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郑钦仁、李明仁编译,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2年再版

我们今天约定俗成作为“中华民族”政权通称的“中国”指称,与“历史上的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是在晚清遭遇西方时,“中国”被迫开始从“天下”逐渐演变为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国家”的进程中产生的。民族国家观念中所具有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涵,需要确立一种一体化、同质化的民族认同,政治家和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到历史中去寻找构建民族的元件,从而产生了以“炎黄子孙”为代表的“始祖”论和血统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并对应了一个国家实体:“中国”。曾几何时,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同一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成为了一个问题。“征服王朝论”即为众多质疑之一,它从北方民族的立场出发,对同一性“中国”的历史叙述方式提出挑战。

“历史上的中国”之双重民族性

就纯学理而言,征服王朝论有其产生的正当性。此前,在构建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中国近现代学者所叙述的是一部部汉族本位的“中国史”。如,傅斯年先生将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近世、现世四个阶段。其中,自南朝陈以上的上世为“第一中国”,即“纯粹汉族之中国”。自隋迄宋的中世则为“第二中国”,其划断依据是:自公元4世纪西晋为胡人所占据后,汉族遂为胡人所挟,传至隋唐,风俗政教胡汉相杂,直至宋朝才胡气渐消,因而需要将唐宋之中国与“纯粹汉族之中国”分别看待。而宋亡之后至清帝退位为近世阶段,“全为胡虏之运,虽其间明代光复故物,而为运终不长矣”。这其实在暗示民国之后的现世为“第三中国”。显然,这一分期法是“皆依汉族之变化与升降以立论”。

傅斯年先生的观点在近现代学者中颇具代表性,他们多强调中国民族发展的汉族同质性,认为其他入主中原的民族对中国没有什么贡献,往往被汉族所消融、同化了。梁启超先生就认为,虽然汉人常常遭受北方异族的武力征服,但在精神与文化上,汉人实现了对其反征服。在此类历史叙述中,北方民族被消解于汉族史中,其“中国性”也因之成为疑问。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激发国民的爱国意识,宋代的抗金将领岳飞被诠释为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

1949年,美国汉学家魏特夫在《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一书序言中正式提出征服王朝论,他把近两千年的“中国帝制史”划分为十大时期,两种类型:

一、典型中国朝代

1.秦汉(B.C.221-A.D.220)

2.分崩离析时期之汉族王朝(220—581)

4.隋唐(581—907)

5.宋(960—1279)

6.明(1368—1644)

二、征服与渗透王朝

3.拓拔魏(386—556)及在其先后之其他北方异族所建立的王朝

5.辽[契丹](907—1225)

6.金[女真](1115—1234)

7.元[蒙古](1206—1368)

10.清[满洲](1616—1912)

其中,秦汉隋唐代表典型的中国帝制;北魏则是渗透型王朝的代表,该类王朝侵入汉地的方式是半和平的渗透式,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忘记本民族特征甚至民族本身;而作为征服型王朝的辽、金、元、清则在很短的时间里以武力征服方式将部分或整个汉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同时始终把“祖宗根本之地”视为本政权领土构成中的重要部分,这类王朝的统治民族对汉化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始终维持着部分本民族特征。

征服王朝论的核心在于否认所有外来民族都被汉族“同化”的观点,其所借用的理论武器是1935年以来美国人类学家Redfied等提出的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理论。所谓涵化,是指包括各种不同文化的群众在不断接触中所产生的现象,以及原有各种文化在接触中所产生的变化。同化理论所说的两种文化的完全合并只是涵化的很多历史可能性之一,而只要完全的社会融合无法办到,文化的差异将继续存在。在某种条件下,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两种相互适应文化的共生,其结果可能产生与其母文化相异形态的第三文化。魏特夫认为在征服王朝中就存在着农耕、游牧文明共生下的第三文化形态。但与此同时,他也注重从游牧社会对汉文化的吸收方面去分析征服王朝游牧、农耕二元性格的成因,认为辽、金分别代表了征服王朝形态的两大类,辽是文化抵抗型,金是文化让步型,清介于两者之间。

最终,魏特夫并没有将北方民族社会从中国政体中分离出来。相反,他认为辽、金、元、清等应属于中国帝制史的组成部分。他通过对辽代社会史的研究,率先揭示出北方民族政权所具有的二元特性,并赋予其与汉族政权对等的中国征服王朝地位,从而揭示出“历史上中国”北方民族与汉族共存的双重民族性,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反影响。此为征服王朝论之精髓所在,在学理上有极大的借鉴价值。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后经由田村实造等人有系统地介绍到日本,引起日本学界的广泛讨论,该理论遂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与特色。

征服王朝论在日本学界的演变

日本学界将是否存在二元统治特征作为衡量征服王朝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也承认当征服王朝进入汉地时即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对魏特夫理论的沿袭。他们主要批判魏特夫完全没有从征服主体的北方民族方面去分析征服王朝建立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征服王朝所具有的农耕·牧畜社会的二元性格是北亚历史自身发展的结果,其中,突厥、回鹘的兴起可视为从匈奴、柔然等纯粹的游牧帝国过渡到辽、金等征服王朝的中间环节。

经由日本学界改造,征服王朝成为独立于中国农耕社会之外的北亚世界的自我孕育,这与魏特夫立足于中国农耕、游牧社会文化共生的视角有极大的不同。立论基础的不同造就了两者在征服王朝界定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日本学界内部也存在,大致有以下三类现象:

其一,村上正二主张将金、清朝排除于征服王朝之外。这是因为辽、元建立者契丹与蒙古族为游牧民族,而金、清则为狩猎、农耕民族之女真、满洲族所建立,两者在生产体系和文化性格上存在某些差异,将它们集中在同一路线上去论证北亚发展道路的一元性有一定的障碍。但田村实造、护雅夫、吉田顺一等人认为,辽、元与金、清朝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应视为北亚世界内部历史与传统的差异,且两者达到的征服目的是相当的,因而金、清与辽、元一样,都可以置于征服王朝之列。

其二,田村实造、谷川道雄等将魏特夫所界定的渗透王朝———北魏看做征服王朝的“前史”,江上波夫则在《骑马民族国家》一书中将北魏看做最早出现的征服王朝。江上波夫还将征服王朝论与骑马民族论相结合,提出古代北方民族的国家形态经历了由“骑马民族———游牧帝国———征服王朝”三个演进阶段,将征服王朝论扩张成包括日本及整个欧亚大陆游牧和其他民族在内的历史理论体系。

其三,岛田正郎在《辽代社会史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契丹族政权在社会组织、宗教、祭祀等方面具有很强烈的北亚民族意识,不当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征服王朝,而应从中国史的系列中排除,是与中国并立的“胡族国家”。

日本学者的以上认知有其自身的学术背景。至明治20年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日本学者民族自信心强化,逐渐意识到日本作为亚洲民族,代表了与西洋文明相对的东洋文明的趋势,在史学领域开创了以“东洋史”代替“中国学”的研究范式。这一方面破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把东洋史研究领域从“中国”扩大到周边包括东洋诸国、东洋诸民族的历史;另一方面破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取东洋各民族完全没有差别的平等立场。在此背景下,日本中国学研究者不再把中原王朝与边疆异族政权看成是一个同一体,宋史属于“东亚史”,辽、金则被归于“北亚史”的研究范畴,而两者都被统一在东洋史的研究视角下。葛兆光先生称这一学术取向是以“大”涵盖“小”,以东洋史、亚洲史等更大的研究论述单位,淡化了“历史上的中国”的特殊性与同一性。

而自20世纪初白鸟库吉开创北亚史研究以来,日本学界对于中国王朝中非汉族政权性质的研究已颇为留意,先后出现的理论有“南北对立论”、“异民族统治中国论”等,都强调中国南北地区差异、汉族与非汉族的对立。当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传入后,日本学者普遍认为用征服王朝或渗透王朝比用异民族王朝更能体现出北亚民族的统治性格,并接受了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这些征服王朝在进入汉地之时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在此前及撤离汉地之后则恢复了自身独立发展的状态。显然,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汉人对北方民族精神与文化上的反征服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从精神到武力上,北方民族都是作为纯粹的征服者的姿态出现。此种意识若达到一定程度,将割裂“中国”的同一性。在岛田正郎那里,辽朝的“中国”身份就成了一个很大的疑问。日本学界还倾向认为,当元朝撤离中原之后,北亚世界又进入了独立发展道路,今天的东北地区是满清带给中国的“礼物”。考虑到征服王朝论在日本盛行的时代政治背景,此类认识显然有为日本侵华张目的嫌疑。

北方民族与“历史上的中国”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每年“成人节”的时候,都会驻足欣赏穿着和服去参加成人庆典活动的日本女孩,总也看不够。除夕之夜,一边听演歌,一边欣赏千姿百态、浓淡相宜的和服,它真不愧是日本服饰文化的经典。记得我在伊藤忠商社担任汉语讲师时,课间偶尔谈起和服,发自内心地赞叹过它的美和对它的喜爱。细心的细江同学听说我还没穿过和服,就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体验一下。

我如约而至,细江给我介绍了在大阪专业从事和服设计和技师培训的岳母内原阳子女士和妻子佳子。她们一边同我闲聊,一边为我化妆。先前只是听说和服的穿法比较复杂,很讲究,但没想到竟然用了2个多小时。化好妆后,先穿贴身衬裙,之后穿贴身汗衫和长衬衫,最后穿上和服,系上“细带”与“兜包”。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断地问她们那是我吗?我都不认识自己了,和服真是太美了。

在日本,“七五三”节时,孩子们会穿上新和服,在父母的带领下参拜神社。“成人节”时,年满20岁的姑娘穿上“振袖”和服参加庆典,以示成人。婚礼上,新娘要穿象征神圣、纯洁的“白无垢”和服。参加各种祭典仪式或庆祝传统节日时,总能看到穿上漂亮和服的女性,不仅增添了现场气氛,还传承了日本的服饰文化。正是因为她们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和坚持,和服与富土山一样,成为日本的象征,给世人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今天的我们有幸欣赏到千年前的服饰文化。

练太极拳

认识田岛文子女士是在一次座谈会上,她会说汉语,谈吐富有感染力,还邀请我们参加她的太极拳培训班。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与己无关,同时也有些怀疑,日本人怎么能教中国人太极拳呢?出于好奇,我去了东京都文京区男女平等中心。

太极拳的练习场所在和室里,最初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她们打招呼时说“晚上好”,播放的也是中国音乐,数数时用“一、=、三”。她们的组织叫“向日葵会”,已成立6年,每星期四晚上6~8点练习,每月3次,会员平均60岁左右。这些老年人面带微笑,慈祥可亲,动作虽然不太专业,却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和宁静的氛围。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分享着各自带来的特色食品。之后大家一起动手收拾好茶具和垃圾,一切那么自然、惬意。时间很快过去,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释然。练习结束后,“向日葵会”的朋友们都会说:“下周见!非常期待你的到来。”现在,我每星期四都去,不去反而有种失落感。

当我问起田岛女士为什么开办“向日葵会”时,田岛女士说:“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老年人自闭症现象也很突出。组织这个活动,通过锻炼身体的形式聚一聚,对交流思想,愉悦身心也是有好处的。虽然是小规模的民间活动,但它对减轻社会负担方面的贡献,不逊于医院和养老院之类的社会机构。入会的每位老人都非常期待星期四的到来,因为‘向日葵会’给她们带来了轻松与愉陕。”

在日本,像田岛女士这样关心社会问题,从自我做起的人士还有很多。如东京都文京区有个民间组织,叫做“绿色垃圾银行”,定期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对社区居民进行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如生活垃圾的堆肥技术经验交流会、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垃圾处理的流程见习等。当然,每次活动都属义务劳动,不收任何费用。我参加了几次类似活动后,对日本人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和对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加例会

我的导师盐田长英教授的“研究同人荻窿研究所”,是专供志同道合者讨论日本政策课题的场所。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下午3~6点开一次例会。每期自由讨论的内容不定,如日本人与宗教的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国际纷争中应该如何考虑谢罪方式等问题。主要成员是已退休的大商社职员或大学教授,也有年轻人和政治家,规模在七八个人左右,自己准备谈话资料,复印好后,交3000日元参会费。按理说,给别人讲课应该获得报酬,他们却付费后得到讲话机会。我在国内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形式的例会,觉得很有趣。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经济发展态势、社会治安状况尤其会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服饰流行。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趋势以主流服装为主,年轻人的流行风潮也是其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从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流行风潮往往能更加直接地折射出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会对一个国家未来的时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当这一代青少年成长起来以后,他们的品味与欣赏倾向将会成为社会最主流的思想力量。

