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都具有专深的理论和卓越的见解,具有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等特点,其发表状况被认为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和科技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应用共词聚类的方法,对近几年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热点,并进行比较分析。

1.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1.1数据来源

《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99年至今全国652家硕士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选择中国知网的《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免费题录数据库于2007年6月8日以“学科专业名称”作为检索途径,输入“图书馆学”作为检索词,时间选择2002年到2006年共检索到316篇学位论文。对检索结果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得到934个关键词。选择词频数不小于7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同时去除对反映主题意义不大的“比较研究”(词频为7)得到15个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

1.2数据分析

1.2 1构造共词矩阵

对表1中的高频关键词两两配对,统计它们在316篇文献题名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形成15X15的矩阵,如表2所示,对角线上的数字即为各高频关键词的词频。

1.2.2构造相异矩阵

为了消除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关矩阵,即将共词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相关的两个词总频次开方的乘积,其计算公式是:

对角线上的数据表示某词自身的相关程度,经上式计算均为1。为方便进一步处理,用“1”与全部矩阵相减,得到表示两词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列举部分相异矩阵如表3所示。

1.2.3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将表3所示相异矩阵导入SPSS进行层次聚类分析,选择“组间平均链锁(Between—grouplink-age)距离”,即个体与小类中每个个体距离的平均值。此种方法利用了个体与小类的所有距离的信息,克服了极端值造成的影响得到的凝聚状态表如表4所示。

凝聚状态表中,第一列表示聚类分析的第几步;第二、三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哪两个样本或小类聚成一类;第四列是个体距离或小类距离;第五、六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参与聚类的是个体还是小类,0表示样本非0表示由第几步聚类生成的小类参与本步聚类;第七列表示本步聚类的结果将在以下第几步中用到。例如,第一步中,1号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与9号关键词(元数据)聚成一类,它们的个体距离是0.985,这个小类将在第10步中用到。同理可得其它聚类。这个聚类过程可以从图1所示聚类树状图中直观地展现出来。树状图以躺倒树的形式展现了聚类分析中的每一次类合并的情况。SPSS自动将各类间的距离映射到0—25之间,并将凝聚过程近似地表现在图上。例如,1号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与9号关键词(元数据)距离最近,首先合并成一类,其次是2号关键词(图书馆)和5号关键词(网络环境),以此类推。可见,该聚类过程与表4所示的凝聚状态表是一致的。

    1.3 聚类结果分析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上述聚类过程,可以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包括关键词1(数字图书馆)、9(元数据)。全球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证明:元数据在各类数字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取和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元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尽快研究、开发出专门针对中文数字文献和网络信息兼容的元数据。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图书馆信息服务、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等问题,包括关键词2(图书馆)、5(网络环境)、4(信息资源)、3(信息服务)、8(知识管理)。网络环境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图书馆的信息交流突破时空障碍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图书馆界长期以来追求的资源共享目标在很大的范围内得以实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渗透于图书馆的各个微观和宏观工作中,使图书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把握网络环境所提供机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迎接挑战,及时发现和解决由此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3)本体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包括关键词7(知识组织)、14(本体)本体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知识组织工具,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信息资源的特殊性为知识组织增加了难度,需要不断创新知识组织工具,提高获取知识的效能。本体的应用研究必然改善这一特定领域的知识组织水平。

(4)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包括关键词6(高校图书馆)、15(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而探索和进行着用户服务工作的实践。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信息服細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知识需求,因此,最能与用户知识需求相匹配的知识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

(5)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关键词10(网络信息资源)、11(知识产权)在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既要保护好权利人的合法权力又要兼顾社会公众利益,仅以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建立和健全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增强网络的可信赖度,在信息所有者和使用者以及传播者之间形成一个真正公平、公开、安全、友好、互动与互信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6)信息组织理论下的搜索引擎技术,包括关键词12(信息组织)、13(搜索引擎)Internet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在信息组织理论的基础上网络信息组织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其中搜索引擎就是对网络资源管理和检索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而且网络信息搜索引擎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且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2.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过程与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过程相同。笔者曾于2007年4月9日用相同的检索方式,检索到624篇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选取2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高频关键词如表5所示。

相应的共词矩阵、相异矩阵和凝聚状态表,可参见“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一文,此处只引用了最终的树状图及相关结论。层次聚类分析的树状图如图2所示。

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1)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包括关键词(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网络环境下图磁究生的关注。

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体现出其个性化特点。主要围绕信息服务实现的技术、系统、对策及信息服务能力的评价展开。同时也有涉及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研究,像医学图书馆和军事图书馆等。

(2)企业竞争情报和企业信息化,包括关键词(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化)关于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及应用、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分析、人才培养及反竞争情报等方面。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评价、项目风险评估和控制、信息化对策等的研究。

(3)网络信息的组织和检索,包括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以信息构建、Web、本体、XML、统计语言学模型等各种理论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和检索是研究的热点。还涉及一些企业、医学等专业方面的信息组织和检索,以及检索系统的设计。

(4)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及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包括关键词5(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电子政务)数据挖掘技术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企业在收集大量的客户基本资料和详细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发现客户特征、购买模式等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有效指导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电子政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5) 人力资源与信息系统,包括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企业、高校、银行等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施是其研究重点。

(6) 本体与数字图书馆,包括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本体)。本体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用于知识检索、信息系统建模、领域本体建模和信息服务系统等方面。而这些问题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作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

(7) 电子商务、知识管理及信息技术的关系,包括关键词1(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是出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它们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和图书馆,大多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子商务的模式选择、税收问题、消费者信任度以及信息流、信息安全等问题是研究热点。当今网络环境下,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实现都与信息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的比较分析

从层次聚类分析的树状图中可以看出,情报学高频关键词类间距离较小,聚类过程相对集中,在距离0—10以内,就完成了绝大多数的聚类。而图书馆学高频关键词的类间距离大多相距较远,聚类过程比较分散,一直到接近20的地方才完成聚类。因此,情报学高频关键词的共词聚类效果比图书馆学高频关键词的共词聚类效果要好,这说明情报学高频关键词形成的研究热点的类间关系更为密切。比较两个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图书馆仍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对数字图书馆,以及建设数字图书馆所需技术一本体、元数据等的研究。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信息组织,以及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知识管理等关键词,也频繁地出现在近几年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但是图书馆学的知识管理大多只是针对图书馆进行研究,而情报学研究的知识管理除面向图书馆外,还有对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两者都较为关注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检索、利用等方面的发展,

(1) 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大多还是限制在跟图书馆有关的领域。只是跟原来相比,更多地带有了信息和网络的色彩。但是,对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则是图书馆学独特的研究热点。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2010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新增35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包括图书情报学科。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到既有从事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又有面向职业需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1.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概述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是为满足图书情报事业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需求,以情报学、图书馆学等专业为依托,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术修养和实践能力。

1.1设立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必要性。随着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高技术经济、知识经济迅速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出信息用户社会化、信息需求多元化、需求质量不断提高的特点,这种变化给图书情报事业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在这种新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1.2国外图书情报专业的发展现状。很多发达国家培养的学生既拥有一定的理论修养水平,又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美国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培养宗旨是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适应图书情报领域的工作。在制定教学方案时,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信息服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管理素质。我国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不能适应图书情报领域应用型、知识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开设 专业学位教育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共识。

2.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关注的焦点

图书情报研究生关注的焦点是所有相关教育机构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笔者总结出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最关注的问题:

2.1就业需求。据调查表明,图书馆学硕士毕业生选择图书馆工作的比例多年来保持在40%左右,图书情报领域人才严重流失。究其原因,首先是近些年来多媒体技术、因特网的发展、“图书馆消亡论”的提出一度引起图书馆专业学生的恐慌,各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型,更倾向于录用计算机专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导致本专业学生认为图书情报学科的前景不好,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造成专业人才流失;其次,大多数高校对图书情报专业重视程度不够,图书情报专业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准确的学科定位,这影响到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另外,培养优秀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但是很多培养点的办学条件尚未达标,培养的研究生能力有限。因此,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是解决的问题的关键。

2.2自我增值需求。信息科技的发展、全球性的学术热点渗透进图书情报学科教育中,产生了很多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研究生们应该不断实现自我增值,包括“双学位”的学习和毕业之后继续深造。文献检索能力和高信息敏感度是其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另外,无论从职业需要还是从学术研究上都有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必要。

3. 基于研究生需求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中,应该着重培养专业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重视图书情报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面向图书情报职业需求。

3.1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多元主体培养模式。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至少应该有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个以上多元主体,图书情报机构作为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将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的实习平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的欠缺,通过“理论——实践——应用”的反复循环,重视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团队式导师培养制度。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为单一导师制或少数的双导师制,作为一个处在边缘化的学科,图书情报学的学科交叉趋势逐渐明显,但研究生培养的单导师制或者双导师制,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组建导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平台,发挥导师各自的优势和拥有的资源。

3.3注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来说,所要求具有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图书情报学来源于实践,最终一定服务于实践。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更多地体现较高的职业素质,对于专业学位硕士重点突出较高的职业竞争力,广泛地参与工作实践。

4.基于研究生需求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课程设置

我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应遵循“职业导向性和学术性高度统一”和“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这两大路线设计课程。

4.1突出课程设置的动态性和个性化。课程设置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方向性,综合院校自身条件,如地域、学科优势等来制定课程方案。其次,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应关注国内外学术热点及发展趋势。各培养单位应通过组织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为学生搭建接触新鲜资讯的交流平台。

4.2强化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很多课程的实践性都很强,学生从实习实践中所受到的锻炼是学校学习无法实现的。因此,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应把实习纳入考核机制,鼓励学生进入图书情报单位实习训练。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课程设计应注重学生“实践性和职业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信息技能和研究能力。

4.3 适当设置交叉学科课程。适当设置交叉学科课程,优化和深化研究生专业知识层次,使学生能够承担各领域“信息导航员”的工作,不但满足了研究生自我增值的愿望,也完善了知识结构。

5.结语

开展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必将成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优秀人才的新途径。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时代,专业学位教育更应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博瑶 秦长江.以研究生视域审视图书情报专业研究生教育[J].图书馆学研究,2013(1):17.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1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比较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比较,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方向和目标不同专业硕士是与学术型硕士相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所获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以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的〔2〕。学术性学位表示受教育的程度在某一学科领域已达到的学术水平,而专业学位指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具有从事某一专门职业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所获得的学位〔3〕。简言之,专业学位是应用型的,学术学位是科研型的。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来说,主要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则是侧重于学术理论研究,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

1.2入学难度不同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入学难度也有不同,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一般有联考和统考两次机会,学术硕士则需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不同,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联考的考试较统考要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职业阅历,一般要求报考者有一定的工作经历。

