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

茶叶的品质特征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ICP光谱 茶叶采摘时间 二次特征基 矿质元素

我国茶树种类繁多、茶叶产地分布广,这些给茶叶的类别、等级、产地、采摘时间等的鉴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矿质元素是表征地域差异的较好指标,其依据是生物组织不断从它所生活的环境如水、土壤和空气中累积各种矿物元素,由于不同地域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与组成有其典型特征,所以不同地域来源的茶叶中元素含量有很大差异。实践中,经常使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分析不同地域土壤、动植物、水等矿质元素的含量。高建会等人用密闭高压消化ICP测定茶叶等植物性样品中15中痕量稀土元素Ce、La、Nd、Y、Pr的含量[1]。储溱等人采用ICP 测定茶叶中P、Zn、Fe、Mn、Mg、Ca等14种矿质元素含量,建立了对植物样品中多种元素进行同时测定的方法[2,3]。

光谱能反映样品的组成和结构信息,相同或近似的样品有着相同或接近的光谱。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比较样品的光谱来区分被测样品质量的“好”与“坏”。然而,通过简单比较离子数量上大小是很难实现对茶叶等农产品进行品质和真伪鉴别的。主成分分析可以用数量很少的几条本征谱,在不丢失主要光谱信息的前提下,取代原来复杂的原始光谱,解决了由于谱带的重叠而无法分析的困难。但是简单的主成分分析仍然不能很好的分析茶叶这种具有复杂信息的品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一种降低茶叶红外光谱图原始数据的维数、提取反映茶叶信息的主要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特征基方法。特征基理论即基于主成分分析思想建立的统计分析方法,每进行一次特征提取就好比是一次主成分分析过程。特征提取是为了建立茶叶的光谱特征基,就是选取变量建立特征基的过程,建立特征基后即可对所要分析指标进行投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材料和茶叶产地纬度

我国茶叶资源辽阔、种类繁多,根据茶叶生产的发展、土壤气候条件、茶类和茶树品种等特点分为四大产区:江南产区、江北产区、华南产区、西南产区。其中江南产区由于土壤气候条件等原因是我国主要的茶叶产区,而且该产区纬度分布范围较广,所以本实验就主要以江南产区为例同时在其他三大产区各选一种茶叶进行研究。茶叶样本为:云南普洱、台湾乌龙、泉州铁观音、福建碧螺春、安溪铁观音、苍南龙井、君山银针、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1.2 样品制备

将10g待测茶叶放置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内40下干燥12小时至恒重,干燥处理后的待测茶叶放入磨碎机内粉碎30秒(粉碎机水平和垂直方向放置各15秒),取出过40-60目颗粒筛后收集到干燥密闭容器备用。准确称取试样0.5克于石英坩埚内,低温碳化,在500摄氏度下灰化完全,用5毫升1+1盐酸提取残渣,移入25毫升比色管内,定容至刻度,澄清后上机测定。

1.4 仪器及工作参数

VISTA-MPX等离子光谱仪工作参数为:功率1.00kw;等离子气流量15.0L/min;分辅助气流量1.5L/min;雾化器压力200Kpa;狭缝宽度20μm;内标元素波长Cd228.8nm;观察高度10mm;一次读取时间10秒;数据采集重复次数3。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元素茶测定结果

ICP光谱法测定不同产地的茶叶样品的7 种矿质元素,结果如表1所示。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茶叶中B、Cu、Fe、Zn、Mn等元素的绝对含量变化较大,但与生理活动相关的K、Na、Ca等离子含量相对稳定; B、Cu、Zn、Mn和Fe元素在各茶叶中的相对含量具有相同变化的趋势;对于同种茶叶的普洱茶,经发酵后的熟普洱比生普洱中各元素含量都稍高。

2.2 二次特征提取用于ICP光谱分析茶叶采摘时间的分析

分析茶叶的采摘时间用的是ICP数据,该数据包括14种茶叶的P、B、Zn、Fe、Cu、Mn、Na、K、Mg、Ca 10种元素的含量。经过反复试验,我们最终找出了与茶叶采摘时间关系最密切的4种元素,即P、K、Ca、Na这4种元素。将每种茶叶的P、K、Ca、Na 4种元素的ICP数据进行矢量归一化和平滑预处理,进行一次主成分分析,得到代表主要信息的特征因子,并选取了第一和第三特征因子建基,得到投影图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在投影图上从右下方至左上方,茶叶投影主要是按采摘时间分布排列的,其次投影分布包含一定的产地信息。投影图右下方茶叶的采摘时间较早,随着向左上方的移动,其它茶叶采摘时间逐渐变晚,从春分前后开始,至清明、谷雨这段时间,大部分茶叶被采摘,这段时间也是绿茶采摘的最佳时机,如黄山毛峰、龙井、信阳毛尖等。一般情况下,绿茶的采摘时间最早,青茶和黑茶的采摘时间较晚,因此在投影图上可以看出,从最右下方的黄山毛峰和龙井等开始逐渐向左上方至王霞普洱、安溪铁观音等茶叶投影的分布,正好符合了按采摘的时间由早到晚排列的顺序。由此可见,用ICP检测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茶叶的采摘时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方法还将对分析茶叶产地有指导作用。

3 结语

本文利用ICP光谱测定了不同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分析了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茶叶采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采摘时间变化的茶叶与矿质元素的分布存在近似的直线关系。由此可见,用ICP检测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茶叶的采摘时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方法还将对分析茶叶产地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储溱,唐兴敏,董静.茶叶样品中微量元素分析方法的研究.环境资源与工程,2008,(22):468~471.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征提取 红外光谱 茶叶 识别

中图分类号:TS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081-02

目前研究茶叶的类别主要是通过感官评审法和理化分析法,前者对实检验人员要求高、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后者费用高、耗时长、重复性差。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茶叶进行了大量的内含物定量分析,但忽视了茶叶本身具有的综合性特点,所以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红外光谱应用到茶叶的检测上。潘燕飞等发现不同品质的同种茶叶在谱图上的特征谱带有细微差异,该发现证明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用于鉴别茶叶品质的可行性。

由于茶叶本身具有复杂性、所含信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茶叶内含化合物在红外光谱上响应信号相互叠加,我们难以在光谱曲线上直接根据波峰位置和高度来确定茶叶各组分含量,也不能简单地凭借光谱图来进行茶叶的类别分析,因此将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同某类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目前没有一种通过综合分析达到识别六大类茶叶种类的方法。鉴于此,本文在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征提取方法,对不同茶叶的发酵度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参数设置

TENSOR27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BRUKER公司);波数范围:400~4000cm-1;扫描次数:16次;分辨率:4cm-1。

1.2 样品来源和预处理

样品来源:绿茶(发酵度0%)8种、黄茶(发酵度10-20%)2种、白茶(发酵度20-30%)2种、青茶(乌龙茶)(发酵度30-60%)13种、红茶(发酵度80-90%)3种、黑茶(发酵度100%)5种。其中绿茶、黄茶、白茶属于轻度发酵茶,青茶属于中度发酵茶,红茶和黑茶属于中度发酵茶。

样品制备:大致分为5个过程:烘干、粉碎、研磨、压片和光谱采集。茶叶样品在40℃恒温箱中烘12h,经粉碎机粉碎,过200目筛子后收集。茶叶粉末与KBr按1:120比例进行研磨、压片,对压片进行光谱采集。

1.3 特征基理论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以样品数据统计特征为基础的正交变换,是最小均方误差意义上的最优变换,可以用数量很少的几条本征谱,在不丢失主要光谱信息的前提下,取代原来复杂的原始光谱,解决了由于谱带的重叠而无法分析的困难。特征基理论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出的一种降低茶叶红外光谱图原始数据的维数、提取反映茶叶信息的主要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每进行一次特征提取就好比是一次主成分分析过程。特征提取是为了建立茶叶的光谱特征基,在主成分分析的最后就是选取变量建立特征基的过程,建立特征基后即可对所要分析指标进行投影分析。

二次特征提取是在一次特征提取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主成分分析过程,即特征提取过程,也相当于再一次剔除冗余变量,提取变化相差较大变量的过程。在二次特征提取后,再根据不同的特征因子所含信息量的情况建立特征基。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次特征提取用于红外光谱分析茶叶发酵度的分析

在对茶叶的红外光谱分析,进行一次特征提取,可以成功地将重度、中度和轻度发酵茶区分开来,但若要将每一类茶叶区分开,该方法就无能为力了,因此进行二次特征提取得到图 1,即试将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区分开来的投影图。由图1可以看出,几种茶叶不同种类间有明显的距离,每种茶叶的聚团性也比较好,因此,二次特征提取可以进行茶叶六大类的区分,并使六类茶叶的投影按发酵度的变化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分布。

图1中绿茶、黄茶、白茶、红茶和黑茶这五类茶叶的投影图基本在一条线上,但青茶和这五类茶叶不在一条线上,考虑到是因为青茶的特殊性。青茶本身“绿叶镶红边”的特点表明了其既有绿茶的特性又有红茶的特性,并有研究说明青茶的发酵度主要与青茶发酵前后叶绿素含量变化有关,而其它茶叶的发酵度与茶叶发酵前后茶多酚含量变化的多少有关。在图1中,绿茶、黄茶、白茶、红茶和黑茶这五类茶叶呈线性分布,并体现了发酵度的变化,由绿茶到黑茶发酵度逐渐升高,由发酵度为零到发酵度为100%,该图基本上满足了本文既将茶叶区分开、又体现发酵度变化的预期目标。

2.2 不同发酵度判别器的建立

在建立不同发酵度茶叶判别器时应用到以下几个原则:(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如果某一线段视为一个圆的直径,则可以由该线段画出一个且唯一一个圆;(3)根据两圆圆心连线可以画出唯一一条垂直且平分这条连线的直线;在每两类茶叶对应的圆与圆之间都作出划分界限的直线后,这些直线会相互交错,再根据相关性、就近原则及排除法,可以将多余直线和射线去掉,最后就可以留下由线段和射线组成的划分不同区域的一个网,如图2。

图2 有关茶叶种类的判别图

2.3 判别器的验证

分别选取了3种绿茶、2种青茶、4种红茶以及1种黄茶共10种茶叶来验证判别器识别不同发酵度茶叶的正确率,见图3。

图3 判别器的验证图片

由判别器的验证图片可看出,10种茶叶中有8种茶叶投影落在所属种类区域内,仅黄茶中的君山黄茶和绿茶中的君山毛尖投影位置相互颠倒,可见判别器的有效识别率可达80%。因此,利用特征基理论提取红外光谱特征信息建立判别器分析茶叶发酵度的模型是可行的。

3 小结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提取思想,提出了二次特征提取方法应用在不同发酵度茶叶的识别上,建立了能够识别六大类茶叶发酵度的判别器,有效识别率达到80%。在今后的茶叶品质控制中,用红外光谱特征基提取方法确定茶叶的发酵度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谦,陆锦时,等.茶叶化学[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128.

[2] Vitaly Erukhimovitch,Marina Talyshinsky,Yelena Souprun.FTIR spectroscopy examination of leukemia patients plasma[J].Vibrational Spectroscopy,2006(40):40-46.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3篇

1.1样品收集

实验所检测样品采集自贵州省道真自治县的不同区域,其中一芽二叶蒸青茶样12个,编号为DZZ-1~DZZ-12,炒青茶样16个,编号为DZT-1~DZT-16,其中DZT-12为一芽一叶炒青茶样,其余皆为一芽二叶。

1.2样品处理

将粉碎后的茶叶样品于80℃条件下烘干1h,准确称取0.5g(精确至0.0001)粉末于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同时做试剂空白、平行样,加入8mL消解液(HNO3∶H2O2=4∶1),预消解过夜,次日于微波消解炉(800W,185℃,35min)消解。消解完成后,将消解罐转移至赶酸仪,在120℃条件下赶酸至近干,将赶酸后的消解液过滤转移到50mL容量瓶定容[6]。测定浓度较高的元素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消解液进行稀释。

1.3仪器工作参数

本实验使用ICP-OES检测茶叶中的13种元素。检测前对仪器进行优化使仪器达到最佳检测状态[7]。仪器工作条件见表1。

1.4标准溶液的配制

用1000μg/mL单元素标准溶液分别配制浓度为50μg/mL的Zn、Cu、Fe、Mn、Al、Ca、Mg储备液及浓度为10μg/mL的Sr、Ni、Co、V、Cr、Ba储备液。精密吸取储备液,配制Zn、Cu、Fe、Mn、Al、Ca、Mg浓度为0、0.1、0.4、0.8、1.2、2、4、8mg/L及Sr、Ni、Co、V、Cr、Ba浓度为0、0.01、0.04、0.08、0.12、0.2、0.3、0.4mg/L的标准溶液。

2结果与分析

2.1标准曲线及回收率

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依次将配制好的标准溶液进样,计算机软件自动给出各元素的校准方程及相关系数,本实验各元素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5以上。然后依次检测样品空白,茶叶标准物质、样品。检测茶叶标准样品结果显示:实验所检测的元素回收率都在90%以上。

