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1篇

素质全面发展,健康积极开拓。

马丽 1965年生人,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实验中学教师。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1年获得教育学高级讲师职称,200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2004年参与编写了全国幼师教材――《学前心理学》,2005年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2006年承担了宁夏地方课程《成长教育》的编写工作。

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中学心理教育的深化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该课题已被评为国家优秀课题。目前,正负责宁夏回族自治区立项课题“银川市直属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2007年又参与部级重点立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马丽积极投入到教改中,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心理咨询个案材料,并将15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报纸上。在“八五”到“十五”宁夏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马丽一直承担校长培训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蕊 1962年生人,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会员,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市高考心理讲师团主要成员。

创建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并在河南省中学中率先引进并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将心理健康课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中,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在毕业年级的团体辅导中成绩突出。

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执教、辅导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多次获得省、市级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参与编写的校本课程《国旗下的演讲》获省级优秀奖;参加国家“十五”规划“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在学习方式转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研究》获得二等奖;《认知疗法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初一新生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等论文分别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王国香 1969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校心理教研组长,青岛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组长,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培训师。2006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积极带动同行和心理兼职教师钻研业务,多次承担学校和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设省级公开课《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节,市级公开课《帮助学生考出最好的自己》一节,市级优质课比赛中《生涯规划》获市一等奖。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原理,持续开设班主任心理沙龙,在2007年5月的“青岛市心理辅导工作现场会”上,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参与设计、实施省级教科研课题两个、市级课题一个。公开13篇,其中《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和《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均获省一等奖,《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在部级核心刊物《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发表,作为国内开创性研究成果,被多项相关研究引用。主编教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生命教育》、《牵手心灵》等书的编委。

王俊梅 1974年生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兼任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

近年来,主编及编著《告诉你想知道的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五十余部,发表文章《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互联网络的探讨》、《和孩子“谈情说爱”》、《构建学习型教师团体的策略》等四十余篇,参与并主持省、市、校级课题多项。在教学上,授《友谊的真谛》、《打开朦胧的心结》、《奇妙的心理暗示》等课,多次获省、市级一等奖。在咨询方面,曾辅导过的学生达几百人次,尤其在考试焦虑方面成效显著。业余时多次做客大连电台、电视台《教育百分百》、《我爱健康》等节目。

在教学方面,经历了力求总结出统一的教学模式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认识过程。其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学生活动、愉快热身;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开展讨论、寻找答案;教师总结、深化主题;心育活动,反馈强化。

王海霞 197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育才中学心理辅导教师。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中心初中组组长,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学生心理》特邀心理辅导教师,全国心理“辅导之星”。

王海霞擅长班级心理辅导、团队培训。2004年《支起心中的杠杆》获青岛市优质课第一名,2006年《做情绪的主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心海导航》校本课程四册;副主编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一下册;参编山东省生命教育教材《生命科学》。论文《用双手撑起一片天》获全国一等奖;《团体辅导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管理情绪 享受人生》等八篇获省级一等奖。参与“对初中新课程、新教材试验的探索与实践”市级重大课题研究,负责“初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

坚信“带来阳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王海霞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咨询事业,一直不懈努力给学生带来阳光,享受心灵上的共同成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海霞致力于营造平等和谐、接纳鼓励、引导启发、体验感悟、尊重个性、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助人自助的心理氛围。

田红芳 1976年生人,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开元小学副校长。

在课题方面,以邯山区总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龙头,带领各学校确定子课题,从学生心理品质、学习、生活各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使全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在课题的带动下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

她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及时恰当的评价和平等和谐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是优化学生心理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于是提出了“实行柔性管理,经营健康班级”,倡导将企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引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尊重学生个体需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营造愉悦、平等、宽松、无压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性情自然流露、人格健康发展。

田红芳先后有13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她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要想使自己耕耘的土地上“多收三五斗”,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汗水。她先后获得邯郸市优秀教师、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邯郸市优秀教研员、邯郸市优秀团务工作者、邯山区十佳教师、邯山区百名标兵、邯山区三八红旗手、邯山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邯郸市五四青年奖章、邯山区三等功两次。

刘春柳 1974年生人,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重庆教育学院优秀函授教师。2007年兼任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及三峡片区负责人。

撰写论文数十万字,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主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漫谈新教师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与技术》等十多个专题讲座,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设计《走进花季――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历经风雨见彩虹》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并深入部级贫困山区大巴山腹地的中小学亲自为教学一线教师上观摩课,指导的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多次获得重庆市级一、二、三等奖。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主研工作,负责指导全县心理健康教育的17个子课题。独立撰写的论文《打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品牌,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山乡特色》在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大会上主题发言。科研成果《论教师价值观的改变》获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春柳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为女流,当巾帼不让须眉,求索之路,生无所息。

刘葱 1974年生人,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教师,初三年级组组长,学校心理咨询师。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江西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

多年从事中学政治教学工作,担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上,被聘为南昌市中小学教学指导中心组成员,江西省“送教下乡”优秀教师。经常承担省、市级示范观摩课教学和期中、期末考试命题工作。在工作中,连续多次获得“优秀年级组长”和“优秀班主任”称号。

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周固定时间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来访,为学生排解在学习、与人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扰。开设心理信箱“飞扬信箱”,并长期在“课程导报”上刊登,为学生提供了袒露内心、宣泄烦恼的机会。在本校及其他学校举办多种心理讲座,有面向学生的、有面向老师的、有面向家长的。针对学生的有如何排解考试焦虑、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等,针对老师的有面对职业倦怠、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等,针对家长的有做孩子的朋友、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等。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等。此外,撰写心理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或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孙秀莉 1976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教育硕士。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黑龙江省心理学会会员,哈尔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曾经师从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专门学习团体心理咨询。

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规划项目“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撰写的科研论文《关注心灵施暴》、《首先你是健康的――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等文章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奖励,并在《哈尔滨教育》、《教书育人》、《青年教师》等杂志发表。编写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语之约》现已公开发行。

在实践中能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实践了不少有意义的团体心理辅导。现在学生的团体心理训练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心育品牌,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独具特色的“心灵小天使”(心理课代表)一直在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成长记录册”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平台。工作七年来,不断成长和进步,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孙雪玉 1963年生人,天津市复兴中学心理教师。

擅长人际沟通与交往、学习潜能的开发、情绪情感的提升、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等发展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有大量成功的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在心理教学和咨询辅导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2007年担任天津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学困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培养的调查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自2006年起在每年的校园文化节期间独立筹备、策划、组织大型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及校园心理剧的展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孙雪玉多次荣获全国及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主要成果有:2006年《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辅导对策》和《一个高三厌学问题的咨询辅导》,获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评比二等奖;2007年《强迫心理倾向心理咨询辅导个案》获天津市 “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一等奖;2007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困生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实践与分析》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7年在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论文、刊物、课件共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九个。

吴琼 1969年生人,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五中学心理健康教师。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探索出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心理讲座、开展咨询活动、融入集体建设、课题研究理论提升、渗透各学科教学等,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框架。

在课题研究方面,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家庭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2004~2007),研究成果获一等奖。参与铁力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获市级二等奖。吴琼还多次在省市开展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多次在大会上交流展示。2007年在教育部规划课题“边疆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子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中,《众人拾柴火焰高》获部级心育优质课;《“融”、“容”二字筑心桥》在中国教育学会心育课题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会上,被评为渗透课类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外,吴琼撰写的多篇研究论文在部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李月芝 1964年生人,北京市大兴区第五中学心理教师。大兴区心育先进工作者,大兴区骨干教师。

大兴五中在心育方面起步较早,为了使学校的心育工作得到延伸和发展,李月芝注意在教材教法上选择突破口。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心育教材和教学教法。如针对高三年级的团体辅导讲座,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应对考试压力。此外,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积极采用多种形式,不仅有个别面询、电话咨询、回信咨询,还增加了网上咨询。同时,设计的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育课堂中运用心理测验、课件讲座、辩论会、录像、音乐、心理剧、讨论等多种手段,使每位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如,为了让学生们加强右脑的锻炼以及左右脑的配合,她精心编了一套“手操”,不但锻炼了大脑,而且增进了同学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

李月芝先后有六篇文章在三届“健康杯”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2004年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师高级研修班”现场作观摩课《探讨学习心理》。2005年为全区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作题为《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专题报告。2006年在区第五届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三优”评选中,获得课件三等奖。

李岚 1976年生人,江苏省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中学“新生代名师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骨干教师。

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九十年代以来,参与了七项重点心理课题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校园心理剧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编写了国内最早研究心理剧的专著――《校园心理剧》。此外,多年来对考试心理进行了实践研究,为广大考生及家长开设中高考心理讲座近三十场。

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参加过多次社会公益咨询活动。被聘为苏州市总工会女职工维权指导中心指导员、苏州广电总台生活广播网“阳光地带”特邀嘉宾、《姑苏晚报》“小荷名师团”成员、沧浪区社区心理矫治中心专家志愿者、友新街道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顾问,并长期担任《苏州日报》“辛菲热线”栏目的特约撰稿人。

历年来,被评为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先进个人、苏州中学优秀德育工作者、苏州中学教学能手。发表文章五十多篇,十篇论文在全国及省市获得一、二等奖,参与编写心理教育著作共五部。

李远 1969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兼职教研员。

2001年9月开始在金尚中学执教心理课并开展学校心理咨询等工作,成为厦门市第一位专职的中学心理教师。

李远编写福建省第一本中学心理校本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目前全国有几百所学校以此为教材或参考书。2003年首开厦门市第一堂青春期性教育观摩课《当花季到来时――性仪式的觉醒》。2002年至2006年期间,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共获得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 项、三等奖一项。

李远主持参与多项部级、省市级课题,如“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研究”、“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调查与研究”。由她主持的部级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调查与研究”的子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自卑心理的调查与研究”等获各方面的肯定。

李远认为青春期教育应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不是中学阶段的专利。为此,她给学生、家长、教师作了多场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讲座,反对性教育无师自通论及性教育是教唆论,认为老师或家长应该与孩子大方自然地谈性,提倡青春期性教育要做早、做好,要以健康正确的知识代替不健康的知识。

