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浙江对日茶叶出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因此研究影响浙江主导出口产业——茶叶出口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将拓宽研究视野,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全面有效地考察浙江茶叶出口问题。主要是选取影响浙江对日茶叶出口的外生变量,构建构建、扩展贸易引力模型,通过研究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等问题,来判断各变量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程度,并由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茶叶;出口;引力模型 1 引言 浙江是一个经济外向型省份,外贸依存度较高;而茶叶作为浙江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其出口的持续发展也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浙江茶叶出口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以2008年为例,浙江省茶叶出口量和金额分别为16.7万吨和3.64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占当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总金额的56%和53%。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浙江茶叶出口也面临挑战,以2009年为例,1-2月份浙江省累计出口茶叶2.4万吨,比08年同期下降7.8%,金额5121.2万美元,增长2.4%,比08年全年增长率低13.1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同期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54.2%。其中,2月份浙江省出口茶叶2207.8万美元,增加14.5%,但是较1月份环比下降24.2%。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浙江茶叶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因此研究茶叶出口环境,提升茶叶出口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多数集中于一般性的描述,实证研究不多,为此本文拟通过构建、扩展浙江对日茶叶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模型中各自变量和浙江与日本之间茶叶贸易流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而判断各自变量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程度,由此分析浙江对日本茶叶贸易的应对之策。 2 浙江对日本茶叶贸易概述 由图1可以看出,2008年上半年浙江茶叶主要出口市场为非洲的摩洛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共计9323万美元,占同期浙江茶叶出口总金额的47.65%,其中日本市场约占4%,位列第三。可见目前日本仍然是浙江主要的茶叶贸易伙伴国家。另外由表2可知,自2003年至2008年浙江对日出口茶叶的数量和金额均有大幅下降,出口数量由2011年的18000吨下降为2008年的6400吨,出口金额由2011年的3810万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405万美元。由此可见,浙江对日茶叶出口有所放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日本近年来实施的苛刻的技术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浙江对日茶叶出口。 3 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的建立 (1)引力模型概述。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为研究贸易流量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起源于牛顿力学中的“引力法则”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与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Poyhonen(1963),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这就是贸易引力模型理论。 贸易引力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对数形式): ln(Tij) =a+a1ln(GDPi)+a2ln(GDPi)+ a3ln(GDPj)+a4ln(Dij)……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2)浙江对日茶叶出口模型构建。 本文在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虚拟变量即技术壁垒,并且构建了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引力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ln(Tij)=C+a1lnGi+ a2lnGj+a3lnE+ + D+Uij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Gi是国 家i的GDP;Gj是国家j的GDP;D是虚拟变量,表示技术壁垒对浙江对日本出口茶叶的影响,当年没有影响取值“0”,有影响且根据影响程度分别取值“1、2、3……”;E是浙江茶叶对日出口价格;C、a1、a2、a3为回归系数;Uij为标准随机误差。 (3)变量说明(模型待检验假设)。 变量含义预期符号 Gi反映了出口国的出口供给能力,在本文中指浙江茶叶生产总值,表示生产总量越大,潜在的出口能力越大,进而双边的贸易流量也越大。+ Gj反映了进口国的进口能力,在本文中指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生产总值越大,潜在的进口能力越大,进而双边的贸易流量也越大。+ E表示出口价格,用来检验出口价格高低对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待定 D用来检验技术壁垒对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 (4)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日本作为考察对象,以2003年至2008年作为样本跨越区间,2003年至2008年日本以美元计价的GDP数据来自www.worldbank.org,浙江与日本之间的地理距离用杭州至日本的直线距离近似代替,数据来自www.indo.com 。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来自杭州海关统计数据。 4 模型分析 (1)模型回归。 利用收集到的2003年至2008年浙江与日本的各项所需统计数据,通过计量软件eviews5.0软件对模型做最小二乘估计,得出表1的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中每个变量的系数符号都与预期相同;F值统计值较大,说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成立的;决定系数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均接近于1,表明回归直线有较高的拟合度;德宾—沃森统计值DW约等于2,表明不存在自相关性;但并不是每个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需要剔除次要变量,对方程进行重新回归,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中每个变量的系数符号都与预期相同;F值统计值较大,说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成立的;决定系数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均接近于1,表明回归直线有较高的拟合度;德宾—沃森统计值DW表明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性;而且每个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回归后的方程为: ln(Tij)=-2.091574+3.92E-05lnGj+1.235386lnE-0.624784D (2)模型分析。 ①从增减变量角度分析。 首先T值显示虚拟变量检验显著,说明增加的技术壁垒这一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在本模型中效果显著,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以美、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技术标准,对浙江茶叶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以2006年正式实施的日本《肯定列表》法案为例,其对2006、2007、2008各年浙江对日茶叶出口均可避免地造成了影响,因此可见实际中技术壁垒确实对茶叶出口起到了阻碍作用,并且影响显著。通过第一次的回归分析得出,茶叶生产总值这一变量的T值很小,即表明其对茶叶出口的影响较小。 ②从各变量系数符号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进口国日本的GDP与浙江茶叶出口成正相关,而技术壁垒与浙江茶叶出口成负相关,两变量符号均与预期符号一致。另外经由回归检验得出出口价格这一变量的符号为正,说明出口价格与出口量成正相关,对于这一结果,本人认为有一些偶然因素使然,08年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等世界茶叶主产国和地区发生干旱从而导致茶叶大幅减产,浙江茶叶出口价格为此也水涨船高。 ③模型的不足之处。 从回归结果看,杜宾值为3.092466,该值介于2和4之间,说明该回归方程可能存在一定的自相性,这也就意味着该回归方程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变量,这将有待今后此类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检验。 5 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贸易对策研究 (1)出口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日本标准,及时调整生产。根据模型分析,技术壁垒确实对浙江对日茶叶出口造成了阻碍影响,因此一方面要仔细研究如《肯定列表制度》等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农药限量的设定水平对农药的使用进行取舍选择。另一方面要强 化国内农药使用管理,如积极实施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做好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农做好病虫测报工作,掌握用药的合理时期,同时喷药后也要经过规定的安全间隔期方能采摘,从而使农药可以自然降解。 (2)政府部门应完善制度、法规,引导茶叶科学生产。如完善与世界标准接轨的国内茶叶标准、完善替代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建立完善质量可追溯制度、实施实施茶叶质量例行检测制度,对茶叶质量进行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等。 (3)加强品牌建设。借鉴国外品牌茶商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强对茶叶精加工研究的投入,注重推广和维护浙江现有知名茶叶品牌;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茶文化,增强国际市场对浙江茶叶产品的认同和认知,使浙江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成长为国际品牌。 6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引力模型来论证影响浙江对日茶叶出口的各要素,并由此判断浙江对日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目前模型的构建还不完善,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全面,有待今后深入分析。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2篇

(一)茶叶出口总体增速放缓

中国茶叶出口量,2008-2011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8%左右。2012年,因受绿色壁垒限制,欧盟与日本市场份额萎缩,导致茶叶出口总量下降,打破了历年来递增的趋势。2013年1-11月,茶叶出口量29.4万吨,同比有所回升,增长率3.0%。中国茶叶出口额一直逐年增长,2008年6.8亿美元,2012年10.4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11.3%。其间,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2008-2009年,茶叶出口额仅增长3.3%,增长率为近几年的最低。危机过后茶叶出口额增长放缓,2013年1-11月,茶叶出口额11.1亿美元,同比仅增长6.1%,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总之,后危机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呈现总量回落,而总额依旧缓升的态势。这与国际市场上茶叶单价震荡上涨的背景不无关系,2013年1-11月,中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涨幅14.8%。

(二)茶叶出口结构不合理

1.国别结构

从商务部统计报告来看,中国茶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非洲、亚洲和欧洲,其中非洲是中国最主要的茶叶出口市场,出口额占比一直维持在45%以上。2013年1-11月,中国出口非洲的茶叶15.4万吨,5.39亿美元,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48.6%。中国茶叶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数量达120个以上,在所有出口国家或地区中,摩洛哥、日本、中国香港、美国和阿尔及利亚近年来基本占据出口额的前五名,其中摩洛哥是中国茶叶最大出口国。2013年1-11月,共进口中国茶叶19160.7万美元,占中国茶叶出口17.3%的比例。中东国家占中国茶叶出口比例较小,这跟这些国家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习惯消费红茶有关。后危机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增量减小,这主要体现在出口到欧洲、北美洲等地区的比重降低。中国茶叶出口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比有限,主要源于欧盟对中国茶叶出口设置高标准,形成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厚壁垒,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检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另外,发达国家有着较高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更倾向于名牌茶叶且顾客忠诚度较高,而中国茶叶产品整体上较为低端,因此中国并未占据发达国家的广大市场。相反是一些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对农药残余等技术标准不那么严苛的国家,如东盟、非洲的一些国家对中国茶叶有较大的进口需求,出口到这些国家的中国茶叶总额年年增长。

2.产品类型

在中国出口的茶叶种类中,绿茶是最大出口茶类,占比遥遥领先。2013年1-11月绿茶出口量占茶叶总出口的81%,出口额占茶叶出口总额的74.8%,近年来的趋势基本如此。红茶和特种茶在茶叶出口中的比重紧随其后,不管是金额还是数量都占比相当。国际市场中,中国当属第一大绿茶出口国。但是由于东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相比于茶的种类,外国消费者更关注茶叶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哪怕是乌龙茶、普洱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茶叶品种,出口消费更多的仍为人数较少的海外华人群体,国际市场极为有限。中国出口的茶叶大多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多是充当外国品牌的原料形成外国的自有品牌。因此茶叶出口单价总体水平较低,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斯里兰卡、肯尼亚等比中国更不发达的国家。

二、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绿色壁垒被某些国家用于国际贸易政策中,到9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兴起。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各国更加关注进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制定严苛的技术标准,限制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国外产品的进口。这些国家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志等非关税壁垒,对外国商品实行进口准入限制。目前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运用最频繁的贸易壁垒,作为贸易竞争中有利的限制措施,绿色壁垒实际上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有利手段。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是我国学者提出的概念,在国际中基本等同于“环境壁垒”。在实践中,绿色壁垒主要包括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国际或区域性的环保公约、生产和加工方法或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众多类型。

(二)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消极影响

1.降低茶叶出口增长

发达国家对外设置的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最直接的负面影响为茶叶出口受阻,这不仅表现为中国茶叶出口增量下降,也表现为中国茶叶出口到高标准的发达国家的总量减少,这影响了中国茶叶对全球的出口总量,也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国别结构,出口更集中于绿色壁垒不那么严苛的非洲等低端市场。中国在日益严格的外国市场环境中,竞争力明显下降。进入欧盟的中国茶叶可被任意抽检,只要超过限量标准都会被全部退回或者销毁。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也纷纷效仿欧盟,提高了茶叶进口标准,中国面临的茶叶出口环境日益严峻。

2.增加贸易成本

美国曾经对绿色壁垒的施行所造成的贸易成本进行测算,结果发现由于绿色壁垒在产品检验等方面的严苛要求,相关的贸易成本会增加15%左右。为达到相关国家对中国茶叶所规定的卫生检验检疫标准或者其他环保标准,中国企业需探索改进生产方式或工艺的手段,创新更高效率的生产方法,这需要资金和人员的加大投入,进而增加了茶叶生产成本;另外,企业也要投入成本于茶叶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这无疑提高了产品出口的价格,削弱茶叶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促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设立绿色壁垒的发达国家都声称出自于保护自身国民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看似公平公正,但其实这种壁垒有着严重的歧视性。发达国家往往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容易达到绿色壁垒的高要求,国家之间对绿色壁垒的要求有贸易利益的冲突,实践中容易发生贸易摩擦,不排除有些国家用这样的理由制定高标准,限制其他国家茶叶的出口,引发国际贸易保护。在国际争端中,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技术性壁垒时有发生,且呈现年年增加态势。

(三)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积极影响

1.健全我国茶叶行业标准

过去中国的茶叶标准与国际上其他进口国家有较大差距。有些在欧盟或者日本禁用的农药而中国农业部并没有禁用,卫生部制定的部分茶叶卫生指标高于外国标准,这些随时都会成为外国实行贸易壁垒的借口。这些年中国茶叶行业标准的制定尽量做到和国际接轨,消除二级市场对中国茶叶出口的不利影响;另外,面对国际上日益严峻的绿色壁垒的出口限制,为扩大中国茶叶的出口,实现出口创汇和保证社会就业水平,各级政府也正抓紧时间制定符合国外高技术标准的行业准则,以提高中国茶叶的产品质量。各单位也在思考、探索和执行茶叶生产环节中的各项质量控制体系,在保证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促进茶叶的出口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出口质量

随着各国纷纷加入WTO,国家贸易间的关税壁垒逐渐被消除,紧接着是诸如绿色壁垒之类的无形的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保护浪潮中不断涌现。但不管进口国是为维护本国国民的生命健康还是环境保护,执行严格的绿色壁垒实际上也能使国际竞争中的中国企业加大对茶叶生产环节中茶叶质量的控制,提高出口茶叶的质量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质量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国人也更加青睐绿色茶叶、有机茶叶,壁垒的设置给了我国提高茶叶质量的压力和动力。广泛成立的茶叶研发中心为有机茶的生产提供质量认证,尽量减少或防止人为大量使用人工合成农药、化肥等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为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3.促进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绿色壁垒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茶叶生产的技术要求,是全球技术进步所需的必然过程。面对这些无形的贸易壁垒,我国除了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加工方式或设备外,更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加强自主研发,创造适合茶叶生产的更高技术,提高我国茶叶生产效率,实现茶叶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精细化的技术标准的施行,对出口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压力,迫使企业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对原有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改进,革新生产工艺和方法,促进茶叶产品的升级换代,优化产品出口结构。

三、面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面对后危机时期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和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齐力合作,探索并实施促进中国茶叶出口对策。

(一)政府方面

1.构建我国绿色壁垒的法律体系

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特别是绿茶的出口,基本年年占据世界绿茶总出口额的首位,如此大的贸易量,行业标准却掌握在他人手里,着实吃亏。中国在面对绿色壁垒时,不仅要设法规避,还需尽可能制定本国的环境与贸易准则,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保障我国的茶叶贸易。即为尽量减少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绿色壁垒上的冲突,需要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提高我国环保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中国还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茶行业标准的制定上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可借鉴他们在立法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可通过积极参与,影响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合我国茶叶出口的标准。

2.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农药残留检测

政府应该加大对茶叶农药残留检测的投入力度,保证从源头上减少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加大对科研院所等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投入,大力研制生物农药。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保护环境以及促进出口,生物农药的研制十分关键。但不管是生物农药的研发还是提高农药残留检测水平,资金、人力的投入都是相当大的,政府的扶持力度显得非常关键。

3.加强对茶叶产业的补贴和茶农的培训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该提高茶叶生产方面的农业补贴水平,包括“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以降低企业和农户生产成本。“绿箱补贴”是不要求各成员方作削减承诺的补贴,而“黄箱补贴”则相反。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对本国茶叶生产进行“绿箱补贴”,而中国的补贴则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开通各种可能渠道对茶农进行免费培训,指导茶农科学用药,帮助企业从生产的第一步便控制农药残留。

4.建立绿色预警机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毒性大、农药残留程度高的茶叶必将被市场淘汰。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也使得农残指标变化迅速,特别是欧盟等发达国家。中国商务部在绿色预警机制的建立上日益完善,未来应更全面而及时地通报茶叶出口国家绿色壁垒的监控、评估信息,让出口企业在第一时间可进行生产和出口调整,以规避绿色壁垒。

