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

图书情报论文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1篇

一、知识经济形势下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概述

所谓的图书情报事业,就是指对知识以及信息的综合管理,首先它要求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达到不断开阔人类思维、更好地指导人类活动的目的。图书情报需要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将精华保留、糟粕去除,有效避免人类在获取认识的道路上走弯路。还需要对选择出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将其与人类的需求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进行结合,将陈旧的知识进行更新,并能够很好地与其他知识和信息进行融会贯通,达到更新知识的结构体系;对知识进行分类时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将知识进行分类与保存,便于后续的查阅,也可以有效避免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迅速地找到需要的知识,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传播知识,对知识进行开发与利用,促进国家文化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国家实力,提升国际形象。

二、当前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据当前我国的国内坏境,整体上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程度上需要提升。对于大城市、市级城市而言,其在建立图书馆工程上发展还是较为成熟稳定的,为学生和市民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攫取知识的场所。然而,当前许多新型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也多是以往的老职工,对于新的员工培训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逐渐抛却以往的传统模式向着现代化的模式迈进,但是,在图书馆人才的需求上,因为受到行业发展的限制,所以就业问题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大问题。另外,我国当前对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还不够重视,许多乡镇图书馆建设过于落后,乡镇图书馆在不论是管理上还是福利待遇上都有很大的欠缺。从而导致很多人才并不能学以致用,新工作人员的潜能和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诸多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图书情报事业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再一个就是在硬件管理上,经济的制约和限制,图书馆过于传统守旧、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稳定和年龄过大,这些都是需要利用新型科技和管理手段去加以改变的。2、图书情报行业综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对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来说,其良好的发展需要的是一种综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只是对于情报学科有着充分的认识,同时在别的方面也要有很好的发展。这些主要包括对其创新技能、自身素质、适应能力的要求等。我国当前虽然一些高校的图书馆专业设立相对来说时间还比较长,但是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上还欠缺很多,整体上大学生们主要还是偏向于理论认识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能力上综合性并不是很强。对于图书情报工作来说,它需要的知识面十分宽广,因此其对人才的需求更多是一种对高级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当前社会网络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事业的从业人员只有充分的了解科技发展前端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弥补图书情报事业人员缺口这一问题也是图书情报事业需要多加注意的一个方向。

三、知识经济形势下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未来发展定位

1、对信息资源准确定位。采取多种手段广泛收集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有序的组织,以最小的成本促成信息资源不断的更新换代。当前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慢慢的加快,对信息资源还要能进行合理的分类及数字化呈现,从而使人们在获取的时候更为方便快捷。2、对信息服务进行定位。“服务”这一问题随着社会不断人性化的发展,人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除了要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还要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资源可以共享,并运用当前社会科技优势,为客户提供远程操作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服务。3、对信息技术进行定位。图书情报部门应当建立自己的网站,不断对自身系统进行更新,不断完成自身建设的自动化,在未来人们的生活中,应采用网络服务与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的损耗,达到良好发展。4、对组织管理的定位要明确。在图书情报事业中,对资金要合理的安排,对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的建立要稳定,保障图书情报事业作用的持续发挥。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教育;教育改革;ischool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我国图书情报教育面临的挑战在不断积聚。近年来伴随高校院系调整、课程重组,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同时,却明显感觉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分化、偏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降低,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下降,没有形成显著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对未来发展感到茫然,专业教师也不乏忧虑。如何应对挑战、改革创新,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为此,有学者发起了让学科之树长青的教育讨论,有学者试图从社会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角度探寻原因和对策。还有学者在研究国外图书馆界新的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对专业教育改革的借鉴价值。2005年,美国兴起的“信息学院运动”(iSchoolmovement)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作为长期投身图书情报教育的专业教师,笔者关注在轰动一时的iSchool品牌造势后,国外的教育同行做了哪些具体努力以推进专业教育的改革创新。经过近一年对北美图书情报院校的调研、考察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笔者深感教育创新的根基源于科研创新,教育改革则直接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的改变上。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国外图书情报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期望归纳总结出值得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改革所借鉴的经验。

2培养目标的提升

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源于信息技术、社会信息需求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等外部因素的驱动。近年来为了取得与现实信息环境的默契,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图书情报教育机构无论从名称和内容上都进行了许多改变。在图书情报学院更名潮的背后,更应关注其内容和实质的改变。其中培养目标的改变是具有根本性和指导意义的,因为培养目标的改变决定了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其他教学方面的变革。通过调研北美各图书情报学院对办学目标、培养标准或毕业生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描述,笔者发现尽管各家在表述上会有一些措辞的差异,但都表现出了图书情报教育培养目标的某种转变和提升,即着眼于专业知识、专业人才应用领域的拓展,发展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从传统的面向图书情报机构培养工作人员过渡到面向更广泛领域和机构的信息管理培养信息专业人员(informationprofessional),再发展到面向各类用户更高层次的管理水平、更多样的信息需求和更复杂的信息行为培养知识管理人员(knowledgeprofessional)。传统的培养目标面向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围绕文献的采购、分类、编目、典藏、流通等文献信息管理与服务知识与技能展开。面向更广泛领域信息管理工作培养的信息专业人员,其专业核心能力则围绕更广泛类型信息的信息采集、信息分类、信息描述、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利用、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价等的知识与技能展开。而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走向知识管理的知识专业人员则更关注信息活动的主体及其信息行为,为满足各类机构或个人用户更多样、更高层次的信息获取及学习、运用、创造知识的需求,掌握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和知识传播的能力,在各类组织机构中发挥更大作用,保证组织的战略思考、规划、探索、创新、交流等活动得到全面、有效的信息支持。

应该指出,培养目标的提升为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导方针,而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则是一个更为复杂艰巨的工程,只能以渐进的形式发展。

3设立多种教育层次培养适用人才

为满足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普遍需求和教育消费的多样化,北美图书情报教育的层次日益丰富。在提供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也提供本科学士学位教育、双学位(dual/doubledegree)、辅修课程(Mi-nor),还有各种专业证书、高级研修证书(CertificateofAdvanceStudy,C.A.S.)、硕士后(post-master)课程等非学位教育。加拿大的Langara学院还配合加拿大图书馆协会(CanadianLibraryAssociation)对图书馆技术员(LibraryTechnicians)的需求,专门开设了两年制图书馆与信息技术证书教育(相当于国内的高职或大专)。

笔者调研了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2009年图书情报院校排名中处于前十位的13所院校,其中有8所提供本科学位教育,这些本科项目面向信息产业领域中的多种职业和各行业领域的信息要求,培养内容涉及信息科学、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构建、数据库设计和开发、网络设计和实施以及网络支持、信息咨询等。有些院校还以辅修科目、双学位的形式向已有一定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此类课程。如2009年排名第一的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信息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要求学生学习10门专业核心课外,还要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领域修读一系列选修课。该院还面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信息系统设计与利用辅修课程(包含5门课程,该校已修完大二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帮助学生了解用于解决各领域信息问题的计算工具、网络、多媒体和各种电子信息资源等。雪城大学信息学院的信息管理与技术本科教育要求取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120学分,其中40学分在本学院学习,其余学分则从修读该校其他8所学院的本科课程中取得。信息学院约有10%的学生会选择该院与Whitman管理学院建立的双学位课程,既获得企业管理的知识,又拥有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这使得他们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竞争优势。该院设立的18学分辅修科目“全球企业技术(GlobalEnterpriseTechnology)”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开发和管理全球企业的信息系统。由于目前银行、商业零售、娱乐、保险、医疗等行业的全球企业都依赖大规模的信息系统来开展业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可受惠于这一课程,将其与原有的专业背景相结合而发展未来的职业生涯。另一辅修项目“信息管理与技术”则面向更广泛专业的学生,传授信息、信息资源、信息通讯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当前信息密集的工作环境下有更多的职业选择。

许多院校还设立了高级研修证书(Certificate0fAdvancedStudy——C.A.S.)项目,其课程一般属于硕士研究生层次或硕士后培训,面向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人员,或在专业工作某一领域有深造愿望、想打造某种专业特长的在读学生。C.A.S.因各校提供的课程不同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情学院提供的高级研修证书有: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管理,专业图书馆服务(如儿童服务、政府信息、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等;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图情学院提供的高级研修证书项目有:管理与领导,博物馆研究,参考服务,网站设计、学校图书馆和青少年信息服务等。许多可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取得,有的还可以根据学员个人的专业发展兴趣设计个性化的修读计划。

4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及应用实践才能得到落实。为打造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各图书情报学院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尽管各校学术渊源的差异或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侧重,导致了具体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不同,但仍有一些共同特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4.1提高课程广度

配合培养目标的提升,各校的课程都在面向更广泛领域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方向上有所拓展。各校课程体系中基本都会有一门旨在引导学生专业入门的必修基础课。该课名称各异,如“Under-standingInformation”或“IntroductiontoInformationStud-ies”,但都力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在多样化信息环境中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不同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来选择与发展不同的学习计划以达到相应的职业目标。课程广度的提高还体现在关注更广泛信息环境中的信息管理与技术问题,如: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e-Learning、eGoverment等,还设立了信息政策、信息道德、信息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等具有较新研究视野的课程。

