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日本文化论文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一)唯美的画风与精美却类同的人物造型

日本动画的创作者以写实的画面风格、精细的画工、细腻的画面逐步形成了一种唯美的绘画风格,这与美式动画偏向硬朗的风格迥然不同。这种唯美的风格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宫崎骏,如《龙猫》、《天空之城》、《地海战记》等。而新海诚的《她和她的猫》与《星之声》中优美的意境与逼真炫目的画面场景效果更是令人击节赞叹。说到类同的人物造型,日本动画的人物有广义类同和狭义类同之分。先说广义的类同,日本动画的人物造型基本都是:明亮的大眼睛、棱角分明的鼻子、尖尖的下巴、完美的身材比例、唯美到极致的外貌等人物设定,以上这些都成为了日本动画人物设定的标配,几乎所有的动画人物都是这样的一个样式。再说狭义的类同,日本动画在人物造型上,因为作者长期创作形成了稳定的个人画风和绘画习惯,导致其不同动画作品中的人物拥有了相似的外部特征,也就是说在每个作者的作品中人物的面孔大多很相似。例如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中的珊、《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与《千与千寻之神隐》中的荻野千寻,大友克洋的动画片《阿基拉》中的金田正太郎与《蒸汽男孩》中的詹姆斯•雷•史提姆,手冢治虫的动画片《铁壁阿童木》中的阿童木与《森林大帝》中的莱娅,高桥留美子的动画片《犬夜叉》中的日暮戈薇与《福星小子》中的拉姆等。

(二)电影化和写实化

日本动画注重利用电影镜头语言帮助讲述动画的故事情节,通常我们在看日本动画时是在看构图,看其中的镜头语言。日本动画表现一个人物的动作要划分成4~5个分镜头,每个镜头的动态效果并不明显,然而这些镜头组接起来效果却很好。②可以这样说,日本的动画创作者在制作动画时,其手法更像是在创作电影。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就是这样,该作品着力于镜头之间的切换和连接,其中游刃有余而复杂的剪辑手法完美地做出了流畅的分镜头,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吃惊于动画也能做出犹如电影般的效果。日本动画在画面处理上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动画创作者在对背景的处理上要求高度忠实于原素材,他们只是在色彩和场景的结构上加以完善,让画面在质感上具有更加接近照片的效果。

(三)优美的音乐

日本动画之所以如此知名,除了题材多样、故事生动、人物造型精美、画面细腻唯美、电影化的画面场景以外,恰如其分地配入相应的音乐能够突出该动画此时的场景主题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也是受众之所以如此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往往这些与该动画相关的音乐也会受到追捧。以久石让的配乐为例,久石让为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创作了很多背景音乐和主题曲都十分流行,如《龙猫》、《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的主题曲朗朗上口,曲风亲切自然,充满了童真,仿佛把我们都带回了那纯真的童年时代。

二、日本动画中的传统文化

日本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动画大国,日本动画在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凭借着鲜明的特征蜚声国际,在日本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热衷于动画及其相关的产业文化。日本动画的文化定位非常准确,并非只是一种单纯只对青少年的说教工具。从《铁臂阿童木》、《圣斗士星矢》到《钢之炼金术师》等,日本动画以对社会深刻思考和人生哲理而著称,它不断演绎着人间的善与恶、美与丑、忠诚与背叛。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唯美的画面和电影镜头语言化的人物场景构图等,都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并迅速风靡全球。事实上,在这种轻松休闲的文化现象背后,包涵着日本民族浓厚的文化内涵。

(一)日本动画中的本土文化元素

日本动画十分看重并且会经常对日本本国文化进行真实的展示,创作者们充分利用动画片的特性对本土文化元素进行了加工再创作,通过神奇的想象反映创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之神隐》为例,这部动画便是日本民俗大汇集的典型。首先看片名“千与千寻之神隐”,这个“神隐”就是一个充满日本民俗气氛的词汇。神隐最早见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刘昼的《新论•法术》:“天以气为灵,王以术为神;术以神隐成妙,法以明断为工。”所谓“神隐”其实就是被神怪隐藏起来,受其招待,而从人类社会消失、行迹不明。这也在无形中暗自契合了动画中荻野千寻的古怪经历。这部动画电影以日本传统的温泉“汤屋”文化为背景,荻野千寻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到汤婆婆开的“汤屋”打工,“汤屋”其实就是日本传统的澡堂。《千与千寻之神隐》中出现的“汤屋”在这些部分的陈设就和古代的澡堂完全一样,古意的街道、祭祀神祗的食品街、澡堂挂着的布帘和红灯笼、澡堂内部的木质结构以及墙壁装饰画等,都体现了日式传统的风格,泡澡用的热水用火炉加热,通过埋在墙里的沟槽流入浴室的巨型浴盆里,在洗浴层的上层则是各路神仙的社交场所。从建筑造型上讲,动画片中的“汤屋”与日本四国爱媛县道后温泉非常类似。在浴室里洗去污秽的河神原型是日本小说《古事记》中的海神;无面男是日本春日大社祭经常出现的面具神。宫崎骏没有沿袭原有的思路,而是在符合动画影片本身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润色,使其造型更易为现在的观众所接受,同时赋予它们人性化的一面。

(二)矛盾的二元对立

在日本动画中,常常会表现出鲜明的矛盾二元对立的思想,两个极端的共存、对立、调和是日本动画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日式审美的最重要一环。这种矛盾的民族性格正如《菊与刀》一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动画在看似唯美光鲜的外部场景之下,表达的往往是或沉重或灰暗的主题,鲜艳明亮的色调与血腥杀戮形成强烈的对比。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麒麟神就是这样,它在白天是生命和创造的化身,而到了傍晚后则变成了毁灭巨人,用无上的能力去巡视,毁灭任何威胁森林的事物。《犬夜叉》也是如此,在第120集中女主人公桔梗就低语:“净就是污,污就是净;善即是恶,恶即是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几句偈语充分表现了日本民族这种矛盾的二元对立思想。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个人来说,性格的刚性和脆弱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日本这样一个时刻都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民族,却又是一个十分推崇寄情于山水并欣赏的民族。这样的表现不像是一个时刻压抑的族群,实际上日本民族时常徘徊在这样的两极分化中忽左忽右,这样的忽左忽右使得他们始终处在崩溃的边缘,精神的极度压抑在脑中的弦也越绷越紧,这样的心理状态把日本人推向一个又一个濒临崩溃极限。所幸的是,日本动画的创作者已在动画中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有迷茫,才是人类。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崇高。

(三)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即对自然的崇拜,是日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日本是个岛国,不利的地理环境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备了对自然环境根深蒂固的恐惧。古代日本人就把这种恐惧的心理转化为对一切自然的崇拜。大自然代表着日本民族对生命的向往,同时也是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基础和源头,是美的蓝本,美的母体,对自然事物的热爱和感悟积淀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情操。继承了这些特点的日本动画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日本人的这种独特的自然审美观。比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狼神、山猪神,他们的体型都无比的巨大而且种群数量庞大,随时都可以向人类发起种族间的战争。这些动物神重伤后产生强大的怨念,他们还可以化身魔神对人类展开报复,这些动画形象都代表着大自然无限的力量。在《风之谷》中,随着工业文明破灭之后,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出现了腐海,人们认为腐海散发有毒气体,但腐海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净化系统,洁净森林世界。而生活在其中王虫就像是自然的守卫者,向一切破坏自然的人发起进攻。在腐海的地下有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中,地下的树木努力地净化着空气中的毒。

(四)悲情主义

悲情主义是日本动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自从它形成后,就始终贯穿在每个日本人的血液当中。悲情主义其实就是“物衰”,由于日本文化早期受到了中国大乘佛教、儒教、道教等的影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又吸收了西方的部分文化,便形成了既不同于国内现今的实用主义美学,又不同于欧洲近代反思去弊的美学,日本的美学学者将美学的思考引向了人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脉络,即“物衰”美学。日本美学深受佛教影响,强调“物衰”,万物都有衰败凋零的一天,从而进入轮回。大多数的日本动画,都具有这种“物衰”的美学。淡淡的,从容的,讲述一段段人生的绽放与凋零,从头到尾都是“哀而不伤”。日本学者们对这种“物衰之美”的认可已经如同自然法则一般,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很深的烙印。如宫崎骏作品《龙猫》中两姐妹之间的互相依赖依靠的亲情,她们期盼母亲病愈出院的急切,以及对母亲归家不得的失望之情,还有小男孩对姐姐的情谊,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细节体会出淡淡的“物衰”之美。

(五)等级观念

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所包含的整个观念都是建立在对等级制度的信赖之上的。在一般正常的生活中,同其他人的交往中都必须明确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像东亚许多国家一样,对长辈要用敬语,与此相关的要有相应鞠躬和下跪的动作相配合,而这些动作都受详细的规则和惯例支配。年轻人在家中接受了这种等级教育后,他们会把在家里学到的有关这些制度的东西用于经济和政治等更广阔的领域。他们要学会对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在特定位置上的人表示充分的敬意。在整个日本历史的发展中,日本社会是一个一个严格的阶级和卡斯特(一种世袭的等级身份制度)的社会。这一切在日本动画里就有体现,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漫画家车田正美创作的经典动画《圣斗士星矢》,虽然故事背景改成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但是整个圣域的88个圣斗士,从青铜、白银、黄金圣斗士仍然是等级森严的。圣斗士们各为其主,为了正义或者主人的目的而展开残酷的厮杀,这些效忠都是绝对、无条件的,甚至到了随时可以献出生命的程度。表面上好像看到了一场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背景的虚拟战争,如果仔细看下去的话,就能够发现这些都是日本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的写照。

三、日本动画中东西方的文化融合

日本是一个的民族性格非常复杂的族群。有很多学者认为日本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民族性格,是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也就是说复杂的形成原因导致最终形成的民族性格也是复杂的,即便是复杂,有一点成为了日本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于东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对于动画而言也是这样。

(一)东西方绘画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动画自诞生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从早期的二维平面动画发展到今天的三维立体动画,但无论是二维平面动画还是三维立体动画,画面在动画片中起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画面仍然是日本动画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而线条和色彩又是绘画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尤其是对二维平面动画而言,更强调张力十足的线条和丰富明快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二维平面动画对于艺术创作者的绘画功底和造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东西方的造型艺术中,东方重线条的表现,西方重色彩的表现。而日本则吸收了两种造型艺术的特点,发展出了富于日本特色的造型艺术。

1.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线

在艺术上的功能,首先是勾勒物体轮廓,其次是对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作用从勾勒物体的轮廓向表现人类情感的象征表现能力转变。线条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独擅的一种艺术语言,并且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骨架和支点。通过线条的形态,将从外界悟得的意境与胸中所蓄之情感寄予笔端,迹化于外。所谓以手写心、心手相应、意在笔先、画成意足的高妙境界,只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才能体会到。随着中国传统绘画传入日本,线作为艺术语言,无论从技法还是从功能而言,都得到了日本艺术家们的借鉴和学习。日本艺术家通过吸收了中国画中线的技法,以纤细的笔法和秀雅的墨色,表现了日本自然风景中的清新。这在日本动画中得到了体现,如宫崎骏作品《幽灵公主》中的背景画面是宫崎骏精心描绘出来的,这些都是对于线条的运用,线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作用,所以这使得《幽灵公主》的画面,既具有细致精细的真实性描绘,也具有飘逸灵动性非真实的时空再现。这样,往往使我们感觉到自然仿佛就在身边,而我们似乎又离自然很远,如同在梦境中一样,产生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

2.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艺术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

色彩是日本动画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与线条不同的是,色彩的运用源自西方的绘画艺术。色彩在西方绘画中谱写出了一番壮举,纵观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过程,简直就是一部色彩的发展史,在经过了古希腊绘画、早期基督教绘画、哥特式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色彩得到了广泛运用,确立了以色彩展示空间、表现空间质感的西方绘画传统。到了14世纪,经过了几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们的发展和探索,西方绘画就此进入了色彩的世界中,当时西方的画家们摒弃了线条而钟情于光影的效果,并结合了当时的光学、透视学等学科的知识,使得色彩科学化,就此与东方绘画背道而驰,走上了理性的发展之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展了脱亚入欧的运动,日本绘画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绘画中诸如色彩、透视、明暗等技法,同时又继承了东方绘画的线条艺术,把写意与写实融为一炉,形成了日本近代绘画。《浮世绘》可以说是日本近代绘画的代表作,它充分体现了东方线条的写意风格和西方色彩的写实风格,以绘画为基础的日本动画当然也在色彩上尤为突出。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为例,在他的动画电影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海边的欧洲小镇,拾级而上的古老教堂,陈旧却干净的雕花窗框,布满青苔的红色屋檐,光滑的青石路,洒满树荫的乡间小道,生生不息的绿色原野,洁白的云彩,温和的海风,这些画面都表达了每一个普通人内心不平凡的爱、包容和智慧,这就是色彩的魅力。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色彩讲究西方色彩的科学性,在色彩变换上注重观众的主观性感受,主要以青、蓝、绿为色彩的基调色,运用这三种基调色调和再现出了自然和植物的原色。这样的色调虽然简单但却并不单一,我们可以从画面看出这三种色彩的色位差是否符合自然界颜色的真实,他借鉴了西方油画中逼真写实性的特点,色彩上又不采用西方油画中油彩的厚与浓,而是在色彩中调和了水的纯净清澈,赋予色彩水的滋润感,整个画面看上去轻快、明亮、清新,这一点倒是符合了东方的审美。

