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

高中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1.提升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需要教师注重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数学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将产生概念的背景介绍给学生,努力营造一个需要形成概念的情境,学生就可以自己将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完整地概括出来,并通过恰当的词语来进行表述.

2.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所启发

在数学史中,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例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刘徽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第七位有效数字.数学家这种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大有启发,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待挫折坚忍不拔,对待困难迎难而上,不畏挫折,不惧失败.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处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中,对人才的培养也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严格.目前而言,“应试教育”已经明显存在缺陷.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明显是被需要的,这时学会如何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许说思维是不可碰触的、无形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是一种能力,它不会戛然而止,它是一种会伴随我们一生的素质.

二、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讲述数学史,展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数学成就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巨大作用、数学家探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精神、思想方法的应用、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大厦建造伟大而精彩的历程.例如,在讲解完“合数”与“素数”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介绍.除此之外,教师应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时间,适当地减少考试以及机械的解题练习,而腾出一定的时间用于讲解数学史.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介绍曹冲称象的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欣赏数学美,展现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

数学美是一种抽象的美,能够体现数学文化,使人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是含蓄的、内在的、理性的,并且无处不在.在很多美好的事物背后都会隐藏着一些数学的奥秘.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公式、数学逻辑、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等的简洁美、统一美、奇艺美、对称美来陶冶学生情操,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例如,和谐统一美可以在相似三角形中体现出来.相似三角形,不论其大小,都被看作同一类几何图形.简洁美则在命题表述与论证、数学符号、数学逻辑体系中均有所体现.发挥数学的美学价值不仅仅是将其展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热爱数学.高中数学教师也应提升自身美学修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美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数学的文化教育的目的.

3.在问题情景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常常被枯燥而又复杂难懂的公式弄得苦不堪言.若是能在教学的时候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数学公式产生的背景,或从现实的角度阐述数学知识的现实经济意义,或是用图形等数学知识进行推导,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做到事半功倍.好比圆周率π,一个出现于公元前950年的数字,自有记载而来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我们现在知道的π的值已经是非常精确的估计值,但它的发展历程是非常坎坷的,从古至今,从国内到海外,从珠算到计算机,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求其估计值而努力,即使如此,数学家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学习的环境是广阔的,它不该局限于课堂.数学的学习方式也是灵活的,它不该局限于做题.老师们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演讲等形式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亦可在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丰富课余生活,同时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5.在研究下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

现在社会越来越主张和提倡独立和创新,鼓励人们大胆地质疑和探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它的开放性、创造性等独有的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们常借此方式来渗透数学文化.经过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会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思所想化为实际行动.这是一次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增值的过程.

三、总结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开展积极的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准科研的氛围和意境,同时有会增加实践过程和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帮助的。强调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教学在教学中应有的位置,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非贬低接受式教学的价值,评价则是在测量的基础上,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价值和意义

1.保持独立的探究兴趣

在准科研的氛围中突出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创新的数学品质和心理。

2.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数学素质的培养培养过程对于高中学生是必要的,它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独立的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要的锻炼过程,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梯度,设计探究题目

因材施教是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任何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教学都是失败的。学生只有跟得上老师的思路才能配合老师搞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基础、掌握教学大纲、熟悉教材,这样才能把握教学的中心,突出重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梯度、分散难点,设计合理的探究题目和内容,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师生互动,达到教与学的共鸣。

2.精讲多练

练习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唯一途径,目前学生课余时间十分有限,如果将练习全部放在课后,时间难以保障。另外,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堂训练,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很困难,一旦遇到的困难太多,就会选择放弃或抄袭。因此,精讲教学内容,腾出更多的时间做课内练习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找准教学梯度,使教与学不脱节,保证教学质量。

3.密切知识与物理背景和几何意义的联系

几乎每一个高中数学知识都有它产生的物理背景和几何意义,让学生了解每个知识点的物理背景可以使学生知道该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知道其用途;而几何意义则可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无论在知识的引入还是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都要与它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数学素质。

4.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要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由于不易把图形画出来,就不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手法加以直观化,致使学生难以理解,而数学软件有强大的绘图和计算功能,它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讲基本实验命令,更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理解微积分理论和概念的实验让学生去做,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例如让学生用数学软件做出图形来判断函数y=cosx在(-∞,+∞)内是否有界,并观察当x∞时这个函数是否为无穷大?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作图的方法和命令,而且还能真正理解无穷大和无界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可以让学生惊叹抽象的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富于直观形象,更加启迪人们思想的“可视化数学”。每一次课都选择两、三个这样的实验,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参考文献:

[1]李嫦虹.学生数学素质分析与评价系统的模型[J].泰山学院学报,2006,5:5-7.

[2]范有芳,高雪芬,周蔚.高等数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3.

[3]杨辉.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算法模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0:93-97.

[4]于坚.高等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4:23-25.

[5]王惠娟.研究生业务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及其数学模型[J].安徽工程学院学报2006,3:40-43.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渗透策略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蕴含的数学文化

首先,高中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尤其是中国数学文化。中国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数学文化也是如此。例如南宋时期的数学家就在其著作中记载了“杨辉三角”,可以用来求解二项式定理中任意正整数次幂的系数;齐梁时期的数学家祖提出“祖原理”,可以用来求解复杂几何形的体积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的数学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其次,高中数学蕴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西方数学文化同样历史悠久,数学家发现的定理和公式有很多。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例如意大利的数学家斐波那契在其著作《算盘全书》中就提出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在数学中的应用就非常广泛。高中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其他民族或国家、地区文化。例又如通常所说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印度人所发明的,后来传入阿拉伯地区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数学家・伊本・穆萨不仅创立了代数学,发明了许多数学符号,而且其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对80多例题有明确阐述。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高中学生认为数学科目抽象深奥,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科目的奥妙和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在数学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数学概念起源、数学家的趣事和数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等,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学科,发现数学学习的有趣之处。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会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而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纵观数学发展的历史,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思想在闪光。例如罗巴切夫斯基汲取“欧式几何第五公设”的精髓,开创了“非欧几何学”牛顿和莱布尼茨通过学习和借鉴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建立了微积分理论等。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学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1.在数学概念的理解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学文化的同时,需要注重从数学概念教学等方面入手。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古诗和成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的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在理解三视图概念的时候,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理解事件概念的时候,可以用“滴水成冰”帮助学生理解随机事件,用“黑白分明”理解必然事件,用“海枯石烂”理解不可能事件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2.在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在学生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还原数学知识发现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复数和数系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数学史,通过数学家思想的闪光,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究,感悟数学方程理论及数的运算规则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并体会其中存在的数学原理。数学教师可以在知识探索过程中,以充足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数学文化。例如在知识的巩固中,教师可以借助新旧知识联系、知识延伸和变式训练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实现渗透数学文化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数学史的选讲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史不但记录了数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而且记录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危机,体现了数学家不惧困难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史的选讲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华罗庚、苏步青和丘成桐等著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奋斗历程,让学生从数学家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原理和杨辉三角等中国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鼓舞学生学习的信心。

总之,数学文化是数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在高中数学教育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真正愿意学习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切实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桂霞.高中“数学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

[2]华凤.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浅谈数学文化的渗透[J].数学教学通讯,2013(31).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答:(一):2008年修改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的规范概括有如下六条: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通过本次继续教育学习我的理解如下:

1、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每个公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主动地发展。做有思想、有情感、有智慧的教育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各方面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终身学习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因为,教师的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从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看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无声的身教胜于言教,这是教育实践得出的结论。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亲切告戒教师说:“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如果教师善于身教,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举止中直接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获得“言教”的印证,从而产生对教师亲切感,增加教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否则,苦口婆心,效果不佳。