4.2加强课程深度

为形成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各校将相近研究领域的教师组成研究教学团队,在核心专业方向上建设系列课程,以加强课程的深度。如: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信息学院就由资深教授领衔成立了“信息组织研究组”和“信息检索研究组”,其目的就是合作开展研究计划、组织学术交流并推进课程建设。如信息检索研究组所涉及的领域有:信息行为,信息检索系统的人机交互,信息检索系统评价,信息检索系统设计,信息可视化和多媒体信息检索。各校致力于在传统信息管理知识基础上增加新技术的内容,以深化课程内容、强化某一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学院的“信息组织与知识描述”模块下就集中了20多门相关课程,除了传统的书目、索引、文摘、分类与叙词、数据库课程外,还增加了多项新技术课程,有:多媒体信息、信息构建、文档建模、元数据、本体、知识网络的可视化与导航、信息系统界面等。

4.3实现课程的模块化及课程组织的灵活性

即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基于对信息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①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专业技能、知识或能力;②模块的内容依据专业能力需要确定,针对性、实用性强,比较深入;③模块之间以及模块课程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④课程模块可及时更新,以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系统。

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学院就将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所有专业课程组织成7个范畴模块,即:信息组织与知识描述,用户与信息资源利用,信息系统,历史、经济与政策,管理与评价,社会、团体与组织信息学,青少年文献与服务。每个模块都由10-20多门相关专业课程组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了一个“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平台,每个模块对应打造某项专业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及职业倾向,进行模块之间课程的选择和组合,以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较宽视角的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各模块中的课程,而对发展某项专业能力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则可集中在一两个模块中深入学习相关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保证了课程组织的灵活性,使学生学习的选择度更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在形成广泛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能发现更多新的、动态的职业路径和就业目标,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

5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

科研是教学的后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北美图书情报学院在科研方面一个重要趋势是,拓宽研究视野,关注社会各领域的多元信息机会,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展领域广泛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范围从图书馆到信息科学与各学科交叉的各领域,不仅涉及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系统和人机交互的设计,也涉及对经济、社会和各类组织机构信息环境的分析研究,探讨利于信息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法律问题。还注重研究信息、技术与人的相互关系,以信息行为主体为中心探讨信息系统的优化等。可见,研究范围和角度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情报学的范围,同时又充分发挥传统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特长,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探索信息管理、信息开发与利用、知识组织、知识管理与传播。

在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SIS&T)2009年会上,北卡罗来纳大学信息学院展示了其近年来的研究项目和成果。该校研究人员将研究视角置于当今世界各类信息查询与利用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技术问题。许多跨学科项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广泛和丰富性正切合了该届年会的主题:“蓬勃发展的多样性——多元化世界中的信息机会”(Thriving0nDiversity-Informa-tionOpportunitiesinaPluralisticWorld)。如:与国家癌症学会(NCI)合作的简化个人健康记录的研究项目,与该大学医务人员共同工作开发的紧急医疗文本处理软件系统等项目,都旨在探索有效输入病人医疗信息并易于后续者检索和阅读的方法,以改善民众的诊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并支持长期的医学研究、公共卫生管理与监测等。该校信息与可视化实验室(IV-Lab)与遗传学、放射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医学图像的三维显示,可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IVLab还开发了医学图像及信息交换的国际标准。该校交互设计实验室(IDL)承担的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GovStat则面向公众利用政府信息与服务的迫切要求,力求通过对政府信息的集成、开发创新性的用户界面,使公众能够更加便利地查找、获取政府信息资源,更有效地利用政府信息服务。而元数据研究中心(MRC)则是致力于结合各领域的需求研发各种更有效的元数据,以支持搜索引擎改善检索效果、开发支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历史研究的数字图书馆,还将元数据研究成果应用到生物信息学、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许多领域。

正是在广泛关注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发现各种信息工作机会,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合作中,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充分展示;加上各领域对专门信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于是各种跨学科的双学位教育项目(Dual/CoordinatedDegree)应运而生。如密执安大学信息学院的双学位项目有:商业管理与信息(MBA/MSI)、法律与信息(JD/MSI)、医学与信息(MD/MSI)、公共政策与信息(MPP/MSI)、社会工作与信息等。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与信息学院的双学位项目有:法律与图书馆信息学、音乐与图书馆信息学。

6重视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各图书情报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各种实习、实训课程等专业活动,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信息环境,接触到切实的信息需求,并在专业人员或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探索解决现实信息问题的方案。各校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除了穿插于各专业课程中的调研、实验、实习外,还有各种课外学生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更有与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相结合的专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活动等。例如:

北卡罗来纳大学图情学院大力倡导其学生面向社区、结合专业特长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该校学生积极运作筹款和藏书捐献,为当地无家可归者庇护中心建立了图书馆;开发的植物信息中心(PlantInformationCenter,PIC)网站收集了北卡和美国东南部375种植物的标本和相关信息,为中小学生探索自然、学习相关生物知识、识别植物品种提供服务。PIC已成为北卡植物园、当地中学和公共图书馆的合作伙伴。还与专业图书馆合作开发了北卡健康信息(NCHealthlnfo)网站,帮助居民查找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各种疾病和康复中心的医疗条件、服务项目等。学生们还经常在本社区公共图书馆组织亲子阅读、社区阅读等活动。学院还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签署了多年的实习合同,每个学期EPA图书馆和国家环境健康科学学会图书馆会雇用该校的在读研究生作为实习生在图书馆各岗位轮岗工作,如:编目、联机检索、馆际互借、参考服务等,已有300多名学生参加过实习。其他合作过的实习机构有IBM、Cisco、SAS及GlaxoSmithK—iine等著名企业。

德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则通过带薪实习计划(Co-op)为学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专业实践机会。Co-op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在财富500强中的微软、CIGNA和西门子等著名企业公司中工作,既获得了宝贵的专业工作经验,又可与业界人士和公司建立联系,为求职就业提供便利。信息学院学生所任职位涉及:局域网络工程、系统分析、数据分析、网站开发、用户界面设计与分析等许多方面,其平均6个月薪水为17082美元,是该大学CO-OP项目中最高的。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重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为“专业体验计划(Profes-sionalExperienceProject,PEP)”等系列实践课规定了专门的学分和辅导制度。PEP课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真实的信息环境,做出学术严谨、有专业水平的项目。PEP项目可以是开展系统的分析和评估,系统建档、保存数字信息和记录,或评估一项馆藏或信息存储,建立和执行推广方案的成果。其成果可以是一个详细说明该项目的论文、网站、数据库、数据集、手册或社区服务项目。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又是为了人类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使得图书情报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是为了人类的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当前情报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新的发展动向和新的发展路径。国内外许多情报学家都致力于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从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可持续发展和发展途径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些研究和探讨。

一、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

纵观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系统的发展历史,风风雨雨己走过了几百年。如果单从图书馆以保存文献为主要功能这一对象来说,从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只是由于战乱被毁掉了,但从前人留下的史书记载可以得出这一事实确实存在过。到今天图书情报学随着当今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完善和迅猛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离不开的一种文化职能机构。简言之,图书情报学就是在以图书馆为主,包括各种资料室、信息中心、情报中心、信息咨询机构、情报研究所以及培养各种图书情报人才的各大学的图书情报院系、各种类型的出版社、科研机构等当今社会主要的信息机构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图书馆是他们的核心和发展源。

二、图书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情报学在当今时代是如何发展的呢?这是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图书情报学也不例外,当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自身原有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时,就预示着这一学科面临看重大变革。要实现这一跨越,有两个方法,一是发明新的理论方法。二是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往往是发现新的理论或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在社会科学中,大多为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方法、技术。

过去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借阅全凭手工,费时又费力,效率低,又容易出差错。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图书馆管理后,这一状况彻底改变。借阅管理目录查询都由计算机自动管理,效率高、差错少,使图书馆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现代科学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交叉综合,不仅是相似相近的学科之间进一步综合化,甚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由于学科之间的移植而形成交叉学科。现代科学中不存在截然独立的学科。在自然学科研究中参照引入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反之亦然。综合化趋势促使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系统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理论,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对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由过去的简单的文献情报学发展到当今的高科技图书情报学的综合学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代替了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填补了学科之间的鸿沟,使相近学科,甚至相差很大学科之间研究储存人类有价值的知识及先进的科学资料也能得心应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情报学这一学科人员素质也应相应的有较大的提高,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由过去的低级操作人员变为今天掌握高科技技术的高级人才,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更高速的为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得心应手的高科技信息和高科技情报。才能将图书馆办成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及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

图书馆做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那么图书情报学也在给人们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这个公共场所中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超前的科学价值。这是因为情报学与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是离不开的。

广域图书馆与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是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域图书馆的基本特性包括:是介于书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多维空间典藏图书馆;是介于各种馆藏内涵之间属于多元内涵与干系的图书馆;是具有执行栓释资料功能,发挥大媒体结构的复合图书馆;是继传统图书馆之后,充分提供资料、信息和知识化多频多元服务的新一代图书馆;是超越过去图书馆服务范畴,组成图书馆服务集成网络,并且创新价值的新世纪图书馆。因此,广域图书馆是集合了技术、政策、管理与经济效益于一个经营模式中的图书馆。总而言之,广域图书馆是图书馆思维与图书馆业务的大集合,也是图书情报学新拓展的坚实基础。将广域图书馆与情报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切合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新功能;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功能、信息和科研情报集散的枢纽功能、情报加工的增值功能及情报营销的市场功能。同时并能达到:收藏与展示相结合、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及途径

图书情报学在一体化结合的发展中,要想得到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为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才能继续保持图书情报学科的现有地位,如何给图书情报事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美好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准备让图书情报学以何种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式面对广大读者及其新的需求,这是图书情报学面临的新课题和必须去迎接的新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过去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各种体制、法规就不健全或者比较单一,那么这种挑战带给我们的困难就更大,尤其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的时候,将以何种方式弥补上去,还能有所创新,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未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方向具有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集成化、智能化等几个明显的特征。