2.2元素含量分析

表2、表3分别为蒸青茶样与炒青茶样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各个元素在茶样中的平均值可知,道真自治县所产茶叶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Ca>Mg>Mn>Al>Fe>Zn>Cu、Ba>Ni、Sr>Cr>Co>V,与毕坤[8]所测定的元素结果基本相符。茶叶中各种矿质元素含量差别较大,其中Ca及Mg含量最高,为大量元素,Mn、Al、Fe虽属于微量元素,但其在茶叶中的含量要远高于Co、V及Cr等其他微量元素。等[9]发现茶树对不同矿质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但对相同元素的需求基本一致。微量元素Fe、Mn的较高含量应与茶树喜欢酸性土壤有关,酸性土壤能为茶树提供更具活性的Fe与Mn[10]。将蒸青茶样与炒青茶样中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相比较,可以发现,除Cr、Zn、Ni3种元素外,蒸青茶样中其余10种元素的含量都大于炒青茶样,可见茶叶加工方式对茶叶矿质元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国内外对各地茶叶中矿质元素的检测结果很多,将本文所检测元素之数据与安徽、湖南、云南、福建[2,8-15,17]等地区所产茶叶中元素含量做相应的比较,贵州道真自治县蒸青茶样的Ca、Mg、Mn、Al、Zn、Sr含量都偏高,其余元素含量则居中,炒青茶样中各元素含量大多居中。与毕坤提出的茶叶矿物元素最佳浓度值相比,则道真茶样中Cu含量偏低,Zn和Sr含量较高。不同的茶叶样品,矿质元素的含量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样品DZZ-2的Mn含量最高,其含量是DZZ-8的7倍,DZZ-4中Ba、Sr、Cu、Al、Fe、Ca元素含量相对其他蒸青茶样最高,DZT-14中Ba、Sr、Cu、Al、V、Ca元素的含量是所有炒青茶样中含量最高的,同时Zn含量最低。DZZ-1与DZZ-2分别为不同茶园的相同品种,它们所含的矿质元素含量大致相同,DZT-13与DZT-14分别为相同茶园的不同品种,它们所含的Sr、Ba、Mn等矿质元素含量相差比较明显,可见茶叶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茶树品种,茶树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2.3元素相关性分析

实验测定了13种矿质元素,不同元素的检测结果差异比较明显,且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及加工方式使不同茶叶中相同元素含量有较大差异,所以数据分析前对测定结果进行标准化预处理,使各个元素对样品分析的权重一致[14]。采用SPSS软件分别对道真县茶叶中的矿质元素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尾显著性检测。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4),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所产茶叶中Al与Sr、V、Ba、Fe、Mn、Ca、Mg等元素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Zn、Ni、Cr之间则显著负相关;Sr与Ba、Mn、Al、Ca、Cu、V显著正相关;Zn与Co、V、Al显著负相关,与Ca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叶矿质元素之间存在协同或者拮抗作用。王小平等[15]对中日两国茶叶中23种元素的的研究显示茶叶中Al、Ca、Mg含量两两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并且Zn含量与这3种元素含量均呈显著的负相关,本文结果与之相近。有研究[16]表明,给茶叶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Zn营养液,茶叶中Zn含量明显增加,Fe、Ca、Cu、Mn等元素表现有协同效应,但营养液超过一定浓度后表现为拮抗效应。贵州茶样中Zn与以上几种元素间既有拮抗效应也有协同效应。

2.4蒸青茶样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变量的数据降维简化,以找到特征数据进行分析[17]。由于蒸青茶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鲜叶本身的风味,加工工序少,矿质元素因加工造成的损失较少,因而能更准确地表现出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分布特征。选取道真蒸青茶样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达到85.29%。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值5.189,贡献率为39.914%,根据主成分矩阵(表5),其中Sr、Fe、Al、Ba、Mn及Ca元素对第一主成分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特征值2.978,贡献率22.909%,对其贡献比较大的元素是Zn、Cu;第三主成分特征值1.716,贡献率为13.203%,代表元素为Mg、Co;第四主成分特征值1.204,贡献率9.262%,Ni的载荷最重。将蒸青茶样依据样品编码依次以字母A~L为代号,选取主成分1、2绘制蒸青茶样在第1、第2主成分中的分值图(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样品D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远高于其他样品,这是由于样品DZZ-4所含有的Sr、Fe、Al、Ba、Mn、Ca几种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余茶样,这可能与该样品单独来源于一个区域或者品种特殊相关。各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中得分值比较离散,样品K、H、I分布最为集中,其中样品H、I来源于同一区域,由此可知地域对茶叶中元素含量有一定影响。选取主成分3、4绘制蒸青茶样在第3第4主成分中的分值图(图2)。样品B在第3主成分上的得分最高,这是由于样品DZZ-2中Co相较于其他样品含量最高,而Mg元素含量则较低。样品E中Ni含量最高,因此在第四主成分上得分较高。

2.5炒青茶样主成分分析

对16个道真炒青茶样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达到79.916%。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值5.289,贡献率为40.756%,根据主成分矩阵(表6),其中元素Al、Ca、Sr、Ba、Zn、V对第一主成分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特征值2.363,贡献率18.175%,对其贡献比较大的元素是Cu、Co;第三主成分特征值1.503,贡献率11.559%,对其贡献比较大的元素是Cr、Mg;第四主成分特征值1.132,贡献率8.707%,对其贡献比较大的元素是Mn和Ni。将炒青茶样依据样品编码依次以T1~T16为代号,绘制炒青茶样在第1、第2主成分中的分值图(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样品T14在第一,二主成分上得分远高于其他样品,这是由于样品DZT-14中的Ca、Sr、Ba、Al、V、Cu几种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余茶样,皆为最高,而Zn含量则低于其他样品,这可能与该样品品种特殊相关。样品T15、T16在图中分布较为集中,且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低于其他样品,这可能与样品来源于同一区域有关。可见茶叶产地和茶叶品种都对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有一定影响。选取主成分3、4绘制炒青茶样在第3、第4主成分中的分值图(图4)。样品T3在第3主成分上的得分最高,这是由于样品DZT-3中Mg相较于其他样品含量最低,Cr含量最高;样品T5中Ni含量最高,因此在第四主成分上得分最高。唐偲雨[18]的研究表明通过特征元素差异可以对茶叶的产地及品种进行区分。蒸青茶叶和炒青茶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茶叶中矿质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各种茶叶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元素,表明通过元素差异可以对茶叶产地、品种进行判别。

3结论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4篇

与GC相比,除了同样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外,高效液相色谱(HPLC)不受样品挥发性和热稳定性限制,应用范围广,60%~70%的有机化合物均可应用,并且通过与不同检测器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测分析样品中不同的化学成分。如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可以得到不同波长下的色谱图,计算机处理后可获得三维图谱,适用于成分复杂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9]。HPLC方法应用于茶叶组分分析时间并不久,直到1976年Hoefler和Coggon[10]才首次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叶中组分,为茶叶指纹图谱分析提供了研究方向。Pedro等[11]采用HPLC分析法对肯尼亚、印度、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的普洱茶、福建的乌龙茶等进行了产地区分的判别研究。罗一帆[12]根据高效液相色谱中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面积、共有峰、重叠率、八强峰及相对总面积等对广东岭头单枞茶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建立了鉴定广东岭头单枞茶品种的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茶多酚的药理药效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何昱等[13]对33批茶多酚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并结合主要单体成分的含量检测,制作了数字化指纹图谱,认为该图谱可以作为茶多酚产品质量控制的依据。除此之外,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获得绿茶特征图谱,并以数字化色谱指纹图谱为基础,探讨了绿茶分类新模式,从内在组成上为绿茶的分类提供了一个客观量化的界定标准[14]。HPLC指纹图谱在茶叶研究中主要是通过测定茶叶中儿茶素、茶多酚等特征成分含量,提取茶特征成分并与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判别茶叶品种和产地。成浩等[15-16]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在产地识别方面,以不同类别的扁形绿茶样品为研究对象,从儿茶素和黄酮苷两类物质着手,通过大量样本分析研究,建立了不同的数字化多元HPLC化学指纹模式图谱,能较好地代表其来源样本的特征属性;在绿茶原料品种属性鉴别技术方面,建立的绿茶HPLC多元化学指纹图谱能够较好地表征茶叶样本的品种属性[17];针对武夷岩茶分类识别的研究,借助HPLC色谱数据的多元信息融合,建立了武夷岩茶不同原料品种、不同产地区域的分类判别模型,模型对训练集样本的判别准确率达到100%[18];在普洱茶分类研究方面,利用茶多酚类、咖啡碱及黄酮类物质含量变化的两个HPLC色谱数据,制作了滇青(晒青毛茶)、青饼和普洱茶(熟饼)3组茶样的化学指纹图谱,发现1~2年陈以内的青饼在化学成分上与普洱茶(熟饼)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而与晒青毛茶有很高的相似度,本质上还是属于绿茶[19]。宁井铭[20]对晒青毛茶的分类鉴别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18个云南普洱茶晒青毛茶样品HPLC图谱的分析,确定了普洱毛茶的特征指纹峰,与绿茶比较,二者HPLC图谱存在较大的差异,所得色谱图可以作为云南毛茶专属性的指纹图谱,为普洱毛茶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在此研究基础上,张梁[21]建立了普洱茶HPLC指纹图谱方法,通过对不同产地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研究分析,发现不同产地的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分别有24个共有峰和21个共有峰,并且两者因不同的发酵工艺又产生了各自特征性的指纹峰。所以,该法可以用于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的质量评价和真伪鉴别。随着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普及,与质谱(MS)联用可同时得到色谱峰的结构信息,使茶叶成分分析更加深入细致。Zhu等[22]建立了茶叶及其提取物中茶氨酸、绿原酸、嘌呤碱类和儿茶素类12种化合物的HPLC和HPLC-MS分析方法,通过该法获得的谱图可以作为茶叶及其提取物中生物活性成分质量控制的指纹图谱。倪倩[2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熟普洱茶中的8种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和判别分析方法,能准确地区分普洱生茶与熟茶。

毛细管电泳(CE)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快速、高效、微量、经济的分离技术,在茶叶成分分析中已有较多应用,其中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和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KC)是最常用的两种模式。利用CZE分离模式,可以分析茶叶中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6种儿茶素类[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茶黄素、茶氨酸、咖啡碱、茶碱、腺嘌呤和多种酚酸[24-27],以及水溶性维生素[28]。MEKC与CZE相比,不但可以分离带电物质,还可以分离电中性的物质,它可以同时分离8种儿茶素类、咖啡碱、茶碱、可可碱[29],但MEKC对茶黄素类的分离效果不佳[30]。宋冠群[31]用胶束电动色谱法建立了茶叶的色谱指纹谱,并用于分析10种中国名茶,实现了图谱的数据化;同时以相对保留值表示各色谱峰的峰位,提高了样品间的可比性。

红外光谱是指波长范围在400~4000cm-1之间的中红外区,因为具有良好的指纹性,所以只要茶叶的化学成分在质和量方面相对稳定,且样品前处理方法统一,其红外光谱是相对稳定的。依据此特性,张俊瑜[32]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获取了不同厂家不同年份3种普洱红茶的特征红外光谱,并发现对同一加工方式生产的红茶,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其特征谱的差异就越明显。所以,该研究对鉴别茶叶真伪和存储年份有一定参考价值。近红外光(NIR)是指波长介于可见光区与中红外光区之间的电磁波,其关注的波数范围为4000~12500cm-1,因其具有快速简便、对样品无破坏性、无污染、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含有近红外的主要吸收官能团含氢基团,因此根据不同茶叶在近红外区的光谱特征不同,可以将近红外区的光谱信息应用于茶叶定性定量分析品质检验工作中。Hall[33]对134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红茶水分含量、茶黄素含量和感官品评来评价红茶的来源和品质。夏贤明[34]用近红外光扫描对40个绿茶试样进行分析,建立了绿茶总氮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4种成分的近红外定标模型。通过标准化学法验证,得出近红外法和化学法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确认了近红外光谱法可用于绿茶品质检验。Schulz[35]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绿茶的品质参数,建立测定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能够辨别不同树龄的茶叶。Li等[36]用可见/近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对200个茶叶软饮料试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和多元线性回归(MLR)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建立了茶软饮料的回归模型和指纹图谱。王胜鹏[37]还把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茶鲜叶原料的质量评价。通过建立近红外光谱与茶鲜叶含水量、全氮量和粗纤维含量间的相关性模型和质量系数方程来评价鲜叶嫩度,提出了用质量系数作为评价鲜叶质量高低的参数,为茶鲜叶原料收购和加工分级等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近红外技术除了用于茶叶及茶产品的质量品质评价工作,还用于茶叶的分类研究和品种鉴别工作。陈全胜和赵杰文[38-41]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结合主成分-马氏距离模式、软独立模式分类法(SIMCA)和支持向量机(SVM)识别方法,对龙井、碧螺春、毛峰、祁红、铁观音进行有效鉴别,对绿茶、红茶、乌龙茶识别准确度可达90%以上。李晓丽[42]应用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在325~1075nm范围内测定西湖龙井、羊岩勾青、雪水云绿等5个品种茶叶的光谱特征曲线,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茶叶品种鉴别的模型,识别率达到100%。何勇等[43]在相同的近红外光谱范围,用主成分分析(PCA)得到的8个主成分作为输入因子,以8个品种200份绿茶样品建立了一个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判别模型,对40份未知茶样品种预判准确率达到100%。周健等[44-47]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在茶叶的分类识别和真伪鉴定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利用杠杆率校正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DA),对武夷岩茶中的正岩茶与半岩茶识别正确率达到100%;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建立的Fisher识别函数对成品茶原料品种的定标集和验证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6.8%和93.5%,对地理标志茶样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识别准确率均达96.7%;采用PLS法建立的西湖龙井的预测模型,对其真伪的鉴定准确率达到100%,为其他名茶真伪鉴定的参考。对滇青、青饼和普洱茶(熟饼)的近红外化学指纹图谱的研究中,周健[48]采用欧氏距离、PCA和系统聚类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定性判别分析,得出青饼的近红外光谱与普洱茶(熟饼)样品差异显著,而与其原料滇青(晒青毛茶)十分接近,这与普洱茶HPLC指纹图谱分类研究的结果[19]一致。除此之外,He[49]和周健[50]还提出两步法对茶叶进行品种或产地判别,这为原产地标识茶叶的鉴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试验对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和扁形绿茶4个类型的茶样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并建立判别模型,首次判别使用PLS法,对定标集和验证集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5.28%和93.68%,对不能识别的茶样再利用欧氏距离法进行二次判别,最后对校正集和验证集茶样总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43%和96.84%。用同样的方法对4个茶叶样本的原料品种进行识别,其准确率分别为90.3%(定标集)和83.5%(验证集)。由此可见,利用近红外技术结合多种分析模式,可实现茶叶的快速分类判定和真伪鉴定。