(2),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不做,一定要信守承诺!切不可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果那样的话,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会给学生树立坏的榜样,丧失“人师”的尊严。更为严重的是,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冈。

 (3),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所谓的以身作则,就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作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榜样。它是教育学生。取得学生信任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善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好榜样,那么,会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乃至学生终身难忘。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它是教育学生的关键,实践证明:无论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关心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校期间,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当教师得知后,应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3、多关心学生思想工作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有早恋现象,教师班主任给予合理的引导,大多数学生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平时多聊天沟通,使他们思想健康成长。      

二:“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举一个自己的数学教育与教研的实例来说明。

      答:(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使用,教材内容更新,以往大学内容放到中学教材中,在思想上如何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等等,所以现代的教育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终身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的职业素养和习惯。通过黄晓光老师的详细讲解我的理解如下:

1、终身学习看作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强则民族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良好的素质并不是表现在一纸文凭上,教师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只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2、教师要认识到勇于探索创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当代教师绝不能作为一个把知识装入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僵化的物器中的知识贩卖者,而更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智能力得到开启,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并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获得一种生成性的学习工具。这样,他们也就获得了自我成长的翅膀。特别是学生获得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素质后,这种素质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另外,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3、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老师要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做人,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能力,要求老师有很高的素养,要求老师平时多学习,多积累 学习是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增长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要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大脑,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在教学上才会有创新、灵感,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我自己数学教学实例

     爱是永恒的,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只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蒙昧,收获希望。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给他们一份特别的爱,那就是信任、鼓励和宽容。

    07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本以为学生是很好教的,而且只要认真的教,他们的数学成绩肯定都会很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成绩差我总是怪他们笨,甚至用了体罚的措施,但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但不长反而更差了,后来我像我们学校的几个有经验的数学老师请教,使我发现他们的数学学不好我有很大的责任。我认识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尽快融入到班集体中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当向后进生提出问题时,要给他们投向一种充满信任的眼光,当遇到困难时,耐心去引导,让后进生从心理上去掉心中的包袱,主动地接受学习,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我所任班级高三年级数学课教育。张凯在班里数学成绩较差,不遵守纪律,迷恋电子游戏。在课堂喜欢耍小聪明,在上数学课期间会说一些莫名其妙话,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想让教师下不了台。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基础较差,上进心不足,考大学的前途渺茫,对父母交不了差;家庭条件较好,父亲做生意没时间管教,零花钱从来不缺,从小养成了一种高人一等的心理优势。到了高三,想上进又一下子吃不了苦,受不了拘束。爱好广泛,常想在某些方面展示一下自己,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满足一下表现欲望,展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但在实际中又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手的。由此,导致了借上课大喊大叫或在课堂上耍几个小动作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作业经常不交,不完成。

一、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责备他,也没有鄙视他,而是给了他更多的"偏爱",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都是加倍的关心他、爱护他,平时多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有一次晚自习班里王楠同学病了发高烧,躺在自己座位上,张凯主动和班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把王楠送往医院得到及时治疗。这孩子虽然调皮但很热心肠,星期一下午班会后我独自找他谈心,我很诚恳地告诉他,老师想选你当数学课代表。他虽感到意外,但很高兴,马上说什么时候,你不记恨我吗,你不怕我成绩差、不遵守纪律吗?我说,老师相信你会改变的。在往后的课代表工作中表现得很认真、负责。每次少哪几本作业本,为什么没交上来的原因全写在小纸条上,清清楚楚。在数学课堂上我及时表扬了他的认真负责。张凯的劲头更大了,从此无一次顶撞老师,上课也专心听讲,成绩也有很大进步。平时班级卫生也积极参与,男女生寝室评比多次在校广播得到表扬。对他做一切给予肯定,你有很强组织能力,将来无论干什么都会有一碗饭吃。

二、要有耐心,我知道一个学生思想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次教育,一次谈话所能及的,而要靠多次,多方面一直反复的教育。对待张凯,我反复抓,努力找机会去关心他,其中我做到"三不":不急,不火,不粗暴;让他感觉到了学校的爱,教师的爱是永远的。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探究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 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学者,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数学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课堂是教学开展的主要平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它就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而高效课堂是促使教师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稳定提升的主要途径,所以,高效课堂成为整个教育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成为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一个相当棘手的话题。因此,本文就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提出几种策略。

一、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其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教学结果才会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与课堂产生共鸣,让他们能够触景生情,积极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比如,我在教学高一《集合与函数概念》这一章中“函数及其表示”这一知识点时,为了促使学生很快清晰地掌握完整的函数定义,我结合学生刚学过的《集合》这一章内容进行导入,首先,我借助有关集合的两个例题,让学生回顾与集合相关的知识,然后我根据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提问,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我们班50人中,每个阶段的学生人数都不尽相同,成绩分布如下,90——100分5人,80——90分12人,70——80人10人,60——70分8人,60——50分5人,40——50分5分,30——40分3人,20——30分0人,而20分以下2人,请同学们分别算出各个阶段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学《空间几何体》这一章时,为了促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空间集合图形,我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举了两个例子,如“粉笔盒”“电冰箱”“洗衣机”,而后再结合空间集合图形的结构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再让学生联系的亲身经历,谈谈他们所认识的空间几何图形。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很快地就走进课堂,融入教学,这对我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重视“问题”在教学开展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教学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作为整个数学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重要性,要善于“提问”.

1.在关键处提问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直接途径,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的最有利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精”问,问题要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切忌提“对不对”“是不是”“不是吗”等毫无启发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函数》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函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我通过“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函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注意提问的技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问也是一门艺术,有许多的提问技巧。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并灵活运用。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最好在关键处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脑。其次,提问的语言尽量简单、明了、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接受。最后,每次提问,教师都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切忌盲目地提问,无效地提问。

三、提倡学生注重预习

学习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每一个因素在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就高中数学这门教学课程的学科特点而言,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都很严。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也曾清晰地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必须倡导学生自主动手,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预习、习题预习。在文本预习中,学生要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并且通过分析、整理,能够掌握概念、公式的特点、规律,同时,在预习中能够针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作上相应的标记符号,方便在新授课中的学习。在习题预习中,要重点根据文中例题进行分析,总结做题思路以及格式,能够提前将文本相应的习题做一遍,并找出相应的重难点。

四、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改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的。数学是一门非常具有逻辑性和连续性的学科,对于高等代数来说尤为如此。所以在学生高等代数的学习上,更不能出现高中老师认为“这是大学老师该讲的内容”、而大学老师却认为“这是高中已经学过的内容”的现象发生。这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新课改所给高中数学中的高等代数带来的影响,改变是进步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二、新课改对于高中高等代数学习的影响分析

高中数学的新课改让学生们对高等代数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和了解,这对于大学所学的高数内容来看有很大的铺垫意义。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理论与方法、线性方程组理论意义、行列式在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矩阵与几何变换、欧氏空间与中学几何、向量的线性关系的几何意义、集合与映射等等,这些有关高等代数的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向学生们展示高等数学的学习思路和学习内容,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系统逻辑性的认识,从而充分的发挥数学优势,利用高等数学的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性和认识性。在中学代数里,多项式中的x只能代表数,而在高等代数里,多项式中的文字x可作允许的各种解释(如x可以代表矩阵、线性变换等)。再比如,线性空间中定义了一种加法运算,它可以是数的加法,多项式的加法,矩阵的加法。在高等代数中,由于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作为概念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定理,也一般是大量事实的高度概括。不管怎么说,高中数学为高等代数的许多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石,同时,高等代数也让高中数学知识在大学得到了深入的提高和延伸,并且有效地解释了许多高中数学没能解释清的问题,从这一点上看,高中数学的新课改对于运用现代数学的观点、原理和方法指导高等代数教学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新课改对高等代数学习有明显的有益影响,对于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融合,数学各部分的融合,几何概念和算术概率的融合,数学与应用数学的融合,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等,不仅在数学教育中,更是在整个现代化教育中为学生的德育和优育做好的由学习思维引发的德操思维的转化。当然,有利必有弊,高中数学的新课改也会给高等代数的学习带来一些弊端。由于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上所涉及到的高数知识凌乱而不系统,这会给高中学生本身的学习造成很大困扰。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高等代数的知识不讲来龙去脉、演变归纳,只是让人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这一点上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上对三角函数的内容大幅度减少了,学生也很难去求解,而在大学时,高等代数求解必须重新学习三角函数,对高等代数的学习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尽管课改还存在着不足和缺憾,但是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一定会变得更好,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启发思考。