如今有人提出地球村,全球研究村等概念,也就是说到某个时候这个地球村只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运行良好,内部协调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到那时侯,图书情报系统将在人类社会化、文明化、信息化的发展中扮演主体的角色,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图书情报学系统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基于人们对未来地球村的构想,我们完全可以构想我们的一体化地球村图书馆。

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是三个重叠性很大的概念,但他们的内涵是逐步深化的,而集成化和智能化则是基于前面三个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他们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的应用。当现代图书情报学系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己经发展到了“地球村”时代。可是如果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我们的平均水平还处于半机械化、机械化时代,而国外具有先进水平的图书情报学系统正在进入电子化、网络化时代,至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两代的发展水平。这个差距如何尽快弥补上,并且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相当关键的。所以要尽快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必须采用跨越式的和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图书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科技保障。

在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永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拓展图书情报服务功能,加大情报集散能力、提高文献开发层次、增强决策咨询和情报市场营销力度等一系列工作中,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但人才建设最核心的一点是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事业留人。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应该优先起用和重用,让年轻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咨询研究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和骨干,在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青年人才求知识、钻业务、长才干的积极性。对于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人才在精神奖励的同时应给予物质重奖,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情报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吸引有用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推动现代图书情报学的迅速发展也就形成了整个图书情报学腾飞的内驱力。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4篇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都具有专深的理论和卓越的见解,具有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等特点,其发表状况被认为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和科技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应用共词聚类的方法,对近几年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热点,并进行比较分析。

1.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1.1数据来源

《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99年至今全国652家硕士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选择中国知网的《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免费题录数据库于2007年6月8日以“学科专业名称”作为检索途径,输入“图书馆学”作为检索词,时间选择2002年到2006年共检索到316篇学位论文。对检索结果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得到934个关键词。选择词频数不小于7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同时去除对反映主题意义不大的“比较研究”(词频为7)得到15个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

1.2数据分析

1.2 1构造共词矩阵

对表1中的高频关键词两两配对,统计它们在316篇文献题名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形成15X15的矩阵,如表2所示,对角线上的数字即为各高频关键词的词频。

1.2.2构造相异矩阵

为了消除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关矩阵,即将共词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相关的两个词总频次开方的乘积,其计算公式是:

对角线上的数据表示某词自身的相关程度,经上式计算均为1。为方便进一步处理,用“1”与全部矩阵相减,得到表示两词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列举部分相异矩阵如表3所示。

1.2.3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将表3所示相异矩阵导入SPSS进行层次聚类分析,选择“组间平均链锁(Between—grouplink-age)距离”,即个体与小类中每个个体距离的平均值。此种方法利用了个体与小类的所有距离的信息,克服了极端值造成的影响得到的凝聚状态表如表4所示。

凝聚状态表中,第一列表示聚类分析的第几步;第二、三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哪两个样本或小类聚成一类;第四列是个体距离或小类距离;第五、六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参与聚类的是个体还是小类,0表示样本非0表示由第几步聚类生成的小类参与本步聚类;第七列表示本步聚类的结果将在以下第几步中用到。例如,第一步中,1号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与9号关键词(元数据)聚成一类,它们的个体距离是0.985,这个小类将在第10步中用到。同理可得其它聚类。这个聚类过程可以从图1所示聚类树状图中直观地展现出来。树状图以躺倒树的形式展现了聚类分析中的每一次类合并的情况。SPSS自动将各类间的距离映射到0—25之间,并将凝聚过程近似地表现在图上。例如,1号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与9号关键词(元数据)距离最近,首先合并成一类,其次是2号关键词(图书馆)和5号关键词(网络环境),以此类推。可见,该聚类过程与表4所示的凝聚状态表是一致的。

    1.3 聚类结果分析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上述聚类过程,可以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包括关键词1(数字图书馆)、9(元数据)。全球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证明:元数据在各类数字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取和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元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尽快研究、开发出专门针对中文数字文献和网络信息兼容的元数据。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图书馆信息服务、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等问题,包括关键词2(图书馆)、5(网络环境)、4(信息资源)、3(信息服务)、8(知识管理)。网络环境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图书馆的信息交流突破时空障碍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图书馆界长期以来追求的资源共享目标在很大的范围内得以实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渗透于图书馆的各个微观和宏观工作中,使图书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把握网络环境所提供机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迎接挑战,及时发现和解决由此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3)本体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包括关键词7(知识组织)、14(本体)本体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知识组织工具,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信息资源的特殊性为知识组织增加了难度,需要不断创新知识组织工具,提高获取知识的效能。本体的应用研究必然改善这一特定领域的知识组织水平。

(4)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包括关键词6(高校图书馆)、15(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而探索和进行着用户服务工作的实践。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信息服細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知识需求,因此,最能与用户知识需求相匹配的知识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

(5)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关键词10(网络信息资源)、11(知识产权)在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既要保护好权利人的合法权力又要兼顾社会公众利益,仅以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建立和健全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增强网络的可信赖度,在信息所有者和使用者以及传播者之间形成一个真正公平、公开、安全、友好、互动与互信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6)信息组织理论下的搜索引擎技术,包括关键词12(信息组织)、13(搜索引擎)Internet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在信息组织理论的基础上网络信息组织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其中搜索引擎就是对网络资源管理和检索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而且网络信息搜索引擎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且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2.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过程与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过程相同。笔者曾于2007年4月9日用相同的检索方式,检索到624篇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选取2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高频关键词如表5所示。

相应的共词矩阵、相异矩阵和凝聚状态表,可参见“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一文,此处只引用了最终的树状图及相关结论。层次聚类分析的树状图如图2所示。

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1)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包括关键词(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网络环境下图磁究生的关注。

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体现出其个性化特点。主要围绕信息服务实现的技术、系统、对策及信息服务能力的评价展开。同时也有涉及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研究,像医学图书馆和军事图书馆等。

(2)企业竞争情报和企业信息化,包括关键词(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化)关于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及应用、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分析、人才培养及反竞争情报等方面。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评价、项目风险评估和控制、信息化对策等的研究。

(3)网络信息的组织和检索,包括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以信息构建、Web、本体、XML、统计语言学模型等各种理论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和检索是研究的热点。还涉及一些企业、医学等专业方面的信息组织和检索,以及检索系统的设计。

(4)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及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包括关键词5(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电子政务)数据挖掘技术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企业在收集大量的客户基本资料和详细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发现客户特征、购买模式等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有效指导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电子政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5) 人力资源与信息系统,包括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企业、高校、银行等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施是其研究重点。

(6) 本体与数字图书馆,包括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本体)。本体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用于知识检索、信息系统建模、领域本体建模和信息服务系统等方面。而这些问题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作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

(7) 电子商务、知识管理及信息技术的关系,包括关键词1(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是出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它们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和图书馆,大多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子商务的模式选择、税收问题、消费者信任度以及信息流、信息安全等问题是研究热点。当今网络环境下,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实现都与信息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的比较分析

从层次聚类分析的树状图中可以看出,情报学高频关键词类间距离较小,聚类过程相对集中,在距离0—10以内,就完成了绝大多数的聚类。而图书馆学高频关键词的类间距离大多相距较远,聚类过程比较分散,一直到接近20的地方才完成聚类。因此,情报学高频关键词的共词聚类效果比图书馆学高频关键词的共词聚类效果要好,这说明情报学高频关键词形成的研究热点的类间关系更为密切。比较两个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图书馆仍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对数字图书馆,以及建设数字图书馆所需技术一本体、元数据等的研究。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信息组织,以及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知识管理等关键词,也频繁地出现在近几年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但是图书馆学的知识管理大多只是针对图书馆进行研究,而情报学研究的知识管理除面向图书馆外,还有对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两者都较为关注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检索、利用等方面的发展,

(1) 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大多还是限制在跟图书馆有关的领域。只是跟原来相比,更多地带有了信息和网络的色彩。但是,对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则是图书馆学独特的研究热点。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5篇

主 办:《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特别支持: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研修内容:

从科研选题到论文投稿全流程

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科学研究规范

图书馆学情报学科研项目申请与报告撰写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前沿与热点

学术期刊投稿要求与写作规范

读者、作者、编者、学者讨论与交流

2. 授课教师:富有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

3. 开班时间和地点:时间:2016年5月31-6月3日(5月31日报到,6月3日疏散);

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4. 会议住宿:详见报到通知。

5. 报名方式:请登录“会议与培训”栏目登记注册报名,注明“写作培训”。也可填写会议回执表发送至邮箱 报名。

6.报名截止日期:2016年4月10日。

7.培训费用:1500元/人(交通和食宿费自理,2016年5月20日前转账或邮寄交费的为1400元,徐州本地参会者优惠一半)。

8.会议费转账信息: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分行

户 名:《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账 号:11001007300059261059

会议费邮寄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33号《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收。邮编:100190

9.联系人:赵芳

联系电话:13718119893;010-82623933 传 真:010-82621460

电子邮件: 邮件主题:2016写作培训班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6篇

图书馆情报资料的编目属于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也是图书馆工作的关键。在整个图书馆情报资料的整理中,要制定与情报资料相关的媒介桥梁,采用整合资料的方式编目。整编目录的收集资料和检索资料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方便查找的一种方式,作为查阅的重要资料,其中显示出目录,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类目管理过程如图1所示。从图书编目这方面出发,是根据情报资料表面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制定各种事项的责任版面等,对提升整体内容的特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分编以及归纳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分析记录,将其按照科学的方式,编制各种信息,加强图书馆整体系统的查找与检索,对保证情报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很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编制目录的质量,能够准确地阐述情报资料的整体,对提升编制目录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编制一个高质量的目录能够起到引导阅读的作用,对宣传以及查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图书著录再完备、再准确,若没有把个别分散的图书著录款目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系统组织,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则图书著录的款目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使用价值。但不管如何,图书著录和目录组织工作都至关重要,不可与时展相离。新的编目方式不断出现,如集中编目或者合作编目,都需要在版编目。电子计算机编目等这些编目方式有利于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编制机读目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保证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基础。