(二)西方音乐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画面十分重要,但是没有音乐的烘托,即便是再精美的画面也营造不出动画创作者要求的意境。好的动画音乐会配合剧情、人物性格而出现,还有音乐会帮助动画描绘动画人物的心理,这样动画会更加完美。日本动画也吸收了这一点,音乐都会在适当的地方出现,与适当的剧情相配。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天空之城》运用许多爱尔兰民间音乐,风笛的浅唱低吟烘托出了悠远飘渺与悲伤的情愫;《魔女宅急便》糅合了吹管乐和美国乡村音乐风格,吉他的扫弦技巧所展现出的欢快与俏皮契合了本片少女的主题,充满了异域风情;《千与千寻》配乐用钢琴独奏与弦乐编曲,描绘了小女孩荻野千寻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豫、不安、感伤的情感世界。这些都显示出宫崎骏动画配乐的独运匠心,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至今。

(三)西方文化背景与日式画面的融合

日本动画题材的选取非常广泛,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东方的自不必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格局走向崩溃。与此同时,日本战后的泡沫经济彻底瓦解,整个社会陷入了经济不振和方向迷失的泥潭。日本在这个时候正好也是各种思潮迸发的时期,众多的日本动画创作者的思想都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很多创作者创作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动画,他们的动画都采用了西方的讲述情节的模式或直接取材于西方故事来讲述日本当时的问题。如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借助一个13岁的小魔女独立和成长的故事,表达了当时很多日本人面临的处境和对生存现状的思考,以及作者对于一些日常性问题的思考。《千与千寻之神隐》改编自德国作家米夏埃尔•恩德《讲不完的故事》,虽然这是一个来自异域的故事,却配上了日本传统的文化背景,给“汤屋”的每个浴房供暖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锅炉,而给“汤屋”和日本传统街道却配上了电梯和现代的海底隧道系统,整个动画的背景既充满了日式的神秘,又不失西式的活泼自然,亦古亦今、亦真亦幻,为动画故事的开展准备了一个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舞台。

四、结语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了积极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很大程度上的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里单论园林设计,在刚开始的时候,日本的园林只是简单的模仿西方一些基本的草坪、公园等,比较经典的例子是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比谷公园”、以及“京都无隣庵”等等,在20世纪中叶,西方的艺术界出现了极简主义思想。而园林方面,也积极引进极简主义这一思想,发展新的理念,发展出来极简主义园林。而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大师,他们的代表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当然也包括打开国门的日本,日本在积极吸引著名设计师的同时,充分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开始将极简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合,并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极简主义园林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特色,而且得到国际园林界的一致好评。

日本园林与日本文化的联系

一定的园林艺术,是对一方文化的体现,一般来说,日本在古代受到中国文化很深的影响,但是一定的独立地域,必然会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日本就形成了深厚的“大和”文化,并且该文化深深的映入日本国民精神中,在园林方面,首先,要有本土独特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出独特的园林风格,日本文化就很好的满足了一种要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单纯、自然“、静”的内涵,具体说来,其文化包括下列独特的内涵。

1单纯

艺术都是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园林艺术,不仅在于生活的灵感,更多的也是自然的灵感,比如,一方面利用自然物的独特属性,翻译自然的语言,比如,把石块装饰在园林合适的地点,通过利用石块不同的纹路,表现不同的思想,当然,更多的,还是营造一种质朴、安静的自然意境。

2意味

就像中国的古诗词,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中国的山水画,留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日本的园林艺术,也讲究意味深长,通过写意来表现自然,通过人的创造,表现一种自然的抽象意境。同样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以及渲染浓烈的环境气氛,这样的创造,并没有特别复杂的布局设计,十分直白的显露在眼前,往往越是简单的表现形式,越能打动人的内心,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起伏跳跃的“当当当当”,十分直白的打透人心。而日本传统的园林,一种直白的安静形式往往能表现深长的意味。

3细致

日本园林十分注重细节,往往在细节上有点睛之笔,无论多么微小的事物,甚至只是通过一些特定的位置摆放,产生巨大的表现效果,因此,日本园林不仅在整体上给人质朴,纯净的感觉,而且细节上十分精致,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日本园林。

4禅佛

日本十分重视宗教,宗教影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园林设计行业,佛家往往强调出世以及静。在园林方面的表现就造成了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园林意境。通过佛家的博爱、禅意等思想,使得园林设计师往往在对自然抽象表达的同时,还能够给予人性的关怀,只是佛家影响之下日本园林独特的高度。

极简主义的特征

①变现形式,极简主义主要通过简单、细致的线条,简化结构,来特定的形势。它追求形式的简单和清晰,单一但是外向的手法,其构成形式都是简单不经修饰的线条语言。②大自然的魅力给了许多艺术界非凡的灵感。极简主义同样也是,它们提倡“自然的取材而非自然的表达”,同日本园林相似的是用一种简单的形式,表达一种抽象的情感。③善于对空间的塑造。极简主义园林虽然结构十分简单,但是对空间细节的处理,同样十分重视。通过空间的建立和塑造,将空间进行不同的整合安排,使得空间集聚韵律感和节奏感,让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意义,并巧妙的把这些空间联合起来,构建一个连续的空间整体。

日本传统园林和极简主义的契合点

由上面的阐述可以知道,虽然西方和日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在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没有实质性的阻碍。一方面日本开放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习西方,另一方面,冲突日本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往往能够给设计师特殊的灵感。双方从相互理解开始,增加互动性,增加两者的契合点。

1设计理念

造园的理念是园林建造的灵魂,日本的造园理念通过使用自然材料,并对这些自然材料进行特殊的深化,进行抽象的表达。这和极简主义主张的自然的取材而非自然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师主张的是一种关乎自然艺术的处理,而日本园林倡导的境界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方式来提炼自然和升华意境。

2简单的组成形式和意境的表达

极简主义不仅仅在于视觉上对生活的追求和满足,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的内涵来展示精神方面的追求,通过对园林表达形式的简单化,以及相比意境的深化,产生强大的冲突,从而传递造园者的创造思想,而这点和日本传统园林在追求禅、佛上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

3空间的处理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川端康成作品的忧郁性

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家本人对世界的“悲观”认识。他在童年没有感受到家人的温暖。相反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悲哀因素。他把这种深刻的情感宣泄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他的作品《伊豆的》全篇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伤感。概括起来,川端康成的创作特点,是以虚无思想为基础,追求一种“颓废忧郁的美”。他的作品是由虚幻、哀愁和颓废三个因素构成的,以病态、失意、孤独、衰老和死亡,反映没落的心理和颓废的生活。

(二)川端康成作品忧郁性形成原因

1.日本传统美学的影响

日本的“物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作家,尤其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继承了这种“物哀”思想,《雪国》描绘、展示了岛村所深深体悟到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徒劳”的缺憾美,这与日本传统美学十分契合,其文学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深沉而纤细,交织着主人公对自己处境的悲怨,融入了作家对主人公的同情、爱怜,因而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感伤的审美状态。

2.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本远古人受到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与亲和.对自然美的感觉敏锐而纤细,这种自然观和美学思想,成为日本人把握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的底流。川端康成自觉而忠实地继承了这一审美传统。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加上频繁的灾害,无所不在的恐惧.在漫长的时间里雕塑了日本人的气质。对于工作、家庭、爱情.甚至神经质般的忧郁渗在了日本人的骨子里,这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也有深刻体现。

3.佛教“虚无观”的影响

佛教是川端康成作品“忧郁性”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佛教讲究“万物一如,轮回转生”、“虚无”、“无常”,《雪国》结尾处描写了叶子的死亡,美到极致,蕴含了佛教“轮回转生”的思想,《招魂节一景》结尾处涂上了佛教“虚无”的色彩。佛教“无常观”不仅融于日本古代传统文学中.而且使得他的作品蒙上了“忧郁”、“悲”的色彩。

(三)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启迪

川端康成启发了新时期中国作家的审美眼光,使其从政治化、社会化的写作中逃离出来。随着20世纪以来中日文化交流不断加强,20世纪中国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类似于川端康成“物哀化”的审美趋向。莫言说过:在我刚开始创作时.中国的当代文学正处在所谓的“伤痕文学”后期.这时的中国文学,还负载着很多政治任务,并没有取得独立品格,J端康成对美学的追求,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小说,中国的作家创作时应该去感受真正的文学对象和审美品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郁类作品既有J端康成式的色调,更有其本土化生成性,不仅结合了日本式审美情趣,而且立足于中国民族文学,开创了新的文学创作形式。

二、大江健三郎作品忧郁性的特征

(一)大江健三郎作品的忧郁性

大江健三郎的创作紧紧抓住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问题,深切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边缘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日本民族命运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担忧。大江健三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凝结在其文学作品中便体现出深深的忧郁性。“苦难”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里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作品都绵延着令人窒息的痛苦和绝望。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担忧,深深的忧郁性渗入其中。

(二)大江健三郎作品忧郁性的形成原因

1.个人生活体验的影响

大江健三郎的忧虑意识与时代幻变与个人体验直接相关。日本战败带来的民族屈辱,传统天皇制崩溃,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变革,都让他内心充满紧张和不安。残疾儿小说的灵感来自亲身经历,他把自己的残疾孩子与广岛的二战遭遇联系在一起。且将目光投向西方并最终停留在萨特身上。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世界存在荒谬性,积极自由选择自己的价值倾向,与大江内心深处对于时代、民族、人类的体验和焦虑一拍即合。这一切促使他力图在文学世界中表现自己的忧郁性。

2.日本民族忧郁传统的影响

大江文学的忧郁意识无疑植根于日本民族的忧郁传统。日本是岛国.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无时无处不在。日本又是忧思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与浓厚。日本传统文学观念认为,在人们的各种情感中,只有忧愁苦闷之类的情感才会让人感触最深,结合日本的国情形成的特有文化中的忧郁传统,不仅使日本的忧患意识不断增强,而且促使日本民族形成独有的性格特征。这种民族忧郁特质深深植入171本作家的脊髓.并影响了大江文学的忧郁性。

(三)大江健三郎文学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启迪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作家的文化交流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莫言在《影响的焦虑》中表明了学习外国作家作品时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作家“如果要写出有个性、有原创性的作品,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外国作家的作品,必须尽可能详尽地掌握和了解世界文学的动态。”“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更积极的态度、更高的热情和更大胆的手段,去与外国的同行们交往,去向外国同行们学习和借鉴。”不大胆地向外国文学学习借鉴,不可能实现文学的多样化;不积极地向民间文化学习。不从广阔的民间生活中攫取创作资源,也不可能实现文学的个性化、民族化、多样化。”莫言之所以获得20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也与大江健三郎对他的作品高调的认同不无关系。大江作品启迪了中国作家。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方向。

三、村上春树作品忧郁性的特征

(一)村上春树作品的忧郁性

村上春树作品一般反映年轻人的快乐与悲哀。很少有实质性的事件.常常是一些思绪与感触。抒发莫名的迷茫与哀愁,具有典型的忧郁性特征。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描写主人公的空虚、自我封闭,快乐时不与人分享,痛苦时不与人分担。看似坚强的外壳难以掩饰灵魂深处的空虚。自私的永泽,自卑的直子,无论对父母、朋友,还是所爱的人,都保持一定距离。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同时,也不愿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死也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死观的研究分析也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忧郁性。小说自始至终都充满孤独和忧伤.为易逝的青春和生命而哭泣.为被剥夺了的自我而哭泣。

(二)村上春树作品忧郁性形成的原因

1.作家自身忧郁性格的影响

文如其人。从一些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性格倾向。实际上,村上虽然是作家,却很少与文学界来往.也不参加任何作家协会。他很少在电视上露面,也不做任何报告,不接受任何采访。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善与人交际,自己也很孤独,他将这种孤独忧郁的情感倾注在作品中。

2.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村上春树作品的忧郁性根源在于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挪威的森林》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村上二十岁左右,对他来讲,这一时代就是甲壳虫乐队、古巴危机、越南战争和“大学纷争”的代名词。当时政治动荡。世界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之中。日本战后实行民主制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经济,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技术革命与经济繁荣,人们像无根的野草,产生了孤独感、虚无感、失落感,不敢面对社会,也无力改变社会。村上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孤独、不安和空虚,在作品中呈现出忧郁的特征。就其本质而言,应视为对现实世界的无言反抗.是梦想中世界无法实现的失落,是两个世界无法彻底融人的迷失。

(三)村上春树文学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启迪

村上春树文学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在不断深化,模仿村上春树的作品不断出现。模仿主要集中在主题、情节、作品风格、结构、技巧等方面。“70后”作者孑L亚雷《不失者》的主角是普通的小职员,一个失无可失、无可再失的“不失者”、追寻自我而踏上逃亡之旅,作品深深烙上了村上春树的文学特色,但可以说比村上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文化。“8O后”作者张佳玮的《加州女郎》,也流露出村上春树式的忧郁性气息,显然其许多细节受了村上春树的启示。

