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3万人,与2001年的117万人相比,现在的毕业生人数是那时的5倍;陕西省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28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近3万人。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很大。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2006年4月正式由铁路部门移交西安市政府管理,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几年来,在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全面指导下,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创了就业率、就业质量“双高”的局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签约率达75%,70%的毕业生在各铁路局、铁路工程局、城市地铁和地方铁路就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工种,专业对口、行业对路,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5%以上。多年来,学院在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一手抓市场开发,推荐毕业生就业;一手抓订单,争取企业的前期用工计划,进行订单培养,做到“产销对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在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一次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压力下,我院正是因为多年来的订单培养,使得2009届2370名毕业生中已有1836人具有了专业对口、行业对路的就业去向,就业签约率达77.5%,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地铁、西安地铁、西安铁路局、西延公司、上海铁路局、北京铁路局目前已确定了2010届毕业生达一千多人的七个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的订单培养计划。

1 依托行业开展“订单”培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市场调节下,如何突出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为毕业生联系用工单位,推荐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如何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能基本胜任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我院早在2001年就开始探索和追求的就业工作目标。

2002年,仅有6名学生的“订单培养班” 拉开了我院订单培养模式促就业的序幕。中铁四局计划在我院订单培养6名“内燃机车乘务员”培养期一年。(随着铁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当时我院已取消了该专业)怎么办?人数这么少,开还是不开?如何开班?怎样授课?着实令我们为难。但是学院坚持职业院校办学,就是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毅然接下了这第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订单。从教学计划的编排,授课教师的调整,教学进程的安排等教学的全过程予以高度重视,不惜成本按要求培训,企业非常满意。之后,在他们的牵线搭桥引荐下,相继与中铁一局、中铁六局、神华集团神朔铁路公司、朔黄铁路公司等进行多年的长期友好的订单合作。从最初6人编制的订单班到目前规整的40~50人编制的订单班;从6名毕业生订单就业到目前的三分之二毕业生订单就业;从毕业前半年预订到现在的毕业前一年半预订;从一家用人单位订单到目前的几十家单位预订;从铁路工程局单一专业的订单到各铁路局、铁路工程局、城市地铁、地方铁路公司、社会其它行业的多专业订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就业模式已成为我院的就业主渠道。2008届68%的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走上工作岗位,2009届毕业生2370人,已组建西安地铁、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北京铁路局等15家单位的8个专业的订单班 33个,共计1485人,该部分学生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正在进行订单培养。西安地铁、深圳地铁、西安铁路局等已相继开始预定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实现了企业、学院、毕业生“三赢”。

2 提升订单培养的内涵,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

开辟了订单市场,如何良性的孕育和培养这一市场,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总结,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课题。

2.1 合理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为订单培养奠定基础:

经过几年与几十家企业的订单培养合作,我们总结出:对学院来说,订单越早越好,最好是入学就开始;但对用人单位来说,又是不现实的。那么,学业中期做订单,专业方向怎么定?课程如何设置?才能力保订单培养班的合理组建,确保培训质量。在争取企业订单上,将学院和企业具体情况兼顾考虑,并向用人单位建议,尽可能订单前移。目前,我们做到,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在第3学期后期和第4学期前期明确订单,订单培养一年半完成。这样以来,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考虑既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又为订单培养做好铺垫,我们将所开设专业归整,分四大类:强电类、弱电类、工程类、管理类、每大类各专业学生一年半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或相近,第1、2学期全部是基础课程,3、4学期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第5学期设专业课,第6学期实习、实训和预就业。当用人单位预定某一专业的学生时,可直接从对应大类的各专业学生中组成订单班。比如:铁道机车车辆、电气及自动化、供用电技术、机电技术都归强电类,当西安铁路局订单培养机车司机时,就可以从这一类的所有专业学生中选择,组成订单培养班,进行培养和就业。

2.2 优质的师资队伍为订单培养提供了质量保证:

教学相长,名师出高徒。我院已建立了各专业订单培养教师人才数据库,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各企业或设计院技术部门骨干作为订单培养的特聘教师。比如:神朔铁路公司机务段总工王飞宽,西安铁路局机务段技术科高工陈永林等都是我们机车专业订单培养的特聘教师;西安第一设计院设计室的高工耿杰,西安地铁公司运输处高工张东是我们交通运输专业订单培养的特聘教师;第二部分是我院各专业的教学骨干。承担订单培养的教师必须具备高级职称或“双师型”,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另一部分是聘请兄弟院校的资深教授或企业主管技术的高级领导为客座教授,为订单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并对订单培养的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全面提升订单培养质量。

2.3 校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订单培养计划:

目标的实现要有明确计划的引导。每个订单班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符合企业用人的标准和要求,否则,教学培养和企业的实际要求就会有偏差,给企业的用人带来不利,给学校的教育培养质量带来不良反应,给学生的顺利上岗带来后患。例如:2003年,神华集团朔黄铁路公司机辆分公司首次在我校订单培养60名电力机车乘务员,培养期8个月,学院对此非常重视,调整机车教研室的得力干将从事教学,安排实训基地的能工巧匠指导学生的实训演练,应聘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也很优秀,从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历时8个月的辛勤培养,结果由朔黄铁路公司来定夺,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公司组织人员出题、阅卷和进行实践技能考核,考核结果出人意料,很不理想,原因是题出的太“简单”,太实际和实用。这样,将会有23人因考核不合格而不予接收,对他们来说,面临毕业,不仅仅是失去这一次就业机会。怎么办?学院与朔黄铁路公司经过反复协商争取,23人继续培养,2个月后再次接受公司考核。此次订单培养的结果正是由于缺乏经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培养,缺乏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企业要求掌握的,我们认为了解就行;企业认为只需了解的,我们却花费大量的精力要求学生掌握,重心偏离,导致培养的结果脱轨。此事件也为我院后期的订单培养总结了教训,积累了经验。我们在制定培养大纲、培养计划中,由用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专业教师依据企业要求,设备类型等共同参与制定,即便同一个专业,用人单位不同,要求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企业技术人员监管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就业“零过渡”,工作上手快,成为企业欢迎的“优质品”。就业后在高手如林的特大型企业神华集团公司技能比武中获得检修组第一名的贺强,接触网组第一名的孙历程,乘务组第一名的郑同江等都是经过学校培训的,公司鉴于他们的母校对人才培养的突出贡献,特发贺电致谢,感谢有我们为企业培养了这样多的好人才。

2.4 合理的选用教材,为订单培养的实施提供保障:

订单培养选用教材通常是经校企双方相互沟通交流,本着与企业实际相符或相近的原则,合理选用。比如:我们在给广州地铁公司做铁道运输专业的订单培养时,除部分教材的部分内容选用正常学生班所用教材外,大部分则是用广州地铁公司给我们电传的公司内部技术资料的内容作为培养教材。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对口、对路,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院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2.5 丰富的校企资源共享,为订单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院已于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局签订合作协议,与西安地铁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将西安地铁作为我院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我院作为西安地铁的人才储备基地并挂牌,以我院牵头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也已完成。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我院每年投入资金上千万元,用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1400平方米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训中心即将建成,投入使用,为订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演练创造了优质的条件。订单培养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在学院完成,专业技能演练和部分实作在企业进行。校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例如:郑州铁路局的电力机车乘务员订单培养时,由学院专业教师和郑州局的有关技术人员完成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学院实验室完成基础实验和机车的模拟驾驶操作,在郑州铁路局各机务段,由专门的机车司机师傅指导,带学生上车,随同司机师傅一起上班,完成机车驾驶的实操训练,学生到单位后,很快就能独立上岗。有的不到一年就考上了副司机,月收入达2000~3000元。

2.6 严谨的考核机制,是订单培养的试金石:

订单培养的结果如何?企业、学生和学院十分关注。随着订单的增加,考核、服务和评鉴工作也在逐步完善。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各系、企业人力资源部、用人单位的技术部门人员共同组成考评组,对订单培养情况进行中期督查,终期考核,跟踪服务。通常情况下,理论考核由用人单位组织出题、阅卷;基本技能考核由用人单位组织在学院实训演练基地完成;专业技能考核由国家的专门机构组织考核并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技能证书。比如:铁路专业的技能考核,由西安铁路局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作考核,考核合格者,可获取该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订单培养的学生,上述各项考核均合格,方能正式接收并上岗。

2.7 校企联合给予政策的支持,为订单培养的全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切实提高订单培养的质量,学院鼓励和选拔双师型教师承担订单培养的教学任务,其课时津贴高于普遍班级代课教师课时津贴的40%;除此之外,还设培训质量奖,质量奖占课时津贴的20%。有的单位设立奖学金、支付专业培训费、给学生发放生活津贴,并主动要求和学校签订长期用人协议。

3 引进企业文化,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订单培养的学生是有着“准”目标的群体,如何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企业人精神,培养能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融入企业的能力,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并尝试这一些方法:

3.1 适时引入企业文化。

比如:我们在和神朔铁路公司作订单培养时,公司的期刊《神朔铁路》定期邮寄给学校,发放到培训学生手中,从期刊中可以了解到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动向等,同时,培训班学生也可以向公司期刊投稿并发表,这种校企文化的交融,给学生带来鼓舞和震撼,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尽快融入企业。

3.2 按照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管理:

在订单培养中,我们承诺:为企业服务是我们的培养宗旨,企业的要求就是我们的目标。任何用户、提出再小的用人要求,我们也想办法满足。比如:广州地铁订单培养班,要求学生要会简单的粤语,我们就请了一位广东人做学生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粤语进行训练,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

多年来高质量的订单培养,良好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为我们赢得了社会声誉,学院已经呈现“出口旺,进口畅,”的良好发展态势。随着国家2万亿元铁路建设资金的投入,铁路建设的大发展,将会为我们这类轨道专业为特色的高职学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的挑战,我们争取将“订单培养”做成“定向培养”,让更多的企业满意,让更多的学生称心,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西安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N].三泰都市报,2008-11-20

[2] 唐爱华. 高职高专学生要围绕“四会”全面发展[J]. 甘肃农业 , 2006 (12)

[3] 潘祖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9)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

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动力。自2010年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根据铁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专业实际、切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铁路特色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强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懂设计、精施工、善维护、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生涯为目标――确定改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技能鉴定项目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教学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系统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5.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传统的高速铁路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基于学科体系的,采用的是“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固定程序,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解构学科体系,就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专业课和基础课平行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展开。为适应“基于高铁项目施工过程”实践课程体系三个阶段的技能训练要求,在理论课程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三个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三个知识模块和三个技能训练模块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二)以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