就青少年服饰流行趋势发源地而言,日本是很有代表性的。自二战以后,日本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发展科技,使得受战争重创的国家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同时也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人才以及流行文化。例如,二战后,美国的R&B就被邀请到日本;1947年,西方的时装开始在日本流行; 1948年,日本首次进行时装表演 ;20世纪50年代出现时装杂志《美国样式》和《十七英寸》; 1955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发行《装苑》杂志; 1957年,在日本境内,西餐馆占餐馆总数的40%,日本餐馆占39%,中餐馆占14%,其他占17%; 1970年,日本出现第一家汉堡店;迪斯尼东京乐园是迪斯尼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游乐园;到2001年为止,全球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在日本已经拥有800家分销店;可口可乐目前在日本市场众多饮料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文化也在向全世界大范围扩张,在美国、法国等很多欧美国家都开设有日本的艺术展厅以及寿司店。在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国内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育形式也在平稳上升,水准不断提高。日本的中小学生制服以其优良品质以及高水准的设计独树一帜,青少年着装力求整齐、健康、统一,强调团队合作,这与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是十分一致的。在这里,应该看到无论日本如何引进西方文化、技术,但是从民族精神层面上来讲,他们从来没有丢掉“和魂本位”的思想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深深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从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这种有些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同时,新生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升级,这种冲突表现在服装上就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如果传统民族文化占据优势,整体趋势就相对比较传统; 如果新生文化占优,服装流行趋势就比较激进一些。

在一系列海外扩张的同时,逐渐在亚洲失势的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重视这片市场,确保不丢掉亚洲的投资份额。但是,随后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却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首先是日本几家大银行的倒闭使日元贬值,然后是近十年的经济疲软,连著名企业丰田公司也于1995年首次大规模裁员。日本的社会状况亦在20世纪末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以教育为例,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①,阐述了日本在这十年中教育水准下滑以及前景堪忧的青少年成长现状。首先是从教育立国到教育误国的转变,日本学校教育状况十分混乱,课堂崩溃,校园失控,青少年犯罪的势头激增,学生无心学习,能力普遍下降,缺乏生气的日本大学被称为“小学十三年级”。青少年的着装这时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引进欧美文化的时候,伴随其它流行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服饰文化也发展迅速,从街头文化发展起来的Hip-Hop风格着装——宽大的上衣和肥大的裤子以及运动鞋。这些原本是美国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穿兄长剩下的大号衣服而流行起来的服饰,后来因为结合了音乐、滑板等多种因素而在青少年群体或者更广的范围里风靡开来。日本年轻一代又结合本国特色,将其发展演变成为有日本特色的前卫着装,如紧身的金属质感服装、厚底娃娃鞋、短裙长裤搭配的稚嫩扮相、晒黑皮肤、涂橄榄油并且画艳丽的彩妆、男孩的极度女性化造成性别错位等。日本的音乐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极力渲染性别错位所造成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这种风潮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在21世纪伊始的好转而有所消退,以至于波及到了周边的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韩国的情况没有日本那么典型,但是也同日本有很大相似性。在日本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困扰的同时,韩国经济也一度由于政府官员乃至总统的贪污腐败行为而受到影响。在经济危机期间,同样难逃一劫,韩币也在大幅地贬值。韩国青少年的激进态度愈演愈烈,就服饰而言,大有赶超日本之势。以青年乐队为例,韩国的H.O.T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流行组合,他们的服装、化妆造型、行为举止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的一代青少年。染彩色头发、男孩的女妆造型、阴柔妩媚的举止等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典范。同样,黑色或者银色的瘦长风衣也在舞台上大展风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超级肥大的印有卡通图案和文字的上衣和裤子,上衣要长至膝盖,裤腰的肥度要求扎皮带有三分之一余量后刚好卡在胯上,再配以金属链条或者耳环鼻环一类的饰品。由此可见,以日本、韩国为例,也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服饰发展趋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当经济发展越是不景气的时候,服装的流行风格就越是前卫和叛逆,反之则趋缓。

无论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青少年服饰的流行趋向总是与本国或者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亚洲的代表国家——日本的青少年们则是在用另一种民族化强一些的语言反映他们的心声。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整齐划一的民族精神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的服饰语言比较弱。当经济发展不乐观的时候,反叛、暴力风格的服装涌上街头,他们用夸张的色彩、性别互换的款式来装扮自己,配合反常规的行为方式来宣扬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服饰潮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他们会十分敏感地捕捉到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

从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经济发展良好、社会稳定的时期,青少年的服饰流行风格会比较自然、健康、平和,并会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而当经济发展状况恶化的时候,反社会的前卫、激进的服装就会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思潮大量出现,并且其流行范围相当广泛。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色彩图案;人体包装;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61-02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观念,所以被命名为和服。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装,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其体现的日本文化。下面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从中体现的日本文化,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一、和服的发展史

提起和服,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日倭王派遣使节先后三次前往中国,把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至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才真正地引入汉服的精髓。此时期,日本政府派使节到中国带回大量唐王赠送的朝服,这些朝服就是日本和服的原形。由于中国朝服的华丽、精美,受到日本人的喜爱和欢迎,日本天皇于次年下令,全国上下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样式。平安时代是日本的“国风时代”,日本在全盘消化唐文化后,又有了自己的特色。此时的服装也逐渐地摆脱外来的影响,形成独有的精致与奢美的特色。镰仓时代,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日本人的服装回归素朴。桃山时代,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着不同的服饰,当时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宴会等时穿的“留袖装”。江户时期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现在所见的和服大多是延续了江户时期的服装特色,之后几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前都穿和服,但明治维新后,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上层社会中,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洋服”。直至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中,很多妇女因穿和服行动不便而遭致不幸或身留残伤,之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和其他服装。不过,时至今日,和服仍然深受日本人的喜爱。无论是庆祝儿童成长的“七五三”节,还是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婚礼、葬礼以及节日庆典等重大节日及场合,随处可见身穿和服的人们。另外在日本,艺妓和高级宾馆的服务员都以和服为职业装,在举行花道、茶道等文化活动以及进行传统艺术表演中也离不开和服。

二、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

(一)和服的种类

和服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穿着场合的不同可分为礼服和便服。男式和服款式较少,色彩相对单调,多用深色,腰带细,穿戴比较方便。与男式和服相比,女性的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较宽,穿戴繁琐。

男式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也可作为简易礼装随意进行服装搭配。

振袖和服:有色彩斑斓的图案和纹理,是未婚女性穿着的和服。它根据袖的长短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及小振袖,袖长大约在39至42之间。振袖是当今未婚女性最正式的服饰,是未婚女性参加成人礼或亲友的婚礼时常穿的服饰。

留袖和服:留袖和服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两种。黑留袖以黑色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黑留袖和服通常是已婚女性参加正式的典礼、仪式或是参加亲戚的婚礼时穿的礼服。色留袖是在其他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已婚和未婚女性在上述场合均可穿着色留袖。

花嫁衣裳:是结婚时穿的礼服。花嫁衣裳是神前婚礼穿着的礼服(日本的婚礼形式分为传统的神前婚礼和西洋婚礼),也是和服中最为华丽的服饰,色调以红白为主。

浴衣:是一种简单的棉质材料的和服,它是流行于安土桃山时代浴后穿着的“汤帷子”。因其质地轻便凉快,比较适合室内、浴后、夏季炎热时穿着,所以很受平民的喜爱而演变成现在的“浴衣”。

(二)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

日本的和服在选用颜色上是很有讲究的。在1945年之前,日本在和服的颜色上曾有这样的规定: 太上皇、天皇、皇太子、和亲王的礼服用色分别为深红色、青色、桔黄色、深紫色,这些颜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是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深红色和深紫色。

直到现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非隆重仪式和服一般不选用代表神圣、纯洁的白色和象征着魔力的红色。

日本现代和服在色彩上以黑色为最上。如已婚女性以黑留袖为正式礼服出席各种喜庆场合。青色较为稳重,常作为外出服的颜色,而比较雅致的茶色等色彩也常作为外出访友的服装的颜色,年轻人则喜欢穿比较鲜艳的色彩。

日本和服的色彩和图案很明显的表现在与一年中的各个季节的关系上。春天万物复苏、草木发芽、白花盛开,因此嫩绿的草色和浅葱色成为和服的主色调,樱花和菜花则是这一季节和服的主要图案。初夏时节和服的颜色主要是棣棠色和藤色等,到了盛夏人们为了感受到凉意,一般喜欢选择蓝色或绀色等深色的单衣。这一季节和服的图案除了朝霞和百合之外,波和水流也是人们所喜爱的。秋天和服的颜色多选用金茶色、暗茶色、古代紫藤等色彩,红叶、秋草、则是最适合这个季节的图案。到了严寒的冬天,暖暖的小豆色或是绯色是最适合的颜色了,它能够给给人带来浓浓的暖意。由于冬天是一个相对缺乏色彩的季节,所以华丽的更纱和唐草图案可以为此增色,尤其是新年,以莲红色为主调的吉祥图案成为主旋律。

三、日本和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

(一)“和服”这个名称体现了日本人以和为贵的文化

由于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又由于日本文化中的“和”的观念,所以把其传统服装命名为“和服”。日本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以和为贵的社会,集体意识很强,注重协调精神。

日本自古以来是个农耕民族,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生活在比较封闭狭小的环境中,这种环境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通过集体合作、相互配合来完成农作物的生产过程。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日本人之间就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文化。圣德太子颁布的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宪法17条》中的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可见其在日本文化中的久远历史和重要地位。

日常生活中,“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之间善于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不用直白、开门见山的说话方式。同时还常见于日本人之间的寒暄以及寒暄时的点头、鞠躬等肢体语言。“和”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人们之间彬彬有礼、和睦相处。

(二)和服的发展史体现了日本人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具有本国特色

唐朝时期中国的唐装传入日本之后,天皇命令全国上下模仿中国这一时期的服饰样式。引进唐装之后,日本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一步对唐装进行改造、加工,后来日本人逐渐把本国的气候特点、本国人的形体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和服改良成了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服装。

日本文化是混杂的文化,也是不同系列文化并存的文化。日本是个善于吸收、改造并消化别国文化的国家。日本从弥生时代起就开始大量地吸收中国文化,后来又吸收了欧洲及美国文化并使这些文化逐步日本化。例如在日本文字方面,日本根据中国汉字的草书创造了平假名,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创造了片假名,根据英语、法语、荷兰语等创造了外来语。

(三)和服的色彩和图案体现了日本人热爱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

日本姑娘穿着的和服的绚丽多彩常常是西方著书者们称赞的对象。日本姑娘们将美丽的自然景色绣染在和服上,利用大自然之美来装饰自己。从和服到与之搭配的腰带、木屐等都装饰着自然界的花草等图案。即便是颜色的名字也都和大自然有关,例如樱色、桃色、棣棠色和、藤色、葡萄色、木兰色等等。日本和服的色彩和图案根据季节选择与此季节息息相关的色彩和图案,把大自然的色彩和图案融入到日常生活必须的服饰当中,体现着人们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之间的亲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日本人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不仅仅体现在和服上,还体现在食品、居住环境、艺术等方面。如日式最有名气的点心牡丹饼、御楸以植物为名,日本的名酒“樱正宗”“菊正宗”“山川”等也取名于大自然。在日式庭院中的路径、盆栽等无不使人感到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日本的山水盆景、插花等别具一格,尽量追求自然的真实性,保持大自然之美。

(四)和服的设计之美和穿戴繁琐体现了日本的包装文化

和服在日本的根深蒂固与流行,和日本人的爱好和习惯是分不开的。有人说,“日本文化是包装文化”。确实,日本是非常喜爱和重视包装的民族,他们认为包装包含着自己对对方的“体贴”和“款待”的心情。在商场购物时,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商家也会在包装上大下功夫,他们耐心仔细地对商品进行一层层的包装,甚至连一块小小的糖果也不放过。

对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女性来说,和服也是一种精美绝伦的独具日本特色的人体包装。日本和服种类繁多、设计精美而且穿戴繁琐,即使貌不出众的女性,穿上一层又一层且设计精美的和服也能变得光彩照人,让人眼前一亮。

以上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了从和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希望本文能够对对和服和日本文化感兴趣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佐岛・群巳.日本文化社会风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多田道太郎.身边的日本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美观念;文化差异;民族服饰