四、结语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首先,在日本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中,道歉是礼貌的表现。中国的古话:礼多不伤人,意思是对别人要有礼貌,多施礼不会得罪对方。到了日本,这种传统文化被得到很大的继承并发扬,甚至得到了高度的升华。中国人以问好当作礼貌的标志,可是需要认错、道歉的时候很多人可以说是宁死不道歉,即使自己是真的错了,表现了很强烈的个人尊严感。和中国表现不一样的是,日本人在表达时好像是矮人一截一样,没有语言的强势,他们为道歉时刻准备者,他们以道歉为荣,他们把道歉的表达方式的正确使用作为一个人基本礼貌和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从实际的交流效果来看,日本的这种挂在嘴边的道歉,让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助力,可以说道歉作为一个剂,就像是现在商业文书中所指的免责声明一样,让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在日本的道歉方式的表达中,虽然道歉词汇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并不代表日本人在任何场合、针对任何事情和对象会做出相应的道歉,这和日本民族所奉行的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来说,日本人在自己的内部人之间,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工作的同事之间或者朋友之间,他们会用积极主动的道歉方式来促进彼此关系的深化和开展。但是对于和他们自己有着利益冲突,特别是涉及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辱时,他们道歉的嘴巴则显得非常吝啬甚至绝口不提,这也就是时间过去近70年的今天,日本对二战时期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侵略造成的严重的损害和创伤,一直保持缄默,甚至公开拒绝道歉的原因之一吧。再次,根据日本语的表达方式,我们发现日本人在道歉时虽然是简单坦诚的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一个渐进的道歉过程,或者是一套语言体系,从道歉前期,到道歉中期再到道歉后期都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语言结构,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语道歉方式的博大精深,复杂莫测,让人生不出气,无话可说。日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循明确的善行标准做事,不能权衡各种义务,或者不能预见人际交往中的尔虞我诈,就是一种“耻辱”。他们认为,耻辱为美德之根。碰上这么道歉的民族,连上帝来了都会说:阿门。

最后,日本的道歉还是存在差别的。比如说,日本有着很强的序列感,换句话说,一般是下级通常给上级道歉。这种序列感的产生原因语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集团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序列就是最简单的男女有别,上下有别,这种清晰分明的集团原则对于维护集团内部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一个家庭,家长是最高行政长官,还是在企业,老板是需要员工听从的领导,这些在日本的各个组织都有着严格的执行。这种序列,用现在管理学的理论来看,就是尊重前辈,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劳动贡献之后价值不同而带来的待遇的不同。可以说具有很好的管理效果。日本人常常强调的行动要有“分寸”,表述了言谈举止须符合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的思维方式。同时,个体成员也要约束自己,以维护集团和自己在集团中的荣誉。所以,在自我与群体保持微妙而复杂的平衡方面起着杠杆作用的,不仅是“忠诚”意识,而且主要是“中和”意识,以和求存。当然,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序列的尊重不是强迫性的,而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自发的对序列的尊重。这种尊重建立在个人和集团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对立或斗争,个体和团体是一体的关系。这体现在道歉方式中就是下级给上级道歉。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饮食内容随经济的发展而多样化。在大多数的日本家庭的餐桌上,不仅仅有日式料理,也有西餐、中餐丰富的食物。到了街上,和寿司、天妇罗、荞麦面、乌冬面一起,以中国料理、法国料理为首,德国、印度、泰国、越南等世界各国的料理丰富多彩,供人选用。有人喜欢炸鸡汉堡等快餐,自然食品、瘦身食品、手工料理等健康饮食也很受欢迎。总之,有人说当今日本处在食物丰裕的时代。

二、以《料理仙姬》为引介绍日本传统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反映了其所出现地域社会的文化和特征。日本人在饮食方面不允许出现浪费,因此大部分“日本料理”的菜谱和制作成本都很重视节约。《料理仙姬》中的“一升庵”,有这些料理方式:用5个小时细致地煮熟白萝卜、一颗一颗地挑选黄豆制作味增(一种酱料)、用麦秸秆作蒸米饭的燃料这家祖传百年的餐馆不使用任何宣传手段,用日复一日为客人制作传统美食。但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厨房神话,这个仿佛只属于过去的“一升庵”在工业化连锁化规模化的浪潮前岌岌可危。《料理仙姬》中有这样的情景:珍贵食材过去的手工制作工序因繁琐费时而逐渐被更快捷的制作方法所取代,在行家嘴里,成品的味道自然达不到过去的水准。长此以往,若干年后传统的美味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再也品尝不到的记忆。因此,饮食文化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就能记录,而是必须通过味觉来传承。如今,日式饮食又被称作“和食”。2000多年前以亚洲传来的水稻种植为契机,以大米为中心的饮食文化在日本生了根。米饭和时令蔬菜、鱼贝类一起食用的传统,以江户时期为最盛,至今仍是日本料理的根本。但是,自从150年前再次对西方打开国门,除日本传统料理之外,大量的外国料理以符合日本人审美的形式出现,形成了更丰富的饮食文化。年代不同,人类的主食也随之不同。

通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绳文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骨的研究,发现当时人类血液酸度较低,食盐也还没有出现,所以动物性食物方面,较之于肉更喜欢吃内脏和骨髓这些能提供有机盐的食物来获取能量。分不出主食还是副食,说其是杂食也许更为贴切。弥生时代,已经普及了水稻种植,大米成为了主食,副食有野草、果实、鱼贝、鸟兽肉。食盐方面也由藻类提取的藻盐取代了由内脏摄入的有机盐。奈良、平安时代,人们开始饲养牛羊,用牛羊奶制作出了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美食。平安时代,还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强烈影响,学会了干燥食品再加工,以及油和药物的使用。贵族阶层还因受佛教的影响而不再食用肉类特别是哺乳动物,而平民阶层更以营养均衡为重。镰仓时代,即是武士的时代,人们通过朴素的饮食来获取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为健康着想开始了粥的普及。在后期的宫廷生活中,刺身料理法——日本料理主流——怀石料理开始兴起。随着精白米的出现,形成了现代所惯用的一日三餐的习惯。平民的餐桌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米一菜一汤。H本昭和30至40年代的饮食习惯被誉为是最健康的而备受世界瞩目。在后期,因欧美化饮食的弊端而导致肥胖症增加,发生了减肥这一战前绝未考虑过的事态。平成时代的少子化现象,促使了为了传承传统饮食文化、为了未来的孩子们的食育(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的产生。由自然饮食时代开始,经由以谷物为主的时代,近代饮食文化正式形成。

有人说,饮食以谷物等草食性食物占多数的民族性格平稳,与之相对,多食肉类的民族性格更容易激动、热情。和式料理在正式场合有本膳料理(红白喜事所用的议式料理)、怀石料理(原为在日本茶道中,主人请客人品尝的饭菜。现已不限于茶道,成为日本常见的高档菜色)、会席料理(日本代表性的宴请用料理)、这些基于传统的料理各式各样,但都能体现出变化季节中的味觉、馨香、色彩和情趣。除此之外,追求佛教“戒美味、享粗食”的人们创造出了精进料理(素食),饱含着祈祷的食物正是日本饮食文化其本身。H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就餐时不像西餐使用餐巾,和风料理中用到的是怀纸。怀纸可以代替餐具盛放的食物,也可以放置吃剩的骨头和壳。擦拭汤汁、擦嘴都使用怀纸,原则就是不用手帕。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和食量很小,使用的餐具却非常多。精美的器皿里细致地摆放着食物,因此,日本料理不仅仅是吃的东西,还是一种视觉的享受,而且,量少更能体现其珍味。同中华料理注重色、香、味相比,日本料理重视的是色、形、味。从这点来看,H本人相当重视食物的“形”,这和日本的现状很相似。好好吸取祖先留传的美,重视历史的日本人也认真吸收了祖先的饮食习惯。在这点上,日本人将精工细作的料理作为一种自然的美装点自己的生活。

三、随着时展传统饮食文化的命运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饮食文化受到西式快餐的冲击,正日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而去,这更会影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亦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从和风饮食的古典著作中不难看出,“怀石料理”在古时是日本皇室专享的御膳。在昔日的皇城京都,最负盛名的怀石料理餐厅非“菊乃井户”莫属。步人餐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房间精美的布置:地上是令人倍感舒适的日式草席榻榻米,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只在墙角设一壁龛,内壁挂一画卷,及素雅花瓶,瓶内插适宜的时令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这种清爽的环境令身处其中之人心情愉悦。宾客们坐下后,身着端庄和服的侍者严格按照有讲究的顺序,端出一道道美味佳肴摆放于客人面前。裹着竹叶的海鲜寿司、醋刺身、切好的柞磨龙虾、嫩竹笋蛋黄酱沙拉“怀石料理”蕴含了日本百年饮食文化发展,到如今,已是日本高级饮食文化的象征。虽说菊乃井户是最高级的怀石料理餐厅,但是其烹饪方式和寻常百姓家是没什么区别的。以鱼、米、泡菜、蔬菜、味增汤为原材料,将食物分成极具艺术感的小份,对食用者的健康也很有益。但是,这一民族遗产日渐受到便利、快捷的西式快餐的排挤。“怀石料理”主厨村田吉弘先生感慨万千地说过,他见过一些大学女生觉得高级料理和特别便宜的零食小吃没什么区别。“我觉得真正的日本人就应该吃和式料理然后再花时间收拾。”村田先生如是说。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外来语,日本文化,兼容性

 

一、引言

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外国吸收而来的语言。日语的外来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日语当中的汉语词汇也属于外来语。狭义上讲,日语外来语主要指来自于欧美语言,并且由片假名来书写的词。所以,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日语学习者当中,提到外来语,首先想到的就是片假名形式的外来语,而忽略了汉字外来语。前者当然是现代日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外来语,但后者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将主要从汉字外来语,欧美语系外来语两方面分析日本对汉文化及欧美文化的吸收。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展示日本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兼容性。金田一京助曾说:“每一个词语都是民族文化的种子。一个个的外来语就是吸收外国文化的种子,外来语是研究如何吸收外国文化的重要资料。”[1]让我们看看洒落于日本各个领域的种子是如何一点点一步步地把各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囊括到本国文化中的。

二、日本文化中的唐风汉韵

(一)日语中的汉字

公元四世纪人文历史论文,大和朝廷建立统一的国家,与邻国朝鲜,中国等的交流也频繁起来。在频繁的交流中大陆文化源源不断的传入到日本,汉字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扶桑之邦的。自此,日本从无文字时代进入了文字时代龙源期刊。到了平安时期,日本才创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慢慢有了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都是由汉字这个“真名”假借而来的,所以称作假名。平假名是借汉字的草书字体而成的。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日本的文人墨客推崇晋朝文化,于是临摹草书而来的。而片假名则主要借汉字楷书的偏旁而形成的。据说是汉唐佛教文化传入日本时,僧侣们抄习经文创制而成的。 [3]日本人经过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终于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组成的文字体系。日本民族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无文字时代到了拥有表音,表意文字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让人感叹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之包容。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已然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漂洋过海,抵达扶桑之国,并发展,繁衍开来。可以说汉字为日本民族送去了文明开化之灯人文历史论文,照亮了其漫长的文化发展之路。

(二)日本对汉文化的吸收

日本最早吸收的外国文化应该就是汉文化。主要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日本民族又是一个擅于吸收学习先进国文化的民族。而事实上先进的汉文化确实对当时相对落后的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正如一位日本汉学家所说:日本文化与汉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汉文化就像碱水,日本文化一与汉文化融合就成了豆腐。道出了汉文化在日本文化当中所扮演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隋唐时期,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吸收达到了鼎盛。彼时的先进汉文化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政治体制方面,仿照中国实行年号制。根据遣唐归来的高向玄理等改新国博士制定的新政策,设置了二官,八省的中央官制和国,郡,里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焕然一新的政体制可以说几乎是把隋唐封建集权制的核心移植到了日本。

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也仿照唐朝,设置了大学僚,以中国儒家经典《孝经》《论语》《礼记》《左传》等为教材。文学方面,可以说唐诗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当时从天皇到贵族几乎人人都会作唐诗,奈良时代到平安初期编纂而成的有名的汉诗集《怀风藻》《凌云集》等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是当时日本人最喜欢吟诵,模仿的了。比如,成书于十一世纪,日本文学中伟大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该书之中就引用了大量的白居易的诗。[4]文化艺术方面,我们所熟知的日本的茶道,也是由唐朝传入的。作为宗主国的我们对其不甚重视,而日本人却把这种文化发扬到了极致。再次,书法,唐朝时候书法艺术可谓百花齐放人文历史论文,登峰造极,日本人最推崇的是王羲之父子的作品龙源期刊。以至于现在日本还有几百家专门的书道学院。最后,日本的绘画也深受唐朝影响,具有明显的唐风。以至于学者称这个时代的日本文化为唐风文化。可见,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深远,之广泛。[5]

行文至此,不得不感叹于日本对汉文化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已经随着汉字这个文化之种扎根于邻国日本,并与异邦本土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汉文化的影子,上至政经制度,下至文娱生活无不充盈着汉文化的映象。

