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功能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流与发展的时代,面计算机系统则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的计算机化以不容迟缓。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国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前面着重对借还书流程进行了说细的阐述,下面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面的功能:

>借书处理:完成读者借书这一业务流程。

>还书处理:完成读者还书这一业务流程。

>罚款处理:解决读者借书超期的罚款处理。

>新书上架:输入新书资料。

>旧书淘汰:删除图书资料。

>读者查询:根据读者号,查询读者借阅情况。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参考文献

[1]EWinemiller,J.Roff,着.VisualBasic6.0数据库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郭盈发,张红娟.《数据库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图书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因此本人结合开入式图书馆的要求,对MS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SQL语言原理、Delphi应用程序设计,Delphi数据库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和应用,主要完成对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模式分析,并由此设计了数据库结构和应用程序。系统运行结果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图书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高级管理员三方面的需要。

第一章对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和图书管理系统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并分析了开发图书管理系统所应进行的工作。

第二章对数据库的设计和SQL语言的使用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深入理解数据库应用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学习了具体的开发工具Delphi6.0,对其数据库组件,SQL语言在Delphi中的应用等数据库编程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第四章分析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按照数据库设计理论一步一步地给出了系统需求说明书、局部ER图、全局ER图、系统关系模式,子模式,利用MSSQLServer2000建立了数据库

第五章进行了具体的程序设计,具体划分了三类用户的操作权限,设计了了三个操作界面。实现了数据库表的浏览,记录的添加、删除和修改,报表的生成,实现了多数据库表的连接操作,实现了多条件查询和模糊查询,并灵活实现了对不可更新查询结果集的更新操作,实现了主从表操作,实现了密码维护功能,最后,系统还可以导入数据库以对任意同结构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设计充分利用Delphi6、MSSQLServer2000数据库技术的强大力量,提高了编程效率和可靠性。

关键词:数据库,SQL语言,MSSQLServer,Delphi6,

数据库组件,图书管理,窗体,listview组件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绪论……………………………………………………………………1

§1.1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简介………………………………………………1

§1.2图书管理系统………………………………………………………4

§1.3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6

第二章数据库理论基础…………………………………………………………7

§2.1数据库系统设计及范式分析……………………………………………7

§2.2SQL语言介绍…………………………………………………………………11

2.2.1SQL基础…………………………………………………………………11

2.2.2SQL语句…………………………………………………………………12

第三章应用系统开发工具…………………………………………………16

§3.1Delphi6.0VCL组件的体系结构………………………………………16

§3.2数据库组件介绍……………………………………………………………17

§3.3SQL语言在Delphi中的应用……………………………………………18

§3.4MSSQLServer简述……………………………………………………22

第四章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分析…………………………………………24

§4.1应用需求分析……………………………………………………………24

§4.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29

§4.3系统数据库设计…………………………………………………………29

第五章图书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37

§5.1系统窗体模块组成…………………………………………………………37

§5.2数据模块窗体的设置………………………………………………………37

§5.3启动画面的实现……………………………………………………………38

§5.4用户登录窗体的的实现………………………………………………………39

§5.5用户密码认证窗体的的实现…………………………………………………39

§5.6借阅者服务模块的实现……………………………………………………40

5.6.1图书查询功能的实现…………………………………………………41

5.6.2借阅者登录功能的实现…………………………………………………42

5.6.3借阅者借阅情况功能的实现……………………………………………43

5.6.4借阅者个人资料维护功能的实现………………………………………47

§5.7工作人员-图书借阅/归还模块的实现………………………………………49

5.7.1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借阅功能实现………………………………………50

5.7.2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归还功能实现………………………………………53

§5.8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实现……………………………………………54

5.8.1图书馆管理员图书管理功能的实现……………………………………55

5.8.2图书馆管理员工作人员和管理员管理功能的实现……………………58

5.8.3图书馆管理员修改图书类别及统记功能的实现………………………60

5.8.4图书馆管理员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62

5.8.5图书馆维护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62

5.8.6图书馆身份维护功能的实现………………………………………64

5.8.7图书馆借阅者统计功能的实现…………………………………65

5.8.8图书馆统计借阅过期记录功能的实现…………………………67

§5.9系统信息显示的实现…………………………………………………68

第六章结束语………………………………………………………………69

致谢………………………………………………………………………………70

参考书目……………………………………………………………………………70

第一章绪论

§1.1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简介

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对开发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应当了解,对数据库的结构、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步骤、开发体系及方法都应当有相当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满足用户长期需求的产品。开发的主要过程为: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把它们转变为有效的数据库设计。把设计转变为实际的数据库,并且这些数据库带有功能完备、高效能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软件邻域研究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产生于60年代,30多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并且,近年来,随着WorldWideWeb(WWW)的猛增及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库技术之时成为最热门技术之一。

1.1.1数据库

如图1.1显示了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组件。数据库由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处理,DBMS则由开发人员和用户通过应用程序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它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用户数据、元数据、索引和应用元数据。

1.1.1.1用户数据

目前,大多数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把用户数据表示为关系。现在把关系看作数据表。表的列包含域或属性,表的行包含对应业务环境中的实体的记录。并非所有的关系都同样符合要求,有些关系比其它关系更结构化一些。第二章描述了一个用以产生良好结构关系的过程,称作规范化。

为了对比结构差的关系和结构好的关系之间的差别,以本文所设计的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图书和图书借阅者关系为例来说明,假若设计关系R1(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这个关系的问题出在它有关于两个不同主题的数据,就是图书借阅者和图书。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关系在进行修改时,会出现问题。因为一个图书借阅者可能借阅多本书,如果某个图书借阅者的某个字段(如联系电话)出现变更,它所借阅的图书记录(可能多个)也就必须变化,这是不好的。因此数据用两个关系表示更好。现在如果某图书借阅者改变了它的联系电话,只有关系(表)user的对应行需要改变。当然,要想产生一个,显示图书名称及其借阅者联系电话的报表,就需要将这两个表的行结合起来。结果表明,将关系分别存储,在生成报表的时候将它们结合起来,比把它们存储在一个合成的表中更好。

user(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

book(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

1.1.1.2元数据

数据库是自描述的,这就意味着它自身包含了它的结构的描述,这种结构的描述称作元数据。因为DBMS产品是用来存储和操纵表的,所以大多数产品把元数据以表的形式存储,有时称作系统表。这些系统表存储了数据库中表的情况,指出每一个表中有多少列,那一列是主关键字,每一列的数据类型的描述,它也存储索引、关键字、规则和数据库结构的其他部分。

在表中存储元数据不仅对DBMS是有效的,对用户也是方便的,因为他们可以使用与查询用户数据同样的查询工具来查询元数据。本文第二章所介绍的SQL语言可以同时用于元数据和用户数据。

1.1.1.3索引

第三种类型的数据改进了数据库的性能和可访问性,这种数据经常称作开销数据,尽管有时也采用其他类型的数据结构,如链表,但它主要还是索引。索引可以用来排序和快速访问数据。下面以本人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book表为例来说明。

假定数据在磁盘上是按’图书编号’的递增顺序排列的,用户想打印一个按’图书名称’排序的图书数据报表。为此,所有的数据都需要从源表中提取出来并排序,除非表很小,否则这是一个很费时的过程。或者,可以在‘图书名称’字段上创建一个索引,该索引的条目按照‘图书名称’排序,这样,该索引的条目可以读出来,并用来按顺序访问book数据。

索引用于快速访问数据。例如,一个用户只想访问book表中‘图书类别’值为‘01’的那些学生。如果没有索引,则必须搜索整个源表;但有了索引之后,可以找到索引条目,并使用它来挑选所有合适的行。

索引对排序和查找是有帮助的,但要付出代价。book表中的行每次改变时,索引也必须改变,这意味着索引并非随意的,应该在真正需要时保存。

1.1.1.4应用元数据

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第四种数据是应用元数据,它用来存储用户窗体、报表、查询和其他形式的查询组件。并非所有的DBMS都支持应用组件,支持组件的DBMS也不一定把全部组件的结构作为应用元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然而,大多数现代的DBMS产品存储这种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数据库开发人员和用户都不直接访问应用元数据,想反,他们通过DBMS中的工具来处理这些数据。

MSSQLServer2000中就支持窗体、存储过程等应用元数据。

1.1.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数据库系统中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包括定义、更新及各种控制,都是通过DBMS进行的。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把DBMS看成是某种数据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上的具体实现。根据数据模型的不同,DBMS可以分成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等。MSSQLServer2000就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主要是用二维表格结构表达实体集,用外键表示实体间联系。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关系模式相当于前面提到的记录类型,它的实例称为关系,每个关系实际上是一张二维表格。

关系模型和层次、网状模型的最大判别是用关键码而不是用指针导航数据,表格简单用户易懂,编程时并不涉及存储结构,访问技术等细节。关系模型是数学化模型。SQL语言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化语言,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图1.1所示,DBMS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设计工具子系统、运行子系统和DBMS引擎。

设计子系统有一个方便数据库及其应用创建的工具集。它典型地包含产生表、窗体、查询和报表的工具。DBMS产品还提供编程语言和对编程语言的接口。

运行子系统处理用设计子系统开发的应用组件。它所包含的运行处理器用来处理窗体和数据库的数据交互,以及回答查询和打印报表等。

DBMS引擎从其他两个组件接受请求,并把它们翻译成对操作系统的命令,以便读写物理介质上的数据。DBMS引擎还涉及事务管理、锁、备份和恢复。

1.1.3创建数据库

1.1.3.1数据库模式

数据库模式定义了数据库的结构、表、关系、域和业务规则。数据库模式是一种设计,数据库和应用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域是一列可能拥有的值的集合。必须为每一个表的每一定域。除了数据的物理格式外,还需要确定是否有些域对表来说是唯一的。

数据库模式的最后一个要素是业务规则,它是对需要反映在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程序中的业务活动的约束。业务规则是模式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他们指定了无论什么数据变化到达DBMS引擎,允许的数据值必须满足的约束。不管无效的数据变化请求是来自窗体的用户、查询/修改请求还是应用程序,DBMS都应该拒绝。

遗憾的是,不同的DBMS产品用不同的方法实施业务规则。在某些情况下,DBMS产品不具备实施必要业务规则的能力,必须以代码形式把它们编入应用程序。

1.1.3.2创建表

1.1.3.3定义联系

1.1.4应用组件

数据库应用包括窗体、查询、报表、菜单和应用程序。

§1.2图书管理系统

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各行各业中离不开信息处理,这正是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环境。计算机的最大好处在于利用它能够进行信息管理。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其安全性。

尤其对于复杂的信息管理,计算机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密切相关,系统的开发是系统管理的前提。本系统就是为了管理好图书馆信息而设计的。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图书馆都是初步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如借书天数、超过限定借书时间的天数)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有的图书馆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

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图书馆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人工管理,由于信息比较多,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工作混乱而又复杂;一般借阅情况是记录在借书证上,图书的数目和内容记录在文件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也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一长,如再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了,造成查询费时、费力。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图书进行更改就更加困难了。

基于这此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图书情况。

§1.1系统所做工作

1)了解应用开发工具的现状

2)DelPHi6.0编程基础

3)MSSQLServer基础

4)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

5)开发数据库。数据库实现的一些功能有

l数据和数据说明的醒目显示;

l多条件的查询、多条记录的检索、模糊查询;

l数据文件某种存储格式导入数据窗体,经过数据完整性校验存入数据库;

l数据库安全性的设计;

l数据库的设计、数据接口、界面的设计。

§1.3本文所作工作

绪论部分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结构、开发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特点和任务。

第二章介绍了数据库的设计和范式分析,并系统介绍了SQL语言,为设计和理解应用程序做了铺垫。

第三章对系统介绍了Delphi6.0的数据库编程技术、SQL语言在Delphi6.0中的应用、MSSQLServer基础。

第四章分析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并根据需求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划分和细化。

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设计结果利用MSSQLServer2000和Delphi6.0进行了具体的应用程序设计。

总结部分介绍了设计体会和编程体会,并指出了系统设计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第二章数据库理论基础

一个成功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在许多条件之上的,而数据库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关键技术。

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库设计分五个步骤:数据库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与加载测试。

(1)数据库需求分析的任务是将业务管理单证流化为数据流,划分主题之间的边界,绘制出DFD图,并完成相应的数据字典。

(2)概念设计的任务是从DFD出发,绘制出本主题的实体-关系图,并列出各个实体与关系的纲要表。

(3)逻辑设计的任务是从E-R图与对应的纲要表出发,确定各个实体及关系的表名属性。

(4)物理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所有属性的类型、宽度与取值范围,设计出基本表的主键,将所有的表名与字段名英文化(现在很多软件能支持中文字段,如MSSQLServer,我就是用的中文字段名),实现物理建库,完成数据库物理设计字典。

(5)加载测试工作贯穿于程序测试工作的全过程,整个录入、修改、查询、处理工作均可视为对数据库的加载测试工作。

要设计出一个好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除满足系统所要求的功能外,还必须遵守下列原则:

²基本表的个数越少越好。

²主键的个数越少越好。键是表间连接的工具,主键越少,表间的连接就越简单。

²字段的个数越少越好。

²所有基本表的设计均应尽量符合第三范式。

数据库的设计中,如何处理多对多的关系和如何设计主键,是两个有着较大难度、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着重从SQL应用、数据库设计范式和查询优化等方面来分析本课题的系统关键技术和实现难点并加以解决。

§2.1数据库系统设计及范式分析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获得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必须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数据库,使整个系统都可以迅速、方便、准确地调用和管理所需的数据,是衡量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2.1.1数据库系统设计

数据库设计主要是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即将数据按一定的分类、分组系统和逻辑层次组织起来,是面向用户的。数据库设计时需要综合企业各个部门的存档数据和数据需求,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按照DBMS提供的功能和描述工具,设计出规模适当、正确反映数据关系、数据冗余少、存取效率高、能满足多种查询要求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

(1)数据库结构定义:目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有的是支持联机事务处理CLTP(负责对事务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的操作型DBMS,有的可支持数据仓库、有联机分析处理CLAP(指为支持决策的制定对数据的一种加工操作)功能的大型DBMS,有的数据库是关系型的、有的可支持面向对象数据库。针对选择的DBMS,进行数据库结构定义。

(2)数据表定义:数据表定义指定义数据库中数据表的结构,数据表的逻辑结构包括:属性名称、类型、表示形式、缺省值、校验规则、是否关键字、可否为空等。关系型数据库要尽量按关系规范化要求进行数据库设计,但为使效率高,规范化程度应根据应用环境和条件来决定。数据表设计不仅要满足数据存储的要求,还要增加一些如反映有关信息、操作责任、中间数据的字段或临时数据表。

(3)存储设备和存储空间组织:确定数据的存放地点、存储路径、存储设备等,备份方案,对多版本如何保证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4)数据使用权限设置:针对用户的不同使用要求,确定数据的用户使用权限,确保数据安全。

(5)数据字典设计:用数据字典描述数据库的设计,便于维护和修改。

为了更好地组织数据和设计出实际应用数据库,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规范化地重组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规范化表达,这在后面将会具体讨论。

关系数据结构的建立:在进行了数据基本结构的规范化重组后,还必须建立整体数据的关系结构。这一步设计完成后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只待系统实现时将数据分析和数据字典的内容代入到所设计的数据整体关系结构中,一个规范化数据库系统结构就建立起来了。

建立关系数据结构涉及三方面内容:确定关联的关键指标项并建立关联表;确定单一的父系记录结构;建立整个数据库的关系结构。

(1)链接关系的确定

在进行了上述数据规范化重组后,已经可以确保每一个基本数据表(我们简称为表)是规范的,但是这些单独的表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事物,通常需要通过指标体系整体指标数据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些基本表的各宇段中,所存储的是同一事物不同侧面的属性。那么计算机系统如何能知道哪些表中的哪些记录应与其它表中的哪些记录相对应,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事物呢?这就需要在设计数据结构时将这种各表之间的数据记录关系确定下来。这种表与表之间的数据关系一般都是通过主或辅关键词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因为在每个表中只有主关键词才能唯一地标识表中的这一个记录值(因为根据第三范式的要求,表中其它数据字段函数都依赖于主关键词),所以将表通过关键词连接就能够唯一地标识出某一事物不同属性在不同表中的存放位置。