NMR是一种吸收光谱,可以检测多种核素,是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常规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茶叶指纹图谱研究中主要用于茶叶特征成分的分析。Gall[51]首先报道了用NMR对191种绿茶的代谢产物进行描述,通过PCA与聚类分析(CA)显示龙井茶与大多数其他中国绿茶具有显著差异,与其他茶叶相比,龙井茶中茶氨酸、没食子酸、咖啡碱、EGCG、ECG含量较高,EGC含量较低;龙井茶中还发现有茶没食子素、可可碱和一些含糖化合物,这些特征成分有助于茶叶的身份鉴定。Lee等人[52]用1HNMR研究韩国济州岛3个不同茶叶产区的茶叶代谢产物,根据氨基酸、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等特征成分含量的不同,利用PCA和正交投影潜结构判别分析(O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可正确识别茶叶所在产区。由此可见,通过研究茶叶特征代谢产物来识别茶叶身份是可行的。陈波等[53]用1HNMR分析测定35种不同种类和产地的茶叶,检测出约20种物质,包括儿茶素类、茶氨酸、糖类、脂肪酸、咖啡碱等,所得谱图通过主成分分析实现了不同种类茶叶的区分以及铁观音产地的辨别,结果具有较好的重现性。陆玮洁[54]依据1HNMR指纹图谱与茶叶品种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法分析了29份不同种类、不同产地茶叶样品的1HNMR指纹图谱,能够对绿茶和红茶的品质进行准确的鉴别。

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检出限低、适合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及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或化合物等特点。光谱指纹图谱中除了常用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之外,还有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和荧光光谱。其中,紫外-可见光谱通常作为检测器与高效液相、毛细管电泳技术联用来建立物质的指纹图谱。荧光光谱法具有速度快、取样量少、选择性好等优点,已从茶叶成分检测运用到茶叶品质鉴别中。唐心亮[55]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建立了15种茶叶样本的三维荧光谱及其等高线指纹谱,选取图谱中的4个峰值作为指标变量进行主元分析,验证了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主元分析方法实现多种绿茶品质鉴定和种类区分的可行性。茶叶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含量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用ICP-AES法研究茶叶中的微量元素对茶叶品质鉴定和产地识别有重要意义。Moreda-Pineiro等[56]通过ICP-AES和ICP-MS法测定来自亚洲和非洲等地的85个茶叶样本中的Al、Ba、Ca等1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合不同的模式识别技术,对地理原产地茶进行了分类研究。以PCA和CA为探索性技术,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软独立模式分类法(SIMCA)为分类手段,得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LDA和SIMCA对非洲茶样分类的正确率为100%,对亚洲茶样分类正确率分别为94.4%和91.7%。但在外部样本的判别分类上,SIMCA法不能区分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样。Chen[57]利用元素指纹识别技术,通过ICP-AES法测定茶叶中的Al、B、Ca等15种元素含量,结合PCA、聚类分析、LDA、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到8个不同茶叶品种特定元素指纹,可以用于茶叶品种鉴别。McKenzie等[58]采用ICP-AES法测定白茶、绿茶、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中的Al、Ba、Zn等14种元素含量,用LDA和概率神经网络(PNN)构建的分类模型对5种茶叶的识别率分别达到81%和97%。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5篇

中国是产茶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世界第二的茶叶产量,中国茶叶的生产历史悠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叶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品牌似乎很有必然性,但是现在中国茶叶品牌化程度较低,提高茶叶的品牌化水平显得非常必要。那么茶叶品牌化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品牌比品类更可靠

在中国,茶叶一直是品类重于品牌,实际上,相对于品类,消费者根据品牌来选择茶叶更为可靠。《广告主》记者在采访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品牌经理刘志林时,他表示:“当一个品类资源被无数个有着不同经营目标的产商同时使用,而且这种使用没有经过严格的授权/规范时,那就意味着品类已经无法给予消费者明确的价值承诺,而这个承诺的缺失将极大地稀释品类资产,也导致消费者不再仅通过品类名称而选择商品。”消费者通过品牌选择茶叶就更为科学。这也为茶叶品牌化提供了空间。

茶叶本身差异性大

品牌化建立在差异性之上,有了差异性,才有品牌化的可能。那么中国茶叶本身是否有差异性?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中国茶叶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产地来分类,也可以根据茶色来分类,还可以根据茶叶的制作程序来分类,不同类别的茶叶形成了不同的细分市场,从而为品牌化提供了空间。例如,大益普洱茶就是云南普洱茶细分市场中形成的著名品牌。

消费者需求差异性大

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也有很多不同,不同地域的消费者的口味是不同的,不同经济水平的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消费者购买茶叶可以是为了品茶提神,也可以是为了待客送礼,总之,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消费者对茶叶的不同需求能够形成茶叶的细分市场。以立顿品牌为例,立顿推出的传统红茶包深受消费者认同,之后它又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全新的绿茶包和茉莉花茶包等,并在2004年推出了包括奶茶和柠檬茶在内的速溶茶系列。2005年又推出袋泡草本茶系列,以“立雅茶”为例,打出天然减肥因子儿茶素的卖点,成功俘获了一大批忠实的女性跟随者。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构成了茶叶品牌化的空间。

地域性限制可以突破

《广告主》在采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时,他对茶叶品牌化这个概念提出了质疑,他表示:“中国茶叶生产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由于这种地域性特征,中国茶叶要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还不现实。”他认为中国茶叶的出路在于茶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而不是茶叶的品牌化。那么地域性是否是中国茶叶品牌化的障碍?记者又采访了著名品牌专家,高崇品牌机构国际的首席专家许广崇,他表示:“地域性并非限制茶叶成其全国范围品牌的瓶颈。一个茶叶品牌能否成为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品牌,关键在于企业的决策层有无树立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品牌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信念。”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茶叶品牌;知识产权;市场

1茶叶品牌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产茶大国,茶产业历史悠久,茶资源丰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茶叶的国内和国际贸易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经济增长迅速,茶叶经营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茶叶品种较多,茶叶消费者由于自己的喜好以及主观意识影响都有固定的茶品选择,对某种茶叶品牌形成固定依赖,所以茶叶经营者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成为茶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可以简单认为是企业的符号、设计、标记,直接目的是便于消费者便于辨认出茶产品的来源,与其他茶叶销售竞争者区别开来。品牌对于企业来讲是产品质量、服务、信誉等的综合反应体,是企业产品质量得到认可的标志,反映着企业形象、文化、精神以及企业竞争力。企业品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已经成为产业领域经济实力的标准,其作为企业的巨大无形资产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下,茶叶品牌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凸显。“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之一,该品牌创立于1892年,其每年的销售量占全球茶品贸易量的40%左右,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其一个品牌的年销售额就超过我国一年内茶叶的出口值。由此可见,茶叶品牌在茶叶经营者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茶叶经济竞争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茶叶品品牌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名茶、好茶因为没有品牌包装而失去应有的市场,所以茶叶牌建设和发展是我国茶产业发展战略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基于知识产权法的茶叶品牌建设

建设茶叶品牌可以提高茶叶消费者的忠诚度,扩大产品营销市场、增加企业利润,是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品牌时代环境下,拥有品牌就等于拥有了市场,品牌与市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才能获取更大的市场价值,因此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凸显自己就要以品牌为中心,围绕品牌展示营销活动,由品牌发展带动企业发展。品牌属于商业用语,从法律的角度上分析,企业品牌在本质上其实就是知识产权,在西方国家,知识产权被称为是智慧财产权,并定义为“相关主体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并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地域性以及独占性等特征,包括商业秘密、商标、专利以及地理标志等。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的增值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革命改变了工业革命以后以物质性资源为主导的资源形态,如果依旧依赖物质性资源将会使国家经济止步不前。例如在茶叶的营销过程中,茶农的种植以及小企业的简单加工所获取的利润相对于茶叶复杂加工以及现代化包装中获取的利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这就说明了茶叶品牌(即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第一,品牌专利。在我国的《专利法》中,专利是指“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创造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专利可以是一种产品、可以是一种生产加工方法,也可以是一种技术方案。茶叶相关专利主要体现在茶叶的深加工过程以及茶叶包装过程中,在传统加工基础上采用高科技手段对茶叶中的关键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等处理的过程就是对茶叶的深加工,当前深加工处理后获得的产品有冰茶、红茶、速溶茶、茶多糖、茶氨酸、茶多酚等等产品,这些经深加工得到的茶产品具有各种神奇功效,被广泛用做制造医药、化妆品、食品以及日用产品的天然原料。茶产品的外观设计主要包括产品形状设计、包装图案设计等,另外还包括存放茶叶的容器设计,所以茶叶的的外观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而且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专利意识增强,我国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茶叶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制定专利战略,加大对产品开发以及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及时通过申请专利保证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独占地位。第二,品牌商标。商标是指企业经营者为了与其他经营者产品(或者服务)区分开而在自己产品(或者服务)上使用的一种专业标志,商标的形式可呈多样化,由文字、符号、图形、颜色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式组合而成。简单、易于识别,能够迅速将商品区分开是品牌商标直接目的以及重要特征。对于茶叶经营者来讲,商标就是品牌的主要载体,茶叶品牌的保护关键就在于对企业商标权的维护,所以茶品牌的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商标的保护以及商标的发展上,一个成功的商标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引导企业走向更长远的发展。英国茶品牌“立顿”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创业史,企业产品利用品牌效应可以提高出售价格,可以进入高级场所,而我国的茶品由于缺乏品牌包装而处于劣势,由此可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第三,地理标志。“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福建铁观音、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特色名茶,这些名茶品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茶产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最终成就了茶叶的优良品质。这些茶叶多是以茶产地命名,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茶产地的名字也就成为茶叶的代名词。知识产权上规定“将表示某产品来源于某地区,该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称为地理标志”。对于茶叶来讲,地理标志具有3方面特征,一是表明茶叶来源;二是茶叶品质独特,具有较好声誉;三是茶叶的独特品质归因于茶叶地理来源的特殊性。茶叶地理标志与商标之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茶叶地理标志的使用表明了企业与其他经营者的区别,表征着自己独特的品牌建设之路。第四,商业秘密。企业的商业秘密主要是指企业的秘密技术,包括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诀窍、专有技术、非专利技术,另外还包括企业的秘密经营信息等。商业秘密主要包括经营信息以及技术信息,具有秘密性、实用性以及保密性特征。在茶产品的生产经营中,企业总有一些不适合申请专利或者公开的技术信息,此时就可以通过商业秘密的方式对此类信息进行保护,这样不仅可以吸引顾客,避免品牌资源流失,同时也是扩大品牌效应的有效手段。

3茶叶品牌的发展

茶品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品牌的维护以及品牌的推广。茶叶品牌的维护要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坚持以质取胜,把好产品质量关,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品牌表征着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同时也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支撑,所以茶叶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要狠抓质量,同时实行无公害生产;二是要加强品牌意识,以品牌求生存、求发展,将品牌意识融入到整个生产经营中,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做到“视品牌如生命、爱品牌如眼睛”;三是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制度,以保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将培育人才、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视为品牌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品牌的推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品牌宣传,经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宣传让消费者进一步认识品牌、接受品牌,以便取得更广阔的市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二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多参与社会组织活动,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忠实度;三是要注重诚信,做到“来者是客,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明码标价”,以诚信促进品牌发展;四是在内销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扩展国内外市场;五是要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对于茶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政府部门要引起重视,给予一定引导和支持,建立完善的茶叶品牌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为茶品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行为,保护茶叶品牌的合法权益,促进茶叶品牌长远发展;六是实施品牌发展多元化战略,结合人们的物质需求进行品牌延伸,例如同种茶叶产品不同花色的设计,从茶叶食品、茶饮料、茶礼品等等多个方向推出不同花色品种,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拓宽品牌的市场领域,提高品牌效应。

4结语

以上是对基于知识产权法的茶叶品牌建设与发展的简单探讨,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茶品牌建设不容乐观,为了充分发挥茶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茶叶经营者应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建设和发展茶叶品牌,以品牌效应促进企业的发展,让中国茶叶品牌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卢秀龙,吴声怡.基于消费者的茶叶品牌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州市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57-160.