服饰最初是人类为了对皮肤进行保护和遮羞所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出现审美观念,并且通过服饰表现出来。据科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境内的原始人已经学会了用各种宝石、兽皮、兽牙、羽毛对自身进行装饰。这种原始而朴素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中,人类开始学会在服饰当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民族服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开始形成了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地理上的距离越近,其服饰文化越具有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极为接近,文化在各具风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点在民族服饰上也有所体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娜死喾⒄沟慕嵌壤纯矗中日两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具体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年前。由于中国境内社会发展进程较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都影响甚至引领着日本文化。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文字、语言、生活方式,还是服装服饰。

无论是中国的汉服,还是日本的和服,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代表我国民族服饰的汉服,磅礴大气,具有庄严的气质;代表日本民族服饰的和服,古朴典雅。两者虽然在色彩上多采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色。对此,国内与国外的学者也展开过许多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有许多对中日两国进行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包括了经济贸易、政治、文化、能源、国民素质等领域。但是,我国学者对两国差异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国民性格和民族心理方面,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展开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在数量极少的民族服饰相关研究当中,也只是对历史上某一时段的两国服饰进行比较,或者是汉服文化对和服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姜丽在2010年发表的《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和李捷在2012年发表的的《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等。

(三)国外研究现状

在欧洲和美国学术界,也展开过很多有关于日本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日本的文化风俗、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入手。而在日本国内,学者也展开过许多对中国的研究,研究重点与中国学者对日本的研究基本类似,主要着眼于两国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缺乏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没有从宏观上对两国民族服饰的发展进行对比,这一缺陷在日本学者的研究当中也同样存在。

二、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一)中国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我国民族服饰的主要代表就是汉服,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三皇五帝时代。汉服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周礼而产生,并且不断完善,已经深深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华夏衣冠”这一词语就深刻说明了我国民族服饰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汉服虽然产生于周朝,但是在汉朝定型下来,汉服的得名也是由此而来。汉服一般分为裙衣、深衣、襦裙等几种类型,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与汉族文化庄重、磅礴、泰然自若的风格相符。

汉服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右衽,也就是在衣服的领口部位,前襟要向右掩,这是汉服自古以来都保留的特点。汉服这种特点的形成与我国自古崇尚右有关。右衽与汉族文化关系密切,甚至被认为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我国,左衽一般代指异民族的统治,也可以用于代称死者。

在汉族文化当中,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员的服饰也有所不同。“冕服”是一种重要的服饰类型,主要是帝王在各种庄重场合所穿戴的;而官员和学者经常穿戴的服饰则以“长袍”和“襦裙”为主;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上衣和裤子分开,这也是基层人民服饰与统治阶级服饰最明显的区别。头饰也是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男子多数以斤、冠、帽作为头饰,而妇女则会在发髻上佩戴珠花和步摇等装饰。

(二)中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服饰的主要原料来自于植物和动物,比如各种兽皮、藤条等。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循。总体来说,我国的民族服饰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衣和裤子分开的形式,另一种是上下身连接在一起的长袍。在服装的装饰方面,我国民族服饰采用的主要是动物图案、植物纹样和几何图案。

汉服产生于夏商时期,在西周时代得到了初步完善。王室贵族为了维护统治,表明自身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其中就包括了不同场合穿戴不同颜色、样式和图案的衣服。到了汉代,纺织技术出现了极大进步,丝绸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服装材料,并且一直沿用下来。除了服装,人们还会利用玉石、金银材质的首饰来进行装饰。

三、日本民族服饰文化

(一)日本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日本和服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五百年的日本新石器时代。最原始的和服又被称为“贯头衣”,是一种套头式的圆领衫。在布匹上挖一个洞,将头伸进去,再将上衣和裤子用绳子拴在身体上,这就是最早的和服形式。随着原始社会的继续发展,服装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对襟式成为男士的主要服装类型。这种衣服长度基本覆盖到男子的膝盖,具有圆筒形的袖子,采用左衽,用绳子系在腰间进行固定,下身着“F”,也就是绑腿裤。而同一时期的女子服装,则采取全身连在一起的形式,类似现代的长裙。

在穿衣服的同时,日本人民还会搭配一些配饰,比如将长袖系起来的布,也有戴在脖子上的领巾。而于须比则是妇女用来包裹头部的装饰,这是为了避免男子看到自己的面貌。进入公元一世纪以后,日本的染色技术逐渐发达,日本人民开始大量使用染织品来作为衣服和饰物的主要原料。

(二)日本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民族服饰历史始于奈良时代,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左右。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对外开放、国力强盛的唐朝,日本派遣大批学者和僧侣到中国来进行学习,将中国的法令制度、民俗习惯带回日本。在这一时期,日本颁布了“衣服令”,规定不同官位级别的人要穿戴不同的衣服,无官职级别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统一穿着制服。

进入九世纪以后,也就是平安时代,日本民族服饰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在平安时代,公卿、武士与平民的着装区别进一步加大。对于平民服饰来说,袖口逐渐变成圆弧型的小袖,而对于公卿和武士阶级,则采用小袖外套大袖的穿戴方式。进入镰仓时代以后,武士文化开始兴起,服饰文化开始向着简约的方向发展,服饰风格开始趋于朴素,和服这一服饰类型也正式成型。进入桃山时代之后,日本得到了统一,绣箔、扎染等手工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服上的花纹和图案也越来越精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和服开始出现能功能分类,比如参加婚宴和茶会的“访问装”,参加庆典、相亲、成人礼的“留袖装”等等。

四、中日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

(一)中日在民族服饰上的差异

虽然已经进入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但是在日本街道上穿着传统和服的身影仍然很常见,和服并没有随着现代文化的发达而消亡。尤其是在日本传统的“男孩节”和“女孩节”,更是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大人与儿童。儿童穿着的和服在装饰上往往比成人穿着的和服要简单,只有背后的花结和一件小小的配包,没有其他装饰。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家长要精心打扮孩子,烘托节日气氛,另一方面因为和服文化在日本传承。在日本街道上,随处可见出售和服的商店,也有很多提供和服材料的布料店。在售卖和服的服装店当中,也有一些身着和服的工作人员,就连大型商场当中也有穿着和服,脚踏木屐的模特。这是日本和服文化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和体现。

而在我国,由于我国历史悠久,经历过各种时期,对于我国民族服饰的认定上,至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汉服”这一概念虽然被很多人认同,但是其界定范围比较模糊,是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另外,我国国土辽阔,包括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各有其特色的民族服饰。树立一个鲜明的中国民族服饰形象,已经成了现代人迫切的文化诉求。近年来,我国民间对于“复兴民族传统,树立汉服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也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振兴的好兆头。

(二)差异的形成原因

民族服饰文化在中日两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日本国土面积比较小,属于典型的岛国。在古代,由于航海技术所限,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在本国境内活动,环境相对封闭,这是传统服饰形象可以轻易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原因。另外,虽然日本在发展过程中也同中国一样,经历过许多朝代,但是本质上都是大和民族自身的衍变过程,基本没有其他民族的参与,社会文化具有极高的单一性和纯洁性,这也是日本民族服饰可以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国土面积辽阔,自古便与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发生各种接触,形成了我国多民族的特征。在不断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军事冲突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国文化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文化成分相对复杂。而且,我国在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一直保持着对外交流,无论是通过丝绸之路还是海上航线,其中以汉、唐、明为代表。处于一种相对开放的环境当中,民族传统服饰自然比较难以保存下来。

(三)汉服对和服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日本四面环海,与外界沟通不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落后的状态。当我国在公元前三世纪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日本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我国境内战乱频发,部分人民流往海外,将养蚕、纺织等技术流传到日本,日本与中国的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并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在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学习中国的文化,模仿中国的服饰制度。汉服对和服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服装样式上,在色彩搭配、花纹图样和配饰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木屐,就是我国传统服饰当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也被和服文化继承下来,并沿用至今。

五、结语

服饰文化是中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我国的汉服文化与日本的和服文化都是经历过漫长发展阶段形成的,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虽然我国在民族服饰历史上比日本要长久,但是在文化保存和继承上还需加大努力宣扬。我国应当积极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以期扩大我国优秀的民族服饰的世界影响。

【参考文献】

[1]竺小恩.弥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发展期[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53-57.

[2]周鹏程,张春梅.从传统服饰看中日文化的异同[J].科技视界,2014(09):98+132.

[3]王祖兮.论唐朝服饰文化对日本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4+40.

[4]闫彩妮.旗袍与和服的文化比较[J].陇东学院学报,2014(04):76-79.

[5]王宇倩.鹤纹样在中日传统服饰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05):129.

[6]竺小恩.朱舜水与明朝服饰文化在日本的传播[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46-52.

[7]徐竹君.20世纪前后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色彩异同分析――以旗袍与和服为例[J].艺苑,2016(02):96-102.

[8]竺小恩.古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形成第一次高潮[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47-52.

[9]竺小恩,潘彦葵.飞鸟奈良时代:日本服饰文化“唐风化”时代[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5-70.

[10]金禹彤.论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衣冠服饰礼俗――以《海行总载》记录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87-93.

[11]李捷.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J].群文天地,2012(07):134-135.

[12]肖琼琼.从民族交融看中传统服饰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47-52.

[13]陈佳.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对周边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J].大舞台,2012(12):256-257.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国际时装周、CHIC2007分别于3月17日、18日举行,设计力量及知名品牌将共同打造中国时尚。

CHIC2007关注品牌发展及对外合作

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共同主办的第15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7)于3月18日-20日、24日-26日分两期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经过多年积累,本届博览会已经逐渐形成“品牌多元化”模式和“品牌群”。首先,一部分兼备实力和知名度的大企业,不仅仅满足产品的出新,而更是开始了“新品牌”的问世。同时,又有大量新企业、新品牌加入,这些新锐品牌的优势在于对流行趋势和对市场切入的时机把握。

同时在本届CHIC上,除香港贸易发展局组织的香港展团、意大利展团、法国展团外,还与日本缔结首个“特别合作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日本展团将率领国内顶级会社、品牌参展,日本制服协会亦将同期登临CHIC,一起在制服业发展上寻求合作。

专业论坛会议搭建交流平台。CHIC期间,还举行了各种专业论坛、会议和时装趋势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包括“2005-2006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07/08秋冬中国服装流行趋势”、“2007中国服装经销商零售商会议年会”、“鹏润・2007中国服装论坛”,本届论坛以“未来五年,中国服装品牌赢在哪里”为主题,以专家学者的眼光分析探讨中国服装在转型时代所面临的巨大变迁与挑战。

国际时装调设计力量

同时,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于3月17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2007/2008秋冬系列活动。和服饰博览会不同,时装调“以人为本”,设计师是时装周上绝对的主角。

本届时装周的主场地设在北京饭店和D.PARK时尚会所(北京设计师广场),而D.PARK时尚会所更是首次亮相。北京设计师广场的揭牌仪式在3月18日下午举行,07/08秋冬名师作品首次登陆北京设计师广场。本届时装周也力捧新人,挖掘国内优秀的年轻设计师。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第五届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4月6―9日)

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家博会)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重点培育的三大会展之一,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目前已是世界第五大、中国第一大的家居产业旗舰展。是集家居产业展、贸、销、评、会、赛、演多元形式于一体,是中央、行业和地方联合打造的部级国际性会展品牌,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本届家博会在总结往届家博会经验的基础上,定位科学,全面展示了家居产业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主要活动内容分为贸易展览、论坛活动、评选推荐和综合人文四个板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务实,重点更加突出,各项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六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6月8―12日)

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中国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第六届消博会分家纺服装、电子家电、办公文体家具、日用品、装饰礼品、食品和游艇等七大展区及境外/贸易服务区。展会汇集了国内外的名企、名品、新品参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带来众多日用消费品贸易商机。作为消博会的网络延伸,“网上消博会”常年在线,为日用消费品领域的采购商和供应商提供专业、优质的贸易服务。

第九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6月8―12日)

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浙洽会)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是浙江省一次综合性对外经济贸易交流活动,本届洽谈会精心安排了双向投资对接洽谈、浙江开放论坛和人才科技交流三大板块的内容。双向投资对接洽谈安排产业对接洽谈专场、国家(地区)投资环境推介会、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浙江开放论坛围绕浙江特色优势和特定参会对象,安排若干场互动性强、实效性好的专题论坛;人才科技合作交流会同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引进国(境)外人才智力和科技成果交流洽谈。

第七届宁波国际汽车博览会(8月27―9月2日)

