%

环境指标

职工平均工资

子系统

人均寿命

实际销售商品房面积

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条件

万人卫生技术人员

社会服务水平

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

万人

治安状况

财政基建支出中公检法经费比重

%

  四、投资环境评估方法的选择

在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建立以后,以之作为支撑,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和区域差异划分。如引言所述,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评估方法可供选择,如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评估法等。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成熟可供选择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有(专家)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因子(素)分析法、灰色关联法、信息熵法、聚类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有定性的主观赋权法(如综合评分法),也有定量的客观评估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实际的研究中,仅用单一方法去评估投资环境的优劣,其结果并不一定科学、可靠,也难以令人信服。科学可行的做法是同时选用多种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种定量方法相结合(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组合评价与区域差异划分(如聚类分析)。

本文的思路也正基于此。即通过上述构建的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及其它各种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建立投资环境评估数据库,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综合评分法进行组合式的综合集成评价,对各种结果进行几何平均、简单加权平均(或采用其他可行方法)得到一个综合值,然后再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类型差异划分和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划分,从而对各个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重新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研究,以便相互验证。如果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且互相补充,则证明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可以揭示和反映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大小、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高低和区域差异程度的大小,并使综合评判结果更具说服力和解释力,实现对客观投资环境现实的科学认识。

收稿日期:2002-01-16

【参考文献】

[1]  王慧炯,闵建罗.中国的投资环境[M].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出版社.1987.

[2]  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4(2).

[3]  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投资环境的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

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共同前沿;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区域差异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从我国环境治理投资的总体情况看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环境保护投资的总量还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投资的运行效率持续低下。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对资金的需求量都非常大,环境治理投资资金受到制约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提高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更好地实现污染治理,是目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而这需要科学地测度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

二、文献综述

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国外,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效率主要使用均匀污染法和投入产出数学归纳法[1]。均匀污染法在确定环境保护投资最优规模时的重点和基础是找到环境保护投资的边际治理成本和环境污染的边际损害成本,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找到这两种成本相等,限制了均衡污染法在现实中的应用。投入产出数学归纳法是对经济—环境在结构上的相互关系、活动状态进行明确分析,结合社会有限选择和扩大了的消耗可能性,确定综合平衡调整中环境保护投资的最优规模。艾里斯—尼斯模型建立在质量守恒定理应用基础上,其将经济系统物资应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划分为一个重要类别方面作出了首创性研究[2]。维克托对艾里斯—尼斯的理论研究作了许多改进,为了计算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划,建立了加拿大经济的经验模型。在国内,研究重点集中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治理投资进行定性分析并主要使用DEA模型对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如冯健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供给角度剖析了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的存在,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及治理不足的成因[3]。杨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村环境治理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4]。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定量分析研究中,从研究对象上主要分为两类:产业污染治理效率评价和区域污染治理效率评价,多使用CCR、BCC以及超效率等DEA模型进行运行效率、相对效率、静态与动态效率和影响因素分析。如袁华萍通过构建DEA-CCR模型对中国2005—2010年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进行DEA视窗分析[5]。兰明慧使用环保投资优先增长模型及DEA—CCR模型,分别对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运行效率及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相对效率进行实证分析[6]。陈雯采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来研究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静态和动态效率[7]。戴红昆利用DEA-C2R模型、BC2模型以及C2R超效率模型对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效率进行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评价[8]。王兵、罗佑军运用基于RAM的网络DEA模型对2001—2010年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影响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9]。王俊霞、王荣采用DEA-TOBIL两阶段模型法,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10]。刘冰熙等借助修正后的三阶段BootstrappedDEA方法,对我国29个省份2007—2013年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去除外生变量和随机变量的影响后,我国各地市环境治理效率普遍呈现波浪形发展规律,但出现日趋恶化的趋势[11]。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学者采用多种DEA模型来分析环境治理投资效率,但研究思路大都将所有省(市)基于统一的前沿面进行效率测度,并没有考虑区域发展基础、区位特点等个性因素,即忽略了区域之间的异质性。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区域异质性特点,构建基于共同前沿的区域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12—2014年间我国31个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共同前沿模型