以能力训练为重点,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如把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整合为一门课《工程力学》,大大压缩了理论课时;同时,为增强学生对高速铁路测量的技能,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基础上增加了《高速铁路工程监测技术》一课,提高了操作技能的实用性。

(三)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

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凡是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都纳入教学内容,无关的知识尽量不讲。按照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每一个课程模块,按照对应各阶段的能力要求,设计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通过讲、学、练结合,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如在材料、岩土性能测试基本技能项目中,有关材料、岩土的性能很多,与工作任务无关的性能尽量不讲,重点学习和训练它们的力学性能测试。

二、充分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以校园文化传承铁路铁路文化,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特质,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企业文化、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习,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素质,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建立“三维度”教师考评体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三维度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扎根课堂、深入一线、放眼行业,打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引领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形式多样化、校企联合一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高速铁路检测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工程软件训练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高职铁工专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从我们走访用人单位,整理收集的反馈意见来看,总体来讲,我院铁工专业毕业生素质较全面,能吃苦耐劳,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员。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到了实际工作中,短时间内很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分析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传统学科型教育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书本知识,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因此,高职铁工专业的课改必须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建议方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扩招改革,大学生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每年700万左右的毕业生涌入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高校对工科类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在使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再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期培养出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需求。《高炉炼铁生产》是冶金专业课程之一,也亟待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帮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因此,探究《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的方案,提升学生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实践来说都影响深远。

1理论体系突出专业性

《高炉炼铁生产》的理论部分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高炉炼铁及铁矿粉造块两方面。第一,高炉炼铁重难点在于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热工基础、高炉炼铁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而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有基础数学理论、机械制图技能、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实操等做辅助,在实际的理论体系构建中要将这些与核心内容进行整合,而且要突出其专业性和实际应用性,为学生今后岗位操作做铺垫。第二,以铁矿粉造块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模块,除了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冶金炉热理论外,更需要注重对炼铁原料、烧结所需设备的教学,并突出矿岩专业优势,为冶金专业做好专业服务,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主次分明,比如《耐火材料》《铸造工艺》《冶金炼铁环保》,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彰显冶金专业特色。另外,该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为学生的实践打基础,因此,理论知识一定要“够用”,但是要杜绝内容交叉过度和内容不完善这两种极端。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阅读相关的专业课程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通过课外知识的填充让自身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首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逐步增加实践课程课时,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某高校在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进行改革后,将原有的实践课增加了一半,使得实践教学课程总量达到该专业课程教学比例的40%,符合我国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对实践课兴趣更浓了,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有助于学生深化现有的专业知识,在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环境下,其综合素质水平和岗位操作水平更强,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提升岗位实践所需的基础性技能操作训练度。对于冶金专业学生来讲,基础技能应当涉及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数学建模、实验技能、金属加工、机械设计与制图等。每一个基础操作技能对于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当确保各类课程设置均衡、协调、统一,能够将相关的知识与《高炉炼铁生产》教学联系在一起。最后是对冶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改革。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过分借鉴甚至抄袭而做出来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高。一些高校也会让学生选择将高炉炼铁相关工艺模拟作为论文设计思路,结果造成了学生毕业设计同质化,没有创新和特点。笔者认为,毕业设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对烧结团的毕业设计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大论文。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两个核心部分都做出总结和提炼,加上自己的设计思路,做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助于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3依托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一方面,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育人。高校领导应当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多次实地走访和考察,并选出专业对口、环境安全、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符的优质合作企业,并循序渐进地通过岗位参观、见习、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等方式,给冶金类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学习环境,并积极融入相关的岗位教学课程,通过情景教学、师傅带徒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较为合适的工程训练环境。比如某大专院校已经与当地钢铁公司开展了多年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且仍在不断开发更优质的企业来作为卫生产学结合的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将校外实习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研发专业教材,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实现了冶金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拓宽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思路。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邀请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工程师来校通过讲座或者培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尤其是给学生们讲解实际高炉钢铁生产过程中宝贵的生产经验,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使学生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主动思考,再结合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提升自身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应当在每一个学期选派优秀教师到钢铁公司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和学习,并总结企业中的问题和经验,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使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能够更具针对性,而且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和服务一线的意识,并为其今后职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4结语

《高炉炼铁生产》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教师和学校,甚至社会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从中获取具有实践性、指导性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将其纳入到课程改革方案中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制订出具有实用性的课程教改方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邢宏伟,郝素菊,等.炼铁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1.

[2]曹季林,韩阳.炼铁工艺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3(3):47-48.

[3]袁晓丽,万新,张明远,等.仿真技术在冶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冶金卓越工程师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94-196.

[4]宋卓斐,李运刚,李俊国.多媒体教学在钢铁冶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55-256.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北京钢铁学院;人才培养;人才现象;市长现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4-0059-05

北京钢铁学院①(以下简称“钢院”)是新中国初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主要面向钢铁行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是著名的“学院”之一,具有鲜明的钢铁行业背景和矿冶学科特色。钢院(1952-1966)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在政治人才方面,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平均约440名学生中走出一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曾担任市长职务的至少有23人②

,平均约626名学生中走出一位市长。非常巧的是,院长高芸生曾任黄石市市长,副院长张文奇曾任唐山市副市长。这一现象,称之为钢院人才培养的“市长现象”。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一独特教育现象和人才现象的原因。

一、 工业化的时代背景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无论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历史选择,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工科人才更容易走到政治前台。当时国家高度重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吸引了大批优秀学子怀着“工业兴国”的理想报考工科院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大批懂经济、懂工业的领导人才,大批企业负责人走上行政领导岗位。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工科人才的素质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因素非常契合。正如贾鹤鹏同志在分析清华大学为什么涌现出大批政治人才时指出:“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可以说一直是‘不问白猫黑猫’的实用精神。而在这种精神的主导下,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直没有被过多的争论所困扰,或者说争论归争论,干事儿归干事儿。这也让工科教育出来的实干和执行力成为中国更加被欣赏的能力。”2011年8月5日,凤凰网发表的文章《盘点大陆地区走出国家领导人最多的高校》③指出,培养领导最多的十所高校是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其中,除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是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大学外,其他八所高校均为理工科大学。文中提到的这十所高校培养的国家领导人大多都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大学,在改革开放后陆续走上政治舞台的。

从表1列出的钢院23名市长的成长路径来说,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后来转入政界或最终从企业负责人岗位转入政界的有22人,占95%,几乎成为这一时期市长校友的唯一职业路径。

二、 城镇化的历史选择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依托矿山、冶金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建立矿业城市。其背后的机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因为物流成本高,工业企业大多依托原料产地而建,尤其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譬如采矿、冶金、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更重要的是,这类企业都是特大型企业,综合度高,企业规模大,人员数量多,对周围涉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专业化程度要求多,因此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城市”。

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这样的城市越来越多,正如中国矿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朱训所言:“由于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和勘探开发的成功,在那些原是荒无人烟或人烟稀少的地区有400多座新兴矿业城镇拔地而起,如大庆、包头、金昌、白银、嘉峪关、克拉玛依、大同、平顶山、淮南、淮北、阳泉、乌海、鞍山、本溪、盘锦、松源、七台河、鸡西、铜陵、马鞍山、新余、德兴、三门峡、黄石、郴州、云浮、铜川、石嘴山、东营等等,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全国有矿业城市43个,占当时全国城市总数的98%,1997年在全国666个城市中有矿业城市160个,占25%。”这里所说的矿业,包括石油、煤炭、金属矿,其中金属矿又分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

在这些城市,由矿业企业负责人出任城市经委主任、副市长、市长乃至省长,在过去乃至今天几乎是干部选拔的一个常态。以山西这一能源大省的四任省长为例,胡富国省长毕业于辽宁阜新矿业学院采煤专业,孙文盛省长毕业于山东冶金学院有色冶炼专业,刘振华省长毕业于东北大学真空技术设备专业,王君省长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采煤专业。因此,像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南大学、阜新矿业学院等矿业类高校,因为培养了大量的矿业企业负责人,因此也都是培养市长、省长较多的高校。

三、 矿业类高校的共性

在矿业类高校中,相比煤炭、石油、有色行业高校,钢铁行业高校更容易培养出市长,这是由钢铁工业和此类高校的特点决定的。就钢铁工业的特点而言,(一)钢铁工业属劳动力密集型重工业,企业规模大、员工数量多、社会服务机构庞杂。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鞍山钢铁公司的员工大约有20万人,企业办有医院、商店、副食品基地、学校、法院甚至殡仪馆等配套设施,可以说就像一座自成系统的“城市”。(二)相比煤炭、石油企业,钢铁企业的产业流程长,涉及采矿、冶金、加工、机械、化工等行业,属于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的联合企业,因此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吸纳广泛,而这些人才都有可能成为钢铁企业负责人。(三)钢铁是工业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物质基础之一。钢铁企业在所在地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大、地位高,因此其负责人比其他企业的负责人更容易优先被选入政界。(四)钢铁企业的建设不像煤炭、石油那样对资源所在地区的依赖性大,既可以建在大城市,也可以建在中小城市,既可以建在有矿的地方,也可以建在无矿但交通便利、水和动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再加上铁矿资源分布广泛,因此钢铁企业数量多、区域分布广(即区域分布“方差大”),因此涌现市长的人数也就会更多。

就钢铁行业高校的特点而言,由于钢铁行业对专业需求广泛,此类高校一般都设有采矿、冶金、机械、材料等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到钢铁企业就业并有可能成长为钢铁企业负责人,而且可以到矿山、机械等领域发挥作用并成长为相应企业负责人(即行业分布“方差大”),而这些企业多为所在城市的大型骨干企业,因此进入政坛的机会相对比较多。

总结分析学校培养的23位市长,其中采矿系毕业2人,冶金系毕业8人,机械系毕业4人,压力加工系毕业3人,金相热处理系毕业5人,物理化学系毕业1人。其中,从钢铁企业出身的13人,从矿山企业出身的2人,从机械企业出身的7人,其他1人。总之,钢铁企业的这些特点使钢铁行业高校更容易培养市长,譬如东北大学担任市长的校友有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沈阳市市长陈海波、深圳原市委书记刘玉浦等。武汉钢铁学院担任市长的校友有厦门市市长张昌平、洛阳市市长李贵基、咸宁市市长李兵等。