(2)确定单一的父子关系结构

所谓确定单一的父系关系结构就是要在所建立的各种表中消除多对多(以下用M:N来表示)的现象,即设法使得所有表中记录之间的关系呈树状结构(只能由一个主干发出若干条分支,而不能有若干条主干交错发出若干条分支状况)。所谓的“父系”就是指表的上一级关系表。消除多对多关系可以借助于E-R图的方法来解决,也可以在系统分析时予以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消除这种M:N情况的办法也很简单,只需在二表之间增加一个表,则原来M:N的关系就改成了M:1,1:N的关系了。

确定数据资源的安全保密属性:

一般DBMS都提供给我们自己定义数据安全保密性的功能。系统所提供的安全保密功能一般有8个等级(0-7级),4种不同方式(只读、只写、删除、修改),而且允许用户利用这8个等级的4种方式对每一个表自由地进行定义。

定义安全保密性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a.原则上所有文件都定义为4级,个别优先级特别高的办公室(终端或微机的入网账号)可定义高于4级的级别,反之则定义为低于4的级别。

b.统计文件(表)和数据录入文件一般只对本工作站定义为只写方式,对其它工作站则定义为只读方式。

c.财务等保密文件一般只对中工作站(如财务科等)定义为可写、可改、可删除方式,对其它工作站则定义为只读方式,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只有级别相同和高级别者才能读。

2.1.2数据库设计范式分析

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数据指标体系,是建立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的最重要的一环。一个良好的数据指标体系是建立DB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所建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指标类就是关系数据库中的一个基本表,而这个指标类下面的一个个具体指标就是这个基本表中的一个字段。但如果直接按照这种方式建库显然还不能算最佳。对于指标体系中数据的结构在建库前还必须进行规范化的重新组织。

a.数据组织的规范化形式

在数据的规范化表达中,一般将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称为一个关系(relation),而在这个关系下的每个数据指标项则被称为数据元素(dataelement),这种关系落实到具体数据库上就是基本表,而数据元素就是基本表中的一个字段(field)。规范化表达还规定在每一个基本表中必须定义一个数据元素为关键字(key),它可以唯一地标识出该表中其它相关的数据元素。在规范化理论中表是二维的,它有如下四个性质:

l在表中的任意一列上,数据项应属于同一个属性(如图中每一列都存放着不同合同记录的同一属性数据)。

l表中所有行都是不相同的,不允许有重复组项出现(如图中每一行都是一个不同的合同记录)。

l在表中,行的顺序无关紧要(如图中每行存的都是合同记录,至于先放哪一个合同都没关系)。

l在表中,列的顺序无关紧要,但不能重复(如图中合同号和合同名谁先谁后都没关系,但二者不可重复或同名)。

在对表的形式进行了规范化定义后,数据结构还有五种规范化定义,定名为规范化模式,称为范式。在这五种范式中,一般只用前三种,对于常用系统就足够了。而且这五种范式是“向上兼容”的,即满足第五范式的数据结构自动满足一、二、三、四范式,满足第四范式的数据结构自动满足第一、二、三范式,……,依此类推。

第一范式(firstnormalform,简称1stNF)就是指在同一表中没有重复项出现,如果有则应将重复项去掉。这个去掉重复项的过程就称之为规范化处理。在本文所讨论的开发方法里,1stNF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我们按规范化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表的过程都自动保证了所有表都满足1stNF。

第二范式(secondnormalform,简称2ndNF)是指每个表必须有一个(而且仅一个)数据元素为主关键字(primarykey),其它数据元素与主关键字一一对应。例如,在图l9.7中如果我们将合同号定义为主关键字(其它数据元素中的记录数据都有可能重名,故不能作为主关键字),故只要知道了一个合同记录的合同号,就可以唯一地在同一行中找到该合同的任何一项具体信息。通常我们称这种关系为函数依赖(functionaldepEndence)关系。即表中其它数据元素都依赖于主关键字,或称该数据元素唯一地被主关键字所标识。

第三范式(thirdnormalform,简称3rdNF)就是指表中的所有数据元素不但要能够唯一地被主关键字所标识,而且它们之间还必须相互独立,不存在其它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满足了2ndNF的数据结构来说,表中有可能存在某些数据元素依赖于其它非关键宇数据元素的现象,必须加以消除。

为防止数据库出现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数据冗余太大等现象,关系型数据库要尽量按关系规范化要求进行数据库设计。

§2.2SQL语言介绍

2.2.1SQL基础

SQL(StructuredQueryLanguage,结构查询语言)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语言。SQL通常使用于数据库的通讯。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声称,SQL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SQL语句通常用于完成一些数据库的操作任务,比如在数据库中更新数据,或者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使用SQL的常见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Sybase、MicrosoftSQLServer、Access、Ingres等等。虽然绝大多数的数据库系统使用SQL,但是它们同样有它们自立另外的专有扩展功能用于它们的系统。但是,标准的SQL命令,比如"Select"、"Insert"、"Update"、"Delete"、"Create"和"Drop"常常被用于完成绝大多数数据库的操作。MSSQLServer就是用的Transact-SQL。

SQL语言有着非常突出的优点,主要是:

n非过程化语言

n统一的语言

n是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

非过程化语言:SQL是一个非过程化的语言,因为它一次处理一个记录,对数据提供自动导航。SQL允许用户在高层的数据结构上工作,而不对单个记录进行操作,可操作记录集,所有SQL语句接受集合作为输入,返回集合作为输出。SQL的集合特性允许一条SQL语句的结果作为另一条SQL语句的输入。

SQL不要求用户指定对数据的存放方法,这种特性使用户更易集中精力于要得到的结果;所有SQL语句使用查询优化器,它是RDBMS的一部分,由它决定对指定数据存取的最快速度的手段,查询优化器知道存在什么索引,在哪儿使用索引合适,而用户则从不需要知道表是否有索引、有什么类型的索引。

统一的语言:SQL可用于所有用户的DB活动模型,包括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应用程序员、决策支持系统人员及许多其它类型的终端用户。

SQL为许多任务提供了命令,其中包括:

n查询数据

n在表中插入、修改和删除记录

n建立、修改和删除数据对象

n控制对数据和数据对象的存取

n保证数据库一致性和完整性

以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上述各类操作提供单独的语言,而SQL将全部任务统一在一种语言中。

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由于所有主要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SQL语言,用户可将使用SQL的技能从一个RDBMS(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转到另一个,所有用SQL编写的程序都是可以移植的。

2.2.2SQL语句

SQL功能强大,是一种完备的数据处理语言,不仅用于数据库查询,而且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修改和更新,概括起来,它可以分成以下几组:

DML(DataManipulationLanguage,数据操作语言):用于检索或者修改数据;

DDL(DataDefinitionLanguage,数据定义语言):用于定义数据的结构,比如创建、修改或者删除数据库对象;

DCL(DataControlLanguage,数据控制语言):用于定义数据库用户的权限。

DML组可以细分为以下的几个语句:

SELECT:用于检索数据;

INSERT:用于增加数据到数据库;

UPDATE:用于从数据库中修改现存的数据;

DELETE:用于从数据库中删除数据。

DDL语句可以用于创建用户和重建数据库对象。下面是DDL命令:

CREATETABLE,ALTERTABLE,DROPTABLE,CREATEINDEX,DROPINDEX

下面是一个简单SQL语句的例子:

我们使用SQL语句来从Book中检索‘借书证号’为‘000001’的借阅者姓名:

SELECT姓名FROMBookWHERE借书证号=‘000001’

2.2.2.1DDL与DML

数据定义语言DDL:它是用来创建和修改数据库结构的一种语句,包括Create、Alter和Drop语句。

数据操作语言DML:包括数据查询与数据更新。数据查询主要是由Select语句完成,这一点不再赘述。而数据更新所造成的风险大大超过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在更改期内保护所存储的数据的一致性,确保有效的数据进入数据库,数据库必须保持一致性,DBMS还必须协调多用户的并行更新,以确保用户和它们的更改不至于影响其它用户的作业。

用于修改数据库内容的SQL语句主要有以下三个:

(1)Insert,向一个表中加入新的数据行

(2)Delete,从一个表中删除数据行

(3)Update,更改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数据

Insert标准语法:

INSERTINTOtable_name(col1,col2...)VALUES(value1,value2...)

下例要将借书证号为‘000001’作为一个新的借书情况加入借书情况表OWNER中

InsertInto

owner(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

values(‘000001’,‘00000001’,‘2002-9-12’)

Insert语句还可以将多行数据添加到目标表中去,在这种形式的Insert语句中,新行的数据值不是在语句正文中明确地指定的,而是语句中指定的一个数据库查询。添加的值来自数据库自身的行,在某些特定的状态下,这是非常有用的。多行Insert语句为拷贝数据提供了一种紧凑而高效的方法,但我在自已做的图书管理系统中没有使用这种方法,我在系统中是使用循环依照上面的用法来完成多个记录的插入。

Update语句用于更新单表中选定行的一列或多列的值。要更新的目标表在语句中定义,Set子句则指定要更新哪些列并计算它们的值。Update语句总是包含Where语句,而且Update语句比较危险,所以您必须明确地认识到Where语句的重要性,Where语句被用来指定需要更新的行。

标准语法:

UPDATEtable_name

SETcolumnname1=value1

[,columname2=value2]...

WHEREsearch_condition

Delete语句标准语法:

DELETEFROMtablenameWHEREcondition

2.2.2.2复杂操作实现

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归类、汇总、映射、索引、子查询等复杂操作,相应的支持与实现如下:

uGROUPBY方法

GROUPBY子句语法为:

SELECTcolumn1,SUM(column2)

FROM"list-of-tables"

GROUPBY"column-list";

这个GROUPBY子句将集中所有的行在一起,它包含了指定列的数据以及允许合计函数来计算一个或者多个列。

在本人的系统中在显示数据时用到了此语句来对查询所得的内容排序然后再显示。

u组合条件和布尔运算符

以下的SQL语句中就含有组合条件:

SELECTcolumn1,SUM(column2)

FROM"list-of-tables"

WHERE"condition1"AND"condition2";

下面是一个示例:

SELECT身份描述

FROMID,user

WHEREID.身份编号=USER.身份编号anduser.借书证号=’000001’;

这条SQL语句是从user、id表中查找借阅证号为000001的借阅者的身份描述,第三条语句中如果其中有一个条件为假,那么就什么都没有显示。

uUNION子句

有些时候,需要一起浏览多个查询的结果、组合它们的输出,我们可以使用UNION关键字。

第三章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3.1Delphi6.0VCL组件的体系结构

Delphi类可以粗略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组件类,这些组件类通常以某种方式出现在组件面板上,当用户从组件面板上点取一个类的图标后,在程序中就自动生成了该类的对象(非可视组件除外);另一部分是功能类,这此功能类的对象通常出现在程序代码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这些功能类在组件面板上是找不到的。在Delphi中,每一个类的祖先都是Tobject类,整个类的层次结构就像一棵倒挂的树,在最顶层的树根即为Tobject类。这样,按照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思想,就使得用户可用Tobject类这个类型代替任何其它类的数据类型。实际上在Delphi的类库中,Tobject类派生出了为数相当众多的子类,它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通常情况下,如果不自行开发组件,就不必了解整个类的体系结构,只用到类层次树的叶结点就足够了。

这一小节简略介绍一下Delphi6.0中VCL(可视化组件库)组件的体系结构。凡是做过程序开发的人都知道从来没有单纯的数据应用程序,也就是说,数据库应用程序必须和用户界面(可以是图形界面,也可以是命令接口)元素相结合,只讲界面或只讲数据库本身都构不成数据库应用程序,因而用Delphi6.0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就隐含着界面开发。Delphi6中的VCL组件可用图3-1来说明。

组件在Delphi程序的开发中是最显眼的角色。大家知道,在编写程序时一般都开始于在组件面板上选择组件并定义组件间的相互作用。但也有一些组件不在组件面板上,例如Tform和Tapplication(典型的非可视组件)。组件是Tcomponents派生出来的子类,可以流的形式存放在DFM文件中,具有事件和Publish属性。

窗口组件类是窗口化的可视化组件类,在Delphi的类库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在实际编程中,窗口组件类的对象都有句柄,可以接受输入焦点和包含其它组件。

图形组件与窗口组件并列,是另一大类组件。图形组件不是基于窗口的,因而不能有窗口句柄,不能接受输入焦点和包含其它组件。从图8-43中可以看出,图形组件的基类是TgraphicControl,在实际编程中,它们必须寄生于它们的宿主——窗口组件类的对象,由它们的拥有者负责其显示,而且它们还能触发一些和鼠标活动相关的事件。图形控件最典型的例子是Tlabel和TspeedButton。由此可以看出图形组件的功能很弱,图形组件的用处何在呢?其实使用图形组件的最大好处在于节省资源,正是因为它们的功能较弱,所以使用的系统资源就要少。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如果能在不影响其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大量地使用图形组件,将会大减少程序对系统资源的消耗。

非可视组件是与可视组件相并列的另一类组件,非可视组件在程序运行中是不可见的(除各种对话框组件之外,事实上有人认为对话框组件不能归入非可视组件,应该是另一种介于可视与非可视之间的组件)。

最后要说明一下,常说的控件实际上是一种组件。也就是说组件这个概念要大于控件,控件在内涵上包含于组件中。控件由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提出并使用,而组件是Borland和其它厂商在对Windows控件做了必要的扩展之后提出来的概念,它们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厂商提出的概念。

§3.2数据库组件介绍

用Delphi6开发数据库应用,重点是和各种数据库组件打交道,能和数据库挂钩的组件对象有5种,它们是:Session(数据库会话)、Database(数据库)、Dataset(数据集)、DataSource(数据源)、Datacontrol(数据控制组件,也叫data-controls即数据感知组件)。其中前面4种统称为数据访问(DataAccess)组件。这些组件的相互关系如图3-2所示。

ADO组件Delphi6.0包含了可以用来访问Microsoft公司的ActiveXDataObjects(ADO)格式数据库的组件。ADO是Micrsoft公司关于各种类型数据的高等界面,后来逐渐演变成满足所有数据访问需要的完整解决办法。ADO的对象模型是所有数据访问接口对象模型中最简单的一种。Microsoft公司用来访问ADO数据的应用程序界面技术是OLEDB。OLEDB是一种底层编程接口,用来访问许多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其中包括消息、文件系统以及其他一些非传统的数据源。OLEDB是一个由ComponentObjectModel(COM)接口组成的集合,用来隐藏创建数据访问服务过程中的细节。OLEDB提供了访问任何数据资源的方法,包括相互关联的数据库和相互不关联的数据库、Email和文件系统、文本和图形以及用户定义的数据对象。

Delphi的ADO组件无需依靠BDE而是使用ADO技术,提供了可以通过数据控制组件访问数据的新方法。唯一的要求是在使用ADO组件时必须运行ADO/OLE-DB。ADO组件的使用使得DELPHI在访问数据的类型和采用的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数据模块设计窗口数据模块设计窗口是用来设计和维护数据模块的。数据模块设计窗口中包含了所有以.DTI作为文件扩展名的DataDiagram文件的信息。DTI文件在编译时不起任何作用。

§3.3SQL语言在Delphi中的应用

在Delphi中使用SQL语言非常方便,一般来说,都是通过Tquery或TADOquery组件来使用SQL语言的。可以在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SQL属性中设置SQL语句。设计程序时,在该组件的属性对话框中选择SQL属性,单击带省略号的按钮,就可以打开StringListEditor对话框,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对话框中添加SQL语句。还可以使用Delphi的SQLBuilder来自动生成SQL语句,这样可以避免手工编写SQL而可能造成的语法错误。

静态SQL语句在程序设计时便已固定下来,它不包含任何参数和变量。

动态SQL语句,也被称作参数化的语句,在其中间包含着表示字段名或表名的参数,例如下面的语句是一条动态SQL语句:

Select*FromBookWhere图书编号=:bookCode;

其中的变量bookCode便是一个参数变量,它由一个冒号引导,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必须要为该参数赋值,该条SQL语句才能正确执行,每次运行应用程序时可以为该参数变量赋予不同的值。为参数赋值有三种方法:

①根据参数在SQL语句中出现的顺序,设置TADOQuery组件的parameters属性值为参数赋值。

②直接根据SQL语句中各参数的名字,调用ParamByName方法来为各参数赋值。

③将TADOQuery组件的DataSource属性设置为另一个数据源,这样将另一个数据源中与当前TADOQuery组件的SQL语句中的参数名相匹配的字段值赋给其对应的参数。利用这种方法也能实现所谓的连接查询,创建主要—明细型数据库应用。