[2]韦玲勇,刘晓东,罗小梅等.广西茶叶品牌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14,(4):202-204.

[3]陈旭军.设计中国茶叶品牌、掌握市场主动权和品牌话语权的发展路径[J].福建茶叶,2010,(3):54-59.

[4]谢前途.走集体商标创牌之路提升平阳茶业品牌核心竞争力[J].福建茶叶,2010,32(1):47-48.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湖北省;乌龙茶;感官品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76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3.036

乌龙茶又称青茶,为中国特有茶类,六大茶类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它与红茶、绿茶并列为三大茶类,其原料主要为茶树新梢上成熟叶,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发展前景广阔[1,2]。基于乌龙茶良好的市场前景,针对湖北省茶叶结构单一、夏秋茶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乌龙茶开发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作为重要专项扶持发展[3]。目前湖北省乌龙茶良种茶园及利用现有茶园夏秋季原料改制乌龙茶生产面积8 300余公顷,其中良种茶园面积约占24.1%,年产量4 800余吨,年产值过6亿元。湖北省20个县(市)50余家企业生产乌龙茶,已兴建乌龙茶加工厂30余个,生产线达到150多条。在湖北适宜区域大力发展乌龙茶以及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利用夏秋季鲜叶原料加工乌龙茶大有可为。

然而,湖北省发展乌龙茶有别于闽、粤、台等传统优势地区,其加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湖北省却是传统绿茶产区,缺乏熟练的乌龙茶制作工人。历史经验证明,因地理、环境、气候、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湖北省发展乌龙茶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早在2003年,湖北省茶叶创新团队从引进乌龙茶新品种着手,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提出了湖北省乌龙茶栽培管理技术[4];对引种后乌龙茶品种的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各品种生化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3];利用乌龙茶品种试制扁形绿茶,提出瑞香、丹桂、悦茗香做扁形绿茶品质特优[5];利用正交处理优化夏暑乌龙茶“三青”工艺,认为夏暑乌龙茶晒青减重率15%、摇青3次和摇青14 min为最佳做青工艺参数,以上为湖北省乌龙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湖北省乌龙茶产业经过3年的扶持发展,其乌龙茶整体质量如何、具有什么特点等尚不清楚,通过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跟踪审评2010-2012年湖北省内具有代表性乌龙茶产品,旨在探寻湖北省乌龙茶品质特点,为打造湖北省乌龙茶品牌、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2010-2012年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乌龙茶产品,共76个,分别来自夷陵、五峰、英山、竹溪、竹山、大悟、咸丰、鹤峰、宜都、谷城、保康、神农架、丹江口、黄陂等20个乌龙茶产区的县(市)区。生产单位包括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湖北高山明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湖北悟道茶业有限公司、竹溪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等56家知名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品牌包括采花铁观音、高山明珠、武当道茶等40余个。样品信息见表1。

1.2 试验方法

采样方法:由湖北省果茶办公室样品征集通知,产区生产单位送样,并填写单位、产地、茶树品种、商品名称、生产日期、送样人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样品审评:邀请行内知名专家,按照《湖北乌龙茶》标准要求密码审评,采用百分制加权评分法评定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品质总分=外形×20%+汤色×5%+香气×30%+滋味×35%+叶底×10%[6]。每年茶样当年审评。

数据处理:利用Excel、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乌龙茶样品数量与产区基本情况

据统计(图1),2010-2012年样品量最多的是咸丰县,样品数为12个,其次是黄陂区,送样8个;其中2010年湖北省样品总数为22个,2011年和2012年送样总数相比2010年均增加5个,且产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2个和6个。

2.2 湖北乌龙茶产区感官品质分析

对湖北各产区所送乌龙茶的感官审评综合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湖北乌龙茶综合得分均值范围为86.97~91.90分,整体品质较好,其中在90分以上的产区有10个,占50%,除送样数1个的产区外,五峰、鹤峰、黄陂、夷陵等产区所送样品均值排在前列,质量较高;各产区样品间的标准差、全距、方差等均较大,其中以丹江口、竹溪、谷城、英山、鹤峰尤为突出,方差达到9.0以上,说明所送样品质量不稳定;各产区单个样品最高得分范围为88.60~95.40,其中90分以上产区16个,占80%,丹江口、鹤峰、黄陂、夷陵、宜都、五峰、咸丰等所送单个样品得分较高,品质优异。

2.3 茶树品种对湖北乌龙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知,制茶品种包括金观音、铁观音、黄、本山、青心乌龙、福鼎大白茶和群体种等11个,其中乌龙茶品种6个,占55%;利用铁观音加工的商品茶最多,达31个,占41%,其次为群体种、金观音;各品种所制乌龙茶感官审评综合得分均值范围为86.70~91.55分,青心乌龙、黄、铁观音和龙井43等4个品种感官审评得分均值在90分以上,其中乌龙茶品种占75%,说明乌龙茶品种制优率较高;其标准差、方差及全距最大的为金观音,其次为群体种,说明二者制茶品质不稳定,可能与制茶技术、环境因素等相关;各品种所制的最佳乌龙茶得分范围为87.4~95.4分,其中金观音、铁观音、黄、群体种和青心乌龙得分均在93分以上,表现突出。

2.4 湖北乌龙茶外形感官品质的比较分析

将湖北乌龙茶外形感官审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外形以“紧结、匀整、重实、油润”为最优,得分94分以上,样品数5个,占7%左右;其次为“颗粒尚紧实、色油润;圆紧重实、砂绿、尚润;圆结,较翠润”,得分在90~93分之间,其样品数达42个,占55%以上;得分90分以上的占62%。总体来说,湖北乌龙茶外形品质较好。

2.5 湖北乌龙茶内质感官品质的比较分析

通过统计湖北乌龙茶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感官审评得分和评语,结果表明(表5),汤色以“嫩黄或蜜黄明亮”为最优,得分在94分以上,其样品数达10个,占13%以上。得分90分以上的样品有60个,所占比例近79%;香气94分以上样品3个,评语描述为“花香浓郁”,得分90分以上的样品39个,占51%;滋味方面以“醇厚爽口”为佳,其次为“醇厚较爽,浓醇,醇厚,醇、透香”,得分94以上的占11%,得分90分以上的占43%;叶底以“肥,软,亮”为佳,得分在94以上,其样品数7个,占9%以上,90分以上样品所占比例为49%。由各项因子得分94分以上的样品所占比例来看:汤色>滋味>叶底>香气,按照90分以上的样品所占比例来看:汤色>香气>叶底>滋味。由此可见,湖北乌龙茶汤色最好,香气尚可但不突出,部分产品滋味突出,叶底尚可。

3 小结与讨论

湖北乌龙茶产区整体品质较好,但各产区样品间品质存在较大差异。50%产区感官审评得分均值在90分以上;丹江口、黄陂、夷陵、五峰、咸丰等单个样品得分较高,品质优异;各产区样品间品质差异较大,其中以丹江口、竹溪、谷城、英山、鹤峰尤为突出,方差达到9.0以上,说明所送样品质量不稳定,可能与制茶品种、采摘标准、加工技术等有关[7-13]。建议在湖北省内优质区域发展乌龙茶,并加大相关技术培训力度。

湖北省乌龙茶的制茶品种较多,以乌龙茶品种为主,乌龙茶品种制优率较高。金观音、群体种制茶品质不稳定,可能与制茶技术、环境以及加工时间等因素有关[7-13]。下一步,一是要遵循湖北茶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区域布局,针对性地研究筛选乌、绿兼制,乌、红兼制的品种,并在适宜地区推广;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品种茶鲜叶特点,装备先进设备,进一步研究湖北乌龙茶加工技术,优化工艺参数。

湖北省乌龙茶外形、汤色品质优异,但特征品质有待挖掘,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外形方面,90分以上的商品占62%;内质方面,按照90分以上的样品各内质指标得分所占比例来看,汤色>香气>叶底>滋味,汤色得分90分以上的样品有60个,所占比例近79%。众所周知,闽、粤、台乌龙茶品质特征鲜明,例如:闽北武夷岩茶具有“岩韵”,闽南铁观音有“观音韵”、“绿叶红镶边”,潮州凤凰单丛具有“芝兰香”,台茶具有“奶香、花果香”等[14-16],与之相比,湖北省乌龙茶的品质特征还不够突出,需要进一步挖掘。此外,湖北省乌龙茶名称仍然沿袭安溪模式,以乌龙茶、某某铁观音居多,没有特色,建议考虑如何与“大红袍”、“铁观音”、“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品牌错位发展,打造湖北省乌龙茶品牌,鼓励企业生产有机乌龙茶,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军如.乌龙茶的品质特点与保健作用简述[J].贵州茶叶,2012,40(3):17-19.

[2] 姜绍丰.中国乌龙茶产业发展现状[J].中国茶叶,2008(9):6-9.

[3] 李传忠,高士伟,叶 飞,等.湖北省引种乌龙茶品种生化成分变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74-75.

[4] 高士伟,龚自明,李传忠,等.湖北省有机乌龙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98.

[5] 李传忠,高士伟,叶 飞,等.乌龙茶品种试制扁形绿茶品质比较试验[J].蚕桑茶叶通讯,2011(5):20-21.

[6] DB42/T 666-2010,湖北乌龙茶[S].

[7] 王飞权,肖 斌,任红楼,等.不同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146-152.

[8] 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等.做青强度与环境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9,(1):75-77.

[9] 刘玉芳.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13):95-97.

[10] 韦 欢,宁井铭,方世辉,等.基于造形新工艺的乌龙茶品质差异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4):585-589.

[11] 陈 键,王丽丽,陈 林.乌龙茶制作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铁观音和黄[J].茶叶科学技术,2012(4):9-12.

[12] 方世辉,张秀云,夏 涛,等.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2,22(2):135-139.

[13] 林郑和,郝志龙,陈良城,等.乌龙茶品种与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4(2):30-31.

[14] 修 明.武夷岩茶品质特征及审评方法[J].中国茶叶加工,2004(1):20-21.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茶树资源;性状;选育;广西

中图分类号 S571.1;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056-03

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高湿,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桂西、桂南、桂中、桂北、桂东都有丰富的地方群体茶树种质资源和野生茶树种质资源,项目期间分别对广西主产茶区进行了规模性地调查、收集和选育,鉴定了一批有价值的优异茶树资源,对保护和延伸这些有价值的茶树优异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广西各地茶树优异资源的性状各有独特之处,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选育方法

主要将广西桂西、桂南、桂中、桂北、桂东等主茶区作为选育地点,采用系统选育法并用GPS定位,将发芽早、树冠高大、分枝密度大、持嫩性强、叶片光泽性强、生育期长、叶片着生状上斜、叶厚而柔软、物候期早、芽叶色泽特异、生化成分含量高等优良性状的株系入选[1]。

2 技术路线

目测优良性状的植株定位挂牌拍照测量、观察采集样品(生化样、叶片解剖样)留养穗条扦插繁育生物学特征特性调复3年[1]与国家优异茶树资源相关指标作对比[2],确定入选优异资源株系(表1)。

3 茶区分类

3.1 桂西茶区

3.1.1 凌云白毫优异类型。地理分布:地处凌云县玉洪乡、力洪乡和加尤镇,海拔968~1 012 m,东经106°34′,北纬24°27′。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的株系共106个,树型多数为小乔木和灌木,少量乔木;树高1.3~3.7 m,树幅105~560 cm;树姿半开张和开张;叶着生状上斜;叶身内折;叶长8.2~13.0 cm,叶宽2.1~5.0 cm;叶色绿、深绿、黄绿或绿带紫;芽叶色泽翠绿、深黄绿、紫红、黄、白、花白,其中芽叶特异型的黄色、白色、紫红茶的株系有6个,每张叶片腋芽1~8个;一芽一叶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比国家标准种福鼎大白茶早10 d以上的有25个株系。

生化成分:茶多酚含量32.45%~47.53%,其中超过45%的株系有2个;氨基酸含量2.32%~4.60%,其中含量≥4.0%的株系有11个;水浸出物45.63%~56.18%,其中≥50%的有14个株系;咖啡碱含量1.78%~5.08%,其中≥5.0%的株系有1个。

叶片结构:叶厚247.9~268.0 μm,上表皮厚度20.1 μm,下表皮厚13.4 μm。栅栏组织1层,厚度53.60~70.35 μm,细胞排列紧密。海绵组织厚120.60~144.05 μm,细胞结构有部分较疏松,有部分较紧密。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为0.49~1.00。

综上所述:所选育的凌云白毫种的优异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芽叶白色和紫红色;二是1张叶片有8个腋芽,呈“束状芽”;三是咖啡碱量高达5.08%;四是发芽特早。以上4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特异和优良茶树种质资源的标准,有部分符合抗逆性强指标。

3.1.2 西林白毫茶。地理分布:地处海拔861~904 m,东经104°52′,北纬24°28′。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的株系有8个,树型为小乔木或灌木;树高1.2~6.0 m,树幅100~180 cm;树姿半开张或开张;叶片上斜着生;叶片长8.3~9.4 cm,叶宽3.4~3.8 cm;叶色紫绿红边、黄绿;发芽密度中或密;芽叶色泽紫红、金黄、黄绿、黄,其中芽叶为特异型的紫红、金黄、黄色的株系有3个;一芽一叶期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属特早芽的株系有2个。