1.3社会认可度不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偏重学术型学位教育,专业型学位教育有所忽略,以往学术型学位教育是全日制教育,而专业型学位教育可以选择半脱产;学术型学位教育正常毕业学历证和学位证双证齐全,而专业型学位教育一般遵循统考生拿双证,联考生拿单证的规则,双证齐全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对两种学位的社会认可度有差异。全日制正规大学毕业的学术硕士社会认可度较高,专业硕士社会认可度较差。由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刚获批不久,首批专业硕士还未得到社会验证,但人们固有的社会习惯和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认可度。

1.4政策倾斜度不同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政策,计划往后几年继续减少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对研究生招生政策也做出一系列调整,例如允许达到国家标准分数线,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考生改读专业硕士学位。两类研究生在招生及调剂时按照“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标准。同时国家在确定今年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确定统一的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2012年考研政策出台,国家在继续扩大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同时,特别是对管理类六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旅游管理MTA、工程管理MEM、会计MPAcc、图书情报)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进行试点,只设外语和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初试不考政治。2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硕士学位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是划分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重要依据,但是硕士学位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的分野,不是要割裂两者的关系,而是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并起到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作用〔4〕。在欧美LIS学界,并不存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两种类型硕士学位的差别,没有所谓的专业性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分别〔5〕。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差异对各自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影响不同,我国现阶段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型硕士并存是转型时期的本土化特点。事实上,图书情报学本身是一个强调实践的学科,片面地强调学术型硕士的学术性是不可取的,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等同对待,划一培养也是片面的。两种学位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重合交叉的部分。应该在课程设置、学科体系等方面巩固图书情报学的实践内核,做到技术研究和人文研究并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并重。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都是有缺陷的,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中,应该侧重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保证学科视野的开放性,强调图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无论是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都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宽广的图书情报职业需求,同时,注意培养学术型硕士的教学研究技能,避免将学术型硕士浅层次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应该分类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等各方面区别对待,从而形成既相互区分,又交叉重合的培养模式。

2.1研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图书情报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学科,其来源于实践,最终须服务于实践。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必须区别于其它学科,找出自身的生长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这一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找出其良性发展的科学轨道。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一直受到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对研究生教育的分化发展,弱化了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征,导致其有着极强的替代和抑制作用〔6〕。在图书情报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人文精神日渐缺失,图书情报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图书馆与信息职业人才,职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科教育对于所处信息环境的准确把握〔7〕,研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离不开对泛在信息环境的考量和思辨,只有从图书情报教育的学科特征出发,才能找到最适合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2.2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多元主体培养模式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属于新生事物,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套用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或者趋向本科化教育,都过于简单而僵硬,有违我国设置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初衷。传统的职业教育所采用的“双元制”、“三明治”、“合作教育”和“订单式”等培养模式并不能持续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8〕。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培养至少应该有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个以上多元主体,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图书情报机构作为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习平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的不足,产生对知识的渴求,通过“理论———实践———应用”的循环反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教育要区别于科学学位教育,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到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质量及社会地位〔9〕。

2.3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团队式导师培养模式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教学和科研培养后续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称为培养“准博士”的专业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便显得尤其重要。以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多为单一导师制,有些较为先进的采用双导师制。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以传统的“学徒式”培养模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指导方式培养出来的人知识面和创新思维受到限制,缺乏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10〕,作为一个处在边缘化的学科,图书情报学的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明显,但研究生培养的单导师制或双导师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科交叉成为一种不可能。在研究生教育中,许多研究方向的设置有趋同化特征〔11〕,这与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是分不开的。在国外一流大学,选择学科交叉领域做课题研究,成为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拔尖人才的重要渠道。研究生培养应建立导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平台,组成联合导师组,可以发挥导师各自的优势和拥有的资源,带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4分层定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核心能力模式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来说,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综合强化体现,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模式更多地具有实践特点,要求较强的职业素养。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核心能力则更多地具有学术特点,要求较强的科研能力。虽然二者的核心能力要求在很多方面是一致和重合的。这就要求对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进行分层定位,打破传统壁垒和世俗观念,增强社会认可度。多纬度、多视野、分层次地开设核心课程。对于专业硕士重点以提高职业竞争力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广泛地参与实践等等。对于学术硕士则重点面向学术,弹性动态地设置核心课程,经常评价、分析、修改和更新课程〔12〕,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与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界的联合、合作与交流,培养全能的图书情报学术型人才。

3问题和对策

3.1缺乏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是制约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图书情报界,既无行业准入制度,又无行业资格考试制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始终只能游离在行业发展之外,自生自灭。同时,现在的图书情报职务晋升制度也与图书情报教育制度相悖。现有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乱象丛生,缺乏强有力的社会需求原动力〔13〕。学历学位不被重视,知识和技能受到打压,导致学科边缘化和去中心化越来越严重,职业自逐步削弱,专业生涯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来自职业内部的自我歧视和专业教育的边缘化,使得图书情报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导致专业人才不断流失,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危机日益严重〔14〕。

3.2专业定位和学科归属不明确,存在严重混乱现象,削弱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内趋力和职业自豪感从图书馆学到图书情报学,再到情报学,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不断更换学科、院系名称,似乎在院系名称中去“图书馆”三个字就可以彰显学科价值。对图书馆学而言,图书馆专业在信息科技时代寻求关联性的努力实际上是在销蚀自身固有的相关性,对去技能或者去专业化问题的关注是当前潜在的、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最大威胁〔15〕。情报学定位也模糊性严重,经常转换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追求缺乏坚实的核心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导致整个学科的发展显得浮躁,缺乏一个充实的“理论内核”〔16〕。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内趋力不足,缺乏职业自豪感,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学科日益边缘化,社会认可度较差。图书情报界人士热衷于对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甚至上位学科的研究,似乎将其它学科与本学科进行嫁接是优化学科的最佳途径。

3.3创新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规范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过程,是提高图书情报学核心价值和增强职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任何一种培养模式都不是单一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也没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刻意的区分只会抹煞教育的根本宗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设置是学科教育面临大的契机,转型发展,科学规划,在学术的基础上传播图书情报学的职业精神和核心理念,是从业者需要恪守的宗旨和原则。遵从学科地位、学科性质、学科使命、研究生使命和社会需求五个导向〔17〕,构建多元培养平面,是培养宽口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和学术人才的根本所在,也是提高图书情报学核心价值和增强职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图书馆事业的一项创新,不仅开辟了图书情报专业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渠道,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图书馆的教学和科研职能,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当前,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势头良好,展现出了新生代的活力和特点。困扰图书馆硕士点发展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在非教学部门设立教学机构,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各高校通行的维持措施是图书馆硕士,最“虚拟化”,认为这种“临时行为”不利于硕士点的长远发展。

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说过:“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只有成为教育强国,才能实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和业务水平,进而转变着其他单位和部门对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硕士点也在不断刷新着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数据。

1图书馆硕士点的几个典型特点

1.1国外没有发现图书馆设立硕士点

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有关网站进行查询,没有发现国外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和培养研究生的信息。

1.2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与教学院系联合

由于高校教学院系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图书馆硕士点进行传帮带,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

1.3图书馆硕士点的申报基础大都是文献检索教研室

图书馆硕士点的导师大都是承担文献检索课多年的教师,申报硕士点的条件正是他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1.4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学科,其中情报学硕士点数量约是图书馆学硕士点的2倍。

2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种共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共有22个,大部分是与教学院系合办的,少数是图书馆独立办学。对于与院系合办的图书馆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在院系上课,二年级开题以后跟图书馆导师做研究;对于图书馆单独承办的硕士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图书馆管理,除了公共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之外,一切培养程序都在图书馆内进行。

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可喜可贺。

2.1硕士点为图书馆安装了“学术引擎”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资源等硬件增长速度很快,已不亚于美国。从这方面来看,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不能说不重视。然而,图书馆硬件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图书馆地位提高多少,图书馆员的待遇依旧偏低,高学历人才依旧不愿到图书馆工作。

显然,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才是提升图书馆人气值的关键。正如美国人所说: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调查表明:我国最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35%(现有158人,其士学历9人,硕士学历47人),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在10%以下(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平均为7.6%)。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不仅开辟了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渠道,而且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图书馆现代职能的开发,有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

2.2硕士点为图书馆搭建了人才平台

程焕文教授等曾对全国21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2002年的研究生去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硕士毕业生51人,就业于图书馆的仅为8人;博士毕业生8人,就业于图书馆的0人。

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不好,高学历人才开始流入图书馆,年轻硕士为大学生借书已不再是新闻。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早在1982年,教育部曾经号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并指定重点高校举办图情知识培训班。那时,的确有许多人响应号召豪情满怀的进入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与在院系当教师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反差。于是,大多数人因不甘心借借还还、开开关关,陆续离开了图书馆,只有少数人留在文献检索教研室,也有少数人以后成为图书馆领导。由于图书馆缺乏高学历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20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工作。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设立,为图书馆种植了一棵“梧桐树”,会吸引许多“凤凰”的目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馆硕士点不仅会集中一批高学历人才,而且会为图书馆探索和搭建其他人才平台、开拓多种现代服务提供了创新团队。

图书馆硕士点还具有潜在的辐射效应。目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校内领先,如果硕士点积极开发图书馆的人才“软件”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点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2.3硕士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研究空间

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那么,对我国原有的教学院系硕士点和科研单位硕士点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图情学科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美国为什么图书馆没有硕士点?这些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图情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现有56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2003年注册在校生约1.8万名,2002-2003学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约6000名,其中5175人通过ALA认证。美国图书馆不存在高级人才贫乏的问题,美国高校图书馆也没有必要成立硕士点培养研究生。

我国从1981年开始培养图情研究生,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个硕士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已有112个图情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超出美国1倍,但招收研究生总数不足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多一条研究生培养渠道,无疑有利于加速我国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

从图情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来看,我国高校教学院系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的研究生并不熟悉图书馆业务,一般也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我国科研单位培养的研究生更重视科技文献研究,适合在科研单位文献部门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则更重视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联系和研究,也更适合在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三种渠道培养的图情研究生各有特点,应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对于整个图情学科的发展是有利的。

2.4硕士点为学校建设增加了学术机构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诞生在普通高校,基本不属于综合性大学,甚至也不属于著名大学,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既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又开辟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学科,高校领导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原来设有图情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意味着专业设置重复。对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著名高校而言,学科点已经非常丰富,学校领导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增加学科点的数量,对于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又是一个小学科,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如清华大学图书馆。

对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普通高校来说,增加硕士点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因此,无论是教学院系还是图书馆申报硕士点,无论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学校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我国现有22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硕士点外,其他大多数硕士点都是属于普通高校图书馆。

3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胆子也可以大一点。

3.1.1图书馆能否培养研究生?图书馆不属于教学部门,在缺乏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硕士点是有风险的。学校研究生处能通过吗?国务院学位办能批准吗?研究生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同教育体系、不同管理系统、不同地域、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学校职能部门也不应该对图书馆申报硕士点进行干预。