(二)企业方面

1.鼓励有机茶的开发和规模化生产

有机茶的开发生产,是从根本上解决农药超标问题、突破绿色壁垒的良好途径。每年的有机茶市场世界总销量达6000吨左右,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是主要市场。由于其科技含量高,价格高,市场认同度高,目前其生产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潜力巨大。要寻求茶叶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有机茶“公司+基地+茶农”的生产模式,加强产茶区农药的使用管理,引导茶农使用有机肥等环保农药,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

2.加强生产加工过程管理,提高茶叶质量和附加值

企业为成功突破绿色壁垒,需要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农药采购、管理上慎重选择来源,做到对施药时间有记录,掌握茶叶安全间隔期,保证茶叶生产环节安全环保。生产企业也应该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增加科技、人才投入,尽量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提高茶叶出厂时的附加值。这可提高茶叶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

3.努力创建茶叶国际品牌

目前来看,中国茶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非洲等一些欠发达国家和与中国有着相似茶文化的亚洲地区,要扩大中国茶叶的出口市场,需要中国企业在创建茶叶品牌上倾注更多努力。目前中国几乎没有国际公认的品牌茶,中国茶叶出口更多为原材料出口,深加工环节基本被国外大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应在包装、茶产品加工、茶保健品等领域进行创新,从精神、文化和情感上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内涵,规范企业生产制度,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创立国际市场大品牌。

(三)行业协会方面

目前,中国茶叶生产的集约程度较低,散户、私企进行茶叶种植的比重较大。在行业协会的作用下,几个茶叶出口大国在茶叶生产加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如印度的60个茶叶种植场便占了全部茶叶产量的60%;日本的茶叶种植在农协的组织下统一购置农业机械,连防治病虫害、加工等环节也进行了统一,尽管其茶叶种植以农户经营为主,但农协的存在有力地把资源的配置优化了。中国的茶叶协会或商会应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联手茶叶生产知名公司、集团公司或龙头企业进行茶产业战略布局,减少茶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为增强茶叶生产质量、提高茶叶出口经济效益提供推动作用,制定茶叶出口行业标识,向外国客商推荐获得行业标识的出口企业。此外,茶叶协会还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做到生产、销售、市场预警信息的及时沟通,帮助企业在成功突破绿色壁垒的同时扩大茶叶出口。

四、结语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3篇

(一)出口数量少、货值低。多年来,河南茶流通体系不健全,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出口依赖浙江等省转口,这使得河南茶产业在出口数量和货值上不仅难以与安徽、福建等产茶大省抗衡,也落后于江西、湖北等省份。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公布的数据,2014年1~5月,河南茶叶出口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1位,出口货值在全国排名第12位。

(二)品牌创建力度不足。众所周知,信阳毛尖作为河南信阳当地的著名土特产,和西湖龙井一样,是一个地理标志,是证明商标。由于地理商标不是某个机构或者个人刻意宣传的结果,而是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的,所以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大量经营者共用一个品牌,使得大家都缺乏维护商标声誉的积极性,以致很多低质劣质甚至假冒产品出现,严重影响信阳毛尖的声誉。目前,信阳毛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基本局限在河南,在外省乃至国外很难见到信阳毛尖的影子。品牌创建力度不足成为制约河南茶叶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2008年8月1日起欧盟将对残留在茶叶中的农药硫丹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把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同年9月1日,对出口到欧盟的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多项。2011年10月1日起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采取新进境口岸检验措施。2012年12月20日,欧盟法规(2012/1235/EU),调整来自非欧盟国家进口非动物源食品与饲料进境抽查比例,其中涉及我国的茶叶。日本于2009年5月实施的新《食品卫生法》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2013年2月20日起,日本实施新的食品、添加剂等规格标准,对杀虫剂三唑磷的限量由前的0.05ppm/kg修订为0.01ppm/kg,除草剂苄嘧磺隆的限量由前0.02ppm/kg修订为0.01ppm/kg。愈发严苛的检测标准,使得河南出口茶叶被检出不合格率风险大大提高,出口压力倍增。

二、河南茶叶出口贸易对策

(一)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宽出口渠道。河南茶叶出口,要坚持巩固欧洲、开发日本、非洲和北美洲市场的原则,积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一方面要利用多方力量推动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转型,从目前在国际市场影响有限向跨国集团迈进。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型茶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延长产业链,最终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茶叶外贸企业发展,支持茶叶外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茶叶外贸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发展在线外贸等现代外贸方式,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扩大外贸额。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对茶叶外贸企业面向非洲、北美等新兴市场的拓展,以及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认证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二)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茶企赴境外参展,宣传河南茶叶品牌。对企业当年参加重点境外展览会的前若干个标准展位的展位费给予全额或一定比例的补助,将企业参加由省外经贸厅组织举办的境外大型综合展览会发生的运输展品的海运费纳入补助范围,并适当提高对单个企业的年度补助限额。茶叶企业则应在包装、茶产品加工、茶保健品等领域进行创新,从精神、文化和情感上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内涵。要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及河南茶文化,再融入国外文化理念,创新出合适且有效的河南茶文化国外特色宣传,通过茶叶保健功能的宣传来扩大欧美国家的销路。还应该大力宣传河南茶叶的优质、无污染和保健效果,树立河南茶叶的良好国际形象,搞活茶经济、推动茶文化,以茶文化来推动茶消费,提高河南茶叶国内外知名度,创立国际知名品牌。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4篇

(淤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咸宁437100;于湖北省第四地质大队,咸宁437100)

摘要院羊楼洞茶区曾是中俄万里茶马古道的起点,本文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要素禀赋三个方面分析羊楼洞茶区在中俄茶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就新经济格局下羊楼洞茶区存在的优势资源与不足进行探讨,分析中俄茶贸易增长的可行性,及其对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并提出加深中俄合作、提高产品文化含量等提高羊楼洞茶区在中俄砖茶贸易现实地位的措施。

关键词 院羊楼洞;砖茶;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院F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24-03

0 引言

在湖北省赤壁市西南26 公里处的羊楼洞,曾是中欧茶叶贸易“茶马古道”的源头,当年一担担的青砖茶从这里开始,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直至俄罗斯贸易重镇恰克图,并从恰克图将砖茶转销至俄罗斯各地及欧洲各国。这八千里茶路从17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繁荣了两个多世纪,至20 世纪20 年代中期逐渐没落,作为源头的羊楼洞茶区在茶叶贸易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推动了中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前人对羊楼洞茶区的研究大多是对其兴衰过程进行论述,或对其砖茶发展进行阐述,并未有纯粹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本文试图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羊楼洞茶区在中俄茶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

1 羊楼洞茶区在中俄茶贸易中的历史地位

1.1 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上来看,俄国是我国茶叶贸易的主要输入国

百科全书记载,俄国人首次接触砖茶在1638 年,砖茶作为蒙古可汗回赠给俄国沙皇的礼物送到了皇宫,并深受沙皇喜爱。从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起,莫斯科商人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十八世纪清乾隆年间,茶叶贸易异常活跃,到十九世纪中期,中国茶叶垄断世界市场,此时西北外销是茶叶出口的主要部分,1850-1858 年间,俄国对华贸易94.4%是茶叶,恰克图互市贸易的大宗商品也是茶叶。

1871-1890 可谓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中国茶产品除了俄国市场之外,还拥有英、美、澳洲等国市场,但英美市场主要消耗红茶、绿茶,俄国在砖茶出口市场上的地位仍不可动摇。至十九世纪末,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由于质量、价格均处于劣势很快走向了衰败,到二十世纪初英美主体市场地位丧失,澳洲市场完全丧失,所以俄国市场地位更加举足轻重,从表1 中可看出在这一阶段俄国成为中国茶叶的主要市场,销去半数以上的出口茶叶。

1.2 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上看,砖茶是中俄茶贸易的主要品种

中国近代外销茶的品种主要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砖茶及花茶,红茶的主产区分布较广,有宜昌、温州、湖南、宁州、祁门等地;绿茶有屯溪、平水茶区;乌龙茶主要以福建、台湾为主;花茶则以广州、福州为中心;砖茶则产于湖北羊楼洞及九江。其中红茶早期的外销市场主要是英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英国在印度、锡兰两处殖民地种植茶树,导致英国的红茶市场急剧萎缩,后俄国红茶销量上升,成为红茶最大的销售市场。绿茶的主要市场是美国,俄国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较多的进口中国绿茶。砖茶的出口市场较为集中,绝大部分都是外销至俄国,不管是红茶砖、米砖还是青砖,都深受西伯利亚人民的喜爱。从表2 中可以看出主产区为羊楼洞的砖茶在中俄茶贸易中占绝大数量的比重。

1.3 从要素禀赋上来看,羊楼洞拥有砖茶生产出口的比较优势

出口到俄国的茶叶,最初是由晋商从福建等地收购,后因战争、叛乱等原因,从福建订购茶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路途遥远,风险极大。后晋商途经湖北时发现湖北崇阳县、蒲圻羊楼洞一带拥有适宜茶叶生长的环境,便有了开辟新茶源的念头。茶树的栽培需要土壤、降雨、日照等自然条件:羊楼洞茶区年日照率为41%,年平均气温16.9益,年降水量1525mm,这些都是适宜优质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羊楼洞茶区的土壤pH 值、有机物含量、以及丘陵地形也是非常适合茶叶生长的。在砖茶的生产过程中,采茶、筛茶、拣茶、焙茶、压茶都是手工操作,对劳动力要素需求量较大,羊楼洞地区有2-3 万人口,流动人口最高峰时高达5 万,能满足砖茶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加上羊楼洞茶区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运输成本较低,适合茶叶的产、销、运一体化经营。所以,从要素禀赋上来看,羊楼洞茶区在砖茶生产出口过程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存在砖茶生产出口方面比较优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俄国是羊楼洞茶区砖茶贸易主要出口国、而出口俄国的茶叶中砖茶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而羊楼洞的砖茶生产和出口贸易又具备比较优势。所以,近代中俄茶贸易的主角是羊楼洞茶区生产的砖茶,一旦砖茶贸易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中俄茶叶贸易。

2 羊楼洞茶区在中俄茶贸易中的现实意义

羊楼洞茶区在辉煌了两百多年后,迄今已沉寂近百年,青砖茶虽然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目前国际知名度仍有待提高,必须认清羊楼洞茶区目前在中俄茶贸易的现实意义及其拥有的优势和弊端,有针对性地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才能将中俄茶贸易做大做强。

2.1 中俄茶贸易的恢复和增长具有可行性

俄罗斯人至今对中国茶特别是鄂南砖茶都非常感兴趣:2002 年,当年羊楼洞俄商的后裔特意前往羊楼洞寻根问祖,并参观砖茶制作企业;2010 年,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湖北省社科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2011年,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长、俄中友协副主席、远东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儒联副理事长等在羊楼洞进行了三天关于茶贸易和文化旅游课题的调研。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定,两国高层互访增多,贸易不断增长,两国商人也通过各种民间活动促进茶叶贸易的恢复。砖茶重新进入俄国市场、重现“茶叶之路”的繁华、扩大中俄茶叶贸易是有较大的可行性的。

2.2 羊楼洞茶区在茶贸易中存在的优势及弊端

羊楼洞砖茶除了具备优越的生态环境,其产品质量也在不断完善,本世纪初赤壁市所有茶园禁止使用有毒农药和残效长的化肥,全市0.4 万公顷茶园整体通过省农业厅的产地无公害产品认证、7 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赵李桥茶厂、羊楼洞果茶公司、羊楼洞松峰茶业等七家茶企业通过QS 准入,赵李桥茶厂还通过了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06 年获得国家商务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牌匾,成为全国茶厂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羊楼洞茶区的软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在茶贸易中可获得更大的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羊楼洞砖茶对俄贸易在20 世纪初逐渐受阻之后,主要走的是边销,再加上全国多处砖茶厂的出现,特别是云南普洱、湖南安化黑茶等同类茶品种的快速崛起,让羊楼洞砖茶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另外,羊楼洞砖茶周边产品开发程度较低,如茶文化、茶旅游等项目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品牌宣传也较为薄弱,所以羊楼洞茶区砖茶对外贸易的恢复和扩大仍需政府和企业下大力气。

2.3 发展中俄茶贸易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与境外经济体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面对当前更为严峻的世界经济格局,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应进一步加深,以共同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俄罗斯正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35 个合作区之一,本文将与这些合作区进一步就贸易、投资等领域展开合作交流。中俄茶贸易作为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比较优势的经济合作项目,在新的经贸合作中也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中俄茶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将互助互补、相互带动。

3 提高羊楼洞茶区在中俄茶贸易现实地位的建议

3.1 加深中俄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中俄砖茶贸易增长近些年来,中俄两国不仅高层领导往来密切,民间合作也不断增加。中俄两国的深层次交往不仅促进了两国经贸的相互往来,也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这对于羊楼洞砖茶而言,不失为宣传砖茶文化、提高品牌知名度、促进贸易增长的一个好机会。比如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中,不仅中方有近50 万人直接参加了中国“俄罗斯年”,俄罗斯的“中国年”也取得圆满成功,双方共举办数百项活动,数万俄罗斯人来华访问或参加活动。羊楼洞茶区作为中俄万里茶路的起点,必将吸引俄罗斯人的注意,促进羊楼洞砖茶贸易的增长。

3.2 提高羊楼洞砖茶产品文化含量,展示其历史底蕴

羊楼洞砖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羊楼洞茶区的历史兴衰反映了近代中俄在投资、贸易、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合作及发展过程,羊楼洞古镇古街更是代表了那一历史时代的建筑风貌和文化风俗。赋予羊楼洞砖茶丰富的文化含量,对于提高羊楼洞砖茶品牌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引起俄罗斯人民对产品的认可和共鸣,起着独到的作用和意义,这对于羊楼洞砖茶在俄罗斯恢复和扩大市场也有积极作影响。

3.3 增强商品品质,适应新时代国内外市场需求

商品品质不仅包括其内在的成分、含量、功效,也包括外在的形状、色泽、包装。羊楼洞砖茶就其内在品质而言已走在同类产品的前列,其有效成分(浸出物)更是超过国家标准。但其外在品质还可进一步提高,比如外表的光滑度、表层的细腻感、外包装的美感等,据笔者市场调研发现羊楼洞茶区砖茶包装较为粗糙,虽然是保留了传统的黄色土纸包装,但是其包装的保护性能、装潢性能、宣传性能都明显不足,必须要将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眼球,也能更好地和国际包装要求接轨,才能促进砖茶贸易的发展。