四、 钢院办学理念的特质

钢院人才培养的“市长现象”,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据表1所列市长的职业发展路径,可以看出,大多在成为市长之前,都担任钢铁、矿业、机械企业的负责人。担任企业负责人,至少要具备四个条件:(一)业务能力强,具备实干精神;(二)组织、表达能力强;(三)思想素质好,走群众路线,得到群众认可;(四)具有比较优势。钢院(1952―1966)非常重视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实干精神和组织能力。再加上冶金工业是大工程,需要集体操作、团队配合,因此,毕业生在工作中自然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团结。

此外,这一时期的钢院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最高学府,是冶金部实力最强的高校,这使得钢院毕业生在与东北大学、武汉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院等同类高校毕业生竞争时,无论业务能力还是自信心都有着天然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以来的行业办学和计划经济就业体制下,冶金行业和钢铁企业的毕业生主要由冶金行业高校培养,实力比钢院强的其他高校到钢铁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很少,这就使得钢院毕业生在冶金尤其是钢铁行业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在同等情况下更容易受到关注。

笔者曾采访过一位钢铁企业组织部门的负责人,他说企业里面提拔干部,一是群众认可,即业务、为人方面得到群众好评;二是领导认可,即组织表达能力强,政治素质好。如果这两方面都差不多,毕业学校好的学生更有优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钢院的地位给了钢院毕业生在冶金、钢铁行业脱颖而出的起始机会。当然,谁能利用这种起始机会进一步发展起来,则与个人的努力和机遇有关。

五、 首都区位文化的影响

钢院人才培养的“市长现象”,还与学校处在北京这一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较大关系。前文谈到的培养领导干部最多的十所高校,有五所分布在北京。此外,北京的一些其他高校也都培养出杰出的政治人才,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截至目前,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大学读书并在后来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职务的共13人,其中来自北京高校的毕业生有11人,分别是清华大学的、、吴邦国、黄菊、吴官正,北京大学的,中国地质大学的,北京理工大学的曾庆红,北京科技大学的罗干,北京化工大学的贺国强,中国石油大学的(涉嫌受贿、、故意泄露国家秘密,已开被除党籍处分,待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来自外地高校的2人,分别是河北工业学院的贾庆林、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长春。总之,北京高校培养了全国最多的政治领军人才。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反映了北京高校的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与学生接受北京的文化熏陶而具备更强的精英意识有关。因为,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特点很强,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特大型企业与组织的负责人,除了具备工程师的实干精神和纪律之外,还必须有一种为国家民族的使命而勇于负责的挑头精神,即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更适合在北京这样的政治中心得到滋润和发展,因为精英们在这里汲取的滋养,是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高校读书的大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政治活动,有机会在毕业前当面聆听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教诲,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国家政治经济变革的脉搏,因而会有着更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据机械系53级校友罗圣国教授回忆,他在大学期间,在天桥剧场看戏时曾碰到过刘少奇、同志,在观看篮球赛时碰到过邓小平、同志。此外,尽管这一时期的许多政治运动都是错误的,但在复杂政治运动中的历练和培养也使得他们在后来具备了更加成熟的政治素养。因此,在信息相对封闭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精英意识的培养而言,在北京与在外地读书有着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北京高校在培养政治人才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总之,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人才培养的“市长现象”的背后,既体现了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背景,又体现着钢铁在工业中的特殊地位;既体现了学校主体学科的行业特点,又体现着学校注重实践的办学传统;还反映了学校特殊的区位文化。这一现象是一定时期教育内因与外因、主体与客体、系统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宋奇吼(1972- ),男,江西萍乡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1)李学武(1972- ),男,河南焦作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2)

[课题项目]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科研立项项目“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31,项目主持人:宋奇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26-03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按照 “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的要求,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两校战略合作的基础,充分利用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实施人才培养全程合作,为贯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探索。为适应江苏经济转型与升级,满足社会对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两校拟探索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以期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社会行业背景

1.轨道交通供电产业急需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发展规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江苏省各城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南京地铁更是跃居国内城市地铁行业前列。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发达,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江苏省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青奥会的临近,南京地铁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与此同时,中国铁路行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时速350千米动车组等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大量使用,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和建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长三角地区从2006年7月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开通以来,先后建成开通了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合宁城际、京沪线等重要电气化干线,电气化营业里程为892.3千米。电力牵引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势,牵引动力电气化已成为铁路技术改革的方向,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也同步发展,大量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广泛使用,高端技术装备水平与现有人员较低素质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现场企业急需基础厚实、技能精湛的高端技能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产业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处于奇缺状态,人才招聘的普遍做法是相互高薪挖人,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到轨道交通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能够很好地满足目前企业对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第一,具有本科层次培养的特点。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提倡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其优势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较强;缺点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本科层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管理工作,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第二,具有专科层次培养的特点。以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强,着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能够实现毕业即可上岗的培养目标;缺点是学生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岗位迁移能力弱。

第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满足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3+2”培养模式中,专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在设计、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此构成本专科分段培养中,理论与技能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专科阶段的三年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前两年半时间主要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后半年时间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结合现场实际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和专科段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工程意识,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在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3.现有基础和特色。采取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能有效整合江苏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各自的优势,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3+2”分段模式,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高端技能人才,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目标

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果,依托既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探索“3+2”本专科分段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在国内具有示范效应的高职本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措施

1.构建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用了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学的科优势培养的特点,将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起来。以“厚基础、重实践”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企业的岗位群分析,根据企业现场的岗位群实际工作过程归纳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情境,设置专业学习课程,借助本科院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师资力量,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为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叠和浪费,对于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均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可在专科阶段开设并达到本科阶段的培养深度,本科阶段不再重复开设相应课程。

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设置课程时,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注重研究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条块清晰而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涉及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四类: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设备检修维护课程、设计管理课程,其中,设备检修维护课程和设计管理课程是专科阶段的核心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职与本科阶段贯通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维护、检修等实践动手能力;本科阶段通过设计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使其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三,实践课程的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为了满足轨道交通行业供电技术管理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行业特有的技术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重点突出了高职和本科阶段贯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专科阶段三年的学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依托深度校企合作等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文化,熟悉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特点,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工作适应能力。专科阶段的毕业论文以应用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报告型观察型和实验型为主,以解决企业生产环节存在的小型课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前一年半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勘察设计、项目咨询管理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专科阶段生产实习和本科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系统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工程意识,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胜任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学术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理论型、综合型和评述型为主,结合本专业生产、科技的前沿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创新、实验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技术应用创新等,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

2.构建本专科贯通的专业实践条件。根据专业研究规划,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现有专业实践条件,不断加大实践条件的投入,改善专业实践条件。

3.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结合本专业特点,依托现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在社会需求导向基础上,开展应用性的科研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3~5年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层面的产业化研究成果。

四、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色

1.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依托华东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企业,实现混编师资团队、实训资源和校企文化三大资源有效共享,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采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的螺旋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学习服务于能力培养,围绕“入学初期,走入铁路,感知职业;入学中期,深入铁路,熟悉工作;毕业前期,融入铁路,胜任岗位”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平台。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带着问题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着重提高理论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后,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具备设计、开发和决策能力,达到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针对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在高职教学中,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面向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学习课程,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满足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施中,以过程评价和企业第三方评价作为课程的主要评价依据。

3.实施高职本科双证书制度。在牵引供电安全与规则、变电所一次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所二次设备检修与维护、电力线路、电工技术实习、综合实训等课程中,融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内容,达到应知应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证书。

五、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迫切需要上移,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进行部分本科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贯通衔接,对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拓展我国高职教育层次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斯杰.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l0(11).

[2]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与建设重点的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4).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202-02

为积极适应近几年来管内新线密集开通运营的新形势,有效缓解运输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广铁集团采取订单培养方式,批量引进铁路主专业高职毕业生,2011年以来共引进约两万人。在批量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较好地适应运输生产一线人才需求,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提高引进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改进的建议。

一、细化校园招聘作业流程

1.做足相关准备工作

一是提前收集掌握高职毕业生信息。从集团人才需求出发,详细了解各铁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学生人数、生源结构等情况,为合理制定招聘计划打好基础。二是招聘预告。根据年度招聘计划和相关学校的毕业生情况,将拟招聘的专业计划、岗位条件和具体要求等通知学校,由学校公开招聘信息,并委托学校提前做好宣传发动、报名审查等工作。三是组建和培训招聘小组。从各单位抽调具有丰富招聘经验和相关专业背景的人事干部,组建成若干个招聘小组,集中培训学习招聘政策规定,明确招聘任务和具体要求;招聘时要求统一着装、佩戴专用证件、注重仪态语言,严格遵守招聘工作纪律;提前准备好校园招聘所需的宣传片、资料、表格、辨色本等,做到忙而不乱、准备充分。

2.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校园招聘前召开宣讲会,进行现场答疑互动,详细介绍招聘目的、岗位标准、专业计划等,介绍广铁集团的基本概况、企业文化、职业生涯、福利待遇等。另外,常态保持与学院就业部门和院系师生的沟通联系,在学院开设讲座,邀请集团专业人员介绍企业发展形势、人才需求规划等,增强学校师生对铁路的认同感。仅2014年6月,广铁集团就到6所铁路高职院校举办了16场企业形象和文化讲座,参加师生近四千人次,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3.组织结构化面试

一是严格审核应聘材料。认真审核学生的个人简历、就业推荐表原件、成绩单原件及其他证书材料,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招聘人员质量。二是全面进行面试考核。在学生自我介绍个人简历、优点特长和应聘优势等情况的基础上,招聘小组通过查阅成绩、专业测试、提问交流等方式,对其进行综合考察,重点考察语言表达、专业基础、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努力做到了解情况全面、考核方式科学。三是初步了解健康状况。利用面试的机会,重点观察形象气质,检查肢体活动能力(包括伸开手掌、曲展手指,转身走步等)、视力及辨色能力等情况,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4.规范签约工作流程

对面试合格拟引进的学生,严格按程序做好签约相关工作。一是登记详细信息。按专业填写《登记表》,留下求职材料(成绩单、就业推荐表原件)并整理归类。二是签订《就业意向书》,加盖学校和集团印章,学生、学校和集团各执一份。三是组织学生体检。由学校组织学生到二等甲级及以上医院体检,经体检合格的正式纳入订单班学习。四是签订就业协议。订单班学生校内理论学习结束、通过考核验收的,方可签订《就业协议书》。五是整理签约资料。对学生成绩单原件、推荐表原件、就业协议书等进行认真审核,并按专业整理归档。