2强化情报资料的审核

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编辑和审核属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将其中不适宜的资料信息剔除出去,以便服务于一定的科研与社会发展等科技活动。图书馆中,情报资料是有效审核的开始,也是整体编纂工作的根本。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整编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加强资料的审核,能够有效增强情报资料的质量。对资料进行审核,一方面能够提升工作人员对资料的了解,在审核过程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情报资料中涉及自然学科的知识,在审核的过程中对确定情报资料属于哪个范围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情报资料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编与管理过程中要实施更加科学化的方式,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对提升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从我国情报资料使用价值出发,将其引入到图书馆的意识形态中,能够防止泄漏到反动的群体中,将具有参考价值的情报资料引进到其中,反映了意识形态,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7篇

>> 基于图书情报学期刊统一稿件格式的探讨 SSCI收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研究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同质化竞争及其对策 加强图书馆情报学期刊管理的途径探析 基于CNKI的2005年国内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耦合比较分析 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利用的困境和路径 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研究 开放存取期刊的整合利用分析 大数据时代基于情报分析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变革 基于词频分析的2011年国内情报学热点研究 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外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 图书情报学合著网络研究:基于CSSCI基金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开放存取期刊收费模式 基于图书情报核心期刊的《图书与情报》学术质量指标分析 基于中国引文数据库的情报学核心期刊辐射力调查分析 数字化图书馆的时效性分析 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基于作者角度的国内开放存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体验的时效性 基于Scopus的我国近10年(2001―2010年)图书情报学文献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2-08.

[6]《国家图书馆学刊》网络版[EB/OL].,2011-12-08.

[14]黑龙江省图书馆网站——《图书馆建设》网络版[EB/OL].http:∥/fdyxh/tsgjs/,2011-12-08.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网络版[EB/OL].http:∥.cn/,2011-12-08.

[16]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网站——《图书馆论坛》网络版[EB/OL].http:∥.cn/cn/lunt.asp,2011-12-08.

[17]《图书馆学研究》网络版[EB/OL].http:∥.cn/tsgxyj/,2011-12-08.

[18]《图书馆杂志》网络版[EB/OL].http:∥/tsgzz/,2011-12-08.

[19]《图书情报工作》网络版[EB/OL].http:∥159.226.100.150:8085/lis/CN/model/index.shtml,2011-12-08.

[20]《图书情报知识》网络版[EB/OL].http:∥/,2011-12-08.

[21]甘肃省图书馆网站——《图书与情报》网络版[EB/OL].http:∥.cn/xh/cbfx/tqmc.htm,2011-12-08.

[22]《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网络版[EB/OL].http:∥/CN/volumn/current.shtml,2011-12-09.

[23]《中国图书馆学报》网络版[EB/OL].http:∥.cn/jtlsc/ch/index.aspx,2011-12-09.

[24]叶新明,陈益君.我国开放存取中文科技期刊与全文数据库期刊的时效性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1):31-35.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情报;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20-02

1 图书情报科学概述

1.1 图书情报科学的概念  

图书情报科学总的可以归结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的专业学科,主要是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参考文献的提供,读者文档的审阅,为读者服务的全方位科学。然而有人简单的把“情报科学”与“情报学”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词语的内涵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情报科学和情报学两者都包含: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情报,内容也都是由于情报产生、从而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规律和属性。同时也都有对情报的研究和技术手段的探讨。然而,情报科学为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一种综合科学,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显然来那个这还是有区别的,总而言之图书情报科学是研究情报的创造、存贮、检索、传递及其效用发挥的理论、方法与规律的科学。   

1.2 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当今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重要的。现如今我国的学者主要把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信息情报科学,自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图书情报科学主要是信息研究为主的科学,注重信息资料的收集把握和整理动态的科学交流过程;2)知识情报科学,到了80年代末,图书情报科学就慢慢转变为以知识为主的动态科学,知识慢慢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知识也逐渐的发展和更新;3)手段情报科学,到了90年代,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又转变为手段,手段慢慢成为主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情报科学的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情报科学论文周刊》系统全面的把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情报的产生、特点和结构;情报的传播;情报的标准;情报的用户需求。

1.3 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热点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集全球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图书情报科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也都希望能够完整的了解未来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那么究竟它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呢?情报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经过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反复研究后,大致的认为,未来情报科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会在教育和科技方面。而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为:一是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数国家会重视计算机在图书情报科学工作中应用的教育;二是重视培养情报科技人才,提高社会情报意识,以适应未来信息化科技社会的需要[1]。

2 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创新

2.1 当前图书情报科学的必备手段

当今社会,一方面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其发展历程也充满了坎坷和纷争。伴随着社会主义科学信息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广大知识爱好者资料收集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同时也为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手段也成为一时的焦点,众多学者在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必备手段上有着不同的说法。为此,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学者成立专门研讨会针对此现象做出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经过学术论坛会的激烈探讨与协商,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关于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信息资源管理手段;2)知识管理手段;3)情报检索手段;4)竞争情报手段;5)数字图书馆手段

2.2 图书情报科学必备手段优化创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生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科学事业上重要的推动力。这就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影响因素,同时也要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优化创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进一步推进图书情报科学的健康良好的发展[2]。

随着众多学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相关学科,服务对象,等三个因素。信息技术的影响主要由于信息载体形式的变化以及信息传递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而相关学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图书情报科学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一旦相关学科的产生和变化,必然会导致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调整和手段的创新。而图书情报科学只有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才能进一步完善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发展。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图书情报科学研究主要是为读者,社会,教育等各行业提供一些列的资料信息,服务对象的变化,同样也需要图书情报科学研究手段的创新来劲以更好的服务与众多对象。由于此,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必备手段也就随之优化创新为:1)社会调查手段,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2)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如对于某国、某学科的论文数量、年度增长率、利用状况、对文献中所附参考文献种类、数量等进行计量统计;三数学分析法,即利用各种数学函数针对不同的情报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3 结论

总而言之,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的优化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相考虑,坚持实事求是应对不同形式变化的方针。正因为这样,才能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共同推动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真正体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具体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思强.论图书学研究方法论中的问题[J].图书学研究,2012(11).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情报科学;载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献计量学

《情报科学》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情报学研究领域较具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吉林省科技类一级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著名数据库收录。他所刊载的论文基本反映了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取《情报科学》2012年(1-12)期所刊载的387(书评除外)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载文及引文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并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提供参考数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1.1 载文量

载文量就是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所刊载论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1]。一般来说,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标是期刊的载文篇数、平均每期的载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页数及篇密度等。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总页数1907页,载文量为387篇,期均发文量为32.25篇,篇均页数为4.93,篇密度为0.20。以上数据表明该刊文献数量较多,文章篇幅适中,读者获取信息量相对较高,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性期刊平台。

1.2 基金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的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2]。基金论文率,即某一刊物所载的基金论文在刊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基金论文率数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从侧面间接反映刊物报道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能力。期刊刊载的基金论文率高,说明期刊学术水平较高,这是评价期刊和论文质量与学术水平的重要而客观的指标之一[3]。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所载基金论文192篇,占论文总数的49.61%,在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国家基金论文77篇,占论文总数的19.90%,有效地保证了《情报科学》明显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1.3 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检索点的入口,同时也是论文论述的核心及重点,它为研究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检索此文献的最便捷的路径。统计结果表明该刊2012年全年标引关键词为1468个,篇均关键词3.79个。说明该刊比较注重提示论文的主题和标引深度,为用户检索利用和文献的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表3列出的是使用频次前十名的关键词,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这充分表明《情报科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是以图书情报学为主的刊物。

2 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又能显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对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发展与创新[4]。由此可见,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专著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1 引文量统计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作者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文献情报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况下,引文量越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篇均引文量13.46条,远高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这说明《情报科学》作者掌握的相关资料全面,注重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2.2 引文类型统计分析

引文类型把引文分为期刊、图书、网络、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其他(包括报纸、报告等),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情报科学》的引文主要来自期刊,占总数的68.46%,略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学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来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为引文中的主要情报来源,是与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传递速度快、出版连续和检索方便等特点分不开的,今后期刊仍将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首选情报源。随着各种文献资源开放存取的不断扩大及人们对网络资源的认可,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占总数的12.00%,略高于图书。这也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强的具体体现。

2.3 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引文语种的分布是测试期刊发文作者利用国内外文献和情报吸收能力的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全年引文外文文献达35.73%,说明该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载文具有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语种较单一,获取英文以外的外文专业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统计分析

对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献的传播利用及老化规律,从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文高峰区在09-11年,这与国际公认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观点吻合。同时普莱斯指数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学科普赖斯指数的平均值50%高[6]。说明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识,保证了本刊知识更新的速度,同时也说明本刊是图书情报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统计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种,引用次数合计达1255次,占总的期刊被引次数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报科学》,为174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被引次数分别为165、119、105、102和94次,这六种期刊的被引次数远高于其他图书情报学刊物,说明这六种期刊是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利用的主要情报源。他们代表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情报科学》,被引次数最多,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说明了该刊办刊比较有连续性,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专业特点。