李海燕 1973年生人,现任教于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北京教育学院助教,北京教育学会会员。

心理课《是墙还是桥》荣获2007年北京市心理健康示范课一等奖,入选北京市好教师视频课堂。2007年4月参与北京市“十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骨干研修项目;担任市级研究课题“亲子沟通”,研究论文 荣获三等奖。除教学外,李海燕还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家庭治疗等工作,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2003年撰写的论文《合理设计写作活动提高英语写作兴趣》一文,在北京市基础教育“外研社”杯英语教与学展示活动论文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2006年撰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鼓励策略对提高教学成绩的研究》一文,获得市级心理健康杯征文一等奖;2006年撰写的《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6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经“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和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委会检索、初审,入选《中国21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全文刊入。

李海燕的培训、课例、论文等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海燕教师专辑”。

杨红霞 1967年生人,广东省汕头市D滨职业技术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汕头市阳光心理咨询热线和蓝天义工心理咨询辅导老师。

主持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研究重点课题“教师关注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撰写十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期刊上发表,获国家、省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取得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A证”、“B证”证书,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教师。

杨红霞一直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谈心坊”工作,注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示范,时时教书育人,累计心理咨询课六百节以上,个别咨询人数近四百名。是汕头市八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心理、礼仪专业培训讲师,培训人员三万余人。杨红霞特别关注农村妇女心理素质,编写《汕头市农村妇女学校实用教材》,免费发放基层并为她们提供心理、礼仪培训。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杨红霞多次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曾获广东省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广东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一等奖,汕头市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汕头市优秀青年教师,汕头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

陆海涛 1960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陆海涛每周承担12~15节课的教学任务,每天下午课后为学生提供咨询。除了教学与咨询任务外,陆海涛还有多篇文章在各级比赛中获奖。《高一新生适应状况调查分析》获第二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山西省第二届课堂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获第三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关于阳泉市22所中小学(含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刘成福、赵之云、陆海涛)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陆海涛连续三年参与阳泉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教学工作。2005年编写了二十多万字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参与学校的部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能力”的专项研究。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业绩突出,陆海涛所在的阳泉一中成为“阳泉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许多兄弟学校纷纷来校参观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心理咨询水平得到了全市的公认。2004年陆海涛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5年被学校评为省示范高中建设先进个人。

陈彦 1980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中始终秉承“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个痛苦两个人承担就变成了半个痛苦”的服务宗旨,努力做到“多一份努力,少一份遗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拓与创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几年来,积极撰写论文,论文《浅谈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发表;教育案例《老师,您说“谢谢”了吗》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摇篮”――心理辅导案例引发的家教思考》等多篇论文在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等多篇论文在厦门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在“首届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专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辅导之星”。

实践中,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分别参与省级重点课题“优化学习心理 开发学习潜能”、区级课题“湖里区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区级课题“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几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组织编写了校心理健康教育文集《心海导航》。由于工作能力突出,陈彦还被评为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

陈艳 1983年生人,浙江省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2007年3月,《浅谈青少年自杀心理危机的干预》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辅导方案《生命的美丽乐章――抑郁心理的个案辅导》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一等奖;辅导方案《给自己一片广阔的天空》获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优秀辅导方案二等奖。

工作至今,本着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要,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奏响和谐的青春旋律”为主要工作理念,接待学生个案辅导上百例,为不少学生解除了心中的困惑与烦恼。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陈艳力求以课堂为主渠道,不断开发新型课件,在课堂中增加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以活动为载体,创建了“心灵氧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陈艳希望,通过努力,尽量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艳萍 1975年生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NLP专业执行师。四川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成都市妇联、共青团成都市委、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及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多个组织机构特约专家。

陈艳萍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十年。率先在成都市中小学引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首建“小组协作教学”模型,开创“‘1+1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陈艳萍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理念的传播。过去十年,大约为三万名全国各地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过咨询或演讲。

在课题、论文、辅导课研究方面,其主研的部级心理教育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辅导”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烦恼的故事――寻找内心的不合理信念”获2002年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获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与高一学生谈适应》和《孩子住校以后》发表于《心理与健康》;著有《讨厌的高考――高中学子心路历程与专业心理辅导》一书。

周兆伦 1970年生人,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学校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以“助人自助,自觉觉人”为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为终生追求,在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内容和操作模式等方面独树一帜。利用“以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题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整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形成了“搭平台普及推广,抓龙头入室登堂”的工作风格,在省市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作为科研课题“尊重平等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和“农村中小学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研究”主研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负责人,课题成果获“十五”课题部级一等奖、省三等奖、市一等奖。

二十多篇,其中获部级一等奖四篇。《高起点助推新境界》等12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库》等书刊上。创办学校心理协会刊物《心理论坛》、《托起心中的太阳》、《绿色心地》、《心晴》、《心灵之声》(获全国校报校刊评比一等奖)。参与编辑《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讯》。

姚立新 1966年生人,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毕业,2002年取得浙江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

参与编写的心理读本主要有:《初中生心理辅导》、《开启心灵之窗――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心理调适》等。研究成果主要有:《初中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浙江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2004年论文《区域提升初中教育整体水平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中小学教师压力管理的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完成专著《教师压力管理》;2005年“初中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获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第六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18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工作,接待来访学生和家长逾千人次。姚立新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学生需要成长,而成长中有困惑、有矛盾,他们需要关爱和帮助,这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由。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帮助和成长,也使她的人生变得更充实和丰满。

赵晓捷 1962年生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市卫生学校心理学讲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牙克石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会员。

赵晓捷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较早地提出了要“注重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1993年发表于《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995年全国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上的报告)。至今,她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余篇,专著两部,参编教材四部,参与部级、省市级课题六项,并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性心理教育交流会议并讲话。

赵晓捷于1993年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随即,带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当地林业管理局和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研究,很快受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经过六年之久的科学探索,基本上找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更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编写出了体系完整、内容简练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目前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空白,而且正在稳步地进行推广。

唐烨 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教育学硕士。黑龙江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黑龙江省第八届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自1995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哈尔滨市第一位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现在为高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高二举行每月每班一节专题讲座,为高三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教学形式力求多样、生动、亲切又有实效。

创造性地探索多种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组建学生心理自治委员会,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团体训练和心理游戏,并且鼓励他们将学到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寝室生活和班级管理中,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经过四批培训,如今高一学年的志愿者达到了120余人,学生热情很高,辐射面比较广。

在开展课题方面,唐烨参与负责两个部级课题,一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评为课题先进个人;一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高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研究”,此课题已经结题验收。主编了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部级课题的子课题一等奖。此外,唐烨还参编六本图书,发表文章近百篇,在省市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讲座近二十场,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高永金 1981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首师大桂林附中专职心理教师。广西心理学会会员,桂林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中心组核心成员,《中学生心理》杂志“特约心理辅导教师”,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辅导教师导师,桂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心理学科组考评专家。

现为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的应用研究”核心成员,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研究”核心成员、校级重点资助课题“民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组组长。

近三年来,高永金在《中国教育报》等近二十家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独著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走进象牙塔》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专著《中学生心灵自助丛书》(共三册),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高永金曾受邀到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荔浦中学、桂林市田家炳中学(四中)、桂林市十七中、桂林市十九中和桂林市全州二中等多所学校讲学。多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优秀心理辅导教师”,被桂林市教科所评为“桂林市优秀心理教师”。多次展示全省、全市的心理公开课、优质课。参加第四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荣获一等奖。

黄海燕 1973年生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网特聘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中心特聘讲师,陕西省心理学会碑林分会副秘书长。

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心理网特聘学习指导专家金洪源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治疗与潜能开发。曾先后接受过樊富珉教授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申荷永教授的心理治疗提高班、胡佩诚教授的“性心理治疗”、丛士的“精神分析”等若干个学习科目。

2006年被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先进个人。

2006年个案《我战胜了自己――阅读障碍》获西安市教育个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征集评选一等奖,同时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课件《情绪的认识与调节》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二等奖。2007年《特殊心理问题咨询案例――强迫性思维》获西安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二等奖。

彭玉华 1968年生人,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003年至2006年主持市级课题“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优化的研究”,从撰写开题报告,到指导教师开展研究,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006年11月在北京市“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德育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上代表怀柔区心育教师发言,介绍了心育教师在心理咨询室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专家和与会领导的好评。

几年来彭玉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近二十篇文章获国家、市、区级奖,如教学设计《人际关系辅导》获中央教科所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让我们成为好朋友》获怀柔区中学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示范课《情绪调节》的教案和课照被怀柔区德育网选用。教学设计《战胜考试焦虑》入选《辅导个案和活动方案》一书,论文《别开生面的班主任培训》入选《育德心篇》一书,论文《学生绘画的心理分析》入选《探索的足迹》一书。编辑《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和《红螺心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活动和阅读的素材。

因在教科研方面的优良表现,2004年彭玉华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3年6月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4年7月被评为中学心理高级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怀柔区中学骨干教师。

曾莉 196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心理学会理事,青岛市家长学校讲师团讲师,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兼高中部负责人,青岛市“名师公益课堂”教师。

曾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家庭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等称号。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论文20篇,并有多篇发表。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各一节,在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连年担任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讲师,应邀在青岛、济南、淄博、潍坊、威海、滨州、烟台等地作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六十多场次。多次应邀到青岛电视台、青岛交通广播电台做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的专栏节目。

任山东省地方课程《生命教育》(初中上、下册)的编委,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心路》编委,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牵手心灵》编委。承担多项省、市级教研课题,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被评为先进个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在这项救助心灵的伟大事业中,曾莉老师与更多的同仁一道,与来访者一起,携手共成长。

董艳菊 1975年生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北京市丰台区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上岗培训专家,北京市沙燕心理网热线咨询教师。

董艳菊在开展心理辅导课方面经验丰富,多次开展国际、国家和市级公开课。主要成果有,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智能”研讨会上作公开课“亲子之间”;2006年为新加坡教育部部长及其他随行教师作“竞争与合作”公开课。为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几年来,她的课对区内其他兄弟学校完全开放。