二、深度介入订单生早期培养

1.签订企校合作协议

近年来,广铁集团根据人才培养储备需要,加强与相关高校、高职院校的合作,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铁路高职院校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定向培养等协议。由集团公司牵头组织,支持和推动各运输站段与学院相关院系共建合作学院、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荐技术骨干担任校方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校方专业建设,形成了双方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2.介入教学课程安排

根据铁路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在订单班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如《技规》等),强化岗位业务知识学习;支持校方专业教师到站段生产现场考察学习,以提升其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协调指导相关站段根据现场生产实际和学校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现场实习实训机会,达到以实训促教学的目的。

3.组织参加社会实践

为了让大学生亲身体验铁路服务旅客一线岗位的工作情况,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广铁集团在每年春运、暑运和黄金周期间,与相关铁路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订单班学生要求全部参加。通过深入一线和直面旅客,让学生在入路前对即将从事的铁路工作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其对铁路行业的认同感。

4.开展预职生产实习

近年来,广铁集团在注重订单班生源质量的同时,强化岗位应知应会和专业技能的早期学习锻炼,在积极协调相关学校优化课程安排、提前完成校内课程的基础上,组织订单班学生到相关站段一线岗位进行预职生产实习,由站段安排优秀技能人才担任指导老师,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岗位技能和业务知识,为广大学生入路后尽快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和岗位作业要求、尽力缩短独立上岗的时间奠定基础。仅2014、2015年,广铁集团就组织近万名订单班学生参加了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预职生产实习,总体效果较好。

三、建立完善考核淘汰机制

为避免学生有进了订单班就是进了“保险箱”而放松学习的思想,从2014年开始,广铁集团对订单班学生探索实行校内理论学习阶段考核验收和预职实习阶段动态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其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确保早期培养质量。

1.建立理论学习阶段验收机制

订单班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课程结束后,由广铁集团委托学校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考评验收。具体做法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评要素包括学习成绩、技能水平、操行考核、获奖情况等),按成绩、专业进行排名,并且在校内公示。对各专业排名倒数第一名的,或达到规定淘汰条件的,直接予以淘汰。对各专业排名靠后10%的,由验收组采取专业测试、面试考察等综合测评方式进行复核,复核不合格者则退出订单班。经统计,2015届订单班因考核验收不合格退出订单班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6%。

2.建立实习月度考核机制

为激励实习生搞好实习,解决他们实习期间的生活困难,实行了生活补助措施。实习单位每月根据学生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和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给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考核结果,再结合学生出勤情况分四个档次确定补助标准,委托学校发放。

3.建立实习期满考评机制

为强化预职实习的过程管理,确保实习质量,在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进行考评(考评要素包括遵章守纪、学习态度、技能水平、团队精神等),对实习期间不遵守劳动纪律,实习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考评不合格、退出订单班的处理。个别无法适应铁路工作的学生也退出了订单班。经统计,2014届订单班预职实习期间因考评不合格或本人不适应等原因退出的约占订单班学生总数的4.3%。

通过综合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较好地满足了运输生产一线特别是近些年来大量新线开通运营的需要。特别是2011年以来引进的高职毕业生,已有部分走上了工班长岗位,有的还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技师资格,广大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四、对下一步引进高质量高职毕业生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招聘相关制度,促进招聘工作标准化

出台《集团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办法》,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毕业生招录工作机制;优化高校毕业生招聘程序,提高面试考核、专业技能考试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选拔的公信力和示范效应,切实提高招聘质量和工作效率。

2.进一步优化招聘团队,加快招聘队伍职业化

按照“公道正派”的基本素质要求,从管内各单位现有的优秀组织人事干部中,选拔培养懂专业知识、熟悉招聘面试技巧和讲组织原则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招聘团队,促进招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深化企校合作,确保招聘生源质量

继续加强与有关铁路高职院校的沟通联系,组织高校学生到铁路运输站段开展常态化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活动;主动参与、指导高职院校订单班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邀请集团公司相关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促进双向互动和加深认识;继续按照订单培养协议,完善订单班学生日常管理和动态考核办法,与学校一道严格抓好实习管理和验收等重点环节把控,切实保证高职毕业生的引进质量,为推动集团公司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1]。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为积极适应近几年来管内新线密集开通运营的新形势,有效缓解运输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广铁集团采取订单培养方式,批量引进铁路主专业高职毕业生,2011年以来共引进约两万人。在批量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较好地适应运输生产一线人才需求,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提高引进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改进的建议。

一、细化校园招聘作业流程

1.做足相关准备工作

一是提前收集掌握高职毕业生信息。从集团人才需求出发,详细了解各铁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学生人数、生源结构等情况,为合理制定招聘计划打好基础。二是招聘预告。根据年度招聘计划和相关学校的毕业生情况,将拟招聘的专业计划、岗位条件和具体要求等通知学校,由学校公开招聘信息,并委托学校提前做好宣传发动、报名审查等工作。三是组建和培训招聘小组。从各单位抽调具有丰富招聘经验和相关专业背景的人事干部,组建成若干个招聘小组,集中培训学习招聘政策规定,明确招聘任务和具体要求;招聘时要求统一着装、佩戴专用证件、注重仪态语言,严格遵守招聘工作纪律;提前准备好校园招聘所需的宣传片、资料、表格、辨色本等,做到忙而不乱、准备充分。

2.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校园招聘前召开宣讲会,进行现场答疑互动,详细介绍招聘目的、岗位标准、专业计划等,介绍广铁集团的基本概况、企业文化、职业生涯、福利待遇等。另外,常态保持与学院就业部门和院系师生的沟通联系,在学院开设讲座,邀请集团专业人员介绍企业发展形势、人才需求规划等,增强学校师生对铁路的认同感。仅2014年6月,广铁集团就到6所铁路高职院校举办了16场企业形象和文化讲座,参加师生近四千人次,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3.组织结构化面试

一是严格审核应聘材料。认真审核学生的个人简历、就业推荐表原件、成绩单原件及其他证书材料,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招聘人员质量。二是全面进行面试考核。在学生自我介绍个人简历、优点特长和应聘优势等情况的基础上,招聘小组通过查阅成绩、专业测试、提问交流等方式,对其进行综合考察,重点考察语言表达、专业基础、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努力做到了解情况全面、考核方式科学。三是初步了解健康状况。利用面试的机会,重点观察形象气质,检查肢体活动能力(包括伸开手掌、曲展手指,转身走步等)、视力及辨色能力等情况,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4.规范签约工作流程

对面试合格拟引进的学生,严格按程序做好签约相关工作。一是登记详细信息。按专业填写《登记表》,留下求职材料(成绩单、就业推荐表原件)并整理归类。二是签订《就业意向书》,加盖学校和集团印章,学生、学校和集团各执一份。三是组织学生体检。由学校组织学生到二等甲级及以上医院体检,经体检合格的正式纳入订单班学习。四是签订就业协议。订单班学生校内理论学习结束、通过考核验收的,方可签订《就业协议书》。五是整理签约资料。对学生成绩单原件、推荐表原件、就业协议书等进行认真审核,并按专业整理归档。

二、深度介入订单生早期培养

1.签订企校合作协议

近年来,广铁集团根据人才培养储备需要,加强与相关高校、高职院校的合作,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铁路高职院校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定向培养等协议。由集团公司牵头组织,支持和推动各运输站段与学院相关院系共建合作学院、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荐技术骨干担任校方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校方专业建设,形成了双方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2.介入教学课程安排

根据铁路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在订单班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如《技规》等),强化岗位业务知识学习;支持校方专业教师到站段生产现场考察学习,以提升其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协调指导相关站段根据现场生产实际和学校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现场实习实训机会,达到以实训促教学的目的。

3.组织参加社会实践

为了让大学生亲身体验铁路服务旅客一线岗位的工作情况,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广铁集团在每年春运、暑运和黄金周期间,与相关铁路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订单班学生要求全部参加。通过深入一线和直面旅客,让学生在入路前对即将从事的铁路工作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其对铁路行业的认同感。

4.开展预职生产实习

近年来,广铁集团在注重订单班生源质量的同时,强化岗位应知应会和专业技能的早期学习锻炼,在积极协调相关学校优化课程安排、提前完成校内课程的基础上,组织订单班学生到相关站段一线岗位进行预职生产实习,由站段安排优秀技能人才担任指导老师,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岗位技能和业务知识,为广大学生入路后尽快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和岗位作业要求、尽力缩短独立上岗的时间奠定基础。仅2014、2015年,广铁集团就组织近万名订单班学生参加了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预职生产实习,总体效果较好。

三、建立完善考核淘汰机制

为避免学生有进了订单班就是进了“保险箱”而放松学习的思想,从2014年开始,广铁集团对订单班学生探索实行校内理论学习阶段考核验收和预职实习阶段动态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其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确保早期培养质量。

1.建立理论学习阶段验收机制

订单班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课程结束后,由广铁集团委托学校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考评验收。具体做法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评要素包括学习成绩、技能水平、操行考核、获奖情况等),按成绩、专业进行排名,并且在校内公示。对各专业排名倒数第一名的,或达到规定淘汰条件的,直接予以淘汰。对各专业排名靠后10%的,由验收组采取专业测试、面试考察等综合测评方式进行复核,复核不合格者则退出订单班。经统计,2015届订单班因考核验收不合格退出订单班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6%。

2.建立实习月度考核机制

为激励实习生搞好实习,解决他们实习期间的生活困难,实行了生活补助措施。实习单位每月根据学生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和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给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考核结果,再结合学生出勤情况分四个档次确定补助标准,委托学校发放。

3.建立实习期满考评机制

为强化预职实习的过程管理,确保实习质量,在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进行考评(考评要素包括遵章守纪、学习态度、技能水平、团队精神等),对实习期间不遵守劳动纪律,实习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考评不合格、退出订单班的处理。个别无法适应铁路工作的学生也退出了订单班。经统计,2014届订单班预职实习期间因考评不合格或本人不适应等原因退出的约占订单班学生总数的4.3%。

通过综合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较好地满足了运输生产一线特别是近些年来大量新线开通运营的需要。特别是2011年以来引进的高职毕业生,已有部分走上了工班长岗位,有的还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技师资格,广大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四、对下一步引进高质量高职毕业生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招聘相关制度,促进招聘工作标准化