在传统的区域环境治理投资效率DEA测度中,并未考虑各区域的地域限制、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因素,认为不同区域是同质的,从而将各区域作为相同的决策单元,应用统一前沿面进行效率测算。但是,众所周知,各省(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倾斜程度等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严重依赖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先天要素,从而导致效率测度结果不真实。由此,借鉴Battes,O'Donnell对共同前沿模型的界定,将N个待评价区域划分为K(K≥1)个不同类型的组,X=(x1,x2,…,xm)为投入要素,Y=(y1,y2,…,ys)为产出要素,则第K个组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表示为Pk(x)={y:(x,y)∈Tk}。Tk为第K组决策单元构成的生产可能集,而Pk(x)形成的前沿面可以称之为区域前沿面,所有Pk(x)共同构成的前沿面称为共同前沿面。

(二)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以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当前完成环保验收项目投资作为投入指标,以工业废水处理量、城市污水处理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我国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四、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所取数据主要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2—2014)》等整理获得。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将31个省(市)根据经济带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群组,并分别在区域前沿面下和共同前沿面下测算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根据对表2的分析可得,2012—2014年我国整体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偏低,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为0.70,年度效率值变化趋于稳定,极差仅为0.04。从三大地带来看,东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除2012年低于全国均值外,其余年份都高于全国均值,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0.68上升至0.74。在东部11个省(市)中,北京、河北、广东三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一直处于有效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前沿面上,其余省(市)的效率值大部分在0.5到0.9之间,只有山东、天津两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一直低于0.5。中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虽然在2013年出现了下降,但是都高于全国均值,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是三大地带中最优的。其中,湖南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一直位于前沿面上,其余7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都大于0.7。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普遍较高,且省(市)之间差异较小。与东、中部地区省(市)相比,西部地区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较低,且一直低于全国均值,仅为0.61。其中,青海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广西、云南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始终大于0.9,其他省(市)的效率值低于0.5,占西部总数的40%。由此可见,提升西部地区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对于全国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具有直观作用。据对表3的分析可得,东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为0.80,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较高,且年度效率值变化趋势平稳,但各省(市)之间差距较大。北京、河北、辽宁、广东四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最高,效率值始终为1,上海和福建的效率值也达到0.9以上,除天津外,其余省(市)的效率值都在0.5以上。中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达到0.96,最小值也有0.91。其中山西、吉林等5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一直位于前沿面上,其余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也都大于0.8。可见,中部地区各省(市)的环境效率水平普遍很高且各省(市)之间差距不大。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为0.76。其中,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青海5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贵州、陕西、宁夏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较高,其余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都在0.5以下。可见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较高,但各省(市)之间差距很大。综上,在共同前沿面和区域前沿面下,我国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差异显著。总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在共同前沿面下和区域前沿面下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表现差异明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市)在共同前沿面下和区域前沿面下表现差异巨大。以河南省为例,在共同前沿面下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只有0.77,效率水平较高,但在区域前沿面下河南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均为1,一直位于前沿面上。而东部地区个别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在两个前沿面下的表现差异也很巨大,例如辽宁省、福建省、山东省。这说明我国三大地带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都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我国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虽然逐年增多但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污染源治理和建设项目环保支出方面存在明显过度投资现象,合理有效配置环保支出的能力不足;我国政府与其他各方面的配合力度不够;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监管长效机制的构建不完善等。

五、结论

本文应用共同前沿模型定量评估了2012—2014年我国31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主要结论为: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中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最高,东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水平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水平最低;从整体来看,我国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仅为0.70,且绝大多数省(市)在共同前沿面下和区域前沿面下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表现差异明显,说明我国整体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偏低。荫

【参考文献】

[1]谭志雄.我国环境保护投资运行效率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