3.1.2图书馆办教育是否错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怎样才能与高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图书馆硕士点的成立同时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图书馆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错位”。

3.1.3图书馆办教育是否侵权?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规模都很小,2008年高校图书馆22个硕士点总共招收研究生不足100人。因此,图书馆硕士点只是为提高现代化服务职能而设,作为教学院系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的补充。不足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不能算是侵犯教学院系的“教学科研权”。

3.2需要冲破人事制度设置的桎梏

3.2.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制建设培养研究生是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扩展,硕士点必须名正言顺。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关系,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校长分管,图书馆人员在职称上又与教师分属不同系列,因此在图书馆设立教学部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

虚拟部门培养研究生绝非长久之计,图书馆硕士点需要及早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只有具备了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序,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提高。

图书馆硕士点不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而且应赋予合适的级别。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性,图书馆硕士点在级别上应与图书馆等同,或相差半级,与教学院系的研究所相对应,这样有利于硕士点接受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一定要防止把硕士点放在一个馆机构(如:信息部、技术部等)内部,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图书馆部门工作一部分的情况。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习惯了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对硕士点投入过多,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所以其日常工作由馆内某业务机构。可以想象这种在行政和业务上都理不顺的硕士点,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维持和应付,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3.2.2图书馆硕士点的师资待遇图书馆人员一直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系列在待遇上有着一定差距。成立硕士点后,导师们的工作重点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主,在职称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保证在待遇上与教师一致。如果图书馆的导师与教学院系的导师在待遇上长期存在差别,肯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4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

4.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构设置

图书馆硕士点在业务上与图书馆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机构,所以非常难以定位,理论上可能需要校领导协调人事处、组织部和图书馆共同解决,实践中图书馆硕士点多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混同在一起。图书馆硕士点日常工作有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有的设置硕士点秘书(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的由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负责(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显然,上述硕士点管理模式都是临时性的,常常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尴尬和漏洞。如: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召开有关会议要求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领导参加,图书馆领导时常缺席,容易导致图书馆硕士点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4.2图书馆硕士点导师的待遇问题

提高图书馆硕士点导师待遇的关键是解决职称转变问题,如何把图书情报系列转变成教师系列,需要人事处统筹解决。山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图书馆根据硕士点的工作需要提出要求,人事处发放征求意见表,愿意由图书情报系列改教师系列的导师可更改职称系列,但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待遇和教师一致;保持图书馆系列的导师待遇上保持不变。

对于图书馆硕士点新引进的研究生,人事处统一按照教学系列安排,这就基本解决了图书馆高学历人才的待遇问题,也解决了研究生不适合图书馆工作也可调整到教学院系的后顾之忧。

4.3硕士点对图书馆教学职能的促进

图书馆硕士点对图书馆的师资、教学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大大促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教学能力。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硕士点担任的文献检索课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是图书馆教学科研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研究生不仅在课程的网站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且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和图书馆馆藏利用方面开设了大量讲座,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

4.4硕士点对图书馆科研职能的开拓

随着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图书馆的学术队伍逐步加强,科研竞争力也在增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山东理工大学2003年上情报学硕士点以来,已先后申报成功部级和省级课题10余项。

4.5硕士点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气氛

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会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全面提高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实现图书馆教育和事业互促共进的双赢。

5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趋势

5.1长期在图书馆独立发展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发展正常,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如:南航图书馆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福州大学图书馆积极对社会培养图情高级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招生和分配无忧;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届研究生毕业指标位于学校各硕士点前列,有两人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要保证图书馆硕士点的健康发展,必须成立专职教学机构,理顺研究生培养程序,使图书馆教学科研工作正规化,让更多的教师和导师把研究生培养当成本职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5.2逐步并入教学院系

因缺乏办学经验,有些图书馆硕士点开始阶段性地与教学院系挂钩,利用教学院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规章制度,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院系承担了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对图书馆硕士点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重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于现阶段独立办学的图书馆硕士点来说,如果长期不能设立正规的教学部门,将教学院系的研究生培养程序移植到图书馆,就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图书馆硕士点就很可能被逐步并入教学院系。2008年,已经有个别图书馆硕士点因招生困难而由独立招生改为由教学院系代招,这就是一个向教学院系转移的信号。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 硕士研究生 个性化教育 网络信息教育系统(WISE)

[分类号] G250

在当今日益彰显个性的社会,个性化已成为教育的新命题,图书情报学教育也不例外。有关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研究已非常成熟,但有关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洼化教育的文章并不多见。为此,本文拟介绍美国在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方面的经验,以利于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1、个性化教育概述

个性化教育是针对“教学内容一致,培养能力一致”的共性教育或划一性教育而言。它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让学生在各自最佳的发展点上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以利于各种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

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是:①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包括尊重个体的个性和尊重个体的需要;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个性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③创设展示生命潜能的条件,使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个性化教育的实现,第一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包括不同的学科内容,而且还包括对未来职位的设想;第二要求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点是整合师资,形成教育团队来完成个性化教育。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其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是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其中不仅包括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还包括教师协作方式的转换。

总之,个性化教育思想是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充分开发个性化思维模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随着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个性化教育也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在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还应用不多。笔者通过对美国排列居前9位的图书情报院校网站进行访问,发现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土研究生教育已经采纳了个性化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以下就从硕士学位设置、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4个方面来做一介绍,以供参考。

2、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

2.1 硕士学位设置多样

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院校较多,其中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院校就有56个。笔者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出版公司(U.S.News and Wodd Repoa)2006年公布的美国图书情报学院排名,选取了前9名院校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根据对这9所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统计,其硕士学位的类型既包括正规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20多个,又有专业硕士学位和各种认证教育培训等资格培训。正规的图书情报学硕上学位可分为传统意义上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和跨学科的专门领域的硕士学位两类:传统意义上的硕士学位有图书情报学理学硕士、信息管理学理学硕士、信息学理学硕士;跨学科的专门领域的硕士学位有生物信息学理学硕士、交流与信息研究理学硕士、电子通讯与网络管理理学硕士、软件工程理学硕士等硕士学位。除正规的硕士学位以外,锡拉丘兹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等还为学生提供学校媒体专业(school mesa specialization)、数字图书馆、档案与文件管理等专业硕士学位。部分院校还提供种类繁多的各种认证教育(学习结束颁发证书,而非学位证),如:面向致力于数字信息收集与组织管理的人员提供的“数字图书馆高级研究资格认证”;致力于培养图书馆信息学专业研究生,以教育和指导中小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的“学校媒体专业的高级课程认证培训”,等等。

可见,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设置类型多样,从一般到特殊专业领域的硕士学位均有所涉及,并且提供各种资格认证培训,覆盖面较广,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个性化的自由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硕士学位进行攻读。

2.2 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9所大学的硕士学位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在校生、在职生、远程教育生三种,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的培养年限为1-2年,在职或远程教育的学生为2-6年(大多数为3-4年)。例如,匹兹堡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1-4年。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的远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为6年,尽管学生可以在第2-3年完成学位课程,但学生要获得硕士学位必须到相应的图书馆、信息机构进行工作与实践,在得到实践部门的指导老师首肯之后才能拿到学位。由此可见,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比较灵活,学生有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工作安排选择适当的培养模式,突出展现了美国图书情报学院“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2.3 职业目标明确

从访问的情况来看,9所大学所设立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对培养目标或职业都有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概括起来是要求培养能在图书馆、信息部门等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具备较强信息交流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职业定位方面,以密歇根大学最具有代表性。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根据历届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单位及职位情况,为学生定制了共计24种职业目标。按照工作单位性质的不同,其就业单位可分为非营利性/文化/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三种类型,针对各个类型分别提供了10―17个职位供学生选择。如果学生对于列举的职位不感兴趣,还可以与老师沟通,由老师为学生专门定制职业目标及相应的培养方案。现将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提供的职位列举如下:

非营利性/文化/教育机构的职位。包括:学校图书馆员、大学档案管理员、数据库/系统分析师、数字化主管(digi curator)、数字图书馆员、经济发展咨询师、企业家/创业者、医学图书馆员、信息与文件管理员、信息建筑师、信息专家、知识管理专家、政策分析师、学校媒体专家(school mediaspecialist)、检索/语言工程师、用户界面设计师/网络开发人员、青少年图书馆员,共17个。

政府部门的职位。包括:数据库,系统分析师、数字化主管、经济发展咨询师、政府档案管理员(governmentarchivist)、医学图书馆员、信息与文件管理员、信息建筑师、信息专家、政府分析师、用户界面设计师/网络开发人员,共

10个。

企业的职位。包括:企业档案管理员、商业/IT分析师、数据库/系统分析师、数字化主管、企业家/创业者、人为因素分析师、信息与文件管理员、信息建筑师、信息专家、IT/管理咨询师、知识管理专家、产品策划/营销经理、检索/语言工程师、可用性专家/工程师、用户界面设计师,网络开发人员,共15个。

由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所提供的职位可见,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遵循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体现了尊重学生独特性与差异性的特点。一方面,它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社会需求的品种丰富多样的职位选择,避免了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的多样化与特色化,学生可根据学校提供的职位介绍,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明确了培养目标,使职业定位清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可以根据所选择的职位自主学习相关课程,锻炼并培养该职位所需的必备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模块。这种模块设置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修的核心课程一般由本院系开设,而选修课程多为跨院系或跨校选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梦想,由学生和导师联合商议,量身定制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是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特色。密歇根大学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该校为学生定制了24种职位,针对每种职位分别提供了个性化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并列出了可供开展的研究及服务方向、近年来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的单位,以供学生参考。

以数字图书馆员和信息建筑师两个职位为例:

数字图书馆员职位的课程配置为:综合网站设计、网络计算理解、数字化图书馆馆员、因特网的发展及其未来、数字图书馆、专业信息服务管理、信息资源与服务、信息构建等。可从外系选修的课程有:工程学院的数字通信理论和实时计算原理、企业研究学院的新风险增长点、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的GIS原理。可供开展的研究及服务方向有:社会文化遗产超常规服务、制度知识库、因特网公共图书馆、网络构架科学与工程改革。实习单位有:密歇根州大学制度知识库、乔治亚州数字图书馆、密歇根州数字化工程等单位。就业单位有:密歇根州大学图书馆和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图书馆等。

信息建筑师职位的课程配置为:信息查找行为、系统评价与服务、信息构建、自然语言处理、信息资源组织、组织机构信息、界面交互设计。可从外系选修的课程有:商学院的IT技术的人性化、工程学院的通讯网络、高级人工智能和适应系统导论。可供开展的研究及服务方向有:原始信息的获取及其可用性、专家网络扩大,因特网公共图书馆及网络模型。实习单位方面主要列出了Hewlett-Packard公司、纽约施乐复印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就业单位有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服务机构和Hewlett-packard公司等。