参考文献

[1]董小燕.2003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力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图书馆论坛》基金论文产出力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4):40-44

[4]董文鸳,袁顺波.2002-2004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统计分析[J]. 情报科学,2005,(9):1348-1352

[5]赵阳.《图书情报工作》1989-1996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 图书情报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1.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又是为了人类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使得图书情报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是为了人类的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当前情报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新的发展动向和新的发展路径。国内外许多情报学家都致力于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从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可持续发展和发展途径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些研究和探讨。

一、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

纵观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系统的发展历史,风风雨雨己走过了几百年。如果单从图书馆以保存文献为主要功能这一对象来说,从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只是由于战乱被毁掉了,但从前人留下的史书记载可以得出这一事实确实存在过。到今天图书情报学随着当今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完善和迅猛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离不开的一种文化职能机构。简言之,图书情报学就是在以图书馆为主,包括各种资料室、信息中心、情报中心、信息咨询机构、情报研究所以及培养各种图书情报人才的各大学的图书情报院系、各种类型的出版社、科研机构等当今社会主要的信息机构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图书馆是他们的核心和发展源。

二、图书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情报学在当今时代是如何发展的呢?这是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图书情报学也不例外,当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自身原有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时,就预示着这一学科面临看重大变革。要实现这一跨越,有两个方法,一是发明新的理论方法。二是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往往是发现新的理论或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在社会科学中,大多为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方法、技术。

过去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借阅全凭手工,费时又费力,效率低,又容易出差错。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图书馆管理后,这一状况彻底改变。借阅管理目录查询都由计算机自动管理,效率高、差错少,使图书馆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现代科学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交叉综合,不仅是相似相近的学科之间进一步综合化,甚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由于学科之间的移植而形成交叉学科。现代科学中不存在截然独立的学科。在自然学科研究中参照引入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反之亦然。综合化趋势促使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系统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理论,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对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由过去的简单的文献情报学发展到当今的高科技图书情报学的综合学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代替了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填补了学科之间的鸿沟,使相近学科,甚至相差很大学科之间研究储存人类有价值的知识及先进的科学资料也能得心应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情报学这一学科人员素质也应相应的有较大的提高,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由过去的低级操作人员变为今天掌握高科技技术的高级人才,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更高速的为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得心应手的高科技信息和高科技情报。才能将图书馆办成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及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

图书馆做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那么图书情报学也在给人们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这个公共场所中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超前的科学价值。这是因为情报学与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是离不开的。

广域图书馆与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是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域图书馆的基本特性包括:是介于书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多维空间典藏图书馆;是介于各种馆藏内涵之间属于多元内涵与干系的图书馆;是具有执行栓释资料功能,发挥大媒体结构的复合图书馆;是继传统图书馆之后,充分提供资料、信息和知识化多频多元服务的新一代图书馆;是超越过去图书馆服务范畴,组成图书馆服务集成网络,并且创新价值的新世纪图书馆。因此,广域图书馆是集合了技术、政策、管理与经济效益于一个经营模式中的图书馆。总而言之,广域图书馆是图书馆思维与图书馆业务的大集合,也是图书情报学新拓展的坚实基础。将广域图书馆与情报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切合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新功能;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功能、信息和科研情报集散的枢纽功能、情报加工的增值功能及情报营销的市场功能。同时并能达到:收藏与展示相结合、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及途径

图书情报学在一体化结合的发展中,要想得到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为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才能继续保持图书情报学科的现有地位,如何给图书情报事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美好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准备让图书情报学以何种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式面对广大读者及其新的需求,这是图书情报学面临的新课题和必须去迎接的新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过去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各种体制、法规就不健全或者比较单一,那么这种挑战带给我们的困难就更大,尤其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的时候,将以何种方式弥补上去,还能有所创新,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未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方向具有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集成化、智能化等几个明显的特征。

如今有人提出地球村,全球研究村等概念,也就是说到某个时候这个地球村只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运行良好,内部协调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到那时侯,图书情报系统将在人类社会化、文明化、信息化的发展中扮演主体的角色,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图书情报学系统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基于人们对未来地球村的构想,我们完全可以构想我们的一体化地球村图书馆。

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是三个重叠性很大的概念,但他们的内涵是逐步深化的,而集成化和智能化则是基于前面三个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他们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的应用。当现代图书情报学系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己经发展到了“地球村”时代。可是如果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我们的平均水平还处于半机械化、机械化时代,而国外具有先进水平的图书情报学系统正在进入电子化、网络化时代,至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两代的发展水平。这个差距如何尽快弥补上,并且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相当关键的。所以要尽快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必须采用跨越式的和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图书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科技保障。

在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永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拓展图书情报服务功能,加大情报集散能力、提高文献开发层次、增强决策咨询和情报市场营销力度等一系列工作中,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但人才建设最核心的一点是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事业留人。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应该优先起用和重用,让年轻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咨询研究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和骨干,在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青年人才求知识、钻业务、长才干的积极性。对于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人才在精神奖励的同时应给予物质重奖,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情报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吸引有用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推动现代图书情报学的迅速发展也就形成了整个图书情报学腾飞的内驱力。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网络化 图书情报学 理论 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图书情报学结合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负责对信息进行管理,实现文献信息的搜集、储备、所搜、查询、处理分析等。较传统图书馆相比,网络化图书情报系统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模式,丰富图书资源,提高检索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和现代图书馆发展需求。因此研究网络化对图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1对图书情报学理论的挑战

1.1动摇了思维定式

传统的图书情报历经多年的工作已经形成了自身固有的模式,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图书馆藏书理论主要记载形式为文字,馆内文献数量较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用户的需求相适应,很多人将其定位自己的奋斗宗旨。如今的情报用户并没有将图书馆设定为其唯一的奋斗宗旨,而是对高效便捷地搜索文献有着极大的渴望。因此通过网络进行图书情报构建服务出现,理论面临着改革。

1.2表现出新的理论前景

互联网环境下,需要对原有的图书情报理论加以改革。第一,应加快情报理论智能化。AIS利用电脑仿真现实人们学习、思维等能力,帮助专家化解问题。将智能化应用在检索文献、构建知识框架中很重要;第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CS技术是模拟现实环境,存入计算机中,改变人们交流互动的方式。其能够将大脑想象的事物变成虚拟存在。CS系统是由超文本、超媒体等不同的技术组成;第三,虚拟图书馆的使用。此技术作为无形的图书馆,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等综合组成媒体信息,并具有很多分支网络。

2管理与操作的巨大变化

2.1加大标准化力度

标准化是网络图书情报的重要条件,相关数据资源需要严格遵守标准进行,并且利用合理标准的途径进行文献检索,其能够显示出和原来的图书馆截然不同的运行状况。同时,图书馆附件的网络化逐渐发展,信息保存和搜索方式水平有所提高。如大容量的驱动器、5in的只读光碟驱动器、DISC、互联网浏览等全部是相关标准参考。

2.2借阅方式改变,资源共享

用户在借阅过程中不再会遭到拒绝,而是通过网络途径形成自主地对文献检索。现实中,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较快,由于不同的用户其所处环境和使用时间不同,会各取所需,随着自己的时间和需要进行互联网浏览,利用套录方法获取数据。由于很多图书馆缺乏经费,导致文献供求不平衡,网络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数字通讯与电子保存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2.3馆员学者化

如今,图书馆对其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来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学习素质低,缺乏电子设备(如计算机、软件等)使用技能,且不具备外语能力。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馆员需要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具备辅导用户利用网络获得资料信息的能力。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对计算机信息数据库进行维护,还需要转移工作重心,加强对信息深入挖掘与图书馆藏书数据库建立的重视。在用户有需求时,应在第一时间答疑解惑,提供咨询服务。

3图书馆、情报中心服务新面貌

3.1网络图书馆出现,资源丰富

网络化进程逐渐加速的同时,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逐渐增长丰富。如今网络已成为用户的图书馆,其完全不同于原来的图书馆,是将搜集、存储、服务、共享等工作集合于一体的信息库。不同种类的PC利用协议相连,成为了阅读、获取资料的载体。用户使用时,把Internet的所有节点中的资料结合,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3.2信息传播方式变化

网络化带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图书馆信息传播主要采取的为多人使用同一个图书馆,其无法保证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充分,使得出现信息资源浪费或者信息资源缺乏的现象。然而网络化图书馆改变了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多种资源为一个用户服务,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获取的信息不涉及使用矛盾问题,能够通过搜索得到任何地区的资料,这种信息搜索和传播方式是非常人性化的。

3.3超文本出现,知识解读和评介发生改变

超文本出现取代了原来的文献引用出处标注,如今不需要掌握超文本等相关词语的含义,但是其在对知识的评介和解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重点体现在对主题的理解要求较为宽松,仅仅通过文献中的醒目词句,即能知晓是否与文本内容有关。网络化不存在不同地点和时期的不同,在用户查询5年前的文献时,可能引用更早的文件,利用超文本的链接能够看到需要的文献。

4结论

如今互联网的出现取代了纸张文字,用户通过利用PC实现对资料的查询。网络化图书情报改变了原有的借阅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化是一种无形的图书馆。其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综合组成媒体信息,使得网络图书馆出现,资源丰富、信息传播方式变化,且超文本出现使得知识解读和评介发生改变,很大程度上创新了图书情报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燕.网络化对图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J].现代情报,2010,02(10):224-226.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网络 图书情报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347-02