宁波汽车博览会是“中国百佳优秀品牌展会”、“宁波十佳展览会”、宁波市政府重点培育展览。本次展会共启动了1、2、4、6四个展馆,展览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了2000平方米,达到了30,000万平方米,吸引了90余家单位参展,近500款车型亮相,厂方的布展率达87%,立足宁波,覆盖慈溪、奉化、余姚、宁海、象山、北仑、舟山等地;辐射台州、绍兴、上虞;影响湖州、杭州、金华、丽水、温州,并在当地媒体的支持下,吸引了5.2万人次参观车博会,共成交2036辆汽车,累计成交额达3.2亿。

第四届中国国际机电工业博览会(9月7―10日)

中国国际机电工业博览会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同志和宁波市领导的共同倡议,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机床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本届展会以“产业、贸易、科技”为主题,旨在打造中国境内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交活跃的品牌展会。

第三届中国(宁波)国际电子产品暨家用电器展览会(9月15―17日)

中国(宁波)国际电子产品暨家用电器展览会定位为“出口主导型国际性专业展会”,以雄厚的家电电子产业基础为依托,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培育,已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家电类专业展会,荣获“中国百佳展会”和“宁波市十佳展会”称号。本届家电展共设国际标准展位1700个,展示面积4万平方米。展品分为家用电器、家电零配件及信息技术产品三大类。本届报名参展的市外企业比上届大大增加,同时有1万名潜在外商、3750家经过精心挑选的欧美家电电子类进出口公司接受组委会邀请参会。

2007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9月21―25日)

举办人才科技周是宁波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创新人才开发的重要抓手。今年宁波人才科技周,首次把人才科技教育整体纳入,突出以高层次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高科技创新创业创意成果转化和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为重点,展会期间,还同时举办了人才高洽会、科技高交会、教育高峰会、创新设计展览会、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海外人才创业行、国际人才论坛、人才科技宣传周八项主题活动,近50项分体活动。人才科技周期间还举办了院士企业行、科技专家企业行、留学人才企业行等专项对接洽谈会。共有10名以上高校校长和科研院所院长,300名以上科技专家、教育专家、设计专家和理论专家参会。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10月22―25日)

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是宁波市人民政府会同中国贸促会、中国服装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合打造的经典会展品牌,集服装产业展、评、会、赛、演多元形式于一体,是中央、行业和地方联合打造的国际性会展品牌,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本届服交会总展览面积4.5万平方米,设展位2200个,共举行了创业投资、科技成果、服装交易等15项活动,参观观众近7万人次,国内外专业采购商2万余名,其中境外采购商6150名。通过服交会实施品牌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战略,把城市、产业、文化及展会相结合,加强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和集散地的合作,力求服装行业上、中、下产业链的升级。

第九届中国塑料博览会(11月6―9日)

中国塑料博览会现已成为全国塑料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经贸盛会和合作交流平台,余姚也逐步成为饮誉海内外的“塑料王国”和“模具之乡”。据统计,前八届中国塑料博览会,累计共有3937家中外企业参展,参展中外客商88.25万人次,成交总额186.8亿元。展会上还累计签订了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项目276个,外资总投资20.95亿美元,协议外资9.73亿美元。第九届中国塑料博览会以“机遇、交流、合作、共赢”为主题,以打造国内“塑料行业第一展”品牌为目标,着力构建国内外“互利共赢、竞争开放”的长期互动平台,推动区域、行业信息共享和协作沟通,促进国内外塑料及相关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本届塑博会设贸易展览、招商引资洽谈、科技研讨交流等三大主要板块,展馆总面积4.2万平方米、展位1800只、参展企业554家。与往届相比,本届塑博会更加注重国际化、市场化、组织化、科技化,在办展形式和内容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展会规模和科技含量上有了新的提高。

2007中国食品博览会(11月9―12日)

有着“中国食品第一展”的中国食品博览会现已连续三年选择在甬举办。本届食博会由商务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等承办,宁波市贸易局执行承办,以“食品安全与行业和谐发展”为主题,是历史上组团省市、海内外大型采购商参加级别最高、团体最多的一届。本届食博会围绕十大

目标,在规模档次、招商组团、参展人数、食品安全、品牌推介、经贸洽谈、成交金额、载体创新、高峰论坛、形象宣传等各个方面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彰显了宁波市的办展实力,牢牢一确立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展的地位。在食博会期间,共安排了21项采购洽谈、供需对接、产品推介等活动,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搭建了有效的合作桥梁和交易平台,加大了国际大型采购商和国内客商的合作力度。

2007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11月16―17日)

本次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是继05、06年两次成功举办全国性展会后宁波再次成为主办地。2007旅洽会由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旅游局为承办单位,由宁波市旅游局具体执行承办。本届旅洽会继续以“为美丽寻找资本,让智慧创造财富,给要素搭建平台”为宗旨,重点突出展、洽两大内容。在共推出的1000余个展位中分五个主题区,分别为序厅、招商项目馆、智慧馆、新业态馆、旅游装备(商品)馆,其中新业态馆是今年旅洽会推出的一个全新展区,主要展示以休闲度假类产品为主的旅游新业态,如航空旅游、海洋旅游、温泉、滑雪、高尔夫、自驾车等。本届旅洽会在积淀了前两届的成功经验后,比往年更显成熟,它已不再简单满足为投资商和旅游项目“牵线搭桥”,而开始日益发挥出其导向功能,引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潮流。

第二十三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11月25―27日)

第二十三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由农业部批准,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由浙江省农业厅承办,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宁波市农业局及厦门凤凰创意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承办。参会人数达8万人以上,参展的企业近千家,落实特展展位125个,标准展位1 275个,展位面积1 7700平方米,正式组团注册代表3000多人。大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新植保、和谐发展”的主题,突出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宗旨,突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广泛交流植保新技术、新经验、新信息,充分展示农药新产品、新制剂及药械新机型,为国内外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及农药械企业和广大的经销商提供一个合作、交流、联谊、创新的平台,从而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和谐发展,为控制病虫危害、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技术、产品支撑和服务。

重要节庆

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4月28―5月20日)

自2002年举办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以来,徐霞客开游节已成为促进宁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舞台”,成为宁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精美名片”。第五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活动丰富多彩,规模盛况空前。包括中华游圣开游大典、“百团万人”宁海氧吧之旅启动仪式、“和谐新宁海”城乡演出活动、第二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评选、中国首届“徐霞客旅游带”旅游合作峰会、2007宁海国际投资洽谈会、“吃在宁海”生态食品特色小吃展示、《欢乐中国行一魅力宁海》大型演唱会、“十大名校名所专家宁海行”、大型音乐激光焰火晚会在内的十大活动吸引到了数万名客商和游客光临宁海,并引起了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第十届中国(象山)开渔节(9月5―16日)

2007年第十届中国(象山)开渔节将定于9月5日―16日举行。本届开渔节以休闲象山建设为目标,以感恩海洋为主题,以渔文化为主线,突出群众性、特色性、国际性,努力办成全国知名的渔民节庆、渔文化节庆、滨海旅游节庆。整个开渔节活动由主体、配套两大系列12个项目组成。其中,由浙、沪、苏三省市体育局主办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7年长三角体育圈“大目湾新城杯”海洋体育大展示,将有六省一市的数百名选手参加。主体活动板块还包括开渔节开幕式暨祭海仪式、青年志愿者护海,海洋论坛、大型演唱会、妈祖巡安暨烟火大会、开船仪式等开渔节的保留节目。

第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10月19―21日)

第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今年10月19日至21日将在宁波市梁祝文化公园举行。为扩大宁波作为“梁祝”爱情故事发源地的影响,在第四届中国梁祝爱情节上,还将同时举行朱丽叶铜像揭幕仪式、“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和“中国梁祝博物馆”授牌仪式、68对新人“百合婚典”、第四届梁祝万人相亲会暨祈福游园灯会、宁波婚嫁产业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万里行启动仪式、《梁祝文库》首发式等活动,届时,“梁祝故里”宁波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意大利维罗纳市作为东西方两大爱情圣地,将互递国家的爱情名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邮票,互赠本国的爱神雕塑――“梁祝化蝶”汉白玉雕塑和朱丽叶铜像,共同唱响东西方经典爱情之歌。

第十一届宁波国际服装节(10月22日―25日)

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是该市综合性大型文化经贸活动。依托宁波市这一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集聚基地,通过举办系列的服装文化、服装经贸和艺术交流等活动,扩大对外影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至今,宁波国际服装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并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之一,在全国各类服装节中唯一获得这一殊荣。本届服装节以“大众时尚 国际色彩”为主题凸现人民节日。行业盛会、贸易平台、友谊桥梁的办节理念。期间举办了系列服装服饰经贸和文化活动,通过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2007中国服装论坛、2008中国春夏流行趋势和品牌、品牌评选、德国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来推动宁波市服装产业的成功转型和升级,同时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时尚之都。

重要论坛

APEC港口服务网络研讨会(6月7日)

APEC港口服务网络研讨会是今年浙江投资洽谈会的主论坛。此国际研讨会源自2006年11月举行的第十四届APEC领导人会议,会上,各国(地区)领导人签署了由主席提出的成立APEC港口服务网络倡议,以推动APEC地区港口业及相关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一个完全国际化的研讨会。论坛由国家交通部为主办单位:中国外交部和宁波市政府作为协办单位,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彰显承办层次和规格的突破和提高。论坛围绕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拟以“加强跨行业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特邀APEC地区国家有关官员,港口、物流、航运、贸易等港口相关领域的业内人士,围绕APEC地区港口行业发展和跨行业合作、运输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议题和APEC港口服务网络的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城市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6月9日)

中国城市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是第九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六届中国日用消费品博览会主论坛之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城市会展合作与发展”,发表了《宁波宣言》。论坛邀请到了国内各主要会展城市会展管理部门、会展行业协会、政府主导型展会负责人、会展创意策划机构、会展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及会展专业媒体参加,围绕城市间会展业的合作与发展、常年展示与短期展览的互动关系、会展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带动系数研究、城市会展业管理服务模式探讨、会展活动策划与创意、媒体宣传与城市会展业发展及宁波会展经济等议题,深入研讨会展城市间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互利合作的相关问题,为各会展城市探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城市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重要性;措施和途径

前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企业文化的产生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总结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的管理学界纷纷远游重洋探究日本的企业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通过对日本80多家企业的探究,发现日本的技术设备,许多都是从美国引进的,找不出日本成功的奥秘。企业管理硬件也是从美国引进的,也没有发现什么诀窍。最终,美国学者终于发现日本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不仅重视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的”经营资源以及战略、结构、制度等“硬性”的目标和管理,而且更为重视经营信条、企业精神、信息能力、人力开发能力等“无形”的经营资源和“软性”管理。这些“无形”的经营资源以及人际关系、含蓄的控制等“软性”管理恰恰是日本企业成功、经济崛起的至关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学者把日本的成功奥秘不仅归结为一门管理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论断,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在此其间而诞生。随后,在美国兴起的“软”性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即企业文化革命标志着美国企业运用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来创新管理和提升竞争力的新时代的到来,进而风靡世界。

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涵义,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又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是随着企业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不少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开始认识到,在企业管理和竞争中,除了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以外,还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因素。企业文化由自发的现象到自觉的实践再理论,标志着管理上的一场革命。

2、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的历程,企业竞争大致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点。

2.1第一个阶段是产品竞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商品处于短缺时代,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只要能够生产出适销对路、为消费者所欢迎的产品,企业就具备了竞争力,这一产品竞争阶段特点,可以总结为“我做得出,你做不出”。只要企业能够生产出好的产品,它就具有竞争力。

2.2第二个阶段是服务竞争。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很多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购买国外的流水线,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但是光靠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承认。于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产品竞争发展到服务竞争。这一服务竞争阶段特点为“我做得到,你做不到”。企业都能生产出质量不错的产品,但是哪一个企业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更到位,它就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2.3第三个阶段是文化竞争。进入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从服务竞争上升为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竞争。文化竞争阶段的特点是“我做得好,你做不好”。例如,送货上门、售后服务“三包”等,大多企业基本的服务都能做到,但是如何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从“做得到”发展为“做得好”,这就要考验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国内外许多优秀的企业,海尔、联想、吉列等公司实践证明,文化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

3、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3.1企业领导者要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员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3.2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弥补了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