在使用动态SQL语句编程时,常常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方法Prepare,调用Prepare方法之后,Delphi会将带参数的SQL语句传送给与其对应的数据库引擎,对动态SQL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和优化。虽然在用动态SQL语句编程时,调用Prepare方法并不是必须的,但是调用Prepare方法后,会极大地提高动态SQL语句的执行性能,特别是当要反复多次执行同一条动态SQL语句时,其优越性会更加明显。如果在应用程序中执行一条SQL语句之前并没有显式地调用Prepare方法,每次在执行SQL语句时,Delphi会隐含地调用Prepare方法以准备这个查询。

TadoQuery部件还有一个Prepare属性,这是一个布尔型属性,当其属性值为True时,表明该查询已被准备好了(SQL语句已被传送到数据库引擎中),当我们使用参数编辑器ParametersEditor来为动态SQL语句中的参数赋值时,当设置完相应的参数值并退出参数编辑器时,Delphi会隐含地调用Prepare方法以准备好查询。

当SQL语句执行完之后,要想准备下一个查询,首先必须调用Close方法,然后才能调用Prepare方法准备下一个查询。一般来说,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应该调用一次Prepare方法,常常在窗体的OnCreate事件处理过程中调用Prepare方法,然后用上述介绍的方法为参数赋值,最后调用Open方法或ExecSQL方法执行SQL语句,以完成查询。

当然在调用Prepare方法准备好一个查询时,会消耗一些数据库资源,因而每当一个查询执行完毕之后,要养成调用UnPrepare方法以撤消查询的好习惯。在运行程序过程中,通过程序改变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值时,Delphi会自动地调用Close方法和UnPrepare方法,以撤消查询。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要想设置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必须首先调用Close方法,关闭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然后再调用Clear方法清除SQL属性中现存的SQL命令语句,最后再调用Add方法为SQL属性设置新的SQL命令语句。例如:

datamodule4.adoquery2.close;

datamodule4.adoquery2.sql.clear;

datamodule4.adoquery2.sql.add(''''SELECT借书证号,密码FROM[user]WHERE(借书证号=:tt)'''');

datamodule4.adoquery2.parameters[0].value:=username;

datamodule4.adoquery2.open;

在为TQuery或TADOquery部件设置SQL属性时调用Close方法总是很安全的,如果TQuery或TADOquery部件已经被关闭了,调用Close方法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应用程序中为SQL属性设置新的SQL命令语句时,必须要调用Clear方法以清除SQL属性中现存的SQL命令语句,如果不调用Clear方法,便调用Add方法向SQL属性中设置SQL命令语句,那么新设置的SQL命令语句会追加在现存SQL命令语句后面,在程序运行时常常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查询结果甚至程序无法运行下去。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般情况下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只能包含一条完整的SQL语句,它不允许被设置成多条SQL语句。当然有些数据库服务器也支持在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中设置多条SQL语句,只要数据库服务器允许这样,我们在编程时可以为SQL属性设置多条SQL语句。

在为TQuery或TADOquery部件设置完SQL属性的属性值之后,也即编写好适当的SQL程序之后,可以有多种方式来执行SQL程序。

在设计过程中,设置完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之后将其Active属性的值置为True,这样便可以执行SQL属性中的SQL程序,如果应用中有与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相连的数据浏览部件(如TDDGridTDBEdit等)那么在这些数据浏览部件中会显示SQL程序的执行结果。

在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通过程序调用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Open方法或ExecSQL方法可以执行其SQL属性中的SQL程序。Open方法和ExecSQL方法是不一样的。Open方法只能用来执行SQL语言的查询语句(Select命令),并返回一个查询结果集,而ExecSQL方法还可以用来执行其它常用的SQL语句(如INSERT,UPDATE,DELETE等命令),例如:

Query1.Open(这样会返回一个查询结果集)

如果调用Open方法,而没有查询结果时,会出错。此时应该调用ExecSQL方法来代替Open方法。如:

Query1.ExecSQL(没有返回结果)

当然在设计应用程序时,程序设计人员是无法确定TQuery或TADOquery组件中的SQL语句是否会返回一个查询结果的。对于这种情况应当用Try…Except模块来设计程序。在Try部分调用Open方法,而在Except部分调用ExceSQL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程序的正确运行。

例如:

Try

Query1.Open

Except

Query1.ExecSQL

End

通过Tquery或TADOquery组件可以获得两种类型的数据:

u“活动”的数据

这种数据就跟通过TTable部件获得的数据一样,用户可以通过数据浏览部件来编辑修改这些数据,并且当调用Post方法或当焦点离开当前的数据浏览部件时,用户对数据的修改自动地被写回到数据库中。

u非活动的数据(只读数据)

用户通过数据浏览部件是不能修改其中的数据。在缺省情况下,通过TQuery部件获得的查询结果数据是只读数据,要想获得“活动”的数据,在应用程序中必须要设置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RequestLive属性值为True,然而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通过设置RequestLive的属值True)都可以获得“活动”的数据的,要想获得“活动”的数据,除了将TQuery部件的RequestLive属性设置为True外,相应的SQL命令还要满足以下条件。

本地SQL语句查询情况下,要得到可更新的数据集,SQL语句的限制为:

n查询只能涉及到一个单独的表

nSQL语句中不能包含ORDERBY命令

nSQL语句中不能含聚集运算符SUM或AVG

n在Select后的字段列表中不能有计算字段

n在Select语句WHERE部分只能包含字段值与常量的比较运算,这些比较运算符是:Like,>,<,>=,<=。各比较运算之间可以有并和交运算:AND和OR

当通过SQL语句查询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库表:

n查询只能涉及到一个单独的表

nSQL语句中不能包含ORDERBY命令

nSQL语句中不能含聚集运算符SUM或AVG运算

另外,如果是查询Sybase数据库中的表,那么被查询的表中只能有一个索引。

如果在应用程序中要求TQuery或TADOquery组件返回一个“活动”的查询结果数据集,但是SQL命令语句不满足上述约束条件时,对于本地数据库的SQL查询,BDE只能返回只读的数据集。对于数据库服务器中的SQL查询,只能返回错误的代码。当Tquery或TADOquery组件返回一个“活动”的查询结果数据集时,它的CanModIfy属性的值会被设置成True。

§3.4MSSQLServer简述

SQLServer是一个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日益为广大数据库用户所喜爱。越来越多的开发工具提供了与SQLServer的接口。SQL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在WindowsNT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在SQLServer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将SQLServer移植到Windows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Server的WindowsNT版本。

SQLServer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最新版本,该版本继承了SQLServer7.0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Windows98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MSSQLServer不但可以应用于大中型数据库管理中,建立分布式关系数据库,并且也可以开发桌面数据库。事实上,SQLServer数据库处理的基本结构,采取关系型数据库模式,尽管如此,相信大家都可以轻易的发现,在SQLServer的数据库处理方式,则是使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式与精神,也就是说,SQLServer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基于系统已经建立好的一些对象来达成,是相当OO(面向对象)的一个系统结构。

SQLServer企业管理器是SQLServer的主要管理工具,它提供了一个遵从MMC标准的用户界面,使用户得以:

·定义SQLServer实例组。

·将个别服务器注册到组中。

·为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配置所有SQLServer选项。

·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中创建并管理所有SQLServer数据库、对象、登录、用户和权限。

·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上定义并执行所有SQLServer管理任务。

·通过唤醒调用SQL查询分析器,交互地设计并测试SQL语句、批处理和脚本。

·唤醒调用为SQLServer定义的各种向导。

·

第三章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4.1应用需求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并生成催还图书报表。

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借阅者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就要知道其他图书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密码。这些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密码,所以不但满足了图书借阅者的要求,还保护了图书借阅者的个人隐私。

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修改图书借阅者借书和还书记录的权限,所以需对工作人员登陆本模块进行更多的考虑。在此模块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为图书借阅者加入借书记录或是还书记录,并打印生成相应的报表给用户查看和确认。

图书馆管理人员功能的信息量大,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本功能实现对图书信息、借阅者信息、总体借阅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添加、删除和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图书馆的借阅信息,但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借阅信息,这部分功能应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执行,但是,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并且还应具有生成催还图书报表,并打印输出的功能。

在本系统中由于没有打印机设备供试验,所以预先把报表打印改成报表预览。

设计不同用户的操作权限和登陆方法

对所有用户开放的图书查询

借阅者维护借阅者个人部分信息

借阅者查看个人借阅情况信息

维护借阅者个人密码

根据借阅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并生成报表

根据还书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并生成报表

查询及统计各种信息

维护图书信息

维护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信息

维护借阅者信息

处理信息的完整性

对借阅过期的图书生成报表

图4-2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总结

根据以上所做的需求分析,并略掉一些细节(如不考虑用户的登录;对记录的维护),得出以下的三层数据流图。

§4.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功能框图如图4-10所示。

§4.3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概念设计

在概念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从用户的角度看待数据及处理要求和约束,产生一个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然后再把概念模式转换成逻辑模式。将概念设计从设计过程中独立开来,使各阶段的任务相对单一化,设计复杂程度大大降低,不受特定DBMS的限制。

利用ER方法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可分成三步进行:首先设计局部ER模式,然后把各局部ER模式综合成一个全局模式,最后对全局ER模式进行优化,得到最终的模式,即概念模式。

(1)设计局部ER模式

实体和属性的定义:

图书(图书编号,图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

借阅者(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证,联系电话,密码)

身份(身份编号,身份描述,最大借阅数)

图书类别(图书类别编号,类别描述)

ER模型的“联系”用于刻画实体之间的关联。一种完整的方式是对局部结构中任意两个实体类型,依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考察局部结构中任意两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若有联系,进一步确定是1:N,M:N,还是1:1等。还要考察一个实体类型内部是否存在联系,两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多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等等。联系定义如图4-5所示。解释如下:

u一个借阅者(用户)只能具有一种身份,而一种身份可被多个借阅者所具有;

u一本图书只能属于一种图书类别(类别),而一种图书类别可以包含多本图书;

u一个用户可以借阅多本不同的书,而一本书也可以被多个不同的用户所借阅。

(2)设计全局ER模式

所有局部ER模式都设计好了后,接下来就是把它们综合成单一的全局概念结构。全局概念结构不仅要支持所有局部ER模式,而且必须合理地表示一个完整、一致的数据库概念结构。

1)确定公共实体类型

为了给多个局部ER模式的合并提供开始合并的基础,首先要确定各局部结构中的公共实体类型。在这一步中我们仅根据实体类型名和键来认定公共实体类型。一般把同名实体类型作为公共实体类型的一类候选,把具有相同键的实体类型作为公共实体类型的另一类候选。

2)局部ER模式的合并

合并的原则是:首先进行两两合并;先和合并那些现实世界中有联系的局部结构;合并从公共实体类型开始,最后再加入独立的局部结构。

3)消除冲突

冲突分为三类:属性冲突、结构冲突、命名冲突。

设计全局ER模式的目的不在于把若干局部ER模式形式上合并为一个ER模式,而在于消除冲突,使之成为能够被所有用户共同理解和接受的同一的概念模型。

3)全局ER模式的优化

在得到全局ER模式后,为了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效率,还应进一步依据处理需求对ER模式进行优化。一个好的全局ER模式,除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用户功能需求外,还应满足下列条件:实体类型的个数要尽可能的少;实体类型所含属性个数尽可能少;实体类型间联系无冗余。

综上所述,“图书管理系统”的全局ER模式如图4-13所示。

4.3.2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由于概念设计的结果是ER图,DBMS一般采用关系型(本人所使用的MSSQLServer就是关系型的DBMS),因此数据库的逻辑设计过程就是把ER图转化为关系模式的过程。由于关系模型所具有的优点,逻辑设计可以充分运用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使设计过程形式化地进行。设计结果是一组关系模式的定义。

(1)导出初始关系模式

book(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class(图书类别#,类别名)user(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密码)ID(身份编号#,身份描述,最大借阅数)Owner(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

图4-14关系模式集

(2)产生子模式

子模式是用户所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除了指出用户用到的数据外,还应指出数据与概念模式中相应数据的联系,即指出概念模式与子模式之间的对应性。

借书子模式(借书证号#,姓名,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借书日期)

图4-15部分子模式

(3)根据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本人在写系统时还加入了两个关系模式:

1、ownertemp:用于工作人员在处理借书、还书工作时临时存储借书、还书信息,以便打印报表时使用。

2、keyer:用于存储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及权限,以便工作人员或图书馆管理员进入相应的功能模块时进行验证用户的身份。

4.3.3数据库的实现

我选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企业版)数据库来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首先创建七个基本数据库表如表4-1-4-7所示,然后根据全局ER图,建立各个表之间的联系,如图4-8所示。

表4-1借阅者基本信息表的结构(User)

表4-2图书信息表的结构(Book)

表4-3图书类别信息表的结构(Class)

表4-4借阅者身份信息表的结构(ID)

表4-5借阅情况信息表的结构(Owner)

表4-6借阅情况临时存储信息表的结构(Ownertemp)

注:在owner表和ownertemp表中加入了索引字段,用来唯一标识一条借书记录,并且设置为标识,标识种子为1。

表4-7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信息表的结构(Keyer)

图4-8数据库表间联系图

第五章图书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5.1系统窗体模块组成

§5.2数据模块窗体的设置

在编写数据库应用程序时,经常要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好多组件、窗体同时访问相同的数据源,如果为每一个组件或者窗体都设置一个数据源将是十分耗时的工件,而且要保证这些数据源的确是相同的也需花一番功夫。那么,能不能将这些数据源集中管理,最好是做成一个统一的模块,需要时就将该模块引入而不必直接操作数据源本身呢?数据模块(DataModule)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简单说来,数据模块是用来集中管理数据源的一个窗体,该窗体可被需要的地方随时引入。

但本人在开发这个系统时,开始使用了一下数据模块,但在使用过程中却碰到了一些问题。并且考虑这个系统使用到的TADOQuery控件比较多,如果使用数据控件可能会带来管理上的麻烦,如弄混各个数据控件的作用。还考虑到使用动态生成ADOQuery可能会更节省资源。所以在本人的系统中,开始做的第一个模块“借阅者个人模块”中还稍微使用了一下数据模块。但在后面做的两个模块中大多都是用动态生成ADOQuery来实现的。并且由于SQL语句是动态加入的所以datamodule中的控件也不会多。

§5.3启动画面的实现

启动画面是为了给用户一个良好的印像,加深软件的亲和力,没有实际的功能,在Form1窗体中加入了Image和Time组件。启动画面的窗体略,主要的源代码如下:

§5.4用户登录窗体的的实现

本窗体是为三种不同的用户(一般用户,工作人员,管理员)提供选择以进入不同的模块,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源代码比较简单,略。

§5.5用户密码认证窗体的的实现

本窗体是为了让工作人员或图书馆管理员按照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并且跟据用户名检查Keyer表中的“权限”字段,以分辩进入图书馆管理人员模块还是进入工作人员模块。窗体界面、源代码如下

§5.6借阅者服务模块的实现

借阅者服务窗体的功能主要是图书的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查看及个人部分信息的修改。界面图如下:

5.6.1图书查询功能的实现

在本系统中,任何人都有权限使用查询功能,不做任何限制。界面如下,

由于实现的查询功能有多种,如按图书编号、图书名称等字段进行完全体配查找和部分体配的模糊查找,还有按多个条件进行逻辑与或是逻辑或的多条件查找。其中实现的方法者差不多,所以只给出多条件查找的代码,如下:

5.6.2借阅者登录功能的实现

这个功能的实现与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登录功能实现的方法大致一样,并且还要简单。是从User表中查到到借阅证号与密码,看与用户输入的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么用户就可查看自已的借阅情况并维护自己的部分信息。源代码与借阅者登录界面都略。

5.6.3借阅者借阅情况功能的实现

当借阅者正确登录到系统后,此功能将被激活,使用户能查看到自身的借阅情况。在此系统中,信息的显示一般用ListView来实现,只在较少的情况下用到了DBgrid,因为我觉得ListView更好实现,并能使信息数据对用户的完全分离。

在这里跟据借阅者的不同要求实现借阅情况的查询,有检查所有的借阅情部、某本书的借阅情况、和根据已借阅天数的来查询。其中根椐借阅天数来查询更有代表性,有方式一和方式二。以下给出此功能的源代码