随着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传递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读者对信息服务质与量都有更高需求。一些图书馆所建立一些书目数据库只是将信息简单地数字化和有序化,无法根据各类读者需要组合成特定知识体系。知识仓库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图书馆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日益紧密,建设专业知识仓库已逐渐提到各个图书馆议事日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读者需求,对各种外部和内部知识与信息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有效管理,并建设有利于知识传播、共享和交流的知识仓库,是图书馆信息化、知识化建设当务之急。

1. 图书情报发展历程

1.1 兴盛时期 图书馆情报事业源于19世纪中期,由于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各城市各大、中专学校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社会藏书楼旧模式,确立了真正意义上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科技发展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经验图书馆学显露出严重的局限性。许多学者引入信息论及相关理论,以信息交流模式解释图书a馆活动,建立了情报学,使图书馆工作多了一些科学成分。同时出现了大量学派,发现了大量图书情报理论、基本原理和图书情报活动发展规律,世界各国图书情报学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1.2 缓慢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图书馆事业进入了调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种种因素使得图书事业出现了难以琢磨时期,图书情报事业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1.3 发展时期。20世纪末以后,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图书情报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信息存储数字化与信息传递网络化以及商业化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迅速兴起。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完全动摇了传统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但是,图书馆学理论必须考虑从基础理论与概念到应用学科,核心技术与方法整个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及信息服务增加,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多样化,一批市场化运作信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

1.4 信息化时期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文献资源走向信息化。图书馆情报演变成了信息资源建设时期,被称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当世界大多数国家还在对信息记录、传播手段和方式所带来变化始料不及的时候,美国率先进入了电子图书馆研究阶段,而且还在进行大规模文献资源普查和文献资源布局的大讨论,而在讨论过程中,美国图书研究馆协会(ARL)就将成员馆资格和定级标准确定为根据其对计算机网络资源检索质量来决定,而不是图书采访质量来决定。在1991年ARL成员馆中就已经有了80%以上馆规划和实施了强调获取而不是拥有政策,服务和资金再分配,电子网络图书馆基本形成,美国最先进入电子网络图书情报时代。到1995年以后,诺大的地球一夜之间变成“地球村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充分占有文献资源,所不同的是文献资源建设强调了信息建设整体意识,应当说这在当时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2.我国网络图书情报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我国网络图书情报现状

1982 年我国正式联入因特网,尤其是1995年万维网(www)出现后,海量电子信息资源犹如狂风暴雨从天而降,面对因特网上的信息海洋,图书馆进入了电子网络时代。我国网络情报发展和建设均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1993年我国第一次引进网络图书馆概念,开始对国外网络情报理论翻译和学习,1997年我国才开始实践。2000年起,我国网络数字图书情报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开始向技术性研究及相关领域扩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内容组织、存储、管理等方面,这些研究工作对我国网络情报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2.2 我国网络图书情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家支援的几个建设项目已经形成,将对我国网络情报起到主要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网络情报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2.2.1 我国网络情报中只是侧重技术解决,相关法律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我国网络情报工作在规划上比较丰富,但尚在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综合应用还十分有限。因此,比较偏重于技术研究和应用,而对法律、政策问题涉及较少。

2.2.2 网络图书的理解还存在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网络情报工作片面化,如网络图书情报仅仅是馆藏图书的数字化。

2.2.3 网络图书馆建设相对单一,尚有待于各方面支持与密切合作,还需要计算机界、通讯网络工程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以及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2.2.4 人才、技术、合作应是网络图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国人才短缺是一个突出问题,不仅表现为技术人才短缺,管理人才短缺,知识理论型人才也奇缺。

3.网络图书情报特点

3.1 信息检索与网络图书情报传播网络化

目前,传统网络图书情报服务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网络图书馆利用因特网为各类读者提供不同网络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和未来趋势。网络图书馆信息可用超文本技术使其信息互连,把网络以目录形式组织起来。使用户更能按不同种类目录浏览。网上知名图书馆主页均有通过分类目录、目次索引提供访问。而利用传统方式查询是远远不能解决在网络图书中准确、正确查询信息问题,只能借信息检索智能化来解决。

3.2 网络图书情报信息网络化与信息存储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网络情报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资源。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反之社会进步又促使信息量飞速增长,网络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新型手段使得信息和使用更加便捷。这样的形势对网络图书馆来说,信息收集费、处理费和存储费也相应不断增大。从图书存储信息度量单位由KB、MB到GB、TB至PB就是一个网络图书馆拥有海量存储好例子。从网络图书馆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字、声音、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从目前常用的电子图书馆采用的文件格式有TXT、DOC、PDF、HIML、SGML、XML、WAV、GIF等。数字化资源是电子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图书情报学所必须具备的,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有些媒体信息仅对其数字进行处理远远不够,需要图书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内容进行加工,使其之间各种关系相互勾连,读者更容易找到电子资源,信息组织形式从原来纸张的顺序,线性方式变为直接的网络方式。

3.3 网络图书情报发展与信息技术网络化。

现代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加工、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通讯技术扩展了人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比它对图书情报工作主要意义在于:信息记录方式不再是模式和线性,而是数字化、非线性。数字信息媒体可随机存取检索,可交互式组织再现和可快速远程传递功能等显现卓越优势。这种区别是本质的,不仅改变了信息载体表现形式和信息形成方式,决定了图书情报机构所能采取的信息工作方式。同时,极大地活跃了社会信息交流,增强了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表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理论紧密结合,创造了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

4. 网络图书情报的资源与利用

4.1 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早在2002年美国市场研究机构就了一项统计报告,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7亿人。

因特网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根据2013年底统计,我国互联网网民6.18亿,手机网民5亿,域名总数1844万个,仅以CN结尾的总数为1083万,网站总数为320万个,在这丰富的信息资源中不乏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

4.2 互联网上的自然和社科图书、报刊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对象――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期刊群是其集中形式。

数字图书馆使信息传递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突破国界和语言限制。读者可不受时间、空间和文献数量限制,自由索取自己所需文献资源,除特别情况外,可以是全天候开放服务。

我国电子期刊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国内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收录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种报纸全部内容。

4.3 互联网上自然和社科灰色文献资源

互联网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灰色文献。因特网出现后,几乎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非正式出版文献,互联网上灰色文献越来越丰富。有大型学科综合网站,有一些专业性学术网站,还有一些科学技术普及网站,尤其是近期政府机构、教育及研究机构、学术协会等学术团体机构等等都建立了各类网站。特别是专业性学术网站,集中了很多学术性信息资源,如研究动态、专家学者、专业论坛、重要文献、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统计数据、法律法规、学术会议等专业信息。

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也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近年来,一些单位开始尝试将学位论文制作成数据库在网络上,比较成功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CDMD)》等。

5.网络图书情报的发展

5.1 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技术已实际应用。

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研究开发历史并不短,各种实验系统不断研制出来,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均有重大突破,但多年来自动标引技术是“机器鸟”,其外形很逼真,但终究飞不上蓝天。也就是说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尽管如此,对自动分类、自动标引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随着技术发展又有了更强大需求推动力,已有迹象表明,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技术与搜索引擎技术结合将有良好前景。

5.2 规范化语言继续存在和发展。

当自然语言开始应用与检索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规范化情报检索语言寿终正寝,当网络时代到来时,特别是面对因特网海量信息。也有人提出情报检索语言将成为昨日黄花。事实上不管自然语言应用技术如何发展,规范化受控语言都会有继续存在必要和不断发展空间。面对因特网信息检索,查全率已不是有效衡量检索指标,而检索率却显得无比重要。规范化检索语言将是保证检索率的重要手段。

5.3 情报检索语言标准化、国际化。

因特网把世界各地距离缩短了,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范围内信息交流和共享已经成为时尚。在这种背景下,情报检索语言标准化、国际化、兼容化日显重要,有利于消除网络信息检索障碍。尽管如此,情报检索语言国际化、兼容化取得了许多不可忽视成就与进展,但面临新技术,需要解决问题还很多。

5.4 情报检索语言电子化、网络化。

情报检索语言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与管理技术已发展成熟。如今绝大多数分类表和词表都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实现了编、管、用一体化。即使是传统情报检索语言都有电子版,这不仅使情报语言编制与维护工作量减少,而且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主要是电子版情报检索语言易于与计算机结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情报检索语言上网已成为必然趋势。

5.5 分类语言、主题语言和自然语言将一体化。

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作为两大规范语言体系,在功能、结构上有较大差异,由于检索语言结构功能优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经历了一体化过程,称之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在标引与检索中采用了两个不同方式也各有各自优缺点。实现分类号、规范化主题词和自然语言入口词汇相互转换,实现这一目标将有利于推动自动分类和自动标引技术运用。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自20世纪70年代国外档案学家提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设想以来,国内许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也从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建设性探讨。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体化构想也不断获得专家的亲睐和论证。本文在回顾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观点的基础上,从对象、目的、功能、属性、管理成本和协调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质疑和看法,以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具有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

1.一体化主张的简要回顾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支持者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属性同源。认为图书、情报、档案同出一源,都属于文献信息的范畴,它们不仅载体相同、相似,而且服务性质、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是高度一致的,共同的渊源和广泛的共性为实现一体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一般而言,属性同源说者并不否认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不过他们普遍认为,差异不是一体化的主要障碍,相反,一体化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

1.2 资源互补。认为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档案馆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和相当重要的互补作用。就是,档案作为事件发生的原始记录,是唯一的文献,一旦丢失或发生意外(火灾、水灾)等情况,就无法弥补,就会出现断档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图书资料就尤为重要,可靠性和复本量大,收藏地域宽,各大图书馆都可能查到,就有可能把断档的档案和不足弥补起来,体现了图书和档案的相互依存、遗漏补缺的互补作用。