三、日本文化中西方色彩

(一)日语中的欧美外来语

在现代日本,使用片假名表示的外来语俨然成为了一种时髦,时尚的行为。有时候明明有些日语固有词完全可以表达,却非要用一些蹩脚的外来语。而对于听者,就算对说话人讲的有些外来语的意思不明所以,也不好意思直说,以免让人笑话。由此可见,外来语在日本社会的应用已然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外来语的输入与日本的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吸收某国外来语的多寡,则反映出当时日本与该国交往,交流的深浅与长短。让我们随着日本历史进程的长河,看一下日本民族是如何一步步一点点地编织起这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西洋文字体系的。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与英美两国交往的频繁,输入日语的英美词语大量增加。经过大正,昭和到近现代的继承人文历史论文,发展,现在英语已经占日语现代外来语的百分之八十,成为欧美语系中最大的外来语。当然,大规模的美式英语输入日本是在二战之后。当时,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美国的“一边倒”,加上作为占领军的美军在日本驻扎多年,使得美语对日语和日本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日本锁国政策的结束,除了英美外,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的文化匮乏与社会落后局面,使得整个日本民族对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欧美文化很快覆盖了整个日本社会。相应的日语中的各国外来语也猛增起来。代表这些国家特点或某方面文化优势的语言随着国家间的交流进入日本。来自法语的主要是服装,文艺,料理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バレエ(芭蕾)、ルージュ(口红);来自德语的主要是医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ウイルス(病毒)、イデオルギー(意识形态)、ザイン(存在);来自俄语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外来语,比如:ソビエト(苏维埃)。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近现代文化是借助于吸收人文历史论文,融合发达的西方文明才得以取得迅速发展的。日本政府借助这些发达的西方文明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

(二)日本文化中的欧美风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实行欧化政策,全面吸收西洋文化。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所以首要的就是把西方发达的近代教育制度移植到日本,使得全民教育急速发展,二十世纪初日本成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发达的国家,为日本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即使是在二战失败后,也以“国破教育在”的精神重建教育龙源期刊。福泽谕吉等把天赋人权论等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带到了日本。又大批聘请外国教师前来讲授和派遣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政策。跟当时学习汉文化一样,主要表现在衣食住。服装从天皇皇后的礼服到学生的校服全部采用西服的样式。吃的方面,以吃素为主的日本人为了学习西方增强国民体质天皇带头喝牛奶,吃牛肉,甚至僧侣也可以吃肉食,并娶妻生子。ワイン、ビール、ウイスキー等也开始进入日本社会。建筑方面,西式建筑多了起来,著名的国际社交场—鹿鸣馆就是由英国人设计的。

二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吸收美国文化。这时,除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受占领军的控制进行了各项改革外,美国的生活方式也在战后通过报纸,电影等展示在了日本人的眼前,对日本人的衣食住带去了巨大的影响。衣着方面,战前日本女性穿和服的居多人文历史论文,战后基本上都穿西服,到了现代,和服也只是在特别的日子才穿;吃的方面,战前,早饭是传统的米饭和味增汤,而战后面包,奶酪,咖啡,牛奶等西式早餐普及开来;住的方面,被称作“老鼠小屋”狭小的日本人的房屋在战后开始引入美式的住宅建筑方式,布局使用2dk,3dk这样的西式结构。在榻榻米上吃饭的传统的吃住一体的生活方式渐渐淡出了日本人的生活。可以说生活方式的美国化是战后日本人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如果说日本的古代文明是传承于中国,那么日本的现代文明就归功于西方,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中西融合的产物。正是因为日本文化的这种混杂性,兼并性,日本文化也被称作混血文化,杂种文化等。也正是因为日本文化对外国文化的这种兼容性才使得日本文化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总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王曰和.外来语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8.

[2]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25.

[3]唐磊.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4]李光泽,卜庆霞.日本文学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0-25.

[5]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33.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日本文化 律令制度 儒学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纳和融合。可以说,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以及佛教等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中日文化,师徒名份,早在唐朝就已定论。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5世纪日本就渡过了蒙昧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第一,儒学对日本的影响。

汉朝曾在朝鲜半岛设置四郡,大批汉人从朝鲜移民日本。据井上清的《日本历史》记载:雄略天皇时期(457―479年),在日本的大陆移民就多达18000人之多,他们是大陆文化的传播者。公元三世纪,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到公元五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较好地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七年(513年),日本建立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熟谙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人才。到圣德太子(593―621年)时代,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的文明制度。一千多年来,《论语》和《孟子》在朝鲜和日本成为精神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教科书。

第二,律令制度对日本的影响。

公元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发动,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帐,行班田收授之法。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制度。

2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701年)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革新。大化革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大化革新后,日本进一步汲取中国文化,遣唐使就多达十几次,随行的有许多留学生和求法僧。吉备真倍留学17年,回国后在日本太学教授中国律令、典章制度,官至右大臣。

第三,汉字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没有自己的固定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称为“万叶假名”。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公元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倍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求法高僧空海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了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随着平假名、片假名的使用,日本文学出现了日语的表现形式――和歌和物语文学,但在内容上也同样受到中国诗文以及古小说的影响。在最古的和歌集《万叶集》中随处可见中国六朝诗以及唐小说《游仙窟》的痕迹,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也被指出是受白居易《长恨歌》的启发。

第四,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当时日本派出遣唐使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中国学习佛教理论。日本虽然佛教盛行,但是受戒制度尚未确立,中国的高僧鉴真和尚为了弘传佛法,毅然前往日本传道。途中遭遇七十余次危难,历时十二载,以至双目失明,才终于抵达日本,为以天皇为首的日本信徒授戒,并开创律宗。鉴真还携去数百卷佛经,东大寺设置了写经司,从鉴真处借出经卷加以抄写。鉴真由此受到日本人民的敬爱,直到死后一千多年的今日,日本在鉴真圆寂之日还要举行纪念活动,可以说鉴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五,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中学教材初中第一册《第5课 海内存知已》,有两幅货币插图,一幅是《开元通宝》,一幅是《和同开》。“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主要是铜质、铁质,多为私人民间盗铸,又叫开通元宝,为圆形方孔,通宝用了1300多年至清。因此开元通宝为后世通宝、元宝之起源。为什么叫“开元通宝”呢?通宝为通行宝货之意,统一货币的称谓,以后各代所铸钱币大都是以当年年号纪年,且形制尺寸、大小重量与开元通宝差别不大。结构严谨匀称,方圆兼济,隶书中带有楷意。

和同开是我国考古人员于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市南郊发现的五枚日本银钱,圆廓方孔,名曰和同开。“”是“”字的简化,“和同”是日本奈良朝代和铜年号的省略,西安出土的“和同银币”始铸于和铜元年――即公元708年,此时正值唐中宗景龙二年。从两货币形状看,日本受中国圆形方孔钱影响,也说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国天圆地方观念影响。

第六,技术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技术同样深受中国的影响。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中国的瓷器、丝绸、制铜、制铁等技术传播到日本。建筑方面,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自己基本的特点,即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因为日本岛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括曲面屋顶,飞檐翼角和各种细节,如鸱吻、扇等等。于是,大致可以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京都是在公元794年仿照中国唐朝的都城长安建造的,不过规模要小很多。京都城市道路呈棋盘状,贯穿南北的大街朱雀大道将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京都的各个建筑都体现中国隋长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日本历史.

[2]源氏物语.

[3]中学教材初中第一册.第5课 海内存知己.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作家梁都曾谈论说,一个英雄缺失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论是硝烟弥漫的乱世,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英雄都是正义的化身,民族精神载体,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里,英雄是“拯救”的代名词。是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在电影文化的表现上,既有《霸王别姬》般扼腕慨叹,也有《鹿鼎记》式诙谐潇洒。既有《成吉思汗》恢宏壮烈,也有《无极》冷面大侠的天马独行。对于英雄的理解是不能脱离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分的。不论是基督教文化的英雄观,还是佛教、儒教文化的英雄观都离不开坚守固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创造或保持符合这一观念的社会秩序这样一个前提。在对现实文化生活中,人们对自身价值体系内的英雄主义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褒扬。日本由于传统的武士道文化和战败文化自卑的情结,在英雄主义的表现上存在既意欲张扬又浅尝辄止的暧昧性。尤其是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经济不景气,人们意识中迫切需要有一个英雄出来振臂一呼,振奋士气。由于现实缺少具体英雄形象,人们就把焦点转向了古老的武士道文化。所以一时间古代武士题材电影蜂拥而至,即使是反映现代战争的反战影片也融入了浓浓的武士道情节。日本电影里英雄的表现方法是对传统武士道文化的一种挖掘和弘扬。

什么是日本式的英雄?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目的不明确的集体赴死的武士。”

二、英雄现在电影文化独特表现

日本是一种“神佛合习”的日本化了的儒教文化,信奉的是天照大神,武士道是糅合了佛教、儒教、神道教的观点,其判断价值是一种耻感文化。从地理上看是一种岛国文化,(虽然历史上曾引进唐帝国文明,欧洲文明,美国文明,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突出实用性,忽略了精神层面文化吸收)其根性突出实用,缺少完整健全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一种不太成熟的“夹生饭”文化,再有,由于单一民族、岛国环境,属于典型自我封闭意识下的实用文化,缺少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的深邃内涵,也缺少欧美文明的明快精炼的格调。文化表现上突出一个“小”和“暧昧”的特点。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能直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点。下面从日本文化的这种特殊性出发,分析一下日本电影英雄的表现特征。

1.现代英雄的虚幻性

由于二战的战败情节,日本电影笼罩在一种反思文化的氛围,不敢名目仗胆地讴歌那些“靖国之神”,而是借助而娱乐性的动画电影将人物虚拟化、故事抽象化、背景空泛化来表现自己的英雄。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不能制作表现激烈战争场面的娱乐影视作品,这就使得日本不可能推出类似《珍珠港》或《大决战》之类的影片来表现自己的民族英雄。只能通过一些架空的背景和人物,满足一些人的虚无的荣誉感。

无论是《圣斗士》、《大空魔龙》,还是《火影者》,《机动战士高达SEEDDESTINY》都是写漫画家笔下不成熟的精灵,人间烟火味道不足。即便是现实中有的人物《战国自卫队》编剧也要让他们拿着现代化武器沿着时间隧道回到400年前的战国时代。这些都是通过一些虚幻的形象来表现出来日本式样的英雄。

由此看来,虚幻性英雄的出世确实是战争反思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这二块巨石德夹缝间诞生出来的特有的形象。

2.英雄的矛盾性(暧昧性)

日本是个传统的神道教国家,武士道精神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根植于日本的国民头脑里。这种精神强调的是忠信意识、集体意识、赴死的文化。纵观现代反战影片也同样是透着武士道的英雄主义。按常识的理解,英雄因该是正义的化身,拯救的代名词,但是日本的英雄很少能做到一点。这也是用日本英雄主意文化的独特的“八德”(忠诚、武勇、名誉、服从、义、俭朴、礼仪、勤学等)意识决定的。这种意识来自儒教,但却把儒教的总领教义“仁”排出在体系之外,所以是一种愚忠的缺少正确价值标准的杀戮文化。和美国动画中总是“好人打败坏人”不同,日本电影、动画中无论是人类之间的战争还是人类于外星人之间的战争,善与恶的界线并没有那么径渭分明。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有着所谓的“不得已的苦衷”。于是便有了《高达》中,为了让人类唾弃战争而去发动战争的杰克斯这类角色。回想日军在二战时的所作所为,这不能不说是个绝妙的讽刺。

《男人们的大和号》把处在社会底层,作为日本战争机器普通士兵,还原成一个个有感情,有爱心,有独立思考的“人”,特别是有阳刚之气的“男人”,赋予了这群普通士兵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最后那一幕集体赴死的场面,给人一种英雄扼腕的悲壮之感。到底是要表现为战争的受害者作无谓的炮灰,还是要表现为“大东亚战争”英雄?这种表现方法为多少无知的年轻人所感动,又为多少右翼分子所疯狂。

3.英雄的悲剧性

由于武士道耻文化的影响,武士重视的是以死雪耻,而不是贪生,死被认为是生命最美的时刻。樱花是武士的象征,是因为樱花的同时开放,形成一种壮观宏大的美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樱花凋落时的凄楚之美。符合武士道的集团性精神和消亡之美的理解。

首先,这种悲剧性在电影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消亡之美,失败的结局。

《忠臣藏之四十七浪人》为冤屈而死的主人复仇后的集体剖腹,《影子武士》在全军覆没的最后一击,《里见八犬传》中由老国主寄寓宿命的八只神犬转化而成的武士,保护国土的遗孤复仇成功,八犬全部英勇战死。《男人们的大和号》那没有返程燃料的有去无回的出征。表达的都是一种宿命,空寂,绝美的赴死文化。

其次这种悲剧性表现为一种生活的被动应对。

但是战败情节的影响,这种英雄主义文化始终带有悲观颓废的色彩。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影片《黄昏下的清兵卫》黄昏下清兵卫把剑插在地上静静地进行思考,由于为人处事能力差难以混迹江湖,自己也对立身处世不感兴趣。他缺少美国英雄那样的积极进取精神。