在论文和论著方面,2000年论文《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学术会议部级二等奖;2004年论文《心理教师的舞台》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第六期上。2006年参编《叛逆不是我的错》,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7年主编完成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分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副主编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2006年董艳菊被授予丰台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并获三万元奖金,当时她就把三万元捐给十二中作为贫困生基金。2007年她还被光荣地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韩鑫桐 1977年生人,2002年毕业于东北师大教科院,教育硕士。现任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兼任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理事,市心理学会会员,北华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特邀助理研究员,曾任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特聘咨询师。

从教六年来,先后六次作省级以上观摩课,十余次作市级公开课,多次获省、市级奖励,数次赴北京、长春等地参加培训。2006年获吉林市“教学能手”称号,2007年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本着“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她热情、执著地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不辍地耕耘着。

教学中,她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形成了生动活泼、亲切幽默、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咨询中,她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倾听、感受、欣赏和思考的对象,有效帮助千余名学生和家长解决了心理问题。

工作中,她注重学习、勤于反思,带领全组成员多次承担或参与部级、省级科研课题,均圆满结题。先后参与编写十余部教辅书籍,撰写的多篇文章在省、市获奖,其中两篇发表在《教育科研动态》、《教学案例》上,九篇被收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一书。

教育感言:工作着,快乐着;付出着,收获着;成长着,幸福着……

李代远 1972年生人,北京市新源里职业高中德育主任、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及中国伦理学会“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组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06年10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课题研究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4月论文《论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朝阳区职成教育论文中获一等奖。在工作的同时,作为多个科研课题子课题的负责人进行研究,有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职业高中德育活动课的实践和研究”、市级“十五”重点课题“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2005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先进德育工作者。自1997年起,在学生中设立“开心信箱”,回复过上百封书信。2001起成为学校开通的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的值班老师之一。同时积极开展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006年起,在朝阳区教委的指导下,与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系统地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该校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目前,“健心计划”已进入深入开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王春玉 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后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大庆市“关爱工程”专家组成员。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素质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如何促使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德智体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心理健康纳入考量学生素养的标准体系中。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逐渐结合起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追求的重要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首要正式任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高,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指出:“创造高质量的工作有赖于高质量的劳动大军,而高质量的劳动大军的培养正是由高等教育与‘技术和职业教育’一起来完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修订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这是该组织为统计各国教育情况而制定的“教育统计标准”,反映了世界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共性部分。该《标准》按教育体系的“发展阶梯”划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5层次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该《标准》把第5层次划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5B”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主要通过社区学院、应用科学大学、技术大学等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来培养。

我校思政部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及《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方案。方案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日常咨询实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三项内容。

方案涉及课程学时、学分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内容设置及咨询对象、咨询类型、咨询方式等,也较为详尽地提到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举措。自2013年3月1日执行以来,心理健康教研室在思政部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如期进行,还将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方案主要围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目标制定,一是对教师进行优化,二是对学生进行优化,三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首先,基本途径:全面渗透常态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做心理健康的主宰者。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和学生心理骨干的积极作用。强调开放式和参与性,以能力为本,以课题设计为主的教学设计。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中心途径:专门教育与辅导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按照学分学时1:16比值计算,共32学时。其中16学时为课堂讲授,16学时为心理咨询、个体、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普查等活动。

最后,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实效化。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保健的基本体系中,利用多种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教育工作。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使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也可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詹启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层次结构模式[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

[3]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3篇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学校而言,特殊生的转化任务很艰巨。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家庭问题、学习困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入了解。虽然每次的心理辅导可以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由于特殊生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可控因素出现教育反弹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能延续和持久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校套共体育课程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提高师资水平、改变传统观念,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努力下,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师专业优化组合建立教举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城;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姗加科学检侧机构.从而使公共体育课更好地体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本文从课堂具体情况看手,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针对教育系统的客观实际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深人到体育系统,“健康教育、快乐体育”思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如今,全国各实验点都在尝试体育改革,针对全国大学生体质较差的现状,现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及发展前景。

1研究目的

1.1目前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较差,比欧美差之甚远,在亚洲还逊于日本.据有关的体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7 - 20岁青少年的背肌力、垂直跳,l0m2往返跑、手球掷远、5分钟跑五项素质指标的水平明显低于日本同龄青少年儿童,为使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有所改善,必须进行体育改革.

1.2学校教育深层次的改革要求学校体育必须进行改革

体育课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理状况和全体学生的状况,使学生身心都得到锻炼,为素质教育服务,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

2研究方法

(1)系统理论法根据系统理论,设计改革方案,研究分析改革结果及特点,

(2)问卷调查分析法.抽样调查周口师专各系一、二、三年级不同专业男女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自身特长.

(3)阶段实验法.将改革方案在个别班级实施,间断测试身体各机能指标及专项学习情况,找出其中关系并进一步改进.

3结果与分析

3.1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观的教育,消除快乐体育即不讲原则、自由散漫的思想

从传授教育知识和技能为主,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牢固掌握一、二项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3.2具体改革方案

(1)学生人学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身体健康检查结果,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进行分组.这样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具有针对性,期末体育成绩评估才有据可依.

(2)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技术全面,而且课堂组织严密,语言生动、风趣,掌握多种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比如游戏法、比赛法、配乐法、影视法、开放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偷快的气氛中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3)学校和政府对学校体育要给予重视,学生的健康状况要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各种体育设施医疗保障要跟上.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4)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育专业特长优化组合建立教学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域;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增加科学检测机构.

3.3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调查、分析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实践,分别对一、二、三年级阶段10个系不同专业男女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赞成该教学改革方案的学生比率达100%,因体育设施器材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活动需求的比率是26 . 3 %、学生的课堂练习综合密度比原来增加了3 0 % .经分析证明该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是科学地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案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所需求的体育活动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而且都喜欢参加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中央提出的响亮口号,这说明党和政府比较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为体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校套共体育课程改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提高师资水平、改变传统观念,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努力下,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师专业优化组合建立教举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城;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姗加科学检侧机构.从而使公共体育课更好地体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本文从课堂具体情况看手,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因素,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针对教育系统的客观实际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深人到体育系统,“健康教育、快乐体育”思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如今,全国各实验点都在尝试体育改革,针对全国大学生体质较差的现状,现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及发展前景。

1研究目的

1.1目前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较差,比欧美差之甚远,在亚洲还逊于日本.据有关的体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7 - 20岁青少年的背肌力、垂直跳,l0m2往返跑、手球掷远、5分钟跑五项素质指标的水平明显低于日本同龄青少年儿童,为使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有所改善,必须进行体育改革.

1.2学校教育深层次的改革要求学校体育必须进行改革

    体育课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理状况和全体学生的状况,使学生身心都得到锻炼,为素质教育服务,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

2研究方法

    (1)系统理论法根据系统理论,设计改革方案,研究分析改革结果及特点,

    (2)问卷调查分析法.抽样调查周口师专各系一、二、三年级不同专业男女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自身特长.

    (3)阶段实验法.将改革方案在个别班级实施,间断测试身体各机能指标及专项学习情况,找出其中关系并进一步改进.

3结果与分析

3.1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观的教育,消除快乐体育即不讲原则、自由散漫的思想

    从传授教育知识和技能为主,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牢固掌握一、二项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3.2具体改革方案

    (1)学生人学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身体健康检查结果,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进行分组.这样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具有针对性,期末体育成绩评估才有据可依.

    (2)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技术全面,而且课堂组织严密,语言生动、风趣,掌握多种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比如游戏法、比赛法、配乐法、影视法、开放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偷快的气氛中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3)学校和政府对学校体育要给予重视,学生的健康状况要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各种体育设施医疗保障要跟上.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4)以学生自主选项形成教学主体群;根据教育专业特长优化组合建立教学指导集体;将健康体育项目集群分类组建教学活动区域;把健康评价.卫生保健直接服务到课堂教学;增加科学检测机构.

3.3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调查、分析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实践,分别对一、二、三年级阶段10个系不同专业男女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赞成该教学改革方案的学生比率达100%,因体育设施器材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活动需求的比率是26 . 3 %、学生的课堂练习综合密度比原来增加了3 0 % .经分析证明该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是科学地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案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所需求的体育活动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

4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而且都喜欢参加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中央提出的响亮口号,这说明党和政府比较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为体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优化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高校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由建设阶段迈入优化阶段。那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优化?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专题学术会议交流、教师间讨论、师生访谈对话、查阅相关文献等多种形式探索后发现,尽管我国各高校的办学层次与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及生源等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良莠不齐,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却是相通的,为此,本文仅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探讨如下。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由于我国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把握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课程性质有专业化倾向。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课当作泛专业基础课,有的把课程目标定位在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上,还有把授课对象当成医学院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待。二是偏离教学目标。一些高校违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本质要求与内在规律,没有把重点放在更多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及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上,而是放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方向上,这样实际上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效果。没有意识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以发展与预防为主,防大于治,需要咨询与矫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2.教材内容重理论且更新缓慢

教学中发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内容多偏重理论。无论是本科院校统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是自编教材,普遍存在偏重理论倾向,专业性太强,学科化太浓,且缺少可读性与趣味性。二是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需求,内容偏陈旧,且针对性不够强。三是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有重叠现象。如思想政治课中所涉及的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标准、恋爱等内容;再如,就业课中关于大学生人格气质和就业心理内容;还有其他专业课中也包含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等。尽管各个学科教材所涉及的心理学相关知识侧重点不同,但还是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

3.重视不够,安排欠合理,教法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性、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应该与其它一般学科有所不同。即既要求教学方法和形式应灵活多样,也要求必须进行行为训练及互动体验,才能达到其教学目标要求。调查发现,一方面,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相当多的高校采用两周一次课,这种隔周上一次课的方式,不仅给学生直觉上造成学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而且这种形式的确也导致因课次之间的时间偏长,使学习内容不连贯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采取大班或合班授课方式,有的班级的授课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由于这种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师生互动体验开展,致使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只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这种授课形式只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的目的,无法通过行为训练及体验互动等形式渗入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却难以满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情感体验、人格优化、心理韧性及构建积极应对方式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此外,该学科普遍存在学时不足,高校教师又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面面俱到,导致授课内容的深度不够,还停留在心理教育的浅层次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大大折扣。