综上所述:所入选的西林白毫的芽叶色泽为紫红色、金黄色、黄白色,符合国家特异茶树种质资源标准[3-4]。

3.1.3 隆林野生茶。地理分布:地处隆林县德峨乡,海拔1 463~1 609 m,东经105°09′~105°14′,北纬24°34′~24°35′。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株系56个,树型为乔木、小乔木及少数灌木;树高3.5~20.0 m;树幅3.5~10.0 m;围径最大达3.96 m;树姿直立、半开张或开张;叶着生状平或下垂;叶片长8.0~17.0 cm,叶片宽4.5~6.5 cm;叶色浓绿、绿、翠绿、黄绿或黄色;发芽密度中或密;芽叶色泽黄绿。

生化成分:茶多酚总量22.2%,咖啡碱总量3.6%,水浸出物46.5%,水分10.2%,粗纤维8.6%,游离氨基酸2.6%,总黄酮0.6%,生物碱含量0.18%,可溶性糖3.9%。

综上所述:隆林野生茶的茶多酚含量超过国家优良种质资源指标,叶色黄色达到国家特异资源指标。

3.2 桂南茶区

3.2.1 扶绥大叶种野生茶。地理分布:海拔535~575 m,东经107°50′,北纬22°13′。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株系共21个,树型为乔木或小乔木;树高5.0~25.0 m;树幅1.2~7.6 m;树姿为直立、开张或半开张,部分枝干弯曲似鸟巢;叶着生状为上斜、平展或半上斜;叶片长10.8~23.0 cm;叶片宽4.0~8.3 cm;叶色黄绿、绿或浓绿,光泽性极强;发芽密度中;芽叶色泽黄、紫红、黄绿、粉红色等;其中属特异型芽叶的株系有6个,属特异型枝条形态的株系有5个。

生化成分:茶多酚含量37.74%~55.80%,其中≥45%的株系有13个,氨基酸含量1.05%~3.68%;水浸出物48.73%~56.26%,其中≥50.0%以上的株系有18个;咖啡碱含量2.88%~5.72%,其中≥5.0%的有4个株系。

叶片结构:叶厚402 μm,上表皮厚28.1 μm,下表皮厚25.5 μm。栅栏组织1~2层,厚126.0 μm,细胞排列较松。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为0.57。

综上所述:入选的扶绥野生茶枝条形态、芽叶色泽等达到国家特异型资源指标,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的含量均达到国家优异资源指标。

3.2.2 灵山种。地理分布:地处海拔366~419 m,东经109°01′,北纬22°23′~22°24′。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株系共20个,树型为小乔木或灌木;树高1.45 m;树幅40~180 cm;树姿半开张、直立或开张;叶着生状为上斜;叶片长5.0~11.1 cm、宽2.5~5.0 cm;叶色绿、紫绿,芽叶色泽紫红、黄紫红、翠绿、花白,属特异型的株系有16个;特早芽有3个。

生化成分:茶多酚含量27.65%,氨基酸总量4.55%,咖啡碱含量3.91%,水浸出物含量44.92%。

叶片结构:叶厚368.5 μm,上表皮厚20.1 μm,下表皮厚16.75 μm,栅栏组织3~4层,厚196.3 μm,细胞排列紧密。海绵组织厚137.35 μm,细胞结构较紧。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为1.41。

综上所述:入选的灵山种的芽叶色泽达到国家特异资源指标,并属抗性强资源。

3.3 桂中地区

3.3.1 元宝山野生茶。地理分布:地处融水县安太乡元宝山海拔1 406~1 436 m,东经109°08′,北纬25°23′。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株系10个,树型为乔木或灌木;树高1.3~6.5 m;树幅85~300 cm;树姿半开张、开张或直立,分枝密;叶着生状平、上斜或半上斜;叶片长6.5~12.6 cm;叶片宽2.6~4.6 cm;叶色翠绿、墨绿或绿;发芽密度密;10个株系的芽叶色泽均为嫩黄色。

生化成分:茶多酚含量39.71%~53.15%,其中≥45%的株系有6个;氨基酸含量2.07%~4.10%;咖啡碱含量4.34%~5.37%,其中≥5.0%的株系有3个;10个株系的水浸出物为50.51%~57.28%。

叶片结构:上表皮角质层厚2.52~6.62 μm,下表皮角质层厚1.63~2.98 μm。栅栏组织2层,第1层厚57.98~88.46 μm,第2层厚34.13 μm。海绵组织厚152.88~207.84 μm。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为0.36~0.80。

综上所述:所入选的10个株系其芽叶色泽均达国家特异型资源指标,生化成分也均达到国家优异种质资源指标,有部分株系的叶片结构特征符合为抗性强指标。

3.3.2 桂平西山茶。地理分布:地处海拔100~110 m,东经110°03′,北纬23°23′。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株系22个,树型为灌木;树高6.9 m;树幅80~200 cm;树姿半开张或开张;叶着生状半上斜;叶片长5.0~9.5 cm,叶片宽1.2~5.0 cm;叶色绿;发芽密度密;芽叶色泽紫、绿、紫红、黄绿、红、淡紫,其中属特异型芽叶的株系有6个。

叶片结构:叶厚294.8 μm,上表皮厚26.8 μm,下表皮厚20.1 μm。栅栏组织2层,厚93.8 μm,第1层细胞排列紧密,第2层稀疏。海绵组织厚154.1 μm,细胞结构有些疏松,有些紧密。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为0.61。

综上所述:所入选的株系主要是芽叶色泽符合国家特异资源指标,有部分株系叶片结构特征符合抗逆性强指标[5]。

3.3.3 金秀白牛茶。地理分布:地处海拔650~1 305 m,东经110°13′~110°14′,北纬23°57′~24°09′。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株系10个,树型为灌木、乔木或小乔木;树高2.0~5.0 m;树幅140~600 cm;树姿为直立、半开张、开张;叶着生状半上斜、上斜、水平;叶片长8.5~13.2 cm、宽2.5~5.0 cm;叶色墨绿、翠绿、深绿、绿;发芽密度密;芽叶色泽绿带紫、黄绿、黄、绿。

生化成分:茶多酚含量36.13%,氨基酸含量1.96%,咖啡碱4.15%,水浸出物44.17%。

叶片结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1.22~2.36 μm,下表皮角质层厚度86.34~221.70 μm。栅栏组织1~2层,第1层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为0.22~0.60。

综上所述:所入选的株系有2个芽叶黄色符合国家特异资源指标,有3个叶片结构特征符合抗逆性强指标。

3.4 桂北地区:资源云雾茶

地理位置:地处海拔500~1000 m。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株系2个,树型多为灌木;树高140~190 cm;树幅150~210 cm;树姿开展;叶着生状呈半上斜,立体分枝;叶片长5.8~11.6 cm、宽2.7~3.1 cm;叶身内折;叶色绿;芽叶色泽黄绿色或紫红色(一芽3~4叶)。

生化成分:水分7.72%~8.18%,茶多酚含量9.00%~42.66%,氨基酸含量0.18%~1.66%,咖啡碱含量1.47%~4.17%,水浸出物52.88%~74.37%。

叶片结构:叶厚281.4 μm,上表皮厚20.1 μm,下表皮厚13.4 μm。栅栏组织2层,厚133.9 μm,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海绵组织134 μm,细胞结构紧密,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为0.85。

综上所述:所入选的2个株系中,有1个株系的芽叶符合国家特异资源指标,生化成分中的咖啡碱含量为1.47%,符合国家特异资源指标,叶片结构符合抗逆性强指标。

3.5 桂东地区:梧州六堡茶

地理分布:地处海拔47~446 m,东经110°48′~111°23′,北纬23°48′。

主要形态特征:入选株系57个,树型灌木、小乔木或乔木;树高1.0~2.2 m;树幅33~138 cm;树姿半开张、开张或直立;叶着生状上斜、平上斜或半上斜;叶片长4.0~11.5 cm、宽1.8~4.7 cm;叶色绿、翠绿、绿间黄、黄绿、深绿;发芽密度稀、中或密;芽叶色泽黄绿稍带紫、黄绿、绿稍带紫、绿、黄白、翠绿、黄、紫,属特异茶叶的株系有26个。

生化成分:茶多酚含量28.44%~45.95%,氨基酸0.44%~1.86%,咖啡碱0.22%~2.52%,水浸出物45.74%~50.66%。

叶片结构:叶厚294.8 μm,上表皮厚26.8 μm,下表皮厚13.4 μm。栅栏组织2层,厚107.2 μm,第1层细胞排列较紧密,第2层较疏松。海绵组织厚147.4 μm,细胞排列结构部分较疏松,部分排列紧密,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为0.73。

综上所述:所入选的株系中,有20个芽叶色泽、3个一芽一叶期及生化成分含量符合国家优异资源指标,叶片结构符合抗逆性强指标。

4 讨论

项目实施共入选特异及优良株系有312个,树高最高达20 m,树幅最大达10 m,围径最大达3.96 m,其中芽叶色泽符合国家特异资源指标的有50个,生化成分符合国家优良资源指标的有67个,符合抗逆性强指标的有60个,特早芽(一芽一叶期)符合国家优异种质资源的有46个,特异型枝条形态的株系有5个,1叶多芽的株系有1个。由此可见,广西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为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建议加大培训育种技术人才力度和立项力度,把这些优异种质资源快速繁育和试验示范,使之成为广西自主知识产权主推品种,为广西茶产区打造新品牌产品做出贡献。

5 参考文献

[1] 甘春萍,陈佳,罗小梅,等.桂北优良茶树种质资源入选株系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2,32(4):45-46.

[2] NY/T2031-2011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 茶树[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3] 吴华玲,陈栋,李家贤.广东特异茶树种质资源选育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2(20):15-17,24.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9篇

古人论岩韵

古人对岩韵的认识,由来已久。

唐代,茶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有人认为“侯”在古时候是一种尊称,在这里描摹茶叶,就是对茶叶一种拟人而充满赞赏的说法。“晚甘”是指喝完以后回味甘香馥郁,不是当下的感觉。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五个茶饼很好,但不是入口就能够喝到的,而是要去慢慢品味,回味甘香馥郁;这个茶是请雷而栽,拜水而和,春天第一声雷响的时候才能摘,长在九曲溪边,用特殊的山川地理环境特殊的内质使它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妙感觉。”

从此,“晚甘侯”就成为武夷茶的代名词,而这一称呼,不仅与周敦颐把莲花称为“花之君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目前关于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宋代,坡曾写诗《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赞美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元代武夷山人赵若执有“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之句,将武夷山所产茶称为石乳。明代建州学者吴拭在《武夷杂记》中说:“余试少许,制以松萝法,汲虎啸岩下语儿泉烹之,三德具备,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这算是对“岩韵”体验的一种笼统的概括。

岩韵最早明确提出,实际上是在清代。据说一天乾隆皇帝处理完手边的奏章,喝到了刚刚进贡的武夷岩茶,这种味道让他一见倾心,于是提笔写下一首诗《冬夜煎茶》:“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骨鲠”指的就是岩韵,寥寥几笔就精准地形容出岩茶的精妙所在。

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武夷岩茶“清芬扑鼻舌有作甘。……如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丽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这是他将岩茶与龙井茶和阳羡茶所比较后,而得出的结论。

晚清名人梁章钜,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将武夷岩茶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他说,静参谓茶品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梁章钜的确是参透了武夷岩茶的精髓,他归纳的“香”、“清”、“甘”、“活”这4个层次,由低到高,自外而内,道出了武夷岩茶品质的4个不同境界。而“活”的境界,不仅要靠舌头,更是要靠心灵的感悟才能达到。

梁章钜对武夷岩茶的评价,沿用至今。尽管后人将四字顺序颠倒为“活、甘、清、香”,但意思没有根本变化,其仍被很多人当做是评价岩韵的标准。

今人说岩韵

古人对岩韵的感受,已经超过千年。而现代人又如何看待岩韵呢?