4 结论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5篇

近几年来,相对于其他农牧产品出口来说,茶叶的出口表现一直非常活跃。数据显示,全球的茶叶产量和消费量都在逐年提升。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过去十年间,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和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全球茶叶产量以年均4.08%的速度增长,茶叶消费年均增长速度则达到3.81%。在全球消费市场方面,需求量也在大幅提升。20世纪末,全球茶叶消费总量在295万吨左右,而目前的全球消费量高达364万吨左右。除去我国消费市场之外,印度、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对茶叶的需求量也在逐年迅速提升。巨大的茶叶需求量,对我国茶叶贸易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海关数据显示,我国茶叶贸易出口量近几年稳步提升,去年的市场表现更为不俗,实现了量价双增长,全年茶叶出口32.5万吨,金额约13.8亿美元,平均单价4252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了7.8%、8.6%和0.7%。尽管以上数据看似喜人,但站在世界茶叶市场的供需角度上与其他产茶国相比,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优势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茶叶出口产品结构单调。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出口量还是出口额上,我国绿茶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且出口数量与占比仍在扩展。去年,我国绿茶出口量27.2万吨,占茶叶出口总量的83.7%;而红茶的出口量仅仅才为2.8万吨,占茶叶出口总量的8.7%;乌龙茶出口量1.5万吨,占出口总数的4.7%;花茶和普洱茶的出口量相当少,分别占出口总数的1.9%和1.0%。肯尼亚、斯里兰卡和越南等产茶国,近些年来红茶大幅增长,对我国红茶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乌龙茶、普洱茶曾是我国传统的主要出口茶品,但近年来,受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出口份额呈持续下降的态势。1.2我国茶叶出口主销国购买力相对低下。我国茶叶出口的国家和其他产茶国、主要的出口国有不合拍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的茶叶主要出口非洲和远东地区,这些主销国社会财富水平较低,购买力相对低下,出口茶叶的质量和价格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即不能放弃长期占据的已有市场,又无法获取更高的利润值,这样的现状给我国茶企的贸易出口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同时,针对世界主要茶叶销售国家,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在总出口量中占比较小。以欧盟为例,欧盟国家主要消费的是红茶,而红茶的主要来源却是肯尼亚,这不仅是因为肯尼亚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自然环境,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茶企都由欧盟投资建设(如立顿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茶叶在欧盟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近些年来很难有大的突破。1.3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在现代国际贸易竞争中,依靠物美价廉等低层次的竞争方式已经很难有所建树。我国茶企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和茶叶外在包装的重要性。虽然我国茶叶历史悠久,六大茶系代表茶品也很多,但始终没有一个被国际市场所广为认可的世界性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缺失势必造成茶品利润附加值低下,这给我国茶企的生存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带来挑战。1.4营销主体分散、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但在我国茶叶贸易出动中,营销主体依然是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企业。在贸易过程中各自为阵,甚至有为占据市场而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出现。在残酷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上述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真正占据高效益的市场份额。此外,作为出口型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是能准确及时地获取市场调研信息。但国内多数茶企受到自身规模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捕捉到国际市场上最新的市场动态,对企业的市场开拓会产生不利影响。

2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特征分析

目前,全世界直接进口茶叶的国家有100多个,茶叶消费群体达到20多亿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茶叶消费总量一直处于稳定增加的状态,人均年消费茶叶在0.5千克左右。但受历史文化消费饮食习惯的影响,各国消费茶叶的的需求弹性差异很大。作为茶叶主要出口国,对各国不同的需求特征,应该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的市场投放不同的茶品,加大相关茶品的针对性宣传。20世纪70年代,世界茶叶进口主要为英、美两大国家,目前,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国有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美国和埃及,中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摩洛哥、日本、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受到各国经济水平和饮食文化等因素影响,茶叶进口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下面就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茶叶需求特性做简单分析。2.1俄罗斯茶叶进口状况。俄罗斯的饮茶历史有400多年,16世纪中叶,中国茶传入俄罗斯。到了19世纪,茶叶已经在整个俄罗斯流行起来,19世纪末,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茶叶最大的进口国,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75%被卖到俄罗斯。但因为种种历史因素,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量一度大幅衰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口国也当属俄罗斯,但俄罗斯本国的茶叶生产量只能达到消费总量1%左右,其余消费的茶叶基本依赖进口。目前,俄罗斯的茶叶,主要从斯里兰卡、印度、印尼、中国、肯尼亚、越南等国家进口。俄罗斯人爱喝红茶,所以进口的90%是红茶,但也有少部分人喜欢绿茶,大约有l/3的人偶尔会尝尝其他茶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家的红茶质量明显优于我国,所以我国的红茶在俄罗斯进口市场上的份额并不高,而且多以低质低价的产品出现,声誉远低于斯里兰卡和印度的茶叶。虽然绿茶份额有所提高,但仍然也只是针对的少部分消费人群。2.2日本茶叶进口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是茶叶出口国,60年代以后,因茶叶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国内茶叶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从而成为茶叶进口国。日本的绿茶消费量很高,80%-85%的茶叶由本国生产,进口茶叶只是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中国和斯里兰卡是日本茶叶的主要供货方。日本是我国茶叶的第2大出口国,也是我国绿茶和乌龙茶的主要出口国家。中国茶叶在日本茶叶市场份额,曾一度达70%。但我国的茶叶出口到日本后,主要是当做原料,用于制作茶饮料,因此价格相对较低。近年来,日本人喝茶方式越来越趋多样性,传统茶品消费逐年减少,但是以绿茶为原料生产的茶饮料,却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2.3美国茶叶进口状况。美国也是从我国进口茶叶的主要国家之一,而且还是中国红茶出口的主要市场。美国没有茶叶种植企业,却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速溶类茶品的生产国和销售国,主要供应商分别为阿根廷、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美国是没有绿茶的,所以一直喝红茶,之后随着商品国际化流通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发生了改变。近些年来,在茶叶行业组织和各大出口企业的帮扶和拓展下,我国向美国出口茶叶的规模,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状态。与此同时,美国消费人群对茶叶消费品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红茶进口数量逐年减少,而特种茶和绿茶的进口量有所增加,尤其是绿茶,近些年的进口量在大幅增长。2.4欧盟茶叶进口状况。一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绿茶出口量就非常巨大,主要销往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波兰,虽然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对中国绿茶进口量有所减少,但仍占欧盟近2/3的市场。英国已经脱欧,但在之前,英国在欧盟国家内绝对是最大的茶叶进口国,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茶叶进口国。英国并不是产茶国,所需茶叶全部依赖于进口。英国进口的茶叶,大多是用来当做原料的散装茶,经过合理拼配、后期加工和分装后,重新进入市场。如著名的红茶品牌立顿、唐宁等。英国绿茶进口主要来自中国,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对英国出口的茶品比例分别为:红茶46%、绿茶47%、特种茶7%。

3中国茶叶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策略探讨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叶的生产大国,但与其他产茶国相比,无论在生产和精细加工上,还是在对外国际贸易上的优势都并不明显。另外,中国出口茶叶依然是以低价原料茶为主,经济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全球茶叶市场呈不断增长趋势,只要不断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的茶叶出口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为。笔者认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希望能对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有所帮助。3.1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从前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茶叶要想获得更大的世界市场,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种植、分散加工,各立山头、单打独斗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有关部门,加大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全方位引导茶叶种植、生产和营销;鼓励茶农投入科研创新成本,对传统生产销售模式进行高技术性的结构调整;增加生产加工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网络系统,为茶叶扩大出口提供政策、趋势的最新动态,帮助茶企开拓国际市场。此外,知名茶叶品牌的匮乏,也让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表现不足。品牌是茶叶的标识性体现,也是产品和企业的重要文化载体,更是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利器。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的逐渐渗透,中国茶文化也被广泛认同和借鉴。将传统文化和品牌建设进行有效的结合,再加上现代文化传播途径,我国的茶叶品牌建设将大有可为。3.2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营造良好出口环境。在我国的商业案例中,不乏因无序竞争给商品出口秩序带来打击的先例。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引导,提高法制宣传,正确处理茶叶产业中的矛盾,协调产业中各方利益,为出口型企业的出口创汇保驾护航。同时,监管部门还要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低价竞争等不良市场行为,大力扶持优秀茶企,努力培育茶叶新品,进一步扩充茶叶出口类型。此外,茶叶行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借助行律行规对会员企业加以约束,增强会员企业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普遍提升国内茶叶质量,为我国的茶叶出口夯实产品质量基础。3.3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完善产品质量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己经不能适应茶叶贸易出口的需要,政府应对已有的法律法规不断加以修改调整,维护国内外市场秩序,保障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现有的一些行业标准,与现行国际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与国际通行惯例和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这更加重了在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的阻力。因此无论是在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还是在储运和检疫等方面,都应该和国际标准及时对接。

4结语

茶叶作为一种传统健康的无酒精饮料,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消费理念不断被更新,新的消费趋势逐渐形成,茶叶产品质量体系、品质体系和价格体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传统的营销方式和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开拓。面对着新常态下的贸易出口形式和供需形式,中国茶企只有不断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改变根深蒂固的陈旧营销理念,积极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谷悦.茶叶企业“触电”之殇:信任是最大难题[J].中国食品,2015(20):92-93.

[2]耿琦.基于品牌发展模式的中国茶叶品牌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陈飞.中国茶叶品牌塑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4.

[4]郑永球.论茶的品牌文化与产销实践[J].广东茶叶,2000(4):43-47.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茶叶经济贸易;影响及对策

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全新国际商务模式,与传统贸易渠道不同,电子商务以新媒体技术为信息交流工具协议交换商品或服务,交易过程及货物配给完全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交易双方不需要面对面沟通。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外贸行业在世界市场中规模庞大但产值较低,主要以提供劳动导向型的加工产品或特色原料出口为主,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触水平较低,随着东南亚国家更为低廉的劳动力及原料提供,传统外贸企业受到了较大冲击。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外贸出口提供了多样化思路,国内以阿里巴巴集团为首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上支付模式建立,为电子商务的普及奠定了必要技术支持和舆论基础,茶叶产品与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结合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已有销售渠道。作为世界第一大茶叶产地,我国茶文化内涵丰富,不同种类茶叶的文化内涵及养生功效吸引着海内外消费者,跨境电商可以有效地将我国的茶叶产品推广并销售到世界上几乎任何地方,对于茶叶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1茶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茶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生活,人们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使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全球经济发展开始出现融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克服了传统贸易的空间限制,企业使用网络搭建涵盖海内外市场的商业平台,统一整合产品宣传资料,帮助有需要的经销商及消费者直接获取商品信息并实现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的全球性特点使信息借助新媒体得到最大程度传播,极大降低了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令企业宣传效率不断提升。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获取所需产品信息,对满意的产品直接付款交易,线上支付软件功能及安全性的不断完善,为互联网线上快捷交易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持,以现代化物流体系反映出跨境电子商务的快捷性。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经济影响力逐年上升。茶叶与咖啡、可可被称作世界三大饮料,拥有广泛的受众和庞大的贸易需求,受茶树种植的地理条件限制,适宜种植茶树的地区非常有限,以欧美为首的茶叶消费大国并没有本土茶叶。茶叶企业跨境电子商务概念的出现可以帮助企业通过信息工具,将传统茶产品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展示出来,经销商和消费者可以方便了解不同品种茶叶的保健功效、生产过程以及加工环境,消除国际茶业市场对“中国茶”质量安全的疑虑。简化传统贸易中买卖双方会晤、商榷、谈判等繁琐的贸易过程,降低外贸企业中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企业可以通过宣传资料精编及修改完善,轻松完成信息的传递工作,使国际贸易不断便利化。

1.2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对茶叶经济贸易的影响

随着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茶叶经济发展重心开始由国内市场向外转移,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进出口贸易模式。茶叶产品线上交易的整体过程极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例如:企业间跨国商洽的人力成本及交通费用、驻外机构开拓市场的宣传费用等,很大程度降低了茶叶在运输储备中的损耗。茶叶出口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构建有助于经营者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模式,减少储备型库存,通过对线上交易信息数据整合归纳,拉大企业利润空间。传统茶叶进出口贸易中,生产企业与客户关系建立主要依赖中间商搭建的展销会平台,中间商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无法保障双方利益,电子商务的普及使性价比高的互联网平台代替中间商环节,出口企业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在交易方式上,第三方支付保障平台的出现使电子金融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线上付款下单,预付资金受第三方平台监管,确保企业发货、物流运送、客户最后确定收货后完成打款交易。跨国电子商务的商品交付依赖国际物流展开,成本结构中产品研发和信息技术投入不断增长,信息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出口企业管理模式得到全面优化。

2茶叶跨境电商务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2.1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下茶叶经济贸易存在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及运营经验限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下茶叶经济贸易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跨境电商相关人才的匮乏。自阿里巴巴创办“淘宝网”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多数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巨大“流量”并有效转化为经济收益。然而,与国内电子商务模式不同,跨境电商发展中涉及的国际商务知识及平台选择具有一定专业性,长期以来,我国茶叶产业人才培养着重于专业知识与茶文化内涵,企业运营人员无法满足跨境电子商务需求,兼具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涉外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其次,跨境电商的物流问题。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是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选择产品完成支付,企业将货物由物流运输渠道送出,消费者确认无误进行签收,线上交易的完成主要依赖物流体系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涉及国际物流,在我国不同区域间水平不均,茶叶作为食品在跨国运输的海关检疫检查中难度较大,导致当前茶叶产品国际物流成本高且耗时长。最后,茶叶出口企业互联网营销能力较低。现阶段,国际电商平台众多且入驻门槛低,消费者面临多样化选择,企业需要通过有效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关注促成消费,但由于企业对互联网营销及信息技术的认识、投入水平限制,大量中小型茶企无法最大化发挥平台宣传效果。

2.2现阶段茶叶经济贸易发展对策

茶叶出口企业为适应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推动我国茶叶经济贸易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已有生产管理模式完善自身,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打破固有思维限制积极建立企业内部培训体系,为业务人员提供跨境电子商务学习机会,培养员工的跨文化意识和商务英语水平。加强企业与学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尽可能使员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下消费者核心诉求,帮助企业完成海外平台选择和相关手续办理。在国际物流运输上,不断调整现有物流提示,逐步适应小规模的零散货物运送,对主要茶叶产地的企业订单集中处理,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及运送效率。与国际成熟物流企业合作,以产品质量确保海关通关效率,地方政府应当通过引导性法规制定确保产品出口的有序进行,在保障海关检疫秩序的同时完善企业物流。在网络营销能力上,加大企业在信息技术软硬件升级和网络营销投入,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确保用户体验的流畅性,采用与产品特性相适应的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关注,并通过买赠、促销等手段促成消费。充分发掘我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和茶叶产品特性,增强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收获一次海外文化体验。

3结束语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技术保障,世界经济联系的密切使茶叶海外贸易受到广泛关注,跨境电子商务出现转变传统进出口贸易投资大、门槛高局面,增加了中小茶叶出口企业参与度。茶叶企业应当认识到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局限以及应对策略,加大茶叶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在确保从业者专业水平不变的同时增加跨文化意识及商务英语学习,通过与海外成熟物流企业交流合作,提高国际物流运送水平并采取必要的网络营销手段,逐步增加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能力。已有研究表明,跨境茶叶网络购物的出现和普及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明确跨境电子商务对茶叶贸易的影响及相应对策可以更好实现我国外贸行业可持续发展,为茶叶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勇,肖惠.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厦门发展对台跨境电子商务分析及路径探讨[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6,(06):60-64.

[2]王冠凤.贸易便利化机制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研究———基于平台经济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4,(03):38-42.

[3]贺正楚,黄颖琪,吴艳,潘红玉.跨境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优势及措施———兼以湖南为例而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15-121.

[4]郑亚娜,邹文涛,张继军.关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基于影响因素、模式及与贸易增长互动关系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6,(24):77-82+84.

[5]冯志豪,蔡筱霞.跨境电子商务对宁波商圈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6,(22):87-88+90.

[6]李南希,杨立钒.生鲜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基于中国出口业务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6,(20):87-90.

[7]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石良平,汤蕴懿.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政府监管问题研究———以小额跨境网购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4,(09):3-18.

[8]朱妮娜,吴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潜力及趋势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5,(12):134-137.