出台《集团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办法》,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毕业生招录工作机制;优化高校毕业生招聘程序,提高面试考核、专业技能考试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选拔的公信力和示范效应,切实提高招聘质量和工作效率。

2.进一步优化招聘团队,加快招聘队伍职业化

按照“公道正派”的基本素质要求,从管内各单位现有的优秀组织人事干部中,选拔培养懂专业知识、熟悉招聘面试技巧和讲组织原则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招聘团队,促进招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达沃斯论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85-01

一、领导加强重视,建立创新工作长效机制

1.构建工作领导机构

学校党政“一把手”应亲自挂帅,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搭建平台,优化服务,个性指导,提升能力”。我校制定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岗位创业”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改革方案。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学校“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建立了创新创业导师库,创业导师140余名(其中:校内导师24名,校外导师120余名)强化领导决策,优化顶层设计,合理资源配置,加强部门协同。

2.完善教育M织体系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完善教学部门牵头、多部门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根据需要每年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修订,使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需要相对应。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双创”工作成效

学院为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工作成效,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投入资金80元余万元。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创业资金。

二、健全孵化服务功能,增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结合学生实际,对“双创”工作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结合我校实际设计了五大类18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通过加强课程建设、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

同时积极促进“创业教师”向“创业导师”转变。采取集中备课等教学研讨形式,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形式,我们提出“教师与学生共成长”的口号,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院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工作创新、岗位创业”意识,培养工匠精神,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习典型。

2016届铁道机械化维护技术专业毕业生孙富阳在校期间(荣获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等称号,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曾获得部级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职业规划大赛优胜奖等奖项,组建了跨区域、跨院校的创新创业团队(目前团队2849人,其中在校大学生1970人),提出了“建设家乡一个都不能少”的口号,在家乡双城市注册了“哈尔滨小蚯蚓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哈尔滨富国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5月25日作为我省唯一的一名高职生,参加了在黑龙江省科技大厦的见面会,当面聆听了的谆谆教导。参加工作不足一年,在今年5月份结束的“哈尔滨铁路局岗位技能大赛”中,力克群雄荣获动检岗位第一名,荣获了哈尔滨铁路局的“才艺之星”称号。

2011届铁道车辆专业毕业生殷玉柱,参加工作3年,他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呼和浩特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全国铁路系统最高荣誉“火车头奖章”。2014年11月15日《人民铁道报》头版刊登题目为“殷玉柱:小伙儿挑起安全大梁”的文章介绍了他的事迹。

2009届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张连鑫,在北京铁路局技术比武中取得第一名,获得“北京铁路局技术能手”、“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3年2月3日中央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以夜幕下的“隐形人”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三、校企深度融合,多方位支持创新创业工作

做为一所铁路院校,学院一方面,积极与哈尔滨铁路局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全校与64个站段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在企业共聘请了120余名创新创业导师,我校学生在哈尔滨铁路职工培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与学院共享)可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训(一年来,有2337名学生参加了创新创业和岗位技能训练)。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各类创新创业团队,鼓励推荐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国家、省、市的创业大赛。

1.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专业强化实作能力

按照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为提升“工作创新、岗位创业”能力设计路径,进行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规划职业生涯,各专业成立“火车头先锋预备队”等,选拔并培养具有“工作创新、岗位创业”潜力的学生,力争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

学院积极发挥教师专业技术优势,面向路局开展各类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我院电信工程学院师生先后完成了让湖路西站信号楼及驼峰信号楼联锁设备的安装、调试工程,昂昂溪――红旗营间复线改造工程信号楼联锁设备的安装、配线、调试工程;铁道工程学院教师、学生分别参加了中铁二十二局、中铁十六局承建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协助企业完成工程测量、工程试验和轨道板精调等任务;机车车辆学院专业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革新,共同开发的DF8B型内燃机车气门研磨机已经应用于企业一线生产中。

每年开展“最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创新校企合作,与路局联合建设创新创业指导机构

与15个路局人才服务中心(站段)联合成立,由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资深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职场领航讲座150余场。

3.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与就业服务工作无缝对接

2016届毕业生2743名,就业率达90%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其中面向铁路局就业2045名,占毕业生总数的75%。2017届毕业生2680名,目前已与各铁路局签约2150名,占毕业生总数的80%,我们还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实现精准帮扶,效果十分显著。

创新创业工作还有许多的路要走,不仅要培养合格人才,更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秉承“笃志、务实、创新、拼搏”的宗旨,牢记“把握使命、率众前行”的工作方向,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华春革,王晶晶.浅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s3):240-241.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订单培养”是依据专业与企业双方对加深校企合作的强烈意愿,采取企业提前介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定以及实施的一种方式。通过企业提前录取专业学生以及一年的“订单培养”,让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缩减用人单位后期培训的时间,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效果。但结合专业近几年“订单培养”的教学工作、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现场调研以及“订单培养”毕业生在岗位工作情况的反馈等方式,当前“订单培养”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订单班学生专业构成复杂,基础知识差异大当前制定的“订单培养”方案是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两年专业培养为基础进行设置,“订单培养”专业课程拟定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经过了专业基础素质模块及专业必修模块学习的学生。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但随着近年铁路运输企业用人需求在急剧增长,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学生无法满足铁路的用人需求。而相关轨道类专业学生,受地铁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影响,同样无法满足铁路的用人需求,因此企业将招收范围扩大至学院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2012届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订单班为例,开设了2个司机订单班,3个检修订单班,而司机订单班中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占司机订单班总人数的36.4%,检修订单班中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占检修订单班总人数的77.6%。按照当前订单班学生的构成,大部分学生缺乏专业基础素质模块及专业必修模块的学习,为了照顾所在订单班中其他专业(机械类、电气类)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不得不向基础理论倾斜,降低了“订单培养”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一致性不强在“订单培养”模式中专业课程的制定原则,是以电力机车相关工作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如广铁司机订单培养方案、广铁检修订单培养方案。但通过近年来对订单班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岗位工种的调研、回访,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不仅限于机务段这种专门从事电力机车运用及检修的部门,还包括以检修客运车辆及货运车辆的车辆段和检修CRH型动车组的动车运用所及动车段。由于电力机车、铁道车辆以及动车组在结构和检修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而“订单培养”模式中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电力机车为检修及运用对象,造成订单班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未来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不符,让企业用人单位增加了岗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也降低了“订单培养”效果。

(三)专业课程教学重实践技能轻知识体系完整高职院校的最大特色在于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性强,近年来高职教育理论也在提倡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方法,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法等。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岗位技能的要求更高。虽然在教学中推行了相应的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通过对铁路运输企业的调研及订单毕业生的回访,发现“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铁路相对于其他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及专业性,无法类似其他普通专业借助多种途径获得最新知识,因此普通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订单班专业课程学习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由于“订单培养”的时间是半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半年的顶岗实习,受教授课时的限制,让“订单培养”更多地局限在对订单学生某一特定岗位的专业理论及技能的学习,未考虑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有可能因为机车型号更新换代,转岗等情况,知识及技能渠道的狭窄导致学生在后续岗位上的持续发展以及上升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随着实践技能越来越被看重,导致教学中容易出现重实践技能轻知识体系完整的偏差,片面追求对学生某一特定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相关岗位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分拆的工作任务,很难将实践与理论有效的结合,结果只是为了单一任务的实践而实践,无法真正学会从工作岗位整体考虑去处理问题,也限制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二、“订单培养”问题分析

以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所建立的“订单培养”为例,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是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512家重点国有企业,设置派出机构4个,直属单位33个,工程建设指挥部10个,拥有8个运营合资公司,主要管辖广东、湖南、海南三省铁路,总营业里程651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1449公里。“订单培养”学生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统一招收,毕业后会由集团公司根据下属各单位需求及学生地域等情况再行分配。在“订单培养”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并不直接参与,主要通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联合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相应的下属单位对“订单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实施。通过对“订单培养”方案中的校企联合开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机制无法满足“订单培养”的相应要求,其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订单班学生的招生分配与培养工作不够紧密,订单班学生未来具体工作单位及岗位的不明确,造成了“订单培养”中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的不一致。第二,因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数量多,工种差异较大,往年订单班学生就业后的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到报到后再具体分配。铁路下属企业需要投入相应资源,进行培养教育后才能上岗。企业不但没从“订单培养”中得到利益,反而提高了成本,同时自身的生产安全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第三,“订单培养”中必然涉及到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订单培养”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方面,在缺乏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和相关政策支持下,下属单位由于涉及生产安全问题与岗位职责等方面的顾虑,参与“订单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订单培养”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提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指导推动学校和企业创新校企合作制度,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该文件对解决“订单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指明了方向:从校企合作的根源上进行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双平台”联动机制,如图2所示。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为“订单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要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制定及实施,首先通过校企双方有效沟通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点。通过由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同参与的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提前明确订单学生在铁路企业未来就业岗位。在充分考虑机务段、车辆段和动车段岗位的不同性质、订单班学生专业基础差异等因素,对“订单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在建立了高层次“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别指定下属专业和相关的下属企业(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共同实施“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在实施过程中既起监督职责,又为“订单培养”与“生产安全”之间的矛盾提供解决途径,解决下属专业与企业参与“订单培养”中的后顾之忧。

(二)引入一体化教学和职业技能竞赛,保障“订单培养”的教学效果为避免“订单培养”中重实践技能轻知识体系完整的现象,改变现有的理论与实践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法。在课程中按照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机车司机、机车检修技师、动车机械师等岗位工作流程分解为项目模式,让学生作为项目教学主体,结合所需的理论及实践技能,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快速掌握所需岗位的职业能力。由于铁路春运等原因,企业接收订单班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会在大三开学两周后。可利用开学初期开展以订单班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通过专业课程与技能竞赛平台结合,检验订单班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学习成果,同时促进轨道相关专业学生和普通专业学生的比赛交流,取长补短,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推进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互派制度,让校企双方从“订单培养”中共同受益企业专家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对岗位工作流程的熟悉以及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订单培养”需要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及评价的设计工作。一方面订单班学生可以更直接地学习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企业专家能够学习专任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企业员工开展自我技术培训的能力。而“订单培养”中的顶岗实习阶段,让学校专任教师有机会到现场企业进行企业实践。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为专业教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能够有机会与企业现场专家合作,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开发专业培训课程以及相关项目研究,让校企双方从顶岗实习中共同受益。利用高层次校企合作联动机制,订单班学生可按实际岗位提前分配到下属生产运用企业进行“准员工”式顶岗实习。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培养出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企业则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实现校企双赢。