4.师资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担任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师资配备而言,一方面,由于受限于高校办学条件,人员编制及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课的专、兼职老师与大学生的配比还没完全达标,一些民办高校则更为突出。以河南省为例,相关文件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职老师与学生的配比是:1︰5000,兼职配比标准是1︰500,但实际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并没有按实际要求进行配比,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好多来自民办高校其他学院部门的兼职,如有思想政治专业老师、专职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另一方面,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基础薄弱。由于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其理论功底较薄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够深入和系统,加之其原有的认知模式往往容易把一些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等,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二是不利于开展本学科教学研究。由于部分外聘的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分散于不同部门或外单位,既不便于组织与管理,又不便于开展学科的教学研究。三是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由于一部分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实践经验,不仅无法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而且授课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空泛,反过来又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5.考核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涉及的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不仅需解决其理论知识学习效果,而且对实际技能考核评价也应有所体现。然而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依然是传统考核形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或40%,主要包括课程考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等;期末成绩占70%或60%,主要是以出卷书面考试或写结课论文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缺失学生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考核内容。在当代社会注重学生由知识向技能和能力转化的今天,如何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能力形成评价,也是有待改进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和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为前提。要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错误导向,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是一门普及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技能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课程,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来对待,不能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解决心理问题的“病态”上。并要摈除学科化导向,应尽量减少过于专业化的理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其次,教学目标定位上,在原有基础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重点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与发展,以优化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2.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科学、创新、实用与针对性

一是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自身特点,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并力求解决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二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那些更贴合高校大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3.提高认识,合理安排,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站在未来社会发展高度来认识和开展这一工作。具体做法上,一是改进办学条件,开展小班上课。利用小班上课这种教学环境,使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心理测验、行为训练、心理体验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大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进程不能只为排课方便,应重心放在便于学生学习上,逐步解决隔周上课的方式,提高知识的连贯性。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把握课程的全局,更要突出重点、要点、难点章节学习。三是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特点,应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和启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次,应选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利用组织小组讨论、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团体训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实施与达标的关键之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加大师资队伍配备力度。具体做法上,(1)应按照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配置人数符合师生配比。(2)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配置合理。(3)严把教师准入关。如通过把控入编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新进教师试讲认定等相关硬性条件,列为担任该课教师的基础要求。同时,还应保证教师基本待遇,建设一支符合要求且又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为提高师资水平,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认真研究培训内容,缺什么培训什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在夯实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基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等方面做好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研室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教学问题;开展学科示范课推广,进行经验交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从示范中得到提高;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讲稿、ppt课件的检查工作,确保教师教学文件的质量。四是保证教师心理咨询实践时间。每学期应妥善安排每位心理学科教师开展一定时间的心理咨询实践,利用心理咨询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5.建立科学有效学科考核体系

课程的考核应当能够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相关知识;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因此课程考核须改变传统用考试分数评价教学效果的考核模式,坚持“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尝试将考核分成三块:一是注重平时教学表现,考核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主动性。二是案例分析与团体活动体验分享,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应用和在团体活动中个人能力和素质。三是课程知识考核,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保留原来基本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增加相应的技能考核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拟定技能考核方案,制定实施方法。逐步实现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卫丹,赵毅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2016,(08):146-148.

[3]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03):31-42.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7篇

一、深刻理解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实质,坚持依法制教,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抓

各学校要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中央7号文件,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这项重大战略决策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牢牢把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确立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二、确保体育工作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规定,学校要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明确学校领导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职责,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起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体育工作联络机制,充分发挥教务、德育、团队、学生会、体育教研组的组织优势和业务优势,促进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发展。

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央7号文件精神和有关学校体育的规定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对照检查,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学校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努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中学25分钟、小学30分钟大课间活动时间,认真上好广播操,开展好集体体育活动。凡属于教学计划中体育课安排不足的,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体育活动量和锻炼强度不够的要立即予以纠正。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关心体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解决好体育教师福利和待遇问题。体育教师从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课外群体活动组织辅导工作、学生体育俱乐部指导工作、组织大课间活动和运动队指导工作应记入教学工作量,计算额度应不底于当学年体育课教学工作量总数的35%,要按照学校开设体育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运动训练工作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改做其他工作时,应向局人事部门备案。学校要鼓励体育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拓体育课程视野,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科研(教研)能力,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三、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学校要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好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新生入学时要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情况调查并登记入册。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要求,自年9月开始,在校学生每学年必须进行一次《标准》测试和评定(病、残学生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表》,存入学生个人档案,同时将本校各年级《标准》测试数据,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报送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并在网上公布学生测试成绩,其中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者,方可参加各级三好学生评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

学校要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按照“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自身条件,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和周密的落实计划。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要与体育课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形成“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和“学生体育、艺术2+1活动项目”和我区开展的“1121工程”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每校必须建立一支以上运动队和一个艺术团队,使此项活动不断深入发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把学校做为青少年体育的主战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创造和开发趣味性、集体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竞赛项目,充实学生体育活动内容,并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等级和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和“阳光体育奖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基本形式,配合体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要采取有力措施,必须保证学生每日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总之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放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上,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把这项惠及青少年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真正开展起来。

四、严格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健身习惯和锻炼习惯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要正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须课程的基本性质,充分理解“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在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首先完成好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体育传统,因地制宜地开发体育类的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创建宽松、和谐、平等,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诸方面的研究,将加强运动技术教学与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总之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明确课程性质,把握教学规律,使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等诸方面都得以体现。

五、加强优秀后备人才学校建设,进一步发挥运动队在校内群体活动和竞赛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认真落实市教委《关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体育运动项目布局及招生工作意见》严格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建立健全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竞赛管理机制,将特长生招生鼓励政策纳入新生入校奖励范畴;制定《区体育后备人才运动等级奖励办法》;继续发挥体育学校在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的优势,办好基层运动项目训练试点校,鼓励学生为校争光,保持我区运动训练的高水平发展。组织好全区、校际、学校运动会和各项竞赛,展示优秀运动员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优良的竞技水平,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营造全区良好体育竞赛氛围。

六、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切实保障体育经费投入

根据《市规范化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的要求,有计划地完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条件,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的开展。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材在节假日应根据学生需要向本校学生开放使用,并制定出可行的计划。示范校、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应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为其他学校的体育竞赛、集体活动提供服务,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率和利用率,盘活体育设施资源。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要切实保障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每年根据体育教学、课外群体活动、运动训练竞赛、体育场地设施维护、体育器材配置以及举办或参加大型文体活动等内容的需要,制定体育经费预算,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保持体育经费不断增长。继续推行项目带资金工作,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动“1121项目”活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七、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锻炼

要高度重视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采取有力防范措施,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运动伤害事故。学校对体育教师应经常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向学生正确地传授体育知识,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加强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安全制度,明确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积极探讨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置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方法。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八、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员重视体育工作的氛围

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报道,引导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和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学校要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央7号文件精神,与家长定期沟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和促进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使他们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成的体育锻炼,支持学校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进学生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九、加强督导检查,严格学校体育管理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8篇

确立“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健康为本;依法治教,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突出学校教育“特色发展年”主题;积极拓展学生活动空间,努力搭建学生展示平台;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中小型竞赛为杠杆;打造阳光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措施、方案。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艺术修养、科学素养、国防意识有新的提高;确保按《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环境教育等课程,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团队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全系统不发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和传染病暴发流行。

三、主要任务

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科技、国防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的素质提高,充分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努力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体育、卫生、艺术、科技、国防教育课程。各校要把落实课程计划作为贯彻教育法规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卫艺科技国防教育的课时,各校阳光体育活动方案、总课表一律按区教育局要求上网向社会公布。区教育局将对此项工作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将在全区范围内通报,并取消评优资格。

2.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各校要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管理,形成制度,保证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体育、美育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诸方面得到发展。学校要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条件,要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团队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2010年,区教育局将组织召开阳光体育运动集体项目特色展示活动,同时推出江宁区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客观公正的评价各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小学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做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

3.认真上好体育课。各校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研究新课改的理念与内涵,明确“三变六不变”的体育课改基本原则。即教学思想变了、教学模式变了、教材内容变了,但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不能变;体育技能形成规律不能变;教学常规要求不能变;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能变;养成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目标不能变;教学五认真不能变。坚持纠正以安全为由,取消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的运动项目教学和活动的做法。因此,各校要制定对体育课的监测、考核、评价办法,加强指导和管理,实现学校体育常态课堂向高效课堂转变。

4.进一步开展“学生体质增强年”活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力。开展此项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各校在这方面要有活动计划、具体措施,确保取得成效。确保2010年11月30日前完成学生测试、成绩登记和上报国家数据库工作,此项工作列入“江宁区办学绩效评估内容。让每个家长在“中国学生体育健康网站”上能找到自己孩子的体质数据,自行对照,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关键是时间与内容的落实,各校要以全面实施《南京市江宁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评价方案(试行)》为抓手,要从上好课、做好方案,推行大课间活动,组织开展以“迎接青奥”为主题的体育活动,同时指导学生科学锻炼,用好“江宁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健身运动处方”,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为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同龄学生均值水平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5.加强学校特色创建,打造办学品牌,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以体育、卫生、艺术、科技、国防教育为突破口,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学校办学的品牌战略,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各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及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文化、经验,制定“以素质教育为基点,创新教育为核心,教育科研为先导,特色教育为龙头,自我发展为目标”的特色学校创建计划,校校均要着手成立有特色的品牌运动队、合唱团、管弦乐队等等,随时能拉出来、随时可演出、随时能有精彩表现。已取得特色学校称号的学校,要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和发展特色学校成果,尚未取得特色学校称号的学校要有目标、有规划,尽快创建成特色学校。

6.抢抓机遇,尽早实现全区运动场地塑胶化。根据区教育局要求,从2007年起,每年新建一批学校塑胶运动场地和室内场馆,2010年完成全区中小学11片运动场地塑胶化。此项工程的上马将全面提升中小学体育设施质量,实现学校体育的硬件高位均衡,为学校体育腾飞、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0年是学校运动场地实施区级配比的最后一年,尚未建设的学校要确立“学校早建设、学生早受益”的思想,与街道加强沟通,积极配合区教育局及早确定修建方案,尽快进入招标、施工程序,为学校体育教学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优良的条件。