《七武士》中武士们受农民的白饭的雇用,帮他们打退了强盗,他们忠实地完成了任务,也留下了四座插着剑的高大的坟墓。离开村子的时候,勘兵卫看着又说又笑正在插秧的农民,对他的部下说:“又是一场败仗啊!胜利的是农民,不是我们。”这句莫名其妙的伤感的哀叹,使人抱有许多的疑问。武士的命运难逃失败的宿命。这才是武士的生存方式。

这反映了日本的价值观。日本的价值观可以用“权力+所得+名誉:固定值”这一公式来表示,也就是说三者之中只要一项取得多了,那其他两项就会相应减少。(我认为美国的价值观公式是“权力=所得=名誉”,基本上符合上面论述的英雄观)对日本人来说英雄更注重的是名誉,《男人很辛苦腿部影片中的阿寅完全符合这种模式。

4.英雄的平淡性

武士道精神过去一直是日本人的最高 操守,价值理念。违反了这些原则,英雄也可以变成恶魔。如果恪守武士道也可以让弱者成为英雄。

《泥醉天使》中的主人公松永实际是一个街头的混混,可是在黑泽明的塑造下,松永成了一个富于反抗精神的落迫武士,黑泽明给了松永以武士的待遇,他是个小人物,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忧虑,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危胁的时候能为自己的处境去拼搏,黑泽明想关心他的生存状态,想在这个人物身上发掘出武士的气息。

《七武士》中的菊干代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他身上看不出武士的气质风度,不修仪表,谈吐随便,也没有高超的刀法,被认为是一个冒牌。可是机智勇敢,正义感强,古道热肠。被黑泽明刻划成了真正的武士。

三、集团伞下的个体英雄

东方哲学强调团体,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发挥。导致了日本式的英雄不能脱离团体,缺少美国式的独行侠风范。银幕上塑造的英雄跟社会、跟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行动背后总有许多人在支持着他。如在影片《姿三四郎》中,三四郎为了荣誉背着师傅矢野正五郎要去迎战桧垣源之助,前一天晚上跟几个师兄弟违背了道场的规矩,偷偷地在喝酒,这时他们的师父矢野正五郎进来了,他没有责怪徒弟们什么,而是细致地给三四郎讲解柔道的技巧动作。在这里影片巧妙地将东方的含蓄跟勇气的鼓励结合在一起,荣誉是武士的生命,为了荣誉而战,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

西方的哲学很重视人的存在,强调人的价值。于是在西方电影中往往会出现在一个超现实的时空里,个人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下,全凭自己的力量,战胜了邪恶,挽救了世界。如凯文・科斯特纳的《未来水世界》,他要独自面对装备精良的海盗,并战胜他们。在这个超现实的时空里他只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慧,去战胜比自己力量强上百倍的敌人,实现观众们都知道的结果。但是用武士道精神来看,凯文・科斯特纳却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因为他脱离了武士生存的土壤。黑泽明的影片中,武士的存在是很现实的,而且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群体,武士一旦离散,个人是没有力量的。正如《七武士》中,一个农民就可以杀死落难的武士,抢夺他的武器。这正是黑泽明传统意识的表达:团体的意识跟个人的修为同样重要。

所以不论《忠臣藏之四十七浪人》,还是《七武士》、《里见八犬传》、《幕府风云》都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英雄在集体中才能成为英雄”。事业的成功是大家协力的结果。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日本文化 西方现代艺术 影响

引言:13世纪,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被印刷出版,西方世界才第1次认识到日本这个亚洲岛国;其实,马可・波罗并没有去过日本,它完全是根据在中国的了解描述的。但是,欧洲人的心中却有了“中国和日本遍地都是黄金”的美妙幻想。葡萄牙人乘中国商船偶然漂流到九州南面的种子岛,这是西方世界和日本的第一次实际接触。此后,就有葡萄牙的传教士乘中国商船真正意义上的登上了日本本土。在1639年德川幕府实施锁国政策,基督教被禁止,日本和西方之间的联系只有在长崎湾人工筑成的出岛上,日本允许外来人员建造商馆,从事海外贸易。19世纪初,日本基本被欧洲人所认识,只是带有很大的幻想成份。明末农民起义,清兵入关导致了荷兰以及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1658一1729年间都不能购买到中国的陶瓷,所以就从日本得到,这也让日本的陶瓷独占了欧洲市场。从18世纪,英、美、荷等要求与日本建交,并要求其开港通商,但是都遭到了日本的拒绝。但在1854年3月31日,西方世界最终以武力强制日本开港,实行开放政策。从此,日本文化被不断的融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变更中。

1、美术方面

1.1.绘画题材方面的影响

具有标志性的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产生的印象主义在形成之前,欧洲在绘画方面都十分注重人文因素的把握与应用,他们的中描绘中有大量的圣经思想内容和当时的政治影响内容。普遍的绘画中都需要附带文字说明部分才能被人们理解。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影响下,美术绘画的艺术家们就很难自由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意愿和真实想法。现在,我们仍能发现,以浮世绘为主的日本绘画中,基本都表现了市井庶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和一些地方的民俗文化。这表现思想就给欧洲的绘画艺术家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他们开始走出传统的教条思想,创造出了很多不被传统文化肯定的现代绘画作品;也可以说他们是转变了传统题材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开始和宗教说“不”,不断的的“反叛”学院派的绘画理论体系,并逐渐表现现代美术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

1.2.绘画色彩方面的影响

经典的西方学院派的绘画作品都在画室中形成,热衷“柔和的和谐色彩”“不太明快的光线”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柔和光线”。19世纪,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开始“反叛”,如浮世绘画家铃木春信的“锦绘”,就应用了十几种色彩套印,色彩极为绚丽;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中,他将某一时刻的阳光撒落于富士山上,并带来了色彩瞬间的细微变化以及瞬间的“印象”表现,这些都给给的西方现代艺术家们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启示。在最后,西方的现代派画家们抛弃了传统的室内艺术创作习惯,开始向户外发展,努力的捕捉自然世界的转瞬即逝的美妙景观;不断的以创新形式的绘画风格来谱写色彩斑斓的自然。最终,他们开创了“光色感觉的新世界”的方法,并以大片的色彩绘画效果来取代固有色调的抽象观念。

1.3.构图方面的影响

西方绘画时构图是约定俗成的:主题放置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画面要求具有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构图模式。例如:平衡构图,对称性构图等。日本绘画是继承中国画的构图特点,用散点透视法,也有追求真实的自然画面,同时还会打破真实,按照空间所需要的排列,这样就使的画面上的物象可以按实物在画面艺术需要,变化其形象和位置。日本的浮世绘就是将这种表现的发挥到了顶端,它竭力表现出的残缺美、无序美等,这些就与西方艺术传统法则以及透视的写实的方法形成对比,也极大的影响了西方构图的意思。

2、对建筑方面的影响

首先,日本画面装饰方面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并不像欧美的居住文化注重人文生活基础设计。日本的建筑理念中,房屋住宅只是行动中人门的“客房”。知识一个暂时休息的地方,所以它们的设计就很朴素。最经典的就是榻榻米“坐起来半张,躺下去半张”对住居从不过分奢求,注重简洁朴素。所以,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日本居住建筑的特点就十分的简约,典雅。可以说,建筑美是构件本身由比例和协调关系组成的。日本的居住建筑适应这个国家的自然条件,满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需求。柱、梁框架结构的支撑作用,以及用柱子抬升建筑平台,达到通风;注重对材料自身的本质美,这些建筑元素就都给现代西方的以及美国的建筑师们带来了很多实用的案例和典型,特别是在现代派中,建筑大师不断的将日本建筑理念应用到的极致,并且还融如自己的一些想法。慢慢的,日本的建筑理念就给整个建筑世界的发展与现代建筑的思想带来了新的亮点。

3、对园林方面的影响

日本的园林最初是皇家的院子,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出现了武家园林、寺院园林等。园林作为娱乐观赏性的场所,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自然风景园林;在平安时代,日本的池泉园林的开始“和化”,出现了以舟游式为主的寝殿园林以及净土园林;室盯时代,园林又被佛教化,代表就是石庭;桃山时代,茶庭就是茶道与园林的结合;江户时代,佛、茶、儒,共同作用形成了具有宽广涵盖面的新式园林。囿苑式的园林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的作品。这些园林的设计与发展的理念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对西方的现代艺术产生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具有日本文化底蕴融合园林也在改变着艺术家们,他们把艺术园林区分于宗教之外,更是深刻的坚定了西方艺术家们摆脱传统宗教束缚的信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式的造园风格。例如周游式、回游式和观赏式等造园风格。

小结:日本文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是可见的,主要表现在绘画方式上,对绘画的题材、色彩色调、构图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日本文化还对西方现代的建筑和园林也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而正是这种形式的文化融合促使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久野健,让惟雄,永井信一,日,《日本美术简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中日文化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日本的能乐是中国文化对日本音乐方面的影响较为突出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是从它的起源,还是发展演变都可以说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文化还是经济方面一直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与之相邻的其他国家,当然同时也吸收了各国很多领域里优良的文化知识,从而不断充实自己。日本作为中国东部隔海相望的邻国,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开始了,两国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也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彼此互相影响,这是两国史籍所记载并且被各国历史学者在研究和探讨中不断阐明的。两国都有着各自灿烂的文化,并且都较为擅长吸取各国的优秀文化知识,当今仍然活跃在日本舞台上的能乐表演就是两国文化交流和传承古代文化的一个代表。

    一何为能乐

    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就其广义而言,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两者经常同时同台演出,且一起发展起来、密不可分,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却是大相径庭。前者是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后者则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其实能乐是一个出现非常晚的名称,从平安时代中叶(78a一118s)直至江户时代(1603 -1868),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而且,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面貌迥异,故现今日本学术界将前者称作“古猿乐”,而将后者称作“能乐”。

    二中国文化在能乐艺术起源中的影响

    关于能乐的起源,虽然在具体分析上存在着许多分歧,但能乐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可谓学术界的共识。许多文化样式都对能乐的形成,发展和定型起到过作用,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古代文化。

    1.能乐产生前的文化背景。

    在奈良、平安初期,(我国唐朝时期),大陆各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陆续传人日本后,长期在宫廷演出。这样就使日本古代的艺术,以中国、朝鲜、林邑为媒介,和印度以及欧洲国家等早期一些表演形式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水平,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才,甚至还保存了后来别国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财富。在室盯时代,日本的表演艺术在我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产生出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2.中国文化对能乐艺术诞生最直接的影响阶段。

    日本于公元607年派出遣隋使、630年又开始派遣遣唐使,中国的音乐舞蹈也以此为契机,开始传人日本。藤原真敏(807-897年)作为遣唐使于83s年人唐都长安,随当时的琵琶博士廉承武学习琵琶。据说他后来携唐的琵琶归国,还带回了唐的乐谱,而且回国后一直保持教授琵琶之业,那么唐的音乐也无疑传人了日本音乐领域。当时中国大陆经由朝鲜半岛或直接流传到日本列岛的乐舞,主要有伎乐,舞乐与散乐。伎乐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即我国的乐舞,由于隋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人日本后或称伎乐舞。相传在隋场帝大业八年(612年),在昊国学习乐舞的百济人味糜之归化了日本以后,开始在日本传授伎乐,由于当时的圣德太子十分喜爱伎乐,便召集了一批日本的青少年跟从味糜之学习,并且在雅乐寮职员令里设了伎乐师、伎乐生,最后更把这种舞蹈定为佛教祭仪,随后伎乐在日本逐渐盛行起来,并对日本能乐形成了很大影响,流传到日本的伎乐曲目有:《狮子舞》《吴公》《金刚》《迎楼罗》《婆罗门》《昆仑》《力士》《大孤》《醉胡》《武德乐》,称为十伎乐。

    三中国古代乐舞“散乐”在日本能乐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散乐本是中国古代乐舞,《周礼。春宫。旎人》中载有“掌教舞散乐,舞夷乐。”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到了南北朝时期,成为百戏的同义词。包括各种杂技,幻术(如扛鼎、吞刀、吐火),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妙以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散乐传到日本以后,散乐先由奈良宫廷指定的散乐户传习,延历元年(公元782年),即平安时代之始,废止散乐户。于是散乐流传于民间,于是产生了许多变化发展。散乐经由中介形式猿乐而发展成为能乐的说法,几乎为所有的日本当今演剧史著作,艺术史教科书所采纳。流行于日本列岛的散乐的面貌,可从至尽收藏在奈良市的正仓院的《弹弓图》、《信西古乐图》中得到印象,它包括抛球、顶竿、弄枪、高跷等杂技,吞刀吐火等魔术,傀儡戏、口技以及滑稽模拟表演等,与中国散乐面目几乎完全相同。在宫廷中,散乐是作为与舞乐对应的俗乐,作为相扑节会、神乐的余兴表演。奈良皇朝施行保护散乐户的政策,但到平安朝廷自掌权之口便解散了散乐户,散乐艺人流向民间,供奉于各地神社、寺庙、以及在庙会社祭等场合上表演。平安中叶以后散乐也走向了分化,一部分杂技因素被田乐等民俗艺能继承,模拟表演在其后裔猿乐中得到发扬,并最终从中引导出成熟的戏剧形式一能乐。