[9]武玥,王铸东,杨晓璇.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3):63-65.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

一、模型建立的背景

茶叶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茶叶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不仅事关中国茶业的发展,也关系到茶农收入的提高和茶区新农村建设。在中国茶叶的出口市场中,欧盟和日本是我国茶叶主要出口地。但近年来,我国出口到欧盟和日本市场的茶叶遇到了以农药残限量标准(MRL)为代表的绿色贸易壁垒的严峻挑战。据海关统计数据表明,自2000年7月欧盟实施新的茶叶农残检验标准以来,我国对欧盟茶叶出口以及对欧盟市场占有率双重下降。同时,日本作为中国茶叶出口的第二大市场,自2001年以来,日本亦不断提高茶叶的农药残留标准,同样导致中国对日本茶叶出口量以及日本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因此研究欧盟及日本农药检验标准对于中国茶出口行业的影响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国际贸易的典型案例。

二、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选择

我们此次研究中运用的引力模型包含了传统引力模型中关于经济规模因素(一般指国内生产总值),将传统模型中的贸易成本因素具体两国之间的相对距离;而特定解释变量我们选择茶叶出口的农药检验种类以及我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用以观察贸易双方经济总量、相对距离、贸易国外进口产品的标准设定以及我国农产品无公害标准的建立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此次计量模型研究中,我们选择贸易进口国分别为:英国、德国、荷兰和日本。我们选择的数据为1998年到2008年的年度数据,时间跨度为为11年。我们应用的引力模型如下:

引力模型中具体变量的含义如下所示:ln(Tradei,j):贸易出口国i对于贸易进口国j茶叶出口量,其中i表示中国;j表示茶叶进口国;ln(CDGPi):(贸易出口国)i的国民生产总量的对数,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假设:出口国的经济总量越大,贸易出口额越大;ln(LDGPj):(贸易进口国)j的国民生产总量的对数,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假设:进口国的经济总量越大,贸易出口额越大;ln(Di,j):贸易国家双方之间的地理距离的对数,反映运输成本。假设:两个经济体相隔距离越远,运输成本就越高,贸易出口额也就越小;ln(Vari,j):农药检验种类的对数。假设:农药检验种类越多,对于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严格,贸易出口额越小;Standard:中国是否制定和执行茶叶检验的无公害标准,当执行时,取1。中国于2001年10月开始执行茶叶无公害生产标准,假设标准在次年发生作用,所以1998-2001年,Standard为0,2002-2008年Standard为1。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整个模型在Stata计量软件中生成。数据为时间序列与截面的的混合数据,即panel data。时间间隔为1年,时间跨度为11年(1998--2008),每个时间截面上有四个不同的国家,分别为日本、英国、德国和荷兰。因此模型为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运行良好,选取的所有变解释变量与独立变量得关系都很显著,结果与预期估计相吻合。下面我们分析每一个解释变量与独立变量之间的关系:

(1)欧盟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荷兰)以及日本的茶叶农药检验种类对中国的茶叶出口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的影响(t值=-3.69)。标准越严格(农药检验种类越多),中国茶叶出口越困难,双边贸易总额越小。从表中也可以看出P值为0,系数为-0.2083034,该解释变量对于独立变量的解释力非常强。

(2)贸易出口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贸易出口国的出口量有显著的正相关的影响(t值=2.94)。出口国收入水平越高,其生产能力越强,就有更强的供给能力,双边贸易总额越大。

(3)贸易进口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对贸易出口国的出口量有显著的正相关的影响(t值=13.95)。进口国的收入水平越高,导致进口国的消费者更多的购买所有产品,当然也包括来自贸易进口国(中国)的茶叶。

(4)贸易双方的地理距离对贸易出口国的出口量有显著地负相关的影响(t值=-12.14)。因为贸易双方的地理距离衡量的是出口产品的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越高,贸易的盈利性越小,双边贸易总额越小。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茶叶;出口;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10002

1 引言

浙江是一个经济外向型省份,外贸依存度较高;而茶叶作为浙江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其出口的持续发展也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浙江茶叶出口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以2008年为例,浙江省茶叶出口量和金额分别为16.7万吨和3.64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占当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总金额的56%和53%。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浙江茶叶出口也面临挑战,以2009年为例,1-2月份浙江省累计出口茶叶2.4万吨,比08年同期下降7.8%,金额5121.2万美元,增长2.4%,比08年全年增长率低13.1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同期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54.2%。其中,2月份浙江省出口茶叶2207.8万美元,增加14.5%,但是较1月份环比下降24.2%。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浙江茶叶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因此研究茶叶出口环境,提升茶叶出口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多数集中于一般性的描述,实证研究不多,为此本文拟通过构建、扩展浙江对日茶叶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模型中各自变量和浙江与日本之间茶叶贸易流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而判断各自变量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程度,由此分析浙江对日本茶叶贸易的应对之策。

2 浙江对日本茶叶贸易概述

由图1可以看出,2008年上半年浙江茶叶主要出口市场为非洲的摩洛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共计9323万美元,占同期浙江茶叶出口总金额的47.65%,其中日本市场约占4%,位列第三。可见目前日本仍然是浙江主要的茶叶贸易伙伴国家。另外由表2可知,自2003年至2008年浙江对日出口茶叶的数量和金额均有大幅下降,出口数量由2004年的18000吨下降为2008年的6400吨,出口金额由2004年的3810万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405万美元。由此可见,浙江对日茶叶出口有所放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日本近年来实施的苛刻的技术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浙江对日茶叶出口。

3 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的建立

(1)引力模型概述。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为研究贸易流量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起源于牛顿力学中的“引力法则”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与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Poyhonen(1963),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这就是贸易引力模型理论。

贸易引力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对数形式):

ln(Tij) =a+a1ln(GDPi)+a2ln(GDPi)+ a3ln(GDPj)+a4ln(Dij)……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2)浙江对日茶叶出口模型构建。

本文在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虚拟变量即技术壁垒,并且构建了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引力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ln(Tij)=C+a1lnGi+ a2lnGj+a3lnE+ + D+Uij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Gi是国家i的GDP;Gj是国家j的GDP;D是虚拟变量,表示技术壁垒对浙江对日本出口茶叶的影响,当年没有影响取值“0”,有影响且根据影响程度分别取值“1、2、3……”;E是浙江茶叶对日出口价格;C、a1、a2、a3为回归系数;Uij为标准随机误差。

(3)变量说明(模型待检验假设)。

变量含义预期符号

Gi反映了出口国的出口供给能力,在本文中指浙江茶叶生产总值,表示生产总量越大,潜在的出口能力越大,进而双边的贸易流量也越大。+

Gj反映了进口国的进口能力,在本文中指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生产总值越大,潜在的进口能力越大,进而双边的贸易流量也越大。+

E表示出口价格,用来检验出口价格高低对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待定

D用来检验技术壁垒对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

(4)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日本作为考察对象,以2003年至2008年作为样本跨越区间,2003年至2008年日本以美元计价的GDP数据来自省略,浙江与日本之间的地理距离用杭州至日本的直线距离近似代替,数据来自省略

。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来自杭州海关统计数据。

4 模型分析

(1)模型回归。

利用收集到的2003年至2008年浙江与日本的各项所需统计数据,通过计量软件eviews5.0软件对模型做最小二乘估计,得出表1的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中每个变量的系数符号都与预期相同;F值统计值较大,说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成立的;决定系数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均接近于1,表明回归直线有较高的拟合度;德宾―沃森统计值DW约等于2,表明不存在自相关性;但并不是每个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需要剔除次要变量,对方程进行重新回归,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中每个变量的系数符号都与预期相同;F值统计值较大,说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成立的;决定系数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均接近于1,表明回归直线有较高的拟合度;德宾―沃森统计值DW表明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性;而且每个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回归后的方程为:

ln(Tij)=-2.091574+3.92E-05lnGj+1.235386lnE-0.624784D

(2)模型分析。

①从增减变量角度分析。

首先T值显示虚拟变量检验显著,说明增加的技术壁垒这一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在本模型中效果显著,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以美、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技术标准,对浙江茶叶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以2006年正式实施的日本《肯定列表》法案为例,其对2006、2007、2008各年浙江对日茶叶出口均可避免地造成了影响,因此可见实际中技术壁垒确实对茶叶出口起到了阻碍作用,并且影响显著。通过第一次的回归分析得出,茶叶生产总值这一变量的T值很小,即表明其对茶叶出口的影响较小。

②从各变量系数符号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进口国日本的GDP与浙江茶叶出口成正相关,而技术壁垒与浙江茶叶出口成负相关,两变量符号均与预期符号一致。另外经由回归检验得出出口价格这一变量的符号为正,说明出口价格与出口量成正相关,对于这一结果,本人认为有一些偶然因素使然,08年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等世界茶叶主产国和地区发生干旱从而导致茶叶大幅减产,浙江茶叶出口价格为此也水涨船高。

③模型的不足之处。

从回归结果看,杜宾值为3.092466,该值介于2和4之间,说明该回归方程可能存在一定的自相性,这也就意味着该回归方程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变量,这将有待今后此类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检验。

5 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贸易对策研究

(1)出口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日本标准,及时调整生产。根据模型分析,技术壁垒确实对浙江对日茶叶出口造成了阻碍影响,因此一方面要仔细研究如《肯定列表制度》等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农药限量的设定水平对农药的使用进行取舍选择。另一方面要强化国内农药使用管理,如积极实施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做好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农做好病虫测报工作,掌握用药的合理时期,同时喷药后也要经过规定的安全间隔期方能采摘,从而使农药可以自然降解。

(2)政府部门应完善制度、法规,引导茶叶科学生产。如完善与世界标准接轨的国内茶叶标准、完善替代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建立完善质量可追溯制度、实施实施茶叶质量例行检测制度,对茶叶质量进行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等。

(3)加强品牌建设。借鉴国外品牌茶商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强对茶叶精加工研究的投入,注重推广和维护浙江现有知名茶叶品牌;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茶文化,增强国际市场对浙江茶叶产品的认同和认知,使浙江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成长为国际品牌。

6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引力模型来论证影响浙江对日茶叶出口的各要素,并由此判断浙江对日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目前模型的构建还不完善,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全面,有待今后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2]顾国达,等.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3]曾国平,申海成.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茶叶贸易;绿色贸易壁垒;法律策略

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及出口大国,茶叶生产及出口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及减轻国内积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在全球茶叶贸易活动中,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因严重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使得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受到极大阻碍[1]。为有效保障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对绿色贸易壁垒及相应的法律策略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

1.1概念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在国际性贸易活动中,各国家基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等名义,制定的一系列严苛的环境要求对产品进口予以限制。通常依照形式将绿色贸易壁垒分为绿色标准、绿色包装、绿色关税、绿色环境标准等。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以致于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在国际社会中,制定诸多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有些属于绿色保护措施,有的则会形成绿色贸易壁垒。如果国家所制定出的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健康和生态和谐则属于绿色保护性措施;如以环境措施构建门槛,限制乃至禁止国外产品进入,保护自身贸易就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

1.2特点

和一般贸易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有其自身特点,具体表现在:

(1)内容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包装、产品品质及标准、法律政策等方面。从产品层面看,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半制成品及成品等产品。因绿色贸易壁垒有着较为广泛技术及适用范围,所以其复杂度明显大于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另外,绿色贸易壁垒很容易导致连锁性反应,往往会从一国影响到多国[2]。

(2)形式合法及名义合理,在WTO环境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国家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公正、合理,同时不会限制国际贸易的环保措施,这就使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具有合法性。但在实际贸易活动中,部分国家已环保为借口对本国内的产品及市场进行保护,在某种情况下绿色保护和绿色贸易壁垒在动机上存在一定的交叉性,难以辨认。

(3)不公正及歧视性,有些进口国家往往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利益,对于不同国家产品实施相同市场准入机制。因这类规定复杂而又多变化,且往往具有双重标准,导致国外产品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一旦出口产品未达到对方标准要求,该类技术性标准就可能阻碍产品的出口,进而构成贸易壁垒。通常贸易双方基于绿色标准的差异就是绿色贸易壁垒之实质。而此种差异在提升本国产品质量同时,也损害参与贸易活动另外一方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贸易发展。

2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为了协助我国茶叶行业有效应对欧美等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为有提升出口茶叶的品质及绿色性,我国农产品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出口茶叶质量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就茶叶出口质量标准要求、种植规范及质量监管体系等专业知识对茶叶种植、生产及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讲解,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有效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在政府、茶叶出口协会及企业一同努力下,我国茶叶的整体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促进了高端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茶叶出口市场也日益多元化。

2.2消极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质量提高,茶叶出口得到发展,但是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消极影响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茶叶出口量减少。在欧盟实施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以来,及茶叶进口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及绿色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这直接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量大幅降低。

(2)增加出口成本。茶叶的生产、包装、销售等环境均纳入到绿色贸易壁垒中。欧美等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明确要求在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及销售等环节中要充分体现环境科学性,进而构建无污染、无公害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3]。这就使得我国茶叶出口企业为达到进口国所提出的严苛环境要求,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强化质量检验、认证等环保相关工作,有效调整产品包装出口标签。而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企业成本大幅增加,而内在环境成本也相应提升,进而造成茶叶出口总成本增加。

(3)减少市场占有份额。当前,我国是茶叶种植品种最为齐全的一个国家,具有丰富、多样化茶叶资源。据统计,2012年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降至20%以下。伴随茶叶出口配额许可管理取消及茶叶经营权的逐步开放,更多茶叶企业进行出口贸易,但是茶叶出口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中,不利于茶叶出口的有序发展[4]。

3应对茶叶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

为有效应对茶叶进口国家设置的茶叶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法律策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定并完善茶叶质量标准

政府管理部门和茶叶社团等应在全面分析茶叶相关国际标准基础之上,完善制定能够和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进而为我国茶叶生产、出口贸易给予重要的法律支持。另外,要特别重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应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法典(CAC)相关规定及标准严格管控。为使茶叶种植户和茶叶生产出口企业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且满足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绿色优质茶叶,就需要制定出高质量技术标准,以提升整个茶叶产业的档次及品质。在制定标准过程中,需要茶叶生产企业、出口企业、科研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一同参与。

3.2建立健全茶叶监管及认证机制

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茶叶质量的检测,有效落实从种植、加工到消费饮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同时还应在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茶叶生产企业、茶叶流通管理部门及茶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强化合作,发挥自身的功能效用,有效服务于茶叶种植农户及茶叶生产、出口贸易企业。同时,为实现茶叶出口的顺利通畅,政府部门应不断强化绿色环境相关的认证工作。另外,为强化出口茶叶质检力度,质检部门应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不断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质检设备及仪器;二是重视并强化茶叶种植、生产等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并组织茶叶商会、政府农业、质检及商务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对茶叶质检人员开展技术理论和技能培训,以强化茶叶质检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建立统一化管理机构,对茶叶生产及销售等行业实施全面性、专业性管理,认真履行茶叶质检及监督等职能。

3.3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随着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为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降低对环境生态有破坏的废弃物产出率,使废弃物逐步资源化、无害化,以强化我国茶叶等农产品出口能力,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在茶叶出口贸易中,绿色包装制度的落实有助于减小进口产品带来的环境影响力,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绿色包装制度是合法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我国茶叶产品出口。现阶段,我国虽制定诸多标签和产品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所以,要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及成果经验,为出口茶叶设置特有的绿色标签,同时在积极推广基础上,使绿色包装和标签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的认可。这些措施不但可保障我国茶叶良好出口,还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3.4充分应用好WTO相关原则

作为WTO重要的成员国,应充分应用好WTO相关规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各WTO成员实施的合格审核程序、技术标准及有关法规等壁垒措施进行及时性评议,同时还应提出有关建议。另外,在WTO有关协议中,为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某些特殊优惠、贸易争端协调解决机制等,可充分应用这些机制,对违反WTO相关规定的绿色壁垒进行申诉。为我国茶叶出口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并积极强化政府部门的对茶叶出口企业引导,以有效维护茶叶种植农户和茶叶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

3.5实行回避式跨越

当前,大多数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目的就是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维护本国相同产业利益,往往会对国外企业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对国内企业则相对宽松。基于此,国内企业可充分利用好本土茶叶资源丰富优势,吸引国外企业合作经营,并结合相关税收政策制定法律制度,实现企业本土化生产经营,进而跨越进口国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另外,国内茶叶种植、生产及出口贸易企业应学习和借鉴优秀出口企业的经验,和进口国开展合资经营,通过其先进技术、质量标准及营销渠道,有效回避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叶的顺利出口,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发展。

4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茶叶市场逐步扩大,不仅为我国茶叶贸易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还面临新的贸易壁垒。为拓展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应在认清自身不足基础上,完善茶叶质量管理、出口贸易等制度,确保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妮.茶叶贸易中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4,23(6):144-146