按借阅天数查询方式一

按借阅天数查询方式二

5.6.4借阅者个人资料维护功能的实现

此功能实现当前借阅者部份资料的修改,但借书证号和身份类别这样的信息不允许修改,这是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功能。在此界面中点击修改按钮将出现“修改”窗体(Form8),点击修改密码按钮将出现groupbox8,在这里进行密码修改。关键源代码如下。

这里给出个人部分信息修改的源代码:

这里给出密码修改的源代码:

5.7工作人员-图书借阅/归还模块的实现

5.7.1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借阅功能实现

在这个功能中,工作人员输入借阅者的借阅证号和所要借阅的图书的图书编号,然后点击借阅按钮就可进行图书借阅。考虑到实际中可能会出现只知图书名而不知图书编号的情况,在此界面下方加入了一个转换功能,可以把图书名称转换成图书编号,再进行图书借阅。

在借阅完成后会生借阅报表以便借阅者检查和确认,借阅报表的打印效果如下图,实现比较简单,略去实现过程。

5.7.2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归还功能实现

在此功能中,工作人员根据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归还的图书编号进行图书的归还工作。并且根据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只知图书名不知图书编号的归还情况,所以加入了按书籍名称进行归还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图书借阅功能中把图书名称转换成图书编号的一种改进方法,这样就不用如借阅功能中一样要先转换再借阅了。归还完成后,同样会打印出归还报表以便用户检查和确认。

5.8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实现

5.8.1图书馆管理员图书管理功能的实现

在这个功能中可以在(*图书编号)中输入图书编号,点查找按钮后就会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或按图书名称模糊查找到所要的记录,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显示第一条记录的信息,也可在下端的ListView组件中点击某一条记录,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也会显示所选记录的信息。在入库功能中只要不是相同的图书编号并且带*号提示的字段不为空就可插入新的图书记录。删除则删除那些Book表中的图书记录,如果借出还可依用户要求连带删除owner表中的记录。因为图书修改与图书入库的功能与工作人员记录修改和工作人员记录添加的实现过程一样,所以下面仅给出删除功能的源代码,如下

5.8.2图书馆管理员工作人员和管理员管理功能的实现

在此功能中可以加入工作人员或是管理员,或是修改他们的密码、权限。

在此功能中如果选中ListView中的记录,则在右边相应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并且管理员还可对这些记录进行修改或加入新的记录。并且也可以点删除按钮删除选中的一条或多条记录。删除功能与图书记录的删除一般,所以下面只给出添加与修改的实现过程。

5.8.3图书馆管理员修改图书类别及统记功能的实现

在此窗体中能对图书的类别进行删除,添加和修改,这模块的功能的实现过程与图书记录的删除,添加和修改一样的,但是这个窗体还能跟据图书类别进行统计,还可根据Book表和owner表统计出图书总数目,库存图书数目,借出图书数目及借阅过期的图书数目。在这里给出统计图书总数目,库存图书数目,借出图书数目及借阅过期的图书数目的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函数和过程

5.8.4图书馆管理员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

查询借阅者可根据借阅者的借书证号或姓名或身份编号查找到借阅者的信息,也可以实行模糊查找,这个功能的实现与前面图书查找的实现过程一般,就不再详细说明。

5.8.5图书馆维护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

此功能能对借阅者信息进行查看添加、删除、修改。在这里给出刷新按钮的实现过程

5.8.6图书馆身份维护功能的实现

这一部分是对借阅者身份进行管理,能对身份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并且同样的在listview中选中某条或多条记录时会在相应的右边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此功能实现过程与前面所叙有雷同,略。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必须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首先,图书馆的集成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人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源.同时使得图书馆的借阅、还书、预订以及续借等工作更加方便有效.减轻了图书馆人员很多的物理负担。

其次,在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上.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以物质的文献资料为主,查阅、储存等既占空间.又存在质量保障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的文献资料逐渐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购书的代价,同时也促进了文献资料的方便阅读和管理。因此.传统的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的结合是当前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特点。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条件下的图书馆馆藏文献以印刷型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内容以纸质文献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人面对面为主。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以印刷型与电子文献相结合.管理与业务工作以计算机操作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计算机(网络)及面对面相结合,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信息收集加工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传递、个性化针对性信息咨询与读者辅导,逐渐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有效运行但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许多问题.亟需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当前,如何加快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某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某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建立起来颇具特色的数据库,既充分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又为学校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良的保障。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2)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创新;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30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简单地以物质文化建设为目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社会公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普遍提高。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时代。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对于社会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日益重要。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是学习型社会的标志性特征,是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建设、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的保证。因此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一 图书馆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县级以上城市约有2770家图书馆。无论在图书馆总数、馆藏书籍数量以及馆员人数上,我国都排在世界的前列。这是我国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的体现。不仅如此,我国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也在不断改进,与过往相比,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得到了普遍重视。目前关于图书馆员培训、职业继续教育以及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等许多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人性化的措施已经逐步纳入了图书馆的议事日程,并且不少图书馆在该方面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关于图书馆内部管理的意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随着社会公众的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组织机构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从整体上看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当前世界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整体趋势来看,我国图书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及不足。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偏低,这是由于许多图书馆多聘用退休工作人员,而并非按需引进专业化、高层次的人才造成的。这也导致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完全达到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其次,图书馆内部管理方面对人文方面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者将较多的精力集中在技术层面的改进,使得管理与发展存在不协调。再次,图书馆行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明显不足。

二 影响图书馆科学管理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我国图书馆现状的调研分析发现,影响我国图书馆科学管理、创新管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管理思想对改革创新的束缚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思想比较偏重书本,工作人员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馆藏内容的管理上。例如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规定主要是针对读者设定,主要作用是预防图书馆书籍的损坏,很少考虑对图书馆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对于图书的利用率也缺乏有效管理。

2.体制与机制对图书馆管理的束缚

我国目前现行的图书馆管理基本上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未能从全国的宏观层面对图书馆进行统筹规划和分工协调。行政指令对图书馆的干预较多,如图书馆馆长的任命直接由上级部门进行任命,部分馆长在出任前甚至没有图书馆从业经验。而国外比较发达的图书馆基本上都采用分权分散管理型,图书馆的馆长任命采用公开招聘和直接任命两种方式,要求比较严格。

3.对图书馆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的欠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书馆建设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组织的普遍重视,具体表现在扩建新建图书馆、增加图书馆经费、注重图书馆建筑设计等。但是依然存在如下问题:在国内,由于图书馆非盈利、社会公益性等特点,图书馆业务一直被置于行政边缘,政府部门对图书馆的管理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比较突出。另外,图书馆知识导航以及社会教育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关组织和部门对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

三 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1.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走极端路线。例如在对待西方管理理论方面,或者是抱着传统守旧的思想拒不接受,或者是对西方的管理理论趋之若鹜,全盘接受。尽可能立足我国的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者的优点长处,使之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为我国图书馆管理量身定制的管理理论。总之,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创斯必须以中国特色理论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各种资源及理论经验,统筹安排,保证图书馆的协调运转,实现效益最大化。

2.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图书馆的创新管理是时下图书馆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必须遵循以下4个原则才能保证图书馆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第一是系统性原则。第二是人本性原则。第三是可行性原则。

3.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科学管理体系

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图书馆外部管理系统,二是图书馆内部管理系统。外部管理系统通过服务与宣传,赢得外界的理解与支持。内部管理系统主要是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图书馆整体功能得到最优化配置。

(1)图书馆外部管理系统。影响图书馆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指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这些都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支柱,图书馆必须不断协调内部资源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2)图书馆内部管理系统。图书馆内部管理系统是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是图书馆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基础。因此在图书馆管理创新过程中,必须时刻以打造良好的内部管理系统为目标,切实使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

四 结语

本文在分析图书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图书馆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其次指出了传统管理思想对改革创新的束缚、体制与机制对图书馆管理的束缚、对图书馆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的欠缺等对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影响;最后,从图书馆管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科学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探究。

参考文献

[1] 白海龙,赵胥炯.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分析[J].晋图学刊.2007(3):63-65;69

[2] 胡昌标.如何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试卷信度[J].科技资讯,2006(17):146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过程控制 危机管理 高校图书馆 SCI三论

[分类号]G251

管理中的控制自古有之,以往的控制大多只凭经验进行,伴随着系统论、信息论的发展,现代管理学中的控制逐步上升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综观国内图书馆界的现状,管理的重点大多注重管理结果,而不是注重管理过程。仅有少量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对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论述的,如向立文在“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中指出,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及信息反馈不断反复的过程;又如,罗贤春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设计了以危机管理全过程为任务核心的管理维度等。但上述文献研究内容只建立起框架,并且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上升到定量化的科学管理研究。

本文拟基于SCI三论,即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和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原理,通过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危机比较判别系统、危机预警和报警系统、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模块对高校图书馆教学与服务进行全过程控制,力图达到减少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目的。

1 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1.1 控制的涵义

所谓控制(Control)就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具体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控制是指:设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标准,对实际存在的危机进行测量和评价,若偏离安全区域则纠正其偏差,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发生概率。

1.2 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过程实行控制的必要性

1.2.1 图书馆知识管理隶属于管理活动,自然不能缺少控制和监督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组织管理的5大职能,其中控制职能为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他指出,控制必须施之于一切的事、人和工作。因为,即使计划足够完善、组织和领导及时有效,也不能保证目标能够自然完成,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这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图书馆处于不断发展中,必须实行动态控制 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需求,必须采取发展人力资源、调整经费比例、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该过程为动态过程,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影响服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才能完成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2.1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界定

狭义上,图书馆危机以突发事件为主;但从广义上看,凡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服务等职能发挥的因素都可以判定为图书馆的危机。

2.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2.1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系统论学科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68年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中指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只有系统地、深入地分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成因,才能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爆发的概率或降低其危害程度。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如图1所示:

2.2.2 基于控制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主要由以下系统模块组成:①危机定量指标系统;②危机比较判别系统;③危机预警、报警系统;④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述4个系统模块的动态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4个系统简要介绍如下:

・危机定量指标系统。本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原理,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的总目标,弄清各种危机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②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次子准则层等多层次递阶结构;③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结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危机的调研情况,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④以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技术(Delphi Technique)相结合,科学设定定量评价标准,包括评价指标项目、权重、满分标准等(见表1)。

以危机评价标准为准则,对高校图书馆危机进行实际测定,评价结果通过Excel表格处理系统,计算得出各级指标中危机单项分值和综合分值(采用百分制),作为对下一步危机进行比较判别的基础数据。

・危机比较判别系统。此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精确解决具有不精确信息的一种数学评判方法,是对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评判的方法。具体判别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集;②建立权重集,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分别确定高校图书馆三级指标的权重;③确定评价集,按危机程度大小,将高校图书馆危机警度分为巨警(红色)、重警(橙色)、中警(黄色)、轻警(蓝色)、无警(绿色)5个等级,其危机评价值K分别为:81―100;61―80;41―60;21―40;0―20;④构建评价矩阵;⑤计算单项评价值和综合评价值。

・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施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判断、信息的传

递、制定应对措施和信息的反馈5个阶段。实施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馆长,即由其负责决策和启动应急措施。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危机爆发前的预测防范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处理。根据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危机等级,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方案》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将图书馆日常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自动输出危机处理方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全过程动态监控管理。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信息系统(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CMIS)是指对危机管理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输出等处理的总和,是把上述处理过程的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程序系统。运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其他三个系统实行信息的动态监控。

以上4个系统模块采用计算机管理,对可能构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因素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危机的全过程控制。

2.2.3基于信息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众所周知,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因此,危机管理的决策过程即是危机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过程。

基于信息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是以危机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将各类危机的具体运动抽象为信息转换的过程。它是一个高校图书馆危机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

2.3 高校图书馆危机控制流程

危机控制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设立危机的定量标准;②测量实际值;③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④采取行动纠正偏差;⑤做好记录。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高校图书馆各项危机值以百分制计算,按危机程度分为5个等级,危机值K在0―20之间为绿色安全标准。若在监控中发现危机值偏离安全区域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偏差,将危机值调整至安全范围。诚然,危机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标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要对图书馆日常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做到防微杜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自2007年起,对图书馆的危机进行监控。图5为该校图书馆2007-2008年危机同比评价结果(以服务危机项为例):

3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在日常管理中设立动态监控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系统管理目标针对图书馆的危机,使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或存在危机的关键点都能得到控制;②预防性,它是一种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强调图书馆自身在管理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而不仅仅作用于管理的最终目标;③科学性,该管理系统将控制指标量化,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④实用性,控制论原理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经过两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其具有可操作性;⑤动态性,该管理体系中的危机标准值会随着危机的影响因素而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及时对危机管理计划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危机全过程动态控制;⑥制度性,基于SCI基本原理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过程控制,应形成制度。该套管理体系应与高校图书馆评估和个人考核直接挂钩,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企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6;109―112.

[2]向立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55―58.

[3]罗贤春.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9―64

[4]汪药友.三论.[2009-07―01].

[5]马小闳,龚国伟.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6(7):163―166.

[6]郭宏伟,孙汝杰,玄雪梅.定量评价方法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86―89

[7]任华,徐绪松.企业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6):153―157.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过程控制 危机管理 高校图书馆 SCI三论

管理中的控制自古有之,以往的控制大多只凭经验进行,伴随着系统论、信息论的发展,现代管理学中的控制逐步上升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综观国内图书馆界的现状,管理的重点大多注重管理结果,而不是注重管理过程。仅有少量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对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论述的,如向立文在“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中指出,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及信息反馈不断反复的过程;又如,罗贤春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设计了以危机管理全过程为任务核心的管理维度等。但上述文献研究内容只建立起框架,并且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上升到定量化的科学管理研究。

本文拟基于SCI三论,即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和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原理,通过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危机比较判别系统、危机预警和报警系统、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模块对高校图书馆教学与服务进行全过程控制,力图达到减少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目的。

1 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1.1 控制的涵义

所谓控制(Control)就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具体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控制是指:设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标准,对实际存在的危机进行测量和评价,若偏离安全区域则纠正其偏差,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发生概率。

1.2 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过程实行控制的必要性

1.2.1 图书馆知识管理隶属于管理活动,自然不能缺少控制和监督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组织管理的5大职能,其中控制职能为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他指出,控制必须施之于一切的事、人和工作。因为,即使计划足够完善、组织和领导及时有效,也不能保证目标能够自然完成,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这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图书馆处于不断发展中,必须实行动态控制 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需求,必须采取发展人力资源、调整经费比例、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该过程为动态过程,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影响服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才能完成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2.1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界定

狭义上,图书馆危机以突发事件为主;但从广义上看,凡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服务等职能发挥的因素都可以判定为图书馆的危机。

2.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2.1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系统论学科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68年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中指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只有系统地、深入地分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成因,才能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爆发的概率或降低其危害程度。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如图1所示:

2.2.2 基于控制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主要由以下系统模块组成:①危机定量指标系统;②危机比较判别系统;③危机预警、报警系统;④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述4个系统模块的动态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4个系统简要介绍如下:

·危机定量指标系统。本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原理,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的总目标,弄清各种危机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②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次子准则层等多层次递阶结构;③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结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危机的调研情况,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④以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技术(Delphi Technique)相结合,科学设定定量评价标准,包括评价指标项目、权重、满分标准等(见表1)。

以危机评价标准为准则,对高校图书馆危机进行实际测定,评价结果通过Excel表格处理系统,计算得出各级指标中危机单项分值和综合分值(采用百分制),作为对下一步危机进行比较判别的基础数据。

·危机比较判别系统。此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精确解决具有不精确信息的一种数学评判方法,是对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评判的方法。具体判别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集;②建立权重集,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分别确定高校图书馆三级指标的权重;③确定评价集,按危机程度大小,将高校图书馆危机警度分为巨警(红色)、重警(橙色)、中警(黄色)、轻警(蓝色)、无警(绿色)5个等级,其危机评价值K分别为:81—100;61—80;41—60;21—40;0—20;④构建评价矩阵;⑤计算单项评价值和综合评价值。

·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施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判断、信息的传 递、制定应对措施和信息的反馈5个阶段。实施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馆长,即由其负责决策和启动应急措施。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危机爆发前的预测防范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处理。根据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危机等级,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方案》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将图书馆日常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自动输出危机处理方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全过程动态监控管理。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信息系统(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CMIS)是指对危机管理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输出等处理的总和,是把上述处理过程的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程序系统。运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其他三个系统实行信息的动态监控。

以上4个系统模块采用计算机管理,对可能构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因素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危机的全过程控制。

2.2.3基于信息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众所周知,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因此,危机管理的决策过程即是危机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过程。

基于信息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是以危机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将各类危机的具体运动抽象为信息转换的过程。它是一个高校图书馆危机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

2.3 高校图书馆危机控制流程

危机控制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设立危机的定量标准;②测量实际值;③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④采取行动纠正偏差;⑤做好记录。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高校图书馆各项危机值以百分制计算,按危机程度分为5个等级,危机值K在0—20之间为绿色安全标准。若在监控中发现危机值偏离安全区域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偏差,将危机值调整至安全范围。诚然,危机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标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要对图书馆日常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做到防微杜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自2007年起,对图书馆的危机进行监控。图5为该校图书馆2007-2008年危机同比评价结果(以服务危机项为例):

3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在日常管理中设立动态监控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系统管理目标针对图书馆的危机,使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或存在危机的关键点都能得到控制;②预防性,它是一种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强调图书馆自身在管理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而不仅仅作用于管理的最终目标;③科学性,该管理系统将控制指标量化,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④实用性,控制论原理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经过两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其具有可操作性;⑤动态性,该管理体系中的危机标准值会随着危机的影响因素而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及时对危机管理计划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危机全过程动态控制;⑥制度性,基于SCI基本原理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过程控制,应形成制度。该套管理体系应与高校图书馆评估和个人考核直接挂钩,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企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6;109—112.