从以上两个职业定位的课程设置来看,既有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有外专业的相关课程及个人兴趣课程;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单位和就业单位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动力和导向,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两个职位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完全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量身定制课程培养方案,达到了个性化教育中差别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2.5 跨校选修课程

从访问情况来看,9所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中,超过一半的院系提供了远程跨校选修课程,即通过网络信息科学教育(Web-base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以下简称为WISE),系统选修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其他图书情报学硕士点院校所开设的网络课程。

WISE最初是由锡拉丘兹大学信息研究学院与伊利诺斯大学的图书馆与信息学研究生院于2005年联合发起的,由美国联邦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学会(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提供资金支持而创办。WISE联盟现有成员学校14所,目前只面向硕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在线教育,采用双方互动视频会议(two-way video conferencing)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同步发送与接收几个现场的信息,并以在线格式传递课程内容。每个WISE联盟的学校都要提供由本校教师授课的网络课程,以供本校和其他联盟学校的学生选修。例如,WISE2006年夏季提供的课程有:印第安纳大学的“儿童与未成年人电子资源”、马里兰大学的“学术信息事业管理”、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的“儿童信息书籍与资源”等;2007年提供的课程有:伊利诺斯大学的“法律政策”、维多利亚大学的“竞争情报”、锡拉丘兹大学的“数字图书馆”等。这些课程都是由WISE成员学校提供,并且在整个图书情报领域具权威性,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从WISE主持学校的课程管理系统中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不需要转学,只需随时关注WISE联盟学校的校历及课程的变动情况。

WISE突破了地理和校际限制,整合了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在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院校之间实现了师资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将学生的学习形式从教室学习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网络在线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为提高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全面充分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美国的跨校在线选修课程教育模式,整合了全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团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对世界其他国家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了重大冲击,并将促进整个图书情报学教育质的飞跃。

3、启 示

综上所述,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教育主要呈现出硕士学位设置多样、培养模式灵活、职位多样与职业目标明确、量身定制课程培养方案、跨校选修课程等特色。反观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硕士学位设置和培养模式方面,各高校均设置了正规的硕士学位及其他各种在职硕士学位,培养模式也有2―3年的全日制、在职、远程教育等多种。因此,值得我们借鉴的主要是其个性化教育理念及职位设想多样化、职业目标明确、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跨校选修课程等。

3.1 启示一

借鉴美国经验,明确培养目标,定制品种丰富的职位目标,量身定制课程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教育。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便提高自身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砝码。但大多数学生的目标仅仅是获取一纸文凭,缺乏明确的职业追求,造成了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不能满足需求的困境。因此,在探讨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建议由图书情报学教育委员会牵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适合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目标,定制品种多样的职位供学生选择。如目前较贴近社会需求的数据库/系统分析师、数字化主管、信息与文件管理员、信息建筑师、信息专家、用户界面设计师/网络开发人员等职位。各个院校可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情况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设置包括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目前研究动态及研究活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等内容的个性化培养套餐。至于具体的学生培养问题,可以由导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制定明确的、详细的、个性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个性化要求,凭借学生的优势发掘其潜能,实现人的充分个性化发展。这将改善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和专业声望,为社会培养大量所需人才。

3.2 启示二

整合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限制,实施跨校选修课程,形成强大的教育团队。就跨校选修课程而言,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处于领先地位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中,仅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大学开展了共同培养研究生项目,要实现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网络信息教育系统(WISE)的运行机制,规划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共享系统,整合我国图书情报学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可以预见,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将会取得质的飞跃。

随着当今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遭遇到各种专利侵权纠纷问题。企业实施产品生产制造环节中,依据我国《专利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生产、加工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他人专利方法的行为(直接侵权) ;或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专利产品的零部件,或专门用于实施专利产品的模具,或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机器、设备等行为(间接侵权)都将被视为侵犯专利权行为。为避免产品加工、生产与经营中的侵权纠纷,企业应主动采取规避侵权风险的措施,及时对其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专利信息进行全面检索,以知己知彼,防止侵权纠纷事务的发生,这种侵权检索较适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当企业被告知侵权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依照专利法规定,企业就对方诉告侵权的专利提出无效诉讼,更应进行专利信息检索,这种被动侵权检索目的是查找提出专利无效的依据,力争挽回侵权损失。这时较适用的检索报告为“被动侵权检索报告”。

5产品销售阶段

产品销售涉及出口销售和国内上市两种方式,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专利信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弄清在销售地区相关技术的专利保护情况,防止侵犯他人合法专利权。首先采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调查相关专利情况,如果该产品落入专利保护范围,判断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是否终止,专利权是否在有效的保护地域范围,可采用“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检索对方专利的法律状态,核实其是否在有效期内。再者,对于法律状态有效的专利,应当判断是否存在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理由。对于通过“专利检索报告”确认具有专利三性的技术发明,应当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保护。

5.1指定国(地区)出口

对产品出口地明确之情况,主要检索该产品是否落入他人在指定出口地有效专利的保护范围。若落入, 则在未得到专利权人许可情况下不宜直接出口,否则极易造成侵权纠纷 ;如不落入,则应考虑把相关技术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以求尽早得到法律保护,达到占领该技术阵地的目的。申请专利可采用“专利检索报告”,主要考察技术成果是否满足专利三性要求。

5.2非指定国(地区)销售

对产品销售地区尚未确定或计划做国内外全面推广之情况,需要检索该产品在国内外各主要地区的专利族及其法律状态,可避开有效专利所在地区,最终选定合适的销售地。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涉及的是“质量”不过关的中国专利,可以考虑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将专利权的无效宣告程序作为与专利权人进行抗衡的“武器”,因为一旦专利权被宣告无效,依据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相关技术进入公知公用阶段,也就无所谓侵权了。这里关键是要收集专利权无效的证据,适用“被动侵权检索报告”,常用的方式是查找到相关中国专利独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已被之前的文献公开,相关中国专利因丧失新颖性和创造性而失效。

6结束语

总之,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专利文献检索与利用。专利文献集技术、法律、经济信息于一体,是企业技术创新中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好参谋,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有益的作用。而专利检索又是企业技术创新,获得专利保护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需求, 在企业技术研发、生产、经营、市场竞争等不同阶段环节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专利文献,进行规范专利检索对企业技术创新意义重大、作用显然。作为国家科技部认定推荐的一级查新权威机构有义务、有必要为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提供专利检索情报服务,通过专利检索与情报分析,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出具不同环节所需的专利检索报告, 这对避免企业低水平重复开发,规避潜在侵权风险,提升研发起点与创新能力,助推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蓉.专利信息与利用.北京: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9.

[2]张旗坤.欧盟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9.

[3]王玉清.国际技术贸易――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

[4]陈燕, 茅红.专利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12-15.

[5]张建英.专利文献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图书馆学研究,2003(9):91-94.

[6]雷蜀英.企业技术创新的利器――专利信息.现代情报,2003(10):184-185.

[7]秦晓珠.企业经营中专利文献利用策略.情报杂志,2002,21(8):64-65.

[8]周静,金涛,王锡麟,等.谈专利工作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高教探索,2001(3):41-43.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高校图书馆培养模式

〔分类号〕G643.2

Thoughts on University libraryPostgraduate Education

Zeng QingxiaWei Demin

Jinan University Library, jinan250022

Zhu Peipei

Management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255049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in China and abroad, and points out that LIS education in China is facing some challenges and that fully develop LIS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ing highly educated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LIS. Then , it thinks that develop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library is a special way of training, and that will be the trend of LIS education. Lastly,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necessities and advantages of develop LI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briefly introduces some training modes.

〔Keywords〕postgraduateuniversity librarytraning modes

新时期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面临着社会需求萎缩、招生规模与办学点数量减少等一系列的挑战,而社会信息化又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而加剧了对图书情报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能应对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型人才匮乏,而非技术或半技术型人才却过剩,因此,如何发展当前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培养面向信息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图书馆人才,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发展中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图书馆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自1981年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获得图书馆学硕士授予权开始截至到第十次全国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之前,历经25年,硕士点只有30多个,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对图书馆学高层次人才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美国有独立的图书馆学院60余所,每年培养研究生近万人[1]。而在国内,截止1998年底,国内院校培养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1 465名,博士43名[1],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千余所高校图书馆的需要。更何况,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不愿到图书馆工作,有的仅把图书馆作为一个跳板,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重了对图书馆社会地位的负面影响。

我国硕士点现以高校为主,占总数的53.3%,科研院所占13.3%,图书馆参与高校院系合办的有10所,占总数的33.3% [2],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996年开始招生外,复旦大学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其它9个点是2003年批设的。到目前为止,能独立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图书馆仍为空白。2005年第十批报送国务院学位办申请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的共49份材料,其中有31份是图书馆独立或参与申报的,据有关人士预计,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以后会大幅增长。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培养自己的专业研究生,既可为图书馆事业培养高级人才,也利于研究生留在图书馆工作;

既是改变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的途径,也是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手段。

1图书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必要性

在高校图书馆设立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是缓解图书馆高级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馆舍、设备、书刊、数据库等硬件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效果甚微,馆员素质、人才结构仍然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瓶颈。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硕士人数都在不断增加,有的图书馆还不乏博士,但这些高学历人才一般是非图书情报专业的,这些高级人才到图书馆工作,表面上看来图书馆人员的平均学历有所提高,但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因为他们几乎跟其他人员的起点是一样的,对图书情报专业知之甚少。

需求拉动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呼吁上级人事主管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招聘人员上加大改革力度,自上而下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956年有40%的招聘启事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学院的图书馆硕士学位,1979年上升到77.2%,1986年达到80.5%,而医学图书馆则为90%[3]。

1.2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开展研究生教育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图书馆申硕工作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促进,敢于申硕就是敢于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申报硕士点与图书馆发展之间有着一种互动效应。硕士点的申报、审批和授权就是对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在内的高校图书馆整体素质的检验和认可,这本身就是推动图书情报事业建设的过程。

2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优势

图书馆学历来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相对于教学院系来说,高校图书馆在实践教学方面更能提供便利的条件,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在具体工作环境中发展理论、创新思维,有利于图书馆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再者,同高校院系相比,图书馆培养研究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显著,馆舍建筑、设备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普通院系,这为图书馆培养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此外,图书馆一直具有掌控信息资源的优势,在学科建设、资源购置方面都有自己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所以能及时把握学科动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这是提高图书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即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简称 IC)在图书馆悄然兴起,它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这种空间中包含有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能为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IC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基础环境和最流行的服务模式,建成的IC已达上百个。国内有条件的馆也开始着手筹建规划,有的新馆大楼在建设中也规划了个人研修区、无线上网、主题展览等,开始为全面构建IC做准备。图书馆IC的构建又为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特别是组建研究室和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3探讨高校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方式