三、结束语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7篇

二面角作为空间中最重要的角之一,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教材体系,都应当把它列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而教材对二面角的处理仅仅设置了1课时,给师生以一带而过的感觉。特别是对二面角平面角的作法,绝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难以掌握,所以当学生都无法找到计算对象时,就更谈不上去求解它了。另外,该部分内容又不容易自然地纳入向量方法体系之中。因此,建议增加关于二面角的例题。一方面,把二面角的求解与向量方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借此适当地提高综合推理的训练。因为空间中的角度(也包括距离)是立体几何中重要的度量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一定程度依赖于综合推理。正如课程标准中要求所说:“把几何推理与代数运算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要紧紧把握这个大方向,不能有所偏废。”

二、用向量方法研究平行关系的问题相对较少

教材中利用向量方法研究垂直关系的例题、练习及习题比比皆是,但利用向量方法研究平行关系的例题却为数不多。且不能很好地体现向量方法的优越性。

例如教材第30页例3,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用向量方法,反而更容易想到的是用相似三角形这一较为熟知的知识点去推证四边形EFGH与,平行四边形ABCD的各边对应平行,并且简洁易行。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第41页例5(该题用反证法也很容易证明),第79页参考例题2(该题用三角形中位线及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高线的知识也很容易解决),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这些题口给我们的感觉只是为了介绍向量方法,但却不能显示出向量方法的优越性。另外,在练习和习题中再很难找到用向量方法来研究平行关系的题目了。笔者建议,教材要让所选例题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在练习和习题中编拟一些利用向量方法研究,平行关系(包括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题目,来充分显示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优越性。

三、教材的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条理和完整

教材中,球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分别用到了教材中未出现的圆柱和棱锥的体积公式,而这些公式无论是对帮助学生理解球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对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方面,都是应当在本章中有所体现的,即使它们是被作为了解的内容。另外,用祖呕原理(这一原理的发现比西方早了1100多年)推导球的体积公式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建议可作为阅读材料介绍给学生,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勤奋学习的热情。总之,教材的改革是要对传统教材中的“繁难偏旧”进行改革,而如果把传统教材中精华的部分也舍掉的话,那肯定不是课程改革的初衷。

在中学阶段,向量方法被应用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尚属首次。以上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作为中学教材,它是要在全国进行推广和使用的。因此,无论是从它的权威性而言,还是从它的科学性而言,这些“小问题”都希一望引起编者的重视。相信,只要通过教师本着边学、边教、边改进、边完善的精神,中学数学教材的改革必将日趋完善,日趋成熟。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推出使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现行教材的结构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本文认为今后高中数学教材改革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教材应当适度提高对综合推理的训练;应相对增多用向量方法研究平行关系的问题;教材的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条理和完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改革建议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推出使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现行教材的结构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教材的使用上还会出现一些现行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教学时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保留传统优秀的东西,摒弃一些繁、难、偏、旧的东西,教学中时刻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与同行、与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自己的教学稳中有变,变中求现行,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研究几何的根本出路是代数化,引入向量是代数化的需要。”基于此,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下B),利用向量方法来研究立体几何问题,这给传统的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注入了一股现行鲜的气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作为解决几何问题的通法一一向量方法的威力。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教材中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现对其提出几点意见。

参考文献:

[1]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兼,黄翔,张丹.数学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

1、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的理论分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认识,同时也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单元与形式。它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者是充当指明实体、实践或者关系的范畴或者类的实体。数学史是各种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数学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们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有清晰的认识。不清楚数学史将让学生们失去许多重要的东西。现在有很多的高中生都不能够准确的叙述出圆周率这一概念,不知道“割圆术”是谁所创、内容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历史上数学计算方面的三大发明。就正如学生们所说的:“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数学史,也没有做过这些相关的题目,当然就会不知道。”当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够全部归咎于学生,在小学与初中时甚至是高中里,教师们平时的教学也与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数学概念教学就不能仅仅包含理论上的知识点,还应该包含有数学史。数学概念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数学概念的教学,要为学生们揭示概念所产生的背景与起源,从中了解到概念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们展示所学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那么学生就会慢慢的产生出对相关概念的浓厚兴趣,并希望能够追根溯源,并能够主动的去探知前人的认知历程,弄清楚整个过程,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而将数学史融入到概念教学中就能够让学生很好的了解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历史发展背景。

2、数学史融概念教学的案例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能应用到数学史,例如在以概念的同化方式开展概念教学时运用数学史。所谓的概念同化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通过定义的方式直接的给出概念,同时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能主动的去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学习并掌握概念。以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教学为例:案例1:创设认知冲突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篮球比赛前的情景,将学生们分为两个队伍,教师作为裁判,并想要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学生们的这两支队伍的进攻方向,准备了3根形状、大小相同纸签,在这3根纸签之上分别写上“1,0,0”这三个数字,让学生队伍中的其中一方队长在看不到纸签上数字的情况下进行抽签,抽到数字是1的纸签的一方拥有进攻的优先选择权,而抽到数字是0的一方则放弃进攻的优先选择权,并将优先选者权给对方。然后让学生们在组内思考是否应该接受这样的抽签方式?为什么?然后引出本课课题。接着带着学生们去追朔概率论的本源,从历史中了解概念。为学生们呈现出一段数学趣味历史:在1653年的夏天里,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与数学数学家在前往浦埃托镇度假的旅途中碰到了“赌坛老手”统计学家德•梅勒,为了能够消除旅途的寂寞,梅勒向帕斯卡提出了一个自己苦恼了很久的赌本分配问题:有甲、乙两个赌徒,他们赌技相同,这两个赌徒各出50法郎的赌注进行,每局没有平局,这两个赌徒约定如果谁能够先赢得三局就能够得到全部的100法郎的赌本。但是当甲赢得了两局,乙赢得了一局之后,由于天色已晚,两人都不想继续堵下去,但此时的赌本应该如何去分呢?将这段历史引述到这里史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应该如何进行分配才会显得更加的合理。学生们知道继续堵下去最多还有两个回合就会结束。算术方法:下一局如果乙赢了每个人将拿回自己所下的赌金,即是50法郎。如果不愿意继续下去甲应该这样说“我一定能得50法律,即使我下一局输了,也应该把这50法郎给我,至于另外50法郎,也许你得到它们,也许我得到它们,机会均等,因此在给我50法郎后,让我们均分另外50法郎吧”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而且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理解然后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继续这个未完的历史故事:帕斯卡与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费马都独自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在当时较为深刻而且到现在仍然是经常使用到的想法与技巧,并且为解决机会游戏的其他许多问题搭建起了框架。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利用了一个学生们常有的观念引起了学生们的认知上的冲突:抽到数字为0的纸签的可能性更大,不公平。这是学生们内心的想法,然后引入通过历史来为学生们呈现出概率论的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这两个过程很容易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概率”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而数学史中的那个赌徒分赌本的问题在将概率论中一些相关的知识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同时后面说道“帕斯卡与费马提出了一些在当时较为深刻而且到现在仍然是经常使用到的想法与技巧”,那么学生必然就会想要知道这“想法”与“技巧”的内容到底什么?进而激发出了学生们的探知心理,有助于后面概念教学的开展。