[2]向立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55—58.

[3]罗贤春.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9—64

[4]汪药友.三论.[2009-07—01]http://blog.sina.corn cn/s/blog_4f5ec9d201000b96.html.

[5]马小闳,龚国伟.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6(7):163—166.

[6]郭宏伟,孙汝杰,玄雪梅.定量评价方法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86—89

[7]任华,徐绪松.企业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6):153—157.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功能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41-01

一、引言

所谓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指一种由图书馆的普遍性认知及其相关的各种其他学科的同种问题所构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这种体系是图书馆的普遍现象。而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是对图书馆理论实践和图书馆学术领域的复制或者叙述,而是对于图书馆理论的实践与图书馆学的普遍问题总体的研究、总结、归纳及分析,从而在图书馆理论在发展中起到对其他相关学科的辅助作用,并也有一定程度的指引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繁荣发展的局面。特别是由于现代信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知识为本质的网络迅速形成,人类的科学技术体系正从物质文明型体系过渡到信息技术型体系,在这种时代历史变迁中,与信息技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直接联系、休戚相关的图书馆事业也必将经历其历史的巨变。图书馆学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和创新对于促进它的传承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地位

某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决定了其学科的发展走向的同时也决定了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构建。所以,我们不能够否定或者忽视对其理论的研究。

学科的成熟稳定不只由它是否含有新潮的语言和词汇,也不是由它应用的科学技术是否先进所决定,而是要看其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和完善程度。其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系统程度和完整程度及其对整个学科体系支撑作用的发挥程度是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与完善程度的首要指标。其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也是为了正确解释图书馆这样的社会现象,总结图书馆学科的发展内在规律。

三、21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功能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解和处理图书馆工作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升其学科的专业理论水平,使其更好发展和开发利用来满足广大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21世纪的我国图书馆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几乎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在其学科的功能方面尤为重要。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工作发展与变革的基础和先导

如今的时代是高科技和信息的时代,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证实了人类用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应用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图书馆学曾经经历过:新图书馆运动、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和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的三次历史高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三次研究和讨论让图书馆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更指导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为其发展和变革奠下坚实的基础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2.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能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学理论及学科体系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作出指导。所以它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系统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若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够受重视,那么图书馆学的科学、快速、健康发展便不能够得以实现。

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可培养图书馆学人才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可以为本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而培养出的人才又可以为图书馆学理论作出一定的贡献,使图书馆学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系统性。他们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图书馆理论发展的同时又为本学科注入新鲜血液。这样一来,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人才的培养的双重收获。

4.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可“证明和推论”图书馆工作存在价值

图书馆学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因此便要求其基础理论根据图书馆现象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和特点等及时地给予“证明和推论”,以便为图书馆界和社会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支撑。

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

D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确实存在变革的可能性,而且变革正在发生。这种变革正是由其自身的创新发展为支撑点的一种体系完善。

1.基本理念的创新

运用现代管理学的手段和办法将图书馆资源合理处置,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协调配合、组织计划和方案从而让图书管理更能短时高效的实行,最终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叫做图书馆管理。而为了满足人们对大量信息、资讯、知识的需要,提高图书馆管理的工作性能和作用,将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办法相结合完成各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过程叫做图书馆知识管理。这样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理论则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

2.管理内容的创新

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组成。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创新管理包括了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等。

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即依照种类不同或者指定要求来整理知识并用外部储藏库的方法得到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内化即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中介即应用网络技术和软件设备、一些文件系统等途径来发送和配对,对特定的某个的人物和事物相关联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学习即包含学习原理、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具体内容的采集、分析、整理和存储等内容来使处理个人及图书馆的难题,从而来鼓励工作人员坚持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以便于让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得到一种新的提升和改进。

4.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掘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增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这些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同级和不同工作任务来合理应用。

五、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知识管理一直是图书馆学的热点话题。知识、知识管理和图书馆工作有着长久并且密切得关系。新世纪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筑要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发挥图书馆对于信息时代的促进作用和优势,提高去学科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以期待其更好的发展。

六、总结

对于学科来说,基础理论部分是相当重要的,它是整个学科研究和发展的根基,若是少了根基就不会有后面的其应用与创新的环节,更无法推动学科正常的发展至今。所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奠定图书馆学的基础,发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功能使之发挥它的创新性,让它能够在21世纪这样的高科技信息时代背景下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它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使图书管理学学科得到科学系统的完善。所以我们要看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功能和创新,从而为其有更好的发展趋势而奠定好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紫翔.浅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6-9

[2]郑全太.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 图书情报知识,2001,(6):14-17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6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8—0016—04

1 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

图书馆学是探索与研究图书馆本质属性与社会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使命与职责是对图书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作出合乎历史与现实逻辑的说明,进而揭示出图书馆现象的本质,圆满地阐释图书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指导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正确开展。

中国图书馆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百年沧桑,三次高潮,四代学人”,多种理论观点、思潮层出不穷,例如:文献说、管理说、机构说、交流说、系统说,并由此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图书馆学理论始终处于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理论的多元化客观形成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多元定位。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是否具有比较稳定的研究对象。在任何学科中,对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观念的回答都应该成为该学科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它既规定了该门学科所产生的逻辑起点,同时,又限定了它的走向与学科性质。纵观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分别经历了文献标引、机构管理、知识交流、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这几个发展阶段。图书馆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定位已经严重影响与制约了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正常发展。乍一看来,研究对象的多元化丰富了图书馆学体系,拓宽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视野,使得图书馆学界可以从多角度来考察图书馆现象。但是,就象任何一个学科理论体系只能建构在对其本质属性回答的坚实基础上。多元研究对象的存在,必然使人们对图书馆的本体、认识论、方法论存在多重的理解与认识。换句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以自己主观选择的研究对象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并以之来展开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等基本问题认识的模糊不清,使得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永远具有先天性的缺陷而无法克服其内在的局限:种种观点虽然在当时一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理论思潮,但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固有局限性,使得它们永远不能发展成为一门完善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们对前一种理论范式的否定,永远停留在对社会现象表面的理解与把握上,而没有抓住图书馆这一客观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本质。或者是不能透过现象抓出本质,或者是对与图书馆的实际未能紧密的融合,或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其它学科的观点模式,使得其给人以实践上生搬硬套,理论与其它学科抢占研究领域之感。

2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理论体系构建

2.1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由信息热向知识热的转型,以知识为核心正在成为各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与此相适应的,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内也骤然兴起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论热潮,以知识服务、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转移为代表的知识研究急剧升温,就是其最集中的表现。这也预示着中国图书馆学理论范式正发生以知识为基础重大的转移。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理论范式的形成,体现着其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回归。对此众多学者给出了积极的回应。彭修义指出:“考察图书馆事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始终贯穿着一条知识的红线,这个事业的本质是知识的,这个事业最终也必将汇人人类社会的知识洪流之中。”著名学者蒋永福指出,图书馆具有三重属性,客观知识的存在以及人们利用客观知识的序化要求是图书馆现象产生的本源属性,图书馆不但是一种管理知识的客观机构,而且还是保障人类追求知识生活方式的保障制度。对图书馆这种三重属性的界定,符合图书馆的历史事实与现实呈现。因此,他认为:“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界定上,知识学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它能够很有说服力的解答图书馆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的根本问题。

以上论述充分表明,将知识作为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是中国图书馆界基于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知识的社会化要求而对图书馆学理论范式所作出的历史性调整。因此,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趋势、结局。

2.2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理论体系构建

2.2.1 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众多的图书馆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集中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模式、实践与制度保障上。但限于历史原因,我们认为研究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不足:

(1)探讨具体工作的研究很多,但理论探讨深度不够,这使得图书馆界很难厘清图书馆、知识、用户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2)对图书馆在保障人类认识发展、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所具有的意义与作用研究不够。

(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为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对于保障用户知识需要的立法工作、财政体制、行政措施方面的研究,国内还比较缺乏。对现实操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当前保障用户知识需要、知识自由、求知权利中极为需要的,也是图书馆界今后研究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4)总结具体实践经验的居多,对体系框架及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缺乏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统括与梳理,难以为知识需要保障提供一个紧凑、完整的体系框架与研究范式。

鉴于以上情况,为应对时代的变化与严峻挑战,从理论与实践上寻求提高图书馆应变能力、竞争能力,探索图书馆发展方向,进而构建系统、完善的图书馆理论体系,本文试图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1)明晰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理论内涵。对该理论作整体性的研究,为其提供一个更为准确、详尽的定义,以界定其范围与内容。

(2)与其它学科密切结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保障体系。

(3)拟定图书馆知识保障体系的紧凑框架,为用户求知权利的实现确立一个合理的、宏观与微观并重的奋斗目标与运行模式。

2.2.2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体系框架结构

知识引领着图书馆学的与时俱进,中国图书馆学应始终保持对图书馆实践,尤其是知识活动实践的动态指导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知识与用户为轴心,设计图书馆学的创新理论体系。其框架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它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展开的。微观视角是将知识与用户的理论深入到图书馆学所研究的特定实体——研究特定图书馆中客观知识、用户利用客观知识的需要、知识管理活动及所涉及的要素。所谓宏观视角是将知识与用户的理论辐射到整个知识社会的知识系统与知识活动规律。宏观模型由4个要素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知识系统:包括社会知识体系、知识产业、知识管理活动与图书馆事业。微观模型以知识为中心,将三大要素(用户、知识、图书馆)和三大活动(组织、服务、创新)结合起来。

(2)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于通过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满足用户对知识的社会化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创新,使得图书馆在个体、组织、管理3个层面都实现相应的目标。在个人层面上,将知识管理与馆员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将馆员打造成为知识工作者与知识专家;在组织层面上,将图书馆构建成为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型的图书馆文化;在管理层面上,运用科学管理、质量管理,对传统服务与管理进行创新、变革,通过开发、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实现图书馆的4个创新,即制度、组织、技术知识创新,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与核心竞争能力。

(3)管理知识资源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资源理论是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之处。它不仅突破了过去以机构、信息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提出了图书馆学是以知识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知识资源的性质、特点、来源及其收集、整理、加工、共享、创新、利用等知识序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4)强调管理与开发知识资本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资源,即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还包括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无形资本。图书馆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识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是图书馆的应然职责。

2.3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体系的意义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体系对知识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其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学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模式,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意义,扩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视野;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上构建了系统的管理模型,在方法论与实践应用上具有具体的应用价值。

2.3.1 有利于揭示图书馆现象的本质属性

同其它学说相比,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说能够较好地说明图书馆现象的实际与本质属性。“因为它能够很有说服力解答图书馆的”我是谁“、”我从哪里去“、“我往哪里去”、“我如何运作的”等基本问题。

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说认为,图书馆是管理与开发知识资源的社会机构,知识的存在以及人类对知识永恒的社会需求是图书馆产生的根源。客观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其是脱离人脑而存在的客观性存在,其不受主体的直接控制。由于客观知识的生产数量剧增,导致文献的数量呈现出几何速度的增长,使得整个社会的知识系统处于混乱与零散的状态。这种无序的状态对人类有序利用知识资源产生了很大的困难。而这种无序的状态,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克服的,必须依靠社会、公共的力量才能够实现。即需要专门从事客观知识管理即文献管理的专门职业与社会机构,由此图书馆应运而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除承担存储、整序等传统职责以外,更承担着开发、利用知识资源,使得自己在知识经济社会又具有知识生产机构的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图书馆是管理与开发知识资源的社会化、公共化知识生产机构。这个定义,既表明图书馆的机构属性是区别于其它权利机构与赢利机构的社会性、公益性机构,同时又清楚地将其与一般的博物馆、档案馆等传统的文献整序机构区别开来,彰显其功能特征。

在方法论方面。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理论揭示了图书馆实际工作的实质是知识管理活动的机理,是为保证人类对知识资源的可获得性、可存取性而开展的序化知识管理活动,从而给图书馆内部管理活动与外部服务活动以知识管理为目标的合理解释。

(1)图书馆的知识搜集工作是以载体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作为采集标准,为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准备原材料。

(2)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分类法是将知识载体所蕴含的内容与分类标识体系作相应的对照。这种开发工作依据知识内容所对应的分类体系,把知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载体集中在一起,而将内容不同的载体区别开来,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然后给每一个载体应相应的检索线索即分类标识。它的具体方法是用相应的类目表示知识因子,而用类目之间的等级体系表示知识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知识分类所形成的产品就是我们熟知的分类目录。

(3)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主题法是将知识载体所蕴含的内容与参照系统作相应的对照。它是更深入揭示知识载体内容的开发性方法。这种开发方法以经过浓缩与提练的主题词作为知识因子,以参照系统来表示知识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开发性工作所形成的产物就是主题索引。

(4)知识著录是根据著录标准,将知识载体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予以详尽记录,从而为用户的后续利用提供检索线索的过程。

(5)知识载体的排列普遍以某种知识开发组织方法为基础,以某种标识线索为依据,使知识按照相应的体系结构得到序化的排列。

2.3.2 有利于构建具有人文形态、立体结构的图书馆知识理论体系

知识经济社会中,图书馆是公共知识空间的重要形式,其资源的本质是知识。图书馆不但作为管理与开发知识的社会性知识机构,而且成为保障人类知识权利、求知机会、追求知识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制度。而知识、人、社会、图书馆之间的相关作用、相互影响相应地构成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问题空间。这一认识,厘清了知识、人、图书馆、社会等知识系统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得图书馆学自然将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及人类的认识过程作为理论的关注重点与基础,并在理论研究中,更加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中,用户主体地位与能动性的确立,并根据用户的需求、目的与认识特点设计与组织图书馆知识管理活动的相关技术与方法。

通过基于知识、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学研究,其一,可以构建富有人文形态的立体化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真正把知识与人、知识与知识、知识与图书馆、知识与社会、知识创新相互贯通起来,使得图书馆既富有现代的物质形态,同时又充满了人文价值观念。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始终以用户即人为中心来展来图书馆学研究,即始终以实现人的社会化知识需要作为其核心价值来作为测度其知识管理活动的终极标准。学说强烈的人文价值观念,真正体现出“智慧与智力”的宗旨;其次,通过对知识服务、知识组织、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等方式、方法的阐释与探究,找寻到比较理想的图书馆方法论理论基础。