    延年在散乐到能乐的转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延年又称为遐龄延年或延年舞曲,是寺院里大法会的会后游宴,是神社祭礼后宴会上的酬宾节目。开始于平安时代中期,极盛于镰仓时代,而到了能乐兴盛起来的室叮时代中期以后,便衰退下去了。这种艺术形式在连接散乐到能乐的发展脉络中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延年的曲目是多种多样的,各自独立、互无关联。既有宫廷贵族的雅乐,包括舞乐、神乐、催马乐、朗咏等,也包括平安时代以来的杂艺及中世流行的模仿性演出。可以看出,延年体现了这一时代文化转型时期过渡性的特点,及保持了宫廷公卿贵族的文化特色,又体现了艺能向民间普及发展的趋势。

    四日本能乐是在与中国文化不断交流中发展的

    从能乐诞生到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中国的文化和各种艺术形式对其的影响就更加的突出了。能乐是在吸收中国民间曲艺和唐朝散乐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滑稽性的表演、对白艺术。中世纪的能乐受到中国摊舞和傀儡戏的影响。13世纪的观阿弥、世阿弥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歌舞为主体的能乐。由于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能乐成为上层阶级所喜好的宫廷艺术。1603年,江户幕府将能乐定为宫廷音乐,民间不能擅自演出,能乐在日本艺术形式中的地位就此也被抬到了相当高的位置上。当时的日本人民都把习读能乐台本视为一种衡量自身具备很高文化素养的一个标准。能乐发展到室叮幕府时期基本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各种类型的表演因素,但它主要还是以歌舞为主的音乐剧,简短精练,不追求情节的变化发展,着重叙事抒情。其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今昔物语》《平家物语》《曾我物语》《义经记》等,就中掇其半鳞片羽,予以深入发挥,以情动人。能乐的一出戏中主角只有一人,称为“仕手”,脸戴面具、身着锦衣华服,有时带副主角“连”(为主角配戏者)上场。主要配角一人,称为“胁”,有时带副配角“胁连”(为配角配戏者)上场。另外还有一些陪衬的角色,如小生(又称为“子方”,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龙套”,但和“龙套”不同的是,日本的“龙套”允许有台词)。这些角色一般不会全部上场,象出场人数比较多的能剧《安宅》共有十四名演员上场)、随从(又称为“立众”),就包含以上这五种类型的角色。一般在戏中只有二到三个演员表演。能乐对表演者的要求有一个跟我国古代戏曲中类似的现象,所有的能乐演员都是男的。如果剧中有女性角色就让男演员扮演女性并佩戴假面,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时的表演大多都是歌颂君主治国有方或者歌颂勇士战斗勇猛钓一些内容,以及一些世俗礼教上的一些认识来决定的,所以男演员无疑成为了演出的担任者。两国自古的礼教中的男尊女卑的思想、父系社会的模式也限制了女子可以从事的行业。此外,在能乐的表演中还存在着“间”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背景,并使剧情顺理成章的过渡,把戏引向高潮。他们只道白而不歌舞,所以被称之为“狂言”,又因其出现在前后场的连节上,所以称为“间狂言”,它是以后能狂言的前身,但能狂言形成之后,这种“间狂言”也并没有废除,依然起到过渡剧情的作用,与在两番能剧中上演的狂言是并存的。

    五能乐发展中的衰落期中日佛教文化“禅学”对其影响

    在能乐的发展过程中比较低迷或者说几乎衰落的时期一般要从“应仁之乱”以后说起,幕府体制弱化和寺社的衰退,对能乐的发展打击很大。仅仅只有服部小次郎信光、其子长俊、金春禅凤等通过创造华丽并富有戏剧变化的曲目获得了一般观众的好评。而此时的田乐和近江猿乐几乎已经消亡了。16世纪后半期,大部分能乐演员逐渐投靠那些有势力的大名以寻求支持和保护。其实纵看历史中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衰起伏往往都是因当时的统治者的喜好而变化的。能乐重新又回到宫廷和人们的视线中是因为织田信长这位人物。织田信长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日本战国“三天下人”第一位。他对能乐的爱好是人所共知的。而其后的秀吉,更是狂热的能乐爱好者,他除了自己观赏,甚至自己也经常参与表演,并在经济上支持了大和猿乐四座,使之得以在乱世生存下去。从此,能乐演员就逐渐脱离了寺院、神社转而投靠武士,由武家来支配了。经过这样的变化,除了一些残存的小型表演团体(乐座)以及投靠武家的大和猿乐四座,其他的乐座基本上在这个时代消失了。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鉴真东渡;佛教艺术;唐招提寺;影响

中图分类号:B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61-02

一、中日古代文化交流渊源

随着公元六世纪中国对日本的各种“公传”与“私传”,佛教逐渐地对这个岛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展开了全方位的影响。公元593年圣德太子之后,日本的佛教全面兴盛,并成为国教。据《日本书记》载,至公元624年圣德太子去世时,当时日本国内已有大小寺院64座、僧尼一千三百余人。对于当时人文不兴的日本来说,佛教很符合统治者统治需要。随着多次受惠最先进文化代表国――中国的影响,以宗教交流为引导的中日文化交流开始迅速推动其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日本也逐渐蜕变为仅次于中国的东亚文明古国。

在这种文化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遣唐使和留学僧、留学生们。自从日本圣德太子为佛法弘兴四次派出了遣隋使后,其后的舒明天皇于公元630年也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其间二百六十四年中,日本又派出了十八次遣唐使以延续这种文化交流,学习先进的唐文化。这十九次遣唐使团活动中,实际共成行十三次。每次的遣唐使几乎都是由当时日本国内最优秀年轻人组成,加上必要的航海技术人员,先后总计达到2500人左右。在那个航海技术落后的年代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日本西渡求知呢?原因应该主要在于,首先学唐帝国先进的文化技术,以促使自己的迅速发展和进步;其次满足国内需求,使之能够享受到当时世界一流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公元753年大唐天宝十二年十二月,鉴真大师随第十次遣唐使团回国赴日,为中日文化交流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日本文化尊称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二、鉴真东渡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东渡成功的鉴真大师,不仅是声闻海内外的大唐高僧,还不失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到来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佛学宗教领域,其他诸如医学、建筑、雕塑等各方面都同样都影响深远。鉴真大师到日时,正是奈良王朝的天平时期,而天平时代最绚丽夺目的成就正体现在佛教艺术上。博学的鉴真大师及其随行的弟子们不仅从真正意义上开创了日本律宗,结束了这之前令日本统治者头疼不已的“私度”、“自度”等种种混乱不堪的现象,并将日本佛教授戒纳入了正式的授戒制度,还创建了与之相关的东大寺戒坛院、下野药师寺戒坛院、筑紫观世音戒坛院日本著名的“三大戒坛院”。公元757年至公元759年完工的唐招提寺更是由鉴真大师亲自主持修建成的日本律宗总本寺。在这一系列的弘法活动中,鉴真大师及其弟子对佛教艺术中的雕塑、建筑、书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开创了新的样式。但是但就绘画方面而言,据中日学者考证,鉴真的影响相对较少。

三、对宗教艺术影响的剖析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在鉴真六次东渡的随行人员中,除有着较高佛学修为的僧侣同行,还有精通其他技艺的专门人才,这在二次东渡时表现尤为充分。此书中明确记载鉴真于大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十二月准备再次启航东渡时,所携带的八十五个随行人员中除去佛门弟子十七人外,还有专门的画师、雕佛师等艺术人才。在第六次东渡时,除去僧侣外还是有几个非僧籍人员随行,有潘仙童、安如宝、军法力和善聪,这四人既非佛门子弟也非航海技术人员,应该就是其为有较高艺术修为的专门人才,在日本的后期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思托是随行鉴真东渡弘法事业中意志最为坚定的一个弟子,六次东渡都有他相伴在恩师身旁,其不仅有高深的佛学修养,同时也是一位佛教建筑、佛像塑造的高手,被誉为日本国宝的“鉴真大和上夹综漆像”即为其所作。到了日本才受戒成为鉴真弟子的安如宝,东渡前其身份就是扬州雕塑师。鉴真大师圆寂后,他成为唐招提寺的第四代主持。在他的主持设计下,修建成了著名的唐招提寺金堂。除金堂之外,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一尊千手观音像“右胁侍千手观音像”和另一“左胁侍丈六药师像”都是如宝作品。关于这尊千手观音像,塑造技艺高超、雕刻,以至于在日本还有一个传说:因其像高达5.36米,故有民间传言说是天人下凡费时七个昼夜才完成的成品。

由于鉴真大师之前的日本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律宗,因此在开创日本律宗后,佛寺建造、佛像塑造等方面毫无例外地采用了大唐的律宗寺院、佛像的样式与格局,而这都与当时日本寺院建筑、佛像的样式是明显不同的。所以,鉴真大师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主要就是体现在佛教艺术创新上的,奈良初期的法隆寺、天平盛期的东大寺、天平后期的唐招提寺即是这杰出文化的代表。由于大唐文化具有与时俱时的先进特征,由鉴真大师师徒所创的律宗总本寺―唐招提寺,被后人尊称为“唐招提寺派”的建筑与其中的雕塑都呈现出比法隆寺、东大寺更为先进的大唐佛教艺术新样式。初建于公元607年的法隆寺因毁于大火而于奈良朝的711年重新修建而成,完整保留了飞鸟时代南北朝样式。法隆寺金堂的释迦三尊像,被称为日本佛教雕塑开山祖师派的止列派,与中国龙门宾阳中洞主尊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呈现出长脸、杏眼、嘴角上扬的面貌,尤显五官清俊,有着中国六朝佛像所蕴含的含蓄之美。著名的卢舍那大佛无论是从其塑造的样式还是起因则显然更多受到大唐则天女皇时所兴起的造大佛之风的影响,就日本模仿的大唐佛像而言,关野贞认为东大寺大佛模仿的是大唐龙门卢舍那大佛,木宫泰彦则认为是模仿的洛阳白司马坂大佛像。可以肯定,不管是模仿哪一处的大唐大佛,其都是受到大唐兴建大佛像的影响。鉴真大师及其弟子所创的“唐招提寺派”无论是寺院的建筑风格还是佛像所呈现出的那种森严的神态、独具雕刻的风格都比前代佛像塑造在形式、结构、技艺等方面大大的前进了一步,尤其是唐招提寺的金堂及金堂主佛卢舍那大佛像。在日本《特别保护建筑及国宝帐》一书中就评价金堂为“今日最大最美的天平建筑物,其构造装饰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样式与技艺”、“金堂卢舍那佛像是天平后期最宏大、技术最巧的雕像”。基于上因,鉴真大师在建筑雕塑方面对日本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响到了后世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建筑、雕塑的专家不一定是绘画中的高手,在唐招提寺修寺造像过程中,绘画的装饰是必不可少的。据日本《特别保护建筑物及国宝帐解说》记载:“天花板的结构是方格穹窿顶,最为美观,竖条之间,描绘着佛菩萨宝相花,格间作彩藻图案。当初在佛坛后面画有三千佛,柱间横木都施彩绘……”这段文字清晰地表明,唐招提寺建成时相关佛画装饰是非常精美的。在鉴真大师随第十次遣唐使东渡赴日之前,包括圣德太子的四次遣隋使已共有十三次日本官方的西渡之举了,在每次的遣唐使中都派出了专门的艺术人才来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艺术样式,这在日本高僧园仁所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相关记录可以证实。其中写道:“三日始画南岳、天台两大师像……昔梁代有韩干,是人当梁朝画手之第一……寻南岳大师颜影,写著于扬州龙兴寺……乃令大使叽铀谔锛壹绦慈。无一亏谬,遂于开元寺令其家继图绢上容貌衣服之体也,一依韩干之样。”可见,随行的日本画师肩负着描摹唐朝珍奇风物的使命,且技艺高深,身手不凡。虽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每一次遣唐使中画师的具体情形,但据此就可以推知每次遣唐使团中日本画师都是国内绘画造诣颇深的高手,也是当时日本画坛的主流代表。

中国的唐代不仅在政治上达到了顶峰,在艺术上同样也是一个顶点,尤其是体现在佛教艺术的发展之上。面对极为发达的盛唐文化,在全盘唐化且极力融入以大唐帝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同时,日本人又是极其聪明的进行着选择以保持其自身的民族意识。我们在法隆寺的“玉虫橱子”绘中可以看到这种倾向,在橱子的须弥座上分别绘有敦煌壁画、克兹尔壁画、龙门壁画相同的的佛经故事,构思已有不同,构图以叠画的形式新颖表现出来。《圣德太子像》的构图、技法则昭示着日本画师已学会使用初唐著名人物大家阎立本的绘画风格及技法;东大寺的《麻布菩萨图》也称“乘云的菩萨”采用的即类似于吴道子所作的白描手法;药师寺的《吉祥天像》更是天平时期的真正杰作,同时其风格样式也一直占据着天平时代佛教绘画的主流地位。由于年代久远,虽然绘于一块丝织品上的这尊精美佛像有些部分已经脱落褪色了,但丝毫无碍于她透明薄纱下清晰可辨的红色天衣和绿色长裙。其丰韵的体态、高耸的花冠、细长的柳眉无一不传递出张萱笔下贵族仕女的风韵。除去表示其神性特征的光环、宝珠,谁能不说这美丽动人的女神就是张萱笔下贵族妇女的再现呢?在东大寺正仓院《东大寺献物帐》的清单中“鸟毛立女屏风”也体现了大唐女子丰腴的体貌特征,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日本画师在掌握了熟练的唐绘手法后又独创的一些表达日本人自己内心深处感情的审美风格特征。所以说,鉴真东渡对日本宗教艺术方面的影响相对其他方面稍小。