(二)数学史融入命题教学

1、数学史融入命题教学的理论分析

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指的是一个判断(陈述)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陈述)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当相异判断(陈述)具有相同语义的时候,它们表达相同的命题。主要讨论的是数学命题。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符号的组合叫做“数学命题”。通常用“p,q,r,s,t…”来表示,并且称为命题变量(变项)。对于无法判断其真假的语句,称为开(语)句。必须要注意的是形式逻辑专门研究判断的形式,而不管判断的内容,只从真值的角度研究命题的形式及各种命题之间的关系。但在数学中,既研究命题的内容,又研究命题的形式,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研究数学命题,例如在形式逻辑中,命题“如果1>3,那么1+2>3+2”是正确的,但是在数学中该命题却是错误的。数学命题因为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命题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数学命题的教学主要分为了三个过程:命题提出、命题证明和命题的应用三个阶段。根据数学发展的过程,数学史可以与这三个过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在命题提出中,主要有两种方法:

(1)直接向学生展示命题;

(2)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供研究、探讨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示引导,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独立进行思考,通过运算、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等步骤,自己探索规律,建立猜想和形成命题。第一种方法,则可以借助数学史来为学生进行展示,一个命题的出现是会在数学史上留下其独特的痕迹的,在直接展示前可以通过数学史为学生展示命题出现的背景以及具体的过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命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第二种方法中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可以从数学史中获取。命题引入后,教师的重点工作转向对命题的条件、结论剖析,探讨其证明思路。在数学史中有些前人的思想是很值得借鉴的,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史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证明命题的方向或者思路,给学生以启发。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都是包摄程度十分高的命题,应用它们可以解决众多的数学问题。同时,命题的应用又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因而,命题的应用是命题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此时为学生们呈现前人是如何应用这些定理、法则、公式来解决各种难题的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条思路。

2、数学史融入命题教学的案例

案例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收集等差求和公式相关的数学史内容,并对学生所收集的内容进行核实。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等差数列概念、通项公式以及等差数列的性质: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已知首项和公差项d则有:已知第m项和公差d,则有:

(2)等差数列的性质:在等差数列中,如果m+n=p+q(),那利用数学史创设情景,推导公式:利用“高斯求和”数学史小故事引导学生去理解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逆序相加法”的基本原理,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然后告诉学生在中国的古代文物与文献中有很多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内容,例如《周辞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等书中都有许多十分有趣的等差数列问题,接着利用《张丘建算经》中的第23题:“今有女不善织,日减功迟.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今三十日织讫。间织几何”。这个题目是利用“逆序相加法”来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求解。因此,线引导学生理解提议,教师对其中的“旧减功迟”、“讫”等词语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理解题意内容,并引导学生将此题转化为“一直等差数列为,”,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所必须的条件,例如这个题目中的n是多少等等。为了验证求等差数列的“逆序相加法”,可以线给出《张丘建算经》中的算法:“并初、末日尺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数列通项公式进行变形,得到,引导他们理解公式的意义。例题学习与知识运用中融入数学史: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在中国最早见于《九章算术》,而外国数学发展的早期也有许多人对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进行过讨论,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古代记载中选择几个问题进行必要的修改然后出示给学生进行公式的运用训练。例如“今有金捶,长五尺.斩本一尺,重四斤;斩末一尺重二斤。间金捶重几何?”(改变自(《九章算术》,均输章,第17题)该题主要是增强学生对利用逆序相加法推导公式过程的理解与对公式的运用,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字理解与转化能力。分析:数学史关于等差数列求和的内容有很多,教师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从中选取可用的素材与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整合。而且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必须要注意对数学史的引用时间,防止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对学生数学史观的影响。[8]同时在引用数学史时需要注意到将中外数学史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到中外数学体系发展的相似性。

(三)数学史融入问题解决教学

1、数学史融入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分析

问题解决是建立在概念与命题学习的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问题解决并不是简单的利用已学的概念或者命题的过程,而是一个会产生新的学习的过程。当学习者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或者是被置于一个问题情境中时就会去回忆先前已经掌握的概念或者命题,试图从其中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是方案。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提出很多假设并逐渐的去检验他们的可适用性。当他们从中找到了能够解决问题或者是与这个问题情景有特定关系的概念或者是命题时,他们不仅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还能够学会一些新的东西,进而能够解决相类似的问题。这个过程解题的过程中与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解决问题时会从简单的开始,而将问题解决之后就会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推广,找到其中的一般情形,或者是去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学生们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思维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方式运行的:

(1)理解题意,掌握题目中的问题、条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中需要区分出己知条件、关系以及需要求解的目标,并且分割为不能够再继续分割的最基本的部分;

(2)根据题意,提出解题假设与思路,并从中选取最优的思路或者假设来制定解题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条件与目标之间的本质连心,学生往往会进一步的进行比较,进而挖掘出一些更加深层次的因素,在经过组合后产生出新的因素,形成新的结构,并对各种原有的因素有新的认识,进而进一步的提出更为完善的解题设想或者方案;

(3)学生对自己解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讨论,并考虑对该结果的推广等等。数学家在解数学题时往往是这样的;

(1)先考虑最简单的问题,对简单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从题目中找出能够用于解题的条件,同时提出各自解题的猜想;

(2)对所提出的猜想进行反驳、验证,并最终将这些问题解决,他们解题的过程并不是以解这些简单问题为最终的目标,而是要从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逐渐的过渡到对问题的一般情形的解决方法,尽可能的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化,同时他们希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新的发现。数学知识并不是突然就产生形成的,它们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而且这些知识总是会不时的、反复的出现于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数学家则会有意无意的接触到这些问题的特殊情况,并明确的提出来,而后来的数学家则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并最终找出这些问题的一般规律。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都会引起数学家们的共同兴趣,不同的数学家就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产生出不同的解法。从学生与数学家的解题过程能够看出,整个过程与数学知识的发展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将最简单的问题解决后才是思考是否可以运用到更加广泛的地方,并进一步的找到其一般情形。或者是寻求对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根据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的一致性,将数学史融入到问题解决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将数学史融入到问题解决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策略,分别是:相似性策略、迁移性策略与连续性策略。相似性策略指的是通过对历史上的问题解决系统与现行教材的问题解决系统的相似性的考察,发现当前问题解决系统的内在联系以及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的方法。通过相似性策略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问题的解决系统中获得对当前问题的一些解题启示,有的甚至能够发现当前的问题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数学问题所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容易的提前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合理的引导来帮助学生们克服困难。相似性策略的重点在于能够深入分析历史与当前问题解决系统所存在的相似性与不同的地方,进而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心理学史迁移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迁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两种。而加涅则是将迁移分为了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其中侧向迁移指的是将已有的问题解决方法在新的情景中运用,纵向迁移指的是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规则来解决新的问题。迁移性策略其目的就是将历史上的问题解决系统中的原理与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从而产生出显示问题的解决倾向。科学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不同的时代会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问题。从数学史中不难发现,经常会有一位数学家就某一个数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发出了一系列的讨论与研究,然后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到最后建立起了一个相当的完善的数学原理。为了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思维,帮助他们能够全面的了解问题解决的完善的结构系统,可以从数学史上的一系列连续性问题的解决进程为线索,应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整体认知与理解。