2.3.3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与综合竞争能力

(1)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理论认为,图书馆是开发、管理知识的知识生产机构。因此,图书馆事业是社会知识产业、知识服务业即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知识经济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全新的认识使得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储存与整序的阴影中跳跃出来,使得图书馆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与立足点。另外,由于图书馆之于人类认识发展与实践能力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必然使得社会重新审视与认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与定位,从而有利于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高,获得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2)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理论对于图书馆的宏观与微观皆有创新的价值。基于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包括3个层面:个体层面、组织层面与管理层面。在个体层面,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说将馆员队伍建设作为知识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馆员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知识资源工程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馆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传统的图书馆员发展为知识资源工作者,最终成为知识资源专家。从而为图书馆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作好人力资源准备;从组织的层面,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努力将图书馆构建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图书馆在个体、团体、组织层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文化,最终塑造知识自由共享、交流的图书馆文化;从管理层面,通过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科学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按照知识的特征对图书馆传统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重组,充分开发图书馆无形的知识资源,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组织机构创新,提高图书馆综合知识管理活动的水平与层次,最终使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2.3.4 有利于正确地定位图书馆的使命与宗旨,从而正确地指导图书馆的实践活动

在当今的图书馆现实生活中,背离图书馆使命与宗旨的做法与言论随处可见。他们或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读者的求知权益,例如将馆舍出租,有偿服务等;或者在技术观念的强化下,偏离了人文观念的导向,例如,每个图书馆的设施与设备越来越先进,但以人为本的观念却越来越淡化了。凡此种种的做法,都在于对图书馆使命与宗旨的错误认识与歪曲理解。图书馆产生、存在与发展的使命与宗旨在于为人类认识的发展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知识资源的社会化保障。这一使命使图书馆具有存在的永恒价值。背离这一宗旨的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无论其头顶闪耀如何耀眼的技术光环,其终于必将走向《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中所指出的消失命运。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9篇

1.1概念厘定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起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及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下诞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进行管理,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及与信息相关的资源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高校开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通过信息分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描述、信息构建、信息安全等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把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并能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通过文献学概论、电子文献检索、现代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JAVA 程序设计、新型程序设计方法、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与知识库、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理论、高级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的设置,旨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库的价值,进行更有深度的情报交流与知识交流。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目的。高校开设的档案学专业通过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中国档案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网站建设、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档案文献检索、专门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计算机管理、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希望学生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优势与经验,结合国内档案发展现状,运用专业技能管理档案文献,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设档案室、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做出贡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维护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强调面向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同时也注重与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管理类专业课程,诸如西方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概论、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以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诸如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信息系统分析设计、JSP基础教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概论、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四大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突出人才发展的专业性。

1.2概念辨析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者紧密又有区别。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学发展而来的,它偏重于对文献信息的研究,还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法规政策等问题。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伴随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两大专业有很多重合或者相似的科目。但不能因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子学科,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对比

2.1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能够掌握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熟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系统的档案学文化知识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等从事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行政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文秘、编史修志等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背景,掌握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能够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从事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2.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硕士意在培养信息技术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管理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能够独立承担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以胜任国家机构、党政团体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能够在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及利用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档案学本科重在培养从事档案管理及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及档案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胜任办公室科学管理及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维护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可在国家机关、工商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及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2.3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需要、掌握信息基础技能,具有较好信息素养、可胜任各类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公共信息工作部门的信息咨询、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尤其是电子信息服务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检索、组织、描述、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4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深厚文献功底、能够从事知识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档案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5苏州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重点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并能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专业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胜任信息化社会中各类社会组织的文秘、档案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重在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软硬件开发、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合上述介绍不难发现,几所高校的这几个专业都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培养,反映出四大专业在学科范畴上的交叉性。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此本科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与控制的一门学科,它要求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但更多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档案学专业和图书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合并设为一个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记忆”工作,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主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构成要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

3.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3.1创意档案

2001年,一个叫做“创意档案(Creative Archive)”的BBC姊妹创新开放了部分BBC大容量的档案文件――这个档案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图书馆。公众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免费享用这项内容,当然是非商业用途。

从此案例中可看出,档案文件包含了图书馆的内容,而这种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整合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同时,“创意档案”内容的处理与开放则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公众对此种信息资源的享用是以用户的角色参与信息服务过程的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四大专业的紧密联系。

3.2图书的数字化整合

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以及哈佛、牛津、斯坦福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图书馆馆员,他们几千本几千本地迅速扫描这些书并将其数字化。与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起,这些电子书会被整合在一起进入知识与文明的图书馆。当这个全新而真实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熟了,它将为合作、学习、创新提供一个共享平台,将使现在的因特网看起来像个二手书店。

从此案例可总结出,这样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数字化然后提供共享平台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图书馆馆员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创新。而这样一个过程无疑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想象档案纸质资料也可以相类似地被进行数字化整合。

3.3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渊源联系与区别

无论是从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性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现实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共性来看,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都有着同族的关系。

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资源,档案文献和图书文献都是知识载体。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工作与档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理论研究都是围绕文献如图书和档案的生产、采集、评价、组织、存储、传输、检索和传播等过程,技术方法上都是围绕索引技术、集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缩微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必要条件,诸如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它们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从而对信息资源管理形成学科体系架构产生了有利影响。图书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更有成效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与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用户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信息系统为中心到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转变,用户的角色力量在增强,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视用户的指向性。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管理制度、原则和技术方法上各具特色、彼此独立,学科性质和学科研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都注重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书馆学工作者都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和高效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领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其开放程度高,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可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档案学最广泛的应用即是在档案室和档案馆内管理档案文献的实践。档案在一定时间内有着较强的机密性,因此,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是必要的。档案多数为原稿,档案室和档案馆都建立特殊的利用制度,规定档案文献一般不能外借出馆。档案的存毁也有相应的鉴定制度,不同的档案文献归属永久保存、定期保存和销毁三种形式。近年来,信息管理学派与信息系统学派互相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交叉性越来越显著,文献互引现象也愈加明显,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都可以集中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母学科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架构也正趋于成熟。

4.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

4.1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作为政府行政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改善企业管理和政府职能的核心。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开展,信息服务以及对信息活动要素的管理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政府的文书管理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管理和图书情报领域,并形成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三大学派。在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强,三大学派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开始向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演进。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运营即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在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IT部门和IT员工的激励和学习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同时随着企业联盟合作的加强和跨地区项目的增加,供应链管理和虚拟团队管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国内学者借鉴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协会会议提出的相关研讨课题,开始加强对电子商务、电子学习、虚拟组织、语义网以及Web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是组织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如何选择、实施、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的成功,如何将“人机”和谐化带来最大效益,这些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依赖。

4.2有效快捷地检索、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将成为重点

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今社会中,图书馆分为纸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角。因此,图书馆学专业将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规律,尤其是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与利用。

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二是相关技术研究,包括XML语言、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仓储、知识信息导航、数据异构封装等;三是建设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联合与衔接、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新型服务以及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在纯技术和纯理论方面,国内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如何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继而运用到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是国内学者面临的难题。

数字图书馆最富有创造性和里程碑式意义的趋势即是创客空间将与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创客空间是具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们将各种想法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场所,它是创新2.0模式的典型范例。创客空间顺应了时展要求,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它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影响数字图书馆发生深刻变革。

4.3将更多的“社会记忆”数字化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覆盖,档案学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将文献数字化,即将文献集成、整合到网络上并供人们查阅。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在档案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文件管理已然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企业档案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划定企业档案的范畴,如何使企业档案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并得到企业内部员工与社会的认可,成为研究中的主流问题。而企业档案又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两者有着共同的动机和目标,即是实现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平衡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其自身特殊的保密性之间的矛盾是档案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档案研究必定会借鉴相关学科的高端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3G网格等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4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将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换言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更多的致力于培养新型高端的管理人才、IT人才及其综合型的复合人才。

从国内外研究方法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尤其重视技术手段和系统规范的数学模型。但西方研究者注重实证方法,而国内研究者主要依赖于理论研究方法。信息技术的管理会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而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又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而其依赖的信息技术也势必会产生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软系统开发方法之外的新的技术方法。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图书馆 院系资料室 网络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07—02

一、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最初是学校的文献中心,是为教学和研究服务的。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图书馆包含了科学、政治、经济等各种各佯的科学资料,是学校的重要的文献和资料中心,不仅仅只是供研究教学使用,渐渐对全校师生开放,甚至是一些取得资格的社会人士。

2、院系资料室的作用

院系资料室是高校文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所存放的文献资料是“专”而“精”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资料,因此主要面向本院系的师生,供他们教学和或者科研使用。

3、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的必要性

首先,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资源和成本。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可以让双方的文献资料互通使用,避免文献资料重复购买。使得节约出来的资金用来购买更多有用的文献资料,同时节约的资金还可以用来更加有效的管理宝贵的文献资料,从而避免管理不善和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势互补。学校图书馆和各院资料室的使用资金是不同的,且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对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对不同的人群开发的,应该根据学校的特色,合理布局文献资料,尽可能多的丰富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而院系资料室因该收藏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术性、科研成果、专家言论等文献,这样使得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更具特色。与此同时,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形成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文献体系,便于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统一管理,且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全校师生。

最后,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师生对知识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而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没有一体化,仅仅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不能完全满足其他院系学生的对知识的需求,切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师生的,使用率高,有可能出现图书馆提供的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也常常看看学校图书馆占位置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院系资料室仅仅供本院系师生使用,文献资料有时还会出现闲置状态,使得资源白白浪费了。而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产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管理不统一,文献重复建设。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图书馆与院系料室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所以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很多时候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只知道根据自身的需求,而随意购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这样很难避免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重复购买文献资料,使得大量的资金被浪费。而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的资金状况不一,能够使用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时候由于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使得一些使用价值较大的宝贵的文献资料却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购买,这真是得不偿失。

2、各院系之间文献资源建设参差不齐。由于每个学校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所以对各院系投入的人财物力是不同的,因此各院系资料室的使用资金也不尽相同。所以那些资金充裕的院系可以大量购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使得本院系的文献丰富,同时使得本院系的师生收益。然而那些资金不足的院系就无法随心所欲的购买自己所需了,使得本院系文献资料不能满足本院系师生的需求,这样会进一步加大各院系之间的差距。并且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料建设度不统一,会阻碍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发展进程。

3、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各自为政,使得文献资料利用率不高。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没能形成一体化管理,从而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资料互通性降低。各院系资料室大多都只供本院系师生使用,而单独一个院系的人员毕竟有限,因此会造成一些文献资料很多时候出现闲置,然后其他院系有这方面需求的师生却无法借阅到这些闲置的文献资料,这样就形成了极大的浪费。

4、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一,不利于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相比,院系资料室起步相对晚一些,起点没有图书馆的高,院系资料室管理人员的知识理论和管理水平也是不能够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相比的。因此,在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进程中,院系资料室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一体化建设的需求,这样不利于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进程。

5、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管理技术和软硬件设施不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文献资料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满足不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管理的需求,从而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在“借借还还”中遗失,或者是造成这些文献资料的序号和收藏混乱,从而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检索系统不能有效的检索到所需的文献资料,这些都是图书涫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没能一体化所造成的。

三、如何加强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

1、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建立一个统一的完善的管理体系。院系资料室应当作为图书馆的延伸和补充,受图书馆的统一指挥。高校领导应该对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达成共识。因此,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能够在图书馆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管理和协调。院系资料室所需要购买的文献资料在图书馆的指导下,使之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形成互补,并且可以互通有无。这样有利于个院系资料室和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形成各自特色,拥有各自独特的文献资料,同时双方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将所有文献资料共享,这样更加有利于服务全校师生,使得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2、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的采购统一有图书馆进行购买,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这样可以避免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各自为政,而盲目采购所需资料,使得一些文献资料重复购买,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同时还可以将节约出来的资金拿来采购更加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不会出现因资金不足,无法购买自己所需文献资料的情况。文献资料统一由图书馆采购,这样图书馆管理者就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采购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自身特色的文献资料,从而使得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都能够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专业性。

3、学校应该加大对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人财物力的投入,从而使得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顺利实现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种文献资料层出不穷,信息量成几何倍数增长。为了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有效管理,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学校为了 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必要的投入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改善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软硬件设施,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4、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的使用,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正确使用这些设备,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也要引进一批优秀的具有丰富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管理经验的人才,才能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

5、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共享,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能够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全校师生。这需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的使用与借阅。从而形成所有的文献资料有图书馆统一借阅分配,各院系资料室的资料也可以通过图书馆进行对外借阅,但是各院系的师生可以优先享用本院系的文献资料。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本院系优先获得本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的使用权,从而保持各院系的一个资源优势。同时又可以让各院系的文献资料能够扩大服务范围,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最终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往往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用到多种科学知识,所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以复合型人才为主的。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可能多的了解和学习知识,这样才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生存下来。

总结

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一体化建设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学校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为了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的专业化的学校接轨,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网络走向一体化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集中人财物力,用于学校文献资料的建设和管理,使得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真正成为学校的文献资料中心,从而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全校师生,为全校的教学与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裴玉香孙继亮高校系资料室与图书馆走向一体化的改革开端——关于申请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有关书刊资料评估规定的几点建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年05期

[2]刘德城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总结[A]论新时期的图书馆服务——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3]侯心如面向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教育[A]论新时期的图书馆服务——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253-02

美国著名学者Peter提到:“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凸显,知识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人们对图书馆本质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知识管理理论方法的引入,“知识管理”逐渐成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概念。本文以知识管理为视角,针对高校图书馆目前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1 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且还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组织可以给知识管理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在学术界很多人给知识管理提出了大量的解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出发对知识管理给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比较有见解的观点主要包括:Davenport和Prusak指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捕获、分发和有效利用等讨程。Rugglles认为知识管理是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实际知识、技巧和经验等方面获取价值的一种有效杠杆方法。Teece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从其知识资产中获得最大收益的一整套过程与技术,尤其是其动态能力以及有效察觉并快速捕获机遇的能力。Beijerse认为知识管理通过驾驭组织战略、结构、文化和成员对待知识态度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管理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学者和组织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现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组织的知识能力。包含三方面内容:知识应用管理。知识共享的管理包含知识转移和知识差距。知识创新管理主要指知识显、隐性的转换的管理。(2)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些支撑的制度工具和方法手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从制度角度考虑,怎么构建知识管理的激励系统。知识管理不但涉及技术问题,还涉及制度问题。②智力资本管理,即怎么管理智力资本,或知识资产。③组织文化的问题,学习型组织现在比较普遍,现在国外已经提出新的观念,就是创新型组织,即学习不是目的创新才是目的。(3)知识管理的技术和支持工具。包括各种知识管理软件工具(如Lotus Notes就是非常好的工具)和知识管理系统(如主题项目分享系统等)。(4)员工管理。因为组织的知识管理最终要落实到个人身上,组织知识管理是基于个人的管理,因此知识员工的管理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5)创新思维的训练。此方面和个人有关,主要是学习创新的训练,其中思维方法的训练很重要。因为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因素之一,人的思维方法与创新密切相关。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应用于高校中,应当根据高校的性质与环境特点及服务对象进行实施。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应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合理配置与使用人才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等各类资源,强调图书馆员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师生不断变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提高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知识组织管理、知识传播与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的管理。知识组织是对知识客体进行的诸如加工、引导、整体、提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组织的管理内容、管理观念、管理形式与之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人要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网络的优势在图书馆中进行有效地检索与管理。所谓知识传播,就是图书馆员有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将各种知识、信息传递给师生,使师生各取所需。知识传播的方式决定了人们发现、获取、认知、利用、创造知识的方式与能力。图书馆的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于相关知识的生产、扩散、转移及其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体系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的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三方面。知识应用的重点在于使组织能够真正的利用知识。它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和实现形式。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知识的利用与传播,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图书馆知识信息功能与效益的最大化。知识管理系统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类知识和部分与内部知识有关的外部知识有效集成的知识集成管理体系,它集知识挖掘与知识组织等功能于一体,与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有很大的差别,它更注重信息的交互性、时代性、及时性,为读者传递更加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知识,满足读者需求。它不仅可以把知识、它不仅是提供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对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系统化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建设与实施方面仍不乐观,还处于理论探讨的起步阶段,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建设与实施,只是一些服务方式方法的改进、增加一些数据库建设等,虽然在知识管理的一些方面有所涉及猎,但依然只是体现在点的构建方面,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推广,更没有系统化的理论用于实践的指导,有关具体实施的高校图书馆屈指可数。在我国现有的数字文献资源中,开展具体实践的为数也不多。在知识管理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并没有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系统化,在这方面高校图书馆目前仍然处于努力的探索之中。

3.2 知识管理规范化的基础性建设不完善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没有做到系统的规范化,例如书籍的丢失,数据的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在读者检索的过程中,只能检索到书名、索书号、出版年份、作者、馆藏状况等书目的少量一般性的信息,如果具有与众不同的书名的一本图书,读者想知道它的具体内容能否适合于自己需要时,则无法知晓,这种情况在选择书目时给读者带来了困难,目前还没有达到知识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知识整合的目的。