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收关年,学校卫生工作将围绕“特色发展年”主题,以学校健康教育为主线,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一手抓巩固,一手抓特色。

1.学校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确保以课程或讲座的形式落实。组织中小学健康教育授课竞赛。竞赛以《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授课内容侧重个人卫生、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青春期卫生保健、传染病防治等,授课形式为专题讲座,时间45分钟,以授课光盘形式参赛。区教育局将选送优质课参加省、市级竞赛。

2.按照《江苏省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和《学校卫生纪念日指导手册》的要求,结合相关卫生纪念日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健康教育活动。3.加强预防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大《艾滋病防治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的宣传力度,同时把学生视力不良、拒绝吸烟以及青少年青春期教育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确保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组织参加第十届江苏省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

4.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依据《江苏省县(市、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指标(试行)》的要求,全面开展考核工作,促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水平的提高。

5.通过江苏省教育促进学校和南京市无烟学校的创建,进一步提升学校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

6.做好学生常见病、传染病和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督查学校的领导责任、应对机制、防范措施、人员分配等落实情况,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7.定期体检。根据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转发<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确保在校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规范档案建设,使用全市统一的“南京市学生健康档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检费用由学校在公用经费中开支,普通高中学生体检费列入财政预算,其他类型学校学生体检费在学费中支出。

8.加强学校食堂和食品安全管理,学校食堂做到“三证”齐全,学校食品采购索证、质量核验、餐具用具消毒、饮用水、饮用奶质量等达到规范要求,新建满一年的学校食堂必须申请等级创建。确保不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

加强青少年营养指导,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宣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及预防与营养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科学知识,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区各中小学要从管理入手,加大艺术教育的工作力度,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是:

1.以艺术课教学为主渠道,落实艺术课程计划,开齐上足艺术类课程,积极开设艺术选修课,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硬件设施和器材,按照《课程设置方案》、《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音乐、美术课时间,同时要按照国家课标不断提高课教学质量,提高全体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以“艺术竞赛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和小学“小百灵”校园歌手、第二届小学生合唱比赛等艺术展演活动,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各校要依据地区特点及学校特色制定计划,选拔优秀文艺节目、艺术作品和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参加省、市、区组织的相关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现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艺。

3.拟组织“江宁区第二届小学生合唱大赛”、“江宁区中小学生美术书法比赛”和参加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充分展示我区艺术教育成果,各校务必重视,抓住契机,制订计划,及早准备,扎实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才艺拓展、展示机会。

学校科学教育工作

各校要关心和支持科技普及工作,特别是在时间和经费上要给予充分的保障;要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为学生搭起更多的科技“舞台”,切实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1、认真落实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公共安全教育,保证课时,并结合相关课程、实践活动和纪念日等进行渗透教育,环境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

2、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较高普及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以“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周”、“科技节”、科技夏(冬)令营、科普讲师团进校园等活动平台,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专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普遍建立科技社团或科技兴趣小组。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9篇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特别是现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1、低年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生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年级: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初步懂得社会法规,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法,学会调整学习心态;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学生交往,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集体意识。

3、高年级: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监督能力,学会确定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9-20*.8)

(一)准备阶段:(20*.9-20*.12)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

3、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20*.12)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总结阶段:(20*.1—20*.8)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年9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1-5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指导专家:任其平(安师院教育系教授)

课题负责人:王泽润

课题组长:徐一文

课题组成员:潘家宝、舒萍、张丽、叶代娣、朱秀华、钟玲、邹慧君、潘功兰、吴晓潮、薛苇、鲍涛、余丽娟、汪翠霞、刘娟娟、朱启宏、梁兰萍

2、根据实际,实验研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全面普及,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心理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与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使全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对个人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极大地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二)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一切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开展以下活动。

①建立个案库。学校经过班主任的详细了解与观察确定了少数有较重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学生作为个案跟踪辅导对象,由年级组辅导教师一月一次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分析行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辅导个案库成员有20余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教育,大多数学生能正常地学习,正常与同学交往,处事能力大有增强。

个案一:五(3)班吴某,大脑有疾患,精神经常兴奋,失控。一年来在年级组教师跟踪教育辅导下,现在能正常随班就读。学生评价:他上课能静心下来听课,下课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随便攻击别人。

个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动,学习不能专心,课堂上行为随意经常无故攻击人。如今学生评价:上课能安静上课,作业能及时完成,鲁莽行为有所改善。

个案三:四(2)班徐某,表现为不与同学交往,平时不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封闭自我。现在学生评价:如下课与同学玩耍,上课也能发言,集体活动表现也较积极。

个案四:四(1)班韦某,表现为个性偏激主观,遇事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与爷爷发生冲突,因而举起斧头砍爷爷被及时制止。现在家长评价:与人相处时较友善,学会怎样文明理智去解决问题,能够尊敬家长,遇事愿意与家长沟通。

……

②举办专题讲座。为提高广大学生调控自我行为的能力和素质,学校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心理。安师院教育技术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借助讲座形式与广大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匪浅。20*年底我校邀请了《知心姐姐》杂志社的编辑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③举办心理健康板报。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专题板报展,让学生们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自我调控的方法。

④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学校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成长的烦恼通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辅导教师能很快给学生咨询回复,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思想。高年级组的心理辅导教师还组织五年级优秀学生成立了咨询小组,共同商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并且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

一是积极创设条件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年聘请了三院保健主任给家长做《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20*年9月请安师院的严云堂教授为六年学生做《关注学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讲座,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厌学、说谎、早恋等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广大家长深受启发。20*年9月请任其平教授给一年级家长做《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生活》报告。各类专家指导讲座,让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是利用《家教周报》报纸,心理板报、广播站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知道减负减什么,家庭的民主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三是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今年刚毕业的学生王某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与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攻击性强,对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论存在强烈的敌意,并且有自伤发泄行为,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教师发现后马上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议,建议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3)调节班主任工作心态,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班级来实施,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将班主任列为课题组成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听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课题组与教导处一起利用周三的教研会邀请安师院的任其平教授给本校教师进行了《关注心理,关爱生命》、《小学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任教授就新时期教师面对的压力及如何调试自我心态给教师做了具体详细的心理上的指导,同时就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做了科学的指导,让广大教师深受启发,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水平,学校每学期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教育案例分析会,让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突出、学困生转化比较成功的班主任给全体教师介绍经验,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启迪,在讨论中感悟,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师的整体育人水平。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科教育活动相结合,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向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①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自然等学科可以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情感;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体育课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

②积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今年学校积极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创编新童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常常沉静于宽松和谐氛围中。校园里宣传橱窗每月更换一次,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悬挂在走廊间,校风校训赫然省目,墙壁上的学生书画作品一学期更换一次等,这些使整个校园给人一种书香悠淳,洁静典雅的心灵感染,时时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中央雕塑喷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和谐优美,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丽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相容的心态。

③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自己组织,少先队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提高能力,同时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开展卫生评比、三好生评比、文艺表演等竞赛活动;又如针对学生从众心理强,热情大方的特点,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修养,促其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构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学生服务。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实到外显的行为上。

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学习、活动、生活的行为上。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意从行为角度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进行教育,一方面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切入点,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为了使教师的行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正确教育行为的训练。

第三,课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体现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流露失败、无奈的情绪,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

学校开展多种专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交互,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沟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教育讲座和宣传教育,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助。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下面四点:(1)、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2)、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3)、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环境;(4)、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来,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一百多人次获奖。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经验。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心理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20*年,我校成功举办了班主任经验论文研讨会,20*年10月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会。这些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对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论文在市、区交流,钟玲老师案例获市“走进学生心灵”案例二等奖,邹慧君工作案例《点燃学生心的灯》获区一等奖等。

4、编辑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册。广大家长通过讲座,参与学校活动,极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尝试积极动笔撰写了教育论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写的《抓好思想教育,帮助孩子立志》一文获省一等奖,储流杰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获省优秀论文。

5、近几年师生心理无严重扭曲现象。个案库的成立使学校个别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他们进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绩。

6、建立家访登记卡,规范了家访工作。

7、促进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师生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安庆市“震憾心灵”教育故事优秀组织奖,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安庆市示范家长学校大观区科普特色学校及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九、反思与启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健康地发挥。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的说教,应多和学生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敢于接受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理话。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师益友”。

2、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心理咨询工作日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回首自己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路首先是从XX年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开始,由于做学生工作的需要,自己在做好校刊《迎春花》心扉信箱栏目的同时,又进一步创办了《心语》小报来拓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XX年担任政教主任以来,又承担了学生思想管理的重任特别是作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所中学,XX年与小学实现了资源整合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了找到这些学困生形成的背后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XX年暑假期间,我自费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学习,此后又不断地自费进行深造,掌握了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初步技术。XX年4月,一次偶然的值班机会,我得知了XX级一名女学生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对此我表示了高度的关注,找到她的母亲进行了倾心的谈话并建议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咨询,但是由于其害怕支付高昂的咨询费而放弃了咨询。三思之后,一种挽救孩子的责任感使我决定为孩子尝试进行咨询,因为对具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来访者进行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承担一定风险的。在与她母亲的交谈中,我了解了孩子坎坷的成长经历,了解了孩子所承受的畸形的家庭压力,设计了一套方案对母女俩同步进行帮助。在两次咨询后,孩子的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带着良好的心态走进了考场,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这只是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对孩子影响的一个案例,太多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需要太多的引领,为此,我负责成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经常性的进行个案辅导。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有机的相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成效显著,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二、因为热爱,所以研究

XX年学校因为与小学资源整合而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为更好的研究和跟踪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条件。我充分利用在学校承担的泰安市“xx”规划课题《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对策研究》中,学校以课题为指导,有的放矢的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多年来,有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获得省市级奖项,并在《泰山教育》刊物上发表。