图书馆培养硕士研究生,应对比、分析教学院系、科研院所(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国外(美国、英国等)的多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优缺点,借鉴他们的培养经验,提出适合高校图书馆研究生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3.1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它是英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点。它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基础,以导师制为支撑,对修业年限不作统一要求,允许学生中途休学或分段完成学业,只要在一个弹性化的期限内完成规定的课程,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4]。推行弹性学制符合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生源方面,对图书馆的这一大批有进取心想学习深造,还得顾及家庭、工作的人员来说,在职学习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弹性学制一方面在时间上为他们提供了保障,学分制选课制又为他们涉及边缘学科、相关学科提供了机遇,使其知识结构趋于完善,并利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能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是进行通才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3.2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由于我国图书情报教育的落后,导致了高级人才的缺乏,两者已经成为互为因果关系。图书馆的研究生导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很可能不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在学术理论方面欠缺。所以对导师的要求方面,不能如其它专业那样苛求学历,而应侧重职称,强调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

笔者认为,实行馆导师和院系兼职导师的双导师制进行联合培养是保证图书馆研究生教育顺利发展的良策。馆导师有很深的职业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院系导师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两者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此外,馆导师可以由一人担任或多人组成导师小组共同担任。

3.3设立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

美国1923年就开始实行图书馆学职业教育,这与其图书馆事业的高度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相比于学术性学位来说,专业学位更注重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并重,更利于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5]。

况且,就人力资源现状来说,目前我国图书馆馆员中取得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图书情报专业的只占10%-20%,80%以上的人员毕业于理、工、医、农、外语、文、史、哲等其它学科,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情报专业研究生教育可以把学习机会提供给任何想学习的人,满足部分馆员进一步深造的愿望,这对于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来说,无疑是一种捷径。

所以,从当前图书馆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来看,在高校图书馆增设硕士点,争取开办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采用学术性与应用型双轨并行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弥补学术学位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改变图书馆人员知识结构的有利途径。

4结语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也有很大的距离。图书馆不是传统的正规教学部门,缺乏办学经验和理论指导,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此,希望图书馆工作者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希望高级主管部门能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图书馆早日迈出并走好这一步。

参考文献:

[1]葛敬民.图书馆申报硕士点刍议.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27-29.

[2]王知津,闫永君.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证研究.图书馆学刊,2006(5):1-7.

[3]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图书馆学为例.[2006-11-09].202.194.76.8:90.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研究生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

[分类号]G25

长期以来,我国培养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生均属学术学位研究生,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情高学历人才的培养。2010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下达了《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增35类硕士专业学位学科,图书情报(图情)学科也在其中。我国图书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蕴藏着极大的学历提升潜力,《通知》无疑是广大图书馆员的福音。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1年,面向在职人员招生,半脱产学习,发放“单证”(学位证)。2009年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又增加了一条新途径,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毕业证和学位证)。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强调其职业性,需要较长的实习时间,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的实习时间是不少于半年。对于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要实习就必须走进图书馆,这就要求一些具备实习条件的图书馆积极做好专业硕士的培养准备工作。

研究生进馆实习不应该被认为是给图书馆带来麻烦,恰恰相反,图情研究生是一支高学历、高能量的青年新军,对图书馆的业务开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图书馆通过参与图情研究生培养,也能够增加教学科研职能,激发自身的改革创新机能,改进工作并提升学术水平。无疑,图情研究生进馆是一种人才培养和业务发展的双赢模式。

1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

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目前我国共设置有19种专业学位,加上2010年新增的35种(包括图情学科)共54种,仍远低于学术学位的数量(共设置一级学科89个,二级学科386个)。在招生人数上,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三分之一,但专业硕士发展势头很强劲。

2 图书馆非常需要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情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数量都相差甚远,美国目前每年招收的图情研究生达到2万名,而我国每年只招收数百名学术学位研究生。显然,我国的图情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待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尽快填补许多空间。

2.1 图书馆需要高学历人才

我国图书馆高学历人才非常缺乏,这一点从高校图书馆的情况就可以看出:2008年的调查表明,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全馆总人数的35%,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平均为各馆总人数的7.6%,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都在总人数的10%以下。高校图书馆尚且如此,其他类型的图书馆高学历人才更是稀少。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2.2 图书馆更需要图情高学历人才

在图书馆急需高学历人才的情况下,有些非图情专业的研究生进入图书馆,他们虽然学历高、接受能力好,但熟悉图书馆工作毕竟需要时间,短期内原有专业知识和图情专业知识难以很好结合。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工作的兴趣和对事业的热爱,如果在思想上难以快速转变,放不下架子,高学历人才就难以显现出优势。所以图书馆缺乏的是既有图书馆理论知识,又有现代服务工作能力,还要有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图情人才。

2.3 图书馆非常需要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

日常的图书馆工作大多是应用性的和事务性的,与理论知识更多的学术学位研究生相比,实践能力更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能更适合图书馆的大多数工作。两者相比,如果图情学术专业研究生更适合从事咨询馆员和参考馆员等理论性强的工作,那么具有复合型专业知识背景的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则能够承担图书馆的更多工作,特别适合担任学科馆员从事定题服务等与教学科研单位联系密切的工作,甚至能够把图书馆的服务战线扩展到图书馆之外。

2.4 图情实习研究生可缓解图书馆的人才急需

各高校由于进人指标很少,主要引进学术带头人,且往往要求博士学历,所以高校图书馆引进硕士研究生非常困难,必然会影响图书馆的服务和发展。在图书馆急需高学历人才的情况下,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进馆实习,不仅引进了生力军,缓解了人才不足的矛盾,而且引进了思想库,有助于促进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改革,有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提高文献资源的共享率。

3 高校图书馆是图情专业硕士培养的首选

3.1 高校图书馆适合作为研究生实习基地

《意见》指出:“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流的馆舍、现代化设备、文献资源和实习环境,无疑是最好的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的地点。

因此,培养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院系应该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在设备、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

《意见》提出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意

见》还指出,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高校图书馆虽然属于非教学部门,但是具有一定数量的高职称人员,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也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可以作为研究生实习的指导教师,与研究生教学院系形成优势互补;能够在教学中插入适当案例,也能够熟练地指导研究生实习并解答研究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大量问题是即时性的,都是业务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因此教科书中一般是没有的),便于研究生的全面培养。

图书馆的师资都比较务实,能够站在图书馆的视角看问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这对于研究生未来从事图书馆工作,以平和的心态正确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是非常有帮助的。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有一些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①清华大学图书馆没有研究生教学机构,但图书馆人员可以被教学院系聘为研究生导师;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研究生培养机构,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一年级在院系上课,二年级进入图书馆跟随导师实习。

3.3 图书馆硕士点将来会独立培养专业硕士

1996年以来,特别是经过2003年和2005年两批新增学位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图情硕士点达到20个左右,成为继教学院系和科研单位之后的第三条图情研究生培养途径,这在国外并无先例,是我国图书馆事业改革的成就之一。

目前,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尚无一级学科,根据《通知》附录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没有一级学科就不具备独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一定会产生一级学科点,因为图书馆硕士点正在不断进步。随着图书馆硕士点师资力量的加强,图书馆自我培养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定会变成现实。

4 高校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4.1 执行教育部图书馆《规程》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简称《规程》)第2条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具有教学职能:“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规程》规定图书馆不仅有教育职能,而且位于服务职能之前。《规程》第24条则要求图书馆还要具有科研职能:“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规程》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鼓励图书馆专业人员同时掌握图书馆学和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家。”

4.2 提升图书馆科教职能

高校图书馆参与研究生培养是提升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有效途径。国家提升科教职能可以兴国,学校提升科教职能可以兴校,图书馆提升科教职能当然有助于自身的振兴。这一点已经被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所证明: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犹如一台学术发动机,能够迅速带动和提升所在图书馆的整体学术水平,进而大幅提升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

高校图书馆参与研究生培养可以扩大图书馆在高校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工作只是接待学生读者,与学校职能部门联系很少,所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历来把教学科研工作放在第一位,图书馆参与研究生培养,提升教学科研职能,就会增加与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联系,自然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如:人事部门会同意图书馆引进高学历人才并支持图书馆教师进修,甚至会加大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科研部门会资助图书馆的科研项目;教务部门会资助图书馆的教学项目;设备部门会支持图书馆的购置更多设备;组织部门也会考虑从图书馆提拔干部。

4.3 开发图书馆人才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高校图书馆建立硕士点完全符合上述纲要精神,在我国图情高层次人才急需、而原有人才培养机制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图书馆参与研究生培养加速增加图书馆的人才资源。

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学位的图情研究生,对于图书馆都是一支年轻的生力军,无论在图情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在图情新技术应用上,都是图书馆业务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5 图书馆硕士点应该继续努力

5.1 积极争取申报一级学科

《通知》附录中列出了35个新增专业学位学科的基本条件,其中27个专业只要求是2003年第九批或之前获得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即: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艺术、翻译、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工程、农业推广、风景园林、临床医学(西医)、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只有8个学科要求必须具有一级学科点,其中就包括图书情报学科(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兽医、林学、药学、中药学、图书情报、工程管理)。

我国具有图情一级学科的高校只有20所左右,另外约60所高校仅有二级图情学科,因此没有申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四分之三的高校图情学科点不能参加专业硕士培养,对于我国偏少的图情研究生培养资源无疑是一种闲置,至少是没有充分利用。虽然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宁缺勿滥,但毕竟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表明,一级学科点的培养质量一定高于二级学科,何况有些高校的一级学科下也只有一个二级学科招生。

显然,一级学科的要求对广大图情学科点并不公平,起码不太大度。国务院学位办对于35个学科设定两种标准也不合理,不能令人信服。

即便如此,图书馆硕士点也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应该积极申报一级学科点,为达到学位办规定的有关标准而努力。

5.2 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

《通知》明确要求各省教育厅和综合性大学“制定今后6年(2010~2015)本地区或本校(院)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划”,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很长时间不再修改专业硕士审批标准。如果标准6年不修改,图情等8个学科标准制定过高对本学科发展的制约影响就会逐步凸显,因为另外27个新增学科在相对宽松的标准下会培养更多的专业硕士。

图情等8个学科本应该抓住学科发展的历史机遇,加速研究生培养的步伐,与其他学科积极展开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但由于一级学科的门槛设置了发展的枷锁,制约了本学科发展的同时,也把人才推向其他学科,实际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此消彼长,不同学科对行业和事业发展的影响完全可以想象。

图书馆硕士点一直是在困难中成长的,既然能设立二级学科,就有希望成为一级学科,也一定能培养专业硕士。即使学位办近年内不再组织新的学科点申报,已有硕士点的图书馆和准备申报学科点的图书馆都不应该放松努力。我国图情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状不会很快改变,图书馆依靠自力更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思想应该是长期的,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事业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5.3 图书馆硕士点培养专业硕士有优势

虽然我国现有的20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因没有一级学科,不具备《通知》规定的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的申报条件。但是,按照《意见》中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通知》的文件精神,高校图书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比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内行、更合适,因为高校图书馆的师资实践经验更丰富,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和条件是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的理想场所。