鉴真大师及其随行弟子们对日本佛教和佛教艺术中的建筑、雕塑以及其他诸如医学、书法等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无愧于日本人民所尊称的“日本文化恩人”之美誉,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鉴真大师的坚强意志、恒久毅力,以及常人所不及的睿智、博爱,都包含着无私奉献精神,已经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精神航标。

参考文献:

[1]汪向荣.古代的中国与日本[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3]李斌承.二十世纪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可爱现象 消费文化 外交政策

一、引言

日语中的「可い一词音译成汉语是“卡哇伊”,国内各种广告宣传词、店面招牌上都经常会打出这一词汇。那么,商家为什么要靠这一日语词汇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呢?这一单词对市场消费会起到什么影响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可爱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可い一词的语源

「可い在明镜国语词典中的解释:

1.幼さやか弱さを感じとり、まもり慈しみたいと思うさま。また、そのように思わせるさま

2.外、しぐさ、性格、行式などがほほえましく、情を感じさせるさま。らしい。くるしい。可だ。

3.日用品などが小さくてらしい。

4.どこととなく心をくすぐるところがあって好感が持てる。

参考《明镜国语词典》的解释可见「可い(可爱)一词有对幼小、脆弱的事物包含慈爱的心情;另外也指对外形、动作、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能体察到可爱之情的意思;还包括对小巧玲珑的日用品感到爱怜之意;其次对抱有好感的对象也可以使用。可以说“可爱”一词在日语中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弱小的人或事物的怜悯、爱意。另外,在百科词典中,「可い一词源于:映し,原意是表示对方很优秀,以至于自己不敢与对方见面,表示“害羞,害臊”之意,后来转变为“可怜”的意思。现代日语中音变为「かはゆし、可い。

在日语中,「可い一词可以用在很多场合,下面试举几例:

1.子:クラスに可い子とかいないの?①

2.妹には生日に可い人形を上げました。②

3.そこに出てくる食器や装品の事なこと、可いこと、私たち若い子は、素で芸性が高くても、引っくるめて可いの一言でませる癖がある。③

4.私は今までの嫌なことがあったと同じように、お弁当にしても、自分の子どもには可いお弁当を作ってあげようと誓った。④

5.京都。春の芽吹の、夏の新、秋の…美しい自然と可い小さな草花たちに魅せられ作した押し花100点他作品集、小物などをします。⑤

描述人物、玩偶、装饰品、便当、花草等都可以使用「可い一词,包含了对谈论对象的怜悯、慈爱、喜爱之情。可见,「可い一词已经和日本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三、「可い一词所反映的审美情趣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的年轻人经常以「可い一词来称赞对方的性格、发型、衣服等。男性称赞女性也多用「可い一词,我在与日本大学的大学生交流时,曾问及这一问题,对方回答说,如果是赞扬女性的话,最常用的词汇是「やっぱり可いですね。在人际交往中,「可い一词的使用也起到了剂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语境氛围。如今,「可い一词不仅音译到了中文,英语中也有了“kawaii”这一词汇。「可い一词传入其它国家后也被年轻人广泛使用。日本的时尚杂志,如『カワイイ『cute等都在宣扬“可爱”的观念,从衣着打扮、体态举止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审美观念。

从上述「可い一词的语源可以看出,日本人往往对弱小事物寄予怜爱之情,以“小”为美,以浓缩为“可爱”,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觅得其踪影。日本的庭院文化中各种景观、盆景等,都是浓缩了的自然,从浓缩的山、水、石中看到大自然;花道的插画艺术也是浓缩了“天地人”的观念;日本的饮食亦如此,将各种美味佳肴盛在小巧玲珑的精致器皿中,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和歌俳句也是短短几行,却意味深长。

不仅如此,在日本「可い一词的使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人际交往范围,由「可い一词所带来的“可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人的消费及生活,并且在生活、经济、政治舞台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日本社会中的可爱现象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各国都在加强经济合作,世界经济出现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经济上的往来也使各国文化进一步加强了交流,一些经济大国也在通过扩大经济往来的同时推广本土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日本消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就具有强大的影响。日本的电器产品、游戏软件、日式饮食、漫画、动画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所论述的“可爱现象”与日本消费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下面以日本动漫的推广为例,探索日本“可爱现象”对日本文化传播起到的作用。

1.日本漫画、动漫中的可爱形象。

现代日本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紧张,在紧张的忙碌之余,很多日本人选择欣赏漫画或动漫来放松绷紧的神经。日本的出版商和媒体巧妙利用了动漫作品中的可爱元素,使观众在视觉上获得美感、缓解疲劳。

日本是闻名世界的动漫大国,日本的动漫能风靡日本并走向世界,笔者认为动漫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臂阿童木》塑造的是一位聪明、勇敢、正义的机器人形象,与美国动漫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日本动漫主人公大多是未成年人,比如阿童木就是动漫中可爱的日本小英雄,虽然是机器人,但是塑造的却是一个男孩形象,身高135cm,绿色的短裤,红色的长统靴子。《哆啦A梦》中机器猫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了,机器猫身高129.3cm,脑袋和身体的比例大约是1比1,看起来憨态可掬,腿短、没有膝关节,眼睛、鼻子、脸、手、腿都是圆形的,全身颜色也采用了明亮的天蓝色,头顶黄色的竹蜻蜓,脖子上用红色带子系着一个黄色铃铛,其可爱的外形深受儿童的喜爱。另外,《千与千寻》、《樱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形象也体现出了动漫人物的可爱元素。动漫中的人物动作刻画细腻入微,营造出了温馨并充满人性的氛围。动漫形象看似普通,实际上作者在设计这些形象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观众在欣赏时毫无抵触感,非常容易接受,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日本动漫通过其可爱的人物造型、模仿孩童的稚气发音很快赢得人心。在日本,动漫和漫画书可以说随处可见。在电车上可以随处看到翻看漫画书籍的上班族,以动漫中的人物或卡通形象制作的广告也数不胜数。如著名的Hello Kitty形象出现在笔记本、玩具、电器、手机等各种商品上;阿童木形象印在了信用卡上;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将卡通绘画推广到了世界领域,村上隆与LV合作的限量版箱包曾引起广泛关注,可爱的卡通形象所带来的“简约”、“轻松”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些漫画卡通及动漫作品让忙碌的日本人缓解了工作压力,得到了片刻放松。可见,动漫中的“可爱”元素功不可没。

2.日本电器、机械产品。

日本的电子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外形精巧,质量上乘而受到消费者亲睐。在外形设计上,很多产品可以说是以“可爱元素”出奇制胜的,造型小巧,设计简洁,色调非常柔和。看似普通的电子、机械产品,因为有了“可爱元素”而显得设计更人性化,充满了人情味。本来是金钱交易的市场经济,因为有了一些可爱的造型设计,消融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利益壁垒,甚至可以使消费者在温暖的心理氛围下提升购买欲。各种印有卡通形象的电子产品,比如广受赞誉的日系汽车,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日产PIVO汽车造型圆润;三菱Colt汽车色泽艳丽,车头部分斜长曲面设计,整体线条饱满;丰田、本田等也推出了多种小巧车型。

五、“可爱现象”与外交政策

除了经济文化方面外,在政治上,日本政府也善于利用“可爱”文化进行对外交流。“现年69岁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自称是动漫迷,呼吁日本实行‘漫画外交’。2008年5月,Hello Kitty成为日本旅游大使。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务省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外交使节就任仪式’: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蓝色的机器猫哆啦A梦正式‘接受’时任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卡通大使,承担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高日本对外形象的重任。”⑥另外,日本传统故事人物桃太郎是日本大米的代言人,日本卡通“凯蒂猫”是日本的旅游亲善大使,铁臂阿童木则是日本的海外安全大使。2009年,日本外务省选出了三名“可爱大使”代言日本流行文化,这三名大使是“校服魔法师”藤冈静香、时尚杂志模特青木美沙子、东京原宿代言人木村优,三位可爱大使会参加日本驻外使馆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传播日本流行文化。

这些日本文化的输出战略为低迷的日本经济带来了巨额利润,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二战以来的日本形象。这些动漫及卡通形象色泽明快、调皮可爱,年轻漂亮的“可爱大使”更是吸引了无数眼球。以往嗜战的武士道形象已经越来越远离了大众的视线。日本不仅在经济上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而且逐步在推销自己的大众文化,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的可爱文化现象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离不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媒体的宣传。可爱文化在日本的经济、文化、政治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现在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注释:

①テレビドラマ『魔女の条件からの台.

②新日(第一册)第十六クリスマス.

③西村玲子.おしゃれのレシピ:自分らしく生きる.PHP研究所,2007:138.

④井上ゆり子.心を救って.文芸社,2006:109.

⑤私の花生活.日本ヴォグ社,2009,(51):73.

⑥广州日报,2009-2-13.

参考文献:

[1]周兰平.动漫的历史[M].重庆出版社,2007.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宫崎骏;动漫;民族性格;女性觉醒;神灵意识

对于任何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生活习性的影响,必然会在其作品中留下悠远的人生阅历和民族品性的折射。宫崎骏正是借鉴了大量的日本神话元素与民俗传说,形成了如今纯净明丽的宫崎动漫韵味。在某种程度上,宫崎动漫折射了当代日本的浮世绘。

一、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崇拜意识

日本,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男权中心”的主宰国家。日本人一方面在男权至上的体系里压制女性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寄托于文学艺术表达对于女性的敬畏与膜拜,这也充分反映了日本民族基因中的两面性。深受日本文化熏陶和影响的宫崎骏自然对女性多了一份偏爱,再加上童年时期母爱的严重缺失。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少女情怀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少女本身所独有的优雅明净的特质。《龙猫》中的4岁的小米正是透过了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观察视角,发现了可爱的精灵龙猫们。同样的,在12岁的魔女琪琪身上,也鲜明地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渴望获得认可的大多数年轻的女性。宫崎骏自己也坦言:“带着父母的期望与爱,以及经纪上的支持,满怀憧憬地来到大都市的少女们都映射在了琪琪身上。琪琪的心理上的恐惧与不适也反映了日本当下的社会状况。”

日本韵味独特的东方终极美学追求。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学深深浸润于日本民族的性格之中,就是物哀文化。而宫崎骏正是深受日本古典美学思潮的影响,才将自己的绘画风格推向了与日本传统文化一致的终极美学追求上。

宫崎骏也自觉接受了“物哀”文学的熏陶,掌握了日本美学的精髓,才不遗余力地创造了那么多年轻可爱的女性的形象。“这些鲜活而年轻的生命如同樱花一般美好,值得人们感怀与喜爱。而少女梦想与童年时光又总如樱花般逝去 。以少女为主角,就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重温童年情感,体会到久违的哀婉与淡淡的忧伤。”

二、大和民族性格与信仰的形成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火山喷发、地震、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从古至今一直陪伴着日本。这样险恶的情境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一方面,他们选择习惯于承受、隐忍,另一方面,把对自然的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衍化成崇拜。

在宫崎动漫众多的神灵形象中,有一种种叫小精灵型黑小鬼、小树精、煤炭精,它们象征着自然对人类一些微妙的影响,也代表着人类在敬畏自然的同时内心深处潜藏的些许的感官恐惧与情感封锁。第二种叫被救赎型 如无脸男、稻草人,这一类神灵一般都是前世遭遇到了诅咒或是情感上的彻底性遗失。这些形而上的欲念折射出了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的人类自身情感世界的空虚与苍白,内心深处唯剩欲念在把控灵魂,彰显丑陋而卑微的人性。

宫崎骏正是通过对这些通灵鬼怪的细致描摹,才映射了当代社会人情性灵的腐朽与异变,神灵的形象无不是人性的阴暗缩影。对于进步文明下人性堕落与人情冷漠的生动再现使得宫崎动漫具有无与伦比的现世高度与反思勇气,这也正是宫崎动漫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无“恶”道德观念世界里的精神皈依

纵观宫崎骏的动漫作品,贯穿的永远是这几大主题基调:人与自然的对抗与共融、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讨论、黄金时代成长的艰辛与不易。这些在我们现世的世界观中都是无法调和的对立面。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只会凸显人性的丑恶和自身命运的卑微。正义的胜利必然要以邪恶的绝灭为代价,而蜕变成人的背后必然要抛却童真的纯净与梦想的皎洁。若简单以善恶来区分宫崎动漫的主题属性,往往就会陷入误区。