1.3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可以带来超值利益,其理论根据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郎菲提出的著名定律:整体的属性与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提出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观点认为,当前我国图书、情报、档案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系统有利于文献信息由分立到整合,从而产生1+1+1>3的效果。

1.4 网络条件。认为目前我国各级网络化建设已逐步完善,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一个网络化技术平台,只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数据库格式、用户接口以及联机采访、联合编目等标准化、规范化问题,就一定能够完成一体化的构想。

2.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六大质疑

在对肯定性观点做简要回顾之后,提出一些否定的看法或许可以使人们对这一问题会有更理性的认识。笔者认为影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原因,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即质的区别。那么图书、情报、档案它们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文献的内容和范围。因为,它们都是利用文献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离开了文献它们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下面以图书和档案为例,就它们所收集文献的内容、范围、使用目的以及一体化对三学科的管理和服务方面加以分析,以说明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不可行的。

2.1 图书馆、档案馆虽然都是以文献为自己的工作对象,但所收集文献的内容和范围却截然不同。图书馆所收集的文献是以人类知识整体为对象,文献的知识信息数量大,学科门类齐全,内容学术性、理论性强。论文格式,情报。而档案馆所收集的文献是以立档单位为对象,是立档单位各项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对客观事务的直接反映,突出其本源性、可靠性,具有历史凭证作用。

2.2 从文献利用的目的和对象看,图书馆文献主要是为社会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服务,使用者利用图书馆文献是为了更加便利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而档案机构公共服务性不如图书馆、情报部门强,它以特定对象确定自己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对部门、机构内部的管理需要服务,使用者利用文献主要为了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2.3 从图书馆和档案馆属性来分析,图书馆强调的是其服务性,而档案馆则是保存性。图书馆所收集的文献主要是为了读者使用,所有文献都向读者开放,文献在馆内允许有一个自然损耗。论文格式,情报。而档案馆所收集的文献主要是为保存,以备查用,在使用方面受一定的权限限制,许多文献的保存期都是永久,在保存期内任何文献都不能遗失。

2.4 图书馆的文献具有互补性和可代替性,档案馆文献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记录人类知识的文献不断增加。图书馆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要收集齐所有文献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所以必须实行多馆联合采购,共同建立一个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此外,一个图书馆的文献如果一旦全部毁坏,还可以通过其它图书馆的文献来代替,这是由图书出版的多复本量决定的。而档案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只能依靠本馆自身力量来完成,文献具有唯一性,一旦损失无法弥补。

2.5 一体化所追求的资源共享难以带来管理和服务成本的。大家知道,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资源利用效率。为了使文献信息资源利用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最优,美国曾于1948年开始实施旨在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法明顿计划。论文格式,情报。为此,联邦政府与图书馆界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十几年后,美国人发现这一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在降低成本上显现出他们所期望的优越性,相反,它给美国政府和各成员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消耗都已超出了成员馆的承受能力。论文格式,情报。本着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坚定信念,1966年美国以“全国采购和编目计划”(NPAC)全面替代了法明顿计划,但随后的事实表明,它同样没有给美国人带来预期的利益,该计划于八十年代初由于预算、资金枯竭而宣告结束。论文格式,情报。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其标志是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论文格式,情报。30年后即1987年,由文化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等15个部委联合成立了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功地组织了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的研究工作,但是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始终未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上述事例表明,在图书馆或图书情报界自身资源共享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之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必将面临很大的经济风险,另外一体化所需要的管理平台、技术平台和法规平台的搭建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盲目实施一体化极有可能与它所追求的目标产生背离。

2.6 一体化难以促进图、情、档三学科管理和服务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讲,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对三学科在科学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固有特性以及自身发展模式、要求考虑的并不十分周全。又以档案和图书为例:很多档案其内容要么涉及到国家或企事业单位的机密,要么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不公开信息,根据国家档案法规定,档案的归档、保存、查阅、解密、销毁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相比而言,一般的图书资料其搜集、加工、利用只需遵循具体的业务规程,并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或什么特殊要求,即使将来出台图书馆专门法,也与档案法在立法目的、调整范围及法律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对档案和图书实施“一体化”管理显然是相当困难的。再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大多数涉及到专利法的知识产权是通过档案的形式予以保护的;涉及到著作权法的知识产权通常又与图书密切相关;而情报――特别是商业情报,又受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按照该法第三款的规定,这样的情报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力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力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显然,将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情报、受专利法保护的档案与一般的图书资料实行“一体化”管理会带来利用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混乱。

3.结语

对一体化管理的否定性看法并不是对一体化构想的全面否定。无论如何,一体化构想都是对图书、情报、档案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预测或探索,只不过这种预测需要有更为全面的眼光和更加科学的方法。正如一个项目的风险评估是可行性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否定性意见具有防止决策失误、减少风险、避免资源浪费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静等.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J].档案天地,2003,(3)

2李卫华.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实行一体化管理初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刘玲仙.信息社会图书情报档案融合趋势[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4陈祖芬.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系统建设问题的探讨[J].档案时空,2003,(2)

5锅艳玲等.基于网络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06,(3)

6张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风险与成本初探[J].情报杂志,2004,(8)

7葛翠玲.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构想的否定性检验[J].图书馆杂志,2007,(7)

8舒任颖等.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J].情报资料工作,2006,(4)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情报学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机构;课程设置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都曾有过辉煌,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环境,人才需求变化,均出现过“危机”的局面。穷则思变,中英国专家均认识到要适应社会,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本文分别对中英图书情报教育的社会环境、培养目标、机构设置、课程体系等教育改革状况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完善中国情报学教育的启迪。

一、英国的图书情报教育

(一)概况

英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教育发端于1885年,是由英国图书馆协会(LibraryAssocja-tion,以下简称LA)所组织的一次考试引发。当时,根据LA的要求,所有的图书馆员都先以函授的方式学习有关课程,然后参加LA组织的统一考试,这一活动促成了英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最初形式,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在此期间伦敦大学(UCL)于1919年建立了英国的第一所图书馆学院,并为学生提供了全日制的图书馆学课程。二次大战以后,新的全日制教育的图书馆学院(系)相继建立。

六十年代,是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大学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其进展主要表现在:(1)情报学的课程被正式确立,许多院校的名称中也加进了“情报”的字样;(2)全日制教育得到了普遍确立;(3)完善了教育结构。在LA的帮助下,英国所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都达到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一些还达到了博士生的教育水平。

七十年代,是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巩固和完善时期。LA协助各院系全面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各院系相继完成了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及设备的配置,特别是计算机几乎进入到每一课堂。伴随教师队伍的不断成熟,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八十年代以后,强调与社会,尤其是与经济联系是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特点。英国政府1987年4月发表的《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更有效地为经济服务,同工商界建立密切的联系,以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的目标。根据这一新的要求,英国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一方面着手改造传统课程,使其更能适应于社会;另一方面教师们的研究由纯理论转向了应用,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二)培养目标

英国政府、高等教育部门十分重视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注重向工商企业倾斜,培养目标从过去的单一目标(图书馆员、情报人员)向多目标、多层次过渡,使被培养人员渗透至工商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专家系统等诸多领域。要求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掌握新知识的快速性,以适应社会需求。

(三)机构改革

伴随培养目标的调整,图书情报教育部门也在机构上做了相应变革。英国大致分为两种情况:(1)为了弥补专业指示的欠缺,与其他院系合并,这里面也有一个磨合问题,磨合不好易留后遗症;(2)为了向信息产业靠拢和发展,“情报”一词代替“图书馆”进入教育机构的名字当中。

(四)课程体系改革

图书情报教育改革中最实质性最核心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它可以彻底改变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是根据总的培养目标、社会需要及各种学位等级的要求而展开的。1985~1986年间,英国大学奖学金委员会(UGC)和国家顾问理事会(NAB)联合举办的“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需求”的调查指出:“在大学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以满足社会的一般性需求,这是UGC、NAB和WAB的责任范围。其推荐课程的工作无疑要考虑未来的情况,即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能适应图书馆与情报工作的本质性变化”,“具备全面的情报源和情报服务知识,且具有熟练的情报组织、情报检索以及情报交流的技能”。还要求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掌握新知识的快速性。

根据上述要求,目前施行的课程内容大致如下:(1)基础知识部分。图书馆管理知识;情报传播技术;情报检索技术;情报源与情报服务知识;图书馆员必备的计算机知识。(2)专门研究课题。学校一般还要求BA学生在最后一年中完成1~2个专门研究课题,如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研究;图书馆科技文献服务研究;青年人的图书情报需求研究;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化研究;复制技术研究;社团图书馆事业研究等。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分别讨论、实地参观、教学实习和考试等环节。其中,课堂讨论(Seminars)尤有特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分成若一干小组,针对某一问题由1~2名学生作中心发言,然后大家讨论。由于各校的办学特点及教师状况不尽相同,各校的硕士课程设置也并不完全一致。总的说来,硕士课程都体现出对本科课程的深化。硕士课程的考试一般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完成课程作业,按导师认可的题目完成3篇论文;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要求15,000~20,000字;提供研究准备说明,包括个人基础经验,对所研究课题的客观观察,撰写相关文献综述,提供参考书目。

二、中国的图书信息教育

(一)概况

中国图书信息学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0至1976年)是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1920年诞生了中国第1所图书馆学校―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前身),这一阶段只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长年开设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教育,图书馆学教育多以图书馆工作程序为对象,内容则以经验描述为主体,图书馆学教育基本上是内向型的封闭体系。