四、“订单培养”的改革实例

针对2013届广铁订单班设置,充分考虑了订单班学生的专业、就业岗位等因素,改变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探索。1.通过举行学院与(集团)公司高层次的“订单培养”协调会,明确订单班学生的工作单位和未来岗位,对订单班的组建进行初次划分。在本次2013届订单班中以机务段和车辆段两个单位的工作岗位分别开设订单班。2.在同一工作岗位性质的订单班中,再依据订单班学生的基础不同分别开设订单班,而订单班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按照机车专业订单班、轨道类相关专业订单班和其他类专业订单班分别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课程,让订单班能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订单培养”模式改革框架如图3所示。

五、小结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土木建筑施工领域是我国各行业中事故多发,因工致病、致残、致死较多的高危行业。国家安监总局统计数据分析显示,2009年,建筑施工坍塌坠落较大以上事故多发,因施救不当造成的重大、较大事故时有发生,包括非金属矿、尾矿库、隧道施工、铁路交通等行业较大涉险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可见,土木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工程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方向。2002年,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并确立了以土木施工安全技术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依托我校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学条件的国家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办学平台。

安全学科是理、工、文、法、管、医等学科的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土木工程也涵盖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地下工程等近十个专业。因而,土木安全技术与工程要求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非常广泛,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传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中最基本的“懂技术、会管理”,而且要求具备土木安全工程的实践技能,即综合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安全技术人才。由此可见,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必须贯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伴随着现代化实践教学方法在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领域中日渐广泛的运用,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也开始萌生、发育与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土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的特色办学理念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通常,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

在高等教育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安全工程的教学培养体系中,学生四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类课程。同时,安全专业要求必须开设的安全类基础课和平台课也需要大量理论学时,由于受到本科教育年限和总学时的限制,特色专业技术类课程学时安排非常紧张,很多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实用和现场特别紧缺的技术课程无法开设,课程设置困难,顾此失彼,课时捉襟见肘。

安全科学的交叉性造成了学生需要几乎所有科学的相关知识基础。在教学课时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专业课程设置受到限制,而且相应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等内容无法跟上,违反了教学规律,学生学习后达不到希望的效果。[3]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土木安全工程培养模式中,确立了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将实践教学模式贯穿课堂、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实习环节、毕业论文以及课外活动之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抓基础、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实践教学,在学习中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实战性演习。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应用

如何在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土木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建立更为“接近土木施工现场安全”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摆在我校安全工程系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客观问题。而且只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办出特色,专业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以实践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重点抓好课堂教学实践、课程设计实践、实习环节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四个关键模块。

1.课堂教学以实践为导向

贯彻实践教学特色理念,首先是把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安全工程通过生产活动中各种事故分析为途径,应用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识别和预测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这一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非常强的工程学科。

在教学中,结合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等部分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电子课件、图文影像纪录片、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事故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授课,引导学生通过对事故分析、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学习和考察等实践性活动,加强对事故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思想理念的掌握,建立和运用实践教学思想,吸引学生将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有效克服安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枯燥脱离实际、泛泛空谈、学而无用的被动局面。此外,鼓励学生自导自演DV小品,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在“土木安全工程”、“安全事故分析与处理”、“爆炸安全技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等课程中,教师采取动画演示、网络互动视频教学、事故案例分析教学,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感官刺激,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事故分析的实践性活动,加强对土木施工和工程灾害发生的原因、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消化理解,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式、自主式学习,强调教学的引导与互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设计以实践为检验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某一课程理论学习之后进行的一次知识综合应用,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实践性延伸。在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是一个最基本的集中实践环节。开设安全类及直接相关课程设计的课程包括“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土木安全工程”、“应急结构工程”、“消防安全工程”等。

为了使课程设计形成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计大纲中拟定了指导性设计题目和设计方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兴趣特长,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结合真实或虚拟、简化的生产现场实际,独立地展开设计工作。

“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让学生就土木工程现场简单施工机械工具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分析,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对工具结构、尺寸、形状、不同工作环境下使用的安全性、便捷性、作业效率等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加装、改装安全保护设施、防止事故的报警装置等,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拓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土木安全工程”课程设计结合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及施工技术进行,如进行高填深挖路基、深大基坑、岩质高边坡、桥梁加固、隧道支护结构等进行安全稳定分析、对施工提出安全专项方案,还可结合特殊不良地质、病害工程结构物、既有结构改扩建等进行设计。

“应急结构工程”课程设计以我校原铁道兵时期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国防交通应急工程学科前沿为导向,结合战时铁路和桥梁抢修、抢建及军事交通保障设施、抢险救灾、重载运输、大件吊装、桥梁架设等急难险重工程中的部分简单构件和结构进行简单化、虚拟化、验证性课程设计。

“消防安全工程”课程设计主要对高层民用建筑、地铁、长达隧道等重要结构进行消防设计,包括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高压给水、消防安全门、紧急电话等设施,提出设计方案及防火安全措施,使学生从设计实践中加深消防安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提升应用技能。

为了体现土木安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际,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加大安全专业学生接触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度,除了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外,将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实行交叉,土木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给安全工程专业,一方面体现淡化专业方向,使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更强,专业口径更宽;另一方面也利用土木工程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的特点和办学优势条件锻炼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快掌握和了解土木施工现场最新技术,更好的结合安全专业特点真刀真枪实干,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挖掘创造力。

3.实习环节以实践为主线

土木安全工程的实习环节由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构成,尤其是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安全工程专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实践训练环节,是学生面向土木施工现场的集中训练和全方位锻炼。目前不少高校由于学生扩招等多方面原因,联系实习单位较为困难,使实习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由于采取小班招生培养,加上我校与中铁建、中交、中航、等大型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管理制度上建立了严格的实习环节质量监控措施,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质量能够得到扎实开展,取得显著的实习效果。

专业认识实习借助石家庄周边条件和工、矿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内容包括危化、矿山、土木、铁路、电力、消防等方面,使学生对本专业性质、内容及其重要地位有所认识。如深入河北卫星化工厂雷管生产车间,学习参观危险化学品、爆炸器材生产、重大危险源监控、危险有害因素,炸药雷管等火工品库的主要防雷和防静电措施等;参观井陉、元氏等周边矿山企业,了解矿山开采、危险有害因素,通风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提升运输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以及各种安全管理措施、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结合石太、京石、石武等周边项目参观土木施工现场,初步使学生了解土木施工安全技术、文化、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等土木安全的有关知识,了解土木施工工地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防护措施等。

土木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在修完专业技术基础课与大部分主干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安全技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提高生产安全技术应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过程中学生吃住在施工现场,跟班生产实践。为了挖掘学生用脑思维、用眼观察、动手操作的潜力,我们提出目标-调研-发现-讨论-论证“1+4”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施工现场安全是复杂的系统,人员、机械、设备、作业场所等均处于不断流动变化中,交叉作业多,临时工程多,安全隐患多,包括生产和施工技术安全、加工机具安全、供配电及临时用电安全,施工现场布置和材料加工堆放安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宣传和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及工伤保险等,为了提高实习针对性和深入程度,参加实习的学生自愿报名,按照特点和兴趣划分实习小组,划定生产实习中主要考察、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向,帮助施工单位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解决方案建议。

“1+4”实践教学模式的“1”即是指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开始提出实习目标,“4”即结合选定方向深入项目部和施工现场展开调研,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实习结束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答辩,实习学生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展开论证。这种实习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学生和单位的一致认可,能够以具体的实战演练代替抽象的理论说教,学生普遍感到安全专业知识实用性强,改变了以往那种对安全专业内容空洞乏味、泛泛空谈的偏见和错误看法,同时也受到了施工企业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效益。

毕业实习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阶段,收集、调研与毕业设计有关的现场数据资料,为毕业设计顺利进行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主要是结合具体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安排,多数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如隧道施工安全监测、施工安全评价,土石方工程爆破振动控制测试与监控等进行安排。

4.毕业设计以实践为核心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培养计划方案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将毕业设计的选题贴近土木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辨、实践,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进行一次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业务能力的全面凝练提升。

毕业设计题目设置要求每位指导教师尽可能结合科研课题、合作项目以及技术服务项目进行题目申报,教学虚拟题目必须由具有原型依托的企事业单位安排毕业实习,由系主任和学院对题目进行审批和把关,侧重以实践为核心。毕业设计环节已经连续完成4届,每年更新毕业设计题目,基本方向涵盖了土石方工程爆破安全设计、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危险源辨识与监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安全设计与风险管理、隧道施工安全监控、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分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职业安全卫生体系、人工神经网络与模糊综合安全评价、特殊地质隧道施工安全技术、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病害隧道安全状态评估与整治、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施工现场应急响应与救援等方面。

在每届毕业生开始毕业设计的前一学期,通过讲座方式,组织每一位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所指导的毕业设计题目、选题要求和特色,让学生做好正式选题前的准备工作。所有题目网上申报,网上选题系统可以实现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同时也鼓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跨专业选报,以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优势互补。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安排下,协调实习企业单位展开毕业设计工作。如将隧道施工安全分析小组的学生派驻天衡山隧道工程现场,对在建隧道进行施工过程跟踪和安全监测,现场调研施工危险源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对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分析小组的学生走进英科特(宁波)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进行驻厂考察,对企业生产工艺、危险化学品和安全管理进行现状评价等。

以实践为核心,校企联合的新型指导模式是土木安全工程实践教学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新举措推行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培养土木安全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强调与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相结合,促使指导教师真正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上下工夫,炼内功。无形中给每位指导教师施加了压力,增强了责任,提升了毕业设计质量,锻炼了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

三、实践教学软环境

实践教学的软环境,包括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等,是保障实践教学模式顺利推进实施的基本切入点。

安全工程系将实验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突出安全工程技术技能培养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将狠抓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列入专业发展规划。

在实践教学中加大投入,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技术,实现实验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全面开放实验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模式。对开设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对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修订教学计划,制定新的教学大纲,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规划合理、适用性强,效果良好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改革实验考试考核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考试考核对教学质量的双向调控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