让我们听听一些武夷岩茶爱好者们的声音。

小范(茶客):

武夷岩茶的典型感官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人们喜欢岩茶其实也就是忠于“岩韵”。“岩韵”只存在于岩茶中,而且只存在“正岩”茶中。所谓正岩茶,指的是今武夷山风景区70平方公里地区所产之茶,其中又以“三坑两涧”为核心。“岩韵”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所以有些人干脆主张“岩韵”就是“地土味”。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土味本身,而在于如何才能体验到地土味?从未品饮、很少品饮,或者只饮岩茶而不知他茶的人,是无从谈岩韵的。只有经常品饮岩茶,并能与其他茶类进行比较的人,才可言岩韵。

黄意生(资深茶人):

用“香、清、甘、活”来概括岩茶的特征显得有些牵强,任何茶都有它的香味。岩茶的甘甜味应该更能说明它的本质特征。岩韵其实是武夷山的一种特殊的地理标志,是深藏在茶汤中的一种深度的、沉重的味道,与武夷山特殊的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武夷岩茶专家姚月明说过,岩茶中透着一股岩石的味道。这应该就是“岩韵”。更深一层的意义,则是指一种饮茶者品饮岩茶时的特殊感受。

吴道芳(茶叶研究者):

说起“岩韵”,应从武夷山的地质构成说起。武夷山是丹霞地貌,茶树生长在富含水分的石乳岩中,能吸收大量的矿物质,所以岩茶中会有一股岩石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三泡”后会更加浓郁,香浓甘甜、厚重。

黄智源(干部):

“岩韵”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是武夷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要领会“岩韵”应用心去感悟,必须了解、热爱岩茶。

巩志(茶人):

对岩茶韵味的解释,有人说得玄奥,让人难以捉摸。得茶细细品尝,也难解个中之味。实际不是难以捉摸,只要掌握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特征,通过品尝滋味过程,掌握住武夷岩茶的品质风韵就能破解个中韵味。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的极品之一,其味甘泽而香气馥郁,去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冲泡后,汤色橙黄、清澈艳丽,香气馥郁,带兰花香,具有特殊的“岩韵”,滋味醇厚回甘,爽口。武夷岩茶的品质风格讲究韵味,武夷岩茶的韵味,来自“山川精英秀气”、“岩骨花香”也就是来自得天独厚的武夷山生态环境。

朱陈松(茶业经营者):

说起乌龙茶(青茶)的品质特征,必然会提到“韵”这个字,它是乌龙茶品质的专用术语,是衡量乌龙茶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岩韵”是什么?“岩韵”一词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由何人首先提出,首提者是如何解释“岩韵”的含义?现己无从查证,日前流行也众说不一,有的说有豆浆味,有的说有粽叶味,有的说是青苔味,有人说“岩韵”没人能说得清楚,也有的说“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做茶的茶师也只能泛泛地说是汤水厚、杯底香浓、茶汤滋味中有骨头等。确实,“岩韵”难以捉摸,无法说透它的奥秘所在。但我认为“岩韵”的形成,还是由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制作工艺、制茶时的气候等因素相辅相成、有机组合来体现的。

专家谈岩韵

姚月明

著名茶叶专家

关于武夷岩茶的“岩韵”,一些武夷岩茶研究专家也给出了他们的意见。

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韵”,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那样,或以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生长在武夷山的鲜茶在独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不同品种都有自己不同的品种香,香气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黄贤庚

茶文化专家

“岩韵”二字,可能是从民国福建示范茶厂林馥泉茶师《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七章“科学之审评”中的“山骨”、“喉韵”及“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的“山骨”、“岩骨”中衍化升华而来的。

什么是武夷岩茶的“岩韵”?众说不一。有的说它有品种香,有的说它是地土香,有的说它具有风土香,有的说它具“香清甘活”,有的说是石头味,有的说是粽叶香,有的说是青苔味,有的说是“杯底香”,凡此等等。

其实,武夷岩茶之“岩韵”是有其具体表现的,可以通过口鼻感官体味出来的,并非虚无缥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武夷山茶乡,自古以来茶农就用“岩味”厚薄来区分岩茶的优次。当然“味”是比较好感觉和好表达的。经专家、文人上升为“岩韵”后,就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诠释。

如今在不少名茶中,也嵌上了“韵”字,如安溪铁观音之“音韵”,普洱茶之“陈韵”,潮安凤凰水仙之“山韵”,台湾冻顶乌龙之“喉韵”,岭头单枞之“蜜韵”,黄山毛峰之“冷韵”,西湖龙井之“雅韵”,等等。这些茶韵当都有其内涵,只是有的易于感觉,有的难于言传而已。

以铁观音与武夷岩茶较之,前者既是一种茶树品种,又是一个商品茶品牌,其“音韵”当以品种香味为主;武夷岩茶则以生长独特地域为主,因为岩茶:一是界定了生长在武夷山市内,二是此范围内自然环境独特,三是武夷岩茶是个总称,包含了多个品种(有的滋味、香气不同),所以说“岩韵”当是武夷岩茶共有的独特风格。

武夷山茶农、茶人评论武夷岩茶的感觉有:“不轻飘”、“有东西”、“有骨头”、“厚重”、“长久”、“齿颊生香”、“过喉”等朴实的表达。总之,武夷岩茶有其独特风格。乌龙茶泰斗张天福高度归纳其因果是“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熏陶,遂使岩茶具特殊的‘岩骨花香’的‘岩韵’”。

我认为,在以上岩茶特征中,最为突出、最优异,有别于其他乌龙茶的感官味觉,概括起来即是武夷岩茶的“岩韵”,即:茶水厚重,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南强

知名作家、国家一级评茶师

岩韵首先要从感官上体会,综合岩茶的色、香、味。“活”,应是岩韵的最强表现。可以理解为“活蹦乱跳”,如同充满生命力的鱼儿在激流中冲浪;可以理解为“变化多端”。先苦后甘,先有强收敛、再转清爽。每泡茶汤的香与味都有变化,浓香藏在滋味里、品过之后满口流香。可以理解为“源源不绝”。岩茶的香与味,往往可以保持相当长久。热喷香,温更甘,冷回韵。尤其是在茶汤凉了之后,香与味下沉凝结,品味起来,好像鱼翅汤似的,有韵在水中源源不断地回旋着。还可以理解为“回肠荡气”。好的岩茶,而且力度劲锐。常常是三杯下肚后,上下通气,神清气爽,一身轻松。“岩韵”更深一层的意义,则是指一种饮茶者品饮岩茶时的特殊感受。

在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如果品茶者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茶,对岩韵的理解就又会更上一层楼。从某种角度来说,“岩韵”是人与茶在互动过程中的一种感悟。体验岩韵的过程,其实就是品岩茶时的审美过程。品茶者对岩茶的理解以及茶文化修养越高,在品茶活动中能够产生的美感越强。到了这个层次,岩韵就很难用某一两种感官感觉来概括和形容,而只能用心去体会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美妙境界。

刘国英

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砂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或呈蛤蟆皮状。岩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被称为品种特征,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就是品种特征。但“桂圆香”就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费者常把火功味、渥味、烟味、酸馊味或青味、陈味等当作“韵味”,这是不对的。

岩韵(环境特征)。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同等条件下,茶树品种不同,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陈德华

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说起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必然会提到“岩韵”两个字,它是武夷岩茶品质的专用术语,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最常用的两个字,武夷山外的乌龙茶则不用“岩韵”来说明品质的优劣,即使是与岩茶产地近在咫尺的地方(建阳、建瓯)也不例外。

“岩韵”是什么?目前流行的说法不一。有说似豆浆味,有说像粽叶味,也有说“岩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资深的茶师也只能说汤水厚、有骨头,杯底香浓。武夷岩茶专家也承认“岩韵”难以捉摸,无法说透它的奥秘。综观所述,说者大多使用一些形容词句,听后令人觉得虚、玄,不真实,最后还是一头雾水。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理解“岩韵”的含义,又无法用理论来阐释,故而答非所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名句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岩韵”的含义。首先从武夷岩茶原产地的特殊生态环境来解释,其结果是:岩韵=岩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土香,即岩韵=武夷地土香。目前我国乌龙茶中,安溪铁观音有用“音韵”来描述它的特色,但“音韵”也只单纯用于“铁观音”这一品种,本山、黄旦、毛蟹等品种并没有使用。近年来广东“岭头单枞”茶则用“蜜韵”来阐述该品种的特色。其中提到产地不同对“蜜韵”的影响,它与“岩韵”、“音韵”相比,更容易感觉出物质的存在。

用“岩韵”来描述武夷岩茶品质特征则有别于以上二者。它并非指某一品种(水仙、奇种、肉桂等)的品质特征,而是泛指武夷岩茶的“地土香”,即武夷岩茶特有的品质风格。如果同一品种在诸多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种在武夷山内的茶叶品质明显有别于其他产地,且有与众不同的感觉,那么岩茶即可用“岩韵”来描述,其他产地的茶则不用。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10篇

陕西茶产业近年发展迅猛,为了建好茶园、规范技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陕西省农业厅组织茶叶专家,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遴选了适宜推广的6个茶叶主导品种和4项主推技术,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推广。

陕西省农业厅办公室

2014年9月11日

陕西省茶叶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一、主导品种(6个)

1、陕茶1号。茶树无性系品种,由陕西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从紫阳群体种中选择性状表现优良的单株,采用系统选种法选育而成,陕茶1号是陕西第一个自选自育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具有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发芽早,芽叶肥状,持嫩性强,生长势好,适应性广,抗寒,抗病等优良特征。适应性和适制性很强。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2、龙井长叶。茶树无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系统选种法育成。育芽力较强,持嫩性强,春茶发芽早,适制扁形绿名茶、大宗绿茶。抗寒性和适应性均强,扦插繁殖力强。适宜在汉中地区种植。

3、龙井43。茶树无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1987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良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系统选种法育成。抗寒性强,抗旱性较弱,适应性广,产量高,适制龙井类绿茶,品质优。适宜在安康、商洛地区种植。

4、中茶108。茶树无性系品种。由中国茶叶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微隆,叶尖渐尖,叶质较薄。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均较强,尤抗炭疽病,产量高。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5、乌牛早。茶树无性系品种。由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小乔木型,中叶类,特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芽叶较肥壮,育芽力和持嫩性强。抗旱、抗寒性强,结实少,单产高,适制扁形绿茶,品质良好。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6、紫阳种(无性系)。1965年全国推广的21个地方品种之一,灌木型,中叶类,早芽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制绿茶品质优良。适宜在陕南地区种植。

二、主推技术(4项)

1、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

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是茶树繁育主要的方式。具有繁殖系数大,能保持良种优质高产且性状较―致的特征特性,有利于迅速扩大良种的数量和良种茶园建设规模,采用无性系良种建设的茶园便于管理和机采,能有效节省人工成本和提高种茶的经济效益。

技术要点:选择茶树无性系良种;引种示范;加强母本园的建设管理;按要求适时剪取扦穗;采用露地或大棚进行扦插育苗;苗期管理。

2.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

无性系良种茶园是指采用无性系良种茶苗建设的茶园。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实现茶园建设良种化、生态化、机械化和标准化。

技术要点:科学选址;园、林、路、排灌水系统综合规划、合理布局;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无性系优良品种茶苗;清理园地;挖沟施足基肥和做畦;根据该品种的生长发育状况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适时种植;建设防护林。

3、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方法,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茶树病虫害,确保茶叶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茶叶优质增收的目的。

技术要点:选用经植物检疫后的抗病虫害茶树良种;合理种植管理;生物防治上采取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措施;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茶树害虫;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积极选用矿物源、生物源农药;建立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

4、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茶树品种;加工;温州黄汤;品质;

中图分类号 TS2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33-01

温州黄汤属清朝贡茶,六大基本茶类中黄茶类代表之一,其始于清代,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温州黄汤生产于平阳、泰顺、瑞安、永嘉等县,高级茶多在每年4月上旬开采,采摘标准为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要求大小均匀一致。制造工艺分为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5道工序,全程均为手工制作,全程要52~76 h。由于制作过程过于复杂耗时,加工企业便逐渐放弃了温州黄汤的加工,市场上一度很难找到温州黄汤。

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十分注重历史名茶的挽救和保护,2008年高薪聘请茶叶专业人员重新恢复温州黄汤生产,并对其加工工艺进行改进,研究出一套新的黄汤加工工艺,因其品质特征优越,2008—2010年连续3年在温州早茶节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金奖,2009—2011年两获“中茶杯”名茶评比一等奖。工艺为:杀青—揉捻—闷堆—初烘—初包—复烘—复包—烘干—拣剔包装,加工全程约48 h。为深入研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原料对温州黄汤加工品质的影响,故对苍南县现有的3个代表性品种加工温州黄汤进行对比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茶树品种:1957年种植苍南县本地群体小叶种(平毫群体种),1996年种植平阳特早中叶种,1993年种植于福鼎白毫大叶种。供试茶鲜叶:2010年4月2日采摘于试验地,鲜叶数量各30 kg,鲜叶质量以1芽1叶初展为主,带有单芽和1芽1叶。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平毫群体小叶种(A),平阳特早中叶种(B),福鼎白毫大叶种(C)。试验采用大区对比形式,于秋末进行深施有机肥(3 t/hm2商品有机肥)冬初喷施石硫合剂早春追施有机施(750 kg/hm2商品有机肥)春茶结束后重修剪春夏秋季用振频杀虫灯诱杀害虫夏秋人工除草的管理方式,加工以摊放、杀青、冷却、闷黄、初烘、复闷、复烘、风选、三闷、提香10道工序。

1.3 测定方法

感官审评对不同处理所制产品进行密码审评,计分采用加权评分法[1]。按表1拟定的评分标准确定结果。含水量的测定采用(103±2)℃恒重法[2],理化指标委托温州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官品质

感官审评由3位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茶学本科毕业生和银奥茶业公司2位高级评茶员对所制产品进行密码审评,按表1拟定的评分标准确定结果。其感官结果见表2和表3。从表2、表3可以看出,处理A的茶样得分93.5分,较处理B和处理C分别高0.8、4.5分,可见以群体小叶种加工温州黄汤品质最好,感官评语也最佳,同时在苍南县福鼎大叶种不适宜加工温州黄汤茶[3-4]。

2.2 理化检测

不同品种加工产品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咖啡碱以处理C最高,占干重3.97%;氨基酸以处理A最高,占干重5.16%;茶多酚以处理C最高,占干重28.42%;酚氨比却是以处理A最低。黄茶品质是茶叶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综合配比和谐的结果,一般简单判断以酚氨比低者为好,主要是因为多酚类含量适当降低,使滋味变得浓醇,与氨基酸加合形成有香气的物质,提高香味[5]。氨基酸与茶叶滋味和香气关系密切,其含量高茶叶品质就好。因此,可以看出以群体小叶种加工的温州黄汤品质最好。

3 结论与讨论

温州黄汤属黄茶类中黄小茶,其品质特征是条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显毫,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成朵匀齐。根据这些特征,平毫群体小叶种加工的温州黄汤十分符合并有胜之,从温州黄汤条形分析,平毫群体种属小叶种加工的茶叶条索紧细纤秀,而福鼎大白毫属大叶种,其加工的茶叶外形肥大欠紧,平阳特早种茶尚可但不是最佳;从干茶色泽分析,平毫群体种加工的黄汤干茶色泽黄绿显毫,平毫品种有毫但不像福鼎大白毫的白毫那么多,而平阳特早茶却是少茸毛的品种,所以加工温州黄汤平毫群体种最适,平阳特早次之,福鼎大白毫不适宜;从内质分析,平毫群体种因开采期一般在3月下旬,较平阳特早茶2月底和福鼎大白毫3月上旬来的迟,其营养成分积累的多,干茶内含物相对较多,所以加工温州黄汤汤色嫩黄明亮清澈,滋味清爽且鲜,香气呈花香持久,叶底细纤明亮,而福鼎大白毫品种汤色和滋味均偏淡,香型显毫香,平阳特早种加工的干茶内质尚符合黄汤品质特征[6]。综上所述,结合试验的结果,不论是从内质还是外形看,平毫群体种最适宜加工温州黄汤,平阳特早种次之,福鼎大白毫不宜加工温州黄汤。

4 参考文献

[1] 安徽农学院.茶叶审评与检验[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10-75.