3.3企业文化要使企业员工有认同感。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同一的理念,用全新的工作行为,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行为,来实践企业文化。例如笔者所供职的本溪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在职培训、先进人物宣传等形式,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加强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的宣传,使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全体员工的思想行动中去,让员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热情,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3.4企业文化建设要长期不懈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而且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理念,不断创新,推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文化管理,形成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当年的街道小厂经过20多年发展成今天的国际海尔集团;笔者与之共同奋斗默默无闻的中国众多小企业之一,本溪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10年来凭借“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本着“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白手起家,走向市场,由当年租借办公室,固定资产只有一百万,发展成现在拥有二千多万固定资产、“送变电工程二级资质”企业,多项工程被省、市评为优质工程,公司转变观念、转变机制,无论是商业模式、技术模式、还是经营模式,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都是文化先行,实现精神变物质,伴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结束语: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为此,笔者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有益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益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汉服文化;教育传播;教育目标体系和实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209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加速升温态势。在中学校园中,汉服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关注和参与。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汉服文化,让民族文化的甘露滋养青少年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据了解,从2005、2006年左右出现汉服文化的复兴之势,经过十年的发展,汉服逐渐从“网上”走到“网下”,从小众走向大众。汉服复兴的突出特点是以青少年为主力。全国许多大学、中学都开展过汉服活动,有的还成立了汉服社团。但是由于华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属于“专业”而且“冷门”的领域,大量宝贵资料尚未“走入寻常百姓家”。很多热心人士主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如早期的“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汉网”,现在的“汉服北京吧”等。“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少年作为汉服复兴的主力,使传统服饰文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但是也存在缺乏权威性,思想活跃而杂乱,甚至存在错谬误解等情况。同时,除了极少数社团实力强劲以外,大部分活动局限于汉服志愿者集会、服饰展示、走秀等,缺少服饰文化理论、汉服设计制作等专业知识的支撑,以致活动影响面小、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根据服饰史的专业研究,总结十年来的汉服复兴经验,组织设计适用于中学生的汉服文化选修课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华夏服饰文化的育人作用,又通过青年人的成长更好地弘扬传承中华文化。

结合近年来北师大实验中学汉服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在中学推进汉服教育,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教育目标的设置

中学汉服文化教育应以“文化育人”为主旨,以传统服饰在现代的继承和传播为切入点,针对中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和掌握传统文化,同时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是认识汉服的文化性。汉服在中华文化中地位极其重要,绝不仅仅是一件服装,而与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关。正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与礼仪并称的中华文化标志,中国不仅是“礼仪之邦”,还是“衣冠上国”。由传统服饰延伸开去,几乎可以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汉服,不是寻找可有可无的文化“碎片”“元素”点缀,而是必不可少的完整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这是汉服文化教育的灵魂,是最核心的理念。

二是理解汉服的继承性。汉服是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以来,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推崇礼仪、象天法地而形成的衣冠体系。之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总是陷入“朝代论”的误区,从而忽略了传统服饰文化的一脉相承,从而导致文化理解的“零散化、碎片化”。因此,应帮助学生树立起汉服是“一种服饰和文化体系”,而不是“各种服饰的堆积”这一理念。同时,这一体系又与时俱进,随着人们审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三是了解汉服的民族性。汉服不是“古装”,而是如和服、韩服、藏族服装、蒙古族服装一样的民族服装,这就意味着它不仅生活在过去,也可以生活在当下,并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在未来。汉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汉服不仅是汉族的民族服装,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深受其影响,并辐射到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服饰,可谓源自汉族、代表中国、辐射东亚。

四是感悟汉服的美学特点。庄重、大气、飘逸、灵动是汉服的突出风格。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线条柔美流畅,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汉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五是学习汉服制作技艺。要学习汉服制作技艺。笔者在我校开设的汉服选修课上,曾学习过汉服设计裁剪基本技能,制作汉服纸样、发簪配饰、传统节日用品等。并且在组织汉服社团活动时,带领同学们制作簪子、汉服纸模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关于教育内容体系

概括起来,汉服教育有三大指向:文化、审美、技艺,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汉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可按照“汉服理论―动手操作―汉服活动―文化融合”的逻辑结构设置教育内容。

汉服基本理论方面的介绍,主要包括文化和审美意义。一是从学生最熟悉的影视剧服装出发,调动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资源,初步感悟“汉服是什么”;了解“影视剧服装”与“传统服饰”的不同;以及掌握汉服的基本类型,从而避免用“朝代论”看汉服。二是从汉服的民族性、人文性出发,引导学生感悟汉服的重要性;结合汉服传承的历史曲折以及今天的传承,感悟汉服的生命力;从而认同“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服复兴在当代的意义。三是从服饰面料、纹饰、配色的发展历程出发,帮助学生掌握赏析传统服饰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理解技术中蕴涵的审美和文化意味。例如对“葛”“麻”“裘”“丝”等面料的介绍、对“日”“月”“星”“龙”等配饰的文化解读、服饰颜色背后的五行哲学思考等,都唤醒了学生脑海中的相关诗句、名言、图画的记忆,从而发现原来熟知的未必真知,那么多熟悉的文化元素背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四是通过历朝历代汉服实物照片或当时绘画的展示,帮助学生梳理汉服的发展历程,感受汉服文化一脉相承中的因时而变,以及每个时期的审美特征、风土民情。

动手操作方面,应着重从尝试裁剪和制作服装、编制宫绦和中国结、巾冠簪钗等配饰、荷包制作等简便易行的角度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操作学习汉服试制,包括汉服剪裁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如交领上衣、裙类、深衣等。为便利操作,可以将制作成衣改为制作模型,还可以指导学生给毛绒玩具制作“汉服”等。此外,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些配件,如中国结、宫绦、巾、冠、簪、钗、荷包等的制作,也应加以介绍。介绍过程应明晰制作步骤、要点,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汉服活动方面,着重结合传统节气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民俗、游戏、汉服文化交流展示等活动。服饰的生命在于穿着,现代汉服活动最重要的平台是礼仪和民俗活动。一是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气、节日和礼仪的时间、内容、含义和基本规范;二是指导学生掌握汉服活动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学会活动策划、方案制定。如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宣传媒体、自愿者、互动交流方式、前期准备、预期效果等等。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分发香囊,系五彩绳,兰汤拔禊,画额点朱砂,刺五毒、饮雄黄酒,以及蹴鞠、投壶等游艺。

文化融合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汉服文化知识,逐步融入现代生活,丰富内心世界,激发民族情感。汉服文化的衰微已久,“各族服饰相斗艳,唯汉不识祖宗衣。”在传承过程中,要避免学生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要争取大众支持,而不是引起社会反感。同时也应认识到,汉服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在不同的场合如何穿着,在不同的领域如何弘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点滴,体现汉服文化的精髓要义,探索汉服文化要素融入现代社会的途径方法,通过对现代生活的适当改造,逐步扩大汉服文化的影响,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汉服文化的元素改造现代中学生校服,在重要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组织周围的亲人朋友着汉服聚会、行传统礼仪等。

3关于教育的实施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一种服饰的汉服是“器”,但背后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则是“道”。要实现由“器”入“道”,应做到实践性、系统性和文化性的紧密结合。

实践性,即通过“做中学”来把握“形而下”的器物。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实践,一个是生活实践。结合中学生的实际,以“做中学”的理念安排内容,从穿衣吃饭、岁时节令开始,渐进式地安排传统文化中的服饰、饮食、民俗、娱乐等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参与课程的所有同学分享传统服饰、饮食、节日等文化元素,体味传统生活方式中的智慧和乐趣,唤起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是动手操作。引导同学动手制作汉服模型和相关配饰等传统手工作品,并学会开展汉服活动,特别是礼仪和节日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和掌握传统文化。

系统性,即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强调系统性不是要求对汉服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择其要点,按照“理论―制作―社会活动―文化融合”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和展开,让学生感悟到以往接触的服饰知识背后有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在支撑。从而解决以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零散化、碎片化”的问题。

文化性,即把握“器物”背后的文化之“道”。文化性既是汉服的特点,也是汉服课程的特点。马一浮先生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抓住这个核心,传统文化教育才有了灵魂。学习汉服知识是为了准确的、完整的把握中华文化之“道”,并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所以,无论是理论阐述、操作过程还是活动方案中,都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周天中国服饰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方文山当代汉服文化活动历程与实践[M].北京:北京方道文山流文化传媒,2014

[3]蒋玉秋,王艺璇,陈锋.汉服[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4]张灏汉服审美[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专 业

专业课测试科目及分值

学制与科类

收费标准

(元/年)

美术学

素描(100)、色彩(100)

学制四年

文理兼收

9000

绘画

9000

视觉传达设计

9000

环境设计

9000

产品设计

90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9000

书法学

临帖(100)、创作(100)

9000

音乐学

声乐、钢琴或其它乐器(60);视唱练耳(20);基础乐理(20笔试)

9000

舞蹈学

软开度(10)、基训课(30)、即兴模仿(20)、技巧(10)、成品舞(30)

11000

舞蹈表演

11000

注:专业收费标准及各省招生计划最终以教育部及各省招办2015年最新公布为准;未校考省份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招生直接使用考生所在省份的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

2015年校考省份考点及报名考试安排

省 份

考点名称

拟招生专业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

1月26日—27日

1月28日

山东

潍坊招办

美术类、书法学

2月2日—27日

3月2日

山西

太原师范学院

美术类、书法学

1月16日-17日

1月19日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

2月28日-3月1日

3月2日

江苏

江苏师范大学

美术类、书法学

1月23日—24日

1月25日

甘肃

兰州艺术学校

美术类

1月20日-21日

1月23日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

美术类

1月29日-30日

2月1日

注:具体分专业计划以各省招办2015年最终公布为准,另外山东省2015年为网上报名。

2015年艺术类招生专业章程

一、办学属性及层次:咸阳师范学院是陕西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二、办学地址:陕西省咸阳市

三、招生计划:学校在相关省区的艺术类分专业招生计划以教育部审核批准和各省区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为准。

四、艺术类专业课校考

1、在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举行艺术类专业校考的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见我校招生简章及所在省招办指定考点公告。

2、报考考生符合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校考要求。

3、合格证发放比例为1:4。

4、录取过程中使用校考成绩。

5、未组织艺术类校考的省份使用统考成绩。

五、录取原则

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办法:文化课成绩符合考生户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类专业录取要求,按照专业课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专业课成绩相同的考生,按照文化课成绩及位次择优录取。

六、我校严格按照国家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学杂费,并将收费标准向学生进行公示。

七、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助等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八、学校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 邮政编码:712000

学校网址: xysfxy.cn

招办邮箱:zsb@xync.edu.cn

咨询电话:029-33720888

校考专业简介

美术学院

美术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中学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工作者。

主要课程:艺术美学、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当代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当代美术作品创作与批评、美术教学论、构图与创作、基础素描、基础色彩、中国画学习与创作、油画学习与创作、版画学习与创作、书法与篆刻等。

书法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志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系统掌握书法学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养较高,能够胜任中小学校书法教学、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书法史、中国古代书论选读、古文字学基础、书法美学、篆刻基础、中国画基础、书法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于右任草书研究及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学习与创作等。

绘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文化部门、艺术馆、绘画研究院、画廊、画院、新农村文化建设、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企事业工会及文化产业公司等从事绘画创作、教学、研究、宣传和其他美术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培养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绘画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当代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当代美术作品创作与批评、构图与创作、基础素描、基础色彩、中国画学习与创作、油画学习与创作、版画学习与创作、壁画学习与创作等。

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大众传播学、广告学、艺术美学、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装饰与图案、图形创意、文字与版式、平面(印刷)设计与印刷制作、展示与陈设、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策划等。

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科研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史、建筑设计方法学、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图、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数字化环境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美学、公共关系学、装饰色彩、设计素描、构成基础、立体构成、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图形图像软件应用、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等。

产品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图、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报告书制作、数字化产品设计、图形图像基础及应用、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装饰色彩、设计素描、立体构成等。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和动手、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市场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图案、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画技法、面料纹样设计、面料塑性、服装工艺与制作、立体剪裁、中西方服装史、服装纸样设计、服装材料学、服饰配件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品牌策划、服装表演编导与组织、服装流行趋势分析与预测、服装制作实验、服装CAD等。

音乐学院

音乐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学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级学校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和能够适应地方社会文化建设需要的文艺工作者。

主要课程: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声乐、钢琴、乐器演奏、音乐名作赏析、键盘即兴伴奏等。

舞蹈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学校舞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舞蹈教育的教师和社会文化工作者。

主要课程:芭蕾基训、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西方芭蕾史、中国舞蹈史、舞蹈形态学、中国舞蹈意象论、舞蹈艺术概论等。

舞蹈表演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的宁波国际服装节今年迎来了它的第十一次盛会。本届服装节以“融入全球化,提升产业链”为办展目标,以“提升服装产业,弘扬服装文化、打造中国服装名城”为办展思路,集聚有效要素,整合资源产业,奏响了服装产业链的主旋律。