[2]朱茂利.浅析中日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J].市场研究.2014,11(7):201-202

[3]王金南,夏友富等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65-68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英语教学;茶叶企业;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茶树种植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一大茶叶产地,茶叶饮品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民间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说。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前景广阔,其中传统茶叶产品出口主要以原材料居多,产品技术含量低且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均价,多数产品无法达到欧美国家的技术安全标准,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我国十三五规划将大学生就业创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构想,使高校创业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茶艺专业作为有针对性的实用专业,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极强,高校就业创业培训开展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和方向指引,将理论教育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茶艺专业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以更加积极的跨文化交流态度为实现出口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及深入文化交流提供可能,提高世界市场对“中国茶”的固有认识,为世界范围内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窗口,为茶叶产业带来全新生命力。

1茶叶产业中大学生创业

1.1当前茶叶产业大学生创业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茶叶产业发展趋势向好,面对日趋饱和的传统茶叶市场,茶叶企业开始积极拓展全新销售渠道及海外市场。茶叶产品与普通的消费品不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海外著名的茶文化包括: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很强文化优势。不同于常规经济作物,茶树的种植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开展进行的,茶叶贸易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受“儒释道”三家文化影响,在饮茶过程中出现的礼仪道德以及周边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这一文化内涵和西方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具有一定互补性。现阶段,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多在欧洲、北美以及东南亚地区,受地域文化及民族风俗影响与我国传统茶文化有着一定差异,贸易过程主要依靠英语交流,国内产品的推广需要借助深层次跨文化沟通。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为茶叶进口国提供了更多选择,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提高完善产品准入规则,由于我国茶叶生产相对分散,茶农对产品生产工艺及绿色环保方面认识不足,行业整体产能低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出口企业数量的增加导致同行间不时出现恶性商业竞争,拉低“中国茶”在世界市场中口碑,欧盟等国家长期对国产茶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国产茶叶无法打通西方主流消费市场,利润空间受到了极大挤压。

1.2茶叶产业大学生创业可行性

中国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茶叶产业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茶叶贸易方面主动权较少,以茶叶生产品种为例:我国地理条件更加适宜生产绿茶,早年为迎合进口国对红茶喜爱,国家采取补贴形式进行红茶种植,“赔钱”生产的红茶质量一般并没有获得海外市场认可,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生产资源浪费。近年来我国逐渐转变固有思维,加大对绿茶的宣传推广力度,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适应、喜爱绿茶,充分说明了良好市场沟通的重要性,顺应茶叶产业发展趋势,具备专业茶艺知识及基本商业英语能力的综合人才发展空间广阔。由上文可知,茶叶企业迫切的需要与海外消费者及潜在市场进行沟通,以适应进口国检测标准,通过具备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人,宣传茶文化附加价值推动世界对“中国茶”了解。因此针对茶艺专业学生开展的创业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下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就业实践、创业大赛等多种活动,分析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是指导创业活动、确保创业效率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地方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力量,增强与知名企业合作、海外交流开展及创业者分享,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帮助学生实现抱负,减轻当下就业压力,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2英文对茶叶企业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2.1英语在茶叶海外贸易中使用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拉近了信息时空距离,大型跨国茶叶企业的出现、扩张,欧盟茶叶绿色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都对我国茶叶企业发展影响巨大,除了海外市场外,国内市场也受到了来自立顿等国际品牌冲击。语言是人类实现沟通的重要媒介,而英语是当前国际商务交流中的通用语言,大多数茶叶进口国以英语为主流无言,为传达我国茶叶产品具备的独特茶文化精髓,茶叶企业必须借助英语工具。茶叶海外贸易过程中,我国迫切需要改良生产工艺、打破传统分散经营模式、加强企业管理、注重产品的营销包装,善于利用茶文化带来的优势,建立起现代化茶叶企业,而这一过程需要与西方国家交流技术及文化的沟通。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整个外贸行业中都占据重要地位,贸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平等交流以及信息互信,企业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识别客户反馈不断完善改进产品,并与大型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交流及行业探讨。企业员工具备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应对茶叶贸易中经常出现的反倾销、反垄断等争议事件,在面对不公正规定和贸易争端时,有能力保障自身利益,积极开拓市场以构建与世界市场充满联系的特色品牌,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2.2大学生创业能力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茶艺专业作为新兴的实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课程安排以专业知识为主,专业老师及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比较有限。然而,从上文提到的我国茶叶行业整体发展前景来看,茶叶海外贸易转型势在必行,由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跨文化交流,英语对茶艺专业学生的就业及创业都有着重要作用。高校需要转变传统英语教学重视基础词汇和语法的固有模式,结合茶艺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在具备基本翻译能力的同时熟悉英汉双语跨文化概念。了解欧美国家的日常表达方式,达到采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讲述茶文化知识,设计宣传资料。教学中注意对商务英语知识以及翻译理论的渗入,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西方先进行业发展模式,翻译过程需要忠于原文并符合不同语境下的表达习惯,借由必要的实践模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前练习学生面临不同突境时的反应水平。最后,学生选择就业或是创业都是自我意识的表达,创业活动开展要遵循完全自愿原则,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生提前了解创业可能存在的辛苦和风险,通过大量训练为学生面对社会打好基础。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同时提高,用多样化表达使消费者理解语言含义,对英语教学及创业培训提供必要的考核标准,以便与学生随时认识到自己的水平。

3结束语

茶叶产业是我国商品化经济作物的代表,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创业模式建立有助于改善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也为茶叶海外贸易转型提供了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加深对行业发展及国际市场变化的了解,以模拟演练的形式尽可能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加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英语作为当前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言及我国基础教育必修课,英语学习长期伴随学生成长,高校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基础水平的同时对常见的商务英语尝试及茶艺专业术语进行补充,增强英语教学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恩临.试论商务英语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J].才智,2016(33):16-17.

[2]刘璐.商务英语翻译对企业国际贸易业务重要性分析[J].品牌,2015(12):230-231.

[3]贾敏.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19+30.

[4]陈曌赟.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以湖北文理学院“东莞新航线实习基地建立”为例[J].现代交际,2015(4):224-225.

[5]何丽娜.体验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特殊能力的重要性[J].才智,2014(25):50.

[6]孔雪龙,钱慧,韦富琳,梁静.需求分析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以南京财经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例的实证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245-246.

[7]李欣欣.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看企业商务英语培训创新———以丹东地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49-52.

[8]谢平娟.企业新闻会中的商务英语的应用特征[J].海外英语,2012(4):248-249.

[9]张宁,索燕京,吴泽华.外贸企业对员工进行商务英语培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商贸,2011(30):201-202+211.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绿色壁垒 农产品出口贸易 影响分析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贸易壁垒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重要阻碍。

1.强制性技术水平标准。得益于他们国家优秀的技术水平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将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产品淘汰在外。如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仅数月间,美国因为食品的检查,认为我国食品农药残留、食物添加剂和杂质的含量过量等原因,就把从中国进口的食品强制性扣留了634批次。

2.环境因素。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和制作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还在进一步恶化,加上我国企业及个人的环保意识都不强,使我国越来越多的产品出口时受到发达地区国家环保法规的影响和抵制。各种认证制度在发达国家层出不穷,除了现阶段比较普遍使用的认证制度外,还有试验认证等认证,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形式越来越不利。

二、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概况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述。绿色壁垒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现在更多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国内产品的竞争优势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相互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是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进行实证分析

目前我国农产品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出口量越来越不好,更加有发达国家通过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尤其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茶叶受到的影响很大。本文以中国与欧盟茶叶贸易为例子,利用“引力模型”对绿色贸易壁垒与国农产品出口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表明:

第一,欧盟茶叶农药残留标准的严格程度与我国茶叶出口额具有反作用的关系。欧盟茶叶农药残留标准越严格,我国茶叶出口的阻力就越大。模型ST的弹性系数为0.2,这就意味着如果欧盟将茶叶中硫丹的残留限量标准提高10%,我国出口到欧盟的茶叶量将会将少2%。

第二,我国GDP与茶叶出口呈现正方向作用。模型的GDP1的弹性系数为系0.46,表明我国GDP增长10%,茶叶出口将增加4.6%。欧盟GDP2 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茶叶需求能力的增强,也对中国茶叶出口欧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系数为1.02,表明欧盟GDP增长10%,对我国茶叶的进口需求将增加10.2%。

四、应对促进农场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

1.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讲究的就是“和谐”,将生产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而绿色农业则讲究的是动物植物依托着环境和谐发展,在保证产出的同时,达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的根本原因就是滥用农药,为求数量,不顾质量,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始终不符合国际惯例。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12篇

【关 键 词】近代/茶叶贸易/中荷关系

【 正 文】

饮茶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至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滂时浸俗,盛于国朝”(注:陆羽:《茶经·六之饮》。),“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注:《旧唐书》,卷一八三“李珏传”。)。中国饮茶习俗逐渐外传,并出现茶马贸易的活动。随着中国向外移民活动日益增加,茶叶被华侨带至海外。15世纪末东西航路开通之后,西方人对茶叶慢慢有了直接的接触,终于在17世纪初开始中西茶叶贸易的活动。

欧洲人最初关于茶叶的知识来自阿拉伯人。现存最早记述茶叶的书籍是1559年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拉莫西奥(Giambattista Ramusio)写的《航海与旅行记》(Navigatiane et Viaggi),在这本书中, 拉莫西奥引用阿拉伯人哈兹·穆罕默德(Hajji Mahonmed)有关中国茶叶的记述(注: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册, 中国茶叶社1949年版,第14页。)。随着中西交往的扩大和加深, 欧洲人对中国茶叶有了感性认识,16世纪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加斯帕·克路士(Gaspar daCruz)和利玛窦(Matthien Ricci)根据自身经历将中国饮茶习俗较详细介绍到欧洲(注: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8页。),到16世纪末,许多欧洲人写的关于东方的著作都述及中国茶叶的知识。

1595年,霍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 )率领第一支荷兰远征东方的船队达印尼万丹,之后,荷兰纷纷组织公司, 掀起东方贸易热,单1598年就有5 支船队共 22 艘船到达亚洲(注:J.C.Van

Leur,Indonesian T rade and Society,Hague,pp.144~145.)。1602年,荷兰组织联合东印度公司,全权负责在东方的殖民事业。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像葡萄牙人一样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多次用武力侵犯澳门和澎湖,一度占领,但均被击退。1619年,荷兰人占领印尼雅加达,并将雅加达改名巴达维亚,从此巴达维亚成为荷兰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中心,荷兰对华贸易也主要通过巴达维亚来进行。

尽管荷兰人到达东方的时间比葡萄牙人整整迟了一个世纪,但首先将茶叶输入欧洲的是荷兰。1607年,荷兰从澳门运茶至印尼万丹,然后于1610年带回荷兰(注:G.Schlegel,First Introduction of  Teainto Holland,in “T'ong Pao”,Series Ⅱ,V.I,1900.), 从而揭开中国与欧洲茶叶贸易的序幕。

早期中荷茶叶贸易的形式是中国——巴达维亚——荷兰的间接贸易形式。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间接贸易有赖于来往于中国和东南亚的中国帆船贸易。在荷兰占领印尼以前,中国与印尼就有十分密切的贸易关系。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东南亚的贸易中心从马六甲转至巴达维亚。每年中国帆船运载陶瓷、丝绸、茶叶等物品到巴达维亚交换胡椒、香料等土产。17世纪20~30年代,平均每年到达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有5 艘(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 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1683 年清朝解除海禁后,中国帆船到达东南亚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从1690~1718年间,平均每年有14艘中国帆船至巴达维亚(注:C.J.A.J@①ry,Pore 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Martinus Nijhoff,1982,p.20.)荷兰人除从巴达维亚进口中国茶叶外,还通过波斯进口部分中国茶叶(注:D.W.Davies,A Primer of Dutch Seventeenth Century Overseas Trade,Martinus Nijhoff,1961,p.100.)。

茶叶在欧洲最初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如1684 年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的价格高达80 荷盾( Florijn)(注:Kristof Glamann,Dutch—Asiatic Trade :1620~1740, Martinus Nijhoff,1981,p.212.),一般人是消费不起。饮茶的荷兰人主要是来往东方的商人、水手及达官贵人。欧洲人对饮茶是否有益争论不休,不少博物学家、医生、教会人士卷入争论,意见尖锐对立。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科内利乌斯·博特科伊(Cormelieus Bottrekoe)力排众议,于1649年写了《茶、咖啡和巧克力》的论文, 推崇饮茶的好处(注:Joseph M.Walsh,Tea,its History and Mystery, HenryT.Co.,1892,p.19.)。关于饮茶的争论,其结果是使人们对茶叶有更深刻的认识。饮茶在1638年传入法国,1645年传入英国,1650年传入德国。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饮茶传至美国(注:威廉·乌克斯上揭书,上册第18、19、28页;F.W.F.Staveacre,Tea and Tea Dealing, Sin Isac Pitman & Sons.Ltd.,1933,p.2.)。到17世纪末,荷兰的饮茶已较普遍,茶叶不再放在药店出售,改在杂货店售卖。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将此当作一种高尚的消遣。饮茶习俗的兴起,为茶叶贸易的发展奠下基础。

在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初,荷兰是西方国家中最大的茶叶贩运国。1651~ 1652 年度, 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始举行茶叶拍卖活动(注: Kristof Glamann,op.cit,p.220. ),茶叶成为独立的商品。 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茶叶供应中心。荷兰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除自身消费外,还贩卖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殖民地。1666年,英国贵族奥索雷(Ossory)和阿林格顿(Arlington)从阿姆斯特丹带一批茶叶到伦敦变卖,获得可观的利润。当时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售价为3先令4便士,而伦敦则高达2英镑18先令4便士(注:Osbert Lancaster, Story of Tea,in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Vol.V Ⅱ,No.2,June 1938.)。至17世纪末,荷兰的茶叶贸易规模已较大,168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给荷印总督的指示中,要求供应2万磅新鲜上等茶叶 (注: G.Schlegel,First Introduction of Tea into Holland, in “T'ong Pao”,Series Ⅱ,V.I,1900.)。进入18世纪, 中荷茶叶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71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要荷印当局订购6~7万磅茶叶,次年又要求增加到10万磅,到1719年,荷兰的订茶量达20万磅(注:Kristof Glamann,op.cit.,pp.220、221.)。茶叶贸易的发展,导致茶价下跌,1698年荷兰每磅武夷茶的售价是7.75盾,至1701年跌至2.32盾。阿姆斯特丹的茶叶交易十分活跃,1714年拍卖的茶叶有36766磅(注:Ibid.,p.273.)。

欧洲饮茶风在18世纪已很盛行。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吸引欧洲国家竞相加入茶叶贸易的行列。英国在17世纪末开始大量运载茶叶回国,法国、丹麦也派船到亚洲收购茶叶。奥斯坦(Ostend)商人更是异军突起,以快速的运输、价廉质优的茶叶打入欧洲茶市。1719年,奥斯坦商人在广州定购了1500担茶叶,超过其自身的运载能力,企图垄断广州茶市(注:H. 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The Clarendon Press,Oxford,1926,Vol.Ⅰ,p.147. )。奥斯坦商人在欧洲倾销茶叶的结果,使荷兰茶叶在欧洲市场上滞销,阿姆斯特丹甚至出现街头叫卖茶叶的惨象(注:C.J.A.J@①ry,Pore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Martinus Nijhoff, 1982,p.20)

面对这种竞争局面,荷兰为维护其地位,竟采取肆意压低在巴达维亚向中国商人收购茶叶的价格。1717年3月2日,荷印当局决定将松萝茶价格压为每担40荷盾(rixdollars),珠茶每担60荷盾,一等武夷茶每担80荷盾。虽然中国商人进行抗争,最后迫于无奈有14艘中国商船按荷兰的定价出售茶叶,但发誓不再与荷兰交易(注:Kristof Glamann,op.cit.,pp.216~218.)。从1718年~1722年间, 没有中国商船到巴达维亚。葡萄牙人趁机介入,单1718年从澳门到达巴达维亚的葡萄牙船就有23艘(注:C.R.Boxer,Fidalgos in the Far East:1550~1770,Hague,1948,p.211.)。荷兰为维持在欧洲茶市的地位,被迫以比1717年贵75%的价格向葡商收购茶叶,从而导致严重亏损,单1720 年荷兰茶叶贸易的亏损额就多达3万荷盾,但也只买到茶叶需求量的一半。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对此忧心如焚,指令荷印当局设法招引中国商船重来贸易,并准备直接派船到广州购茶。1722年,中国商船又运茶到巴达维亚。(注:Kristof Glamann,op.cit.,pp.217~218.)