2、数学史融入问题解决教学的案例

案例3: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利用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在接受国王嘉奖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要求:要求国王在64个方格棋盘上,第1个方格放上1粒米,第2个方格放上2粒米,第3个方格放上4粒米,第4个方格放上8粒米,……,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格放完。这所有的米就是阿基米德的奖品,让学生思考第64个方格放了多少粒米?一共有多少粒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知道,但是却很容易就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接着提示学生利用高斯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那种思想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讨论求解: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的结果:高斯那种首尾相加在这里已经不适用了,但是有以下的规律:1+1=2,2+2=,+=,…,逐次累加有:。问题变更,深入探讨:在古埃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一位妇人的家里有7间贮藏室,在每间贮藏室都有7只猫,每一只猫捉了7只老鼠,而每只老鼠吃都了7棵麦穗,每一棵麦穗能够长出7升麦粒。试问贮藏室、猫、老鼠、麦穗、麦粒等各有多少,总数是多少?(古埃及希古索斯纸草)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贮藏室、猫、老鼠、麦穗、麦粒分别为,。继续提问“是如何算出结果的?如果再多几项,例如是否还能算出?”学生们认为可以通过方程法来解决问题,即,所以接着推广到求分析:这个案例中围绕“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这两个环境开展教学,做到了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开始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在面对困难时,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不仅要能够模仿数学家去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的是要能够从数学家科学创新的历史范例中,去体会到活的数学创造过程;问题解决时则是层层推进,循序渐进。

二、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有关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与艺术修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要求教师有着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能够准确的为学生秒速各自数学史知识,并能够表述清楚数学史与当前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16]同时文字与艺术修养本就是教师们所应该具有的一项最基本的素养。在老一辈的数学家中,有很多的人都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水平与艺术修养。由高振儒主编的于2002年出版的《数学家诗词选》中,收入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100多人所著的380多首诗词,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苏步青(1902-2003),李国平(1910-1996)等人的精彩作品。而著名的数学教育家雷垣教授(1912-2002),精通音乐,他早年曾经做过著名钢琴家傅聪的音乐启蒙老师。从这些老一辈的数学家不难看出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但是对于普通的高中数学教师来说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课余的时间多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看看各自艺术展览,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与艺术素养还是必须的。通过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教师们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水平,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能够更好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让数学史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史要求教师必须对数学史有最基本的了解。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数学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人文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发展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数学史。数学史是人类史的重要部分。

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每一个新的概念的诞生,每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每一种思想与方法的发现,都与当时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密切相关,而并不是孤立提出的。这些概念、问题、思想与方法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都是当时的数学家们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思考出来的。它们的出现往往都会伴随着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的诞生。例如几何学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古埃及,几何学的英文geometry来自于古希腊语的γεομετρια,是γη(古希腊语中土地的意思)和μετρια(古希腊语中测量的意思)。因为最早几何学就是为了丈量土地的面积,以便分配土地而产生的。而三教学则是源自于古希腊的天文测量,勾股定理则能够以及“勾股术”,则是因为中国古代测量工具——勾股的制作与在实际的测量中的使用而产生的,等等。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联系上这些数学史上的生动故事,就能让书上的知识变得更加的丰满,让枯燥的数学公式变得生动,进而帮助学生将整个数学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现在新编的数学教材中已经考虑到了数学史的应用,在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课本知识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如果教师对这些数学史知识不了解,那么就不能够更好的利用教材为教学服务,同时还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虽然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数学史,但是多数都是述而不详,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材料都没有说到。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将这些内容补充完成,从而使得教学更加的生动、有效。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多多的阅读与数学史相关的专著和通俗读本,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现在较为全面的数学史教材主要有梁宗巨先生的《世界数学通史》和《数学史典故辞典》,李迪先生的《中国数学通史》等,教师们都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进行阅读。

教师必须具备运用数学史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数学史,那么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具备有效运用数学史辅助教学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生硬的运用数学史是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的。有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发现他们运用数学史之后,非但没有能够减轻学生们的负担、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反而还耽误了教学时间。于是这些教师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数学史对教学无益。FulviaFuringhetti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同作者对数学史作用得出的不同结论,并不是数学史自身作用的问题,而缘于不同数学教师对数学史的不同运用方式”。我们应该仔细的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有很多的数学教师认为:所谓的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就是为学生们讲故事、读史料。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这只是较为低层次的运用数学史。近几年来有很多的学者都认为应该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并认为融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显性融入和隐性融入。其中显性融入指的是教师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各种历史片段直接提供给学生。这种方式是当前大多数的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弊端,其主要弊端是很容易造成数学史与数学课程的相互独立。这种方式如果所引入的历史材料稍微具有一点难度,就会让学生感到原本就较为紧张的数学课堂变得负担更重,最终可能不是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而是让学生对数学的最后一点兴趣都消失殆尽。隐性融入则指的是教师根据数学史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让数学史变得适用于数学教学,并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领悟到数学史上各自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等。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是台湾由洪万生教授所领导的HPM团队。

(二)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将数学史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德育性原则。德育是当前教学改个的重点内容。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数学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从古到今,数学学科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辉煌成就,全部是这千百年来无数的数学先驱们前仆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贤们在做研究时的严禁态度与献身精神是我们这些后辈应该积极学习的,特别是祖国古代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更是我们所应该去积极弘扬的优秀文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秉着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心态,去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数学史来开展德育教育要远比用其他的方法更加有效

坚持趣味性原则。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而且枯燥乏味、难懂难学。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让数学课变得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就成为了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必须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则为我们提供了激活课堂的一把钥匙。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时,如果只是给学生们进行推导证明,学生也能够掌握公式,但是如果我们能将高斯计算“1+2+3+…+100”的故事融入到教学中去,那么就能够让学生们从小高斯的计算方法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激活课堂气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然、牢固的掌握相应的知识。

必须要坚持结合性原则。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总是会提前为每一个学期或者学年都会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也必须这样。我们必须要根据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内容,提前思考并安排好所结合的数学史,这样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对使用数学史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切记不能够盲目的、随意的插入数学史内容,因为这样有可能会使得学生感到茫然、觉得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坚持针对性原则。要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教师就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与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必须要明确在数学教学中中什么样的数学史内容才是学生们所需要的。必须要明白的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是为了启发学生们的思维、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不是要去研究数学史。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并不是大学中的数学史选修课,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必须要针对教材内容,同时还能够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数学老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习题正误,单纯的用“对”或“错”来评价学习思维,影响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也缺乏激励性。如果使用评语,可以弥补“对”“错”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多年来,给学生写评语似乎仅见于学生的学籍卡和学生手册,以及语文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的眉批与尾批。数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原来最常用的是“√”“×”,右上角打上一个分数,最后写两个字“更正”。近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些老师将批改程序改进为“√”“?”,右上角打上一个等级,最后写三个字“请更正”。改进后的批改作业法本人分析可能有以下好处,其一,“×”变为“?”,错是错了,给你点面子,或是留有余地,也许你的方法和结果与标准答案不一样,又怕埋没其创造性,所以以问号代之,也许你不对,也许我不对,也许我们都糊涂了,此法实在是一石三鸟。其二,分数变等级,这是估算法的实际应用,那么死心眼干吗,老师心里知道分数与等级之间的折算方法就行了。至于“更正”之前加个“请”字,这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本思想,更体现我们是礼仪之帮。我的分析,不是为了褒贬谁,我只是想,改来改去,我们是否少搞些形式主义,探讨些深层次的东西。用现在一句时髦话,“讲点别的”。

数学老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习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单纯的用“对”或“错”来评价学习思维,不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甚至,影响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何改变当前这种单一方式?我认为利用评语也许能弥补这些不足。评语是批阅作业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

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批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以下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利用评语指导方法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计算、观察、分析的错误时,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性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解题思路。特别是在解应用题及利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候,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不明确而产生的错误。这时,老师在边上写上那么几个字,如“先找准数量关系式”“采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你的简便法的依据是什么呢?”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提出思考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改正、找错,从而真正明白掌握该类型的题目。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