第十一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于10月22―25日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届服装节去除浮华,紧密结合宁波实际,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以“大众时尚,国际色彩”为主题,凸显人民节日、行业盛会、贸易平台、友谊桥梁的办节理念。活动项目更加务实,取消专场开幕式,将服装节开幕式、招待酒会和文艺晚会合为一体,营造以“时尚、典雅、喜庆、祥和”为主题的节日氛围。

本届服博会更加注重产业推动功能,通过举办产品展示、产业合作与交流,趋势与论坛等,延伸服装产业链。注重城市形象提升,通过举办德国文化周,加强宁波与德国各城市的交流,扩大宁波的国际影响力。服装节同期举办了德国文化周,除邀请德国亚琛、法兰克福等11个城市的市长与宁波市及县(市)、区长就城市发展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外,还邀请了德国会展专家,大型展馆CEO和中国会展界的精英、企业家参加中德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德国品牌服装服饰展览、德国电影展等一系列活动以及2007中国服装论坛、2008中国春夏服装流行趋势和品牌、品牌评选、“新甬服”系列推介活动等。另外,组委会还在展会上特别新增设了“国际品牌特许加盟展区”。

在宁波服装节中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今年在原来成功的基础上,举办了它的第四届。这个由、全国青联、宁波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年服装周,包括了四大品牌活动:“先锋杯”2007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全球通杯”2007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服装品牌评选、2007中国青年文化名家论坛、宁波市第七届等少儿服饰文化节等。主办单位通过网络投票、短信投票、论坛交流、现场参与、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参与其中,服装品牌评选与活动深受青年的喜爱,社区广场群众服饰展演等市民服装服饰文化活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本届服装节紧紧围绕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通过服装节的成功举办,推动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的临港型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通过举办系列服装经贸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服装业的合作,扩大服装服饰内外贸易,推动宁波服装产业成功转型、升级:通过举办系列服装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时尚之都。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如何在影视作品中表现文化呢?比如韩剧虽然音乐、场景布置、剪辑、服装、色彩方式都取材西方。对白、举止、等细节都注意东方礼仪和古典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尤其在一些节日,在西方特别是欧美,白色是结婚礼服的主要色彩,表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上帝最喜欢的颜色)。但在东方……

不必说话,用眼神甚至就能互相理解。现代审美,以简约小巧最好。影视衍生品的日常用品和小饰物很受欢迎,娃娃玩具人偶不但创意而且美观;科学发明上,小汽车、微型手机、照相机、袖珍笔记本 袖珍电饭锅;著名的人物缩小的《名侦探柯南》、日本喜欢雏菊、樱花;拘谨细致的和服……

韩剧今年惯用的虚实结合剪辑:在传统皇宫和现代文明完美契合的表现手法,回忆式的转换,古老的轮转主题的创新,梦境现实 此时彼时前世今生自然转换,最后古今人梦中的人线索在现代相遇。塑造了英雄,电影体现了多国的文化;仔细想想,是不是其中无处不表现着中国元素?场景的瀑布、长城、兵马俑包括音乐。剧中女主角金喜善换的汉服和韩服就有多件,中印舞蹈和宗教等等;以及后面提到的‘中国性格和’。 ……如今一提到功夫片的英雄,世界就会想到中国;不知是赞美还是讽刺,因为中国不只有武术……因为还不能睁眼看世界,所以也看不到自己。

虚假现实主义?

文艺作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首先应该尊重现实。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文化。在许多国内影视看来,影视的真实就是把文化的糟粕恶习惯俗都搬上来!——商品化不是庸俗化。如果影视作品只能让人一笑了之,而没有美感、内涵、真实。就会失去它的价值。也没有没有启示、深刻、隽永的印象。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也不会持久。生产决定消费,人才消费过又投入生产,而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文艺作品不是单纯娱乐作品——把一些生活中的恶习惯俗也搬到荧幕上,弄得四不像,不东不西,不伦不类。说是大陆一直的‘现实主义’风格,反映“老百姓生活”,说这就是“中国文化”。不学他人长处,看不起别国文化,掩盖自己夜郎自大。就像说漫画动漫是“小孩子才看的东西”可是经济世界前两位的美国日本却把它作为文化产业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笑人不如人,自以为是的把漫画真的画成小人书。《功夫熊猫》这部好莱坞动画篇,所有原料都取自中国元素, 是好莱坞送给中国的情书,也是挑战书,挑战我国行业无人的尴尬局面。一时只是有轰动而没行动。

什么是文艺作品的真实?不仅要真实的反应真善美,还要敢于“面对淋漓鲜血、惨淡人生”。不知道要宣传什么,批判什么。好的、坏的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坏人小孩子都看出来,好人不能崇拜到学习模仿的作用。

这样演的结果是什么?——好的不模仿 学坏的不少。倒是都不得罪。可谓是中庸。在国外的留学生,看到的可真让人失望——都是落后几十年的农村电影,和那些好形象又养眼的电影一比,给那些有大民族主义的国家当做中国落后的把柄。影视媒体都这样,百姓应该就更如此。所以国产电影又出现新名字——批判现实主义。

这样的作品怎能挂到外面代表十几亿中国人的脸面?一直在说让世界认识中国—— 入则误己子弟,出则误人子弟。入则无人才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岂不知从事影视传媒的使命?!

如今,在走出去的过程,明星和电影开始在海外投资,是我们的成功。据采访,台湾明星周杰伦不喜欢在大陆,说不是大陆素质差,而是不懂音乐。宁可去日本唱他的东方腔,说大陆大部分欣赏不了他的中国风音乐——众所周知,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的音乐词、曲、乐的成功体现的中国文化,起码应该明白这些。然而还没有庸俗的文化:网络、街头的“流行”俗歌、二人转等等红。

当然有大陆有许多优秀作品,这是必然的,比如大型历史剧。07年内地电影《无极》和《墨攻》《投名状》无论国际性、商业性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虚假现实主义的飞沙走石,并不美观成熟,否则有好莱坞特效‘动画电影’干嘛?

05年中韩合拍的大片《神话》让人耳目一新, 虚实结合的表现,谁说不是现实主义呢?韩剧今年惯用的虚实结合剪辑:在传统皇宫和现代文明完美契合的表现手法,回忆式的转换,古老的轮转主题的创新,梦境现实 此时彼时 前世今生自然转换,最后古今人 梦中的人线索在现代相遇。塑造了英雄,电影体现了多国的文化;仔细想想,是不是其中无处不表现着中国元素?场景的瀑布、长城、兵马俑 包括音乐。金喜善换的汉服和韩服,中印舞蹈和宗教等等;以及后面提到的‘中国性格和’。从好莱坞回国的成龙,向世界尤其是不了解中国的日本、韩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英雄形象。挽救了香港电影,更挽救了中国电影。并不圆满的结局也一改以往传统——这才是现实主义。

如今一提到功夫片的英雄,世界就会想到中国;这是赞美还是讽刺,因为中国不只有武术。

所以,国产影视应该无论从场景、环境到言行、举止、对白、眼神视听上的所有细节,都应表现文化;表现自己的文化。

从在外在细节中透视文化

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文化呢?比如韩剧虽然音乐、场景布置、剪辑、服装、色彩方式都取材西方。对白、举止、等细节都注意东方礼仪和古典文化 特别是儒家文化。尤其在一些节日,在西方特别是欧美,白色是结婚礼服的主要色彩,表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上帝最喜欢的颜色)。但在东方,却把白色作为丧色。白色即不是冷色,也不是暖色,也就是说白色是没有色彩倾向。胸戴白花知道是港台影视葬礼中。因为信奉基督教,韩国影视则在婚礼中穿戴白色、场景在教堂。大陆婚礼却哪里都是闹哄哄,亲戚邻里之间叽叽喳喳叙家常,打麻将,没有内涵 婚礼本是庄重严肃的事……葬礼就更不成体统了…恶俗哪里都可谓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就是礼仪之邦吗?人一辈子即使结婚次数无法算,可就死一回;婚礼和葬礼都这样,其他的重要节日,比如中秋节、端午节、哪里是中国文化呢? 每个细节应该都表现文化来,不是不要文化。不能全照搬,也不能全否定,更不能一无是处:世界的不是中国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东方文化渊源流长,所以复兴东方文化必须现代化。比如服饰都是西服、礼服高跟鞋,虽然日本文化不及中国,可在文化继承上日本要远超过中国,汉学、儒学,和服韩服在继承了汉服过程也有自己民族时代特色,所以至今没有被淘汰。现代文化特点是线条简约,小巧。我国的礼服,是东方女性的温婉丰润让旗袍成熟妩媚,还是旗袍的流光溢彩让东方女性更婀娜多姿?都是西方女性没有的。圆领更显得颈部的细细的轮廓,斜襟、连袖、盘扣、滚边、丝绸、刺绣。从她降临到世上那天就和时尚结下不解之缘,美处细节的变化中,都能露出女子思想点滴进步的端倪。

在内场景布置上,东方家具亲近本色自然色(适合书房、卧室) 纹理浮雕多动物图案;西方家具和建筑多白色、浅黄等高贵典雅亮丽色彩。(适合客厅、厨房)旋涡、弧线线形等等…文艺复兴后石膏雕塑艺术宗教融入;

韩剧在中国市场优势,不是因为我们认同其中的文化,是因为我们缺乏并需要那种文化。韩剧的音乐是东西文化结合的典范。背景音乐和主题曲东西方古典乐 流行乐、民族乐融合。同一主题曲还经过不同乐风变奏《巴黎恋人》 中给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天鹅之死》赋予新意;《对不起,我爱你》主题曲是日本《雪之华》 许多歌曲经过中、日、韩翻唱,成为文化交流的经典之作,《蓝色生死恋》中经典的钢琴曲,莫扎特、肖邦、贝多芬等等,以上只供参考。旨在让历史文化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轻人的心,据说《大长今》中的韩服宫服一个剧中就要换很多件,传统韩服的红、白、绿经过调和,变得华丽新鲜。传统民族歌曲和钢琴小提琴一起配合在历史剧中。 电视剧《宫》新颖模式:把韩国虚拟为君主立宪的国家,在传统皇宫和现代校园自然切换。是借鉴了日本英国制度和文化;比如19世纪日本和英国,君主立宪象征高贵的宝石蓝和翡翠绿宫服。韩剧把形象、色彩、听觉、动态的美感运用到影视——‘资源都是有限的,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 和英国提出发展创意产业计划。如今,韩剧正掀起一阵‘旧文艺复兴’风潮。

因为还不能睁眼看世界,所以也看不到自己。

于内在塑造独特的东方气质

外在的修饰从人物主客观一言一行的文化,环境的文化开始,内在的则表现在性格。通过文艺作品和考察我发现,日本性格主要是安静 礼貌 羞耻感、总是小心翼翼。然而安静却不保守顺从 勇于自主创新 是曾经的尚武精神延续;礼貌无论是言行举止 眼神等细节都能体现 而且他们认为安静有内涵、多听少说、无为无过、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节制——克己复礼;而大声说话被认为是暴露自我的肤浅的、无礼的举止。不必说话,不必说话,用眼神甚至就能互相理解。现代审美,以简约小巧最好。影视衍生品的日常用品和小饰物很受欢迎,娃娃玩具人偶不但创意而且美观;科学发明上,小汽车、微型手机、照相机、袖珍笔记本 袖珍电饭锅;著名的人物缩小的《名侦探柯南》、日本喜欢雏菊、樱花;拘谨细致的和服……我猜原因大概是因为国土小资源少,集约型。心胸小……这些在日本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形象都有反映,给人留下印象 。

那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该宣传什么中国形象?也就是中国性格是什么呢?让世界一看品牌就知道是中国?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就是坚韧,生命力。坚韧可能会逆来顺受懦弱,强大的坚韧更是让中国任何变革都举步维艰。什么脏乱差的环境条件待遇都能忍受,不争取——如果用于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卧薪尝胆,能屈能伸,忍受任何恶劣条件。那才是中国精神。西方学者这样称赞中国性格:“在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他们的英雄主义才显得如此令人钦佩。” 我们不认为中国人比外国人更不怕疼,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经历的苦痛太多,以致对疼痛已经麻木了。 上流阶层那些沉溺于声色,口腹之欲自我放纵的往往会对痛苦及其敏感——这就是中国的价值观。无论是男人 女人老人小孩都具有生命力 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任何企图同化中华民族的民族都被中华民族所同化融合,没有民族能征服中国。可以看出坚韧和生命力。可见美德和恶俗只有一步,关键是掌握好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没错,影视作品就应该宣传这个。