3.3 缺乏知识管理方面的实践基础

首先,知识管理应用于图书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们还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定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本体环境尚未确定。其次,图书馆目前仍属于转型时期,很多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和依然存在,致使高校图书馆的领导没有能够对知识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再次,由于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缺乏基础,人们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仅是参照其它行业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经验,图书馆内部并无太多可实际操作基础性的经验。第四,由于高校图书馆本身基础条件的限制,又不是盈利机构,经费不足,不能满足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条件。第五,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尚无成熟的技术支持,虽然信息技术发展的比较迅速,但仍没有研制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软件,供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做为参考系统,在技术方面还不成熟。

4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4.1 完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已经在国内外大多数组织或机构中卓有成效的实施,但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尚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实现知识增值等有关知识管理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由此,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并逐步构建和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只有逐步构建和完善知识管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知识服务、知识组织、知识开发、知识应用及知识创新中的作用。面对当今知识信息的激增和读者信息需求的复杂多样性,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实行知识管理时必须走网络化、系统化的发展路径。在建设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以及网络图书馆的建设,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及产业化等问题。一是要强化图书馆联盟的作用,明确各馆的合理分工,增强主体功能,二是要促进联盟各馆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以实现馆际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4.2 强化以人为本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充分利用本馆的人力资源,人本管理强调人是图书馆富有创造力的资源,图书馆的组织活动都离不开人,人是图书馆最具活力的因素,馆员所拥有的知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图书馆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利用,知识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方能体现它的价值。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想实施有效的知识组织、知识传播和知识转化,就要以人本管理为中心。首先,建立组织内部的共同愿景,使馆员能够接受组织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创新组织文化,使图书馆员能够更快、更好、更优质的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从而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一个更具活力的组织。其次,要从外界因素上加以引导,组织的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能力发挥,图书馆不仅要重视馆员培养机制的建设,使图书馆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还要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努力提高馆员的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再次,重视人才的利用,加强馆员的参与感。高校图书馆是属于知识高度密集的组织,馆员是知识型人才,往往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要建立完整的机制,让每个馆员都有机会参与图书馆的项目建设,增强馆员自身被重视的程度,从而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挖掘馆员潜能,改变工作方式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4.3 强化资源优势策略

图书馆主要是贮藏文献信息的场所,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首要对象,它处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主要是针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馆藏资源的内容除了纸质文献之外,还有大量电子文献。现代图书馆的作用就是要把这些有效的文献信息转移出去,这就需要对文献实行进一步的优化,形成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信息资源,因此对文献的加工应从传统的纸质文献整序扩展至数字化资源的整序,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使传统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处理,对数据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不同主题的数据库,通过多种传播渠道满足广大供师生的知识需求。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文献资源是其直接管理的对象,是已经被编码的物化的显性知识内容,是读者可以直接利用的知识资源。以知识管理的本体论为视角,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实行的管理。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对各类文献都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对于新知识、新文献资源能够做到及时更新与推介,为文献信息建立数据库,使读者可以及时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提高用户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使读者不仅能够查到书名、作者、索书号等信息,还能对书的主要内容做简单的了解。加强图书馆信息文献建设,支持学校学科建设,及时补充与丰富馆藏文献资源,并能够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不仅能提供原文文献,还可以加工二、三次文献,有针对性的为各学科、各专业的读者使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资源整合的优势,拓展自己的服务领域使信息服务不断的增值。

4.4 加强与完善技术支持策略

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领域的每一次观念和技术的革命都会引起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需要制度与理论的支撑,还需要技术的支持与保障。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的手工服务产生了大的变化,为满足读者迅速变化的需求,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已经应用于信息服务之中,如E-mail、BBS、维基等综合等网络手段的介入,为信息服务在日益数字化的环境中满足读者的需求开辟了一个重要渠道。服务技术的进步代表着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强与完善高校图书馆技术的支持,有利于读者知识服务工作范围拓宽,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种馆内资源与网络的海量信息,还可以将高校的服务与远程服务加以集成。加强与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技术支持,可以方便各项业务的开展。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支持下能够提供系统化与更多的知识化信息文献,可以建立馆员与读者的交流平台,使图书馆的服务方法方式更加多样,从而满足高校读者的深层次知识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春艳.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探析[J].现代情报,2005(7):110-112.

[2] 周向荣,尹银怀.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图书馆员角色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5):219-222.

[3] 郭佳.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J].图书馆学研究,2009(3):24-26.

[4] 穆颖丽.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及其实施策略[J].图书情报知识,2003(6):22-24.

[5] 崔铁军.图书馆知识管理热点问题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12):55.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2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摘 要:随着图书馆建设的推进,读者失信行为越发严重,目前我国已有的应对手段因为管理手段陈旧呆板等原因,已经不符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发展需求.同时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也间接的导致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进而影响自身工作态度,这种工作态度又降低了读者对于图书馆的黏着度.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管理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改变来满足现实需要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改变思想和管理理念才能让图书馆更好的为用户服务.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的基于传统方法和信用积分制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实践价值的新思路,探讨了将以图书馆馆藏进行硬性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法和以提高读者自我管理为目标的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相结合的新方法,来应对这些读者失信行为.

关键词 :失信行为;防范对策;信用积分制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83-03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在图书馆管理制度与服务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读者失信行为屡禁不止,进而使图书馆资源难以形成长期合理化运用的良性循环.通过实地考察多家省级和市级公共图书馆,充分了解了各地图书馆有关读者信用管理方面的政策之后,本文对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各地图书馆所使用的传统对策的梳理,来寻找对读者信用状况进行管理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自从图书馆创立以来,它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中介机构,一直致力于创造良好的信息获取环境,提供馆藏书籍用来满足读者对有效信息的需求,进而履行自身的信息交流功能.但想要实现图书馆这种职能,首先要确保图书馆文献、环境、设备等资源的持续循环利用,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在我国,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政策和一些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如图书馆资金有限、政府不重视等,之间的矛盾更增加了图书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图书馆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重要课题.面对这种环境,对读者进行以信用积分制为主的信用管理手段就成为了能够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的有效方案之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国内研究现状

在经过知网数据库的调查之后,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已有的有关读者信用管理制度的研究,其内容多为读者的信用管理理论.

2.1 在读者信用管理方面

一共有29篇论文,其研究内容可以简要分为以下几个问题:

2.1.1 信用积分制度部分

2.1.1.1 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的有关概念

包括有任家乐撰写的《读者信用积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读者信用制度的目的深化与思考》与《图书馆用户信用体系构建探索》;徐琳、魏巍、谢丽娜撰写的《图书馆用户信用缺失问题刍议》;谢会昌撰写的《图书馆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研究》.这类文献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信用积分制度的可行性,并对信用积分制度进行了原理性探讨,挖掘其理论依据,从理论上对信用积分制度进行剖解,寻找其可行性与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信用积分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1.1.2 信用积分制度的模型构建

其中包括有成永娟撰写的《高校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与《高校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应用》;曲军恒、霍颖瑜、韩晓茹撰写的《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模型》;这类文献主要是利用图书馆运作时获得的借阅数据,为读者信用状况提供指标,通过计算指标重要行来获得个人信用的评价方法,并以样本测试的方式来测试该方法的有效性.

2.1.1.3 信用积分制度的实际应用探索

其中包括董素哲撰写的《银行信用卡在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李东林与沙爱霞撰写的《基于校园“一卡通”的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研究》;提出了将读者信用与经济活动挂钩的新构想,使得读者信用积分制度的应用面大为扩展.

2.1.2 读者信用档案部分

2.1.2.1 建立读者信用档案的必要性

包含有钱宇撰写的《试论公共图书馆诚信体系建设》;崔英姿撰写的《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初探》;张培锋撰写的《图书馆开展读者信用管理的思考》;王凯丽撰写的《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探析》;吴锦榕撰写的《中学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研究》等,这类论文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提出需要建立读者信用档案来对读者进行信用管理.

2.1.2.2 运用信用档案对读者进行管理

包含有郭强、赵瑾、刘新新、王玲玉撰写的《大学图书馆读者失信现象与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田昊撰写的《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用档案建设》与《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用管理》;刘菲撰写的《高校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探析》;张亚宏撰写的《高校图书馆建立“诚信号”制度的思考》;姜正云撰写的《高校图书馆建立大学生读者信用档案的探索》;赵兰玉撰写的《高校图书馆建立读者信用档案的思考》;王磊撰写的《高校图书馆建立读者信用档案之我见》;王蓓撰写的《基于读者信用的图书馆管理创新》;赵静撰写的《建立读者个人信用档案的思考与实践》;蒋莹撰写的《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体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朱金德撰写的《试析在图书馆中实行读者信用制度》;司敬新《在图书馆实行读者信用制的构想》;张秀梅撰写的《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探讨》.这类文献针对读者信用评价指标的构建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看法,提出了通过建立读者信用档案来对读者进行信用管理,这些文献不仅提出了要建立读者信用档案而且还指出了如何建立读者信用档案并针对如何建立读者信用档案提出了比较细致可行的实现方案.

2.2 读者失信行为对策

读者失信行为对策方面一共有14篇论文,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问题:

2.2.1 读者失信行为研究

有姜新社撰写的《图书失窃现象管窥》;郭连生撰写的《读者失信行为调查分析与高校图书馆诚信教育》;王凯丽撰写的《采用读者信用管理 营造城市诚信氛围——深圳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探析》.这一类论文主要针对图书馆读者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失信行为,并对其发生频率与人次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且对目前高校图书馆所采用针对图书馆读者失信行为的传统手段进行列举.

2.2.2 读者失信行为对策

包括有刘海君撰写的《读者信用体系构建探索》;莫丹撰写的《读者信用体系构建探索》;余和剑撰写的《读者信用现状分析及读者信用体系现代构建》;吴颖珍撰写的《高校图书馆与读者诚信教育》;吴凡撰写的《浅论图书馆读者的诚信教育与管理》;李钠撰写的《浅谈对高校图书馆乱架和错架等现象的治理》,这类文献细致研究了读者失信行为的表现,同时提出了目前已有的防范手段的利弊,同时提出了对这些手段的改进方案,对于本文写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2.2.3 读者诚信教育

包括有王金环、汪玉新、焦秀萍撰写的《从读者违纪现象透视大学生诚信教育》;邱俊玲撰写的《大学生读者失信行为分析与高校图书馆的诚信教育》;潘咏怡撰写的《读者服务诚信管理探析》;张秀茹《高校读者失信行为调查分析与对策》;李圆圆、陈曙光撰写的《高校图书馆读者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这一类文献主要就读者失信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在读者诚信教育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提出读者失信行为除了读者自己素质不高等原因之外,同时也是图书馆的管理问题,要求图书馆在进行读者管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服务水平.

目前国内对于读者失信问题的研究,一般集中于以上几个类型.而图书馆实际应用过程中基本应对方案为以传统方式为主,教育为辅.如《读者诚信管理探析》所言:“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一直存有管理读者而不是服务读者的观念,以管理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待读者.”①这种管理思想普遍存在于各种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当中,对于读者失信行为,往往是“硬预防”,即看管、教育、惩罚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作为管理者,而读者是作为被管理者存在的.经读者在北京首都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实地考察,这种思想导致读者在图书馆当中寻求信息往往被工作人员所警惕,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也是在所难免.进而导致问题激化,读者失信行为越来越多,同时图书馆读者人数也越来越少.

3 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近十年以来国外有关图书馆管理理论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图书馆管理的可靠性研究、管理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拟合度研究及其相关理论的引入研究等方面.在这些研究中,Kostagiolas深入探讨了通过引入可靠性分析来提高图书馆管理性能的可能性和具体引入方法,并阐述了引入可靠性分析对于提高图书馆管理性能的重要性.Kim探讨了公共图书馆通过使用图书馆数据统计分析来确定管理框架的可行性,并且成功地在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个以图书馆目标完成的有效程度为因变量和11个独立变量组成的管理框架.Iwe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在大学图书馆中,将去中心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战略的可行性,并且充分论证这种去中心化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通过对整个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系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散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凝聚力的提高又会创造和谐的问题沟通环境,在团队出于这样一种和谐共处的环境下,管理者能够能对管理活动进行比原来更加灵活的协调与控制.②

在设备方面,随着时展,图书馆所应用的管理系统在当今新技术环境的冲击下,已经不再满足原有的格局,从近十年研究内容来看,国外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主要涉及系统的开发和设计、管理系统整合、下一代管理系统等.在这些研究中,Morton主要介绍了图书馆数据管理仪表盘系统.Cho提出新一代的基于软件运营服务(SaaS)模型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及其运行模式.Chamberlain则对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了展望:下一代的管理系统必须满足能够充分应对各种由于图书馆环境的变化和服务的不断增加和细化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以及读者细化的需求等,对兼容性和标准要求更高,同时应该能够应对随着图书馆未来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要满足这些条件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需要具备更强大的互动操作性并能够方便快捷地在互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独特定制,以实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快速本地化.Joint介绍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DAMs),并且分析了DAMs在高校图书馆机构知识库中的运用情况,并针对现有DAMs运用的不完善情况提出了意见.

4 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对信用积分制度的了解与调查,目前我国对于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方面的研究中,对于传统对策的改进方面侧重较大,在信用积分制方面研究比较少,同时关于信用积分制方面的研究往往侧重于通过信用档案进行管理,或者通过读者信用积分制度来对读者失信行为进行分级惩罚,在这些研究当中,读者的信用积分往往作为读者的信用状况标准存在,仅仅用来表示读者信用是否良好,在部分系统中甚至作为隐藏数据存在,并没有实际价值,当读者长期保持良好信用的时候,这些信用积分将会严重贬值,变相降低了读者的失信成本.

本文提出了将读者信用积分制度和传统对策相结合的综合对策,创造性的提出了读者信用积分回收制度,将长期保持良好信用的读者信用账户中冗余的积分通过图书馆有偿服务积分换优惠的方式来加以回收,令信用积分获得了使用价值,而不是单一的读者信用状况的评判标准,在这种制度下,读者信用积分自身具有使用价值,是可以通过良好的信用行为增加并通过读者使用图书馆有偿服务来消耗的,提高了读者的失信成本.

综合对策提高了读者对于信用行为的积极性,解决了读者信用积分制度中固有的信用积分贬值的问题,还能够为未来图书馆网络化提供读者信用状况统一标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由此看出,尽管我国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国外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游戏化、信息化等先进水平的模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相对滞后,有待于改进.

注 释:

①潘咏怡.读者服务诚信管理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7(03).

②柯平,朱明,闫娜.国外图书馆管理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05).

参考文献:

〔1〕潘咏怡.读者服务诚信管理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7,27(3):95-98.

〔2〕柯平,朱明,闫娜.国外图书馆管理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207):83-96.

〔3〕Kostagiolas P A. Thinking beyond quality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reliability analysis in library management[J]Library Management 2012,33 (1):73 - 85.

〔4〕Kim.G,Yu S Y. An exploratory study to develop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public library management using the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public library statistics [J].Library Quarterly,2011,81(4):359-382.

〔5〕Iwe J I. Decentralization as a management strateg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south eastern Niger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University of Calabar library [J]. Library Management . 2007,27(8):531-547.

〔6〕Morton-Owens E,Hanson K L,Trends at a glance:A management dashboard of library statistics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12,31(3):36-51.