二、利用评语激发兴趣

恰当的评语,不仅能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对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不妨写上“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真聪明!你肯定还有高招,因为你是老师的骄傲!”表扬优生但也不能责骂较差的学生,相反,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付出了劳动”。“你准行,老师相信你!”这样带感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评语拓宽思路,自主创新

数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如果能在留意学生解题正误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的精妙之语,给学生以点拔,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特别是“一题多解”的应用题,利用评语,“解法多,方法妙”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性,对“一题多解”有的同学只用一种方法的,则写上“还有其它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如将任一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六个三角形,应怎么分?分析与解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六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六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三角形的某一边六等分,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结起来即可.批改作业时,我在“勾”的旁边写上简捷的评语:“你还有更巧妙的解法吗?”通过评语启发,学生思若泉涌,相继列出另一种分法。这时,写上“你真棒,有创造性!”的评语,学生看了高兴,还对前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真正激起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四、利用评语,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作业的评改,不能只停留在判断正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实践

一、分层教学理论概念探析

分层教学理论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能够弥补以往的教学方式无法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性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理论的提出对于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二十世纪初期,分层教学的理论被提出,这种教学理论倡导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得处于各个水平阶段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水平。有些人认为,一些学生无法取得良好成绩主要是因为智力的原因,但是美国的一位专家却不认可这个原因,这位专家认为这些学生之所以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是因为他们没有获得适合自己的教学条件以及环境,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的原因,分层教学理论也就这样出现了,这种理论的出现也主要是为了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环境以及条件,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和提升。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分层教学的方式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发现,如果不能按照学生的具体水平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那么所获得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以往的一锅端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的不均衡性是缺乏关注的,同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能力都看作智力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定义,这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学生之间的各个方面的差异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直按照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数学水平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是符合客观需求的,同时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对于所有学生的教学有效性。

二、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条件

首先,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应该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家长以及观察和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水平、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情感进行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把原因说清楚,让每个接受分层教学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分层教学是对自己有利的,使得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提升,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数学水平、数学成绩以及态度来自主选择学习层次,教师根据学生所进行的选择结合自己对于学生基本信息的了解以及学生的潜力和心理特征等方面,把学生按照2∶6∶2的比例分为三种层次,在分层的过程中,也要制定必要的发展目标和基本目标,并且要根据班级内部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灵活的调整。

三、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人文素质

数学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其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当见之于人. 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数学教育的价值首先应当从人的发展方面去衡量,中学数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但是现行的数学教材所罗列和陈述的只是作为结论的知识,并没有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更没有展示数学家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历程,从而大大限制了数学教材的育人功能. 数学教材的处理应当深刻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 那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教材处理,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挖掘人文知识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介绍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丰富的历史文化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数学文化”增加为新的学习内容,这将大大改变目前数学课程枯燥乏味的现状,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渗透.

首先是数学史. 数学史是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了解自己这门学科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理论体系、思想方法和名人传略.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发展史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数学概念、方法、语言发展的历史道路的重要信息,它常常指示我们在学校教学中形成和发展这些概念、方法、语言的途径. ”同样,英国数学家格雷舍也说:“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确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数学史知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结合课本我们可以补充介绍许多数学史知识. 如集合理论的产生与集合理论对近代数学发展的影响,复数的起源与背景,自然数幂和公式的历史发展,帕斯卡对数学归纳法的贡献,尤其是我国悠久的数学历史和辉煌成就,如在学暅原理时补充介绍祖氏父子的生平事迹与数学成就以及圆周率在西方的历史境遇,在学项式定理时补充介绍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和《详解九章算法》,纠正历史错误(据考证杨辉三角最先的研究者是贾宪,故应更名为贾宪—杨辉三角,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在学习解三角形时可以介绍刘徽的《海岛算经》,学习数列时可以介绍《张邱建算经》等.

其次是一些其他文化知识. 比如在学习递推数列和数学归纳法时可形象地引入中国古代用以传递信息的烽火台来阐述递推过程,在学习排列组合内容时引入田忌赛马的故事来说明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在学习数列内容时引入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沈括与《梦溪笔谈》中有关数列求和“隙积术”知识的叙述(高中语文书本中收录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文章《雁荡山》),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向学生介绍“李约瑟难题”,即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的最后一节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中国传统数学为什么在宋元以后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传统数学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近代数学?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发生在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而是发生在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另外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古文”,以丰富数学课堂语言,增强数学课堂“文学味”. 如描述祖暅学习的专注程度“…当其诣徽之日,雷霆不能入”,描述祖暅原理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描述极限的“一日之棰,日去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描述圆周分割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描述锥体体积原理与公式的刘徽理论“邪解立方得两堑堵…”、“邪解堑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等.

二、重视数学美独特的育人功能

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重视开发数学美独特的育人功能应当成为全体数学教师的共识,数学美所包含的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奇异性、序列性、节律性等,无不在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揭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材处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数学形式的简单性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形式的简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简单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所要求的. 数学中一些概念、定理比较复杂难懂,我们应当从中归纳出最根本的特点,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比如“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一节,无论是判定的依据还是性质的结论都与交线有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垂直交线”.

2.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建模教学已被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列入教学内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教材处理应当加强数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比如利用对数计算预测2012年人口,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进行建筑物高度的测量等,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强化学习兴趣.

3. 数学结构的对称性和和谐性

对称就是整体与各部分之间的相称和相适应,和谐就是协调. 对称和和谐都是形式美的要求,它给人以一种圆满的匀称的美感,数学中的对称性和和谐性处处可见,教材处理时要加以充分利用. 比如三种圆锥曲线概念与性质的教学,要充分利用三者的第一定义的对称比较和第二定义的和谐统一.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文化教育;解决对策

文化教育也是高中数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同样对数学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文化教育缺乏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们很少会展开数学文化教育。

一、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缺失现状

高中数学文化教育在现行的高中数学教育中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都曾深入研究过数学发展史和数学文化,但是在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教师却并没有把自己所学到的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主要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高中学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高考,数学教师直接跳过了一些高考不会考查的内容。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展开更多数学知识的传授,但却对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产生了影响。大部分学生仅仅把数学作为高考的敲门砖,他们并不了解数学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学习数学知识所能够带来的巨大影响。数学文化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学习兴趣,从长期来看,这是不利于高中数学教育的顺利高效开展的。

二、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教学目标导致数学文化教育被忽视

数学文化教育应该是高中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当前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将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文化教育并不重视,在讲解到文化教育环节时往往一带而过,并不会展开精心设计和深入教学。教师们未能认识到文化教育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最终导致数学文化教育被忽视。

2.教师在课堂中占据课堂核心地位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教学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并不关心学生的需要,教师认为学生们只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学习过程就能够取得好成绩,他们会传授给学生大量的解题方法,并安排学生反复练习习题。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只是掌握了外在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在短时间内对学生提升成绩是有帮助的,但却人为地制造了学生发展的瓶颈。

3.教学评价体系过于陈旧

现行的高中数学评价体系非常简单,教师会设置不同难度和不同题型的数学考卷对学生进行考查,最终的评价方式就是学生的分数,教师只看到学生成绩的变化,却看不到学生内在思想的变化。教学评价从未发生过改变,陈旧的教学评价体系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最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内容。数学评价体系应该包含更多内容,特别是数学文化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价值取向等进行考核,保证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学习实现全方位发展。

三、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缺失的解决对策

1.教师转变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

在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数学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文化教育。教师应该顺应这一要求转变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数学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和逐步渗透,教师要坚持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使得数学文化教育真正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一部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将文化教育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既不能忽略文化教育,也不能够急于求成,并根据教学目标捋顺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中的各项内容。