[2] 陈宗懋.中国茶经[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60.

[3] 安徽农学院.茶叶生物化学[M].1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56.

[4] 童启庆.茶树栽培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4-75.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12篇

2、红茶,红茶为红叶红汤,这是经过发酵形成的品质特征。干茶色泽乌润,滋味醇和甘浓,汤色红亮鲜明。红茶有“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型,品牌以“祁红”、“宁红”和“滇红”最有代表性。

3、乌龙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色泽青褐如铁,故又名青茶。典型的乌龙茶的叶体中间呈绿色,边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其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以“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凤凰单枞”等最具代表性。

4、白茶,白茶由芽叶上面白色茸毛较多的茶叶制成。白茶满身白毫,形态自然,汤色黄亮明净,滋味鲜醇。代表品种有“白毫银针”、“寿眉”、“白牡丹”等。

5、黄茶,黄茶黄叶黄汤,香气清锐,滋味醇厚。其芽叶茸毛披身,金黄明亮,汤色杏黄明澈。代表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大黄茶”等。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美学视角;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深,我国的茶叶搭乘全球化的顺风车走遍了世界各地,开始成为西方各国会客厅的常驻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茶叶包装最初主要注重实用,对外观的要求极低。但由于茶叶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攀升,茶企业不得不对包装进行艺术加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对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艺术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析,提出了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艺术设计的具体方法。

1相关概念概述

美学与人类的审美密切相关,可以说审美就是美学的核心内容。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就是在人的审美的基础上,用艺术加工的手段去迎合各类人群的审美。现今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在某些方面依旧不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对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的内涵没有更为细致深刻的理解。

1.1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现状

最初的茶叶包装,更为注重其实用性,仅以纸张包裹即可,随着全球化大浪潮的席卷,这种简陋包装方式已逐渐被摒弃,在茶叶包装的材质方面有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同一种茶叶为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甚至有纸盒装,铁盒装,礼盒装等各式各样的包装[1]。此外,在茶叶包装的配色和图案方面也较之前精美了很多,最常见的就是以中国水墨画中的山水画元素和书法中的各种字体,这些精美的茶叶包装给茶叶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市场,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各类消费者的审美,具有了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就此止步,而是为茶叶包装更高的艺术性迈出了第一步。

1.2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内涵

自从认识到茶叶包装的重要性以后,就开启了茶叶包装改革的大门,一次又一次对茶叶包装的改进使中国的茶叶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甚至一度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美学的流行使茶叶包装开始逐渐认识到了茶叶包装的内涵,和其内在的艺术性。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指的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依据茶叶的性质对茶叶包装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此外,茶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同样也承载的中国的文化,因此,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也拥有更为深层的内涵,即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文化,将中国的文化和茶叶包装进行完美的结合,使茶叶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承载着文化的艺术品[2]。

2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艺术设计的特征

茶叶包装自茶叶走进世界市场以来,就在不停地发展和进步中。茶叶包装的改进使茶叶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一隅之地,将美学与茶叶包装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方法将对茶叶的市场扩大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艺术设计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以简约为美,以传统为美,以文化为美,只有对这些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茶叶包装成为一种艺术。

2.1以简约为美

“简约”并不意味着简陋。最初那种以纸包裹,辅以麻绳的包装方式谓之“简陋”,而非“简约”。在茶叶包装发展伊始,茶叶包装运用色彩繁杂,将多种内容堆砌与茶叶的包装上,这样的包装给人以繁重的感觉[3]。近几年来,简约被美学普遍接受,形成了一种以简约为美的社会氛围,简约追求的是以最简单的一些元素去诠释复杂的东西。对茶叶包装的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和简陋,而是更高程度地追求精简的美。

2.2以传统为美

中国历来有“茶之故乡”的美称,茶叶自出现到如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历史给茶叶打上了中国传统的印记,因此,茶叶不单单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传统,其更是和中国的瓷器一同被当做中国传统的最高形式。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已不仅仅是为了茶叶的实用和好看而设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表现出中国的传统内容。我国茶叶的包装,在色彩的运用上,多以绿色为主,图案的选择上多以中国古老的神兽和如意图案为主,我国茶叶包装大同小异,没有很好地和各种茶叶的传统特色和地域性相结合。此外,中国的茶道有“清”“静”“雅”三部分内容,这是在茶叶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内涵,代表着茶文化传统中最核心的内容,茶叶的包装也应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诠释,力求把茶叶最传统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在包装上[4]。

2.3以文化为美

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中国茶叶自神农时代就已有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千年而不衰,并由茶叶为核心发展起来一门独立的文化形式———茶文化。茶文化为茶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其加入了文化的内涵。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出发,拥有文化底蕴的物质就是最美的,把茶叶的包装作为茶文化的有效载体,不仅能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更能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瑰丽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中国文化的魅丽。中国的水墨画、中国的毛笔字、中国的传统图形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这些元素充分的运用于茶叶的包装中,将会使中国的茶叶获得更多世界人民的喜爱。

3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方法

茶叶包装是茶叶进行信息传输的媒介,对茶叶市场扩大和文化输出的作用已是不言而喻。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实用和有效的有三种,第一,以茶叶为基础进行原创设计;第二,以地域为特征进行艺术加工;第三,以文化为内涵进行文化包装。

3.1以茶叶为基础进行原创设计

茶叶发展至此,其包装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纵观整个茶叶市场,茶叶包装的色彩单一,多以绿色为主,选用绿色虽能体现出茶叶清新淡雅的特性,但茶叶包装单纯的选用绿色很难以将各种茶叶的特性表现出来[5]。另外,大部分的茶叶包装均采用长方体的铁盒或纸盒装,形状较为简单统一,这样的茶叶包装仅仅是以吉祥的寓意为特征,但忘却了茶叶包装的主题内容———茶叶。粗略估计,中国有几千种茶叶,每种茶叶都有其不同于其他茶叶的特征,想要表现出茶叶的一些特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美学视角下,紧紧结合茶叶的特性进行包装的原创设计。譬如安化的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其泡出的茶乌黑油润。由于其黑茶的特性,在茶叶包装的设计中,采用了黑白相间的设计方案,牢牢的抓住了黑茶的特性,更是加入了清清白白做人的寓意,把中国文化中的清白二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3.2以地域为特征进行艺术加工

中国的茶叶多种多样,拥有几千种种类,每一种茶叶都分布于中国的不同地区,地域的不同造就了它们不同的特性。茶叶产地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形式,有的甚至依托于茶产地和地区文化形成了茶文化旅游区,这说明了茶叶的地域性对茶叶本身有着巨大的影响。茶叶的地域性囊括了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形式,在茶叶包装中加入地域性的元素,毫无疑问是给茶叶打上了区域文化的符号。譬如西湖的龙井茶,盛产与杭州西湖,是绿茶中较为有名的品种,在龙井的包装设计中,主要以翠绿色为基调,背景辅以西湖断桥的形象,这二者正是对茶叶特性和地域性的完美诠释。在美学的视角下,有特色的物质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艺术形式[6]。茶叶包装以地域性为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不仅仅是给茶叶包装的原创设计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更是为茶叶市场的扩大和文化的传播作出的巨大的贡献。

3.3以文化为内涵进行文化包装

文化,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由此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茶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一种物质,其包装对我国优秀文化弘扬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茶叶的包装上凸显文化的内容,首先可以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充分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其次,把茶叶打造成有文化内涵的一种商品;同时,也更符合现今社会文化为美的社会势态。中国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把中国水墨画中的山水画,中国书法,中国图腾等内容用于茶叶的包装均是对茶叶的文化包装,但前提是要在地域性和茶叶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包装设计。如信阳毛尖包装上运用的隶书,西湖龙井包装上运用的西湖的水墨画等都是文化与茶叶包装的完美结合。

4结语

全球化的进程,给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生命力,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设计就是给茶叶注入新的力量的过程,在美学的指导下,在茶叶包装中加入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文化,和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大大增加了我国茶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和其文化传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英.绘画元素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5):187-188.

[2]王素洁.浅析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6(3):103.

[3]高语泽.美学视角下摄影艺术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4(18):172.

[4]刘琪.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报纸排版设计探究[J].中国报业,2011(24):46-47.

[5]徐茂,刘玲.茶叶包装设计研究[J].茶叶通讯,2010(2):33-35+38.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14篇

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范畴,可以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茶包装要体现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茶道,将比兴手法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力图使茶包装设计在说明茶叶品性的同时彰显中国茶道,最终在茶包装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与中国味道,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比兴手法;茶包装设计;茶文化;中国茶道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宗教内涵。在茶包装设计中运用比兴手法除了说明茶叶的品性外,还要反映茶文化与中国茶道。这样的茶包装设计不但能够增加茶叶作为商品的附加值,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更是对茶文化、中国茶道的传承与弘扬。

一、比兴手法在茶

包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的表现手法,源于先秦儒家诗学,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周礼》,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将“比”“兴”连用,合二为一,“诗之有意,画之有情,正是通过‘比’与‘兴’的结合而实现的”[2]。“‘比兴’合成一词,一方面是因为兴中有比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加一大于二,可以有更大的包容。”[3]比兴手法可以比喻、比拟、寓言、咏物等,通过客观物象而寄托、抒发及表现主体情感与观念,是“物”与“心”的统一。比兴手法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而且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范畴,可以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其所形成的隐喻、抒情风格,在茶包装设计中亦得以彰显。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本性清淡优雅,是饮中圣品,有君子美誉。茶树生长于青山绿水间,得日月雨露精华滋养,满腹清和之气,被称为尘外仙芽;茶叶自采摘后要经过揉捻、烘焙、紧压等复杂工艺处理后才能饮用,可见茶要经历凤凰涅槃般的生命历程,在淡香中重获新生而本色如一;泡茶首选泉水,高山流水,人与自然山川在一壶茶中融为一体……茶的诸多天然属性易于言志比德。茶从人们发现到享用,逐渐超越了消暑止渴的基本功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茶文化。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充分吸收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以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式呈现。儒家学说是中国茶道思想的主体。儒家茶人将“洁性不可污”的茶性应用到人格修养中,把“中庸”“礼仁”思想融入中国茶道,如晚唐刘贞亮谓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中国茶道精神———清、和、敬、静,均与儒家思想相吻合。佛教在茶叶生产、茶文化发展方面有巨大推动作用。因茶具有破睡功能,佛教徒修行坐禅时提倡“以茶代酒”,继而僧人饮茶成风。专心静虑、顿悟成佛的禅的境界,又与质朴、清淡、纯和的茶的本性相通。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与茶的关系呈现出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境界。人们把茶叶当成与人一样有生命、有灵性的生灵,即自然人化。人化自然在茶道中指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具体表现在品茗时对自然的亲近、情感与自然的交流。“‘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又是与茶的自然天性极其吻合的,因此确立了茶道虚静恬淡的本性。”[5]中国茶道吸取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融汇三家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比兴手法作为连接中国茶文化与茶包装设计的桥梁,对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汉字的传承、材质的确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设计精美的茶叶包装不仅要具有保护茶叶、便于储运的基本功能,还要体现茶的天然属性、茶文化与中国茶道,提升茶叶作为商品的附加值,从而促进销售,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正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所说:“设计不仅要有一流的现代设计意识和头脑,也要在设计中加入中国本土化的内容,如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使设计作品具有空灵、淡泊的东方水墨意境。”[6]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都可成为茶包装设计中用来比喻、比拟、寓言、咏物的素材。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手法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恰当地表现茶的品性,激发消费者对包装内商品价值的认知,在心理层面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最终促使消费者购买茶叶,而且能够提升茶的艺术内涵与文化品位,传承与弘扬茶文化与中国茶道。