加快土木安全工程系列教材建设,从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出发,开发适合我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教材或讲义,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编写了《土木施工安全技术》、《爆炸安全技术》、《隧道施工安全技术与评价》、《安全检测控制原理及应用》、《工程结构安全检测实验指导》等教材,满足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需要,下一步重点抓好修订和出版工作。

在课程建设中,借助申报《土木安全工程》省精品课的契机,以评促建,巩固加强实践特色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同时抓好“两个结合”,即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紧密结合:部分实验教学项目选题来源于科研工程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利用实验教学平台,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从事创业研究、其中1人研究成果已获得专利,实践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四、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

自专业筹建之初,针对如何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多方面调研,确立了“建设层次系统化、工程化、开放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能解决土木工程现场实际安全技术问题的人才。因此,实验室建设也围绕如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实际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逐渐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近几年,我校为了夯实实践特色教学的基础,重点进行了实验室、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隧道与岩土工程研究所、桥隧施工地质技术研究所、岩土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岩土与结构实验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于2001年~2005年专门筹建爆破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实验面积达到200平方米,设备经费为250万元,直接服务安全工程系本科实践教学。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仿真实验室,满足了开展安全事故模拟与仿真等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分院正继续努力发展和完善安全实验室的设备投入,加强实验室管理力度,力争使60%以上的专业课程开出相关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

为了拓宽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开阔视野,参与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我校拥有的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保障实验室、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研究所、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研究所、振动与噪声控制实验室等的资源优势,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实践教学服务,形成了递阶层次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实习基地建设上,我们就学校周边条件建立认识实习点,包括石家庄市内高架桥、地道桥等市政建设工地、元氏煤矿、邢台煤矿、井陉矿区、市桥东污水处理厂、河北卫星化工厂、朔黄铁路、京广铁路、石家庄编组站、上安电厂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紧跟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京地铁、天津地铁、京石客专、石武客专、石太客专等项目工地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中铁十二局、中铁十四局、中铁二十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场所,与房山桥梁厂、河北金安、河北英博等企业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充足、优质的校外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场所,为土木安全工程实践特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弱势专业;发展出路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发展的日臻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的专业布局也在不断进行结构性调整,其中弱势专业面临撤并困难,笔者所在的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也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

一、“弱势专业”招生与就业形势

从表1可以看出铁道运输系2011、2012、2013三年各专业计划招生、实际招生具体情况。除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招生计划人数在逐年稳定提高,其他三个弱势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下降,并且实际计划人数与就读人数对比悬殊。

二、弱势专业招生就业难的原因

在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院校里,“弱势”专业的竞争优势非常不明显,“弱势”专业的学生需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这块大蛋糕上分得满意的一块,这就形成了弱势专业招生就业难的一个普遍问题。除此之外,“弱势”专业招生就业难还有其他一些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原因。

(一)“弱势”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砝码。而对于铁道运输系的这三个弱势专业来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影响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1.技术性和实用性不强。这个是所有“弱势”专业的共性,也是三个弱势专业招生、就业的瓶颈所在。由于专业性的限制,这三个专业或者偏向于理论教学,或者知识趋于边缘化,毕业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错,但是缺少具体的实际操作,很多用人企业注重的是即时获利而不愿意或者没有条件花时间、花精力去培训员工。

2.根基薄弱。部分弱势“专业”,成立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直接造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如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2009年,迄今为止才5年,除去原有的计算机系的教师资源,目前仅有电子商务专业老师2人,并且两名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并非电子商务专业科班出身。再如应用英语专业,教师虽多(20人),但承担全院所有教学班级的英语基础课授课,平均下来,每个老师的工作量都相当大,因此,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研究和深入专业学习。旅管教研室也只有专业教师3人。

3.缺乏专业知名度和就业渠道。高校专业品牌的构建,需要一定时间来展现和沉淀,由于“弱势”专业成立时间短、毕业生人数少,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自己的口碑。另外,本科院校中普遍也开设有英语、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和方式不一样,高职高专类院校的毕业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再者,“弱势”专业没有很好的就业渠道,学院重视程度不够。

(二)毕业生求职期望过高

部分毕业生对自我评价过高,把就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企业,这就大大缩小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一些“弱势”专业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技能与其他专业所学技能差异,盲目以薪资作为择业标准,结果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三)转专业过于随便

学校没有出台相关的转专业具体流程和要求,转专业变的非常随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自信,喜欢盲目跟风,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入学时是应用英语专业,第二学年转到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时因为签工作又转入铁路通信信号专业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另从表1、表3也可以看出来,2011届应用英语专业实际就读人数89人,到2014年毕业时该班只剩下45名学生,除两名学生退学外,其余42名学生全部转入其他专业。

三、为“弱势”专业铺就发展之路

(一)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弱势”专业硬件、软件设施

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确保“弱势”专业发展强大后劲。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两个专业教师资源少,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及时引进和培养新的老师,鼓励老师参与科研工作。应用英语专业教师工作量大,建议将老师分为基础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两类,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的老师主攻基础性教学,而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师则专攻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深入英语专业研究。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深入企业工作学习,与用人单位进行直接接触。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弱势”专业的软件设施。学校要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弱势”专业加大投资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比如尽快将新校区英语专业的“语音室”建好、更新已经陈旧的“外贸单证”、“国际贸易实务”软件等等。

3.强化课程改革,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加大实践力度。要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要及时、全面的反应当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能跟踪甚至超前于社会对该专业的理论和技术需求,确保所开设的课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实用性、连贯性、稳定性。

(二)积极探寻就业渠道和方式

1.转变学生就业思想,引导学生准确定位。首先,专业课教师及班主任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强化,改变学生对“弱势”专业的偏见,消除消极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主动学习。其次,招生就业部门要对既有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专门为“弱势”专业学生定制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和职业信息手册,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和用人需求。最后,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做到“先就业,再择业”。

2.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就业,拓展就业渠道。对就业存在困难的专业而言,应该提倡学生接收和采取灵活的就业方式。灵活的就业种类和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季节工、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一般劳动;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当然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用人招聘考试,村官招考、三支一扶人员招考也是提升就业率的一个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升学“专升本”进入本科高校继续深造。

3.学院招生就业处除联系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班。可以仿效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立订单培养模式,既缓解企业用工困难,又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且,可以依据订单,与企业共同探讨所需人才,形成积极、准确、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建立完善的转专业机制,明确如何转专业、哪些人可以转专业、通过什么方式转专业,严格控制专业的转进与转出。如限制每学年转专业总人数、要求转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原专业课程学习中排名前百分之几等等。

每个学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弱势” 专业,提升“弱势”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既要学校和系部加大对“弱势”专业的扶持力度,又要转变学生自身的想法,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导向和定位,这样才有可能健康、快速的扭“弱”为“强”。

参考文献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铁路运输 人才培养 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高职院校铁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面向。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生产一线。

(二)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有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岗位繁多,通过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突出岗位分别是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

(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

(1)知识结构:①掌握专科层次毕业生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等文化基础知识;②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③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运输组织等专业知识;④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2)技能结构:①能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②能够根据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的工具;③能够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④能够按照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⑤能够按照行车、客运、货运规章的基本要求检查、评价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①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②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③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④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⑤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⑥具有节约资源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⑦具有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情操;⑧具有作风严谨、反应灵敏的职业素质;⑨具有“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道德。

二、铁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铁路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原来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原来中职专业是沿袭的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以学科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基本上都属于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与简化,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和工作过程等职业要素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无法满足高职教学对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训练的整体性要求。

三、铁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递进的特点,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与能力的递进关系,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设置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岗位与能力,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四、铁路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1)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发“双证书课程”。主要分析国家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任务,兼顾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任务,开发既体现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同时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双证书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步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能力为核心,考虑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应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将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3)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序化课程安排。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别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可以获得完整的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4)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组织实施教学。以旅客运输服务、货运组织、列车运行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铁道交通运输生产半军事化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岗位联控的组织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模式为依据,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养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动车组 人才需求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78-02

我院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于2008年成为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人才需求分析,依据人才需求分析的成果可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从而对我国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

1 对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1)依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岗位设置和对生产与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域铁路、地铁行业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铁路、地铁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及需求状况、各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的要求;同类院校同类或相似专业分布情况;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毕业生对培养过程意见与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

(2)通过查阅相关的刊物、会议资料及行业企业网站进行文献评阅,收集最新的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信息与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提炼与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以及对策建议等,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调研内容与相应的调查问卷。

(3)依据不同的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采用不同的调研方式。如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研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通过邀请行业企业资深实践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毕业生,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成长经历。

在确定了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的基础上,要求学工处、教务处、专业之间相互协作,制订详细的调研工作计划,确定调研人员、时间安排及经费预算。

(4)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不仅对专业建设、学院管理、毕业生质量、人才需求等做出整体分析,而且还对其各项进行细致的分析,如现就业岗位及其与专业相关性、对就业的满意度、职业成长需求、对专业教学的意见等方面就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作为修正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2 对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地铁行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的分析

2.1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速动车组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国自2004年以来,实现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国产化,形成了集高速动车组制造、检修、运营的配套能力。到2010年,我国运营的高速动车组将达到1000列,到2020年,将达到2400列。我国已经建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大动车组基地和21个动车组运用所,其中武汉动车组基地占地2130亩,是世界规模最大、技术一流的动车组基地,届时将承担我国40%动车组的检修任务。

2.2 城际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9年5月24日,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正式揭牌成立。公司由武汉铁路局和省联合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代表铁道部、省政府出资设立。公司注册资本暂定240亿元,双方各占50%,首期各出资5亿元。公司负责管辖湖北城际铁路及相关的专用线,经营范围为铁路工程建设和客货运输,以及物资供应、服务、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

建设大容量、高密度、高效率、快速便捷、安全环保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构筑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引导圈内城市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武汉城市圈同城效应。

湖北城际铁路以武汉为核心,呈放射型加环状构架,由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6条放射状骨干线网、8条延伸线及环线组成,总规模约1190公里。全部采用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列车,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直达周边城市的“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

2.3 地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以武汉地铁为例,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1号线一期工程于2000年12月23日开工建设,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7条线组成,总长220公里,全面连接武汉三镇,构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其他交通形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公司现有总人数1498人,其士10人;硕士65人;本科474人,大专949人。高级职称49人;中级职称89人;初级职称62人。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综合管理团队。2012年完成72公里建设时,公司总人数将达到3500余人。

因此,高速动车组的检修体制、检修设备和技术要求对检修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需要成千上万的高速动车组高技能检修人才。