6 结语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次浪潮带有偶然性,只有零星图书馆成功;那么21世纪初图书馆申报研究生硕士点的第二次浪潮就非常高涨,20个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绝非偶然。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热情日益高涨,已经储备了越来越多的能量,随着《意见》和《通知》释放的强烈信号,参与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图书馆一定会越来越多;随着图书馆师资力量的增强,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角色会逐步从配角转为主角,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第三场浪潮一定会到来。

图情研究生教育只有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才是图书馆事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2010-05-27],省略/viewthread,php?tid=37650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06-16]moe.省略/

[3]《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10-05-27]moe.省略/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硕士点申报 建设现状 研究新动向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作为我国学科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它包含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共三个二级学科。2010年,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审核。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是展现一个学科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硕士点的申报材料,是学科建设成果的全面体现,是学科队伍建设的集中展示,是学科发展方向的高度凝练,也是我们总结学科发展现状与管窥学科发展动向的重要依据。

笔者将按照类型抽样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选取部分学位授予单位的申报材料作为分析样本,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探析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现状,同时揭示本学科的研究新动向。

2 基于类型抽样的研究对象选择

本次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基于类型抽样,即分层抽样标准。取样前,先按照学位审核类别(单位自行审核、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核)、本学科的发展程度(二级硕士点建设情况、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情况)与学位授予单位的地域分布这三个指标将所有申报单位进行分类,再按照类型比例从各组中随机抽取一定单位构成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获得的信息量较大,提高了样本指标对总体指标的代表性,降低了影响抽样误差的方差,有利于我们获得对本学科发展整体面貌的认识。具体来说,由于本次审核主要开展已有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申请增列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审核工作,允许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增列少量现无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因此本文分析所选取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为已有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另一类为现无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一级学科(见表1)。32个研究对象中的29个学位授予单位已有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的至少一个二级学科,有三个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时没有相关的二级学科作为支撑。研究对象中有13个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自行审核其硕士点材料,19个单位的审核权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另外,考虑到样本地域分布的合理性,研究对象分别取样于我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地区(北京、上海、吉林、广西、湖南、广东等18个省、市、自治区)的拥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与部分目前只拥有硕士授予权的单位。

3 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3.1 学科队伍建设:结构渐趋合理,但学科带头人学历层次较低

人才队伍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源动力,学科的发展又能够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32个研究对象的136个学科方向共计408名学科骨干,其中:拥有正高或相当职称的有202人,具有副高或相当职称的有168人,具有中级或初级职称的有38人,有190人获得博士学位。这表明,近年来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学科队伍结构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了整个学科骨干的90%;申报学科乎均拥有5.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学科人才。从20世纪末本学科硕士、博士学历人才极度缺乏到当前大批博士、硕士人才融入学科并成为建设的骨干,究其原因,应该是得益于十年来各级部门对本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教学院系引进及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参与学位点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整个队伍的结构。

从学科带头人的职称和学历学位结构上看,136位学科方向带头人当中,虽然大部分具有正高职称,但有相当一部分带头人的学历层次较低,学科方向带头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48人,占35.3%。而且真正获得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博士学位的更是稀少,仅有22人,为16.2%。

从学科带头人所获得的专家称谓上看,带头人中拥有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或二层次人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专家称谓的只有5位教授。

从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水平上看,由于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各带头人利用所学专长在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中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目前不仅主持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还承担了诸如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等一系列科研项目,这为学科的综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2 学科平台建设:支撑平台丰富,学科建设层次亟待提高

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组成部分。样本中填写了43个与本一级学科点相关的重点研究平台,其中复旦大学和南昌大学拥有与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相关的重要研究平台最多,为5个,如表2所示:

这43个学科研究平台涉及科技情报、多种专业信息检索服务中心、文化古籍保护基地、电子信息实验室等领域。这说明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学科的建设得到了多个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广泛获得平台支撑,学科生长点丰富。各学位授予单位如能很好依托这些研究平台开展学科研究,必定能将本单位的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学科。

重点学科的建设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从32个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的申报材料中,笔者发现仅有7个单位在相关栏目中填写了本一级学科点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的相关信息,而且只有二个申报单位填写的学科真正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省级重点学科。这说明,各单位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与本单位其他学科相比较,其学科建设层次不占优势,本学科要想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得到各学位授予单位尤其是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学科管理机构的扶持和建设。

3.3 科学研究建设:科研成果数量较大,部级成果奖暂缺

论文、专著、科研项目、成果获奖是科研建没的主体内容。样本中可见,各高校论文成果丰富、发表期刊、出版单位级别较高,且因为学科的交叉性,其科研项目的获得渠道较其他学科要更为广泛,也使得针对本学科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可以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通过对各样本材料中所填代表科研项目的统计,有5个单位本学科近5年的科研经费超过了1000万元,而且三个西部地区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也超过了200万元。

科研成果获奖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学科发展水平的

高低。研究对象中目前没有主持真正意义上的部级科研成果奖,获得的省级科研成果奖励多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但由于本学科的学科交叉性和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也有部分数字图书馆及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它们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思创信息平台StronglPP”及“面向Internet的中医药异地、远程、同步数据共建平台”等。

4 学科研究新动向分析

4.1 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受到重视

任何一门综合性学科理论都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的理沦系统共同构成了这门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基础理论为应用理论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应用理沦研究则是基础理论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延伸和应用。

对样本中的136个学科研究方向运用词频方法进行统计,共有24个方向涉及到了“理论”或“方法”字眼,这24个方向分别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领域的本问题进行研究,是为了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并揭示学科的本质规律而设计的。因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应用理论研究领域广泛,其余的112个方向均是针对社会实践所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理论研究工作,这112个学科研究方向涉及到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咨询与分析、信息用户及服务、各类学科情报研究等多个类别,也较为系统地支撑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

以上充分说明尽管应用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主体,但作为学科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基础理沦系统,仍是其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这一点得到各学科的高度重视,才使得本学科的学科理论研究结构日趋合理化和系统化。

4.2 学科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体现

当前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尤其是情报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得到多方面的重视,这是情报机构的运作与市场相契合的体现。样本中虽然有许多是综合性高校,但是在各单位设置的多个学科方向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各单位对各类学科情报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且与农业卫生、社会经济服务的关系日渐紧密。学科建设针对社会实践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展理论研究,这不仅显示出学科研究的市场敏感度,也体现出科研工作者以学术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担当。如表3所示:

4.3 信息化研究学科新生长点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吴慰慈、罗志勇在论述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时曾指出:在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中,有一些相对核心的领域,如信息技术、文献建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用户研究、服务研究等,在这些领域中将产生本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样本中的136个学科方向中共有32个研究方向涉及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服务研究4个领域,对文献建构和用户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专门设立研究方向,这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知识管理、服务研究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同时,作为发展稍快的情报学学科,目前其“情报”向“信息”转化的程度愈加明显。赵需要等人于2006年在所统计的192个研究方向中,出现“情报”字眼的仅有41个(占21.4%),而出现“信息”字眼的有120个(占62.5%),其“信息”字眼与“情报”字眼的比为120:41,约为2.93。而今年笔者选取的136个学科方向中,出现“情报”字眼的有19个,出现“信息”字眼的有71个,“信息”字眼与“情报”字眼的比为71:19,约为3.74,已经高于2006年的比例,这充分说明了,围绕“信息技术、信息管理”领域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正在形成。

5 结 语

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是展现一个学科综合水平的重要平台,通过对以上学位授予单位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申报材料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本学科的学科地位、社会服务功能已经随着社会需求提高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基础较弱。尤其是其所依托的建设单位教学科研人员学历学位层次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的快速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学科团队尤其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知识管理已是管理学科公认的热点研究领域,但是本次所选136个研究方向的名称设定中仅有7个学科方向的名称直接涉及到“知识管理”,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学科研究人员高度重视。作为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本学科今后不能因为今年硕士点申报材料中暂时没有设置知识管理方向而忽视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初试科目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初试科目设三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初试增设经济类综合能力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满分为150分。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13篇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8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简章

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强化导师、学位授权学科负责人在吸引优秀生源和博士招生选拔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资源环境学院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办法如下:

一、适用范围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资源环境学院所有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的普通招考、硕博连读考试方式的考生。

二、申请程序

(一)申请条件

符合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二)报名

1.报名网址:yz.lzu.edu.cn

2.报名时间:2017年12月1日-12月31日

3.符合申请条件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详细情况和有关要求按照《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名须知》执行,并登录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网站,在《资源环境学院2018年博士生报名须知》中下载所需要的报名材料。

注意:(1)请正确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及各阶段已获学位(学历)证书编号等信息,以上信息必须与学信网上一致,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2)按网报系统要求提交部分材料的电子版,作为准考资格复审的必要材料。(3)电子照片将用作考试、录取通知书、入学后学籍管理、档案材料以及校园卡等用途,请认真准备。考生在进行网上报名时须上传照片一般应为蓝(白)色底色的免冠头像数码近照,图像必须清晰,格式须为jpeg,大小控制在35k以内。相片尺寸为150(宽)×200(高)像素(pixel)。请考生在网上报名前,提前按上述要求准备电子照片。严禁通过软件合成、修复、修饰电子版照片。

(三)报名考试费

1. 报名考试费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根据甘发改收费〔2010〕1915号收费标准,报考普通招考方式的已获硕士学位和应届硕士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200元,报考普通招考方式的同等学力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290元。硕博连读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110元。所有考生的报名考试费均采取“网上缴费”方式进行缴纳。

2. 未按期缴纳报名考试费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考生报名前请自审资格,网上缴费成功后,所缴纳的报名考试费不再退还。

(四)申请材料提交

申请材料的模板可在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下载,考生在网上报名成功后,请以EMS邮寄方式将有关报考材料于2018年1月9日前寄送到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硕博连读考生将材料直接交到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逾期未寄(交)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

1.普通招考考生需递交的申请材料

(1)《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网上报名信息确认表》: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出的博士生网上报名信息,须本人签字确认,并粘贴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1张。

(2)《专家推荐书》2份:一份由考生硕士阶段的导师填写(非应届考生可由所在单位相当教授职称的专家填写),一份由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教授填写。

专家推荐书是资源环境学院确定博士生考生报考资格的重要依据,推荐人须给予高度重视。专家推荐书主要内容应包括:说明与考生的关系和对考生的了解程度、考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课程成绩、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协作精神等。专家推荐书应由推荐人根据自己对考生的了解,实事求是、客观的亲自填写,并签字密封。如果专家推荐书的传递过程和撰写真实性受到质疑,资源环境学院不再进行真伪判断,直接取消该生参加“申请考核”的资格。专家推荐书格式请从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下载。

(3)《科研计划书》:考生结合招生目录上拟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某一具体项目(但不要求是将来博士期间必须做的内容),撰写一份科研计划书,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研究。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题目、目的与目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除了寄送纸质版,还请将电子版科研计划书发送至ldzyhjxy@163.com。