二、比兴手法在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一)传统图案的比兴手法

图案是一种直观、形象地传达信息与观念、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传统图案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特殊文化遗产,融入了传统哲学与文化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具有寓意性、象征性的特点。传统图案包括传统装饰纹样、吉祥图案、民间图形与中国画等,传统图案“是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美,这种美表现为意境美,通过寓意、谐音、联想、象征等抽象的表现形式,把人们美好的愿望融入其中”[7]。将传统图案经过变化、重组后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通过比兴手法表现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表达设计师的某种意趣与情感,与接受者达到视觉与情感共鸣,这不仅是对茶叶品牌形象的定位,而且是对传统图案、中国茶道的传承与弘扬。乌龙茶、铁观音属于半发酵茶,综合了红茶与绿茶的制作方法,品性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铁观音冲泡后茶色如铁,形如观音,其历史典故与凤凰有关,在包装设计中,根据铁观音馥郁清幽的口感,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图案选择云纹与草书“清风”。规整的云纹装饰图案增强了整体的形式美感,体现出铁观音的个性与档次。云纹寓意高升、吉祥如意,与铁观音的渊源相联系,凸显铁观音的历史文化气息与民族性。草书“清风”既是这款铁观音的主题,又有清廉、廉洁的寓意,是茶道精神中“廉”的表现。规整的云纹、草书“清风”与接受者的理想愿望相结合,进而表达人们吉祥如意的愿望与清正廉洁的寓意。黄山毛峰产于云雾缥缈的黄山,黄山地区“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图案结合水墨山水、传统云纹与毛峰造型。浓淡适宜的水墨山水,若隐若现的云气与远山,传神地表现出黄山毛峰产地的自然景观,同时“追求文人林下清谈之风与潇洒飘逸的精神气质,把归于自然作为美的至境”[8]。云纹装饰图案,强化了毛峰天高云淡的特性;一芽一叶鲜嫩的特级毛峰图案,直观地表现出毛峰的质、色、形。

(二)书法汉字的比兴手法

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表意性与象形性特征,折射出古人对山川自然的敬畏,对伦理道德的尊崇。汉字在茶包装设计中是传达茶叶商品信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汉字书法,更具有“意象表征”与“形神兼备”的特性,不同的书体蕴含着不同的视觉心理效果与视觉冲击力,如楷书稳重端庄,行书婉转流畅,隶书厚重朴实,草书豪放飘逸,篆书古朴高雅。汉字的“深刻与完美令其成了一种具有思维观念和审美心态的语言图画”[9]。汉字书法作为文字标识,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对茶叶品性的介绍,更是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有效途径,使得茶包装设计更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碧螺春的包装充分展现了茶包装设计中对于书法汉字的运用。厚重古书的外观,寓意博大精深,竖排的五体书法诠释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白色的宋体“碧螺春”置于五体书法之上,色彩与字体的强烈反差凸显了主题,同时强调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青色的主体色调强调了碧螺春作为绿茶的品性,金色的印章肯定了包装内商品的质量与信誉。印文化融入茶包装设计中,也是汉字的表现方式之一。“由印面意象美和意境美所营造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远格调,又赋予了它引领观者步入自由梦想的空间,凭借想象的翅膀,达到理想的境地。”[10]将印章引入茶包装设计中,挖掘印章所具有的象征性传统及视觉联想,与茶的品性相契合,引导消费者透过包装确定茶叶的品质与价值,从而实现视觉传达的寓意性特征,达到宣传商品的最终目的。普洱茶包装,以印章的形式突出“陈年普洱”的设计主题,宽厚的印边框及印面图案庄重典雅的视觉效果,与印章下仿古色调的古书页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陈年普洱尊贵、至高无上的古代帝王般的气魄,这种综合文字、色彩与形式的组合,简洁而不简单的设计,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既是对“陈年”的解读,又是对普洱茶品性的说明,同时印章作为权力的凭信与防伪的手段,在此处转化为对普洱茶的肯定,从而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充分展现茶包装中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尽显茶道之简约质朴的形式特点。

(三)传统色彩的比兴手法

色彩在茶包装设计中是最敏感、最活跃的视觉要素之一,对色彩的合理运用,是茶包装设计成功的因素之一。传统色彩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一种制度性的文化”[11]。在茶包装设计中综合茶的自然属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利用传统色彩的寓意性恰当地表现茶的品性与文化内涵,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色彩设计。产于湖南的安化黑茶,加工工艺复杂,成品干茶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养生保健图5安化黑茶包装功能显著。安化黑茶包装选择黑白二色。黑白二色是道家哲学二元论的色彩象征,是阴阳转化的标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12],大面积的黑色庄重而高雅,意在表现茶道精神之“寂”,同时凸显出白色的字体和图案。白色的“禅”字,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即除去欲望,放下执着,回归本性,从而达到宁静安详的状态,与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相近。黑白二色的包装,不仅再现了传统道家的文化色彩观,传达佛、道宁静淡泊的色彩心理诉求,强化视觉冲击力与安化黑茶的历史文化感,同时,透过黑白二色表现出安化黑茶“涅槃寂静”的茶道内涵。产于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耐冲泡,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馥郁持久,加之与皇家、宫廷的密切联系,包装设计一般以红色、金黄色为主。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颜色,也是我国人民最为喜爱的颜色,运用于嫁娶、节日、集会等喜庆场地,象征着兴旺、团圆、吉祥等,尤其是近年来的“中国红”,不仅代表着红相,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并且成为当今世界流行色之一。尊贵、亮丽的金黄色,是封建社会帝王的象征,具有帝王风范。红色与金黄色的搭配,尽显吉祥与喜气、尊贵与特别,用色彩表现出我国的吉祥文化与民族底蕴。

(四)传统材料的比兴手法

传统的包装材料主要有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原生材料如麻绳、竹筒、藤条、稻草等,取材于大自然经过加工发生质的变化的材料被称为再生材料,如陶瓷器、纸等。“包装的主题和内容是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得到体会的,材料是使其内容物化实体。包装设计离不开材料,材料的色彩、肌理、质感等都会影响到包装整体风格的传达。”[13]在茶包装设计中把握材料的物质性、象征意义的转化与延伸尤为重要。对传统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对茶叶“绿色”特性的最佳诠释,环保的包装材料能够贴切地体现出茶叶清新自然、古色古香的特性,也是对包装内茶叶新鲜程度的说明,符合现代人们即买即饮的生活习惯与回归自然的愿望。竹者重节,节者为信,竹子代表重节、重信,同时,具有高雅、虚心、廉洁等精神文化象征,是儒家“比德”思想的集中体现。用竹筒包装的西湖龙井茶极具雅致、简洁的特性,具有良好的防潮功用,在增强商品包装趣味性、文化性的同时,是对龙井茶雅逸、脱俗、高尚品性的说明,传达人们对君子品质的追求及以茶养廉的愿望,是对“清”的中国茶道精神的表现。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对木质材料情有独钟,木质表现出的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是其独有的”[14]。竹筒包装的西湖龙井茶,充分演绎着道家人化自然的境界。棉纸价格便宜,易折叠且无异味,用棉纸包装的茶,配上中国书法与朱色印章、稻草绳,是对自然的回归,在保护茶叶的同时增添了包装的趣味性,较好地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

三、结语

经过对比兴手法在现代茶包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发现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中蕴含的丰富的寓意性和象征性的因素,运用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比兴手法充分挖掘蕴藏于传统图案、书法汉字、传统色彩与材质中有关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的相关内容,进行比喻、比拟、寓意、咏物,从而创造出更为贴切的传达茶的天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包装设计。优秀的茶包装设计要将茶的天然属性、中国茶道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习惯融为一体,在满足消费者物质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同时说明产品的信息,使得茶包装设计基于宗教、文化底蕴而兼具现代气息,这是对现代设计师的要求。另外,在茶包装设计中选择传统图案、色彩、文字、材料等进行产品包装时要充分尊重销售地域的审美习惯,因地制宜地与销售市场相联系,这样的产品才容易打开市场。

作者:张玉霞 单位: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杨飞飞.故国之思:明遗民画家花鸟画的“比兴”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3]周啸天.再论比兴[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1-4.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李丽施.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研究[J].茶叶,2005,31(4):256-259.

[6]卢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裴朝军,周玉基,景怀宇.论中国传统图形语境下的颐和园品牌形象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12):119-122.

[8]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J].文艺争鸣,2010(16):144-146.

[9]皇甫娟.包装设计中民间艺术元素的体现[J].包装工程,2015,36(2):107-109.

[10]王志固.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101-104.

[11]万文瑞.基于中国绘画元素的茶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18):112-115.

[12]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罗山茶区;农业气候特征;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261-01

信阳地处河南最南端,信阳茶区主要分布在信阳市河区和罗山境内,茶园面积有4.5万hm2左右。信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的生长环境加上茶农丰富的栽培经验,使信阳茶叶闻名全国。茶树是原生于亚热带常绿植物,我国云南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心。由于云南气候具有高温高湿的条件,且通常生长在森林之中,所以茶树喜欢在阴湿环境中生长的特性就被选择了下来,日照、温度和雨量成了影响茶树生长的关键因素。该文利用罗山县1971―2000年30年的气候资料,对罗山茶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农业气候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以供茶业生产参考。

1 罗山茶区农业气候特征分析

罗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和暖湿带的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5.1~15.3 ℃,无霜期长,平均220~230 d,年降水量900~1 400 mm,相对湿度年均77%,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该文主要从温度、水分和日照条件3个方面来分析罗山茶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1.1 温度

茶树喜温,温度的高低不仅是茶树地理分布的限制因素,也是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适宜的温度条件能促进茶树生长,茶叶产量高,品质好。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茶树生长,若能有效地控制温度,将对茶树的生长和产量产生积极影响。

罗山茶区年平均气温15.2 ℃,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为2.0 ℃,表明茶区冬天也较温暖。气温≥10 ℃的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就是气温的活动积温。有研究证明[1],茶区中有600~700 ℃的活动积温就能保证第1次茶叶的采摘。在降水可以满足的情况下,如果活动积温增加,则茶叶采摘的次数将增加。罗山茶区从3月26日到11月14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日平均气温高于10 ℃的天数持续233 d,活动积温达到4 698.1 ℃,这些温度条件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但是与我国华南、江南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江南活动积温5 200~6 600 ℃,华南活动积温6 300~8 200 ℃)。这一温度条件造成信阳茶区茶叶采摘次数少、产量低。有研究指出,当气温为-15.0 ℃时,茶树将受冻,这个温度被认为是茶树的临界最低温度。茶树是否受冻不仅与临界最低温度有关,还与茶树品种有关。罗山茶区年绝对最低温度为-18.2 ℃,虽然这种极端低温非常少,但是对于茶区仍有一定影响,应注意防冻工作。

温度过高对茶树生长也不利,一般认为茶树的生物学最高温度为35 ℃,7、8月是罗山温度最高的季节,月平均气温26.0~27.3 ℃,日平均气温≥35 ℃的天数较少。因此,最高温度对茶树生长影响不大。

1.2 水分条件

陈铁芳[2]认为,若连续几个月降水量少于50 mm,将不利于茶树生长,为了保持茶树茶叶鲜嫩,茶区相对湿度宜保持在78%~80%以上。罗山茶区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 028.9 mm,降水充沛。在茶树生育期内,即温度≥10 ℃的日期内降水量为821.6 mm,约占总降水量的79.9%,月降水量>100 mm的有4个月,而且都在茶树的发育期内。这时气温较高,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另外,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7、8、9月相对湿度可以达到80%以上,湿度对茶叶的生长极为有利,有助于提高茶叶的产量。综上所述,罗山茶区降水量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但完全可以满足茶树的生长需求;在茶树的生长发育季节罗山的降水量较大,比较有利于茶树的水分利用。所以罗山茶区的降水条件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极为有利。

1.3 日照条件

朱秀红[3]等认为光照柔弱条件下能够产出优质的绿茶。王银峰[4]等认为云雾条件也与名茶的关系十分密切。陈铁芳[2]还指出,茶树喜弱光而耐阴,在其生长期间,日照百分率若小于45%,生产的茶叶质量较优。

罗山茶区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6.0%,在该日照条件下茶树可以生长发育,过高的日照百分率将成为制约茶叶质量与产量的不利因子。全年有30.2%的时间是雨日,45.9%的时间是阴天,有48.9 d是雾日,云雾条件十分优越。雾日增加了光的散射,散射光中的高频率的短波光加大了茶叶叶绿素对光的吸收率,光合作用得到增强,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2 罗山茶区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通过对温度、水分和日照的分析来看,罗山茶区的生态环境对茶树来说十分优越。一是温度。温度条件虽然能满足茶树的生长发育,但若要提高茶叶的产量,还需通过采取其他相关措施来增加罗山茶区的活动积温。但也有研究认为,低温虽然减少了茶叶的产量,但同时却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就罗山茶区温度条件来讲,有利也有弊,虽然月平均气温在-15.0 ℃的日期很少,但冬季应注意抗寒防冻[1-2]。二是降水。罗山茶区的降水条件对茶树的生长条件比较有利,相对湿度也比较符合生产优质茶叶的条件。三是光照。罗山茶区的日照百分率偏高,可以采用搭棚的方式来减少太阳的直射光[3-4]。

3 参考文献

[1] 李倬.安徽茶树气候区划[J].茶业通报,1981(3):3-7.

[2] 陈铁芳.三明市茶树的气候条件分析及气候区划[J].厦门科技,2012(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