自爱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以自己微薄之力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先后为每一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问卷并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我共上过心理辅导课近10多个主题的四十多节课,心理咨询的个案达100人次以上,给师生、家长做过专题讲座达十几次。在学校中举办了与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的系列活动:教师方面的论文、个案、班会课评优,学生方面的“迎春之声”热线广播、手抄报评比等,这一系列活动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普遍开展,取得显著成效。泰安市教育局把我校定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在全区率先组织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我个人因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点滴成绩,被评为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泰安市心理学会优秀会员。

三、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11篇

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学科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尽管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不甚一致,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达成了基本认识,即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1-4]。

近年来,课程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日渐受到重视。首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建设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在组织机构、课程、师资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焦点。学者们不仅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诸多具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再次,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比如,李静等人调查发现,75.14%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知识很重要,68.57%的学生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5];刘海燕等人调查结果显示,近75%的大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6]。最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调节学生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能、预防心理疾病等方面[6]。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1-4],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的课程教学也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的。也就是说,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健全、提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切实健全、提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必要在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回顾以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文献,总结其中的基本心理现象和规律,以切实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真正达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现状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文件都是按照中小学、大学进行分类指导。鉴于此,下文分别从中小学、大学两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概况

从现有文献来看,“教”的研究聚焦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基本途径(学科渗透),而“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研究

(1)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在教学方法的研讨方面,提出适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比如,庞彬提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以及案例选择的标准,并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包括“案例编撰—阅读—讨论—假设—总结”五个阶段)[7];苏宇燕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游戏、电影、心理剧、辩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8];陈夏妮认为,适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教学方法包括故事法、表演法、比赛法、辩论法、游戏法等[9]。蔡文丰等人探讨在农村小学实施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并介绍了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10]。

另外,不少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比如,宋铁莉等人提出活动课程的教学程序由课前准备、课程导入、活动展开、建构知识、总结与反思5个环节构成[11];段康提出课程教学应该遵循“体验—了解”的要求,采用“感受—感知”的教学模式[12];赵学文提出一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包括“激情—体验—自省—内化”4个基本的教学阶段[13];赖志群等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感受、感知、感悟”的教学模式[14]。总的来看,这些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案例、故事、活动等设定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认知冲突,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调节,提高改变的意愿,并通过行为训练活动加以强化。

(2)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不少学者从教学构成要素的角度,提出促进教学效果的策略。比如,陈道明提出,一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二是教学目标要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三是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四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体现非指导性、体验性和活动性;五是使教学评价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15]。吴文菊则认为,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心理需求、本地区与本校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提供必要的课时、教学设备、经费等外部条件[16]。

当然,也有学者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提出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播放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争论雄辩中明理、模拟生活情景、从小品中获得感悟、在反思中纠正旧我、捕捉时机进行真情交流等有效的教学策略[17]。

(3)课程的教学评价

如何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监控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在教学要素、课堂特点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从教学要素来看,可以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方面构建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李翔等人认为,在教师方面包含教态、共情程度、关注、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课堂气氛;在学生方面则涉及行为参与程度、情感体验、认知观念[18]。

宋铁莉、刘颖丽则提出应该从课堂的形成性、情境性、情感性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两方面开展评价;情境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中的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情感性评价则是指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行评价[11]。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教学研究

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学科渗透。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方跃伟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学科渗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相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19]。

之所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20]。学科教学渗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内隐、间接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回顾已有文献,学科教学渗透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挖掘适合学科教学渗透的课程教学资源,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心理氛围等;二是学科教学渗透的途径,包括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等。

此外,有学者提出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教学方法。比如,富安利提出可以采取体验法、评价法、发现法、教师语言等方法进行学科渗透[21]。还有教师探讨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22]。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的研究概况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高度重视。在《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将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建设的七大体系之一,同时,《教学基本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做出详尽地说明。既往文献表明,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研究包括“学”与“教”两个方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心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从学生受教需求的角度展开对学习心理的研究。学者们试图在了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内容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大学生的学习目的

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课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目的,没有从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角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比如,刘海燕等人调查发现,通过学习,想达到调节心态、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变不合理认知、适当的行为表现的大学生分别占26.5%、22.3%、15.7%、11.5%、6.2%[6][23]。

(2)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既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持欢迎的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自己有帮助,在生活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运用到所学的知识[24]。但是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和兴趣程度存在学科的差异。相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文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相对较高[25]。

(3)大学生需求的学习内容

黄希庭等人通过对全国5058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谐、事业发展和学业进步的需要更为明显[26]。另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压力应对是当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6]。另外,有研究证实,大一学生集中在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关注恋爱和情感、学习和生活问题;大三、大四学生则聚焦在职业规划和定位、自我探索[27-28]。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研究

教学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估五个方面。

(1)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团体训练法和心理测验法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29]。近年来,不少学者以教育实验的方式考察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第一,体验式教学。吴耿安通过连续3周的素质拓展训练表明,在训练后,76名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因子上有明显地改善[30]。高飞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验发现,采用“引入—创设体验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经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的五阶段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在SCL-90量表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的得分[31]。银星严也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验后发现,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要优于讲授式教学方法[32]。

第二,团体辅导教学。邱小艳、唐君随机抽取3个班的大一新生进行教育实验,分别使用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心理讲座开展教学,结果证明团体辅导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专题讲座与团体辅导结合的教学方式[33]。裴利华在大一2个班中分别使用团体心理辅导和非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实验,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4]。

第三,参与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弥补教与学的沟壑,促进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5]。李景华的教育实验结果表明,参与式教学法比讲授法更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36]。

第四,视频教学。视频教学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视听觉和体验,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内隐学习。张媛媛等人通过问卷法与实验法证实,视频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37]。

第五,专题教学。卢秀安等人在师范生中开展了心理素质、创造力、情绪等七个主题的专题教学,一学期的实验结果显示,接受专题教学的大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大学生[38]。

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常见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几种常见教学方法,哪种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呢?周婧、李昊彤同时在5个班进行教育实验。结果显示:在教学内容方面,专题讨论法最能让学生清楚教学主题,综合法教学方式最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内容重要性的感知;在教学方法方面,团体辅导教学方法最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综合法最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过程方面,专题讨论和团体辅导能增进师生互动,团体辅导和专题讨论最能让学生融入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39]。这表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

(2)有效的教学模式

不少学者结合学校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有的学者立足于教学过程构建特定教学方法的教学程序,比如,尧国靖提出,视频教学应该包括准备、实施、结束三个阶段[40]。有的学者基于课堂教学流程提出教学模式,比如,赵冰洁提出包含认知、活动、体验、分享、评估五个基本阶段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适当调整教学的顺序[41];岳素萍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构建主体教学模式[42]。有的学者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渐进性和内化性特点,提出“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反思体验”教学模式,并以此构建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43]。有的学者通过教学实验,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面上集中释疑、线上互相解疑、点上个别辅导”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咨询、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健康学生与困扰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44]。

(3)教学内容的安排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同的[27-28]。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大学生的现实和心理发展需求。比如,对大一新生注重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大二的学生则要侧重人际关系、恋爱、学习技能的培训,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则侧重于就业和考研的指导。

(4)教学设计

田澜、张大均提出应该考虑教学目标和情境体验式课程的要求开展教学设计,采用“提高兴趣”、“提高参与”和“加深体验”的教学策略,确保课堂心理素质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45]。

(5)教学效果的评估

王淑敏、张大均提出对心理素质训练课应该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标准[46]。但是刘海燕等人则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角度选择评价的方法,而大学生认为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包括日常行为观察、心理测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师生面谈等[6]。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现状的反思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两个方面都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观点。但是考虑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反思当前的研究现状,其实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还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众所周知,“学”与“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离开“教”的“学”,也没有独立于“学”的“教”。“学”居于中心地位,“教”是为了促进“学”。尽管心理健康课的“学”与“教”两个方面都受到关注,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学”的研究聚焦于学生的需求,“教”的研究则落脚在教学方法本身的有效性。这偏离“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初衷,需要重新聚焦于在有效健全、提升、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规律和教师“教”的规律。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落脚点是心理素质,而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2-3][47]。心理素质的内隐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语言和外显行为来直观地判断其心理素质的状况。课堂教学为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需要结合心理素质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第三,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教学胜任能力的考察。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益,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不能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48]。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但是遗憾地是尚未有研究专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课任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和学科教师实施心理健康学科渗透的教学胜任能力。当然,还应该包括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和重塑。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的现状以及不足,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倡议,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达到在理论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习规律与教学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有效性与学习效益的目的。

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初步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使我们看到加强这方面研究和探索的紧迫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的反思,而且也是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反思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学科构建基础、概念内涵、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第一,教育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49]。实质上就是探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已经突破传统的研究领域,延伸到德育、美育、体育等领域,形成了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专门探讨在这些领域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应该使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揭示其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也必然会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发展取向[50-51]。教育学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学体系为框架,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理论、课程、教育模式、途径与方法等基本原理;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强调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个体的心理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无论是教育学取向的研究,还是心理学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思路和模式。无论哪一种研究取向,都不否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了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落脚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呼唤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首先,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不少学校结合本校的实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认识到开展课程教学、学科渗透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对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其次,目前中小学都普遍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则普遍设置系列课程。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再次,为了探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不少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展开了研究,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这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和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技能,避免课堂教学空洞地成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的教育。这都需要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的研究。

综上所述,有必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学科,揭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

(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师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以提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含义:(1)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作为研究范围。以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情境作为研究的视域,聚焦于“学”与“教”。当然,“教”不仅仅指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情境,还包括心理健康学科渗透的教学情境;(2)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探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视域中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过程和条件;二是根据学情和学习规律,探究如何设计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研究“学”与“教”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4)从“学”与“教”两方面回答从课堂教学的视野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生成,增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促进策略。

(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交叉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是教育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德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也属于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在于揭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的基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这就决定其研究范畴应该限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揭示在心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增强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能力。同时,提高增进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通过揭示符合心理素质特点的教学规律,增强心理健康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当然,也要重视“学”与“教”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双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在分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认识。一般来说,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主要立足于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学”与“教”分布在同一时空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分析教学活动,其实也是在分析学习活动;“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教”是为了“学”,服务于“学”的。