尽管巴达维亚的间接贸易重新恢复,尽管荷兰纠集英、法、普鲁士迫使哈布斯堡朝查理六世解散奥斯坦公司,但对荷兰来说,中国商船罢驶造成的损失记忆犹新,奥斯坦商人对荷兰茶叶贸易的冲击历历在目,在欧洲国家竞相直接从中国买茶的情况下,继续通过巴达维亚采购缺乏竞争力的陈茶已无法保护荷兰在欧洲茶市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荷印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没有按照公司董事会的旨意行事,以各种藉口迟迟不派商船到中国买茶,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此之下,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开辟对华直接贸易。

1727年10月29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派2 艘船直接到中国买茶(注:C.J.A.J@①ry,op.cit.,p.21.)。 这样,中荷茶叶贸易便由中国——巴达维亚——荷兰的间接贸易形式改为荷兰——中国的直接贸易形式。阿姆斯特丹商会受命筹划荷中直接贸易的事宜,并为此新造2艘商船。1728年12月初,科斯霍恩号(Coxhorn)离开荷兰向中国疾发,稍后的布朗号(Buuren)却因港口结冰未能启锚(注:C.J. A  .J@①ry,op.cit.,p.21.)。科斯霍恩号载着价值30万荷盾的白银于1729年8月到达广州,8月9日便以武夷茶每担24.6银两的价格与广州行商签订第一个买茶合同,茶叶在100天后交货。1730年新年过后, 科斯霍恩号启锚回国,7月13日返回德塞尔(Texel),共运回茶叶27万磅,丝绸品570匹以及陶瓷等物,总值27~28万荷盾。货物脱手后, 扣除各种费用,净得利润32万5千荷盾(注:Kristof Glamann,op.cit.,p.234. )。首航的成功,使公司董事会和荷兰商人深受鼓舞。热兰商会不甘落后,向公司董事会提出派船参加对华直接贸易的要求(注:C.J. A.J@①ry,op.cit.,p.21.)。从1731~1735年,荷兰共派出11 艘商船至中国,其中属于阿姆斯特丹商会的船只8艘(注:Kristof Glamann,op. cit.,p.234.)。

荷兰从对华直接贸易中尝到甜头。茶价在广州与荷兰相差2~3倍,以武夷茶为例,1733年在广州每磅0.73荷盾,而在荷兰每磅卖到1.44荷盾(注:C.J.A.J@①ry,op.cit.,p.81;N.W.Posthumus,Inquiry into the History of Prices in Holland,E.J.Brill,Leiden,1946,Vol.Ⅰ, p.189.),茶叶贸易成为利润丰厚的买卖。1729年,荷兰在广州购买茶叶的总值是242420荷盾,在荷兰售卖后获利355681荷盾,利润率达147%。1733年, 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利润率高达194%(注:C.J.A.J@①ry,op.cit.,p.81,Table 3.)。因此,从1729~1735 年间,茶叶贸易在荷中直接贸易中始终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

但是,荷兰对华直接贸易存在不少。首先,荷兰与中国贸易主要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不像巴达维亚拥有中国所需要的胡椒、香料、铅锡等物。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造成荷兰白银大量外流,使公司银库空虚,出现信用危机并损害其垄断地位。其次,船员走私现象严重,上至大班、船长,下至水手都不同程度参与走私。他们为避开检查,在船未到荷兰前便在其他地方卸下私货,其茶叶走私的规模多达250 万磅(注:Kristof Glamann,op.cit.,p.239.)。第三,管理贸易的大班等职员谎报采购价格,虚报额达20%(注:C.J.A.J@①ry,op.cit.,p.25. ),从中贪污中饱。第四,航运成本高企不下。商船每走一趟的维修费十分惊人,如1731年伊宾罗德(Ypenroode)号的维修费多达22804荷盾(注:Ibid.,p.24.)。公司支付船员的工资也不少,以一只商船四个大班的工资总额而言,一个航程(约一年半)就要付5 千多荷盾(注:C.J.A.J@①ry,op.cit.,p.25.) 。贪污、走私、费用多使公司利润不断下降。1731年达伊费号(Duijfie )的贸易利润率与科斯霍恩号相比下降了20%(注:C.J.A.J@①ry,op.cit.,p.25.)。

1729~1733年阿姆斯特丹对华茶叶贸易(单位:荷盾)

年代

进口中国货物总值

茶叶价值

茶叶所占比例

1729

284902

242420

85.1%

1730

234932

203630

86.7%

1731

524933

330996

63.1%

1732

562622

397466

70.7%

1733

448349

336881

75.2%

资料来源:C.J.A.J@①ry,Por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Martinus Nijhoff,1982,p.217。

拥有公司股份但又被排斥在对华贸易之外的其他商会对此十分不满。1731年秋,鹿特丹商会强烈抨击阿姆斯特丹商会和热兰商会一手遮天的做法,要求公布贸易收支详细情况(注:Ibid.,p.22.)。公司董事会为改善对华直接贸易的状况,于1732年3月决定采取减少白银输出, 尽量推销荷兰产品,裁减大班人数,节省航运开支等措施,并计划在广州设立商馆(注:C.J.A.J@①ry,op.cit.,p.25.)。 可是,实践无情毁灭这个计划。最后公司董事会于1734年春决定停止对华直接贸易,由巴达维亚荷印当局每年派2只船至广州,然后一只直接回荷兰, 另一只先至巴达维亚再回荷兰(注:Ibid.,pp.26~27.)。

新的贸易形式从1735年起至1756年止,共存在21年。这种形式是过去间接贸易与直接贸易的混合物。其目的在于减少白银输出,减轻公司对荷印殖民地的财政补贴,保证公司从对华贸易中得到更多的利润。为更有效控制贸易活动,公司董事会破例任命大班罗伊兰·布洛克(

Roeland Blok)和伊索·达·温德(Eyao de Wendt )为公司董事(注:Ibid.,p.28.)。

在这一时期,茶叶走私十分严重。对于这种欲禁不能的走私活动,公司于1742年规定公司职员只要交纳运费就可以从巴达维亚带茶回荷。非法一旦合法化,情况益发不可收拾。单1747年私人带茶回荷的数量就达1837500磅(注:Ibid.,p.28.)。私茶大量涌入, 造成荷兰茶价不断下降。1746荷兰武夷茶每磅1.52荷盾,至1750年降为0,97 荷盾(注:N,W.Posthumus,op.cit.,p.189. ),公司茶叶贸易利润随之减少。更严重的是,来自巴达维亚的茶叶品质低下,售价比欧洲国家从广州进口的茶叶低40%~50%(注:C.J.A.J@①ry,op.cit.,p.34.),这使荷兰在欧洲茶叶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扭转这种颓势,公司董事会和荷印当局不得不限制私人带茶并派更多的商船到广州买茶(注:Ibid.,p.209.)。1753年, 公司首次派试茶师到广州,以提高购茶质量(注:H.B.Morse,op.cit.,Vol.Ⅰ,p.292.),但这也无济于事。1754年荷兰茶叶贸易利润率跌至7%,到了危机的边缘(注:C.J.A.J@①ry,op.cit.,p.81,Table 3.)。经过权衡利弊,公司董事会于1755年又作出恢复对华直接贸易的决定。

1736~1756年对华茶叶贸易统计表(单位:荷盾)

年 代

进口中国货物总值  茶叶价值  茶叶所占比例

1736~40年

2957034

1767707

59.8%

1742~50年

8808457

5936858

67.4%

1951~56年

14234595

10524017  73.9%

资料来源:根据C.J.A.J@①ry;op.cit.,pp.217~218编制。*缺1747年数字。

荷兰东印度公司吸取以往的教训,专门成立负责对华贸易的委员会,这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反映出对华贸易对荷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委员会每年秋天开会,根据上一贸易年度的情况决定新的贸易活动。荷兰东印度公司给每艘来华的商船配备约30万荷盾的银币,规定商船先至巴达维亚以便装载锡、铅、香料等土产,至广州贸易完毕后即直航回荷。至于荷印殖民地,公司每年给一笔财政补贴,不足部分由荷印当局自行解决(注:C.J.A.J@①ry,op.cit,p.35.)同时严禁巴达维亚私派商船至中国贸易(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 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为加强控制和监督, 公司董事会任命一名董事随船掌管具体贸易活动,并取消以前大班及其助手所享有的私人仓位特权,代之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予以奖励,防止他们走私(注:C. J. A.J@①ry,op.cit,p.35.)。

荷兰对新的对华贸易抱着很高的期望,中国委员会一成员甚至制作一钱袋,上写“1756年恢复阿姆斯特丹对华贸易特志”(注:C.J.A. J@①ry,op.cit,p.37.)的字样,等待财源滚滚而来。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为荷兰提供天赐良机,荷兰趁机大量运载茶叶,大发战争财。1758年荷兰茶叶贸易的利润率高达196%,达到18 世纪荷兰茶叶贸易最高点。荷兰从广州购买的茶叶价值在1758年是777409荷盾,到1765年增加至2199097荷盾,增长幅度几达3倍(注:C.J.A.J@①ry,op.cit.,p.81, Table 3.)。当七年战争即将结束时,荷兰加紧增派商船至广州大购茶叶(注:C.J.A.J@①ry,op.cit,p.37.)。1759~1762年,茶叶贸易占荷兰对华贸易总值从78.9%~89.6%不等(注:Ibid.,pp. 218~219.)。

七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对华贸易再次活跃起来。荷兰遂调整对华贸易的政策。1766年规定每年到中国的商船数为:阿姆斯特丹2只,热兰1只,北方或南方地区1只。1774 年为弥补公司力量的不足,允许小商会加入对华贸易活动,但每4年只轮1次(注:C.J.A.

J@①ry,op.cit,p.37.)。从1756~1762年,荷兰年均进口茶叶 16441担,1763~1769年年均28546担,1770~1777年年均34818担(注:Louis Dermigny,La China et L'Occident:Le Commeroe àCanton au XVⅢ[e]siècle 1719~1833,S. E. V. P. E. N. 1964,TomeⅡ,p.539.),1778~1780年年均35497担(注:H.B.Morse op.cit,Vol.Ⅱ,pp.35、40、50.)。

荷兰所进口的茶叶大部分流入英国。由于英国对茶叶科以重税,造成茶价比其他国家高。以武夷茶为例,1756~1762年,伦敦的茶价比阿姆斯特丹高43.91%,1763~1769年高30.11%(注:Louis Dermigny,op.cit.,Tome Ⅱ,p.639.)。因而英国成了荷兰走私茶叶的对象, 而热兰更是走私茶叶的重镇。但是,荷兰不肯出好价购买质优的茶叶,所售的茶叶大都是质次陈茶或在欧洲茶市上属于档次较低的茶种,所以荷兰茶在欧洲声名狼籍,荷兰一名儿成为劣茶的同义语。

进入18世纪以后,英国不断对荷兰海上霸权进行挑战。1780~1784年英荷战争使荷兰海上霸权遭到沉重打击,荷兰对华贸易在1781~1782年基本停顿。荷兰商船受到英国战舰的掳掠,被迫以第三国名义进行贸易。在广州的荷兰商人由于得不到及时财政补充,被迫举债过日(注:C.J.A.J@①ry,op.cit.,p.40.)。荷兰对华贸易陷入困境。

战争结束后,荷兰马上恢复对华贸易以弥补损失,可惜今非昔比。英国在1784年通过减税法,大幅度降低茶税。与此同时,美国派中国皇后号也于1784年到达广州,荷兰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不过,由于英国此不能完全满足本国对茶叶的需求,英国东印度公司卖给本国茶商的价格仍较高,如武夷茶每磅44 便士,熙春茶每磅121便士,而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的走私茶价只是19便士和69便士(注:H.B.Morse,op. cit.,Vol.Ⅱ,p.116.)荷兰继续向英国走私茶叶,单J.J.Voute &Sons公司在1784~1786年走私入英国的茶叶多达800 万磅,占英国茶叶市场的40%以上。荷兰对打入英国茶市仍持乐观态度,甚至计划将阿姆斯特丹变成欧洲的茶叶中心(注:C.J.A.J@①ry,op.cit,p.41.)。

这个计划只是荷兰一厢情愿的梦想。

首先,英国在1784年后对华茶叶贸易有了飞速的,1786年英国占广州茶叶出口总额一半以上,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注:H.B.Morse, op.cit.,Vol.Ⅱ,p.119.)。其次,在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当地人民不满荷印当局的残酷压榨,以“走私”土产的形式进行斗争,使荷兰无法获取足够的土产用于对华贸易,同时,中国帆船不堪荷印当局的横征暴敛,转驶他处, 使巴达维亚的贸易急剧下降。 (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 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第三, 荷兰东印度公司本身存在严重危机,1791年公司的赤字高达9600万荷盾(注: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MacMilllan & Co.,London,1968,p.341.),公司拿不出足够的现金购买较好的茶叶,只能在广州采买在欧洲茶市不再属于热门货的武夷茶,而且还大量赊帐,1788年荷兰欠广州行商的债款多达250万荷盾(注:C.J.A.J@①ry,op.cit.,p.42. )。荷兰在中国商人中信誉扫地,无法与其他国家争购茶叶。第四,美国于1789年开始对欧洲转口茶叶征进口税,堵住荷兰茶的去路。荷兰本身没有征收茶税,欧洲国家抓住这一点将茶叶反销至荷兰(注:Ibid,p.43.)。外茶倒灌,实际上敲响荷兰茶叶贸易的丧钟。

1784~1794年中荷茶叶贸易统计表

年份

船数

茶叶量(担)

占广州出口总额(%)

1784

4

40011

20.6

1785

4

33441

14.4

1786

5

44774

18.5

1787

5

41162

15.4

1788

4

31347

13.8

1789

5

38302

18.5

1790

3

9964

5.3

1791

2

15385

10.8

1792

3

22039

12.2

1793

2

17130

9.1

1794

4

30726

14.5

茶叶值(荷盾)

占进口国货物总值(%)

2225619

70.9

1768428

67.9

3342391

73.7

3435415

72.5

3171942

78.5

3316479

76.7

367316

53.7

1017519

66.3

1821461

80.2

2150190

79.2

资料来源:根据C.J.A.J@①ry,op.cit.,pp.219~220;H.  B.Morse, Chronci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g Trading to China,Vol.Ⅲ编制。

1795年,荷兰发生政权更迭,动荡不安,荷兰对华贸易急剧下降。存在近200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于1799年12月31日寿终正寝。 这一时期荷兰的茶叶主要由美国和荷兰商人贩运。1802年,荷兰有一只商船到广州,购茶2290担(注:H.B.Morse,op.cit.,Vol.Ⅰ,p.389. )。1815年荷兰重新获得独立后,整顿对华贸易事务,成立一家公司(注:R.M.Martin,China,Political,Commercial and Sociel,  JamesMadden,Londen,1847,Vol.Ⅱ,p.159.),企图继承东印度公司的衣钵。是年荷兰有两只船到广州,购茶5131担(注:H.B.Morse,op.cit.,Vol.Ⅲ,p.228.)。1817年该公司解散,改由尼德兰贸易公司(