(4)《兰州大学2018年报考博士研究生申请材料列表》以及佐证材料:佐证材料包括本科及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加盖公章有效)、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专著)、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等材料的复印件,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或其他英语能力考试证书复印件,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还须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硕士生可提供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主要结果)。

(5)硕士学位、学历证书(或证明书)的复印件: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研究生证复印件;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报考者,还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复印件。

(6)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同等学力人员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①《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报考资格审查表》。

②已修硕士课程成绩单。

③中职或中职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若为公务员,请出具公务员身份证明)。

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还须提供在职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注明是否在职培养。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还须提交由考生所在省教育厅民教处(或高教处)审核签字盖章后的《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2.硕博连读考生需递交的申请材料

硕博连读考生除提交(四)中普通招考考生需提交的(1)、(2)、(3)、(4)材料外,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1)《兰州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硕博连读考生专用)。

(2)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须提供在职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注明是否在职培养。

(五)报考资格审查

学院根据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照申请条件统一完成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工作,并报研究生院备案。报考资格审查通过的准考考生名单,将于报名现场确认前一周在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上公布,考生也可电话咨询是否准考情况。

(六)报名现场确认

1.确认对象:普通招考方式准考考生(硕博连读考生不进行现场确认)。

2.确认时间:2018年3月上旬,具体时间网页或电话通知。

3.确认地点: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观云楼1409室)。

4.有效证件:

(1)考生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

(2)考生本人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持研究生证原件)、境外学位证书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报告原件。

(3)提交申请材料中其他有关材料原件。

■以上证件和材料不全和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取消其报考资格。

三、考核与录取

所有准考考生的各项考核均由资源环境学院组织实施,包括同等学力考生的加试科目。考核的时间、地点详见学院网页。

(一)申请材料考核

资源环境学院按专业成立申请材料考核小组(包括考生报考的导师,一般不少于5人),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和科研计划书,分别进行考核,并给出成绩。申请材料评价和科研计划书考核满分均为100分。

(二)笔试考核

笔试内容包括专业英语和专业基础课两部分的考核。硕博连读考生不参加笔试考核。

1.专业英语

主要考察各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时间为1.5小时,满分100分。

2.专业基础课

主要考察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灵活运用能力,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时间为1.5小时,满分100分。

(1)自然地理学专业笔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2)地球系统科学专业笔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专业笔试科目:经济地理学

(4)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笔试科目: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5)环境科学专业笔试科目:环境学

(6)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笔试科目:地貌学与地质学基础

3.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

(1)政治理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哲学。

(2)自然地理学专业加试科目:全球变化,地理环境总论。

(3)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加试科目:气候学、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任选两门。

(4)人文地理学专业加试科目: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加试科目:专题地图制图原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6)环境科学专业加试科目:环境地学信息系统、环境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任选两门。

(7)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加试科目:全球变化,地球科学进展。

(三)综合面试

资源环境学院按专业成立面试专家小组,对所有考生进行综合面试。面试专家小组由不少于五人的本学科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家组成。面试小组对考生的基础知识、科研素质、综合能力,对科研计划书中所提计划的阐述以及英语听、说、读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无记名打分。每位考生的最终综合面试成绩为所有专家打分中,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满分100分。

面试要求考生准备10-15分钟的PPT向专家组报告,专家提问不少于10分钟。PPT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2)前期成果介绍;(3)科研计划报告,即对本人已提交的科研计划书进行汇报并作必要阐述等。

(四)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学院党委组织参加复试的考生如实填写《复试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表》,并对考生填写的考试作弊等受处罚情况进行认真核查;安排专人(包括党政干部、复试小组专家、导师等),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进行考核,通过与考生面谈的方式,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并给出考核评语和考核结论,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五)体检

参加复试的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考生均需到兰州大学校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时须空腹,同时携带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1张,未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录取

1.成绩排名

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单位所有考生的考核成绩,确定申请材料评价、科研计划书、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综合面试成绩以及同等学力加考科目的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

达到学校及学院确定的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的考生(包括硕博连读生),按照申请材料评价占10%、科研计划书占30%,综合面试占6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并进行排名。

2.成绩公布

全部考核项目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所有考生的成绩在资源环境学院网页予以公布。

3.拟录取名单确定

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有关录取要求,结合本单位博士招生计划、考生总成绩排名、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及体检结果等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网站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校研究生院进行最终审核。

四、招生纪律

整个考核过程严格遵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辅导活动管理的通知》(教学〔2008〕1号)规定,除考试大纲外,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划定考试范围,任何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在岗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考研辅导活动(包括社会上的考研辅导活动)。

对在招生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有舞弊行为或给招生工作造成损失的人员,有关部门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或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对在报考中违反有关规定、弄虚作假或有舞弊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将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取消其报名、初试、复试、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的处理。

五、联系方法

联系部门: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

联 系 人:吕卉

学院网址:geoscience.lzu.edu.cn/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观云楼1409室

邮政编码: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1843

六、其他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14篇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网络/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上社科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由于网上信息资源高度分散、数字信息的易拷贝等特点导致信息重复率高,无序性更为突出。所的社科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加之现有的检索工具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信息查询困难,大大影响了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解目前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加快和扩大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和规模,利用信息网络共享社科信息资源,弥补目前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 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

1.1 网上电子期刊资源

网上电子期刊具有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检索途径多样等优势,利用率非常高。网上电子期刊包括与印刷版同时发行和仅在网上发行的两种,其主要来源渠道有:

(1)出版商和文摘索引服务商提供的期刊检索服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主要的期刊出版商都建立了全文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并通过因特网提供服务。如美国学术出版社(Academic  Prees)的IDEAL(International  Digital  Electronic  Access  Library)系统(http://www.Idealibrary.com),德国Spring-Verlag出版公司的Link系统(http://www.link.springer.de)等。有的文摘索引服务商则将自己的产品上网,提供包括期刊订购、检索、全文传递等服务。如美国威尔逊公司(Wilson)的Wilson  Fulltext(http://www.  wilson.com)。

(2)网络数据库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数据库品种多、质量高,大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如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Dialog,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中国期刊网等。访问的形式主要有授权直接访问或访问镜像站上的数据库两种。中国期刊网的题录数据库免费供用户检索,可为用户提供6000多种刊物的题录信息。有的数据库服务商不定期地提供某些数据库的免费试用服务。

(3)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提供的服务。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依托自己或协作单位的馆藏,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期刊或其他类型文献的网上检索服务,用户在有的网站检索二次文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订购原始文献,原文可通过E-mail、传真、浏览、下载和联机打印等方式获取。如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学网(web  of  science,http://wos.  isiglobalnet.com)提供世界三大引文索引SCI、SSCI、A&HCI)的检索。

(4)网络版期刊提供的服务。许多期刊正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便于读者上网检索或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现刊目录服务。如《中国远程教育》免费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文阅读、期刊订阅及检索服务;《世界华人名人录》网络版提供网络版的题录和全文;中国经济展望网提供《宏观经济观察》、《宏观经济论坛》等多种网络版期刊的题录和全文,等等。

1.2 网上图书信息

网上提供的图书信息主要包括书目信息和电子图书。

(1)出版商提供的书目信息。国内外许多出版社都设有自己的网站,通过因特网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新书推荐、教材目录以及书目查询服务等;Academic  Press提供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带有一定的销售宣传性质。

(2)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联机图书馆馆藏目录。目前全球至少有15000个大型图书馆的联机目录24小时对外开放。读者通过OPAC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书目信息,确定某本书是否在馆,能否通过馆际互借加以利用等。有些联机目录不但提供书目及摘要,还提供其他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URL地址访问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图书馆。

(3)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用户只需通过鼠标和键盘,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图书资料就会方便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35万册的PDG格式的数字图书。其会员可随时阅览到最新图书。国内可供读者阅读图书的还有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

(4)研究机构提供的电子图书。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古文献资料库中心”和中国台湾的“瀚典”为代表。两网站除部分内容需付费使用外,绝大部分内容可免费在线浏览。

(5)个人或团体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大多数文学类网站属于此类,有的以收藏为主,有的以链接为主。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中外文学名著和眼下一些比较红火的图书,也包括一些网友自己的习作和文摘,一般为全部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读。

1.3 网上报纸资源

网上电子报纸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提供大量时事、专题、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正逐渐成为新的重要的社科信息源。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在网上开办电子版以来,到1999年6月,国内已有273家报纸上网提供阅览。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例,它从每天凌晨0时30分到5时,将每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市场报》等17种报刊的全部文字和图片上网,还分为“中国”、“国际”、“财经”等9个频道,每天滚动国内外新闻1500条,并就新闻热点制作专题。网站还设置了对报刊和频道新闻均有效的信息检索功能,读者很方便就能查到相关资料。

1.4 网上学位论文资源

(1)利用全国性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许多国家已将学位论文数字化列为重要的项目计划,其中较具规模与成效的,例如:ETD  Digital  Library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NDLTD)网络博硕士论文数字化图书馆计划。它是一个国际论文资源的电子图书馆计划。通过整合性检索可检索19个单位的论文;另外更列出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博硕士论文的网址。CALIS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一个子项目,建库的目的是通过对分散在各大学中各类学科的学位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建库、上网,使原始的论文信息获得升值,为国内外希望获取高校学术信息的用户提供方便的查询途径,起到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交流和促进发展的作用。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截止到2002年5月21日,已有97所学校申请加入学位论文数据库建库工作,学位论文数据库上网数据已达到约9.7万条。

(2)利用商业出版机构或信息中介者提供的信息。目前已有商业出版机构取得授权,通过正式的出版渠道出版学位论文;有些则是委托商接受论文订购。如1983年成立的UMI公司,是美国学术界首屈一指的出版公司,出版物包括自1861年美国的第一本论文到目前所出版的150多万本美加地区博硕士论文,1997年以后出版的已经有PDF形式的论文,可直接使用信用卡订购下载。通过Amazon网络书店订购学位论文,前25页可免费浏览。

(3)利用联机检索系统中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一些知名的联机检索系统中都包含大量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数据库。如Dialog系统、Questel  Qrbit系统、STN  FizKar/sruhe系统。我国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是中国知识基础工程(CNKl)继《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超大型数据库建成后,又一项大规模开发利用我国知识信息资源的重大信息化工程。按照CNKI信息采集范围规定的信息源,它已收录全国有博士招生点的280多家院校的1800多个博士点和3000多个硕士点2000年以来的博硕士学位论文5万多本。并按科学的体系进行了编辑。到2002年底,加入这一数据库的博硕士培养单位将达到80%以上,2002年6月2日的《光明日报》称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最科学、最全面的中文全文博硕士学位论文检索数据库。