比如《猫的报恩》中强迫女孩下嫁看似不近人情的猫王其实不过是天真任性的大孩子罢了。《千与千寻》中凶狠残暴的汤婆婆也不过是个内心柔软的慈母罢了。《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将苏菲变成老太婆的荒野女巫不过是一个争强好胜甚至还带有些许孩子气的老顽童而已。《千与千寻》中吃人怪物无脸男不过是一个迷失本性的孤独孩子罢了。在宫崎动漫中,所有的“恶”其实是出于人类在道德自律的桎梏下自我意识与精神的一次重新解构,尽管这样的解构依然存留于单纯的形而上学主义中,有着“理想社会”式的荒诞与戏说成分,但这样的理念毕竟源自于对生存、发展、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与期盼,只是方式过于极端,才导致矛盾的迭起与冲突的衍生。也许,在这样美好纯净的“大同世界”中生活才是宫崎动漫留给世人的最为巨大而珍贵的宝藏吧。

参考文献:

[1]宫崎骏.日本电影文化讲座:日本电影现在和未来[M],东京:岩波书店,1988

[2]胡忠青.宫崎骏动漫作品中的主题元素与诸多元素考察[J].电影评介,2006,(13):18-19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洗浴文化;历史;方式;“和”观念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16-01

一、日本洗浴文化的历史

日本人的洗浴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狩猎时代日本人,那时的人们,一开始的洗浴方式是在河、湖、海里共浴。泡温泉的历史更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据日本最古老的文献《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人们看到鹿、熊、鸟等动物把受伤的部位浸入温泉疗伤而受到启发,逐渐开始学会泡温泉。后来发展到农耕时代,人们开始群居在河边或湖边,沐浴就开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日本人开始水稻耕作,从而使古代的日本人达到相对稳定的温饱。所以日本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把能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水奉若神明。后又因佛教的传入,沐浴文化也传入日本。佛教认为沐浴可以除去身上的污垢,可以使身体清洁。可以说日本的洗浴文化和宗教有直接的联系。

二、日本独特的洗浴文化

日语中关于洗浴通用的说法是“风吕”。现代风吕分为三大类,即公共浴室、家庭式风吕、温泉。日本人的公共澡堂也称钱汤。“钱汤”的洗浴方式一般分为洗和泡两个程序。先在洗澡间用小桶盛水洗净身体然后到泡澡间浸泡。也有洗澡间和泡澡间合二为一的情况。这种洗和泡分开的方式一直传承至今,在泡澡池外完成搓、擦、洗、涮的程序之后再入池泡澡也是当今日本最重要的洗浴方式。上司和下属一起洗的情景也屡见不鲜,这是日本人培养默契和精神相合的独特方式。

明治时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日本出现了家庭洗浴设施,但日本的室内洗浴方式与我们的洗浴方式有所不同。日本的洗浴方式同样是先洗再泡的顺序,他们会选择在澡盆的外面先用水洗干净身体,之后再进入澡盆或浴池中。在浴池中的日本人也只是泡澡,而且我们最无法理解的是日本人居然会一家人用一盆水洗澡,一般日本人泡澡的顺序是爸爸、儿子、女儿、最后才是妈妈。外国人无法理解,会认为日本人不干净,其实则不然,日本人泡澡只是享受泡的过程,他们求的是精神的释放,工作一天的日本人最惬意的休闲方式也就是泡澡了。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频繁的地壳活动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无数温泉。有“温泉王国”之称的日本和我国同属亚洲,同受东方文化的熏陶,但日本人泡温泉的方式却与我们不尽相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泡温泉方式。日本人在泡温泉时全身,随身只带一条小毛巾,且小毛巾一般不放入池中。男性与女性共浴一池,赤条条无牵无挂,还可以相互搓澡,享受轻松洗浴的乐趣,没有什么害羞的感觉。这与国内人们穿着游泳衣裤泡温泉完全不同,在日本人的眼里,穿衣裤入浴反而不卫生,达不到完全融入自然的意境。

男女共浴一直持续到明治天皇时期。明治天皇提倡全盘西化,出现了所谓的“男女有别”观念,于是,男女共浴开始不被认同,其实变化也不是很大,也就是在男女中间挡上一块1米长的布帘,就算是分开了,有些地方仅仅象征性地挂根绳子而已。后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外国人认为日本“男女混浴”有碍社会文明,向日本政府提出异议。于是明治政府于1872年禁止男女混浴,但是屡禁不止,到了现代已经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洗浴文化。如今的日本还有部分实行男女共浴的温泉,通常分别设有女性浸浴的专用时间段和男性浸浴的专用时间段,其余时间则是男女共浴。现今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洗浴方式像“沙滩浴”,“啤酒浴”,“鱼疗浴”等更是层出不穷。

三、试论日本独特洗浴文化的深层内涵

日本独特的洗浴文化来自于其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日本人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其文化讲究的是“和”。同大自然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和”,都融入其骨髓之中去了。日本的洗浴文化讲究泡澡,洁净观念的同时更讲究的是精神与自然的融合。古代日本人泡在江河湖海里是为了融入自然,感谢自然带来丰收,带给他们食物和一些生活用品,后来虽然修建了墙壁把人和自然隔离开来,但是精神上的沟通不能少。另一方面,日本人在钱汤里可以毫无顾忌的说笑,沟通,也是体现了“和”的观念,只有在澡堂里人们才可以脱去身上的一切束缚,把他们最原始的一面体现出来。不管你是士农工商的哪个阶级都可以平等对待,大家都是一样的。温泉的混浴也是一样,他们这里看到的不是男人女人的区别、不同,而是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平等的人,合为一体的。大家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没有区别的,正是“和”的思想带来的这一文化理念。

四、结语

日本的洗浴文化起源已久,其独特的洗浴文化不仅丰富了本国的文明内涵,也影响了周围国家,其独特的泡澡方式也吸引了很多外国朋友。日本文化的“和”思想体现在其方方面面,洗浴文化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想多了解这个民族,则要更多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日本文化;海洋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1-02

一、引言

塞廖尔・亨廷顿曾说过:“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经过许多代人无意识的集体选择而形成、积淀起来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旦成为一种传统,就会对该民族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今天,文化已然成为不同民族的身份标识。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助于加深民族问的相互理解,促进交流。

《辞海》规定:“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据此,从过程来讲,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即“人化”过程。从结果来讲,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人化”后的产物。因此,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只有经过人类实践或加工后的物品才可称之为“文化”。

根据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文化系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由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触知的文化事项,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物,它是文化的表层。制度文化是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组织形式等,它是文化的中层。精神文化是人与自我意识关系发展的产物,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发展进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它是文化的底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曲金良主张:“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其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因此涉海性是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受到海洋的影响,其文化产物也必然与海洋息息相关,存在海洋性特点。

二、日本物质文化中的海洋性特点

(一)饮食文化

日本饮食文化的海洋性体现在其原材料上。典型的日本料理有寿司、刺身(生鱼片)、天妇罗、章鱼烧、清酒等,多以鱼食为特色。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据日本政府2013年度《水产白皮书》称,2012年日本国内鱼类产品食用消费量为652万吨,处于世界前列。

在日本,伴随着鱼食文化的兴盛,各地渔民每年都会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来庆祝丰收,如“鲍鱼祭”“虾祭”“螃蟹祭”“海胆祭”等等。还有一些与鱼有关的节日,如每年的5月5日为日本的男孩节,也叫“鲤鱼节”。

(二)服饰文化

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是和服,因日本属“大和民族”而得名,它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的官服,后经日本人历代改良,逐渐发展成为适合日本民族穿戴的独特服饰。

和服种类繁多,根据性别、场合不同而不同,穿戴繁琐,需别人帮忙才能完成。根据季节不同,和服表面会纹上不同的图案。和服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只在领窝处开一个口子。如将和服拆开,其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和服以直线创造美感,能显示出庄重、安稳、宁静等特点,适合不同体型的人。

和服蕴涵着日本文化的海洋性特点。日本地处日本海和太平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对自然的变化极其敏感,体现在和服上,是根据季节而描绘的不同纹样图案,这些图案多以动植物及自然现象为主,如花鸟虫鱼、松竹柏、山水川等。另外,日本夏季全国气温普遍较高,降水充沛,气候炎热,为了顺应这一环境,和服设计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具有良好的通气性。

(三)建筑文化

日本的传统建筑明显受到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在日本绝大多数地区,夏季通常漫长、炎热而又潮湿,为适应这种气候,日本传统房屋的底层稍稍抬起,脱离地面,使房屋的四周和下方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日本传统住宅几乎都是木结构的,因为木材具有冬暖夏凉、柔韧抗震的特性,因而成为日本建筑的首选材料。

日本传统住宅的典型代表是和室,和室地面铺有榻榻米,在和室里不需要穿鞋子(包括拖鞋),赤脚走在以自然素材灯芯草做成的榻榻米上,犹如徜徉在大自然一样。和室内部是开放式的,没有实墙,仅用活动的拉窗或隔扇分割,既保证了空间的利用率又兼具便利性,同时纸质和木制的拉窗或隔扇具有良好的吸潮调湿作用,又因榻榻米的使用,和室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充分体现出日本民族与海洋互动时的智慧。

三、日本制度文化中的海洋性特点

(一)婚姻与家庭

日本四面环海,火山地震频发,自然环境恶劣,国内适宜稻作农耕的平原稀少,古代日本人多以撒网捕鱼为生。因此,为了保证劳动力数量,日本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中的作用,与内陆型中国相比,更加受到重视。如中国古代女性长期遭受裹足之苦,以满足男性的畸形审美,而善学的日本却并未移植这一做法,其原因在于海洋性作业的撒网捕鱼不同于内陆性的育苗耕种,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若作为劳动力的女性被裹足束缚,则无法保证家庭收入的稳定。

另外,日本自大和时代开始,长期存在“访妻婚”,直到平安时代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长达一千多年。访妻婚又称“妻问婚”,这种婚姻是夫妇别居,男女各自与自己母亲和同母兄弟姊妹同住,男方在晚上进入女方家中,短则翌日清晨离开,长则在女家逗留数年,然后回到自己的家,所生的子女随母亲生活。这体现了母系社会中女性的特权和中心地位。同样,在今天的日本婚姻制度中,女性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日本家庭中,妻子负责育儿持家,掌管经济大权。

日本现代家庭制度与中国的家庭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在日本传统的家庭制度下,家长位于权威结构的核心,长子继承家业,非血亲者同样可以成为家庭的正式成员。日本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基础群体,它同时又是一个经营家业的经济组织,具有功能群体的性质。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和日本社会的一个重大差异,即中国的家庭遵循严格的血缘原理,人的信任关系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并且很难超越这一范围;而日本的家庭遵循能力原理,人的信任关系很容易超出血缘关系范围。之所以如此,恐怕也与日本人为应对被海洋隔绝、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

(二)民族与国家

日本99%的人口属大和民族,“大和”一词源自公元3世纪的日本政权所在地的大和地区,之所以日本人自称为“大和民族”,与日本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岛国因海洋天然的屏障,不怕外敌入侵,历史上日本也很少被外族入侵成功过,岛国因封闭的环境,最怕的是内部战乱,一旦内乱,无处可逃,再加之日本火山地震频发,日本人需要“以和为贵”,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日本的民族性格具有极端的矛盾性,他们“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如果深究产生这种民族性格的根源,恐怕也与海洋的变化莫测密不可分。海洋在风平浪静时,显得迷人优美,在波涛汹涌时,又显得面目狰狞,无法捉摸。大海这种极端的两面性无异会渗透进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海洋民族因海洋的残酷和封闭,其生存方式和生活样式必然带有竞争性和扩张性。日本自成立国家后,从公元4世纪至20世纪中叶,一直谋求对外扩张,以释放生存压力。历史上日本多次入侵朝鲜,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其背后的文化动机恐源于此。

四、日本精神文化中的海洋性特点

(一)文学艺术

岛国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日本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海洋性色彩,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航海、海上探险、海外贸易、海外扩张等内容。早在“记纪神话”中就出现了“山幸海幸”的传说,甚至连日本岛的诞生都与海洋有关。《浦岛太郎》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深刻反映了古代日本人对海洋的向往与眷恋。《土佐日记》、《平家物语》、《雨月物语》、《蟹工船》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日本人与海洋的互动关系。

另一方面,谚语作为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最能反映民族特性,日语谚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涉海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海洋鱼类相关,如“鲷鱼烂了依然是鲷鱼(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是与海洋生活相关,如“未见大海先备船(未雨绸缪)”。三是与海洋环境气候相关,如“沙丁鱼云(卷积云)”等。

(二)

神道教是日本传统的宗教,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祗。神道教的重要仪式“禊祓”是在水中清洗自己的身体,除去污秽和罪恶,仪式所用的水最初是海水,后来逐渐使用河水,用盐洁身。海水在神道仪式中代表着神圣,可以清除一切污秽和罪恶。

另外,日本民间普遍存在着海神信仰,海神信仰指日本海民群体在其所从事的涉海生产生活过程中,为确认自身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一系列旨在表达对各种人海关系的认知情感的文化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实践手段。海神信仰与日本神道教关联密切,带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以及多神崇拜的神道特点。今天,日本存在专门的“海神神社”和法定假日“海之日”。日本亦呈现出海洋性特点。

五、结语

与政治、经济等概念相比,文化是最稳定的因素,文化性格昭示着民族命运,欲了解一国民族性格,最好的途径是研究其文化。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研究其文化有助于促进两国的深层理解。

通过分析日本文化中物质、制度、精神等三方面的代表性事项,可以看出作为岛国,日本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性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桂峰.从日谚看海洋文化的特点[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