当我拿起画笔为中日文化交流主题作画,发现传统风情的不如日本 现代风格的画不如西方。可是我们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都必须超过他们——这是对民族文化的爱和感情。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民国旗袍;明治和服;色彩异同;民族文化形象推广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初期的旗袍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女性旗袍的雏形。作为与旗袍在东方服装史上拥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日本和服,经过长久年月的演变,其色彩所蕴含着的丰富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颜色运用。笔者提取与民国旗袍对应的日本明治时期和服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其原因一在于明治时期日本和服基本成型;二在于该时期年代相对不甚久远,相关的实物资料保存尚完整,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作为中华国粹文化的旗袍,目前并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果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旗袍在世界之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足,关于其理论研究体系有待完善。因此,本文试图总结出20世纪前后旗袍与和服的色彩运用的历史,从而得出旗袍与和服使用色彩的史实与偏好,深层次探究旗袍与和服在申报世界“非遗”过程中的差异与可鉴之处。

一、20世纪前两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概述

(一)中国旗袍色彩体系概述

1.旗袍入关前的自然色彩机制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蒙男女所穿之袍。因满族人多为“旗人”,所穿之袍即由此被称为旗袍。[1]12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被誉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作。清王朝建立之前的女真男、女满服,在保护色彩、服饰选料和染色之处上,选用的织物颜色多与所在生活环境色彩相接近,以起到适应游牧狩猎生活的环境、不被猎物发现、保护自身的隐蔽作用。旗袍穿戴之初,依靠自然,融入自然,它似乎可以说是现代迷彩服的鼻祖。清朝建立之后,旗袍形制基本形成,世代相传。

2.旗袍入关后满汉融合的色彩体系

入关前,满族妇女生活简朴,所穿旗袍素朴简洁,色调素雅。入关后,满族妇女效仿汉族妇女装束,所穿旗袍装饰逐渐繁复,色彩逐渐华美多样,自皇室到民间贵族妇人多以宝蓝等深色调为底,边饰粉红、嫩黄等明亮花边,华丽典雅之风逐渐盛行。在皇室,旗袍色彩分级体制逐渐稳固。[1]50《大清会典》对朝褂服饰色彩也有明确规定,贵妃、福晋、夫人等均以石青色为底,镶边纹饰有所区别。皇后龙袍为黄色,贵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且棉、夹、袍色彩根据季节变换颜色。随着社会服饰色彩等级制度的建立,石青色、明黄色作为社会权利的象征逐渐稳固下来,直至清朝覆灭(图1、图2)。

20世纪前的清朝,妇女旗袍装饰在满汉文化相互的吸引和效仿的过程中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这为之后现代旗袍的出现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

(二)日本和服色彩体系概述

1.和服的起源与色彩分级制度的出现

日本大和时代,中国东吴的纺织技术、晕染技术和服装风格传入日本,“吴服”一词由此而来,最早的和服诞生并开始出现色彩的社会分级。[2]9圣德太子制定十二阶,将官位分为了十二个等级,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官位所佩戴的冠以及服饰的颜色。十二个等级都规定了与其阶位相当的色彩,称为当色,根据阶级使用不同的当色来制作服装:由上级至下级为紫、青、赤、黄、白、黑。

2.和服色彩历史上的贵族时代与庶民时代

奈良时代织物种类逐渐丰富,服饰与布的染色技术提高,可以制作出带颜色的各种花纹。较流行的染色主要有红、黄、黑、茶、紫和蓝色。手工刺绣也得到发展,金、银的丝线亦开始用于织物生产,和服开始走向华丽、色彩明艳的趋势。

平安时代社会风气腐化,且和服消化了唐朝的影响,出现“十二单”这一奢华风格的极致代表。[2]10社会贵族追求极致的裁剪工艺,穿着方式繁琐复杂,色彩多以绯、紫色为贵,色彩艳丽,金碧异常,颜色为逐渐渐变(图3)。

由于平安时代穷奢极欲,后期武家之风盛行,这一时期色彩制度逐渐松动,民间开始流行如蓝、白、黑、茶色等较为接近自然的颜色,各种深蓝、浅蓝、淡蓝、青蓝等逐渐变成最为普遍使用的颜色(图4)。

从幕府末期到明治时代,和服用色越来越华丽。友禅染的出现令手绘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各种华丽色彩囊括其中。至此,为明治时代的和服定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二、20世纪早期两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同一性

(一)两国强调性别差异的女性服饰色彩同一性构成

1.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在强调性别差异上的色彩体系

清末的旗袍袍体宽大且多镶滚,有遮掩人体曲线和自然美的缺陷,堆叠的装饰是封建服饰美学观的体现。[1]23 19世纪中期我国上海等沿海地区社会风气有所开放,以上海为首的城市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性解放,这些平等与独立的诉求延伸到了服饰领域。旗袍的版型与色彩从欧美汲取养分,引入了浪漫、热情的西洋文化,传统文化在西潮冲击下亦产生变化,性别色彩也使得女性的生理性别得到了强化,旗袍开始大胆地彰显女性柔美的身体特征。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沿海开放的地方,旗袍的流行色五彩缤纷,瞬息万变,旗袍面料色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以体现女性柔美特质的暖色系居多,如粉、 藕荷、 淡黄、 月牙白、赭、驼、亚麻等色彩。从西洋服装色彩学的角度来看,服装色彩往往通过与人体肤色的和谐搭配来展现人体的色彩美感。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洋色彩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白、肉、粉、黄等色彩接近肤色,用于服饰之中会产生一种之美,展现人体美,在客观上慰藉了人们因遭受战争而低落的心境。

在同一时期的日本社会,由于日本男权思想的历史积淀,日本女性为了取悦男性、满足男性的视觉审美,在和服版型与色彩的设计上煞费苦心。在版型上,为了掩盖因肥胖突出的小腹进而突显女性的蛮腰,和服用腰带一层一层地缠绕于上身。在色彩上,日本女性竭尽全力地展现自己白皙的肤色,从日本艺妓用白粉粉饰自身脸部与颈部的夸张的苍白妆容便可得知日本女性对“白”的极致追求。在和服色彩上,为了凸显肌肤的白皙与身体的柔美,常选用暖色系的褐、米黄等色彩与男性冷、暗色调的服饰所区分,这一时期较年轻的未婚女性喜选择嫩粉、嫩黄等清新之色的和服。

2.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在强调性别差异的色彩体系中的同中之异

由此可以看出,两国的女性传统服饰在色彩选择上均偏好柔美且接近肤色的色彩面料,均是为了强调与男性服饰色彩的选择差异进而凸显女性柔美的身段与娇好的肤色。但倒思其源,其目的却是天壤之别,民国女性从传统中脱离出来,思想开始独立,接触到西方文化,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城市女性开始敢于通过旗袍的形与色向社会展露自己的身体之美。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由于社会男权思想的稳固,大部分女性婚后随夫持家,放弃社会职业,完全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其审美也必然依附于男性,取悦于男权社会。

(二)两国崇尚自然的服饰色彩同一性构成

1.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崇尚自然元素的服饰色彩体系

民国初的十余年间与明治大改革期间,由于两国文化开放的影响,其服饰设计均与当时崇尚自然新生活的社会风气相关联,西方思潮的渗入,欧洲的写生技法和光影处理手段对传统题材影响很大,西方纹样的玫瑰、野花等亦逐渐融入两国服饰中。旗袍与和服的样式趋于简化,色调力求素雅,不再以装饰体现身份和地位,而更加追求自然的效果,富有生活情趣的纹样与色彩开始流行,如民国以独枝花卉缠绵于领袖的“一枝花”纹样;日本以友禅印花法印染的竹枝和服开始流行。

2.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追求自然季节变化的色彩体系

此外,自明治时期近现代和服雏形形成开始,和服的色彩与季节的自然变换关联日益密切。[3]154春季和服以鲜嫩的草色与浅葱色为主调,樱花与菜花为主导纹样;夏季和服新绿中映出点点藤色,且欣赏蓝色或绀色的深色薄衣;秋季和服上飘落的红叶与金茶色、暗茶色以及绛紫色融为一体;冬季和服以暖暖的小豆色与绯色为主打色,特别是到了新年,莲红色吉祥纹又开始流行起来。

民国时期人们对服装流行色彩的接纳性较强,旗袍也受到源自日本和服顺应季节变化的潮流影响,其色彩的季节性特点逐渐凸显出来。

三、20世纪前后两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相异性

(一)两国传统服饰色彩在社会形态变更中的“撵弃”与“保留”之别

两国在同一时间瓦解根基深厚的封建制度为同,纷纷效仿西方服饰为同,其同中之异在于前者选择了对旗袍封建色彩的彻底撵弃,并将其与洋服结合;后者选择了一条相背之路,将和服与洋服从定义到形式完全分离,其形式与色彩被完全保留下来,成为大和民族独立的民族服饰。

1.民国社会形态变更导致其对旗袍封建色彩的“撵弃”

1921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的《服制条例》规定女子礼服分为两种,一种是短褂、长裙,一种是旗袍,旗袍被正式确立为中国现代女性的“国服”。这标志着在法律制度上对象征“差别等级”的封建服饰的彻底否定,服饰色彩也开始摆脱传统的尊卑等差。[4]16首先,民国社会几乎完全抛弃了清朝以来以明黄色为皇贵、以石青色为官贵的袍服色彩体系,传统色彩的禁忌被取消,没有了“禁用色”与“限用色”之分,封建等级色彩制度被彻底打破。

2.日本社会形态变更导致其对和服封建色彩的“保留”

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江户末期封建制度已走向衰退,1853年美国用大炮叩响了日本的海禁大门,从此大量的西方社会文化、思想、技术等流入了日本,日本天皇在国内推动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并推行资本主义体制,洋服开始流行。同一时期的日本,并未如同民国一般大刀阔斧地撵弃封建体制中体现等级的服饰色彩,而是有所节制地保留着封建社会中的传统用色。例如黑色在日本的封建时代一直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与显赫的社会地位,明治维新后,黑色仍然作为历代中女子传统礼服的最上等的颜色被保留了下来。

(二)两国传统服饰在西学东渐变中的饱和吸收与节制吸收之别

1.民国旗袍对西方色彩饱和吸收的态度

现代旗袍应属略仿旗装,与真正满人旗袍之色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尚在于此。[4]16在中国传统的色彩理论中,色彩分为“正色”和“杂色”两类。所谓“正色”即纯色,分别是青、赤、黄、 白、黑;而“杂色”也称“间色”,如绿、红、碧、紫、黄等等。由此来看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是以色相为标准划分,而西方是按色相、纯度、明度来划分色彩体系。此时的民国时期,中国开始效仿西方来划分色彩体系,沿海地区不少艺术教育学校将西方系统化的色彩理论体系引进并实施教学。饱和吸收色彩的三要素等概念使海派旗袍面料色彩搭配更自由也更专业。

2.明治和服对西方色彩节制吸收的态度

明治维新时期,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之下和服的纹样与颜色变得更加丰富,但在对西方色彩的接纳上,日本并不全然吸收,而是有节制地吸收着先进的染料和染色技术,并未从整体配色上动摇了传统色彩的根基。黑色、茶色、青色、杏色与白色仍然是从其历史的脉络中沉淀下来的经典之色。明治时期的和服对于西方色彩的吸收大多用在了与和服搭配的腰带等细部之中,开始流行西方纹样并运用西方的配色体系加以染之,色彩西化后的腰带、背衬搭配仍为传统用色的和服本体。

3.饱和吸收与节制吸收之别的成因

两国都有推动纺织业的现代化,开始使用机器织布、布料产量大增的时期;加上学习西方技术,引进新布料、新工业,推动染色技术大幅提高,传统服饰均向多元化发展。而两国服饰色彩的演变方式却大相径庭,其原因有二:

一是旗袍之“整”与和服之“搭”的结构根源之别。旗袍的量词为“件”,和服的量词为“套”,对两者的不同称谓说明了两者截然不同的结构属性。旗袍的“整”来自于它在起源之初便是整合而一的服饰,一件连体的裙装包裹了女性的上下全身,除了鞋与细琐配饰之外更多地是讲究与女性体型本身的融洽相处,结构的整体性导致旗袍色彩选择从上到下的整体性。和服的“搭”来自于和服文化本是服饰搭配的文化。[5]32一套和服之中部件的分离导致和服搭配的趣味在于和服与腰带、背衬之间色彩的变化所散发出的令人愉悦的张力之感,因此和服的搭配之道包括如何进行和服与腰带、背衬之间的色彩搭配。和服在选择色彩改变时不像旗袍注定一改则动全身,它可选择局部性而非整体性的色彩更新――腰带、背衬的色彩更新。这样既能融入西方新色, 亦可保留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用色(图6)。