(4)学术教育单位自建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些大学或资料中心在原有图书馆馆藏目录查询系统之外建立本校的博硕士论文查询系统,部分学校除提供书目及摘要外,另有全文下载功能。如:MIT  Theses  Online麻省理工学院,收录经选择后的博硕士论文,提供论文扫描后之全文。可线上订购全文,包括:纸本、PDF档及微缩片三种形式。《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多种途径包括摘要和全文的检索能力,可以查到上海交通大学历年的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及摘要,博士论文的全文下载仅限授权用户。

1.5 网上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是政府活动的原始记录和产物,它的发展与政府机构本身的扩充及其职能的强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文献地位和使用价值也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不断上升和升值。网络政府信息的多少,已被视为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表征之一。

在网络发达的美国,据1997年中期统计,美国联邦政府的4300个网站和215个电脑公报牌已将政府的42个部门机构拴链为一体,在2000年末已将政府3/4的议事录(transaction)电子化。通过网络,可以查找美国的总统文献,如:国情咨文、经济咨文等;可以通过美国GPO  Access主页、美国国务院网站或美国国务院外交事务网等查找美国国务院的文献资料;还可通过美国商业部的国情普查局、劳动统计局、经济分析局等查找美国的统计资料。

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家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在北京召开了“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要求1999年底60%以上的部委和政府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正式网站,到2000年底则要实现80%以上部委和政府部门建立网站。据2002年7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申请gov.cn域名的已达5864个,“政府上网”已经成为现实。

1.6 电子论坛和电子会议

因特网上设有USENET及Listserv电子论坛,也称新闻讨论小组。USENET及Listserv都是由成千上万个专题讨论小组构成。每个小组是由某一主题参与的文章所构成。USENET与Listserv类似,但是,前者范围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一般不需订购便可参与;而后者较为严肃,而且更趋学术性,通常还需订购方可参与。因特网上用户通过E-mail均可自由参与电子论坛的活动,从中可以获得用任何其他手段都难获得的第一手重要专题信息与资料。因此,它是研究人员及时了解跟踪学科动态与前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可消除印刷出版物时间滞后的缺点。电子论坛的另一特点是举办国际电子会议。例如,利用Listserv,一些学术团体与组织已成功举办了多次专业性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这些会议,能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发展动态,获取完整的会议论文与资料。

1.7 网络数据库

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文献信息数据库称为网络数据库,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品种多,质量高,但基本上都是需要付费才能使用。访问网络数据库的形式主要有直接访问和访问镜像上的数据库两种。目前在网络上运行的著名数据库,如:Dialog系统已拥有600多个集文献信息库、数据信息库、事实信息库和全文信息库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数据库系统;OCLC  Firstsearch数据库,能为用户提供包括Article  First、Contents  First、ERIC、  Fast  Doc、GPO等14个基础数据库。

1.8 网上其他社科信息

网络上还有大量的会议信息、政策法规、标准文献、产品样本目录、组织机构、通讯讨论组等。这些资源的实用性也很强。

2 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检索

2.1 直接进入网站或数据库进行检索

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检索,要求检索者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有所了解,进行检索前,首先要分析所检课题的信息类型,然后找到可能包含其内容的相应网站的相应系统。比如,要了解某一新课题相关论著,首先确定需要检索书目,可以利用国家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进行检索,也可进入高校图书馆书目信息查询系统进行检索。如果要了解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首先确定可以检索期刊目次,外文的可以进入清华的科技新刊报导检索,中文的可以检索CNKI的期刊专题题录数据库。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范文第15篇

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博士和硕士在研究生期间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掌握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情报学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作为一个生命力极强的交叉学科,在新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它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情报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发展。对于情报学专业相关的从业者,把握和了解当前情报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相当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内容分析法,利用BICOMB和gCLUTO软件,分别对CNI}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7-2016年情报学领域的博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频次统计和主题可视化分析,进而揭示近10年来情报学领域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情报学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CNI}I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策略为“学科专业名称=情报学not学科专业名称=军事情报学(模糊匹配)”,时间限定为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检索范围也包括“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和“图书馆学”专业的论文,共检得论文2930篇。将论文的作者、关键词等题录信息以txt的格式下载保存。文献检索的时间为2016年1月19日。

1.2 研究方法    

将保存的数据输入到文本挖掘软件BICOMB中,对关键词的频次进行统计,共有12342个关键词,篇均关键词为4.21(12342/2930)个。统计分析关键词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同一个关键词的中英文表述(“语义Web”和“语义网”"Ontology”和“本体”)、英文大小写形式不同的关键词(如WEB2.O,Weh2.0和weh2.0 , H指数和h指数)以及中文同义词(如“开放存取”与“开放获取”“知识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信息素养”与“信息素质”)都分别作为不同的关键词进行统计,这样会影响频次统计的结果。因而,本文将这些词进行合并处理,然后重新统计频次。    

为了客观地确定高频词的阂值,本文采用词频g指数法[f37,即将统计后的关键词按频次降序排列,计算关键词的累计频次,前g个关键词的累加频次大于g2次,而g+1个关键词的累加频次却小于(g+1)2次。经过计算,得出临界值g=42,即高频关键词词频临界值为42个。这42个高频关键词(见表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情报学领域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核心。    确定高频关键词后,运用BICOMB软件的“矩阵”功能生成词篇矩阵。通过统计高频关键词在各篇论文的出现情况.最后生成42x1384的词篇矩阵.见表2。

表2中的行是高频关键词,列是论文序号,矩阵中的“0”表示文献的关键词字段没有这个关键词,"1”则表示文献的关键词字段含有这个关键词。双向聚类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分析方法时从矩阵的行和列2个方向对数据进行聚类可以同.与传统的单向聚类方法相比,聚类效果更好。因此,本文选取双向聚类分析法对情报学领域的论文进行主题可视化分析。将词篇矩阵导入到软件gCLUTO 1.0 ,根据聚类效果不断调整类的数目、聚类参数及算法。最后选取重复二分法、余弦函数、I2判别函数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的数目设定为7类,其他参数默认。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将聚类的数目设定为7时,双向聚类的效果最好,可视化山峰图见图1,类内对象的平均相似度较高,类间对象的平均相似度较低。图1中,山峰的高度与类内相似度成反比,类内相似性越大,山丘越陡峭;山峰的体积与类内包含的对象数量成正比。山峰用5种深浅不一的颜色表示,山峰颜色与类内相似性的标准差成反比,颜色最深,标准差最低,相似底最高,从可视化山峰图的整体效果来看,所有山峰体积适中,形状较为陡峭,说明类内相似性较高,即主题一致性较高,聚类较为理想。其中,山峰0和山峰2的峰顶颜色最深,说明类内相似度标准差最小,类内相似度最高,即主题分布集中。    

CLUTO生成的可视化矩阵见图2。行聚类(矩阵图左侧)显示的是对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并在图的右侧列出所对应的关键词。列聚类(图上方)显示的是对论文的聚类,图的下方列出相对应的论文序号。在可视化矩阵图中矩阵原始数据的值用颜色来表示,颜色的深浅代表高频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频次的高低,颜色越深代表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颜色越浅代表该词出现的频率越低,即白色代表接近零值。    

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国内情报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

2.1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   

在网络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已经取代了传统图书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在理论探索、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已经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王任栋等人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模式和流程,为知识组织在语义层而上拓展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滕广青[5]!闰述了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吴煌煌将本体和概念格互补融合,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体系。近年来,随着Web2.0的兴起及语义网络的发展,开放式语义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成为研究的焦点。目前,学者们正在不断地尝试整合语义学、文献计量学、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等多学科的方法来开展研究,进而提升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质量和知识服务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2.2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国内对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最早始于1996年,林平忠教授对用户信息行为概念进行了正式论述。至今,信息行为研究一直是图书情报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学者们集中于对不同类型用户的信息行为展开研究。例如,王中尧对农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进行研究川,杨刚等研究了在读研究生的信息行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探寻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行为.如杨蜻等人基于微信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陆凡凡的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2.3 信息素养评价研究  

信息素养评价是信息素养研究内容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目前,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高校大学生、研究生、高校教师及中小学教师等。国外很多学者还专门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实践上。我国关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没有统一的、比较权威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多数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的研究相比,目前关于评价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查问卷法、测试法、观察法等。

2.4 知识转移研究   

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活动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的重要前提。知识转移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主要在跨国公司、企业、战略联盟等领域,已经形成一套成型的方法。在图书情报领域内,知识转移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知识转移,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严贝妮等人基于认知结构的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研究郭琼对高校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胡虹等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图书馆数据资源的研究,都对图书馆知识转移起到促进作用。

2.5 知识产权研究

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产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数字图书馆为主题的知识产权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著作权、版权、传播权等。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数字图书馆管理和资源数字化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文献传递等各项服务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图书馆与信息网络传播的相关研究;从法律、制度、技术等方面寻求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随着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已有学者开始关注云计算环境下产生的新知识产权问题,并针对如何防控侵权行为提出了相应对策。

2.6 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竞争情报是通过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的分析来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为研究对象,对知识进行管理,实现知识创新。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将两者有效整合,可以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竞争情报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现有研究主要致力于将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应用到竞争情报中。例如,刘振华等以竞争情报作为信息搜集、信息分析的核心,同时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中的优势,构建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集成系统模型。

2.7 图书馆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研究    

开放存取的发展,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开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近年来,在开放存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开展得十分活跃,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开展图书馆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学者们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例如,整合开放资源与馆藏资源,加强开放资源的搜集与揭示,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开放存取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等。

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3.1 研究热点    

从关键词频次统计及双向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国内情报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信息服务、用户研究(类1)及信息素养研究四大方面。其中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是近年来情报学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在高频关键词列表中,“知识管理”出现114次,排名第一;“竞争情报”出现99次,排名第三。而且本文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不断细化,具体到知识组织、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等方面。信息服务一直是图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顺应新背景、新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用户研究是图书情报界的永恒主题,用户信息行为作为用户研究的重要领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用户的信息检索、查询、利用等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最终目的也是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公民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不仅关系到公民个人能否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所需信息,还决定着全社会公民素质的高低,因而信息素养研究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题中应有之意。

3.2 发展趋势    

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情报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偏向应用实践研究。透过热点及“实证研究”“企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化”等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情报博硕士学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深入,涵盖图书情报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实践和应用,在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法学,以及商业和政务领域都有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研究方向更多地开始偏向于情报工作实践与应用,知识管理、竞争情报、信息服务这些热点也可以体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情报学研究者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开展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研究。    

(2)注重新技术、新媒介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情报学界正在发生技术性变革,通过“云计算”“数字图书馆”"Web2.0"“本体”“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微博”这些高频词,我们发现学者们在对情报学应用展开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新技术、新媒介的运用,并且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图书情报界主要的研究对象,如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研究、知识组织研究。    

(3)知识管理和服务研究成为重中之重。7个热点中的4个都是关于知识管理的,结合高频出现的“知识服务”“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等,可见知识管理和服务研究已经成为情报学的研究重点。