2.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丰富高中数学教育

在过去的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仅仅讲授各种数学知识,例如基础概念、解题方法、易考知识点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已经使学生陷入麻木状态,数学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数学文化教育可以使数学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的来源及发展,通过数学历史、数学人物和数学思想教育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通过数学文化教育促进数学知识的传授,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来辅助数学文化讲解。

3.改变评价策略,注重文化考查

在现行的高中数学评价体系中,主要考查内容都与数学知识有关,基本没有涉及数学文化的考核。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改变评价策略,在评价过程中加入更多的文化评价内容,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考查,通过评价策略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思路的转变,使得学生对数学拥有更多兴趣,并积极学习伟大数学家的数学精神,勇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去获取更多数学知识,改变过去成绩定高低的评价方式,这对于后进学生转换也是非常有利的。高中数学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缺失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及数学素养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路,采取有效对策应对并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数学文化教育。

【参考资料】

[1]秦瑜.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J].知识经济,2015(24):137+139.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13篇

数学思想方法总是蕴含在具体的数学基本知识里,处于潜形态。作为教师,应该将深层知识揭示出来,将这些深层知识由潜形态转变为显形态,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明晰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层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新旧知识的对比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解题思路的思考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此时提高学习效果,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讲到人教版职业高级中学数学第一册(上)第60页“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学生思维往往容易出现“混乱”,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函数没有反函数。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映射是函数(课本第50页),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函数的定义,从而推导出在定义域和值域间只有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于是在第64页习题2。4中求y=x2(x≤0)反函数时能否把条件x≤0去掉,结论当然是不能,如果去掉,则给一个y值时,就不是一个x值与其对应,不是一一映射,就没有反函数。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我们也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例如:在铁路的同侧有两个工厂A、B,要在路边建一个货场C,使A、B两地到货场C的距离之和最小,问货场C应在什么位置?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它数学化,即用到建模的思想,然后利用RMI原理,即关系(relationship)、映射(mapping)、反演(inversion)0思想来进一步求解。

所以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

实施创新教育是时展的需要,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数学教学中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我们用以下的一个例题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设A1、A2是一个圆的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P1P2是与AlA2垂直的弦,求直线A1P1与A2P2的交点的轨迹方程。这个习题是以A1A2为x轴,线段A1A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出圆的方程,建系设点后,分别求出A1P1、A2P2直线的方程,然后解方程组得二直线交点的坐标、再消去x1、y1,得轨迹方程。

从这个习题的特征出发,对其作适当引申、推广、探索、创新,寻求一般规律。对这个习题作如下的变换、创新:

研究性题目1:将习题中的“圆”换为“椭圆(a>b>0),A1A2为长轴的两个端点,则直线A1P1与A2P2交点轨迹是什么?

研究性题目2:将习题中的“圆”换为“双曲线”(a>0,b>0),A1、A2是双曲线的两个顶点,则直线A1P1与A2P2交点轨迹是什么?

研究性题目3:已知F是抛物线(p>0)的焦点,A为准线与x轴的交点,抛物线弦P1P2x轴,则P1F与P2A的交点位置如何?

经过学生的讨论,推导,研究性题目1的交点轨迹是:双曲线;研究性题目2的交点轨迹是:椭圆;研究性题目3的交点就在抛物线上。通过以上题目的研究,让学生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找到求交轨一类问题的一般模型,以及求解中的方法、规律。通过上述研究题目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培养这种创新数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分析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三、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3]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主要是通过开放题来实现的,数学开放题具有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数学观,提高数学表达能力等多种教育功能。由于在开放题的教学中,学生是以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因此,学生不再是“装”数学,而是“搞”数学,这就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去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尽管两者完全不同),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比如,有两个二面角,它们的面对应平行,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试说明或证明之。策略:隐去结论,让学生猜测,并检验。

例:直线y=2x+m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直线AB的方程。(要求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学生们补充的条件可能有:已知|AB|=m;若O为原点,∠AOB=90;AB中点的纵坐标为6;AB过抛物线的焦点为F,等等。

所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公式,抛物线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

通过开放题的形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在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4]

职业高级中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深刻改变了职业高级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

由于呈现方式的限制,传统教学中“映射”这一概念多数是通过有限集来建立的,即使用到一些无限集的例子,也是离散的整数集或其子集,对于区间这样的数集之间的映射尽量回避。然而“映射”概念的给出,主要是为了导出函数的概念。在多数情况下,函数是区间到区间的映射,这就是说,学生认识映射的

过程与理解函数的概念过程是脱节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条线段MN上的点组成集合A(无限集),以这一线段为直径的半圆上的点组成集合B(无限集),集合A与集合B哪个集合的元素多”,估计多数学生会说集合B的元素比集合A的元素多。如果你否定这一结论,估计学生会跟你“理论”。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两个无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自然只有将比较两个有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用到这里来。

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解决此问题比较困难。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如下的学生活动情境:让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图一,图中PRMN,拖动线段PR,保持垂直关系不变,观察半圆上的点P与R的对应关系。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线段MN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A到半圆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B的映射。这就回答了刚才的问题:不能用判定两个有限集的元素多少的方法来判定两个无限集元素的多少。

在图二中移动线段PR,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点R的横坐标的集合A(区间[0,3])到点P的纵坐标的集合B(区间[0,2])的一一映射。它说明“无限集可以跟它的一个真子集建立一一映射”,而对于有限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无限集与有限集最根本的区别。

一、更新观念,变主动为被动[5]

以往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教科书为准绳,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而对“课程论”研究甚少。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比较被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反正弦函数”概念的教学,按传统的教法,学生只停留于死记概念,至于为什么要在区间上研究这一概念,很少有学生主动去思考,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提出一系列与“反正弦函数”概念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通过看书和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理解了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概念来龙去脉的教学方法,不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兰珍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思想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5期

[2]程基石例说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数学教学通讯2004年2月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欧林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

摘要: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数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数学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1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58 [本刊网址]http:∥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模型、结构形式、数量关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同时,数学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极高的人文价值。数学家郭思乐说过,“数学教育的根本意义,是在于发展人类自身”。因而,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还要重视数学教学的人文精神,要将数学知识教育与数学人文精神培养完美结合起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数学人才。

一、高校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应具有的基本品质、基本态度以及发展程度,它是与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等相对应的价值范畴。人文素质体现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与“人生哲学”,是人具有的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以及这种知识系统所反映出的精神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等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人生修养、内在气质等。高校数学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念与数理统计》等,这些课程是理工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精神、数学审美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

第一,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泛滥,教育偏离了传播文化、开启心智、引人向善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等被忽视,学生的精神生活、道德信仰、个性特长、人格理想等被漠视或践踏。数学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被扭曲、被异化、被的“命运”。比如,许多高校将数学教学变成了知识学习、习题演练、考试训练的机械过程,忽视了对数学精神的挖掘,也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导致许多学生“谈数色变”,对数学课程毫无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不知道学习数学有何意义,也不知道数学课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何帮助,只是为了考试及格、挣考分而学习,根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在高校数学课程中,人文素养既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也不是考试或考查的知识点范围,因而,许多教师将人文素质培养看成了可有可无的教育内容,忽略了人文素养教育。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数学课程和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比如,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所写的,“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借问此壶中,当有多少酒”,该诗歌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样的例子在高校数学教材中数不胜数,有待数学教师的发掘和运用。有些教师认为,数学课程比较难,能够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方法已很不容易了,无暇顾及人文素质培养。此外,许多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是文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数学课程并没有什么联系。比如,对于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家故事,“数学王子高斯因为拿错作业……画出一个正17边形”,许多学生对此一笑了之,并未认真体会故事所蕴含的数学精神与数学意义。