二则是两国的民族自信力之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面对列强侵略满目疮痍,国家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1919年后,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和艺术流派纷纷涌入国内,在民众中起到了启蒙和教化作用,导致国人对西方先进文化如沐春风般地渴望、尽可能地吸收,因而近现代旗袍成为了中西结合的产物。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正如迪克特用“菊”与“刀”揭示的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明治时期的日本人沿袭了从古到今保守而尚新、自负而谦卑的特性,他们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过分自信,而开化的社会风气又促使他们不断革新,这一矛盾导致了此时期的和服色彩既保留了民族传统特征,又接纳了西方先进色彩观念。

四、以20世纪初期传统婚嫁服饰为例对比两国传统服饰典型用色

(一)20世纪初期两国传统婚嫁服饰典型用色现象

1.民国时期婚嫁旗袍色彩

民国时期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城市的中国”,一个是“乡村的中国”。在“乡村的中国”,人们始终单纯地坚守对传统服饰的忠诚,婚礼服饰依然选用以大红色为色调的传统色彩。而在“城市的中国”,中华民国政府《婚礼草案》后,草案规定新娘着装为“白软缎礼服长裙,头戴珠冠花环,披有四米罩纱,带白手套;执手花,伴之以长青草垂地。脚穿皮鞋或白软缎皮底绣花鞋”[7]16,此后西化过的白色婚礼旗袍成为城市新娘的婚礼标配(图7)。因此,20世纪初期中国的婚礼旗袍色彩主要由乡村之“红”与城市之“白”构成。

2.明治时期婚嫁和服色彩

在明治时期和服定型之后,日本传统婚礼女方所穿的礼服被分为三类:白无垢、打挂和振袖。振袖通常为大振袖,色调以白或者红为主。白无垢则是日本传统婚礼服的代表(图8)。白无垢以白色为基本色调,既是纯洁的象征,也是新生活开始的象征;新娘礼服为全白色,或是绣以白色、金色纹样的白色布料,整体端庄柔美,很好地衬托出了日本女性含蓄、内敛、矜持的特征。

脱掉白无垢后,新娘会换上颜色较深的振袖,振袖是未婚少女穿的和服,这也是新娘最后一次穿振袖了,象征着纯真少女时代的完结。而打挂一般穿于披露宴上(即结婚仪式完成后招待客人的婚宴),用色多为喜庆的红色、金色等(图9)。

(二)20世纪初期两国传统婚嫁服饰典型用色异同分析

从现象可见,同一时期中日两国婚礼服饰都见白、红二色。白色在婚姻中象征纯洁的爱情与崭新的生活,而红色则有红红火火、如意吉祥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两国对婚礼都有强烈的神圣无上且如意吉祥的美好向往。但在日本的婚礼服饰中,出现了以黑为色的振袖,黑色在历代中国的婚礼服饰中都未曾出现,且大量存在于丧葬活动中,可看出两国对黑色的寓意大相径庭:在中国黑色代表着死亡、晦气,而在日本黑色拥有尊贵、上等之意。

五、中国旗袍在民族文化形象推广中的新型探究

(一)当代中国旗袍文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中国民族服饰推广建设中文化支撑的薄弱性

中国素来以“衣冠之国”著称,但我国近年来逐渐成为世界服装的加工厂,代工贴牌为他人做嫁衣,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6]6中国民众宁愿身穿着本国制造的外国品牌服饰,也不愿选择本国品牌的传统服饰。本土的服装文化创新薄弱导致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遭遇巨大瓶颈,这必然导致我国大部分本土服饰品牌相对竞争力弱,难以走向国际。

2.国民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知亟待提高

近30年来,中国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包括传统服饰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通过基础教育得以大范围地正确灌输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此外,现在大量历史影视剧及媒体对历史的曲解也让传统服饰文化扭曲传播。

(二)向日本和服取经的民族文化形象推广之路

而在今日的日本的大街上依然不难看见着和服的女人,可见和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日本在流行时尚迅猛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住了传统的服饰文化,这显然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中国旗袍在民族文化形象推广的进程中应从政府、企业与民众三方面取经和服的推广之道。

1.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政策与教育普及制度

由于日本国民对和服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日本政府特此制定许多保护和服文化的特殊政策。如在日本的京都,身穿和服出门的女性,购物都可以享受九折、可以免费进入任何公园、可以享受九折乘坐的士的优惠。

此外,日本重视传统服装的教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所专门的和服学校,如大阪的日本和服学院、名古屋后藤和裁学院等。每所学校围绕和服设立系统课程与专业制作室。日本很多的文化女子大学都设有博物馆,存有大量的传统民族服装与历史资料供学生参观。 如京都的西阵织绘馆,它是传播和服文化的代表机构,在这里展示着最原始的织布机、染色技术和工艺,并且有穿着和服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

2.企业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品牌化推广作用

在对和服文化的推广方面,日本企业与大众消费者形成联动的合力,将和服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适当地进行跨领域结合。如日本的著名化妆品牌资生堂旗下的一个发妆品牌丝蓓绮,在2009年春季广告中,邀请了多位日本著名的女演员出镜,拍摄了一个纯和服的广告。在30秒的广告中,没有一句旁白,女演员们穿着和服展现最自然的笑容、最自信的姿态。这种形象很符合日本人的传统审美,这个广告深深打动了消费者,形成了很好的品牌联动效应。

六、结语

本文主要对比了同一时期中国旗袍与日本和服在色彩上的同异性以及两国在保留传统服饰上的差异做法,在此基础上,论及中国的传统服饰在民族文化形象推广中的发展之路。当然,本文对中日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尚存在很多的不足,如:从中国传统服饰的角度,仅对旗袍色彩的阶段性特点等进行了介绍,对中国其他的传统服饰涉及不多;从民族文化形象推广的角度,由于资料收集数量的局限,论述的深度也有待提高。对中日服饰文化的研究,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谢振敏.流金岁月―百年旗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2]时安.日本和服色彩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

[3]顾申.和服KIMONO[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4]刘t.民国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5](日)清野慧里子.和服之韵[M].史诗,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摘 要:

服务接触是跨文化旅游交际的核心,是游客满意度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导游和美国游客之间的服务接触为例,以心理模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美国游客感知中国导游服务质量的过程。本文认为,游客感知服务质量、形成满意度的过程是一个游客建构心理模型的推理过程。在建构过程中,由于游客的文化定位、价值观、旅游经历、个性特征、认知能力和情绪等诸因素的不同,每个游客所建构的心理模型不尽相同,最终形成的服务质量评价和满意度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

跨文化服务接触; 游客; 服务质量; 质量感知; 心理模型

收稿日期: 2012-09-26; 修订日期: 2014-04-23

作者简介:

赵德芳(1969- ),女,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跨文化交际,Email:。樊志勇(1968- ),男,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

服务接触、顾客满意度一直是旅游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服务接触密集的旅游业中,游客要和不同的旅游服务人员接触。对服务接触质量的感知是游客满意度构成的重要因素。Rust 和O’liver(1994)认为,服务质量不仅包括结果质量――“接受什么服务”,还包括过程质量――“怎样接受服务”以及环境质量――“在何处接受服务”。在旅游业中也同样如此,结果质量、过程质量以及环境质量都是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文以中国导游和美国游客之间的服务接触为例,对美国游客在服务接触过程中感知导游的服务质量进行分析。

1 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

1.1 研究现状

Zeithaml等(1988)认为,服务质量就是顾客感受的质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指导性的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将服务质量分为5个维度: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障性、情感投入,以此来研究质量感知。该模型被管理者和研究者广泛接受,并在服务业也得到了广泛使用。随着跨文化服务接触的频繁发生,研究者把研究重点放到了不同文化和服务质量感知的关系研究上,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旅游服务领域,许多研究者以酒店、航空、餐馆、旅游等服务场景为背景,实证分析了不同文化的游客在感知服务质量方面的差异。在餐馆业,Winsted(1997)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之间在真实性、关心、控制、礼貌、正式、友好、个性化、及时等服务质量维度上存在巨大差别。在酒店业,Mattila(1999)研究发现,西方文化背景的顾客比亚洲文化背景的顾客更依赖有形线索,更注重享乐;Tsaur等(2005)研究发现,英语国家调查参与者对酒店有形性、可靠性、保障性、情感投入性的感知要高于亚洲和欧洲大陆的调查者。在航空服务业,Strauss和Mang(1999)以日本、美国和德国乘客的期望值为研究对象,发现,当服务提供者没有能满足外国顾客文化决定的期望时,顾客会产生文化诧异,从而导致对服务的不满意;Sultan和Simpson(2000)发现,美国和欧洲乘客在可靠性、有形设施、期待和服务质量感知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旅游服务业,Reisinger和Turner(1999)研究发现,澳大利亚接待者和日本游客之间在礼貌和反应、能力、交往、理想主义和交流5个维度方面存在差别; Atilgan,Akinci和Aksoy(2003)以德国和俄罗斯游客为研究对象发现,不同文化的游客对服务质量维度有不同的期待和感知。上述研究表明: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顾客对服务质量的同一刺激物会形成不同的质量感知。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服务接触的研究,例如银成钺(2011)研究服务接触中情绪感染对消费者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张圣亮和凌娟(2011)研究面对面接触服务中顾客感知质量的影响因素。也有学者对游客感知服务质量做了研究,如梁雪松等(2006)以对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的入境游客市场调查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不同游客特征和国家的入境游客对不同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张文敏和张朝枝(2007)研究了参团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王升(2009)研究了旅行社国际游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包含了5个评价维度的概念模型。此外,也有许多学者提出建构模型来研究游客的服务感知,例如Caro和Garcia(2008)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旅行社业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服务质量模型;Bosque和Martin(2008)则提出了认知-情绪模型来分析游客的质量感知和满意度。这些模型对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本文运用心理模型理论,以中国导游和美国游客之间的互动为案例,研究跨文化服务接触过程中游客是怎样建构心理模型来感知评价服务质量的。

1.2 理论依据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人在其“脱亚入欧”及“文明开化”的口号下,大量传入了有关西方的各种书籍,其中有关文明 发展 或文明史的作品,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869年至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左右,日本兴起了一股西洋史的翻译热潮,不少欧洲文明史析论的著作都传入了日本,包括了一些对日本文明史学影响较大的吉佐、博克尔、梯也里、米涅、孔德等人的著作。在田口卯吉和福泽谕吉树起的文明史学的大旗之下,日本学者发表了不少他们对于西欧文明史学的响应文章。这样,在欧洲文明史学的冲击下,明治日本史学家对传统史学展开攻击,由长期仿效

1902年,梁启超著《新史学》,对于传统史学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批判。在书中他 总结 出传统史学的“四弊两病”。四大弊端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两病即“能铺述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造成的不良后果是难读——史籍浩如烟海,一生难以尽读;难别择——读者难以分辨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无感触——不能激励爱国心,团结合群力。有如此之多的弊病,史界革命自是刻不容缓了。

在批判旧史学的同时,梁启超还极力倡导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他在新史学的指导思想、服务对象、作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从而构筑起新史学的理论体系。在指导思想上,要以进化论为指导,探讨人群进化的原因,“ 历史 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以此来指导后人沿此道路前进,从而获得更大的幸福。在内容上,要摆脱“帝王中心论”的束缚,将旧史转化成为国民服务的工具,促进国民互助团结精神的发达,养成国家思想,“助成国民性”。在服务对象上,要摆脱为死人服务的思想,以生人本位的历史取代死人本位的历史,要为现实服务,“将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致用也”。在作史方法上,应尽量剔除主观偏见,“为历史而历史”进行纯客观的研究,即使做不到纯客观,也要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为手段”

四、治史方法

梁启超有关治史方法的论述包括了对客体(即史料)的处理方法和对主体(即史家)素质的要求两方面的内容。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思想行事留痕迹者本已不多,所留之痕,又未必皆有史料的价值。有价值而留痕者,其丧失之也又极易。因必有证据,然后史料之资格备;证据一失,则史料随即而淹沉。”史料的概念范畴、价值意义、资格条件都很简捷地表述出来了。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惯于从史书记载中寻找史料,忽略了“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等文字记录之外的史料的作用和价值。新史家若能一改其旧眼光,扩大史料搜集整理的范围,充分利用非文字记录的史料,令其价值彰显,则必能使

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后序》中写道:“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亦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