从构成要素来说,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是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就是探究这五大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意味着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案的设计等)、教学媒体(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等)、教学环境(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等)应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从教学过程来说,“学”和“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学习的过程和教学的过程。当然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反思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堂课中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反思过程。当然,一节课绝不是单单由教学要素或教学过程组成的,还需要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具体划分为对教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对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以及教学要素与教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门学科的内容体系根植于研究的对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还要明确几点: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而展开。其次,考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不能脱离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再次,揭示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离不开对学与教主体的研究。

具体来说,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这是构建心理教育心理学学科最基本的问题。首先是基础理论问题。除了包含对人性、教育本质乃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外,还应该包括对心理素质的认识。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的依据。其次是学科理论。这主要是回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包括概念内涵、研究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科学学问题。再次是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其他心理学理论问题,比如,不同发展阶段,学生心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学”与“教”的基本现象及其规律而展开。这至少包括三个板块: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与教师心理。在学习心理板块,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学习实质、过程、条件和影响因素;在教学心理板块,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要素的设计与安排等;在学生与教师心理方面,则主要探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态度的转变、价值的塑造以及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探究教师教学胜任能力及其成长等。

(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两门基础性学科,是这两门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澄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上,尽管这两个学科都是为了健全、提升、优化受教者的心理素质,但两者的研究视角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局限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任务;无论是教育学取向,还是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于有哪些途径、方法以及实施哪些教育内容可以实现这一任务。课程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上,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都关注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但是在具体研究对象上存在差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学与教的规律,指向的是一般性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则限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领域(包括学科渗透教学),解决在把握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课堂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12篇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进入了全面发展期,但是这项工作在我国各层次高校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尤其体现在各省市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存在的问题更加明显。独立学院大学生中,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困扰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心理健康课程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

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尚未到成熟期,与公立院校相比,较少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因此独立学院更关注学院资金、生源等问题,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明显不足。独立学院学生也相对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独特性。

一、从心理咨询角度探讨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咨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辅相成。通过心理咨询中体现的突出问题,了解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的选择。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大部分属于发展性问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2009年4月~2013年4月期间,个案咨询458例中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例,出现适应不良综合征特征的97例,占总案例的21.18%,位居第一位。其他特征的案例分别为:职业规划(89例,19.43%);人际交往(88例,19.21%);个性与人格(53例,11.57%);学习心理(52例,11.35%);自我意识(49例,10.70%);情绪问题(45例,9.83%);情感问题(43例,9.39%);应激事件(9例,1.97%);认知偏差(8例,1.75%);睡眠问题(6例,1.31%)。

由此,独立学院学生呈现出适应不良综合征、职业规划、人际交往三个典型的心理需求,这与郭俊汝2011年对某独立学院的研究结果相近。适应不良综合征主要体现在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或其延伸;职业规划和人际交往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特征。以上虽为发展性心理需求,但大学生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为此需要健康积极的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既要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又要对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借助一定技术和方法进行辅导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学的目的,直接指向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探索

1.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根据学生心理需要,着眼于心理发展,根据不同的年级来选择。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需求,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少应包含如下两大类内容:新生适应心理辅导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大一新生要面临突然转变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不适应。由此,新生适应心理辅导课程引导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其课程教学内容可包括:相识活动课程、大学生活适应、学习心理辅导、时间管理与规划、人际沟通与技巧、情绪控制、职业规划与生命意义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内容可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知情意心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形式的探索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采取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新生适应心理辅导课设为必修课,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有效引导新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适应环境,接受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设为选修课,供感兴趣的同学选择。

就教学形式而言,重点在于其多样性和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他是以学科的形式开展的活动课程,既要服从于学科课程的目标,又要与传统学科课程有多差异,突出“学科活动”的位置,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学科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首先,以认知性课程开展课堂教学。即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系统传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理论,突出其知识性和逻辑性。认知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注重传授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其次,应用体验式教学开展实践训练。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实践训练中,可借鉴团体辅导的形式,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适应性的团体辅导,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再如,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典型的心理需求之一,可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刘佰桥的研究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产生积极改善作用。为此,体验式教学包括团体辅导,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创造性的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对话,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有效的。

第三,自助-互助模式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共同心理困扰形象生动的呈现,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此过程中,适当运用自助-互助模式,自主思考与相互讨论帮扶他人相结合,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帮助学生获得更深的体会与收获。

三、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评估与考核

鉴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评应不拘泥于形式,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对于学生学期末的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两项,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核占30%。平时成绩要淡化对于出勤率的关注,注重学生行为表现的改变和心理品质的优化,如可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解决,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也可以以具体的公益活动、班会等为例,让学生提交一些策划方案来进行考评。期末考核则以心理健康知识的考核为主,评估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总之,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学生典型心理需求为主,加之相关的心理理论帮助理解和吸收。对于课程形式,要具有综合性,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认知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发现自己的需要和潜能,得到心灵的成长和完善。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俊汝.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2]张立侠,申永东,龙东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校园心理,2011(9).

[3]李根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

[4]杨琴,林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研究.校园心理,2012,(4).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13篇

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按照《中小学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突出“改革、发展、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文体活动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艺术等活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动全市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学校体育工作

1.各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法规意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程。进一步强化措施,建立保障机制,加大体育教师的配备力度,改善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状况。采取各种有效手段,防止随意删减、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现象的发生,确保教学计划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高标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90%以上的学生体质达到合格标准。各校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测试工作及数据的采集和报送,确保报送数据的真实、有效和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整改措施,同时教育局将对部分学校的测试情况进行抽查。

3.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今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发实施六周年,也是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并实践六周年。各校要在这六年来的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完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使各校的活动既丰富多彩、健康活泼,又各具特色。不断增强学生体质、陶冶情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各学校要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通过开展对体育教师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竞赛,加深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上半年将举行全市小学体育教师评优课。

5.认真组织好中招体育考试工作 ,各初中学校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体育中考的要求,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贯彻、认真落实。上好初三体育课,并积极组织、科学指导初三学生开展好体育锻炼,在体育中考中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使今年的体育中考继续做到学校满意、学生满意、社会满意。

6.积极做好高三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各项准备,各普通高中校要确保高三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到位,并认真上好高三年级体育课,积极组织、科学指导高三学生的体育锻炼,努力提高高三学生的身体素质,力争在高三学生身体素质抽测中取得良好成绩。

7.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赛。今年是常熟市第六届运动会举办之年,各校按照年初申报的参赛体育项目,结合实际,精心组建本校运动队伍,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和竞赛计划,扎实开展业余训练工作,提高运动队训练成绩,配合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力争在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8.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和体育特色项目的建设。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确立体育传统项目和体育特色项目,保障资金,加强训练,使体育传统项目和体育特色项目成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二)学校卫生工作

1.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各校要从“健康第一”理念出发,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认真做好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校医、保健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新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开设好健康教育课,利用纪念日抓好“防近”工作,加强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控烟教育。健全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档案资料。

2.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制度和预警机制。认真做好晨午检及缺课学生网上直报工作,并配合卫生部门抓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防止卫生突发事件、各类传染病在学校发生流行和爆发。

3.认真做好学生每年一次体检工作及体检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好学生的健康档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落实到位

4.加强学校食品卫生与安全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督查力度,不断提高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加强食堂炊管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做好从业人员上岗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杜绝学校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5.各校要高度重视省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力争使100%的中小学校成为省级健康促进铜牌学校。积极申报省健康促进银牌学校,金牌学校要有零的突破。同时,对已获省健康促进铜牌单位的学校要进行市级抽查。

6.加强各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建设,组织会员和志愿者参与各项人道主义活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成立学校 红十字会片区,开展活动,加强交流。开展对师生的救护培训、知识和实际操作竞赛。

(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1.各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把艺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2.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抓好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教学业务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进修。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活动,以全面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3.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建设,结合体育、艺术“2+1”工程要求,进一步创新思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活动,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在普及中突出本校的艺术特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研制体艺“2+1”工程达标考核方案并开展达标考核,成立学生艺术团,举行中学生文艺汇演。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14篇

一、确立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研究目标为:探索基于“思优”价值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生态运作系统。构建“自我观测、自我调适、自主发展”的保教质量评价的操作平台,建立以“开放、动态、整合、发展”为特点的保教质量评价的有效机制,以增强保教人员的课程质量意识,不断激发提升质量的主动行为。为幼儿的健康、幸福成长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具体为:(1)形成更为清晰的“思优”价值下的保教质量观。(2)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全园保教质量监测的统筹管理机制,构建“思优”保教质量评价的生态模型。(3)根据幼儿园保教工作实际,建立有针对性的保教质量自我评价组织,制定保教质量评价规范和指引,开发评价工具,形成有效开展评价的工作流程。

研究内容为:(1)基于“思优”价值的保教质量观。(2)扁平化的保教质量评价组织的设计。(3)开放共商的保教质量评议组织的构建。(4)保教质量评价有效运作的技术和机制。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需求,辅以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聚焦难点问题

通过分析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缺少具体指标、评价方式单一、教师处于被评地位等问题,我们认为园长的课程领导力行动要着力于提高全园教工对保教质量评价的认识与转变工作方式,而这一转变是在探索基于“思优”价值的保教质量评价新机制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的。为此。我们努力寻找保教质量评价机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点和难点,尝试进行重点突破。

突破之一:建立人人参与的儿童健康监测与干预信息化运作平台

我园始终坚持将保护幼儿生命、促进幼儿健康放在保教质量的首位,但怎样有效落实仍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在当前的管理方式下,对幼儿健康的关注普遍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儿童健康监测与干预监测中心(由负责日常管理的副园长担任中心主持人,保健教师、各分部行政助理为核心成员)中率先创建了儿童健康监测与干预研究室信息化运作平台,通过系统设计。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对幼儿园健康工作的全程、全员、全面的质量监测,确保每一名幼儿的健康和谐成长。在研究过程中,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江帆医生带领的团队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儿童健康分析指标,并提出了在线教研的具体设想。