第三,学生缺乏数学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强、逻辑性强、枯燥难懂的课程,许多大学生缺乏数学兴趣,不热爱数学专业,不愿上数学课。此外,由于高校对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宣传不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不愿选择数学类课程为选修课,不愿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调查表明,仅有42%的学生表示能够听懂数学课并且对数学课程有兴趣,仅有12.3%的学生能够说出十位伟大的数学家,有9%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数学课程,有1.5%的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可见,学生对数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二、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一)渗透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的功利性与实用性不断凸显,导致学校教育的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导致许多学生精神空虚、缺乏信仰、心理失衡,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盲目崇拜奢华生活。这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应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将科学发展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数学科学源于现实生活,也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浓缩,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但能使数学教育更生动、更形象,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社会意义、内在价值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渗透人文教育是改善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数学精神是理性主义、逻辑思维的集中表现,正是这种数学精神使人类的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第二,有利于改善高校数学教学效果。数学有着逻辑性、抽象性、严谨性等特点,需要用缜密的数学推理证明数学规律,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学现象,这些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种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脑力劳动。因而,许多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厌烦与抵触情绪,也导致高校数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有助于化解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第三,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数学是美的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它不仅有形式美、内容美、严谨美,还有语言美、方法美、逻辑美、创造美。同时,数学之美还在于对客观世界的精准描述与逻辑表达。数学家克莱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人文知识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创造数学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挖掘数学中的人文知识。数学不是纯粹的符号、数字和图形,而是包含和负载着丰富文化气息的科学。挖掘数学中的文化精神,既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能激励和鞭策学生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因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人文气息,让已经标本化的数学知识复活。如在讲解函数极限时,教师可以讲述大数学家柯西的数学思想:怀着严格化的明确目标,将无穷小或无穷小量定义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严谨而完整的体系;阿基米德在生命危急关头还沉浸在数学研究中;欧拉双目失明后还在坚持数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以至于他去世后许多年他的论文还在报纸上持续发表。

(二)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科学是人类创新思维的结晶,是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不仅蕴含着极高的人文价值,而且还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如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数学理论的创立、数学思想的发展等都体现了发展、运动与变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漫长的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以严谨科学为特点的数学源于生产实践,以客观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后又指导实践,其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策略,不仅为人类正确认识自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还扩展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数学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其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思维三元理论、高中数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人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强烈呼唤学校教育学科教学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学习和思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并且也学习思维本身。斯腾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一、斯腾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

思维三元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提出的,根据思维三元理论,思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分析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思维按不同比例合成的产物。擅长于分析性思维的人善于解决熟悉的问题,通常是学术性问题;强于创造性思维的人善于解决相对新奇的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采用独特的策略解决问题;长于实用性思维的人则善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具备三种思维模式的综合思维的人才,而不是仅仅重视其中某一种。当然,对于最具智慧的人,并不需要在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模式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真实生活中的聪明意味着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而不是必须符合其他任何人对聪明所抱有的刻板定义。

思维三元理论不同于传统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侧重于学业智力的发展,重视分析性思维,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的智力发展和成绩表现,而思维三元理论不仅强调IQ式的智力,同时强调情境性智力,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思维三元理论认为脱离情境考察智力是不正确的,有时会的出极端错误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实用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但在学校中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思维三元理论强调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协调发展,健全人格完善智力。

思维三元理论也不同于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详细阐述了天赋的领域,而且在应用上,多重智力理论强调这些领域(如音乐的和身体动觉的)应该融入学校课程;而思维三元理论详细阐述了人类知识的用途,即为了分析的、创造的或实用的目的,思维三元理论可以应用在所有的学科和领域。当然,这两大理论也并不抵触,两者往往被结合起来研究。

二、应用思维三元理论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1、传统智力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传统智力理论内涵过于狭窄,把智力局限于学业智力,把思维局限于分析性思维,同时传统教育理念下把数学视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数学教学与评价包括考试,侧重于分析性思维能力培养及测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实际工作也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思维能力。其次,传统智力理论下数学教学忽略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跟现实不在于空间上的距离,更在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距离。比如,数学教学中的题目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而实际工作生活中真正的问题大多是结构不良的问题。所谓结构良好的问题,就是可以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决方案,而在现实生活中,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是无法列出这些具体步骤的,解题条件是复杂的,答案未必是唯一的。一个人适应解决结构良好的问题,未必适应解决实际生活中结构不良的问题。

可见,传统智力理论下的数学教学现状总的缺陷就在于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忽视思维能力的平衡性。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各有各的用处,不能相互替代,却可相互促进。每个人所具有的这三种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强于分析性思维能力,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有人却相反。过分关注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而忽略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造成分析性思维能力强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在学校中得宠而在实际生活中失宠,创造性思维能力强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强而分折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在学校中失宠而在社会上出类拔萃,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2、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因为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学生的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理性思维能力恰是一个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实际”的现实要求,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指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在思维教学中在三种思维能力上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三元理论的实践

1、数学思维技巧的培养

根据思维三元理论,每种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全面的发展。当教学和评价着重分析性能力时,就要引导学生比较和对比,分析,评价,批评,问题为什么,解释为什么,解释起因,或者评价假设。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创造性能力时,就要引导学生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展示,假设或预测。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实用性能力时,就要引导学生应用,使用工具,实践,运用,展示在真实世界中的情形。但不管三种思维过程如何高级和复杂,其背后的思维技巧只有一套。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从七个学习技巧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问题的确定,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要确定问题的存在,还要定义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数学测验中,答错的学生经常是因为他们确定的问题并不是题目中所包含的问题,而干扰选项却是这些错误问题的正确答案,于是他们按自己界定的问题选择了这些选项,于是答错了题目。二是程序的选择,要想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选择或找出一套适当的程序。学生首先必须确定从哪些地方可能找到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并排除那些无关的信息,再分析各种信息的可信度等。学生为了解答测验问题,必须选择恰当的步骤,以便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三是信息的表征,运用智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个体必须把信息表述为有意义的形式,这种表述可以是内部的(在头脑中),也可以是外部(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如果对信息进行了有效的外部表征,经常会提高问题的解决速度,比如在解数学题时画图,仅用符号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四是策略的形成,在选择程序和表征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形成一些策略,策略按照信息进行表征的先后,把一个个程序按顺序排列起来,形成步骤。如果步骤缺乏效率,那么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影响最终的成果。在数学测验中,运用普通的策略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花的时间就长了,要是稍微马虎一点,最后是对是错还说不定。聪明的学生会用一些创新性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要找到这些创新性策略,考生必须花很多时间在策略的选择上,而不是脑子里冒出一个策略,就盲目地采纳这个策略开始答题。五是资源的分配,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时间与资源都是有限的。执行任务时,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决定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时间分配给各个部分。时间分配得不合理,本来会很优秀的成果最终会变的平淡无奇。六是问题解决的监控,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随时留意:已经完成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还有什么没做。七是问题解决的评价,它包括能够觉察反馈,并且把反馈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执行任务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来源的反馈,包括内部的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外部的他们的看法。能觉察反馈,个体才有改进其工作和学习的可能。

2、创设情境,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思维三元理论非常重视情境的作用,强调在情境中培养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有很多种,可以采用照本宣科策略,或采取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或采用最适合培养思维的对话策略。这些教学策略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风格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生,只要适当,每一种策略都是教学的好方法。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培养思维最好的策略必然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现实的问题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自如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用中学,学以致用,这是思维教学的一大目的,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宗旨。

(1)创设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关系,解决数学在哪里,数学是什么,数学有啥用的问题。数学内容通过问题情景引入,强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数学的运用,从传统上数学课程内容的终端,一下子置换到了起点。以前是把知识学完了再应用,现在是通过用来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创设情境,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现代数学进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