Netherland Trading Co.)主持对华贸易(注:  C.J.A.J@①ry,op.cit.,p.45.)。从1817~1824年没有荷兰船到广州的记录。1825年后荷兰每年均有商船到广州,少者1只(1825年),多者13 只(1832年),1829年的购茶量1是7860担,1832年是12000担,分别占广州茶叶出口总额的2.4%和3%(注:H.B.Morse,op.cit.,Vol.Ⅳ,pp.104、 123、145、162、185、223、253、325、340.)。荷兰在广州外销茶中已微不足道,而荷兰驻广州领事馆也于1840年关闭(注:C.J.A.J@①ry ,op.cit.,p.45.)。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的发展,以1795年为界,分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和自由贸易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分为四个阶段:(1)1610~1726年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间接贸易;(2) 1727 ~1734年荷中直接贸易;(3)1735~1756 年荷兰——巴达维亚——中国三角贸易;(4)1757~1794年荷中直接贸易。在中荷茶叶贸易中, 中国帆船贸易在早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巴达维亚和广州是中荷茶叶贸易二个基点,这是中荷茶叶贸易一个显著的特色。被誉为欧洲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是欧洲和美国主要茶叶供应商,对中国饮茶习俗在欧美的传播和近代世界茶叶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因此,鸦片战争前的中荷茶叶贸易在近代中西关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茶叶贸易;现状;绿色壁垒;举措;研究

近年来,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有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农产品及视频出口企业受到了国外市场绿色壁垒的影响,每年造成的损失达到一百五十亿美元,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毋庸置疑,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瓶颈。我国茶叶生产成本低,再加上国内竞争秩序控制不严,各茶叶厂商之间相互压价,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通常每公斤低于两美元,比印度茶叶价格低百分之四十,比斯里兰卡茶叶价格低百分之六十,甚至比肯尼亚茶叶价格还低了百分之二十。这不仅大幅缩小了我国茶叶企业的利润空间,还严重影响了海外茶叶企业的商业利益,加速了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对我国茶叶设限的速度,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相继出炉,对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循环利用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环保要求,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极大冲击。

1我国茶叶贸易现状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茶叶品种丰富,产茶地区辽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茶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茶叶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总额也屡创新高。据统计,2008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一百六十万公顷,茶叶产量超过一百万吨,占世界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茶叶出口总量为三十万吨,总额近七亿美元,是世界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并且仍在逐年上涨。我国茶叶出口主要由绿茶、红茶和特种茶三个部分构成,其中,绿茶是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量占世界绿茶总贸易量的百分之八十五,高居世界榜首,覆盖市场包括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非地区是我国绿茶的传统贸易市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欧美国家则是我国绿茶出口的新兴市场。我国出口红茶以红碎茶、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为主,其中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品种,也是我国红茶的主打产品,市场主要是欧美和中东,不过我国出口的红茶多为中低档产品,红茶生产企业整体实力较低,利润空间有限。特种茶涵盖乌龙茶、白茶、普洱茶、黄茶等,是我国独有的商品,在国际上占有绝对市场份额,出口地主要集中在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截至2011年,我国已与一百一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对中亚和非洲地区的出口量占到百分之八十,其次是欧洲与北美洲。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摩洛哥四国的茶叶出口量达到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五。2003年日本修订《食品卫生法》,2005年《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251种与茶叶相关的农药残留项目做了限量规定,2006年正式实施《食品农药残留暂定登记标准制度》,我国对日茶叶出口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欧盟于1999年开始实施新的药物最高允许残留标准,2007年正式对进口茶叶实施该标准,限制及禁止使用的农药数量从以前的29种扩展到今天的四百七十多种,全面增加了农残检验种类,部分农残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超过一百倍,导致我国对欧盟国家的茶叶出口量大幅减少。纵观我国茶叶贸易情况,可以发现,我国茶叶出口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茶叶出口总体波动较大,但基于我国茶叶贸易体系的完善以及我国茶叶生产企业对生产加工过程及包装运输条件的积极改善,加之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拥有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整体出口量及出口额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我国茶叶生产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颇为严重,自2002年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国对进口茶叶产品制定了愈加严格的绿色壁垒,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茶叶的出口。

2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贸易的影响

2.1绿色贸易壁垒概念解析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以较高的环境标准准入条件来限制进口,使传统的贸易壁垒演变成为环境壁垒。正常的绿色壁垒是指以合法的贸易措施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非正常的绿色壁垒则是以保护环境为名实施贸易保护,即以保护环境为由制定一系列环境贸易政策,使得外国产品无法或难以进入本国市场,从而保护本国产品及市场。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也较强,因此对环境标准的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规定终端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还对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提出了环保要求,这确实能够促进国际环保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带来了极大障碍。2005年8月,欧盟对茶叶中硫丹的残留量限制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相比之前严格了三千倍,导致我国茶叶出口欧盟全面受阻。2006年5月,日本全面实施《食品农药残留暂定登记标准制度》,设限的茶叶农药残留从83种扩大到144种,设限以外的农残全部按照0.01ppm的最高限量“一律标准”执行,一旦超标则视为违法,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出口茶产品因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而受到法律追究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茶叶出口。

2.2绿色壁垒的积极影响

第一,绿色壁垒可以有效促进我国茶叶产品质量的提升。我国茶叶生产企业大都采取传统生产加工模式,农药残留较为普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不论进口市场实施绿色壁垒是为了环境保护、健康维护还是保护本地企业,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早已将生态环保事业和人体健康提到首要位置,健康环保的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因此解决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问题刻不容缓。绿色壁垒虽然是我国茶叶出口的极大限制,但同时也是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扩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叶生产规模,减少和限制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向市场提供优质且安全的茶叶产品,以实现茶业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绿色壁垒可以加速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进步。破解绿色壁垒必须要依靠茶叶产业实现全面技术进步,唯有科技快速发展,生产效率才会显著提升,资源配置也会趋向优化。日益严格的标准化与技术化要求会对出口产品构成了巨大压力,从而迫使原产国茶叶企业不断改良技术、研发新产品,并对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进行革新,帮助产品顺利完成更新换代,实现茶叶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第三,绿色壁垒可以促进我国茶叶行业标准体系走向完善。进口市场对于茶叶产品提出了种种质量要求,这势必会推动我国及地方政府积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研发、生产、包装、运输等标准,使我国茶叶行业内部的各项标准体系日趋完善。2001年,我国农业部颁布有机茶叶的行业标准,迄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家国内茶叶企业通过认证,行业发展逐步完善,增长势头越加强劲。积极探索并加强茶叶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与我国茶叶产业有关的各项法律规范,不仅有助于我国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还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

第一,绿色壁垒严重削弱了我国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各项农药残留标准已经成为我国茶叶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2008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与茶叶产量皆高居世界首位,茶叶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是由于我国茶叶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有偏差,未能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质茶叶品牌,并非茶叶出口强国。近年来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和提高,发达国家提出了“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天然食品”等理念,对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限制也越来越严苛,我国茶叶产品往往难以达到要求,被禁止出口、退货乃至索赔的事情都时有发生,这对我国茶叶产品树立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极大地削弱了我国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也大大减缓,茶农营销利益大打折扣。第二,绿色壁垒大大提升了贸易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茶叶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包装、检验、标签、认证、运输、循环利用、生态环保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我国茶叶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这些要求,由于我国的茶叶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生产模式还较传统,要实现这些“改版”必须加大技术、设备更新和生产过程监控等投入,相关实验、测试、认证等也会产生高昂的费用,这就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第三,绿色壁垒增大了我国茶叶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欧美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农产品检疫制度,以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制约国内企业发展。部分国家还利用世贸协议中涉及环境问题的条款大做文章,以多种手段实行贸易歧视,进一步增大了我国茶叶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3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首先,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环保法律体系。在立法、执法的过程中,要立足本国国情,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现有法律体系,广泛从专家、企业、群众中汲取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为我国的茶叶产业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其次,我国政府及茶叶协会应当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认证体系。我们应当全面掌握国际贸易信息,研究发达国家的环境准则,在茶叶生产及销售的所有环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保护,在国内形成一个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规范体系,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利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再次,建立绿色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各国政府及各类国际组织会定期对环保法规及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如果企业信息不畅通,就无法及时调整自身生产以适应最新的标准要求,因而也就无法顺利应对绿色壁垒。政府及行业协会必须建立起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及时搜集和反馈国际绿色壁垒变化情况,深入研究各种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并在较短时间内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我国的茶叶企业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最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究其根本,若要全面破除国际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产品的出口限制,最主要的还是要全面提升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我们要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在生产环节要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对农药使用情况的管理,严格掌握施药管理和安全间隔期,确保出口茶叶达到进口国的安全卫生标准。

作者:刘艳梅 单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和淑萍,周静.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8-61,65.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新丝路经济带;新常态;一带一路;茶叶;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 S-9;C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01-03

Abstract: In 2013, Chairman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initiatives of building "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 2014, He further proposed to form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and "community of destiny"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economic bel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Under the bluepri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ese tea export to the New Silk Economic Belt will become a new normal. Based on the approach of the Grounded Theor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results are analyzed to study the possible problems for exporting Chinese tea to the New Silk Economic Belt with progressive coding. Then, coping strategies are given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subdividing the export tea market, regularizing tea planting environment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with strict standard, and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habits of laws and cultures, and the detail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market operation in countries along the economic belt.

Key words: New Silk Economic Belt, New Normal,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ea, Grounded Theory

一、引言

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迈入了新常态[1]。提出的新丝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西翼部分,通过新丝路经济带可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结成“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总理在2014-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从战略高度推动贸易均衡发展”、“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等。我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出口新丝路经济带是一个新的契机,充满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性问题。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02.6万吨,其中中国198万吨、印度118.5万吨、斯里兰卡33.8万吨,“一带一路”地区重点产茶国产量占全球总量超80%。全球茶叶出口总量达182.5万吨,其中斯里兰卡出口31.8万吨,中国出口30.1万吨,而全球茶叶进口总量位居前列的俄罗斯、巴基斯坦也在“一带一路”地区[2]。中国出口到“一带一路”地区的茶叶数量为7.15万吨,同比下降9.79%,出口金额2.74亿美元,同比增加3.7%,分别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金额的23.7%和21.5%。如何规避“一带一路”地区竞争问题应对茶叶出口挑战,将是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战略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扎根理论分析

扎根理论①是借助系统化程序从资料中提升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研究并归纳式地引导出结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对资料进行系统编码;从收集的资料中生成概念;对概念进行比较后生成理论性问题;建立概念间的联系;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高度和变异度的整合性。最核心环节是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包括开放式、关联式和核心式三个层级编码。扎根分析已经在商业研究领域越来越普遍,为企业机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借助扎根方法,从国家、行业与企业层面对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存在的问题进行逐级编码整理与分析,结论可为茶叶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

(一)问卷调查与访谈

调查问卷选择我国茶叶出口第一大省浙江,采用互联网问卷、邮寄问卷、实地问卷以及委托问卷等方式,选择了30家茶叶出口企业为调研对象。被问卷对象为基层管理人员及以上②。发放调查问卷475份,收回389份问卷,剔除灰色信息答卷与无效答卷,有效问卷336份,实际有效率71%。基层、中层与高层管理者的问卷比例近3:2:1。被调研者学历皆为专科及以上,工龄在3年及以下的占到32%,3年以上的占到68%。进一步在调研区域选择5家业绩优秀的茶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被选企业均龄为3年以上,本轮被访谈对象为每个企业总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③。

(二)逐级编码

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过程中咨询与请教了茶叶研究相关专家与学者,资料严格按照扎根理论和方法的规范要求,利用质化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三个层次的逐级归类编码分析(表1-表3)。样本数按照2:1随机分成2组,一组用以(2/3样本)编码分析,另一组(1/3样本)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使用。

1.开放性编码。通过开放性编码分析可确定抽象概念类属的属性和维度,从收集的问卷与访谈样本资料中发现抽象的概念类属,进一步对抽象概念类属给以命名及类属化。通过开放性编码分析,从样本资料中抽象生成出60个开放性编码(限于篇幅仅以部分内容示例),如表1所示。

2.关联性编码。关联性编码分析可确定各范畴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查找与构建概念类属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逐步收缩样本资料中范畴密度。进一步对凝练的开放性编码进行关联性编码分析,最终得到12个关联性编码,如表2所示。

3.核心性编码。核心性编码分析可使样本资料信息进一步收缩凝练,最终集中到与核心类属相关的编码中,通过系统化对比分析已构建的抽象概念类属的理论程序,并关联性编码进行横、纵向与范畴化归类分析,给集中的关联性编码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再结合原始样本资料进行动态比较,最终提取3个主核心范畴(样本分析发现,核心编码主要集中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方面,本文暂定义为国家、行业与企业层面),如表3所示。

4.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理论饱和度利用一组1/3的留置样本,结果发现各项范畴已经发展完善,其中3个核心性范畴没有再发现明显的新关联范畴,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新初始抽象概念,因此可视为通过扎根方法对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的问题研究在理论上达到了饱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措施问题。我国政府对新丝路经济带的各种政策正向影响着茶叶产业的发展,可大大促进茶叶企业对新丝路经济带出口的业务热情。

(二)环境污染问题。一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影响着茶叶的生产与出口状况,天蓝、水清、地绿的环境更适合生长优质茶。我国目前已经在环境污染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治理,很多环境污染法律法规已经出台。绝大部分茶叶生产园已经被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管控[3],农药、肥料等也进行了统一集中管理,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35%。

(三)文化习惯问题。新丝路经济带跨国文化差异容易导致理念冲突,影响茶叶出口贸易合同的订立。新丝路经济带沿线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及消费习惯的噪音会影响我国茶叶企业的出口业务流程,增加企业出口成本和合作风险。

(四)市场拓展问题。我国茶叶种植与产出率较高,但茶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较低。加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纷纷涌入新丝路经济带茶叶出口市场,使我国开拓新丝路经济带茶叶市场面临较多对手。

(五)人力资源问题。向新丝路经济带出口茶叶需大批懂管理以及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外贸人才。出口的茶叶质量过硬,需要茶叶种植与生产的高技能人才。

(六)信息技术问题。信息技术是国际贸易的平台与载体,信息技术发达的茶叶企业更容易在新丝路经济带市场接单。茶叶出口会牵扯到知识外溢与知识转移,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七)创新能力问题。SaaS④、PaaS⑤、IaaS⑥及在此基础上演进的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贸易模式,促进了茶叶出口贸易方式的创新。随着云经济时代来临,大数据逐渐流行并渗入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每个角落,OtoO模式给茶叶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带来较大的机遇与挑战。

(八)品牌能力问题。我国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茶叶企业相对较少,茶叶企业普遍缺乏品牌竞争意识,缺乏国际品牌竞争能力。新丝路经济带茶叶市场上拥有响亮品牌的茶叶企业在谈判时的话语权较强,能够争取到较好的业务源。

(九)合作能力问题。我国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茶叶企业存在“小、散、乱、弱”格局[4]。瓶颈性规模阻碍了整个茶叶行业的发展壮大,还会形成茶叶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与内讧。合作能力风险主要在于茶叶出口企业间做不到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彼此内在联系少,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