儿童健康监测与干预研究室的设计基于以下几点思考:(1)根据保教人员可见的幼儿身心健康的保育与教育的行动与研究,让幼儿园健康工作的质量可测。(2)让所有相关人员主动聚焦幼儿健康,共同研究幼儿健康,提升幼儿园健康工作的科学水平。(3)让系统的设计成为持续改进质量的制度保障。

儿童健康监测与干预研究室。主要包括健康监测综合信息公示区、儿童健康资讯区、健康干预家园互动区和健康监测与干预教研角,我们称之为“三区一角”。

在健康监测综合信息公示区,我们将监测所获数据的分析结果、针对问题的改进措施以及预警提示等及时向家长、教师公告,分为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学期的公告。

在儿童健康资讯区,我们为家长提供与幼儿健康、家庭养育相关的信息与知识的查询,包括营养、运动、身心发展、安全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并对每一大类的信息进行细分。

健康干预家园互动区主要服务对象是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如肥胖儿、体弱儿、过敏儿、发育迟缓儿等)及其家长,主要功能是干预措施交流、咨询解惑、干预互动效果评定等。在这里,我们为每一位有需求的幼儿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记录幼儿所有的健康信息,如每次发病情况,每次在幼儿园和家里的干预矫治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可供随时查阅,家长可以和班主任、保健教师以及医务人员在此进行个别的沟通与交流。

在健康监测与干预教研角,保教人员针对健康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儿童健康水平、儿童健康特需个案、保育质量的分析与研究,必要时邀请相关医学专家进行医教结合的在线研讨,医学专家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远程调取相关数据。

我们开发了儿童健康监测与干预的软件系统,作为“三区一角”的后台支持。该系统由6大模块组成,即:健康指标跟踪、出勤情况监测、膳食营养管理、体能体质监测、卫生保健监督、健康安全预案。保健教师、班主任教师等不同用户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该系统会自动生成儿童健康监测与干预研究室内公示区、资讯区等的内容,并以全园、年级、班级、幼儿个人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的汇总与分析,以了解不同层面幼儿的健康现状和发展趋势。

儿童健康监测与干预研究室的运作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人人参与,凸显整合功能。将一日保教工作中与幼儿健康相关的人员都动员进来,改变了以往幼儿健康只是保健教师、保育员或营养师的责任的做法。同时,人人参与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通过软件系统让不同岗位的保教人员相互联系、协作。如,某个班级因为流行病例(症状)的增加,系统自动生成了一级预案启动的提示,据此相关各方就会立即行动起来——保健教师将加强对该班幼儿全目观察的次数,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对该班教师、保育员进行针对性的防病指导,同时向该班家长发放防病资料;保育员严格做好常规性预防消毒工作;营养员调制相应的营养水提供给班级;班级教师根据幼儿症状,有针对性地做好全日观察;家长根据保健教师的指导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提升了评价分析的科学水平。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以及计算分析的准确性,共同形成了分析与改进幼儿健康的“证据链”。而该系统更大的优势在于数据库的建立,它能实现数据的积累,并且能随时对数据进行对比,深入挖掘数据中隐含的信息,了解其发展的趋势或变化规律,从中不仅能看到幼儿个体的健康成长轨迹,更能从全园的角度做好季节性预防等工作。

突破之二:形成持续改进的保教活动质量观测的“四类制度”

如何才能让评价资料和数据既对提高班级的保教质量起作用,又为优化幼儿园课程提供依据?如何才能让幼儿园的各个层面都发挥保教活动质量评价的功能,形成课程领导的统一体?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保教活动质量观测中心(由负责课程与教学的副园长担任中心主持人,由各分部行政助理和教研组长为核心成员)的运作进行了制度设计,形成了“日日研、周周测、月月控、学期评”保教活动质量观测的四类制度,聚焦“观察——分析——评估——调整”四个环节,使保教活动质量观测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班级、教研组、保教活动质量观测中心、幼儿园课程评议委员会)形成“互为基础、相互链接、循环推进”的一体化运作,以保证“思优”课程实施到位及幼儿活动的科学有效。

“四类制度”的设计与运作主要基于以下思考:(1)保教活动质量评价与保教活动实施是同步进行的,保教活动质量评价应成为一种常态性的专业活动。(2)每位保教人员都是保教活动质量评价的主体,保教活动质量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保教人员专业提升的过程。(3)形成完整的、可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是保教活动质量评价科学性的基础,实现保教活动质量评价过程与结果的透明化是保教人员积极参与、行动可见的保障。(4)让事后的分析与改进和事前的预测与控制同时成为持续提升保教活动质量的行动。

日日研——保证一日活动执行基本到位

“日日研”的目的是保证幼儿园在其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和基本时间单位(日)中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活动安排执行到位,避免教师在一日活动实施中出现无视保教工作的基本规范,随意改变活动流程和活动内容的现象,达到执行课程及有序开展的基本要求。每天的数据资料收集与积累是日后开展评价的基础。因此“日日研”的重点是观察。

班级层面的“日日研”主要包括观测一日活动各个环节,每天下班前开展“每日预研”活动以及每日保教工作的“三公开”(班级保教活动计划公开、一日活动环节公开、活动效果记录公开)。

保教活动结果观测中心层面则由主持人通过在同一时间段内对同一年龄班级状况的巡视以及在连续几天的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年龄班级状况的巡视等方式进行全园的整体观测。

周周测——提升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周周测”重在分析与把握幼儿园一周实施生活、学习、运动、游戏四类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教研组开展的针对四类活动实施效果的分析与交流,避免同年龄组幼儿的活动水平在课程目标达成度上出现落差。

班级层面“周周测”主要由教师依照《儿童需要行为表现及活动倾向观察指引》汇总一周资料,对一类活动实施效果进行测评,相关资料归入“幼儿成长档案”和“教师研究档案”。

教研组层面的“周周测”则召集本教研组教师就本周指定的活动进行领域范围内的交流研讨,对各班提交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本年龄组此类活动的实施情况及效果,找出共性问题。共同商讨、寻找改进的对策,同时对各班执行周计划情况进行分析,确保一周班级保教活动的平衡与有效。

保教活动质量观测中心核心成员则参加各教研组的一周保教活动分析测评,并结合每周对指定班级的观测取样以及所收集到的班级课程实施中有价值的资料,形成下周保教工作实施重点。

月月控——确保课程目标的阶段性达成

根据幼儿期身心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点,我们从满足幼儿需要、引导幼儿发展的角度每月评估幼儿基本经验的形成及其发展的质量。

班级层面的“月月控”主要包括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与经验示例》对每位幼儿在本月内活动经验的形成作出分析与判断,对每位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估,汇总、归纳全班幼儿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将相关资料归入“班级质量档案”。

保教活动质量观测中心层面则每月开展一次班级保教活动的调研,每月召开一次分年龄组的班级活动质量分析例会,同时主持人召集核心成员共同研究调研数据和各班提交的本月幼儿活动经验评估的统计资料,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深入相关班级与保教人员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调整园本研修内容。

学期评——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不断优化

“学期评”是对全学期所有班级的课程执行情况进行总体性分析、评估。重在对幼儿园课程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以及进一步改进幼儿园的课程管理。

班级层面的“学期评”主要包括学期中、学期末的“幼儿成长档案”家园分析,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评价操作指引》对幼儿进行全面评估,撰写“幼儿身心发展学期评估表”。以三种档案相互印证的形式完成本学期班级课程实施及保教工作的质量分析,并提交到园长办公室进行考评。

保教活动质量观测中心层面则通过对一学期数据的积累及分析,评估本学期幼儿发展及课程实施质量,完成保教活动质量分析的学期报告并提交到园长室。同时。幼儿园课程实施评议委员会参与“学期评”,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及配套活动的内容、时间安排、活动实施等提出指导性建议,对进一步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提供咨询。

保教活动质量评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四类制度”下进行的保教活动质量观测自评机制的运作体现了四个特点:第一,既关注一日活动实施的基本到位(规范),又关注保教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优质);第二,既关注保教活动的过程性质量评价,又关注阶段性质量评价;第三,既关注班级教师在保教活动质量评价中的基础地位,又关注发挥幼儿园中层的指导作用;第四,既关注幼儿个体的发展质量,又关注班级和幼儿园层面的保教活动的整体质量。

突破之三:建构保教质量评价的操作指引体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施以教师自评为主”。《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对幼儿身心发展评价只列出了终结性发展目标,其难度在于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无法准确使用。所以,我们认为,只有给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才能让评价更科学、有效。为此,我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对各类活动的评价以及幼儿身心发展评价的标准,以形成完整的“思优”保教质量评价操作指引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广大教师也积极参与,整理、归纳了各类活动实施过程中基本经验的观测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行为表现,这些都成为各类指引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们已完成了《儿童需要行为表现及活动倾向观察指引》《幼儿身心发展与经验示例》《幼儿身心发展评价操作指引》《幼儿个别化学习区域创设的操作指引》《幼儿个别化学习的观察指引》《幼儿小组学习活动观察指引》《幼儿园游戏外部行为观察指引》等。今后,还将逐步研究和推出其他活动领域的操作指引,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幼儿身心发展评价和各类活动实施评价的操作指引体系,从而保证评价行为的目的性和评价信息的可靠性。

建构保教质量评价的操作指引体系的价值还在于:由于有了统一的分类和判断标准,评价数据更具有可比性,也便于对数据进行归类和分析,能够让数据在班级、教研组、中心和幼儿园各个层面流转,从而形成数据流和证据链。

三、对项目实施的后续思考

经过对保教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教师对保教质量的认识和行为发生了转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有序推进原定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

第一,将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资源保障监测中心(暂名)的运作方式。同时,将以信息化的手段及物流理念构建幼儿园资源计划系统,实现资源使用的高效益。

第二,在今后保教质量评价机制的探索中,拟将“三个中心”和“四类制度”统一起来,构建新的评价机制,并且对它们各自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深入思考人、资源等要素的联系与互动方式,从而实现构建生态模型,形成保教质量评价生态式运作的研究目标。

第三,需要对基于“思优”教育价值的保教质量观的内涵和外延作进一步提炼并进行完整的阐释。

高中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范文第15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6-01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反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