2.4 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目前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来自于我国的铁路部门,他们中既有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中专、技校等毕业的学生,也有从军队转业的复转军人,但他们在铁路部门经过长期的锻炼和短期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是这几年的应届毕业生和少量的路外人员,其中路外人员主要是从事事务管理,而不是技术服务。

2.4.1 企业检修人才现状分析

表1 是本次被调查企业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调研数据表明,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大专以下学历平均占16.7%,大专学历占42.2%,本科学历占18.8%,本科以上学历仅占0.7%。可以看出,大专学历人才是动车组检修的主力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2.4.2 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63.3%,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19.3%。这说明:

(1)为了保证既有铁路的运营,铁路企业从自身挖掘人才的力度不会增加,动车组检修企业会转向高校招纳毕业生补充人才需要。本科学校学历教育培养的动车组检修人才还不能满足动车组企业的全部需要。前些年由于铁路行业人员的相对饱和以及既有车辆检修技术的成熟,企业需要的铁道车辆专业毕业生减少,许多高校取消了铁道车辆专业,除了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外,其他铁道本科高校也欠缺动车专业的师资力量,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动车专业师资队伍。因而近几年动车专业本科毕业生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动车组发展迅猛的需要,为我们高职动车专业学生就业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从最近三年进入动车组检修企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

(2)动车组检修人才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下年轻人,这说明由于动车组检修作业方式(夜间作业多)和检修技能的高要求,年龄大的人员不太适应,动车组检修人才更新快。这就为职业院校根据动车组检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

2.4.3 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随着四大动车基地的建成和动车组定检工作的展开,将有大量的检修岗位等待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的填补。由于动车组的高技术含量,必须有高技能的检修人才去维修,而中职学生和复退军人中能满足动车组检修岗位的比例极低,在一段时期内必定形成岗位空缺无人就岗的现象。为高职学校动车组检修专业培养动车组检修人才提供了源动力。

2.5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招聘渠道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主要是向各铁路局机务段运用车间、车辆段动车组运用所、动车组检修基地、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等提供人才。这些组织机构主要是通过校内专场招聘、网上招聘、校外毕业生招聘会招聘、与铁路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接收军队的复转军人,其中效果明显的是校内专场招聘和与铁路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学生在其中占的比重是较大的。

3 对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情况的分析

3.1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点分布情况

目前设置有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学校就我校一家,但设置有相近专业的学校不少,而且这些毕业生的去向大致相同,就是搞机车检修、车辆检修、动车组检修,所以对我校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来讲就存在着竞争关系,这将促使我们尽力办好该专业。

3.2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以我校为例,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近三年来在校人数525人,2009年招生数为220人,在这些人数中包括组合班。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动车组运用所、城际轨道交通车辆段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涉及的岗位有动车组地勤机械师、动车组随车技师、动车组专项机械师、质检员等。

3.3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比重大,实际操作的比重小。校内实训设备非常缺乏,而校外实训基地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但是一方面现场单位工作任务重、运营设备紧张,不可能大量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学校实习经费较少,教师缺乏,也不可能长期大量的去现场实习,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现阶段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自编教材,特别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来讲,还不完善和成熟,需要学校组织人力去编写一套完整的工学结合的教材。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 信号技术 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10-02

一、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状况及其对信号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至今,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发展快,通过引进国外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迎来高速铁路发展新时代。国务院于2004年批准、2008年调整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宏伟蓝图: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专线及多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到2020年,我国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将超过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无疑掀起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第四次浪潮。

随着列车运行时速的提高,传统的信号传输方式、信号控制指挥方式不再适用于高速铁路,新型行车控制系统成为高速铁路必不可少的信号技术装备,同时也对使用和维护这些系统设备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调查,铁路企业作为一个庞大的运行机构,普遍存在一线职工文凭低、知识老化、缺乏学习激情、技术骨干少等问题,而高速铁路运营业务的增加和高新技术的进步,都在急促推动着铁路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的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行车设备也是属于较陈旧的,基本没有新技术、新设备大刀阔斧地上马,对应于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招生就业的地域限制,相关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是依照惯例开设专业课程,内容没有过多更新,满足于够用就好,即使对新技术有所涉及却不深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广西、云南、贵州也投入了高速铁路建设的高潮当中,随着湘桂、柳南、贵广、云桂等一条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修建日程的推进,铁路企业对有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必将大增,并存在“订单培养”、“职工培训”合作的可能性,面对这一契机,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配合企业现场岗位要求,面向高速铁路新技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适应性强的专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充分发挥各方面有利条件,以职业岗位群技能调查、职业资格考核与行业标准为出发点,解放思想、顺应发展,对高速铁路信号技术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速铁路信号技术人才培养措施

(一)以发展的眼光确定高速铁路信号人才培养计划。职业教育必定是依托行业发展的,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应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高速铁路信号技术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考虑,既突出重点也注意全盘统筹。一是紧跟高速铁路发展步伐,按照高标准准确定位提出培养目标;二是符合高速铁路长远发展规划,站在职业发展战略的角度确定培养模式;三是体现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根本宗旨,培养方案应具有延续性,根据行业发展的定位分步实施。

根据以上方针,我们通过深入调研了解行业状态,兼顾企业短期需求及职业长期发展,以此制订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高速铁路信号技术人才培养分三步走:第一步在专业基础上兼顾高速铁路信号岗位技能学习,掌握高速铁路信号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增强毕业生能力;第二步实行“校企一体化”订单式培养或区分专业方向,逐步适应铁路发展需要;第三步开设高速铁路信号控制专业,全面培养上下兼容的尖端技能型人才,最终满足“高、新、精”的行业要求。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速铁路信号教师队伍。具备强劲的师资力量是搞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是自治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有一支获得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称号、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面对高速铁路发展及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开展师资培训,加快高速铁路信号技术人才培养进程。

近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所有专职教师均已分批次到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高校和研发部门参加技术培训,也聘请了行业专家到校进行指导讲座,深入研究高速铁路信号新技术原理、新设备结构功能等基础理论知识;选派没有企业从业经历的专职教师到现场进行见习、挂职锻炼,充分熟悉既有设备,同时对比分析高速铁路新技术的先进性和设备升级的必要性,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骨干教师们利用假期到区内高速铁路在建线路和区外高速铁路运营线路进行调研,并参与新线信号系统安装、调试工作,熟知高速铁路信号各个系统现场运用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补充完善知识体系,充分获取设备实际使用、维护经验,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在兼职教师方面,加大了从企业和科研所聘任高级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实践教学导师的力度,与专职教师合作交流,互相“传、帮、带”,形成一支稳定的技术知识全面、实践经验丰富、“双师”比例高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在加速推进高速铁路信号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优化课程设置,进行高速铁路信号技术课程建设。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改变一直以来专业课程设置因循守旧、偏重普通铁路既有设备的情况,以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为主线,健全专业课程体系,着力于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训紧密结合,消除教学计划与岗位需求的差距,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拓宽职业发展方向。这一环节中,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取的问题;二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的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缜密思考,反复认真探讨最佳解决方案。

首先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分步走的计划,我们确定初级阶段在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先全力建设一门高速铁路信号新技术课程――高速铁路信号集中监控系统维护,并为此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我国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的一些设备在普通铁路基本有所应用,原本专业课程设置中也包含相关知识,但是高速铁路技术装备相比普铁还是有很大程度改进的,为便于学生学习,对于课程内容应当准确合理地选取、整合新老知识点,重点突出技术更新的情况。我们在学习研究高速铁路信号新技术过程中,就已经注意对比分析高速铁路新设备相较于既有设备的不同与创新,结合现场实际需要,找好切入点,主要面向我国高速铁路三大主要控车系统――计算机联锁系统、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分散自律调度集中指挥系统,整合远程控制技术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来构建课程内容的主体,优化知识结构,突出重点、杜绝重复,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相联系,强调应用与维护。

同时课程建设小组派出骨干教师到华东交通大学等先行高校调研学习,深入沟通交流,听取有关高速铁路信号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和建议,研讨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学实施方案,最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标准,通过完整的教学情景设计,体现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整工作过程,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并以此指导课程教材编写,在确保毕业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技能训练所必备的最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穿插在各个工作任务的教学情景环节中,例如S700K提速道岔转辙机的认知与维护、ZPW-2000一体化轨道电路的认知与维护等,每一个环节均以“能力为本”作为指导思想,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最终目的,满足高速铁路现场岗位技术要求。

(四)建设现代化铁路信号实践培训基地。针对其他职业院校以及铁路企业本身缺乏高速铁路设备模拟演练基地的现状,应当充分利用我们的实训基地建设已经获得自治区示范性项目及中央财政支持的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改进、更新设施,建设现代化高速铁路实践培训基地,实现普通铁路实训系统与高速铁路实训系统共通衔接,打造高速铁路信号岗位真实工作环境,打破新型设备过少、“只看不动”的现状,形成兼具教学、培训、科研、职业技能鉴定等多方位功能的铁道信号实践体系。

近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不断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第一,改造原有ZPW-2000型轨道电路综合实验设备,增加配套设施,满足与高速铁路现场一致的施工、测试、技能演练的要求;第二,研制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模拟系统,配合沙盘轨道电路构成高速铁路列控设备的模拟实验环境,实现演示、操作、系统维护等功能;第三,配置一系列软、硬件设施,构建高速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CTC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的仿真实验平台,满足高铁监控系统教学的需求;第四,利用新校区建设的真实轨道线路,配备相关信号基础装备,具备与企业现场相适应的教学、实践一体化环境,组建铁路信号各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和考试基地,加快实施“校企一体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建设高速铁路信号控制专业的目标。

三、成效

在更新教育观念、顺应铁路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思想指导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通信信号专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高铁信号技术人才培养进程已获初步成效。目前即将开通运营的湘桂高铁衡柳段南宁铁路局管内成立的各个信号工区新生力量80%以上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2、2013届信号专业毕业生,而这两届签约到南昌铁路局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也都分配在高速铁路线路工作,并且在回访调查中,用人单位均表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号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表现良好,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同时,在职工培训方面,南宁铁路局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协议,已经为其开办三期“高铁现场信号设备维修岗位培训班”,培训效果获得企业与职工双重赞赏,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专业多方位办学能力,为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启序幕,也为开设高速铁路信号控制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顿小红.从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07(6)

[2]计卫东,杨涛.关于高速铁路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运营技术,2011(7)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JGA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