四、有效应对的策略

新丝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更近了一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不可小觑。在“走出去”战略的驱动下,我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合作会更加广泛与密切,上述问题发生的频率将越来越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刻不容缓。从国家、行业与企业三个层面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第一,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下细分茶叶出口市场,针对新丝路经济带沿线不同国家与地区开展更具专业性的茶叶出口;第二,严格规范茶叶的种植环境与生产流程,特别是对茶叶生态园与产业园做到科学统筹规划;第三,掌握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特征与法律文化做法等,熟悉对方消费市场运营细则;第四,在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建立茶叶生产与销售子公司等,将出口转化为内销,弱化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意识;第五,加强茶叶生产与外贸的人才培养,提升茶叶产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行业协会指导高校与社会机构培养对口的茶叶综合人才;第六,强化互联网环境下对茶叶出口企业的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保护;第七,领悟“互联网+”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质,注重云计算平台下电子商务对茶叶的促销作用;第八,采取“1+1模式”,将茶叶出口品牌化锻造,即一方面塑造中国茶叶品牌价值,另一方面让国际茶叶市场体验到中国式茶叶品牌的亲和力;第九,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诞生大型茶叶出口企业,或通过战略联盟,在茶叶协会帮助下抱团出口,实现茶叶出口资源最优化。

五、结论

扎根理论属人类学应用学科,主要利用应用人类学常用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帮助决策机构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本文对中国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的问题研究正是遵循扎根理论方法,对茶叶出口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企业进行深度访谈,找出了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构筑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为茶叶相关组织做出出口决策提供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茶叶出口地区与出口企业较为分散,从业人员平均薪酬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占比较优势,可能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差距及个人收入差距逐步变大;还有,一些茶叶企业难以高薪留住高素质外贸人才,可能导致企业高级人才流出;再有,向新丝路经济带出口茶叶可能给我国茶叶产业带来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深度冲击。

[参 考 文 献]

[1]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1):34-38

[2]“一带一路”催生中国茶业新机遇[EB/OL].http://.2015-06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15篇

早期中英贸易关系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事华茶出口贸易问题。本文拟就对存在258年的英公司所从事华茶出口贸易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作一探索,以助于进一步深入早期中英关系史的研究。

一、试探――定点广州――形成垄断时期(1600―1783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0年创设之初,虽然主要是以亚洲的南洋群岛一带转运香料,“靠胡椒哺育起来”。(1)但随着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把中国的茶叶转运回欧,引起巨大震动之时,英公司也把注意力转向这一贸易。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4月6日从广州第一次运出茶叶12磅。(2)到1650年,茶叶这个名目,开始频繁出现在运回英国的东方货物中。(3)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设立办事处,董事会购名茶2磅2两,献赠英皇。(4)1667年,英公司把购茶定单寄给爪哇万丹代办处,嘱其设法购买最优良茶叶100磅。(5)1669年由万丹装运进口茶2箱,计重43磅8两,(6)1670年夏有4罐茶叶运入,重79磅6两。(7)在这期间,英公司虽然每年都有茶叶运回英伦,但基本上不是直接来华贸易,而是与中国到南洋的商人交易,从中获得侨销茶的结果。此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末。1689年英公司把购买中国茶叶由原先委托在中国办事处代办改为委托厦门商馆代买茶叶。“始开中国内地与英国茶叶直接贸易之新纪年”。(8)是年,出口华茶约150担,均为茶箱装置。(9)此后,伦敦厦门之间,有船舶直接往来。1697年,有船名“那骚号”者,装出茶叶600桶。三个月后,又有“屈兰波号”出口,也输出500桶。(10)1698年,输出300桶,1699年输出上好茶叶160担,价格为每担25两。此时,英公司主要是从厦门出口。然终十七世纪之间,英国运销的华茶,为数极为有限,最多不过160担。但其意义却极为重大,为今后英公司经营重点的转向奠定了基础。

进入十八世纪以后,英公司开始以广州为据点,从事华茶贸易。这时,英公司由于和国内新兴的纺织工业集团利益发生激烈冲突,“被剥夺了从印度纺织品进口中赚钱的机会,于是就将它的整个生意转到中国茶叶的进口上来,”开始“靠茶叶来喂养自己”。(11)

1684年,公司从爪哇被赶出后,就在广州沙面设立商馆,但当时由于厦门采购更为方便,才一直未在此进行茶叶贸易。现在,随形势的变化,广州商馆开始起着积极的作用。1704年,英公司派“康特号”(Kent)到广州,当时除生丝外采购的茶叶达117吨,合计105000磅。(12)首次成为广州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品。从此,茶叶的重要地位才真正从出口商品中实现出来,引起外商的相当注意,带来明显的效果,即输出数量逐年增加。到1717年,公司贸易船到广州的有二艘,均满载茶叶出口。从此年始,茶叶在贸易上之势力,已有取生丝地位而代之趋势。(13)但广州并非茶叶的主要产地,其货源主要来自安徽、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由于路途遥远,英公司到广州进行茶叶贸易,尚须特别定货,然仍会迁延时日,影响茶叶的出口数量。1719年,由广州输出的茶叶达2281箱,110桶及202包。1721年广州出口的达2209箱及200桶。1723年―1724年中英船来华采购茶叶,达10400担。其后,茶叶才成为英公司最重要的垄断对象。

然而,即使在英公司把茶叶作为垄断的目标后,其垄断权的取得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其间不时地遭到国内散商,特别是国际上瑞典、荷兰等国公司的残酷竞争,导致公司获得华茶数量不稳,增长不多。且对于贩运回国的茶叶,也因英国政府对茶叶抽税甚重,使国内茶叶价格高涨,如一磅武夷茶在尼德兰的价格是一盾,而在英国却要出三倍的价钱。(14)这导致正常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时升时降,而经由欧洲大陆各国公司走私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增加,此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英公司对华茶出口贸易的利益。因此,在这段时间中,英公司为避免无利可图,来华交易的茶叶数量虽有增加,但并不很多。(参见下表)

根据上表,1784年以前,英公司从事华茶贸易的数量波动很大,其中除1771年超过10万担外,别的年份都没有超出这个数字。另年与年之间也参差不齐,差距甚大。但这当中,公司经过多方努力,终使政府在1784年颁布“减税法令”。(15)从而,公司一改过去颓唐不进的局面,所从事的华茶贸易一跃进入垄断――繁荣时期。

以上阐述显示英公司从事华茶贸易有如下一些特点:

(1)公司贩运华茶的数量逐步增长。自1637年开辟华茶贸易之始以来,到1784年,数量增加几达上百倍,当然,这之间,它们并非连续增长,而是曲折上升。其中经营侨销茶时期,数量增长不多,且非来自中国本土;厦门试探时期,由于受中国战局动乱的影响,数量变动很大;且因清政府很快平息东南沿海一带反清活动,,英公司曾支持郑成功而受牵连,被迫退出厦门,而定点广州;1701―1761年,广州输往英国的茶叶增长了五、六十倍;(16)1761―1784年输英茶叶又约增加四倍。后随“减税法令”的通过,输英茶叶迅速增加,进入垄断华茶时期。

(2)取生丝而居华出口贸易商品的首位。中国素以生丝、瓷器、茶叶出口而名闻于世。但在早期,生丝出口远超茶叶。茶叶只是到了十六世纪末葡萄牙、荷兰贩运侨销茶以后,才为世人所知。随后到1717年,茶叶才被公认取代生丝成为中国出口中的主要商品。(17)而实际上,对于英国来说,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蚕丝一直比茶叶具有更大的重要性。(18)只是到1784年英国国会通过大量削减茶叶进口税的“交换法”前一段时间,尽管蚕丝贸易在绝对量上仍继续增加,但茶叶超过蚕丝成为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最后几乎占有了它在中国的全部业务。(19)1775―1784年期间,蚕丝约占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额的31%,而1785年以后,蚕丝比例逐年下降,到1795年降到10%。(20)此时,茶叶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生丝,稳居首位,这种局面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印度、日本等国茶叶的竞争下才发生变化。

(3)公司输茶回英由多口到广州一口。英公司自在广州建立商馆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直接在广州购买茶叶出口外,还在福建、浙江和江苏三个沿海口岸贩买华茶回英伦。但这种多口贸易的情况,因1757年发生洪任辉事件,遂使清政府迅速关闭上述三口,而只保留广州一地对外开放。这样,英公司被迫收缩战线,把所经营的茶叶贸易移到广州一口进行。此种状况直至鸦片战争后才发生变化。

二、英公司垄断华茶出口时期(1784―1833年)

英公司取得对华茶的垄断权后,华茶输出增长的迅速极快,运出的茶叶从1783年的27322担增加到1794年的86383担。(21)随后三、四十年中,数量稳剧增加。(参见下表)

上表明显显示1784年以后,公司对华茶的占有已达主导地位。数量上,除1791和1798两年没有超过10万担,其它年份都在10万量以上,最高年份达307088担。当然,如果我们从公司对华茶出口贸易各货物所占比例中,能够更加清楚地体会到这种重要性。(参见下表)

茶叶从中国输出的货物中所占比重,在获得垄断之前,除1760―1764年一度达到91.9%外,其它年次还出现很大波折。但此种情况因“交换法”的通过而发生重大变化,比重迅速回升,呈现稳定状况。同时,公司在输英及输欧的比例中也占有显著的地位,如1783―1833年东印度公司茶叶运出量占中英茶叶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0―60%强,占中国销往欧洲茶叶总数的80.9%。(22)由此可见,茶叶贸易已经在英公司对华贸易中占据了首要的地位。至此,完全可以说,公司的发展壮大全靠“茶叶来喂养”。

上述表明这段时期英公司从事的茶叶贸易有如下特点:

(1)英公司垄断广州的茶叶贸易。

英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促使国会顺利通过“减税法令”,以确立自己在东方,尤其在中国贸易的特权。这样,公司从广州运出大量茶叶回英伦,降低了英国国内的茶叶价格,不仅将欧洲别的国家排除出英国国内市场,而且还将他们挤出广州的茶叶市场。这时,尽管美国也来中国大量采购茶叶,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并不时转运欧洲,直接威胁到英公司的华茶贸易。(23)在1784―1833年间,成为仅次于英国之后的第二大华茶输出国,但就其在中国购茶的比例而言,一般只占10―20%之间。(24)这无损于英公司在中国茶叶市场的垄断地位。

(2)英公司确立典型的配额制预订购茶法。

由于英公司运入中国的物品几乎每年都是亏本而回,“英国公司在1793年声称,1780年到1790年间,在对华纺织品及五金的贸易上,它遭受了200000镑的损失”。(25)在1820年,公司的董事会对上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宣称“他们在过去二十三年中,从伦敦运往广州的货物上面的损失,达1688103磅,或平均每年损失73400镑。”(26)面对这种情况,公司为了获得大量华茶,不得不忍痛把国内白银输入中国,造成英国贸易处于逆差地位。如英国国会通过替代税法后的1784―1786年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值(主要是茶叶)比对华出口的商品多328%。(27)

英国为了改变逆差带来的不利状况,而又不损害茶叶贸易的条件下,就偷偷地把鸦片运入中国倾销,用所得款从中国购买茶叶回英伦。然而鸦片的销售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政治生活,很快就遭到禁烟命运。这样,英公司不得不“决定不向中国直接输入鸦片,以免危及它的茶叶垄断经营”。(28)但这使公司面临资金来源匮乏,因此,为解决此困惑,遂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把订购茶叶与组织出售公司输入广州的纺织品等联系起来,以此向中国行商预订茶叶。如按此原则订立的1798年贸易季度预订合约的比较表:(29)

配额制的实行,英公司逐渐改变了原先商品贸易结构,导致输往广州的毛织品逐年增加,至1826年增至2437500丙。(30)这种方法对英公司相当有利,部分解决了资金紧张与纺织品等商品在广州积压的问题,亦为公司加强对华茶的垄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公司从18世纪末开始,已能凭借其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茶叶贸易的主动权,而且也能对行商施加压力,迫使其在交易中对公司作出让步。行商如有反抗或不满,即遭到制裁,如1793年行商潘启官因反对公司改变传统预付款方式(即由不整数制改为整数制预订付款方法)而遭到订立茶叶合同数的减少。(31)

三、穷途末路时期(1834―1858年)

在国内散商、产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和国外的激烈竞争等因素的推动下,英国东印度公司终于到1833年改革议会成立时,遭受自1834年开始废止对华贸易独占权的厄运。按照废止提案“现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保持的,有关与中国贸易和茶叶贸易的垄断权,1834年4月22日以后应予停止。对华(一般)贸易与茶叶贸易应向所有的英国臣民开放。以前为了维护该公司保持到现在的垄断权而在好望角至麦哲伦海峡之间加于英国臣民的限制,应该废止。”(32)随之,大量英国商人到广州运输茶叶,运往英国的茶叶大幅度增长,远远超出以前两个时期。如“从中国输入的茶叶数量在1793年还不超过16067331磅,然而在1845年便达到了50714657磅,1846年是57584561磅,现在(作者注:1853年)已超过6000万磅”。(33)

鸦片战争爆发后,随五口通商以来,华茶贸易又有了新的发展。此时,外国商人除继续在广州购茶外还纷纷闯入上海、福州、汉口、九江等地抢购茶叶。这更使华茶出口激增,如1843―1852年,仅广州、上海二地出口茶叶总计达69510.935万磅,平均每年为7723.4372万磅。1853到1860年,如果加上福州,则华茶出口达89585.56万磅,平均出口量比1843―1852年间的9年净增3473.5087万磅。(34)

但是,上述华茶出口的增加,都由于“东印度公司不仅在那一年(作者注:指1834年)失去了经营中国茶叶的特权,而且必须完全停止一切商务”。(35)使公司从商务机关改组为纯粹的行政机关,而与之失之交臂。从此,失去商务责任的英公司逐渐走入穷途末路,日衰一日,终于1858年,不堪重负而解散。

综上所述,可知丧失垄断权的英公司有如下清晰印象:

(1)由垄断迈向自由贸易。

强大的国内产业资产阶级为推销日益增多的商品,迫切需要打开东方市场。通过1815年的斗争,初步敲开势力强劲的东印度公司的第一道门坎――废除了公司对印度的垄断。这使资产阶级从中品尝到了印度市场的巨大利润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取消公司对中国贸易垄断的欲望。遂利用1833年东印度公司换约的时机,以议会斗争的方式,将公司的垄断权送进了历史的坟墓。至此,在中英贸易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此后华茶贸易进入自由贸易时期,数量急增,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

(2)公司“望茶兴叹”而无余力经营。

1833年的法案最终迫使公司面对利润丰厚的华茶,也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商务,而成为有名无实的“政务”调解机关,这标志着英公司以“茶喂养”时代的结束。从此英公司商务日见窘迫,捉襟见肘,最终陷入解散的境地。おぷ⑹停

(1)(11)M•Greenborg: Britis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页2-3,1951版。

(2)(4)(5)(6)(7):陈椽《茶叶通史》。

(3)M•E•Willbur:The East Indin。

(8)(17)(25)(29)(31)马士(Morse)《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卷1页218、页509、页606、页509。

(9)(10)(12)(13)《华茶贸易史》载《国际贸易导报》第一卷:第二号。

(14(马丁•内伊霍夫公司《Porcelain and the Dutch China Trade》,1982年。

(15)详见拙作《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华茶出口贸易垄断权的因素分析》、《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

(16)邓瑞本《广州港史》页192。

(18)普里查德(Earl H•Pritchard)《早期英中关系的艰难岁月》(1750―1800年)页166。

(19)Lillian M•Li《China’s silk Trade:Traditional Zndustry in the Modern World(1842―1937年)》页77。

(20)(22)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页14。

(21)马士(Morse)上引书卷3数字折算。

(24)汪熙、邹明德《鸦片战争前的中美贸易》,《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4-5期。

(23) 马士(Morse)上引书卷4页115。

(26)《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

(27)Prichard《Cnuial Years》页43。

(28)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页185。

(30)J•A威廉森《英国扩张简史》,1958年,页38。

(32)《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上册页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