第二阶段(1976至1986年)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一体化教育阶段。由于科技情报事业的兴起,情报学脱颖而出,武汉大学于1978年率先创办科技情报专业,1984年成立我国第一所图书情报学院。之后一批院校纷纷开办情报学专业或者将系名改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系(或图书情报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突破了图书馆学的传统范畴,呈现明显的情报化倾向,计算机应用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向。

第三阶段(1986至1998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进入了学科化、技术化、专业化教育时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成为图书情报教育的主干课程,标志着图书情报教育与其他学科专业相结合的时代,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医学图书情报、农业图书情报等专业化教育应运而生。据统计,到1998年全国共有图书信息系55个,估计在校学生达10000人,每年毕业生达2000人左右。

第四阶段(1998至今)是图书信息教育重组阶段。情报逐渐被“信息”所代替,1992年9月全国科技信息工作会议决定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由于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图书情报人才就业市场受到强烈冲击。为了顺应信息人才市场的需要,1992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率先改名为信息管理系。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颁发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将“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改为一级学科,下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个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则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之下分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图书馆学”、“档案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

专业重组意味着传统的图书情报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政府管理部门、经济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主要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5)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6)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2.图书馆学专业。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应具备以下知识:(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文化、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2)熟悉中国关于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和图书馆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4)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5)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文献信息的搜集、处理、研究、开发与传递的实际能力;(6)具有较强的中外文检索、阅读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

(三)课程改革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1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研讨会”就核心课程达成了共识,这8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核心课程的确定既奠定了共同的基础,又为原有的各专业拓宽了发展空间。原有专业可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背景基础课、通识课,以适应培养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要。

2.图书馆学专业。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既继承了传统的精华,又吸收了信息管理、信息技术方面的新内容,它的主干课程是: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主题法、文献编目、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咨询与决策、信息市场学、文献计量学、信息经济学、计算机运用、系统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文献学概论、目录学概论等。

(四)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中国图书信息教育自1949年10月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特点如:(1)“信息世界”促进了中国图书信息教育(包括专业设置与课程计划)创新体系的发生与发展。(2)随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体制的根本转换以及信息产业的崛起,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带头学科和主干课程,为各信息行业准备必要的人才成为中国图书信息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受经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但各教学单位都在逐步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4)施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坚持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学有专长的综合型人才和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方针,注重人才的合理分流。

三、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图书信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适应迅速崛起的信息产业的人才需要方面,甚至比英国图书信息界反应更为迅速,转轨更为及时。不容置疑,中国的图书信息教育正面临信息与知识时代新的挑战:(1)专业重组导致学科群建设的模糊。将图书信息教育置于管理学科门类之下,同时将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等各个专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专业,拓宽了专业的发展道路;另一主面却忽视了信息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文献学等学科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学科群建设问题,如情报学是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确认的学科,而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却没有情报学这一学科学业,如何看待信息管理与情报学的关系? (2)情报学来自人力市场的挑战。随着情报学教育体制及重心的不断调整,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择业面较以往更为宽泛,同时来自其它专业领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等等都对情报学的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过以上对于中英图书信息教育的比较,我们确实应该对比发达国家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明确中国情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探索改革和发展的路子,真正使我国图书馆情报学教育拥有自己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刘迅.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状况考察[J]

[2]王龙.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新进展.当代图书馆[J].1994(1)

[3]王知津,孙立立.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走势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J].2005(5):449~455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图书馆学 情报学 图书情报工作 发展趋势

[分类号]G250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在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同样,科学的发展不仅受学科内部一些因素(内因)的影响,而且无不受到环境(外因)的影响,外因通过内因对学科产生影响。当然,图书馆学情报学也不例外。

在网络时代,知识载体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受其影响,一方面,一直作为知识保存和传播中心的图书馆的核心地位开始遭到削弱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作为服务对象的广大读者越来越多地绕开图书馆,自行通过其他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各种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图书馆从业人员和其他文献信息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核心价值及其社会实现方式开始感到困惑,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和分析,从而给予事业和学科以正确的定位。

总之,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图书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么,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图书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何去何从?它不仅是图书情报学研究者特别重视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成为业内实际工作者特别关心的实践问题。

最近由黄长著等著的《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一书试图对上述问题寻找出答案。该书重点分析了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功能与结构变化、信息资源和知识消费行为的变化,以及网络时代图书情报学教育及学科研究的变革等几个重要的问题,同时,利用问卷调查了解了网络环境中我国图书馆和读者的变化。最后,总结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书末还有12个与本书内容有关的重要附录。

纵观该书,有如下特色: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挑战与机遇共存,变革与发展同在。在挑战中求生存,在变革中谋发展,是本书的基本思路。本书较深入地分析了网络环境的变化,探寻出变化的内在原因,并指出其对图书情报学发展的影响,剖析图书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学科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书有明确的目标,即将上述变化形势(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和我们所认识与感受到的学科发展趋势,提供给有关决策者、研究者和工作者,为图书情报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学者提供未来工作及研究的思路,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和管理参考。

・观点新颖,研究方法科学。本书提出的许多观点,是首次在我国出现。如“未来的图书就是知识”;“未来的图书馆将选择‘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为社会履行知识管理职能,为大众提供知识导航服务”;“图书馆学的本质就是探讨知识体系建设、持续发展和开发利用问题,这就是图书馆学的真谛”;“未来的图书馆学将融入知识管理”;应“使图书馆学正名为知识管理”;等等。本书是我国至今首部全面论述网络时代图书情报学发展趋势的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这些都说明了这部著作选题及内容的新颖性。本书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数据调研,获得了有用的、可靠的资料。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把中外文献调研放在重要位置,在图书馆和读者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国内外图书情报学教育进行了数据搜集和分析。本书有关“附录”就是调研结果,它为本书所做的结论提供了可靠证据。这是本书为避免空谈而采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可靠性、科学性。

・体系完整,逻辑性强。本书在对国内外图书情报实践及图书情报学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文献信息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任务和解决思路、目标和实现路径,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了作者的看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期引起业内同行专家们的进一步讨论,也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参考。本书通过大量调研,从“环境变化”情况找出存在问题,探寻“发展趋势”,提出结论和建议。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前因后果,分析全面,体系完整,逻辑性强。

・集体攻关,起点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黄长著研究员带领6名专家学者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立项的重点项目“文献信息服务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项目批准号:05ATQ003)。课题组历时3年多完成。该书是该项目的结晶,是他们集体努力的重要成果。这一特点无疑是该书内容能够达到高水平和目前最具前沿性、先进性的基本保证。

本书作者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成果,这在同类著作中较为少见。本书指出,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本课题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包括:①本课题研究重点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实践及学科建设方面。②调查问卷样本较少。③本课题最终成果的名称(“文献信息服务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够准确反映研究内容,所以,成果出版时根据研究内容调整了研究成果的名称。

读罢本书,笔者觉得有个问题值得商榷。本书指出,“未来的图书馆将选择‘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为社会履行知识管理职能”,还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学将融入知识管理”,“使图书馆学正名为知识管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学科的命名,不仅应反映所研究对象,而且应遵守约定俗成的法则。就“图书馆学”而言,施莱廷格首次提出“图书馆学”至今已有200多年,无论国内外都仍称“图书馆学”,而并非称“知识管理”。因此,“图书馆学”这一名称将来仍应沿用。

・如果因图书馆具有“知识管理”职能,就将其“正名为知识管理”,那么,其他许多研究具有知识管理职能的机构(或事物)的学问都应称作“知识管理”了。如情报机构以及为本书所称作“图书馆的替代品”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专业网站等,他们都在进行知识管理。按作者的说法,研究他们的学问都应称“知识管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若如此,那还与“图书馆学”正名后的“知识管理”有何区别呢?

・关于以“图书馆”这种以机构命名的“图书馆学”,本书认为具有“局限性”。那么,是否具有“局限性”?请看刘国钧先生的回答。他说:“要知道,宇宙问一切客观存在的现实,一切对人们生活有影响的客观实在,哪怕是最轻微的影响,最微细的现象,都可以而且也应该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科学研究的对象。何况客观存在上千年的图书馆“是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有深刻影响的文化教育事业呢”?其实,以机构或事物命名的学科不只图书馆学,如以“博物馆”命

名的“博物馆学”,以“昆虫”命名的“昆虫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本书运用推理方式说明图书馆学就是“知识管理”。作者说,因为“未来的图书就是知识”,而图书馆是管理知识(图书)的,所以研究“图书馆”的学问:图书馆学,就是“知识管理”。但我们认为,图书馆“管理知识”与“知识管理”(不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不能等同的,前者范畴小,后者则宽泛。所以,该推理是不科学的。

・我们还可以用本书中充足的证据来上述结论:①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中:将“知识管理”归人情报学,作为情报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②我国与国外相同:即都将“知识管理”作为情报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③国内外图情专业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分别列出。④国内外图情专业研究生课程也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分别列出。

・《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09)》在“分报告七:图书馆学研究”中,吴慰慈、黄宗忠和范并思在论述“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构建”时,都只字未提“知识管理”或“信息管理”。报告中范并思认为,从1999年起,我国图书馆学“逐步深入到现代图书馆学理念与图书馆职业层面”。他预言,“到那时,我国图书馆学将真正成为现代的与国际接轨的图书馆学”。

・吴慰慈等在分析信息环境变化对图书情报学的影响时曾强调,“我们认为无论社会信息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图书情报机构的基本功能是不会被替代的”,“信息技术发达的信息社会一定会更加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并明确指出,“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体系”不能“把原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否定掉或设法把它消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