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体育教师教育叙事

第1篇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和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渐地深入开展开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也随之进入深化改革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次本人积极参加了全市高中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在这里我就体育学科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的一些总结: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壮的身体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兴趣是发展的动力”这样最通俗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坚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以及用心教学,以心教人的认真态度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身体特殊情况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卫艺是一家

第2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作者简介]廖春龙(1976-),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陕西西安710071)雷耿华(1978-),女,广西南宁人,西安培华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陕西西安71007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69-02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体育事业改革正向深层次迈进,大学体育教育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和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要求,是体育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终身教育理论与教师继续教育

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首先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育理论界,他的一系列主张成为许多国家阐述和实施终身教育的主要依据,被作为成人教育方面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终身教育的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背景。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写道:“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对于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存从来就意味着一连串的挑战。”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就涉及成人教育。他说:“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迅速进步,要求并迫使各行各业的各类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从而要求发展成人教育。”面对困境与挑战,我们应当做出抉择以适应社会,通过终身教育满足现代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终身教育就是使人在身体、精神和思想上完善发展,不断提高和更新自己,摆脱由于先天受教育不足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同时,终身教育还鲜明地指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带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2.终身教育是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并且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过程。他还指出,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终身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它的实现是建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就个体发展而言,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因而学习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人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迅速变得过时,失去了它的价值。人们在幼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不再能够使他们过着满意的生活了,成年人不得不抽出时间、花费精力继续接受训练,通过学习获得新的技能。因此,人们需要建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坚持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各个阶段的教育紧密衔接,各种形式的教育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3.终身教育赋予教师继续教育以新的意义。在任何终身教育的体制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都要加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周围的人和事,以发展的眼光去指导他们而不是简单地裁决,应当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只局限于他们的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彻底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包括心理学和智力研究等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人的全面发展带动了社会的飞速进步,社会的巨变反过来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无论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还是从自身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继续教育都是必须和必要的。朗格朗主张,“为了使教师完成其任务,要立即开展对他们必不可少的最低程度的培训,以便消灭浪费并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二、终身教育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1.终身教育理论是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理论吸收了成人教育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进而为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产生和成熟以后,继续教育逐渐与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成人教育相结合,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职培训。它不再是行业发展的自然延续,而是在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整个继续教育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2.终身教育理论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方法选择。终身教育理论提倡以个人或小组为教学组织单位,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实施非强制的、自由的教育。这就为实施终身教育提出了发展策略,给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给予启示。同时,这些方法在终身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事实上,终身教育已“不再是一种遥远的理想,而是以一系列强化这种教育需要的变革为标志的复杂环境中日趋形成的一种现实”。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有别于在职培训,它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应以个人或者小组为主,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而非数量,而且要建立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在主导思想上,应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职培训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应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阐明个人对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被动接受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能动作用,不断提升和拓宽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带动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综上所述,个人或者小组为主的学习形式,利于调整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关系,利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教与学双方的互动中,不断探索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新的方法和措施。

3.终身教育理论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训练和不断学习,逐渐获得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从而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的过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通过职前学习和培训,从一名普通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教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师的过程。二是指整个教师群体逐步向专业化迈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国外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早期的师资培养形态发展成专业教育的形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演变成师范教育与在职进修概念的整合与延伸。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提出,从更高的角度来看,是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进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本质的重新审视。过去通常认为,由单位组织的普通理论学习班、聘请若干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教师外出参加的培训班或者学术研讨会就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内容。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根据教师个体的不同,实施个性化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当前围绕这一途径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措施等体制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仅仅依赖于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应当更进一步地探究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制。体育教师队伍未来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其自身的“自然发展”,应当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其他学科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有本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总之,不断探索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构建相应的机制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质量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德育观 整体 职业道德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技能型、应用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校毕业生大部分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为了实现这种无缝对接,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都是“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技能不足还能通过培训强化,而一旦思想道德出了问题,就不可能成为现实职场需要的、能为社会努力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加强中职德育工作就是加强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一、树立整体德育观

每位老师应该树立“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随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全校上下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力求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能发挥德育功能,每一个角落都在闪耀德育的光芒。

二、培养开放德育观

道德品质需要具体的生活实践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中职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确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主动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学校道德教育可以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落实德育实践化,推行多种多样开放式的德育模式,例如:让学生负责学校事务、参与讨论社会实践、参与社会服务等,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

三、构建主动德育观

德育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培养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把德育融入学生生活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结合各专业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寓育人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领会实践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并逐步内化为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倡引社会德育观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存,现在的中职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追求所谓的自我个性,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与人合作的包容度,甚至很多学生不知道要如何与人进行有效沟通。德育工作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体现社会化特征,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最基本的礼仪;不仅要培养他们做一名合格的中职生,更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到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开展互动德育观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在教学中,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运用,重说教、轻交流,重外律、轻内修,这样学生很难在德育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学校说归说,学生做归做,表里不一,德育大打折扣,得不到应收的效果。改变过多地注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的做法,坚持言传与身教、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和辨识能力,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给予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空间,以互动来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促进学生道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六、强化职业道德观

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突出德育之职业性理念。用人单位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素质,更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勤业、乐业、敬业的良好职业品德。学生政治素质好,文化、技能差一点,还可以再培养、再引导。在某些岗位上,如果学生的文化、技能很优秀,但是思想品德素质低,他技能越高危害越大,破坏力也越强。中职学生德育课要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贯穿于品德养成的全过程,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业岗位对品德的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工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品德教育,力争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的德育至始至终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承担的德育任务更加重要,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模式,教师不断更新和丰富德育理念,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使德育课充满生命力,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丁如许.在德育管理中成长[M].西安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