〔7〕Cho J.Study on a SaaS-based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Korean library network [J].Electronic Library 2011.29(3):379-393.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图书馆管理 创新

论文摘要: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创新了图书馆的管理内容、管理模式,而且对于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完善现代化图书馆的各种职具有积极的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使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作为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对现代管理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运用了知识管理理论,以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依据,通过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有序处理,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库体系,促进知识的不断更新,充分满足读者对于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作用的。下文详细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创新表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传统的图书管理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即将知识管理理念与图书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满足各层次读者不断变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各项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以下发展和创新。

(一)理论基础的发展。传统图书馆管理是以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同时综合了管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多项社会科学知识,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二)管理对象的创新。传统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系统,由建筑、人员、文献信息、经费、设备等要素构成。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管理系统则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并且综合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图书馆文化等多种要素。(三)员工服务理念的创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虽然也是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作为服务理念,但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忙于一些琐碎的事务性管理,很难贯彻服务理念。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人力资本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将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直接目标,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于具体工作中。

二、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起灵活、高效、凝聚力强的知识型结构组织。知识型组织群体由众多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并以知识的积累、传播及应用为出发点,新型的知识团队组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负责规划、组织图书馆的宏观发展与建设以及微观的日常工作事宜处理,具体包括创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馆员间的交流、学习,积极组织本行业的学术交流,协调馆际间以及馆内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做好人事和财务管理。(二)信息建设团队。信息建设团队主要负责馆内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数字化转换,并对各种服务工作的设计与维护进行指导。(三)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即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员,主要为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包括图书借阅、读者咨询、读者培训等信息服务,并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能不断的发现工作的不足,积极进行总结和创新。(四)技术研发团队。技术支持与研发团队主要负责图书馆新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图书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等。

三、服务工作的创新

(一)坚持“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取向。传统图书馆管理更多地是关注馆藏和日常事务管理,导致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端,如馆藏结构单一、服务范围小、利用率低,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继续建设,不利于图书管的长远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全面落实“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明确的读者信息反馈渠道,将读者需求与信息资源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倾向进行信息的收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面,提升了图书馆信息与知识的服务质量。(二)强化知识服务。当代社会对图书馆提出了很高的知识性要求,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文献收集、贮存、推广和应用,而是对于现代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应用。在日常图书管理中需要不断扩充服务的知识内涵,不断进行新知识的挖掘与发现,使原有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更加综合化、系统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同时,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结语: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于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创新作用。当代图书管理工作应当及时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理念,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增值的知识信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图书馆杂志.2003(06).

[2]郑彦芬.基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创新了图书馆的管理内容、管理模式,而且对于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完善现代化图书馆的各种职具有积极的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使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作为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对现代管理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运用了知识管理理论,以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依据,通过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有序处理,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库体系,促进知识的不断更新,充分满足读者对于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作用的。下文详细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创新表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传统的图书管理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即将知识管理理念与图书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满足各层次读者不断变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各项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以下发展和创新。

(一)理论基础的发展。传统图书馆管理是以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同时综合了管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多项社会科学知识,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wWw.133229.CoM(二)管理对象的创新。传统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系统,由建筑、人员、文献信息、经费、设备等要素构成。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管理系统则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并且综合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图书馆文化等多种要素。(三)员工服务理念的创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虽然也是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作为服务理念,但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忙于一些琐碎的事务性管理,很难贯彻服务理念。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人力资本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将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直接目标,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于具体工作中。

二、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起灵活、高效、凝聚力强的知识型结构组织。知识型组织群体由众多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并以知识的积累、传播及应用为出发点,新型的知识团队组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负责规划、组织图书馆的宏观发展与建设以及微观的日常工作事宜处理,具体包括创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馆员间的交流、学习,积极组织本行业的学术交流,协调馆际间以及馆内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做好人事和财务管理。(二)信息建设团队。信息建设团队主要负责馆内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数字化转换,并对各种服务工作的设计与维护进行指导。(三)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即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员,主要为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包括图书借阅、读者咨询、读者培训等信息服务,并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能不断的发现工作的不足,积极进行总结和创新。(四)技术研发团队。技术支持与研发团队主要负责图书馆新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图书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等。

三、服务工作的创新

(一)坚持“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取向。传统图书馆管理更多地是关注馆藏和日常事务管理,导致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端,如馆藏结构单一、服务范围小、利用率低,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继续建设,不利于图书管的长远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全面落实“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明确的读者信息反馈渠道,将读者需求与信息资源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倾向进行信息的收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面,提升了图书馆信息与知识的服务质量。(二)强化知识服务。当代社会对图书馆提出了很高的知识性要求,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文献收集、贮存、推广和应用,而是对于现代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应用。在日常图书管理中需要不断扩充服务的知识内涵,不断进行新知识的挖掘与发现,使原有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更加综合化、系统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同时,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结语: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于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创新作用。当代图书管理工作应当及时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理念,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增值的知识信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图书馆杂志.2003(06).

[2]郑彦芬.基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文献管理;经济文献;分馆化

作者简介:刘敬芹(1971-),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郑惠伶(1965-),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23-03

学科分馆制是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图书馆发展规划进行馆藏定位,按学科类别集中文献信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的新型图书馆。[1]从实际调研及文献分析得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存在多元化管理模式:[1-10]一是院系资料室独立管理自己的文献资源,不接待外院读者;二是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合作管理,文献由院系独立出资购买,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院系,文献编目工作由学校图书馆负责,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部分开放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三是共建模式:院系与图书馆共同出资建设,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二者所有,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较前者加大;四是图书馆分馆化管理:原所属院系完全出让文献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图书馆在接收其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分馆,对全校读者开放借阅权限,学科分馆隶属于总馆,服从总馆的文献资源调配及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图书馆分馆化管理模式开放程度最高,而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合作及共建模式是高校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融合的渐进过程。

北京地区高校实行院系资料室分馆化改制起步早、且成效显著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5-7]中国人民大(以下简称“人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化管理以2005年经济分馆的成立起步,该分馆成立前对上述高校学科分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借鉴,它是在人大五大经济类院系资料室(经济、商学、统计、财政金融、农业发展)基础上合并重组建成的,以服务经济类院系师生为主,对全校读者开放。

一、学科分馆的馆藏文献特点

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是以专业学科文献的收藏管理、信息服务为特点的专业分馆,馆藏文献内容以满足读者群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学科分馆一般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下运作,与总馆共享统一的文献采编流程和编目分类。在文献采购方面,收藏更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

1.经济分馆馆藏文献特点

根据人大经济类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研究需要,人大经济分馆以经济类书刊和学位论文的收藏为主,同时收藏一些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如院系内部资料、会议资料等。按中图分类法归类,经济分馆的文献以F大类(经济类)文献为主,辅以少量其他类的文献。按来源分类,经济分馆典藏文献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资料室转交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及学位论文;另一部分是分馆成立后新入藏的文献,包括新购入中文图书、中英文期刊、报纸、世行知识中心图书及经济类学位论文。按文献类型分类包括中文图书、刊、学位论文、报纸等。

由于经济分馆是在原学院资料室基础上合并成立的,而原资料室各自为政,资源重复购置,资料室转交给分馆的文献中以核心期刊、年鉴和原版英文图书重复率较高,有些复本多达3-5本,资源浪费严重。分馆成立后,规定各专业书刊只订购一本(套),资源共享,避免了原有资料室学术资源的重复购置。从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把学科专业相关的院系资料室合并成立图书馆学科分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经济分馆文献采访模式: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广开征路

人大经济分馆文献的采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网络荐书系统:读者随时可以通过图书馆网上荐书系统推荐书刊;二是通过图书馆BLOG荐书:该专栏每天及时解答包括读者荐书意见在内的所有问题;三是问卷调查:经常发起网络问卷和实际问卷调查,征集读者意见与建议;四是通过学科联系人架设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桥梁。人大经济分馆面向每个经济类院系设有一名学科联系人,他们都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或者原来就是所在院系资料室负责人,充分了解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授学者的研究方向,再加上经济分馆与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使得他们能经常深入院系,听取各专业专家的要求和建议,组织专家参与选书,这样确保信息量大、价值取向鲜明的文献资料及时补充进馆藏,选出的书刊具有较高学术性。

从2010年起,人大图书馆在馆内聘任了30多名有学科背景且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学科馆员,原来的学科联系人继续任职。由院系推荐的教授学者担任图书馆学科专家,从院系推荐图书馆学生代表,学科馆员、学科联系人、学科专家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及专业数据库的购买问题,主要由用户作出决策,充分保障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建设。

二、学科分馆馆藏布局及文献管理模式

各高校学科分馆的馆藏设置基本上采取读者就近原则,学科分馆一般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5-6,10]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多数学科分馆是由院系资料室直接转交过来的,变动的只是人员和文献的管理、归属问题。人大经济分馆与前者不完全相同,除了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它还把相近学科的院系资料室整合重组,在馆藏位置、规模、人员和文献管理上完全不同于原来的院系资料室。人大经济分馆接管了院系资料室转交的文献资料后,根据文献类型,设立了图书、期刊和学位论文三类阅览室。

1.图书阅览室布局设置

人大经济分馆图书阅览室经过多次大的布局调整。建馆初期,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思路,将图书文献细分为经济馆新书、经济馆中文、经济馆特藏和非经济类图书四大类并据此分库。运行半年后发现这样分类虽然明确了文献特征,但给读者找书造成麻烦。读者最直接需要的是文献的馆藏地址,文献特征对他们并不重要。分馆利用假期时间及时调整书库布局,将特藏书库里的非经济类图书挑出来与其他非经济类图书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找书的麻烦,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2010年暑假分馆又对馆藏布局作了彻底调整。按照总馆图书分类法的调整规划修改图书索书号:1995年以前出版的中文图书沿用原来的人大分类法,专门建库,这类文献利用率相对较低,既尊重人大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史也保护了馆藏;1995年以后出版图书使用中图分类法,与国内图书编目统一起来,利于实现网络大环境下的联合编目,统一检索,资源共享。对中图法分类的图书再按照到馆时间的先后重新组库,调整后的书库格局包括新书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人大法图书阅览室,这样书库的划分是以时间段为依据,标识简单,易于读者找书。

图书管理模式:以分馆为试点,建设特色馆藏。在图书文献管理方面,人大图书馆以经济分馆为试点,组建新书阅览室,将到馆一年内的新书集中收藏,改变了传统阅览室新书被分散的局面,新书管理模式在文后参考文献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11]经济分馆设立年鉴工具书专架,将非流通参考工具书全部集中于一个阅览室,专架展示,专业年鉴的收藏非常系统完整,便于读者对工具书的查找利用。年鉴工具书的多余复本置于分馆库本室,采取与普通图书一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流通借阅,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人大经济分馆没有外文书库,外文图书一般用于教学科研,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科专业分馆,应该保证这类专业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建议将总馆的专业外文图书集中于分馆收藏。

2.期刊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期刊文献是研究型读者利用率最高的文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最近二、三年内的专业期刊利用率最高,期刊阅览室首先建成现刊库,开馆接待读者。然后逐步建设过刊库,最终建成三个中文过刊库,一个英文过刊库。中文过刊按时间段分区存放,库一:1996年以前的所有过刊,最早可追溯到建校初期;库二:1996-2006年的所有过刊;库三:2006年以后的过刊。英文过刊量相对较少,集中存放。现刊库包括当年中英文现刊、报纸和上一年的过刊合订本。从以上分库可以看出,经济分馆期刊文献库藏分散,单个书库馆舍面积较小,且管理人员有限,致使大部分期刊处于闭架管理,这种馆藏结构不利于读者对文献的阅览利用。

期刊属于周期性文献,过刊的下架、装订等管理会间接影响读者,为此,人大经济分馆期刊阅览室过刊的下架、装订管理与总馆从时间上错开。当年的中文过刊比总馆错后半年下架装订,英文过刊错后一年再下架装订,过刊的延后装订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总馆期刊装订期间文献资源的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服务与期刊管理之间的矛盾。

3.学位论文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文献收藏价值。人大经济分馆的学位论文包括历年经济类院系博硕士毕业论文及博士后出站论文,每学年接收两批,除了将新增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及时纳入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外,总馆和分馆各保留一册纸本论文复本。考虑到总馆对单册学位论文精装加工,文献保护性好,但加工周期长,经济分馆纸本学位论文采取简编方式,不再装订,排架时按院系分区展示,方便读者查找,缩短文献加工周期,使读者尽快利用上这些最新的文献资源,做到与总馆资源的优势互补。

4.其他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

学科分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还应该包括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人大经济分馆电子资源建设主要依托总馆管理。人大图书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特色资源如电子刊导航,人大文库,经济学门户,外刊投稿指南,学科资源导读等,经济分馆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分馆网页及学科资源导航,但与兄弟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5-7]经济分馆还与世界银行以协议合作的方式承建世行知识中心,丰富馆藏,世行知识中心设在分馆新书阅览室,已经到馆的中英文图书有5000多册,设专架展示,供读者借阅,世行知识中心还提供两台专用查询机,可以很方便利用其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源。

人大文库是人大图书馆的重要特色馆藏之一,旨在彰前贤励后学,系统收藏、全面展示人大师生及校友的学术成果,由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两种载体组成,数据总量近12万条。纸本资源主要是人大教授学者的学术著作及纸本博硕论文;数字资源包括教师成果库、博硕论文库、著名学者库及教师信息库等多个数据库,其中教师成果库将人大教师的各种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影音资料等进行加工、整理,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以上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放共享,是经济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有力补充。

三、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的新思考

人大经济分馆与原有院系资料室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开放性,面对全校读者开放;科学性:使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资源建设更加合理,避免重复建设;系统性:依托总馆现代化的管理架构各类型文献资源全面建设,向学科化方向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大在全国高校的龙头地位,其分馆化进程缓慢且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分馆还是在原有馆藏设计上建成的,遵循既有的图书馆馆藏格局,文献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文献形式分库,电子资源建设有待完善,学科化服务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变化,学科分馆采取的文献管理方式也应有所创新,在文献资源管理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赋予全新理念,遵循学科特征及学科读者群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使用特征,使学科分馆不仅成为文献资源的存储地,更成为学科知识中心,成为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的基地。

1.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分馆化转变

统筹协调学校文献资源建设,打破院系分割,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分馆化模式转变,建成多个专业化的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馆模式:(1)重组模式:如人大经济分馆的组建模式。根据人大的学科设置,可以继续尝试成立管理学分馆、文学分馆、理工分馆等。(2)就地转交模式:以院系资料室为基地直接建分馆。如人大图书馆国政分馆直接在原有资料室基础上落成,与院系的交接工作简单易行,不需要经过大的重组。国政分馆主要服务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对全校读者开放。(3)合作建馆模式:原有的院系资料室资源雄厚,担心影响本院读者使用,不愿意资源共享。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由图书馆与院系合作共建的方式建成分馆,保障本院系读者享有更大的文献使用权,对其他读者放开部分使用权限,然后逐步过渡,最终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完全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法学分馆是人大最大的法学信息文献中心,法学院自身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除了由学校图书馆统一编目外,不对其他院系读者开放,限制了校内资源的有效共享。

2.重组图书馆的馆藏设置

改进图书馆的馆藏设置,打破以文献载体形式分库的馆藏格局,把多种文献提供形式相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在期刊阅览室增设供读者使用的“电子期刊阅览区,将电子期刊服务全面融入图书馆的期刊服务当中,实现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全面统一。[12]2011年5月,人大投入使用的新馆馆藏设置为“完全开放式”的馆藏格局,中英文图书阅览区、期刊阅览区、电子资源阅览区、多媒体阅览区及信息共享空间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之间无壁垒、无门槛,每个空间都是开放的,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各阅览区的网络终端供读者自由免费使用,既可以自带电脑无线上网,也可以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多个查询终端。此种服务模式充分展示了新近倡导的信息共享(IC)空间的服务理念。[13]人大经济分馆限于原有馆舍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种开放的文献管理模式。

3.通过文献传递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阶段,文献传递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形式,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一方面,弥补自己馆藏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对外信息服务的能力,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已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简称B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建立联盟或达成协议,开通文献传递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该工作对期刊文献的利用率较高,根据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状况及文献利用特点,人大图书馆将文献传递工作(原本隶属于咨询部)归入期刊部,壮大人大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团队。学科分馆一方面可以作为文献提供机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扩大和深化对读者的信息服务水平,这也要求加快学院资料室的图书馆分馆化进程,彻底改变其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尽快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孙颉,陈昌林.建设学科分馆,构建学科信息平台[J].农业网络信息,2010,(4):64-66,68.

[2]孙颉,陈昌林.学科分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36-39.

[3]景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之探索――以华南师大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07,(4):181-183.

[4]陈玉青.按学科大类组建图书馆分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1):29-30.

[5]黄力.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0,(2):127-129,133.

[6]袁欣.开启专业分馆特色服务的大门――清华大学专业图书馆的特色学科服务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143-145,165.

[7]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7-31.

[8]丘秀文.重组高校院系文献资源 组建学科分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24(4):50-52.

[9]贾利平.论学科分馆与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57-58.

[10]王刚.以学科分馆的模式整合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J].图书馆学刊,2009,(1):75-76.

[11]郑勤,刘敬芹.高校图书馆新书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0,(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